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5: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色金属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色金属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有色金属冶金,体系改革,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9(b)-0149-02

1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的现状

有色金属是目前的高新技术发展的关键材料,也是非常关键的基础原材料,自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的有色金属冶金的冶炼和加工技术发展迅速,中国目前已经是全球重要的有色金属的成产国以及消费国,不过随着有色冶金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引起了环境的污染以及能源的消耗等问题,国务院已经顺应国家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方针政策,推出了很多政策和措施,以引导有色金属冶金行业的方向逐渐趋向于提高能源和资源的利用率以及节能减排的方向,目的是尽量减少工厂废弃物的排放,节能减排、以弥补国内的矿产资源不足,帮助有色金属产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目前很多高校已开设有色冶金专业,并且随着学科的发展已经建立成了完备的有色冶金课程体系,贵州大学的有色金属学是属于冶金工程与冶金材料学科,且贵州省的有色金属资源储量丰富。有色金属冶金自1958年建校时开始招收本科生,1984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有色金属冶金是隶属于冶金工程的一个二级学科,主要研究的是从二次资源、矿石等原料中对某种金属或者化合物进行提取,对于多相化学反应的规律进行研究,实现对反应的过程进行自动控制,并且逐渐优化反应器,体系一般是由冶金工艺、冶金原理、专业选修课、实践教学这四个模块,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湿法冶金、火法冶金、材料化学冶金、电冶金以及冶金分离过程等,国内很多学校的有色金属冶金的课程体系建立的时间较晚,所以教学模式以及目前的课程体系还有很多需要改进之处,长此以往,对于新形势下对于有色金属冶金专业的人才培养、就业都有影响,目前的有色金属冶金体系在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实施方式、课程的体系建设和地方经济的发展等方面需要改进。

有色金属冶金因国家的投入较少,在生产技术的必要需求下对于基础的研究也取得了成就,主要表现如下:(1)在矿产资源的分离与提取方面,对于浮选剂的分子设计应用和理论、生物的浸矿、硫化矿的原生电位浮选原理、拜耳法的优化选矿理论都得到发展和应用。(2)在冶金过程的相平衡、化学平衡以及有色金属体系的传输、电化学冶金的电机过程、生物催化、溶离子的交换、溶剂的提取等动力学的机理方面的理论已经逐渐成熟。(3)膜领域方面,对于膜材料的性能、成膜的机理以及膜内的理论设计和开发等研究。(4)冶金电化学方面,对于熔盐电解炭阳极上电催化的过程,湿法练锑、矿浆的电解等原理有了初步的进展。(5)冶金的设备以及过程的优化和数字仿真方面,发展了铝电解槽的槽膛内形的动态仿真、铜镍锍的吹炼过程、矿热电炉的节能和降耗技术。(6)冶金过程的自动化,开发了能解决冶金变量的特种检测技术,综合的应用建模的手段和现代的方法,来解决对于复杂的冶炼过程的控制,比如对铝电解的智能控制,开发了与冶金领域相对应的优化、控制软件。(7)冶金过程新技术新理论,对于机械活化冶金、串级萃取、具备高附加值的冶金技术以及纳米精细类的化工材料的制备技术都在与时俱进。

2有色金属冶金课程的特点和改革目标

2.1有色金属冶金课程的特点

(1)有色金属冶金课程的特性。

有色金属冶金工业是基础性的行业,主要以开发矿产和利用矿产为主,所以必然会受到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对应的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会具有一定的特点:①政策性。该课程不仅仅会涉及到单纯的工程技术理论,还会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各种政策,需要在项目中贯彻和体现这些政策。②传统性。教学内容很多都是需要遵循的一般性原则和理论,但是工艺和技术都比较传统,学生能够看懂文字,但是会产生枯燥无味、老生常谈的感觉。③复杂性。金属的提取工艺流程和条件都比较复杂,所以需要老师不仅培养学生的基础理论,还要培养对工程问题的分析和实践能力。

(2)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

①有色金属产业发展很快,课程的内容滞后,随着目前低碳冶金、循环冶金、清洁冶金等生产模块和理念的发展,大量的新型生产工艺比如铝电解的节能降耗技术,大型预焙铝电解槽、闪速熔炼、铝冶金的拜耳法选矿工艺,真空冶炼稀贵金属工艺、直接荣连发提取重金属工艺等都得到了推广,但是课程体系对新工艺新的数据统计内容很少。②课程体系的设置不合理,现在很多高校存在着对于相同的知识点在不同的课程中都有交叉,以热力学相关理论为例,在冶金物理化学、有色金属冶金学、冶金原理、物理化学等课程中的部分章节都有解释。但是对于宏观动力学、微观动力学以及反应过程学等知识在课程中的介绍很少。有色金属中轻金属、重金属、稀有金属和贵金属的冶金过程内容很片面,没有成为一个体系,专业课程的设置不合理。③学科之间的融合,有色冶金和化工、材料、环境、管理、计算机等学科联系越来越密切,但是缺乏融合性,所以需要在课程上进行拓展。加强有色金属冶金和相关学科之间的融合,能够加速有色产业的发展,方面学生适应市场的需求增多就业方向。④缺乏实践教学,对于学生进行实践教育不仅是为了补充理论教育的不足,会提高学生科技创新和实践能力。目前该校现有的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还需加强实践性环节,与专业课相对于的实验设备和指导教材不足,相关专业的实习单位也比较少,导致实习内容单调,经费有限等问题。

