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5: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前教育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前教育核心

篇1

关键词:中高职衔接;学前教育核心课程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发挥中等职业教育在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中的基础性作用,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在优化高等教育结构中的重要作用。”[1]怎样才能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紧密衔接,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学前教育专业为切入点,组织开展了有关研究。

一、研究实施的背景

《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明确提出:积极稳妥推进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鼓励开发中高职衔接教材和教学资源。[2]课程是学校教育实施的核心,因此中高职人才培养衔接首先是课程的衔接和教材、教学资源的衔接。从现实需求看,目前中职学校的专业教学普遍存在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的问题,就学前教育专业教学而言,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首先是专业课程的教学标准参差不齐,课程结构的科学性、系统性不强。课程科目、课时设置随意,教学内容脱离实际、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教学有效性不足等现象均有不同程度存在。其次是中职教材与高职教材的内容存在着脱节、重复、偏难等问题,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师资严重不足,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教师的专业成长环境相对匮乏。第三是学生在校学制短,顶岗实习随意、效果差。有部分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难以适应,甚至有被退回教学单位和自动放弃实习的现象;即使在岗工作几年,但由于学习时间短,导致基础差、能力低,不能进一步学习提升,转岗、转行的现象非常普遍。以上几个原因导致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学生专业水平与《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的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基于此,本研究将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建设”置于中高职衔接背景下,确定学前儿童卫生与保育、学前儿童教育学、学前儿童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舞蹈基础等7门课程为专业核心课程,组织市域内有关中高职学校教师开展课程建设实践研究。

二、研究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任务

1.研究目标

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明确中职阶段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任务。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关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能从容面向一线、实践至上、脚踏实地、岗位成才。

2.研究任务

(1)坚持中高职分段系统培养、优势互补,以就业为导向,建构中高职衔接专业核心课程标准体系。目前中职学校的课程标准存在与高职标准脱节或重复等问题,因此,需要坚持中高职系统培养、优势互补,明确中职学前教育的人才培养要求,合理确定课程内容的难度、深度、广度和能力要求,建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体系。(2)突破课程教学改革的瓶颈,加强教材建设,突出教学实践性。目前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课程与行业需求脱钩,许多学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开设,忽视职业岗位需要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因此,中职课程建设应重基础、强技能,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奠基,推动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五个对接”。(3)探索新时期“双师型”教师培养策略,促进师资专业化成长。高素质“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保证。《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试行)》规定,中职教师既要有较好的通识性知识、教学设计能力、实训实习组织能力、教育评价能力等,还要有教学研究和专业发展能力。但当前职教师资队伍“闭门造车”现象严重,与行业严重脱节的教学课堂较为普遍。应让教师们走进行业一线、体验行业实践过程,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提高指导实践教学的能力,更好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内容

1.确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与高职相衔接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2.探索中职与高职衔接的核心课程计划。包括教学科目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拟定出课程开设的最基本要求。

3.制定具有本区域特色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7门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编写出版融基础性、综合性、实用性为一体的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教材,指导本区域中职学校教学。

4.探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7门核心课程基于课程标准的题库建设机制。

三、研究的主要措施及成果

(一)深入调研,摸清需求采用访谈、问卷、观察等方法,对在校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入职一年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中高职教师、幼儿园园长和骨干教师等进行调查,搜集各类实证材料,通过比较分析,获得了行业、社会对学前教育工作者职业要求的认识,形成《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调研报告》,为准确定位中高职衔接背景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供了依据,提高了研究的实效性。

(二)全面布网,协同研究

1.构建研究网络,组建研究队伍

本研究全面“布网”组建研究团队,多角度、全方位、有序、有效地推进专题研究。其构成为“课题组———联合教研组———学科组三个层级”。联合教研组的构成特点是:(1)中高职联动教研,突出课程有效对接。成立中高职学前教育专业联合教研室,定期开展课堂教学观摩、主题研讨交流、单招考前培训指导等中高职联合教研活动,让中高职教师相互了解教学基本情况、课程建设,商讨中高职课程衔接的对策。(2)校际协作交流,重研究过程。组建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研联组,组织区域内的中职学校之间开展教学研讨、交流活动,逐步形成统一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的共识。(3)校企联合研培,关注实践研究。组建校企联合研培中心,由教科研机构、中高职院校、优秀幼教机构联合协同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研讨、科研指导、实践考察观摩等活动。研究组织构成图示为:第一个层级是统领,第二个层级是关键,第三个层级是基础,在共同的目标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

