网络工程的职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工程的职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工程的职业规划

篇1

【关键词】学业导师 职业生涯规划 实现路径

1引言

导师是高校中指导学生学习、生活和就业的专门人员,在当今的高等教育中,导师制的作用发挥得越来越明显,其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学业导师引导学生的终极目标在于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专业技能,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导师与学生的长时间接触,对学生的基本情况、爱好、特长和特点都比较了解,对指导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2 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面临的问题

职业生涯规划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职业、就业和专业的关系,促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梳理正确的就业观念,进而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他们都有自己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普适性”的职业规划指导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学生在具体的求职上仍然存在明确的目标、定位和方向感。同时,对大学生而言,自我认知是个复杂问题,他们对自身兴趣、能力和专长缺乏全面客观的认识;同时,由于其社会经验也比较缺乏,对本专业的工作岗位及其要求也不太了解,难以制定针对性强的职业生涯规划。

3 网络工程专业职业生涯规作用分析

3.1专业性指导。相对于就业指导课的老师来说,专业学业导师的指导意见更具有针对性。学业导师往往都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在专业能力方面有一定的造诣,其专业素养决定了对互联网行业的发展趋势及行业中的企业有相当的了解,能够较好地把握行业的发展趋势、相关企业对员工在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综合素质方面的要求。

3.2过程性指导。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和过程,其具体实施也会随着各种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由于学业导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加密切,导师对学生的情况非常熟悉,可以在专业课开始学习的阶段就能让学生认清就业环境,将外界需求、专业定位和自身特点等诸多因素综合考虑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导师可以及时、准确地把握学生在日常学习和工作实践中的细微变化,有效纠正学生的错误认识、观念和做法,对自己的职业规划进行完善和补充,更好地践行自己的职业规划。

3.3实践性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学业导师往往都有一定数量的专业对口企业资源,能够帮助学生获得专业实习工作岗位,让学生有机会带着设计的职业规划方案进行实践,实地考查和了解专业工作岗位在企业中的岗位要求、工作内容和职业发展途径。在实践中体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和效果,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和实践方法。职业生涯规划将会对学生校内的专业学习与实践、创新创业活动产生方向性的引领、决定性的影响。

4 基于三段式培养方案的职业生涯规划与实现路径

宁波大红鹰学院网络工程专业围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目标,结合本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在人才培养方面采取如下举措:专业依托区域IT产业,实施“三段式”的深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整合课程,通过“分段实施、阶梯推进”的方式构建模块化课程实践体系。

第一阶段为2.5个学年,在前五个学期执行,通过整合和优化前五个学期校内理论与实践课程内容;使学生具备基本的工程应用能力所需的素质、知识和能力。学业导师在这个阶段,指导学生完成对专业工作岗位的认知、专业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在分析主观、客观情况的基础上,制定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第二阶段为0.5个学年,在第六学期执行,采取企业选择、学生自愿、专业指派三结合的方式,要求学生深入企业进行专业认知实习和企业项目实践。使学生实际参与实际技术性工作;学习工作岗位所需知识与技术,熟悉企业相关IT工作岗位需求、职责范围、操作技术规范及管理制度等具体内容,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学习与IT专业领域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强化学生工程项目实践能力。学业导师在这个阶段将与来自于企业工作一线的导师一起,指导学生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环境,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培养和锻炼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的工作能力。同时,根据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重新审视和修订。

第三阶段在第七、八学期执行,学业导师根据学生在企业项目实践过程中的问题反馈,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设计综合案例,开发项目实施方案,弥补学生实际工程项目实践能力的差距,进一步强化学生的工程项目应用能力。利用综合项目实践和毕业设计实践强化训练职业生涯规划中需要的重点内容和短板,围绕学生企业项目实践合作企业的真实项目经历及其遇见的问题予以提炼和升华,促进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升,进而对落实职业生涯规划中明确的目标而努力。

小结

经过网络工程专业12级、13级两轮实践,这种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得到了学生的积极认可。他们普遍认为这样,平时学习和实践的针对性更强,学习目标更加清晰,也更有紧迫感和使命感。从12级毕业生的就业实践来看,普遍能够较快适应自己的工作岗位,也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肯定。13级学生在企业岗位实践中得到了检验,目前正在通过综合项目实践和企业实践两个方面提升其工作能力和专业能力,逐步实施其职业生涯规划方案。

从企业调研的反馈来看,企业认为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更能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更有利于学生的职业生涯的快速成长。以学业导师的身份,在导师制的体系中开展和推动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尝试,通过师、生、企业联动,逐步构建和完善符合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具有网络工程特色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蒋豪与尹雪鸿, 大学生职业规划导师制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学理论, 2012(25):第192-193页.

篇2

1.1教学内容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新应用的不断出现,传统的C/S应用开发已趋于饱和,除了网络底层服务及应用依然基于C/S模式外,大部分互联网应用都转向了B/S模式。JavaEE针对企业级应用的各种需求而提出来的软件开发体系结构,能适应企业级应用程序开发的分布式、安全性、可扩展性、集成化等要求,已经成为B/S开发的标准之一[4]。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上,我们打破传统的Socket编程内容约束,引入JavaEE应用开发技术,除了讲授HTML、CSS、JavaScript、JSP、Servlet、Javabean、JDBC等基础B/S的开发技术之外,还围绕企业级应用3大框架技术SSH(Struts、Spring和Hibernate)进行分析讲解,详细介绍SSH框架在各系统开发中的整合实施过程,做到所授内容与软件公司真实开发环境接轨。除了将C/S模式向B/S模式转变,还要顺应移动互联网应用兴起的需要,增加Android移动终端平台的开发内容。“网站+浏览器+手机客户端”已经成为传统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结合的模式。目前大部分互联网公司的网站都是基于这种模式,更多的传统行业企业网站也在跟进,移动互联网大潮势不可挡。

1.2教学方法

在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将JavaEE开发的3大框架技术相融合,将网站与AndroidJava开发相结合。具体方法如下:

(1)明确网络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管网和开发课程融合、利用网络程序开发加深学生对网络基础理论的理解,从而更好地管理网络。在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引导学生从事企业网站系统的开发或者移动终端程序的开发,探讨如何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下创业。

(2)明确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开发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网络软件开发技术教学与实际网络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探索以实际工程项目促进教学的有效方式,建设和完善适合网络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较完备且动态优化的软件开发技术课程体系,探索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新方向。针对基础薄弱,只有JSP、Java基础的学生,通过具体实例的实践,将SSH和AndroidSDK技术在具体实例的实施过程中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

(3)在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努力把握管理网络和网络开发的内在规律,创建科学有效的复合型网络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本着以人为本的精神,尝试创新的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方向转移,从单向灌输向双向互动转移,从传授知识向教会学生思考转移,从教师提问向学生发问的转移,其核心是激励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分析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5]。在网络程序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从管理网站开始,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继而给学生布置具体开发实例并利用相应的开发技术进行开发,注重学生软件开发经验的培养。