2.2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的改革目标

随着有色冶金工程专业发展的逐渐成熟,有色金属冶金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质量会影响着整个行业的生存空间,我们该跟有色冶金课程体系的目标寻求有特色的教育模式和方法,通过增强目前的有色冶金工程的专业素养,让学生能够对有色冶金学的基本内容、原理、方法和工艺能够有较深入的理解和体会,并且能够将知识引用到具体的有色冶金的工程实践之中。3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改革措施初探

3.1增强有色金属冶金课程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课程体系的优化需要在现有的课程体系的整合基础之上,保持冶金原理和工艺体系的核心位置,该校应该结合贵州省的地域特征和有色冶金行业的发展趋势,提高轻金属和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在教学体系中的比重。学校应该增加对于科技创新的基金,扩大创业孵化基地,加大对高水平的创新实验室的建设,营造一个良好的科研、学习、创新的环境和氛围,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增加创新、创业的能力。

3.2提高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工艺的理论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传统的方法和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不断的完善多媒体的课件,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工业实践相结合,使得学生能够非常直观的接受和理解知识,采取对比和举例的方法来调节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创新性,学校可以采取分层教学的授课方式,让学生感受到现代和传统并存,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方法应该以直观可感、情景生动、层次分明为原则。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不再是掌握一些书本的知识,而是深入了解一种文化掌握一种技能,培养一种能力。

3.3引入先进的教学的理念和方法,提高教师教学水平

有色金属冶金的专业课教学要注重理论知识和教学方法的结合,一些典型的冶炼过程要减少其繁琐的工艺操作,对于难以掌握、不易理解、内容复杂的知识点可以引入任务驱动法、比较法等方式,配合动画教学方式。通过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以逻辑推理的方式让学生层层深入,激发其学习的兴趣,加深对于课程的核心理念的掌握和理解。

3.4增多对有色产品的深加工的教学

近年来,为了顺应国家的政策,有色冶金的生产工艺开始向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率、产品精细化的方向发展,很多新型的工艺得到了快速的应用和推广,比如重金属冶金工业的熔炼工艺、真空冶炼稀贵金属等。在改革课程体系的同时,要关注专业的前沿性成果和发展趋势,并且以企业的补充,对原教学的内容定时进行系统性的更新和调整。我国的航天、航空、船舰、机械制造业、现代交通迅速的发展,进而增加了对于有色金属材料的需求量,对于成品的性能要求逐渐提高,所以目前的有色金属制品正在向着“高、精、尖”的趋势快速发展,我国的有色冶金行业正走向提升目前新的有色金属材料的性能和技术,实现大型规模化生产的道路,与此同时,为了增加学生的未来就业,在新的有色金属冶金课程体系中要适当增加和有色产品的深加工方面相关的内容。

3.5强化资源综合利用与环保等内容的教学

目前世界的经济发展主题是“绿色、循环、低碳、环保”,有色冶金过程排放的废气、废液、废渣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严重因素,所以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有色金属冶金技术的方向会沿着冶金过程的自动化、节能减排、对于低品位矿的开发、有色金属冶金产品逐渐精细化的趋势,有色金属冶金企业的工艺流程在21世纪已经趋向成熟,能快速提高有色金属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是对冶金的二次资源有效的二次利用。因为想要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让冶金工艺走低污染的路线。学校应该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加大对于循环冶金、有色冶金的资源综合利用、清洁冶金等内容。有色冶金的相关领域的新工艺、新技术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随着我国富矿资源的逐渐匮乏、日益增加的能源和资源危机、逐渐严格的环境保护,使得有色冶金工厂面临新的挑战和要求。对于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增加一些当前学科的新技术、新工艺,专业发展的前沿趋势、有色工厂的新设计方向。比如焙烧过程中应用的流态化焙烧,火法炼铬过程中的熔池熔炼、闪速熔炼,以及一些新的浸出技术等,会帮助学生对当前的有色冶金工业发展有一个更清晰的构想,也会提高学生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和兴趣。

3.6增加有色方向的选修课,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高校里对必修课的要求不一致,但是必修课的学时和内容非常有限。学校可以通过增加选修课的方向来拓展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尤其是跟有色方向相关的选修课,有利于学生对有色冶金整个行业的把握,教师也应该向学生多介绍目前我国有色冶金行业中存在的漏洞和缺陷,以及我国在该行业与国外发达国家之间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差距。以激励学生献身于祖国冶金事业以及对冶金行业的热爱精神。为了在新的形势下提高有色冶金行业的发展,对于选修课的模块要增加环境类、资源类、材料类等有所交叉学科的选修课,这有利于对新形势下有色冶金行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篇2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 职业资格考试 课程改革

大学承担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培养各类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大学的首要任务。我国大学经过几十年的快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发展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成为新时期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近年来,国家对环保工作的不断重视,污染治理领域的扩大,令环保产业迅猛发展,各类企业、机构对环境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加大,对环境类人才的要求也相应发生了变化。

为了推动我国环保产业健康、协调、持续和稳定地发展,提高环保专业技术人员素质, 2004年,人事部、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印发了《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实施办法》;2005年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考试正式实施,建立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为加强对环保专业工程设计人员的管理,对从事环保专业工程设计活动的专业技术人员实行职业准入制度,2008年,住建部、人事部实施注册环保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环保工程师资格证书》,并依法注册取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环保工程师注册执业证书》和执业印章。职业资格考试的兴起,为环境类本科生就业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也向环境工程本科教育发出了新的挑战。

