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4: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如何拥有核心竞争力,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增强 核心竞争力
我国入世后,面对越来越激烈的竞争,企业要获得持续竞争优势,培育和创造比竞争对手更强的能力即核心能力已成为企业的生存之本。拥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意味着企业在参与依赖核心竞争力的最佳产品市场上拥有了选择权。而如果公司没有取得核心竞争力方面的领先地位,被拒之门外的就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市场,而是会失去一系列市场和商机。
1990年,美国密西根大学商学院教授普拉哈拉德(C. K. Prahalad) 和伦敦商学院教授哈默尔(G. Hamel) 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企业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一文,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正式提出。他们认为,随着世界的发展变化,竞争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强,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或偶然的产品开发或灵机一动的市场战略,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按照他们给出的定义,核心竞争力是能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殊利益的一种独有技能或技术。在我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指在某一个时间段内企业能够拥有,而竞争对手却没有的能体现效率的战略、资源、能力、优势等基础上持续学习创新并能比对手更快速赢得顾客的竞争优势。本文将着重讨论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以及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一、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
明确核心竞争力的基本特征,有利于辨识企业内部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与提升奠定基础。
在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看来,核心竞争力具备以下几个基本特征。核心竞争力首先应该能为企业提供进入不同市场的潜力;其次,核心能力应当对最终产品中顾客重视的价值做出关键贡献;最后,一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难以被竞争对手所模仿和复制的。
我认为除了以上主要特征以外,核心竞争力还具有一些其它特征:核心竞争力的载体是企业整体,而不是企业的某个业务部门、某个行业领域;核心竞争力是从企业过去的成长历程中积累而产生的,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可获得的;它是企业各部门人员不断学习、获得知识、共享知识和运用知识而形成的整合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为什么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其竞争对手模仿或复制的原因。可以说,核心竞争力是支持企业建立竞争优势的战略资源。正如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所言:“创新(能力)是海尔真正的核心竞争力,因为其不易或无法被竞争对手模仿”。核心竞争力不是资产,它不会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上;不是局限于个别产品,而是可以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大门的能力;不是已经普及的能力而且不是固定不变的,企业在某阶段的核心竞争力到后阶段可能成为一般能力;不容易为某个人或某个小组完全掌握。另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资源等因素高度融合的,它不仅由技术因素决定,而且与企业组织结构产生的系统效应相配合。企业核心竞争力这种资源的载体通常体现为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同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又超越于员工个人的能力而存在。由于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实践过程中逐渐培育起来的,在它形成的过程中企业主体的内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与企业拥有的实物资产不同,核心竞争能力难以从企业主体中分离出来,一旦形成就较为稳定,与竞争对手之间形成质的差别。
二、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由于核心竞争力是难以触知的、暗含的企业竞争力因素的复杂集合,因此,要真正做到理性的开发与增强核心竞争力,就必须注意到竞争力因素的复杂构造关系。这里本人将讨论一下企业如何增强核心竞争力。
第一,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资源的独具性
对企业而言,若要生存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竞争力,竞争力只存在程度的差别,而不存在有无的问题。企业的竞争力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得以存续和发展所应具备的一般,是企业的比较优势。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例如营销竞争能力、经营管理的竞争能力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形成竞争力。这些是依托企业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而形成的、具有代表性的竞争能力,是一个企业存续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核心竞争力则是核心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资源的独具性,没有独具性就没有区别于他人的优势可言。所以,独具性对一个企业的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仅有独具性也是不够的,或仅有独具性并不一定能保证企业的竞争优势,还要保持你这种独具性的持续优势,如果独具性能够与持续性联系在一起,那么,这种保持持续竞争优势的独具性才是核心竞争力的真谛所在。
第二,必须进行企业资源的有效整合
核心竞争力是以资源为基础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资源都是有效的,如果仅仅是大量的资源堆砌在一起,而不是有效整合起来,那只是对企业资源的一种浪费。没有资源的合理组织与协调,无论企业的先天条件多么好,其优势都难以真正发挥,更难以持续保持,核心竞争力也就是一句空话。竞争优势的基础是更优越的资源和有效组合,资源包括人力资源、资本资源、管理资源、技术资源等,当然还包括企业文化资源。
第三,增强企业能力
篇2
论文摘要:在媒介产业化背景下,传媒业竞争日趋激烈,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凸显。本文结合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进行了界定。
随着我国传媒产业的发展,传媒竞争加剧,因而,如何培育和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日益受到关注。但是,对于兼具政治属性与商品属性的传媒组织而言,其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和内涵如何界定,目前尚未形成明确而统一的看法,一些观点甚或存在含糊或不合理之处。概念之偏差、内涵之含糊,就无法有效揭示事物的规律,也就无法提出真正有现实意义的培育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方法、路径。因此,只有首先对概念加以辨析与澄清,才能建立扎实的理论研究基础。
关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几种定义
1990年,美国企业战略管理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这一概念,受到广泛重视。目前,国内外学术界对核心竞争力的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和严密的体系,实际上,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也并没有十分清晰地定义核心竞争力,而只是给出了一个描述性概念,即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累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多种技术的知识”。学术界对此展开了大量的探讨,形成了不同观点。
传媒核心竞争力源自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因而也存在着诸多不同观点。从目前文献检索来看,对其内涵的理解和所做的概念界定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
郑保卫、唐远清(2003)认为,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指该传媒在经营和发展过程中胜过竞争对手的核心的资源和能力的总称。具体地说,它是该传媒以其主体业务为核心形成的能够赢得受众、占领市场、获得最佳经济和社会效益,并在众多传媒中保持独特竞争优势的那些资源和能力的总和。沈正赋(2004)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就是指传媒通过对其内部显在和潜在的新闻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抗击媒介市场风险的能力。刘年辉(2006)认为,媒介(报业组织)核心竞争力是媒介(报业组织)拥有的累积性的技能资本、组织资本和社会资本,借助三者的协调整合,能比其他组织更有效的为其利益相关者创造价值,并最终决定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包国强、李良荣(2007)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可以把传媒核心竞争力描述成传媒用品牌赢得受众、用服务赢得市场的根本竞争力,实现舆论导向功能和服务大众的根本能力。
由上可知,目前传媒研究领域对于传媒核心竞争力的含义未形成统一认识,而且上述定义存在以下缺陷:一是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没有考虑到传媒组织的特殊属性。媒介组织不是一般企业组织,既有产业属性,又有政治属性。在传媒经营中既要强调经济效益,更要强调社会效益。简单套用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则难以反映传媒组织的特殊性。二是以外在的表象来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未能深刻揭示其本质。例如,有观点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通过高质量的传媒产品、优质的服务或者强大的资源实力满足消费者的能力。似乎只要一家传媒取得了较好的市场表现,则必然会从中找到一个或几个发挥决定作用的“核心竞争力”。
传媒组织的特殊性分析
要科学地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反映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本质,需要明确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的区别,核心竞争力与一般竞争力之不同,在把握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传媒特殊性,对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概念与内涵加以界定。
