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核心问题

篇1

关键词:失当;失真;得体;互动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的实施,犹如一股春风迎面扑来,让人为之一振,它带给我们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教改精神。很多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实践的深入,在现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这些问题充分体现出我们的数学教师对《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着很大的偏差,值得引起关注和思考。

1.情境创设不当,缺少针对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数学素材,创设一个适合教学和学生发展需要的情境,是非常重要的工作。现在的数学优质课、示范课几乎都能见到很多不同的情境创设。但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由于诸多原因,情境创设往往“变味”或“走调”,失去了应有的价值。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认识轴对称图形》的片段。上课伊始播放了一段动画片:一只美丽的蝴蝶飞过草地,飞过花丛,又飞过一片树林,和树叶有一段对话,最后树叶对蝴蝶说:“其实呀,在图形的王国里,我们是一家呀!”“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想不出来为什么树叶和蝴蝶是一家,课堂一片寂静。明明是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东西呀!教师只好不停地引导:“你们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吗?”……几经周折,终于引出了课题。至此,十几分钟过去了。

2.小组合作流于形式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合作探索与实践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而现在,我们在数学课堂上看到的几乎都是小组学习形式,这似乎成为一种时尚。尤其是在公开课和观摩课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小组学习活动表面上热热闹闹、沸沸扬扬,但稍加深入了解,即可发现,他们的学习探究活动有的偏离正题,有的只浮在表层,并没有进入实质性问题的探究。有的小组仅仅是个别学生在认真思考探究,另外的学生则做一些与问题无关的小动作,说些无关的话,有的学生干脆不思不想,等待别人出结果,这种散乱现象造成学习效率低下,甚至造成探究的失败。

有位教师在上一年级上册统计一课时,学习完“统计为庆祝大象过生日来的各种小动物个数”后,教师将全班8人一小组分好,让学习小组合作统计一个小组喜欢吃的各种水果的个数。课堂上很热闹,教师抛出后,让学生自己统计,学生很兴奋,各抒己见,教师是一个旁观者。在当前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中,像这样的现象很多,讲究形式主义。将课桌椅摆成一定的合作学习形式(如马蹄形、丁字形等)就是合作学习。不管什么科目,什么内容都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讲究场面都热闹,越热闹就说明讨论效果越好。这些倾向对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功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产生了不利影响。

3.评价形式失真,没有导向性

新课程提倡激励性评价,因此在课堂上,经常听到的是“棒,棒,你真棒!”“你真聪明!”的表扬声。而棒在哪里,好在哪里,学生却很茫然,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有针对性的评价。如果这些学生确实提出了有创见的问题(从学生的角度),或者有明显的进步,这样的表扬是适当的。但有些学生仅仅是回答了一个简单的问题,或者重复别人的发言,那么这样的表扬就有违发展性评价的初衷了,更有一些教师对学生的错误回答没有加以纠正,长此以往就会造成学生对表扬的“迷失”。以下是“时、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片断:

师:请小朋友们拨自己最喜欢和最不喜欢的时刻,并说说理由。

生1:我最喜欢下午6时,因为这个时候可以在家玩;最不喜欢上午9时,因为这个时候我得坐在教室里上课,不能出去玩了。

生2:我最喜欢上午10时,因为这个时候可以在家看电视,玩电脑;最不喜欢晚上9时,因为这个时候妈妈总是催我上床睡觉。

……

师:真不错!同学们不但会拨时刻,而且还能说出时间的具体意义,大家给予掌声鼓励!

(教室里顿时掌声如潮)

执教者如此表扬学生很不妥。只要对学生的发言细加分析就会发现,生1有好玩厌学的倾向,生2的生活习惯不够好,而教师却忽略了对学生这些不良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片面地给予了肯定、表扬,这是极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的。这类倾向的心理背景是期望学生的合作,对学生的答问,一味地给予高度肯定、表扬,虽暂时有些作用,但留给了学生不良的影响。

4.教学手段运用不恰当

近年来随着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新的教学设备不断出现,这本来是件好事,可往往由于运用不当却反而影响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中投影、微机的演示过多,减少了学生的操作时间,没能真正发挥现代教育手段的作用。而真正应该发挥作用的时候却因为受技术水平的限制而不能演示。比如,在进行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认识教学时,教师只用计算机演示几个静态的平行四边形和一些习题。而在学生由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出现困难时却没有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其实,这时才是发挥计算机作用的时候。如果教师在屏幕上打出一个平行四边形经过拼补组成一个长方形时,学生就会很好地理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得出过程了,这是用语言无法描述的,也是用其他教学手段解决不了的。而恰恰这时没有发挥计算机的作用,可见教学手段是流于形式。

二、解决对策

面对以上问题,我们应该积极想办法,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使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乐园,真正发挥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作用。