2具体实施过程

(1)以培养适应就业形势的网络工程复合型人才为指导思想,明确网络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实现网络管理和网络开发相融合。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抓住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契机,制订定位明确、层次清晰、衔接紧密、促进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授课内容,实现两类网络人才的融合。在学院积极进行大方向培养目标改革的背景之下,建立课程群体系,调整相关大纲内容的衔接,如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站设计与管理、网络程序设计等课程组成课程群,培养移动互联网人才。课程群体系是实现知识的复合应用而不是多门课程的简单叠加,这需要积极提高教师自身实践水平。在全国卓越工程师计划的影响下,相关教师积极参加卓越工程师的相关培训,利用带毕业生实习的机会到软件企业调研,及时了解市场需求,并调整课程教学。同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每两年修订一次授课方案,保证学习内容和企业需求的有机接轨,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变化。引导学生从管理网络的应用中发现问题,探索解决方法并实施。教师在讲课中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需求为标准。针对不同职业规划的学生,选用不同的具体实例系统进行由浅入深的分析讲解,增加学生团队开发实践环节,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开发能力。

(2)明确项目驱动教学法在网络工程复合型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促进网络开发技术教学与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结合,探索以实际工程项目促进教学的有效方式。以学生团队为主体,从组建小网络开始,进行网络管理,开发构建网站并从事后期的维护。以大案例为线索,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问题。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注重实例讲解,掌握教学节奏,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尽量压缩理论学时,提高实验实践的学时比重。将课程群中原有实践环节整合,形成大实践环节。原有课程大部分都有自己的课程设计环节,都是在每门课上完之后各自进行。经过调整,将部分课程设计合并形成实训环节,比如将网络规划与设计、网络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管理3门课程合并成一个实训,要求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网站系统并完成布署、管理、维护等工作。

(3)在网络程序设计教学过程中,积极做到以学生学为主,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通常学生会对移动互联网的最新应用感兴趣,可以引导学生先了解,再深入,再开发,学生有思想又有技术就可以试着在移动互联网大潮中创业。兴趣和热情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尝试创建新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从以教师教为主向以学生学为主的方向转移,教师应起帮助者的角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互动转移,从传授知识向教会学生思考转移,从教师提问向学生发问转移,利用互联网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主动发现、探索、分析、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激励学生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活动,为培养复合型网络工程人才提供有力的保证。在网络程序设计的项目化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软件开发技能的培养,给学生充分的锻炼机会,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依托学院研究室制度给学生布置具体开发实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大连工业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WEB研究室的无线局域网设计、服务器架设、研究室网站的开发和维护等都是由学生团队完成的。

3结语

大连工业大学网络工程专业根据自身的特点,实施了以就业为导向的应用型网络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顺应移动互联网的新发展需求,结合目前网站开发技术特点,将传统网络工程技术与软件开发技术结合,在就业中找到结合的切入点,使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真正找到自己的优势,体现自己的特点。

篇3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 湖北 宜昌 443000)

摘 要:《网络配置与管理》是计算机网络专业的核心课程,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规律和本课程的特点,采用基于工作过程的项目化教学方法。

关键词 :设计理念;教学内容;优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9.039

收稿日期:2015-02-27

《网络设备的安装与配置》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教学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以下三个不同层次的技能。初级:了解当前主流的网络设备,具备初步的客服和沟通能力,从而能担当售前售后工作;中级:具有建立、维护和管理园区网络的技术支持能力。高级:具备园区网的设计与实施、网络管理、网络设备安装、调试等能力。

本课程根据职业能力发展的基本规律(新手—生手—熟手—能手—专家),将学习的内容设计为网络工程的实际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采用整体模块整体的设计思路,实现过程按照简单复杂、单一综合、低级高级的原则进行。

1 设计理念: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

这一理念体现了该课程的职业性和实践性,同时学习的主体变为学生,学习的内容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主。为了体现这一设计理念,在该课程设计之前,先已调研了上十家合作企业,与企业专家一起,对组网、管网、用网三个方向所涵盖的岗位进行职业技能与职业素质分析,整合出了一个基于工作实践又区别于工作实践的“企业网组建”项目(比工作实践更完备的体现了本课程的各个知识点)。同时分解实际工作中企业网的组建的工作流程和岗位,确立一个个子项目。通过这种方式学习,充分体现职业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工作”促学,边“工作”边学,学生学习内容具体化,学习兴趣提高(见表1)。

2 设计思路:整体模块整

课程设计的思路是首先让学生从一个企业网组建的整体流程和各个功能模块上进行了解,把所有操作步骤和命令详细给学生,让学生“机械”完成一次企业网搭建的过程,体验完成后的效果。这种设计的优点是可以让学生将学习过程作为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在此基础上,将整个工作过程分成三个层次18个项目,通过90个课时的学习,最终将各个子项目整合,完成整个企业网的搭建。在子模块的学习任务设定中,每个子任务的设计是按实际工作中企业网的搭建整合出来的,即从各部门办公网开始,逐步实现互联、外网接入、安全设置、优化,直至整个工程集成。这样的设计可以根据学生学习能力的大小,培养从低级到高级的各级网络人才,满足不同岗位的需求。

3 项目化教学方式的优点

该课程采用项目化教学的方式,可以起到如下作用:

(1)学生对该专业的工作岗位有了具体的认识,并且了解了各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从而帮助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和知识储备。

(2)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工作内容有了一个比较具体的认识。该课程使学生对网络专业到底是做什么的、怎么做等问题有了一个方面的认识,增强了他们的学习信心和学习兴趣。

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企业的工程实践,经过和企业实践专家研讨,针对网络管理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网络设备营销三个不同层次的岗位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让本课程内容完全能适应这三个层次岗位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具体来说,学生在各个项目中能完成交换机、路由器的配置,企业网的规划与搭建,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沟通交流能力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该课程的教学中,教学地点由教室迁移到一体化实训室,教学方式由教师讲为主转变为学生做为主。具体步骤如下:①指定清晰的工作任务,教师展示做成后的成果;②学生制订出工作计划,理顺工作思路;③教师进行工作过程辅导,并对所涉及的理论知识讲解;④学生完成工作任务,体验工作效果;⑤师生共同评价工作成果;⑥实施一个学期后邀请企业专家评估教学过程及效果。

参考文献

篇4

市场调查显示,未来5年内,苏州地区通信技术领域人才需求量很大,仅移动网络规划和优化工程师需求就达600多人,通信网络工程与服务需求达1500多人,光纤光缆企业技术人员的需求在1200人以上,通信设备研发制造企业的人才需求在2000人以上,物联网产业人才需求在3000人以上。调查结果显示,从事通信工程、通信产品生产、测试、售后技术支持工作的高职毕业生比例最高。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的期望是:有较高的职业素养,包括工作态度、纪律性、忠诚度、责任心和职业发展能力;有较强的专业职业技能,一定的生产管理和研发能力。