传媒组织与一般企业组织不同,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不等于“传媒+企业核心竞争力”概念。在我国,新闻媒体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传媒市场化是有限度的商业运作,传媒组织的经营目标与一般企业不同。企业竞争可以“以市场论英雄”,而传媒经营既要注重经济效益,又要注重社会效益,在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必须以社会效益为重。忽视传媒特殊性,以经济效益为单一目标维度来界定“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会对传媒发展产生不良导向。
此外,传媒的一般竞争力与传媒核心竞争力不同。传媒组织所拥有的竞争力是多种多样的,对于具体媒体而言,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等量齐观的,只有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组织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往往只是单纯某一个方面的优势,具有局部性、时效性,易于模仿,易受市场冲击,通常起到的作用是暂时的或者局部的;而核心竞争力是一种整合能力,涵盖多个方面,竞争对手在较长时期内难以模仿、难以超越,能长时期存在于组织中并发挥作用,使组织获取持续性的竞争优势。
“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界定
基于以上论述,结合当前研究,本文对传媒核心竞争力可做如下定义:传媒核心竞争力是传媒在长期运作中形成的、内化于组织中的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它能动态、有效地调动传媒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能力并使其协调运行,从而更好地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提升受众认知价值,并在此基础上使传媒获取长期竞争优势。
这一概念界定的深层次含义在于:第一,传媒核心竞争力是在长期运作中形成、内化于具体媒体的能力。只有经过自身不断开发、培育才能形成,而且是内化于整个组织的,不因某个人的离去而失去,不能够通过市场交易或者简单移植而获得。第二,传媒核心竞争力的核心是能力,是一种独特的协调和整合能力。传媒核心竞争力不是某种特殊的资源、技术或能力,而是协调、整合这些技术、资源和各种单项能力的综合性能力,能够动态、高效地调动传媒所拥有的各种资源和其他能力,意味着传媒能够依托这种能力建立高效的运作机制。所谓动态,是指传媒对于所处的环境变化具有自适应性,随着环境变化进行调整和适应;所谓高效,则是指尽量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意味着高效配置资源的机制。第三,传媒核心竞争力注重传媒社会功能及受众认知价值。作为新闻媒体,其存在的最大意义不是获取利润,而是实现传媒的社会功能。传媒核心竞争力的目标指向是提升受众的认知价值,通过更好地向受众提供新闻产品来获得受众认可,通过受众的认可达到最大传媒效能,通过传媒效能的发挥获取理想的经济效益。
随着传媒产业化进程加快,传媒竞争日趋激烈,传媒管理者准确把握传媒核心竞争力概念及其内涵,对于培育、开发传媒核心竞争力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郑保卫.论媒介经济与传媒集团化发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篇3
现代社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的整体素质也在不断地提升。日趋激烈的知识竞争和发展竞争正迫使着每个人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为实现自身的价值目标创造基础性的条件。因此,如何培育与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是每个职场人士应陔认真思考的问题。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职场人士如何培育与提升个人核心竞争力,欢迎大家阅读。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内涵
“核心竞争力”是美国经济学家普哈拉哈德和哈默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的。他们认为,“就短期而言,公司产品的质量和性能决定了公司的竞争力,但长期而言,起决定作用的是造就和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何谓核心竞争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和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虽然核心竞争力是针对经济规律提出的观点。但由于它具有深厚的哲学根基及符合社会的发展规律,因此,可以将它的概念应用到个人核心竞争力上来。事实上,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离不开每个个体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一个人能以自己所独有的专长、丰富的知识、卓越的才能、不断创新的精神,以及坚强的意志品格为社会及企业带来较大的价值,他也就赢得了个人核心竞争的优势,而企业也将由于拥有了像他一样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成员,从而强化了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
职场人士的核心竞争力是其综合素质的集中体现。综合素质是人文精神、科学素养与创新能力的统一。可以认为,职场人士核心竞争力是以个人专长为核心的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的综合体,概括起来说它体现为五个“力”,即思维力、意志力、凝聚力、适应力和创造力。
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内容,是职场最重要的智力资本,是学习能力、预测能力、发现能力、分析能力的基础;意志力是行为指向的维持力,推动学生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迎难而上、不断进取;凝聚力是重要的人格魅力,它使职场人形成对自己的克制力,对合作者的亲和力,对组织的领导力和维系力;适应力是一种重要的行为能力.它使职场人具有超前的预测性,能借助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用最优化的方式和最小的成本实现效益最大化;创造力是价值实现的直接驱动力和应用能力,是把知识、技能变为现实生产力的最核心的能力。
三、个人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个人核心竞争力不同于一般的竞争力,它具有以下六个显著的特点:
1、实践性
个人核心竞争力作为个体独特的竞争能力,应当具有实用价值,应当有利于个人和所在企业工作效能的提高,在为企事业单位创造价值的同时也实现了个人的价值。因此,要真正把个人核心竞争力优势体现在为社会创造财富、为企业创造价值上,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能体现出来。
2、专长性
这一点可以说是职场人核心竞争力最主要的特征。职场人在学校学习期间都有自己的专业,但这只能说明他有了竞争力,而不是核心竞争力。在人才济济的今天,如果不把专业变成业务和技术上的特长,也很难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立稳脚根,极有可能被飞速发展的时代所淘汰。要把所学的专业转变为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一部分,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实践才能达到。另外,社会的发展更欢迎那些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在突出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具备其它必要的技能将更加凸显一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3、异质性
个人所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其他人所不具备的,或者是其他人暂不具备的,即他拥有的在某一项工作中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至少应当领先于其他人,才能成为其成功发展的关键因素。这种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每个人之间的能力和为企业创造效益的差异性。
4、稳定性
坚强的意志品格、专心致志的科学精神、诚信明礼的生活态度,是个人核心竞争力最关键的条件。这些因素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个人在长期的学习和工作经历中积淀而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与个人的心理状态、性格特征和行为习惯有很大的关联度。如果说专长性比较容易被其他人学习及效仿的话,那么,健康的人格特性及良好的品格特征是其他人在短时期内很难模仿的,这就保证了拥有核心竞争力的职场人在一个时期内的竞争优势。
5、独特性
核心竞争力与特定的个人相伴,其他个体因无相同的条件与环境,难以模仿和复制,也无法购买和交易。同时,在竞争中更能体现出自身的核心专长,发挥独特的优势及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核心能力越突出,这种优势就越明显、越持久,竞争力越强,效益就越大。
6、发展性
核心竞争力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现在是核心竞争力,并不能保证三五年后还是核心竞争力。因此,核心竞争力需要长期去打造,需要经常地检查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否减弱,而去寻找和创造新的核心竞争力。
四、如何培育与提高个人核心竞争力
明确了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特点,对于职场人来说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工作中都要善于挖掘自己的潜力,着力培育和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1、确立阶段目标,增强前进动力
确立目标是指在不同的阶段确立不同职业生涯的目标。确立目标首先是要考虑自己的兴趣与能力,自己不喜欢的不要想,自己通过努力无法达到的不要想。一旦目标确定,就要排除各种干扰,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常立志,要立常志,始终清晰自己既定的目标,坚定不移地朝着目标奋进。
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动力。动力是一种积极的主动的力,是一种想去做、并且正确地去做事情的愿望。是怀着一个特定的目标,从一点向另一点移动,向着新的阵地前进的愿望,是去成就既定目标的愿望。要时刻提醒自己,实现目标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领导的好评,也不是为了提高工资待遇,而是为了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当核心竞争力达到顶尖时,必然会获得成功,成为事业上的佼佼者。
如果没有动力,而只是在不得不去做的时候才去努力,这不过是爬一条艰难的爬坡路。发挥动力的最佳方法也许是这样的:把目标分割成较小的若干部份,把每一部分都当作是独立的有价值的目标。一旦把目标析成许多组件,就能投身于其中之一,把它完成,然后再继续做下一项,这样会不断享受实现目标的清新之感,核心竞争力也在实现目标的同时得到了提升。
2、保持持续学习,获得动力源泉
