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失真范文
时间:2023-03-13 15:5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信息失真,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7月24日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由于会计信息资源虚假导致的信息不真实。对会计信息需求者而言,会计信息质量直接影响其决策行为,影响其市场判断。然而,由于会计信息供求双方利益的不一致,容易导致会计信息供求矛盾,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对会计信息失真问题进行分析,了解其原因,对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很大的帮助。本文试图探讨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为提供优质会计信息质量提供有借鉴性意见。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会计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资源的不准确、不真实上,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信息的不完整。许多企业出于内部利益目的,故意遗漏会计信息,没有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资源。如企业故意将一些不利于自己的信息遗漏,没有在会计报表及附注中给予说明,导致会计信息资源的不完整。另外,恶意利用会计信息资源供给者的优势地位,自行剔除不利会计信息,也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
(二)人为调节会计信息。企业出于粉饰内部管理业绩的目的,故意修改会计信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特别是在企业面临不利的竞争地位及企业经营出现资金困难时,出于维护自身利益的目的,人为调节会计信息,造成会计信息与事实不符,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三)会计信息处理方法的不一致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制度对会计处理方法有明确的规定,要求企业采取合理的会计处理方法,确保会计信息加工过程客观、完整。一些企业会计人员由于专业判断错误等失误,出现同类业务会计处理方法不一致问题,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资料不完整。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一)企业内部管理不善导致的信息失真
1、企业内部利益驱动导致的信息不真实。企业是一个利益集合体,以追求利益最大化为目的。企业的这种属性,导致企业有趋利避害行为。对于符合自身利益需求的行为,容易扩大化;对于给企业造成不利影响的行为,通常易于隐瞒。当企业出于内部利益的驱动,通常会主动修改会计信息,以确保会计信息供给有利于自己,不有利于信息需求者。此外,对于不利的会计行为,通常采取省略的方式,没有及时反映在会计资料中,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
2、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引致的会计信息不真实。企业内部管理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然而,由于一些企业管理上的缺陷,导致会计信息处理流程不完善,容易出现会计信息加工的不真实。如部分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资产管理系统,资产日常管理不规范,容易造成资产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导致会计信息不真实。此外,部分企业会计处理流程不完善,容易出现业务处理死角,导致部分业务没有人员管理,造成资产流失,致使会计信息不真实。
3、会计人员业务处理能力低下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近年来,我国经济制度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新业务革新层出不穷。为了适应竞争发展需要,许多企业不断扩展新业务,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新业务发展对企业会计业务处理能力提出新要求。目前,我国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断得到提高,但是与新业务发展相比,会计人员的处理能力滞后,适应性不强,已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如对于互联网新兴物流产业,会计人员的会计处理方法没有及时更新,导致会计业务处理能力下降。此外,会计人员知识老化现象较为明显,严重影响会计信息质量。当前,会计行业信息更新换代日趋明显,新业务处理方法推出周期缩短,知识更新换代步伐加快。许多会计人员由于自我学习能力不强,无法及时把握新知识,导致会计知识滞后,严重影响会计信息处理能力。特别是金融业务发展的更新换代,促使许多虚拟业务得到快速发展,也引致会计处理方法的不断更新。许多会计人员由于没有及时掌握金融业务,导致无法正确处理新业务,造成会计信息处理不准确。
4、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缺陷引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是防范会计信息虚假的重要保障,也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有效手段。由于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致使许多企业通过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来提高监督效果。目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已得到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高度关注。然而,由于内部控制制度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管理基础上的制度性建设,许多企业由于业务流程的不规范,导致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严重影响会计信息处理质量。如在资产管理业务方面,没有建立实时资产管理系统,没有实施合理的领用、使用核对机制,造成资产管理不规范,出现账实不符现象。
(二)外部监督管理不到位导致的信息失真
1、会计法律法规不完善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会计法律法规滞后于会计业务发展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我国经济业务快速发展,新业务不断推出,对会计业务处理方法提出较高要求。然而,由于缺乏相应的会计法规,导致部分业务指导出现无法可依局面,会计人员根据自己的判断力独立处理业务,造成会计信息质量不高。此外,业务发展的多样性对会计法规的多样性提出要求。由于法律调整过程滞后,也影响会计信息质量。
2、外部监督管理滞后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在我国会计监督体系中,外部监督是重要环节,是制约企业会计行为的核心手段。然而,由于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发展较快,新竞争方式不断推出,造成监督管理的困难。许多监管部门对被监督业务缺乏了解,容易造成监督不到位,监督效果不明显。另外,监督机构缺乏激励机制,缺乏内在驱动力,也是造成监督效果不明显的原因。许多监督机构的监督行为是一种被动监督,非主动监督,监督效果并不明显。由于监督行为的不到位,导致企业经常调整会计数据,破坏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3、处罚成本较低造成的会计信息失真。处罚成本是决定企业造价行为的一个重要核算指标。若处罚成本较高,企业造价收益小于处罚成本,企业将规避会计信息造假行为。反之,则造假行为将成为普遍现象。我国法律体系中处罚成本较低是一个主要弱项,为企业会计行为造假提供机会。企业通常为了自身利益,随意调整会计信息,以确保会计信息符合自身利益,严重伤害信息需求者的利益。
三、规避会计信息失真的措施
(一)加强会计人员专业培训,提高人员业务处理能力。会计专业人员是会计信息处理的主体,也是决定会计信息质量的核心保障。鉴于现阶段会计业务知识更新换代较快,需要加快会计人员专业知识培训,提高人员业务处理能力,进而规避会计信息失真。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可以采取政府和企业互动方式进行。政府可以根据业务发展类型,设置专项资金,分行业进行培训,确保培训效果及时到位。企业可以根据资金业务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制定会计专业知识培训计划,确保会计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得到提高。此外,为了让会计专业技术人员有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设置片区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基地,使会计人员能就近培训,降低培训成本,增加培训的普及面。
(二)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规避会计业务风险。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是规避会计业务风险的重要手段,也是规避会计信息失真的核心办法。目前,我国企业资产规模有很大差异。部分资产规模较大的企业,由于有足够的资本,其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较为完善。部分资本实力较弱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不完善。为尽快提升会计行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水平,政府可以采取专项资金方式,聘请一些行业精英,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样本。然后,依据样本对企业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以此提升培训效果。此外,企业管理层应不断提高认识,应充分认识加强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依据业务发展内容,采取逐步完善的方式,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三)完善法律法规建设,保障业务发展需要。完善的法律法规,能明确指导会计行为,规避会计业务处理盲区。市场竞争环境的发展,将产生新的竞争性业务。对这些业务进行规范,能有效统一会计信息质量。目前,由于受经济业务影响,我国会计实践领先于法律法规建设。针对这种现象,政府需根据业务发展需要,及时修改会计法律法规,确保制度建设能跟上时展形势。
(四)加大会计违法行为的制裁力度,制约违法行为。会计造假违法成本大小,是防范会计虚假行为的重要手段。在会计造假成本较小的地区,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为严重;在会计造假成本较大的地区,会计信息失真现象较少。政府应加强会计执法行为,扩大监督面,增加造假行为制裁力度,有效威慑企业会计信息造假行为,纯洁行业环境,提高管理效能。
(五)加大社会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效果。目前,由于社会媒介的发展,社会监督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监督途径。社会监督由于其监督范围不断扩大,监督手段不断升级,已经成为会计监督的重要力量。社会监督需鼓励社会群体监督,扩大监督范围;社会监督需扩大监督渠道,通过媒体、网络和微信等媒介,扩大监督面;社会监督需实现专业监督和非专业监督相结合,通过多种渠道的灵活运用,提高监督效果。对于有会计信息失真前科的单位,鼓励社会监督力量给予特殊关注,以确保监督效果。