二、省内同类院校相关专业的建设现状与发展趋势

目前,江苏省有12所高职院校开设有通信技术及相关专业,2013年计划招生数共1450人,平均每校招生121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计划招生135名,稍高于平均数。我们重点调研了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苏州市职业大学、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的通信技术专业的基本情况。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为国家骨干院校重点建设项目。该专业教学团队教师总数为26人,含混编师资团队16人,其中21人具有企业背景,12人具有海外高校进修经历,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2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双师型”教师18人,占90%,还长期聘请校外专家担任专业指导委员会专家指导专业建设。该专业设有国家级“网络与通讯工程实训基地”和江苏省“通信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基地”。面向电信网络工程建设、通信服务外包、通信系统运营以及通信设备制造等企业,培养工程施工、工程监理、通信设备安装与维护、通信设备检测以及通信系统运营与维护等高端技能型人才。该专业2008年起引入中兴通讯学院的课程资源,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对该专业学生技能证书的获得、专业教师的技术提升、知识保鲜以及社会培训影响力的扩大都有很大的支持。苏州职业大学通信技术专业以苏州职大-大唐移动联合成立的校企合作培养基地为依托,主要培养具有从事通信以及物联网方向相关理论知识与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学生通过学习能掌握现代通信的基本理论知识,熟悉各种通信技术(模拟与数字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等),以具备较好的通信设备电子线路设计、通信设备制造、测试的能力。具有进行各类通信系统工程的规划、实施、维护的基本技能。毕业生可去通信设备制造企业从事设计、生产和管理工作;可去电信运营商从事相关技术、服务类工作;可去各类通信系统工程公司从事通信设备和线路的规划、建设与维护等工作;还可从事物联网相关行业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以及系统维护等工作。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技术专业也是中央财政支持的重点建设专业,拥有“3G网络通信技术”省级优秀教学团队,有“3G移动通信接入网运行维护”省级精品课程1门。专业课程以校企合作为基础,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保障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熟悉岗位技能要求,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提高。专业采用校企合作共建、订单培养、专项技能培训等多种办学模式,充分发挥行业和企业对专业建设的带动和指导作用。该专业面向通信设备制造商、通信工程施工企业、代维企业和客服企业,培养具有通信技术专业知识和技能,从事光传输、交换技术、数据通信、接入网、通信系统工程施工、维护以及通信产品生产与测试工作的人才。3所院校的通信技术专业各具特色。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与中兴通讯深度合作,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订单培养等途径,更好地培养适应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所需人才,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用性,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毕业生就业质量和学生岗位的适合度、满意度。苏州职业大学通信技术专业分为通信和物联网两个方向,培养的学生不仅可以从事各类通信系统工程公司从事通信设备和线路的规划、建设与维护等工作,也可从事物联网相关技术开发、生产管理、产品销售与系统维护等工作。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通信专业重视学生技能培训,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比赛,两次获得高职组团体一等奖第一名,从而在信息类高职院校中有了一定的知名度,树立了自己的品牌。

三、我院通信技术专业目前的基本情况

我院通信技术专业2005年获批招生,2011年被确定为中央财政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现有专业教师16名,兼职教师12人;本专业及专业群现有“数据通信实训室”、“无线传感器网络实训室”、“网络测试实训室”、“光传输技术实训室”、“移动通信技术实训室”和“师生创新实训室”等18个实训室。2010年成功申报获批“江苏省网络电视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现有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安德鲁通讯器材有限公司、深圳讯方通信有限公司、江苏海讯科技有限公司、江苏亨通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苏州新海宜通信有限公司等多家紧密型合作企业。从2008年开始,积极探索相关的教学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根据职业岗位群对学生技能的需求,确定专业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进行了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发了“工学结合、课证相融”的项目化课程,其中已获得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课程2门、主编出版教材5本。学生获得全国大学生电子大赛全国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江苏省大学生电子大赛、职业技能大赛奖项10多个。专业调研数据表明,近3年,我院通信技术专业毕业生生源90%以上来自江苏省内,68%留在苏州工作,16%选择在江苏省内其他城市就业,5%在上海就业,其余6%的毕业生现在的工作地为其他省份。本专业的生源虽然来自省内外各地,但绝大部份毕业生选择在苏州就业。因此,应紧密结合苏州及周边地区通信行企现状,制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四、创新人才培养,开展“校行企”合作

为适应行业高速发展对人才的新要求,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重新解读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关系,实现人才培养模式与市场需求的全面衔接,必须对通信行业高速发展下的岗位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分析,依据职业教育规律,与相关行业、企业共同谋求和设计专业的发展和建设方案,根据行业和企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计划和课程内容等,加强市场需求与专业内涵建设和改革的紧密衔接,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和谐发展的真正受行业欢迎的急需人才,提高人才在本区域、行业的竞争力。

(一)“校行企”合作运行机制

我院非常重视校企合作,不仅设有校企合作机构,还成立了学院理事会。在学院理事会的指导和帮助下,本系与苏州市电子信息行业协会、中国电信苏州分公司、亨通集团有限公司、江苏海讯苏州办事处、深圳讯方有限公司等企业联手,成立电子与通信工程系校企合作中心。该中心下设通信技术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对接组织体系及对接内容如图1:图1校企对接组织体系系校企合作中心职责为:与行业、企业动态开展市场调研,及时调整专业,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共同适时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开展校企合作共建项目,落实项目调研、论证、申报、实施和自评等组织管理工作。专业建设委员会职责为:结合地区经济发展需求,论证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组织新增专业的立项论证审查,修订和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负责专业建设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查,检查专业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组织开展专业建设质量监控等评价工作。运行机制还包括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等方面。

(二)合作内涵

1.落实好“五个对接”

在行业协会的支持下,深入调研周边地区通信产业发展,通信技术对本专业人才需求状况,确定与产业对接的专业建设目标和人才培养规划,完善学历教育与认证培训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分析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群及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以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与素质为要素,通过序化与整合形成与岗位技能对接的学习课程;与企业共同开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使课程内容对接相应的职业资格标准。学生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可以考取职业技能资格证书,以毕业证和职业技能证书“双证”毕业,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试行“识岗、习岗、顶岗”三岗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实施岗位任务的真实操作,实现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探索中高职衔接、专本通道,实现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对接,为学生构建终身学习的桥梁。

2.推行订单式培养

构建适应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走创新发展的路子,实施“校行企”合作“订单培养”,可以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与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升级同步。依托行业协会搭桥,及时掌握企业的需求,针对企业特定岗位(群)能力要求,制定相应的培养计划和技能培训计划,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开展“订单式培养”,为中国电信、江苏海讯、亨通集团、南京嘉环等企业培养光传输设备维护、通信终端维修、设备安装调试人员。

