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对于线上教学的总结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对于线上教学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金课;混合;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2-0055-04
一、概述
“打造金课,杜绝水课”正成为近年来中国大学教育的新的教学理念,金课要求课程内容体现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而把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和当前大学教学改革相结合,其主要实践方式就是将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由此引发了混合式教学的理论和实践研究。
国内教育界一些文献基于金课理念对相关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陆恩(2019)在金课视角下对高职国际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进行了考察;张熙悦和王怀祖(2020)以《微观经济学》教学实践为例,在“金课”建设背景下,对“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法”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汪芳等(2018)基于在線开放课程建设,对高校产业经济学课程的混合式教学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指出混合式教学效果的提高需要从教师、学生、教学过程、在线课程平台等四个层面实施联动,每个层面都要依据自身的核心目标加以改进;杨学坤(2019)基于线下“金课”建设联动机制,对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体验式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分析其教学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总结体验式教学改革的模式、思路与实施方案;钱琼(2019)基于金课视角,对商品流通企业会计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
计量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它与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一起构成了中国高校经济学和管理学本科生必修的三门经济学核心课程,是国家教育部规定的财经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计量经济学作为一门交叉性、实用性很强的课程,成为各经济类院校必开设的重要的应用经济类专业课和学科基础课。马越越(2019)、赵海涛(2019)和张敏(2019)对高等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研究。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是一所以教学型的“二本”院校,计量经济学课程于2012年6月重点课程建设结项,2012年11月计量经济学试题库建设完成,2013年精品课程建设结项,2018年6月教材《计量经济学》编写完成,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2019年又获得校一流本科在线金课建设立项。计量经济学课程正一步一个脚印建设完善,我们以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为例,于2019年12月启动了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大学生评价调查项目,通过问卷星电子问卷调查,考察大学生对计量经济学混合式金课改革的评价,从而作为先行者在提高和改善“二本”院校的金课改革教学工作方面提供建议和参考。
本文将从以下几点开展研究:
1.本课程采用网络教学方法,实现线上线下的良性互动,线上全面使用学习通APP进行网络教学,网络签到,网络课堂测验等内容,并将教材、实验指导书等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网络,供师生使用,线下采用启发式教学理念,将课程计量模型设计和实验有机整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师为每堂课准备了内容丰富的幻灯片,并配合案例及计量教学支持软件操作演示。我们将对线上线下的教学方法从大学生角度进行考察。
2.对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从大学生角度进行综合考察。本文的第一部分是引言,第二部分问卷设计,第三部分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五部分教学资源、课程考核方法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第六部分是结论。
二、问卷设计
计量经济学课程调查问卷,基于个人基本信息,对目前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方法等各方面进行调查。问卷设计的具体内容如下:个人基本信息(年龄、性别、户籍、年级、所在学院、目前担任职务、目前的学分绩点在班级排名、每月生活费);对计量经济学课程教学设计评价(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实验项目);对课程教学资源评价(教程、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对课程教学方法评价(已有项目、未开发项目、课后作业、实验课程);对课程考核方法评价(平时成绩、总评成绩、期中考试难度、线上期中考试);对课程实践创新评价(课程案例、实验项目、学生科创项目积极性、计量建模型知识作为一项工具对分析事物帮)。
数据来源于我们对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使用问卷星对266同学进行了问卷调查,有效问卷为266份。
三、样本大学生基本情况
此问卷填写成员半数以上为在校大三本科学生,这是由于计量经济学课程一般在第三学年开设,需要学生先修相关的数学、统计学和经济学相关课程。样本大学生中,34%担任班长、班委和学生会部长等职务,绩点在前20%的学生比例为47.37%,约半数来自于一线城市(具体参考19年城市类型划分),90%月生活费在3000元以内。
四、教学方法评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设计(见表2)
从教学设计的五个方面(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课程难度、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来看,大学生的认可度均在94%以上,说明计量经济学现在的教学设计对于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是基本合适的,能够满足线上教学的需要和大学生的要求。其中,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案例和实验项目认可度更高。
(二)教学方法(见表3、表4)
现在计量经济学混合式教学方法,线上教学方式是采用超星公司的学习通APP,进行学习通签到、学习通ppt演示、学习通测验、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和线上视频课前预习,数据显示,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近乎高达97%认可目前的线上教学方法,并对学业起到积极帮助效果。计量经济学的课后作业和实验课程我们还没有转变为线上教学模式,仍为线下传统的教学方法,认可度也较高,但大学生对其评价认为帮助不大的比例是要高于线上教学方法,说明对于线上教学方法大部分大学生是持欢迎和认可态度的,这也进一步验证了国内教育界打造金课,进行线上教学方式改革是受大学生欢迎和支持的,也是课程教学团队进一步加强、优化线上教学方式的动力。
五、教学资源、课程考核和实践创新等内容的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一)教学资源(见表5)
当前的教学资源已经全电子化,并已上传至学习通云教学资料,大部分大学生认为目前教学资源(教材、课件ppt、实验指导书、课后作业、模拟试卷)能达到较好效果,但在参与调研的大学生中仍有近4%对教材、实验指导书认可度不高,课程教学团队需重点对教材和实验指导书仔细进行改进,计量经济学教材是我校自己主编的由立信会计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已在国内大学使用一年多,我们准备依据教材在校内外使用中教师和大学生反馈的意见,对教材进行修订,计划在2020年9月出版教材第二版,并计划出版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进一步提高教学资源的认可度。
(二)课程考核(见表6)
對于课程考核,平时成绩考核方法为考勤、作业、实验报告与期中成绩各占25%,总评成绩考核方法为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各占50%。大学生对目前课程考核方式认可度高达近99%,我们将进一步试行线上期中考试,逐步完善线上教学。
(三)实践创新(见表7)
计量经济学是一门实践性和理论性均较强的一门课,近85%的参与调研大学生认为课程案例及实验项目与实践可以有效结合,而认可度约为99%,说明课程案例和实验项目对大学生使用计量建模型知识分析事物有较大帮助,也激发了大学生参与科创项目的兴趣。
六、结束语
篇2
【关键词】音乐美育;教育教学;全面发展
音乐是一种艺术。21世纪,在社会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下,高校各个学科门类间呈现相互交融渗透,培养全面发展的素质人才是大势所趋。音乐教育是美育教育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塑造学生积极健康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行、高尚的情操情怀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音乐美育的界定
作为高校,要打造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全方位人才培养体系,就要满足广大高校大学生对优质丰富美育教育教学资源的期盼,弘扬我国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强化普及艺术美育教育,形成课堂教育教学、课后活动实践、艺术文化氛围、舞台作品展演四个方面为抓手的高校艺术美育教育推行体制机制,增强艺术氛围,引领学院发展潮流,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感悟音乐,体味生活。(一)什么是音乐教育。音乐是由有规律的乐音相互组合所构成的,诉诸人的听觉的艺术形象,表情达意,反映社会生活,传达美好愿望。“音乐教育是连接音乐和教育的桥梁和纽带。音乐教育是集知识文化教育、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美育等于一身,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音乐文化艺术继承与发展的重要基础。”综上所述,音乐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无论是对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还是专业知识的架构、艺术素养和陶冶情操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二)学生特点分析。在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各种思想文化激烈碰撞。网络的迅速传播拉进了人民与世界的距离,同时铺天盖地的网络讯息,包括消极和极端的言论或视频也有可能在网络上横行。在大学生三观树立的重要关口,潜移默化的舆论氛围就可能给大学生的心灵和成长发展造成不利影响,因此,加强学生在道德情操、思想品德等审美教育方面的培养,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立乐观向上、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在学生一生的发展过程中都显得尤为重要。(三)打造音乐美育“双线”通道。为突破传统的音乐教育教学模式,要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上,构建音乐通识教育与学生个性发展相结合的线上线下“双线”通道新模式,推进美育课程教育教学改革,在传统教育教学的课堂模式基础上,寻求多种途径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成长需求。教师利用超星学习通、钉钉、腾讯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创建线上课程教学通道。同时,重视过程性的学习成果,运用翻转课堂等让师生、生生之间进行充分的分享和交流,改革课程教学考核评价机制的评价标准,以满足当代大学生成长发展的个性化需求。
二、音乐美育和音乐教育的关系
“美育,是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以塑造完美人格为终极目标的一种审美教育。”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教育进程中有着培养学生的心灵美、行为美等陶冶情操的作用,这一作用同样也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美育目标。(一)陶冶情操。美育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性。美育作用于素质教育主要在于“情感”两字。关于音乐教育在实现美育中的重要作用,我国近代教育家王国维曾提到“美育者一面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美育凭借其陶冶情操、养性抒怀、高尚纯洁的深刻体验,有效地提高人们的创造价值和精神境界。(二)打造人生。在美育教育中,人作为情感动物,运用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等美育手段,运用多彩丰富的娱乐方式,让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学会感受美、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打开大学生校园生活的新局面,潜移默化地通过美化学生美的心灵,进而美化人生。(三)增强审美。作为一种高级精神活动而存在的审美,人的主观意识起着决定性作用,有无正确的审美意识,是衡量一个人区分是非善恶、美丑的重要尺度。因此,利用“双线”新通道的教育教学新模式,鼓励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意识,是塑造学生完美人格品质的关键,这也是审美的终极教育目的。
三、音乐美育的培养与打造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加深,重视程度不断增强,在高校音乐教育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加强对音乐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促进美育与音乐教学融合,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一)大学音乐美育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作为学校对学生教育的主要阵地,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当今的素质教育,除了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之外,“第二课堂”等多种阵地和教学模式的创建,能够让学生快速参与其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兴趣,满足学生对音乐美育的个性化需求,美育教育也得以逐步向远处延伸。(二)学生的培养方法。首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接触多元化的音乐知识理论,构建完善的音乐知识体系,强化自身创新力和想象力,学会在有限的知识体系中创造无限的创新力。其次,使学生全方位感受到作品中潜在的良好道德思想与品质,有效释放心理压力,合理宣泄负面情绪,感受音乐作品的德育作用,辅助学生培养高尚情操,推动高校促进道德教育发展。最后,通过音乐舒缓情绪、释放压力,结合音乐疗法,让学生身心愉悦,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维持学生身心的平衡状态。(三)高校教师的培养。名师出高徒,无论是培养学生的三观还是审美能力,一位优秀的高校教师对学生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高校教师该如何培养呢?一是思想观念的转变。创新音乐审美教育思维,有效发挥审美教育意义,提高教师个人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带动整个教育教学队伍更好地教书育人,培养学生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的能力。二是突出美育的中心作用。注重高校音乐课堂中美育的可持续发展,以主修课和选修课为主要课程模块,社团活动模块加以辅助,建立以美育为中心的科学音乐美育体系。三是因材施教,因时施教。根据音乐专业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制定和编写通俗易懂、结合学生实际的音乐审美实践课教学内容,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反映当代艺术观念和社会审美特征,注意音乐的即时性。