主要参考文献:
[1]葛继阳.会计信息失真成因及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
篇2
关键词:会计信息 失真 监督 对策
切实解决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项关系到企业乃至国民经济能否健康发展,社会能否稳定的重要问题。
所谓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没有真实地反映企业客观的经营活动,通过编制虚假的信息,给投资决策者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带来误导性影响的一种现象。会计信息失真直接影响了投资者、债权人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微观决策及政府的宏观经济决策,减少了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等税金的清缴,严重危害了国家、企业和社会公众的利益,因而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性
监督职能是会计的职能之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能否正确反应事实情况的依据。是企业公司监督决策维护正常经济秩序,是防范损失、管理风险,保护投资者、受益人利益的基本前提。虚假的会计信息不仅不仅提供了虚假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动倾向还会使会计丧失真实的监督能力,而且成为影响企业经济秩序和企业发展的重要前途,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早已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处理好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项关系到企业能否健康发展,国民经济能否有效增长大事。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表现形式
会计信息失真即会计信息不能准确完整及时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会计实务中,有两类表现形式,即“假账真算”和“真账假算”。所谓“假账真算”即经济业务,本身是虚假的,而会计处理是真实的,造成了会计信息失真,如虚开发票、编制虚假预算等。所谓“真账假算”即经济业务本身是真实的,会计处理方法是违规的,以致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如不合理地利用会计政策等。
三、具体表现形式
1.会计凭证失真。会计凭证包括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是记录经济活动,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证据。也是登记帐簿、进行会计监督的重要依据。其失真主要表现形式为:某几个单位或某几个人相互串通,违反票据法虚开发票金额,甚至无中生有,谋取私利。对自制凭证失真而言,主要在于生产成本和产品销售成本结算等方面虚报假报。会计人员依据此类原始凭证处理会计业务,就会使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账簿失真。会计账簿简称账簿,是由具有一定格式、相互联系的账页所组成,用来序时、分类地全面记录一个企业、单位经济业务事项的会计簿籍。会计账薄是反应每天发生的各种经济业务。主要表现是为了完成某项经济效益指标,或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失真的表现是不按真实性原则或权责发生制原则处理业务。主要方式有:把本应当记入当期间费用转入待摊费用或递延资产科目,把应当记入当期损益的支出不入帐或少入账,把应当处理的待处理财产损益长期挂帐,把已经销售的商品或产品成本高留低转形成潜亏等通过改变会计科目来改变资金的流动。
3.会计报表失真。会计报表是根据日常会计核算资料定期编制的,综合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总结性书面文件。它是企业财务报告的主要部分,是企业向外传递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就资产负债表而言,一些单位将预收(付)账款归入应收(付)账款科目反映,将一年内到期的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不单独列表示等。对利润表而言,主要表现为实现利润指标失真。对现金流量表而言,由于其是一个新生事物,编制有一定的难度,加上我国会计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常常凑几个数字来应付差事,因而并不能真实地反映出企业的获现能力和现金流量情况。
四、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综合素质
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现阶段我国的会计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有的只是经过简单的会计培训就开始从事会计行业,缺少对相关知识的学习。他们经过短期的培训而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并不具备系统的会计专业知识,受知识水平的限制不能避免出现错误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规则的发展落后于会计本身的发展
会计的发展是迅速的,尤其是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突飞猛烈的发展也带动了会计本身的迅速的发展。而有些会计的制度并没有随着会计本身迅速发展而迅速发展。这样有的会计从业人员就还是按着原有处理方法来处理账目。出现了不相符的情况,这样就产生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3.会计监督机构的落后
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都有权依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对企业的财务情况进行监督。对企业的经济进行外部监督。而这些部门本身的体系落后于本生的发展。这样在实施外部监督时就产生的局限性。不能在内部缺失后有一个积极的有效的外部监督,也就失去了监督的意义。从而产生了会计信息的失真。
4.利益的驱使
某些会计从业人员为了谋取个人利益或者受他人的驱使,未能按照事实依据,制作虚假的会计账薄,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带来经济损失。
5.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性
会计相关法律体系的不健全,有些法律都是当出现了真实案例以后才制定的。对那些触犯了相关会计法律的会计从业人员的处罚不够严厉,从而没让犯罪人员感受到法律威慑性。在面对法律制裁与利益之间执意选择触犯法律谋取私利。给公司企业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
6.社会体经济系发展的不均衡
当今社会经济体系迅速发展,但是总体来看经济的发展不均衡,这就使那些越是发展蓬勃的体系就越健全的发展,相对而言那些在一定时期内没有能迅速发展的经济体系就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长期这样就形成畸形,给那些处于畸形发展中企业里的会计行业带来负面的影响,给会计行业带来错误信息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五、防范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1.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
从会计从业人员的培训开始应选择优秀的人才,在培训中注重基础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相关知识和法律的学习,定期对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提高自己的个人素质综合能力.
2.会计相关法则的更新
对会计法规及时进行更新,不能落后于会计自身的发展速度。当出现相关法规的修改和制定时应迅速全面的推广实施。多从先进国家的会计方法中找出适合我国会计的方法。
篇3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人为因素;业务培训
会计信息是指企事业单位在经济活动过程中运用会计理论和方法,通过会计会计报表等资料反映其价值运动状况的经济信息。真实的会计信息可以如实、客观地反映会计主体在过去一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可以为政府部门宏观调控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同时帮助会计主体加强和改善管理、评估和预测未来的资金流动。因此,会计信息对于企事业单位本身,甚至于整个国民经济都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会计信息失真却损害了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纳税人的合法利益,影响到国家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从而扰乱社会经济秩序。可以说,分析、总结会计信息失真的现状、成因,制定相应的治理措施,使会计信息回归真实,已成为迫切需要。本文仅就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原因及其治理方法进行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及表现形式
当前正值我国经济社会的转轨期,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善,会计信息失真,尤其是企业会计造假行为突出,为我国市场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
(一)会计信息失真现状
1.会计信息失真范围大而广。据国家财政部的统计数字,383户单位通过会计信息质量大检查,其中多数单位不同程度地存在违法违纪问题,共查处违纪金额87.835万元,而国家审计署公布的2006年度审计项目,所有单位都存在核算不规范、收支不严格、会计信息虚假等问题,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事实。
2.会计信息失真有进一步蔓延的趋势。据上海财经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由上市公司会计师做假账所导致的会计信息失真几乎是绝对的,有88%的调查对象认为多数上市公司存在会计信息失真的现象。
3.会计信息失真导致面临前所未有的会计信用危机。近年出现的“郑百文”、“银广夏”等一系列上市公司造假事件,导致股市进一步重挫,广大股民投资信心严重受挫,银行的呆账坏账增加,这就是会计信息失真所带来的会计信用危机,它给国民经济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危害。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表现形式
1.会计核算过程中的资料性失真。会计核算过程是一个从会计资料的获得到资料的处理、加工,直至会计报表的编制的过程。会计核算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存在对资料的客观错误理解或人为的歪曲事实,造成会计资料信息失真。
2.资产管理混乱造成信息失真。其表现为:资产未设专人保管;资产管理交接手续不健全;未建立互为监督的管理机制;仓库保管不严,造成资产的损耗及丢失;资产估价不真实,存在着大量的账实不符的现象。
