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4: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伤常用的急救技术

篇1

关键词:白砂糖;肛肠疾病;慢性难愈合伤口;换药;湿性愈合

慢性伤口是指愈合时限延长、不能正常自愈而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愈合的伤口[1]。临床上常可见到一些肛瘘、肛周脓肿、肛裂甚至痔等肛肠疾病在手术后分泌物明显减少的情况下,伤口愈合到一定程度后伤口愈合缓慢;或伤口不愈合,需用刮匙搔刮使肉芽新鲜以促进伤口生长愈合等情况。这类伤口多会给患者带来一些心理和经济上的负担,给医生带来很大的压力。2015 年3月~9月,我们对60 例肛肠疾病术后慢性难愈合伤口患者应用白砂糖进行创面换药,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选择 2015年 3月~9月在成都肛肠专科医院行肛瘘、肛周脓肿、肛裂、痔手术后形成慢性伤口的住院病例,所有病例均无合并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影响伤口愈合的疾病。其中肛瘘手术23例,肛周脓肿手术21例,肛裂手术14例,痔手术2例,不同手术后的患者根据手术创面的大小、切口数目细分成组,各组患者再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18~67岁,平均41.3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1~73岁,平均40.6岁。术后所有患者均常规使用左氧氟沙星0.6g,1次/d,连用3~5d预防感染。术后常规将创口充分暴露,便后生理盐水冲洗,用 0.5%碘伏溶液清洗伤口,并清除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局部用双氧水冲洗,再用黄连油纱条湿敷引流,伤口红肿有分泌物流出者取细菌培养,根据细菌培养结果选择适当的抗生素控制感染。对于以上伤口均换药至创面肉芽组织生长缓慢,呈粉红色或浅红色,无脓液,且分泌物少,触之不易出血。

1.2方法

1.2.1试验组 取优质洁白透明的白砂糖少许,平铺于无菌方盘内,在紫外线灯下照射消毒 30min,采用生理盐水棉球擦去切口上的分泌物,用0.5%碘伏棉球消毒完毕后,将适量白砂糖均匀平铺于切口创面上,外用无菌纱布覆盖包扎。若发现坏死组织或不健康的肉芽,先予以清除。对于伤口较深,且无明显分泌物者,用白砂糖填满后敷盖。每日便后换药。

1.2.2对照组 除继续用黄连油纱条代替白砂糖完全填满伤口外,其余伤口处理同试验组。每日便后换药。

1.3统计方法 本研究数据使用 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肉芽生长时间、创面愈合时间采用 t 检验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以P

1.4疗效观察 观察指标:观察两组患者创面分泌物的减少和消除情况、创面色泽及是否出血、创面换药次数、肉芽生长情况、创面愈合时间。

2 结果

试验组肉芽生长优于对照组,且创面愈合时间明显也比对照组快,见表1。

3 讨论

肛肠疾病术后大多为开放性创面,加之解剖位置和生理功能的特殊性,术后创面不易保持干燥、清洁,易致创面感染,创面换药较难,愈合时间较长。肛肠疾病手术切口属II类切口,以II期愈合的方式进行修复,修复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炎症期、纤维增殖期、上皮覆盖期,全程约11~30d。其中纤维增殖期对创面愈合有着重要作用,约需5~20d。因此,当切口从炎症期进入纤维增殖期后,如果换药处理不恰当,创口易感染,致肉芽组织老化,生长缓慢,创面愈合时间延长。

传统医学认为,白砂糖味甘、性平,归脾、肺经,有润肺生津、止咳、和中益肺、舒缓肝气、滋阴、调味、除口臭、疗疮去酒毒、解盐卤毒之功效。其作为药物外敷治疗疮疡,历史悠久,首见于《唐本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沙糖下》,称 "以蔗汁过樟木槽,取而煎成…如霜者为糖霜。虎伤人疮,水化沙塘一碗服,并涂之"[2]。清・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就有关于砂糖作为外用药的方剂记载,该方名为"木耳散","治溃烂诸疮,效不可言,不可轻视此方,木耳一两(焙干研末),白砂糖一两(和匀),以温水浸如糊,敷之缚之"[3]。杨永良在《中医食疗学》中也记有白砂糖可用于水火烫伤、溃疡不敛等,单用外敷即效[4]。慢性难愈性创面,病程迁延日久,正气亏虚,生机不旺,肌肉难以复生。白砂糖性甘平归脾,脾主肉,助生肌,用于溃疡为补益之法,符合中医扶正祛邪的治则,故能生效。

现代认为,白砂糖主要成分是蔗糖,蔗糖是由一个果糖分子和一个葡萄糖分子构成的双糖。白砂糖具有良好的抗菌消炎效果,能明显改善创面肉芽生长速度,加快创面愈合。本试验组运用白砂糖于肛肠疾病术后慢性难愈合性伤口换药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蔗糖在创面很快变软,溶化形成糊状糖浆,覆盖于伤口表面,为伤口的愈合提供一个湿润的环境,符合现代湿性愈合理论,其原理基于:①有利于坏死组织和纤维蛋白的溶解,达到自溶性清创效果;②维持伤口局部微环境的低氧状态,相对低氧环境下,成纤维细胞生长速度最快,并刺激巨噬细胞释放多种生长因子,使血管形成加速,从而加速肉芽组织的形成,使伤口愈合时间缩短;③湿润的环境下能保持细胞和酶的活性,有助于伤口的愈合,同时,细胞在湿润的环境下更能快速移行;④促进多种生长因子的释放如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成纤维生成因子以及白介素-1等,这些生长因子对伤口愈合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它既能刺激成纤维细胞的增生,而且也是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化学趋化剂;⑤降低感染的机会。概括地说,白砂糖用于肛肠疾病术后慢性伤口的主要机理在于: ⑴粘连作用:渗出的液体有助于创面间粘连,进而消灭无效腔,有利创面肉芽的生长,且红润健康; 有利于上皮细胞的移行,伤口修复加快,病程明显缩短,有效率极高;⑵抑菌、灭菌作用:白糖具有高渗性,细菌不能在高渗的环境中繁殖生长,在此环境中易发生脱水死亡,达到了抑菌和灭菌的作用,降低了局部肉芽组织的充血水肿;⑶营养作用:糖参与机体物质代谢,有利于细胞外基质中各成分的形成,可增强局部营养,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创面新生肉芽组织生长,成纤维细胞迅速合成,加快创面愈合。另外白砂糖不会黏附在伤口,换药时可明显减轻患者痛苦,加上取材容易且价廉,行之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胡爱玲,邓云珍,等.慢性伤口护理的误区[J].护士进修杂志,2003,18(2):178-179.

[2]李时珍.本草纲目(第3册)[M].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77: 1890-1891.

篇2

[关键词] 重型颅脑损伤;亚低温;急救治疗

针对重型颅脑创伤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创新不断,亚低温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应用大大降低了急性重型颅脑创伤患者的死亡率,临床疗效显著。在我院开展颅脑创伤常规及亚低温治疗技术外,同时配合进行颅脑创伤患者的语言、躯体和认知功能及心理的康复训练及预后评估,建立一套具有院前急救、入院抢救、手术及康复流程与规范化一体化的治疗模式,为降低颅脑损伤死亡率和伤残率,显著提升患者治疗效果成为最前沿、也是临床推广汇总所倡导的一种救治模式,当前亚低温技术已经成为国内许多医院颅脑创伤典型的一种急救模式。

1 资料和方法

1.1资料

选取我院2008~2011年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药物组和亚低温治疗组(以下简称:对照组)进行临床效果的回顾性分析。药物组43例,对照组147例。致伤因素:颅脑损伤是暴力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头部所引起。发生率约占全身各部位损伤的15%—20%,仅次于四肢损伤,但致残率及致死率在创伤中却居首位。伤及中枢神经系统是创伤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早期诊断、及时合理的治疗是降低颅脑损伤死亡率相致残串的重要因素。

1.2方法

首先对我院20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全部行头颅CT扫描、EEG扫描,行腰穿测压,观察记录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和肢体活动变化。

药物组对43例患者分别用于脑水肿的药物治疗。根据近年来国内外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结果,将脑水肿的治疗药物分为提高血浆渗透压药、激素、钙通道拮抗剂、自由基清除剂和神经内分泌治疗药物。甘露醇用药剂量每次用1g/Kg,白蛋白应用大剂量(1~2g/kg),对于治疗脑外伤后难治性颅内高压病人,7.5%的盐水比20%的甘露醇更加有效。

对照组对157例患者通过亚低温(32~35℃)进行治疗。在脑损伤中的治疗作用中,亚低温治疗具有显著的脑保护作用,并能抑制某些损伤因子的生成与释放,有利于防治继发性脑损害,阻断脑损伤后的恶性循环。

1.3疗效判定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颅内压正常,EEG正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颅内压正常或稍高,EEG轻度异常。无效:症状体征无变化,颅内压高,EEG中重度异常。

