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内涵

篇1

一、化学核心素养的内涵

林崇德教授曾对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做出过这样的解释,即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学生通过学科教学或在学习学科知识的过程中所逐渐形成和所必须具备的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与满足个人终生发展、持续成长需要的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并不是抽象的教学概念与学习理念,而是与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革紧密联系的。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教学事业的持续发展与进步,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也逐渐从以往的关注知识逐渐转向到关注能力上,这就使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不仅是新时代对学科教学所提出的教学改革要求,也是促使学科教育能实现现代化发展、确保学生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的关键教学途径。而化学核心素养便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一种,学生通过化学学科教学所形成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均是带有较强化学学科特点的。主要是由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以及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五个维度所构成的。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但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对学生批判、推理、质疑以及创新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的发展同样也具有积极的教学促进作用。因此,作为新时期的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核心素养教育对促进学生成长,推动学生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与影响。并要充分结合高中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运用多种现代化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有效创新与改革,从而在满足学生发展需求与学习需求的同时,全面提高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效率,促使学生更为深入地感知与体会化学学科的魅力与价值,最终实现全面发展与综合成长。

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分析

(一)教学观念陈旧

虽然在素质教育与新课改全面贯彻我国学校教育体系中的今天,教学工作者的教学思想与教学认识有了明显的变化与革新,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当前的高中教育阶段中,仍存在部分高中化学教师会受到传统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这就使这部分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培养,在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的选择与应用上,也会过于关注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发挥。这就使学生难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主体作用,致使学生的化学学习热情与化学学习积极性日益衰减,课堂参与度与配合度降低。这不仅会严重影响高中化学的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同样也会造成一定程度的限制与制约。

(二)教学方法单一

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育,在学生步入高中学校开展新一轮的化学学习活动后,高考的学业压力与学习负担便会接踵而至。这就使许多秉承应试化教学思想的高中化学教师为了能在短期内提高学生的化学书面成绩,会以“填鸭式”教学为主要的化学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知识灌输,致使学生在高中化学课堂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学习地位,对化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也仅能通过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进行死记硬背,而不是主动理解化学知识的本质,感知化学知识的内涵。长此以往,高中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便会在夜以继日的枯燥学习中消磨殆尽,其学习效果也难以得到本质上的提高与增强。除此之外,由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极具广度与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便严重加剧了学生化学学科学习的困难与复杂程度,这便直接影响了高中生的化学书面成绩。而针对这一问题,许多高中化学教师在学生化学知识学习中,便会提倡题海战术的应用,让学生通过海量的题型练习而实现在考场中对相应题型的快速解答,以此达到提高学生化学成绩的目的。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能在短期内提升学生的化学成绩,但这并不表示学生的化学学习效果与质量就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主要原因在于,高中化学是一门综合性的教学学科,其试题也得益于高中化学的综合性学科特点而表现出灵活多变的特点,其主要考查的是学生思维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问题分析能力等化学综合素质与能力。而通过题海战术取得高分的学生,在重复机械的习题练习中其思维能力便会受到局限,在应对综合性与思维性较强的化学习题时,这部分学生便会因思维不活跃、不发散而出现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等学习问题,其学习成绩也会出现较大的下滑,进而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这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轻视实验教学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教学学科,这就使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是需要建立在学生具备较强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基础上的。但就现阶段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活动开展与组织情况来看,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以教学时间有限、教学进度慢为由而忽视化学实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开展,这就使学生的化学实验操作能力与动手能力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锻炼与提高,这不仅严重阻碍了高中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对学生化学知识的深度学习与高效学习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与限制。

三、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策略与方法

(一)夯实化学学科基础知识,为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创造可能

由于高中化学知识相对较为复杂与综合,这就使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知识学习过程中常会因基础不扎实而出现学习成绩下滑、学习问题频出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提高与增强,对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养成与发展也会造成相应的阻碍。因此,为了有效改善与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所存在的这一教学问题,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重视夯实学生化学基础,可通过化学基本概念的讲解教学帮助学生整合化学学科知识之间的逻辑性,从而在有效提高学生化学基础能力,奠定学生化学知识基础的同时,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创造可能。例如,在教学“氧化还原反应”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围绕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这样的反应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展开一系列的教学活动。首先,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向学生指出“铁丝生锈,苹果发黑”等常见的氧化现象,并以此为依据向学生提出“如何还原氧化现象”的教学问题,从而在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同时,促使学生联系已知的氧化与还原知识初步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内涵;其次,在正式授课中,高中化学教师则可在课堂中为学生演示“铁丝燃烧”的实验,便鼓励学生写出本实验的化学反应式,促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站在化合价的变化与电子转移的化学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理解氧化还原的实质,全面掌握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内涵;最后,则要鼓励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特点与本质进行总结与分析,并在此基础上为学生设置一定的化学练习题目,以此更好地夯实学生的化学知识基础,为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持续发展创造可能。

(二)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化学是一门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学科,其中所涉及的知识内容多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这也决定了高中化学必将服务学生生活的学科教学本质。但由于高中化学的思维性相对较强,这就使绝大多数的高中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过程中常会受到自身年龄特点与认知特点的影响而难以全面、深入体会与感知高中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化学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也相对较低。对此,高中化学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就可结合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为学生创设化学学科教学情境,从而在有效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的同时,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与激情,促使学生以更加积极与主动的学习态度与情绪投入化学教学课堂,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例如,在教学“钠及其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在为学生讲解碳酸钠的化学性质时,引入纯碱在现实生活中的有效应用,从而在为学生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的同时,有效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对其进行思考、讨论以及分析,从而促使学生理解强碱弱酸盐水解呈碱性的化学本质的同时,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如此一来,学生便能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与感知化学学科的生活化教学本质,并能在实际的生活中熟练的应用化学知识解决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对学生化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也具有极为深远的教学作用与影响。

(三)强化实验教学活动组织,锻炼学生实践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核心基础的教学学科,因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也成了促进学生化学核心素养发展的关键所在。然而,在以往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绝大多数的高中化学教师往往会受到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与限制,而对化学实验教学存在错误的教学认知。这就使高中生在实际的化学课堂学习中很少有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便会因实践能力与操作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与锻炼而出现化学学习效率下滑等学习问题。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化学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与综合提升,在很大程度上还会对学生化学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造成打击,进而严重限制与阻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为了能在实际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与学生发展促进者,高中化学教师就必须充分重视多种化学实验教学活动在日常教学中的组织与开展,从而在有效丰富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参与化学实验学习活动实现实践探究能力与操作能力的有效锻炼,进而实现化学核心素养的进一步发展。例如,在教学“认识有机化合物”一课时,高中化学教师就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式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演示利用球棍模型搭建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过程,从而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促使学生通过演示实验教学更为直观、形象地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特点。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学生展示更多的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模型,从而在有效开阔学生化学知识视野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化学知识理解与认识。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化学学习效率的提高,对深化学生理解能力、锻炼学生想象能力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引导学生进行“用化学沉淀法去除粗盐中的杂质离子”化学实验学习活动时,教师便可根据学生的化学学习情况,认知发展情况以及动手操作能力将学生划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实验学习活动展开自主、合作的探究性学习,以此促使学生能在实际的实验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自身学习主体性对实验过程进行探究、思考,对实验方案进行改进、优化,对实验结论进行总结、分析。在此过程中,高中化学教师则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教学引导作用,针对学生实验学习方法、实验操作步骤、实验设计环节中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合理指导,从而在促使学生更好地完善化学实验学习结构的同时,促进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独立思考探究能力以及问题解决与分析能力的发展。这不仅有利于高中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对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以及化学核心素养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高中化学;人文教育;渗透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课程体系,充分体现高中各学科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学科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作用。”在新的高中化学教材编写中,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采取了模块化形式,对教材内容的设计做了很大的变革,其中变化比较突出的是教材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化学中的人文精神

