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经济学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兴经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全球范围内以失败告终,替代性思想迅速涌现,在这些替代性学说中,以欠发达国家为研究对象的新李斯特经济学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同李斯特经济学一样,新李斯特经济学以国家为基本分析单位,是一种典型的民族主义经济学,代表人物主要有张夏准和赖纳特。该学派坚决反对新自由主义及其全球化,主张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内实行贸易保护,同时将贸易保护的范围由制造业扩展到农业、服务业、技术和金融等领域。在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方面,新李斯特经济学对开放创新提出质疑,主张只有加强国内主体研发实力、推进共谋型技术创新才是根本出路。同时,新李斯特经济学还强烈批判全球工资套利及美元霸权,主张货币国定论,认为只有提高国民实际工资及拥有完整的货币国家才是国家利益的核心所在。而与李斯特经济学不同的是,新李斯特经济学弥补了李斯特经济学缺乏一般理论解释的遗憾,对经济活动提供了演化经济学的理论解释,使得新李斯特经济学不仅适用于欠发达国家,同样也适用于发达国家。同时,新李斯特经济学也极大地丰富了李斯特生产力理论,摆脱了李斯特经济学将国民财富源泉限定于制造业的局限性,充分认识到价值链高端环节对一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创新性指出欠发达国家应直接从低端价值链向高端价值链跃升,而非赶超。
二、新常态下新兴经济体转型发展面临的困境
新常态下,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日益增加。外部环境的恶化,加之受增速放缓影响而愈发凸显的国内结构性矛盾,新兴经济体转型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一)国际环境带来的转型发展困境
增长乏力将是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全球经济新常态,为寻求新的增长动力,发达国家纷纷推行“再工业化”,减少经济活动的外包与离岸生产。受国际需求减少影响,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为发展动力的新兴经济体,将遭受经济增长动力不足、出口贸易减少、国内失业率大幅上升等严重冲击。随着全球分工的不断深化,依赖廉价劳动力发展起来的新兴经济体,将陷入“保增长”还是“调结构”的两难境地。同时,美欧日等国发起的量化宽松政策,加深了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新兴经济体政策调整难度加大。随着美联储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束,新兴经济体国内资本外逃、金融动荡、通货膨胀居高难下等都将加大新兴经济体政策落实的难度。除此之外,国际安全形势动荡不安,地缘政治风险不断加深,也使得新兴经济体陷入了“促增长”、“防风险”、“保稳定”的多重困境。
(二)内部环境带来的转型发展困境
受危机影响,新兴国家经济发展遭受重大打击,增速放缓,以前经济高速发展掩盖下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收入结构等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新兴经济体迫切需要抓住全球结构调整机遇,实现经济社会转型。但从整体来看,新兴经济体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仍相对滞后。新兴国家工业化模式多以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依靠廉价劳动力带动经济增长,工资水平受到国内、国际两方持续挤压,内需难以扩大,科技创新动力不足。同时,低端产业的长期发展、内外需求的萎缩,也使得产能过剩难题愈发突出,亟需为高端产业发展腾出足够空间。作为后发国家,新兴经济体还存在资本积累不足、基础设施建设缺乏、教育普及率较低等问题,转型发展所需的基础条件、人力资源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三、破解新兴经济体转型发展困境的对策建议
要破解新兴经济体转型与发展困境,必须坚持“四个更加注重”。
(一)必须更加注重生产活动的本土化,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新李斯特经济学认为,离岸生产及外包活动不仅造成发达国家产业空心化,还会使得发达国家及欠发达国家国家利益均严重受损。新兴经济体要想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和发展,就必须在坚持国民经济优先发展的基础上,大力推行“去全球化”,积极实施进口替代战略,优先发展本国工业,再配以严格的关税保护,为本国工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同时提高跨国公司离岸生产及外包活动准入标准,减少外商直接投资对国民经济的控制,保证国民经济的独立性及完整性。
(二)必须更加注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保护,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跃升
新李斯特经济学主张,欠发达国家应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实行贸易保护,以构建完善的工业体系。新兴经济体要想成功破解转型难题,就必须在保障粮食安全、工业健康发展的基础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等战略新兴产业。考虑到全球分工对新兴经济体幼稚产业的毁灭性影响,新兴经济体必须加大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在不妨碍新式设备和现代化生产资料进口的基础上,加大关税保护力度,以经济活动质的提升对冲量的下降,实现向价值链高端环节的跃升。
(三)必须更加注重发展全民教育,为国内结构调整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新李斯特经济学认为,在国际分工深化的背景下,建立报酬递增的高端产业部门,离不开技术创新、教育事业的支持。新兴经济体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势必会对技术人才存量、劳动力素质提出更高要求。新兴经济体要想实现更高质量的经济转型与发展,就必须大力发展全民教育,提高教育普及率,增加教育财政支出,加大对国内劳动力的职业培训,切实提升工人素质,为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强大的人才保障。同时以坚实的人才储备,迎接新一轮经济长周期的挑战。
(四)必须更加注重捍卫国家货币金融,增强抵御金融冲击的能力
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7.02.040
1我国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现状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具有高知识密集、高技术密集和高创新性的新兴产业,对新兴技术类和产业经济类人才具有强烈的需求。当前正是我国大力发展战略新兴产业的关键时期,因此与之相适应的产业经济人才培养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同时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学科相关教学资源也亟待升级改造。
在当前战略新兴产业迅猛发展的趋势下,产业经济学的培养目标是着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应用能力,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复合型高端人才。然而在目前的教学体制和资源约束下,我国在产业经济类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教育观念、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模式的方法呆板;过于强调理论,脱离实际,缺乏社会实践,难以适应新兴产业发展对于人才培养的需要。由此造成的后果是,虽然近几年培养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是非常紧缺。另一方面,虽然产业经济学课程也已经围绕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开展教学研究工作,然而紧密结合战略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及新兴产业教学资源研究仍显不足,基本停留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理论改革上,并未真正提出适应现代新兴产业发展的产业经济学教学理念,关于新兴产业经济类人才培养方式和有效途径研究尚不多见,面向新兴产业发展和需求的产业经济学教学资源也亟待整合、更新和升级改造。
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存在三个主要问题。
1.1人才培养观念的保守
传统的教育观念认为经济学作为社会科学学科,学科教学的重点在于理论知识的教授。老师致力于在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忽视对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课堂之外,师生进行学习交流的机会不多,课程考核仍然以考试分数为主,学生为应对考试就会对理论知识死记硬背。这种情况下,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必然不深刻,逻辑思维体系就不易建立。而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强调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经济问题。在填鸭式的人才培养观念下,学生的基本理论知识虽然有所掌握,但应用知识于实践的能力不强。
1.2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式的单一
和国外人才培养目标相比,我国产业人才培养目标就显得比较单一。我国人才培养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而国外注重学生思维逻辑的训练。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是既有深厚知识基础,又有创新思辨的人才。因此,学校就应该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这就要求学校转变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人才培养侧重于校内单方面培养,而与产业企业合作的比较少。学生参加讲座、例会的机会虽然多,但是参与校企合作开发的项目的机会不多。这种单一校内培养方式不利于产业经济类学生将理论与实际很好的结合,使得学生学术研究的价值大打折扣。中国的学术论文数量是世界上最多的,但是真正被认可的成果却是少数,这也与我们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有关。
1.3教学内容的滞后
教学所用的教材内容滞后。编写一本教材往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然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比较快、情况又比较复杂,所以产业经济学的教材一般要滞后于当前战略性产业发展的实际。一些产业政策条例和产业案例得不到及时更新,学生掌握的信息过时,这会影响学生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态势的把握和对其发展前景的思索。
2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人才培养的需求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人才资源有很强的依赖性,既需要掌握高精尖技术的技术人才,还需要熟悉产业战略布局的产业经济人才。产业经济人才是以产业为主要研究对象,掌握专业的产业理论知识的人才。培养高层次的产业经济人才,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经济增长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要求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参与。虽然近几年培养的产业经济类人才在数量上有较大幅度的增长,但是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能够参与国际竞争的产业经济类创新性人才目前仍然非常緊缺。因此,要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效发展,就要求对高层次产业经济学人才的培养提出新的要求。
