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5: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课堂教学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建模思维

一、数学学科素养的基本内涵

素养指的是人在长期训练中获得的技巧或能力,多表现为一个人平时的品行和气质。PISA认为,将素养这一概念代入数学学科,即是指学习者认识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拥有从事数学活动的一种基本能力。具体而言,数学素养就是指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方法的掌握,用数学视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习惯和品质。

二、小学数学课堂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具体策略

1.创设问题情境,数学眼光审视生活

数学是基于现实生活需要而诞生的一门学科,生活当中产生了比较、分配、归纳等数学问题,自然就需要研究数学的加、减、乘、除等运算。小学二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接触100以内的加法、表内乘法、表内除法等知识,在讲解这些运算内容的过程中,教师应当结合生活问题,创设问题情境,促使学生从情境当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自然而然地接受新知,形成用数学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良好行为习惯。

以小学二年级上册“100以内的加法”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创设这样的问题情境:寒假期间,二年级学生集体去香山欣赏红叶,每班各有3位带队教师,已知一班去了31人,二班去了39人,请问租借车辆时,一班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车?二年级一共需要租借多少座位的车?依据所提出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可用以下问题贯穿:

(1)在以上问题情境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2)依据这些信息,你可以提出哪些计算问题?

(3)如何对这些问题列式计算?

(4)这些算式中,哪些比较好算,能否对这些算式进行分类?

以上问题情境涉及进位加和不进位加内容,通过对算式的分析,学生学会从生活情境当中概括数学问题,同时养成分类、归纳的良好习惯,这对核心素养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2.建构数学模型,洞察数学本质规律

数学模型的构建是学科素养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学生应当学会从整体角度构建纷繁复杂的数学知识体系,从模型角度洞察数学本质规律。例如,在四则运算教学过程中,加法与乘法可以构建合的模型,减法与除法可以构建分的模型。基于小学生学习水平和认识经验有限这一现实,在单个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应当提供指导,引导学生将相关联的各个数学模块衔接成一个模型。

以加法与乘法合的模型建构为例,小学二年级第四课“表内乘法”是在第二课“100以内的加法”学习之后进行教学的,因此,在对“表内乘法”一课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第二课“100以内的加法”知识建构合的模型。上课伊始,教师提示学生思考教材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一小问:一共有5架小飞机,每架小飞机上有3人,小飞机内一共有多少人?学生针对问题进行解答可知,“一共”代表整体,因此,需要将所有飞机上的人合在一起进行计算。求出“3+3+3+3+3=15”的算式之后,教师继续引导:除了使用加法求取全部人数之外,这种加数相同的加法还可以使用乘法进行表示。

3.提高推理能力,参与运算法则建构

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另一个未知判断的思维方式叫做推理,这也是数学学科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一。合理的推理有助于学生发现数学知识,整理数学知识,“数的运算”是提高学生推理能力的重要载体,在运算法则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与运算法则的建构过程,在推算过程中提高推理能力。

以“100以内的加法”进位加的教学为例,探究问题情境中“39+3”这一问题时,教师可以提示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思考:39名学生加上3位老师,大概会有多少人?这样不太复杂的数量关系学生在生活中必然有所接触,结合生活经验可知,大概有40多人。进一步进行分析,列式计算为42人,教师提示学生观察算式:39到42,个位发生什么变化,十位发生哪些变化?想一想,个位的“2”可能是怎么得来的,问题情境当中哪两个数字相加会出现“2”?在这些问题的解释当中,学生探究进位加的竖式计算,从而明白个位满十,向十位进一的运算法则。

米山国藏曾说过:“作为知识的数学,出校门不到两年就忘记了,唯有深深铭记在头脑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想、研究的方法和着眼点,这些随时随地在发生作用,使人受益终身。”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是一项重要课题,也是一项艰巨任务。学生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从静态和动态上对学生不同阶段的素养形成做出科学分析,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摘 要:高中地理知识点繁多且复杂,很多时候教师讲了很多,学生却一无所知,课堂教学难以进行,教师觉得辛苦,学生也觉得乏味。这样的课堂是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还会制约学生地理水平的提高。核心素养理念对高中地理教学和学习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要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效率,要构建高效的地理课堂教学,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成效。本文将分析核心素养理念下的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主要从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氛围、问题情景、分层教学和体验成功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心素养理念;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策略

核心素养理念要提高学生的综合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当前高中地理教学存在课堂教学效率低下、不能贯彻新课程改革理念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必然要求高中地理教师承认问题、分析问题,并积极找寻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要求高中地理教师要改进自身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高中地理教应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有效地帮助学生进行高中地理这一学科的学习,实现每一位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充分发展,实现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高效化。

