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是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4: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素质教育的重点和核心是

篇1

1.学生个人能力发展的需要。现今的体育学习已经不单单是一种课程的学习,而更应该是将体育的学习当成一种必备的能力来培养,将这种能力化作学生生命中的品质。体育学习的意义也并非只是在具体的比赛中,在现实中体育的作用也不可忽视。无论是工作还是学习,健全的体魄是非常重要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有了健康的体制和充沛的精力才能够积极地融入到各项活动中去,贡献出自己应有的力量,为集体创造更多的荣誉。

2.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当今的社会是高速发展的社会,每个人都在从事着各种各样的社会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早晚都会面临社会的考验。在激烈的社会角逐中,如果没有健康的体魄就很难更好地适应社会,所以加强体育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不仅仅需要专业、扎实的理论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更要有健全的体魄和强大的抗打击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应该从学生时代就要着重加强这方面的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积极地参加体育活动,提高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为今后的发展提供广阔的平台,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占有更多的优势。

3.素质体育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素质教育改革下,尤其加强了对体育能力的要求,作为素质教育重点改革的部分,加强必要的改进是十分有必要的。在应试教育中尤其要加强素质和能力的训练,是为了让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涯和职业生涯中更好地发展,找到自己的立足点和核心竞争力。体育的学习看似仅仅是运动和比赛,其实其本质意义还是为了综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只有身体素质搞上去了,学生才能够以更加充盈的步伐和饱满的精力从事其他社会上的活动,让学生领悟到体育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二、深化体育素质教育改革的几点举措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向来是学习的主体,对于实践性很强的体育来说更是如此。只有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提高,让学生在体育的教学中充分地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够让学生得到最大限度上的能力的训练。体育的教学是灵活多变的,应格外地重视学生的自我训练,让学生更多地进行锻炼,掌握各种运动的技能,不断地发掘自身的潜能,在体育的课堂上学到更多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到引领和点拨的作用,对学生进行指点和教导,而不能代替学生的作用。

2.突出教学的重心和中心。在体育的课堂上,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体育本身涉及到多方面的学习和技能的培养,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到的两点是重点突出和高效。高效是要简明扼要地给学生进行讲解,把各项运动的核心要领告诉学生。其次要注意重点突出,即将各项运动训练项目的核心告诉学生,带领学生不断地加强学习,突出学习的重点和核心,努力地深化体育的素质教育的改革,为学生的体育学习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3.将体育的教育拓展为全方位的素质教育。新时期中的体育学习已不再是简简单单的技能或者某些体育项目的学习,体育的学习涉及到多方多面,不仅仅包括身体素质的提高,还有心理素质的训练、精神意志的培养,体育的意义是多重的,它能够积极地促进学生向全面发展的人才迈进,为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而努力。

三、体育素质教育在实践中的应用

篇2

素质是指人以先天的禀赋为基础,在环境和教育影响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相对稳定的身心各种特性、品质与能力的总和。人的素质主要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业务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其核心就是强调人的素质的培养,强调人的全面发展,把人培养成适应现代社会的高质量、高素质的人。

实施素质教育,需要营造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教育、教学环境,构建符合素质教育需求的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实现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手段等方面的现代化。

电化教育(教育技术)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下,将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使媒体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有机结合,进行教育活动,以实现教育过程的最优化,电化教育不是彻底否定传统教育,也不是要代替传统教育,而是现代科技发展与教育相结合的结果,它是传统教育的发展,是追求教育最优化的产物。教育最优化体现在最优的教育目标、最优的教育内容、最优的教育程序。由此可见,电化教育是关于教育最优化的系统工程,教育教学设计是现代教育技术的核心内容,它为规划素质教育提供了系统方法,它可以从素质教育的结构合理、内容全面、方法科学、手段恰当等方面促进其实施。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声与像、动与静、表与里、虚与实相互结合、相互转化的特点,又具有思想与文化、科学与技术、科学与艺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物质,还具有促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的双重作用,所以,现代教育技术可以推行素质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具有广阔的功能作用,投影可为教师所用、展示认知对象,也可以为学生所用表现个人才能。录音、录像,也可以为师生所用表现个人才能。录音、录像能够反映外部世界,进行各种形式的专题教学、示范教学,也可以进行各种形式的教学反馈,促使学生形象化的自我认识和发展。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更是神通广大,它对课堂教学的设计、结构和方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认识过程也带来深刻的变化,在启发思维,突破难点,生动形象,强化重点,激发兴趣,陶冶情操,加大密度,提高效率,人机交互,个别化教学等方面表现出明显而突出的作用。所有这些对实施素质教育都是十分有利而且相当有效的,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信息传递过程,教师借助于现代教学媒体将信息传给学生,现代教育技术集现代科技、信息技术的优势,运用得当可以优化教学过程,促进素质教育的落实。