四、音乐美育与教学实践相结合
体验,是音乐审美教育的本质特性。只有美的艺术,才能让大学生在学习中融入音乐作品,调动学习热情,获得美感体验。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感受音乐中的人物美、景物美和意境美,调动学生的积极想象,让学生在个性化品读的过程中掌握音乐的意境,鼓励学生积极交流分享,促使学生将对音乐的审美理解表达在情感中。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从对作品的体验和欣赏中把握音乐和感知音乐的美。(一)大学音乐美育教育的途径。通过艺术家分享、专题讲座、专场音乐会、周末音乐沙龙、个性化工作室、知行讲坛等丰富多彩的形式,给学生创设高雅而浓郁的艺术氛围,让学生走在音乐的最前沿,了解并掌握即时动态和信息,感受多元特色音乐文化,从而开阔视野。(二)音乐教育对大学生的美育意义。一是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将理论和实践巧妙结合,让学生感受不同体裁和风格的作品,认识和辨别不同的艺术形象,培养艺术情怀、拓展文化视野,汲取实际的精神力量。二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音乐之所以感人至深,是因为其传递着人们对于不同生活体验的真情实感,因此音乐是人们表情达意和丰富情感的重要媒介,熏陶学生从“小我”到“大我”,“小家”到“大家”的思想观念的转变,关注小事、关注热点时事,培养坚定的爱国信念和民族意识。三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协作精神。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习惯圈,学会倾听、学会接纳、学会集体和团队的力量,随时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适应群体活动。(三)大学音乐美育的教学成果。第一,通过有组织、有纪律、有计划的课程安排和沙龙、音乐会等多种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总结经验收获,培养学生自己创造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才能和兴趣,缩短学生和高雅艺术间的距离,充分感受现实美和艺术美。第二,在理解作品深刻内涵的基础上,在艺术歌曲的聆听、指导、修正和实践中,体会音乐之美。第三,筹建学生音乐志愿服务工作小组,“人人有活干、人人有激情、人人有责任、人人有收获”,提供广阔的施展艺术才华的平台,充分发挥学生所长,锻炼和展示其专业水平和实践能力,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刷新并增强个人存在感和获得感。
五、结语
本文根据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大学音乐美育教育教学模式,研究音乐教育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引导相结合、普遍性与个性化发展相结合,引导学生提高全方位的音乐感知力,从而使其对艺术、科学、生活产生正确认知,提高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艺术鉴赏水平,这对于其他学科来讲,有着无可替代的特定作用。在未来的研究发展中,将进一步结合超星学习通、大学生慕课、学而思等线上云平台教育,完善资源配置,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音乐美育教育需求,搭建适应新时代大学生个性化发展的混合式大学音乐美育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疏贝,张天骄.新时代高校美育的问题辨析与发展路径[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0,(04):36-41,46.
[2]丁玲.新时代下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现状及改善对策[J].戏剧之家,2020,(20):175.
[3]颜佳玥.关于提升大学美育课程有效性的教学策略研究[J].大众文艺,2020,(14):203-204.
篇3
针对电子、电气类专业学生在创新性实践项目实施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和新升本科院校在电子设计竞赛中的困难进行研究,提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结合绥化学院的实践经验进行分析。实践表明,该教学模式既能保证创新实践项目的完成,又能促进电子设计竞赛取得较好成绩。
关键词:
创新性实践项目;电子设计竞赛;教学模式
创新性实践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是构建一个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展示学生创新能力的平台。但是创新性实践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在实施过程由于受实验仪器设备和场地等因素的限制,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完成情况较差,电子设计竞赛成绩不理想。针对绥化学院电气信息类专业的学生,结合这6年指导电子设计竞赛和实践教学的经历和感悟,探索创新性实践项目与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平时的教学实践渗透到学生的创新培养中去。
一、创新性实践项目与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教学现状
(一)绥化学院创新性实践项目和电子设计竞赛教学现状。电子设计竞赛是我国大学生中最具影响力的赛事之一,从黑龙江省来看,新升本科院校参赛队较少,获奖的队伍相对较少。新升本科院校在目前的电子设计竞赛中处于较困难的时期。在参赛观念、政策、指导教师、学生素质、实验设备、实验技术和经费相对薄弱。结合绥化学院的现状和教学条件,要取得较好的竞赛成绩,提高教学质量是急需解决的问题。[1]创新性实践项目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大学阶段获得了创新性的科学研究锻炼,促进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同时,构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更加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培养方式,有力地推进了实践教学改革,促进了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2]
(二)学生在企业实习实践中存在的弊端。由于目前国内的一些公司在生产过程中的自动化水平不高,有很多的环节还是需要人工进行操作,而一些有实力的公司,在电子生产的过程中基本实现了自动化,实现自动化的同时也就不需要低端的工人,而懂自动化又会操作、使用高端机器的人才则受到了青睐。到电子、电气类公司实习所做的工作基本上就是生产线上的操作,这些工人每天的工作基本上是重复性工作,在工作过程中枯燥无味,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在这样的公司实习,对于实习生来讲,除了能够锻炼在工作单位踏实肯干的毅力和掌握该产品的生产流程外没有任何帮助。据调查,大多数的实学生都沦为廉价劳动力,而且实习期间大学生的待遇的确有限,还有一些学生反映实习内容与专业根本不相关,甚至无事可做,显然实习结束后肯定被企业所淘汰。这样大学期间的校外基地实习、学生实践训练就成了摆设。实习非就业,在没有相互利益的前提下,公司不会按照标准员工的培养方式来培养,经过简单的培训就能到生产线上去操作,这个是公司需要的。这样我们培养的电子、电气类专业的毕业生到工作单位的工作是设计研发新的产品,或是对目前所生产的产品的生产工艺进行改进,或是产品测试检修人员,或是到生产线上去当工人。我们目前的毕业生正处于两难的尴尬局面,只有一少部分人能搞设计、搞研发,而让学生到生产线上去当工人,学生还不认可。
二、创新性实践项目与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具体的组织与管理及实施过程。绥化学院组织电子、电气类专业的学生从2010年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毕昇杯全国大学生电子创新设计竞赛、博创杯全国大学生嵌入式物联网设计竞赛、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等,取得一定成绩并培养了多批优秀的实践动手能力较强的毕业生。成立电子创新园区,为学生提供课外科技活动场所,配置电子仪器设备和电子元器件,电子创新园区全天开放,早上5点到晚上10点,有专人负责管理。每个实验室配有指导教师。从经验来看,开放实验室有效利用和挖掘实验室资源,促进了实践教学改革,培养了学生的独立自学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以前教师和学生在制作电路时,常常碰到少元器件的情况,现在电子元器件有专人负责,统一购买库存没有的元器件,分类放好,领取使用统一填写领用单。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有严格时间要求,需要参赛学生在4天3晚完成作品,学生必须迅速选题,拟定设计方案,明确分工,在设计与调试中耐心细致。时间紧迫,题目难度大,指标要求高,许多参赛同学一直守在实验室,每天只休息4、5个小时,有的甚至通宵苦战。完成设计成品到撰写技术报告的全过程,需要培养学生平时的动手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学生从进入电子创新园区开始初级培训选拔,并通过电子设计竞赛进一步锻炼队伍,学生通过自由组合和安排分为3人一组,要求参加电子设计竞赛学生申请创新性实践项目,给学生们提供专用实验室、配备实验仪器并安排指导教师,使学生参与到竞赛和创新性实践项目中,解决了创新性实践项目与电子竞赛相脱离的状态。指导学生电子技术基本理论知识、电子测量技术、单片机技术、仿真软件和制作模块电路、数字电路等。在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中获得国家二等奖1项,黑龙江省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
(二)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教师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关键,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是绥化学院近2年的工作重点。“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关键在于拓宽教师队伍多元化、多渠道的培养途径。只有在一线生产中,与企业技术人员一起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才能切实提升自身教学水平和专业技能。学校采取派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来校传授,专业理论课与技能训练课双肩挑,组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等方法,提高双师型教师动手实践能力,使双师型教师及时地将新技术、新工艺运用于教学之中。2012年绥化学院派出6名教师分别到浙江亚龙教育装备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华清远见教育集团学习嵌入式技术。这些教师既具有专业理论水平,还有丰富的工程实践能力,讲课时能适当引入工程实例,由他们指导电子设计大赛和创新性实验项目,才能培养出好的参赛学生,取得好的参赛成绩,保证创新性实验项目的完成质量。[3]
(三)设置激励机制。激励机制体系,包括学生参赛激励和教师指导激励两个方面。针对学生的激励政策包括赛前训练、参赛及获奖的学分置换和奖励政策;针对教师的激励政策包括教师指导赛前训练、参赛及参赛的工作量计算及获得的奖励,在年度评奖、教师晋升职称、提职等给予优待政策。对积极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获奖学生,可申请专业课程实行加分奖励。学生参加科技创新竞赛获得省级三等奖及以上奖励,可以免修部分相关实践环节的学分。通过了解目前已就业学生的基本情况,总结出“一专多长”这个名词。一专多长是指:要求学生至少有一门专业课为优秀,即为“一专”。对大多数的专业课都有一个了解,即为“多长”。就电子、电气类专业来讲,学生在大学学习的过程中要学到很多门专业课,学生不可能把每一门的专业课全部学好。而到工作岗位,用到的往往就是一两门专业课的知识,也就是说学好一门专业课就能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但前提是这门课程要优秀。同时,也要对本专业的其他专业课程进行了解,以便在涉及到学科交叉的时候能有个参考。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调整实验实训课程开设的科目和学时,减少实验内容单一,实验教学模式缺乏创造性的课程。增加综合性、设计性的独立设课的实训课程,在低年级逐步引入创新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注重综合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4]
(四)创新性实践项目与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总结阶段。通过参加电子竞赛活动,为在校学生开拓视野、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赛不仅得到了综合训练,同时在比赛中培养团队合作意识。使他们在各方面更加成熟。这些学生的成才,也对低年级学生中产生了良好的辐射作用。电子设计大赛加强高校中青年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培养电子设计竞赛指导教师后备力量,推动了师资队伍建设。电子设计大赛促进电气信息类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推动了我校电子信息领域的教育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针对大赛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对现有的电子类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把创新性项目与电子设计大赛项目有效引入常规的课程教学,分层次,分模块构建一系列实践实训课程,使实践教学体系更加完善。
三、结束语
绥化学院的实践证明,创新性实践项目与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是可行的。电子设计竞赛使那些具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实践动手能力强,特别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协作精神的学生有了施展自己才华的空间。通过大赛,学生在综合素质上有所提高,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电子设计竞赛有力的推动创新性实践项目的课程体系改革和课程内容更新;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创新性实践项目与电子设计竞赛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完善和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制订和健全实践教学的管理制度,以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王新辉,等.新升本院校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现状与对策[J].长沙大学学报,2008(2).