2 结果

对照组157例,痊愈113例(71.9%),好转38例(24.2%),无效6例(3.8%),总有效率96.1%。对照组患者平均昏迷11天,治愈患者平均住院天数32天。药物组43例患者中,痊愈26例(60.4%),好转10例(32.5%),无效7例(16.2%),总有效率83.7%。药物组患者平均昏迷19天,治愈患者平均住院天数45天。临床统计学处理,P

3 讨论

3.1颅脑损伤治疗的关键

控制脑水肿是治疗颅脑损伤特别是重型颅脑损伤的中心环书,临床证明,应尽早防治方能取得效果,常用方法如下:

对于颅脑损伤病人适当限制液体人员是必要的。伤后急性水肿期,应使两人处于轻皮脱水状态,成人每日液体人员控制在1500~2000m1,维持5d左右,当然应视尿量、环境观度适当调整,但每口所需的软应给够。静脉输液速度应在24h内平均输入,切不可在单位时间内集小输入过多,以免加重脑水肿。

临床常用甘露醇治疗,因既能通过减少脑组织的含水量降低颅内压,同时还可降低血液粘滞度。颅内压降低,可使脑血管阻力减少,俯血流显增加。采用甘露醇加入映塞米(速尿)联合用药,进行持续颅内压监护并与单纯使用甘露醇在临床上作比较,发现联合用药脱水,降颅内压的效果更加显著,且维持时间较长。

一旦脂质过氧化反应发生,脑结构受到破坏,激素将失去这种作用,因此,应用激素治疗创伤件脑水肿应尽早使用。常用的激素多为地塞米松,常规的剂量首次20mg,豁脉注射,以后5mg,每5h1次,6h后减量。有入主张大剂量治疗,首次剂量为2~3mg儿g休盈,每5h1次,持续用劲4~9d后减量。

亚低温治疗一般降温至31℃~34℃为宜,不应降至30℃以下,以免引起心功能损告,甚至宝颤等严重并发症。一般常规以4~5d为一疗程。适应证:中枢性高热忠者;严重脑挫裂伤脑水肿患者;脑干损伤;弥漫性轴索损伤;反复癫痫发作及去脑强直患者。但对高龄患者和血压过低的衰竭患者,不宜行亚低温治疗。

3.2重型颅脑损伤急救原则

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后处理原则是要尽早预防并阻止异常变化对脑组织引起的额外损伤。尽早提供一个常规的内环境以利于那些受损伤但有可能恢复的脑细胞在最大程度上恢复。严重的脑损伤均可在原发性脑损伤的基础上继发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最后形成脑汕而导致死亡。因此,在救治急性脑损伤中,防治脑水肿和颅内压增高是治疗中的关链。当然,伤后的一些严重并发症,如癌痈、高热、感染等也同样可加重脑水肿和增高颅内压。故在处理此类急重病人时应强调从现场抢救、运送等环节抓住重点,全面防治,及时诊断,处理恰当,才有可能提高抢救成功率和存话质量。

(1)现场抢救及运送

出于急性严重损伤的病人在伤后的早期就可能迅速出现继发性重度全身性异常,如休克、低氧血症等,这其中的任何一项都可以进一步损告已受伤的脑组织。因此,从受伤现场到入院这一段时间,最紧急需要的是给予病人足够的氧气吸人,因为脑损伤后有短暂的呼吸暂停,呼吸暂停越长,脑损伤也越大。如果能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充分给氧抢救成活率就可能提高。

(2)加强监护和观察

重颅脑损伤病人应送入重症监护病室(Icu),进行观察和治疗,在专科医师、护士、麻醉医师的密切合作下,对病人全面监测,除观察神志、临孔外,还能连续观察颅内压、脑诱发电位、血氧饱和度、氧分压、二氧化碳分压等各项生理参数及血氧测定。实践证明,在Icu病室观察病人,能够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能在大脑发生不可逆损伤前进行治疗,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提高存活质量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祝志梅,毛秀英,俞英英,马文囡.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观察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

篇3

【关键词】 护理配合; 手术室抢救; 创伤性休克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0154-02

doi:10.14033/ki.cfmr.2015.02.077

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暴力作用后,发生的重要脏器损伤、严重出血等情况,使患者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如未能及时有效救治,严重则危及患者的生命健康[1]。抢救关键即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的复苏[2]。有研究认为,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可显著降低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身心迅速康复,临床效果确切[3]。探析创伤性休克的最佳抢救及护理方案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故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全程规范化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40例创伤性休克(HTS)患者,其中男25例,女15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会制定的创伤性休克的诊断标准[4];经相关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结合临床症状确诊为创伤性休克患者。致伤因素:交通意外15例,爆炸伤3例,挤压伤5例,坠落伤14例,锐器伤3例。患者年龄20~71岁,平均(34.9±3.2)岁。损伤类型:心胸损伤10例,肝脾破裂7例,大血管损伤13例,颅脑外伤6例,单纯骨折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致伤因素、损伤部位、疾病严重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进行静脉血容量的补充,对肝肾功能、动脉血气、中心静脉压进行严密监测等基础抢救,5 min内完成。观察组采取全程规范化抢救护理配合,包括(1)呼吸管理:予以患者常规鼻导管持续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氧流量调节至4~8 L/min,观察肢体末梢缺氧情况、呼吸频率、呼吸音等情况,遵医嘱调整给氧方式,对呼吸道分泌物、口腔呕吐物及时吸出并清除,避免误吸导致窒息;(2)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路,建立有创动脉监测:快速建立有创动脉监测,常用为肱动脉及桡动脉径路,同时建立超过3条静脉通路,一条用于输入各种急救用药,一条用于间歇中心静脉压力监测及快速输液扩容,及麻醉医师建立的深静脉双腔静脉导管通路;如心胸、颅脑损伤则选取下肢大隐静脉,下肢、骨盆、腹部损伤则选取颈静脉、正中静脉、贵要静脉、头静脉;(3)手术室配合:①麻醉配合:患者病情稳定,收缩压维持在90 mm Hg左右,协助麻醉师予以氯胺酮、万可松等物快速诱导气管插管;②手术准备:齐备手术中应用的仪器敷料,严格遵循各项手术室规章制度,准确无误清点物品,严格按照无菌操作技术规程进行无菌操作,保持无菌物品无菌状态,确保手术安全;③监测病情:严格进行病情及生命体征监测,根据床旁血气分析、有创动脉监测、心电监护仪等分析,判断患者病情有无好转,根据病情遵医嘱调节输液速度,给患者加盖毛毯保暖。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监测病情,足量、迅速、早期补液,收缩压维持至90 mm Hg,观察比较两组抢救后的预后情况。

1.3 评估标准

评估标准具体如下:(1)严重创伤、休克、感染、复苏延迟等诱发因素;(2)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体温>38 ℃或90次/min;呼吸频率>20次/min或动脉血PCO212×109/L或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2198±283)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959±5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P

表1 两组抢救后预后情况的比较 例(%)

组别 多脏器功能衰竭 治愈情况 死亡情况 护理满意

观察组(n=20) 1(5.0) 18(90.0) 1(5.0) 18(90.0)

对照组(n=20) 7(35.0) 11(55.0) 8(40.0) 10(50.0)

字2值 3.906 6.144 5.161 7.619

P值 0.048 0.013 0.023 0.006

3 讨论

创伤性休克临床病情危急,致死率极高。创伤性休克是否完全迅速复苏与患者出现脏器功能衰竭、致死率密切相关[6]。足量早期进行液体复苏至关重要,补液量应达到失血量的2~3倍,有研究认为,电解质液的补充量与休克程度及休克时间呈正比[7]。创伤性休克与损伤部位、损伤程度和出血量密切相关,急诊时必须根据伤情迅速得出初步判断,注意观察患者的面色、神志、呼吸情况、外出血、伤肢的姿态以及衣服撕裂和被血迹污染的程度等。对严重创伤的院前急救重点是保护呼吸道通畅,止住活动性的外出血,最大限度地限制患者活动,做好伤肢外固定和补充血容量预防严重伤引起的低血容量休克。治疗创伤性休克的关键是解除微循环内因血管收缩所致的组织灌注不良,只有组织器官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其功能才能够得到恢复[8]。创伤性休克患者应予以限制性液体复苏,早期进行晶体液快速、大量输注后虽部分恢复循环功能,但机体的呼吸功能进一步加重,并发大量出血。机体长期处于低灌注及低氧状态时,引起炎性细胞因子及介质的释放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大量电解质液的输注容易在肺损伤周围形成广泛肺水肿。目前创伤性休克的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已成为国内外医务工作者的重要研究课题[9-10]。

本研究对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全程化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结果显示,观察组的平均输液量(2198±283)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959±542)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57,P

综上所述,创伤性休克患者进行手术室抢救护理配合,可降低患者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促进患者身心迅速康复,提高护理满意度,临床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刘洪h,张峰,任爱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急救护理观察[J].中国伤残医学,2014,38(10):232.

