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检验技术相关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学检验技术相关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临床—检验沟通能力是现代医学实验室对检验师的重要要求,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实验室诊断的准确性、及时性,使医疗过程更加合理、有效、流畅、规范、安全的关键环节。培养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及充分认识临床—实验室沟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可通过加强其沟通意识,增强临床医学相关知识培养、调整教学方式及完善相关制度等途径来实现。
【关键词】:
检验师;临床沟通;医学教育
在临床诊疗中,临床—检验沟通是医疗服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是保证检验工作质量、提高诊断准确度、减少诊疗失误的重要环节。检验师沟通能力的培养是当今世界医学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也是进行医疗实践、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1-4]。提高检验师及相关专业学生临床沟通能力是当前医院管理及医学教育的一个难题,现结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检验医师培养实际,对如何培养其临床沟通能力进行探讨。
1更新观念,充分认识临床—检验沟通的重要性
1.1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随着检验诊断项目的爆炸式增多和检测技术的快速更新,实验室医学从过去的“化验”、“医学检验”转变为现在的“检验医学”,对于检验专业有了新的定位。检验医学的本科培养,也不再是培养只会操作仪器、“以标本为中心,以实验数据为目的”的“检验匠”,而是培养可以密切结合临床、把有限的实验数据变为高效的诊断信息,“以病人为中心,以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目的”的“检验医师”[2]。我国《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中第二十条指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应当提供临床检验结果的解释和咨询服务[5]。因此,现代医学对于检验师的要求如下:①掌握实验方法的原理、临床意义,帮助临床合理选择实验,正确地分析试验结果,用于诊断和治疗;②掌握正确规范的标本收集与运送以保证分析前质量控制;③具有分析临床资料(患者资料、病情变化、治疗方案)的能力,保证分析后的质量评估,并对临床的诊治工作提出建议;④可以参与临床会诊、解答技术咨询。以上需求使得检验师的临床沟通能力培养势在必行。
1.2检验医师制度推进与落实的需要国外“检验医师”的培养体系相对完善,每个医检人员均经过严格的临床轮转、培训、考核方可进入实验室工作[3]。我国“检验医师”概念及培养目标自1993年由国家教委高教司提出后,其推行和发展均相对滞后,国内少部分地区虽有“检验医师”岗位,但工作内容实质与检验师并无差异,起不到“沟通临床、辅助诊断”的预期作用[4]。相应体现在我们的本科教学中,并未重视临床和检验知识之间的结构差异;而这种忽视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在实验室医学飞速发展的当前,远远不能满足临床需求。
1.3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需求2012年9月,教育部颁布了新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医学检验本科专业做出了调整:原归属于临床医学与医学技术类专业的医学检验专业(100304),纳入到新成立的一级学科医学技术类(1010)之下,专业名称改为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学制由五年制改为4年制,学位由医学学位改为理学学位[6]。检验医学专业“五改四”的调整更注重于不同层次的本科专业人才的培养,却一定程度加剧了“检验”脱离“临床”的现状,势必造成工作中二者的割裂,从而无法很好满足临床需求。因此,在本科教育中更需加强与临床沟通的意识,在检验师的继续教育中重视临床沟通能力的培养。
2检验师临床沟通能力培养的途径和措施
2.1扩大正面宣传,加强学生的自信心当前国内无论在医科院校专业设置还是医院科室设置上,医学检验专业和检验科往往被当做“技术专业”、“辅助科室”,造成了大部分在校的检验医学生和检验师自信心不足。他们不敢走出实验室、走进临床,也无法与临床医师面对面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对临床相关知识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医学院校应充分认识这一点,从多方面入手,积极开展心理辅导和职业教育工作。首先,做好入学及入职思想教育,坚定学习信心。通过介绍国外“检验医师”制度和模式的成熟和成功,增强学生及医检人员对于“检验医师”制度必将成为大趋势的信心;其次,在本科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多采用CBL教学[7],以临床—检验沟通案例入手,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灌输“临床沟通”理念,使之成为一种常态意识。另外,在实习带教中加强实习生与临床的接触,通过解答电话咨询、电话了解患者病情、定期开展检验相关病例讨论等形式,增强检验医学实习生对既有知识的应用及与临床对话的自信。
2.2完善课程体系设置,提高学生的医学素养中山大学医学院检验医学专业的5门主要临床课程(《临床检验基础》《生化检验》《微生物检验》《免疫学检验》《血液学检验》)带教教师均为各附属医院主管及主任检验师,并且同时分担临床本科专业《诊断学》中《实验室诊断》的带教。这样的教学安排意在能更多地向临床专业的学生提供实验室医学的相关知识,同时也将临床诊断知识与检验课程更紧密地融合教授给检验学生。另外,根据医学生人才培养体系和目标的要求,科学构建医学检验—临床医学跨学科教学相关课程群。在课件制作方面,以医学检验主要课程以及临床医学专业《诊断学》课程为基础,以临床《诊断学》中《实验室诊断》的课程结构和内容为主线,对医学检验的5门基础课程进行重构整合,在检验技术课程中融入临床诊断思路,为检验医学生建立起系统、规范的医学诊断知识结构和框架。在知识传授方面,通过理论讲授结合实践锻炼,鼓励学生使用沟通方法和技巧,使之成为检验医学生基本素质之一。
2.3调整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果调整教育教学方式,加大教育教学研究,是现代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根据中山大学医学培养实际,开展了相关的课题研究。为了解决本科教学中由知识结构差异而造成的临床和实验室割裂,建设了“临床—检验医学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是针对检验医学及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设计构建的一个开放式教学资源库,基于PBL+CBL教学模式,内容紧扣“检验与临床沟通”,应用传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的形式,通过来自临床的一线资源,结合整合课件、微课、临床标本采集视频、经典案例、情景设置、问答互动等方式,为实验室与临床之间架起桥梁。既可作为临床专业三年级《诊断学》和检验专业《临床检验学》等课程教学的辅助资料库,也可作为五年级实习生、临床医师、检验师的继续教育资源,在本科教学和医院继续教育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2.4完善制度建设,提供良好环境完善的制度和良好的沟通环境是政策落实的关键,也是实现本科教学及继续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通过设立专职“临床沟通”岗位,由具有临床背景并有丰富实验室工作经验的医师专职承担该项工作;制定《检验科与临床沟通协调会议制度》《检验科与临床科室沟通制度》,通过参与临床查房和疑难、危重病例的会诊,对检验结果做出解释,并依据实验室结果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提出建议;定期向临床征询,如检验项目设置合理性等相关专业意见,随时接受临床有关新项目需求的建议,并进行答疑、咨询和反馈,定期评估、汇总;定期在临床科室进行实验室相关知识专题讲座,在检验科内开展检验相关病例讨论;每半年举办一次全院范围的检验科与临床科室协调会议,加强临床各科室与检验科间的沟通协调。