1.注重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以境促学

情境是教师进行教学,也是学生学习知识的载体。在创设教学情境时,情境的表现形式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如,问题情境、活动情境、故事情境、竞争情境等。对于低、中年级的儿童,可以通过讲故事、做游戏、模拟表演、直观演示等形式创设情境;而对于高年级学生,则要侧重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用数学本身的魅力去吸引学生。还应做到“到位不越位”,根据教学的需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创设具有“数学韵味”的情境,体现社会发展的新文化,以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开展积极的数学活动,促进数学知识建构。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情境在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促进学生的发展。

2.评价的语言和方法要全面得体

新课程把评价作为教学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认为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检查学生的表现,更不是筛选,而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课而异,因事而异,让数学课堂充满人文性。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积极探索评价的途径和方法,发挥评价的功能,如学生的表现评定、档案袋方法等,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尝试开展。表扬与批评都应该在教育教学中发挥其共有的作用。适当的批评不仅不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让学生认识到今后应该如何改正。

3.注重学生合作探究学习中的交流方式

首先,“合作”应建立在学生个体需要的基础上。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有了交流的需要后,再展开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其次,“交流”应包含二个层面,一是表述自己的想法,二是倾听别人的意见。而上述片段中的交流过程只是一个表述的过程,缺少倾听的过程,交流的效果就只能大打折扣了。在教学中合作很重要,但我们不能为了合作而合作,一味地强调小组合作,学生将会丧失独立思考、自主探索的学习能力,缺少对求知事物的猜想、试探与验证等心理发展过程。

4.正确有效地运用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

篇2

关键词:数学对话;小学数学;实际应用

数学对话是通过营造一个公平、和谐的学习氛围,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方式。在这种教学方式中,教师不再处于主导地位,而是扮演引导者的角色,为学生搭建起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小学数学教学中应该充分应用数学对话的教学方式。

一、提炼教学核心问题

小学数学教学中有许多重点和难点,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充分把握这些重点和难点,提炼教学的核心问题,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同时对后续的学习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数学对话,能使学生更容易抓住学习的重点,降低数学学习难度。通过核心问题将教学中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在思维上形成层层递进的关系,拓展学生思维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苏教版小学四年级《认识毫升》这一节为例,教师可以根据该节知识的重点内容提炼出类似“一毫升到底有多少?实际生活中哪些事物是一毫升?”等问题,以此来开展数学对话。另外,教师也可以在学生思考遇到瓶颈时进行核心问题的提炼。例如,在对苏教版六年级《认识圆柱》这一教学内容进行教学时,学生可能会对一些圆柱高矮、粗细有较大差异,但都统称为圆柱的问题。一旦学生思考出现瓶颈,教师要及时抓住机遇,向学生提出“这些圆柱有什么共同的特征?”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的方向,通过总结得出圆柱的特征。通过对核心问题的提炼,不仅能够将学生的思维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同时也能在学生的脑海中建立圆柱的空间观念,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梳理知识线索

小学数学教学中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能提炼出教学核心问题,所以教师要梳理知识线索,在知识发展的关键点上提出数学对话,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掌握数学教学的全部内容,同时也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抓住知识发展的关键点。

例如,苏教版五年级《小数的意义》的教学内容,这节教学内容是以三年级《认识小数》这节内容为基础。教师在开展这节教学内容以前需要对三年级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并根据教学内容发展的脉络在教学的关键点上发起对话。数学对话可以类似以下几个方面:“除了一位小数之外,生活中还有哪些小数?”“一位小数的意义是什么?”根据这些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通过联系生活实际进而举出两位小数、三位小数等,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举一反三。另外,教师在发起对话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转化意识,将新旧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不仅能够巩固旧知识,同时也能降低新知识学习的难度。例如,在讲解梯形面积计算时是在平行四边形面积和三角形面积的基础上学习的,所以,要将旧知识进行转化,为新知识的学习服务。为了有效搭建新旧知识之间的桥梁,教师就要及时梳理知识线索和脉络,帮助学生构建知识体系,完善知识网络,同时也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编排。

三、结合学生实际需求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要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开展教学活动和进行数学对话。不仅能够及时解决学生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也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千克、克和吨》的教学内容,由于小学生年龄尚小,对质量单位没有深刻的认识。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可以在讲解该节内容之前,让学生在家长的带领之下去超市感受一千克、十克等重量,并观察超市中其他物品的质量。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开展数学对话,与学生交流一千克的重量感受。另外,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些质量不同的物品,让学生在课堂上猜测物品的质量,加深学生对千克、克的理解。当然,数学对话旨在全面展现学生自我,有时对于同一个知识的理解和对一道题目的解决方法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当充分尊重学生思考的成果,通过数学对话的形式让学生全面交流,满足学生表现的需求。