3.会计监督过程中的信息失真。会计监督过程中的会计信息失真主要包括监督法规滞后于经济发展所造成的信息失真;监督程序的设计不合理所造成的信息失实;监督人员的监督缺陷所造成的监督失误造成的信息失真等。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会计信息失真可以认为是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未能反映主体真实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会计信息失真大致由会计主体内、外两方面因素引起或造成。
(一)内部因素分析
1.会计人员的知识结构影响着会计信息的质量。传统会计工作只对会计实务、理论知识作出要求,极少涉及经济学的其它领域。造成会计人员知识结构单一,会计信息的综合处理质量不高,信息的行业比较性差。知识经济社会是一个综合各学科知识的经济社会,对会计工作的知识含量提出更高要求,会计人员不仅要充分、全面、系统的掌握基本的会计理论知识,还应具备税收、金融、管理学、法律知识、工程技术等相关行业知识。且相关经济知识在会计信息质量中所占的比重不断增加。
2.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来源于有序的生产经营活动。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及内控的有效实施为正常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力的保障。我国企业会计核算中出现大量的漏记、错记会计信息,且内控制度实施不规范的情况。具体表现为:(1)没有制定科学、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来指导生产经营活动,生产过程趋于混乱,生产流程欠缺规范,生产效益低下,管理乏力。(2)没有明确的权力分工,未能形成互为监督的管理机制。如原材料采购部门与存储部门合一,为材料计价的造假创造条件,影响会计核算成本。(3)有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相对滞后。
3.内部控制的监督缺失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内部监督体制在制度设置方面较为完善,以公司为例,公司的组织机构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等,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权力机构,负责监督企业的战略业务的执行;董事会是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负责监督管理阶层的具体业务执行,监事会负责监督董事会、经理的具体业务执行情况,经理负责监督企业的日常具体业务的执行。股东大会由于开会的时间间隔较长,对董事会的监督基本处于缺失的状态,董事会中由于存在大股“独大”现象,其他的董事形同虚设,无法发挥监督职能。监事会由于监督制度不完整,也无法发挥正常的监督作用。公司监督机制的缺失,使得企业的实际管理者为了自身利益,随意更改财务信息,导致企业的会计信息失真。
4.人为会计需要造成会计信息的失真。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为了企业经营的需要,有意地更改企业的会计信息。如企业为了能够上市,有意识地加大前期的费用开支,将属于下一年度的财务开支提前到本一年度,为下一年度的财务出现赢利的情况提前做好财务准备。
(二)外部因素分析
1.会计法规不完善,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会计法规是指导会计工作的基础,是会计工作的规范,会计规范的完善为会计工作创造客观、公正的竞争环境。现阶段,我国会计法规中关于会计处理方法的规定,没有统一的处理标准,为会计信息的失真留下空间,是造成会计信息失实的主要原因。如关于会计估计、会计差错的处理方法,存在一定的可操作性,即不同的会计人员的操作方法不同,获得的会计信息质量也不同。另外,会计法规的制定严重的滞后于经济的发展,造成会计处理的技术方法不同,导致会计信息质量不高。如对于网络经济业务,国家的会计规范体系中没有完善的会计处理方法体系,未能规范性地指导该类业务的会计账务处理,导致同样的企业发生同样的业务,会计信息质量不同。
2.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管理环境的变化日趋明显,环境的复杂性不断增加,加大了企业经营的风险,使得企业经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面对复杂多变的经营环境,企业的管理者为了企业经营业绩的需要,会增加会计核算过程中的会计估计金额,使得费用的归属期发生变化,发生不合理的分配。根据上市公司的信息失真资料的调查分析,发现存在一定比例的企业会计信息失真与企业所面临的经营环境恶化有关。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会计信息失真,增大了国民经济运行中的“泡沫”成分和不确定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实际情况,不能正确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国家宏观调控制和企业决策因此失去准确、客观、真实的依据,导致决策失误,后果严重,我们必须针对存在问题及其成因,采取措施加以改进,扭转会计信息失真不利局面。
(一)增强法制观念,全面落实《会计法》
《会计法》是会计工作的根本大法,是会计工作的准绳。要进一步强调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完整性,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为会计工作的责任主体,加大对单位提报虚假会计信息行为的处罚力度,为全面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营造良好氛围。因此,要不断加强对《会计法》的宣传和学习,增强企业法人、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制观念,对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社会监督体系,严格执法
一是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提高企业自我约束和监督能力。二是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审计事业,全面推行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审计签证制度,未经审计签证的会计报表不具法律效力,以充分发挥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对注册会计师会计信息审查签证要制定具体的处罚措施,对弄虚作假和违反财经纪律的,应严肃处理。三是财政、税务、审计等执法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对发现的违纪问题,按照有关财经法规及时严肃处理。
(三)加强业务培训,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在目前社会监督体系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加强会计行业的自律管理,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把思想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同专业知识学习结合起来,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使会计人员真正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认真把握好自己的权力,为自觉抵制不正之风,自觉维护财经法纪,保障国有资产安全发挥作用。
篇4
关键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治理
1引言
以会计信息为核心的投资决策机制是现代资本市场有效运行的基石,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不仅直接影响到投资者、债权人等企业利益相关者的经济利益,还影响到社会资源的配置与利用效率。因而无论是在西方还是我国,“客观性原则”都被当作是现代会计工作的一项核心内容,要求上市公司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基础上,以财务报告的形式,向社会公众提供客观、真实、公正、可信的企业会计信息,保证投资者对企业的真实经营状况与风险能够做出准确地评估,进行正确地投资判断,实现资本市场优胜劣汰的资源配置作用。在过去的10多年间,虽然我国在会计准则、信息披露规则以及证券市场监管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然而,层出不穷的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事件,以及投资者信任度下降,显示出当前我国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地控制,会计信息披露不真实、不完整与不及时的问题仍然很严重。
2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利益驱动的因素,也有制度缺陷的影响,同时还存在道德层面的问题。对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相分离的上市公司而言,所有者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管理,主要凭借经营者定期报告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来实现对公司治理,股东与经理人之间是一种委托关系。作为“有限理性”的委托人与人有着各自的效用函数,如果在制度的安排上无法实现二者激励相容,那么在资本市场信息不对称条件下,是难以完全避免占有信息优势一方的“逆选择”与“道德风险”的行为。即使是在信用体系相对健全、资本市场发展比较成熟的美国,近年来也发生了安然、施乐、默克等一系列财务欺诈事件,这进一步说明了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是一个历史性与全球性的难题。
我国处在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在资本市场的完善程度、公司治理结构以及外部监督机制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使得中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又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与复杂性。
2.1我国资本市场存在的问题与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
我国的资本市场是在市场经济制度尚不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的背景下建立发展起来的,存在着市场机制缺失、市场结构单一与市场行政化等方面的问题。由于资本市场市场化程度低,企业融资渠道少,具有“壳资源”属性的上市资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而依据现有的制度,公司上市、配股、退市等均是以会计盈利能力作为标尺,为了满足上市或配股的条件或避免退市,相当一部分上市公司从事了合法但不合理的盈余管理或会计造假活动。同时,以国有企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在股权结构方面人为分割,流通阻滞,“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权”;加之国有股一股独大,小股东所持股权较少,较少关心企业经营实际,投机风气严重,很容易引发大股东通过关联交易,侵占上市公司资产,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如“郑百文”在自身亏损严重的情况下,为获得上市募集资金的目的,虚构财务赢余以获得上市资格;“银广夏”为维持和重获配股资格,虚构交易、夸大利润以哄抬本公司股价;“蓝田股份”采取多计存货价值、多计固定资产、虚增销售收入、虚减销售成本等手段虚增利润套取银行贷款;以及在2003年1月9日国家颁布《关于审理证券市场因虚假陈述引发的民事赔偿案件的若干规定》之后,以锦州港、大庆联谊为发端,掀起了一股证券民事赔偿的。这些事件反映出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具有较强的政策拉动的特征。