[2]陈笑旋.严重多发伤伴创伤性休克的急救和护理探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1,8(5):124-125.

[3]何小容.骨科60例创伤性休克急救与护理[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2,22(8):2841.

[4]全华.创伤性休克的应急处理与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4,17(13):221-222.

[5]李俊荣.59例骨科患者创伤性休克急救与护理[J].中国医药科学,2013,3(2):141-142.

[6]张爱,潘文颖.创伤性休克的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中旬刊),2014,7(6):3722-3723.

[7]祝滢.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351-352.

[8]李红利.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伤残医学,2014,8(12):205-206.

[9]张莹莹.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及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31-32.

[10]吴雪赞.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5-26.

篇4

【关键词】插管法,气管内;困难气道;风险评估;急诊处理

【中图分类号】R472.9【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7-9572.2016.05.023

困难气道处理不仅是临床麻醉的难题,也是急诊急救中的挑战。急救插管不像常规麻醉插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评估和准备,因此,未预料困难气道的发生远远高于后者[1-3]。对于一位濒危患者,如果不能迅速建立和控制气道,即刻会导致死亡。因此,除心肺复苏和急症气道外,医生花费1~2min评估气道,设计方案,准备器具,寻求帮助,对患者可能会有生与死两个不同的结果。现有的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和指南在困难气道管理和救治方面起了积极的作用[4-5],然而,由于过于详细,年轻医生在急救中实施较为茫然。为了使其更具实战性和可操作性,在充分参照国内外困难气道处理流程基础上,本研究设计了简化气道风险评估和处理流程———IABC对策(见图1)。IABC对策精准,简明扼要,容易记忆,即使紧急情况下,执行时走向明确,步骤流畅。

1IABC流程设计和解释

1.1气道风险评估

鉴于急救的紧迫性,IABC对策选择了最容易操作的适合急诊急救的“OBESE”和“LEMON”两种方法,前者评估困难通气风险,后者评估困难插管风险。“OBESE”(见表1)和“LEMON”(见表2)均较简便,不需任何设备,约1min就可完成。资料显示,“OBESE”或“LEMON”≥2分,通常认为有困难通气和/或困难插管[6-7]。当然,困难气道病史也不应遗漏。“OBESE”和/或“LEMON”<2分为无或低风险,直接进行初次常规插管。

1.2制定困难气道处理方案

困难气道有3种状况,即通气困难、插管困难和通气插管双重困难。因此,针对这3种情况,参照国内外资料,设计IABC方案。IABC方案由Initialintubation(初次常规气管插管)、Alternativeapproachestointubation(备选器具或技术)、Breathingandventilation(自主通气和呼吸)和Cricothyrotomy(建立有创气道)组成。为便于记忆,可读为“我要ABC”。IABC方案是困难气道的处理计划和原则,依据病情需要、患者的情况、现有设备及医生习惯和技术水平全面考虑进行IABC,因此每个患者IABC对策均不一样。当前方法失败或不可行时,有备选方法供选择,灵活应用,可不按照IABC顺序。

1.3准备

主诊医生立即依据IABC方案准备器具,但急诊场所应该常备气道急救车,包括常用急救器具和急救药品。准备还包括寻求帮助、医护协调、会诊讨论(如果病情许可)以及抢救现场安排等。

2IABC方案实施

IABC方案流程图呈菱形,简练明了,在首字母实意方案的引导下,执行时走向明确,对策精准,步骤流畅,容易记忆。2.1I方案迅速行初次常规气管插管或实施快速诱导插管(rapidsequenceintubation,RSI)。本方案不成功病例,部分为已知困难气道,应根据制定的IABC方案进行;部分为未预料困难气道,这包括气道风险评估阴性病例和未进行气道评估直接插管的病例。应尽可能寻求帮助,尽可能在极短时间内进入ABC轨道。

2.2A方案

如果I方案不成功,氧合后,立即采用A方案,如更换镜片、可视喉镜或McCoy喉镜插管,可以用管芯、光棒插管,可以经鼻插管,也可以用喉罩通气(LMA)、声门上通气道(SGA)通气,如面罩、口咽或鼻咽通气道、食管-气道联合通气道、LMA等或在SGA下纤支镜引导插管或逆行插管。注意尝试插管间隙的通气和氧合。插管完成后,用PetCO2或听诊等方法验证。必要时采用C方案。

2.3B方案

恢复自主呼吸(清醒或保留呼吸下直接采用本方案),立即双人操作面罩通气,采用SGA进行通气,通气充分者实施A方案,否则采用C方案。

2.4C方案

在“无法插管,无法通气”(can'tintubate,can'tventilate,CICV)时,需立即采用有创方式建立气道,如环甲膜穿刺、置管、气切等。急诊患者多需要后续治疗,如手术、呼吸支持等,因此,通常不主张拔管。确需拔管者,需要重新准备插管用具。但插管同样困难。

3讨论

3.1困难气道评估的意义

对未预料的困难气道意味着操作者插管时在没有任何物质和精神准备的情况下,突然遇到通气和/或插管困难,应对措手不及,不能及时有效地建立呼吸道,导致患者严重缺氧、脑损伤或死亡。临床麻醉有多种方法用来评估困难气道风险,有些评估工具单独或联合应用有较好的特异度和灵敏度[8]。对急诊患者来说,一则病情危急,如心跳呼吸骤停、呼吸窒息等,不能充分地进行测量、检查、试验等气道风险评估;二则,由于颈面部创伤和烧伤、颈椎骨折或固定、反流误吸、饱胃等使评估更加困难。因此,临床麻醉常用的方法不太适用,所以选择最容易操作的“OBESE”和“LEMON”方法评估急诊患者呼吸道[6-7]。

3.2急诊困难气道处理中首选方法的确认

篇5

【摘要】 本文将当前国内外主要止血材料进行了分类,简要概括这些材料性能及特点,并介绍了一些国内外常用的战创伤止血敷料,分析当前止血敷料的研究现状,并展望未来止血敷料的发展,为使用者了解应用止血敷料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创伤;战伤;止血;敷料

Abstract: In the following article,the major haemostatic materials both at home and abroad are clearly classified,and the functions and features of these materials are briefly summarized.Moreover,it presents the introductions of some common haemostatic dressings for war injury,the analysis of the latest research results and the prospect of haemostatic dressing.This article provides reference to those who need to know about the application of the haemostatic dressing.

Key words:trauma;war injury;haemostasis;dressing

失血是战伤伤员死亡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一般分为体内出血和体外出血,体内出血大部分是因为脏器破裂,体外出血基本是由于动静脉损伤。如果能及时有效地止血,对挽救伤员生命,稳定伤情,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十分重要[1]。而敷料作为止血材料,是指盖在伤口上、有保护作用的覆盖物,可以协助控制出血,防止感染并吸收分泌物,止血敷料对于及时止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就当前常用的止血敷料作简要综述。

1 止血材料的分类

1.1 传统棉制品材料 一种简单的脱脂棉、纱布,经过灭菌后使用,加压止血,其历史最长,用量最大[2],价格低廉,使用方便,但只对创面起物理保护作用,没有凝血因子,且容易黏连创面。

1.2 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 所谓高分子一般是指由许多重复单元共价连接而成、分子量很大的一类大分子,相关材料也称为聚合物,往往具有黏弹性。医用高分子材料属于一种特殊的功能高分子材料,通常用于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以及替换或修复、合成或再生损伤组织和器官,它分为天然生物材料和合成高分子材料。

1.2.1 天然生物材料 从自然界现有的动、植物体中提取的天然活性高分子,如甲壳类、昆虫类动物体中提取甲壳质壳聚糖纤维,从海藻植物中提取的海藻酸盐,蚕丝经再生制得的丝素纤维与丝素膜等,这些纤维有很高的生物功能和生物适应性,在保护伤口、加速创面愈合方面有强大优势,无毒、无刺激性,有良好的血液、组织相容性[3]。其中海藻钙敷料是由柔软的海藻与酸钙纤维制成,顺应性好,与血液和伤口分泌物中的钠盐接触时,即转化为一种凝胶物质,对控制渗血非常有效[4]。

1.2.2 合成高分子材料 通过选用不同成分聚合物和添加剂,改变表面活性状态等方法,进一步改善其抗血栓性和耐久性,从而获得高度可靠和适当有机反应的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包括聚酰胺、聚氧树脂、聚乙烯、硅橡胶、硅凝胶等。其中凝胶材料有3层结构,内层类似高分子材料,中层为塑料薄膜,外裹一层胶合材料,含有止血因子,对渗血有良好控制作用[4],局部刺激和疼痛相对较小。