[2]陈丽娜.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和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结合起来[J].信息工程,2011(1).
[3]肖卫初,邓曙光,陈伟宏.创新性实践项目与电子设计竞赛相结合教学模式[J].中国电力教育,2012(12).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综合能力 提高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2-0040-02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明显增多。尽管不同学校之间国家投入的力度不同,但基本上各高校的各项教育经费均是逐年上升的。这一点从各高校明显提高的硬件条件就可以得到体现。笔者根据多年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观察,发现各高校教育投入的增加与当前大学生综合能力之间似乎并没有明显的相关性,甚至出现了一些用人单位宁可用民工或职业技术人才也不用大学生的现象。[1]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下面笔者就自己的认识谈谈目前我们的大学生综合能力偏低的原因及相应的提升策略。
一、当今大学生综合能力普遍较低的原因
(一)缺乏学习的主动性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我们的大学生都是经历了中小学应试教育的。为了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为了让孩子竞争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过早地、全方位地对孩子的各种潜能进行挖掘,导致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因此,到了大学阶段,在没有学校和家长督促的情况下,部分学生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学习的主动性。另外,在功利思想的影响下,部分学生觉得学习的内容和将来的就业关联不大,因此也丧失了学习的兴趣。
(二)缺乏思考的能力
笔者在生物技术相关实验的教学过程中发现,相当部分学生对所做的实验内容不清楚,也没有弄清楚的欲望。他们只是听从教师的安排,至于每一步的原理,以及为什么这么做等都没有自己的思考。当实验结果与预期不一致的时候,他们不会进行对实验分析和改进。这样等过一段时间后,他们对自己做过的内容基本就没有印象了,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这最终导致的结果是,虽然开展的实验内容在不断改进,但能真正有所收获的学生还是少数。
(三)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大学阶段要进行各门专业课的学习,要想真正把专业课学好或者具备较强的综合实验能力,离不开坚实的理论基础。对于生物技术专业的学生来说,理论课并不单包括专业课的理论知识,还应包括专业基础课的理论知识。而对于要掌握生物技术综合大实验内容的学生来说,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还包括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甚至还涉及物理学等内容。因此,大学生们首先一定要把这些学科及学科中涉及的理论知识掌握好,有一个良好的知识体系。但现在学生们缺乏自学的能力和总结归纳的能力,导致学到的各门理论课不扎实,而且都是零散的、片段性的知识,不能真正为实验能力的提高奠定基础。
(四)缺乏学习新知识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一个人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对未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不管将来继续从事本专业的科研工作还是其他之作,都必须学量的新知识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岗位。然而对现阶段的部分大学生来说,由于对基础的理论知识掌握不扎实,导致他们分析问题、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不足,缺乏足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变通能力,造成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也不足。这一点在上综合大实验的过程中可以体现出来,比如教师在课堂上讲过抗生素在高温条件下容易失活,可真正在实验中,部分学生依然采用高温溶解培养基后再加抗生素的方法,最终导致筛选的结果不可靠,不能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五)教师也缺乏足够的引导能力
目前,在部分大学生已经失去了思考的能力和兴趣的情况下,我们的大学教师应该花更多的精力,才有可能唤醒学生的思维潜能。可是恰恰相反,大部分大学教师用在教学上的时间还是很少。现行教育体制对高校教师的考核多集中在科研上[2],因此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教师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分地启发和引导学生,以此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另外,部分想去改变这种现状的教师们也会认为学生们的各种习惯已经养成,且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变,最终放弃了去改变学生这种现状的想法。因此,最终的结果是我们的大学大部分是“大学生制造厂”,而制造的“产品”没有足够的竞争力和创新力。
现阶段,大学生应该树立珍惜现今良好教育条件和美好大学时光的意识,认真改进过去学习习惯的不足,逐渐培养自己善于总结、善于归纳以及善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自己的理论基础学扎实,建立良好的专业知识体系,并把坚实的理论基础活学活用到实验或实践当中。
二、提高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几点措施
(一)通过有效的入学教育使学生摒弃功利思想
针对部分大学生不是出于自愿而选择生命科学专业的现象,笔者认为,在学生刚入学进行入学教育的时候就要有针对地进行教育。通过教育让他们知道到大学四年的学习过程除了可以学到基本的知识外,还可以培养自身学习的能力,包括逻辑思维能力、总结归纳的能力等,让他们体会到这些能力的训练对于提高就业后学习新知识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样,从提高他们自身的综合能力上下功夫,能逐渐激发出他们对自己专业知识的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二)通过有效地引导,使学生真正学好理论基础知识,并能活学活用
建议开展教师或研究生与本科生座谈的方式,使初来乍到的大学生们知道为什么要学那些看似枯燥的基础理论课,然后让学生们了解大学课程的学习和中小学阶段学习的不同特点,引导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节奏,把基础理论课学扎实。另外,现在各学校为了给学生减负,减掉了不少必要的课程,最终导致学生在本专业学到的知识不完整。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需要在课堂上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一些重要的课程[4],并建立不同学科间或不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结合课堂和自学把自己的专业知识整理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才能在需要的时候把关键内容提炼出来,做到活学活用。
(三)积极倡导学生关注学科发展动态,力争掌握学科前沿知识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世纪,而生命科学与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对于生物技术课程来讲,由于它是依赖于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步的,因此其知识的更新也非常快。应该大力培养学生阅读文献资料的能力,理论不但要扎实还要新,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它们的实践。同时关注每一项技术的产生过程和根源,这样便于举一反三,在将来自己的科学实验或相关的工作中灵活运用。
(四)通过有效地考核手段督促学生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考核方式及考核内容无疑是一个引导学生学习的指挥棒。如果考核的内容只是名称解释和问答题,那么学生也只会去背诵一些概念或特征,这种方式就不能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笔者认为,考试的时候应该把较小的分值用在考查基本知识的掌握上,而较大的分值应该放在让学生通过总结归纳来解答问题上。如通过一个点,让学生把几个不同章节的内容串起来,看他们是否能进行相应的归纳总结,总结得是否全面,或是考查他们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如果要再进一步,就是让学生根据课堂所学知识及原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提出自己认为更好的方案等。
另外,随着生命科学领域技术的发展,一些新的技术也逐渐和我们的生活接轨,人们对新的事物或新的技术的认识也需要理性看待。比如生命科学领域的克隆技术、转基因技术和干细胞技术等的发展无疑是科学的进步,但由于会涉及对伦理的冲击,因此应该视具体情况理性对待。新媒体时代,人们可以就某一事物发表自己的看法,其中一些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专业素养,但并不能理性对待一些事物。如关于转基因食品的讨论,一些大学生会发表比较极端的言论等。因此笔者认为,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还不完善,还需要教师们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否则即便拥有了相当的专业知识,但没有正确的价值观仍然不能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5]
综合而言,我们不能仅发展大众化的教育,也要真正将教育质量提上日程,包括大学生、研究生和博士生等各级人才的教育,否则我们的人才质量难以得到保障。
[ 参 考 文 献 ]
[1] 戚务念.把国家带回分析的中心:当前大学生就业研究的新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4(3).
[2] 王向东.大学教师评聘制度过度功利导向的负面影响及其控制――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15(2).
[3] 魏海苓.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东高校的实证调查[J].现代大学教育,2014(1).