当前,信息时代、知识爆炸、知识经济等等名词充斥着我们的眼帘,这也就是说,仅仅依靠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只能形成一时的竞争力,还不一定是核心竞争力。因此,为了确保自己在就业市场的求业竞争力,都应努力学习,并尝试开发一种“比别人更会学习”的核心素质。这是一种方法论素质,不是简单地学会一种知识。当然,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是开发核心素质的基础。核心素质是知识、技能的一种提炼、升华,是在各种环境下都能迅速捕捉新的信息,并综合运用各种知识,主动进行思索、反省,并敢于抛弃现有的一切,果断采取行动的一种素养。因此,为了比别人更会学习,从而拥有个人的持久竞争优势,至少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根据不同的阶段目标有针对性地持续不断地学习,体现个人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发展性。二是学会根据自己的阶段目标,提炼及利用外在的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发挥个人核心竞争力的适应力。三是将已掌握的知识形成严密、深厚的知识体系,形成个人核心竞争力的专长性。
3、强化综合素质,做到知行合一
坚定的信念,必胜的信心,充沛的精力,准确的判断,果敢的胆识和魄力,坚韧不拔的毅力,诚信明礼的道德规范及良好的人际关系,无论如何都是成就事业的必要保证。个人综合素质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人生成长过程中不断完善的过程。广泛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磨练,对任何人的成长都是一笔财富。成功不骄傲,失败不气馁,对待生活、工作、学习等方面都要有一个健康的心态。可以认为,心态决定一切。积极健康的心态,会引导你迈向成功;消极颓丧的心态,会令人一蹶不振。成就大业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意志薄弱、心理脆弱的人是难以成就大业的。坚韧不拔的毅力、百折不挠的意志以及荣辱不惊的品格等良好的心理品质对于成就事业是至关重要的。综合素质的差异,决定了竞争力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正是个人核心竞争力最难以模仿的。
4、培养鲜明个性,树立品牌效应
每个人都有个性,但并不是每个人都具有鲜明突出的个性。所谓个性,是指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包括气质、性格、智力、意志、情感、兴趣等方面。一般来说,个性特点鲜明突出的人更富有创造性,而个性特点平淡一般的人其创造的活力与欲望就比较匮乏。个性的培养可以结合专长的培育来发展,如果专长发挥到了很高的水平,就会逐渐具有那个专业行家的气质。专长的培育,要求职场人能够正确地认识与评价自己,找出自己众多竞争力中哪一项能够成为核心竞争力,也就是找出了自己的强项去展示、去竞争。由于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的特点,因而具有鲜明个性及专长的人在其工作单位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地位,其在某一项工作中的业绩也不会轻易被其他人的业绩所替代。只要开展某项工作,就会有人想到他是最佳的人选,从而在实践中逐渐树立起个人的品牌效应。
篇4
论文摘要:并购重组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选择和企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分析企业资源基础论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出发,提出了拥有关键性资源是实现企业并购重组的前提,企业通过资源整合能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的观点,并阐述了企业并购重组与资源基础论的相互促进作用。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企业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包括通常所说的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以及有助于企业形成竞争优势的各种“能力”,如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务资源、技术信息资源、组织能力、协调能力、企业商誉资源、社会资源等都是企业的资源,也是决定企业竞争能力的基础。企业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间并购重组的必要性之一就是企业通过并购重组获得不完全流动、不可替代、难以模仿的独特资源。
本文从探讨企业资源基础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出发,深入地分析和评价企业资源基础理论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并解释了跨国企业市场并购重组的战略行为,为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了现实可行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为指导我国企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并购重组活动及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提供理论依据。
企业资源基础论与核心竞争力
(一)企业资源基础论及其基本内容1984年,Wemtefelt发表((企业资源基础论》一文,标志着资源基础论的诞生。此后,Barney, Petelaf等人也为此做出7重要的贡献。Barney(1991)在《企业资源与持续竞争优势))一文中阐述,一个企业的资源要能够为企业获得并维持竞争优势,必须建立在两个基本假设基础上:一是资源的异质性,即不同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能力是不完全相同的;二是企业所拥有的这些资源和能力是不完全可流动的。在这两个假设的基础上,产生持续竞争优势的资源还必须具备四个条件: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
在传统的资源学派看来,企业的效益与企业所占有的可利用的有形物质资源成正比。大量企业实践证明,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无形的资源组织能力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强化企业的组织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是各种资源的集合体。由于各种不同的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各不相同,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了企业竞争力的差异。概括地讲,资源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内容:
特殊的异质资源,是企业竞争力的源泉。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在资源方面的差异是企业获利能力不同的重要原因,也是拥有优势资源的企业能够获取经济租金的原因。
资源的不可模仿性,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持续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根源于企业的特殊资源,这种特殊资源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租金。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没有获得经济租金的企业肯定会模仿优势企业,其结果则是企业趋同,租金消散。因此,企业竞争优势及经济租金的存在说明优势企业的特殊资源肯定能被其他企业模仿。资源基础理论的研究者们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认为至少有两大因素阻碍了企业之间的互相模仿:
一是模仿成本。企业的模仿行为存在成本,模仿成本主要包括时间成本和资金成本。如果企业的模仿行为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在这段时间内完全可能因为环境的变化而使优势资源丧失价值,使企业的模仿行为毫无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企业选择放弃模仿。即使模仿时间较短,优势资源不会丧失价值,企业的模仿行为也会耗费大量的资金,且资金的消耗量具有不确定性,如果模仿行为带来的收益不足以补偿成本,企业也不会选择模仿行为。
二是路径依赖性。企业因某种原因拥有某种特殊资源,而具有某种竞争力,但这种资源的价值在事前或当时并不被大家所认识,也没有人去模仿。但随着时问的推移,这种资源的价值和竞争力优势显现出来,成为企业追逐的对象。然而,由于时过境迁,其他企业再也不可能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或者再也不可能以那么低的成本获得那种资源或优势,拥有那种资源或优势的企业则可稳定地获得租金。
特殊资源的获取与管理。资源基础论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即培育、获取能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特殊资源。由于企业决策总是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和复杂性,资源基础论不可能给企业提供一套获取特殊资源的具体操作方法,仅能提供一些方向性的建议。具体来说,就是组织学习、知识管理、建立外部网络。
(二)企业资源基础论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1990年,Prahalad和G.aryHanel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核心能力》一文,将资源基础理论向工商实践方向推进了一大步。资源基础论在资源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企业持久竞争优势的来源。
资源基础论认为,企业的本质就是一个资源和能力的有机结合体,企业内部所拥有的独特资源和能力是企业获得持续性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资源基础论从企业内部所拥有的资源角度论述了企业如何取得和维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在外部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只要企业的某些资源具备了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完全可移动性、不完全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企业就可以凭借这些特殊的资源获得持续性的核心竞争力。但是,如果仅仅从静态的资源基础论的角度分析,企业是如何获得这些特殊的资源的?又是什么使得企业的这些特殊资源和普通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创造出持续性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呢?这些需要从动态的角度进行解释。
在动态环境下,企业必须具备能够应对环境变化而适时革新、整合企业资源的动态能力,适时创新,通过获得一系列短暂竞争优势而拥有持续竞争优势。然而,动态能力怎么建立、如何构思创新并将其付诸实施都离不开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作用。
基于资源基础论的企业并购重组观
(一)拥有关键性资源是实现企业并购重组的前提
资源基础论认为,拥有关键性资源是实现企业并购及组建企业集团的前提。而并购重组的必要性在于不完全流动、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的资源可以通过并购来获得。一般看来,企业资源的不完全流动性是指从资源的所有者获得资源的壁垒。不可模仿性和不可替代性是指难以从其他地方获得类似的资源。当一个企业实行的价值创造战略无法被其他现有的或潜在的竞争者实施时,该企业就拥有了竞争力优势。竞争者无法实行这种战略是因为他们不拥有相关的资源。在资源基础论看来,资源与竞争力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有价值的企业资源往往是稀缺的,难以模仿而且缺少直接的替代品。因此,资源的积累和交易是战略上的需要。当资源的市场交易是可能的和有效率的时,企业更可能独自行事并依赖市场。如果所有的资源可以在要素市场以合理的价格获得,那么企业也就不需要进行并购重组,因为并购重组往往招致较高的管理成本,而且会牺牲一些组织控制权。对企业而言,成功的战略是那种能够利用各种相关资源和能力并形成优势的战略。
(二)资源整合能使企业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