化学是自然科学中的一门基础科学,它不仅包含丰富的化学知识,而且体现出科学精神、科学方法,蕴涵着科学的思维方式。但是,化学中的人文精神不是以显现的形式表露于外,而是以潜在的形式蕴涵其中。如化学在解决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有关问题,在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作为一种认识真理的探究活动,化学也不断地丰富、深化或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导致人们在认识论、方法论以及自然观等方面发生变化。同时化学与环境、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都可以揭示化学的人文精神风貌。

人文精神包括关于自然、社会以及人自身的知识性因素。当前我们弘扬人文精神,其主旨在于彰显人之为人的本质,或者用当前比较流行的话来说,就是使人成为大写的人。我们的教育要让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宽容,学会理解,学会让步,学会谈判,学会妥协,学会双赢”。

二、高中化学教材中人文精神内容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科学教育缺乏人文内涵,导致学生对科学知识以外的品德、哲学、美学、环境等方面缺乏应有的认识和把握。依据国际教育改革将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相融合的趋势,以及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的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以此为准则制定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与原来的《化学教学大纲》相比,一个突出特征就是,为有效地实施人文教育创造了广阔的空间和机会。《课程标准》与原来的《教学大纲》相比,在“前言”中明确提出了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强调要在人类文化的大背景下构建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体系。新课程不但要使学生掌握先进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如何理性地应用知识,使他们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培养符合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现行的高中化学教材也从多个方面呈现出了人文的特点:

1.强调科学方法的培养

新教材注重科学方法的培养,即明确问题――收集资料――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得出结论,这种方法贯穿于始终。例如,在第一册第一章第一节“氧化还原反应”编写中,先复习初中化学反应的分类,学生发现氧化还原反应不属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中任何一种,同时亦发现,在初中从得氧、失氧的角度把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也是不够全面的,它把在一个反应中同时发生的两个反应人为地分割开来。发现这样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探索,最终得出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2.重视化学学习兴趣的培养

家庭小实验趣味性很浓,如“冰袋”的制备,“白纸显字”,测量雨水的pH值,改变花的颜色等。这些小实验能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学习,能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提问,学会提纲挈领,抓重点,更能让学生在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阅读材料的人文性很强,体现了科学发展史的教育作用。

3.加强协作精神的培养

新教材中提供了化学活动。在每一小节中都有“讨论”。问题的讨论都可以采用协作的方式进行。教师在学生个体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开展小组形式的协作学习讨论活动,以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学习主题的内容。

4.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实践

教材充分注意与生产、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适当引入科技新闻、资料、照片等实例。在教材编写中,尽可能以学生已有的社会生活经验为基础引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对科学的亲切感并学习实用性知识。

三、化学教学中人文精神培养的途径

1.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人文精神

在中学教育阶段,新课改的核心理念就是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要求学生具有科学素养的同时,还应该具有一定的人文素养,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作风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化学实验教学既要让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要让学生体会实验探究过程中的艰辛,这也是化学学科的优势所在。

2.利用化学家的故事,引导学生形成积极探索、顽强不屈的意志

当学生在做作业或者做实验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可以穿插有关化学家的故事,培养学生顽强不屈的意志。比如,瑞典化学家诺贝尔被誉为“炸药之父”,他凭借自己顽强的意志取得了最终的成功。还有英国化学家康福思,虽然是聋人,但是他向命运发出了挑战,最后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

3.让学生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

科学是一把双刃剑,既可以造福人类,又可以毁灭人类。这就必须让学生从人文价值的角度看待和理解科学,这也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难题,在进行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应该关注环境的变化,否则得不偿失。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我们应该让学生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选修教材则提出了“认识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提供生活材料和保护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观点。

篇3

关键词:合成课程要素;新课程标准理念;化学课程教学

从基于人本主义的合成课程角度来分析、理解新的高中化学课程,不仅对传统课程缺点的改进颇具启发意义,对教师进一步领悟新课标内涵,有效实施科学教学,也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一、合成课程的基本理论和要素

教育界根据人本主义心理学与课程教学的关系,提出了“合成课程”的教学模式。合成课程以人本主义为核心,重视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以培养“完整的人”为目标。其要素如下:

1.合成课程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承担责任

卡尔・罗杰斯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要求学校教学应以学生为中心,认为学生必须通过自由选择才能成长起来,别人的选择和过分控制只会削弱他的能力。教师不是教学过程中的权威者,而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提供日益增多的自主学习机会。

2.自我是学习的法定对象

马斯洛曾提出“学习不能靠外力,只能靠内发”的观点。强调学习中人的因素,必须相信任何正常的学习者都能自己教育自己,发展自己的潜能,并最终达到“自我实现”。因此,课程实施必须能够让学生认识自我,明确自己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积极、自主地学习,学会独立思考,亲身实践。

3.合成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

合成课程提倡学校在教育学生时,不应该只注重其智力发展,也要注重学生体质、情感、信念、价值观的发展,应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高素质的适应社会需要的人,应把学生培养成具有独立人格和创造力、能适应时代变化的人。

二、从合成课程的视点解读高中化学课程的理念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时课程基本理念主要是:

①立足于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的需要,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相融合的化学课程目标体系。

②设置多样化的化学课程模块,努力开发课程资源,拓展学生选择的空间,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

③结合人类探索物质及其变化的历史与现代化学科学发展的趋势,引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形成科学的世界观。

④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

⑤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多种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⑥在文化背景下构建化学课程体系,理解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重要作用。

⑦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

⑧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新的“平台”。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从以上内容不难看出《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体现出合成课程的多种要素,主要表现为:

1.课程目标的指向一致

合成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强调思维、情感、行为的整合。而化学课程的目标着眼于提高21世纪公民的科学素养,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融合。不仅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化学知识,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而且可以提高其决策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目标指向是一致的。

2.课程内容的选择一致

合成课程要求课程内容应满足学生需要,强化生活性,突出与学生生活经验和未来生活的联系。化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第34点同样强调化学学习的内容需结合人类探索化学的历史与化学科学发展趋势,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可见,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几乎完全相同。

3.课程实施的要求一致

化学新课程的实施建议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通过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兴趣,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促使学生走向成功。在课程改革中引导教师反思,提高专业能力。这些建议体现了合成课程所注重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和思维、情感、行为相整合的做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但也不忽视教师的共同参与的思想。

三、合成课程的理念对高中化学课程的启示

1.注重实验探究,突出课程三维目标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其规律和原理的获得都离不开实验的支持。化学实验具有直观、形象及趣味性等特点,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科学精神、锻炼思维能力、开拓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在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化学教学中,通过现代教育技术手段,给予演示实验更大的展示空间,使学生体会前辈探索真理的艰辛和求索过程;推广微型实验,为分组实验提供可能,让学生关注绿色化学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增加探究性实验的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科学探索,通过实践体验掌握科学探索的一般过程。

2.注重教学方式,提倡自主学习

新课程对改善学习方式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改变单一的、被动学习模式,强化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形成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自主学习方式。教师要以化学核心知识为中介,采用合理的教学方式,讲述、讨论、演示、实验等方法按需应用,组织和引导学生主动去掌握知识、发展能力。