篇5
【关键词】汉语言教学;新媒体;优化;适应性
互联网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本质上,新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最大的变化在于媒介上的创新与应用,推动了原有线下图书、报纸等媒介向网络媒介转型,同时将原有的资料、文献等信息进行数字化转化,实现一键搜索、聚集呈现的效果。新媒体时代到来后,也对原有的汉语言文学教学产生了冲击,成为汉语言文学教学改革的重要动力构成,能够为大学生群体提供更加直观与便捷的文学接触方式,将汉语言文学的学科魅力进行多元呈现。同时,大学生群体作为潮流前沿的主力军,其在与网络接触的过程中,也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学科核心素养。但是,就当前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来看,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部分高校对新媒体的应用相对较为狭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影响到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的优化。在此背景下,各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当充分借助新媒体,将新媒体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优势相融合,促进自身教学适应性的提升。
一、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借助新媒体资源的适应体现
1.新媒体教学资源的多样性与汉语言文学的广延性。新媒体本身依托着WEB2.0,在应用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体现着互联网本身的优势,同时也有自身的特点。这种特点集中体现在能够依托各个搜索引擎,对碎片化的传播信息进行拼凑,并将网络范围内的多样资源进行整合,促进教学资源获取的便利性,这也为汉语言教学提供了资源的支撑。同时,汉语言文学本身也有着广延性,教学开展既需要依托传统的教材,又需要引导学生阅读大量的作品,以此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就与新媒体本身的资源多样性相适应。
2.新媒体资源的可塑性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目标性。新媒体发展过程中不仅呈现出了资源的多样性与丰富性特点,同时在这种特点的背后还隐藏着资源的可塑性,这主要体现在新媒体资源能够按照一定的条件实施限制与归类,从多元内容中生成具有共性的集合,从而塑造一个与教学相适应的信息空间。新媒体的这种特色也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目标性相适应,即汉语言文学教学在实施的过程中,会根据教学内容、培养目标等形成总体的目标,在这种目标支撑下,可以通过提炼关键词等方式,在新媒体环境中进行定向资源的获取和资源空间的搭建,为教学开展提供支持。
3.新媒体平台的便捷性与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践性。汉语言文学教学的目标不仅是培养学生对文学的分析能力,同时也需要学生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也是汉语言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体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由于平台本身的低门槛、易操作等特点,迅速集聚了各类用户群体,而新的媒介也催生了用户群体新的应用与需求,用户出于盈利、社交等的需求,对汉语言文学本身进行了网络化的创造,这既影响到汉语言文学的应用规范,同时也以一种新的形式为汉语言文学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在此情况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开展也能够积极借助新媒体平台,对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的实践与应用进行延伸,引导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对“网络汉语言”的特点进行分析,并通过新媒体平台进行写作、分享等,积极参与到新媒体环境下文学共享的趋势中,发挥一次写作、多元点评、综合促进的效果。
二、新媒体背景下汉语言文学教学发展的困境
1.网络流行语的冲击。网络流行语是新媒体本身的一种特色与标签,这不仅体现着新环境下汉语言的新发展,同时体现着社会大众对新媒体的积极参与。网络流行语所彰显出的自身的特色与便捷性,同样也是汉语言文学本身的多意性与创造性的一种体现,但是这种体现由于存在语言应用等的不规范,也对传统汉语造成了冲击。并且,新媒体与网络发展到现在,也编织起了自身的用户网,而大学生群体正是这种用户网的关键构成,这也使得网络流行语通过影响大学生群体,进而对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产生冲击。这种冲击性主要体现在网络流行语应用不规范、不文明等问题,与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规范性产生冲突,从而对学生产生误导,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
2.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脱离现实生活。在不断更新与变动的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汉语言文学教学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同时也影响到了自身的应用性,这也进一步推动汉语言文学教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脱离,造成大学生群体对汉语言文学本身的关注度有所降低。同时,汉语言专业学生在与新媒体元素接触的过程中,由于接触的频度较高,影响到学生本身的汉语言使用习惯,这就对教学本身造成了影响,导致学生在学习结束以后,缺乏相对应的语言使用环境,影响到汉语言专业学生的专业思维培养和专业应用能力提升。
3.汉语言文学受众地位和作用的转变。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专业学生受众地位和作用的转变也影响了汉语言教学的发展。汉语言专业学生参与到新媒体发展的过程中,往往在社交等因素的作用下进行不自觉的线上转移,呈现出线上社交、线上观点发表的特点,由于汉语言专业学生本身在语言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在新媒体参与的过程中,能够很快凸显出自身的特色,赢得社交群体的关注,从而凸显自身的新媒体地位。但是,这种受众地位的提升也对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实践造成一定的影响,汉语言专业学生在网络社会中的参与与现实社会的参与形成鲜明的对比,在线下交流中容易产生自卑与恐惧,加上线上社交过程中采用的是语言文字,部分学生出现提笔忘字等问题,进一步影响到汉语言专业教学的实际效果。
三、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文学教学的优化建议
1.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网络流行语,加强汉语言文学的规范教学。各个高校汉语言专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新媒体环境下的网络流行语进行辩证式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比分析、问题总结等,提升汉语言教学的规范性。本质上,网络流行语作为特定媒介背景下的语言,体现出新媒体环境下的语言特色,具有趣味性等语言特征,并对学生的语言使用与应用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以网络流行语为切入点,尊重网络流行语,同时承认网络流行语的可取之处。在此基础上,教师要能够从汉语言专业出发,指出网络流行语中存在的不规范问题,并与学生进行积极谈论,达到师生之间的共识,以此来引导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形成规范语言应用的意识,延续汉语言学生原有的文学风尚。
2.利用网络平台调动学生汉语言文学学习的积极性。新媒体的发展本身也为汉语言教学提供了有效的平台支撑,如微信公众号平台、微博平台等,教师如果能够充分把握这些平台的优势,就能够充分调动汉语言专业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积极引导汉语言专业学生进行写作,并与学校校报、融媒体中心等平台合作,刊登与传播学生的优秀作品,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创建综合性、多元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专业学生的受众地位有所变动,这就需要汉语言专业教师能够结合实际情况,创建综合性和多元化的汉语言文学教学模式,以确保整体的教学效果。一方面,教师要能够积极探索新媒体教学的方式,迎合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专业教学的要求,提升汉语言专业教学的适应性;另一方面,教师也要能够对自身的教学理念进行创新与调整,结合新媒体环境下汉语言在应用过程中的困境与特点,与学生进行探讨,这样不仅能够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应用意识。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学困生;转化策略;学习兴趣;学习动力;思政教育;学生主体性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开设的专业范围很广,例如我校药学、中药学、临床医学、医学检验、护理、卫生检验与检疫、口腔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多个专业都开设了有机化学。学生通过高考进入同一所医学院校,文化课成绩相差不多,但经过一学期的有机化学课程学习,部分学生因无法达到教学要求而成为有机化学学困生。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培养药学人才的重要必修课程,为后期学习生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等专业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有机化学学困生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分析医学院校药学专业有机化学学困生的成因、研究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刻不容缓。
1有机化学学困生的成因
1.1不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药学专业大一学生的必修课程,是高中化学知识的延伸,但是两者的教学方式完全不同。高中化学强调理论学习,学生对化学知识是填鸭式学习,每节课都有大量的习题,高三更是刷题无数,学生习惯于老师“手把手”的教,习惯于通过大量的背诵和习题强化巩固化学理论知识,这就造成学生发散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较弱。药学专业有机化学作为一门内容多、课时少、理论性强的基础学科,教师在突出重点的同时,更多的是教授如何应用,而且讲授进度较快,有时一节课会讲解教材十几页甚至几十页的内容,这就要求学生合理利用课余时间,积极思考,自主学习。此外,高中化学对化学实验能力的要求相对薄弱[1],而药学有机化学实验是有机化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对于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学生而言,将有机化学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验研究,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以后的学习和工作至关重要。因此,不适应教学方式的转变是部分学生成为学困生的原因之一。
1.2思想消极,缺乏学习动力
高中学习的动力多来源于高考压力,学生废寝忘食的学习,过着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生活,很多家长与老师为了缓解学生的高考压力,常常将“大学不挂科就好”“大学可以谈恋爱”“大学可以打游戏”等思想传递给学生。部分学生信以为真,来到大学后,在社交、恋爱、游戏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迷失了方向,导致学业变差。我们现在处于信息爆炸的自媒体时代,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接触到各式各样的文化思想,俗话说积极的文化思想使人奋进,消极不良的文化思想使人堕落,初入大学的学生心智还不成熟,很容易受不良文化思想的影响,产生功利、任性攀比、不劳而获等消极思想,失去了学习动力,严重的还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2],例如大学生被人哄骗参加传销组织、为了攀比陷入网贷泥潭等事件。因此,思想消极、缺乏学习动力是有机化学学困生的成因之一。
1.3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
部分学生成绩无法达到教学要求,成为有机化学学困生,与他们缺乏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是分不开的。高中时代,学生接受的是固定几十人的小课堂教学,固定的教室、座位,固定的教师、同学,与老师距离感小,与同学亲和力强,家长更是对他们的生活照顾周到,饮食作息非常规律,这些容易造成学生对外界环境依赖性强,独立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较差[3]。大学课堂动辄几个班的百人大合堂,不固定的教室、位子和同学,与教师距离感强,与同学亲和力差,对环境适应能力弱的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很难进入学习状态,而自我管理能力差的学生更是饮食作息不规律,精神萎靡,无力应对学习。面对考试,学生只能死记硬背,记忆过程痛苦且效率低,遇到应用型或开放式的问题依旧不会作答,部分学生便对自己降低要求,只求及格,最终成为了学困生。