2.确立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与规格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首先要突出中等教育的基础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奠定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能力,为学生后续发展打好基础。从“就业教育”角度出发,随着社会的发展,学前期教育受到普遍重视,围绕学龄前儿童群体的智能开发,形成了巨大的社会需求和就业市场。由此,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重点确定为:合格的幼教师资、保育员和学前期儿童社会培训的师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良好职业理想、基础扎实、技能过关、实践能力强、能够面向幼教机构、家政行业、各类婴幼产品开发和婴幼特色服务等一线的应用性专门人才。

3.培养职业核心素养,拟定具有本区域特色

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中职核心素养体现在专业理念与职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方面。根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等职业学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试行)》《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提出的能力要求,结合本区域行业发展需求和多元化就业需求,中职学前教育7门核心课程标准强调学前教育行业的职业性、专业性、实践性,其体例为:课程性质与地位、课程目标、课程对象、前导和后续课程要求、学分及课时数、课程内容及安排(包括本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学习指南、教学建议)。

4.从宽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理念出发,拟定专业核心课程计划

根据本专业培养人才目标和中职生学习特点,针对当前本市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理论课程安排随意、专业技能课脱离实际、实习实践课时不足等问题,课题组从宽基础、重能力、求发展理念出发,拟定出幼儿卫生与保育、幼儿教育学、幼儿心理学、幼儿园教育活动教程、音乐基础、美术基础、舞蹈基础等共7门专业核心课程计划。其课程设置和教学进度安排如表1所示。

5.在课程标准指导下有序进行教材建设

研究组组织各学科组骨干教师讨论、研究,明晰了“开放、实践、整合”的学前教育专业教材编写思路,确定“主题式或者基于工作过程、问题项目式”的应用性教材编写模式,增强对教材内容选择、组织、功能的专业特色认识,提高教材专业性、适用性。在此基础上,组建实践经验丰富的一线中高职骨干教师、幼儿园骨干教师、职教教研员编写队伍,有序地推进核心课程教材的编写。

(三)强化监测,提升质量

1.每两年对顶岗实习前学生的专业理论和专业技能水平进行抽测,并形成专业学业水平分析报告

抽测立足于体现“导向”和“诊断”的作用,面向全体学生,关注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能力培养,引导教师落实基本职业技能、关注学生综合素质。抽测按中职学前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籍学生数的40%随机抽取,重点考查学生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实践操作能力,以衡量学校专业教学工作效果,查找目前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为研究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依据,引导教师们高度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要与职业实践需求密切结合,促进实践教学的不断完善。

2.初步建立基于课程标准的题库建设机制

题库由所有担任该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共同参与讨论后再进行建设,并由教研机构和高职院校专家依据中高职课程标准进行审核验收,以保证入库的题既能全面覆盖课标要求的知识点,又能在每个知识点上保证难易一致,保证每次试题的稳定性。

四、研究的初步成效和深化研究的设想

本研究的开展,促进市域中高职衔接的实践探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初步成效:

1.学生成长: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在劳动力市场获得较好的职业竞争力。

2.教师发展: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形成良好的学习、研究氛围,促进教师进一步专业化发展,造就一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双师型”教师。

3.学校发展:规范本区域中职学校课程设置,促进学前教育专业的良性发展。下一阶段本研究将着重开展以下工作:第一,围绕职业核心素养修订课程标准,更好地切合地域性、特色性、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第二,优化“主题式或者基于工作过程、问题项目式”应用性教材编写模式,编写出体现中职学生学习特点,受师生欢迎,适应课改、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需要的优质教材。第三,进一步完善专业教学配套资源,包括教材配套课件或者辅助资源包、建立专业教育资源平台、常态性组织各种相关研讨交流活动,以丰富的资源服务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第四,加强题库建设,完善题库的日常维护、更新,探索建立有利于全面、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学习成果,完善有利于教学改革推进的评价机制。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EB/OL].(2014-05-02)[2016-06-20].

