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国内经济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5: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前国内经济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西北民族大学,甘肃 兰州 730100)
摘 要:在当今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情况下,风险是所有企业不可回避的且必须要应对的问题。其中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核心。财务风险控制控是由国外传入的,故而海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相对完善。在传入过程中,海外的财务风险控制对中国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有深远的影响,极大推动了国内企业财务风险控制制度的发展。
关键词 :财务风控;国外;影响推动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8-0085-01
收稿日期:2015-02-05
作者简介:颜川(1990-),男,湖北利川人,本科。研究方向:企业管理与财务风控。
风险控制(以下简称“风控”)是在对企业基本活动安全职能的阐述中体现出来的,主要变现为企业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避免或减少企业活动中风险。在海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作为企业风险控制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被格外重视。防护性控制、前馈性控制以及反馈控制是主要的财务风险控制方法。国外的财务风控政策给国内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提供了很好的范例。但国内的财务风控要根据国内经济现状而定,不可盲目借鉴。
一、国外企业财务风控
企业财务风险控制是世界性的问题,也是风险控制中的重点项目。财务风控是对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的风险进行预测,以降低和避免风险造成的财务损失。国外企业的财务风控理论提出的较早,在发展过程中,建立了量化测度财务风险的一系列研究方式与计算方式。如早期的CAPM 模型及后来的期权定价模型等方式,都推动了风控的发展。同时在财务风险预警上也提出了财务风险预警研究模型、财务风险量化测度的具体方法,如一元判别法、多元性判别模型、多元逻辑回归模型以及人工神经网络研究模型等,这些方式都得到了综合、有效地运用。海外企业的财务风险控制主要还是在防范上进行的,无论是集团财务风控还是企业内部财务风控,都会在各个环节尽量避免财务的风险问题。进行财务活动时对于预算也做到了多样化与全面化,并且财务风控的制度也相对的完善,使得企业能在出现风险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实施风险控制措施,这也是海外企业财务稳定的重要原因。
二、中国企业财务风控现状
财务是企业信息与资金的集散地,其他的风险最终所呈现出来的也是财务风险,故而财务风险的控制已经融入到其它的各个方面。国内的经济情况与海外有着极大的不同,因其特殊的经济情况所呈现出的财务风险也有不同。就经济现状而言,快速发展的国内经济导致企业财务风险增大。快速发展的经济现状导致资金流动大、不稳定,以致造成更大、更多的财务风险。就财务风控制度而言,国内财务风险控制的具体制度不够完善,不能有效地抵御财务风险。财务风控制度如此不够完善,就会对财务风险管理造成困难,使企业难以应对当前经济现状出现的风险。就财务风控重视程度而言,国内对财务风控不够重视,难以有效地发展财务风控制度和抵御风险。国内财务风控行业尽管在企业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但在企业的真实运作当中,这一环节显得相当的随意,并且没有进行应有的风险控制。
三、国外财务风控对中国财务风控的影响
国外的财务风控情况在较早发展的前提下,制定了较为完善的风险控制制度。因此,企业员工的财务风险控制意识强,人才可观。而国内在财务风险上由于当前经济情况的影响,无法在短时间对财务风控进行发展,但国外的财务风控情况却可以给当前国内财务风控一定推动作用。在外国经济体系与财务风控的影响下,国内也应该针对自身财务风控缺陷进行相应的改善。目前更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财务风控的重要性,开始着手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改进。大致上也是根据当前国内经济发展情况和大环境下的经济要求。其一是增强企业财务风控意识。为改善国内财务风控长期不利的局面,加强风控意识,可以有意识地在财务上尽可能减少风险的发生。其二是提高财务风险的防范能力。要加强风险的防范能力,就要建立切实可行的预警系统,且要确立财务分析指标体系。再结合实际的情况,制定符合实际的风控策略。其三是加强企业财务活动的风险控制。企业财务活动是频繁的,也是资金流动的必然结果,在财务活动过程中,风险是主要问题,因此风险控制是必须的。其中包括筹资活动风险控制,投资风险控制、债务风险控制以及收益分配风险控制等方面的风险控制。其四是对当前经济形势进行研究,并且加强对相关人才的培养。通过对经济形势和发展状态的研究才能制定出正确的策略,同时人才的重要性对于财务风控也是不言而喻的。
四、结语
财务风险控制是企业的永恒主题,而财务风险是财务活动事件的不确定性所造成的。当前国内的财务风险控制存在不少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制约国内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大多的企业却没有正视财务风险控制对与一个企业重要性,特别是中小企业。同时财务风控在企业中的制度也千奇百怪,不完善的制度和不切合实际的风险控制策略,致使国内企业对于财务风控能力不强。故而通过对国外企业财务风控的了解,推动自身财务风控的建设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李观平. 浅谈财务风险控制[J]. 中国集体经济,2009,(12):47-49.
篇2
【关键词】石油;对外依存度;能源安全;策略与建议
一、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不断上升的现状及原因
原油对外依存度是指一个国家原油净进口量占本国石油消费量的比例,体现了一国石油消费对国外石油的依赖程度。
2011年8月3日,我国的工业和信息化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首次超过了美国,达到55.2%。这是继我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连年打破历史纪录之后,首次超过美国的53.5%。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还是石油净出口国。可1992年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纵深发展,经济发展的潜力被极大地释放出来,由此拉动了石油消费需求的急剧增长。
(一)石油对外依存度提高是中国经济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
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国际上许多国家的石油对外依存度都随经济增长而不断提高。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阶段的中后期,随着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地向前发展,在从温饱到初步小康历史性的跨越过程中,能耗较大的汽车、家电等产品在经济中比重急剧上升,国内对于石油需求大幅提升,石油消费还将持续较快增长。从进口数据统计来看,近几年,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月度原油进口量占石油表观消费总量的比重几乎都在50%以上,今年更是创出新高,虽然4月份原油进口受市场高价及需求下滑影响有所下降,但进口量占消费总量比重依然达到近57%。而就国内原油产量来看,2010年以来我国天然原油产量基本保持平稳,2012年1-4月国内天然原油产量累计6784.8万吨,较去年同期甚至小幅下降了0.6%。可见,国内原油自身供应增速的下滑是导致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的原因之一。
从需求方面来看,近两年国内经济的增长及下游行业的发展对石油进口量持续增长似乎支撑力度有限。尽管受金融危机后国内政策刺激2009年我国GDP增速保持快速增长,但从2010年起随着刺激政策效用的减弱,GDP增速趋于下降。2012年一季度国内GDP增速降至8.1%。从与石油行业紧密相关的石化产业景气指数来看,其表现也不容乐观。尽管2009年下半年以来,石化行业景气指数恢复到100以上,且呈现逐季增长态势,但从2011年起其景气度趋于下滑,2012年第一季度国内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景气指数为116.6,同比下降6.4%;化学纤维制造业景气指数为102.4,同比下降29.6%。不过,经济增速下滑和景气指数回落虽然反映了工业经济需求的趋降,但当前我国经济总体依然保持平稳运行,对主要大宗商品的需求量也相对稳定。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国际油价波动频繁,且受地缘政治、经济等环境因素影响较大,为了保证国内石油供应的稳定与安全,我国战略石油储备建设也在不断加快。目前我国第一期国家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已全部完成,第二期项目工作正在进行中,并将在2013年底前完成建设及储油工作。根据公开资料统计显示,第二期石油战略储备完成后我国原油储备能力将增加约1.7亿桶,相当于21天的原油净进口量。这些战略石油储备建设完成后的注油过程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当前经济增速趋缓情况下国内原油进口量仍保持较高水平的原因。