2.1培养更多的产业经济高层次人才
目前高层次人才特别是经济学方面的人才是不足以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整理了2005年至2014年之间我国较高层次的人才数量。从趋势上可以看出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的人数整体上逐年增加,海归人数也在增加。经济学研究生人数也从2005年的1.87万人增加到2014年的2.8万人。但是这些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人才在总量上占比全国总的受教育人数还是较少。
2.2培养有国际视野的产业经济人才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的经济与世界经济已经不可分割。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模式在某种程度上会借鉴欧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产业结构升级转型要求主导产业的更换升级,这就要求产业经济人才要有国际视野。通过阅读国外最新产业经济文献,了解现下最先进的产业经济理论,选择符合我国实际的主导产业,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往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方向发展。
2.3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产业经济人才
如果说本科教学就是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那研究生教学就要求学生开始学会提出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学术界对其研究还不够完备。这些都需要一批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来完善学术研究,对问题的解决提出比较符合实际的方案。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产业经济人才,除了要求阅读大量的文献和著作来开拓思维,还要求深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部门,进行实地考察。当然这些都要求教育设施的改善、教学资源的整合和正确的教学引导。培养创新型人才,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有利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挥更强大的带动作用。
3适应战略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
产业经济学人才掌握专业的产业经济理论知识,可以运用所学很好的帮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布局规划,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发展。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时间虽较短,但发展环境复杂,面临的问题较多,急需产业经济类人才改变其发展现状。这也使得它的发展必然会对高校产业经济教学提出新的要求。
3.1提高师资水平与教材内容更新
一方面,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学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学生吸纳知识的效果。高校产经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教学经验,还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改变呆板的授课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教材是学生学习和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好的教材有清晰明了的概念,丰富的内容,逻辑合理的结构,简便易懂。现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一些成就,也存在一些新的问题。产业经济学教材要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这些实际情况,添加最新产业案例,附上最新产业政策条例,从而引导学生以新的视角思考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
3.2注重实验教学
产业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经济学科和市场运作紧密联系。这就要求学校不仅要做好产业经济的理论教学,还要加强其实验教学,提高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和具体动手操作能力。进行实验教学就是将产业经济学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建设产业系统平台,使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对相关知识进行计量操作。虽然一些产业经济问题的实验结果,不能代表现实产业经济发展的真实情况,但是实验教学可以使学生很好的了解产业结构演变的规律,积累自身分析和预测产业发展趋势的经验。实验的过程也可以让学生熟练相关计量软件的运用,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打下基础。这比纯粹的理论教学更有成效,也算是对理论教学的一个补充和巩固。学生也更能展现出积极性和创造性。
3.3注重实践教学
社会实践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课本知识,对其进行深层次的剖析,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学校为了鼓励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可以与当地企业进行沟通合作,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拓宽学生校外实践渠道。并可以充分利用学校和企业的师资力量对一些学生进行指导,辅助学生更好的完成实践项目。另外,学校可还以请企业优秀工作人员来校讲座会谈,与学生互动交流。
4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需求的体制机制创新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越发强烈,这不仅要求对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创新,还要求对现有人才培养体制进行改进和创新。市场是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因素,产业经济人才的培养要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需要社会各界发挥自己的作用,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校企合作模式;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自由的学术氛围,相对自由的学术环境有利于活跃学生的思维。
4.1以市场为导向
学校培养的人才最终会走向社会,服务于企业。现在很多高校毕业生掌握的知识理论和学习技能是和社会脱节的,并不符合市场需求。学校对产业经济学学生的要求更多的是学好课本知识,查看产业理论文献。但是只偏重理论教学,就会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实用性不强。结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产业经济学教学的新要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改变高校在产业经济学课程设计上有理论性而无实践性的状况。这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产业经济学人才时,把握市场动向,在培养学生的基础知识积累的同时,将学生推向企业学习,锻炼其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
4.2形成校企合作模式
高校与企业双向合作,整合高校资源。一方面,学校可以为产业经济学专业的学生提供机会,鼓励他们去有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实习,切身体会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的发展状态。尽可能给学生机会,参与相关产业的合作项目,策划相关部分的方案。在企人员可以对学生的策划方案给予指导和点评;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请一些优秀产业经济学校友来校指导学生有效学习产业经济学。还可以请相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层次技术人员和专家来校授课,让师生更全面的了解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
4.3加大对高层次人才培养资助力度
高层次人才培养具有高消耗性。国家对高校高级人才的培养进行投资资助时,要做好整体性培养资助规划。要结合重大科研项目、重点基地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实践对高校高层次人才进行培养,形成一套完整的资助体系。可以通过科研启动经费、研究生津贴等方式资助优秀青年后备人才。将中青年教师作为重点培养资助对象,纳入高校高层次人才储备队伍进行培养。并和国外高校保持学术探讨,让优秀人才出国培训,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产业经济学的学术成果。
4.4科研环境的改善
环境可以分为软环境和硬环境。学术氛围是软环境,学术讨论的自由与否影响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教师在给出自己的观点后,要允许学生自由讨论,并允许他们提出质疑。学生和老师在一个比较平等的位置时,学生才会畅所欲言,从而激发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学术讨论的过程,是师生相互学习的过程。而像好的师资队伍、先进的实验平台这些就是硬环境,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研究需要进行实验研究,而实验的成功需要优秀的教师进行指导,因此师资力量的提升也有利于优秀学生的培养。学校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科研资源的优化配置,专业平台的建设,对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和提高学生自身的学术素养有重要的意义。
5结束语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系到我国经济发展的未来和趋势。面向新兴产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和保证。要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要求和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整合优化产业经济学的教学资源,进行面向战略新兴产业需求的教学改革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从而推动创新型产业经济人才培养,使产业经济人才面向市场,适应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朱瑞博,刘芸.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总体特征、制度障碍与机制创新[J].社会科学,2011,(5):6572.