篇2

【关键词】学前教育;信息化;试题库

一、学前教育的发展与改革趋势,正如《2014上海基础教育信息化趋势蓝皮书》所言:技术与教育互相渗透呈现出教材多媒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学习自主化、任务合作化、环境虚拟化、管理自动化、系统开放化等结构性特征。统计数据显示:2012全球移动互联网产业(包括终端、移动数据接入、移动互联网服务和网络设备)总收入约7500亿美元;移动用户数达到64.3亿,其中3G用户14.8亿;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约7.2亿部,同比增51.6%;前摩根士丹利互联网分析师,KPCB合伙人MaryMeeker在年度互联网趋势报告中指出: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目前达到中国互联网用户总数的约80%,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已达到“关键的大多数”;2014年IDC数据显示,中国智能手机网民数量达5.27亿,使用率超过传统PC。《中国网络教育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前瞻》显示,近年来,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12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为5905.6万人,同比增长13.8%;到2013年,我国在线教育用户规模达到6720万人,同比增长13.8%;从大家耳熟能详的QQ、微信、京东、天猫,到各类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的“掌上某某”,基于移动互联网开展生活、学习、娱乐或者工作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习惯,使用移动智能终端已经成为一种习惯。由此可见,正如吴吉义等在《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中所预言的一样:“移动互联网被视为未来网络发展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趋势之一”、“尤其是移动互联网与其他应用平台的有机结合体,必将成为未来人们进行移动通信和获取互联网服务的首要模式”。

二、试题作为考核某种技能水平的标准,既是衡量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也是提高知识与技能的有力手段。作为教育资源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模拟题库目前存在一些不足.第一,通常以试卷形式组织、以文本如Word或PDF等方式呈现,无法实现在线应用;第二,建设学前教育类资源库时,如2009年湖南省教育厅信息化专项建设项目“湖南学前教师教育资源库”,试题往往以“碎片化资源”方式呈现,容易被忽略;第三,通过检索国内知名的学术库如CNKI、万方等,不难发现,以“学前教育模拟题库”等相关关键词的研究非常少;第四,通过知名搜索引擎如百度、Bing等搜索发现,结构化、系统性的学前教育类题库几乎空白,优质试题资源的流通、共享非常困难;第五,通过搜索苹果AppStore和谷歌应用商店,没有相关应用。郭文斌等人通过进入CNKI检索主题为“学前教育”自2003至2013年的所有文献,对3833篇有效文献关键词做出的统计与分析表明,“大多数研究成果围绕宏观政策和政府职能展开,对于行之有效的操作层面的研究则较少”。

三、因此,从移动互联网的视角来做学前教育模拟题库研究,探索模拟题库与信息化的深入融合,具有研究理念的先进性和研究内容的必要性。其一,从微观层面、结合技术手段、跨学科着手学前教育研究,更具实际意义。其二,适应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以“需求引导、应用驱动”,有利于知识发掘与传播。其三,基于开源平台,以开放、兼容的思想来做APP开发,成本小、可持续改进、可持续研究,切实、可操作。其四,选择学前教育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蓝本,通过信息标准化及资源建模等手段加工资源,并将其以模拟试题的方式提供给用户训练、考察、考核各个章节、知识点与技能点,通过案例法、访谈法等多种研究方法、结合后台数据分析,可以了解用户行为,并试图摸索出学前教育模拟题库结构、系统及应用上的共性。

参考文献

[1]张娜.学前教育课程模式设计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2]吴吉义,李文娟,黄剑平等.移动互联网研究综述[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2015,45(1):45-69.

篇3

【关键词】信息社会 初中语文 教学 思考

一 利用网络工具,加强师生交流

信息社会背景下,人们之间的交流方式日益多样化,师生之间也同样如此。教师与学生可以通过先进的网络软件和工具,如班级网页、QQ、MSN、飞信、博客、空间、邮件系统等方式,在课外进行学习及师生情感的交流。尤其是通过QQ和个人博客,可以在师生之间建立起语文学习资料共享与传输、阅读参考提示、作业布置及辅导、班级活动安排等事项的交流平台,建立语文学习方法交流的现代教学载体。

如今,很多初中生已经拥有了自己的QQ或博客,语文教师也可以建立自己的网络工具,并承担有效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的工作责任。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形成文明上网、充分利用媒体资源的良好习惯,杜绝沉迷网络游戏、交友聊天等不良行为,要把网络工具作为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互相交流和信息共享的平台,为健康成长、为提高语文学习水平提供有益的帮助。

二 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常规的初中语文教学,是学生通过对教师语言的聆听与理解以及对黑板上板书的识别来对知识进行把握,很容易在单一的教学方式下形成听觉和视觉的疲劳,继而影响学习兴趣和效果。而多媒体技术可以将图、文、音、频融为一体,使教与学的过程富于变化,避免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枯燥与单调。因此,教师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课件,做好充分的备课和教学设计,利用丰富的媒体资源、大量的信息、图文、声音、和视频的视觉听觉的冲击力,调动起学生的感官和思维,避免学习过程中的疲劳,从而激发和保持学生在语文课堂里的学习兴趣。