资源基础论从企业管理的角度强调通过整合和利用有价值的资源,来实现企业价值创造的最大化。资源基础理论认为,企业的资源具有异质性和非完全流动性特征,因此不同企业之间会存在很大差异性,也就是说,企业资源的异质性导致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由于资源是不完全自由流动的,使得企业之问的异质性可能会长期存在。如果一个企业拥有稀缺的、能够创造价值的资源,并且这些资源既不能够被其竞争对手所模仿,也不能被其他资源所替代,那么这个企业就具有垄断的地位,并成为企业获得持久竞争优势和超额利润的必要条件。因此,资源基础理论把对企业竞争能力和绩效的分析与企业资源密切联系起来。
资源基础论认为,当资源不能有效地通过市场交易或联盟获得的时候,企业才进行并购重组;实现企业一体化可以使其他企业原有的资源,甚至是与自己相竞争的资源纳入到统一的企业经营管理当中。也就是说,企业可以利用其现有的资源与其他企业的资源进行融合,从而创造更大的资源价值体。资源基础论强调并购的直接原因是能为新的企业带来有价值的资源。在当今竞争空前激烈的环境下,仅仅依靠某一类型的资源并不足于使一个企业建立起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通过并购重组建立企业集团可以获取不同的资源。
资源基础论对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启示
(一)理论与实践意义
以往,资源基础论主要被用于研究企业合作性竞争、合作伙伴问的相互依赖性和结构稳定性等问题。资源基础论将企业组织作为一种社会资源来加以研究,从而使其可以将组织内部及组织问的交换理论置于一个开放系统中去分析。资源基础论在分析不平衡的“强权”合作结构和企业合作的稳定性方面,也有其独特之处。企业间通过并购重组创造出由技术和劳动力成本以及将各地资源加以互补整合而带来的竞争优势,这是跨国公司追求全球生产成本最低化、利润最大化的必然选择,是跨国公司纷纷转向复合一体化战略的根本原因。运用资源基础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一问题。
(二)企业并购重组与资源基础论相互促进
在当今的国际竞争中,一个公司的竞争地位不再完全取决于公司内部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而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与世界范围内其他公司或企业所结成的战略联盟网络的广度和深度或通过并购组成的经济体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经营战略不断进行调整,技术创新的加快和产品生命周期的缩短,增加了企业经营的成本和风险。通过企业并购重组组成企业集团可以降低单个企业的成本和风险,因此,并购和联盟成为全球化时代企业竞争的新范式。从科技的角度看,并购重组企业技术的互补和协同必然超过单个企业的技术能力,新的经济体内企业之间互补性技术的开放和共享使企业较之以前的各企业具有更大的优势。
(三)并购重组是企业核心竞争力外部获取的重要途径
通过并购重组获得专业技术。企业通过收购兼并从企业外部获取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一方面,对拥有某种企业所必需的专长的其他企业,能够直接通过收购兼并为我所用;另一方面,这种方式相对于内部开发而言,所需的时问最短,可操作性强。同时,这种旨在形成以知识学习为中心目标的战略模式,可以克服内部开发所需资源和能力不足的矛盾。
篇5
关键词: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一、 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于1990年在权威性杂志《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标志性文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首先提出的。他们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别是关于如何协同不同生产技能及整合多种技术的集合知识,……它是沟通、包容以及对跨越组织边界工作的高度承诺。此后,人们对这一概念有多方面的扩展、理解和界定。Mever和Utter back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企业的研究开发能力、生产制造能力和市场营销能力,是在产品族创新的基础上,把产品推向市场的能力。Lenard—Barton则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Mckinsey & Company中国公司首席代表欧高敦先生认为:“所谓核心竞争力是这样一种思想,即:一个公司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它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几个知识领域而成为最好的获得成功的公司。”
二、 企业核心竞争力阐释
企业是由一系列生产要素有机组合而成的。当企业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使用这些要素完成某项工作时,企业就拥有了一定的竞争优势,就拥有一定的竞争力。企业竞争力的实质就是企业有效使用生产要素的能力。竞争力的形式极其多样,如由掌握某种重要技术专利而具有的技术方面的竞争力,由出色的市场营销经验和高效的市场分销网络形成的市场营销方面的竞争力,等等。对具体企业来说,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如丰田公司与中间商打交道的经验和能力,就远不及它在汽车发动机方面的专长重要。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就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严格地讲,核心竞争力是指某一组织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竞争领域一流水平、具有明显优势的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效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研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和各种决策中形成的,具有自己独特优势的技术、文化或机制所决定的巨大的资本能量和经营实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核心竞争力主要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好于、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其中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主导产品(服务)是核心竞争力的精髓。
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有可能有很多,但这些竞争优势并不能都算是核心竞争力。一项竞争优势要成为核心竞争力,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要具备充分的用户价值。也是它必须能够为用户提供根本性的好处或效用。如本田公司在发动机方面的专长是其核心竞争力,因为对客户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专长,而处理与经销商关系的专长对客户来说是无关紧要的。(2)应具备独特性。如果企业专长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或通过努力可以很快建立,它就很难给企业提供持久的竞争优势了。专长的独特性和持久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它赖以存在的基础所决定。那些内化于企业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基础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个别专利或某个出色的管理者或技术骨干基础之上的专长,具有更好的独特性。(3)应具备一定的延展性。也就是说,它应该能为企业打开多种产品市场提供支持,对企业一系列产品或服务的竞争力都有促进作用。
三、 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估
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从市场、技术和管理三个层面来评估。
第一,市场层面。主要包括核心业务和核心产品两个方面。衡量核心业务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营业务;主营业务是否能为企业带来主要收益;主营业务是否具有稳定的市场前景;企业在主营业务中是否有稳固的市场地位。衡量核心产品的指标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主要产品;主要产品是否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强的差异性和品牌忠诚度;主要产品是否有很好的市场前景;主要产品延伸至其他市场领域的能力。
第二,技术层面。主要指核心技术或创造核心技术的能力。其指标主要有:企业是否有明确的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具有多大的独特性、难以模仿性和先进性;企业能否不断吸取新技术和信息,以巩固和发展优势技术和专长;优势技术和专长能否为企业带来明显的竞争优势;优势技术和专长是否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企业能否基于核心技术不断推出新产品。
第三,管理层面。主要指企业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能力,即企业的成长能力。其指标主要有:高层领导是否关注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发展;企业的技术开发能力如何;企业是否有充足的各类技术管理人才;企业对技术人才队伍的激励机制是否完善和有效;企业是否有追踪和处理新技术及相关信息的系统和网络;企业是否有围绕强化核心竞争力的各层次培训体系;高层领导是否关注市场及其变化趋势;高层领导是否有不断学习与进取的精神;企业是否有明确的长远规划;企业是否有有效的运行控制系统。
转贴于
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1. 开发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就是要将潜在的核心能力转化成现实的核心能力。核心竞争力作为企业能力中最根本的能量,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它提供竞争优势的源泉。因此,开发核心竞争力首先要明确战略意图。核心竞争力突出体现着企业的战略意图,企业在全面、深入地分析市场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上,通过特定的发展战略形式的拟定,确定企业的战略目标,明确企业核心能力的技术内涵,如何将核心竞争力实现为核心产品。其次,建立合理战略结构。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协调管理人员的工作,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设立相应的协作组织,平衡内部资源的分配,同时更有效吸收企业外部的可用资源。再次,实行战略实施。企业根据既定的战略意图和战略结构,具体组织开发核心竞争力,对开发进行实时控制。
