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01 02:50: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金融创新贯穿了现代金融发展的整个过程,决定着金融业发展的质量和程度,对金融产业产生了广泛影响。但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深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大,对金融体系的各个领域以及金融监管和金融调控形成了极大的挑战。由于高杠杆作用,一旦金融产品脱离实体经济创新过度,就有可能酿成金融危机。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将金融危机当成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文章就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关系,结合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状况,探讨中国证券市场、信贷市场以及保险市场上的创新方法。
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导火索引爆,一场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随即爆发。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成为市场决策者、参与者、研究者讨论的焦点,也促成了人们对于诸如全球经济格局、金融秩序的调整、金融市场的长期发展战略的全面反思。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金融市场的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危机也给我们带来了契机。反思金融创新和衍生品市场,我们不能把金融危机归咎于金融创新,更不能把金融危机当成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中国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应当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把握好方向与节奏,以此为契机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全球经济格局调整中争取主动地位。
一、正确理解金融创新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金融创新是指会引起金融领域结构性变化的新工具、新服务方式、新市场以及新体制。金融创新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到传统业务的创新、支付和清算方式创新、金融机构创新、金融工具创新以及金融学科的创新。作为金融创新成果之一的衍生金融工具的产生与发展是实体经济内在需要的客观反映。脱离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导致金融工具的发展和金融创新失去产生和立足的基础,从而引起金融市场的动荡。从金融创新开始至今,已半个世纪之久,但金融创新仍然层出不穷,创新产品名目繁多。从早期为了规避金融风险商业银行发行的CDs,到为了减少利率与汇率频繁波动风险而产生的各种金融期货、金融期权交易以及各种货币掉换,再到现在引致美国次贷危机的次级贷款证券,形成了金融创新的浪潮。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贯穿了现代金融发展的整个过程,决定着金融业发展的质量和程度,对金融业产生了广泛影响;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深化、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风险,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加大,对金融体系的各个领域以及金融监管和金融调控形成了极大的挑战。金融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它可以规避实体经济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风险。所以,金融创新本身是应该鼓励和提倡的。但是,它也产生了巨大的金融风险,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具有复杂性、集中性、突发性,一旦形成风险,由于杠杆作用迅速呈几何级数放大,除造成银行的巨额损失外,同时会引起连锁反应,在很短时间内就波及其他企业和行业,最终造成整个社会的恐慌和动荡。因此,防范和化解由金融创新带来的风险极为重要,我们要在风险酝酿成危机前将它扼杀在摇篮里。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把金融危机当成抑制金融创新的借口。金融工具的创新只是导致金融危机的一个原因,但不能全部由金融创新来承担。
二、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条件下中国金融创新的必要性
1.从金融市场发展程度来看,中国与美国不在一个平台上。金融市场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一国经济的发展程度。美国是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其经济发展程度远比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要高得多。尽管中国现在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经济增长模式仍以出口导向型为主,而美国经济之所以能持续维持高增长,是因为资源重点投资于高技术产业。美国的金融市场经过上百年的发展,其运作和监管体制一直被视为全球的典范。相比于美国,中国的金融市场则是处于刚起步阶段。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中国金融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无论是改革的深度、开放的广度,还是发展的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银行、证券、保险业迅速发展,金融资产质量不断提高,金融体系逐步完善,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尽管取得了这些成就,但从总体上看,中国的金融市场还处于一个初级发展阶段,还须进一步完善金融体系,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
2.从金融创新的程度看,美国是创新过度,中国是创新不足。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美国是金融领域的创造者。目前在世界金融市场流通的几乎所有金融衍生产品都出自华尔街。但由于美国金融创新的过度、金融监管的缺失或不完善,使美国金融创新超前于实体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与美国的情况不同,相对于中国的实体经济需求而言,中国金融创新的供应仍然处于短缺状态。迄今为止的中国的金融发展过程中,数量扩张是一个很突出的特征。尽管在某些指标上我们已经接近西方发达国家水平,但在同一数量级或规模水平上用效率的尺度来衡量,中国金融体系的效率还处于较低水平上。因此,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的条件下,中国更应该完善金融市场层次和结构、推进金融工具和产品创新、完善投资者结构、加大金融对外开放、深化金融改革、创新金融监管方式等多个方面争取先行先试,为发展寻找新的机遇。
三、中国金融创新的策略
在当前全球金融动荡的大背景下,努力寻求金融市场的新发展成为世界各国的重要任务,适度规范的金融创新将成为必然选择。而我国金融市场的整体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笔者下面就如何开展金融创新提出几点建议:
1.从观念上落实金融创新的理念,解放思想,拓宽金融创新服务的范围,大力发展为普通居民服务的机构、市场和产品;发展为高新科技产业化服务的机构、市场和产品;发展为中小企业服务的机构、市场和产品。
2.证券市场上的创新。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入,证券市场的创新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交易制度创新、市场新品上市节奏加快。创新是证券市场活力的源泉,是市场发展的强大推动力;创新使证券市场的规模不断壮大和多层次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创新产生了多样的证券市场产品和渠道,用以满足不同的资本配置需求。因此,我们更需要不断加强证券市场上的创新,以提高证券市场的功能效率。
“国有股、法人股”+“公众股”是目前我国股票市场上由于改制不彻底所形成的模式。由于单个“公众股”股东与代表“国有股、法人股”的大股东悬殊太大,更多的公众股股东的价值实现在参与公司决策无望的情况下不得不转向二级市场去寻找差价,将兴奋点放在那些题材丰富的公司;另一方面,由于改制并未触及企业制衡机制,必然助长更加不负责任的现象发生。解决这种问题的最佳方法只有进行法人治理结构和企业融资结构的创新,同时加强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约束,完善法规体系,保持政策的一致性。由于中国证券市场的迅速发展成熟,相关配套法规的适应性以及具体实施细则的明确十分重要,监管政策的透明度和持续性是激励和规范创新行为的重要措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债券市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从创新的角度来看,还面临着一些障碍。一是资本市场利率关系扭曲,这直接影响债券发行制度的创新和变革、债券品种结构的创新以及交易制度的创新;二是融资结构偏向于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发展缓慢,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债券市场的效率与健康发展;三是行政性管制严重,特别是市场化的监管体制缺位大大限制了债券市场创新;四是非市场化的债券市场运行机制成为束缚制度创新的体制障碍;五是债券市场中参与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推进利率市场化、债券市场机构创新步伐,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监管体系,大力发展公司债券、资产证券化债券等非公部门债券。不过,债券市场的创新必须与中国整个金融市场化的改革相配合,与现有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环境相适应。