三 发挥网络优势,开阔知识视野

社会信息化的进程还在不断推进,网络资源的内容也在不断丰富,面对如此丰富的网络信息和教学资源,如果一味地关注其对学生的不利影响而弃之不用,则是不能正确面对信息社会实际及发展趋势的消极表现。因此,要通过正确的引导,教会学生如何通过网络捕捉有益的学习信息和资料,拓宽语文课本以外的知识,补充课外阅读内容,提高写作素材和作文水平。如在《社戏》一文的教学中,笔者给学生布置的作业是利用网络搜集和学习各地有关民俗内容的知识或文章,通过阅读和了解,深化课文学习内容,开阔传统民俗知识视野。

四 立足网络平台,提高作文水平

语文中的作文是教学的重要内容。利用网络平台搜索作文素材,通过提交电子作文的教学手段,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速度,锻炼手脑并用的能力,充分利用网络素材,开阔学生的作文思路和思维视野,去除习惯思维定势。另外,可通过布置写博文、日志等任务让学生定期维护和更新自己的网络工具,或开展博客、博文、日志的评选活动,鼓励学生努力提高写作水平。教师也要建设好自己的博客或QQ空间,及时更新,丰富内容,以教师个人的勤勉和文章质量以及良好的习惯影响学生,从而使得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立足网络平台灵活运用媒体工具,加强写作练习。

五 利用信息资源,培育创新能力

未来社会建设需要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出:“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工具,扩大视野,开阔思路,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社会信息化进程中有着丰富的媒体资源,许多资料的创造性和创新点对于学生具有极大的启发作用。

六 如何引进更多的新媒体、新技术、新手段,发挥媒体在教学中的最大效益

1.巧妙运用课件――互动中体现生成

课堂因练习而精彩,课件因灵动而增效。纵观我们现在教师在课堂上运用的课件,有许多不足:一是教学过程只是按部就班的点击播放,缺少人机互动的过程;二是内容单一,简单地重复文本的内容,未能发挥媒体的辅助补充功能。

我们的课堂是现场生成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理想的教学过程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课件也是可以随着教学的不断推进和变化而灵活运用的。

2.巧用摄像技术――活动中定格精彩

由于学生在教学过程的注意力是有限的,学生课堂学习时间也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活动类的习作教学过程中,一方面需要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活动,另一方面需要学生对活动过程进行有效的观察,势必会干扰学生的注意。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信息,采用摄像技术,对重点过程进行摄像,并在课堂中进行重播,不失为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篇4

随着独生子女的慢慢长大以及二胎政策的放开,家庭缺少了对子女的教育,以及教育上的失误,从周边的许多孩子中能看出现今的许多儿童都有自我中心的心理倾向,自私、唯我独尊、从来不会为别人考虑。从这些现象更能体现出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教育非常重要。在新课改的倡导下的,人们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素质教育,让我们的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素质都得到发展。但由于各种社会环境的影响许多孩子在很多情况下心理都比较脆弱,因此,对小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犹其重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能更好的促进学生数学学习的成功、形成良好的品德、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同时对小学数学教学有很重要的意义。

一、让学生在愉快中学习

在愉快轻松、平等民主的气氛中,在数学学习中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得到激活。因此数学教师要及时更新教育观念,树立学生主体的教学理念,做学生学习的助产士,催化剂。同时我们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更多的鼓励留给孩子。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用辩证的思想去发现学生的优点与不足,在数学课堂学中善于利用学生的闪光点去促进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允许学生提问质疑。  

二、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      

在数学教学中要抓住学生的心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新课改的要求,数学教学可以利用故事、典型趣闻等导入新课,使“导入”真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气氛中学习。    

篇5

【关键词】 计算机 信息技术 素质教育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已经深入到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而且必须掌握计算机信息技术,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和信息素养是紧密相连的,尤其在网络信息安全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今天,教师积极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信息科学的有效价值利用,要求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强化同步发展。