新课改背景下,数学对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成就感,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作为小学数学教师,要扩大数学对话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用的范围,充分发挥数学对话的优势,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一、小学数学教学师生之间互动的情感推进需要共同把握核心内容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究者。”应当说这是人的一大认知心理,遵循这一认知心理,随着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随着新的课程标准的实施乃至规范化的办学,作为教师必须着重解决的问题是推进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师生互动的情感问题,甚至于把握住核心的问题。这核心问题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是数学教学活动中一系列的问题。问题是思维的动力,也是创新的基石。无论怎样的科学,没有问题,就不能开启这门科学的大门;无论怎样的学科,没有了问题也就不能开启这门学科的大门。所以问题又将是开启任何一门学科和科学大门的钥匙,是思维方法、知识积累和发展的逻辑等量,是生长新思想、新方法、新知识的种子。而问题又将怎样产生呢?实践让我感到:教师在导学案中预设问题时产生新问题是必要的,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讨论所产生的思维碰撞进而形成的来自于学生的更为鲜活的问题那更为十分必要的。应当说,如果数学课堂教学中充盈着问题,那数学情境则会显得波浪起伏,学生之间则会显得生气盎然。解决了问题时,他们会显得热情高涨;解决不了问题时,他们也不会显得意志消沉。

二、小学数学教学师生之间互动的情感推进需求教师的提问要有创造性

我们的数学教学所面对的学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我们数学教学的任务就是要让每个学生在数学上有所发展。这就需要我们从教者根据目前课堂师生对话展开教学流程的特征,去创造性地提问,去有效推进师生之间互动的情感形成。如何做到提问颇具创造性?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结合行家的经验,笔者认为必须遵循这几方面的规律:首先必须是精巧性的规律。何谓精巧?包含这样几点:一是要问在学生的学习起点处,问在学生从事新内容学习所必须借助的知识储备处,比如学生学习数学新内容的逻辑起点;二是要问在关键处,就是说要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内容,突出实质性的问题;三是要问在恰到好处时,一般说来,教学的关键时授之以恰到好处的提问,解决教学的重点时授之以恰到好处的提问,突破教学的难点时授之以恰到好处的提问,学生解决问题遇到矛盾时、思维转折的关键阶段授之以恰到好处的提问,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必须是娱乐性,我们的小学生毕竟是小学生,他们对数学的逻辑性还是相当陌生的,需要我们融科学性、艺术性于一体去设计所提的问题。

三、小学数学教学师生之间互动的情感推进需要学生富有提问的时空

篇4

关键词: 新课程改革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探究与创新

小学数学的新课程理念主要体现在树立为孩子们的终身发展服务、奠定数学素养基础的教学理念。但是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都比较重视数学知识的讲解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度,忽略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新时期小学数学教师必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奠定基础。特别是小学数学教学,更要求教师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提高。我们还要考虑如何才能使学生在日常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交流与思考,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创新。

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能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形式不断走进课堂,改变了以往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不再是知识传授者和讲解者,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我们要完成课堂角色的转变,就要更新教学理念,着眼于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尽量给每个孩子同等的展现机会,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魅力、学习的乐趣,让他们热爱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孩子们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动力,就会在课堂上积极地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孩子们的年龄与心理特点,有效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新颖有趣的问题情境,使孩子们置身于乐学的情境中,进而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提高孩子们的质疑兴趣,使孩子们的思维更加主动和积极。

二、积极自学,动手实践,体验成功

小学数学新课标提出,课堂教学要坚持以人为本,以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为中心,让孩子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通过孩子们的积极参与,让他们分组合作、自主探究,真正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使数学课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通过让孩子们围绕数学课题展开自学、探究与实践,充分挖掘孩子们的自主创新性,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让孩子们在活动实践中感悟数学,发现数学,形成能力。鼓励孩子们探索自学的模式,这样不仅有利于体现孩子们的课堂主体地位,有利于孩子们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还能为孩子们营造宽松、有效的自主学习氛围,给孩子们提供丰富的创新空间。孩子们能够积极地动脑、动手和动口,这样课堂教学就成了孩子们积极思考的王国。这不仅能够深化课堂教学,还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验到创新与自学的乐趣,充分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把孩子们的学生兴趣推向。教学思维真正做到了开放与发散,真正实现了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变,我们教给孩子们的不仅是数学知识,更有探究新知的“金钥匙”。这样孩子们就有了长期的自学积极性与主动性,养成了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三、扬长补短,让孩子们在互助中学习

孩子们之间存在差异,这就使孩子们之间数学学习差异表现得更明显。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并有效利用这种差异积极的一面,培养小标兵、小能手,发挥每一个孩子的特长,张扬他们的个性。