2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2.1激发有机化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对有机化学学困生而言,有机化学是一门知识繁杂、枯燥无味的课程,因此,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没有太大兴趣。而且大部分有机化学学困生的化学基础较差,想要学好有机化学,相较于其他学生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这往往使他们对有机化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部分学生甚至还出现厌恶、恐惧等情绪。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应激发有机化学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体会到学习有机化学的乐趣,帮助他们消除负面情绪,主动学习,爱上学习[4]。2.1.1增强教学内容趣味性有机化学发展已经有了几百年的历史,每类有机化合物的发现与合成都离不开化学家的努力,我们在对化合物讲解时,不仅要讲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方法、发展历史,还要讲解相关结构的临床药物案例,包括药物的制备、用途、对人类的贡献、副作用等。此外,还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发散联系,让学生认识到有机化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了有机化学[5]。例如,在“羧酸及其衍生物”的教学中,让学生查找青霉素、头孢类抗菌素和阿司匹林等常见药物的结构,分析以上各类药物有哪些特征官能团、归属哪类有机化合物、此类有机化合物具有的化学性质,进而思考以上各类药物的合成制备以及影响这些药物储存、副作用的因素有哪些。教学重心从掌握知识转向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1.2运用现代教学手段针对有机化学反应的结构式复杂、化合物的立体结构抽象、有机反应历程难懂等问题,我们将现代教学手段应用于教学实践中,例如卤代烃SN1反应的立体化学是有机化学中的难点,若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花费很多时间讲解,学生仍是似懂非懂。在学习此内容时,我们展示卤代烃及亲核试剂的的结构模型,同时动画演示反应历程、产物形成过程,将复杂知识简单化,抽象知识形象化,让学生学得懂、学得轻松,增强学生知识获得感与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2.1.3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保障,教师的知识水平、性格、兴趣等综合自身素质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调查表明,知识渊博、性格开朗、兴趣广泛的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最好,学生喜欢这位老师的课并且整体成绩好[6]。因此,教师应提高自身素养,成为学生喜欢的“好老师”,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有利于帮助学生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2发挥有机化学学困生的主体性
科技正在改变传统课堂,老师讲、学生听的填鸭式教育方法正在离我们远去。科技使枯燥难懂的有机化学知识通过视频动画等形式直观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智能设备搜索自己想要了解的内容,通过检索查阅获得学术前沿的知识,对学生而言,教师不再是知识唯一的传递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应该做好引导者,给学困生更多的空间,教会学困生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2.2.1改变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困生,鼓励学困生质疑,尊重学困生的想法,以讨论或谈话等形式解决问题,保护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我们还可以尝试多种教学方法,如引导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casebasedlearning,CBL)、团队教学法(teambasedlearning,TBL)、基于问题的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PBL)等[7-9]。例如,课前采用问题的形式来布置学习任务,进行分组学习,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更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监督、相互配合学习,增强协同合作意识。课上小组汇报学习情况,老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学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最后老师归纳、总结本节课知识点,并作适当延伸拓展。此外,老师对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以肯定学生的学习成果为主,尽可能发现每个小组成员尤其是学困生的闪光点,加以表扬,针对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之处提出可行性的建议,充分调动学困生的主观能动性,确立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引导作用[10]。2.2.2作业形式多样化学习是知识获得与内化的过程,课后复习和课后作业是强化内化学习过程的重要环节。背诵化合物的结构和反应类型等记忆型作业,不能帮助学生完全理解掌握知识内容,我们可以增加开放式作业,例如采取思维导图总结章节内容[11],学生通过制作思维导图梳理所学内容,迅速回忆和提取章节知识,进一步查漏补缺,有效地构建知识体系;也可以撰写课程论文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老师可以给学生题目,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自选题目完成课程论文,这不仅可以巩固知识,提高学生查阅文献能力,还可以为学生今后的科研打下良好的基础。2.2.3引入线上答疑平台在学习过程中,学困生经常会出现对新知识理解不透彻、无法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情况。教师答疑是学困生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但由于部分学困生的心理或性格等因素,不愿面对面地与教师交流,为此我们引入线上答疑平台。线上答疑平台能够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消除学生与教师交流壁垒,让教师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答疑解惑,及时解决学困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分析总结学生提出的问题,对于个性问题,教师针对其个人做出有效的解答,而对于共性问题,教师及时反思,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调整教学策略,完善教学方法,设计教学活动解决共性问题[12]。另外,利用线上答疑平台,学生之间也可以在网上互助答疑,在班级内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3结语
有机化学是医学院校药学专业的必修课程,为后期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有机化学学困生在后期的专业课程学习中将会面临更大的困难,因此研究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转化策略刻不容缓。转化有机化学学困生的过程,不只是帮助他们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重要的是激发学困生学习有机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学困生的主体性,渗透思政教育,增强学困生的学习动力,最终帮助有机化学学困生从“因为考试要学习”转变为“因为爱学要学习”。
参考文献
[1]杜娟.试析学科核心素养视角下的高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策略[J].新课程(下),2019,1(4):57-57.
[2]申权威.大学生犯罪心理分析及预防策略探究[J].校园心理,2019,17(2):143-145.
[3]王艺璇,颜琬华.在校护理大学生心理健康变迁的横断历史元分析[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81-83.
[4]王玉杰,陈文,王湘君.高校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内江科技,2018,1(39):59-60.
[5]李沛辰.有机化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J].科技风,2019,369(1):49-49.
[6]石芳.爱学生必须爱之有道[J].现代职业教育,2018,12(24):37-37.
[7]田飞,高岩冰,唐丽玮,等.TBL联合CBL+情景教学法在超声医学实习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14-17.
[8]贾尧玲,孟祥国,姜智腾,等.PBL教学法在药物化学教学改革磺胺醋酰钠合成中的探索应用[J].继续医学教育,2021,35(9):8-10.
[9]赵继敏,路静,陈新焕,等.大班授课中实施PBL的方法探索[J].继续医学教育,2020,34(5):17-18.
[10]王超.互动式教学模式在高校有机化学课程中的应用分析[J].新西部,2020,5(6):163-164.
[11]孙莲,海尼木·夏木西.思维导图在《有机化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J].广州化工,2020,48(8):175-177.
[12]梁涛,时乐,袁冬平.药理学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32):37-39.
[13]刘锦琳,赵艳,张猎.全媒体时代医学院校思政教育的改进策略[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0,12(32):67-70.
篇7
0 前言
近年来围绕着MOOC的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持续演进,并伴随涌现出许多新的课程教学样式,如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Meta-MOOC、DLMOOC(Deep Learning MOOC)、MobiMooc(Mobile MOOC)、MOOR(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DOCC(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PMOOC(Personalized MOOC)等。这些新的教学样式是对MOOC在高校教学变革中的一种探索与扬弃,它们传承了MOOC“免费、公开、在线”的基本内涵,又是MOOC在高校教学模式中的演变与创新。综观近期国内外对“后MOOC时代”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相关研究者都逐步认识到,真正能将合适、优质的课程资源引入高校的课堂教学,“后MOOC时代”的SPOC才是真正的意义所在;SPOC环境下的翻转课堂是实现“线上教学”+“课堂教学”混合教学的最佳模式。金融学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理论性和现实性,特别是互联网金融对网络及互联网信息依存度高;在SPOC环境下进行金融类课程教学,将实现混合教学模式学习下更好的学习效果和更高的教学质量。所以,对SPOC环境下金融类课程教学的探析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很好的发展前景。
1 SPOC概念、类型、内涵及支撑理论
1.1 SPOC的概念与类型
SPOC是英语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简称,从字面意思上可以理解成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这个概念最先是由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OOC负责人Armando Fox提出的。这个理论在各个学科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对于各个学科的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而且也能帮助学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对各个知识点有更加深刻的理解。SPOC教学模式提出后,国内外许多高校都开始尝试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如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首次提出SPOC的概念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教学中;麻省大学波士顿分校的SPOC实验在教学设计上有更加突出的优势,可以使得教学设计变得更加详细,而且还专门为SPOC课程重新设计了每周教学流程,有助于对各个教学目标进行落实,从而使得整体的教学目标得以完成。哈佛大学的也有三门课程进行了SPOC实验。在国内,清华大学于2013年5月加入EDX,10月推出“学堂在线”除面向全球提供在线课程外,同时也是校园教学平台。青海大学水利电力学院利用学堂在线平台和清华大学电路原理MOOC资源,在本科生中实施了基于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试点,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改革成果。
我们对已经在实验探索的SPOC教学案例梳理,大致可以把的SPOC教学类型分为针对在校大学生和校外通过在线学习的学生两类学习者。在校大学生SPOC教学指的是一种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进行有机结合而产生的学习模式,这种学习模式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而言是一种有效的拓展,在很多高校中都有广泛的应用,而且可以实现在大学校园中,采用MOOC的讲课视频等实现翻转课堂教学。校外学生SPOC教学是高校设置好的入学条件,从全球各国的申请者中选出一些人进入到SPOC课程中,需要注意的是,入选的人必须要保证有一定的学习强度以及充足的时间,以便能够参加各种课程的学习,能够参加一些在线的交流讨论,从而完成课程中所规定的作业和考试内容,对于那些已经完成学习要求的学生可以获得课程完成证书。本文仅讨论在校大学生SPOC环境下的金融类课程教学探索与设计。
1.2 SPOC教学模式的内涵
要挖掘SPOC教学模式的内涵,我们可以从具体的SPOC教学案例着手,下面我们从国内外两个案例寻找其内涵。
美国圣何塞州立大学教授在EDX平台上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进行了SPOC课程教学探索实验,已经取得了比较良好的教学效果,考斯洛·甘地瑞教授在SPOC环境下,将“模拟电路课程”的线下课堂按三个阶段进行。在前两个阶段中,他采用了麻省理工学院的阿南特·阿加瓦尔教授创建的“电路与电子技术”在线课程视频及课外作业。在进行上课之前,他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转而给学生播放一些在线课程的视频,并且完成了一些基本的调查,主要是对学生已经掌握的各种知识点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难点进行了解。线下课堂内,考斯洛·甘地瑞教授汇总分析线上课之前经过调查所获得的消息,可以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疑难点进行明确,从而可以调整教学方案,比如将学生分成小组,三人为一个小组,通过学术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将自己的疑难问题讲出来,并且通过学术之间的讨论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最后再对学生进行考核。