3.信贷市场上的创新。国有商业银行是国家经济的支柱,牵系着国家经济命脉。但是我国的商业银行发展中却仍然存在不良资产处置、信贷风险管理、中间业务发展等问题,仍需要努力寻求创新机会。
不良资产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发展,削弱了竞争力。虽然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通过股份制改革,实现海内外公开上市,但其庞大的不良资产处理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目前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主要是靠国家扶助的形式解决。政府的剥离、注资等方式成为银行免费的午餐,把许多银行的经济性亏损转由国家财政负担,政府又为尽快解决这个包袱以不良资产总额和不良资产率双降作为经营者的考核指标,使得经营者为追求自己私利,盲目增加贷款量,以扩大不良资产率的分母,或利用借新债还旧债方式,人为降低不良资产率。这些方式从短期上来说完成了银监会的指标,但是长期来说并不可取。不良资产问题难以解决,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经营者与银行利益相关性不足。因此,为了商业银行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进行激励机制的创新,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中实施管理者股权激励方案。实行管理者股票期权有利于将银行高层经理人员和特殊员工的利益与银行的长远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大大减少成本的目的。这也有利于鼓励高级管理人员更多地关注银行的长期持续发展,而不仅仅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财务指标。
在信贷风险管理创新方面,我们应注重流动性的提高和透明度的增强,这将通过信贷市场参与者的广泛参与,更好地促进市场风险管理。活跃的市场,将使得获得历史价格数据更为便捷,从而使更好地衡量信贷风险具有可行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现状是品种少,层次低,业务面积较小,占商业银行收入的比重还非常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主要商业银行中,其中间业务收入占银行收入的比重基本都在70%以上。而我国各大商业银行中,该项比率却很少有超过20%的。因此,可以在以下方面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创新:(1)进行信用卡业务创新,开发出功能齐全,能运用到社会各阶层、各领域的信用卡,而且要多卡合一,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卡通,使信用卡逐渐替代现金、支票的使用。(2)进行支付、清算系统创新,建立现代化的国内国外支付、清算网络和国际间资金调拨系统。(3)进行理财业务创新,成立专门的理财机构。理财产品要适应个人资产多元化和不同客户对保值、增值、保障的不同需求,同时根据股市、债市的起落,研发出与股票、债券、期货相关的金融衍生和对冲产品。(4)开展投资银行业务创新,围绕企业投融资活动,提供融资策划、项目融资、资产融资和管理,利用本行信息资源,拓展证券评级、信用评级、经济信息咨询等市场资信业务。
4.保险市场上的创新。我国保险业近年来以平均超过30%的速度增长,但从发展总量、保险密度、保险深度等衡量保险发展程度的指标看,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差距。因此,我国可以在保险险种、保险营销方式、管理方式以及技术基础等方面进行创新。如加大险种开发的力度,开发利率敏感型保单、开发保障老年富裕生活的险种、开发适应新风险的险种等等。另外,还应重视保险电子化的建设。
5.努力发挥政府与金融监管部门的作用。我国政府在监管金融市场时,必须建立科学的预警机制,并且通过跟进式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将金融危机扼杀在萌芽状态。在推进金融建设过程中,金融监管部门要不断加强金融监管,进一步发挥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促进作用,规避金融创新对金融安全的冲击;应该遵循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这一最基本的标准,以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协调作为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最基本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孙波,李万寿.资本形成机制与金融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2.朱新蓉.金融学.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3.杨高林.现代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4.张亦春,郑振龙.金融市场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5.杨星.金融创新.广东经济出版社,2000
6.刘园,王达学.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篇2
当代金融创新理论起源于本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经过0年代的发展,至80年代形成,进入90年代仍如火如荼。我国学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是从80年代开始的。
对这一理论进行研究首先需要对“金融创新”有一个定义,虽然学界对此也有些争论,但基本上是衍生于创新理论的倡导者熊彼特(J.A.Schumpeter)的观点。我国学者对此的定义为:金融创新是指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我个人认为加五个字更好,即:金融家的活动,是金融内部通过各种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创造性变革所创造或引进的新事物。这一表述强调了金融创新的主体是金融家,他们是金融活动的策划者、发起者和维护者。同时,这一表述指明金融创新是“一种活动”,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根据这一表述,金融创新大致可归为三类:
(1)金融制度创新;(2)金融业务创新;(3)金融组织创新。
从思维层次上看,“创新”有三层涵义:(1)原创性思想的跃进,如第一份期权合约的产生;(2)整合性将已有观念的重新理解和运用,如期货合约的产生;(3)组合性创性,如蝶式期权的产生。
从创新理论来看,流派繁多,主要有以下几种:
(1)技术推进理论;(2)货币促成理论;(3)财富增长理论;(4)约束诱导理论;(5)制度改革理论;(6)规避管制理论;(7)交易成本理论。
从这些理论本生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各种理论确实能说明一定时间和空间跨度金融金融创新背后的生成机理,但都偏重于某个侧面。事实上,每一种创新都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而且在不同的时空各种因素的所起作用又有差异,这一点我们从金融发展历史的角度可以看得很清楚。
二。金融创新的机理分析的历史考察
金融创新的宏观分析
1.60年代的避管性创新
创新时间创新内创新目的创新者
50年代末外币掉期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1958年欧洲债券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
1959年欧洲美元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
60年代初银团贷款分散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出口信用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平行贷款突破管制国际银行机构
可转换债券转嫁风险美国
自动转帐突破管制英国
1960年可赎回债券增强流动性英国
1961年可转让存款单增强流动性英国
1961年负债管理创造信用英国
60年代末混合帐户突破管制英国
60年代末出售应收帐款转嫁风险英国
60年代末复费廷转嫁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创造风险
2.70年代转嫁风险的创新
创新时间创新内容创新目的创新者
1970年浮动利率票据(FRN)转嫁利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特别提款权(SDR)创造信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联邦住宅抵押贷款信用风险转嫁美国