1.发挥小助手的传、帮、带功能。

小学数学学科,在课堂练习时如果要兼顾每一个孩子,只靠老师一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更多的孩子掌握课堂教学知识,培养孩子们之间互帮互助的精神,让已经完成学习任务的孩子充当小助手,帮助我们辅导那些没有完成学习任务的孩子,的确是一个值得借鉴的好方法。

显然,小助手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优越的辅助作用是众所周知的。在课堂教学中,我是通过数学小比赛、问题大比拼等方式挖掘小助手和发现小助手的,并着重加以培养,让他们帮助我进行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孩子。在座次的安排上,我也做到了强弱结合,互帮互助。由于孩子间易于交流,使得孩子们能在短时间内学得很好。同时,也解放了教师,使教师有更多时间探究新问题,及时调整课堂的教学安排,使之更高效。

2.协助学习,互帮互利。

合作学习是一种通过活动小组的形式组织孩子们进行学习的一种方式。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新型的教育思想和教学理念,以教为辅,以自学为主,同时积极为孩子们创造合作学习的环境。小学数学课本身就是一门技能课,数学是一个大的概念,细化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它是由一个个小知识点组建而成的,很适于孩子们在合作学习中掌握。当然,在合作学习的中,也能够培养孩子们的实践能力。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中,孩子们才是课堂的主人,他们不论在构思上还是应用上,都会表现得大胆积极,这样更有利于探究新知。合作学习还能帮助孩子们缩小差距,对于那些解题思路较低的孩子来说,受益更大。实践证明,孩子间的个体差异并不是坏事,我们要尊重事实,有效利用,从而让他们更亮,更有光。

四、完善课堂教学评价

篇5

关键词:小学生;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引言

问题解决能力研究始于公元1944年乔治・波利亚教授提出的著名的"怎样解题表",这个解题表开创了研究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先河,也就奠定了此项研究的基础。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个问题更成为国际数学教育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新世纪以来更是成为一个热点话题。《数学课程标准》也认为小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提出一些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并可以理解上述问题,最好能综合运用小学生所学的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以上问题,形成初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但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面对众多的各种信息,小学生们根本不知如何提问,或者提出的问题根本不是数学问题,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则更是少之又少。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不同的具有针对性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二、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指导者,也是小学生获取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对小学数学教师进行教师培训,提高小学数学教师的职业素养就显得至关重要了。

1. 首先,《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是小学数学教学活动的指挥棒,也为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解决能力提供了理论支撑,深入研读《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从而指导小学数学教师读懂自己所教的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2. 其次,小学数学教师要努力开发和尽可能的广泛利用多方面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源。小学生们的思维正是处在一个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的阶段,他们的小学数学学习还要建立在一些具体的形象的事物上,比如各种教具,因此在小学数学的课堂上,小学数学教师就要根据各种具体的实际教学项目选用好相关的教学工具进行教学。

3. 再次,小学数学教师尤其是农村以及偏远地区的小学数学教师,由于当地教学和科研环境条件的限制,无法获得第一手的教学科研成果的熏陶,也就无法尽快的跟上小学数学教学日新月异的进步,所以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学校的帮助下,搭建与其它小学数学教师的教研交流舞台,促进小学数学教师教学和科研业务能力的提高。

4.小学数学教师要立足小学数学课堂,通过创设不同的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的尝试改善小学生的学习方式、自己的教学方式,努力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应用相结合起来。小学数学教师还要积极地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拓展创新,尽量设计开放性的、综合性的小学数学问题情境,使小学数学与小学生的日常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小学数学教师还要积极地与小学生们共同探讨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策略,从而培养小学生们从自己日常的现实生活中善于发现并提出小学数学问题的各种能

力、并积极探索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有效途径,培养小学生们分析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从而全面提高小学生们的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能力。

5.小学数学教师要建立小学生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记录小学生们的成长经历过程。小学数学教师们要指导小学生去搜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思考一些好的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从别处借鉴来的一些经典的的例子,一些小学数学的学习心得体会,还有小学生们获得的一些小小荣誉等,从而建立起小学生个人成长记录的档案袋。小学数学教师还要定期跟踪并且指导,经常展示,并对优秀的小学生记录档案袋进行一些精神上的,甚至是物质上的奖励。

6.开展一些解决小学数学问题的小竞赛活动,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小学生们学习小学数学的兴趣。通过开展一系列的问题解决的小竞赛,促进小学数学教师、小学生们进行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同时便于小学数学教师们把握小学生们小学数学问题解决能力培养的各种状况,也有利于小学数学教师们及时的总结和改进小学数学的各种教学活动。