3.结合学科特点,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高中化学教学,帮助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增进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在此过程中,也将提高教师本身的专业素养,实现师生共同提高。

篇4

1.全面培养学生的能力,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知识、技能与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处理。高中化学阶段知识与技能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础,而能力则是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条件,是提升高中学生科学文化素质的主要因素。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通过素质教育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在重视化学基本概念教学的同时,更要注重概念所蕴含的科学性,甚至要注意每一个化学概念形成的阶段性,在素质教育的推动下进而加深对相关概念的理解与运用。

2.引导学生全面发展,提升身体心理素质

在高中化学素质教育的引导下,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心,能一定程度去克服自卑感,敢于面对困难、挑战困难,久而久之树立坚强的意志,让学生在德育、智育、美育方面全面发展。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劳动技能素质

素质教育下,实验教学得到改善,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实验教学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形成化学概念,并获得化学知识与技能。高中化学素质教育要求学生必须严格遵守实验教学的规则,保持操作规范、注意安全,有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学习方法,进一步激励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与探索精神。

二、高中化学素质教育的具体策略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

高中学生的情感、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保持积极的情感、学习欲望以及浓厚的兴趣是学生学好化学知识的主要保障与来源。

1.1充分利用有效资源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与态度

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收集与整理有效的教学资源,并在恰当的时机引入课堂,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加强情感教育。例如:学习“氨气以及化合物”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将“20世纪初期,科学家发明的高压合成氨技术,进而让世界粮食的产量增长了将近一倍,有30亿人口能免于饥饿”等等这类资料讲解给学生,这样几句话能有效调动学生对科学家的敬佩之情,同时也就激发学生对高中化学学习的热情。又例如:学习“人类对源自结构认识的演变”的相关知识时,在介绍相关化学史的过程中,能让学生充分感受到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方法与态度,进而认识到科学发展是永无止境的。

1.2实践活动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手段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功能,尤其是一些实验现象比较明显,而且直观又生动,教师需要对这类实验进行精心的设计与演示,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金属钠与水的反映”相关实验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这组实验,在直观生动的“浮、游、嘶、熔”等现象,学生能更好的掌握钠的特性,同时还能培养学生安全操作实验的意识。

2.高中化学科学知识和能力教育是化学素质教育的核心

2.1演示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基本实验能力

化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化学教师都认为演示实验是非常麻烦的过程,主观认为只要将实验的原理、现象、步骤、安全注意事项等等交代清楚就行了。新课改下,教师必须要改善观念,要认真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某些实验污染比较严重或者某些条件不准备无法开展实验,而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而且需要在多媒体演示之前设置相关问题,并正确引导学生带着质疑的态度去观察实验。这种模式下学生能充分理解知识,而且还能积累一定的知识,有助于提高实验能力。

2.2加强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当前高中化学教材设计了很多有助于学生进行探究的实验教材,作为教师要为学生创造一定条件,准备好实验相关器材,然后精心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感受探究的乐趣。例如:学习“溶液的配置与分析”相关知识时,定容时若俯视或者仰视的情况会给所配溶液物质的质量浓度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在亲自体验之后,便能观得知俯视的情况下是“凹液面”,实际上是低于“刻度线”的,进而使其溶液体积减少,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偏大;仰视的情况下则是“凸液面”,实际比刻度线更高,使其溶液的体积偏大,溶液物质的量浓度偏小。

篇5

【关键词】课堂教学 学科素养 知识体系 人文精神 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2-0139-02

新课改强调以人为本,为教师和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教育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实践能力。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学改革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改革。近年来,全国各地课堂改革如火如荼,新的课堂模式层出不穷,各领若干时日,形势喜人、形势逼人。陕西省华县咸林中学也提出了“五步教学法”,组织教师去“实践”,其实践时间可谓不短,效果如何只有教师心里知道,如今,部分教师重新回到实验前的老路。究其原因,教师并未领会新的模式的精髓,只是对“规定”的模仿,且“规定动作”教学耗时多、准备工作烦琐,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根本用不上。

就化学课堂而言,教师感觉非常忙碌,设计导学案、发放导学案、收集导学案、批阅导学案,课堂把时间留给学生交流、探讨,往往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搞得教师“心急”。学生课堂上非常热闹,课后简单问题不会解决。“展示”“演示”往往成为极少数学生表演的舞台,学生在实验中依赖性强,完成一个简单实验也需要他人帮助。有的学生三年没有独立完成过一个实验,在学业水平实验测试中尽出“洋相”。课堂教学脱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以接受学习为主,“讲记背练”和“重复演练”的现象依然严重,学生被限定在教室和习题中,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得不到应有的锻炼。考试成绩上不去,搞得学生和家长“心焦”。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改革到底需要改什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任务。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

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历,认为化学课堂教学不论怎么改,不论采取什么形式,都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 关注学生学科素养的培养

化学学科素养,简单地说,就是运用化学原理和方法解释或处理生活和工作中常见的问题,其重点在于对化学学科的态度、从化学的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以及具有对化学观点的批判精神。

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世界极其丰富,五彩缤纷的物质均由多种元素组成。各种元素的原子或直接构成物质(如金刚石、金刚砂等),或形成离子,由离子构成物质(如氯化钠、氟化钙等),或原子之间结合成分子,由分子构成物质(如干冰、蔗糖等)。这些物质间有些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反应,产生了新的物质(如溶洞景观的千姿百态就是物质变化过程中形成的)。热爱大自然,是人之天性,热爱自然,就必然热爱化学;热爱化学,就要学说“化学话”(化学用语),以化学知识、原理为基础,用“化学话”解释自然界与化学相关的各种现象,用化学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同时,化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必须重视实验,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只有具备基本的化学实验技能,自觉遵守化学实验规则,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工作习惯,才能保证化学学习和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还要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二 关注学科知识体系的构建

瑞典马飞龙教授创立的“变异理论”认为:“教什么”比“怎么教”更重要。因此,教师研究、设计教学活动的关键依然是“研究教学内容”。一切可成为科学的理论,都是由基本概念与基本逻辑分析规则及其结果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类创造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所以抓住“教学内容”,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科核心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上,十分必要。只有准确把握相关的化学概念,学生才会说“化学话”,才能学会从化学的角度,用化学的分析方法,认识、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才能进一步实现学习主题的社会性发展。要引导学生善于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网络体系,有条不紊地掌握化学知识。

三 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优化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之一。自主学习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学习任务的要求,积极主动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和努力程度的过程。我们要相信,每个学生都有相当强的潜在的和显性的独立学习能力,而且每个学生都有一种独立的要求,有一种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立性,积极鼓励学生独立学习,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学习。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着问题、围绕问题,眼、耳、口、手并用,去观察、去听讲、去交流、去讨论、去展示表达、去实验探究,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叶圣陶先生曾说,教是为了不教。教师在课堂上应是到位不越位,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和环境,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譬如,元素化合物的学习,根据化学学科定义便知,不外乎其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制备及应用。中学重点掌握其性质,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外乎其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学习过程中应有侧重,不一定要面面俱到。如氯气的物理性质,应知道是黄绿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有毒,

易液化(黄色的油状液氯),密度大于空气(71>29),通常情况下,1体积的水中可溶解2体积的氯气。至于密度是多少,熔沸点是多少不必死记,需要时可查阅。这样,通过一两种物质的学习,其他物质便可自主学习了。