工作过程中收集大量一线资料,总结后又用作本科及继续教育的教学资源,收入“临床—检验医学教学资源库”,形成教学—医疗相辅相成的良性循环;通过在学期考核中适当增加临床案例分析、实习生出科考试中增加“临床沟通”部分内容等方式完善临床沟通的考核机制,保证检验—临床沟通交流和其教学质量[8]。医学检验师及检验医学生的沟通能力培养已经逐步成为我国医院、医学院校的教学新热点和难点。随着实验室医学的快速发展、不同专业之间知识壁垒的形成,使临床与实验室沟通缺乏而出现的问题愈加复杂,医学院校和医院承担的医学生教育、医技人员继续教育的责任也会越来越重。落实“检验医师”制度,实验室医学本科教育与国际接轨、建立科学规范、行之有效的临床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正在成为我国医学检验专业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刘丁,郑俊松.谈医学院校检验医师的培养[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40-1041
[2]张跃银,郑峻松,冯连贵.浅谈检验医师培养[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2):317-318,320
[3]任碧琼.浅谈意大利检验医学教育与岗位设置的模式[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14,37(12):989-990
[4]乔蕊.中国检验医师培养现状浅析[J].继续医学教育,2015(1):5-7
[5]申子瑜,秦晓光.规范临床实验室管理行为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2):125-127
[6]陈婷梅,尹一兵,冯文莉,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及教学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8):38-39
[7]尤红娟,刘晓梅,李小翠,等.CBL应用于医学微生物理论教学的初步探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6):100-101
篇2
1.1相关知识相关知识包括:(1)医疗器械管理法规与规章:涉及国家、军队、行业、政府等主管部门颁布的各种有关医疗设备装备、消耗性器材的法令、条令、条例、规定、规章、制度等[6]。它是进行医院医学工作所遵循的法规、原则。(2)医学工程技术原理规范:它是从技术角度阐述医学工程如何有效进行管理和怎样实施管理的问题。(3)医学工程工作管理规程:它解决了医学工程科各项工作实施管理的规定、规章、制度、办法、人员职责等,是医院医学工程科室建设的基础和根本。其建设的越好,则规章制度就越齐全、落实就越有效,形成良性循环。(4)医疗设备质量控制管理知识:包括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管理机构的构成及职责、通用要求、宣传要点、工作实施方案、论证报告,医院卫生装备质量控制检测技术规范,临床应用风险管理及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等。(5)医疗设备计量管理知识:医院卫生装备计量管理机构的构成及职责、计量管理规定、检定管理制度、计量人员管理制度、计量器具使用说明与鉴定规程等[7]。(6)医疗设备信息管理规程:医疗设备、医用消耗性材料和手术器械信息化管理、医疗设备数字化管理等。相关知识并不是直接与医学相关,但间接关系医院临床工程人员的专业,它从制度、规范、广义的范围与临床工程在医院的实践、运行密切相关,它是专门定义的与临床工程相关联的知识[8]。在医院了解、掌握这方面知识,可大大地促进工程技术在医院的展开,有利于临床工程与医学发展的有机联系,遵循原则、程序,尤其从管理层面有效地进行限定,更加注重过程的管理,从临床工程在医院往往注重诊断、治疗的结果,转变为对于产生这些结果的过程的重视,可以更有效地、准确地、及时地、规范地提高医学诊断的准确率和治疗的痊愈率。
1.2专业知识专业知识包括:(1)医疗设备器材管理:医疗设备、医用耗材的概念与发展,医疗设备管理的特点与任务,设备管理机构的构成与职能,购置管理,技术保障管理、监管与报废等。(2)医院装备:医院应急救治设备、检验生化设备、创伤与诊断设备、消毒类设备、激光设备、镜类设备、呼叫与影视设备、核医学设备、制冷设备、机械与加工设备、建筑医用设备等。(3)基本电路制作:机械制图的基本技能与方法、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路图设计等。(4)医学计量与质量控制检测设备:呼吸机检测设备、麻醉机检测设备、除颤仪检测设备、高频电刀检测设备、输液泵检测设备、血液透析仪检测设备、心电图机及监护仪检测设备、无创血压监护仪及电子血压检测仪等。(5)医疗仪器设备维修手段、方法与技能维修设备等。作为临床工程人员,医院不可能对每个临床工程专业和工程管理都涉及,但既然从事医院临床工程专业,就必须了解医院工程技术应用的领域内涵。这里我们强调医院装备而不是医学装备,因为医学装备是指那些直接应用于临床诊断、治疗的设备,而对于环境控制、集成控制、质量控制、维修仪器及其他为医疗服务的机电工程设备未进行归类。因为这些设备是间接为临床服务的,它们的状态、性能都会影响诊断、治疗的效果,它们是属于工程技术的不同专业,我们把它归类到医院装备中。我们可以掌握专业知识的某些方面、某些内容,以适应这个专业在医院的应用,并尽可能地了解其相互联系,以更好地用专业知识来为临床服务。
2讨论
篇3
《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学习
通过学习这两个法规,让实习生明白作为医务人员永远都只以救死扶伤,为人民的健康服务为自己的职责宗旨。同时不能越权行事,对疑难问题及时请示汇报,不擅自处理,在诊疗过程中以相关法律为依据,用法律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远离医疗纠纷。
根据各专业组的特点熟悉相关法律法规
(1)微生物组需要熟悉《传染病防治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等,要让学生明白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依靠科学、依靠群众的方针。作为1名医务人员,不论从事任何专业,都必须要明白自己肩负的法律责任和义务。(2)输血科必须熟悉《献血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血液制品管理条例》等。(3)其他的如《防治艾滋病管理条例》《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均要在各专业组得到熟悉或学习。
参加医疗律师讲座
如对《医疗侵权行为法律规制》《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等进行讲解,让实习生学会用法律来保护自己。
医疗纠纷处理实训
1直接参加法院庭审重大医疗纠纷,感受法律的威严。组织实习生参加法院审理的地区内医疗纠纷案件旁听,让其感受法律的不可侵犯和严正,这是1种无形的教育。例如某医院儿科1例患儿窒息死亡案,在法庭上医院提供的病历被患方律师提出的质疑主要几点:(1)原始病历数页码不够;(2)诊疗过程中只有见习医生签名,而没有上级带教医师签名;(3)在病历上体现出患儿2d体质量差异太大,当天为3.5kg,第2天为5kg。案后讨论,需要让实习生明白:(1)病历数据作为法律证据的重要性。(2)医学生和试用期医学毕业生参与医学教育临床诊疗活动必须由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监督、指导,不得独自为患者提供临床诊疗服务。临床实践过程中产生的有关诊疗的文字材料必须经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审核签名后才能作为正式医疗文件。(3)各种数据必须客观、准确无误,不能自相矛盾,辅助检验数据更是如此,否则在法律上根本站不住脚。(4)说明工作不是儿戏,稍有不细心,后果不可设想。