一、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对于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和结果都是有着直接影响和重要影响的,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必须重视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更好的发展。只有师生之间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关系,学生地理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够充分得到激发,才能够在地理学习方面实现更好地发展。因此,在核心素养理念下,高中地理教师重建新型师生关系是必要且迫切的。要在师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高中地理教师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加强自身对于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进而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氛围能够更加轻松和谐,使得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能够更加高效。

二、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

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和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是一节好地理课必不可少的两个因素,只有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的创造潜力,让学生更好地学习相关知识。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让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充满活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时刻保持良好的思想情绪,只有这样高中地理教师才能够在心理上与学生保持协调一致,以及在情感上和学生进行愉快的交流。高中地理教师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中进行教学,学生也能够在心理稳定和信心十足的学习状态下感受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地理教学的效果自然会得以体现。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只有保持良好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教学水平,从而达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总的来说便是高中地理教师要尽可能地在学生面前展现积极情绪,努力创造一个轻松、愉悦、民主、和谐的高中地理教学课堂氛围,提升教师的教学成效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

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一切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创设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思考、探究和交流等途径来获得地理知识,形成自身的技能和提高自身的能力,并培养学生在地理学习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高中地理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巧妙设计形象生动的课堂教学导入语言,并通过一些学生亲身经历过的事例或是展示景观图片、实验演示等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地理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对地理学习的积极性格主动性;②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学习注意力。高中地理教师在每一堂课开始之前应让学生明确首要学习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做到心中有底,进而分清主次和增强自身注意力,明确学习任务。此外,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还要善于找寻最佳教学时机,创设感情丰富和生动活泼的情景来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激发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高中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

四、实行分层教学模式

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分层教学即以学生平时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等作为依据,将同一个班级的学生按照一定的标准将其分成短期性的A、B、C三个层次,并依据各个层次群体学生的差异,为其分别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方案和教学评价,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同样的机会实现地理学习方面的成功,树立自身在地理学习方面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地理学习。在地理学习方面的成功,也会影响学生在其它学科方面的学习,让学生能够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达到全面的发展,实现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五、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

“胜败乃兵家常事”,失败对于学生来说也是非常正常的,尤其是在学习方面的失败。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遇到失败是非常正常的事,但是如果学生只是不断失败,完全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那么必然会失去学习的自信心,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高中地理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努力为学生创造参与地理课堂的机会,让学生在成功解答地理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兴趣高涨,更加轻松地掌握地理知识。

六、结束语

核心素养理念下要实现高中地理的高效课堂教学,高中地理教师便必须不断改进教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兴趣,进而实现高中地理教学成效的提升。高中地理教师要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需要建立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创设问题情景启迪学生思维、实行分层教学模式以及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样才能实现学生地理学习质量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陈道鹏.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地理高效课堂教学之我见[J].学周刊,2016,(15):63-64.

篇3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英语;高效课堂;构建分析

1核心素养对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重要作用

1.1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对于学习来说非常重要,不论是学习英语知识还是学习其他学科,学生如果具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就可以更快地理解教学内容,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相应得到有效提高。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学生对学习内容进行分类以及理解分析,能让学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提升学生在社会上的竞争能力。如果学生的思维意识以及思维能力较差,不仅其学习会受到影响,甚至在未来的社会竞争中也很容易被淘汰,所以教师应该重视对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不仅可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构建高效英语课堂,而且还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1.2提升学生学习能力

学生的学习能力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差,那么教师就很难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能帮助其更好、更快地学习英语知识,从而提升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效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能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得到提升,而且能让学生的课堂学习能力以及社会适应力也得到增强。因此,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获得较强的学习能力,同时提升小学英语的课堂教学效果,构建高效的英语课堂。

1.3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小学英语的学习离不开听、说、读、写这些环节。但在目前的小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说”的能力的重视程度严重不够。教师如果想要提升小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就不能忽视对小学生“说”的能力的培养。小学生“说”的能力的提升,可以让学生形成语感,为学生以后的英语学习奠定基础。学生在不断“说”英语的过程中,会形成自己的英语意识,使其更易于理解教师教学中的英语思维。这样一来,教师的教学就会变得更易于开展,教学效果就会得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会得到提升,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又能促进小学英语教学高效课堂的构建。

2当前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1教师的英语学科素养有待提高

在英语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规范、教学设计的方案以及教学方法等都可能会对学生英语学科素养的养成产生影响。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当中,部分教师只注重教学进度和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忽视了对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培养。很多小学英语教师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性。

2.2教学设计缺乏科学性

研究表明,很多小学英语教师都是参考网上下载的课件或者资料来进行课堂教学内容设计,或者通过网上现成的课堂教学设计来构建自己的课堂教学内容;还有部分教师是借鉴其他教师的课件;只有极个别的教师是根据自己长期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方法,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内容设计。

2.3学生学习能力不足

通过平时的随堂测验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有限,很多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较差。通过分析学生日常测评的结果可以发现,学生在英语词汇和语法方面存在的问题最多,这导致学生最后写出的作文往往水平较差,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对此,在小学英语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学习英语的能力,从而提高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3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