[2]李峰,高淑东,李艳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培养路径[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5,(5):98100.
[3]高淑东,李峰,李艳红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创新[J].科学时代,2015,(2):193194.
[4]汪芳,赵玉林.产业经济学教学改革探索与创新[J].理工高教研究,2007,(6):101103.
[5]王艳荣.基于人才培养的产业经济学教学方法设计[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4):101102.
[6]朱建安,谭岚,周自明.基于课程群视角的应用型高校经济学教学改革[J].中国高教研究,2012,(12):99102.
[7]曹洁.湖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开发的主要问题及对策建议[D].长沙:湖南師范大学,2013.
篇3
1 经济法实践课程教学改革的依据
经济法作为独立学院工商管理、财务管理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所有工程类专业的选修课,是高校中开设最广泛的法学课程。
为了能保证完成经济法课程的教学目标,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经过若干年的教学探索和实践,逐步建立并完善经济法课程体系,形成以日常实务性教学内容为主,将真实案例纳入课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和演练,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为支撑,有效配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新教学模式。
在实践中,在独立学院已经开始的“3+1”人才培养模式的大背景下,首先根据教育部关于经济法课程教学改革的具体规定,针对不同课程模块,根据不同专业不同的前后续课程,修改、制定适合不同专业使用的《经济法学教学大纲》,根据不同的专业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保证经济法整体内容的完整性,又要力求理论和实践充分结合,体现出广泛性、开拓性和前瞻性。
经济法作为一门新兴的法律部门,具有较强的时势性、开放性及回应性,理论体系包含了法学、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和原理。与传统的法律部门相比较,经济法体系化程度与规范性程度存在明显差异。
2 经济法实践课程改革前期工作
根据“3+1”模式修订经济法实践教学人才培养方案 所谓的“3+1”人才培养模式即将传统的三年半理论课程和半年的实习及毕业论文(设计)教学模式,改成三年时间完成公共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选修等课程的教学,一年的毕业实习及论文提前到第七学期开始,七八学期主要是实践教学环节。
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结构决定着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1]。独立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具有特殊性,既要保证理论知识的系统全面,又要保证实践环节切实可行,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在修订后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第七学期增加了法学类课程的实践环节,其中经济法课程实践环节占有大部分比重。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把实践环节作为一个独立的模块,是一个单独授课、单独考察、相对独立的实践体系。
同时要求学生结合本校的实践条件,利用模拟法庭、法律诊所撰写案例分析报告、实践调研报告;聘请法律实务专家担任校外兼职导师,邀请他们实质性地参与学生培养方案制订、课程设置和日常教学工作等培养工作。
重构课程体系,制定新的实践教学大纲 新的培养方案的修订必然要重新修改教学大纲,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当侧重于实务能力的培养,既要掌握扎实的法学知识,更要具备丰富的法律经验。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实务的理念,将法学原理与法律实践密切结合,将学生对法律实践的零散认知升华为系统的法律实务能力训练,成为实务课程教学的重要任务。
编排合理的、实践性强的指导教材 经济法是一门实践性、指导性很强的法律类课程,要重新选定配套教材,并且编写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经济法实务实训规范》,一同作为同步配套教材。教材内容要注意设计合理,实用性强。实践指导的内容要与经济法基础课程的教材结构对应设置,每章都有突出重点及难点、实训和实践项目、实务操作和实际判例。教材框架上要便于学生了解总体内容结构,重点、难点是对理论教材重点、难点内容的浓缩,便于学生在学习时抓住重点。
3 经济法实践性课程改革具体措施
争取校外更多的支持和资助 在经济法实践教学改革具体实施过程中,必然会遇到多种阻碍,不少问题不是在校内凭借学校和教师的努力就能够解决的,并且实践教学往往也是管理类、法律类、工程类课程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因此可以采取各种方式来争取校外更多的支持和资助。
重视社会实践的实践模式 社会实践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模式,通过学校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把经济法课程内相关章节所涉及的具体内容和问题,在实践中去进行检验、验证,从经济法的实践教学模式中深化课程内容的学习。
这就要求增强普法宣传,让学生学会运用已学到的经济法律知识去解决实践问题,提升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深入企业、法院进行实践性学习,积极参加法律援助活动,使学生具备灵活应变的实践应用能力。
近年来,以法律援助为核心的实践模式在一些专业类法律院校中较为流行,以专业实习和模拟法庭模式成为实践教学探索的主要内容。工程类院校在学习完经济法理论课程后,可以到施工企业为农民工做相应的法律援助和法律宣传,把培养服务社会的观念和高度社会责任感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目的。
实践性教学应当重视和支持法律援助活动的主导作用,并以此推进经济法实践性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同时要努力获取国家、社会和学校的有力支持。然而,重视社会实践的实践教学模式并不是无章可循的,需要遵循一定的章程,并配备必要的机构和专业教师进行指导、帮助。
建立实践教学评估体系和激励机制 传统的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估体系一般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部分,但是由于实践教学在整个教学评估体系中没有详细的评估标准,对实践教学的评估体系没有详细的评估标准,因此,以往的实践教学评估常常流于形式,表面化现象严重,无法发现教学问题所在,也就不能有效促进实践教学的发展与进步。
实践教学从锻炼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出发,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面对实践问题时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使法律知识得到升华,应用能力得到培养,这是实践教学的优势所在,也是其与众不同之处。
实践教学与传统的实习课程相对比而言,不仅增加了实践性,还加强了教师对学生实践活动的监督和指导,能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实践性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形成自身优势,追求卓越的教学效果,促进课程教学模式的深化改革。为此,在给学生评分的问题上,要建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套独立平行的教学评估体系。
传统的对于教师的包括职称评定在内的评估和评价体系主要是看教师、出版专著的数量和级别,至于教师的教学效果仅是参考项目。而专职于实践教学工作的教师,必须而且应当花费大量的经历与时间于学生和教学之上。
因此,对于专职实践教学的教师在学科定位、考评制度方面也应设立与理论教学独立平行的评价体制。