(二)世界石油贸易格局深刻调整给我国进口石油提供了机遇
美欧等西方发达国家历来是石油消费和进口的主要力量。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动荡、国际金融危机后遗症继续发酵的背景下,美国国内经济增长乏力,欧元区深陷债务危机,世界石油贸易的重心随着美欧经济对石油进口的需求持续降低向东亚、南亚转移。此外,美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它的一举一动都关联着世界能源市场的起落涨跌。近年来,得益于页岩气开发技术的突破,以及发展替代清洁能源,美国降低了石油对外依存度,美国石油净进口量迅速回落,迫使中东、非洲、南美的石油输出国在东亚、南亚地区开拓新的石油出口目的地。世界石油贸易格局的深刻变化,美欧进口石油的下降,客观上带给了中国等亚太石油消费大国加大进口的机会。
二、石油对外依存度提高对我国经济不利影响及政策建议
近年,石油对外依存度持续提高对于保障我国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鉴于当前国际能源局势复杂变化,净进口石油成本升高对于国内经济也存在不利,能源消费国的脆弱性长期存在。因此,我们仍需认真分析石油对外依存度提高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并做好相关应对预案。
(一)石油对外依存度高对我国经济的不利影响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我国与外部经济环境联系越来越紧密,石油贸易随国际市场大幅波动,可能使国民经济遭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剧通货膨胀预期。高油价带动的输入型通胀预期使得真实经济在长期可能遭受更大的负面冲击。2.减缓经济增长速度。随着石油进口成本加大,推动生产资料及消费品价格走高,造成消费者压力加大,企业竞争力下降。3.存在能源安全隐患。一旦发生战争等意外事件,面临石油供应断裂等安全问题。
(二)相关对策和建议
篇3
然而,贸易大国并非贸易经济强国,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依旧存在很多问题。
所以,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提出相应解决策略,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极具重要价值。
近些年,面对国内经济发展新情况与国际复杂多变发展形式,我国外贸主要以调结构、稳增长以及促平衡等为着力点,对外贸易政策呈现平稳态势,同时又进一步优化贸易结构。
但在对外贸易方面,我国依旧存在很多问题,本研究主要对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此提出相应解决策略。
一、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现状
对外开放后,我国外贸始终保持迅猛发展态势,该现状对我国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在近些年的外贸额不断增长,从2005年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连续四年的外贸额超过20%,2012年我国外贸规模达到25641.8亿美元,相比于2011年增长3369.1亿美元,同时实现8542.9亿美元的贸易顺差,外贸出口额度为10254.4亿美元,回落增幅为1.2个百分点,同时进口额为8953.5亿美元,增幅提高大约3.1个百分点。
依照我国商务部所提交的《2014年中国外贸形势报告》显示,2014年,我国对外贸易增速表现为后低前高的走势,而且2014年全年进出口额度在5.1亿美元左右,提升大约20%。
二、我国国际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出口产品结构问题
从整体来看,我国出口产品存在较低的整体层次,而且多数出口产品均为较低技术含量的产品,也就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该现象的存在充分说明我国贸易额中所体现的利润少于数据中所反映的利润。
其原因是现阶段我国优势主要集中在密集型劳动产品方面,也就是说,尽管我国存在较大出口总额,然而,我国通过贸易所得到的利润相对较低,基于该情况,若采用提升数量的方式增加利润,那么就会降低出口产品的价格,由此降低出口产品贸易利润。
2、贸易机构和产品结构理论问题
我国在近些年的贸易结构调整目标和产业结构差异性比较大。第三产业在我国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相对比较低,2014年,GDP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40%;2008年,GDP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7%;2005年,GDP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31%;2002年,GDP中第三产业所占比重为25%。尽管近些年第三产业在我国所占比重逐年上升,然而,其上升速度依旧比较缓慢。
3、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在国际贸易中,我国资本与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相对比较少,就算是在工业制成品方面,依旧大多在装配、组装等环节集中,在国际分工方面,我国依旧处于落后状态,而且在国际分工中存在较低的位置。比方说,国内劳动密集型产品在实际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为75%,而非劳动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为53%,资本密集型产品所占比重为19%,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依旧选择的是非技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
三、我国国际贸易发展的改善策略
1、提升我国消费率,不断扩大内需
应该不断提升我国普通居民实际消费水平,因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消费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不断推进内需发展模式,确保国民经济中消费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确保国内经济能够平稳运行。
2、不断优化相关产业结构
第三产业有助于降低国家外贸依存度,同时对国家贸易市场竞争力进行不断提升,在对GDP经济规模予以扩展的同时,对国家产业机构进行不断优化,而发展第三产业,不断改善我国国际贸易结构,充分挖掘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积极参与贸易自由化和区域合作机制,对我国第三产业空间予以充分利用,以优化我国当前的相关产业结构。
3、加速人民币国际化,健全汇率形成机制
为确保国内经济平稳运行,使稳定汇率机制得以形成,应不断提升国家与区域中人民币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贸易联盟与经济合作组织中人民币的地位,同时展开亚洲货币合作关系,因为我国主要选择浮动汇率体制,所以我们可在一篮子货币中适当提升欧元权重,以缓解人民币升值对欧盟所带来的影响与冲击。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国际贸易发展中,我们应该正视对外贸易所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制定有效的解决方案,认清当前国际贸易发展形势,紧抓机遇,以不断增强我国对外贸易的信心,从而巩固我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大国、强国地位。
篇4
【关键词】对外加工贸易 发展趋势 制造业
一、前言
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对外加工贸易是制造业创造外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整体变化,对外加工贸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发展对外加工贸易,并提高对外加工贸易的整体发质量,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制造业的重要发展内容。结合国内当前形势,对外加工贸易将在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实现国内采购和国内价值链延伸以及在物流配送商上得全面发展。因此,正确分析我国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二、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努力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
由于我国对外加工贸易无论是在劳动力成本还是原材料成本上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我国对外加工贸易要想实现快速稳定增长,就要依托国内有利形势,努力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确保对外加工贸易稳步增长。具体将朝着以下几个方向发展:
(一)对外加工贸易将会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
受到劳动力成本和原材料成本上升的影响,对外加工贸易如果不改变过度依赖低成本的发展策略,未来发展中将难以实现全面增长。为此,对外加工贸易应根据国内经济形势,适时的对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和调整,确保产业结构日趋合理。