1.3 人工纤维蛋白敷料 是一种人工合成的纤维蛋白敷料,纤维蛋白是一种高度不溶的蛋白质多聚体,是像细针一样的晶状物,而纤维蛋白原是发现最早的一种凝血因子,在肝脏中合成后进入血浆,以溶解形式存在,每100ml人血浆中含量约0.3g。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是整个凝血过程最基本的变化,它经历三个环节:纤维蛋白原的水解;纤维蛋白单体的聚集;血凝块形成。纤维蛋白止血敷料是比较简单、实用的止血方法[5],人工纤维蛋白含有凝血因子,能够更好地起到止血的作用,避免从人体血浆中提取纤维蛋白原。

1.4 矿物质敷料 是一种从天然矿物或人工合成物质中提取的分子筛物质,如沸石、石墨、无机生物活性玻璃材料等[6],它具有优良的吸附性和引流性,无毒、无害、无过敏反应,能迅速止血,中和渗出液并有抗炎、抑菌、抗菌的作用,诱导上皮再生。

1.5 液体类敷料 液体敷料可采用喷涂、刷涂或其他方法薄薄地将其涂覆在皮肤上作为保护层或药物载体,包括α氰基丙烯酸酯类、聚甲基丙烯酸烷氧基酯类、纳米壳聚糖颗粒喷雾敷料等[6],具有防水、透气、成膜稳定、不易污染等特点,使用时不受伤口面积、部位、形状限制。

1.6 金属类敷料 金属类敷料主要有银敷料、锌敷料和铝敷料。其做法有:金属与纤维混织;用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处理纤维;真空蒸镀法,在敷料表面镀一层金属膜;把金属混合在黏合剂中。金属材料与伤口湿润环境接触时,可不断释放金属离子,形成一种有利于伤口愈合的生理环境,不黏创面。

2 国外几种常用的止血敷料

2.1 Liquid FS止血敷料 即液态纤维蛋白密封剂,它是一种包含氢氧化物的干冻生物制剂[7],使用时需要解冻,时间大约1分钟,它不能控制大面积的静脉出血和高压力的动脉出血,因为大量的出血将稀释冲掉药品。

2.2 DFSD止血敷料 即固态纤维蛋白密封敷料,是为了弥补液态纤维蛋白密封剂的不足而设计的,更加柔软且具有弹性,能贴附在任何形状的伤口上,使其在2~3分钟内形成纤维蛋白凝块,达到止血目的[8],在减少失血量、提高存活率方面比液态更具优越性。

2.3 QuikClot敷料 是一种从沸石或沸石类似的天然或人工硅酸盐中提取的分子筛物质[9],是一种强力吸收剂,可选择性吸收多种气体和液体,也可吸收血液中的水分。其止血机制非常简单,它就像一块超级海绵,能短时间内吸收伤口流出血液中的水分,不吸收红细胞、血小板和其他凝血因子,使凝血因子浓缩并立即发挥止血作用,吸收同时还释放一定热量,使伤口感觉微麻,不仅镇痛而且还加强止血效果。在伊拉克战场得到广泛运用。美专家认为:QuikClot敷料的出现彻底改变了130多年来外伤止血效果不佳的局面。

2.4 HemCon止血敷料 它的主要成分是壳多糖(chitosan),此种绷带设计供军队战斗使用,甚至在极其恶劣的天气和地形亦可使用。它可使伤口形成结实的有黏附性血块,而后转运伤员,此绷带制成适宜大小,以塑料膜为被衬层,撕去容易,数分钟内可止住大出血。直至目前为止,HemCon已发运了超过13000条绷带,在伊拉克和阿富汗被特种部队首先使用。

2.5 Silverlon抗微生物敷料 是在尼龙纤维上利用合浸方式,使银颗粒附着在纤维表面,是一种金属类敷料。它的抗菌谱广,能有效抑制对抗生素有抗药性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顽固细菌,低过敏性,能减小疼痛和瘢痕,价格便宜。

2.6 Costasis喷雾剂 是一种内含牛结缔组织胶原蛋白和凝血酶的敷料[10],内含4个重要的血液凝血因子:胶原、凝血酶、患者自身的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喷于创面后形成一层胶膜,不仅可以促进凝血,还能被组织吸收,且不需包扎[11]。

2.7 Biohemostat止血敷料 是一种控制高压出血的敷料[12],成本低廉、柔软、有良好的弹性和亲水性,预期能取代止血带治疗枪弹伤和穿刺伤。Biohemostat贴附在伤口表面,其专有聚合物可在180秒内吸收超过它自身重量1000倍的分泌物,由于敷料的快速膨胀扩张,在出血部位造成反压力,迅速止血。

3 国内几种常用的止血敷料

3.1 聚乙烯海绵[2] 含有一种具有生物相溶性、吸水、吸油性的聚乙烯醇(PVA),不含纤维,黏着力强、耐水、弹性好、有广泛的吸收性,是一种好的密封材料。但容易黏连创面,引起二次损伤[13]。

3.2 泡沫塑料绷带[2] 在聚氯乙烯、聚苯乙烯和酚醛树脂等合成树脂中,加入一种“发泡剂”并加热塑制。它具有超强吸水能力,压缩后吸水可膨胀,且不存在纤维脱落的缺点。硬泡沫塑料绷带代替不舒服的石膏绷带,非常方便。

3.3 真空镀铝聚酯薄膜[2] 是以聚酯薄膜为原料,经真空镀铝精制而成。在创面封上一层薄膜,能降低感染,促进伤口痊愈,能较快止血。同时,对于皮肤的烧伤、创伤具有很好的疗效。

3.4 几丁质敷料 是一种以纯天然生物甲壳质为原料,制成的几丁质天然生物功能敷料,本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无刺激、无致敏,具有促进炎症消退、止血、镇痛、引流、加速伤口愈合和抑制瘢痕生长的作用。广泛用于所有外科手术的术后处理运用、产科的断脐、急诊包扎、结扎手术等。

3.5 超细纤维止血敷料 是一种生物可吸收性止血敷料,该敷料以明胶为主,采用特殊纺丝工艺纺制的混合料纤维。该敷料很柔软,具有一定的强度及伸长性,对人体组织无毒、无刺激,不造成和其它组织黏连,具有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缩短伤愈合时间的作用,试验证明,其止血和吸收效果优于壳聚糖纤维敷料、明胶海绵、止血纱布等。

3.6 “血盾”速效止血粉 是军事医学科学院与深圳鸿华药业公司共同研制的新一代紧急外伤止血产品。速效止血粉的特点是直接作用伤口时具有选择性的吸收血液中的水分子,而不吸收血液中其他成分,导致血小板和血凝因子的浓缩,同时吸水后产生的热量增强了血小板的凝聚速度和凝聚能力,从而达到快速止血。速效止血粉产品实现了30秒钟内止住动、静脉流血的功效。

4 几种内出血止血敷料

4.1 FS foams 即纤维蛋白密封泡沫,它含有人工纤维蛋白原(1.9mg/ml)、人工凝血酶(36IU/ml)、氯化钙,在盐水中重新组成,经化学反应转变成泡沫[14],直接喷在出血表面,可以控制腹部钝性或穿透性损伤,在关闭结肠造口术中证明是一种有效的辅助密封剂。

4.2 Floseal 是一种结合明胶颗粒和特殊凝血酶的特别设计[7],是一个高黏度的凝胶止血剂,可用于局部或挤压受伤引起的大面积弥漫性出血,软硬组织都可以,在2分钟内控制出血,直接作用于伤口表面,但不能注入血管。

4.3 Hemadex 是一种新型内出血控制剂,运用了微孔聚合物颗粒技术[15],加快血液的分子筛脱水和自然凝血过程,可达到伤口出血部位立即止血的效果。

5 止血敷料的展望

当前,世界上局部战争不断,自然灾害、恐怖袭击等仍然威胁人类,流血在所难免,所以止血敷料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敷料虽有一定的吸湿和保护作用,但愈合过程中易黏连伤口,造成二次损伤,并且透气性能较差,止血能力不足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无纺布、止血粉等的出现,一些新的敷料在透气性能上、免伤口黏连、止血时间上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未来敷料的发展将着重在于:加强内出血止血敷料的发展;止痛、促进创伤修复方面;储存方面,要求能适应各种恶劣环境,如海水、低温、高温[2];中药敷料的发展,如云南白药,其成分中的三七和白芨[16]具有良好的止血凉血功能;还有智能敷料的发展,日本研制的一种含离子型活性药物的敷料,它可以通过渗出液的多少对活性药物中的离子交换程度进行制约,自动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人们对敷料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要把平时创伤救治敷料与战时急救敷料相互结合,为人类生命安全作好保障。

参考文献

[1]肖南.战伤救治中止血带的应用[J].人民军医,2005,48(1):54-55.

[2]倪云志.敷料在现代战争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4):366-368.