在国内,清华大学利用“学堂在线”网络教学平台对“电路原理”和“C++程序设计”等课程进行SPOC课程探索实验。清华大学于歆杰教授开设的“电路原理”课程与国外的SPOC教学模式相比,于歆杰教授开设的“电路原理”课程,给学生布置了较为详细的课程学习任务单;课前学习任务单主要包含观看SPOC视频、教材阅读、完成课前练习和实验设计等部分要求。任务单要求贯穿在SPOC环境下混合学习的各个环节,指导学生各方面的学习。在线下课堂学习中,学生围绕课程中的知识点进行交流讨论;探讨以学生关注的知识点为重点,教师给予适当的丰富和补充,要求知识要点全面涵盖。另外,教师补充一些有实际应用背景或难度较高的练习进行知识点迁移训练。最后,将学生分组,交流各自的实验设计思路,并在现场演示验证实验结果,教师参加点评。课程全部结束后,要求学生按学习任务单,完成课后巩固练习任务,并进行同组学生互相评比。
分析以上两个案例,有一些共同特征是值得关注的:一是案例都利用了网络教学平台上的MOOCS,考斯洛·甘地瑞教授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课程,于歆杰教授使用了清华大学自己的平台。二是SPOC教学充分利用了线上视频资料,并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的讲授过程进行了替代。在教学设计、评价等方面,两位教授都采用了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将SPOC视频教学资源融入到教学实施的各个过程中,一方面,可以有效地节省传统课堂中教师讲授的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教师讲授的效率和质量,给学生带来更多丰富的学习素材,从而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各种枯燥的知识点有更加浓厚的兴趣。三是通过SPOC网络教学平台,将独特的过程性评价融合到SPOC的线上、线下练习中,使学生的知识学习得到巩固。
由此,笔者认为SPOC教学模式可定义为: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
1.3 SPOC教学模式的支撑理论
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SPOC融合MOOCS线上教学与校园课堂教学及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的两大理论基础。
1.3.1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为SPOC教学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个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须要学会对当前的而各种难题以及问题情境有所了解,而且对学会面对这些问题,从而经过学习,对各种知识加以理解,形成一种更加全面的认知结构,该理论还强调了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对认知过程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其主要教学思想为:(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2)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3)协作学习,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学群体之间协作下完成。
1.3.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MOOC注重知识的传播和复制,SPOC注重知识的建构与生成。建构主义知识观的各种观点为MOOC与校园课程之间的融合与共同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理论依据,SPOC课程的出现,使得更高端的知识交换模式开始出现。正如桑新民教授所认为哪样,大学细胞结构层面发生了根本性变化:从工业文明土壤中产生的以教师传授知识为特征的传统课堂,向信息时代以激发学习者内在动力为主旨的高效学堂之转型。
2 高校传统金融类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教学理念相对落后。金融类课堂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教学理念相对落后,还没有真正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不少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延续“填鸭式”教学,理论知识重复播放幻灯片演示讲解,教师的作用更多地被局限为一个播放器的角色;有的教学幻灯片内容甚至几年不变,或者只是作少量的补充,学生戏谑地把教师的“PPT”称之为“骗骗他(她)”。
(2)教学方法手段单一。传统的金融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都采用了传统的方式方法进行教学,比如采用PPT进行讲授,采用各种理论教材进行讲授,这些方法比较单一,缺乏创新能力,因此使得很多学生对金融学的学习没有足够的兴趣。在课堂教学时,学校督导人员强调的是忠实执行教案;教师在课堂上的主要任务是“解读教材”,分析教材、梳理和强化知识,教学没有创意,也忽视了学生的深度参与,不能给学生提供个性化、人性化的学习平台。
(3)教师唱“独角戏”,缺乏深入交流、互动和讨论。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是讲台上的一个主导者,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各种理论知识的讲解,将尽可能多的知识点传输给学生,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消化能力。与此相对应的是,学生自始至终坐在座位上听,被动地、定时定点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
(4)偏重于对学习者的评定与检测,忽视了课堂问题的诊断和教学活动反馈。
(5)不能很好地利用互联网信息及时反映金融变化。金融类课程政策性、理论性、现实性强,对互联网信息反映敏感,国内外政治经济政策的变化,都将对金融形势产生影响。而传统金融类课程教学没有紧密联系互联网,不能很好地反映现实金融变化。
3 SPOC环境下金融类课程教学设计——以金融学课程教学为例
我国金融类课程教学要针对不足,充分利用互联网,作SPOC环境下金融类课程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下面,以金融学课程为例,探讨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创新。
3.1 教学模式改革目标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推进,在教育过程中实施创新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措施。在进行教学改革的过程中,应该要加强教学模式的转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转变,第一,从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第二,从以课堂教学为主向课内外结合转变,第三,从以结果评价为主向以结果和过程评价结合为主转变。在这种教学模式和教学目标下,学生的主动性得到更多的关注,学生能够在课堂上加强对金融学习的重视,能够共同解决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得到更加全面的提升。
3.2 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教学模式设计
基于SPOC的混合学习模式是面对面课堂教学模式和SPOC线上学习模式的融合创新。本研究根据混合学习内涵、认知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出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的学习模式设计(如图1所示)。
我们从国内外高校SPOC模式教学实验和学者相关研究,结合SPOC金融学课程学习模式系统图来进行分析与总结,我认为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教学可以分以下五个方面:
3.2.1 准备阶段
(1)组织教学团队,因SPOC教学需要大量的学习资源,如课程大纲、课程视频、教学课件、导学文档、讨论话题、网络作业、疑难解答数据库、参考文献等,所以要有一支精干的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有任课老师、助教和信息技术人员等,下大力气开发与设计教学所需要丰富的教学、学习资源。
(2)创建或者利用合适的金融学MOOCS资源及SPOC网络教学平台,有强大实力的名校可以自建金融学MOOCS资源及SPOC网络教学平台;一般普通院校可以采用引进式开发模式。通过检索,发现了高等教育出版社主办的爱课程网http://icourses.cn/home/、网易公开课http://open.163.com/、清华大学学堂在线 http://xuetangx.com/和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 https://coursera.org/等金融学MOOCS资源及SPOC网络教学平台。通过比较笔者认为一般高校的金融学课程SPOC模式教学,选用爱课程网中国大学MOOC平台较好。“爱课程”网是教育部、财政部支持建设的中国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该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高校提供优质、共享和个性化的教学资源服务。
(3)金融学MOOCS选用中央财经大学李健教授主讲的《金融学》,该课程教学资源丰富,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多元。采用宽口径的范畴,涵盖货币、信用、金融资产与价格、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总量与均衡、调控与监管、金融发展等所有金融活动的集合。有利于认识金融原理,了解金融现状,掌握分析方法,培养解决金融问题的能力。
3.2.2 课前学习
(1)明确要求。
证书要求:完成全部视频学习和布置的作业,考核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考试占50%。采用百分制计分,60分及以上为合格。平时成绩分单元测验与课后讨论两部分,单元测验占20%,课后讨论占30%。
预备知识:政治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会计学、计量经济学、金融史、统计学、管理学、经济法等。
公布授课大纲和课程实施流程,本课程的学习以阅读为主,通过阅读、思考、讨论、作业加强自主性学习,倡导提出问题,查阅资料,讨论思辨,归纳整理。
课程使用教材:李健.金融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2)课前导学。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上创建班级讨论组,要求学生完成平台注册,加入李健教授的“金融学”在线课程进行课前导学。教师提供学习任务单,任务单应包括阅读教材、观看SPOC视频、课前练习和学习调查问卷等。学生自主学习SPOC课程视频并解决学习任务单上的问题和网上测评,初步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对于难以解决的疑问,学生可在平台的班级讨论组展开交流,教师应通过在线系统及时了解学生的困惑和思考。
3.2.3 课堂学习
(1)确定探究问题。SPOC教学模式“恰当地引导学生合理地回答问题并作出解释”。大量证据显示,学生通过尝试回答问题要比接收答案学得多;推动学生去建构解释要比给他们提供解释学得多。教师依据SPOC网络教学平台相关数据分析学生课前的学习结果,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及难题;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提供的一些视频以及自己所观看的各种视频,对一些问题进行提出,从而使得课堂探究的问题越来越丰富。
(2)开展协作探讨。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分组及布置讨论题,小组成员以3~5人为宜,推选一人负责。要引导学生积极地参加探讨,随时提出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各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交流、讨论和协作共同解决难题、完成学习目标。教师要观察了解各小组的探讨情况,并予以适当的指导。
(3)成果展示与观点碰撞。各小组经过讨论协作解决了难题,形成了自己的观点和思路;要将这些成果在课堂上展示,各自的观点要相互碰撞,以丰富和拓展教材中的知识,分享学习收获。
(4)教师点评。在学生分组阐述对协作解决难题和对知识点的认识、思考后,教师给予点评总结。
3.2.4加强对考核评价模式的改革
在金融学教学创新的过程中,评价考核模式也必须要进行创新,首先要对评价的内容范围进行拓展,使得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能够得到评价,实践能力也能得到评价,从而帮助学生不断认识自我,进行高效学习。最重要的是,在教学评价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以考试作为评价工具的模式,要在过程中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考评,比如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应该纳入金融学课程课程考核的范围内,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给学生提出更多的建议和意见,使得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得到提升。
3.2.5 总结反馈
对整个SPOC环境下金融学课程教学探索全过程要及时总结,各个环节发现的问题都应及时反馈,评估教学效果,进一步优化教学资源,重新修改教学方案。
4 结语
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课堂向高效学堂的转变;以SPOC网络教学平台、模块化微讲座、问题化设计、针对性的教师讲授和翻转课堂为特点,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与课堂教学相结合的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SPOC教学模式,可以极大地推动金融类课程的教学改革,弥补传统金融类课程教学模式的不足。这正如德国波茨坦大学克里斯托弗·梅内尔教授所说的:“MOOC是对传统大学的颠覆性延伸而不是威胁或者替换,它不能取代现存的以校园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但是它将创造传统大学过去无法企及的、完全新颖的、更大的市场”。