在对外加工贸易中,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关系到对外加工贸易的整体发展。基于这一认识和现实发展需求,对外加工贸易在未来发展中,将会在产业结构上进行全面优化,无论是对外加工贸易的整体成本,还是对外加工贸易的原材料成本,都会得到持续降低,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将会得到有效支持和拉动,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质量也将得到全面提高。
(二)对外加工贸易将会全面增加资本比例
对于我国对外加工贸易而言,增加资本比例,提高投资额度,对整个产业进行优化和重构是十分必要的。在这一手段的支持下,对外加工贸易将会获得更多的资金倾斜,将在整体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上有所提高,最终达到稳步发展的目的。
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加工贸易都是出口贸易的主要拉动力,增加对外加工贸易的资本投入,不但会为对外加工贸易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同时也会给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对外加工贸易将会全面增加资本比例,将会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其发展水平将会持续提高。
(三)对外加工贸易将会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例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会改变单一的依靠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为主要竞争优势的局面,取而代之的是提高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比例,增加技术投资,强化技术实力并提高技术竞争力,使对外加工贸易能够掌握更多的核心技术。
基于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现状,只有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外加工贸易才能摆脱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依赖,最终使对外加工贸易在整体发展水平上能够得到持续提高。因此,在未来发展中,对外加工贸易将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上有所侧重,最终达到提高对外加工贸易发展质量的目的,为对外加工贸易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三、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实现国内采购和国内价值链延伸
对于我国对外加工贸易而言,要想改变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竞争局面,并有效降低原材料采购成本,就要努力实现国内采购,并向国内价值链延伸,通过这些具体而有效的措施,推动对外加工贸易朝着低成本高效益方向发展。综合目前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经验,实现国内采购和国内价值链延伸,是对外加工贸易的重要发展方向。国内采购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具有重要意义。如果不能及时培育和发展中间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发展中国家的加工贸易只得止步于劳动密集型阶段。
基于这一需求,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实现国内采购和国内价值链延伸,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我国对外加工将加大原材料国内采购力度,降低采购成本
为了进一步降低对外加工贸易成本,并促进国内经济发展,未来我国对外加工将加大原材料的国内采购力度,并有效降低采购成本,使对外加工贸易的整体效益更加显著,达到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发展的目的。
在对外加工贸易中,原材料成本是影响对外加工贸易效益的重要因素。为了实现成本的可控和持续降低,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会在原材料采购上向国内倾斜,并做到先国内后国外,在同等质量和同等价格的前提下以及在同等质量国内价格偏低时候,优先采购国内产品,达到降低采购成本和提高对外加工贸易效益的目的。
(二)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实现国内价值链延伸,提高对外加工贸易的综合效益
通过采取国内采购的方式,对外加工贸易的原材料采购将向国内倾斜,国内价值链延伸也将得以实现。在这一状态下,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在整体价值和整体效益上获得全面提高,并对国内经济产生良好的促进作用,满足国内经济发展需要。
鉴于对外加工贸易对国内经济的影响,通过国内采购,使得对外加工贸易的国内价值链得到了有效延伸,对提高对外加工贸易的综合效益和满足对外加工贸易发展需要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所以,在未来发展中,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实现国内价值链延伸,提高对外加工贸易的综合效益。
四、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在物流配送上得全面发展
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当前国际上加工贸易的竞争不仅仅局限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的竞争越来越重要。
对于我国对外加工贸易而言,物流配送既是对外加工贸易产业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影响对外加工贸易整体效益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一认识,我国对外加工贸易将在物流配送上获得较大的支持,整个物流配送效率和物流配送速度都将得到有效提升,具体将在以下几个方面获得快速发展:
(一)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成本将进一步降低
随着我国交通建设的投入越来越大,国内的的物流配送成本将会持续降低,对对外加工贸易的促进作用将会越来越明显。在对外加工贸易中,物流配送成本占有一定比例,物流配送成本占比越高,对外加工贸易的总体成本就越高,其综合效益也就越低。基于这一认识,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成本将会得到持续压缩,对外加工贸易的整体效益将会逐渐提升,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也将会走上健康之路。因此,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成本进一步降低将成为重要趋势。
(二)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效率将持续提高
随着国内交通能力的提高,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效率将会越来越高,对对外加工贸易将会有直接的促进作用。除了要降低物流配送成本之外,如何提高物流配送效率,也关系到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质量和水平。从国家目前对待对外加工贸易的态度来看,提高物流配送效率,并建立全面有效的物流配送系统,对促进对外加工贸易发展和提高企业发展效益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基于这一认识,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效率将持续提高。
(三)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渠道将更加畅通
目前我国已经建成大型化的港口和机场,在物流配送渠道建设上的投入将越来越大,物流配送渠道也将更加畅通。拥有了完备的物流配送渠道之后,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将获得更多的保障,对物流配送而言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和积极影响。因此,在未来的发展中,对外加工贸易的物流配送渠道将更加畅通。
五、结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在我国制造业发展中,对外加工贸易是制造业创造外汇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形式。但是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整体变化,对外加工贸易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有效发展对外加工贸易,并提高对外加工贸易的整体发质量,是我国对外贸易和制造业的重要发展内容。结合国内当前形势,对外加工贸易将在推动加工贸易产业升级、实现国内采购和国内价值链延伸以及在物流配送商上得全面发展。因此,正确分析我国对外加工贸易的发展趋势是十分必要的。
参考文献:
[1]徐豪,刘敏.中国制造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J].经济问题探索,2006.
[2]张鲁青.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3]程永林.区域整合、制度绩效与利益协调[D].暨南大学,2007.
[4]蔡玉贞.生产者服务贸易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厦门大学,2007.