2.2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会计信息失真
国有股投资主体的缺位,弱化了股东对公司经理人员的监督与约束,极易造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人更多地关注于自身的政绩与仕途,因而对会计信息的关注也由真实可靠转换为对个人利益的取舍上。此时,会计信息不仅具有经济意义,而且具有政治内容。由于缺乏有力的权利制约、激励机制与内部监督,财务会计往往处于经理的掌握之中,财务数据成为内部人控制的财务函数,企业会计行为的价值趋向直接受制于经理人员偏好,使会计信息成为经理直接操纵反映其意志的工具,公司经理人员出于逃避因偷懒或无能而受到惩罚,或者获取更高的报酬或职位私利的目的,可能依仗信息优势,通过粉饰报表,进行会计信息造假或实施盈余管理等“机会主义”行为。
2.3外部监督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会计信息失真
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法律制度、监管制度、以及职业经理人市场逐步发展完善的综合治理过程,外部监督机制对于确保会计信息质量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目前中国企业在确定企业经营活动主体性的同时进行着现代产权结构的塑造,存在着法律法规不健全、监管不到位、经理人市场缺乏竞争性的等问题,有效地外部监督机制尚未真正形成,这为上市公司披露失真信息提供了机会。
3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入世后与国际的全面接轨,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成为当务之急。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进行长期不懈地努力,多管齐下,综合治理。结合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改善股权结构,明确市场机制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前提是要及时发现问题。通过政府行政监管为主导的会计监管体系反应太慢,当发现问题时,通常后果已无法挽回。以市场为主的会计监管机制主要依靠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发现和揭示问题,发现速度往往要快得多,而建立这一机制需要调动投资者挖掘上市公司会计问题的积极性,需要以股东多元化、股权微观分散化与宏观集中化的股权结构为前提。因此,降低国有股比重,构造多元化股权结构,依靠市场机制增加股权流动性,是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首要任务。
3.2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机制
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治理结构的关键在于建立有效地激励与监督机制,避免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人的“逆选择”与“道德危机”行为。第一,要明确投资主体的地位,避免股东大会大股东“一言堂”的局面,避免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不分立的局面;第二,进一步加强董事会的作用,扩大独立董事的比例,将审计、经理人聘用、考核交由独立董事办理,保证监督工作的独立性,以防范“内部人控制”;第三,发挥监事会作用,要注重监事会成员的选择,保证监事会成员的相对独立性,在制度上保证监事会了解信息渠道的畅通,同时在组织设置上赋予监事会调节企业经营行为的能力;第四,完善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确立对经理人科学的考核体系与报酬结构,实现委托人与人的激励相容。
3.3完善上市公司外部治理机制
首先,要加快职业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同时,需要一个有规则并具竞争性的职业经理人市场,来约束人的机会主义行为,降低成本,弥补“两权分离”后,显性激励机制的不足。其次,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监管处罚力度。强化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透明化,减少交易双方信息差异,并完善包括司法调查、证券监管、违规预警、行业自律、媒体监督等在内的全方位信息披露监管体系。并在立法方面,加大对虚假披露的惩戒力度,从制度上提高信息披露违规违法行为的成本。第三,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独立性。注册会计师担负着对上市公司的报表可靠性进行审查和监督的作用,应推行合伙制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扩大外部审计者的连带责任规则,以防双方串谋欺骗投资者。
3.4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
会计电算化与信息网络的建设,有利于提高企业会计信息使用效率,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确立预算与内部审计制度,提高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及时性与透明度,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相互制约的关系,防止会计信息失真。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失真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面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市场竞争,需要我们在国内外经验与理论的基础上,形成更宽广的思路。
参考文献
1杜莹芬.假账背后——企业会计造假的制度因素[J].经济管理,2002(19)
篇5
关键词 会计诚信 会计信息 信息失真
长期以来,我们所依赖的政府行政会计监管和注册会计师制度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资本市场中的会计信息严重失真,解决会计信息失真问题应该从完善市场机制、提高上市公司质量、改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入手。我国新修订的《会计法》,要求会计提供的信息必须“真实、完整”。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制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规定对外财务报表必须具备“可理解性、相关性、可靠性、可比性”四个基本质量特征,并把“可靠性”作为四项质量要求的核心。但是,会计的现实恰恰把它对的诚信承诺抛到九霄云外。从的琼民源、郑百文、银广厦这些中国会计造假的典型案例到美国的全球能源业巨头安然公司的破产案,无不反映了会计诚信原则的缺失。
1 经济转型是会计诚信缺失的直接诱因
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变迁的方向总是为改善资源配置而设置,制度变迁不仅会强制性地改变产权界定或利益格局,有时甚至会导致少数服从多数的公共选择规则,从而在本质上具有利益冲突的内涵。利益冲突将会直接影响到利益相关者的行为,而会计正是操纵利益的一个重要工具,这就为会计诚信丧失提供空间上的可能。我国的制度安排从推进到实施是一种渐进式的协调过程,因而具有过程性的特征,这就为会计诚信丧失提供时间上的可能。实际上,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也有上述特征,毕竟他们是制度变迁的一个有机成分。中国正处在这个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渡时期,转变政府职能和转换经营机制是这一的主旋律,同时也经历着从关系经济向信用经济转向的阵痛之中。于是,部分利益相关主体利用这个足够的空间和时间“混水摸鱼”,以丧失会计诚信为代价获取局部私利,从而间接或直接导致会计信用在社会公众中的信誉度逐渐下降。
我国当前产权制度下,作为市场主体的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并没有独立的财产权或财产所有权,且它们同属于一个最终所有者——国家。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让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成为市场主体,他们之间(企业之间、银行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交易只能是“同一个所有者的内部交易”,他们之间的信用关系,也不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具有排他性的所有权约束的信用关系,他们之间根本不会区分为真正的“债权人”与真正的“债务人”。因此,这就从根本上决定了在国有企业和国有银行这两个市场主体之间不可能形成真正的信用关系或信用准则,这就埋下了破坏社会信用秩序的制度根源。
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如果经济主体没有独立的财产则意味着它没有真正的能力承担财产义务,履行合约承诺,也没有真正的能力承担交易风险,无法真正对交易结果承担财产责任。显然,一旦这样的经济主体进入了市场,则它是没有真正诚信可讲。更严重的是,没有独立的财产意味着“无产可破”,也意味着没有独立的财产也就不必顾虑因不履行偿债责任而导致自己破产,或者即使“破”了“产”,也不必真正承担“破产”的财产责任。那么,失信代价的责任承担者是“虚化”和“缺位”的,则市场失信就成为一种必然,会计时而诚信时而无信也成为一种十分正常的状态。因为在不规范的产权制度下,会计诚信已不具备抗御各种干扰的能力。
2 会计信息失真及其认定
管理当局在财务报表时,其实对表中所有的资产、负债、股东权益、收入、费用等都作出了认定。美国《审计准则证明书第31号——证据事项》确定了财务报表有以下五类认定:①存在或发生,即资产负债表所列的各项资产、负债、权益的资产负债表日是否存在,损益表所列的各项收入和费用在会计期间内是否确定产生;②完整性,即在报表中应该列示的所有交易和项目是否都列入了;③权利和义务,即某一特定日期,各项资产是否属公司的权利,各项负债是否确属公司的义务;④估价或分摊,即各项资产、负债、业主权益、收入和费用等要素是否按适当的金额列入报表,这不仅取决于金额确定是否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而且还取决于数学上有无错误;⑤表达与披露,即报表上的特定组成要素是否被适当地加以分类、说明和披露。
这五大认定反映了管理当局在处理各项经济活动及经济事项时,遵循公认会计原则的范围、程度及其结果。但是我们也应明确失真信息与错误认定之间的差别,因为审计报告中将就报表整体而发表公允与否的意见,而公允即无重大错报;又由于财务报表本身就含有估计,并不是完全依据事实来编制,即便得出公允的结论,也不能排除其中仍含有某些小错误,正如前文中所提的“不影响使用者的正确判断”。从这五类认定中可以看出,错误认定中必然是含有差错或虚假,对于差错引起的错误认定而言,关键在于“度”。凡是超过重要性水平临界点的差错类错误认定属于失真。而虚假类错误认定不论金额大小均属于失真。这样,我们可以认为,失真就一定是错误认定;反之,则不一定是失真。
会计信息失真可分为故意失真与非故意失真。非故意失真是会计人员技术熟练程度不够、疏忽大意等非故意因素导致的,比较容易克服和纠正。故意失真是指在企业管理当局的授意下,利用会计规范给予企业的灵活性,有偏向性或诱导性地提供信息,或者违背会计规范制造假账。这是危害最大、后果最严重、也最难以防范和察觉的失真行为。
3 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会计信息失真是指会计信息的形成与提供违背了客观的真实性原则,不能正确反映会计主体真实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在社会主义经济转轨过程中,会计信息失真突出表现在:
(1)原始凭证失真,有些单位的原始凭证填写不完整,不规范,甚至采取制作不对原始凭证的进行“变通”,使一些非法收支变成“合法”的收支。
(2)凭证的要素填写不全,使收支的资金渠道不能明确划分,混淆了成本和专项基金的界限。
篇6
[关键词]会计信息 信息失真 原因及对策
会计的作用主要是向会计主体外部提供真实、相关、及时、可比、清晰的会计信息。其中,真实性是最根本的要求。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近几年中我国会计信息失真现象非常严重,不仅影响了企业的投资及纳税,还给国民经济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因此,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类型
1.虚假记载。是指在披露信息时,记载了不存的重大事实或者相反的故意将一些重大事实作不实记载。这种行为违背了《证券法》、《会计法》、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和相关披露准则规定,也可能将影响到投资者的决策。
2.重大遗漏。重大遗漏是指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未将应当记载的事项完全予以记载。根据主观状态可分为过失遗漏和故意遗漏,按照客观状态可分为部分遗漏和完全遗漏。
3.误导性陈述。是指在投资人或者是负责人在做重大决定的时候予以误导,从而使投资人行为发生错误判断。一般误导性陈述的类型主要有语义多解型、语言难解型、半真半假型等。一般是在信息披露文件中或者通过媒体加以误导的。
4.不正当披露。不正当披露一般有两种,一是不及时披露,是指信息披露义务人没有在规定的期限内公开披露信息。二是不合适披露 是指未以法定方式公开披露信息。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
1.会计信息失真破坏了投资环境,从而影响了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一般投资者在投资的时候主要考虑的便是投资利润。那么投资者是怎么在这么大的投资市场中选择投资的呢?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效益无疑使他们最为关心的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给他们提供虚假的会计资料,势必误导他们,同时也影响了国家的经济资源的合理配置。
2.会计信息失真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及时、准确的会计信息对一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如果会计人员提供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难让管理者真正认识到企业的经营和盈利状况,从而很难做出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严重中甚至会误导管理者做出完全错误的决策,从而使企业的正常生产经营秩序。
3.宏观决策的失误。会计信息使用者除本企业管理人员外,财政、税务、银行、物价部门都是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失真的会计信息,无法作为制定和调整税收、财政、金融、物价政策的依据,也就无法满足国民经济汇总管理的需要。
4.会计信息失真也会导致税收和其他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促使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动机有很多,总的来说还是为了一己私欲,捞取好处,将原本应归国家或企业的资产窃为已有。甚至一些企业为了能减少税收,故意制造虚假信息,压低资产价值,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
5.会计信息失真也一定程度地助长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诸如贪污挪用、行贿受贿、腐化堕落、权钱交易等,大多数通过做假账,将一些不符和法规的支出合法化。
三、 产生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
1.会计从业人员的个人素质较低。目前我国的会计人员大多数只是通过简单的培训就开始从业了,比较缺少对相关知识的学习,因此也不可避免出现错误,从而使会计信息失真。
2.会计法规、准则,制度本身的缺陷。虽然近些年来我国对会计法规等又进行了完善可是相对速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而言,仍有许多不健全、不完善之处。导致了实际工作中的一些情况难有具体界定标准,也造成了企业经济交易的失真,从而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3.利益的驱使。一些会计从业人员在利益的驱使下,未能按照事实依据,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给企业甚至于国家带来经济损失。
4.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结构不太完善。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弱化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严重失真。在一些企业中董事会、经理会、监事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具有的作用。内部人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公司所有者的权益并未得到很好的保障。往往为了实现管理层特定的目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往往就成了牺牲品。
四、信息失真的对策
1.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及会计制度并加强法制约束。完善《会计法》等相关法规,并且国家有关部门要对违反会计法规追究法律责任。
2.建立会计职业道德评价体系.利用会计职业道德评价来督促会计人员,让他们真正做到遵纪守法、真实公正。并且要综合运用各种评价方法来实现会计的自律。
3.建立健全社会监督体系。国家要大力加强的行政干预,并且对注册会计师、注册审计师执业情况时常进行监督检查,注重提高中介机构人员素质,对于一些违法法规的会计工作人员做好相应的惩处。
4.建立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首先完善公司的外部治理结构,其次做到规范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对新老三会权责进行明确划分,同时还可以建立独立董事制度和审计委员会,从而加强内部监督机制。
五、结语
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必须运用法律、经济、文化等手段综合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会计制度并且充分发挥审计作用同时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监管。
参考文献:
篇7
(一)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市场中,由于买卖双方掌握的信息不对等而造成资源配置效率的下降和市场调节的失灵。企业通过公布利好公司的会计信息,隐瞒不利公司的会计信息甚至伪造会计信息使得信息的接受者不能得到相关企业的准确信息,不能做出符合客观事实的投资分析和投资决策。
(二)会计失真成本低
我国对会计造假行为的执法力度和监管力度不够,对违规行为的界定也比较模糊,监管机构很难发现做假账,即使被发现违规,所受到的惩罚与作假所获得的收益相比微乎其微,会计失真成本低,这使得大量企业铤而走险。
(三)委托大力制度的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司委托经营制度也在随之发展,人由富有管理才能的经理人担任,人的报酬与在职期间的经营状况直接挂钩。人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会看重企业当前的业绩,进而修饰财务报表。
二、会计信息决策主体之间的博弈
(一)经营者与投资者之间的博弈
投资者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追求会计信息的真实和可靠,从而做出符合满足自身预期收益的经济行为。而经营者为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不得不粉饰会计信息以提升经营者社会地位和名誉,并给雇佣经营者的董事会和股东以满意的财务报表。因此,投资者在做出投资决策时,既要参照公司已披露的企业信息,也要将企业隐瞒会计信息的可能性加入到风险考虑中。
(二)政府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
政府部门有责任和义务对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监管,并有权依法处置违规企业。政府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往往围绕着税收、企业违法所得等经济活动,而政府部门在进行监管时需要考虑监管成本,企业在进行违规操作时也需要考虑违规成本。所以实质上,政府部门与经营者之间的博弈就是指经营者违规的概率和政府部门监管的概率的博弈,双方根据对对方行为的预期而做出相关的活动。
(三)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的博弈
实质上,经营者与所有者所拥有的会计信息量并不一样,经营者在企业内部经营时能够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自身的经营成果,而所有者实际是属于企业经营外部的,所有者并不能完全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和经营者经营的好坏与否,所有者需要从企业内部得到相关信息,如财务报表等。这就使得经营者为了考虑自身利益而粉饰财务报表,所有者也因此不能真实了解公司财务状况,并不能对经营者的经营业绩得到客观评价,淘汰经营业绩差的经营者。而侥幸通过粉饰财务报表而获得经济利益的经营者也可能继续这种违规行为,并引发会计行业中的不良之气,导致会计信息平均质量和真实性的下降。
三、基于博弈理论的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
(一)规范经营者的激励机制
要对会计信息失真进行治理,其中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完善经理人市场,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并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进行科学有效的规范。企业经营者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决定了企业在这一时期内的经营成果和企业形象,高素质高能力专业化的经营者能更好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机制就尤为重要。放弃单一的评价方法,完善经理人市场,建立专业全面的经营者成果评价方法,提高经营者违规操作的成本,能大大抑制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的发生。
(二)完善企业会计核算制度
会计核算制度包括了内部稽核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等制度,通过完善会计核算制度可以加强企业内部对会计信息的监督,对会计人员依法进行会计记录提供依据和准则。完善岗位责任制度,实行谁出问题谁负责的原则,加强对企业内个人会计法的教育和认识,并完善内部稽核制度等。
(三)增加违规成本
会计违规导致会计诉讼不断发生,企业运行成本也相应增加,导致了社会资源的浪费。然而我国仍有大量此类事件出现,目前的违规成本低是造成企业会计信息造假的重要原因。因此,通过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和对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明确责任归属和惩罚办法,增加会计信息违规的经济成本和其它成本,可以有效地减少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