一、以职业资格考试为向导,优化课程设置

环境工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刚性指标,适应行业发展需要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人才培养质量的“试金石”。目前,各类高校环境工程从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到专业的教材都大同小异,然而环境问题的复杂性、治理技术的多样性,使得目前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较难满足环保行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求。

环境工程专业涉及的知识面非常广泛,基础课程既有工科专业的课程,如高等数学、工程力学、流体力学、电工电子等课程,还包含化学类、生物类的课程,专业课程既涵盖了水、气、固废、噪声等工程技术类课程,也有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等课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完成众多的专业课程,难免 “学习面宽、深度一般”,毕业生的实践技能满足不了企业的用人要求,这成了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一大困惑。市场需求与人才培养之间出现的不协调,促使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转变。如何培养环境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有效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人才竞争力,是我们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环境工程是理工结合、多学科相互渗透的学科,在有限的时间内不可能把学生培养成在专业各个方向上都擅长的“门门懂、样样精”的万能人才,教学内容必须有所侧重、有所取舍、有所特色。 以环境工程专业的职业资格考试为契机,优化和改进环境工程本科教育的课程内容与体系, 是地方高校培养环保应用型人才的有益探索。

1.明确人才培养方向,课程设置模块化

对比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与注册环保师、注册环评师资格考试的具体要求,课程体系可以分为四个模块: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训课程模块。

现有的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基本涵盖了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基础知识,但课程设置较为繁杂,教学内容过于理论化,与专业课程衔接性较差,不能满足环境类对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可以参考勘察设计类资格考试对工程技术人员基本知识的要求进行优化,基础课模块以工程类人才培养的通识教学为主导,专业基础课以衔接专业课为指导,以培养方向设置模块化课程体系,如流体力学泵与风机,化工原理为水、大气、固废等污染控制技术的专业基础课程,而土壤学、生态学、地理信息系统等课程为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程主要在高年级开始,利用专业必修课强调培养方向,即学生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必修课,进入模块化学习,系统深入地学习某一个方向的知识技能。专业选修课以拓宽专业知识结构为主,学生自主选择。明确培养方向、模块化设置课程体系,可以强化工科基础的同时,保证学生能够系统地掌握环境工程某一领域的技能,避免浅尝辄止的弊端。

2.结合课程性质,加强工程实训

工程实训是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际,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环境污染处理设备的操作、维护、维修等基本素质训练的重要环节,对于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环境工程注册工程师的考试科目中有2/3 的内容涉及了实践性环节,但现有的环境工程实践教学主要以主干课程配套的课程设计、课程实验为主,生产实习等环节也是以参观实习为主,学生缺乏对技术装备的操作和对工艺过程运行的深入了解。因此在专业课程模块化的基础上,要针对每一个模块设置系统性和综合性的训练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课程教学与职业资格考试,以及学生从事该领域工作需求脱节较为严重,结合课程理论教学,建立环境影响技术综合实训平台,进行评价方法和技术的实际应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对于环保污染治理技术与装备,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合理充分地利用企业的生产过程一般都具有多环节、系统完整的工艺流程和配套的设备、设施。在实践教学基地进行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学科优势、学科特色为基础,强化特色课程建设

统一的人才培养体制与多层次的人才需求之间不协调,与产业结合不密切,人才培养规格比较单一,无法满足企业需求,制约学生的就业。对于宽口径的环境工程本科专业而言,四年中要学习的知识、理论和技能实在太多,如何根据自身的优势、所在的区域,以及人才培养方向,来制定人才培养目标,是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必须解决的问题。教育必须为区域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服务,必须与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联系在一起。地方高校应以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发展契机,结合自身专业优势对人才培养模式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与实践探索,建立地方高校环境工程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

江西理工大学是具有有色金属行业背景与行业特色的地方高校,学校以“发展优势学科,加强特色学科”为指导,结合地域特色、行业特色, 充分利用学校优势发展特色,积极探索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特色课程体系,探索服务有色金属行业的环境人才培养模式。

1.以学科特色为基础,优化课程体系

优化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有色金属资源采、选、冶等行业发展的需要,培养具有从事有色行业环境污染治理与运营管理、资源开采与尾矿库环境监测与评价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门人才,同时,构建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旨在培养能在环保部门、行业管理部门以及各设计单位、科研单位、工矿企业,从事管理、设计、研究开发、技术改造方面工作的工程技术人才。

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与优化,结合学校的优势学科,加强特色专业课程的设置。充分利用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学科实力强的矿业工程、冶金工程的教学资源,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中设置采矿工程概论、选矿工程概论、冶金工程概论等课程,将环境工程和矿冶工程交叉结合,突出学科特色。

2.强化实践环节的特色基地建设

实践教学的目的在于把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 使学生能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践中去。环境工程专业方向较多,且各方向内容差异较大,大多数环境工程专业的实践环节通用性较强,深入性、系统性不够。因此应充分发挥学校长期为我国有色金属行业输送人才优势,以及与众多有色金属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建立环境工程专业长期、稳定的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在企业跟班实习,对有色金属行业主要的环境污染分析、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和设备,日常的运行管理进行充分、深入的了解,这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效果明显。

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重视以及减排目标要求的提高,国家在环保领域的投入逐渐加大,环保产业将会实现快速发展,进一步推动对环境工程专业领域的人才需求。如何培养环境工程创新应用型人才,有效提高工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竞争力,是各个高校环境工程专业当前需要思考的重要课题。地方高校如何在为数众多的高校中形成自己的学科特色,提高毕业生的认可度和竞争力,也是地方高校环境工程学科改革创新中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张学洪, 张军,曾鸿鹄.工程教育认证制度背景下的环境工程专业本科教学改革启示[J].中国大学教学,2011(6):37-39.