另外,为了提高指导实践类课程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应当将实践教学的工作量计入教师教学的总工作量中,并针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及指导学生改革创新的情况设立一定的奖励基金,从而建立一套实践教学激励机制。
篇4
“入世”是对中国银行业的一次制度整合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变迁中存在着报酬递增和自我强化的机制,这种机制使制度变迁一旦走上了某一条路径,它的既定方向会在以后的发展中得到自我强化而难以扭转,即形成所谓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银行业由于其在经济中所占的特殊地位,这种“路径依赖”性更强,所以在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中,虽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客观地讲,其改革还停留在一种形式上或外延性改革的阶段,一些深层次矛盾虽已暴露但远未得到根本性解决。正如著名经济学家诺思所说,要摆脱“路径依赖”,要扭转既有方向,往往要借助于外部效应,引入外生变量。而“入世”正是对中国银行业的一次制度整合,是中国银行业改革摆脱“路径依赖”的大好机会。
一、加入wto有利于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
虽然我国在法律上明确了国有银行的企业性质,但在实际工作中国有银行与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相距甚远:金融手段行政化运用、经营效率低下、金融透明度低、不良资产额巨大等等。而在“入世”以后,规范的国际金融制度的引入,会大大加速我国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进程。
首先,“入世”会形成对中国银行业制度上的“刚性约束”。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一项制度安排的实施机制是否健全是其是否有效的重要因素。在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中,我国也制定了不少与之相适应的制度,但制度的实施程度远远不够,如“政银分开”往往是“政银不分”,形成“制度软化”。《服务贸易总协定》(gats)某些条款对金融管理策略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会间接促进国内金融制度改革,同时它也有一些直接推动金融制度改革的条款,如约定“谈判各方不得对金融服务提供者作数量或者构成形式上的限定”。所以一旦“入世”以后,不论再怎么强调“中国特色”,国内银行也必须遵守gats中有关银行业的规定,否则便会遭遇到wto的惩罚机制,这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银行业的“法治”问题。
其次,有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的透明度。gats条款有两条原则,即透明度和自由化,这两条原则体现了现代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日本等国家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金融运行的透明度不够,许多金融机构掩盖了大量的不良资产状况,直至出现支付危机并引致倒闭时监管当局才获知真实情况,但这时采取补救措施往往为时已晚。从近些年的情况看,我国金融透明度日益降低,而造假数字、虚报情况的现象在四大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尤为严重,金融透明度较之韩国、日本还低。但在加入wto以后,政府必须公布影响金融服务贸易措施的有关法律、行政命令及其他规定、规则和习惯做法,并且会计、报告、统计等制度要和国际相统一,这样便会提高金融透明度,强化内部制约监管机制。
二、加入wto有利于打破垄断、促进竞争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竞争是使组织充满活力的动力源。改革开放前,中国银行业市场结构基本上是完全垄断市场。1986年之后,随着央行地位的确立,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外资银行的进入,打破了独家垄断,业务范围管制放松。但到目前为止,这一改革尚不深入。从表1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份额上,目前中国银行业的市场结构具有寡头垄断特征。
表1. 国有银行市场份额一览表(期末数) 单位:% 资产 利润 存款 贷款 工商银行 农业银行 中国银行 建设银行 总计
1994 34.18 16.26 23.85 18.13 9 2.42
1996 34.59 13.98 20.08 20.26 8 8.91
1997 34.13 13.69 19.04 26.33 93.19
1994 19.4 2.41 24.82 12.8 59.43
1996 12.73 10.25 25.36 10.59 58.93
1997 11.04 2.84 21.25 6.79 41.92
1996 27.37 13.11 18.02 15.39 73.89
1997 27.32 13.47 16.7 15.89 73.38
1996 28.03 13.34 16.54 14.22 7 2.13
1997 26.63 13.09 15.50 14.80 70.02
说明:表中数据为相应项目占全国总量的百分比。
资料来源:据《中国金融年鉴》有关年份、《中国金融》1998年第7期、1998年第8期资料整理而成。
这种垄断地位给四大银行带来了很大的效率损失,这可以从与其他新兴股份制银行的对比中看出。
四大银行的资产利润率近年来平均值为0.26%,且呈下降趋势;10家新兴股份制银行则表现较好,平均为1.7%,为四大银行的6.5倍,且呈稳中有升之势。再比较人均创利率,1997年四大银行平均人均创利率为1.19万元,而新兴股份制银行平均达37.22万元,为四大银行的31倍!四大银行的效率低下由此可窥一斑。“入世”以后外资银行会大量进入,它们拥有充足的资金实力和先进管理经验,拥有先进的服务技术、高水平的服务效率和卓越的商业信誉,对四大银行的市场份额形成很大的威胁,这就会产生“鲶鱼效应”,提高整个银行业的效率。
三、加入wto有利于化解我国金融风险
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时期,转轨时期的金融风险具有自己的独特性质,与古今中外的金融风险有着制度基础的根本差异,必须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从制度出发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和判断,才能制定有效的防范政策和措施。
我国在计划金融制度基础上产生的金融风险,具有与市场金融制度金融风险迥然不同的性质、表现形式和结果。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金融风险是典型的市场风险,其表现形式是金融机构支付危机—客户挤提存款、抢购外汇—金融机构倒闭破产—兼并重组、金融资本的集中和积聚。金融风险的最后结果是本币贬值、汇率贬值、资产贬值。而中国现阶段的金融风险,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性风险,具有特殊的表现形式,普遍的表现为:金融机构支付危机—人民银行增加货币供应—通货膨胀。中国制度性金融风险的结果是通货膨胀因素的积累,在增加的货币供应能顺畅进入流通时,会产生通货膨胀,如我国1990年代初的情形;而如果沉淀在流通体系之外,则表现为大量的不良资产,这正是我国当前通货紧缩的一个特征。所以中国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不是操作技术,而是必须抓住制度改革,消除产生金融风险的制度根源。许多人认为,加入wto、开放金融市场会或多或少地加大我国的金融风险,笔者对此则持乐观的看法。当前我国对金融风险的防治主要依赖资产管理公司等机构对不良资产存量的处理,而如果不进行金融制度改革,则无法从源头上扼制风险,不良资产的流量会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巨额存量。而加入wto是对我国金融制度改革的强行推进,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制度性金融风险。gats虽然没有对金融风险管理的直接规定,但“入世”以后,随着国内金融市场的国际化,会引入国际标准的风险测度、防范制度,例如巴塞尔资本管理协议等,如不能达到规定标准会被国际评估机构降级,造成经营上的困难。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金融风险的暴露,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外在的强硬规则有利于我国银行形成对风险管理的高度重视,而这正我国银行目前所严重缺乏的。相反,如果继续现行的金融制度,这种隐蔽的制度性风险会越来越大,等到集中爆发时会更难以控制。
四、加入wto有利于我国金融制度与全球融合