四、结束语
篇8
[关键词]会计政策 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失真
近年来,人们在讨论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时,大都把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归纳为三类:即人为因素造成的故意性失真;会计人员由于过失造成的非故意性失真;由于会计政策或会计核算方法的选择不同而造成的合法性失真,并把这三类作为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象。本文从会计政策的角度来进一步论述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
一、从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来看,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
会计政策根据制定的主体可划分为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宏观会计政策是通过会计准则和有关法规的制定来体现的;微观会计政策主要表现为企业主体在宏观会计政策的指导和约束下,从自身利益和特点出发,在允许的范围内所作的选择。宏观会计政策与微观会计政策的不同表现在:一是制定政策的主体不同。在我国宏观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国家;微观会计政策的制定主体是企业。二是作用的范围不同。宏观会计政策的作用范围包括所有的行业和所有经济性质的企业;微观会计政策的作用范围仅限于一个企业或一个企业集团。三是目标的重点不同。宏观会计政策强调提高所有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强调不同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微观会计政策的目标重点是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最能恰当反映本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四是宏观会计政策对同一业务事项提供企业选择的会计处理方法,微观会计政策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一业务事项只能选择一种程序和方法。尽管两者之间有许多不同,但两者的终极目的是一致的,即两者都是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都是有关会计核算和会计报告编制方面的原则、程序和方法;宏观会计政策为企业会计政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领域和范围,企业会计政策是宏观会计政策的具体化。因此,从会计政策的本质特征看,会计政策是客观存在的。只要宏观会计政策有选择的余地,微观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就不可避免。
二、从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及其作用来看,会计政策的存在是企业会计实务与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
会计政策产生的原因首先是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会计实务的多样性与复杂性,使会计计量方法、计量手段以及会计人员对客观事物认识的局限性而导致会计信息与实际情形的差异。比如在将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时,很难或不可能分清哪一笔费用应由完工产品负担,哪一笔费用应由在产品负担,只能将生产费用科目中归集的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和未完工产品之间大致地分摊。按照会计上的重要性原则,其分配的方法有:不计算在产品成本、在产品按期初成本计价、在产品直接材料成本法、在产品定额成本法、约当产量法等,每一种方法计算的结果不尽相同。其次是不同的会计观点,比如说固定资产的折旧方法,一种观点认为应实施快速折旧法,因为:一是科技的进步,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机器设备的无形损耗加快,使得企业正在使用中的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相对降低,为正确反映企业固定资产的实际价值和有利于技术的进步,应实施快速折旧法。二是新资产的生产能力在早期较大,因而早期的营业收入也相对较多,按照会计上的“配比”原则,应在这些资产具有较大生产效用的早期计提较多的折旧费用。三是即使资产的实际生产能力在各期基本均衡,固定资产的使用成本也应该大体相等,但由于固定资产的成本包括计提的折旧费用和修理维护费用两个方面,修理费用会随资产使用的增加而增加,故折旧费用就应逐年减少。另一种观点主张直线法,因为:一是快速折旧法具有较大的随意性,计提折旧加快程度很难与实际无形损耗程度一致。二是直线法简单明了,容易计算。三是采用直线法前后一致,增强了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因此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企业应当根据与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的预期实现方式,合理选择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可选用的折旧方法包括年限平均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和年数总和法等。”
三、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不属于我们治理的对象
会计政策对会计信息的影响造成了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只要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范围内对会计处理方法有选择的权力,这种不确定性就始终存在。但它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不属于我们治理的对象,因为:一是会计政策的存在是客观的。二是会计政策是合法的。宏观会计政策是国家以法律的形式颁布的,微观会计政策是企业在宏观会计政策的范围内对会计处理所做的选择,尽管企业有自,但必须受国家宏观会计政策的约束。只要会计人员在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去选择,就应该认为其提供的会计信息是真实可靠的;而我们要治理会计信息失真必须是违法的。三是会计政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需要。企业制定的会计政策均与本单位的理财环境和生产经营特点相结合,比如:通货膨胀现象要求企业选择能够揭示其影响程度、防止超额纳税、资产流失的会计政策;市场疲软现象要求企业选择能够促进产品销售、缩短应收账款回收期、加速资金周转的会计政策;社会资金紧缺现象要求企业选择有利于筹集资金、降低资金成本的会计政策等等。同时,会计政策随着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及有关理财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调整也有助于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由此可见,会计政策所致的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不属于会计信息失真的范畴,我们应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重新认识。
篇9
【关键词】会计信息;失真;危害;治理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危害分析
(一)会计信息失真,影响了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会计信息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依据,由于会计信息失真,使得有关核算资料不真实,掩盖了某些矛盾,国家宏观调控失去了可靠的基础,政策制定失误,干扰市场经济的发展,资源配置低劣化,国有资产严重流失,造成大范围的国家利益受损,严重影响正常的社会经济秩序。
(二)会计信息失真,破坏了投资环境。由于企业对外界提供的信息失真,给投资者、债权人带来重大损失,也导致他们对企业失去信任而拒绝与企业再次合作,市场筹资功能受到严重挑战,最终危及整个资本市场健康发展,从而使企业失去市场机会,造成经济资源浪费,破坏了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序流动,这与深化改革的客观要求是不相适应的。
(三)会计信息失真,破坏了正常的生产经营程序。企业的生产经营离不开及时准确的各种会计信息。如果会计资料不实,企业必定难以制定科学正确的生产经营决策。
(四)会计信息失真,掩盖了企业的真实财务状况。偷逃税现象更加严重,不仅造成大量国家税收流失,还会形成不良贷款,不利于金融风险的防范。
(五)会计信息失真,将引发会计信息信任危机,危及会计服务业的生存和发展。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诚信”是会计服务业的生命,会计造假必然使会计组织体系和工作规范体系崩溃、行业秩序混乱,严重地阻碍整个服务业的发展。
(六)会计信息失真,助长了腐败现象和不正之风。会计信息失真不仅削弱了会计基础工作,影响了会计工作秩序的正常运行和会计职能作用的有效发挥,使会计内控系统秩序失控,助长了诸如、行贿受贿、权钱交易等不正之风和违法行为的滋生和蔓延,长此以往,必将导致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和价值危机。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观原因
1.会计法规体系建设不完善。虽然《会计法》、《企业会计制度》和《企业会计准则》相继颁布实施,初步克服了无法可依的状况,但由于“会计造假犯法”的法制环境尚未完全建立,对企业负责人及相关人员造假的处分太轻,在现实生活中,因弄虚作假而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微乎其微。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也在影响着会计信息质量,有些费用超过会计核算范围的开支,无法按正常情况入账,就采取做假账等办法。随着新经济业务的不断涌现,现有的会计理论在很多方面还不能满足完全客观地反映经济业务的需要,会计准则和会计法规也难免有漏洞和不足之处,从而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2.企业负责人法制观念淡薄。有了“政绩”就有可能被提拨,企业的生产业绩与企业负责人的收入挂钩,企业经济效益的好坏与企业负责人的业绩、收入有着密切联系,而经济效益必然通过数据表现出来。在这种意识的驱使下,本应对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企业负责人,为追求个人或小集体不正当的政治经济利益,指使和纵容会计人员弄虚作假,甚至强令会计人员作假。会计人员如不按其意图办事,往往被调离会计岗位或遭到其不公正待遇,会计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屈服于单位领导,难以依法维护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在企业负责人对会计信息有随意处置权的情况下,会计信息因而失真。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客观原因