[2]彭永臻, 曾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06(6):36-37.

[3]皮科武, 万端极, 高林霞,等.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模式与企业需求现状比较分析[J].理高教研究,2009(03):81-83.

[4]赵光, 孙婷, 张震斌,等.基于就业导向的环境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辽宁工业大学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例[J].中国校外教育, 2014(11):89-90.

篇3

“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是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特别是金属材料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目的在于研究金属材料的性能与其成分、内部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变化规律,介绍改变金属材料性能的途径以及常用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与理论。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是学生在学完基础课程后,进入专业课程,学习前必须学习的一门课程。因为基础课与工程实际有较大的距离,而专业课程则紧密结合工程实际。这两者之间在思维方式上有较大的差别,因此需要有一个过渡,同时也需要在知识上作进一步的准备。学生通过《金属学及热处理》课程,除了学习材料基础的、共性的具体知识外,更重要的是学会如何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建立基本的工程思维方式,这对于培养一个合格的应用型工程人才非常重要的。根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特点,有必要对该课程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探索,具体采取以下做法。

二、精心设置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

教学大纲是一门课程的核心,通过教学大纲能够正确反映该课程对学生的学习目标,培养方向,根据应用型工程人才培养的要求,结合“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特点,教学大纲主要是构建课程建设平台,以学生能力要求为目标,建立一种由知识到技能,再由技能到素质的实验教学模式。

1.教学大纲设置强调共性、强调应用性的原则.因为在开设该课程之前已经学过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某些理论的知识点已经讲完,如晶体结构、晶体缺陷、凝固、相图、扩散等部分内容,在设置金属材料及热处理教学大纲过程中材料科学的知识越过,避免重复。理论知识环节压缩学时,够用为主,如固态相变原理那部分知识点。剩余的知识点突出应用性,主要包括热处理原理、热处理工艺、金属材料的种类、性能及应用等部分。

2.教学大纲增加了有色金属知识点,体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烟台南山学院地处烟台龙口市,该地区铝产业发展迅速,已经获批国家级铝精深加工基地,目前南山集团正在建设亚洲最大的航空材料产业园,作为当地唯一一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的人才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成为办学思路。在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教材中,有色金属部分内容太过简单,只是一个粗略的介绍。为服务当地经济的发展,培养铝合金加工技术、掌握铝合金热处理工艺的应用型人才,在该课程中增加了有色金属热处理原理、有色金属热处理工艺环节。

3.教学大纲中的实验项目体现综合性.实验环节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非常重要,因为这个环节需要学生动手完成,是对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应用的体现,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实验环节尽量开设综合性实验项目,减少验证性实验项目,实验过程由学生独立操作完成,通过实验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如钢的热处理工艺操作实验,根据实验室的钢铁材料,让学生设计实验过程,经过实验室老师审核后,到热处理实验室完成,操作整个过程实验教师只是在旁边作安全指导。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方式采用教师课堂讲授、实验室验证操作、企业现场参观实习、企业相关技术人员做专题讲座、学术报告等多种方式相结合的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效果。

1.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在理论课的教学过程中,为突出应用型,每一个原理性的内容,不应该按照书本讲完就可以了,应该根据补充新的内容,因为教材往往都有一定的滞后性,编完教材,等教材出版后,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有可能出现,为避免与生产脱节,任课教师都要搜集实际案例,要搜集最新企业应用案例或者最新研究成果,将书本上没有的这些最新知识多设计几个讨论环节,学生分组讨论,有必要时可以借助网络(现在几乎所有学生手机都能上网)来一块寻找答案,通过这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

2.参观实习,企业现场授课的教学方式。有一些课程内容学生平时很少接触,如金属材料化学热处理工艺、表面热处理等知识点,应该利用校企合作的有利资源,到企业生产现场参观实习,在企业现场授课,通过这个方式可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第一手实践资料,学的更扎实,能够做到学会不遗忘。

3.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辅助教学的教学方式。本课程授课期间必须安排一次专题讲座和一次学术报告作为辅助教学方式,专题讲座可以邀请企业高级工程师来给学生开展,或者由任课教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与本课程有关的内容给学生做讲座。学术报告主要是请学校的相关教师给学生做金属材料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和最近技术的报告,通过这个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探究整理的动力,也能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的重要性,促进课程的学习。烟台南山学院主要是利用与南山集团全面开展校企融合的优势,企业定期安排企业技术人员为学生开展专题讲座;紧跟材料科学发展的前沿,利用与“985”名校“中南大学”合作办学的契机,邀请中南大学名师到校为学生开展学术讲座;同时还鼓励学生参加老师课题组,在实践中结合具体项目学习,在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兴趣,最终达到通过兴趣学知识的目的。

四、设计好实验环节的教学,使实验教学环节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实验是非常重要的实践环节,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已经将实践环节提高到了40%左右的比例,实践环节提高了,实验教学需要跟进步伐,调整思路,综合性的实验也要体现应用性。烟台南山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的实验环节增加了设计内容,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学生3~4人组成一个实验小组,自己设计一个合金体系(如铝合金的7系、6系、2系等等);第二步,学生根据自己设计的合金体系由小组成员独立完成配料工作,根据实验要求列出所需要的实验设备,并能够独立完成该合金体系的制备工作;第三步,制备完后进行均匀化退化工艺,具体参数学生自己设计,再对所加工好的合金体系进行成分检测;第四步,再对制备的合金进行淬火等后续的热处理工序,最后还要完成硬度、强度性能的检测。上述过程中,设计环节均是在课余时间完成的,操作环节在实验室中完成。通过这个过程训练,学生掌握了材料成分检测、材料性能检测、热处理工艺确定、热处理操作过程、认识了有色金属材料,基本上由一个综合性实验巩固了课本上大部分知识,而且还提高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五、改革课程评价方式