一、信息技术课的基本特质与内涵

在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程教学,首先要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特征、教学方法与技能培训进行深入研究,做到了然于怀,耳熟能详。在信息技术课程的讲解过程中,应该非常重视其基本原理全方位阐释,而决非简单的照本宣科的介绍。基本原理掌握不好,今后的信息技术应用就无从深入。对于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基本方法的教学,以及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都应该把学与做紧密联系起来进行。必须高度重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的方法的传授,更要把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放到重要位置对待。在解决一些日常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初步教学,强调学生对信息课的深入理解,是与时代潮流结合的,教育他们若不加强学习就可能与时代落伍。面对五花八门、形形、丰富多彩的网络信息,教育学生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民族自尊心,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对面前的信息首先进行正确的判断,在这方面的准确判断与评价其实远比具体的操作机器复杂的多,有着更加重要的意义。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具体的软件使用固然重要,但对于复杂信息的科学选择和正确处理更为重要。笔者认为,中学里的信息技术教学不应只关注具体的信息技术操作方法,应该必须把信息技术的操作与今后的应用课程的学习渗透到素质教育体系来完成。同时需要把信息技术教学与学校的整体教育联系起来,尤其是做到计算机信息技术教学与各学科的相互渗透,紧密配合。鉴于此,信息课教师应主动与其他课程的教师进行实时沟通,力求做到计算机信息及时地应用到其它课程的同步教学中。这样既及时巩固了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又很容易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与其他课程的紧密结合,既方便了其他课程内容的教学,也有利于信息技术课的实践性教学发展,更有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在教学信息技术操作方面,最重要的是训练学生能熟练使用各种信息的采集运用能力,其中包括对信息采集工具、信息编译工具、信息发送工具以及信息存储工具的选择和应用技巧。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某一阶段学习任务,进行多渠道搜索各种学习资料的信息采集,并且能熟练使用计算机信息阅读功能,对计算机信息查询方法和网络访问途径了如指掌,对信息资料检索技巧与电子视听渠道畅通无阻。经过一阶段学习,使学生具有独立操作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包括对信息的鉴别、筛选、和综合分析,具备根据需要进一步对所获信息进行归类处理的能力。学生运用信息的能力还表现在信息创造方面,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运用创造性思维,开拓灵感思维,通过大胆的构想与设计,耐心细致的比较分析,探索出信息生长的要素,再根据工作或学习需要构筑、新的信息系统。中学生信息技术课与素质教育结合的另一个表现是,通过深入学习,具备独立表达信息的能力。依据工作或学习需要,熟练运用特定的符号奇妙地把对自己和他人有益的信息进行重新编程,使表达信息的符号使用起来更加简洁明了方便快捷。经过学习,学生能够应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及时利用公共信息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计划,善于充实更新自己的知识信息库。

三、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水平

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运用能力,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践教学状况,实时改善信息环境的建设,对现有的信息设施及时改进,有效提高计算机信息处理和运行的能力,为学生信息能力的形成提供基础保障,从而保证学生信息技术水平的提高。教师要把培养学生动手处理信息的水平实时提高,就是与同时代的技术水平相一致,不能有太大差距。帮助学生在操作实践中形成独具个性风格的创造能力,进一步开拓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中学生的信息技术课教学有别于其它传统课程的教学,相比更加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技术处理和运用水平的提高全在于平常辛勤的训练。信息技术的操作水平也是学生在接受信息技术文化教育后,又在大量的学习实践中磨练出来的,没有经过实践训练而后得到巩固的知识,只能停留在课本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与水平提高是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唯一结果。

四、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文化素养

篇6

一、教学中渗透科学家故事,培养学生创新品质

教师讲授物理知识的时候,同时再现知识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物理学家们为获取物理知识所做出的真实而另人兴奋的探索历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品质。物理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科学体系,含有静态知识体系,动态知识体系――科学研究过程,若能通过具体、生动、可靠的历史事实来说话,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家们用有效的方法揭示物理奥秘时科学创新的与激动,接受科学态度和优良品质的熏陶,则会让学生在兴趣、激情的支配下学习物理知识,既提高了学习效果,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例如,讲授重力时,我对学生们来说:百年来,“苹果”不知“落地”多少次了,而人们只看到“苹果落地”就可以吃了,但又一个人――牛顿却独具慧眼看到了“重力”,并由此推广到宇宙中的万有引力,这难道不是一种创新吗?这样,让学生感受知识产生的过程及知识的力量所在,从而产生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同时也能让学生感受科学家为追求真理而不怕艰辛、百折不挠的研究精神,激发学生知难而上,不怕挫折的坚强意志。

二、多开展小型活动,培养学生敢于动手敢于实践的精神

篇7

关键词:信息技术 小学语文 教学整合 对策

现如今,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小学语文教学,最主要原因就在于语文科目是所有学科的基础,汉语又是我国的母语,学好语文是保证学生良好沟通,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不仅关乎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表达沟通能力,而且是衡量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目前,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开展以及教学技术的不断创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学习方式,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从而提高课堂趣味性,保证科学教学。

一、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重要意义

第一,能够改变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丰富课堂教学手段。以往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呆板枯燥,课堂上只有一块黑板、一个讲台,教学手段单一。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教学,能够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实现计算机及网络等多种资源与教材内容的有机整合,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实现互动教学。众所周知,小学语文知识是教育教学的基础,它不仅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记忆力,还要求学生能够在生活中利用语言准确表达看法,提高交流技巧。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互动教学,将活动对策引入其中,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二、实现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整合的主要对策