3.1通过课前预习,实现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

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具备较高的自主学习能力,这是一项能保证学生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能力。学生通过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不仅可以实现英语素养的提升,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实现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对此,在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过程当中,教师需要从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出发来设置教学模式。比如教师可以开展预习教学模式,让学生针对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研究,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感情体验。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能让学生对本节课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减少课堂上对教师的依赖,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来给学生扩充英语知识,以实现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对于学生的课前预习,教师应该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让学生能够通过课件初步学习本节课的英语知识,引导学生加强对英语知识的了解,这样学生才能实现有效的预习,才有利于高效课堂的构建。比如在学习三年级APictureofMyFamily一课时,在本节课程开展之前,教师需要为学生制作课件,让学生在课前充分地理解并且接受教学内容。首先,课件应当包括文章的重点词汇、重点短语和固定表达结构等语法知识;其次,课件还应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教师应在预习课件中标示出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让学生通过预习实现对本节课内容的初步学习,这样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上节省对一些简单内容进行讲解的时间,用更多的时间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例如,教师可以设置问题:“Whatisthis?”“Whoisthatboy?”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这些问题来寻找答案,并结合自身的生活实际,应用英语知识点进行表达。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前积累一定的英语知识,这样能够让学生积极和教师进行互动交流,实现英语高效课堂的构建。

3.2通过合作探究教学,实现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构建小学英语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转变学生的课堂角色,让学生成为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学模式的设计需要围绕学生进行。教师要基于学生的能力引导学生开展合作交流学习,让学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完成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并提升学生的英语知识学习能力和运用能力。学生的英语知识和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后,教师的教学就会变得轻松,学生也能快速理解教师教学的内容,教师就可以实现高效英语课堂的构建,并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形成。例如,在讲解MyFavouriteSeason这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本节课内容为学习小组安排任务,让小组成员针对任务进行探讨与交流。教师可对小组的交流结果进行详细且有针对性的讲解,并适当进行补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省略或者简化部分教学内容,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英语课堂的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将话题“Myfavoriteseasonandreasons”作为课前小组探究的主题,同时再根据这一主题来为学生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思考问题来展开学习,例如:“Byreadingthetext,whatarethecharacteristicsofthefourseasons?”“Discusstheweatherconditionsofthefourseasonsandtheactivitiesthatcanbedoneinthefourseasonsaccordingtothetextandyourpersonalexperiences.”“Whichseasondoyoulikebestandwhy?”等。学生通过这些问题展开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并采用英文对话的方式来进行交流与探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临时应变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从而达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提升自己的英语综合能力。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了解到学生的不足之处,及时对学生进行补充和纠正,有效提升英语课堂的教学效率。

3.3加强课后阅读拓展,提高课堂效率

学生良好的英语基础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构建高效英语课堂。英语学习需要积累大量的英语词汇以及英语短语,因此,小学英语教师除了教授基础知识,还应在课后为学生拓展英语阅读,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自己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但是,小学生缺乏一定的自我管理与控制能力,对于课后知识拓展往往缺乏方向与目标,以致他们课后学习往往不够专心,有兴趣时就看看自己喜欢的书,没有兴趣的时候就玩玩手机,不能很好地进行系统学习。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学习能更有效率。例如,有的学生英语单词量积累还行,但语法部分较弱,教师可以让他们在课后多做一些英语语法练习。总而言之,教师需要针对每个学生的学习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地统筹安排,充分发挥好课后学习的正向作用。

4结语

在小学英语课堂中,教师如果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前提下构建高效课堂,就需要增强对学生的管理与引导。在课前,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在课中,教师要保证学生课堂合作探究的有效性和学生文化意识的有效培养;在课后,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巩固。最重要的是,不管是在什么阶段,教师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以此来达到构建高效课堂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兴莲.紧扣英语三维目标,渗透学科核心素养——浅析小学英语课堂中如何渗透核心素养[J].学周刊,2019(6):84-85.

[2]袁丁飞.试论小学英语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J].新课程(小学),2018(11):162.

篇4

2014年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将核心素养作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核心。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小?W阶段正是一个人成长与个性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对学生全面的、可持续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

数学素养是指个人应对复杂社会应具备的各种能力的综合体,主要包括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一般认为,素养与知识(或认知)、能力(技能)、态度(或情意)等概念的不同在于,它强调知识、能力、态度的统整,超越了长以来知识与能力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凸显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要,强调了人的反省思考及行动与学习。

2.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核心素养培养的现状

数学核心素养的形成是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起来的,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渐进的自主生成过程,也是一个不断反省、反证的自我体验过程。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即提高学生适应社会,参加生产和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既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学生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最终实现自身价值的需要。因此,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数学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为教学的终极目标。课堂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主渠道,只有深化了课堂,才能承载新课程的企盼,也才能将新课程真真切切地体现在学校生活中,落实到教育教学中。但纵观目前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仍以课本为主,课堂教学方式单一,教师过于注重对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传授,学生只注重书本知识的获得,而相对忽视了数学知识的运用,导致于只会计算不会运用。所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只是一种口号和愿景。