篇5
【关键词】 经济复苏 人民币 汇率变动 国际化进程
市场经济效应
1.前言
当前,国内、外环境均处于急剧变化中,人民币达到国际化进程标准已成为大势所趋。以国际结算为背景,人民币在其中除了有世界货币职能以及价值尺度职能外,还存在储藏职能与流动支付职能等,在跨国界环境下也可进行流通,因此其金融作用得到了升华,并朝着国际储备、国际结算方向发展,其货币价值也因此升高,同时汇率变动情况愈加突出,深入了解其经济效应对于维持金融稳定、提升经济效率尤其关键。
2.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背景下汇率变动具体特征
基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背景下,汇率以升高为主要形式,究其原因,是由于人民币交易空间扩大,在货币供给处于稳定环境的前提下,货币需求量会随之增加,货币也会因此而升值[1]。不仅如此,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劳动生产效率会进一步提高,对于生产力也会产生助推作用,使其不断升高,同样会使货币升值,而汇率随之变动。
3.基于汇率变动背景下对经济效应带来的影响及相关建议
3.1 汇率变动背景下对经济效应带来的影响
汇率变动背景下,经济效应影响颇深,集中表现于如下方面:(1)出口企业会遭受巨大冲击。一般而言,较短时间期限内,如果汇率波动幅度明显超出均衡标准,通常展开汇率超调政策,以实现汇率调整目标。然而,超调工作的持续推行,汇率均衡标准也会发生变化,若人民币始终处于升值状态,而出口企业仍以相同价格展开交易活动,其经济效益就会收到不利影响,部分企业开始以外币形式抬升产品价格,以至于其出口竞争实力受损[2]。(2)外商投资力度受到影响。“改革开放”政策直接影响下,国内对外开放力度增加,外商投资力度也随之增加,而汇率变动因素作用下,若人民币处于持续性升值的环境中,外商投资成本会明显上升,其投资力度也会因此受到影响。不仅如此,一旦外商撤资,大量劳动力都会处于闲置状态,除了会影响国民经济收入外,对于其消费能力也会带来不利影响,最终导致国内经济增长质量受损。(3)金融市场整体稳定性受到影响。人民币长时间维持升值状态,可能会有大量游资从各领域来到国内市场,以至于金融市场内出现泡沫,阻碍金融系统可持续发展。除此以外,如果升值预期出现了改变,同时境外进本大量撤出,就会使金融市场整体稳定性受到影响,严重时还可能会有金融危机风险出现。
3.2 相关建议
基于汇率变动背景,为确保经济效益的充分提高,后期工作中,建议相关部门重视重视如下工作。
3.2.1 重视对外汇市场的专业防范制度充分优化
外汇市场日常经营活动中,本身存在各类型风险因素,不仅会对市场经营活动的稳定性带来影响,而且还会阻碍国内经济朝着“又好又快”的发展目标前行,所以要重视对外汇市场的专业防范制度充分优化,在健全防范机制的基础上,建立起监管协调工作制度,以外汇市场为对象,对资本的境外流动轨迹、境内流动轨迹展开综合监管,并且对信息化先进技术充分应用,确保数据分析工作的时效性以透明性,进而保证风险防范工作的顺利落实。与此同时,风险防范工作中,如果存在异常问题,需及时展开监督核查工作,并且综合考察市场交易现状,酌情增加外汇品种,并且将汇率避险专用工具酌情供予所需对象,在优化外汇储备的同时,结合市场经济状况调整存量,进而提升外汇市场日常交易活动的严谨性与灵活性。
3.2.2 重视对汇率机制的进一步完善
汇率波动若出现异常,经济效益通常会受到影响,为降低其影响力,除了要酌情对其双向浮动弹性进一步增强外,还要确保汇率波动幅度始终处于稳定范围内。不仅如此,基于风险防范环境,还要以外汇经济活动中的主体为对象,以外汇管制为标准,鼓励经济主体进入至管制区间范围内,以明确其外汇供应信息,确保汇率改革工作的顺利展开。
3.2.3 重视对外汇市场的综合监管与建设
外汇市场专业建设工作中,除了要对交易主体对象酌情增加外,还要鼓励相关企业主动加入至交易系统内,并且对货币准入机制合理调整,适当降低其限制标准,通过丰富交易主体,并且优化市场工具以及改进交易流程,有助于规避市场异常波动。与此同时,通过展开综合监管工作,以市场内短期资本为对象,在对其市场流动产生缓冲作用的基础上,保护企业经营活动、金融系统的安全性,以规避汇率风险。
4.结束语
对外开放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已成为大势所趋,且进程速度不断加快,以至于汇率变动。而为了确保国内市场经济效益,基于汇率变动环境下,除了要综合考虑市场供求关系外,还要创建其浮动汇率专用机制,同时展开监管工作,通过对货币政策进行酌情调整,并且对其传导机制充分完善,以确保国内经济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整体目标。
【参考文献】
[1] 孙欢欢,寿纪云.人民币升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借鉴日元升值的经济效应[J].知识经济,2014,(13):93-93.
篇6
关键词:越南金融危机;通货膨胀;宏观调控;国际游资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4392(2008)08-0017-04
1997年,国际游资大规模攻击泰铢,一场金融危机在亚洲迅速蔓延开来。11年后的今天,人们惊觉越南的经济困境与那场危机中的泰国经济有大量相似之处。数月以来,越南通胀严重,股市暴跌,房价跳水,汇市疲软,并且出现大量资本外逃,众多问题共同发力正将这个国家推向一场新的金融危机。
一、越南金融危机的原因分析
连续5年保持在7%以上增长速度的越南经济体,在短短的几个月内陷入一场严峻的金融危机之中,而伴随危机而来的一系列问题,将让这个国家进入一个相对较长的痛苦的调整期。日前,越南国会己经决定将2008年GDP增长目标下调到7%。
通过前面对于危机爆发前后越南经济状况的研究,笔者认为近年来历经高速发展的越南经济并非完美,其内部蕴藏着深刻的问题;而近期国际经济的风起云涌也极大冲击了这个开放程度不断加深的新兴市场国家。
(一)引发越南金融危机的内部原因
一是国内经济过热,信贷旺盛。1999年,越南启动了这一轮的经济增长,支撑增长的投资比重也节节攀升。2007年越南全社会投资额达到GDP的40.4%,同比增长15.8%。其中国家财政投资占总投资量的43.3%,同比增长8.1%;民营经济投资占40.7%,同比增长24.8%;外国直接投资占16%,同比增长17.1%。这一年的GDP增长率也达到了8.5%的历史新高。在乘数――加速数原理的作用下,越南的投资和国民收入交替增加,直到国民收入增大到资源所能容纳的顶峰,该国经济出现了过热的局面。
投资拉动需要大量的资金,除了积极地引进外资,该国宽松的信贷也支持了这一需求。当时银行为了追求利润都加大了信贷投放,尤其是中小银行信贷增速更为明显,2007越南国内信贷全年增速高达54%。伴随着进入越南国内的国际游资,银行体系的流动性也通过股票抵押贷款和证券公司拆借贷款等形式流向股市和房市。
旺盛的信贷和过热的经济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一方面,扩张的总需求和上升的货币流通数量一起推高了国内通货膨胀的水平;另一方面,旺盛的内需增加了进口数量,这不仅恶化了该国的国际收支,而且源源不断输入了国际市场上高涨的价格;此外,近年来巨额的政府投资还使得该国政府财政赤字不断扩大,并长期维持在占GDP5%的危险水平。最后,投资结构和银行信贷结构不合理,助长了国内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资产泡沫的放大,为日后资产泡沫破裂积蓄了能量。
二是政府在对外开放和宏观调控中经验不足。2008年5月30日国际评级机构惠誉对越南的评级展望从“稳定”下调至“负面”,并称该国政府未能采取足够和快速的举措来遏制通胀。实际上,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越南政府和央行一直颇受微词,问题主要包括抑制经济过热的前瞻性不够、出手乏力,资本项目开放的步伐过于急促,不恰当的扩大本币汇率波动区间,以及对股票市场监管不利等等。这些问题暴露出越南政府在宏观经济调控与对外开放进程中经验不足。
2007年下半年,在该国经济过热十分明显(2007年10月CPI达9.30%)、信贷迅猛增加(2007年6月银行信贷同期增幅达35.1%)的情况下,越南央行应该立即着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国有银行也应注意信贷的投放。但越南央行只是在2007年6月将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了75个基点,紧缩力度远远不够。直到2008年3、4月份,越南央行才加强紧缩的力度,但错过了调控的良机。在极短的时间内应对失控的通胀预期,央行推出了一系列的紧缩性政策,对市场的影响十分剧烈,使整个银行体系资金紧张,市场利率高企,以该国南方银行为例,其定期存款利率高达17.8%。
银行体系的情况表明该国过热的经济发生了硬着陆,首先,紧张的银行体系资金和高水平的利率加剧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价格下跌,而资产泡沫的破裂反过来增大了银行,特别是一些中小银行的坏账风险。其次,高水平的利率和国内高涨的通货膨胀将伤害越南的实体经济,并使其陷入一个时间较长的痛苦的调整期。
(二)引发越南金融危机的外部原因
一是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2007年是越南加入WTO的第一个年头,在这一年越南基本开放了经常账户,资本项目开放的脚步也颇为迅速。这迎合了其积极融入国际市场,大力引进外资发展本国经济的需要。门户的开放,一方面将其经济催热,另一方面令其更为深切的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冲击。
最近一段时间,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一些比较明显的变化,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起了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以及美国经济的减速;由于美元的持续贬值,使国际市场石油、粮食等初级产品的价格持续上涨,引发了世界性的通货膨胀的压力。世界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这个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影响是显著的。
首先,次贷危机以来,新兴市场普遍被认为是具有较高安全边际以及更多投资机会的地区。作为新兴市场中的重要成员,越南以自身廉价的劳动力价格,优惠的税收政策,低廉的土地价格以及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倍受国际游资的青睬。国际游资进入越南之后,增加了国内的投资,继而提高了该国的资产价格和通货膨胀,为日后危机的发生奠定了基础。