再如,电化学部分不外乎就是将氧化还原反应分解为两个半反应。必修一中,研究物质性质的方法和程序,就是自主学习的方法指导。

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培养自觉的自控、自励能力,习得切合自身的自主学习方法,是走向成功的必由之路。未来社会的文盲,不是目不识丁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四 关注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民族进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塑造适应21世纪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人才,必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期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尊重每个学生的这种需要,创造一切条件满足学生的这种需要。

中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提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创新教育观,他指出实施创造教育的“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想;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嘴,使之能说;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大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不逼迫他们赶考,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目的、有系统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观察是创造的窗口,思考是创造的源泉。要弱化约束学生思维的定式,善于开展想象,想象是最有价值的创造因素。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诱发学生创新的内驱动力,创造宽松的环境,鼓励他们质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利用化学学科优势,通过探究实验,大胆实践。

五 关注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所谓人文精神,是以对人自身的关注为内在规定,以人类共同的生存和发展利益为最高准则的一种价值取向,是人类有史以来不断形成、积淀、丰富的精神文化总和。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课程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在化学教学中,我们要创新教学理念,落实人文教育。挖掘教材内容,培养人文精神。如加强绿色化学教育,培养可持续发展意识;利用化学发展简史,弘扬人文传统。亲近学生,关爱学生,建立和谐关系,体现人文关怀。

总之,我们应不拘形式,立足于教学目标,深入分析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去具体地研究课堂教学。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6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7.016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关于 “核心素养”的热潮实质上是国际教育竞争的集中反映,是教育质量的升级运动。然而当前高中化学教师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经验的影响,育人意识淡薄,育人能力缺失。加上教师进入职场以后,其思维模式、品格性情慢慢固定下来,当时展对老师提出更高要求时,许多教师消极应对或无能为力。因此,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促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其从“知识教学”转向“素养教学”,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而艰巨的任务。没有教师对核心素养的深入理解并在课堂教学中落实,教育改革只能是空谈。

一、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

目前,学界认为胜任力是指在某一岗位中,可以把表现优异和表现普通者区分开的个体潜在的较为持久的行为特征。教师胜任力包括教师知识、能力、人格特点以及动机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它能将绩效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区分开来。对于胜任力理论的系统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70年代。1968年,美国教育办公室出钱资助了8个教育改革项目,用来研究探索教师的胜任力因素。2000 年,Hay Mc Ber 向美国教育与就业部提交了一份“高绩效教师模型”报告,报告中提出了高效教师的5种胜任特征。1996年,在澳大利亚,国家教学委员会根据教师胜任力标准(1996)实施的全国教学质量项目中,为新教师开发设计了一个胜任力框架[1]。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对中学化学教师最大的挑战就是――从“教书”转向“育人”,这要求化学教师要具备相应的教学胜任力,在教学实践中才能实现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认为,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主要包括“转化的智慧”、“实验教学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创新能力”、“教育理想”五个方面的主要内容。

1. 转化的智慧

教学胜任力的提出,让我们思考什么才是一个好的化学教师。优秀的化学学者并不一定就是好的化学教师,知识的渊博并不意味着就有能力把知识传递给学生[2]。教师是教学的具体实施者,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中起着转化的重要作用。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运用合适的化学教学方法和策略,将教师知识转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这要求教师全面理解化学学科知识,包括化学内容知识、化学认识论知识等;充分了解学生理解化学知识的情况,包括原有水平、认知困难等;以教学法知识,包括教育学及心理学知识等作支撑。

2. 实验教学能力

实验教学能力是化学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实验对发展学生化学素养的重要作用是其他任何教学手段所无法代替的。科学探究实践是以化学实验为主的探究,强调用实验方法学习和研究化学[3]。教师要明确实验的重要性,深刻认识实验的功能和价值。具备熟练的实验能力,包括实验操作技能、实验教学能力、实验研究能力等,并能够开发高质量的实验探究课题。

3. 培养学生思维的能力

核心素养导向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成为化学教育教学重点,思维教学的重要性远大于知识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思维,教师自身必须具有相应的教育艺术,有思想、有智慧,以良好的思维品质去影响学生,引导学生思考。教给学生化学思维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分析解决化学问题,训练学生敏锐的观察力、灵活变通、迁移运用的能力,培养学生高品质的化学思维能力。

4. 教学创新能力

教师要能够开发化学课程和化学教学资源,挖掘教材中的育人潜能,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对已有的教学模式、策略方法进行改进。在实验教学中也要树立创新意识,改进实验。设计能够促进学生认识发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设计中有自己的创意和特色。教学创新能力是化学教师较高层次的胜任力。

5. 教育理想

现实教育工作中地位待遇问题、准备化学实验要额外投入很多时间精力以及对工作的倦怠感等严重影响化学教师的教学热情,他们只能做低层次的知识传递工作,这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是格格不入的。化学教师要有对化学科学的热爱、强烈的教育信念以及价值感,根据自身的情况确定教育事业目标,才能有激情构建高效教学。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可以使教师体会到成就感和信心,获得教书育人的满足感,在教学工作中实现人生目标和人生价值。化学教师要确立坚定的职业信念,不断追求新的更高的职业境界。

二、高中化学教师教学胜任力提升的途径

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进行培育,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实现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从而促使“核心素养”的培养真正落地,推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1. 深入研究化学课程知识

教师对化学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程度取决于化学课程知识。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化学课程知识的重要来源。教师必须认真研读即将颁布的新修订的新课程标准,研究化学核心素养与课程目标、课程基本理念与性质、课程结构、课程内容、实施建议和学业质量标准等,把握体现化学学科本质的特征的知识技能、基本观念、化学学科思维能力和价值观等。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的最主要的资源。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必须对教材内容进行详细的分析与解读。如知道特定课题教材的编排情况及编排意图,知识的产生方式以及内容特点,可利用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哪些等等。要根据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需求,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必要时还要将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和组织。

2. 提升实验素养

现实化学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实验教学弱化的程度相当严重,存在对实验认识理解不透、不理解实验操作的原理、操作不熟练等问题。提升化学教师的教学胜任力,必须加强培育其实验素养。加深对教材实验的理解,分析该实验对突破知识点的作用,透彻理解教材设计和选择该实验的意图,挖掘课本实验的内涵和价值[4]。还要从对课本实验的理解转移到培养实验探究能力、提升创新意识这个方向上。

3. 善于反思交流

积累每次教学过程中的感受,认真撰写教学反思或教学后记;观摩教学、跟同行或专家交流讨论,反思不足。如在每次教学之后进行教学反思:学习任务设计的有效性如何?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理解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要求?是否真正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在积累的同时重视思考,达到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的重新认识。教师只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进行调整,才能提高教学胜任力。一开始,化学教师的教学反思主要是一些教学问题、教学困惑点或兴趣点,这样的反思是较低层次的、零散的。通过与教学理论或有经验的教师教学操作的验证磨合,调节自身的教学行为,再总结,使教学反思达到系统思维的高度,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化学教学实践操作体系,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4. 提升教学研究水平

相当一部分化学教师认为“教学与教学研究有冲突”、“没有时间进行教学研究”、“找不到合适的研究题材”。教学理论水平停留在较低的层次,无法从“碎片化”的经验层面上升为具有前瞻性的、成体系的教学实践理论。化学教师一定要看到教育教学理论对教学行为的指导作用。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教学与教学研究应该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当外在的化学教学理论被教师理解和内化,并结合教学实践转化为自己的观点,便逐渐形成了化学教师的个人化学教学实践理论,经过升华和重建,最终形成自己的教学理念。研究力对其他胜任力起催化作用,如果其水平不高,其他胜任力的作用将会大打折扣[5]。