课程评价对学生来讲非常重要,其结果反映了学生学习该课程是否合格,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主要是采用期末考试的方式进行,根据期末考试的分数决定学生掌握该课程情况,看出学生是否合格。固定的评价方式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不利的,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加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学大纲中提出了评价方式的改革。学生已经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避免出现死记硬背的现象很关键,对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来讲,锻炼学生归纳能力、理解能力、自学能力很重要,平时教学方法多元化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这些能力的过程,学生应该重视平时过程的学习,一定要防止出现为应付考试,考前死记硬背,考完全部忘掉,结果课程评价合格的现象,因此需要对课程评价方式进行改革。课程评价方式改革如下采用平时成绩30分,末考成绩70分的方式,总成绩是平时成绩+末考成绩,总分60分才算该课程合格。平时成绩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课堂表现,10分,根据学生出勤和在课堂上积极参与讨论进行赋分,迫使同学分在课堂上主动动脑思考问题,查阅资料,积极参与讨论,这样确保学生深刻理解课程内容,掌握知识点,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动脑能力;第二,积极参加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赋分10分,各个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可开拓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归纳总结能力,熟知学科发展水平,根据学生参与情况赋分;第三,完成综合性实验项目,10分,根据学生在综合性实验项目中的表现,给予赋分,促进学生积极投入实验过程,对培养动手能力强的应用型人才非常有利。末考出题时多出与实际应用相关的考题,减少简单的死记硬背题目出现,使合格的学生做到永不遗忘,真正掌握该课程。

六、结语

篇4

您好!

我叫***,现年**岁,来自辽宁省,是东北有色金属工业学校****专业**届毕业生。今天我是怀着平静而又激动的心情呈上这份自荐书的。之所以平静,我的知识和能力不会让你们失望,将无愧于您的选择;之所以激动,我决定以无悔的青春走到你们中间,实现共同的辉煌。在这里,我不能向您出示任何有权威人士的推荐书来为我谋得职业,也拿不出一摞摞的获奖证书来做为我的筹码,而只能赁自己十几年来刻苦学习的结果和吃苦耐劳的本性来做为我的奠基石,如果说我有什么优点的话,那就是我年轻。

在校期间,我认真学习,勤奋刻苦,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在学生会和班级工作中积累了大量的工作经验,使自己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几,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年来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从各门课程的基础知识出发,努力掌握其基本技能技巧,深钻细研,寻求其内在规律,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绩,获过二等奖学金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我还自学了电脑方面的一些知识,比如:电脑一般故障的排除、文字处理与排版……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所以我利用暑假期间到华宇电器公司实习电路的配线和故障排除,还安装了三十一中学的语音室的电路等。课余时间我还要到图书馆为同学们服务,在图书馆和阅览室里我学到了很多各方面的知识。一个人只有把聪明才智应用到实际上工作中去,服务于社会,有利于社会,让效益和效率来证明自己,才能真正体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我坚信,路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只有脚踏实地,努力工作,才能做出更出色的成绩!

"器必试而先知其利钝,马必骑而后,全国公务员共同天地知其良驽。"我深信:只要我找到一个支点,就能撬起整个地球,只要给我一片土壤,我会用年轻的生命云耕耘,您不仅能看到我的成功,而且能够收获整个秋天。这就是我的自信和能力的承诺。

篇5

一、金属材料与热处理课程的教学要求

1.主要内容

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金属材料的基本知识、金属的性能、金属学基础知识、热处理的基本知识、金属材料及其应用等相关知识。

2.主要目的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有关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初步了解金属材料的应用及设计时的合理选材;初步掌握正确运用热处理工艺、合理安排零件工艺路线的方法。

二、根据技工院校的培养目标,组织实施教学

技工院校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生产一线的技术工人。机械行业的技术工人从手中用的工具到加工的零件,每天都与各种各样的金属材料打交道。为了正确地认识和使用金属材料,合理地确定不同金属材料的加工方法,充分发挥材料的潜力,就必须熟悉金属材料的牌号,了解它们的性能和变化规律。在技工院校中,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许多内容涉及看不见摸不着的微观组织,学生缺少感性知识,觉得学习枯燥乏味,而且教师所讲内容与社会脱节较大,理论知识讲授占据大部分课时,影响了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提升。因此,笔者认为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增加阶段性实习训练内容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应以“够用为度,适用为限”为原则,适当缩减理论课时,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例如,讲解钢的火花鉴别内容时,要让每位学生动手,力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金属材料的牌号、钢号混杂的钢材、碳素钢的含碳量、钢材表层的脱碳情况、材料中所含合金元素的类别等。

2.对本课程内容进行合理增减

学校培养的学生是新时代的蓝领,今后需要面向社会生产一线。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课时分配情况适当增删部分教学内容。如讲解铁碳合金的基本组织与性能时,应对不同牌号的金相试样在金相显微镜下观察平衡其组织,可以采用分组、互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进一步熟悉不同金属材料的牌号、组织、性能和用途之间的关系。再如讲解有色金属时,教师只要求掌握其性能特点及用途即可,使教学内容更加符合技工院校的教学要求。