1.会计人员的素质问题。会计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业务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由于认识水平的局限性使会计数据脱离实际情况,使会计信息出现不实;业务素质的高低又直接影响其职业判断能力,进而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还有些会计人员由于职业道德和思想素质低,法制观念淡薄,为了企业利益做假账,为了个人利益而编假证、假据,化公为私,一味地顺从领导的意图从事,丧失了一名会计工作者应有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
2.会计管理体制的弊端。会计人员身份具有双重性,同时担当经济活动的主体与客体,这实际上是将会计人员置于左右为难的两难境地。虽然会计法中明文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的任免应当经过主管单位同意,不得任意调动或撤换”,当企业利益与国家利益发生冲突时,作为企业一员的会计人员为了自身利益不得不维护本单位利益,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3.会计基础工作的弱化。会计基础工作是会计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有些企业无视《会计基础工作规范》的规定,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人员配备不合理,岗位职责不明晰,交接手续不规范,缺乏有效的内控制度和会计监督机制。财务制度不健全,会计核算不规范,会计资料不完整,会计业务处理手段落后,会计电算化的普及程度不高,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要求。
4.会计监督机制不健全。企业的负责人在经营活动中的财务行为与会计法规制度发生抵触时,往往片面强调
搞活经营,而放松对违纪违规行为的监督,削弱会计监督。会计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税务监督等各种经济监督之间监督标准不统一,管理上各自为政,功能上相互交叉,无法有机结合,不能从整体上有效地发挥监督作用。
5.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现行国有企业产权制度不明晰是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实际上很不具体,人人所有,而人人都没有,这样国有企业的产权主体形成了事实上的缺位,因而不能形成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企业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会计核算以企业负责人的利益为核心,使提供的会计信息失真。
6.业绩评价体系不合理。长期以来,相关部门对企业业绩的考核评价侧重于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结果,而不关心产生这种结果的程序或过程是否合理。只强调企业的经营结果是否达到了既定的目标、与过去和相关单位比处于何种水平等,而忽视企业是通过什么程序或采取哪些过程来达到这种结果的,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7.审计结构体系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审计结构是由国家审计部门和单位审计、社会审计三者组成。国家审计只对政府宏观管理部门、国家重点建设资金和部分重点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审计,不可能对所有企业实施全面的经常性监督。部门审计往往从本部门利益出发,对所属企业采取保护主义,不能进行有效地监督;单位内部审计则受制于企业经营者,无法独立行使审计职能。社会审计的数量和质量与经济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有些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出于商业的目的,给企业虚假的财务报告出具审计报告,不仅监督职能丧失,反而滋长了会计造假的风气。
8.会计违规的执法不力。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不够,使得会计违规的机会成本很小。违反会计法规的巨大利益诱惑与低廉机会成本所形成的反差,使得会计信息失真现象屡禁不止。企业的监督和管理部门在执法或依法行政时和处置企业违纪违规事件时,未能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法律法规条款进行处理,往往是象征性地处罚一下了事,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纵容了会计信息的造假。
三、治理会计信息失真的对策
(一)明晰界定产权,健全现代企业制度
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对企业产权进行明确。很多企业的财务管理混乱,是因为许多管理者未能认识到所有者财务和经营者财务的差异,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经营责任不明,且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致使所有者的所有权得不到保护,同时又使经营者的经营权不能完全施展。只有产权明确,才能财务清晰,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才能解决。
(二)改革会计管
理体制,实行会计委派制
改变会计人员隶属关系,变企业单位所有为社会所有,将会计人员全面推向市场,实行社会化管理。会计委派制就是通过稳定会计负责人的地位,保证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不受干扰地正确贯彻执行国家政策、法规和制度,提供客观、真实的会计信息,维护正常规范的会计工作秩序,只有这样,才能彻底走出企业财务人员“双重身份”的尴尬境地,为最终实现会计目标打下最坚实的基础。
(三)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
完善会计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在坚持目前专业资格“考评”结合制度的基础上,应该相应提高资格考试的入门条件。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建立一套统一的、具有刚性的会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会计人员要有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不做假账”为道德准绳,《会计法》为行为准则,做到自律、自重,依法理财,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加大对违反职业道德规范的处理力度,以此约束和管制会计人员的职业行为。加强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提倡会计人员终身教育的观念。
(四)明确界定企业负责人会计责任
企业负责人的指导思想不端正,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重要原因。明确企业负责人为会计信息第一责任人,要按照新《会计法》中“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的要求,强化企业负责人的会计责任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督促其加强会计管理;有关机构要定期对他们的业绩、行为进行考评,对于经营者的劣迹要随时公布,从而迫使他们放弃短期行为转而追求长期利益,有利于防范经营者提供虚假会计信息。
(五)改进企业业绩评价机制
改变对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不应再将企业经营者的业绩与其政治待遇挂钩。企业业绩评价体系应当注重过程的合法性和科学性,考核方案设计和业绩评价指标的选择中应加强对会计信息产生全过程的考核,避免对于结果状态的偏爱,以正确引导会计工作的运行,保证提供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缓解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的内在动机和外在压力。
(六)会计审计信息网络化
建立会计审计信息管理网络,集中处理会计信息,各部门分享会计信息。建立了企业会计审计信息互联网,会计信息资料的来源就变得单一化,企业做假账就失去了实际意义。企业还必须权衡其所出具的年度会计报表可能会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果企业因偷逃国家税收而隐瞒收入和利润、资产,则会面临银行贷不了款和上级主管部门的不良印象;反之,如果企业为应付贷款和上级主管部门评审的需要多报收入、利润,多报资产,则面临多交税收的矛盾等问题
。这样,做假报表失去了原动力,会计人员也不会因强烈的压力而被迫做假账,会计信息的质量将会大幅度提高。因此,建立会计审计信息互联网,对规范企业行为,整顿会计工作秩序,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加强宏观调控均有积极作用。
(七)加强企业监督机制,完善社会监督体系
按照“行业自律、政府监管、法律规范”的思路框架,不断完善“内部约束、部门监管、社会监督”三位一体的监管体系。建立健全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加强对会计信息的采集、归类、记录、汇总等过程和相关环节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可及时发现并有效纠正会计工作中出现的问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外部监督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因此应更加重视外部监督的作用,除了财政部门必须加强对企业会计工作的监管,从各个方面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体系,以减少和杜绝企业做“假账”的机会;还应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事业,扩大注册会计师的会计监督面,建立和完善以注册会计师为主体的社会监督体系,使之与政府、财政、银行、审计、税务、企业等经济监督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对企业经济活动的再确认,对会计的再监督,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目的。
(八)完善会计法规体系,营造法治氛围
治理会计信息失真,还必须健全会计法律法规体系,使会计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各项法律法规应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适时地进行修改,不断完善,以提高法律法规自身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要完善立法,尽快统一对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的责任认定,统一量刑依据,从而使制假者不敢以身试法,轻举妄动;健全民事赔偿制度,发挥民事赔偿的作用,以调动有关利害关系人的积极性。良好的法律环境是促进企业内部控制,防范会计造假的重要保证。
(九)加强会计执法检查,加大执法力度
对会计信息做假应出重拳,对检查出的会计信息做假事实,财政部门要根据《会计法》赋予的权力,实施必要的行政处罚,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留情。对做假单位进行处罚的同时也要对企业法人代表以及有关责任人员进行处罚,直至吊销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证,对严重做假案可移送公安机关追究其刑事责任,以真正做到严格执法、惩处有力。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应当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加大对违反会计法规的处罚力度,使后来者不敢重蹈覆辙,从而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1999-10-31.