2参与科内投诉处理。例1:免疫室“两对半”结果报告,仅仅报告是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而化验单未注明为特殊模式,患者自己认为他感染上了乙肝,有忧虑心理,连续去了当地3所医院检验均为阴性(定性检测),然后认为我科结果差错,将其检测出乙肝病毒,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例2:1例妇产科患者,在我科检测垂体泌乳素,结果为超过正常值的2倍,临床医生建议她做CT排除脑垂体腺瘤,当天CT影像显示脑垂体正常,该患者2d后自己重新抽血复查垂体泌乳素,结果在正常范围,由此该患者认为是检验差错,要求赔偿精神和经济赔偿。其实,这两者结果均为正常检测结果,通过临床和检验专业知识相结合解释,同时以普及和宣传相关知识的态度平息了患者的情绪。通过案例实践让学生明白检验纠纷的处理除了具有相关知识外还要讲技巧。
加强专业学习,建立良好临床沟通
检验医学是现代实验室科学技术与临床医学在高层次上的结合,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高度结合的1门学科。但由于在实习计划中忽视了临床医疗的实习,导致很多学生不懂得如何结合临床的诊断及治疗分析检验报告,这是检验与临床明显脱节的现象。这往往是纠纷的隐患,大部分检验实习生在时间安排上均到临床内科实习2个月,在带教过程中发现,2个月远远不够,于是安排每天下午发完报告单后参与临床医生上门诊,通过参加常见内科疾病的诊疗过程,对各项检验项目的掌握和理解以及异常检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等,使学生在对临床疾病加深认识的基础上,还能了解药物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检验结果的分析能力,强化学生对检验质量重要性的意识,并能增强学生工作的主动性。
学生熟悉医疗环境后,开始病例讨论分析,教师以病例为引导,启发学生讨论、解决有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病例讨论在医学检验教学中的意义随着医学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检验知识在医疗诊治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医学检验人员不仅要懂得检验操作,还要向检验医师的方向发展,要能根据病情和检验结果进行解释,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如何选择检验项目、进行疾病确诊或疗效观察信息等,以帮助临床医师正确分析、合理使用检验报告。通过将病例讨论融入到检验专业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加深了对疾病知识的理解,增强了医学检验知识与临床医学知识的衔接。通过以上3方面的学习教育,我科实习生实习结束对检验相关法律法律明显得到提高,大大夯实了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基础,见表1。
篇4
关键词:GDM;FINS;护理过程;满意度评价
伴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护理工作也产生了一定的转变,它不再是一味的等待并执行医生的医嘱,而是变的具有计划性和预见性。临床胡路路径是一种由多个学科较差融合而形成的一种整体性的护理模式,是一种针对特殊病患的护理计划[1~8]。GDM是指患者在妊娠期间第一次出现或者发生的糖尿病或者糖耐量的降低。GMD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糖尿病类型,其发病率占到妊娠妇女综述的2.8%以上,GDM的主要发病原因是患者在妊娠期间的胰岛素抵抗以及妊娠期间的胰岛β细胞功能不足。伴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GDM问题已经收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本文正是基于此,希望对于临床护理路径对GDM患者护理过程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和评价。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2013年1月~2014年9月在本院妇产科初诊诊断为GDM患者70例为主要的研究对象,70例患者的孕周23~35w。所有参与患者在筛查实验前首先服用50g葡萄糖,对于实验阳性的患者再继续以口服葡萄糖的方式来进行耐量试验,并参照相关的标准对于患者进行GDM的确诊。确诊后采用随机的方式将两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对照组患者40例,两组患者在怀孕周期、年龄以及文化程度等方面的比较没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
1.2方法 观察组的患者采用临床路径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而对照组的管着则只给予普通的常规护理。
1.3相关指标的观察 ①对于两组患者入院第天以及出院的前1d的FPG以及FINS水平通过C702罗氏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检测和记录,然后根据相关的数据来计算患者的的HOMA-IR,计算公式为:HOMA-IR=FPG×FINS/22.5;②患者出院前对于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和住院天数进行统计,并对患者对于护理工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和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临床观察的数据均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上的处理,关于计量的资料采用(x±s)进行表示,并采用两独的样本t来进行检验;而计数的资料则采用χ2进行检验,并以P
2 结果
2.1FPG、FINS 水平及HOMA-IR两组患者入院第1dFPG、FINS水平及HOMA-I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院前1d的FPG和HOMA-IR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FPG=空腹血糖,FINS=空腹胰岛素,HOMA-IR=胰岛素抵抗指数。住院天数、住院费用、GDM 相关知识掌握情况、护理工作满意度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和住院费用少于对照组,GDM 相关知识掌握率和护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临床护理路径有助于改善GDM 患者血糖控制和胰岛素抵抗,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住院费用,且不增加护理工作量,可提高患者GDM 相关知识掌握率和护理工作满意度,减少护患纠纷。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版)[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0:47-49.
[2]韩轲,陈维清,黄杏端,等.妊娠期糖代谢异常对妊娠的不良影响[J].中国糖尿病杂志,2008,16(3):134-136.
[3]付阿丹,鲁桂鸣,杨静,等. 糖尿病健康教育路径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11,14(10):3268-3270.
[4]郑琳.护理干预对妊娠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2,20(11):1892-1893.
[5]Hayes C.Long-term prognostic factors in the diagnosis of gestational diabetes[J].Brit J Nurs,2009,18(9):523-524,526.
[6]王丽,陈蕾.临床护理路径在妊娠糖尿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11:156-157.