2. 维护和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通过长期的发展和强化建立起来的,核心能力的丧失将给企业带来无法估量的损失。如通用、摩托罗拉公司从1970年至1980年间先后退出彩电行业,丧失了该部分的核心竞争力,则必然失去了企业在影像技术方面的优势。显然,企业必须通过持续、稳定的支持、维护和巩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确保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健康成长。(1)实施企业战略管理。企业通过本行业的专注和持续投入、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充分的根本战略任务,从时间角度看,培育核心竞争力不是一日之功,它必须不断提炼升华才能形成。巨人集团起初所选择正确的战略模式,把软件技术这个核心竞争力作为根本战略来构建,所以取得空前成功。后来,企业匆匆进入房地产和保健品产业,分散了公司的资源,削弱了核心竞争力,最终导致“巨人”倒下。(2)加强组织管理体系的建设。客观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核心能力可能会演化为一般能力。这就要求企业安排专职管理队伍全面负责,加强各部门沟通。将各种分散的人力和技术资源组织起来,协同工作,形成整体优势。定期召开企业核心竞争力评价会,保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均衡性。(3)信息体系的培育。企业在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中,不断收到来自企业内外的各种信息。信息作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已成为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标志。企业更多、更早获取信息,并在组织内部准确、迅速地传递和处理,是巩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条件。(4)知识技能的学习和积累。要让企业核心竞争力永不削弱,企业员工的个人知识技能,整体素质与知识技能结构尤为重要。通过各渠道培训员工技能,积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能够凭借的优势之一。如长春一汽、北京开关厂等,能够以较少投入成功进行技术改造,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平时注意提高员工知识技能。
3. 再创新的核心竞争力。(1)通过技术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技术创新对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有三大效应:一是自我催化效应。随着一项技术创新成果成为企业的核心技术,企业也将逐渐形成自己新的核心竞争力和技术模式,能使企业在较长时期获得高额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效益。二是低成本扩张与收益效应。新技术在企业中的应用,使企业以同样的成本得到收益倍增效应,可以运用同一技术在不同产品市场上获得巨大的创新收益。三是增强企业整体实力效应。技术创新可以提高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在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利,对企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2)通过管理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管理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是管理理念创新。从争夺最终产品市场占有率转向争夺核心产品市场份额;重视对环境的适应性,更重视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注重做好全面管理,更注重做好关键环节的管理;从垂直多元化发展转向对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把握;从横向多元化扩张转向业务核心化发展;从争取分散企业风险转向努力增强企业实力;从产品组合管理转向技术组合管理;既追求规模经济效益,又注重培育持续竞争优势。二是组织创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根据企业实际进行组织结构设计。三是控制工作创新。确立全新的控制标准,推进企业信息化,研究和使用新型控制原理与技术。四是战略创新。由竞争战略向合作竞争战略转化。五是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如引入柔性管理等。(3)通过文化创新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在构建核心竞争力上的独特作用,主要是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企业内部活的因素是人。企业文化对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最关键的是对人力资源的整合,对企业员工精神的塑造。同时,通过企业文化创新,可以发现、选择、利用外部资源。企业文化创新应从建设开放合作的文化、学习型文化、适应性和能动性叠加的文化等入手。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辨析 构建 中等职业学校 教育理论
我国的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经历了2000-2004年大滑坡时期,中等职业学校数量从18739所减少到14454所[1][2],如今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春天。在良好的发展机遇面前,优势学校如何保持优势地位?落后的学校如何奋起直追?新成立的学校如何迅速做大做强?
从获得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理念出发,中等职业学校必须通过对自身资源和能力的开发,获得有价值的、宝贵的、难以被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即找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持续构建之,才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为学校创造出具有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一、核心竞争力的概念及特点
1990年,普拉哈拉德(Prahalad)与哈默尔(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企业核心能力》,提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概念。即是“企业的资源和能力通过特定的、持续性的整合,为企业带来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准回报的能力。”他们认为,企业的成功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
核心竞争力理论是一种自内而外的企业战略(Inside-out Corporate Strategy),竞争优势的真正源泉是企业围绕自身的竞争力整合、巩固工艺技术和生产技能的能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建立在企业核心资源基础上的企业技术、产品、管理、文化等的综合优势在市场上的反映,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企业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才能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保持长盛不衰。
与其它竞争力不同的是,核心竞争力具有有价值性、稀缺性、模仿成本高,无替代性的特点。
有价值性表现在能够使企业利用外部机会或减少外部威胁。比如某些中等职业学校能得到行业的办学经费支持或定点划拨的培训计划。股份制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可获得董事办的经济实体持续给予的办学投资。
稀缺性表现在只有少数企业在现在和将来拥有同类资源。例如当数字媒体为基础的动画产业在全球迅猛发展,而中国的动画业还处在刚刚起步的现阶段。此时某中等职业学校拥有一支兼通艺术与技术的复合型动画设计师资队伍就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模仿成本高表现在其他企业不能获取或必须付出高昂成本才能拥有。如专利技术、巨额投资项目。比如某中等职业学校拥有的自行研发的实训设备,校本教材等教学资源。
无替代性是指企业必须通过全面的适当组织,才能拥有该资源带来的利益,并实现竞争优势。比如某中等职业学校经过多年建设而获得的被社会认可的专业龙头地位。
二、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辨析
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中等职业学校要评估自己的资源,辨析出可以获得核心竞争力优势资源。尽管不同的中等职业学校,其优势资源各有特点。比如拥有在社会享有盛誉的教学质量品牌,或拥有行之有效的教学管理机制,或独特的校园文化,或校本教材,或校企结合的订单培养,或顺畅的就业渠道等等。作者认为,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来源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办学理念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个不断前进、发展壮大的中等职业学校,无不是具有浓郁的中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学校,能坚持正确的办学理念;具有办学服务社会,服务地方,专业跟紧职业市场,突出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和技能这些特点;学生的培养目标准确定位于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与就业岗位无缝接合一线技术工人。学校能敏锐地把握发展机会,不断开发新专业、新课程,开拓新的市场领域;能持续提升核心竞争力,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能制订出清晰的中长期的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二) 人力资本
一个具有竞争力的中等职业学校,离不开一支相对稳定而优秀的教师队伍以及一支为教学服务的精良的管理队伍。我国职业学校师资严重匮乏,素质普遍偏低且教师流动性大,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培养出来的学生既学不到系统的文化理论知识,又不能掌握实践技能,进而造成学生严重流失[2]。优秀的教师难引进,引进的或培养的优秀教师难留住已成了困扰中等职业学校的一大难题。因此,中等职业学校在打造人力资本的核心竞争力方面,面临着极大的挑战:如何设计一个打造人才,留住人才的制度,使学校成为优秀人才的洼地。
很多中等职业学校在教师的考核管理制度上进行了有战略眼光的改革,比如采取刚柔并济的管理制度,既有严格量化的考核指标,也有让教师能力提升的培训制度;有提升教师幸福指数的工作、学习、生活上的关怀措施,有完善的激励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例如采取表彰、工资提升、股权奖励等精神和物质双管齐下的激励措施。打造稳定的名师队伍和精良的管理队伍,也就是打造“人才强校”的竞争力。
(三) 核心技术
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技术体现在核心专业和核心课程的校本特色和绝对优势上。一个有竞争力的中等职业学校,也是一个具有突出专业特色的学校。体现在某专业技能领域的顶尖水平,或者是在某领域成为顶尖人才的高地,这都是中等职业学校核心技术的基本特征。
(四) 就业渠道
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就是选择就业。职业教育的市场导向性决定了中等职业学校培养的毕业生能否充分就业,能否满意就业。就业市场是检验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的试金石,也是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要达到的目标:培养的具有良好的动手能力和优良的职业道德,与就业岗位无缝接合一线技术工人,让学生(顾客)对学校的培养感到满意,让企业(顾客)对聘用的毕业生(学校的产品)感到满意,从而建立起学校的高质量的品牌形象,提高学生和社会(顾客)对学校的忠诚度,形成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它不是学校有价值资源和能力的孤立存在,而是学校有价值性、稀缺性、模仿成本高,无替代性的资源和能力的有机结合。它是渗透到教学管理的每一个细节,达到教学各部门、管理各环节的动态协凋,相互配合,所形成一个不易被模仿和复制的有机整体,为学校带来获得超过行业平均水准回报的能力。