5. 加强拓展性内容知识的学习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系统思维;教学体系

伴随着现代课程教育模式的不断发展,在进行思维化高中课程改良教学中,实现对化学课程的全面性教育改革,并完成对系统化教育认证方向上的系统上设计改善。结合课程要点进行综合性分析,确保对不同思维模式方法在整体运行过程中的思维模式执行。下面笔者对系统思维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实际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1什么是系统思维

系统思维起源于系统理论,是西方人创立的一种思想模式,通常的说,系统思维是对认识对象进行系统化分析的一种思维。这种思想在使用过程中对系统的要素分析,在应用思维的理念上,通过对象作为系统本身的各项要素的贯彻,也需要结合课程要点进行综合性分析,确保对不同思维模式方法在整体运行过程中的思维模式执行。对于强调的整体性,其中所发展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也是影响发展的重要源头。系统思维的运用执行,在达到了一定的发展过程中,也为整体的系统化规程研究等,提供了安全保障。

2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系统思维需求分析

2.1现代化学教学需要系统思维:从现代社会的发展复杂性来看,协调处理各种关系,并依照相应的系统思维进行综合分析,确保对教育模式的发展是促进对现代信息化资源可持续性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现行的教育形式来看,思维性模式是促进现代教育健康发展的根本所在。只有不断的缩小教育差异,才能更好德尔满足对系统和谐相处的优质发展。

2.2高中教育需要系统思维:从系统思维的发展形式来看,高中教育间接的连接了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桥梁,对义务教育的模式以及发展的渠道等,提供了地位和价值上的表达发展分析。从一方面来看,在教育中为高中教育为国民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全面的提升保障;另外,青年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时刻较多处于高中阶段,这一阶段为其思想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观念上的思想影响。因此在进行高中教育的过程中,执行相应的系统思维模式教育,对其思想发展等,都有较的思想促进作用。我们通过年期符合的训练形式进行分析后,其不同的应对模式对异化价值的升学率等,也有所偏见。而系统思维的教学模式,就可以更好的满足对基本思想上的综合调节,为后续的学习等提供更为而宽广的视野。通过反复的教育训练,其教育发展,对执行的高等教育等,也能够提供优质的思想服务。从各种因素的共同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高中学习模式的教育形似对处理好科学人文的素养以及终身发展的思维等,都有极大的提升作用。

2.3高中化学教学的系统思维缺失:化学是一类以试验为基础的科学,在进行高中化学的教学中,通过对中心、实用性方面的科学性创造研究中,我们从对不同结构的营销方针以及情感价值教育上,促进对改革化建设教育领域上的调节改良,并完善对不同教育应用理念上的执行教育促进,是保证科学教育方法实现对情感教育执行的有效途径。从现有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的情感方向等,都需要加强对试验基础上的调节,对于因素的共同影响分析,并依照相应的化学教学在执行系统思维在状态的发展问题等,也可以满足对初步影响上的分析执行表达。

3系统思维在高中化学中的实际应用分析

根据现有的化学教学模式来进行分析,对于化学系统在分类教学和本体的研究化学实验等,也是保证对教学理论性研究的根本所在,对于各要素的分析研究,其实质性的指导方向,对于系统的环境以及教学系统结构研究等,可实现对系统思维在指导教育思想上的综合性研究。为满足对教学设计在执行内容方面的思维探索,下面对其系统的思想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3.1高中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和系统化设计分析:对于教师每个月在执行教育模式的盲目性和随意性等方面,需要结合实际的立足点进行知识信上的分析,为学生提供在教学行为上的表达输送,对于执行的课程教学模式,实际的课程认识以及发展模式等,都需要结合实际的使用规范,并依照相应的结构理念进行现代化教学。对于物质的概念以及实际调整的教育模式等,可以结合实际的精确性认知进行调整,其核心的内涵作用等,为其后续的社会教育发展等,提供了安全保障。

3.2高中化学教学的系统化分析:从高中化学的教学内容和发展模式概念进行分析,可得出在理论认知领域内的物质结构和化学实验模式等方面的关联性因素,在进行相应的构成化学研究中,实现对不同互动模式的教学执行上,可为后续的发展提供教育保障。从社会的学科性研究,在实际的使用上,可结合实际的使用标准,进行教学调整,为核心内涵的物质价值观提供教育安全保障。

3.3高中化学课程的体系化感念建设分析:对于现代化的教学模式逐渐推进,就根植的学生化学学习应用理念进行分析后,可实现对问题眼光在学习方法上的调节,其作用对于化学的基本观念的调节,并依照逻辑的观念点,实现对逻辑目标上的教育调节。对于不同观念的形式作用,并强制为其教育模式提供安全保障,是保证化学教育基本理念推进的根本所在。

3.4高中化学教育体系的系统化思考模式:系统思维是对认识对象进行系统化分析的一种思维。这种思想在使用过程中对系统的要素分析,在应用思维的理念上,通过对象作为系统本身的各项要素的贯彻,也需要结合课程要点进行综合性分析,确保对不同思维模式方法在整体运行过程中的思维模式执行。从我国教育体系的现代化教育建设方面进行分析,可结合已知的教育结构进行综合性调整分析,并依照相应的分布形式进行综合分析,并根据教学的系统安全体验,进行系统的外在环境分析,其作用,对系统功能的发挥等,都能够提供一个崭新的思想战略部署。

作者:李平均 单位: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李贵香,王秀红.新课标下山东省高中化学实验教学情况的调查与分析[J].化学教育.2008(07)

[2]王瑾丽.反思性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7)

[3]梁玉彩.类比时的异常现象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3

[4]李安峰,卢巍.浅议我国化学实验教学存在的问题[J].化学教育.2005(08)

[5]王瑞强.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化学演示实验的改进与创新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13)

[6]陈行.高校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有效方法[J].亚太教育.2016(16)

[7]何国华.论类比思维在化学学科教学中的开发利用[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1(12)

[8]魏跃兵.重视合情推理,提高创新能力[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4(05)

篇8

关键词:微课程;制作;氧化还原反应;高中化学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2-0152-04

高中化学素有“理科中的文科”之称,形象生动地阐明高中化学知识的零碎和逻辑性,它并不是简单地依靠记忆或者理解就能掌握的,只有理解没有必要的记忆是不行的,死记硬背更是死路一条。因此,它成为了困扰莘莘学子的一门困难学科。这个问题一直受到人们的关注,广为人知的网络课程、PPT教学、课后答疑似乎都不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到底有何行之有效的对策?微课程作为近几年蓬勃发展的新兴技术,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影响人们的学习与生活。

一、微课程

1.什么是微课程?在现行的“微课程”这一词汇出现之前,学校教育中已经出现一些与微课程相关的名词,诸如微视频、微学习、微型课程等。这些概念和微课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为了防止这些微概念之间的混淆,有必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加以梳理。首先是“微学习”,即微观方面的各种学习模式、概念以及过程,适用于开展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及短期学习活动。其核心理念是:不受时空限制地学习世间万物。其次是“微视频”,其时长短则30秒,长则不超过20分钟,内容广泛,视频形态多样,涵盖小电影、纪录短片、DV短片、视频剪辑、广告片段等,是可通过PC、手机、摄像头、DV、DC、MP4等多种视频终端摄录或播放的视频短片的统称。它既可以用于正式学习,也可以用于非正式学习。再次是“微型课程”,微型课程一般是一系列半独立性的专题或单元,持续时间比较短,一般只有1~2个学时,教学的组织规模也比较小。微型课程是完整的教学活动,适用于正式学习。微课程最早是由美国的戴维・彭罗斯提出。我国最早提出该概念的是广东省的胡铁生。他指出“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微课程是一种学习资源。人们关于微课程的概念至今未形成统一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微课程和其他微概念在现代教育技术的支持下已逐渐融为一体。若微课程用于解释某一具体知识点,则是以微学习的形式呈现;若用于阐释某专题或单元中多方面知识,则表现形式为微型课程。微课程能够根据不同的学习情境,灵活自如地更换呈现方式。由此可见,微课程是在教学中,以解释一个具体知识点为目标的一种聚焦化的视频教学模式,通常视频时间为3~5min,最长不超过10min。