[3]关静,武继民,张西正,等.新型战创伤急救敷料的制备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07,28(9):1-3.

[4]黄少波,杨小敏,李秀红.不同止血材料在鼻内镜手术后填塞应用的疗效观察[J].海南医学,2004,15(12):93-94.

[5]王丽丽.纤维蛋白止血敷料在弹道伤中的应用[J].创伤外科杂志,1999,1(4):204.

[6]赵成如,史文红,金刚.医用敷料[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7,13(7):15-21.

[7]Pursifull NF,Morris MS,Harris RA,et al.Damage control management of experimental grade 5 renal injuries:futher evaluation of floseal gelatin matrix[J].J Trauma,2006,(2):346-349.

[8]陈菁.院前止血制剂的最新研究进展[J].创伤外科杂志,2005,7(1):10.

[9]张岫竹.新一代止血剂[J].创伤外科杂志,2006,8(2):13.

[10]王正国.战伤研究进展[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4,29(6):465-467.

[11]汉瑞娟,王志红,桂莉.战伤急救器材的研究现状[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7(4):689-691.

[12]Wedmore I,Mcmanus JG,Pusater AE,et al.A special report on the chitosanbased hemostatic pressing: experience in current combat operations[J].J Trauma,2006,60(3):655-658.

[13]武继民,李荣,王岩.胶原海绵作为止血和创面敷料的临床实验[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03,7(3):152-154.

[14] Rossaint R,Cerny V.Key issues in advanced bleeding care in trauma[J].Shock,2006,26(4):322-331.

篇6

灾后综合征

灾难,尤其是突发事件发生后,会造成灾后特定的心理后果,医学上统一称之为“灾后综合征”,也叫急性应激反应。应激反应是灾害发生后会立即出现的心理反应,通常持续几个小时到几天,然后会迅速恢复。如果在一个月内还未恢复,就会转变为创伤性的应激障碍,这种障碍不是短期能治愈的,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伴随一生。在经历了唐山大地震、四川开县天然气泄漏、汶川大地震、大连油库着火事故等之后,有些人至今还没有完全摆脱灾难所造成的心理阴影,其中就有一部分参与救援的应急救援人员。

救援人员包括公安、武警、消防、军队、医疗卫生、矿山、危化品、公共场所系统、新闻媒体传播工作者、志愿者,以及精神性专业人员、心理学专业人员、救灾工作各级指挥员等所有参与灾难后紧急救援的人员,他们的工作性质决定了他们会最大程度地面对各种事故灾难场面。因此,即使他们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也会感受到各种痛苦。当这种痛苦重复出现时,对实施救助的专业人员的身心打击是巨大的,并会随之产生心理应激反应。

心理应激反应具有突发性、易感性、多元性、时间性、结局性等特征,救援人员的心理反应常经历悲伤、愤恨、恐惧、挫折感、逃避心理等若干阶段。

对救援人员的心理救援

承担现代救援工作的专业人员,既要掌握物质性的救灾技术,也要掌握一定的心理救助技术,这是现代社会物质救灾与心理救灾的双重任务所决定的。面对巨大的心理压力,救援人员不单需要使用自己掌握的心理救助技术进行自我调节,更需要心理学方面的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心理危机干预,使心理危机创伤尽快得到抚慰,消除紧张气氛,防止救援人员产生“灾后综合征”,影响救援效率。

对灾害救援人员实施心理救助,与一般的精神心理治疗有两个显著的差别:一是时效性强,心理救助是在灾害发生的特殊环境下进行的,救助对象处境危险,一直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救助目的是尽快降低被救人员的心理应激水平,因此这不是一般的心理治疗;二是心理救助的对象只是暂时出现心理危机,症状虽然明显,但心理障碍程度相对较低,因此可根据救援人员的心理特征对其进行适时、适当的心理救援,最大限度地减少心理危机对其造成的伤害。

对救援人员的心理救援内容包括:完善救援队伍的组织结构、人员配备、设备设施;合理分配任务;及时报告紧急事件,帮助救援人员顺利开展工作;心理专家从全局的角度审视面临的局势,进行适当的心理干预;实行轮班倒制度,以便救援人员补充体力;在日常工作中增强技能、演练培训,重视实战模拟辅导,编制工作守则,编印《应急救援人员常见心理问答》等心理健康方面的手册;对应急救援人员的家庭、朋友、工作团队给予更多的关注,使其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重视等。

心理调节矫正心理平衡

当救援人员所面对的悲惨场面超过他的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他的心理防卫机制就会随之启动。心理防卫机制也称自我防卫机制,是心理学的名词,指自我的压抑,这种压抑是一种潜意识的自我防御功能,是人类为了避免精神上的痛苦、紧张、焦虑等心理,有意无意间使用的各种心理上的调整。这种防御机制具有自我欺骗的性质,以掩饰自身真正的动机,或否认对自身可能引起焦虑的原因或记忆的存在而起作用。救援人员的心理防卫机制有时能帮助个体消除一些情感上的痛苦,但因其在某种程度上存在“欺骗自己”及“歪曲现实”等不良影响,不能真正有效地解决心理问题。因此,有必要让救援人员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及时校正失衡心理,以免强烈的心理创伤导致心理障碍,引发精神、心理疾病和身体疾病。

篇7

[关键词] 皮肤软组织创伤;整形外科技术;局部皮瓣;皮瓣修复;处理

[中图分类号] R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7(c)-0071-02

Early Skin and Soft Tissue Trauma Orthopedic Treatment

WANG Yongzho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Surgery,the Central Hospital of Zhengzhou City,Henan Province,Zhengzhou 45000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use the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plastic surgery, methods and experience of emergency treatment of acute soft tissue injury. As far as possible to reduce the scar area. Methods Acute strictly clean surface of the skin and soft tissue trauma surface, then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ircumstances of the wound surface using plastic surgical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appropriate for its treatment. For without tissue defects by using ordinary laceration of Or thopaedic Surgery fine suture method to close the wound, the wound with tissue defects by tissue transplantation method to repair the wound, such as skin flap, flap transplantation and other commonly used plastic surgery technique. Results In this group, a total of 1800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I, 1687 cases healed, by 6 months to one year follow-up of patients, basically no obvious scar proliferation and function, basic does not require II repair, reduce scar cosmesis. Conclusion By using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 of plastic surgery to deal with all kinds of acute skin injury, is able to achieve good cosmetic effect, which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Key words] Skin and soft tissue trauma; Plastic surgery; Local flap; Flap; Treatment

该院于2002年设立了整形美容科,从设立之初便通过运用整形外科技术,为探讨对急性皮肤软组织损伤进行紧急处理的方法和经验,尽可能使瘢痕面积减少,对该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 800例各种皮肤软组织急性创伤进行了早期修复,修复效果非常令人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该院就医患者病例1 800例。其中男性患者971例,女性患者829例,其中患者年龄在l~7岁154例,7~l5岁251例,15~35岁927例,35岁以上468例。这些病例都是由于各种意外损伤导致的急性皮肤软组织创伤。主要原因包括交通事故造成的意外伤、由锐器戳伤造成的皮肤破损、跌打损伤、动物咬伤及爆破损伤等。受伤部位以头部和面部为主,达到1 321例;四肢损伤345例;躯干及其他部位损伤134例,其中不伴有组织器官缺损的单纯性的皮肤创伤1 245例,伴有皮肤软组织及器官联合损伤者555例,主要是面部器官一些部位的损坏和缺失,例如头皮撕脱、鼻、外耳和唇部等面部器官的缺损等。

1.2 手术方法

1.2.1 术前准备 在手术前医生要对患者的受伤程度及具体情况进行仔细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对其一般情况和生命体征进行细心探察,如果患者伴有失血性休克,要通过补液、止血、输血等急救措施及时对患者进行抢救,等到患者生命体征恢复到平稳的状态,通过检查确定患者不存在其他脏器合并伤时,再运用适当的麻醉方法对患者进行手术治疗。

1.2.2 一般创伤处理 针对没有较大组织缺损的患者,只是普通皮肤软组织切割伤、裂伤、挫伤等情况,先彻底清洁伤口的创面,去除伤口里的异物和一失已经失活的组织,再以较细的缝线缝合伤口。为避免创口内遗留死腔,采用可吸收缝线对皮下组织进行缝合;用5-0~7-0的缝线缝合表面皮肤;用7-0单丝尼龙线缝合面部的创伤,要尽量在无张力下缝合皮肤,并保证创缘外翻。通过清创后行“Z”成形术来修复眼内外眦、口角等部位的线状伤口、与皮纹垂直或与身体表面自然皱褶线垂直的伤口。