1971年证券交易商自动报价系统新技术运用美国
1972年外汇期货转嫁汇率风险美国
可转让支付帐户命令(NOW)突破管制美国
货币市场互助基金(MMMF)突破管制美国
1973年外汇远期&
nbsp;转嫁信用风险和利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1974年浮动利率债券转嫁利率风险美国
70年代中期与物价指数挂钩之公债转嫁通胀风险美国
1975年利率期货转嫁利率风险美国
1978年货币市场存款帐户(MMDA)突破管制美国
自动转帐服务(ATS)突破管制美国
70年代全球性资产负债管理防范经营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资本适宜度管理防范经营风险美国
3.80年代防范风险
创新时间创新内容创新目的创新者
1980年债务保证债券防范信用风险瑞士
货币互换防范汇率风险美国
1981年零息债券转嫁利率风险美国
双重货币债券防范汇率风险国际银行机构
利率互换防范利率风险美国
票据发行便利创造信用美国
转嫁利率风险
1982年期权交易防范市场风险美国
期指期货防范市场风险美国
1982年可调利率优先股防范市场风险美国
1983年动产抵押债券防范信用风险美国
1984年远期利率协议转嫁利率风险美国
欧洲美元期货期权转嫁利率风险美国
1985年汽车贷款证券化创造风险美国
防范流动性风险
可变期限债券创造信用美国
保证无损债券减少风险美国
1986年参与抵押债券分散风险美国
4.90年代的各种创新并举,客观上放大了风险
进入9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发展的区域化、集团化和国际金融市场的全球一体化、证券化趋势增强,国际债券市场和衍生品市场发展迅猛,新技术广泛使用,金融市场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金融创新的宏观生成机理来看,金融创新都是与经济发展阶段和金融环境密切联系在一起的。60年代各国对金融实行严格管制;70年代以来,电子计算机技术进步并在金融行业迅速推广,金融当局开始放松管制。在进入中后起期以后,西方国家普遍出现“滞胀”几随之而来的高利率;同时,“石油危机”造成全球能源价格大幅上涨,形成金融“脱媒”现象,风险加剧;80年代后,各国普遍放松管制,金融自由化增强,出现了利率自由化、金融机构自由化、金融市场自由化、外汇交易自由化。
金融创新的微观分析
从微观角度来看,金融创新是金融家的活动,每一个金融创新都是创新主体的内在动因和外在动因的一种体现。从内因上,创新主体有“获利性”需求,因而会产生“获利性创新”;在逐利本性下,又会产生“避管性”创新;由于金融行业的高风险性,会诱发“避险性创新”;从外因上,由于经济发展与市场的变化,金融主体内部竞争加剧,会诱发“扩源性创新”。
三。中国金融创新的现状
我国的金融创新经过20年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组织制度上的创新
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银行体制,形成了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和十多家股份制银行为主体的存款货币银行体系,现在城市信用社改成城市商业银行。建立了多家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保险机构,放宽了外资银行分支机构和保险也市场进入条件,初步建立了外汇市场,加快了开放步伐。
2.管理制度的创新
(1)中央银行从纯粹的计划金融管制转变为金融宏观调控,调控方式有计划性、行政性手段为主的宏观调控想一经济和法律手段转变,调控手段上逐步启用存款准备金、公开市场业务等货币政策工具。加快了外汇改革,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
(2)对金融机构业务管制有所放松,各专业银行可以开办城乡人民币、外汇等多种业务,公平竞争;企业和银行可以双向选择。对信贷资金的管理“切快管理、实存实贷、存贷挂钩等措施,到1980年改为”统一计划、分级管理、存贷挂钩、差额控制“,1985年改为”统一计划、划分资金、实存实贷、相互融通“;1994年改为”总量控制、比例管理、分类指导、市场融通“的管理体制。此外,对国有银行以外的其他金融机构实行全面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1998年对国有商业银行也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3.金融市场创新
建立了同业拆借、商业票据和短期政府债券为主的货币市场;建立了银行与企业间外汇零售市场、银行与银行间外汇批发市场、中央银行与外汇指定银行间公开操作市场相结合的外汇统一市场。在资本市场方面,建立了以承销商为主的一级市场,以深、沪市核心、以城市证券交易中心为、以各地券商营业部为网络的二级市场。
4.金融业务与工具的创新
从负债业务上,出现了
三、
六、九个月的定期存款、保值储蓄存款、住房储蓄存款、委托存款、信托存款等新品种;从资产业务看,出现了抵押贷款、质押贷款、按揭贷款等品种;在中间业务上出现了多功能的信用卡。从金融工具上看,主要有国库券、商业票据、短期融资债券、回购协议、大额可转让存单等资本市场工具和长期政府债券、企业债券、金融债券、股票、受益债券、股权证、基金证券等。
5.金融技术创新
在技术上出现了一上海、深圳交易所为代表的电子化装备。从我国的创新历程可以发现,我国金融创新的如下特征:
(1)吸纳性创新多,原创性创新少。
(2)创新层次低,主要表现为数量扩张。
(3)负债类业务创新多,资产类业务创新少。
(4)区域特征明显,特区和沿海城市金融管制相对较松,市场比较活跃,创新比较集中。
(5)金融创新靠外力推动,内部驱动不足。创新主要由体制转换和改革等外因推动。
(6)资金滞留在一级市场多,进入实体经济少。
四。中国金融创新的制约因素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我国的金融创新仍处于一个很低的阶段,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仍存在着许多制约的制约因素:
1.信用基础薄弱。金融本身是信用高度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只有在发达的信用基础上形成的股份制才能为金融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并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我国的信用很大程度上是国家信用的体现,银行代表国家执行“出纳”的功能。企业有借钱扩张、借债不还的内在动机。近年来,一方面作为现阶段以间接融资为主的经济实体经济部门(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个体工商业户等)资金需求旺盛,一方面作为提供间接融资的银行“惜贷”现象严重。可见,金融创新主体信用的潺弱成为金融创新的“硬伤”。
2.政府行为错位。一个成熟的驾驭市场经济的政府在市场中的位置应通过制度设置来健全市场,通过市场化的操作来调控市场。我们的政府往往通过非经济的手段来干预市场。这样,政府对金融创新的宏观动因偏重于社会稳定,忽视金融创新的市场特性,从而出现了无市场流动性、靠强制推销的政府债券及不记成本的保值储蓄等金融工具创新。政府行为的错位也造成了金融创新的成本和政策风险加大。
3.金融创新主体内在动因缺失。我国金融机构主体还没作到真正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尚未形成,由此出现了通过简单的机构增设、业务扩张等内容肤浅、手段落后的创新。
4.金融人才短缺。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是增强创新的供给能力和创新成果的模仿普及的基础。可是由于我们起步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低下,造成了投机风盛行,违规行为时有发生。
5.利率没有市场化。利率是资金的时间价值,是资金使用的成本基准。利率水平的国家调控使得货币市场创新直接受到抑制。虽然,我们于今年二月份开始启动利率市场化进程,但利率市场化和市场化利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6.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经过外汇改革我们实现了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可兑换,但对人民币的自由兑换还是遥遥无期。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意味着人民币没有市场价格,这就使得外汇创新受到制约。
7风险意识薄弱。一方面金融主体缺少风险概念,使得“避险性”创新难以展开;另一方面极度厌恶风险使得创新缺乏动因,显然,任何一种创新在规避风险的同时也引入了新的风险。
8金融市场立法不完善,立法缺乏前瞻性。最近创业板的发展就明显受到了立法方面的制肘。
9技术水平落后。一方面,新技术的运用成本决定了金融创新的成本;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广泛使用又为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提供技术保障。受技术能力和水平的限制使得技术创新成为我国金融创新的最薄弱环节。
五。中国金融创新的优势
1.中国经济正处于一个由集中管制的计划金融运作向有管制下的相对自由的市场金融运作发展,这样的金融环境是创新的展开的最有利的时机。
2.多元金融机构并存,行业竞争加剧,金融创新的内因增强。
3.多年的发展培养了一批金融人才,从业人员素质提高。
4.金融业的对外开放和全球化进程加快。WTO到来使中国在制度设置上要与国际接轨,同时,外资机构的进入加剧了竞争,中国必须通过金融创新来与之抗衡。
5.中国资本市场存量小,发展空间大,创新需求旺盛。目前,尽管银行七次降息,银行存款却高达六万多亿,加上居民和机构一万多亿的滞留现金,总共高达七万多亿的资金没有合适的流向。
6.可借鉴国外丰富的理论实践成果,发挥“后发优势”。
六。中国金融创新的路径选择