篇5
关键词: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PBL教学法;教学改革
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是医学检验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两部分。这门课程将多种学科(基础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和多种生物、化学及仪器等相关技术进行了融合,是一门发展迅速、学科交叉性很强的医学诊断类课程[1]。目前,国内大多数高等院校依然是以简单性和验证性实验为主,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和验证,缺乏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之后,难以快速适应检验工作的要求。医院检验科或社会民办的检验公司,对医学检验本科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能够熟练操作各种类型的检验仪器,而且能够开发、建立和评价新的检验方法[2]。因此,为了能够满足国家和社会对医学检验人才的要求,急需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研究表明,PBL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强学生主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3]。本文旨在探讨PBL教学法在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验教学中的运用,现介绍如下。
1运用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PBL教学法由美国的神经病学教授Barrows于1969年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4],已成为国内外非常流行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其特点是强调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主,在课堂上开展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作用是设立情境及辅助学生,培养学生主动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交流沟通和团队合作等能力。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实验不仅内容较多,采用的技术也多种多样,特别是检验试剂盒和不同类型的检测仪器,内容复杂,容易弄混,大部分学生感到难以理解和掌握,学习积极性也不是很高,而运用PBL教学法,教师通过设立情境,让学生组成团队亲自动手去查资料文献,促进学生自己不断思考,比较不同试剂或检测仪器的异同,加深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分析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运用PBL教学法的主要优势
PBL教学模式可以通过整合教学内容,有效地将不同学科重复的或相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如肝脏及肾脏疾病的生物化学实验诊断等实验,可以整合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及内科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临床生物化学检验技术虽然涉及的内容和技术较多,但通过PBL教学模式,可以让学生自主地比较和挖掘这些内容和技术的关联及异同,加深学生的理解。除此之外,采用PBL教学法能够合理地减少教学用时,避免各种重复。PBL教学可以促进学生自主求知和探索,是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通过知识间的比较学习和记忆,提高了学生记忆、分析和理解等能力,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PBL教学法还能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及时解决问题及分析判断的能力。学生能够尽早接触到临床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对于毕业后及时适应临床检验的要求大有帮助,快速掌握并提供正确、可靠的检验数据,并对于新型检测方法的选择、开发及评价有较大的帮助。因此,要求学生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操作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分析和判断能力。PBL教学法能够使学生自主学习,这种主动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3现阶段开展PBL教学的不足与对策
篇6
关键词:再骨折 内固定取出术患者 健康教育 效果评价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023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23-01
随着临床医学的迅猛发展,骨科内固定器材的广泛使用,近些年,下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取出后并发再骨折的病倒日趋增多。据我科统计,仅2009年收治的120例内固定取出术患者中,有3例术后2个月内发生再骨折。对患者身心造成极大的创伤,加重了患者及其家庭、社会负担,进而引发医疗纠纷。为了减少或避免此并发症的发生,我科于2010年1―12月通过健康教育形式,对入住我科行下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取出术的患者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湖北省十堰市房县人民医院骨科病区收治的单侧下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取出术的患者100人。
1.2 方法。
1.2.1 抽样方法。对调查对象进行单纯随机抽样,将调查对象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抽取100名患者进行访问问卷调查。
1.2.2 调查方法。自行设计预防再骨折相关知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术后患者的遵医行为,康复治疗知识、跌倒预防知识及并发再骨折的高危期等相关知识。调查员由科室统一培训,且在骨科病区任职3年以上的护师担任。在患者入院当日对抽样的患者进行一对一的相关知识点问卷调查评分。培训后于患者出院前一天再次进行相关知识点问卷调查并评分。培训前后问卷调查内容完全相同。评分分2级,问答正确1分,不正确0分,满分8分。
1.2.3 干预措施。在患者手术前一天、术后第二天及出院前一天对患者进行面对面健康宣教,肢体演示,每次持续30分钟,每一次均对上一次培训内容进行开放式的互动提问,针对患者薄弱知识点加强讲解,教会病人功能锻炼的动作。培训时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及肢体语言。在术后第二天发放下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预防再骨折健康教育小册子。
1.2.4 统计分析。所得资料用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100名患者,年龄16~50岁,文化程度:小学69人,初中30人,高中及以上1人。女,28名,男,27名。其中单侧股骨骨折56例,单侧胫骨骨折44例。排除有器质性疾病: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所有患者以前都未接受过护理人员相关知识培训。
2.2 下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预防再骨折相关知识培训前后认知情况及评分比较。采用针对下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再骨折相关知识培训并进行干预,培训后已掌握预防再骨折知识人数明显高于培训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下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预防再骨折相关知识认知情况[n(%)]
3 讨论
下肢骨干骨折临床多采用钢板和交锁髓内针固定,在肢体行内固定期间,应力沿着内固定物传导,骨折部位出现应力遮挡,骨折部位的骨小梁失去应力刺激,骨小梁不能正常排列和重塑形,强度下降。当内固定物取出后,应力重新分布,原内固定器材固定段不能承受较大应力的地方易发生再骨折,发生多次骨折的情况并不少见[1]。合理科学的康复治疗是防止并发症和极早恢复功能的保证[2]。下肢骨干是躯体承重骨。对内固定取出术后患者积极康复治疗可增强骨折部位骨骼强度,预防骨质疏松。跌倒是并发再骨折的诱因。如何预防跌倒,促进患肢功能恢复,是术后患者所面对的现实问题。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一种干预,它提供了人们行为改变所必须的知识、技术和服务[3]。“行为干预”能否取得成功,关键在于健康知识传授的针对性、一致性和可接受性,在于这种知识的“强反”与“刺激”的技巧[4]。对下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取出术患者开展针对性健康教育,主要涉及康治疗知识,跌倒预防知识及发生再骨折高危时间段知识的普及。分析统计结果(表1)“术后8周内易再骨折”培训后,让患者认识到术后有这一严重并发症,及发生的高危时间段,使其从思想上重视,从而加强自身的行为约束达到预防再骨折的发生(X2=93.26,P