从上述内容中,我们已经清晰直观的看到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完美结合的重要意义。它不仅能够丰富课堂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有效教学。因此,下面就来探讨一下将两者进行整合的主要对策:

(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资料的查找

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区别于以往的教学模式的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其具有较高的快捷性和便利性,它能够提高资料查找的效率,简化教师在黑板上进行书写的时间,并实现资源的共享。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既可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可以提高他们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对网络的了解。另外,网络上有关语文知识的内容丰富多样,课后习题的样式也更加新颖,能够弥补课本上的知识漏洞,并达到有效检测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

(二)利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想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保证有效教学的目的,就一定要增强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让他们在心底散发对语文的喜爱之情,并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整合就是保证课堂效率,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举措。

第一,音乐渲染法。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它对学生的有效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能够在课上的任意时间播放音乐,从而缓解学生的疲惫心情,并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例如,教师在对课文《数星星的孩子》进行教学的时候,就可以在课前播放《小星星》这首儿歌,进而引出教学内容。

第二,交互式教学法。交互式电子白板能够改变以往教学设备单向互动的模式,继承和发展了计算机的数据输入功能,实现教师、学生、课本的三方互动,进而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小学语文教师在教授《》这首诗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有关文章的资料并进行保存,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打开交互白板中的资源库,找到输入的资料,并对资源进行汇报,从而实现互动教学。

第三,影片放映法。运用信息技术不仅能够播放声音、展示图片,还能够进行影片的放映,实现视觉与听觉的有机结合。例如,教师在教学文章《开国大典》的时候,就可以在课堂上播放当时的纪录片视频。当站在天安门广场上宣布的时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够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产生对伟大祖国的崇高敬意,进而提高学习兴趣,实现有效教学。

(三)利用信息技术创建良好学习氛围,实现互动教学

良好氛围的构建是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就能够创设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特点,在课堂授课过程中营造一个合理的学习场景,从而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氛围下进行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以此同时,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强大交互功能和资源共享能力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将信息技术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中,不仅能够实现班级同学之间的良好沟通,还能够实现不同班级、不同学校,甚至不同国家的学生的互动。利用Internet互联网络,还可以实时收发电子邮件,从而在网络上表达自己的不同观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结束语

总而言之,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想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兴趣,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一定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去,并实现两者的有机整合。这样一来,不仅能够丰富教学手段,改变呆板枯燥的教学模式,将抽象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还能够实现过程化教学,展现与语文知识有关的动态画面,从而为学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鑫.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8:117-46

[2]周波.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整合的实践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5:208-75

篇8

关键词:信息技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整合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117(2014)02-0168-01

1创设课堂情境,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小学生心智尚未成熟,其好奇心与好动性是与生俱来的身心特点,这决定学生很难长时间沉浸于传统的书本教育,在课上很容易出现走神、分心等问题,导致对语文学习效率的下降。另外,语文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语言学科,但学生年龄尚小,很难从单纯的文字之间领悟到文字背后更深刻地思想感情,给教学工作带来极大的不便,影响了教学质量。信息技术作为新兴技术可以利用多媒体从视频、音频等各方面图文并茂地给学生带来最真实、最贴近课堂主题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带来较为丰富的感官体验,从而加强他们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语文的理解,提高他们的语文学习质量。

多媒体使用频率较高的是课件PPT的应用,以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举例:①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了解西沙群岛的地理位置,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教师通过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西沙群岛的地图,告诉学生西沙群岛自古以来是我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镇守着我国南方海域。再播放相关西沙群岛的宣传视频,使学生从直观上对西沙群岛有一个大致概念。最后,进行全文朗读视频演播,初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材内容的整合;②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多媒体朗读、感悟和品味课文内容。多媒体可以有效放大学生声音,让那些声音较小的学生不至于因声音小而羞于回答问题。在学生朗读期间,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播放多张有关朗读期间的照片,使朗朗书声与照片相互呼应,烘托课堂氛围;③借助电脑,积累美词佳句。语文的学习过程其实就是一个积累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教导学生多进行美词佳句,日常阅读中一定要注重积累。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在互联网上针对性的搜索一些与课文相关的美词佳句,长此以往,积少成多,全班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都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2激发学生好奇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育的艺术是在于教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应利用多种手段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多媒体作为现代教育的重要辅助手段,有效利用小学生好奇心较重的心理特点,可以针对性地在课前播放一些有关课堂内容的动画短片,激发学生对本次课堂内容的浓厚兴趣。教师利用多媒体网络可以创设出与题意生动而又贴切的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的发挥,使课堂教学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地接受了知识的引入。