1.坚持原创性与实体经济相结合,以满足需求、优化配置的技术主导型金融工具的创新为突破口。由于我国市场环境与发达国家的巨大差异,使得吸纳型创新有很大的局限性。目前,国内的学者普遍认为在创新的层次选择上应以吸纳型创新为主,认为过去在金融工具创新上的失误主要是由于吸纳创新不规范,改动了其特性,使之丧失了所具备的特性和优势。CD(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的基本特性是大额(如美国规定为10万美圆)和流动性强,故能成为银行大宗定期负债来源和企业各类短期流动资金停靠站而破受欢迎,认为中国在吸纳时改变了二个基本特性,面额小和转让难,使之成了银行一种高成本吸收居民储蓄的工具。其实,我认为当时创新主体并不是没有意识到这二个基本特性,而是在考虑到国情时“吸纳”惹了祸。可以想见,如果面额大,在中国根本就没有市场,居民没有能力,企业又有控制资金的偏好。而面额小正好与转让难相适应,因为它成为了储蓄投资的一种工具,流动性需求减弱。那么,这一
创新的根本失败在于市场环境不同,必须坚持独创性。如果这一观念不转变,一旦外资机构涌入,我国金融机构将面临是一场灾难。显然,如果走吸纳型创新的道路,外资机构有绝对的优势。2.坚持以法制为核心的信用制度创新,以市场化为基础的金融运作制度的创新,以精密风险管理技术为基础的监管体系创新。
篇3
关键词金融创新联动效应启示
为促进改革的巩固深化、以及应对入世后的挑战,特别是金融领域受到的冲击,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包括金融创新在内的措施。要建设成为新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样不可或缺的是一个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随着若干年来的发展,我国的金融创新已有诸多表现,主要体现在:金融工具的创新;金融机构的创新;金融市场的创新;金融制度的创新。
1金融创新的积极联动效应
1.1金融创新与其构成因素的联动影响
狭义的金融创新仅指金融工具的创新;广义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工具、金融机构、金融市场以及金融制度的创新。而其中金融工具创新构成金融创新的核心内容;金融制度创新为新的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出现提供了发展空间及保证;金融市场的创新则是新的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运作的场所,而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的创新直接丰富了金融资产和金融机构的种类。金融工具、金融市场与金融机构的创新是互动的,同时配之与其适应的金融制度,提供相应的金融技术支持,构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金融创新系统。
1.2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影响
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转移风险的角度分析,如果没有金融创新所产生的转移价格风险的金融工具,那么厂商从债务市场进行融资或是在外汇市场进行外汇兑换时,都面临着很大的利率或汇率风险,这样将对传统意义上的厂商生产商品和对外贸易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若没有这些金融工具,在金融市场上进行金融资产的投资同样面临着很大的价格风险,这会对资金的融通和金融市场的发展产生不良影响。从增加资产流动性的信用工具和权益工具的创造的角度分析,将不能流动的资产转变为可以流动的证券提高了银行资金的效率,新的信用工具和权益工具挖掘了金融市场一切可以赢利的机会,也提高了金融市场的效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品价格机制对社会资源配置的调节往往是通过资金融通来实现的,资金融通效率和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促进了社会发展。正因为这样,金融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创新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金融创新越多,金融市场就越发达;同时,经济的发展与金融市场的发展也存在正相关的关系:金融市场越发达,经济的发展水平就越高。
1.3金融创新资产财富信用化的联动影响
体现在为社会提供了新的投资与融资渠道,一方面金融创新的保值避险功能,能使不同风险偏好的交易者选择合适的金融资产进行交易,扩大了信用规模;另一方面金融创新的降低成本功能,也使一些规模小、利润率低的企业进入金融市场进行融资。此外,各种金融资产所包含的信息正是信用形成的基础,由此人们又会产生各种预期,预期又会影响金融资产价格的形成。金融创新的价格发现功能缓解了信息不对称,加强了信用形成的基础。而信用的不断加强又促进了金融领域的层出创新。
2金融创新的消极联动效应
2.1我国金融创新的规范性分析
根据戈德斯密斯的金融发展理论以及麦金农和肖的金融深化理论,应该在金融深化过程中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相比较西方成熟的货币市场,我国货币市场上金融工具种类稀少,且规则不完善,应该说还处于不断探索完善中。在这个时候为盲目讲求大而全而将金融创新拓展到资本市场,无疑相当于要在没有稳固的地基上修建一座摩天大楼,其结果不言而喻。西方国家金融市场的发展多遵循“先货币市场,后资本市场;资本市场中先债券市场,后股票市场”的发展顺序。我国发展金融市场时却采取资本市场先行且优先发展股票市场的策略,结构导致股市结构失衡、投机盛行、秩序混乱。又如金融期货市场,不过我国政府债券现货品种稀、规模小的国情,在1992年盲目国债期货,终于在1995年酿出“3.27”风波后而草草收场。
我国存在的事实是:直接融资的比重从2000年以来逐渐下降,原先我们有的就是一个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金融体系,这种金融体系的缺陷谈得很多,亚洲金融危机使它暴露得更为充分,亚洲金融危机以后,我们金融界特别是亚洲地区的金融界最大的任务是要改变银行融资为主的金融结构,要改革这个结构必然的内容是要扩大直接融资,而在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却是逐渐下降的。原因是什么?正是由于人们判断资本市场新的金融工具根基不牢因而回归最原始却相对稳妥的银行借贷。
2.2金融创新对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性的影响
虽然金融市场的发展与金融创新存在着主要是上文中提到的正相关关系,但同样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金融工具本身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就是避险和投机的功能并存。如果一种金融工具只能用于避险,那么在金融市场上往往只出现买方或卖方。这种金融工具难以形成市场,也就难以用这种金融工具避险。如果一种金融工具只能用于投机,那么金融市场将成为赌场,金融市场也就失去了它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正由于金融工具同时具有避险和投机两种功能,它就可以形成活跃的市场,避险者和投机者都通过这种金融工具的交易实现自己的目的。并且,金融市场具有一种金融杠杆放大作用的机制,一方面成倍放大潜在收益,同时也将风险成倍放大。这意味着金融创新在使人们有更有效的方法避免风险的同时,也将使金融市场存在更强的投机性。这也意味着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市场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加剧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内在的不稳定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的发展加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完善发展也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金融创新优化金融资产结构,提高其定价的有效性,对其发展规范化产生了正面影响。但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增加了市场的投机行为,加重经济中的泡沫极冲击金融体系的稳定性,这些都是对金融资产发展规范化造成的负面影响。
2.3我国金融创新下金融机构经营风险分析
不言而喻金融创新带来了大量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提高了金融机构获利的可能,但同时,也使它面临更大的经营风险。我们知道,金融创新在转移和分散风险方面已起到很大的作用。金融机构通过各种金融创新工具和业务把所有风险或部分风险转移给愿意承担的一方,使得金融风险得以转移或适当的分散。但是,从全球的角度看,金融创新仅仅是转移或分散了某种风险,并不意味着就消灭减少了此风险;相反金融机构在利益机制驱动下可能会在更广的范围内和更大数量上承担风险,一旦潜在风险转变为现实损失,其破坏性远远超出了传统意义上金融风险。这主要体现在金融创新的重要指标—金融工具上。
其一,创新工具在消除市场阻碍的同时也强化了因市场依存性的增强而增加的脆弱性。因为任何源于某一市场的冲击将会被快速地传递到其他市场;其二,创新工具交易多为表外业务形式进行,这使投资者和管理当局难以对发行机构准确的评估和监控;其三,在竞争中为了吸引客户,许多场外交易实际上已经成为无保证金交易。过度的竞争,往往引起错误的合同定价,由此带来的风险是很难控制的;第四,创新工具场外交易的规模不断扩大,一些传统上在场内交易的产品,如与股权相连的创新工具将会更多的在场外进行交易,由此发展带来的风险也越来越明显。
3对我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1)上面对金融创新缺乏规范性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我国金融创新,应该优先选择银行业的发展,相机选择非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市场的发展。放缓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制度、工具等的创新,待前者实力逐渐增强之后,在加快后者的创新发展步伐。而金融制度的规范化创新,其关键不在于排斥政府而依赖自由放任制度下的市场力量,而在于改革政府介入金融的方式和职能。