2.微课程发展现状。国外十分重视微课程的研究,但其核心组成资源不统一,有的是教案式、视频式,课程结构较松散,主要用于学习及培训等方面,应用领域有待扩充,课程资源的自我生长、扩充性不够。国内在该领域研究取得一些成果,尤其在深圳、佛山、天津、上海等地对微课程的研究处于前列。广东省于2010年建成“广东省名师网络课堂”,在认真分析教师、学生的使用需求、现实可行性以及应用模式后,确定“名师网络课堂”建设框架为:以重难点、特色理念的微型课为主(15分钟以内),完整课例为辅;以精品专题为主要呈现方式,推出“信息化教学”、“精彩导入”、“合作学习”、“情境探究教学”等专题,突出资源的针对性,辅以学科系列化的资源呈现,增强资源的应用效益和辐射效应。如今,微课程不仅是一种学习资源、教学工具,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新方法。因此,微课程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关注、开发和应用。

3.微课程的应用前景。依据微课程的特点、发展趋势以及和学校教育的整合,总结归纳微课程在以下三方面的应用前景:首先,微课程是现今学生课外学习的新手段。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只有学生才最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明确哪些知识是已经掌握的,哪些知识是一知半解的。他们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方便地选择微课程来加强自己的薄弱环节。在以往的教学中,这种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只有课后答疑,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因此,微课程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新方法,必将发挥巨大的功效。其次,微课程是现今教师专业发展的新途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建设者,微课程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教师必然要进行深入地了解、学习和研究,以便开发和制作与本学科相关的微课程,不仅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业务能力。这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崭新途径。再者,教育资源的共享。在实际教学中,有时一名教师对问题的见解与思考存在局限性,这时就需要集合不同教师的教育智慧,形成教育合力。微课程能够便捷地实现信息共享,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微课程作为一种新颖、有效的教学模式,确实给教师、教育研究者带来了很多灵感与思考,他们也在各个方面对微课程进行探索和研究。然而,目前的很多工作仍停留在阐释理念和发展趋势等方面,在实践层面上,所取得的成果并不如理论层面的丰富和有效。针对高中化学教学,微课程毫无疑问是非常适合的。高中化学的知识点繁多而零碎,有时由于某几个重难点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导致学生对整块知识结构不能熟练运用。而这些知识点往往是考试的重点,一旦无法正确掌握,学生的成绩必然不会理想,长此以往,便会严重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对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应该将微课程和化学学科紧密结合,既可以检验微课程的实际教学效果、丰富其内涵,又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化学学科的一些重难点知识,是理论和实践的巧妙结合,同时也为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思路及借鉴。

二、微课程的制作

戴维・彭罗斯不仅提出关于微课程的概念,还对建设微课程的五个步骤做了系统的阐述:(1)罗列课堂教学中试图传递的核心概念,这些核心概念将构成微课程的核心;(2)写出一份15~30秒的介绍和总结,为核心概念提供上下文背景;(3)用麦克风或网络摄像头录制以上内容,最终的节目长度为1~3分钟;(4)设计能够指导学生阅读或探索的课后任务,帮助学生学习课程材料的内容;(5)将教学视频与课程任务上传到课程管理系统。李玉平的微课程制作“两步法”:(1)素材的选择与加工;(2)PPT制作与可视化处理,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素材的选择与加工。我们根据上述“两步法”的思路,选择高中化学的“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点为素材进微课程制作。

1.素材的选择与加工――高中化学中氧化还原反应教学重难点剖析。“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一学生学习化学的一大重难点。因此,我们以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的《氧化还原反应》为切入点,简要阐述微课程在高中化学重难点知识教学的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高中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安排在高一化学《必修1》。熟练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不仅能够轻松解决配平和计算的问题,同时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建立信心,从学习中获得乐趣,该部分内容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氧化还原反应中的重难点可归纳为以下几点:(1)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的区分;(2)根据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比较不同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3)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针对上述三个问题,不同程度的学生又有不同的实际学情。和以上重难点知识相对应的有三种不同水平层次的学生:第一类学生,我们也称之为“A类学生”,他们连最基本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概念都不能正确区分,可见基础很薄弱,对于新知识的接受存在较大问题。这类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很差,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必须以生活经验为支撑,对于抽象概念的理解进程十分缓慢,因此必须要经常列举生活化的例子加深他们对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理解。第二类学生,我们也称之为“B类学生”,他们能够正确区分氧化剂和还原剂等基本概念,但是对于不同物质氧化性和还原性的强弱尚不能熟练地掌握。要解决这类学生的困扰,首先还是要根据反应方程式,加强训练他们对于氧化剂和氧化产物、还原剂和还原产物的判断,其次帮助他们归纳总结规律:在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中,氧化剂的氧化性强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还原剂的还原性强于还原产物的还原性。第三类学生,我们也称之为“C类学生”,他们的问题是最难解决的。由于缺乏对相应的原子轨道和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等知识的系统认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问题便要通过不断地练习加以巩固。在课堂上,教师会根据一个具体的方程式,逐步地配平方程式。为什么这块知识的难度如此之大呢?我们认为可以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原因。作为高一学生,在还没有系统学习原子结构和化学键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论并且要求学生攻克上述三个问题是客观存在的难题。对于刚刚进入高中学习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尚未成熟,很多知识的理解仍需要具体形象的支持,而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是比较抽象和复杂的。学生尚未建立起从微观角度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就是电子转移的观点,他们更倾向于从宏观的化合价的升降来判断和理解氧化还原反应。无论是客观原因,还是主观原因,都决定掌握这部分知识对高一学生是个巨大的挑战。