7.小学数学教师要帮助每个小学生们建立起属于自己的个人小题库、指导一个班级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班级小题库、知道一个年级建立起属于自己年级的年级大题库。由小学生、小学数学教师们参与整理,将小学数学教学中遇到的一些比较典型的问题以及解决方法整理成一个小册子,并在小学数学的教学活动中不断地补充和修改,使其逐渐成为小学生个人、某个小学班级、某个小学年级段的宝贵的小学数学教学资料。锲而不舍的开展这项工作可以培养小学生们的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锻炼了小学生甚至是小学数学教师本人的搜集和整理信息、归纳、提炼信息的能力。

8.小学数学教师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氛围。小学数学教师有义务让小学生们在安全的,和谐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中自由的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小学数学教师要鼓励小学生们大胆的提问,甚至是质疑老师。一个人,哪怕是小学生如果对某件事情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就可以毫不费力的持久地集中注意力,积极的进行思维,小学数学数学学习也不例外。在上课开始前,小学数学教师要是能够能创设小学生们学生会感到好奇的一些悬念,那么小学生们的探索欲望和好奇心便会被激发出来。

三、结束语

教会小学生如何解决数学问题是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的核心问题,本文提出了小学数学教师帮助小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一些最基本的策略,比如要善于创设良好的小学数学课堂氛围等。当然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本文的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理论性探讨还不够深入,囿于篇幅一些具体实践无法附上等诸多问题,有待今后研究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兴趣;自主性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5

自主探索学习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对数学的情感,特别是有助于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1]。

1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

传统教学主张学生课前预习,但我认为,这种做法也有弊端,因为,很多东西需要让学生自主探究,如果学生提前预习,没有一个探究的环境,学生直接就获得书上的结论,那么上课的时候,即使教师创设了探究的环境,但预习过的学生因为已经获得了这方面的知识就会直接给出结论,这样不但自己失却探究的过程,也使得其他同学丧失信心和兴趣。因此,对需要探究的课题,我主张可以不要学生预习,让学生在一个完全未知的世界里进行探索知识和方法。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进行,将学生的求知欲以及兴趣调动到,而且"双基"也得到落实,教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效果。

注重知识形成的探索过程,强调学生的自我反思。教师都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思考:"你是怎么做的","谈谈你的想法","与同学交流一下你的想法","在学习过程中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学生们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不但亲身经历了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从中体验到数学发现的乐趣。在这一探索过程中,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2小学数学教学中兴趣与自主性能力培养的意义

随着知识经济社会的到来,人类科学知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剧增,学习已经成为人们的终身需要。古人说,"授人一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自主学习,是个体获得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因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学校教育中以教师为定向的学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小学生应该更多地采用以自我为定向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从而获得工作、生活所需的知识和技能。未来的学校必须把受教育者作为教育的主体,努力实现受教育者把别人的教育变成自己的教育,培养学生的独立意识,进行自我教育。其中在数学课堂教学小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具体表现在[2]:

2.1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其主体性

学生的主体意识集中表现在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上。自主学习的本质要求是学生在学习过程要能够体现出其主体性,并且能够完全独立自主的学习而不依靠他人的帮助或者指导。20世纪80年代我国教育界提出了主体教育思想,这是当前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由传统的"传授--接受"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方式转变,可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体现其主体性,从而落实主体教育思想。

2.2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采用小组讨论、师生交流等形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适时地与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方式相结合,为学生提供亲自参与实践活动的机会,使原本单调、枯燥乏味的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有利于优化数学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小学数学教学的兴趣与自主性能力培养的策略

《课标》明确提出:自主探索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务必改变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创设更多的探索学习的机会,积极引导学生投入探索的学习活动中去,教师要关注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让每一个学生围绕探索的问题,自己决定自己的探索方向,选择自己的方法,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的去探索数学知识的产生与发展的过程。

3.1培养学生教学兴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主动性

有一位教育家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十分重要。我对新课,采取课堂趣味教学,即用生动有趣的故事,生产、生活中有趣的问题引出新课,把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到课堂上来。课堂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参与欲望,提供有利各层次学生展开思维的信息,创设全体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的条件,并让学生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他们参与的信心和勇气。对学生采取手段"小步子,多成功"的原则,善于发现点滴进步并及时给予表扬,失败了,积极引导学生寻找原因,并挖掘失败中存在的成功因素,从而保护他们参与学习的积极性[3]。

3.2开放联想,使学生的探索得以飞跃

课标中提到:人人掌握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层次的数学,适当增加一些联想与开放题,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多联想,多思维,多创造,教师的观念应该是开放的,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教师的课堂应该足开放的,鼓励学生上讲台,教师作观众,教师的教学内容应该足开放的,答案可以不唯一,过程可以不唯一,方法可以不唯一,思路也可以不唯一,把这几个开放引入课堂,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有利于打破学生思维的定势,也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可以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在多方位的联想中探索,充分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便于学生在尝试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4]。