此外,近年来国际市场上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成为推动越南国内通货膨胀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越南对外贸易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长期的贸易逆差。1990年到2005年,除1992年外,其余年份均为逆差。2007年入世之后,该国的贸易依存度显著上升(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相当于GDP的160%),其中进口依存度达到了GDP的80%,使贸易逆差较上一年增加了1倍。巨额的贸易逆差,让世界市场上的通胀传导到了国内,加之国内经济过热,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
二是国际游资对国内市场的冲击。近年来,越南成为国际资本的宠儿,大量资金进入该国。2007年越南的FDI规模达到203亿美元,同比增长69.3%。许多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上是国际游资“变相”进入越南,这些资金大多投向了该国的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此外,越南近年来侨汇也大幅增加,2007年通过正式渠道汇入的侨汇达到55亿美元,比2006年增加了8亿美元。这些侨汇主要用于投资证券和经营房地产。事实上,侨汇也构成了流入越南的国际游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国际游资的投机行为不断推升股市和房市,到2007年1月后,越南股市的平均市盈率高达73倍,而2007年房地产价格也较上一年上涨了50%。但是国际游资具有波动性大的特点,当其完成套利行为后,迅速的退出了该国的资产市场。越南国内高涨的物价水平和剧烈下挫的股市和房价,动摇了国际游资继续在越南逐利的信心,所以出现了大量的资本外逃和越南盾贬值的现象。
国际游资对于越南国内市场的冲击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在进入越南时,越南央行为了维持越南盾币值的相对稳定,只得增加外汇占款的供给,在货币乘数的作用下,使得货币投放量迅速放大,造成了国内流动性过剩。第二,爆发危机后迅速撤离,使越南的资产价格大幅下跌,在外逃过程中还做空越南盾,实现双向套利,引起越南盾的过度贬值。必须指出,国际游资对越南国内市场的冲击与越南政府过快的开放资本项及证券监管部门对股票市场监管不力有直接关系。图1反映了越南金融危机前后经济表现与引发金融危机的原因之间的关系。
二、越南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启示
中国近一段时间的经济表现却与越南有些许相似之处,高于以往的物价水平,不断下跌的股市,房市持续多年上涨之后或将出现的拐点。但是两国又存在很多不同,例如中国经济规模庞大,对外贸易长期顺差,外汇储备规模巨大、本币币值坚挺等等。两国的差异以及相对及时地推行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使得中国现阶段出现与越南类似的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是通过对比越南危机前后的经济状况,探究此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对于发现中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保证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依然大有稗益。
(一)调整经济增长速度,防止经济过热
经济增长是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要求,冷静的应对经济过热,更是值得每个政府思索的问题。越南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正是该国经济过热,通货膨胀过高的情况下,政府被经济增长遮住了视线,没有及时有效地执行紧缩性政策所至。
中国现在应将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并应着力处理好以下三方面的关系:首先是控制通货膨胀和保持经济势头增长之间的关系?鸦第二是扩大内需与保持外需的合理增长之间的关系?鸦第三是保持实体经济的平稳较快增长与虚拟经济的健康稳定之间的关系。这样的策略或将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但是从目前的情况看,稳定通胀预期,调整经济结构、协调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的关系将会有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健康、有序的发展。
(二)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
近期,当多个国家同时出现通货膨胀的时候,中国的宏观调控相对及时,在2007年下半年,中国便开始对信贷进行紧缩,有效遏制了通胀预期失控和物价大幅上涨。相反,越南政府直到2008年3、4月份才开始加强宏观调控,错失了调控的良机,导致该国陷入目前的困境。
经济政策释放出效果是存在时滞的,这就要求政策的制定具有前瞻性,只有这样才能及时制止经济情况的恶化。制定政策是否具有前瞻性,执行政策是否具有力度,是一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的强弱的重要表现。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的中国,需要具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能力来解决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当然,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包括中国、越南在内的转型国可以积累更多的经验,以便更加及时准确的使用各种政策工具,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结合目前中国经济现状,笔者认为现阶段宏观调控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有效遏制通货膨胀而又不会令宏观经济出现硬着陆,这将是政府宏观调控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正确认识国际经济环境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在享受全球化带来利益的同时,中国经济也越发直接体会到国际经济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近一两年来,由于美元贬值,造成能源、粮食、资源等初级产品价格的价格上扬,继而向世界各国输入了通货膨胀。受2007年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国际金融市场也发生了剧烈动荡。这些外部的变化,给中国宏观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增添了极大的不确定性。
正确认识来自外部的冲击,及时调整国内经济政策,对于应对目前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是十分必要的。首先,为预防输入型通货膨胀继续推高国内的物价水平,应继续坚持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加强流动性管理,保持信贷的合理增长。第二,为应对美国经济放缓可能带来的进口下降,应积极开展多边贸易,进一步开拓新兴市场,优化贸易结构,保证我国出口的较快增长。第三,为防止国际游资的投机行为,要着力稳定股市和房市,促进两个市场健康发展。
(四)防范国际游资对中国国内市场的冲击,保证金融安全
积极引进外资,助推国内经济增长,是中国和越南的共同之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利用外资给经济注入了活力,改善了投资数量和质量,促进了技术和产业结构的升级,扩大了进出口贸易,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但是近年来,外资流入在规模和结构上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规模上看,2001至2005年的五年中,外资流入总量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7.22%?鸦从结构上看,作为短期资本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增速快于外国直接投资。
和危机爆发前进入越南国内的国际游资一样,短期投机资金的大量流入给中国造成的消极影响正在逐渐显现,并在较大程度上对中国的金融安全构成了威胁。首先,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促使外汇储备过快增长,且结构不甚合理(债务性储备相对于经常项目下形成的债权性储备,比较不稳定)。其次,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放大了国内的资产泡沫,在房地产市场表现的尤为突出。再次,国际游资的大量流入加大了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加剧了国内通货膨胀。最后,如果发生国际游资大规模、突发性的逆转,将会对中国金融市场、货币政策、国际收支等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资本项目的开放过程中,应加强对于国际游资的监管,提高政策对风险的承受能力,积极推进区域和国际合作,以求实现维护国内经济稳定、保证金融安全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常修泽,2008:《越南是怎样治理当前通胀的――越南当前治理通胀的举措及启示》[J],《浙江经济》第9期。
[2]古小松,2008:《灾年快发展越南2007-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J],《东南亚纵横》第2期。
[3]姜书竹,2007:《越南对外贸易现状的实证研究――兼论一体化对越南贸易的影响》[J],《国际贸易间题》第12期。