举例说明,学习古诗《静夜思》,正式上课前,先利用动画将李白的形象展现出来,然后询问学生,这是我国古代最著名的诗人之一,有“诗仙”之名大家猜一猜他是谁。再给出一系列PPT幻灯片来介绍李白的生平,随后通过一些小故事,比如“铁杵磨成针”、“力士脱靴”等一系列故事来引起学生对李白的兴趣。最后,将《静夜思》的动态视频展示出来,配合网络上下载的有声朗读,形象地为学生展示了一种夜深人静思亲思乡的画面。这种方式提高了学生上课的专注度,课前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3简化了课堂教学过程,为教学工作提供了便利

现如今学生有一种通病,便是学习刻苦的同学一般会选择将教师的板书原封不动地记录下来,但这种记笔记的方式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记笔记的同时学生会忽视教师所讲的内容,只知道埋头苦记,易导致课堂学习效率的下降;反之,头脑比较聪明的同学往往会忽视笔记的作用,自认为可以凭借记忆力直接记住教师上课所讲的内容,然而事后往往又会忘记课堂内容。这些同学由于没有笔记的存在,遗忘后很难回忆起教学内容,导致成绩不稳定。而信息技术可以将相关的笔记保存下来拷贝给学生,学生只需要认真地听课,跟上教师的思路,将更多的时间用来思考教师所讲的内容,而具体的笔记可以从教师那里得到,或者从校园网站上下载,从而减少笔记的时间。

此外,课前预习与课后作业的布置都可以在信息化条件下进行优化。时至今日,大部分家庭都配备了计算机和网络,教师可以有效的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首先,应指导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申请自己的邮箱地址。随后在新课程进行之前,教师可将预习资料或者课文背景资料等学习内容发至公共邮箱。学生进入指定邮箱进行下载,按教师要求在家自主完成预习任务。课后复习时,教师可以将复习资料与复习任务发至公共邮箱,便于学生科学高效地进行复习。学生向教师提问不懂的问题是有效提高成绩的方法之一,可实际情况下,很多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不愿向教师提出问题。信息化的网络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学生可以在网络上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进行高效学习。

4结语

如何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学习的基本工具与语文教学有机融合起来,并提高学习效率,一直是我们第一线教师所探讨和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利用各种信息技术与资源,全方位多角度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同时应注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值得注意的是,在网络环境下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阅读教学必须符合阅读教学的规律,必须以读为本加强语感训练和语言的初步运用,切勿喧宾夺主忽略教学的主次。

(张掖市甘州区甘浚镇中心学校,甘肃张掖734000)

篇9

一、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求知欲比知识更重要。牛顿就是对苹果落地感到惊奇而发现“万有引力定律”的;瓦特就是对水沸腾时掀动壶盖的现象感到惊奇而发现蒸汽是有能量的,从而发现明了蒸汽机。在教学中,恰如其分地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所问的问题应高低适度,问题的结果应该是学生通过努力能够得到的结果。这样的问题就会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学生就会因兴趣而学、而思考,并提出新问题,自觉去解决、去创新。师生之间不妨多探讨少命令,创造一些民主气氛,对学生多鼓励少批评。要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这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也使学生乐于听数学课,为今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准备了开启的钥匙。

二、利用学生的表现欲,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每个人都有表现欲,都有好胜心,学生也不例外。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就会对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要创造适当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信心,并及时肯定他们的进步。此外,那些学生个人思考和探索有困难、需要互相启发的学习内容,及答案多样性、问题涉及面大的学习内容比较适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教师应让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冷静地思考,理智地分析。学生的相互探讨可以让他们有在同学们面前表现的欲望,要讲给同学们听首先得自己会,所以学生的学习就不那么被动了。这样能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地促进学生知识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

三、留给学生足够的创新能力发展的空间

传统的数学习惯于采取“题海战术”,那种不顾学生心理的做法已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只能使学生每天疲于应付高数量的题目,只来得及做,而没有时间思考与总结。这样怎么能够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以培养呢?我们应对学生充分了解,掌握学生的个性特征,精心选择一些能激发学生探索欲望、利于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习题和例题。数学不必追求面面俱到,各种题型都让学生“尝透”,这是不可能的。我们宜注重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使学生理解能力获得提高,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创造了条件。教师要切实做好的工作是“唤醒”学生的创造热情,而不是压制和打击。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上大胆突破,在教与学观念上也有所更新,要改变过去那种唯师为尊的思想和做法。