而从教师方面考虑目前关于这块内容的教学模式,教师普遍采用的是传统的讲授法。即教师根据已具备的知识经验,在课堂上采取单向地不断向学生灌输概念,并加以海量练习而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的教学模式忽略了具有主观能动性并处于不断发展之中的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这一事实,忽视了学生在学校教育中的主体地位。事实证明,这样的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实践效果并不理想。因此,改变当前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让学生主动起来是目前教学中所要解决的主要课题,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资源与手段是教师面临的新问题。努力尝试一些随着时代进步应运而生的教学模式,微课程就是其中很好的一种手段。针对上文中提出的几个关于不同层次学生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我采取如下的解决问题思路并以此为基础制作微课程,充分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问题解决思路及视频制作脚本。针对“A类学生”,教师要经常列举生活化的例子加深他们对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理解。制作脚本如下:目标:通过该微课程,帮助“A类学生”解决不能正确区分氧化剂、还原剂的问题;思路:以生活中的借钱问题类比氧化还原反应的得失电子现象,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台词:以Fe和稀盐酸反应为例: 。我们以铁和稀盐酸反应为例,来学习怎么判断一个反应中的氧化剂、还原剂以及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在这个反应中:Fe失去电子,变成Fe2+,化合价升高,它是还原剂,对应的FeCl2是氧化产物;H+得到电子,变成H2,化合价降低,它是氧化剂,对应的H2是还原产物。我们可以类比生活中的借钱问题,反应中的电子就是钱。Fe把2块钱,也就是2个电子借给H+,Fe作为提供钱,也就是提供电子的那一方,它是还原剂,它被H+氧化,所以对应的FeCl2是氧化产物;H+得到Fe借给它的钱,也就是Fe提供的电子,H+作为接受钱,也就是接受电子的那一方,它是氧化剂,它被Fe还原,所以对应的H2是还原产物。这就是怎么判断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和氧化产物、还原产物的方法。针对“B类学生”,教师要依据反应方程式准确阐释判断方法和规律,辅以一定量的练习加以巩固。制作脚本如下:目标:通过这个微课程,帮助“B类学生”解决不能正确比较不同物质氧化性强弱的问题;思路:以一个具体的反应为例,帮助学生理解如何根据反应方程式比较不同物质的氧化性强弱;台词:以Cl2和KI反应为例: 。我们以Cl2和KI反应为例,来学习怎么判断不同物质之间的氧化性强弱。在这个反应中,首先我们要判断出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

和还原产物。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氧化剂>氧化产物;还原性:还原剂>还原产物;在这个反应中,氧化性:Cl2>I2;还原性:I->Cl-。这是最基本的判断方法,等以后学习了元素周期律的知识,便可以利用其他规律加以辅助判断,提高准确性。针对“C类学生”,教师要依据一个具体的方程式,逐步配平方程式,其中要抓住一个关键、掌握三个原则。一个关键是指:准确判断并标出变价元素的化合价,求得化合价升降数及其最小公倍数,进而求得氧化剂、还原剂的基准计量数。三个原则是指:(1)质量守恒;(2)得失电子守恒;(3)电荷守恒。帮助学生解决配平问题以后,还要让他们明确实际参与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并不一定就是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例如在“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盐酸是4mol,但是其中只有2mol是还原剂,余下2mol参加了反应,但并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过程,这是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制作脚本如下:目标:通过这个微课程,帮助“C类学生”解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问题;思路:以一个具体的反应方程式为例,帮助学生掌握方程式的配平和计算;台词:以“实验室制取氯

气”的反应为例:

我们以实验室制取氯气的反应,来学习怎么配平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以及计算问题。在这个反应中:锰(Mn)元素的化合价从+4价降低到+2价,降低了2价,生成物中的MnCl2中只有1个Mn原子,共降低了2价;氯(Cl)元素的化合价从-1价升高到0价,升高了1价,生成物中的Cl2由2个Cl原子构成,共升高了2价。2和2的最小公倍数是2,所以这个反应中氧化剂、还原剂的基准计量数是2,也就是说,该反应共转移了2个电子,这是得失电子守恒。MnO2、MnCl2、Cl2的化学计量数均为1,根据质量守恒,生成物中有4个Cl原子,那么反应物中也应该有4个Cl原子,全部来自于HCl,HCl的化学计量数为4,又因为H原子守恒,H2O的化学计量数为2。至此,该方程式已经配平:

特别要注意的是:实际参与反应的氧化剂和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并不一定就是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之比,在这个反应中,参与反应的盐酸是4mol,但是其中只有2mol是还原剂,余下2mol盐酸虽参加了反应,但并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只有那2mol当作还原剂的HCl才参与了氧化还原反应过程,因此,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而不是表面上的1∶4,这是导致学生计算错误的根本原因。这是个很常见的错误,学生要十分重视它。由此,我们完成了微课程的脚本制作。

3.脚本的可视化处理媒介。根据上述典型问题分析及脚本制作,可视化处理是制作微课程至关重要的步骤。可视化处理主要是视频制作,可以是摄像录制,也可以是录屏软件录制。

Showme是一款快捷有效的录屏软件,又被大家称为网络平台上的交互式白板,画面简洁,非常适合手写,操作简单,可全程记录边画边说的过程,是一款快捷有效的录屏软件。过程中不会出现和教学内容无关的事物,可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制作完成的课程可上传至网站实现全网共享。之外,目前比较常见的可视化处理方式还有以下几种:(1)录制屏幕工具Camtasia Studio。这款软件的优点在于视频录制后可自动生成视频格式,还可以进行屏幕局部录制。完成后的视频可进行后期字幕添加,可自动追踪鼠标进行局部放大。难得的是,这款软件很小,安装方便。(2)PPT自带功能。用PPT自带录制功能也可以录制微课程视频。由于画面是未经转换的,画面清晰度非常高,可以使用演示时的荧光笔进行书写。根据PPT的功能,不仅可以添加图片资源,还可以制作简单的动画效果。(3)手写板。手写板最大的好处是可以使用各种笔画并记录大量的书写过程。(4)智能手机。具有摄像头的智能手机是录制微课程非常方便的工具,不仅可以录制书写的内容,还可以拍摄各种实验、实践操作以及运动技能等。在用手机录制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是手机的固定以及正确选择录制方向,以确保视频的画面质量以及可视化效果。上述几种方法各有特色,可根据微课程的不同要求以及实际条件来选择。我们采用ipad中的showme软件来制作并上传至网络平台共享。

三、微课程应用的教学效果及其存在的问题

通过微课程学习,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根据自身存在的问题在课余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自学,不仅加强学习效果,更可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在过程中逐渐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与习惯,对学生完善知识结构和培养其终身学习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微课程理念的诞生、发展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是当前中学化学教学手段的重要变革。为了微课程的实效性,教师可以对学生实际学情分类疏理,在对教材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有的放矢地制作微课程。因此,教师在讲解同一个知识点时可以根据不同学情制作多个微课程,不仅可以有效实现因材施教,更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业务能力,为高中化学教学模式创新提供思路。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针对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强化。不仅能更有效地巩固知识,更是为其自主学习意识的逐步树立与能力提高提供载体,为学生终生学习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唐军,李金钊.中小学微课程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3,(9):55-57.

[2]刘运华,衷克定,赵国庆.新加坡微型课程研究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98-101.

[3]梁乐明,曹俏俏,张宝辉.微课程设计模式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3,(19):65-73.

[4]梁乐明,梁锦明.从资源建设到应用:微课程的现状与趋势[J].中国电化教育,2013,(8):71-76.

[5]张静然.信息技术课程新理论综述[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2,(Z1):19-21.

[6]Morris L V.Innov. High. Educ.2009,34(2):67-68.