篇10
关键词:会计信息;合法性失真;会计政策选择;制度缺位
一、会计信息合法性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会计环境的变化
会计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会计工作围绕企业经济效益,以向外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为基本职能。会计反映的不仅仅是直接表现为货币的经济现象,对于一些非货币性的经济决策因素,如人力资本、市场份额、顾客满意度等难以货币化的隐性资产也要求在会计信息中得到反映。希望能够通过扩大会计信息披露的范围,增加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对已有会计信息的分析、加工、整理得出对未来企业经济活动的合理预测,进而指导投资者合理分配资金,调整投资结构,以取得最大经济收益。即使一个社会的经济环境是较为稳定的,也有局部政策调整变化问题,因而或多或少会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影响。在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企业经营方式的多样化。经营范围的扩大和社会、法律、金融环境的日趋复杂,使同类会计事项的个性日益丰富,会计政策也趋向于为企业提供更大的选择范围,这样同一经济事项,往往就有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可供选择,给会计的如实反映带来难题。会计环境变化的不确定性,必然导致会计核算难以准确地提供价值运动的信息。
(二)会计理论与会计方法上的缺陷
1、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之间存在冲突。从逻辑上来说,相关的信息应该是可靠的,但是相关性毕竟不等同于可靠性,两者往往互相冲突。为了加强相关性而改变会计方法时,可靠性可能会有所削弱。而且目前一些经济和会计都比较发达的国家,“决策有用学派”成为一种主流观点,对相关性的重视超过了可靠性,这就有可能出现为了强调相关性而牺牲可靠性的现象,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失真的可能性因此加大。
2、运用权责发生制必然参入主观因素。权责发生制是现行的会计确认基础,较好地解决了收入与费用的配比问题,但它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即在确认过程中加入了主观的方法。随着经济的发展,需要主观确认“量”的机会越来越多,如无形资产价值的确认及摊销、金融资产、人力资源价值的确认等,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此外,会计确认还要界定确认的时间,即在什么时刻确认才能最恰当地反映经济业务对企业的影响。这种时间确认的界定也会产生会计信息的合法性失真。
3、稳健性和重要性原则的具体运用有偏差。会计信息的采集和确认依据稳健性原则,有利于保证会计行为的真实有效性,但也有其局限性。首先,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靠性质量特征要求会计信息符合企业实际的生产经营状况,采取稳健性原则确认和计量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可能导致会计信息偏离实际。其次,企业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增加企业的资金来源,采取稳健原则往往使企业会计报表的信息偏于保守。重要性原则允许企业对不重要项目可以例外处理或灵活处理,但对于项目是否重要的评判标准,无论从质或量的方面都未能做出规定。
4、会计假设和人为估计不可避免。由于经济业务的中间过渡性而对会计处理划分和将复杂系统中交织在一起的各种因素简单分类引起了不确定性。会计人员针对这些业务存在的不确定性,做出了一系列假设,如持续经营、货币计量、历史成本等,试图将会计事项人为地置身于可确定的环境状态中,最大程度地统一会计处理方法,使需求者更加容易理解会计信息,但却以牺牲会计信息的可靠性为代价。会计假设的直接后果就是导致会计要素的账面数值与实际数值的背离。而且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就具有不可确定性,需要根据经验判断做出估计,另外,它又存在许多不可确知和难以准确计量的因素。因此,会计确认和计量工作不得不借助于假定和估计的方法。
5、会计计量问题制约会计信息的质量。首先是计量单位问题。会计基本假设之一是货币计量假设,但货币计量本身具有局限性。一是以币值稳定为前提条件,如果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会计所描述的财务成果和经营业绩就会受到扭曲,不能反映企业真实情况,导致会计信息失真。二是财务报告中许多数据都是通过合计、汇总而来,是若干交易或事项的金额汇总、抵消所形成的,不可避免地掩盖了某些矛盾与问题。三是当前有不少尚难以用货币计量,但却对决策有用的信息被排除在财务报告之外,如人力资源、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其次是计量属性问题。目前最基本和常用的是历史成本计价法,而使用者的决策总是希望通过财务报告获得更多面向未来的信息,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基础的传统财务报告信息己越来越不适应经济决策对信息的相关性的要求。
(三)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不完善
1、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在科学性方面存在不足。会计准则的制定是各方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是一种不完全的合约,具有不完全性。在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中,各利益相关方为了获取自己的利益,都希望准则对自己有利。一项准则的制定,由于在制定机构中看法差异而使会计准则出现一定的偏向,往往使一部分人受益,而另一部分人受损。而且准则的起草研究报告未得到充分的公开,征求意见稿也没有披露必要的相关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不便于公众有效地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和讨论过程,利益相关者也极少参与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会计准则制定机构的人员组成不够广泛,会计准则就可能出现偏向性。
2、会计准则与制度本身具有不确定性。首先,对同类交易允许采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并允许自发性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其次,会计准则在允许自发性会计政策变更的同时,规定对其影响采用追溯调整法,并将累积影响数从最早期间的留存收益期初数中调整。再次,会计准则对会计估计变更要求采用未来适用法,并要求在难以分清会计政策与会计估计变更时,应按会计估计处理,这就给公司企业混淆会计政策、会计估计的变更,以调节盈亏造成可乘之机。最后,会计准则定义或释义可能出现不准确性。若一项会计准则的涵义可能有多种理解,甚至有歧义,就必然会产生实务操作的不确定性。
二、合法性会计信息失真的治理途径
(一)从会计环境影响的角度来考虑
首先,应该建立一个有力的内部控制环境。其中,企业的管理部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管理部门不愿意设立适当的控制或不能遵守建立起来的控制,那么控制环境将会受到极为不利的影响。其次,建立良好的人事政策和实务。这样能确保执行企业政策和程序的人员具有胜任能力和正直品行。再次,搞好企业综合管理。可以通过协助管理部门监管其他控制政策和程序的有效性,还能为改进内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设性意见。最后,强化内部审计也很必要。内部审计的有效性与其权限、人员资格及报告层次紧密相关。内部审计人员必须独立于企业内部其他各机构,其审计报告才会有效并获得企业其他部门的认可。
(二)从会计理论和会计方法角度来考虑
1、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目前在一些经济和会计都比较发达的国家中,“决策有用派”逐渐占上风,如当前美国会计界就倾向于优先考虑相关性。只有把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看作是财务会计的本质属性,是会计信息的灵魂,才能进一步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减少会计信息失真产生的可能性。会计信息总是只能满足大多数使用者的一般的决策的需要,而不可能满足每个使用者具体的决策需要。强调相关性不能牺牲可靠性,不可靠的信息只能误导使用者。目前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比较严重,我们更应强调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2、改进权责发生制。可以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相结合,在编制现金流量表的同时,编制短期现金流量报告和专项现金流量报告。编制短期现金流量报告可以促使企业重视现金流动效益、资金的使用效果和流动性,有助于企业减少流动资金的大幅度沉淀,改善流动资金结构避免支付困难。专项现金流量报告是针对某一具体项目实时地编制的现金流量预测报告,它的编制有助于企业科学考核投资项目所带来的真实效益,进行正确决策,确认收入时对某些项目采用收付实现制确认。
3、科学合理地运用稳健性和重要性原则。稳健性原则实质在于要求会计人员在反映带有不确定性因素的经济业务时采取审慎的态度。对于重要性原则,应在法规中详细规定界定重要性的量和度,并尽量考虑到各种不同何况,从而能做出比较详细而具体的规定。当然,现实经济生活是非常复杂多变的,所以对于哪些项目是否重要的规定也是一个从理论到实践,又从实践到理论的反复而长期的过程。
4、确定具体的会计确认标准。到目前为止,出台具体会计准则仍有一些会计处理没有具体的准则依据,使得会计信息容易出现偏差。因此,应尽快颁布具体的会计准则,建立完善的会计规范体系,使会计反映和监督有比较准确严格的判断标准,使会计信息不确定性和估计因素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
(三)从会计准则及制度角度来考虑
1、改善会计准则制定程序。首先,向社会公众公开更多已有的相关知识,特别是世界各国和国际准则委员会的成熟经验,以便社会公众结合其所在环境,理解会计准则及其相应的利益关系;其次,应建立有多方利益关系人参加的会计准则、会计制度制定机构,其中既有学术界又有企业界,既有政府部门又有民间组织,既有审计机关又有会计职业团体。制定出具有普遍认同的准则、制度,尽量消除对同一事项选择不同会计处理方法产生差异过大现象。另外,应遵循科学合理的制定程序,草案颁布应经过反复讨论,征求意见应扩大范围,审批条件应慎重严格。
2、尽量克服或减少会计准则和法规本身的不确定性和模糊性。对于准则中的定义和释义给予更加精确的分析和解释,对各种可能有的理解一一给予详细的阐述,以防使用者理解上的偏差。另外,应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类似经济业务处理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和多样性,尽可能减少会计人员人为估算、职业判断的范围。尽量减少对同类或相似业务处理方的多样性和可选择性,明确各种处理方法的场合和弹性区间:如对不同行业不同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对不同行业或不同规模企业特有的业务做出分类的规定;某一个企业只能适用其中的一类情况。从而减少会计人员人估计判断的范围,使其估计判断也有章可循。
3、改进与完善会计准则和制度的内容,使之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财务会计发展的趋势是提倡建立高质量的会计准则,而高质量会计准则的核心是强调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透明度,不能过分强调相关性忽略了信息的可靠性。尤其是对于一些实际中遇到的新问题,如对一些重要表外信息、无形资产及一些重要的非经济信息的披露。信息公开或披露机制应遵循重要性原则,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定量信息与定性信息,过去信息与未来信息,强制披露信息与自愿披露信息的有机结合,以满足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及时地了解到企业的经营状况。
参考文献:
1、刘长立.会计信息真实性探究[J].当代经济研究,2000(4).
2、曹欲晓.论会计真实性[J].会计研究,2004(4).
3、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史专题[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