1.2.3 特殊伤口处理 对于伴有皮肤软组织或器官撕脱缺损的患者,先实行彻底清创处理,然后再通过组织移植等方法对伤口进行相应的处理。通常有以下几种方法:①局部皮瓣法。这种方法主要是以周围的正常组织来覆盖小面积缺损伤口创面。②皮片移植法。它是通过中厚或全厚植皮术来修复伴有部分撕脱、且无法用皮瓣修复或修复效果不佳的损伤。③轴型皮瓣和岛状皮瓣常用于局部皮瓣不易修复者。④邻位皮瓣法。这种方法是通过旋转带蒂皮瓣和邻位皮下蒂皮瓣转移的方式对创面进行修复。⑤远位皮瓣法。这种方法是应用腹部皮瓣带蒂转移来修复手部撕脱伤,运用交腿皮瓣来修复小腿皮肤缺损。⑥显微外科修复法在能够找到可供吻合的血管的情况下,对于具有知名血管支配的大面积撕脱伤的修复,显微外科修复是首选。对于同时伴有运动神经损伤的患者还应及时吻合神经。对于组织器官缺损面积大,在修复伤口同时需要进行器官再造的人,首先要关闭缺损的伤口和创面,以为II期的器官再造手术提前做好准备。

1.2.4 术后处理 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为预防和控制感染要进行常规换药,为有效预防瘢痕的增生要采用一些物理和药物辅助治疗。并且要及早进行拆线,让患者及早期行恢复锻炼。

2 结果

在1 800例患者中,伤口I期愈合的患者共1 721例,有79例患者愈合欠佳,出现了伤口局部感染、裂开等的情况。但通过及时换药和二次手术后,应用的皮瓣全部成活。跟踪随访400例患者6个月~1年,无明显瘢痕增生现象发生,功能上也都基本实现无障碍,不需要做II期修复手术,达到了减轻瘢痕的美容效果。

3 讨论

本研究组共1800例患者中,有1721例患者通过早期有效的治疗,及时对错位的组织进行解剖复位,从而减少了术后功能障碍,预防畸形发生。虽然79例患者会出现不太好的情况,但经过再次治疗都得到了有效的治愈。由于一些外科医师缺乏整形外科医师的精细,尤其对面部创伤,很少考虑到手术中需要做到损伤小、瘢痕小,不影响外观和功能;而且在手术中应用的器械和缝线都不够精细,所以造成手术中组织损伤大,术后容易产生瘢痕增生,进而继发畸形,给患者容貌造成缺陷,影响美观和功能,使患者陷入精神痛苦中,不得不进行Ⅱ期手术修复。本组共79例患者因愈合欠佳需要进行换药和II期手术修复处理。在手术中要尽可能做到无创缝合,手术中使用器械要精巧、细小,剪刀、缝针必须锐利,缝合时要彻底止血,避免发生血肿和死腔。缝合时切口无张力,尽可能选用更细的可吸收缝合线,一般选用7-0单丝尼龙线缝合皮肤。可根据伤口部位、范围、程度、形态等对手术方法进行设计以达到避免感染、快速愈合、减少瘢痕增生的目的。使用局部皮瓣法时要注意长宽比例不能超过1.5:1,一般是1:1;顺应血管走向;采用逆行设计法;使皮瓣大于创面。应用整形外科原则和技术处理急性皮肤软组织创伤时,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结合临床经验,灵活选择手术方式,使美容效果更好。

在急诊外科中皮肤软组织急性损伤是比较常见的,一般情况下外科处理原则是及时进行清创缝合术,对局部伤口特别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应用局部皮瓣修复法,来缩短疗程,实现外观理想和功能改善。清创过程中应该仔细清洁伤口,使污染伤口变得相对清洁,达到预防感染的目的,使伤口尽可能达到I期愈合[3]。

[参考文献]

[1] 郭云,石东文,许国明,等.面部软组织损伤急诊即时美容修复的实践与思考[J]. 中国美容医学,2010(7):24-27.

[2] 张波. 整形外科技术在面部外伤急症处理中的应用[J]. 中国医疗前沿,2011(8):44,46.

篇8

关键词 急诊医学 教育培训体系 建议

中图分类号:G719.21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6-1533(2015)05-0062-04

Analysis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ZHOU Jia1, ZHANG Kan2

(1. Luwan Branch, Ruijin Hospital Affiliated to the Medical School,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20, China;

2. Shanghai Health and Family Planning Commission, Shanghai 200125, China)

ABSTRACT The process and project of training and the guarantee of funding in the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were deeply analyzed and studied, and the effective proposal for the improvement of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in China was also put forward.

KEY WORDS emergency medicine; education and training system; effective proposal

急诊医学是一门研究急性病、慢性病急性发作、急性伤害和急性中毒诊治的学科,它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或跨科的学科。从1979年被国际上公认为独立的学科至今只有30余年的历史。虽然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目前国际上非常重视急诊医学的教育,设置专业的培训体系,以培养合格的急诊医生。而在我国,1983年协和医院成立第一个急诊科,1987年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成立,1995年国家卫生部联合人事部正式批准急诊医学为一门独立的临床学科[1]。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发展尚不平衡,技术力量和设备还较落后,但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大型医院急诊科的建设,我们的急诊、急救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时,我国对于急诊医学培训体系也投入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国外的成功经验,本文对中国和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异同进行分析研究,对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立、完善提出建议。

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教育过程

美国的急诊医学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两个阶段。医学生经过4年医学院本科教育毕业后,才能进入住院医生培养体系,这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creditation Council of Graduate Medical Education,ACGME)认证的[2]。而在此之前,必须要通过美国医师执照测验(United States Medical Licensing 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诊医学在美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它是申请难度排名第三的专科。而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时间大致为3~4年。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就能获得专科执业医师协会认证,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主治医生,可以选择教学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进行执业。而有一部分医生则可以继续选择专科医生的培训。专科医生的培训是住院医生培训后的亚专科教育,一般为1年或2年,在此期间通常还能获得额外的硕士学位[如公共卫生硕士(MPH)]。

培训项目

为了应对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生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 [3],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生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 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 )、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 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

急诊住院医生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生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生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

全美急诊专科医生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资金保障

专科医生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生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生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生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 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 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4],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的教育工作。

教育过程

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5]。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和急诊科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生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生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还可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博士学位。

培训项目

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这3大类[6]。通过培训,应掌握急诊患者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

资金保障

与美国不同,我们建立的是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并加大对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

另外,为保障上海市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市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经市卫生计生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多部委讨论,拟由市财政拨付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专项经费。按照专款专用,统筹管理,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计委行政管理部门这3个主体进行专项经费支持。

对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了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 022人,医生占29.5%,其中医生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人,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负荷。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人员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生。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生、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而发挥积极的作用。

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对急诊科相对独立、合理的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加强急诊医学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了5个创伤急救中心、 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系统)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加强人员保障

美国急诊医生学会认为,急诊医生的健康是他们能够长期成功担任急诊工作的前提。他们的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轮班制的影响,这种影响具有累加效应,而且这也是急诊医生放弃这个职业的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该学会建议轮班制度的安排应尽可能符合人的生物节律,推荐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专职上夜班和三班制的排班方式;避免在连续数天内上班时间过长,每一班的工作时间应小于12h,并且在轮班的过程中应规律地安排24h休息;将夜班医生的日间工作量降到最低;在排班的时候还应该考虑到急诊科的工作量、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以及医生的人数情况。这种人性化的处理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很大程度上显示了对于一名医生的尊重和理解。这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地方,也是我们能留住人才、培养人才的关键。

总之,急诊医学是一门新兴的、充满活力与希望的学科,是一门拯救生命、对抗伤痛的学科,是一门速度与激情的学科。为了让这门学科生机勃勃,我们一定要做好急诊医学的教育培训,因为这是人才、科教、兴国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范肃林, 王庆丰, 范维. 急救医学的建设与发展[J]. 人民军医, 2002, 45(5): 305-307.

朱宗信. ACGME六大核心能力于一般医学教育与冲击[J]. 医疗品质杂志, 2009(3): 75-78.

Debra E. The value of the out of hospital experience for emergency medicine residents[J]. Ann Emerg Med, 2000, 36(4): 391-393.

沈惠云, 施小燕. 我国急诊医学教育的现状及对策[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2(5): 20-21.

薛迪. 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发展与改革[J]. 中国卫生改革政策研究, 2011, 4(12): 21-23.