(2)从创新金融工具的方面来看:我国利率尚未市场化,股票市场还有待完善,目前不宜恢复利率期货市场和建立股票指数期货市场。从政府的角度来说,在现阶段应鼓励和支持目的在于增强资产流动性和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金融创新。最近一个时期,建立我国金融期货市场的呼声又开始出现。人们认为应该考虑恢复国债期货市场和建立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理由是前者可以为国库券的投资提供一个保值的手段,后者可以使保险公司资金和其他基金进入股票市场。尤其是不久前,股票市场向保险资金敞开了大门,这一变革更是提升了人们的上述预期。
先来考虑恢复国债期货市场的问题:在目前的条件下,我国利率已部分上调0.29个百分点,且还有上升的潜力空间。解决这种市场利率趋向于上升给国债投资者带来风险的问题,以浮动利率发行国债比建立国债期货市场简单易行得多。因此,虽然我国建立利率期货市场的必要性比以前增大了,但条件尚未成熟。建立利率期货市场的合适时机,是利率市场化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避免利率风险成为确有必要的时候。
再来讨论建立股票指数期货市场的问题:建立股票指数期货市场有助于保险资金和其他基金入股票市场,这从理论上来说是成立的。但是在我国现实的股票市场上,股票的市盈率普遍高于0甚至高于50。这意味着人们买卖股票主要是获股票的差价而不是股息,股票具有投机的价值而没有多少投资的价值,保险公司资金和其他基金以期保值的方式进入股票市场意义不大。再者,我国上市公司的质量不高、投机性过强,因此,我国股票市场目前的首要任务是规范和完善现有的市场而不是去建立新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如果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再推出股票指数期货合同交易,将为一个投机性已很强的股票市场再提供一种投机性更强的金融工具。
篇4
【关键词】 金融创新 货币 产出
货币与产出关系的本质是讨论货币是否中性的问题。过去的学界对此主要做了分别在长短期中货币是否中性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本文中加入了金融创新的变量因素考量其对于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影响,相关金融创新、货币与产出关系等主题的研究成果如下。
一、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关于货币是否中性的讨论在国外起源较早。古典经济学派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萨伊,他认为货币只是商品交换的媒介而不会对产出水平带来任何影响。随着上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的爆发,以《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为代表的凯恩斯学派经典巨著问世,他倡导政府通过扩张性的政策、增加总需求来促进经济增长。在此后60年代时期,货币学派、以及卡尔.E.瓦什在《货币政策与通论》中都得出了相近的结论,即短期内货币供应的变化会影响产出水平。
在对于长期货币与产出关系的讨论中、国外的研究者们则存在了较大的分歧。具有代表性的是Mc Candles等(1995)在对于将近30个国家的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和产出水平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长期范围内货币供应量和产出水平之间并没有很明显的相关性。与此同时,弗里德曼和库特纳对于长期内货币供应和产出关系的研究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但是,与之完全相反的观点认为,长期内货币与产出之间有较为明显的相关性。戴维斯等(1997)使用美国自19世纪以来的月度数据研究发现,货币供应的变化能够对产出水平的变化进行很好的解释。Sims(1972)在《Money,output and causality》中引入格兰杰因果检验后发现货币供应的变化是长期内产出变化的显著原因。
在国外对于货币与产出长期关系存在争议的基础上,国内对此进行了继续深入的研究。丁佳等(2005)在《我国近年货币与产出关系的实证分析:1994--2004》文中分角度地从M0、M1、M2来分析我国从1994年到2004年十年内货币供给对产出的影响,利用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得出M1、M2的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均衡的关系,而M0与GDP之间并没有很强的相关性。杨余(2006)在《中国货币政策与产出关系研究--基于货币供应量与产出的实证分析》文中指出在不同v史阶段不同层次的货币与产出的关系密切程度具有不一致性,具体来说就是M0、M1、M2与产出的相关性在长期看来具有不一致性,而且这种相关性在慢慢减弱。李嘉琳(2007)在《我国货币供给与物价、产出之间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构建了一个我国货币供给量、物价指数和国内生产总值指标间的动态模型,通过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货币供给对物价、产出具有重大影响,同时产出对货币供给具有反馈作用。郑挺国等(2008)在《我国货币--产出非对称影响关系的实证研究》文中运用平滑迁移向量误差修正(STVECM)模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我国货币对产出的影响关系具有非对称性,同时也依赖于我国所处的不同经济周期表现。肖卫国等(2013)在《中国货币结构与经济产出:基于1952年--2010年宏观数据的实证检验》文中从货币结构的角度研究发现,我国货币体系中的高流动性货币和准货币之间往往难以达成合意比例,从而对经济发展造成负面影响。
二、金融创新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在金融创新方面,国外的研究多集中在金融创新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角度上。例如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期的研究集中在了讨论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稳定性、以及到90年代后期深入讨论了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等。具有代表性的有Mayer和Tobin从货币供给方面建立了资产选择模型,说明了货币供给并非能由货币当局所直接控制;Ireland(1995)从货币需求的角度说明了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的影响,并且得知了货币需求将与金融创新技术及金融资本存量一起随着时间发生变化。 此外,Kuttner,Mosser(2002)也研究得出金融创新的发展增强了金融资产的替代性和流动性,一定程度上增强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有效性。
国内近年来也有不少学者对于金融创新与货币供求的关系进行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丁东祥、周丽莉(2003)、陈涤非(2006)、尹继志(2007)等人,他们所得出较为一致的研究结论表明,金融创新在很大程度上通过放大杠杆效应的方式、影响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削弱了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力;另外,杨向阳、彭超英(2004),杨伟、林海(2006)为代表的学者深入研究了金融创新对于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并且近乎一致地认为金融创新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此外,还有学者对于金融创新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影响等课题进行了研究。
三、总结
本文梳理了金融创新以及货币与产出二者之间关系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首先,虽然方法与角度不同,但大多数学者还是支持货币与产出之间是存在相关关联的;然后,大多数国内外的学者研究的注重点主要是金融创新是否影响货币政策以及金融创新是否影响货币供求这两点,而很少有直接对金融创新对货币-产出关系的影响进行实证研究的,因为金融创新不是一蹴而就的,本来就是一个渐进式持续推进过程,而且涉及面过于广泛,这些原因都加剧了对其衡量的困难程度。
篇5
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整个全球金融业发展中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金融创新风起云涌,新的机构、新的工具、新的市场、新的交易方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但是,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实践也告诉我们,伴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全球性、地区性的金融危机此伏彼起。金融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在此情况下。如何兼顾安全与效率,处理好创新与监管的关系,推动中国金融业的稳健发展,已成为中国金融业、特别是中央银行面临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金融创新的发展趋势及对金融监管的影响