篇8
(一)自主学习
“慕课”本身最为一种自主性课程,这就要求学生有高超的学习能力和较强的自制力。学生需要不断克服周围环境中的诱惑性因素,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拥有高效的学习效率。所以,增强学生自制力是开设“慕课”必备的前提条件,它还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的设置,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入学率。
(二)不受限制
“慕课”学习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就能进行,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的学习者进行交流和沟通。现在只需要有一台有网络的电脑或者手机,就能在线做作业和答题,还能进行网络考试。在“慕课”上没有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你可以充分利用网上所拥有的资源进行高效且短暂的微课程学习[1]。这些课程,打破了传统上授课教室对人数的限制,能够满足学习者的各种需求。
(三)重复性利用
“慕课”在线学习的方式,能让我们实时提出问题并在线交流共同探讨问题的解决方法,提高我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我们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还能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对课程进行单独设置,对熟悉并已经掌握的知识点可以快进跳过,对没有掌握的疑难知识点可以回放进行多次学习。还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比如进行一些随堂测试或者作一些小测试等。
二、“慕课”背景下音乐教学方式的革新
(一)音乐教学理念的革新
第一,要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理念。要在高校开设慕课平台,首先要结合在校学生的学习需要,并在国家关于音乐课课程目标的前提下,进行音乐学习资源的开发和学习空间的扩大。教师应该积极地利用“慕课”平台将枯燥乏味的音乐理论学习更为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提高音乐理论课程的趣味性,要切忌一味地灌输式教育。因此,“慕课”教学能否更好融入高校的音乐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取决于教师能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第二,要改变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播方式,从以往的单一渠道传播发展到多渠道传播。在传统的音乐理论知识教育中,教学效果不佳,往往是事半功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音乐理论知识不仅需要掌握还需要学生内化理解。因此,传统的单渠道知识传授很难达到这一要求。而在“慕课”教学平台上教师不再仅仅是传授理论,还能促进学生学业的发展和思想理论水平提升。教师要创新教学方式最大程度地激发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并转变教学重点,由以往的理论传授转变到实践为主[2]。
(二)运用混合教学模式
为了弥补单纯线上学习的不足,高校还可以相应采取混合教学,实行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实现线上线下的共同教育。这种新教育方式的推广可能会相对容易,也更能和学生们拉近距离。这种方式根据音乐教学的实际情况,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不同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并且在线上线下同时展开,所以往往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现在,国内高校一般只将“慕课”作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工具,使得这一资源在音乐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下一步怎样运用到教学过程中是未来应着重考虑的问题。这种混合教学模式与平时的授课方式刚好相反,课前学生需要观看音乐教学视频,了解其中的相关内容,然后在课堂上提出相关问题,并由老师和学生或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讨论,最终找到相关的方法解决这些问题。混合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课程视频资源,而“慕课”平台刚好能够提供大量的资源和技术支持。
(三)学生学习方法的革新
进行“慕课”学习,学生首先要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高校引入“慕课”教育并应用在音乐课程教学上,可以将传统上固化的教学课堂转变成一个动态的学习场所,而这种特点也符合当前的网络时代背景。但同时这种模式也对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现在,虽然很多学生支持“慕课”式的自主学习教学模式,但是由于大学生接受了多年的传统教育,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普遍不高[3]。因此,高校和教师还应对学生多加引导,帮助他们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增强他们学习积极性,使他们乐于学习并愿意承担更多的学习责任。同时还要形成创新性的学习风格,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要把握住各种学习机会,敢于质疑、积极探索,要不断地进行反思并总结经验教训,最终形成敢于突破、善于创新的学习风格。
三、结语
篇9
论文摘要:随着近几年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各高校对自己的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高校开展并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理工科院校历来强调提高学生的科技动手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提出了“自助式实验室”和“车间大课堂”两种适合理工院校学生特点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论文关键词:科技创新;模式;实验室;企业
高等教育学府历来都担负着为国家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任。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经济社会的蓬勃发展对教育成果需求的不断加大,各高校对自己的教育模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之一就是在高校开展并普及大学生科技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由此可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不仅是高校培养科技人才不可或缺的方面,也是实现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使学生在学校学习中具备主动钻研科学方法、积极了解前沿科技动态的精神以及独立获取知识的技巧和应用发散性思维进行创造性实践的能力。许多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理工科院校,历来重视提高学生的科技动手实践能力和拓展创新思维。然而如何立足高校自身实际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是寻求适合学校发展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
针对学校的这个特点,本文对以下两种大学生科技创新模式进行探讨:一是着眼学生独立进行科研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发挥自助式实验室的作用的自助式实验室模式(学生独立进行查资料、定方案,开展实验,参与自助式实验室);二是着力体现综合实验的应用性、实用性和推广性,尤其是结合生产与科研一线的相关工作的车间大课堂模式(产学研相结合,走进工厂大课堂)。
一、自助式实验室模式
理工科院校学生有很多时间在实验室。因为不仅教师上课需要演示实验,学生课外作业也需要做实验,有些科目还要对实验进行考试。如此多的实验活动贯穿在师生互动教学的方方面面,如果老师和学生仅仅是将它作为一个授课目标或考核形式,而就白白浪费了巨大的科学创新机会。
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偶然间会有过对某一领域天马行空的超前想法,而这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思考中或许蕴藏着未来尖端科技的巨大突破。这些想法很可能是科学理论的雏形,但是如果没有通过实验检验,雏形可能永远也形不成科学理论,那么这些闪光点也就白费了。因此为了让学生的实验行为能变“被动式”为“主动式”,能够自发地对自己超前的理论观点进行实践,我们提出了自助式实验室这个模式。
自助式实验室不是实验室的名称,而是一种特殊的实验教学方式,它改变了传统的“你教我学”的授课方式,使学生由教师带领着完成教科书上已有的实验操作的同时延伸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发主动地对未知的实验理论进行探索性操作。这种模式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独立完成实验能力,更重要的是促进了科技创新素质的培养。自助式实验室模式以传授实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为立足点,以创新思维、实验设计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目标,循序渐进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专业基础扎实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达到培养科研创新大学生的目的,同时又避免资源的浪费,自助式实验室要做到有层次、有规范,分阶段地开展,才能张弛有度、合理利用、有序展开。
1.有层次的实验室名师指导体系
聘任学科内的教授、博士等资历深厚的专业学科教师作为自助式实验室的指导名师,每周定期开放实验室,一方面负责保养设备和更新材料、以及维护实验室的秩序,另一个更重要的方面就是对学生实验操作方式进行指点及检验实验结果。对于学生来说,各种偶然间产生出的关于科学的想法,在最开始都只是具有一个很模糊很超前的概念,这个概念拿到实验室里往往不知如何下手操作。这个时候就需要指导老师运用他们丰富的经验和知识来指点学生如何整理思路、如何查阅文献、如何准备资料以及如何开展操作。学生最终无论能否得到理想的结果,都是对创新理论的一次检验,丰富了开展创新活动主体本身的知识。这样经过不断的磨合和完善,最后形成老教授指点年轻教师,高年级学生帮助低年级学生的有层次的指导体系。
2.规范的自助式实验室实验报告
创新性实验是科技行为的一种,因此必须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这就要求学生在开放实验室做实验的时候也要形成完整的书面报告。细心地撰写自己想法产生的背景、过程,做实验的步骤、方案,参考的文献,指导老师的建议以及最终的实验结果等各方面的信息,这些信息必须在实验前期准备,实验过程中和实验结束后做同步的详细记录。规范的实验报告对于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比较正规细致地备份了学生每次的创新行为,另一方面也能与指导老师及其他同学共享创新心得与体会。
3.阶段性的实验室总结汇报会
总结汇报是一种实现由量变到质变飞跃的形式,也是师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方式。在自助式实验室正常运转的每个阶段都会有大量的、零散的创新实验报告在不断积累,这些报告有的可能比较肤浅,但是却巩固了基础知识;有的相对超前,但却受限于创新主体因知识水平、实验方式等一系列因素而无法继续深入。诸如此类的情况,在阶段性的总结汇报会上可以得到较为有效的改善。指导老师挑选出立意较新、思维独特、创新性高、代表性强的实验报告,由操作实验的学生阐述想法和过程,随后实验室其他学生共同进行讨论,发掘其创新点、闪光处,最后由指导老师做归纳性的总结,指出该阶段科技实验中的成果和创新进展。
自助式实验室发挥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创造、独立动手能力的作用,把教师和学生进行的创造行为从单一活动的教学过程转变为双向互动的实验过程。在自助式实验室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一条以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意识和素质为目标,较为完善的理工科专业人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模式。
二、车间大课堂模式
随着自助式实验室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会有越来越多的创新观点在实验室中诞生并完善。但是再新颖的观点、再高端的创新如果脱离了实际,缺乏应用性,也不能称之为成功的科技创新。所以大学生的科技活动不仅要敢想、敢开展,更要很好地体现出科技实验的应用性和实用性,尤其是在理工科院校,要注重结合生产与科研一线的相关工作,有的放矢开展科技实践。这就提出了更深一层的高校科技创新模式——车间大课堂。
车间大课堂模式的核心内容是产学研相结合。产学研相结合是现代社会教育的新型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科研单位等多种不同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把书本知识与以实践能力为主的生产经验、科研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形式。车间大课堂模式不仅把产学研充分结合,并使这种结合不只是满足于停留在企业提供的有限的实习点开展几天实习活动这类简单浅显的层面,而是充分调动学生、企业和学校三方面的积极性,把学生的科技创新思维、企业的科技创新需求、学校的科技创新指导有机结合,最终找准适合学校办学特色、贴近企业发展水平的大学生科技创新内容。这样的创新一方面培养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所急需的科技人才,另一方面又为企业的开拓发展提供了经过严谨科学实验所检验的创新观点和方法。
车间大课堂模式从字面上理解就是企业车间和学校实验室相结合,引申下去就是充分利用学校与企业这两种不同的科研环境和教学资源,把以传播知识、启迪智慧为主的大学教育与强调动手实践操作为主的车间工作相融合的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模式。
车间大课堂模式实施起来有两个层次:一是车间“老师”走进学校课堂;二是学生走进企业车间。这两个“走进”在形式上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兴趣、就业等因素,在内容上注重书本知识和实践过程两者的完整性,具有可行性及可拓展性。