综上所述,对下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预防再骨折相关知识专项健康教育,不仅要在医院内实施,还要充分利用医护人员的专业知识为患者提供院外延伸护理,这一护理模式是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从医院延伸到社会、家庭[5]。固建议坚持术后随访12周,使其出院后的相关活动及康复治疗被医护人员所掌握,并给予专业指导,确保其遵从医嘱[6],从而确保该项健康教育的有效性。这既培养了护士的健康教育能力和水平,扩大了护患交流平台[7],又减少或避免了“再骨折”这一并发症的发生,减少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医院的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率。因此,实施下肢骨干骨折内固定取出术后预防再骨折健康教育和风险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参考文献
[1] 韩慧明.最新骨科手术操作细节与手术意外防范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304,308。
[2]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735
[3] 陈晓菲.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与应用[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29
[4] 李兰娟.慢性病预防与保健[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1
[5] 邝俭玲,苏保育,刘间芳等.院外延伸护理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效果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6):621-624
篇7
关键词:转化医学;基础医学;病理学;医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基金项目:河北联合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Y1136-20)
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是一个新兴的多学科融合的领域,其主旨就在于促进基础医学研究向临床应用的转化,同时根据临床医学的需求提出前瞻性的应用基础研究方向。因而,这是个从实验台到病床,再从病床到实验台”(bench to bedside and bedside to bench,简称 B to B )的双向连续过程[1]。其实质就是在基础研究与临床医疗之间建立更直接的联系,打破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间的屏障,为医学研究发展开辟出一条崭新而便捷的新途径。同时,将转化医学的思想引入到医学教育体系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基础教学中开展转化医学教育的意义
病理学科是医学的主干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与纽带,肩负着从基础医学到临床医学的传承和过渡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可称之为“转化医学学科”。转化医学所倡导的多学科交叉融合、医学知识的融会贯通,可作为解决当代医学生基础与临床脱节、临床实践技能匮乏、基础研究成果临床应用价值微弱等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或许可以给予医学教育改革提供更多的思考和借鉴[2]。
在教学过程中引入典型的临床病例,结合本堂课的主旨内容,围绕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渗透,使学生通过病例的诸多临床表现,整合自己头脑中的相关知识片段,把基础与临床通过病理学有机地衔接起来,打破学科间的界限,融会贯通,摆脱单纯的死记硬背。现今,在教学条件符合的情况下,选取一些临床专业班级尝试将基础课程和临床课程有机融合,以疾病为单元讲授相关知识,即从“以学科为中心”转换到“以器官系统为中心”, 从解剖、组胚、病生、病理到临床各个层面加以讲解并展开讨论式教学。
同时在为了更好地使学生了解临床重要检测指标的具体应用,在授课内容上增加了病理检验技术、免疫组织化学、脱落细胞学等分子病理学的相关技术知识,简要阐述了免疫组织化学的原理和应用领域,并介绍了该技术的具体操作步骤。在活体组织检查部分,重点突出病理学在临床诊断中的重要性,介绍相关的临床外检病理知识,使学生能对病理工作有进一步的认识,不仅仅停留在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能紧密与临床工作相结合,体现病理学科的临床价值。
实现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转化
运用多媒体教学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可结合每一章节的疾病种类,多媒体课件无疑成为形象而直观地显示疾病的大体和镜下结构的病理特点的良好载体。在课件制作中插入相关视频动画,可将一些抽象概念和致病过程生动而清晰地表现出来。比如在讲授局部血液循环障碍中血栓形成这部分内容时,用动态图象展示其形成的全过程,首先是随着血管内膜的损伤,血流状态的改变,血小板粘集,逐步形成血小板小梁,最后可形成延续性血栓的头、体、尾,即白色血栓、混合血栓、红色血栓,血液回流受阻,远端血管流体静脉压升高。逼真的动态效果把疾病发展过程充分呈现出来,把抽象的知识与一目了然的形态特点联系起来。这种教学手段改变了单调、信息有限、节奏缓慢、沉闷的学习模式,学生以求索和体验代替了被动学习,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方式掌握知识非常容易理解,容易接受,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转化医学理念的渗透。
基础医学研究和临床应用的融合
在临床医学发展的征途中,基础医学研究作为临床医学研究的基石,一直推动着临床医学研究的发展,为临床疾病的诊疗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基础医学研究的结果仅为实验中的结果,究竟能否真正适用于临床,真正揭示疾病的本质,对疾病起到决定性的预防和诊治作用,需要最后通过临床不断的实践、尝试、应用,才能得到逐步的证实和肯定,这样才能使基础研究成果得以应用,错误结果得以纠正,研究方向正确发展。然而我们不能忽略对基础研究领域的深入了解和学习,以及不断更新我们的观念和知识结构。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与肿瘤等各类重大疾病有关的基因研究越发深入,原本神秘的“基因工程”已广为人知,临床医学正逐步向“基因诊治”迈进,包括分子病理学等冠以“分子”的新兴学科分支也逐渐应运而生。这在一定基础上可使遗传学的研究受益,也可给一些相关领域带来新的前景,譬如心脑血管疾病的研究已具有一定基础,除可以用基因工程制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tPA)外,对心血管活性多肽的研究已颇为广泛,介入性治疗亦已起步,如冠状动脉腔内栓塞的激光治疗和经皮穿刺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等。临床肿瘤学的基础研究较为广泛,譬如甲胎蛋白和EB 病毒的研究与肝癌和鼻咽癌的早期发现与治疗的相关性,癌基因、抑癌基因、生长因子等基础研究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一些慢性病譬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和病毒性肝炎均是我国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研究发现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调与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发病密切相关,通过各类病毒性肝炎检测技术,包括聚合酶链反应( PCR) 检测,得到人类传播甲肝的证据,制成甲肝减毒活苗,同时给新生儿广泛接种乙肝疫苗,并研究了乙肝慢性化的原因,使我国乙型肝炎的发病率得到有效控制。随着计划生育的开展与人口老化的趋势,在生殖生物学与优生学、衰老与延缓衰老等方面亦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也将给包括艾滋病在内的各种免疫缺陷病、器官与组织移植方面带来新的解决思路[3]。
实践证明,临床工作经验和教师授课水平是相辅相成的。转化医学的精髓即以病人为中心,以临床问题为出发点,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最终目标,给诊疗过程中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提供答案,最终将有可能影响更新现有的临床实践。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推进教学课程模式的变革,在教学过程中加强病理学与临床相关学科的联系,使基础医学教育达到学以致用的成效,可给基础医学教学带来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Marincola FM. Translational medicine:a two-way road[J]. Transl Med, 2003,1(1):1.