3.注重“能力递进、素质贯通”,实现“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

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作为现代人才的两个基本要素,既是高职人才适应产业升级需要的基本条件,也是高职院校为社会培养高技能专门人才的根本任务,更是高职人才在职业生涯中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从职业需求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引入行业企业标准,按照专业基本能力、专业核心能力、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四层次递进。在企业的参与下,第一学年进行职业规划,重点培养岗位基本能力;第二学年进行职场体验,开展职业岗位的核心能力训练、创新能力的培养等;第三学年学生在校企双导师指导下完成毕业设计、岗前培训、职业评估,到企业完成“顶岗”活动、步入职场,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经过3年的培养,学生在获得毕业证书、技能证书的同时职业素养教育贯穿全过程,还可取得“素质拓展证书”。“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如图1所示:图2全程职业化人才培养①从起点看终点,成功从职业规划开始。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职业发展理念,树立长远的学习目标。②学习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注重对实用通信技能的培养,快速成长为专业人才。③职场体验,真正体验企业生活,接触真实职场,毕业工作时就可以更快地融入环境。④岗前培训,为学生初入职场铺平道路,学生通过选修,实现职业技能进一步的提高。⑤科学的职业评估报告,关注学生成长历程,帮助学生客观认识自我、合理择业。⑥步入职场,零距离体会真实工作。借助良好的校企合作关系,形成由大型通信设备生产厂家、运营商、通信工程企业以及通信代维企业等组成的毕业生就业支持体系,为企业与毕业生之间建立最方便快捷的沟通渠道,最大程度地促进毕业生顺利顶岗实习与就业。

4.完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是衡量校企合作成效的重要机制。我们实施了多方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建立了“短期、中期、长期”毕业生就业与培养质量跟踪评估、用人单位需求与评价指标体系,以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和培养质量的提升。

五、结语

篇5

三年前,H3C关注到校园培训与企业用人需求之间的差异,随即产生了以大赛促教学的想法。由此,H3C杯全国大学生网络技术大赛暨网络精英夏令营活动拉开序幕。走到今天,这一活动已经举办了三届。和一些逐年举办的网络技能大赛、活动相比,参与H3C杯的院校数量、参赛队伍数量不仅没有逐年下滑,反而还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今年,全国报名参加H3C杯大赛的院校竟达到了350所,报名参赛队伍达655支,比去年增长70%以上。H3C杯为何如此吸引在校学生?大赛保持魅力的秘诀又是什么呢?

参赛无门槛

“不论你学习的是不是网络专业,只要你对网络技术有兴趣、具备一定的技术实力,就能报名参赛,并且没有任何报名费用。如果你是异地考生来参加预赛或者复赛阶段的比赛,H3C公司将为你提供交通和伙食的补助。”这是今年H3C杯参赛通知中的一段说明。事实上,三年来H3C一直延续着类似的报名标准:尽量不为参赛学生设限,没有经济负担,将报名门槛降低,以便为更多在校大学生提供成为“攻城狮”的机会。

今年,经过预赛和复赛的激烈角逐,共有48支队伍的96名同学脱颖而出,进入最后的决赛环节。来自北华航天工业学院二队的同学告诉记者,从4月25号初赛到H3C杯闭幕差不多有半年时间里,从最基础的应用到实际的数据中心应用,从对网络的粗浅了解到具备一定深度的网络知识,“在比赛中不仅学到了知识,还收获了友谊,也加深了我们对团队合作精神的认识”。

H3C培训管理拓展部副部长朱冬光告诉记者,H3C杯从萌芽到成熟,是靠吸取参赛学校、学生的意见进行改善。比如,今年比赛最大的变化是首次分为了本科组和高职组,以往由于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学生技术能力、素质培养的侧重点不同,所以混合在一起进行排名评比不免有失公平,所以今天特意参考了大家的意见进行了调整。赛制的变化加强了对学校的吸引力。几年来大赛的内容也一直在变化,第一年以安全技术为主,第二年以路由交换和数据中心技术为主,今年则在以往基础上又特别增加了IPv6技术。在大赛内容方面,H3C一直在随着整个IT业界技术的发展和国家的政策的导向变化,让大赛的内容与真实的市场需求紧密结合。

将工作与兴趣联系起来

每一年的H3C杯并不仅仅只有网络技术大赛的环节。在比赛之前,参赛学生还要通过网络精英夏令营进行赛前培训,这种模式也让H3C杯变得更加丰富和具有挑战性。通过赛前培训、分组融冰、室外拓展训练、职业规划讲座、前瞻性网络技术培训等丰富的活动,学生们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能从一个普通学生变为预备“攻城狮”。

篇6

要有特性

找出自己特性,即最有可能让自己区别于他(她)人直接的方式。

如果试图过于模仿别人,这是一种常规思维方式,但这样很难快速让自己脱颖而出。假如你是职场新人,这个时候,你所采用的词汇必须具备某种狭窄的焦点。也就是说,你找出你所从事工作中很具体的一小块,而且是当前或者将来不长一段时间内亟需解决的问题。

社会有“光环效应”,一旦自己锁定某个焦点,形成特性,同时能给组织带来某种贡献,那么,组织成员也可能赋予你更多的贡献点,这就是特性的益处。

特性并非与生俱来

并不是每个人天生下来就具有自己显著的特性,需要在后期有意去挖掘和发挥。

面临就业市场激烈竞争,如何让自己能够脱颖而出,除了实力,还需要差异的特性。这种特性,那就是自己有的,别人没有;别人有的,要让自己更强。现代大学生很多人在大学期间忙于考各种各样的证,但是,这个证,那个证,倒不如一个关键的证。比如,很多人都能拿到的,自己也拿到,这就没有什么差别了。以英语四级为例,大家都有,自己没有,反而是特例。那么,怎样才显得自己有差异化呢?

在大学里,有些证书是很难拿下的,比如注册会计师、司法考试、国际网络工程师等。如果这些证书拿一个,比那些普通千个万个证书来得强。

笔者就经历过这样的事情,一年招聘中,看见一个学生拥有国际网络工程师资格证,就决定该学生有资格参加笔试。当我们通知这位学生时,得知他已经决定到其他企业工作了。我们当时惊呼,太可惜了,一位优秀毕业生被别人录取了。

为什么我们会对其如此深刻印象呢?原因是,我们招聘的专业人员,如果有这样资格证,将大大提升相应岗位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

专长成为特性

记住一个人,人们往往对那些某种特定领域具有专长的人会留下深刻印象,这些人社会通常把他们称为专家。而对于专家,人们往往认为他们拥有更多、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甚至永超于实际情况。如果我们设想专家是什么,联想一下专家的定义,也许觉得又是正常了。所谓专家,就是在某个特定领域内,接受过更多训练并且拥有比其他人更多知识和技能的人。

与此相反,如果是一个通才,无论他多么优秀,并没有记得或者认同他们在许多领域都拥有专长。对于不认识的人而言,一个人不可能样样精通,样样都懂。

成为专家,就需要盯住某种专长并长期坚持学习、研究,并将其作为一种区分要素。比如,你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专家,也许你就在人才测评技术具有独特的专长,很快你会从竞争对手中区分出来,并让很多人相信你是业内专家,把自己定位成为“人才测评专家”。毕竟,一旦人们有人才测评方面的需求,就会想知道在这个领域谁是专家。