3.3激发学习动机

学生的学习动机得到激发,会在心理层面发挥学生积极的主观能动性,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对于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在本环节中,教师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提问、谈话、讲解,列举生活中的事例,讲述生动有趣的数学应用现象和数学家的奇闻趣事来设置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还可以借助本身具有信息量大、活泼直观、多感官刺激等优点的多媒体技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结论

从以上教学过程可以看出,不仅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获得了知识,落实了知识性目标,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了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参考文献:

[1]王青建,李铁安.数学娱乐的理论与实践[J].数学教育学报,2010年04期

[2]朱悦.新课改基础教育下的数学课堂更富有生活气息[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年19期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师生关系;方法上的交叉;感受和体验

我们知道,在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确定之后,教学方法就成了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内容的关键。因为教学方法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培养学生学习态度、意志、情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手段。正如国外一位教育学家所指出的那样:“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本人在近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努力将现代教学理论与当地学生实际相结合,与课程改革要求相结合,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小学数学教学的质量。主要措施及体会如下:

一、创设平等、愉快、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发言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片面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实际上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只是他们的特长和优点不同而已。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其他同学面前暴露他的不足。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和面容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鼓励和赞赏的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高兴,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今天表现很不错”“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有主见。”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很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感想或遗憾?”“今天的课堂,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间的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观察分析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二、在教学方法上,强调多种方法的交叉使用和互相配合

在教学方法上,视不同情况采用不同的方法,即使教同一年级不同的班,教法也不完全相同,应根据教学目的、内容和学生选用不同的方法,并把几种教学方法配合起来使用。“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但有的同志想搞一个普遍适用的教学方法,也有的同志想推广某一个教学方法或某一个课堂教学结构于各个年级,使每一节课都按照同样的模式进行教学,这种做法不符合唯物辩证法,还容易束缚教师的手脚,限制教师的创造性,因而不利于更好地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美国C・芮代瑟尔在《小学数学教学》一书中也强调,教学方法因数学课题、所教的儿童以及教师的风格而有不同;教学方法也不是“单一的”,可以有不同的组合。把某种教学方法绝对化,也不符合唯物辩证法关于具体事物具体分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这一原则。

三、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主体性 高效课堂

高效课堂是指效率较高、效果较好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的核心问题就是教学的效益问题。高效课堂是有效教学的最高境界,备受教育界的重视。因此,怎么达到高效?这应当是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最应当关心和研究的课题。数学,一直以来都是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基础课,关于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呼声也是与日俱增。但针对构建方法,则是各有各的看法,争论不休。

本文结合多年来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以发挥学生主体性为基础,对如何构建小学进行分析,旨在推动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为素质教育和新科改理念的进一步深入,小学数学教学效益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下面本文就如何发挥学生主体性,构建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提出一些看法。

1 树立“双主”观念,摆正“双主”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都是能动的角色和要素,他们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是我们课题实验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树立师生的“双主”观念,摆正教师“教”的主体与学生“学”的主体的位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建设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环境,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保证。

教师的主体体现在教师是教学方法的探索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主体更重要的意义是直接影响和实现教育、教学目标。[1]教师只有探索出有利和适合学生发展的教学方法,并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才能正确地引导和灵活地组织学生进行有效学习,并且课后能够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保留其精华,改进其不足。

教师主体的行为应该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学生的主体是体现在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是获取知识的主体。学生是自主探究、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又具有创造潜能的主体。学生的主体依赖于教师的正确引导、灵活组织、诚心帮助才能有效地进行学习,所以在教学中,要把以“互为主体,互相依存,互相配合”的思想贯穿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使“双主”的积极因素统一于教学活动,有效地实现教育和教学目标。

2 营造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

民主的师生关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保证实现主体性教育的重要条件,因为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实现主体性教育发展学生创造思维的保障。陶行知先生早就在《创造儿童教育》一文中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如果大量开发创造力,大量开发人才矿中之创造力,只有民主才能办到,只有民主的目的,民主的方法才能完成这样的大事。”课堂教学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求,这种方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乐其学”,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2.1把微笑带进课堂。

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抱有的期望,通过态度、表情、行为等方式,用微笑的形式将期望传递给学生,学生就会受到鼓励,从而更加相信教师,给予教师以积极主动反馈。这样,能使学生以最佳的主体精神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特别是学困生能消除畏惧心态,轻松愉快地参与教学活动。

2.2 把竞争带进课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充分的调动学生的情绪,才能让他们积极起来,主动的参与到发现与探索中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的情绪生活。苏霍姆林斯基也十分重视学习时的情绪生活,“学习时要使学生感到自豪、欢乐、惊奇、赞叹,这样可以强化大脑的工作,治疗脑细胞萎缩、惰性和虚弱,从而提高学习效率”。[2]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老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教学中做到“低起点、突重点、散难点,重过程、慢半拍、多鼓励”。为学生创造展示自我、表现自我的机会,促进所有学生比、学、赶、超。