篇8
[关键词] 疼痛专科护士;培训方法;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4)12(c)-0140-03
目前国际公认的疼痛管理标准要求护士必须熟悉疼痛评估以应对疼痛患者的管理。在对所有患者做出疼痛评估的同时,要有效记录患者的疼痛干预方法并评估其临床效果,疼痛管理主体已由麻醉医生转变为护理工作者[1]。但在当前我国的医学教育中,护士在校学习阶段几乎未涉及与疼痛管理相关的知识,同时进入临床工作后所进行的相关培训亦十分有限。有关调查显示,约40%的门诊患者存在急慢性疼痛,而住院患者的比例则高达88%甚至100%,这提示了疼痛治疗与管理的重要性[2]。本研究主要总结本院设置疼痛专科护士的相关培训经验,以达到提高护士对疼痛管理知识及技能水平的目的。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在本院工作的41名临床一线护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年龄20~35岁,平均(28.1±2.6)岁;工作年限为2~16年,平均(6.1±1.3)年;学历:大专31名,本科及以上者10名。其中2012年12月之前未进行疼痛专科培训,2013年1月之后进行疼痛专科培训。
1.2 干预方法
1.2.1 培训方法 由教学经验和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组成教师团队,包括相关学科的中高级职称专家教授数名。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法进行培训。理论培训内容包括:①疼痛的基础理论、诊疗技术、与疾病的关系; ②疼痛评估与记录;③疼痛临床管理;④常用镇痛药的规范化应用及管理;⑤疼痛的微创介入治疗与护理;⑥舒适化医疗;⑦围手术期镇痛;⑧姑息医学与癌性疼痛;⑨疼痛管理中的优质护理服务;⑩疼痛与心理。实践培训内容包括:①沟通技巧、医患关系;②根据患者对专科培训结果设定相应的实践考核目标;③各种仪器使用的实践操作能力;④临床护理治疗、健康教育等角色之间的转换能力;⑤对于药物使用的原则、患者相关信息保密认知度。
1.2.2 明确疼痛专科护士职责 每周应进行不少于1次的下列工作:①评估患者的疼痛治疗需求,对研究结果进行临床实践验证,解答疼痛相关问题;②记录特殊案例;③给护士提供疼痛治疗的实践操作机会;④借助多种形式宣传疼痛治疗信息;⑤协助医院进行疼痛教育培训;⑥获得疼痛培训相关认证以及定期参加疼痛相关知识的学习。
1.2.3 培训经验总结 主要包括疼痛评估、心理调节、康复指导等内容,还包括对疼痛患者及家属进行相关知识的宣导、疼痛评估与临床护理、急性疼痛的应对措施、疼痛药物选择及使用等。
1.3 研究方法及观察指标
比较所有入组人员疼痛专科培训前后的疼痛相关理论知识和疼痛相关实际操作能力得分,其中各项目总分均为10分,所有得分均由护士长对入组人员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护理人员对疼痛干预理论知识得分的比较
干预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相关知识、疼痛评价方法及药物使用原则的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干预前后护理人员对疼痛实际干预手段得分的比较
干预后护理人员对疼痛治疗方法、缓解疼痛操作和用药方法的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我国从2007年开始逐步增设疼痛科,并逐渐得到发展。目前大多数医院的疼痛科仍在组建中,或以依附于其他科室的形式存在,疼痛科护士所占整体比例较小[3]。目前疼痛护理管理已经越来越受到各医院的重视,且患者的需求对疼痛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参加培训的护士大部分已拥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和较为扎实的理论知识,但对疼痛护理管理方面的知识较欠缺[4]。如何通过对重点护理人员进行疼痛护理管理培训,是现阶段提高护士群体疼痛护理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务之急[5],因此需要多进行疼痛护理相关培训教育,建设疼痛护理专科,壮大疼痛护理管理团队,从整体上提高我国疼痛专科的管理质量[6]。护士现有的疼痛护理相关知识较为陈旧是目前疼痛管理的主要障碍[7],且护士无法做出正确有效的评估,担心持续使用镇痛药会造成患者上瘾,认为患者诉求与实际不符,对镇痛药物的安全性有质疑;认为部分疼痛无法处理,对与镇痛药的区分并不明确而造成误区;护士的态度也会对疼痛治疗效果造成很大影响[8]。健康教育主要是为了帮助患者戒除不良生活习惯,能够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治疗,并从行为上进行改变,最终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的疼痛护理培训针对护士在临床疼痛护理工作中面临的各种认识误区进行相关课程内容的设定,对护士实施系统全面的疼痛教育[9]。培训后,护士对疼痛有了正确和系统的认识,能够针对患者疼痛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更好地提高了患者满意度。
本研究显示,干预后护理人员对疼痛相关知识、疼痛评价方法与药物使用原则的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同时干预后护理人员对疼痛治疗方法、缓解疼痛操作和用药方法的得分显著高于干预前。本研究培训时间为3个月,并分别在3个及以上科室进行实践培训,尽量选择疼痛患者较多的科室,如肿瘤科、骨科、烧伤科、风湿免疫科、中医科等,且在疼痛科病房和疼痛专科门诊至少轮转1个月。本研究由专家团队参与一起进行至少10次查房,并针对重点科室的典型病例展开讨论分析,如普外科和胸外科常见的手术后疼痛和创伤性疼、肿瘤科和中医科常见的癌痛、疼痛科常见的慢性疼痛。在学习培训期间,护理人员均有机会跟随专家出诊,参加疼痛护理培训班的学习,同时邀请国内知名疼痛专家介绍相关经验及疼痛专科发展方向。对每位护士进行指导,根据其个人素质和工作环境提出今后职业规划等相关方面的意见等[10]。
疼痛管理水平标志着医院管理水平的高低,而护士是疼痛质量管理的中坚力量,在疼痛专科护士发展的高要求下,怎样通过培训快速有效地提高护理人员的疼痛护理水平是当前的主要问题[11]。本研究的疼痛护理专科培训是根据本次培训的相关问题进行设定调整,以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式开展培训,从而提高了疼痛专科护士培训的效果。
综上所述,对护理人员进行疼痛专科护理培训管理,能显著提高其疼痛理论和实践操作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田利,曹娟妹,李惠玲,等.参与式培训在肿瘤患者居家疼痛管理能力培养中的作用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3, 28(21):1928-1930.
[2] 陆群峰.德国疼痛护士的专业培训[J].中华护理杂志,2007,42(10):884-885.
[3] 郭向丽,周玲君,沈峰平,等.对护士与护理学生疼痛感受和认知的调查研究[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09,15(12):1132-1134.