为此,我们必须探求新的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使课堂教学成为培育学生数学素养的温床。

3.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措施

(一)转变教师教学观念,从关注学生数学知识技能的掌握过渡到关注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通过专家引领、学科带头示范作用,转变教师以只关注知识目标进一步升华为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数学素养。通过学习、探索、引领使教师对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认识和理解,探索、形成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策略。使教师意识到培养数学素养比培养成绩更重要,自然会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在数学能力上都能有一个跨越性的提高。

(二)改变教学方法,关注学生差异。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学生是有思想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其家庭环境、性格、兴趣等都是不相同的。教师在备课和组织教学就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结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等因素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而数学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体验和领悟的过程,要求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充分展示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并形成开放性和自主性的数学教学方式。

(三)优化学生学习方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小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作,必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改变,从而促进他们学习方式的改革。培养学生专心听讲、勤于动脑独立思考、认真细致独立完成作业等方面的内容使学生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

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育主旋律培育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在相关学者对核心素养的研究过程中,其中影响最大、最深远的就是OECD核心素养的框架体系,在这个框架体系中将核心素养分为类分别是:自主行动、交互使用工具和在异质群体中可以有效互动的三种能力[1]。三类核心素养但是以相互作用的形式进而实现人全面的发展。此后在某年某大学中有将核心素养按照所涉及的领域分为三部分分别是:文化基础、社会参与和自由发展,其中的每一版块都明确反映出了小学教育中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基本培育要求。

二、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中的作用

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与实力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课改计划的实施中,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小学教育对学生学习的要求。在对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过程中,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的能力与满足个人发展所需的知识储备量的重要素质,以期为学生今后的综合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学生的学习、成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说培育核心素养是小学教育的主旋律,而核心素养的培育途径就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重点内容。

三、核心素养在小学教育中的培育途径

(一)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作为传递知识的媒介,是核心素养培育的基本内涵。故在完成培育核心素养的目标任务的过程中,需要做到的第一步就是优化教学内容,尤其是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内容培育途径的运用。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内容不仅需要学生积极主动式学习,还需要教师重视知识的交融、内化。教师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中,也要根据每位学生的实际情况与兴趣爱好,适当的拓展授课内容,在扩大学生知识领域的基础上拓展核心素养的内涵。

(二)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示范

教师的教学示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态度与效率,教师规范化的示范不仅有助于完善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有助于教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目标的实现。所以教师将核心素养融入到教学示范中需要做到:第一,教师要结合语文课程的优势,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明确核心素养培育标准、完善学生的道德情感。在此工作中,教师要做到以身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榜样作用。第二,学生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与人为善是每一位学生的必备技能,同时也有助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教师在教学示范中表现出友善的情感,积极引导学生情感用自己的行动为学生的情感流露做铺垫,以尽快达到核心素养的培育目标。

(三)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课堂

课堂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基地,更是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平台。将核心素养融入教学课堂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要角色,就应该积极参与到课堂的各种活动中,以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第一,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发掘每位同学的潜能并指导学生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进而帮助学生提高其实践能力。第二,教师要根据每位学生的特点,组建科学的学习小组或者是平台,在引领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中培育学生间互帮互助的美德,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实力。第三,教师也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学生的反思过程是其深入思考的过程,也是学生将课堂知识内化的关键途径。

篇6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运用对策

多媒体教学作为一种现代化教学模式与手段,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应用,不仅能够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和趣味性,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的形成,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加强多媒体技术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对策研究,对明确小学美术教学改革方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设生动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以心理学观点来讲,学习兴趣属于社会个体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特殊心理机制,是能够促使人们不断求知的核心驱动要素。学生对某一学科产生学习兴趣,就会持续、专注地投入知识学习,进而提高学习效率。同样,学生如果对美术学习产生兴趣,就会很容易将美术学习变为终身学习,甚至成为一种素养或职业。因此,高效美术教学的关键就在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使学生长期积极参与美术学习活动。所以,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情境创设,以充分激发小学生学习美术的热情。如,在进行《美丽的大森林》一课的教学时,教师可利用多媒体创设生动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讲述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植物的故事,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此,笔者首先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有关丰富多彩的大森林的纪录影片,让学生通过影片中的动植物对大森林形成整体感官认知,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回忆、想象、观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不同自然美的感受,最后让学生用手中的笔画出自己认为最美的大森林。如此一来,不仅强化了学生以发现美、欣赏美、享受美为中心的审美体验,而且强化了学生保护大自然的生态意识,有助于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二、丰富教学手段,提高观察能力