1.车间“老师”走进课堂
高校是知识的殿堂,但不代表所有的知识都能够全部学习到。有很多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总结积累的一些技巧、方法和经验绝不是大学课堂上几条理论、几本教材所能传授的。为了扩大学生知识面,拓宽创新视野,学校应定期邀请多年在企业生产第一线上的老师傅走进高校的学生课堂给学生上课,传授给学生与专业学科相关并与创业就业相关的知识技巧。如果条件许可,可以把课堂布置成类似实验室的简易小型车间,车间“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如何阅读说明书,如何操作设备,如何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提高效率等一系列无法从书本中学到的内容。
车间“老师”走进课堂的形式有几个方面要注意:一是传授的内容应当是贴近学生专业学科知识点,并对其毕业后就业有帮助,或者说能够推动学生对自己未来进行规划的。二是注意展开的幅度和尺度,不能本末倒置。科技创新虽然对于启迪学生智慧、开发学生潜能有重要意义,但毕竟还只是原始教学的一个辅助方式,不能够取代真正的课堂学习,它应该和课堂学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三是注意分梯度传授。不同年级的学生,本科生和研究生对于知识的侧重点和选择点都是不相同的,因此要了解所开展创新活动的学生群体的需求,有的放矢地进行车间“老师”进课堂。
2.学生走进企业车间
人的发展离不开学习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前一种形式获得的是间接经验,但间接经验的掌握又离不开主体在实践中获得的直接经验,实践能力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提出了车间大课堂模式的另一种形式:学生走进企业车间。
周期性的安排各年级的学生走进高校定点培养企业的车间里,参观并学习真正的科技实践行为的开展流程,如流水线作业是如何有条不紊地行进的,复杂的机械是如何运转的,凌乱的原材料是如何做成成品的等等。通过现场学习,学生对于流程和技巧的掌握会比在单纯从书本学到的要深刻得多。
对于学生来说,要带着问题走进车间。尤其是一些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对操作手法技巧以及材料使用方面产生的疑惑,这些疑惑往往在车间这种大规模集成化的生产场所里能够得到很好的解答。虽然有些答案不一定能够在学生今后的科技创新实验中使用,但是其启迪作用对大学生的创新行为还是有很高的价值的。
篇10
关键词:O2O方法;创新实践课;数学建模;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7)01-0001-02
加强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已经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改革的共同趋势。课程是高校教育教学活动的载体,通过建设创新课程体系,运用创新理念和方法,才能实现创新教育目标。近年来,各高校教育非常重视人才创新能力的培养,开设了不同类型的创新实践课程,有关课程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取得不少成绩,但是还存在诸多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课堂上讲授内容多、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环节意识差,只能完成事先设计好的实践方案,无法实现课程创新教学的目标[1-3]。O2O模式(Online to Offline)最早起源于美国的电子商务在线与离线的协同交易中,这种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有其独特的优势,能够拓展教学时空、整合教学资源等。由于它的教学形式多样性,在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中发挥其特有的作用,从而可全面提升教学的有效性[4]。O2O方法应用到教学中正处在起步阶段,这就要探索新教学模式下的课程教学规律,重新认识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的定位和职能,将传统教学(线下)与现代网络教学(线上)优势互补,充分发挥课程培养创新人才的作用。本文借助“数学建模”课程,基于O2O方法,整合线上线下课程教学内容,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完善考核机制,以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教育目标,探索研究O2O方法下的创新课程教学模式,构建新教学模式下创新课程教学体系和实施方案。
一、基于O2O方法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
模式的构建
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综合理论与实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以数学建模课程为平台,融合线上线下教学内容,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建设混合式教学模式,提高数学建模课程培养创新能力的作用。
(一)组织线上课程教学
1.线上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在线上学习就是充分利用互联网云教育平台,学生面对多媒体课件、教学视频,及提供的相关资料来学习。理论内容难易适中,不宜太专业化,便于自学,否则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内容还要具有课堂教学承上启下功能,能服务和巩固课程;实践环节要选取模仿和自行设计相结合的内容,让学生能够参与到学习中并体会学习的乐趣。数学建模线上课程选择相关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数学软件以及简单的建模案例等。
2.线上反馈互动教学法:通过测试及回答问题了解学习动态,根据学生在线学习效果的反馈,调整在线学习内容和检验方式。建立数学建模辅导答疑平台,引导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数学建模基本知识、基本方法、数学软件以及简单的建模案例等,汇总共性问题可留在课堂统一解决。
3.线上学习的管理:在线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弱化了教师的角色,学习环境在网络空间中,不受时空局限,容易受到信息迷航,放养式教育,太过自由反而难以驾驭,建立自由学习下的约束机制,因此要通过测试、线下课堂回答问题等考查方式检验学习效果。
(二)组织线下课程教学
1.线下教学内容的选取原则:课堂教学+创新实践活动是线下学习的主要任务。课堂教学要深化线上学习内容,通过案例介绍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现知识的普及性;内容要具有实用性、方法性,能够指导创新实践。对于数学建模课程通过精讲经典案例、实际建模案例,介绍基本方法,侧重于问题的分析、方法的引入、建模的过程和模型结果的运用;介绍常用数学应用软件及其使用方法和编程技术。创新实践活动可设计多种形式,如,综合大作业、数学建模竞赛。学生可以根据接受能力及兴趣选取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
2.线下教学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启发式方法,启发和引导学生线上思考问题并动手实施,调动学生积极性;合理融入讨论式方法,抛出问题,组织学生深入研究讨论并给出解决方案,发挥学生主动性;适当引入案例式方法,通过讲解实际案例使学生接近现实问题,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数学建模竞赛培训中,适时推进翻转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通过师生互动使教师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消化和运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线下学习的管理: 鼓励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以组为单位讨论问题,提交大作业、参加竞赛活动,这种学习方式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与彼此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习效率。教师也可以不定期参与以学生为主体的研讨会,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这样才能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建立多元化考核机制
课程成绩评定机制应注重学习成效,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课程考试要充分体现网上自学与课堂教学效果。线上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其学习效果要通过线上个人测试检验。线下考核采用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方式,每种类型考试的权重见表1。
(四)实践问题的解决
实践是创新实践课程培养创新能力最有效的教学环节,建设具有不同功能的实践问题是满足不同阶段教学需要的必要保障。
1.基本数学模型的实现问题。利用相关模型求解方法,借助计算机及数学软件求解数学模型,包括解析求解、数值求解、图解求解等,为真正解决实际问题做准备。
2.数学建模实践问题。针对数学建模的实践性和数学模型求解的复杂性特点,设计数学建模问题,使学生结合问题完成问题的分析与假设、模型的建立与求解、模型的分析与改进以及模型的结果检验与应用全过程。
二、基于O2O方法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实施成效
创新实践课程能够实现创新型人才的学思结合,是融合理论与实践的一种系统有效的教学途径。我们通过对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以数学建模课程为检验手段,动态调整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O2O方法下的创新实践课程教学模式。
(一)创新实践类课程现状分析
分析国内外创新实践类课程的发展现状,结合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具体规划和实际情况,借鉴当前各学校创新实践课和O2O在教学应用方面的经验与不足,引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将传统课堂延伸到互联网中的线上课堂和实践课堂中,构建创新实践课程的O2O下的教学模式。
(二)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实施的准备
1.线上学习材料的选取。线上学习材料要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选取的学习材料要难易适中,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学生通过线上学习,可以对创新实践课程的基本方法有初步了解,对课程的基本思想有基本把握,并对课程的应用有初步了解。
2.线下学习材料的选取。线下学习材料主要用于课堂的讲授,一方面教师根据学生线上学习的效果开展课堂教学,另一方面要利用线下学习材料巩固和提升线上内容。因此,线下学习材料需要系统、深入地体现课程内容的本质和内涵,需要教师甄选典型案例开展课堂教学,从而实现巩固和提升线上学习的目的,为学生课程内容应用于实际打下基础。
3.创新实践问题的选取。线上题目类型不易太难,选取线上学习的模型计算问题,基本方法的建模问题,让初学者通过模仿,或用所学过的知识独立完成实践练习。线下题目可选取基本方法、综合方法的建模问题,题目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建模案例,筛选历届竞赛中有代表性的题目。
(三)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实施
创新实践课程的特点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需要学生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开放性的思维模式。基于O2O教学特征和教学目的,将课程教学内容分解为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学生通过线上自学和实践,能够了解和掌握部分学习任务,但对难点的理解程度需要通过网上答疑和线下课堂讨论来检验。线下课堂教学,教师合理安排课堂内容,既要巩固和衔接学生线上学习内容,又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整个过程更加依赖于教师教学方法的实施。在线下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引导激发学生自主实践、研究探索、自我管理,使学生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促进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形成。教学中既为学生营造高层次的研究空间,也扩展了教师的研究领域。根据具体的创新实践课程的内容,合理安排学时,分别开展线上和线下学习。
(四)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效果检验
教师对创新实践课程O2O教学模式的检验分为阶段式检验和期末检验。阶段式检验主要在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阶段实施。首先,教师针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设置自测题目,实施检验。其次,教师根据线下课堂教学设置线下作业,实施检验。阶段式检验实现了对学生线上和线下各个环节表现的评定和检验。期末检验,利用创新实践课程的期末考试或是参加竞赛活动实现学习效果的检验。最后,借助阶段检验结果和期末检验结果,总结教学方法、调整教学内容,完善教学模式。
O2O教学模式下的丰富教学内容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多元化的教学方法锻炼了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锻炼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新的教学模式从不同层面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肖晓萍,余涛,廖青等.创新实践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 [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2,(2).
[2]林健,符寒光,吴中伟等.高校实践创新课程的教学与体 会[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 上一篇:与病人沟通的技巧
- 下一篇: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