三、根据学生特点,转变观念,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1.活跃气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的学习兴趣能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但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怎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呢?首先,应发扬民主的教学作风,创造和谐的学习氛围,强化自主的学习精神。如做个小实验,将一根直径1mm左右的钢丝剪成两段,放在酒精灯上同时加到赤红色,然后分别放入水和空气中冷却,冷却后用手进行弯折,结果发现放在水中冷却的钢丝硬而脆,很容易折断,而放在空气中冷却的钢丝较软且有较好的塑性,可卷成圆圈而不断裂。这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地提出问题,在提问中解惑,力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千万不要一带而过。

2.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性教学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发展,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教学的重要手段。教师在进行多媒体教学时,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灵活运用各动画、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增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一些抽象的知识更形象、更直观。将语言叙述不清的部分内容采用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地描述出来,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四、根据课程特点,改变考试模式

篇6

[关键词]机械工程材;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实践教学

《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是高等院校机械类专业和近机械类专业的一门十分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同时也是机械类专业唯一的一门全面介绍材料知识的课程。本课程是以机械工程材料为研究对象,阐述机械工程材料的成分、组织和性能之间关系,使学生获得常用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和性能特点,具备合理选择和使用工程材料并能正确制定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

一、提高对课程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潜在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对学习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其创新意识,例如在课堂中可列举同学们熟悉的实际事例,结合授课内容潜移默化、正确引导,让学生体会材料科学的奇妙性和材料的重要性,认识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习内容做成课件,以图片、文本、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微观物体宏观化、复杂的过程条理化,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对学习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根据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针对机械类的各个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比如说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重点讲解渗碳钢、调质钢和工具钢等;对于模具专业不仅重点讲解模具用钢,还要讲解有色金属。由于工程材料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所以对机械工程材料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要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各种机械工程材料的特点及适应场所,能够合理选用材料并制定正确、经济的加工工艺路线,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必须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我们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放开思考,扩散思维,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表意见,教师要主动和学生沟通,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心理安全的情形下积极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其次,重视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性,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与训练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平等、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方式参与课堂讨论时,教师须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引导讨论不断深入,并使学生们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另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渗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善于设疑、质疑,要特别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转换处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在倾听学生的讨论后再和他们一起分析,从而自然地得出回火的重要性及应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由被动变为主动。

三、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发展,积极评价,组织专业讲座

尊重学生个性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每届新生开始学习本课程学习过程中,对每个学生做一份问卷,了解机械类各个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课程的掌握情况及对整个专业学科的态度。通过调研发现几乎所有的学生都非常愿意学好本课程并且希望能得到老师的帮助。因此建立充满爱心和个性化的课堂能够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另外良好的师生关系不仅活跃课堂气氛,还培养学生好学的风气。在对学生的评价中,教师既要客观公正,又要热情诚恳,使学生体验到评价的严肃性和积极性。教师只有对学生给予厚望、尊重、理解,同时再给予他们正面积极的评价,学生才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充分发挥其创造性思维,创新才能得以发展。除此之外,在课余时间邀请业内专业人士和专家来校做专业讲座,促进学生对于本学科及相关专业的了解,为以后的学习和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杨俊辉.高职基础研究性学习探索[J].中国校外教育.2008(1):126~128

篇7

【关键词】实践教学 能力培养 应用技术 学以致用

目前,我们在教学工作中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由于中学理论知识的不足,课本上的理论知识理解不深,因此产生厌学情绪,上课时打不起精神,主动性差,学习积极性不足。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在日常教学工作中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着重加强了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多地分析一些实际问题,多一些动手的机会。因为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机械工程设计理论基础知识,实践教学则是初步培养学生的机械工程设计基础能力,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所以,我们在实施教改中具备极为有利的条件。

对于一个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说,不单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还要具备较高的工程实践技能,两者相比较,后者显得更为重要,这是当前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是通过实践教学的培养获得的,因此,实践教学对工科学校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所以我们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加强实践教学工作,以便更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实践教学的目的

机械设计基础实践教学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通过实验教学,熟悉和了解机械工程设计基础实验的一些基本原理、实验方法和实验手段,验证相关的理论知识,并巩固和加深理解。通过实验教学,使学生学会数据集、数据处理的方法,进而获得机械工程设计基础初步的实验基本技能。通过设计实作与综合训练,对学生进行阶段性的机械工程设计基础知识综合应用训练,强化机械工程应用设计能力的培养。通过设计实作与综合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工程意识。通过简单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使学生综合应用各科知识,根据工程实际做一次全面的应用性设计训练,初步培养学生设计简单机械装置的能力和向他人正确地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将来的实际工作打下基础。

为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从实践教学入手才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二、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根据课程特点,我们在教学会环节上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即机械工程设计基础实验、设计实作与阶段性设计训练和简单机械传动装置设计等。