学生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才能发现美、表现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不仅是小学美术教学的重要目标,而且是美术核心素养的一大要求。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教师面对的是一群充满活力的小学生,他们对外界具有非常强的好奇心,而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中的引入,能够有效丰富教学手段,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手的联想》一课的教学中,在让学生通过观察读懂手势语言的同时,笔者通过添加、夸张、变形等方法,大胆想象,赋予手新的生命,把它变成一种新的形象,如动物、人物、植物或怪物等。学生通过观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联想,只要学生能想象到的,笔者就加以肯定和鼓励。这样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随后,笔者还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了杨丽萍的经典舞蹈《雀之灵》的片断,并引导学生观察其手形变化,让学生在充分感受舞蹈魅力的同时进行大胆的模仿,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可以说,多媒体技术的引入,有效丰富了小学美术的教学手段,增强了课堂活动的趣味性和吸引力,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而且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开阔知识视野,强化创新意识

在小学美术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技术的引入还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进而达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的目的,是打造高效美术课堂的有效路径。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结合小学生活泼、好奇的特点,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如,在进行《邮票设计》一课的教学时,以往教学无非提供几种邮票实物,然后让学生参照着进行设计,课堂教学相对沉闷、枯燥,而教师也无法将有关邮票的所有知识都传授给学生。但引入多媒体技术之后,教师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丰富多彩的邮票世界,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邮票的发展史,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而且能够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进而提高他们的邮票设计创新能力。此外,笔者还利用相关软件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电子课件,让学生通过想象设计出属于自己的邮票,进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最为关键的是,笔者还利用多媒体展示学生作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让他们及时发现自己作品的优缺点,然后及时改进、完善,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素养。

四、S富课程内容形式,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多媒体技术是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不仅带来了人们生产生活各方面的革新与进步,也为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便利,创造了全新的多媒体教学时代。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得美术课程教学时,资源的收集、整理与展示变得不再那么复杂,而是一件相对简单的事情。多媒体的互联网功能,可以帮助教师、学生收集想要的学习资料、素材,包括图片、文字、视频资料等。另外,教学形式方面,多媒体技术优势下,可以为教学提供音频、视频、文档、幻灯片等多种教学形式,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直观性、丰富性与形象性,学生能够融入其中,聆听、观看、欣赏与互动交流。通过多媒体技术,丰富课程内容与形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五、结语

总而言之,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积极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仅符合新课标的理念要求,而且符合核心素养的价值诉求。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实际,积极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教学情境、丰富教学手段、开阔知识视野,进而增强课堂教学的形象性、趣味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小学美术教学改革的深入实施。

参考文献:

[1] 王晶波. 多媒体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 中小学电教:上, 2016(7):56-57.

篇7

摘 要:在教育教学中,教师一直在探索如何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而又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数学核心素养,深化课堂教学研究,追求数学本质特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

关键词:实效;数学素养;生活;发散思维;对话;综合运用

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既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又能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的教学方法。于是“注重教学实效 提升数学素养”成为我们数学教学中的重要研究课题。

在教学中,我们关注数学核心素养,深化课堂教学研究,追求数学本质特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学生通过解决某个实际问题而讨论,在不同的情境中,教师及时调控课堂,让学生主动分析研究,最后得到问题解决方案。关注核心素养的数学,学习者始终处于积极的、主动的学习心理状态,在每次活又卸甲龅较嗷バ作、共同参与,对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及长期发展起到特别重要的作用。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起源于生活,只要我们留意日常生活,就不难发现,生活中处处蕴涵着数学,许多新鲜的事例可供我们教学使用。例如,教学“人民币的认识”时,我们可以在教室里模拟一个小商店,让学生充当售货员和顾客进行买卖,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同时,生活中与小学数学所学内容相联系的事例很多。诸如:家中的许多容器为什么做成圆柱形的?自行车的车架为什么做成三角形的?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果能合理地借用学生司空见惯的事例,进行适当的加工编制,创设出学生喜闻乐见的问题情境,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最终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实践证明:问题情境越贴近学生的生活,能见度越高,问题激活思维的程度越好,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越高。只有将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时,学生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习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如此获得的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方法才有可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找数学,在活动中学数学,在生活中用数学。

二、发散学生思维,深化数学本质

数学核心素养有助于人们在具体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的数学教学都有一个共同愿望,便是让学生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并不断提高数学能力。繁杂的练习让学生被动地运用与模仿,事倍功半。在学生不熟悉的情景中,学生需要花费很大的精力进行记忆、整理再输出,那需要一个过程,而在课堂教学中要以核心素养为基点,抓住数学的本质特点,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在兴趣的驱动下,为了完成任务,会集中思维,认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实效性。学生在解决“如果2只母鸡2天下了2个蛋,那么,( )只母鸡10天下10个蛋”这道题时,个别学生很快说出答案是10只,这是学生的顺性思维。然而,我们可适时从学生学的角度有效深化,让学生知识重建甚至从形式到内容让学生自己来构想。学生设计出:2只母鸡1天下了1个蛋,1只母鸡2天也是下1个蛋……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得到充分的解放,学生大脑在“输出”下始终处于一种激活状态,并从中验证结果。在此本质追求过程中,他们获得的就不仅是数学知识,更获得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在问题中对话,提高教学实效