三、中等职业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核心竞争力的辨析在于让中等职业学校集中精力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建设。因为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没有哪个组织能面面俱到专注于所有的业务。只有准确地定位,适当地放弃,在自己的核心优势上纵深发展。即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本,专注于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才能在专业热点的频繁转换中,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保持领先地位。
本文以广西机械高级技校为例,分析其核心竞争力的组成及构建过程。
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是始建于1956年,历经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改革大潮,是广西建校最早,办学规模最大技工学校。先后被评为首批省部级重点技校和首批国家重点技校,是“首批国家高技能人才(机电类)培训基地”, “第一批国家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荣获“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广西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等多项荣誉。2012年获教育部、人社部、财政部批准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立项建设学校”。目前,全日制在校生12000多人,其中学历制技师、高级工人数占20%,每年对外培训达2000多人。
作者在对该校教学资源进行分析后认为,学校拥有核心资源是:1.经多年打造的,在社会享有很高知名度的机电类专业优秀品牌;2.优秀的师资队伍;3.具有难于模仿特性的实习工厂。该实习工厂不仅仅拥有齐全的硬件设备,最独特的是其本身就是一个面向市场,具有年产普通车床200台生产能力的生产企业——柳州第二机床厂。该工厂拥有一批科研、生产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师傅,他们同时是学校的教师和实习指导师傅。学生进行实习实训,就是在这个真实的工作环境里,充当不同岗位的学徒工人。该实习工厂不仅承接对外的生产任务,承担学校的实习实训教学,还进行数学实施设施的研制生产,研制的小型加工中心、数控铣床曾获得全国职协技术开发成果一、二等奖。
工厂即是实习场地,学生得到的是真正的企业岗位培训实习,培养了实际的工作能力。因此,毕业学生的工作能力获得社会好评,在区内外拥有很高的知名度,毕业生供不应求,求学者蜂拥而至。
学校将上述资源和能力进行有机整合,重点建设机电类品牌专业,打造结构合理、业务素质过硬、教育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和精良管理队伍,并制定出定位准确的组织目标和发展战略。其数控机床加工、模具制造与维修两大专业已成为广西的品牌专业,学校建立起机电类高技能人才培养龙头地位。
2005年以来,由于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政策导向和社会对数控、模具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学校长期形成的良好品牌效应,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又迎来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机。2005年,报读该校的学生数远远超过了学校的计划招生数。学校采取的应对措施是扩招,以规模效益求发展,提升本校的核心竞争力,稳固并扩大行业领先的地位。
然而,扩招带来的学生数快速增加造成学校的教学硬软件严重不足,使学校面临增扩大教学场地与生活、学习设施的资金压力和师资欠缺的危机。为降低投资风险,把有限的人力和物力投入到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中,学校走校校联合办学道路,与其它教学资源富余的中等职业学校合作,将模具、数控、汽修等机电类专业的学生的教育“外包”出去,让合作学校负责上述专业学生的第一学年基础课程教学和管理,而学校只负责按教学大纲对教学质量的监督和检查。学校因此得以腾出人才物力,重点投入机电类专业的第二、三学年的核心专业课程建设、实习实训教学及就业渠道的扩展这些业务中。
广西机械高级技工学校围绕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以规模求发展,采取将非核心部分“外包”出去的策略,通过校校合作,充分利用外部教学资源,节省了固定资本投入,将有限的资金和精力去重点经营学校核心业务,整合优势资源,提高学校的“核心价值”,打造和提升核心竞争力,实现了效益最大化,使学校抓住了发展契机,招生人数连创新高, 2005年招生4000多人(当年招生计划1500人),2006年招生5100人,在校生人数达到11500多人,成为广西第一所万人技工学校。2008年招生人数达突破5800多人,在校生规模达15600多人。2005年,学校的数控实训基地被教育部认定为中央职业教育示范性实训基地,2008年机械加工实训基地被自治区教育厅认定为自治区示范性实训基地,学校先后荣获劳动部颁发“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育突出贡献奖”和“全区职业教育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走上了产学研齐头并进的良性发展之路,获得了跨越式的大发展[3][4]。
四、结论
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是通过开发校本资源和能力所获得有价值的、宝贵的、难以被模仿的、不可替代的战略优势。
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通过一系列持续提高和强化来实现的,是一个持之以恒,不断进取,提升的过程。它提供了学校成长的基础和基本发展方向,它是学校的发展战略核心。从战略层面看,核心竞争力的目标就是帮助学校极大地发挥职业教育的功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中等职业专业人才,构造中等职业教育的优秀品牌。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为中等职业学校做大做强,拥有在行业的龙头领先地位,赢得现在和未来的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研课题组. 中国职业教育:发展与挑战,[EB/OL].中国高职高专教育网.
篇7
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当今企业市场竞争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企业能否控制未来、掌握未来主动权的根本。作为港口企业,应该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港口的建设主要依靠海岸线和沿江、河岸线的可建码头的资源,而码头岸线是不可再生的稀有战略资源,这就意味着港口要形成核心竞争力,一定要考虑到资源本身的特点,要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一方面在资源配置上、资源开发上,制定出好的发展战略;另一方面,在外部竞争上,充分认识和培育可以发挥作用的经营领域。具体来说,笔者认为港口行业,应从以下四方面致力于核心竞争力的培养和壮大。
第一,定位于自身独有的而其他港口无法超越的港口硬件。也就是说掌握港口资源的特性,即不可再生性,抢夺先机,在硬件上先声夺人。近年来外贸进出口量增速显著,为港口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货源,创造了大好机遇,尤其是矿石、集装箱等货种增长迅速,更是让各大港口开足马力加快港口基础建设。这时,谁建设的码头适应当代船舶的大型化,谁就占据了独特的优势。这是港口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步战略思维,也是最基础的立足点。
第二,打造最强的优势货种,运用集中化战略,专一经营,创造最大利润。也就是用独有的硬件资源,吸引独有的,在量或质上占优势的市场资源。
随着港口管理权的下放,地方根据自身的经济建设的发展,纷纷建起了综合性的大码头,原先的专业港口已经被综合性港口所代替,无法起到凝聚经营焦点,选择最擅长的货种的作用。目前,建设综合性的区域性航运中心成为不少港口企业的远景规划。同样的码头在相邻的港口企业都有,发挥不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港口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区域优势和腹地经济的发展特点,确定发展方向,以此赢得区域性的不可替代地位。
第三,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我们在战略上制定出了核心竞争力的宏伟规划,不仅要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更要在市场需求低迷时创造机遇,迎难而上。
(1)内部开发。港口企业通过内部资源的整合和管理创造自己的独特优势,如青岛港的配煤作业,“五个文明”的现场管理和服务意识,使客户感到在青岛港就是到了家,这种通过在企业内部开发出构成核心竞争力的实力,走自我发展的道路,靠自身力量自主开发形成了支撑主业的核心技术,自己来造市场,很多其他的港口也是这样,在自身建设临港工业带和各种货物的集散中心、现货市场、保税区等,把一些货主聚到自己的港口,无形中就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别的港口不会再有此优势。
(2)外部获取。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和战略联盟的方式,从企业外部获取构成核心竞争力的条件。一是对拥有本企业所需的现成的码头和设施,直接通过收购兼并为我所用。这种方式相对内部开发建设而言,所需的时间最短,可得性也比较强。现在针对沿海港口密度大,腹地大多重合的局面,南北方各省市积极推进港口资源整合策略。北方,青岛港和威海港、日照港,大连港和锦州港,营口港与盘锦港,烟台港与龙口港进行整合重组。在南方,厦门港与漳州港,宁波港与舟山港,上海港与长江流域的港口等,都采取了不同形式的整合。太仓港、常熟港和张家港实现三港合一建立了苏州港。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已开始组建“北部湾(广西)国际港务集团公司”,都是希望发挥港口的区位优势,科学整合、保护和有效开发、利用沿海资源,增强各沿海港口核心竞争力和港口经济辐射力。
第四,塑造独特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深层次因素,有了全体员工共同认同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无形中就形成了对员工的激励,使他们为此而奋斗,形成独特的核心竞争力。
篇8
我们常常强调,核心竞争力不是模仿出来的,而是根据自身资源优化统筹出来的。就象关公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一样,不是谁都能耍得转的。
那么,如何缔造核心竞争力?我们还是要强调自身资源。换言之,你有什么长处或者可供缔造竞争力的最大资本?如果你放着几个亿的闲置资金不用,却大搞人海战术、做社区活动,那么你就是没有发挥出资金优势。同样道理,你研发出产品来之后口袋里没剩下一毛钱,却想着贷款策动广告攻势,也是不符合自身资源的。
所以,我们说缔造核心竞争力的第一步就是审视、分析企业的自身资源状况。
我们在做项目诊断的时候,经常能遇到一些不知所措的顾客企业,他们通常都犯一个错误:“我试了会议营销、也做过终端拦截和专卖店经营,但都不理想,将来我还想试试安利的那种方法”。
我们看待顾客企业的这种行为,就是没有充分的审析自身资源。在这里我们可以提供三种方式来帮助你审析自身资源:对比法、弥补法、规避法。
对比法:你可以将效仿对象的优势列举出来,与自己的自身资源对比一下,看看自身资源适不适合目前的这种效仿。
弥补法:有的自身资源是硬性的,而有的资源是软性的,比如经验、知识等都是可增长资源。如果通过对比法,你发现自身资源的差距不是很大的话,就应该科学有效的去增长自身资源,弥补这种软性差距。比如说,你欲模仿会议营销,自身资源比较配备,只是在运作环节上缺乏经验及系统性规范。那么如何弥补这一环节?无论是冒充顾客在对方会场上观摩学习、还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成熟,都算是一种弥补方法,也可以通过快速的高级人才聘用等方法来弥补自身资源环节性不足。
规避法:在审析自身资源的过程中,不要考虑业绩大化,而要考虑风险、成本最小化,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要符合迈克·波特的《成本优先定理》”。在审析自身资源的时候,应该遵从风险第一、成本第一的原则,在风险成本最底线的基础上,谋求业绩最大化。很多企业在打造核心竞争力时,一味追求做强做大,从自身资源的天平上不断的追加砝码,力求实现盲目强大的目标,结果失去了自身资源审析的意义。