对于西方发达国家而言,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已经发展成熟,基本功能都已齐备,“金融创新”往往是指金融衍生产品。但对正处于经济转型之中的国家或地区来说,金融市场的基本框架尚未建立或很不健全,基本的金融功能并未理顺及到位,“金融创新”并不全是指金融衍生产品,而是指金融市场的基本建设,指金融基本功能的建立和健全,理顺关系就是创新。因此,对我国金融业来说金融创新是一项极具层次性和程序性的系统工程,金融创新必须符合我国国情,必须在一定的法律和监管框架内有序推进。
毋庸置疑,在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金融创新将进入一个发展期,并将成为推动我国金融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这种大的环境背景下,各商业银行势必也将迅速建立起自己的金融创新平台,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推出多样化的金融创新产品,为适应市场和自身发展采取一系列金融创新的行为组合,中国金融创新将呈现出一些新的发展趋势。首先是扩源型创新。金融业是专门经营货币资金的行业,负债经营是金融业的基本属性,能否获得充裕的资金来源是其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在既定的货币资金总量下,各金融机构一方面设计出各种新颖的资产及负债品种,尽可能多地吸引或争取客户,扩大自己所能支配的份额及增加营业收入;另一方面则创造新的经营管理方式,提高资金利用率,降低经营成本,相对扩大可利用的金融资源。二是避险型创新。金融活动必须保持必要的安全性和流动性,这不仅是金融机构生死存亡的关键,也是所有客户的第一需要。因此,转移风险、分散风险或尽可能地减轻风险便成为金融创新的重要动因,由这个动因引发了旨在转移价格风险、信用风险、增强资产流动性等各种创新活动。三是避管型创新。由于金融企业特有的高风险性和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国家对金融业实施了较一般产业更为全面和更为严格的管理。在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金融机构就会想方设法钻现有政策法规的空子,用打“球”的方式推出某些业务,“合理”地规避监管。
金融创新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也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并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特别是对不熟悉多数创新工具的国内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而言,更难以鉴别或准确度量新推出的创新工具所产生的风险。因此,入世后大量深层次的金融业务创新,既会促进我国金融业向现代成熟金融业发展,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也会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严峻挑战。
(一)金融创新在推动金融业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同时,也在总体上加大了金融体系的风险,从而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创新使建立在传统分业经营模式基础上的金融监管制度框架,已经严重落后于金融发展的现实,国内金融市场与国际金融市场互相融合,国内金融机构大量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交易活动,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按照传统的金融监管方式,监管部门对金融机构实施监管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审核金融机构的财务报表发现问题,而衍生交易等表外业务并不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这就使传统的监管方式无法施行。特别是由于对表外业务缺乏统一公认的会计标准,不同金融机构对同一种交易采用不同的会计技术处理方法,加之衍生交易有相当一部分是在极短时间内通过头寸的对冲实现的,即使定期检查金融机构头寸或采用其他监管方法,也难以对金融机构表外业务的风险程度做出准确、客观的评价。
(二)金融创新打破了传统金融分业经营模式,全能银行越来越多,从而增加了监管的难度。金融创新打破了各种金融业务的分离状况,各种金融创新工具使得各种业务越来越难以区分,金融机构向综合性和一体化发展,从而加大了监管的难度。在我国,由业务创新引致的混业经营趋势必然会对当前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体制形成冲击,如何改革金融监管体制以顺应金融发展的客观要求,是当前金融体制改革的重点课题之一。
二、金融创新的监管对策选择
按照审慎性原则建立起适合和支持金融创新的监管模式
1.加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通过金融创新,商业银行可扩大资金来源,降低经营成本,这将对现有的资产负债及收支结构产生影响。
篇6
2007年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所引发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使整个世界笼罩在金融危机的阴影下。次级抵押贷款是指向那些信用级别不高的低收入者家庭和个人发放的住房抵押贷款。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与金融创新是紧密相连的。因为,众多金融机构纷纷通过一系列金融创新手段,比如通过资产证券化将缺乏流动性但能够产生可预见的稳定现金流的资产,通过信用增级,对资产中风险与收益要素进行分离与重组,进而转换成为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出售证券,以此融通资金。
美国的金融创新为他们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并且为美国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动力。但是,这场由次级贷款所引发的金融危机打破了美国人的梦想。金融创新只是这场金融危机的“伏笔”,更为深层次的原因是美国金融监管的失效。在此次金融危机面前,一向被人认为是“成功典范”的美国金融监管体制暴露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当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非理性的迅速膨胀起来的时候,危机的种子已经深深地埋下了,当大范围的次级抵押贷款人还不了贷款的时候,金融危机就不可避免的发生了。
二、金融创新产生金融风险的原因
金融创新是有风险的,有学者把其归纳为:表外业务风险、伙伴风险、创新工具风险、操作风险、泡沫风险、信息化风险、清偿能力风险和法律风险。金融创新并不能消除金融风险,反而产生更多、更强的金融风险,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使人们意识到,贷款发放机构通过打包方式转嫁给其他金融机构的风险,在其交易对手面临经营风险加大时,会通过利益链条的传递危及到自身。其原因是:
(一)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金融创新改变了金融体系的构成,由于金融创新出现了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这些机构的出现就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因为,首先,这些金融机构一向不是监管的重点,当它们出现的时候并没有有效的监管措施,它们开发出大量的金融衍生产品,而对于这些金融衍生产品更是缺乏相应的监管。其次,非银行金融机构与银行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借贷关系或者资金往来,一旦发生金融风险将是整个金融体系的灾难。再次,在资本流动国际化的趋势下,各个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如果一个国家出现金融风险,将会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发生。
(二)金融创新使金融风险更加隐蔽
金融创新为单个投资者提供了转移风险的手段,但是,对于整个经济体而言它却没有这项功能。因为,当单个市场主体认为有风险的时候可以出售手中的金融产品,出售之后这个风险仍然存在于市场中,并没有消除。并且,如果出现巨大的市场变动因素当所有金融创新产品持有者同时都想出售金融产品时,对金融市场的稳定性将是致命的打击。
(三)金融创新使金融风险更加便于积累和传递
通过金融创新手段开发出的金融衍生产品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促进金融市场和金融业迅速壮大,另一方面它可以成倍的把风险放大。因为,金融衍生产品属于结构性产品,它通过对资产、信用、风险等环节进行结构性重组,然后分配给不同的投资者。并且,各个环节都是关联紧密的和有风险的,通过各种金融创新手段生产出的金融衍生产品把各个环节的风险一层一层的传递,并且逐步积累,最终产生系统风险,并且,这个系统是非常脆弱的,一旦发生危机,将是整个系统的瘫痪。
三、金融创新不能脱离金融监管
新金融机构的出现和新金融产品的开发打破了旧的金融格局和秩序,需要新的监管手段对其进行规制。金融创新不能脱离金融监管,我们必须在金融监管框架下发展金融创新。
(一)金融监管制度既要严格又要有包容性
金融监管制度对于金融创新具有保护性或者说具有保障性的作用,有效地金融监管可以减少交易风险,可以维护金融市场秩序,可以降低金融危机发生的概率。盲目的金融创新会导致金融危机,所以,金融监管制度的制定应该严格而且具有前瞻性。同时,金融监管也应该具有包容性,在制定金融监管制度是既要考虑到监管的需要又要考虑到被监管主体的利益,给它充分的发展空间。
(二)政府监管和市场监管相结合