[4]李红、卢晓勇,2006:《利用外资对我国金融安全的影响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第9期。
[5]王宇、任芳、谢伏瞻,2008:《五大举措积极应对国际经济环境新变化》[EB/OL]hppt://省略。
[6]时哗,2008:《新兴市场主题QDII越南蝴蝶》,[EB/OL]hppt://省略。
篇7
关键词:国际收支不平衡;产业分工;内需不足;产业政策
1我国国际收支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扩大,我国国际收支的状况发生了很大改变。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国际收支不仅在总量方面规模快速增长,而且开始出现了以“双顺差”为特征的结构性转变。从1999年到2006年,国际收支平衡表中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连续八年“双顺差”,经常项目特别是商品贸易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构成部分。
2我国国际收支现状形成的根源
2.1内需不足
内需不足方面主要表现为储蓄过剩,资金闲置以及资金利用率低等现象。截至2006年底,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10663亿美元。相对于如此之多的国家储备,我们国家的城市发展水平和人民消费观念的差别,使得在政府中存在着大量的政府储蓄,微观经济主体中存在着大量的私人储蓄。政府对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投入的不足也使得微观经济主体对未来医疗、教育成本预期的上升,进而减少即期消费,增加了私人储蓄。
由于内需不足,使得国内资金利用率低。为了确保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实际贷款利率明显偏低。而且在国家产业政策的引导之下,可以用来生产高技术、高附加值的资金,大多数被用于生产低附加值的出口产品,这些造成资金的低效率使用。
2.2资源不合理利用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使得经济持续发展不能持续。一方面,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最近几年内钢铁、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投资快速增长,并形成了过大的生产能力,超过国内消费的能力,因此相关产业必须通过出口找出路,这是我国钢铁产品、电解铝、焦炭等“两高一资”类产品出口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近几年外商投资持续增加,以机电产品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向中国大量转移,使我国成为部分电子信息类产品的国际制造中心。一些产业生产能力大大超出国内市场需要,这是出口大量增加和贸易顺差等不平衡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2.3相关政府政策的不足
以发展加工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型的产业政策。在该政策出台初期有效地解决了我国经济发展所需的外部资金,充分利用了我国的比较优势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经济活力。但是,这种政策使得我国受资源约束,进口产品以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为主,出口以低附加值的消费品和机电产品为主。在国内投资需求减弱的情况下,这种贸易结构一方面造成能源、原材料、技术设备进口增速减缓,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市场容量有限造成出口大量增加。
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地方政府政策。长期以来,各地政府为了追求当地的经济效益,往往把GDP的增长作为评估其政绩的主要指标。各地政府的出口创汇、招商引资成为重要的手段,并最终以“双顺差”反映于国际收支平衡表中,其中地方政府在各地的投资活动中发挥了主导作用。
吸引外企的政府优惠税收政策。作为产业政策的配套政策,优惠的税收政策也同样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出口退税政策、“两免三减半”的所得税政策等多项税收减免政策,都一定程度上使得大型跨国公司将我国作为其全球的利润中心,以充分享受优惠的所得税政策。这些也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国际收支“双顺差”格局的形成。
2.4国内金融市场发展滞后
国内金融市场欠发达、融资渠道单一也是造成目前国际收支状况的原因之一。从金融市场发展来看,目前我国资本市场仍不发达,融资渠道以银行体系为主,证券市场、外汇市场等金融市场在资源配置和资金融通中的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因此,尽管国内积累了大量资金,但由于储蓄转化为投资的渠道不畅通,形成了国内资金流动性、外汇储备、境外融资规模“三高”并存的局面。
3国际收支不平衡的调节
(1)增加政府职能,扩大内需。在贸易顺差巨大的情况下,增强国内消费是消化长期高速增长的投资形成产能的唯一途径。更重要的是,持续、稳定、合理比重的国内需求是维持GDP长期稳定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增加国内需求也是解决“双顺差”不平衡最根本的途径。可以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以及教育体系,加快对相关公共设施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带动和发展具有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产业,吸引微观经济主体参与,带动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通过政府和媒体抵制资源不合理利用。在政府方面,应当在各地政府当中,积极推广并采用更能反映资源稀缺性和体现经济外部性的绿色GDP来衡量各地政府的绩效。通过政府从更加宏观的方面把握整个地方乃至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在媒体方面,可以通过媒体来加大宣传节约资源,反对浪费等观念,从人的价值观上来影响微观经济体的经济行为,引导其更加健康合理地消费。
(3)进一步理顺资源价格体系,征收资源费、排污费,提高高能耗、高污染企业成本。通过征收资源费(税)、排污费(税),将厂商生产的负的外部效应成本化,也就是将社会成本反映在厂商的产品生产成本中。当前我国价格体系尤其是资源类价格体系未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这使得企业丧失了技术创新、设备更新或强化管理以降低消耗、减少污染排放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4)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投资。积极探索多元化、多层次的外汇运用方式,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对外投资。鼓励能够发挥我国比较优势的对外投资,扩大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途径和方式,继续发展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鼓励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开展境外加工贸易,带动产品、服务和技术出口;支持到境外合作开发国内短缺资源,促进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和资源置换;健全对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为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条件。
(5)对于金融市场层面的调节,应当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满足境内外机构的资金需求。目前我国企业融资结构仍存在过于单一的问题,企业融资依然主要依靠银行贷款,直接融资比重过低,在我国压缩信贷规模的宏观调控背景下,一些国内企业只能转向境外市场融资,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不平衡。因此,需要继续优化金融市场结构,推动债券、股票等市场的平衡协调发展,并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完成各市场间的无缝对接。
参考文献
篇8
金融开放对我国经济的阶段性影响是有两面性的。首先,虽然我国还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但由于我国具有较高的国内储蓄率、长期性资本的流入,以及较好的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国内经济的相对稳定性,都进一步推动了我国以吸引长期直接投资为主的金融开放策略的实施,使得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程度逐步提高,从而获得了经济的持续增长。然而,有可能由于国内自身发展不足,特别是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与官方承诺开放的速度和质量不相匹配,导致金融开放的真实水平与官方承诺水平并不协调,这样便会达到抑制国内资本积累同国外成熟技术结合的负效应。倘若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也会导致国内经济抵御金融风险的冲击能力脆弱,给增长带来潜在的威胁。因此如何改善金融开放已经带来的或者可能带来的不良冲击,成为当前中国金融开放研究的重要方面。
二、新兴市场国家金融开放政策的经验借鉴