篇9

随着交通工具的发展,高速、高能量的损伤日趋多见。骨盆骨折的发生率和严重性都明显增加,既往骨盆骨折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随着保守治疗引起晚期并发症的增多,近年来,对骨盆骨折治疗逐渐由保守趋向于手术治疗。现综述如下。骨盆解剖及骨折的分类 骨盆是由骶骨、尾骨、左右髋骨连接构成的骨架,上与腰椎相连,下借髋臼与下肢骨相连接。骶髂关节由骶骨和髂骨的耳状面构成,关节间隙很窄,且关节面有很多隆起与凹陷部分密切相嵌,因此骶髂关节相对比较稳定,脱位很少见[1]。骨盆可以看作是一个完整的环,由骶骨及两侧髋骨借坚强的韧带及纤维软组织组成。骨盆环还可分成两个弓,后弓由骶骨上3节、骶髂关节及骶髂关节至髋臼的髂骨部分构成,前弓由髂骨至耻骨的部分构成,后弓是直立位或坐位负重部分,比较坚固,不易骨折,前弓比较脆弱,易发生骨折。正常人体负重力线由第5腰椎骶骨经骶髂关节下传,由坐骨大切迹前方达髋臼,直立时将体重传至股骨头,坐位时,则经髋臼后下部至坐骨结节。骶髂复合结构是维持骨盆稳定的重要结构,骶髂后韧带可以防止骶骨向前翻转和移位,在稳定骨盆方面起到关键作用,即骶髂后韧带的张力带作用;骨盆环部结构是耻骨联合和耻骨支,对骨盆环的稳定作用约占40%,而后部结构占其稳定作用的60%。骨盆骨折的分类方法很多,其目的都在于指导对病人的治疗和对损伤预后的估计。Maruin Tile[2]根据对稳定性的影响和损伤暴力的方向,将受伤机制和创伤病理特点综合考虑进行分类,将骨盆骨折分为三个类型,并以严重性的程度分为A、B、C三型,再分成若干亚型,每一亚型可进一步再分类,其分类如下:A型即稳定型骨盆损伤,轻度移位,分三个亚型:A1型为髂骨的撕脱性骨折;A2型为稳定的髂骨翼骨折或稳定轻度移位的骨盆环骨折;A3型为骶骨和尾骨的横断骨折。B型即部分稳定骨折(旋转不稳定垂直稳定),分三亚型:B1型为开书型损伤;B2型为侧方挤压损伤,B3型为双侧B型损伤。C型即不稳定型骨盆损伤(垂直剪切损伤),分三亚型:C1型为单侧损伤;C2型为双侧,即一侧B型,一侧C型;C3型为双侧C型损伤。上述分类方法目前使用比较普遍,现已被AO采纳应用[3]。骨盆骨折的影像学诊断 骨盆骨折临床上可分为低能量损伤和高能量损伤,低能量损伤一般为稳定性骨折,治疗上相对容易,高能量损伤则不同,除了骨盆稳定性遭到破坏外,常合并有其他并发症,病人一般情况重,只有完整的影像学检查才能获得骨折损伤的确切特征。常用的影像学诊断有三种:(1)X线检查是诊断骨盆骨折的重要依据,也是最常用的影像检查手段。Berg等[4]研究认为骨盆前后位片对骨盆环后侧损伤漏诊率约47%,故应多拍以下3个角度位X线片:①骨盆入口位片,此位片对骨盆环的前侧、后侧骨折移位比其他任何的X线片更加直观,对观察骶骨、髂骨后上部、双侧骶髂关节上方、耻骨联合、双侧耻骨水平支上缘骨折具有重要价值;②骨盆出口位片,此位片会清楚地显示出骶骨平片和各骶骨前裂孔的位置和外形;③骨盆斜位片,目的是通过倾斜旋转骨盆,沿骶髂关节解剖间隙走行方向拍摄的骨盆X线片,以获得骨盆环后侧骶髂复合结构损伤后的骨折脱位征象。(2)CT技术的普及,CT扫描对骨盆损伤的诊断有效率得到了显著提高,是检查骨盆损伤的一种重要方法。而随着CT技术的不断发展,出现了多平面重建(MPR)、表面遮盖显示(SSD)及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新技术而获得多平面及三维重建图像。练旭辉等[5]回顾分析50例骨盆骨折患者82处骨折的MPR、SSD及MIP图像,表明螺旋CT的MPR、SSD及MIP是诊断骨盆骨折的有效方法。三维立体图像使骨盆骨折变得直观和立体,可更好地指导和制定治疗方案。高艳等[6]认为骨盆骨折CT扫描的适应症为:①复杂性或不稳定性骨盆骨折。②平片不能确定或可疑损伤,如骶髂关节骨折脱位、骶骨骨折、髋臼骨折。③需手术治疗的骨盆骨折。④骨盆骨折术后疗效评价。(3)MRI技术可以显示软组织阴影,如骶髂关节后部的韧带损伤、血肿、骨折周围脏器和血管等,对进一步判断骨盆环的稳定性有帮助。骨盆骨折的急救及手术适应证 严重的骨盆骨折常有出血性休克或其他严重并发症,早期急救与并发症的处理原则是:救治危及生命的出血性休克及内脏损伤,无论是实质性脏器出血或空腔脏器破裂,均应在抗休克的基础上早期治疗,休克的原因除合并内脏损伤外,主要是创伤出血。对于骨盆骨折并发休克的病人应立即采取输血补液、应用抗休克裤等措施进行抢救。外固定架或骨盆夹临时固定稳定骨盆是有效止血的措施之一,如无外固定架,可用床单加压包裹骨盆。胥少汀等[7]认为如患者有以下指征:①24小时内输入4个血(1600 ml)或更多;②48小时输入2400 ml或更多血;③不稳定低血压,腹腔穿刺与灌洗为阴性;④有巨大腹腔后血肿(剖腹探查或CT所见)。则是行动脉血管造影与栓塞的适应证,动脉栓塞有助于止血与复苏。介入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也有所报道,张英泽等[8]利用介入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取得满意疗效。由于骨盆骨折多为高能量暴力型骨折,损伤机制复杂,并发症多,病人一般情况重,骨折类型复杂多变,目前没有统一的绝对手术或非手术适应证,大体原则是:稳定型骨折可采用保守治疗,不稳定性骨折则应在无手术禁忌证有设备条件和技术力量的条件下,考虑早期手术复位内固定治疗。胥少汀等[8]认为切开复位内固定的指征有:骶髂关节脱位>1 cm;髂骨、骶骨骨折移位明显;耻骨联合分离>3 cm均应手术复位内固定,对耻骨支骨折,除巨大移位外,不应做内固定。周东生[9]等认为骨盆环骨折需要前后环均固定指征为:①耻骨联合分离>2.5 cm,②骶髂关节脱位或骶骨骨折移位>1 cm,且双下肢长度相差在1.5 cm以上者.如果患者耻骨联合分离>2.5 cm,而骶骨骨折移位1 cm或耻骨联合分离>2.5 cm者,若无手术禁忌均应考虑手术复位和内固定[11]。内固定对于不稳定的骨盆骨折,前后环均有损伤者,应同时行骨盆前后环的固定,以达到恢复骨盆最大稳定性。方法有:①骶骨棒或骶髂螺钉后路固定+钢板前路固定;②骶骨棒后路固定或骶髂螺钉+外固定器前路固定。Matta[12]认为在前后骨盆联合损伤时,后骨盆固定必不可少,后骨盆有牢固的内固定,则可以不固定前骨盆,但在耻骨联合分离大于10 mm或耻骨支移位大于20 mm时需行前环固定。袁欣华等[13]认为由于前骨盆在骨盆负载中占1/3及患者对复位的要求愈来愈高,对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应尽可能恢复骨盆环的完整性,只要有条件前骨盆尽量予以固定。近年来,逐渐兴起的闭合复位经皮内固定是一种有争议的骨盆骨折治疗方法, Keating[14]和Tonetti等[15]认为经皮骶髂螺钉固定是一种治疗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有效方法,但为减少骨处畸形愈合,需同时先行前环固定。Routt等[16]认为经皮骨盆固定是可能的,因为术中的透视成像和其他技术得以改进,前部或后部的骨盆损伤在闭合复位或切开复位后易于经皮固定,稳定、安全的固定仅在准确的复位后方可获得。Rubel等[17]开展了在内镜辅助下微创耻骨联合分离钢板固定和内镜辅助下耻骨支骨折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效果良好。Zobrist等[18]利用内镜辅助下将钢板固定于整个一侧骨盆前环,可固定更大范围的骨折,具有软组织损伤轻、恢复快的优点。Rami等[19]报道了微创内固定治疗耻骨上支骨折,利用直径6.5 mm空心螺钉自耻骨结节逆行拧入骨折远端,以钉为支撑进行撬拨,使骨折复位后再以导针穿过骨折线,退出撬拨钉,以长螺钉固定达髂骨外侧皮质。Griffin等[20]认为经皮骶髂关节螺钉技术在治疗垂直不稳定性骨盆骨折中是一种有用的技术,在对62例垂直型骶髂关节不稳定病人行闭合复位经皮骶髂关节螺钉固定,32例为脱位或骨折脱位,其余30例为骶骨的垂直骨折,骨折固定失败与是否结合前路固定以及骶髂关节螺钉的位置和长度关系不明显,但垂直型骶骨骨折的失败率较高,对于不稳定的后环损伤可用经皮螺钉固定技术。CT引导下植入骶髂空心拉力螺钉,近年来报道较多,有国外学者认为在CT引导下螺钉固定更精确,并发症更少[21]。C臂X光机透视虽然能够满足工作需要,但对于肥胖、肠腔积气患者X线成象相对比较模糊。CT引导确实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但是费用相对较高、无菌问题等都限制了它目前应用。无论如何,使用CT引导进行骨盆骨折的微创治疗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不稳定骨盆骨折的手术复位内固定术是一种创伤大、技术水平要求高的治疗手段,临床能否实施,一方面与医师认识、主张、技术能力和医院的装备有关,另一面与伤员全身情况、严重程度、伤前健康状态、年龄以及家属是否同意接受手术治疗等各种因素有关。骨盆骨折的治疗在许多方面仍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损伤机制、合理分类、提高解剖复位率、减少手术创伤及并发症等,随着医疗设备及器械的发展,特殊仪器辅助下的微创手术展现了它巨大的潜能和吸引力。

参考文献

[1]刘 沂.骨盆与髋臼骨折[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13.