具备核心素养可以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要以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要以用数学的方法解决问题。面对同样的一个新问题,有的老师会想尽办法让学生掌握,或让学生大量地模仿,希望在这种操练中掌握好的新的内容,这种方法最终适得其反。

数学教学有时是一个静态的教学过程。而每一个数学活动都有其不同的特点,追求数学本质正是一个动态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相互交流和学习的过程,它能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机会,如教学“一根铁丝长30厘米,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长与宽的比是3∶2,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在做题前先让学生交流、讨论:要求这个长方形的面积最大是多少平方厘米,就必须首先确定长与宽,已知铁丝长30厘米,用30÷2,再按3∶2分配。在此过程中,学生积极地调动原有的知识经验,运用各种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积累经验,提高教学实效。

四、综合应用,提升数学能力

核心素养强调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获取知识的能力。学习方式与结果对所有人要求不一样,教学的重难点应让学生知晓。我们的学生了解了每节课老师要他们学哪些东西,自不必说用语言做成某件事了,“关注核心素养,追求数学本质”要求学生学习的结果和方式可以不一样。如,学习“比的认识”,小结时,可通过“甲乙两数的比值是3”让学生进行概括,学生在脑海中浮现起“甲∶乙=3”或“甲是乙的3倍”或“乙是甲的1/3”等等,相应又给出“甲乙两数的平均数是12”,学生便情不自禁地与“按比例分配”联系起来,进而作出正确解答。甲数=12×2×3/4=18,乙数=12×2×1/4=6……多种方法应运而生,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将从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总之,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将是素质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数学课堂教学要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以思维活动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关注数学核心素养、深入追求数学的本质。这样才能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数学综合运用能力及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才能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篇8

关键词:英语教学;核心素养;思维能力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热词之一。将教育教学目标定位在核心素养上,需要我们的关注发生转向,即从关注知识点的落实转向到素养的养成,从关注“教什么”转向到关注学生“学会什么”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英语教育工作者需要更多地思考如何让知识成为素养,教师该如何开展基于素养的教学,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质量更高教学效果更好?思维能力是一个人素质结构中的重要方面,没有良好的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思维方式,就不会有良好的素质,更谈不上创造性能力的培养。思维是学习的过程,掌握英语知识是学习的结果。过程和结果是互相联系、协同发展的。谁学会思维,谁就掌握一个思想的武器,掌握了一种以少胜多,以有限驾驭无限的科学方法,这就体现了发展思维在以及英语学习中的重要意义。那么,如何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一项非常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下面就如何通过课堂教学发展学生思维能力谈谈笔者的一些体会。

1充分利用图片资源,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形象思维是以具体形象和表象为支柱的思维,是反映和认识世界的重要思维形式

小学生长于形象思维,在教学中应充分让学生再现表象,发挥想象。

1.1运用图片,引导学生进行观察

观察是人脑通过人的各种感官对客观事物的一种认识过程,它是认识事物、获取知识、发现问题的窗口。认真仔细的观察可以帮助学生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观察不但有助于发展思维,发展语言,储存丰富的表象,为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且可以促使学生通过观察逐步学会形象思维。小学英语教材上有丰富的图片资源,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判断、选择等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获得信息。例如四下第三单元Readandwrite的阅读材料是一张明信片,教师可在不出示文本内容的情况下进行提问:WhereisJohn’sdad?引导学生观察到袋鼠,思考它是来自哪里的。进行回答He’sinAustralia.在通过判断性问题提问“IsitrainyinAustralia?”促使学生对图片进行判断。No,itisn’t.It’ssunny.

1.2活用图片促使学生运用联想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或现象都同其他事物或现象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这是一切事物或现象所共有的本性

联想就是事物普遍联系规律在人的头脑中的一种反映,一种思维方法。联想是形象思维的最基本形式,联想为学生打开一扇形象思维的门。

2善于利用故事资源,培养学生抽象能力

抽象思维即人们运用分析、综合、归纳、演绎方法来形成概念并确定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关系。故事本身具有情节性和完整性。故事情节的虚构性,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想象能力。学生不仅爱听爱看,还喜欢讲,喜欢编。在教学中运用故事能有效发展学生思维能力。