市场本身具有自然的监督机制,它会对市场参与主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具有一定的市场淘汰机制。越来越多的国家都强调市场的自律作用,通过加强市场信息披露和信用评级等措施,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但是,市场自律机制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在相信市场自身的同时不能放松政府监管的作用。
(三)监管方式及手段的创新
要加强金融机构对自身的监管机制建设,要在努力调整金融机构产权安排的同时,积极建立金融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健全金融机构内部控制制度,要把促进金融机构及时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弱点和纠正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作为金融监管的一个重要内容,尤其是要加大对金融机构创新业务内控制度的检查监督力度,督促金融机构完善创新业务的操作制度,防止金融创新的衍生风险。同时,加强监管手段的创新,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的作用,推进金融监管电子化进程。争取提前掌握金融风险的信息,以便及时、准确的防范金融危机的发生。
(四)金融监管模式的转变
传统的监管模式是机构监管,是按照金融机构的类型来设立的,各自的监管机构只监管各自的金融机构。其优势是不同类型的金融机构都有相应的监管机构对其进行监管,可以随时随地的监管,缺点是某一类别的监管机构不能干预其它金融机构的活动。随着金融创新活动的加强,新的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各个金融机构的差别越来越不明显,业务趋同趋势加强,严格按照机构监管模式执行已经不适应金融监管的需要。所以,应该向功能监管模式转变,功能监管就是按照金融体系的功能来设计监管,关注的重点是金融机构的业务和功能,而且可以实现跨机构、跨产品、跨市场的监管,可以适应金融创新而产生的金融监管的需要,可以有效地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
篇7
本次论坛是深圳市前海金融创新促进会成立一年多来举办的第二场千人论坛,论坛以“共襄金融创新生态”为主旨,论剑一线城市地产投资趋势与策略,前瞻前海及粤港澳湾区建设投资机遇,把脉金融创新、风险管理与资产配置课题,共建共享金融创新生态是论坛倡议金融从业的共同使命。
论坛现场汇集业界、学界多位大咖,以专业的角度和高度,解读金融创新趋势,共同探讨金融创新与全球资产配置投资机会和风险,聚焦新趋势下以新思维构建金融新生态的热点话题。论坛现场嘉宾云集,群英荟萃,齐聚一堂,共襄盛会。1000余位来自上市公司、证券、基金、期货、私募、信托、银行、保险界的专业人士、资管领军人物、衍生品交易专家、业界知名企业负责人以及国内主流财经媒体参加。
香港大学特聘教授、平安磐海首席风控官陆晨博士分享华尔街金融从业经历,抽丝剥茧,分析了国际金融在金融创新上走过的经验和惨痛教训,分享大集团风险管理模型,对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技术在金融创新与风控上的应用给出方向与指导,提出构建良好金融生态,专业技术与跨界思维至关重要;中信期货原董事长、阳富教育董事长袁小文从期权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到来,分享商品期货投资新思维,为新形式下期货投资与资产配置提出创新型解决方案;招商证券研究发展中心首席宏观分析师谢亚轩以货币政策视角从通货膨胀到资产价格、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货品放松方式与传导效果、本国货币与他国货币协同等维度,细致入微分析当前货币政策对经济政策的影响,回答了“什么是我们强调的保守货币政策”与会专家还对共建共享金融新生态各抒己见,给出富有成果的指导性意见。
篇8
金融创新有风险
美国次级债危机通过“蝴蝶效应”引起全球金融市场剧烈震荡,其影响仍在不断扩散和深化之中。由于人民币尚不可自由兑换,资本不能随意进出中国金融市场,而且国内机构投资海外衍生品市场的规模有限,因此,“资本防火墙”使次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的直接影响较小。但是,加入WTO之后,我国金融业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完全依靠资本管制来被动地规避风险不是长久之计。十七大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提高开放质量,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在此背景下,我们不仅要认清美国次级债问题的根源和本质,更需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以便积极探索中国的金融改革与创新之路。
金融创新本身会创造一些新的风险。金融衍生产品是把双刃剑,它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转移风险、活跃交易,也会由于杠杆效应而扩大风险,其实施效果取决于金融资产质量和金融监管环境。美国次级债危机即反映了金融衍生产品内在的风险性。因此金融创新一定要注意防范创新风险,金融衍生产品也要在监管能力的范围之内适时推出,不能沦为市场投机的工具。
要更加突出金融监管的重要性。美国次级债危机是市场失灵的表现,在危机爆发之前,美联储采取了无为而治的消极态度,任由问题恶化,这是次级债问题越演越烈的重要原因之一。
应重新认识金融中介机构(如评级机构)的角色和定位。在资产证券化过程中,评级机构收取的费用主要来自资产抵押债券和CDO的卖家,而不是市场真正的投资人,因此存在内生性的、无法避免的利益冲突问题,导致评级机构对部分次级债的质量评估过于乐观。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审慎经营,强化风险意识。金融机构逐利性的竞争经常导致借贷标准降低、潜在风险增大,需要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能力。另外,在资产证券化以及其他衍生产品创新过程中要提高透明度,建立科学的投资决策流程,尽量减少不确定性。
房地产市场有涨有跌,不能过度投机。住房信贷往往被认为是优质资产,银行放贷审核时较为宽松。在房价上升周期,高房价掩盖了借款人的投机因素和潜在信用风险,一旦泡沫破灭,不仅会打击持有者的消费信心,很可能拖累经济发展,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金融机构要摒弃“住房按揭贷款是优质资产”的传统思维,加强房贷监管,坚决杜绝骗贷、虚假按揭等违法违规行为。
要防范流动性出现突然枯竭。在本轮次级债危机爆发之前和初期,美国乃至全球金融市场的流动性都很充裕,当时各国央行普遍采取紧缩性货币政策。但从去年8月初次级债危机出现扩散的征兆开始,以美国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几乎同时出现了信贷收缩的情况,原本充裕的流动性突然紧张起来,以至于出现流动性枯竭。为了稳定金融市场,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中央银行分别向金融系统注入了上万亿美元的巨额资金,并相继放松货币政策。
次级债危机让我国金融机构真切地感受到海外市场的凶险,有助于树立全球投资风险观念。截至9月22日,银行和基金公司推出的QDII产品的净值已全部跌破面值,其中两只基金系QDII的净值已经跌破0.5元,投资者损失惨重。
总之,美国次级债危机给中国带来很多有益的启示,在贷款抵押、信用评级、监管体系、风险管理等领域都有很大的借鉴意义,而且每一次危机,都能促使制度更加健全完善。
我国金融创新之路不应因噎废食
从美国的金融创新实践我们可以发现,金融创新本身是一个社会金融活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结果,它大大提高了储蓄转化为财富创造的投资活动过程中的效率,并有效地降低了投资成本,因此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非常积极的作用。近三十年来,美国经济资本化和证券化的快速发展,为美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实际上,这次次级债危机的根源并不在于资产证券化本身,而是在流动性过剩的背景下,市场约束力下降,相关市场主体都违背了“注重风险控制”的原则。
美国次级债危机爆发之后,不少人士对我国正在推进的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业务表示担忧,认为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的风险较大,甚至提出应放缓资产证券化步伐。我们认为,首先应肯定金融创新和资产证券化的积极意义,不能因噎废食,仅因美国次级债危机就得出中国暂缓金融创新的结论;第二,在认识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同时,不能否定美国在金融发展史上的一些有益经验,如金融监管改革、资产证券化等,任何创新发展之路没有最优,只有次优。
篇9
动机存在偏差,创新意识不强。其主要表现:一是我国金融机构因其特殊背景,金融创新的动因多来自政府的宏观动因、偏重于社会稳定、忽视市场特性,很少有由于自身发展需要而进行主动创新的,二是创新的微观动机则偏向于在无序竞争中抢占市场份额,出现了许多不计成本甚至负效益的金融创新。在不发达的市场条件下,我国金融机构这种非市场行为破坏了开展有效创新需要的良好金融秩序。区域性中小银行由于金融创新起步较晚,行动较迟缓,因此这种动机偏差还是较为明显的。
金融创新效率不高,效果不明显。目前区域性中小银行在较大程度上依然以存贷利差作为主要盈利手段,所谓的创新也无非是用来吸存促贷,多样化的金融手段并没有被充分使用,无法通过创新给银行带来实际直接的利润。金融创新环境不完善。从我国金融环境来看,一是金融管制较严格,二是金融公平竞争市场不完善。
2中小银行金融创新中的产品创新