资源审析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缔造核心竞争力的可能。比如,我们要喝茶水,有没有茶叶、开水、茶具?这是喝茶水的必要资源。没有的话就需要去创造(去购买),条件具备之后也不是万事大吉的。
资源审析的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的优化统筹,我们说“烧水15分钟、找茶叶2分钟、洗茶具5分钟,如何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喝上第一口茶水”?这就需要优化统筹。
我们可以先烧上水,在15分钟之内洗好茶具、放好茶叶,水烧开的时间就是我们等待的时间,如果先找茶叶、再洗茶具,最好烧水冲茶,你就比别人慢了7分钟,缔造核心竞争力也是同理。
核心竞争力的缔造,需要审析、优化、统筹自身资源。如何使核心竞争力转化业绩,则是实现做强做大的重中之重。 营销模式
我们常说,一个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缔造与推广是两个不同的问题,但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这就是核心竞争力转化的一个关键点,理论上定义为“核心竞争力的模式化”。简言之,企业拥有了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在市场经营中节节致胜、遍地开花。如何凭借核心竞争力在一个地区市场致胜的同时,也在更多的区域市场致胜?如何让几个经理掌握,也让所有的地区经理掌握?这就是我们常谈到的营销模式。
不是每个员工都能够按照企业的策划来执行这些措施。主要原因有两个:智能性和逆反性。
智能性:有的企业员工不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推广能力,简言之,想做却做不好。
逆反性:有的企业员工本身具备了推广能力,但是可能由于懒惰、自私、收入等因素,不愿意去推广。
这就需要核心竞争力的推广保障及管培手段,“围绕着确保营销竞争力的有效推广,产生的所有必要性保障手段的集合,就是营销模式”。
营销模式的保障手段及管培方法集约了很多因素,根据企业队伍状态及推广程度的差异,保障手段及管培方法也各异。其中包括了量化法、进度法、知识法、程序法等。
量化法:在营销竞争力推广的过程中,对既定的模式进行了量化指标。比如,时间及动作上的量化,什么时间做什么事情。在专卖店推广的模式中就可以集约量化法,我们可以要求一个新市场开拓经理,初到当地市场的第一件事情是租赁专卖店场地、同时申请电话号码,并规定了在什么地段租赁什么标准的售场,接下来的每一件开办工作都有量化的标准。一个地区市场是这么,全国几十个市场都是这样的要求。一个地区经理,在他乡异地筹备开办工作,多一天就多产生一些成本(食宿、车马等费用开销甚巨)。无形中节省了他乡异地的开办时间及无谓的筹备成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营业,从而完成以后的开办成本的合理摊派。
进度法:在推广营销竞争力的过程中,一个环节跟着一个环节的有效推进,都需要一个科学严密的进程指标。比如,产品入店的环节完成后,需要有效的调整店情关系,店情关系到了什么程度之后,可以推进促销员驻店或POP展示等下一环节。而对产品入店、调整客情等环节又有很多交叉要求的“量化法指标”等。
知识法:将营销模式的整个系统,作为企业营销的一种经验及知识,在管理、培训的过程中不断的教育、再教育企业员工,才能确保核心的营销竞争力转化为模式性的战略战术,被广泛的运用在所有市场之中去。
篇9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提升;竞争优势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01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占领市场的基础,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企业只有构建和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随着竞争和环境因素的变化不断升级,才能保持自己的独特优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概述
1.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能带来超额利润的能力。它是企业在生产经营、新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等一系列营销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优势的内在能力资源,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
2.企业核心竞争力与企业一般竞争力的区别与联系。企业竞争力与企业核心竞争力都是企业发展必不可少的能力,但它们之间又有一定的区别和联系。企业的竞争力一般指的是企业功能领域上的竞争能力。企业的资源、知识和技术等只要具有一定优势都可以具有竞争力。企业的某一产品或某一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并不代表企业就具备了较强的核心竞争力,只有这种产品和技术使竞争对手在一个较长时期内难以超越时,才是企业真正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的竞争力,是处于企业核心地位、影响企业全局的竞争力,是一般竞争力的统领,有增强企业一般竞争力的作用。但是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又依赖于企业所拥有的各种竞争力,它的构建过程就是以一般竞争力为基础,并对其进行内部资源、知识、技术等的积累与整合,使其逐步升级的过程。企业只有在各方面协调发展,取得整体的竞争优势,才能保持较强的核心竞争力。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企业核心竞争力包括核心技术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对外影响能力和应变能力等几个方面,其本质内涵是让消费者得到真正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价值、产品、服务和文化。
1.企业要掌握一定的专项技术。企业要想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必须拥有自己的专项技术,占领一个稳定的市场,形成专业化优势,使竞争对手望而却步。
2.要具备创新能力。企业创新包括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创新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企业要想在竞争中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就必须不断改革,开拓创新,走在同行和市场的前面。
3.拥有可靠的市场网络。企业竞争的关键是市场的竞争,要广泛搜集市场信息,拥有稳定、可靠的市场网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4.树立起自己的品牌形象。品牌是产品或企业核心价值的体现,是决定市场竞争胜负的关键,是企业的无形资产。一个好的品牌必须具有高度差异化和独特性,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深刻烙印,具有独特的竞争优势。
5.拥有独特的企业文化。以共同价值观、企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企业文化,是构成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个性化、深层次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强烈地影响着员工的行为方式和行为习惯,并贯穿在企业的技术实践和管理实践中。
三、如何培育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的生命线,是企业运行、发展的动力源。企业欲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只有规范企业运作,创新管理流程,全面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1.以人力资源管理为基础,提升企业组织优势。企业首先应树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完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创新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尊重员工个性化的需求,为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管理基础。此外,企业还要建立科学规范的用人机制,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和岗位竞争机制,加强人力资源的治理和对员工的培育,努力提高他们的技能和科学技术水平,调动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提升企业内部的组织优势,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以技术创新为核心,加快经济增长的驱动力。技术创新不仅可以推动企业经济增长,而且还可以不断开辟新的消费领域,调整新的产业结构。企业要想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不断提高产品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改进技术,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只有通过技术创新,企业才能获得持续竞争力的源泉,赢得长期的竞争优势。
3.以信息化建设为动力,提高市场快速反应能力。信息化是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加速器。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有利于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组织运行,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在以互联网为主导的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今天,企业面临更加复杂的发展环境。企业作为信息化的主体,应加强信息化意识,在企业发展战略、内部运营机制上,采用当代先进信息技术手段,加快信息化步伐,促进管理创新,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4.以争创名牌为手段,提高市场占有率。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是企业竞争力的综合表现。企业要树立正确的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从品牌设计、品牌定位、产品质量、品牌宣传等方面入手,打造产品的独特魅力,在消费者心中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在市场竞争中保持独特的优势。名牌作为高品质、高文化的象征,具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是一个企业永恒的竞争力。
5.以企业文化为后盾,提升企业凝聚力。企业文化是孕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土壤,是凝聚和激励职工的深层力量,是增强企业凝聚力和竞争力的内在支撑,是企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内生动力。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形成企业管理思想和管理风格的文化基础,是形成团队精神的思想根基。优秀的企业文化能够不仅能够凝聚人心,而且可以指导员工的行为准则,激烈员工士气,形成一种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企业持续不断地改进与提高,需要企业全体上下众志成城、持之以恒。企业一旦拥有了核心竞争力,就会形成长期的竞争优势,推动企业的发展,使企业在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环境中,找准自己的定位,以真正的核心竞争力来应对国内外市场的挑战。
参考文献:
[1]杨静宗.如何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张德鹏.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6.