在一般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中,国家是制度的制定者,组织、个人受制度约束。而在当前,全球化趋势越演越烈,以致wto有“经济联合国”之称,各成员国都要受其规则约束。从这个意义上来讲,wto是制度的制定者,而国家则处于新制度经济学中一般所说的组织的地位。按照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制度能够降低交易成本、为合作创造条件、提供激励机制、抑制人的机会主义行为,一个拥有制度的经济社会比没有制度会更有效率。在国际金融业务往来中,如果一个以组织身份出现的国家不融入当前的国际金融制度,无疑是难以享受到制度所带来的各种好处的。例如,在以前,我国银行在国外开展业务会就市场准入、国民待遇等问题与东道国谈判,而在加入wto以后成员国之间都普遍地实行市场准入、国民待遇,从而为开拓海外业务带来极大的便利。因此,加入wto有利于我国融入全球的金融制度,参与全球的金融资源配置。
“入世”后应进行自觉的制度变迁
新制度经济学有一个重要的原理,认为对于进行经济体制改革与制度变迁的国家来说,一项在别国运行得良好的制度,移植到本国来以后,能否继续运行得良好,一个关键的决定因素就是这项制度是否与国内的其他制度兼容。必须承认,当前我国的经济制度尚与wto的要求存在着很大的冲突。因此,在加入wto以后,我们不仅要引入wto所订立的规则,还必须对其他的一些制度进行改革,才能与wto的规则兼容。制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让组织具有适应效率。适应效率不同于配置效率,它涉及到一个社会获得知识和学习的愿望,引致创新、分担风险、进行各种创造活动的愿望,以及解决社会长期“瓶颈”和问题的愿望。简言之,就是要使组织更具有创新的能力和愿望。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新制度经济学认为根本的举措有以下几条:
一、有效产权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产权是构成制度的最重要的变量。的确,在我国银行业几乎所有存在的问题都与产权有关:巨额的不良资产是由于银行与国企在产权上的同构性,“政银不分”是由于政府是国有银行的产权代表,银行员工效率低下是因为缺乏产权的“激励兼容”… …国内一些学者甚至认为在国有产权制度下,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金融市场,而只是政府在“模拟”市场,从而金融效率低下(江春,1999)。国有银行在产权制度上存在严重缺陷,已经成为制约我国银行业制度改革的“瓶颈”。必须对我国国有银行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这在我国理论界几乎已达成共识。可以说,我国国有银行的产权制度改革能否成功决定着我国银行业未来的发展。
国有银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多种途径中,股份制改造无疑是最切实可行的方案,其核心就是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包括国家、企业、个人和外资)。通过股份制法人产权制度创新,银行由国家控股,不仅不会削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还可以发挥“杠杆效应”,扩大国有金融资本对社会资本所支配的数量和范围,从而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业绩优秀的大型企业参股商业银行,可以以产权为纽带,实现产融结合,协调银企关系;个人投资不仅能够实现私人资本社会化,而且有利于产权的分散和产权边界的明晰,从而强化所有权的约束力;外资参股,能在一定程度上缓和国内认股资金不足的问题,且有利于商业银行的国际化。
国有银行的股份制改革一定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化运作,要通过产权主体多元化和银行法人产权制度的建立,使国有银行真正从原有机关式管理走向法人治理。必须按照权力结构、执行结构、经营机构和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要求,建立由股东大会、董事会、行长(经理层)和监事会组成的银行治理结构,有效地行使决策权、执行权、经营权和监督权,各司其职、权责明确、相互制衡,并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国家作为所有者与其他所有者一样,也要通过一定的法定程序来行使所有者权力,政府不能再以所有者的身份来直接干预银行的自主经营,而是由政府授权经营国有资产的机构或部门来行使所有者权益。
二、引入竞争
加入wto以后,外资银行的进入自会使竞争加强。但在彻底对外开放金融市场以前,也应当对国内放宽行业进入限制,对国内企业也实行“国民待遇”。尽管近年来成立了一批新兴股份制银行和地方性银行,但我国银行业的垄断度仍然居高不下,且国内同业竞争呈不均衡状况,新兴商业银行在设立分支机构方面受到严格限制,不利于它们开展跨地区业务和壮大规模。民营银行的进入和发展尤其受到压制,迄今为止,只有中国民生银行一家民营性质的银行。考虑到其他股份制银行的国家股绝对控股地位,更强化了中国银行业的高度国有化特征。而真正成熟的市场竞争必然是在不同产权主体之间展开的,所以要鼓励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这既符合市场经济的精神,对国有银行来说也算开放前的一次“练兵”。
三、市场退出
良好的市场退出机制能使市场经济的“优胜劣汰”的原则制度化、法律化。从目前我国几个关闭产生支付危机的金融机构的案例来看,都是实行的“行政关闭,业务托管”的方针。这种实际上并没有“退出”的“市场退出”在较小范围内暂时保持了相对的金融稳定,但却留下了更大的危机隐患。海南发展银行便是最好的例子。由于要求海发行接收33家资产负债状况不良的城市信用社,结果造成合并后的机构关闭破产。如何在保持金融稳定的前提下实现有效市场退出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除了这些正式约束(formal constraints)需要改变之外,许多非正式约束(informal constraints)如银行员工的观念等等,也有待与wto相适应。金融一体化是大势所趋,我国银行业业内人士应以崭新的观念来迎接“入世”。同时我们要意识到,制度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要奢望加入wto后能一蹴而就。但假以时日,中国银行制度终将与世界融为一体,我国银行业也将在这套制度下健康发展、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道格拉斯·c·诺思,1991:《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
江春,1999:《产权制度与微观金融》,中国物价出版社。
r·科斯等,1994:《财产权利与制度变迁——产权学派与新制度学派译文集》,中译本,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
龙永图,1999:《龙永图深谈“入世”》,《财经》第12期。
卢现祥,1996:《西方新制度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
王松奇,1999:《wto:给中国金融业带来什么?》,《中国经济时报》11月16日。
肖耿,1997:《产权与中国的经济改革》,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篇5
一、英语课堂导入应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课堂导入尽可能利用那些趣味十足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效能性原则
导入同其他所有的教学活动一样,无论你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最终的目标都是要为学生学习语言现象,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运用的能力服务。因此导入必须是为学习新内容做好铺垫,真正起到“引导”的作用,从而达到学习新知识的效果。
(三)简洁性原则
导入环节时间一般控制在3-5分钟之内,不宜过长,应当力求做到“简约不简单”。如果时间过长,难度大内容复杂,一是不能保证后面的教学时间,二是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的厌烦情绪。
(四)鲜活性原则
无论哪种导入方式效果多么好,如果经常、反复运用,就会引起学生的厌烦或反感,降低导入效果。因此,导入方法必须鲜活多样,给学生一种新鲜感。
(五)灵活性原则
法无定法,教师需要根据所教班级的具体特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设计课堂导入。如较沉稳班级和较活跃班级的导入设计应该有所不同。同一个班级,课堂导入的方也要经常变换。
二、英语课堂导入的方法
如何巧妙地导入新课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本人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和教学心得,觉得以下几种新课巧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一)提问式导入