2.3 把鼓励带进课堂。

学习成功快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能使学生产生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我们积极推行运用鼓励评语,激励学生进步 的教育思想。课堂上对学生任何学习行为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好”、“对”、“不要着急”、“慢慢说”、“有进步”、“真了不起”……作业批改写激励性评语,课余时间完成书上带“*”号的习题或思考题,课堂上全班通告表扬鼓励。

3 重视教与学过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代教学论的思想是: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经验来建构认识;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促进学生思考的探究;把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态度价值观的养成有机地结合起来。学生的学习生活占生活经验来源的主要部分,要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要起用他们的生活经验,起用的过程就是教学活动的过程。一般地认为,知识是人们社会实践的总结,是对大自然认识的结晶。这只是看到知识的“静态”。

如果根据这个观点,教学时只要把结果告诉学生,让学生记住或者作反复的练习就行了。这样的教学扼杀了学生诸多方面的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尝试、操作、观察、想象、讨论、质疑等探究活动,从而亲自发现数学问题潜在的神奇奥秘,领略数学美的真谛。

另外,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教材里的知识是客观的存在的东西,而学生的认知结构是知识结构在学生头脑中的反映,要使知识结构成为学生的认知结构,必须有一个建构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像照相机那样一下子“复印”上去就行了。

因为学生是能动的主体,他是在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吸收、同化新知识,充实、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或者改组原有的认知结构,组成新旧知识统一的、新的认知结构。这样在教学中必须有一个建构过程。所以,数学学习不是对于外部所授予知识的简单接受和累积,而是主体能动性的建构,并且学生在建构过程中还受到诸多方面的教育。重视教与学过程,学生不仅学会了自己去“发现”知识,而且还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创新能力。

4 引导学生自主活动,构建发展学生自主能力的平台

自主能力只有在自主活动中才能得到锻炼与发展,正如学游泳必须下水一样。

4.1 联系生活实际

“书呆子”现象的形成就是传统教育中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相脱节所造成的。

主体性教育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了彻底改变这一现象,自然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再者通过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使学生学会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体味到知识的价值和作用,更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我们老师不妨用本班学生为例引入课堂,让学生们以亲临深受的感觉去触摸数学知识,首先调动了大家积极性,然后在大家基本掌握数学知识以后返回到生活中去,将所学的知识融入到生活中去。

正如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所说:“正是从生活中汲取源泉来丰富数学课堂,才能摆脱生涩的教学,使课堂教学焕发盎然的生机。”[3]

4.2留足学生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课时,通常会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方程式之后停顿下来,在学生面前长时间的保持沉默,陷入沉思。殊不知教学的这种间歇就是学生“悟”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思考的过程。何况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小学生。因此,在课堂上我们要竭力避免满堂灌、大量练。给学生一个思考回旋的余地。在教学时间和内容分配上,要精心构思,合理布局,使整个教学过程疏密有间,紧驰有致。

4.3 加强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进行自主活动、提高学习效率的翅膀和车轮,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会学习”的时代要求。教师不要让学生满足于记住现成的结论,而是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思维、学会记忆、学会操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解题策略,让学生体验“再发现”与“再创造”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5 体验成功,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自信是主体相信自已的内在支持力。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自身存在的潜能是巨大的,每个人只要相信自己的潜能,而且能不断开发自已大脑的潜能,人人都能成功。在教学中应充分认识到不同个体的不同学习、接受、理解能力。不能只重视或面对一部分优秀,而当不起眼的所谓“坏学生”突发奇想时却糟到教师“从哪儿想出的怪念头,那么笨”“我讲了几遍了,你还搞不清楚,不是学习的料。”的看法,这对该生的自信心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其实,引导教育得法,想信学生能行,学生的智力会达到惊人的程度。

如对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教师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智力有明显的差异,因为这两位教师使用了不同的评价,使学生的心理受到了不同的刺激,一个是成功的体验和言语的鼓励、肯定;一个是急于求成,冷语嘲讽。

最后,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发挥学生 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最终是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形成。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最为主要的是:进行思维的发散、集中训练;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的训练。最为直接、常用的是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的训练模式。当然,作为思维高级状态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和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首先教师自己必须要有创新意识,其次在教学中要不断探索,不失时机地训练学生 的创造性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开拓型的人才来。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主体性教育思想是学科教学的灵魂所在。只要教师转变观念,培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扎实备课,精心创设条件,坚持启发研讨,激活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理解、去动手、去小结,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学生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

【参考文献】

[1] 张田野,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建构[J],小学数学教师,2008,(09)