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能力,使他们乐于创新

求异思维是从已知出发,合理想象,找出不同于惯常的思路,寻求变异,伸展扩散的一种活动。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熟悉每一个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公理、定理、法则、公式,让学生清楚它们各自的适用性。传统的数学教学中,往往只重视结论而忽视过程,这样造成学生只懂得死记硬背,遇到问题多采取生搬硬套的做法,学生在听课时看不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我们要重视定理、公式、法则等的推导过程,如当初科学家发现该结论时那样既体现各种不同的思路,又分析各种思路正确与否。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望,使他们的创新能力获得提高。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使教学过程从教师的指导内化为学生智慧的发展,是中学数学教学中人们关注的一个问题。

五、联系实际,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展应用能力,提高创新能力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 数学教学 整合

1.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意义。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是指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全新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通过精心的教学设计将现有课程的教学活动与信息技术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融合,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认知能力,克服数学学习中的障碍,培养探索科学的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使学生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信息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信息技术与中学数学教学整合的现状。在开展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广大数学教师存在许多困惑和问题: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原则是什么?面对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他们对信息技术掌握到什么程度才能考虑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进行整合?是否应该要求教师开发所有的教学软件?在自己制作课件时要选择哪些软件平台,制作什么样的课件?有了信息技术,如何上好每一节数学课,怎样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效率,是广大数学教师面临的最经常、最重要的课题,即教学设计问题……这些困惑严重地影响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在中学的开展。

3.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条件。

3.1 教师观念的转变和学校的硬件环境是“整合”的前提。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推进,当前我国不少中学的硬件设施已经得到很大的改善,部分学校的电教设备无论是规模还是档次都处于领先水平。但很多学校不是把这些设备作为辅助教学工具,而只是作为应付检查的展品,信息技术仍然游离于教育教学的核心之外。究其原因是广大教育工作者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没有发生转变,从而制约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我们认为要把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放在首位,这是“整合”的先导条件。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实施者,首先必须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和教学结构中的落后理念,彻底摒弃传统教学结构中不利于学生发展的落后因素和成分。真正树立起以建构主义理论作为指导,使多种媒体相结合,优势互补,充分利用计算机和Internet网络创建以学生为中心,以服务、帮助学生学习为宗旨,以调动学生主动探索、求知积极性和兴趣为前提,为学生形成知识意义上的自我建构而服务。只有在这样的前提下,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才能实施真正意义上的整合。其次,学校的硬件设施是实施整合的基础。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良好的硬件条件和网络环境,只能是纸上谈兵。学校应在加强校园网建设的同时也应重视教师电子阅览室的建设,推行电子备课,使教师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为自己的教学服务。

3.2 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和驾驭信息技术的能力是“整合”的保证。教师本人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和一定程度的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能熟练掌握教学软件的使用方法,具备一定的制作教学软件的能力,而且还应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获取、分析、处理、应用信息进而创造信息的能力。只有在现代教育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学校良好的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结合自身丰富的教学经验,加上良好的信息技术驾驭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整合的目的和任务。

在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的问题是如何看待信息技术与教师的作用、如何评价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两种极端的看法:一种是过分夸大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辅助数学教学的作用,有人提出信息时代的教学应该与粉笔、黑板说“再见”!另一种则认为传统教学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人,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是成功的。为什么要否定行之有效的传统教学呢?特别是数学教学有训练人的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功能,他们担心信息技术的引入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以上两种意见都是错误的。事实上,一方面,教育需要信息技术,信息时代的数学教学更需要信息技术,但是任何先进的技术都代替不了教师。至于传统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也不是非此即彼,而应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使它们能完美结合起来。

3.3 选择好的软件平台及制作好的课件是“整合”的重要条件。课件是“在一定的学习理论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反映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在数学教学中引用CAI,还有一个困惑广大数学教师的问题:课件的开发问题及CAI课件的选择问题。现阶段,“教师要不要自己做课件,做什么样的课件,或选择哪些软件来开发课件”的话题,在广大中学教师中引起强烈的关注。实践证明,学会做课件对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是大有好处,应积极参与。“课件”融入了教师本人对教材的理解、处理且针对教学对象而设计,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应按照新大纲的要求,学会自己做课件,不可能完全依赖现成的课件。要自己做课件就要选择好的软件平台,根据数学学科的特点,《几何画板》就是一个很适合中学数学教师制作课件的软件平台,它具有功能强大、操作简单、价格便宜、学习容易等特点。当然,如能把《几何画板》与Powerpoint结合起来,制作的课件效果就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