课堂提问往往能够使学生围绕问题积极地参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因而教师上课时可根据自己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结合课文内容,创设一个与课文内容相符的真实情景,围绕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向学生提问。问题的设置由易到难,随着问题的层层推进,学生的积极参与互动,便不知不觉进入了教师所设置的新的语言情景之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故事导入
故事总是能吸引人的,爱听故事也是人的天性。各种与课文有关的奇闻轶事很快就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进入课文的学习。例如,教学必修六Unit 2 Poems时,本人结合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学生描述了自己13届学生酷爱古诗创作,高中阶段创作千首古诗,并出版古诗集的故事。学生深受启发,随后的教学活动,都跃跃欲试,充分调动了积极性。
(三)歌曲影视结合导入
当今的网络信息内容丰富多彩,特别是一些英语流行歌曲、MTV和精彩的动画片段让学生非常感兴趣。如果在上课导入时段穿插一手歌曲、MTV或精彩的动画片段,就能使学生情绪高涨,使课堂教学进入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中。如果单凭一本书、一张嘴、一支笔的传统课堂教学手段,教师往往上的口干舌燥,学生也听得精疲力尽,索然无味,完全没有效果。而大多数英文歌曲、MTV和精彩的动画片段都有着美好的意境,优美的旋律和歌词以及精彩的画面,震撼人心的场景。让学生欣赏英文歌曲和动画片段,可以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情感,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教学的氛围之中。例如,教学人教版选修七Unit 2 Robot时,本人播放了由施瓦辛格主演的《终结者》的部分情节,全班学生都聚精会神地听,看到那一幕幕震撼人心的场景,他们的心被深深地震撼了,这种视听结合效果,很成功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引发学生对环保问题的共鸣。
(四)新闻导入
每天电视和报纸都有大量的国内外新闻的报道,根据课文内容,教师可以把近期发生的与课文主题内容相关的新闻渗透到教学活动中,比较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讨论的欲望和兴趣,不仅让他们有内容可说,也培养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五)节日导入
利用不同季节里遇到的节日,用英语介绍中西方重大节日的来历、特点及中西方人们庆祝节日的不同方式,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例如,教学必修三 Unit 1 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时,就可以通过对中国和英美国家庆祝教师节的不同方式,引出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
(六)图片导入法
篇6
关键词:多样性作业 趣味与实践 培养学习兴趣
一、分层作业――因材施教
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他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上的差异,主张根据学生的个性和特长有针对性的教育,注重补偏救弊,促进学生的正常发展。
由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先天禀赋和后天诸多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差异,要想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使他们都有“露一手”的机会,必须采取“作业分层”的策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那一组作业,摘到属于他们自己的“果子”。教学中,我把作业分为三个层次:基础练习题,重在“双基”训练,一般适合“学困生”;拓展提高题,重在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一般适合“中等生”;能力创新题,重在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适合班上少数“尖子生”。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完成自定作业时不再有困难,即使有,只要同学或老师加以点拨,他们便会完成。这极大地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的化学水平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很大的提高。
二、作业从单一走向多样――培养兴趣
1.趣味型作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对某一活动有浓厚兴趣,那么活动的效率就高。因此,在作业设计中,必须增强作业的趣味性,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作业中集中注意力,并保持饱满的热情,从而提高作业的质量。
例如:学生在学习酸碱盐的内容时,知识点琐碎、难懂、难记、难运用,这里也是初中化学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酸碱盐的知识掌握得好,对今后化学的学习将产生浓厚的兴趣,笔者设计了“迷宫”游戏作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酸迷宫。同学们小时候走过迷宫吧,今天我们这有一座化学迷宫。在这座迷宫里有许多“吃人的野兽”,请你帮助盐酸先生安全走出“迷宫”。游戏规则:屏幕的下方有12个数字按钮,分别代表了12种物质,要求不能碰到与盐酸反应的物质,若能从这通过,请你点击对应的数字按钮。
你选择的路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硫酸先生不小心闯进迷宫,又如何安全通过?原来的路线可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碱迷宫
游戏活动:氢氧化钠太太闯入了另一座迷宫,其逃生路线有多种,但有一条线路完全行不通,你能帮他找出这条路线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绘图型作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它能帮助学生理解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验室制取气体是初中阶段的重要实验,是教学的重点内容,为了让学生能充分地理解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笔者设计这样的作业:
以下仪器可供设计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选择,你可以另选或自制仪器,还可以利用代用品。请画出你选择仪器组装的装置图。
三、从课堂走向实践――形成能力
1.调查式作业
调查式作业,主要指通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用所学知识来分析调查所得到的资料,从而进一步认识我们周围的世界;同时提出自己对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见解。我们老师从现实生活中挖掘出能够引发学生去调查、实践的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引导学生提出新的思路、新的方法、并把这些实践调查的情况写下来,加工分析。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训练学生的扩散思维能力。
计算完家庭的碳排放量,我们要进行“碳中和”。种树是“碳中和”的一种方式,以一棵30年冷杉树吸收111千克二氧化碳来计算,需种植的树木数(棵)=二氧化碳排放量(千克)/111,计算出你的家庭今年碳排放量为______吨(CO2的月排放量x12),约需种树______棵。
2.实践性作业。“孩子的智慧处在他的手指上”,这是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最深信不疑的教育信条。初中生在很大程度上还习惯于形象思维,把学生的思维方式从形象引到抽象,开发学生的智能,亲自动手实践起到关键的作用。
例如学习气体的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时,笔者布置家庭小实验:自制汽水
思考与交流:为什么在自制汽水时,选用的饮料瓶必须厚实?为什么不能随意增加柠檬酸和小苏打的用量?