特性需要做出牺牲

要成让自己的专注领域成为自己的特性,那需要付出巨大牺牲。

牺牲时间

很多新进入职场人士容易按耐不住,希望通过某种短平快方式,让自己成就一番事业。遗憾的是,这种机会和可能性微乎其微。如果有,那犹如买彩票,成为幸运中奖者。

不断淘汰自己

知识更新和人才辈出的社会,要保持自己专长在社会足够强大地位,惟有不断淘汰自己,不断更新知识,提升个人技能,方能青春常在。

更少才能更多

竞争规律告诉别人,如果一个人欲望太多,结果将会一无是处,想得到更多,将会得到更少。反之,专注可能会“有所牺牲”,但更少会得到更多。比如,消费者一旦跨入肯德基,不单只是吃鸡腿,实际上还会吃其它很多东西。同样,一旦企业或组织认可你的专长和特性,你将得到永超于你专长的范围。

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 工学结合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11(a)-0149-02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强调提出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制度,将工学结合培养模式作为重要的切入点[1]。如今“工学结合”更是成为“十二五”期间我国职教界发展思路的着力点[2]。

目前,随着我国职业教育的蓬勃发展,不少院校研究并实践了多种形式的“工学结合”教育模式。如“订单”式、“2+1”人才培养模式、“411”人才培养模式、“2.5+0.5”人才培养模式、“工学交替”式、“实训―科研―就业”式、“校企实体合作”式等。虽然我国的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差距。国内高职院校工学结合办学理念大多认识不足,学生的综合技能得不到训练,达不到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现在,如何建立起相应的校企合作运行体系与长效机制,已成为包括教育部和行业主管部门、劳动保障部门在内的我国职业教育的共识。作为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高职院校要转变观念,主动出击,争取上级支持,得到企业认同,努力探索符合国情校情的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念与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指导思想:按照“对接产业(行业)、工学结合、提升质量,促进职业教育链深度融入产业链,有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发展战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要求,以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与训练为主线,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为重点,以师资队伍和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为基础,促进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带动专业建设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

(1)推行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理念。

工学结合是一种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在一起的人才培养模式,其本质特征是通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实现教育与实践的结合、学校与社会的结合,提高教育质量。推行工学结合育人模式,必须以职业教育理念为先导,首先要确立服务理念、人才理念和品牌理念。只有转变以学校为中心的单向思维模式,树立以社会需求为中心的理念,才能寻求与用人单位合作;只有树立了人人都可成才的理念,才能因材施教,对传统的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只有树立起品牌理念,才能在借鉴先进国家职教模式中创新发展,形成自己的育人品牌[3]。

(2)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是一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专业技能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工学结合能使学生将课堂理论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相结合,既增长知识又锻炼能力,达到“三个合一”:“做、学合一”―― 将参加现实社会中的实际工作,作为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做、学有机结合,“工”与“学”同时成为职业教育教学计划的规定内容;“学生、员工身份合一”―― 将传统的模拟演示性实习,转变为让学生在真实的生产、服务型现场环境以一个职业人的身份顶岗从事生产、服务性工作,承担工作岗位相应的责任和义务;“岗位、课堂合一”―― 突破传统的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式教学组织形式,将工与学真正融为一体,使学生学习于职业岗位,工作于学习环境。

工学结合作为现代职业教育的理念和思想,强调的是学生的学习过程必须与实际工作紧密结合,其目的是以职业为导向,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直接获取实际经验的校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更注重启发训练他们在动手、操作和掌握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体现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开放的教育教学理念。

2 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

近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通过近年来与不同的企业进行合作办学,探索发挥企业作用。制定了本专业校企合作原则:与企业对接合作,形成以校企深度合作为基础、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机构衔接的专业建设体系。深入企业,调研岗位,以工作任务、工作对象、工具、工作方法、工作流程、劳动组织、工作要求、工作环境、职业标准等要素分析典型职业活动特征;以典型职业活动为线索确定专业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

(1)按照“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素能并举”的指导思想来设计教学计划。以计算机专业为切入点,我校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时,密切联系相关企业,对企业负责人、人力资源主管、车间主任、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充分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先后与中信公司、长城宽带、艾普网络、长城信息、迈威信息等企业实行“订单培养”,共同制订教学计划。

(2)课程体系工学结合, 按照企业职业岗位工作过程,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切入点,将学习过程按如图1所示的“基础模块中小网络模块中高级网络模块”的能力进阶方式进行选择组合,形成“模块化、组合型、进阶式”的专业课程体系(图1)。

(3)教学过程中的理论教学、课程实训、顶岗实习和就业通过校企合作实现。企业员工走进学生的课堂,参与了通信电源、通信工程、电信营销案例分析等课程的教学,以及多场次职业规划讲座。如在与迈威信息有限公司进行合作中,要求企业派驻专门的职业规划师(按100学生/名配备)到我校负责相关班级的在校期间内管理工作并对学生进行辅导与考核,全程参与学生的教学与考核过程。企业安排学生至其项目工程现场进行实际操作作为课程实训,体现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强化基础实训、仿真实训与顶岗实习的有机结合,积极拓展社会交际能力的培养。

(4)适当开展企业课堂。合理利用各种不同领域的企业资源,开展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法律意识和法律规范等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通过引导学生体验企业文化,了解企业管理,认识企业环境,帮助学生初步奠定起基本的职业道德意识和职业法律规范意识,为实现由大学生向职业人转变做好前期准备。企业课堂可邀请合作企业的负责人或具有一定经验的技术人员,从实际工作体验中给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可采用讲座或课堂讲授等方法进行。

(5)考核评价工学结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按照所制订的教学管理与评价体系,加大课堂操作和实训成绩的比重,并且用工学结合实训项目来验证学生是否掌握了特定职业能力及其能力要素。

(6)企业协助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培养工作,深化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建设。以计算机网络专业为切入点,在与湖南迈威技术有限公司签订的合作协议中,明确规定,企业方为校方相关专业教师提供有关网络工程项目的培训,帮助校方教师提升实战项目的执教能力和水平。针对校方相关专业教师,如教师需要在相关校企合作专业任教,由企业方支付CNCIW国际认证考试费用,以协助其获得相关教学资质。

3 结语

总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全面推行这一模式,把学生个性化发展和综合素质培养结合起来,注重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和提高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重视应用技术能力的同时注重可持续发展的能力[4]。当前,在我国校企合作制度尚不完善的环境下,职业院校要不断整合行业、企业资源,积极吸引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主动将行业企业要求反映在教学过程中。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方面进行积极而有效的探索与实践,为建设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

[2] 郝建锋.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2010,12(3):31.