[4] 张东云,江雪莲,黄莺,等.规范护士培训在无痛病房中的作用[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3,19(6):380-382.
[5] 杨健,柳,牛张元,等.国内外疼痛专科护士培训状况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10,7(11):510-513.
[6] 杨健,张元菊,王静,等.国内外疼痛专科护士资格认证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0,24(9):2362-2364.
[7] 赫洋,薛敏.疼痛教育在护士疼痛专科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3,20(21):146-147.
[8] 周玲君,崔静,刘梦婕,等.疼痛专科护士培训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0,25(16):75-76.
[9] 刘俐,谢徐萍,钟晨曦.疼痛专科护士培训效果评价与分析[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3,13(6):696-699.
[10] 刘俐,谢徐萍,黄雪.疼痛专科护士培训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5):456-458.
篇9
【关键词】遵义市5岁儿童;龋病;家庭口腔健康行为
【中图分类号】R7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029-02
乳牙萌出不久即可患龋病,至5~8岁乳牙患龋率达到高峰,5岁组儿童在此区间内。对幼儿而言,口腔健康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受其父母的影响,儿童与家长的口腔健康行为总称为家庭口腔健康行为[1]。本调查报告依托于2009年遵义市社会发展重点科研项目《遵义市青少年儿童口腔卫生适宜技术研究》,对遵义市 5岁年龄组儿童患龋状况及其家庭口腔健康行为进行调查,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此次调查工作将遵义市按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区域划分为 14 个区域,每个区域随机选取一个居民社区或者村附近的幼儿园。儿童乳牙患龋状况调查对象为遵义市5岁组儿童1722名,其居住时间超过 6 个月,同时对其家长进行口腔健康行为问卷调查。检查及调查问卷均合格者纳入调查队列,计1688份,合格率为98%,其中男887名,女801名。
1.2 调查内容
调查内容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儿童口腔健康检查,主要调查儿童乳牙患龋的情况;二是口腔健康问卷调查,主要调查儿童的饮食习惯、口腔卫生行为及家长的口腔保健知识和态度等[3]。
1.3 调查标准
本调查的依据是《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别采用《口腔健康检查表》和《口腔健康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健康检查和问卷调查[2]。
1.4 质量控制
组织调查和数据录入人员培训并进行一致性检验,Kappa 值控制在0.89~0.95范围。调查问卷数据采用双录入方式,双录入完毕后对数据库核对并纠错。
1.5 数据处理
本次调查结果使用 SPSS(16.0) 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频数或百分比,使用t检验和χ 2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儿童乳牙患龋情况
患龋率男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0,P0.05),充填率男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16,P>0.05)。
2.2 儿童家庭口腔健康行为情况
2.2.1口腔健康行为
2.2.2口腔健康知识
2.2.3口腔健康知识来源
口腔健康知识来源:电视广播26.5%,报刊杂志17.3%,家人朋友11.3%,医院宣传13.3%,医护人员讲解15.6%,社会宣传5.7%,幼儿园宣教7.2%,孕妇学校宣教0.9%,以上都没有2.4%。
3 讨论
3.1 患龋状况
3.1.1 患龋状况结果显示,乳牙患龋率为 42.09%,龋均 1.53。与第三次全国口腔流行病学调查结果相比,低于全国及西部平均水平。这可能与贵州经济水平、人群好食辣而不好食甜味食品的饮食习惯以及贵州是非蔗糖生产大省 ,人均消耗蔗糖在全国处于中下游水平有关[3]。
3.1.2 患龋率男性明显低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5.20,P
3.1.3 充填率为3.14%,表示遵义市5岁年龄组儿童有超过95%的乳牙龋齿尚未得到治疗。说明儿童龋病防治工作任务艰巨,家长和儿童对龋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应引起相应的机构重视。
3.2 儿童家庭口腔健康情况
3.2.1 口腔健康行为:有研究表明3岁前开始使用含氟牙膏每日刷牙2次,并且家长监督和帮助刷牙可降低儿童患龋风险[5,6]。含氟牙膏可减少20%~35%的龋齿发病率,含氟牙膏在工业发达国家中的使用率高达90%[7]。儿童龋病的发生要求有敏感的宿主、口腔致龋菌群的作用以及适宜的底物,而这些底物又必须在口腔中滞留足够的时间[8]。
此次调查显示有超过半数以上家长不能做到帮助和监督孩子刷牙,含氟牙膏使用率较低,仅为11.2%,有半数以上儿童睡前进食含糖食品。提示应加强家长正确刷牙和维护儿童口腔健康相关知识,加强家长含氟牙膏防龋知识,控制儿童睡前进食含糖食品,帮助孩子建立正确饮食习惯。
3.2.2 口腔保健知识:家长认为乳牙坏了不用治疗不正确,认为应该治疗的为69.4%,但仍有21.2%的家长选择不知道。选择牙齿好坏与自己保护关系密切的为79.7%,但仍有16.9%选择不正确。选择口腔健康对孩子生活很重要的为95.8%。不知道窝沟封闭可以预防儿童龋齿的为72.2%,仅有11%选择正确。
在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上未患龋者父母回答正确率均高于患龋者,父母在口腔健康知识方面的认知对孩子是否患龋有一定的影响[9]。而家长对窝沟封闭防龋知识认知仅有11%选择正确,说明家长们对窝沟封闭认识不足。大量资料表明,在乳牙和恒牙列中,龋病的好发牙均为磨牙,而磨牙咬合面的窝沟用牙刷不易刷到裂隙窄长的窝沟底部,因此是致龋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滞留的场所。窝沟封闭后,隔绝了口腔环境中致龋因素,能有效、高质量的预防龋病的发生,而且副作用少,儿童易于接受[10]。
3.2.3 口腔保健知识来源:家长获取口腔健康知识的主要途径是电视广播,其次为报刊,通过医生宣传、学校社区宣教获取相关知识的较少,提示医疗机构,学校社区等的健康教育比较薄弱,有待重视提高。比如将口腔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通过儿童将知识带回,在家长会上进行口腔健康知识交流,定期在社区举办口腔健康知识宣传活动,医务人员具有丰富的口腔健康保健知识,可以为前来咨询、就诊的儿童家长宣传口腔保健知识并发放宣传册方便学习。
总之家庭是儿童养成各种习惯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只有父母参与,儿童口腔卫生习惯的养成才会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一部分[11]。所以应在儿童龋病预防工作中首先加强对家长的口腔保健常识教育,提高对口腔健康知识的认知,帮助儿童建立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
参考文献:
[1] 高艳霞,冯希平.家庭口腔健康行为对儿童龋齿危险因素的影响[J].上海口腔医学, 2004, 13 (1): 65
[2] 全国牙病防治指导组.第三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学调查方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29.