(一)机械工程设计基础实验

任何机械零件都需要用合适的材料来制造,机械工程中使用的材料主要是以碳钢为主的黑色金属材料以及一些有色金属材料。机械工程材料有多项性能指标,如强度、硬度、塑性、韧性及热处理性能等,这些性能指标是通过实验获得的。其次,机械中的构件都要受到载荷的作用,载荷在构件内部的分布,以及在载荷作用下构件以何种形式破坏等,可以通过建立一定的数学模型加以分析,但理论分析的正确与否,需要通过实验加以检验。加之构件实际所受的外力以及构件所处的外界条件(诸如高温、高压、高速、各种腐蚀介质及放射性元素等)比较复杂,使得许多问题用理论方法无法解决,必须依赖于实验。第三,在对现有机构进行分析或维修保养时,必须清楚机构的组成情况和一些重要的参数等,这些也必须通过实验的方法,通过实验和实测获得。因此,实验教学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安排的实验教学项目主要有:机构及简单机械装置的组成分析和结构分析实验,材料的拉伸、压s、扭转和弯曲等的力学性能实验,碳钢的热处理及试样硬度等的材料性能测定,齿轮的加工原理和参数的测定实验,机械传动的效率测定以 及刚性转子的平衡实验等。

(二)设计实作及阶段性综合训练

这一部分的实践教学内容是根据理论教学的进度,分阶段进行,着重解决学生应用性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安排的项目内容有:①机械零件材料的合理选用。主要是训练学生能从机械零件实际工程应用的要求出发,根据材料的具体性能,综合考虑零件的使用要求、材料的工艺性及经济性等,能合理地选用零件材料,完成相应的材料选择的技术说明;②机构原理方案设计与模型制作,验证其方案的可行性,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③常用机械传动应用设计训练。主要是训练学生能根据生产实际条件,合理选用常用的机械传动方式,并从工程适用性、经济性和工艺性的角度出发,设计出能符合工程要求的机械传动装置,并能画出相应的设计图和完成技术设计说明书。

(三)学会简单的机械传动装置应用设计

这一环节的内容是让学生设计一个完整的简单机械装置,或一个完整的传动部件。带式运输机设计是本环节最具代表性的一个设计内容。这一部分实践教学,是学生经历一次较为完整的机械工程应用设计过程,从而获得初步的工程设计经验,这是本课程实践教学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通常在理论教学完成之后进行。为一次系统的工程综合设计训练。

三、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

篇8

金属热处理学科,是重要的技术类科目,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对其教学工作也提出了全新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职业综合素养,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同时还要培养学生优秀的职业技能与岗位适应能力,将职业能力通过渗透式的教学方法,能有效增强学生对职业的认知,了解岗位所需人才的具体要求,从而提高金属热处理课程的兴趣,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因此,金属热处理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职业能力教育,并将其渗透到教学工作当中,这不仅是教学体制的要求,更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就两者在教学中的结合方式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以此,来培养符合金属热处理职业需求的综合人才。

关键词:

金属热处理;教学改革;职业能力渗透

1体现重点、培养现代创新型人才

金属热处理学科综合性较强,包含着大量的物理与材料知识,课程内容主要研究的是固体物质的变相规律以及金属与热处理之间的联系,同时也涉及到具体的实践应用研究。该课程在专业课中占据重要地位,具有承上启下的积极作用,对物理与化学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直接影响到他们的教学效果,并且决定着后续材料有关课程的顺利开展。材料课程主要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全面认知金属,了解其基本性质与所产生的影响,掌握相关性能以及影响性能的主要要素,通过对这一课程的学习后,进而开展金属热处理课程,对金属进行深入学习,主要包括的内容有金属的内在结构和成分与金属性能的具体关系,从而对其进行综合分析,采用正确科学的方法,在先进设备的辅助下,运用专业理论知识以及相关实践操作技能,培养学生解决金属热处理有关的现实问题。因此,要对这些相关联的课程建立全面系统化的教育体系,合理安排好各个课程之间的先后书序、促进关系、由浅到深、由深到精,防止出现教学课程重复与难点知识疏漏等问题,全面实现教学改革的目标,优化整体教学体系,为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教学服务。学校与教师之间要对这一领域的教学课程进行专题研讨,共同努力,将金属热处理课程基本理论知识与实践教学活动、教学内容与能力培养、现代技术与传统工艺、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以及教学体系目标与教学任务之间的关系协调好,将课程进行有机整合与优化,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实际操作技能与创新能力,从而深化人才培养,早日实现教育目标。由于金属热处理课程必须要配合具体的实验才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相关知识,教学内容中概念化的描述较多、具体的公式运算却很少,并且很多基础理论知识都是以文字、表格或是图片的形式对重点知识进行解释,但是学生却对这样的解释不能完全理解与掌握,学习起来比较吃力困难[1]。同时课堂的教学时间有限,怎样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的更加迅速,是教师们所要思考并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对教师个人专业综合能力的考验,,面对这样困境金属热处理职业能力渗透式教学金属有关的等温曲线图与“四把火”的热处理形式作为重点内容,从而体现出热处理工艺所具有的重要的影响,让学生通过重点内容的学习,提高自身创新能力。

2增强实践、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

对于金属热处理课程来说,实践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想要让学生全面掌握教学内容,真正了解相关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生产当中,就必须通过实践操作才能实现,因此,实践教学是该课程的重要内容。实践教学要依据专业的教学目标与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向,有针对性的对学生们开展理论知识教学、并根据教学内容进行匹配的实验、让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充分锻炼,从而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实践教学的内容主要由实验、实习、生产、企业实践以及社会实习等内容构成,通过这几方面的学习,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是教学体系中重要环节,也是从理论知识到生活实际转向的重要方式,通过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案,学生得到专业的训练,能从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整体教学效果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3综合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协作能力