篇8

我国社区建设的现状

社区服务是伴随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而兴起的,它是工业化、城市化、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分工专业化的产物。社区建设有其深厚的社会背景和经济原因:一是政府工作职能转变的需要。政府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改革“政府办企业、企业办社会”的现状,就要实现社区工作社会化、社会工作社区化。二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可以摆脱原来背负的社会职能,由社区来承接和行使其社会职能。三是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客观需要。单一靠政府实施社会保障已不能够适应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社区服务丰富了社会保障的内容,进而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四是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的客观需要。社区建设之初就显示了其蓬勃发展的活力,几年来,全国各地的社区建设遍地开花,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

在社区开展保险业务的有利条件

保险产品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产品。在客户购买这一产品的过程中,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和社会声誉,已购买客户的评价态度,特别是前次购买保险后的个人满意度,直接影响客户的购买决定,使得潜在客户对保险服务的需求甚至可能超过对保险产品本身的需求。因此,保险公司在整个经营过程中,不仅要树立以客户为最高利益的观念,而且要不断通过提供优质的服务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以满足客户需求,提高客户满意度,从而在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建立强有力的相互忠诚度。保险社区营销就是深入社区,通过与客户直接接触、直接交流获取客户相关信息以便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随着政府机构改革的加快,社区在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大。社区既承担原来政府的部分职能,也改变了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它自身的网络涵盖方方面面,深入千家万户。保险公司应改变以往按行政区域设立分支机构的旧传统,利用社区现有的网络和人力资源开展业务。以前新建一个分支机构要投入一定的财力和物力,开展业务也要耗费一定的时间去宣传、发动、争取保户,而通过社区办保险,不仅可节约大量固定资产的投入,也可以利用现有社区的干部队伍开展保险知识的宣传,提高居民的保险意识。用社区现有的网络开展保险业务更加顺畅,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既增加了保险业务的广度、密度,又可增加其深度,使保险真正深入人心。同时,在社区开展代办保险业务,也将促进保险公司提高服务质量,实现资源共享。

保险走进社区后,改变了以往保险公司与保户联系不密切的状况,保户可以与保险公司面对面的交流,对服务方面的意见和要求能更快地汇总到保险公司,促进了服务内容和服务手段的完善。保险公司成为社区的一分子后,保险业务的办理速度和频率加快,服务领域更加拓宽,这对保险公司现有的办理程序和人员素质将提出新的要求。另外,保险业走进社区,也完善了社区的社会保障功能,对稳定社会、促进社区建设也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构建保险社区营销模式的必要性

我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经济保持稳步增长,保险密度和深度却在国际上排名靠后,这表明我国普通居民整体的保险意识尚属于启蒙状态。保险社区营销作为一种新型的营销模式,可谓我国保险业发展的新尝试,有待于改变我国保险业现状。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谈到构建此模式的必要性:

受传统因素影响,我国居民更注重社区互助与风险自担。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深远,家庭在普通中国人口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通常构成最基本的经济核心。保险营销面对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基本单位不是个人,以人为核心进行的陌生拜访,不如建立一种以家庭为核心的长期稳定的相互营销关系,通过营销员融入社区,与客户建立相互的忠诚度,通过建立长期稳定的服务关系,提高保险意识,这就为保险社区营销的展开提供了前提条件。

受计划经济影响,我国居民更依赖于政府保障,否定和忽视自我保障。我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人们很多行为都受政府干预,包括生活保障、养老等方面的问题,比如曾经实行的“从摇篮到坟墓”的全方位保障模式。即使改革开放以后,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人们依赖政府的观念在很大程度上还是没有改变,特别是经济落后地区更是如此。另外保险公司在对保险知识的宣传、保险意识的培养方面也缺乏力度。为此,尽快改变这一现实,使普通居民接受、认可保险,是我国保险业必须面对的一项艰巨任务,进行保险社区营销就成为了一种创新举措。

保险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的不完善,使其在消费者心目中的信用大打折扣。目前,保险营销人员整体素质不高,问题保单、人情保单的大量存在影响了保险在公众心目中的形象,特别是理赔难、理赔纠纷多等现状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保险品种不够丰富,缺乏多样性,难以满足人们多层次需求。鉴于目前营销模式的弊端,保险营销模式呼唤变革,笔者认为在社区建立保险营销网络可从一定程度上改善目前保险公司的此类现状。

因此,走进家庭,进驻社区,把保险的启蒙教育、保险意识的培养、保险营销的个性化服务与保险公司品牌经营有机结合,把保险服务直接延伸到居民社区,从而为保险公司业务建立社区业务拓展的据点,提高服务的效能及服务的稳定性,是建立保险社区营销模式的目标,这就决定了这种模式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开展保险社区营销应采取的对策

社区代表的是政府,它和居民之间感情及语言易融通,社区服务的目的就是不断地提高社区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质量,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保险业的网络若能在社区生根,既实现了法人居民和自然居民的和谐共存,资源的共享共用,也是加入WTO后对实力雄厚的外资保险业的抗衡。因此,开展社区营销,保险业就应该与社区共同建设,与社区共建开展社区服务,努力创建网络工程。

坚持保险业与社区服务共同发展、互惠互利的原则(即需要与可能的原则),坚持社区效益与经济效益并举,有偿服务和无偿服务相结合的原则,实现社区服务的保险网点社会化,全面规范社区服务与保险网络。社区建设在发展,社区功能在日趋齐全,保险作为社会稳定、老百姓安居乐业的稳压器,应该融进社区,成为社区功能的一部分。一方面社区的保险网络建设要结合社区的经济实力,给予一定的支持,只有先付出,才有后索取,这样的社区保险网络才能立足长远,处于不败之地;另外,保险业还要针对社区服务及社区营销网络的不同对象,采取有偿和无偿两种不同形式的服务,从而支撑为社区服务的保险营销网络设施的经费需求。保险公司与社区合作,可以在社区内设专、兼职的保险代办员,使其对下可起到指导和宣传作用,对上与保险公司衔接,便于业务的开展。同时,要健全组织机构,使社区保险代办人员与保险公司有机结合,形成一个松散型的联合体。

在建立社区营销网络的同时,必须建立高素质、严要求、高水平、懂业务的管理机构,管理指导完善社区网络工作,推进社区建设和保险业稳步发展。首先在社区服务队伍中挑选一批责任感强、创新意识浓、素质好、能够融入社区的人才,建立专、兼职队伍,作为保险业的网络工作人员。其次应建立社区营销的质量保证体系,实现服务质量的监控与管理。积极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精心构筑适合社区服务的保险企业文化;制定细致的行为规范标准,约束营销人员展业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再次是在社区加大品牌形象宣传,在社区内形成高度的品牌认同度。以企业整体的品牌形象为宣传对象,介绍和倡导保险公司的企业标识、企业文化、员工素养和精神面貌。通过经常性有意识的团队式的宣传和咨询活动,不以实现销售为目的,而是通过高密度、集中式的接触,迅速扩大公司品牌在某一社区的知名度和认同感。在以上这些活动中,营销人员可以相互学习、相互促进、共同进步,提高公司的凝聚力。