经济全球化不仅带来了各国间资本的自由流动,同时也使得各国在金融开放政策上逐步成熟起来。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开放经验尤其值得深入学习与探讨。东南亚国家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实施金融自由化改革,一批有一批的新兴市场国家开始走出金融开放的第一步,而新加坡作为其中的佼佼者,成为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第四大国际金融中心,跻身离岸金融市场的行列。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新加坡虽然未能幸免,但凭借其成功的金融开放政策,相比东南亚其他国家和地区,新加坡受到的危机影响最小、处境最佳。总结其能在多次经济危机中依据保持国家金融状况稳定多半归功于其良好的金融开放政策,尤其是以下几方面比较值得借鉴。1.重点发展金融业,大力发展离岸金融业务,1968年创立新加坡亚洲美元市场,2013年5月,新加坡开展离岸市场人民币清算服务,成为第三大人民币离岸金融中心。2.引进声誉良好且注册资本不少于800新币的外资银行,并建立商业银行竞争机制,在资本充足率、存贷比例等方面实行极其严格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使得呆坏账比例控制在2%-3%。3.对于本国金融机构及外资金融机构实行严格的金融监管制度,尤其是银行业务的管理上,例如资本充足率最低设限为12%,但实际中甚至高达20%。然而相比之下,泰国1997年首发罕见的金融危机,墨西哥1994年也发生严重的经济危机,其多半是泰国与墨西哥的不当的金融开放政策引起的。均由于两国大肆放开对外资的限制,而导致其走上了匆忙的金融自由化道路。过快的经济自由化造成经济实体空虚,从而禁不住丝毫的“泡沫经济”的打击,最终演变为金融危机。澳大利亚在应对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以及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上,同样在推进金融开放与金融监管方面实现了出乎意料的成功。20世纪80年代初,澳大利亚开始进行金融自由化改革,20多年的改革经验对我国金融开放的进程有很大的借鉴意义。1.实行金融市场全面自由化。以放松管制为自由化改革的主要内容,1980年起,取消存款利率上限,取消金融机构存贷利率,取消外汇管制等金融管制措施,实现金融全面开放。2.推进金融监管市场化,1996年,成立金融体系调查组,提高监管效率,实现金融监管体制的严格的管理方式。
三、政策建议
篇9
关键词:经济形势变化;中国外贸;欧债危机;贸易保护
近年来,国际经济形势呈现出低迷状态。各国出台了相关政策以确保经济复苏,但由于就业、劳动力和成本等压力造成经济复苏速度缓慢。基于此,我国主要贸易国加紧了贸易保护,导致我国产品出口量减少,很多外贸公司面临倒闭。有鉴于此,我们很有必要深入研究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并提出与之相适应的外贸政策。
一、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分析
1.世界整体经济处于缓慢复苏状态,部分国家经济出现下滑
2008年,全球经济呈现下滑趋势。欧美国家和日本作为我国主要的贸易对象,在本次经济危机中出现严重的经济下滑和产出过剩现象。目前,各国经济处于复苏状态,但复苏缓慢。以日本为例,自然灾害、战争等因素时期经济常年处于低迷状态。严重的债务负担使得贸易国内出现大量的劳动力缺失、产品过剩现象。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日本国内经济近期复苏无望。而美国的季度GDP年率初值自2011年来始终呈现起伏不定的形式,增长速度较之前明显下降。2012年1月~4月,美国IMS制造业的采购经理人指数为:54.1、52.4、53.4、54.8,而整个七月份则持续在50左右,说明了其经济形势出现复苏现象。但长期的失业率问题严重影响美国的经济复苏。OECD组织报告显示,以欧洲为首的我国主要贸易国经济情况呈现出好转趋势,并且短时间内将维持乐观状态。但整体上,各国经济在缓慢增长的同时还存在较多的不稳定因素,如长期的经济低迷造成的工作恐慌,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但民众的购买能力并未真正的提高,且存在惧怕和保守心理,因此实际消费额较以往偏低。在欧债危机影响下印度、巴西等在内的经济处于下滑或者缓慢增长状态。
2.欧债危机依然对各个国家的经济造成影响
为解决欧债危机,各国政府出台了相关政策。自2013年起,各个国家逐渐拜托了欧债危机。爱尔兰首先脱离了欧债危机的困扰。希腊政府偿还了其欧元债务,并解决了由欧债危机带来的各种金融压力,对其外国国家的商务融资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使欧债危机的波及面逐渐减小。为防止信用紧缩,欧洲央行为欧洲经济市场投入了大量的低廉的经济资金,但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危机问题。对于深陷欧债危机的各国来说,及时的经济改革措施是关键。就目前看,针对经济危机的经济改革措施并不完善,银行业在本次危机中受到重创,需要较长的恢复时间。债务成为影响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依然在于大量的产品滞销国内,供求关系失衡。
3.贸易保护主义造成各国之间的经济博弈
贸易保护政策是经济低迷时期国家采取的保护本国经济的措施。该措施具有双向作用,一方面,贸易保护促进了本国产品的生产和营销,在国内形成稳定的贸易链条。但同时,贸易保护激发了产品创新与经济发展缓慢之间的矛盾,不同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存在差异,国内政治因素进一步缩小了各国之间贸易来往的可能性。作为贸易进出口大国,中国在此次危机中成为贸易保护对象针对的主要国家。一些国家提出了针对中国产品的在反补贴政策,导致我国产品出口困难。各国针对中国的贸易保护政策明显,印度曾针对我国进口的电力设备征收19%的进口税。总之,贸易保护政策对我国的外贸造成巨大的冲击,虽然目前呈现出好转态势,但经济的低迷使各个国家的经济博弈明显。
4.供求矛盾影响物价走势
目前,经济市场的供需矛盾尚未完全解决,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无法解决就业问题,通货膨胀随之而来。战争以及相关制裁政策导致物品价格快速上涨,如欧美对伊朗的制裁政策导致石油价格快速上涨,并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使经济处于崩溃状态。另外,非洲、西亚等不发达国家战事不断,政局动荡不安。联合国关于2014年12分的经济预测显示,全球经济缓慢增长了2.6%,物价市场的不平衡造成经济运行分化严重。整个14年,发达国家CPI上涨1.7%,发展中国家上涨7.4%,整体上呈现出膨胀冲高回落状态。总之,供求矛盾对于物价造成影响,使物价尚不稳定,影响了消费能力的提高,造成贸易保护严重,使经济依然处于恶性循环中。
二、当前经济形势下我国外贸政策分析
1.增加产品的国内输出
目前,国际经济处于低迷状态,贸易保护等政策造成我国的产品出口相对较难。在这种情况下,为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应适当调整外贸政策,放弃部分贸易合作伙伴,而将精力转向国内市场。我国人口众多,具有广阔的市场,因此,满足客户需求就成为企业发展的重点。政府应以此为基础监督各国企业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经济形势低迷对我国经济的影响。但与此同时,要拒绝严重的贸易保护。另外,了解供求关系是解决经济低迷的关键,基于此,应将精力转移到非洲国家或者亚洲不发达国家,减少贸易出口量,但同时增加了利润,并获得了广阔的增值空间,从而降低欧美主要贸易国家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实践证明,拉动内需可以很好的解决国内市场低迷现状。只有稳定国内市场,才能进一步向国际市场扩张,促进企业的稳定和发展,解决国内供求关系矛盾。
2.积极应对各国的贸易保护政策
欧美等国家的贸易保护影响了我国的产品输出,中小企业利润降低甚至倒闭,企业裁员造成大量人员失业,我国作为贸易出口大国,成为多个国家的贸易保护对象。要使我国经济健康声场,采取有效的贸易保护措施是关键。进入世贸组织是为了拓展我国的市场,提高我国经济和政治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但政府还要明确了解市场需求,减少贸易出口,建立完善的国内经济管理机制,将重点放在产品质量提高,树立企业的产品意识健全的管理机制,促进国内市场的稳定,减少企业成本,促进国内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3.解决外贸企业融资问题
融资难是企业运行发展中的一大难题,尤其是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利润低下,致使企业无法获得信任使其融资雪上加霜。因此,为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首先要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针对外贸企业的运行机制,强化其出口信贷机制。政府部门应积极推行人民币汇率改革制度,降低人民币升值和贸易国家本币贬值对中国企业造成的影响。另外,作为外贸出口企业,不能一味的追求利润,或者是进行贸易保护,而是要随时了解市场经济变化情况,对市场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正确分析,从而采取相对应的政策,减少企业资金压力,促进其稳步发展。
4.积极推进外贸结构调整
成本压力是我国企业运营中面临的最大压力,而要降低运营成本,主要策略在于企业的结构调整。我国企业在长期的经济市场影响下,存在劳动人员结构不合理的现象,且对产品原料的廉价具有较大的依赖性。针对市场需求进行产品性能调整,降低对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品出口的过分依赖。其中,最根本措施在于降低企业对产品出口的依赖性,要随时调整企业的运行策略。通过国内企业的发展和壮大解决国内劳动力过剩问题,同时促进企业发展。新时期,正确定义我国的经济形势和劳动力需求以及市场发展策略是促进我国国力增强的政策。
三、总结
经济形势变化对外贸具有一定的影响。当前形势下,我国的外贸出口受到国际低迷经济形势的影响。经济形势变化对我国外贸的影响主要在于影响外贸出口政策和出口质量。为此,国家应适时调整外贸策略。当然,从我国目前产品出口现状出发,提高产品质量,与欧美国家进行谈判,使其降低我国产品出口的技术管制是促进外贸出口的关键策略。
参考文献:
[1]成思危.当前世界经济形势和未来五年中国外贸的着力点[J].中国流通经济,2011(5).