由于金属热处理课程的理论知识比较抽象性、概念化,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因此,就需要教师采取正确高效的教学方法,将知识转化成学生更为容易理解的形式,将抽象变成具象,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要注重学生与之间的互动,给予学生充分自由空间,留给学生充足的合作、讨论学习的时间,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投入学习,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拓展学生思维模式,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同时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实现师生共同进步。其次,教师也可以改变传统板书教学的方式,积极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的优势,将抽象性的知识通过视频更为直观的方式展现在学生眼前,让学生更容易理解,便于他们掌握与学习,能有效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精力听讲,提高教学效率,使学生的学习成果事半功倍,从而充分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与感情认知,对知识掌握的更加深刻。

4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重点向职业能力渗透方向靠拢,对教学模式进行全面的改革优化,转变并丰富教学方法,从各方面不同角度,提高学生对金属热处理课程的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人协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从而充分体现渗透式教学的重要意义与巨大能效,为学生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奠定稳固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油茶籽油 钙 铜 锌 原子吸收光谱法 不确定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计量技术规范JJF1059-1999《测定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中对不确定度的定义是:表征合理地赋予被测定之值的分散性,与测定结果相联系的参数[1]。不确定度恒为正值,不确定度一词指可疑程度,广义而言,测量不确定度意为对测量结果正确性的可疑程度。

测量不确定度[2-3]是测量系统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特性指标,是测量质量的重要标志。测量不确定度在检测、校准和合格评定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CNAL)要求经CNAL认可的检验实验室必须建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程序,并有能力对每一项数值要求的测量结果进行测量不确定度评定[4] 。油茶籽油是人们日常生活常见的食用油,与人们生活饮食密切相关[5-7]。对油茶籽油中金属元素含量测定的不确定度进行分析和评定,如实反映测量的置信度和准确性,确定影响测量不确定的原因,对于减少人为误差,准确测定油茶籽油金属元素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1. 实验部分

1.1仪器与试剂

AA-6300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仪器有限责任公司),AUW220D电子分析天平(岛津制作所试验计测事业部),Ca,Cu,Zn标准溶液1mg/mL(国家有色金属及电子材料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用水为超纯水。

1.2仪器工作条件

仪器测定条件经过正交法优化,选定最佳工作条件见表1。

1.3标准溶液配制

1.4实验方法

精确称取2g左右样品,置于100ml烧杯中,于电炉上炭化,加入20mL(9+1)硝酸+高氯酸混酸浸泡过夜后,在电热板上加热至无色透明后,升高温度至近干,冷却,转移至25mL容量瓶中,定容,待测。测试7份油茶籽油中Ca,Cu,Zn含量,每个平行样又分别测定6次,测定结果见表3,通过计算合并样本标准差评定油茶籽油中Ca,Cu,Zn含量测试结果的不确定度。

2结果与讨论

2.1 数学模型

3 结论

讨论了油茶籽油中Ca,Cu,Zn的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通过比较可以看出标准物质的稀释过程和曲线的校准对不确定度贡献较大,样品制备重复性试验次之。因此在测定过程中要调整仪器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尽量减少溶液稀释过程,建立合理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尽量减少测量过程中各种不确定度分量,使原子吸收的测定方法更规范和合理,从而提高样品检测的准确度。

参考文献

[1]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测量不确定度评定与表示[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4.

[2]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化学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评估指南[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2: 1-111.

[3]陈维青,陈泽明.用ISO《测量不确定度表达指南》评估ICP-AES法测定不确定度[J].理化检验-化学分册,2003,39(1):28-32.

[4]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实验室认可与管理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3.

[5]杨锚,刘肃,钱永忠等.ICP-AES法测定蔬菜、水果中锌含量的不确定度评定[J].分析测试学报,2006,5(4):104-107.

篇10

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具有潜在性,一旦被调动起来,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对学习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因此我们可以通过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和激发其创新意识,例如在课堂中可列举同学们熟悉的实际事例,结合授课内容潜移默化、正确引导,让学生体会材料科学的奇妙性和材料的重要性,认识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另外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学习内容做成课件,以图片、文本、动画等形式表现出来,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微观物体宏观化、复杂的过程条理化,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对学习本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对所学知识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二、根据专业特点明确教学目标,创造良好的教学情景

针对机械类的各个专业特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标。比如说对于数控技术专业的学生,重点讲解渗碳钢、调质钢和工具钢等;对于模具专业不仅重点讲解模具用钢,还要讲解有色金属。由于工程材料的课程内容具有基础性、前沿性和时代性,所以对机械工程材料知识的掌握程度对学生今后的工作和发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这就要求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不但要掌握机械工程材料的基础知识,而且还要掌握各种机械工程材料的特点及适应场所,能够合理选用材料并制定正确、经济的加工工艺路线,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必须创造良好的教学情境。我们首先要创设民主平等、宽松自由、和谐的课堂气氛,允许学生有不同见解,放开思考,扩散思维,鼓励学生们大胆发表意见,教师要主动和学生沟通,建立一种平等、信任、理解、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心理安全的情形下积极探索,培养创新意识,最大限度地发挥创造潜能。其次,重视课堂讨论。课堂讨论能够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性,锻炼学生的胆量,培养与训练学生独立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以平等、相互交流、相互促进的方式参与课堂讨论时,教师须及时抓住学生讨论时的闪光点加以鼓励和总结,引导讨论不断深入,并使学生们在原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上有所提高。另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渗透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教师在讲课的过程中要善于设疑、质疑,要特别注意在新旧知识的衔接转换处提出新的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在倾听学生的讨论后再和他们一起分析,从而自然地得出回火的重要性及应用。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还使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由被动变为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