[3] 张 剑,刘建国,张绍伟.贵州省 5 岁儿童乳牙龋病流行病学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妇幼保健,2010,25(18):2528-2531.
[4]卞金有.预防口腔医学[M].第 5 版.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3.
[5] 孙立新.白色念珠菌病的发病机制[J].山东医药, 2001, 41(17):58-59.
[6] 周长沙,钱学治.大学口腔、皮肤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1.59-60.
[7] Wittenberg RL.Oral health for a health life[J].J Public Health Dent,1994,54(4):231―233.
[8] 樊明文.牙体牙髓病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45―47.
[9] 刘建萍,杨俊,欧晓艳.江西省5岁儿童患龋状况及其父母对口腔健康的认知和态度与龋患的关系[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9,49(8):108-111.
[10] 缪颖,姜智敏,李瑞虹.窝沟封闭技术在预防儿童龋病中的临床应用[J].河北医学,2007,1(3): 25-03
[11] 葛敏.浅谈含氟牙膏对学龄前儿童的影响[J].牙膏工业,2004,(3):26.
作者简介:
王晓明(1986-),女,吉林吉林,硕士,研究方向:口腔公共卫生
基金项目:
遵义市社会发展重点科研项目(遵市科合社重字[2009]2号)
篇10
【摘要】
为了解银川市不同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情况,对3632名不同人群的调查对象进行艾滋病预防知识问卷调查。结果,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8类人群位居前三位的是医务人员、公安司法和政府官员,分别为58.5%、41.6%和30.9%;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建筑工人和青年学生知晓率较低,为11.7%和15.3%和18.2%。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建筑工人和青年学生是当前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 不同人群;艾滋病;知晓率
艾滋病在我国正处于从高危人群向普通人群蔓延的关键时期,采取科学、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在广大群众,尤其是不同人群中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提高个人防护意识,是当前公认的预防艾滋病的唯一有效办法[1]。为制定更具针对性的健康教育策略,对银川市不同人群进行了艾滋病预防知识问卷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银川市医务人员、公安司法、政府官员、青年学生、普通居民、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建筑工人和暗,年龄在15~65岁的人群,共调查3632名。
1.2 问卷设计
第五轮中国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基线调查“健康调查问卷”。
1.3 调查方法
由银川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enter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CDC)及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和灵武市CDC经过培训的专业技术人员,针对不同人群进行一对一的问卷调查。
1.4 评分方法
按照UNGASS(United Nations General Assembly Special Session on HIV/AIDS)评分方法,问卷中8道题全部答对规定的5道题视为知晓。
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所有调查表用Epi Info 3.2数据录入,用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不同人群知晓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不同人群知晓率两两比较采用卡方分割,α′=αN,k2+1=k!2!(k-2)!+1=0.001724[2]对检验水准进行校正。
2 结果
被调查的不同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26.3%。8类人群知晓率各不相同(χ2=388.73,P<0.001),其中知晓率位居前三位的是医务人员、公安司法和政府官员,分别为58.5%、41.6%、30.9%,其他人群的知晓率均小于25%,不同人群知晓率详见表1。表1 不同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略)
为了解不同人群知晓率彼此间有无差异,进一步进行卡方分割。经检验很多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彼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医务人员的知晓率高于其它7类人群,公安司法的知晓率高于医务人员外的其它6类人群,政府官员的知晓率高于青年学生、建筑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居民的知晓率高于外来务工人员,暗的知晓率高于建筑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见表2。表2 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两两比较(略)
3 讨论
调查显示,不同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和建筑工人知晓率较低,为11.7%和15.3%。农村人口在我国占大部分,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建筑工人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提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和建筑工人是当前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对象。
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仅为18.2%。应加强青年学生宣传教育。由于学校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3],故提示注意加强对在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虽然医务人员、公安司法人员和政府官员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均未达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要求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85%以上水平。医务人员在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政府官员在艾滋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政策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仍需加强。
参考文献
[1]Sam Okware,Alex Opio,Joshua Musinguzi,et al.Fighting HIV/AIDS:is success possible?[J].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79:1113-1120.
[2]倪宗瓒.医学统计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44.
[3]秦玉明,杨国田,秦俊萍,等.晋城市人群艾滋病/性病知识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03,19(10):779-780.
2 结果
被调查的不同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为26.3%。8类人群知晓率各不相同(χ2=388.73,P<0.001),其中知晓率位居前三位的是医务人员、公安司法和政府官员,分别为58.5%、41.6%、30.9%,其他人群的知晓率均小于25%,不同人群知晓率详见表1。表1 不同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略)
为了解不同人群知晓率彼此间有无差异,进一步进行卡方分割。经检验很多人群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彼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即医务人员的知晓率高于其它7类人群,公安司法的知晓率高于医务人员外的其它6类人群,政府官员的知晓率高于青年学生、建筑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居民的知晓率高于外来务工人员,暗的知晓率高于建筑工人和外来务工人员,见表2。表2 不同人群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两两比较(略)
3 讨论
调查显示,不同人群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外来务工人员和建筑工人知晓率较低,为11.7%和15.3%。农村人口在我国占大部分,城市中的外来务工人员和建筑工人绝大部分来自农村。提示城市外来务工人员和建筑工人是当前开展艾滋病预防知识健康教育的薄弱环节,也是今后一段时期需要重点普及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对象。
青年学生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仅为18.2%。应加强青年学生宣传教育。由于学校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传播起到重要作用[3],故提示注意加强对在校学生预防艾滋病的健康教育。
虽然医务人员、公安司法人员和政府官员艾滋病预防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均未达到中国遏制与防治艾滋病行动计划(2006—2010年)要求的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85%以上水平。医务人员在传播艾滋病预防知识和政府官员在艾滋病预防控制的策略、政策方面起重要作用,因此对艾滋病相关知识的专题教育仍需加强。
参考文献
[1]Sam Okware,Alex Opio,Joshua Musinguzi,et al.Fighting HIV/AIDS:is success possible?[J].Bulletin of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2001,79:1113-1120.
- 上一篇:初中数学重要知识点总结
- 下一篇:盈利模式的相关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