3.“自助”式作业。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学生的作业都是教师设计好的让学生直接完成就可以了,学生都是被动的接受,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事实证明,学生对自己“设计”出的作业更感兴趣,练习也更加投入,主动。例如我曾经做过这样的尝试,一个单元学习过后我让同桌之间周末时设计一套测试题并要附带参考答案。周一同桌之间互换试卷进行测试,完毕同桌之间相互批改。这样做无形中让学生将学过的知识复习一遍,并且边出题边考虑相关的知识点的变形或是延伸,力争使自己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广、题型全、质量高。而作答案是对知识的巩固,答其他同学的试卷可以弥补学习当中遗漏的知识,评卷又是对知识的加深。学生题出地兴奋,答得认真,卷评仔细。充分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实践证明,学生出题测试的那一单元的知识掌握得最好。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动机产生的重要主观原因,良好的学习兴趣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思维的动力。多样化的作业虽不能让学生的知识得到最大化的补充,但却可以培养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总之,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它应从学生个体差异出发,从实际生活出发,把化学知识融入到学生感兴趣的信息、领域中去,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提高学生解题能力,尤其是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通过灵活多样、趣味十足的作业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唐力 化学教学论与案例研究.桂林:南方出版社,2001。
[2]陈心忠 化学教育,2012,33(11):28―30。
篇7
【关键词】培养目标;物联网技术;精炼整合;教学方式;创新型;技能型
随着我国宏观经济进入中高速增长的新阶段,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着一场全面而深刻的结构性变革。明确提出了在“十三五”时期,我国将由工业主导型的经济转向服务业主导型经济,由传统产业主导型经济转向创新主导型经济,由投资主导型的经济转身消费主导型的经济。教育在这种大环境下,亦面临着重大的改革,物联网技术专业正是在这中背景下设立的一个新型专业。
物联网作为一个在2011年才开始招生的新专业,又是应国家“感知中国”的创新需求产生的,教育教学都具有新代性的特点。2013年开始一批高职院校也开设了物联网技术专业,高职院校具有面向应用的特殊性,其培养目标和专业课程的设置也与普通高校不同,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方式都需要做出适应经济发展的优化革新。
1 培养目标的革新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关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系统,职业教育通过培养劳动力、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间接推进经济增长。物联网技术是国家大力提偿扶持的创新型新技术,因此它的培养目标应该不同与以往的传统专业。在传统行业中,培养目标相对当一,但是物联网专业则应该是分层互通的,它培养的人才可分为应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三种。应用型的人才面向安装测试与应用,要求学生技术熟练,动手能力强。技能型人才是面向物联网应用的二次开发,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的技能以后,能够在原有应用的基础上做出新的研发。创新人才对学生的要求最高,要求学生在当前的需求下,着手研发新标准,新技术。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应用型和技能型两类人才占多数,但是亦可以把创新型才纳入培养目标,把学生按照这三个层次组成团队,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2 课程设置的革新
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校企合作和项目化教学已在高职院校中广泛开展,教学团队和课程群的建设已经具有了相当的规模。但是这些对物联网技术专业的教学还是远远不够的,物联网技术专业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需要学习的基础课程相当的多,不仅仅需要学习计算机知识,还需要学习电路和通信信息方面的知识,可以说它是一个横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两个专业的新专业,需要学生有扎实的基础。但是高职学制只有三年,最后一年还需要有七个月的实习。课程的设置就需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有所选择,并做出整合革新。
课程的整合是指把同一类型具有关联的课程合并精练,物联网课程的整合可分为下位机和上位机两个部分。在下位机部分,把电路基础和单片机整合在一起放在第二学期,无线组网技术和网关设计整合在一起在第三学期学习。第四学期做在整合后的实验项目。整合后的课程与项目能够更好的适应高职教学的需求。
3 教学方式的革新
物联网的教学方式与传统专业的教学方式相比,更注重实践,特别是在高职阶段,也就是说在教室里听教师讲理论是无法掌握技能的,教学方式的革新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高职院校需要大力加强实验室的建设,增强实验实训条件,鼓励学生多动手多思考多创新。物联网的相关实验都是模块化的,从基本配件的安装、调试、写出相关的应用程序到完成测试,都需要学生去研究掌握。教学方式的革新应从学生入手,鼓励学生实践为先,热爱新技术,关心最新的研究成果。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从实验入手,在做出了相关的实验现象后大大提高了学习兴趣。学生们到芯片网站申请最新的安装配件,到互联网上购买学习实验套板,组建物联网体验室。有些学生甚至自己组装了3D打印机和骨传导耳机,自己动手制作物联网沙盘,这些沙盘在教师的设计下,由学生动手组装。这些新式的教学方法极大的促进了学生的技能水平和职业素养,为学生的就业和更一步的深造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经济转型使得部分区域产业结构在加整调整、优化和升级,现代工业、新型服务业成为发展的主要趋势,各产业在生产规模上比例关系的协调与产业间关联程度提高,使得产业结构逐步合理化及产业间关联的高度化。这对于物联网专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物联网出现促使了传统产业的加速升级,便利化和智能化是当今中国科技的一个发展方向。加速物联网技术专业教学的革新,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联网人才是每一个物联网专业教育工作者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全,徐小容.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的联动逻辑和立体路径[J].教育研究, 2014(7).
[2]刘松莉.我国职业教育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发展对策[J].中国商贸,2009(5).
篇8
一、技术与经济的交叉融合
为了探讨信息技术与信息传播方式变革的经济学意义,必须对技术与经济的交叉融合有一个基本的认识。经济的发展与人类对于自然规律的掌握密切相关。一般来讲,人类每一次对于新的自然规律认识的重大进展,都会导致经济发展的一次跃进。所谓互联网革命就是由于信息传播技术的革命引发的。从历史上来看,人们通常把1780年代瓦特发明蒸汽机作为第一次产业革命的象征。历史学家更是将其作为科学技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典型例子。稍微仔细一点的研究将会发现,这是技术本身的进步,而非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相互促进。所有这些技术改进主要来自技术转移和全球化经济需求拉动,和依靠科学实验对新的自然规律的发现关系不大。也就是说,科技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扩张是分离的,二者相互促进、循环加速的机制还没有形成。根据经济学研究的惯例,人们通常把电力的广泛应用称为第二次产业革命。它和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最大区别在于,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之间的循环加速的反馈机制形成了,科技进步和市场经济扩张逐步一体化。现代市场经济的运行法则开始和科技发展的规律相互交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深度融合。当新的实验手段转化为技术时,不仅意味着生产函数的改变,还意味着人类在做新的科学实验时可控变量的增加,这又会反过来促进科学研究速度的加快。科学实验成为了现代科学和市场经济之间的桥梁,越来越多的被设置于大公司内部,以至于很难把科研机构和市场机制剥离开来。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的变革正是这种情况,技术变革与经济应用几乎同步。
二、信息传播的时空矩阵模型
关于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具有很多不同的说法,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种:第一是“三阶段说”: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周庆山,2005);第二是“四阶段说”:口语传播阶段、文字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司有和,2007);第三是张锦(2008)按照传播工具和传播手段提出的“五阶段说”:非语言符号传播阶段、口头传播阶段、手写传播阶段、印刷传播阶段和电子传播阶段。在信息的口头传播阶段,格言、警句和谚语就是思想和真理的载体。因此,在口语时代,所谓的智者往往就是掌握更多格言和警句的人。从历史上看,中国最早的哲学家就是习惯使用格言、警句和隐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哲学思想。例如,《老子》全书都是用格言写成的;《庄子》书中充满语言和故事。在老子和庄子生活的年代,印刷术还没有被发明出来。在整个信息传播方式的演变过程中,文字的出现具有关键意义。文字的出现使得信息的传播可以跨越时空而形成具有长程关联性质的普遍观念,在此基础上跨地区的大规模社会行动得以形成,由此开启了人类文明的大门。所以,人们常说文字的出现和人类文明是几乎同步的。现代社会人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通过信息的交流。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作用主要是信息相互作用。为了深化对于信息的相互作用理解,可以将信息相互作用进行分类。一般地讲,随着分类的不断加细,就意味着人们对于事物认识的不断加深。根据这种思路,我们按照信息相互作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离性来划分信息传播阶段和类型,我们将其称之为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矩阵模型,简称为信息传播的时空矩阵模型,如图1所示。从本质上讲,上述信息传播的时间/空间矩阵也是信息相互作用模型。按照这个模型,可以把信息传播和信息相互作用划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是“同时同地”的信息传播,对应于通常所说的“口口相传”和口语传播阶段;第二,是“同时不同地”的信息传播,典型的例子是视频会议和短信等;第三,是“不同时但同地”的传播,对应于信息的连续相互作用;第四,是“既不同时也不同地”的信息传播,典型的代表有email和博客、微博等,其主要基于互联网技术。必须指出,上面提出的信息传播的时空矩阵模型把信息传播和信息相互作用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相当于提出了研究信息传播的一个参证框架或者坐标系,现实的信息传播或者信息相互作用可能是其中的一种,更可能是上述四种的复合。但是,信息传播矩阵为对于信息传播和信息相互作用的提供了基本框架。其实,这种研究方法在经济学中早已使用,我们知道,整个西方经济学主要围绕完全竞争、完全垄断和垄断竞争而展开。但是,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在现实生活中几乎不存在,对于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进行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为研究现实经济提供一个参证框架。本文提出的信息传播的时空模型也具有类似的意义。