篇9

一、思维品质对提高人的能力所具有的独特作用

1.思维品质的培养,既是由小学教育的基础地位所决定,也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中的基础,九年义务教育期满后,学生有的要升入普通高中,有的要进入职业中学学习,有的则直接进入社会就业。但不论是哪一种情况,他们都还需要进一步学习。短短几年学校教育,不可能让学生学到很多,更不可能让他们学到人类所创造的全部知识。因此,基础教育阶段学校的任务应该是教会学生学习,教会学生思考,使他们今后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能不断地去获取知识,接受更多更好的教育。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讲的要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

2.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也决定着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对学生进行思维品质的培养。知识经济对人才的核心要求是——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而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取决于人的思维水平;其思维水平的高低,则主要表现在各种思维品质上,而人的思维品质主要是靠后天在思维活动的实践中锻炼和发展起来的。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思维活动的教学,训练和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建立以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为核心的认识结构,让学生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学会思考、善于思考,掌握终身受益的东西。

二、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注重思路教学,培养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就是培养学生善于深入钻研问题,善于从纷繁复杂的表面现象中抓住问题的本质与核心进行分析和理解的能力。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例题中的“也可以这样算”,习题中的“口算”“看谁算得又快又对”“怎么算简便就怎么算”等训练形式,让学生通过联想,寻求不同方法,选择最佳思路,以此来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深刻性。如:■×( )=■×( )=( )×■,让学生独立思考探索后,点名说出各自的解法,发现本题有无数组解,并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只有根据“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的规律来解才是最快的一种方法。

2.充分挖掘教材的可用因素,培养思维的灵活性。思维的灵活程度,指一个人善于根据情况的发展变化来决定改变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在课堂教学时,我们就要善于挖掘教材里的可用因素,训练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如应用题教学中运用顺推法和逆推法思维,以及一题多解等形式,打破思维定式,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活跃解题思路。

3.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思维的广阔性。思维的广阔性要求学生善于全面地思考问题,能从各种事物的本质和关系中去认识事物,从而避免对问题认识的片面性和狭隘性。数学思维的广阔性表现为思路开阔,能较全面地分析问题,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又如在进行分数应用题教学时,引导学生联想到倍数应用题;教学百分数应用题时,让学生联想分数应用题。这样就完善了学生的认识结构,从几倍的“几”到“几分之几”再到“百分之几”,使知识连成一个整体,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

4.注重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养思维的独创性。爱思考、会思考将是未来人才的重要素质。为此,我们要把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作为教学常规手段加以运用,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要给学生创造“多想”的机会,多提有思考性的问题。另外强调解题方法要力求新颖、灵活、多样,如通过“一题多解”“多题一解”等形式,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开拓学生思路。

篇10

【关键词】培养;责任;实践;创造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因此,数学教学内容应力求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设计数学问题,让学生真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关系,从而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此,教师要经常引导学生提供他们所熟悉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和他们所熟悉的事物组织教学,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将抽象的数学转化为有趣、生动、易于理解的事物,贴近生活,这就要求小学数学教学要与生活进一步接轨。

一、认真研究学生的实际能力

众所周知,任何人在学习新知识时,旧知识总是要参与其中的,用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既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科技含量,也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空间,减少了学生的学习障碍。比如,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教师应尽可能地从实际中引出问题,使学生了解这些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应用于生活实际,从而认识到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同时,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

二、努力探寻学生的潜在能力

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是素质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

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课堂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地探索和思考的过程。在数学教学中,是单纯地给学生现成的知识,还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和思考,以便发挥其潜在能力,这是数学教学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要“应试教育”还是要素质教育的大问题。一般地说,数学教科书中的例题是学习的范例,学生要通过例题的学习,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理解方法。但这并不是说,只要学生学会了书本上的例题就可以自然而然地解决与之相似的问题。

要能举一反三、就还需要学生有一个深入思考的过程,甚至要经过若干次错误与不完善的思考,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这更需要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给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让学生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和思维发展水平,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同学生的不同方法反映出学生对一个问题的认识水平。学生学习时说出自己的方法,表面上看课堂教学缺乏统一性,但教师从学生的不同回答中可以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下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养成一种善于思考、勇于提出自己想法的习惯,这对学生学习新内容、研究新问题是非常重要的。

三、日常生活“数学化”

孩子们的知识应该是在对话中形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在今天的“课堂超市”环节中,这一切体现得淋漓尽致。如:我先出示了文具价目表:篮球95元/个,排球50元/个,之后出示了一个数学问题,“买4个排球和6个篮球共要多少钱?”。这样的数学问题,没有用新教材的学生一般的解题思路只有这一种“95×6+50×4”,可是使用了新教材的孩子们却出现了多种解决方法:(1)95×6+50×4;(2)(95+50)×4+95×2;(3)(95+50)×6-50×2

通过“课堂超市”展示,使我们的数学走进了生活,使我们的孩子们体验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促使了孩子的思维开放性,培养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