结合实际情况积极开发新险种,把社区建成保险公司的宣传窗口,增加保险宣传的方式、内容、针对性,进行保险意识的培训和渗透。在社区建立保险公司最直接的服务网点,为客户提供最便捷、快速的服务。由于保险产品的长期性决定了为客户服务的长期性,就需要建立长期性的优质高效的售后服务体系。售后服务中心以社区为单位建立,增加营销员与整个社区员工的接触频率,从陌生到相互熟悉,然后打消客户的疑虑,从而最大可能地增加相互沟通的时间。社区服务的经济效果通过销售来体现。建设销售中心的着眼点就是在稳定现有市场、提高已有客户忠诚度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客户,及时促成成交。由于社区居民在节假日以家庭形式外出,社区营销人员要抓住佳人相聚、充满温情的时机尽快促成营销。而且公司通过设立绩优榜、荣誉榜、召开年度表彰大会等形式,为本社区的营销人员同其他社区优秀的营销人员设立荣誉榜,形成优秀社区营销人员相互竞争的良好局面,强化营销人员的荣誉感和可信度。

篇9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转型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5.05.003

0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高等教育分类管理体系,实行分类管理,要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4年2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建立学分积累和转换制度,打通从中职、专科、本科到研究生的上升通道,引导一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紧接着教育部也提出了“对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实行向应用技术型和职业教育类型转型”的高等教育改革重大举措,从而拉开了新一轮部分地方本科院校向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的序幕。

2014年6月广西教育厅确定了钦州学院、南宁学院、百色学院和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4所高校为整体转型试点单位,确定1999年后其他新建本科高校的近40多专业为转型发展试点专业,贺州学院食品科学与工程类、服务民族文化与旅游产业类两个专业群被列为转型发展试点专业。2014年贺州学院正式成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成员,学校制定了《贺州学院转型发展规划(2014―2020)》,计算机专业转型也被列入了学校发展规划。

1 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面临挑战

贺州学院于2006年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计算机专业2007年才开始招本科生,日前有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和网联网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短、底子薄、基础差,存在人才培养“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滞后,学科专业无特色,师资缺乏企业实践能力,毕业生就业质量低等问题,转型面临着严峻的考验。高校人才培养类似企业产品生产,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教育、实习就业对应就是产品生产的设计、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下面主要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实习就业几方面进行探讨。

1.1 职业生涯规划

职业生涯规划最早起源于美国,20世纪60年代开始,众多学者致力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和实践,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已形成了成熟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研究发现,发达国家应用技术大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都具有比重高(课程多、学分多、课时多)、开课早、全程化、专业化和参透于实践教学环节等特点。表1就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与贺州学院2013级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进行了对比,显然贺州学院的职业规划体系显得非常薄弱,存在着比重低(课程少、学分少、课时少)、开课迟、非全程化、非专业化和不注重实践教学渗透等不足。

1.2 课程体系

以2013级软件工程专业为例,各类课程学分和学时分配情况如表2所示,理论教学学分占65.1%,实践教学学分占34.9%。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课堂教学一般只占50%,计算机课程理论与实践课时也应约为1:1比例才比较合理,显然该专业的理论教学学分偏高,实践教学学分比例偏低,不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

1.3 “双师型”师资队伍

德国应用技术大学专职教师必须获得博士学位,且要求至少5年以上的企业实践经历,其中至少有3年校外工作经历。兼职教师多是企业、行业或相关领域的高级资深从业人员,兼职教师甚至比专职教师还多,约占60%~70%。以帕德博恩经济应用技术大学为例,兼职教师的比例在40%左右。我国高校计算机专业大部分师资缺乏实践经历,贺州学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工程学院2013年有专职教师36人,博士、教授、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践经历和校外工作经历等师资统计(如表3所示)表明,各系列师资比例非常低,与应用技术大学要求相差甚远。

1.4 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是新时代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是提高学校办学水平、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提升企业竞争能力和构建创新课程体系的重要环节,国外应用技术大学校企合作的成功经验表明,校企合作应该是一种双赢格局,高校为企业培养适合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技术人才,助推企业提升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企业参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参与毕业设计指导等实践教学活动,为高校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提供科研项目来源和资金,资助实验平台和科研机构建设等等。2013年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相关数据统计(见表4)表明,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还尚未打开局面,深入合作之路将面临着困难和挑战。

2 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创新思路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为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指明了新方向。《广西壮族自治区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020年)》提出:“全面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鼓励校企合作开发课程,强化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推行课堂与实训地点一体化”。可见,中央和地方政府都把应用技术大学转型目标瞄准了校企合作。因此,针对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笔者引入“嵌入式”概念,提出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校企双方功能需求和资源相互嵌入的“嵌入式”创新思路。

“嵌入式”和“嵌入式系统”源自计算机领域,“嵌入式”通俗来讲就是计算机软件和硬件的结合;“嵌入式系统”可以理解为一种“完全嵌入受控器件内部,为特定应用而设计的专用计算机系统”。“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实质是通过校内资源和校外资源相互嵌入来调整和改造传统专业,以构建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结合的创新课程体系,使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3 计算机专业转型发展实践途径

“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不在于形式,重在内涵建设。借鉴国内外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经验,内涵建设上要求突显校企双方需求和资源相互嵌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互嵌入的办学特色。

3.1 “嵌入式”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1)职业生涯规划前移。一方面,应当让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提前介入,指导学生及早做好职业生涯及专业规划。另一方面,在新生入学教育阶段,邀请企业行业专家、毕业生中的成功人士来校作经验介绍,有针对性地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前景、知识结构、学习方法、职业规划等等,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提升专业信心,使学生明确专业发展目标和方向。

(2)多元化队伍嵌入。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师资力量比较薄弱,短期内解决问题不太现实,应该结合自身实际,组建一支多元化教师队伍。一是聘请经验丰富的校内职能部门人员担任兼职教师。二是聘请企业行业专家、招聘专员、优秀校友、社会成功人士等担任兼职教师,进一步拓宽视野,开拓就业渠道。三是加大本院职业规划专业化队伍建设力度,通过内培外引方式,逐步向专业化队伍转变。

(3)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化嵌入。课程安排上要改变毕业班才开设就业课的传统做法,从新生开学第一个学期开始开课,全程安排指导内容,有意识地将就业教育内容渗透到学生培养全过程,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准备,有效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能力。

(4)教学过程渗透式嵌入。专业课教师不能只局限于本门课程的知识传授,还得有意识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把学科的前沿动态、成功案例、实战项目和就业岗位要求等内容渗透于教学过程,以拓展专业学习与就业能力提升结合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

3.2 “嵌入式”课程体系

(1)调整课时比重。贺州学院计算机专业理论课比例过高,由于实践能力没有得到充分锻炼,势必使培养出来学生“高分低能”,应该注重理论与实践协调性,要适当减少部分专业课的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教学课时比例,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嵌入实用课程。课程设置滞后,将会导致学生所受的教育和实际动手能力与企业需求脱节,也是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罪魁祸首。为了让学生能够把所学知识与企业无缝接轨,在课程设置上,必须紧跟行业发展需求,要主动邀请企业参与课程设置的研究,嵌入更多与企业主流技术相关的实用课程,课程计划、课程内容及培养目标完全按企业要求“量身定做”,以企业真实需求来开展教学活动。同时,应该增设相应实训课程,参考企业员工培训项目驱动形式,以项目嵌入模式开展实训课程教学,进一步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3)改革教学模式。应用技术大学是以实践能力为本位,注重理论与实践互相嵌入,那么教学模式改革在体现理论与实践互相嵌入的同时,更要重点凸显实践能力提升这个中心。采用项目驱动模式开展课堂教学,既可以充分体现出学习过程嵌入实践,实践过程嵌入理论学习的理念,又能够促使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深度融入,有效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3 “嵌入式”师资队伍