2.1通过对故事的预测活动,培养学生推理能力

在故事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故事的内容进行预测是很好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根据与故事内容密切相关的信息进行大胆预测,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阅读故事之前,老师可以就故事内容鼓励学生进行问题性的猜测,这样的猜测激发学生想要迫切读故事的欲望。学生在预测的过程中学会了分析事件的开头和结尾,有了条理性的思考和认知,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2.2通过故事结局改编,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发散性思维可以称之为扩散性思维,或是说求异思维,是重要的一种创造性思维。故事结局的改编能有效得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和经验进行故事结局改编。

2.3通过图片或图表帮助,培养学生归纳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图表帮助学生总结阅读材料的主要内容。可以把这项活动化为讲故事,讲故事可激活学生储存于长期记忆中的知识模块,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例如PEP六上Recy-cle2的故事阅读中,教师可利用教材的图表为学生提供了4个中国传统故事的提纲,并给这提纲配了图片,降低了讲故事的难度。让学生在练习中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表演中体验了语言的魅力。通过学习这些故事,逐步培养孩子们的逻辑思维,通过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分析事情的开始、经过与结局来帮助阅读,更好地理解文章、获取信息,并在写作中得到运用。教学应从“知识教学和技能教学”转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努力尝试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融合贯穿在英语教学中,在设计英语教学和安排教学活动时,通过开展生动有趣的具有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的方式进行英语学习,提高学生运用英语语言能力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从而达到综合运用英语语言能力的目的。总之,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主渠道是课堂教学。要最大限度地发扬课堂民主,建设和谐平等的课堂教学生态,让学生主动思考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教师应巧设问题,善设疑点,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发挥的田地,提供积极参与的思维空间。在教学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为核心,加强思维训练,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全面提高英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能力的提高,成为新时代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外语教材的研发与学生外语能力的培养———基于我国主要外语教材的分析与探讨[J].隋晓冰,周天豪.外语电化教学.2012(06).

[2]浅谈小学英语课堂中的情境运用[J].刘婷婷.学生之友(小学版)(下).2010(03).

[3]小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J].杜新秀.教育学术月刊.2010(05).

[4]把握生成,让课堂充满活力[J].黄玉珍.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04).

篇9

关 键 词 小学品德课;品德核心素养;课堂仪式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编码 A

文章编号 2095-1183(2016)04-0046-03

爱因斯坦在一次演讲中说道:“一位哲人说过: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引发了我们的追问:学校教的是什么?是什么会被遗忘?又是什么会融入血脉,奠定根基?当下国际教育改革的趋势,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我们应以个人发展和终身学习为主体的核心素养模型代替传统的课程标准体系,从单一重视学科教学规律走向人的成长规律与教学规律的叠加和融合。

一、立足实际,提炼品德核心素养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就开始关注“素养”,并对“素养的界定与选择”进行了为期9年的专题研究。OECD提出:“素养是指个体在特定情境下能成功地满足情境的复杂要求与挑战,并能顺利地执行生活人物的内在先决条件。”鉴于此,素养具有3个特性:统整、可教、可测评。

简言之,核心素养即不可或缺的共同底线要求,也即我们开篇的那句话:当你把学校里学到的东西都忘掉以后,剩下的就是核心素养。OECD认为,核心素养包括三点: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美国、澳大利亚、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先后提出的核心素养,基本都以此为蓝本。

品德与生活(社会)作为国家课程,自然也应有核心素养。那么品德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呢?

对比2011年版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二者课程目标的一致性:良好品德、良好行为习惯。那么,什么才是小学阶段应该培养的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基本理念中已经开宗明义:“帮助学生参与社会、学会做人是课程的核心。”学会做人,自然就能以积极的生活态度参与社会,就能拥有参与社会所需要的部分技能。因此,参与社会就是重中之重。

我们继续深究。小学中高年级是儿童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品德与社会课程肩负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学生社会生活为基础,发展儿童主动适应社会、积极参与社会能力的艰巨使命。那么,儿童应该具备哪些能力?换句话说,既立足本国实情,又关照未来的品德核心素养究竟是什么?

观察美国“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提出的21世纪最需要技能:

学习与创新技能

创造和革新能力

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交流与合作

信息、媒介和技术技能

信息素养

媒体素养

ICT (信息、通讯和技术) 素养

生活与职业技能

灵活性和适应性

主动性和自主性

社交及跨文化技能

创造力和尽责

领导力和责任心

如果说技能是船,那么,价值观就是最终要抵达的彼岸。聚焦品德课堂,我们应着力培养的品德核心素养便脱颖而出:

品德核心素养如同驾车与游泳,属于技能门类而非知识门类,不能靠传授与灌输,而须在日常生活之中习得。对此,品德课堂责无旁贷。

二、架构课堂仪式,涵养品德核心素养

课堂教学作为一种典礼性质的活动,仪式是必要的。《学记》对教学仪式就有较为详细的叙述:“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现代课堂教学也是从仪式开始的。作为每节课都在进行的仪式,已然成为课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遗憾的是,由于课堂仪式在不断的重复中表现出机械性和形式化的特点,其价值逐渐淡化,甚至退化为一种形式,因此引起了很多学生的反感。怎样扭转这一现状?我从课堂仪式的架构入手,充分利用仪式这一集体行动维持群体间依附感的特点。一方面,让儿童充分了解并有效执行课堂规范;另一方面,在每节课仪式的反复演练中润泽品德核心素养,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师提问――学生举手――教师点名――学生起立回答,是课堂上常见的仪式。它既具有维持课堂秩序的功能,也体现了学生对教师的尊重。但是这样的仪式传递着负面信息:我的表达权掌握在教师手中,他请我,我才能说;不请我,就不能说;不请而说,就是插嘴。如何将儿童的权利还给儿童,进而涵养核心素养?我们对发言仪式做了如下调整(见表2):

对于小组交流、汇报,我们也制定了具体的仪式规范(见表3、4)。

小组交流汇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全组共同汇报,一种是随机报号,各组相应号数同学代表本组汇报。两种汇报方式都有各自的仪式要求。小组代表汇报,第一句话必须是:“我们小组认为……”因为此时,你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代表本组的发言人,因此,必须关照每位同学的观点,哪怕不赞成,有异议,也要转述。这是尊重、友善、平等、民主等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为培养核心素养,我们以《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为蓝本,开展阅读研讨课。学生每次阅读一个篇章,研讨一组关键词,也有明确的流程仪式:

学生1:汇报课前研读成果

学生2:学生1汇报结束,立即展示思维导图并做分享(见图1)。

如何在诸多内容中抽丝剥茧,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如何将作者的观点梳理成一个系统?如何将观点与自己的生活打通?这都需要儿童能有效地获取有用信息,能批判性地评估信息,能准确有创意地使用信息来处理面对的问题或事件。

诸多仪式其实都是紧密围绕品德核心素养而架构的。当仪式内化为自觉的言行,学生便顺理成章形成了品德核心素养。

三、规范评价,提升品德核心素养

在诸多素质报告书中都有“品德与社会”一栏,因为品德与社会课程多由班主任兼课,所以多为班主任依据学生守则等要求,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作期末综合评判。这样的综合评价基本就是一个印象,难以引导儿童过有道德的生活。

在美国参访一所小学时,教室中张贴的规则(见图2)带给我诸多启示。

规则简单明了,指向明确。应该遵守什么规则,违反规则会有怎样的惩戒,学生一目了然。长此以往,孩子的规则意识自然就建立起来了。

同时,墨尔本大学教育研究所主任约翰・哈蒂的分析报告《影响学生成绩的138个因素》显示,相比回家作业、班级规模、性别和学习动机等因素,“自评打分”对于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大。

受此启发,我们的品德课堂能不能关注过程性评价?能不能使评价成为儿童认识自我、发展自我、激励自我的一种手段?能不能让儿童成为评价的主体?于是,简朴的评价仪式应运而生了:

发言,加1分(无论课堂发言多少次,都只加1分,建议尽量不要超过3次);

小组交流没有被老师提醒,加1分(依据小组交流规范,老师提醒内容:交流声音被老师听见、多人同时交流、有同学未参与。发现以上情况,老师会直接上前提醒);

小组代表汇报后,本组每位同学均加1分(小组代表并非各组推荐,而是老师任意抽选:“请各组3号同学代表本组汇报。”以此,督促并激励每位同学在小组交流时认真倾听,积极参与)。

个体对自己的思想、动机、行为和个性的评价,直接影响学习和参与社会活动的积极性,也影响着与他人的交往关系。而自我评价的发展一般规律是:评价他人的行为评价自己的行为评价自己的个性品质。

篇10

姓名: 工作单位:江西宜丰天宝中心小学

学科年级:六年级语文 教材版本:人教版

一.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优势六年级学生已经具有自主阅读的能力,初步掌握了阅读方法。

不足但由于家庭条件以及阅读习惯的原因,学生阅读量太少,而且没有养成自主阅读的习惯,因此知识面太窄,从而影响到语文综合素养。

二.课堂改进行动目标

通过加强课外阅读习惯的培养和能力的提升,促进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和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教学改进措施(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夯实基础:优化课堂教学的系统设计通过建立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有阅读环境,教给学生自己阅读的方法,从而逐步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突破难点:提高课堂教学互动质量通过阅读打卡,做好阅读笔记,积累知识,提高学生理解文章的能力,从而提升课堂互动效果。

落实重点:发展学生核心素养通过长时间的阅读积累,可以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积累丰富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学生素养的重点。

四.分阶段实施步骤

第一步:建立图书角,创设阅读环境。

第二步:提出阅读要求,建群打卡,教师和家长共同监督。

第三步:提升阅读要求,做好读书笔记。

第四步:结合课堂教学,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第五步:通过阅读分享,提高学生阅读带来的成就感 ,从而爱上阅读。

第六步:总结阅读方法,结合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