[3]周丽.企业文化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14).
篇10
[关键词] 国有企业 核心竞争力 策略
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肩负着重大历史使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我国市场的逐步开放,国有企业不仅面临着与国内非国有经济组织的竞争,同时还面临着同国外跨国公司的激励竞争。如何提高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对国有企业做强做大具有重要意义,是关系着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更好发展的重要问题。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
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Prahalad)和哈默(Hamel)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提出了公司竞争优势的核心是公司拥有自己独特的核心竞争力这一重要观点,并把核心竞争力定义为“能够使公司为客户带来特别利益的一类独有的技能和技术”,引起了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巨大影响。之后,大量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而言,对于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可以归为以下几类:
1.基于整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中的共有性学识,尤其是如何协调各种生产技能和整合多种技术流的学识。它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战略业务单元专有的资源,而是整个公司的资源。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在于“协调”和“整合”,它的形成不是企业内技能或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需要有机协调和整合。
2.基于组合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核心竞争力就是能给组织在某一特定领域带来持续竞争优势的一组差异化技术、互补资产和惯例,同时也是组织中主要创造价值并被多个产品或多种业务共享的技能和能力。这个定义除了指出创造价值和能被多个产品或业务共享这两个核心竞争力的特征外,也把核心竞争力定义在技能上。
3.基于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应该从企业所拥有的知识能否为外部获得或模仿的角度来定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巴顿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性的、不易交易的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企业专有的知识信息,是企业所拥有的提供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芮明杰等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种隐性知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过程就是隐性知识创新的过程。
4.基于文化观的核心竞争力。该观点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不仅存在于企业的业务操作系统中,而且存在于企业的文化系统中,根植于复杂的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中。核心竞争力的积累蕴藏于企业文化中,渗透在整个组织中,而恰恰是在组织内达成共识并为组织成员深刻理解并指导行动的企业文化,为一个综合的、不可模仿的核心竞争力提供了基础。
芮明杰、陈晓静、王国荣(2008)将公司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概括为以下5点:(1)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即应当能够提高公司的绩效;(2)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异质的;(3)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完全不能复制的;(4)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当是互补的;(5)从企业未来成长的维度看,公司核心竞争力应具有延展性。
二、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原因分析
当前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总体上比较偏低,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和现代企业制度不规范。目前,国有企业处在由传统政企不分的企业制度向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过度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机制赖以建立的制度基础还十分薄弱。“所有者缺位”的制度令众多国有企业缺乏效率;政企不分的“婆媳关系”仍然存在,使国有企业市场化行为扭曲,使一批企业害上了“软骨病”;国有企业冗员多,社会负担重,活力不足,法制不够健全,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高造成极大障碍。
2.国有企业原有管理体制模式中漠视企业核心竞争力。尽管体制改革已经30多年了,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正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国有企业关于核心竞争力理论和实践的认识仍然很浅显,国有企业的决策者还未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放到关系企业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缺乏对企业发展的长远考虑。许多企业往往迫于应付当前日益加剧的市场竞争,对短期经济利益过分注重,而对企业的持续竞争力的发展缺乏关注。
3.国有企业知识技能的学习与积累不足。强大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重视知识等无形资源的学习和积累,而在我国国有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国有企业经营者文化程度偏低,高级技术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市场营销及技术与管理等复合型人才普遍缺乏,多数企业忽视市场信息、商标、品牌、专利等无形资产的积累与维护,忽视知识结构的重组与知识技能的提高,制约了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4.企业内部还未形成创新机制。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还有赖于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创新机制。包括企业价值观的更新、企业文化的培育、人才获取和使用机制、激励机制、企业创新环境、内部民主及沟通渠道、知识管理机制等。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和思维模式的影响,不少国有企业经营者观念落后,墨守成规,惧怕风险,排斥创新,以致企业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企业成员对企业变革的信心和支持降低,甚至抵制,从而使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弱化,国有企业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三、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通过上述对于影响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因素分析,本文将从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和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5个方面阐述提升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策略。
1.树立核心竞争力意识。国有企业同其他企业一样是平等的市场主体,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就是企业为其存在和发展而进行的对企业所需资源的争夺战,企业竞争力是企业争夺社会资源的能力。为确保企业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企业必须要有比其他对手更强的长期性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要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要树立核心竞争力的思想,制定和研究以核心竞争力为基础的企业发展战略,并着眼于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着眼于企业的长远发展,着眼于在国际市场上形成持续的竞争优势。
2.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有制度保证,所以,提高企业的制度创新能力,实现企业制度的不断创新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企业制度创新就是要根据市场配置资源和企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不断地革新和完善以企业财产制度为核心的各项基本制度。规范股份制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同时,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重点探索企业经营者分配制度和工资总额管理制度改革的途径,建立起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3.加大核心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企业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技术的竞争,国有企业要完善以企业自身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加强研发投入,以核心技术创新为重点,围绕行业共性和关键技术组织好技术攻关,力争在一些优势技术领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又能带动其他各类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技术主动权,从而创造出整个民族工业的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4.形成团结的学习型组织。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组织学习方式有重要关系,学习型组织的形成对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十分重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市场因素更加复杂多变,知识资本已成为第一资本,决定着企业未来竞争优势。企业能否对市场变化作出快速的反应,能否及时调整自己适应新的环境和市场、及时熟悉和解决新问题,都要靠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造就学习型组织已经成为当今企业管理者最关心的问题。
5.建立良好的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就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并为全体员工所认同与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的总和。企业文化作为一种价值观和企业精神,对于提升国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先进的企业文化对内具有凝聚人心、激发潜能、营造员工忠诚度、提高企业凝聚力和亲和力等作用,对外具有宣传、导向、提升企业品牌等无形资产价值等功能。因此,企业文化被许多人认为是新时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培育优秀的企业文化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确立企业正确的价值观,形成企业精神、树立企业形象、增强企业凝聚力。第二,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为员工创造公平、宽松的工作和成长环境,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文化氛围,培养合作进取的团队精神。第三,创造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创新机制,鼓励有利于企业文化创新的思想、行动、方案和建议,使文化创新变成一种风气,形成良好的文化创新机制。
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不是单一因素作用的结果,而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战略的高度进行资源配置和能力整合,需要创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和管理制度,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各种能力如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参考文献:
[1]芮明杰 陈晓静 王国荣:公司核心竞争力培育[M].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2]王东民:论培育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J].平顶山工学院学报,2004(1)
[3]兰国庆 姚昌义:论国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4)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盈利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