以制度创新为基础,需求供给分析为前提。好的产品创新一定要是基于制度创新的。只有在政府和区域性中小银行自身花大力气进行制度创新,从而创造了良好的创新环境,而区域性中小银行又为产品创新理顺了整个创新思路,以及为创新打好组织架构的基础,才能开始谈产品创新。而产品创新的范畴,就是,从哪些着手点入手,进行创新,在哪几个层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进行哪些产品的创新,诸如此类。当然,要进行产品创新之前,必要的市场调研和市场分析是不可缺少的。主要是针对金融创新的需求与供给进行分析,一方面确认自身所处的环境究竟是否适合进行产品创新,适合进行哪类的产品创新;另外一方面也可以确认可以针对怎样的客户群进行怎样范畴的创新活动。[JP]
产品创新的目标管理。产品创新的目的,与普通厂商理论中的目的追逐利润最大化有相似之处。我国区域性中小银行进行产品创新的一个主要目的,也是探索自身经济的新增长点,使得新增长点能够在传统业务受到威胁时,能够一定程度的取代传统业务,成为风险的规避方式之一。或是稳步的成为提高自身利润率的一个有力武器。另外一个目的,就是探索如何通过创新不断巩固自身现有市场,并稳步的进行扩充。如果维持一成不变,则很容易就会造成客户流失。竞争对手先行又恰到好处的进行的金融产品创新很有可能会让固有的老客户转而投向另外一个阵营。
3产品创新层次分析
根据产品创新所在的层次,可以大致分为金融工具的创新以及金融工程类产品创新。各区域性中小银行在研究分析自身市场需求后,准确的定位如何创新。金融工程类产品创新,通常和我们目前在较发达城市的理财产品相关。这类理财产品的特点,跨市场经营,如金融期权、期货、外汇、QDII等。这类高风险的产品在金融市场比较成熟,资金比较富裕的地区将会有较大的市场。在这类地区的区域性中小银行,就可以充分利用这些金融工具,抓紧推出更多特色型的创新产品以吸引客户,从而获取更高的中间业务收入或者投资回报。
但区域性中小银行由于规模较小,混业经营未必非常的适合其发展。在开展上述各类业务的时候,可以寻找可信赖的合作伙伴,如证券,基金,保险,信托等。盲目的进行混业经营准备也将会增大创新风险,在最终发展中有可能得不偿失。金融工具创新,虽然从创新层次上来说并非很高端。但正是金融工具创新,能够搞活区域性中小银行的金融,应当被作为区域性中小银行的重点创新方向而被考虑。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全面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逐年稳定增长。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各个经济特区与沿海开放城市利用各个自身地域的有利条件,通过政府的有利支持与不断吸引外部资金逐步扩大经济贸易,扩大金融投资,推动经济快速增长。而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理及其他方面的原因,自然资源相对落后,而且由于交通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发展缓慢,经济相对落后,金融行业发展不明显。
理论与实践证明,经济发展可以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而金融业也可以辅助经济发展。在传统的金融行业里,金融主要指通过国家发行的货币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活动进行资金的流通并回笼,同样也包括贷款的发放和收回,存款的存入和提取等。其主要的作用是通过流通为经营者实现经济活动,实现利润。换句话说金融就是一定的组织通过一系列的组织与经济活动实现各种资源的整合与分配,利用合理的技术经营手段,以货币形式实现资源价值和利润的等价流通。因此可以理解为金融是一种动态的货币经济学[1]。
二、区域金融创新与区域经济的现状与关系分析
改革开放的近30多年来,我国经济逐年稳定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过了日本、德国及英国等发达国家,仅次于美国,据世界第二位。经济状况总体发展良好,金融行业迅速崛起。但我国是一个农业性大国,地域辽阔,南方资源丰富,北方资源相对匮乏而导致我国区域之间经济的发展出现较大的差异。
我国金融行业从金融机构数量、人员的配置情况、以及可分配资源的数量来讲,通过分析各个区域的金融发展情况,西部地区从各个方面均相对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这与我国目前这些区域经济的发展情况具有较强的一致性。这一点可以说明区域金融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因此,通过分析不同地区金融差异产生的原因和及内在规律,预测未来发展演变趋势,将有利于我国政府对政策的制定和调控,对我国整体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减小区域与区域之间贫富的差异以及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
我国目前高度重视区域金融与经济的发展,一系列的金融经济发展措施得以实施,金融创新成为大量专家与学者关注的焦点。一些区域金融经济试验区作为试点为区域金融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新的机遇。不同区域之间,金融发展与重视程度的差异在区域经济差异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需要引起广泛的关注,不可忽略。大量的专家学者通过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理论与趋势以及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发现,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主要关键因素之一在于金融。建立一个健全的金融体系有助于经济的发展。它可以有效的减少缩减信息和交易的成本,影响存蓄及借贷率,在某些方面影响企业投资决策、改变国家及个人技术创新带动国家及企业经济长期的发展增长[3]。换句话说,金融在区域经济中的作用不仅包含在资本形成中金融所起到的动员、配置储蓄借贷的作用,还可以有效的促进国家宏观经济结构调整与完善,实现经济结构重组与改进。
如上所讲,不同区域情况的差异,导致区域经济或金融发展出现差异,对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产生影响。而在整个金融市场的演变影响因素分析中,以上所提及的区域之间的地域差异只占其中一部分。而各个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基础,地方政府干预的程度、各自的区域金融市场情况以及对外开放水平等均可以对金融创新及其创新的效率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我国的上海自古就是我国的金融交易中心,具有很大的规模与历史,未来金融业的发展更是广阔;而深圳利用靠近香港的地理优势和国家改革开放试点的政策支持,通过招商引资等各种信贷、融资手段大力发展金融业,现在已具备很大的规模;还有我国东北的老工业基地,具有很大的发展基础,但我国西部地区由于地方的经济基础相比较为薄弱,经济相对落后,容易导致一些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冗余致使金融业发展缓慢。同时,各个区域地方政府的制度差异导致对银行贷款的干预过多,从而使融资借贷等资本投入效率降低;再者,融市场的建立促进资本投入的效率,但这种效果也会随着国家及地方政策调整变化而减少;最后,改革开放水平可以降低金融业资本投入的低效使用增大资本的流动,提高资本的利用率,促进金融业的发展。
三、注重区域金融发展的重要性与发展前景分析
金融行业自古以来都是各国关注的重点行业。在我国,金融行业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具有很大的机遇。根据有关数据分析,2015年从事金融行业的人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是其他行业的两倍多。这表明虽然金融业是属于传统行业,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人人都关注金融行业。首先社会各阶层的人,都有资金需求,不论长期的或短期的,还是国内的或国外的,金融业都可以满足这些需要。其次,金钱只有在流通中才可以实现利润,而金融业正可以满足这个需要。因此,就整个金融行业来讲,前景广阔。
在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模式下,更多的研究与讨论主要集中在“机构”、“体制”和“功能”三个方面。从而涉及到一些传统金融行业如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的改革等问题,同时也包括一些正在建设或已经形成规模的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问题。还有对区域金融的体制构成、法规建设,治理结构及经营管理等问题。区域金融的发展在现有的国情下已越来越成熟和具有经验,从而带动了一批新型的金融行业。传统的金融行业如银行、保险业、信托业以及证券类不断受到新型的互联网金融冲击[4]。新型的金融机制已经不断地完善,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新的机制下所带来的优势必然将对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带来较大的挑战。
再者,国家对于新性的金融模式也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与认可,相应出台了一定的政策法规,例如近期的针对目前P2P平台的《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给P2P平台套上了12道“红线”,确保了消费者的利益同时也对P2P行业的安全正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促进影响。区域金融创新应重视这种新模式尤其是要借助国家经济体制改革与互联网带来的机遇,同时做好持续发展战略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趋势。总之,随着我国金融市场体制的不断完善与国家对金融业的支持力度,区域金融经济将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金融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