[2]祝金甫,马岩.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及对中国的影响[J].国际经济合作,2011(12).
篇10
【关键词】汽车营销模式 发展策略 国情 消费者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不断推进,国内汽车市场的竞争愈演愈激烈。在汽车市场的竞争中,营销是当中的一个杀手锏,对吸引消费者眼球,提高汽车销售量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具有发展前景的汽车营销策略不仅能提高该企业在经济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还能进一步推动企业可持续发展。从当前国内汽车营销模式出发,各汽车企业要想全面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开展合理有效的经营管理活动,就必须立足营销模式的创新,以找出行之有效的发展策略,进而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就汽车营销模式及发展策略展开探讨。
一、当前国内汽车营销模式现状
(一)专卖店营销模式
专卖店无论是在资金投入还是在对人员技术的要求上都相对较高,所以一般适用于那些规模大的汽车生产厂商。现阶段,国内的汽车产品发展水平相比于汽车发达国家尚有一定的差距,适用于专卖店营销模式的汽车产品比较少,仅有几款车型适用这一模式,如上海大众和一汽。
(二)汽车商店营销模式
汽车商店具备较好的兼容性,能容纳并经营多种品牌的汽车产品,资金投入相比于专卖店较低;再加上目前国内的汽车产品中相当大一部分的汽车年销售量低于一万辆,根本无经济实力实施专卖店经营。所以说,汽车商店营销模式极有可能成为未来国内汽车市场发展的主流。
(三)网络直销模式
该模式的实施,对当地的网络发展有一定要求,其要求该地区的网络非常发达,并且与之配套的法律政策和技术也相对成熟。中国在网络技术发展方面仍处于发展阶段,尚未完全成熟,所以网络直销模式可以作为国内汽车营销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四)租赁营销模式
租赁营销模式强调了买卖双方的合作关系,其保留了卖方对该产品的持有权,而买方则取得了该商品的使用权,具有使用价值,当买卖双方的租赁时间到期后,就按照合同内容对该产品进行合法处理。租赁营销模式作为21世纪的一种新的营销手段,在未来国内市场的发展前景仍是无可预知的。
二、未来汽车营销模式的发展策略
(一)建立符合我国特殊国情的汽车营销模式
在探讨有利于国内汽车产品发展的营销模式时,我们应该从我国特殊国情出发,立足国内经济发展实际。毕竟相比于汽车发达的国家来说,我国与它们仍然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差距。首先,我国是一个拥有高达十四亿人口的大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极不平衡,经济水平相差较大,无论是在人均资源的占有率上,还是在人均消费的比例上,都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距。其次,目前国内市场交通事故的发生率屡高不下,交通状况不容乐观。再加上在法律政策上的制约,国内汽车市场虽然发展速度飞快,但是仍然无法跟上国民经济发展步伐,难以满足国内市场的发展需要。此外,国内汽车产品生产规模较小,技术水平一般,缺乏对自身产品品牌的了解,再加上国内汽车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相对于国内汽车生产厂家的资金投入和产出来讲,大部分企业难以额外支付如此大金额的营销资金。故此,国内汽车营销模式的发展必须要立足我国特殊国情,而不能脱离我国发展实际,盲目引入国外的营销模式。
(二)建立以消费者为导向的汽车营销模式
企业要想成功地把一个汽车产品推广开来,就必须在正式推入市场之前,进入经营市场开展细致的市场调研活动,通过调研总结,了解消费者的需求爱好,了解与之相关竞争产品的市场地位,从而在经济市场中寻找新的发展机遇,加大营销力度,开拓新的营销市场。一个产品的地位,其重要前提是从市场细分化的原则出发,对经济市场进行细分,立足企业发展实际,确定企业的目标市场。同时,在确定目标市场后,根据每个竞争对象的分布情况,为企业的产品找准定位,进而积极投身到市场建设中,从而为企业的产品进入市场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国汽车营销模式的发展方向也必须以符合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为导向,在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后对营销策略进行适当调整,不能故步自封。企业还可以从消费者的消费当中看到该产品在市场当中的反映,一旦出现反映不佳现象,企业可以在经过深入研究后,重新为该产品定位,进而改变营销策略,对营销活动做出相关调整,保证产品营销活动的成功实施。
(三)建立多元化的汽车营销模式
由于受到我国特殊国情的制约与当前国内汽车工业发展现状的影响,再加上当前国内汽车营销所沿用的营销模式具有不同的优势与劣势,且都具有特定的适用范围和消费群体,这也同时决定了国内不能建立单一的汽车营销模式,而是要根据市场发展动态,结合汽车产品厂家的特点和消费群体,建立多元化汽车营销模式,以适用消费大众多种不同的需求。当前,国内还可以建立网上购车、汽车电子商务等多种形式的营销模式,以提高国内汽车营销的整体实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营销工作在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历程中有着重要的地位。营销工作成效的高低,不仅影响到企业经营管理工作的落实,还进一步关系到每一名职工的切身利益。故此, 各大汽车企业要高度重视营销模式策略的发展工作,从汽车营销模式现状出发,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找准发展方向,从而使企业在市场中长期立于不败之地,进而促进企业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汪圣君,胡桑,金双林.融入中国文化因素制定汽车营销组合策略的探讨[J].金融经济,2010(10).
- 上一篇: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 下一篇:线上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