篇9

【关键词】高中化学;课堂教学;氛围

高中化学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质的跨越,多数学生沉浸简单的传授式教学和一题多练的学习模式中,而高中知识量大且学习时间有限,因此,高中教师更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交流合作,经历过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让学生学会质疑、学会思考、学会创新,从而达到师生共识、共享、共进的教学境界。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轻松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单元才会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才会敏捷,而在压抑的时候,大脑皮层的神经细胞就会受到抑制。因此,创设和谐民主的课堂氛围是营造互动课堂的前提。

新课标打包打破了传统的课堂教学格局,教师从过去的教书匠这一核心中解放出来,,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和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发展。同时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学生获取知识的传授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心态置身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把教学与研究有机地融为一体,是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前提条件,是教师进步的基础,是提高教学水平的观念,是创造性实施新课程的保证。

教师要力争营造一个轻松、愉快、平等、合作、民主的课堂氛围,放弃容易造成师生对话障碍的三尺讲台,和学生换一下角色,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交流,甚至让学生主动上台做教师。这样的师生互换。活跃了课堂氛围,使教师的工作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教学方法,激发教学兴趣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决定了传统的教学方法已不适应化学学科的特点,化学是一门研究自然界各物质的结构、性质、变化规律的基础科学。教师必须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依据新课改的理念与内涵,推行自主、协作、探讨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思考、发现,尊重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让课堂变为学生讨论、交流的场所。教师及时点评和鼓励,为学生提供展示平台。实验是化学的核心,教师在教学中设法多做演示实验、改进课本实验,尽可能低让学生多做实验。教师还可以用多媒体课件来做演示实验。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多表扬,采取不同地教学方式,让学生每节课都有新感觉、新收获,自然而然地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提高了。因此,经常变换教学形式满足学生求新求变的心里,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日俱增。在教学中应最大限度地适应并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学中将现实生产、生活实际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起来,设置情景,并注意密切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感到化学学习对现实生活的重要性,使学生有意思的去学好化学。

在教师进行化学教学时,要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索的欲望,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在化学中的问题情境是指化学教学课堂中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的需要学生经过思索和努力才能完成的学习任务,也就是将学生处于一种面对困境和问题急需解决的一种心理中。学生要想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思索,进行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走出困境,从而使学生的问题性思维获得富有成效的发展。

三、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一种具有倾向的心理动力,能够使人专注地从事某件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学习热萦辛伺ê竦男巳ぃ就会产生渴望探究的动力,就会全身心地去探究。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因而,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矛盾主要有新旧知识引起的矛盾;日常行为习惯和科学概念之间的冲突;个人的感觉、直觉和科学事实之间的矛盾等,这些都是创设情境的良好素材。在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矛盾,积极思考、探索,促进对化学知识的理解,有利于把化学知识进行系统化的整理。

篇10

【关键词】教材内容编排特点建议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国自主编版了三套高中化学新教材,分别是宋心琦主编的人教版;王祖浩主编的苏教版;王磊主编的山东科技版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我国目前高中化学教育已明确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核心目标。化学教育的三维目标中对学生掌握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了明确的要求,突出对科学探究,科学过程,科学方法教育的要求。对教师以及学生来说都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对教材的对比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三套化学教材编排特点的比较

1.教材编排纲目的比较

从三套教材的编排纲目对比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版本的教材都围绕新课标大纲要求,内容基本涵盖,只是在编排顺序,内容以及侧重点上有所区别。首先,在编排顺序上,三个版本的教材都不一样,并且都不同于新课标内容标准的编排顺序;其次,在内容编排上,有与课标内容不统一的地方,如:课标内容中有设计“含磷物质造成的污染”等知识点的讲解,但是在三套教材中均没有明确体现这个知识点;从各教材编排纲目还可以看出其各自在侧重点上的特色:人教版重视实验探究,开篇就引入“从实验学化学”;苏教版重视世界的物质性,开篇则安排“化学家眼中的物质世界”;山东科技版重视化学科学,开篇就引导学生走进化学科学,重在培养广大学生对化学这门科学的感性认识,为今后的理性学习奠定基础。

2.教材编排内容的比较

三套教材的编排都是依据课标的要求,但是三套教材在呈现教学内容上都有不同的特点,就教材板块设置上:

(1)苏教版:教材是以“观察与思考”“信息提示”、“调查研究”、“活动与探究”、“问题解决”、“联系与实践” 和“回顾与总结”来编排教学内容4;

(2)山东科技版:教材是以“联想?质疑”、“知识支持”、“化学与技术”、“观察?思考”、“资料在线”、“交流?研讨”、“概括整合”和“练习与活动”来编排教学内容5;

(3)人教版:教材是以 “思考与交流”、“学与问”、 “实践与活动”、 “科学史话(或视野)”、“资料卡片”和“提示”等引出教学内容[6]。

此外,教材都大量的引入与知识点有关的图片,增加了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以及化学科学与社会应用等方面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他们的学习思维。有的还适当的引入了某些化学术语的英语单词表示,比如氧化反应(oxidation relation)等。这些英语术语的引入,不但增加了教材的编排特色,教材内涵,同时潜在的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但是各教材对学生的引导各有侧重:人教版知识点相对集中,重视实验探究,意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验安全理论,动手实践能力等;苏教版重在世界的物质性,符合化学学科特点,即基于化学研究物质,由物质的结构,性质来决定用途等;山东科技版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出发,了解化学学科的主要任务,导入教学内容。

3.教材各自特色的比较

人教版抓住化学的特征,即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由此开篇,紧接着沿着化学实验安全,物质的分类,物质及其变化,金属及其化合物,非金属及其化合物,元素,化学反应与能量,有机化学,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的顺序组织教材。大多贴近人教版旧教材,知识点间联系密切,学生很容易进入状态。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接受知识。

苏教版从原子结构以及化学科学家对其的探索出发,向学生阐述了化学是一门建立在原子,分子水平上来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用途的自然学科。教材围绕“物质世界”、“从海水中获得的化学物质”、“从矿物到基础材料”、“硫、氮和可持续发展”、“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化学科学与人类文明”等讲述化学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编排,展示了化学教育的人文关怀,体现了化学课程培养具备有科学素养人才的目标,具有较好的可读性。

山东科技版教材的编写则别具一格,在内容上,其围绕新课改理念,重在培养学生探究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同程度的设置问题,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培养他们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以实验为基础,从现象到本质来探证化学真理,培养学生动手,开创新思维,拓展知识迁移等能力。

二.教材对比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教材的对比研究,找出各套教材的编排特点,包括其中的插图,表格,知识点脉络等,为学生初识教材提供一个导向和初步的认识,便于不同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经验,找到更加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效率,减少盲目性,为地方教育服务。同时对比三套教材,为不同地区的教育部门,教师选择教材提供了参考依据,减少了教学过程中的盲目性,同时也提高了教材的可读性。也帮助教师革新化学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优秀化学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材的评价与建议

三套化学教材都围绕新课标的要求,以三维目标为出发点,构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体系。三套教材各有侧重,人教版重视实验探究,苏教版重视世界的物质性,山东科技版紧紧围绕化学的学科特性这一特点,走进化学科学。此外,各教材编排还考虑到难易程度,编排的不同,在插图,素材,表格,教材空白等设计上别具一格。但是对于三套教材,本人有以下几点建议:

1.在教材栏目设计上,教材栏目作为教材的编排环节之一,提示了学生活动的方式,如何展开学习还取决于具体内容的特点。对于“思考与交流”应设置更多的教学情景,便于学生灵感的开发,创新思维的培养。

2.在知识点设计上,教材内容上与课标存在差异。如课标标准中有关于酸雨的防治以及无磷洗涤剂,包括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等内容,但是在人教版、苏教版和山东科技版中均没有讲到,让学生在知识上产生缺陷和漏洞。在教材板块设计中对一些学生实践活动没有确切的结论,容易导致学生含糊不清,应该考虑把正确结论贯穿在其中,便于帮助学生论证自己的实践成果。

3.专业术语,教材插图等设计有不妥之处。在教材插图设计上,有的教材图片过于扩大化,浪费篇幅,反而显得不严谨。应该引起编者的高度重视。

综上所述,通过对三套化学教材对比研究得出的浅略结论,希望对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提供参考意义,对不同地区教师选择教材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索南才让.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化学教学.教育创新[J].2011.7.

[3]王祖浩.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1,必修2)[M]. 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