[2]Tile M.Pelvic ring fracture: should they be fixed? [J].Bone Joint Surg (Br),1988,70:1-12.

[3]荣国威,翟桂华,刘 沂,等译.骨科内固定[M].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38-341.

[4]Berg E E,Chebuhar C,Bell R M.Pelvic trauma Imaging:a blinded comparison of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roentgenograms[J].Trauma,1996,41:994-998.

[5] 练旭辉,陈 忠,叶文钦,等.螺旋CT三维及多平面重建在骨盆骨折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21:763.

[6]高 艳,李坤成.骨盆创伤的CT检查[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2):100-102.

[7]胥少汀,葛宝丰,徐印坎,等.实用骨科学[M].第2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642-647.

[8]张英泽,宋朝晖,潘进社,等.介入治疗骨盆骨折大出血[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7):441-443.

[9]周东生,王先泉,王伯珉,等.耻骨联合分离/耻骨上下支骨折合并骶骨骨折的治疗[J].中华创伤骨科杂志,2004,6(4):372-375.

[10]Tucker MC,Nork SE,Simonian PT,et al.Simple anterior pelvic external fixation[J].Trauma,2000,49(6):989.

[11]Matta J,Sauycedo T.Internal fixation of pelvic ring factures[J].Clin Orthop,1989,242:83.

[12]Joe M. Matta.Indications for anterior fixation of pelvic fractures[J].Clin Orthop,1996,329:88.

[13]袁欣华,吴乃庆,金正帅,等.垂直不稳定型骨盆骨折的手术治疗[J].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3,18(3):169-172.

[14]Keating JF,Werier J,Blachut P,et al.Early fixation of the vertically unstable pelvis:the role of iliosacral screw fixation of the posterior lesion[J].Orthop Trauma,1999,13(2):107.

[15]onetti J,Carrat L,Lavallee S,et al.Percutaneous iliosacral screw placement using image guided techniques[J].Clin orthop,1998,(354):103.

[16]Routt ML,Nork SE,Mills WJ.Percutaneous fixation of pelvic ring disruptions[J].Clin Orthop, 2000, 375 :15-29.

[17]Rubel F,David S,Laura M,et al.Endoscopy for Anterior Pelvis Fixtion[J].Orthop Traumar,2002,16:507.

[18]Zobrist R,Messmer P,Scott LL, et al.Endoscopic assisted,minimally invasive anterior pelvic ring stabilization: a new technique and case report[J].Orthop. Trauma,2002,16:515.

[19]Rami M,Meir L.Maneuvering the retrograde medullary screw in pubis ramus fractures[J].Orthop Trauma, 2002, 16:594.

篇10

[关键词] 护理查房;急诊;方法

[中图分类号] R47[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10)03(a)-072-02

护理查房包括基础护理的落实情况、心理护理、专科疾病护理内容、技术操作、护理制度的落实等,是护理工作中的难点和疑点,也是检查护理质量、落实规章制度、提高护理质量及考核护理人员业务水平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和完善护理查房的质量,现将我院急诊科护理查房的进行情况归纳总结介绍如下:

1护理查房的目的、意义

护理查房作为科室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了解患者的病情、思想和生活情况,制订合理的护理计划,观察护理效果并检查护理工作的完成情况和质量,发现问题并及时调整[1]。护理查房的意义如下:①通过护理查房不断发现问题,避免了训练、考试与实践脱节。②通过对危重患者的护理查房为护理工作质量提供了全方位的评价资料,同时积累了分析护理质量的实践依据,为提高护理程序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③护士长能启动预见性护理的开展,以确保危重患者的护理质量,避免产生差错[2]。

2急诊科护理查房的方法

2.1查房时间的安排

每周安排在早交班后1 h查房1次,保证交接班护士都可参加,由护士长承担查房主持者,每次查房时间为30~40 min。

2.2查房前的准备

由责任护士和护士长查房前一天提前计划,安排查房时间并通知查房人员参加,选定查房患者,一般选择疑难、危重、护理问题复杂或特殊,以及护理措施不易制订的患者。并向查房人员告知查房内容和要点以便其了解相关知识,进行相关护理病历及住院病历、书籍资料、相关文献的查阅,能充分了解患者的一般情况。护士长和查房护士应及时掌握患者的一般病情及护理、治疗情况,做到各班护士人人心中有数,发现问题及时妥善解决以避免发生差错事故。

2.3急诊科护理查房形式、内容

2.3.1教学性查房教学性查房的目的是学习本专科的新理论和新进展,使相关知识及时更新和补充。邀请科室资深医师主讲,使每位护理人员熟练掌握常见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及抢救措施,为患者急诊抢救时的默契护理配合打下良好的基础。

2.3.2针对性查房对急诊科当前所面临的主要护理问题和各项护理工作规章制度进行查房,采取提问或讨论的形式由护士长安排时间进行不定期抽查。为提高护理质量,我科对于规章制度不熟、工作不细致、对检查项目标准不清楚、制度执行不严格等情况进行了相应处理,如将9月定为规章制度学习月,查房以熟练掌握目标质量考评、如何执行好规章制度为目的,明显提高了护士认真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

2.3.3回顾性查房对已完成急诊抢救的典型病例和常见病例进行经验总结和规范抢救程序,为以后的护理工作提供临床指导和方向,不断提高救治水平[4]。查房内容包括急诊护士的岗位与职责、各类抢救药品的使用及抢救程序以及病情观察要点等。由经验丰富的护士汇报急诊抢救患者的病历,包括患者的临床表现、病情评估、急救措施、治疗用药及用药后反应等,提出相关问题并共同讨论,总结经验和不足。

2.3.4技术损伤性查房主要内容为急救护理技术,查房主要在专科护理操作技术及新仪器、设备的使用上现场进行,以提高护士的临床操作水平。查房内容主要包括常用的急救急诊护理技术,如套管针的使用,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外伤救护四项基本技术,以及呼吸机、除颤仪的使用和常见心电图的识别等。另外,对新仪器、设备进行及时的操作培训,使护理人员第一时间了解和掌握机器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及其维护保养。查房时由经验丰富的护师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讲解操作程序与注意要领,要求统一规范操作程序和方法,使低年资护理人员熟练掌握专科操作技术并当场考核,做到人人操作熟练、规范。

2.3.5模拟抢救查房模拟各种不同病例的抢救情景并设置急救护理流程,将气管插管、除颤、呼吸机、心肺复苏、动静脉穿刺等急诊抢救的各种操作技能融入到模拟训练中,重复性练习抢救技能以培养护士的急救意识、工作协调性及应急能力。有针对性地模拟培训,如心、脑血管疾病和严重创伤等重症疾病的急救护理流程,结合具体患者谈经验讲体会并做模拟和演示。笔者模拟了高速路院前急救的车祸现场并进行急救演习查房,提高急诊急救的速度以及对救护车物品和药品的熟练使用程度,规范院前车祸伤急救护理程序,考核护士的应急能力及处理问题的能力。

3 讨论

临床护理查房是当前护理改革新形势下的必然趋势,也是护理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之一[5]。护理查房的开展既提高了护理质量,又促进了各层次护理人员业务知识的学习,同时有利于检查和发现护理计划进行中的各种问题。查房前做到目的明确,重点突出,根据查房所要达到的具体目的,选择合适的查房形式从而达到提高护理查房质量的目的[2]。总之,护理查房促进了护理计划的落实,提高了护理质量,对推进整体护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朱丽霞.临床护理查房现状分析[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5,2(21):128-130.

[2]岳兰,郑守华,潜海滨.护理查房的经验与体会[J].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7,(10):67.

[3]王娴.护理查房的规范与技巧[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7,4(3):63-64.

[4]许红璐,吴丽萍,徐伟.护理专业性查房在外科临床护理中的运用[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7,9(7):4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