(1)外嵌式师资培养。通过制定外派企业跟班培训计划,每年派出缺乏工程实践经验和企业经历的教师到企业学习锻炼,让其了解所教学专业目前的生产、技术等现状及发展趋势,成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

(2)内嵌式人才引进。应用技术大学转型中“双师型”师资短缺问题的另一个解决办法是采取“不为我有,但为我用”的“嵌入式”柔性引进措施:一是充分利用实习基地、就业基地和IT培训机构的资源,聘请实践经验丰富且具备教师基本条件的资深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二是从周边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聘请行业专家担任兼职教师,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三是聘请国内重点高校或研究所的“双师型”杰出专家为客座教授,发挥他们在教学、科研、学术交流、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优势,强有力地支持学院转型与发展。

3.4 “嵌入式”实习就业

篇10

学生导师制,可以在学生大一下学期始进行双向选择.学有余力的学生可选择一位指导教师进行课程辅导,以及完成一定量的工程项目工作.导师制主要是虚拟创业模式,以项目为导向,为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而采用的学习模式,导师在日常的项目研发过程灌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确定“你能做什么?你会做什么?如何做?”发展思路.指导教师对外承接一些实际项目,学生在校期间参与实际项目的研发与制作,以不断增强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潜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促进学生理论知识的深化及应用转换,实现专业知识与创新创业实践共进.学生工作室可在学生迈入大学校园时进行选拔,让学生在自学和项目实训中得到动手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深化,丰富学生第二课堂学习,从中找到自己的特长与爱好.学生在知识积累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和创新,同时指导教师也可鼓励学生参与各种创业与职业技能大赛,如浙江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大学生“挑战杯”大赛、各类IT厂商组织的技能大赛等.学生可从大赛中展现自己的亮点,充分发挥学生基于技术创业的构思和想法,从创业初期的企业孵化和技术创新、基础设施等方面对自己未来构想的企业进行设计.学生工作室负责的老师或者学长可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阶段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由易入难,循序渐进,以提高IT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创新创业实践素养,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促进学生的创业活动[2-4].

如在杭州下沙高教园区,专门成立了一个杭州经济开发区IT服务外包创业园,学生在学有余力的基础上都可以个人或团队方式申请加入创业园.杭州下沙高教园区的IT服务外包创业园是由杭州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和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共同创办的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双方为进一步深入发展实施开发区“科教强区”发展战略,加强高等院校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秉着“共建、共享、共发展”原创合作发展建设思路,以实现大学生服务社会之功能.创业园建于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内,与新加坡科技园一路之隔,规划面积为5000m2,分期建设,滚动发展.一期建筑面积为1200m2,现入驻企业5家,其中杭州友欧科技有限公司为我系09届毕业生所建立的;二期全部建成后,预计入驻企业有30~40家.作为一个大学生科技创业园,将集聚主营“IT服务外包”创业创新项目的企业,包括信息技术外包(ITO)、业务流程外包(BPO)、软件开发、网络科技、数据处理、动漫制作等各类IT产品设计等相关产业.在校内建设的创业园有得天独厚优势,从政府资助、税务等支出方面具有很好的优待条件,他们通过承接服务外包项目,想学更多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学生也可参加项目研发,从项目实战训练中学到更多的知识与技能技巧,积累一定的项目开发经验,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思想火花,最大极限地发挥团队协作精神[4].

校企合作作为这两年各大高校一种教学改革新型方式,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校企合作项目由教务处、系院部和企业联合培养,它具有针对性强、企业认知度高、紧跟市场需求、培养目标明确等特点,主要通过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强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培养,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竞争力,为社会输送更多更好的综合性应用型人才.当然,它更是一个可实现多方共赢(如浙江水利水电专科学校的阳光雨露联想合作班)的教学改革新路径,学校可借此进一步推进教学改革,学生可得到更多学习实践机会,企业也可更好地实现人才储备,这样以独特的姿态实现校企双方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平等互利、共同发展.高职高专院校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是贯彻落实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需要,学校和企业共同有针对性的制定好培养方案,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制度,正确处理既是学生又是企业准员工的双重身份,努力学习,掌握技能,争取顺利走上工作岗位,向IT职业人转向,成就自己的创新创业梦想.一般学生可以在完成基本理论和专业基础知识学习之后,申请加入校企合作班的专班学习和训练,通过订单式地培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SWOT分析法(也称TOWS分析法、道斯矩阵)即态势分析法,它是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H.Weihric)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OT分析要求正确识别出优势(S:Strength)、劣势(W:Weakness)、机会(O:Opportunity)与威胁(T:Threat)因素,发挥优势,抓住机会明确发展方向,并找出主体实际情况的差距与不足,针对威胁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最终实现自身的目标[3].下面将从高职院校IT专业学生创新创业视角下S、W、O、T四方面进行简单分析.

(1)高职院校IT专业学生优势(Strength)分析无论从学生的年龄、知识,还是政府相关政策均被人们看作大学生创业的难得优势,IT成为最被看好的大学生创业领域.而高职院校不同于本科类院校,主要培养的是技能型、应用实用型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偏重实践操作技能的学习.另外,学校积极鼓励IT专业学生创新实践、自主投资创业,政府也提供多平台及一定的资金资助给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学生更可在这个良好的环境下根据自己兴趣特长和熟悉的知识范畴,加入学生工作室或者加入IT创业园或者自主创业等途径,来展示自己的优势.

(2)高职院校IT专业学生劣势(Weakness)分析相对本科院校的学生学习而言,高职院校学生对于专业课程的学习欠系统性、综合性,理论水平相对薄弱,在这个竞争激烈多变的市场里,永远都是适者生存,劣者汰.当然,在大力培养高职生的教育环境下,学生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都不够系统和周密,学生在面对竞争力较大的岗位会失去更多的机会,而学生的社会经验和项目开发经验都缺乏,故他们可寻求导师制、在IT创业园学习、校企合作订单式培养等不同途径,不断弥补自己的缺陷.

(3)高职院校IT专业学生机会(Opportunity)分析IT行业人才需求大,技能岗位多,学生的就业领域宽广,包括电脑美工设计、平面广告与视觉设计、图像处理与网页设计、网站开发与服务、多媒体设计与制作、硬件维护与维修、系统维护与开发、网络工程、软件工程项目设计开发等岗位.而高职院校正是培养技能操作应用型人才,故给高职院校学生一个非常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创业机会.当然IT专业学生可持续发展教育也必须和知识更新一样做到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