三、信息传播方式演变的经济学意义
篇9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创新思维;激发兴趣
教育活动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社会活动,是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基本需要之一。由此看来,教育是人类发展的第一要素。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小学生养成了依赖的思维习惯。要想培养出适应知识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创造性人才的培养。
一、呵护童真,培养学生创造精神
人的创造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得的。一个人创造才能的形成和发展,除依靠个人努力外,还有赖于教育和环境的影响。创造性人才培养的条重要途径是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所以,我们必须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有了宽松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有自主学习,才会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同时,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精神。
二、知情并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不能用成年人的逻辑去判断学生的行为。必须用心去理解他们,并清楚他们每一个行为背后的意义,知道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做的原因。面对学生的幼稚举动,应该宽容和欣赏,深刻理解和尊重学生的精神世界,融知识于情感教育之中,大力赞许和积极鼓励才能加快他们的成长和进步。兴趣的培养,引导是关键。趣味与人生发展有着很重要的联系,对学生来说,学习兴趣越浓,思维速度越快,探索的新知就越多。
三、创设情境,质疑问难展开联想
目前,小学生的主动思维较少,大多是被动思维,思考的问题大多是由教师提出的。思源于疑,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还要难。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很重要,学生对功课有无问题是衡量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重要标志。在学习时,要鼓励学生提问,培养学生对问题的兴趣。学生没有问题时,教师要设计问题,即设“疑”。
四、鼓动激发,使学生大胆猜测
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测,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猜想能让人类获得更多数学发现的机会,有利于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事实上,数学史上的许多重大发现都离不开猜想,著名的哥德巴赫猜想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小学数学学习中,要引导学生合理猜想,着对培养他们的数学技能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师平时要多搜集一些资料,结合教材在必要时让学生大胆猜测。
五、运用多媒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传统教育由于形式单一,只能是“教师讲,学生听”,容易导致学生厌学。多媒体教学可以克服这些弊端,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让他们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样教学,既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符合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更能通过学生的参与建立起科学的数学概念,促使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
多媒体教学不仅能把更多知识更快地传授给学生,还能节约时间、增加容量,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能以它独特的功能感化学生,能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对检验创造性思维的正确与否有着重要作用。陶行知认为:“要使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加上劳心。”传统的授课方式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学生却在座位上反应漠然,课堂气氛沉闷。所以要结合教材,因势利导,适当地开展一些富有启发性的课堂活动,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状态,多给学生创造参与教学的机会。让学生在猜猜、做做中体会到学习是一个愉快的过程,从而使他们树立信心,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习能力。
七、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遵照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论》的指示精神,教育部出台了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规定,对学生提出了全面化、高素质的发展要求,不是任其自由散漫发展,而是要更具有科学性。
八、留给学生足够的想象空间
费希尔给中国学生提出最大忠告是“少学习,多思考”。他认为科学的本质和艺术是一样的,需要直觉和想象力。把太多信息塞入大脑,会让学生没时间放松,没时间发展想象力。
传统的教育观念一直是重知识轻想象,重传承轻创新,重求同轻多样,重理论轻实践,重共性轻个性,重应试轻能力……在这种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中国的教育多是对学生知识的灌输,强调对前人知识的继承和掌握,培养的是记忆力,很少对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进行开发。
篇10
一、采用新颖的导入方式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让每一节课都顺利又高效率地完成,就要精心设计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夸美钮斯曾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如在教学《画图技巧的使用-翻转与旋转》一课时,我首先给学生放了一段“猴哥”的音乐,让学生猜一猜今天课堂上的主人公是谁?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孙悟空。”并问学生孙悟空最大的本领是什么?答:“七十二变。”“那我们今天就看看孙悟空在电脑里是怎么变的,好吗?”学生一个个都高兴地喊着“好”,期待下面的内容。小学生对故事充满兴趣,在课堂开始时讲述这样的小故事能激发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相应内容,则学生学起来就不再感到枯燥无味、无兴趣了。
二、开展课堂游戏
学习兴趣是激发创造性思维、开发智力的催化剂,在计算机教学中,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我们可以利用一些趣味性与娱乐性强的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 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则学生不但学得很累,还有可能不愿学。于是我在教学中采取游戏导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比赛谁的成绩好,学生在玩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学生问:“老师,我如何才能打得又对又快,您能告诉我其中的诀窍吗?”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就会学得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再玩这些游戏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一来,既保持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又促使学生自觉学习计算机知识。如果强行让他们学习理论知识,背熟键盘字母排列、键盘功能等内容,则学习效果不见得会很好,同时学生将没有兴趣继续学习其他内容。
三、营造教学氛围
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说过: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幽默能深深感染和吸引学生,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教师的幽默是赢得学生喜爱、信赖和敬佩的重要条件。计算机是一门新兴学科,在计算机课堂教学中,教师富有哲理和情趣的教学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而且能深深感染和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从而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如教学三年级知识时,我经常使用网上的一些教学顺口溜,如“桌面图标像纽扣,双击弹出小窗口。变大变小真自由,还能拖着满屏走”, “点击开始出菜单,列出程序任你选,要想运行就单击,马上启动不偷懒”,等等。虽然这些比喻比较普通,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因为这些深奥的名词术语都变得既新鲜又通俗易懂。
四、联系生活实际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生活实际,他们更习惯将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展现出来。在日常教学工作中,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布置一些与日常生活和学习有关的练习,努力营造一些生活化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有助于学生认识他们所学知识的作用和意义。比如:学习《画图》后,可要求学生设计一张贺卡送给父母,画一画美丽的校园;学习powerpoint时,设计一张“介绍自我”的演示文稿;学习Word后,可以给远方的朋友写一封信。只要是学生感兴趣的练习,不仅乐意写,而且能积极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学习效果就会非常好。
在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增加趣味性教学内容,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真正学有所成、学有所用。
五、进行精讲多练
- 上一篇:班主任与学生沟通的技巧
- 下一篇:计算机人工智能就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