电化教育理论从一开始就意识到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导意义,自觉地将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育观念引入自己的理论体系。它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最优化和现代化,以具有高质量、高素质的现代人才为培养目标。这与素质教育的思想、观念不谋而合,殊途同归。二者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是相同的。电化教育从教育现代化的高度俯视教学过程,用现代教学思想和科学学习理论指导自己的技术行为。从跨世纪人才培养的目标出发,认为教育技术要为素质教育服务。学校培养的人才既要有“知识”,又要有“能力”,更要有使知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素质”,这三个方面要有机地融合在一个人的身上,21世纪的人才应当具备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这四个特点。要培养这样的学生,学校教育就要树立扩大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适应性的观念;要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教育为一体的观念;要树立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观念;要改变教学就是用一个模子塑造所有学生的观念;树立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观念;电化教育的这些出发点和意识,为素质教育提供了同根同源同目标的潜件支持。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化教育硬件也在迅速发展。视听型媒体向微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向多媒体化、网络化、交互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前景不可估量。可以相信,电教硬件的迅速发展将为素质教育的开展提供更加广泛阔的天地,提供更多的教学技术手段,从而为素质教育提供更加强大的支持。电教软件的推广应用使人们认识到了素质教育教材观对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加强情感教育、促进非智力因素培养和左右脑功能协调发展等方面的独特作用,它能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全面发展人的素质。不少教师把电教教材看作是传统教材的有机补充和发展。在日常教学中,不但应用电教教材,而且切合实际自制电教教材,努力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和技能,电教软件的推广应用带动了教师素质的提高。素质教育实施得怎么样,关键因素是教师,从电教的角度来说,取决教师的电教意识和电教技能。电教软件作为教材和资料可以进行师资培训。另一方面,教师通过应用电教软件掌握和提高了电教技能,提高了教学设计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同时,教师对于电教手段的需求也使电教的经费投入加大,促进电教的发展,从而可以进一步推动素质教育的发展。

篇3

关键词:行业高职院校;多校区学生管理;职业素质教育活动

在职业教育的定位和理念得到社会各方面认可、高职教育逐渐走向深入的过程中,社会各行各业对高职教育从业人员的职业素质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全面。而部分高职毕业生在进入各行各业初期表现出的诚信意识、敬业精神、人际适应等职业素质方面的问题经常引起企业和学校的关注,但这方面问题的引导教育只能提前进行[1]。因此,高职院校只有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水平,才能帮助高职学生提高择业竞争力和职业发展的能力,进而达成社会生产需要。

1行业高职院校多校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内涵

职业素质教育是为了培养个人职业适应、发展需要的基本品质而实施的教育理论实践活动。为了使职业素质教育内容得以顺利实施,构建高职院校自身特色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教育模式势在必行。随着高职院校教育规模扩大,许多高职院校也像其他普通高校一样多校区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因此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也呈现出逐渐细化、多样化特点。多校区管理视域下的行业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特定环境下的教育实践活动,目标就是进一步推动学生职业素质发展。

2行业高职院校多校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

2.1实践原则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类型就决定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核心素质地位。相较于专业知识技能前期的理论基础支持,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要围绕活动实践理论、活动引领感受和体验活动的过程。活动设计上要注意学生的实践性,强调活动实践过程的充分程度、丰富程度、深刻程度,学生的亲身体验和主观感受应成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设计的重要方向和途径。

2.2生本原则

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从根本上说是全体师生参与的学生教育工作,而教育要求我们始终树立“不放弃每一个学生,使人人都有所收获”的育人观念。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设计也必须围绕学生、服务学生。真正的生本导向,要根据学生现实需求和年龄特征来设计、组织活动,要考虑每项活动的大众化接受程度、专业化特点和参与面等问题。只有立足于生本原则的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才能调动学生独立自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发展的主体。

2.3行业原则

高职院校中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是一个开放的课程领域,其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活动方式等都具有开放性。这种开放性在活动方式的选择和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就要充分利用高职专业所对应的行业岗位特性[3]。岗位核心要求的现场展示、场景、行为模拟、职场思维训练等元素应该是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元素,要尽量把行业的核心素质要求传达给学生,通过实践内化为学生的职业素质。

2.4属地原则

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内容和形式的选择还是要考虑地域性特点。即使是面向全行业的高职院校,高职生源和就业渠道一般会有集中区域。要利用好优秀人物、优良风土人情、当地民俗、传统竞赛、方言学习等属地文化要素设计训练活动,让学生带有一定的优秀文化符号并借此教给学生融入以后职场属地文化环境的能力素养。这个设计原则对于多校区管理模式下的院校更有指导意义。不仅各区域人文环境不同,学校的各个校区文化特征也是有区别的,城市中心的校区和偏远山区的校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条件不可能一致,所以要注意属地化特色,不丢失本源文化土壤。

3多校区行业高职院校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设计思路

3.1统一认识,顶层设计,提升对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认识

高职教育工作者应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只重职业知识技能课程的封闭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开放式的职业教育。全员努力营造职业综合素质学习氛围,支持通过职业素质技育活动促进学生不断发展,通过多方面的职业教育内容使学生胜任未来的岗位工作。在形成全员共育职业素质的思想基础之上,学校领导应牵头组织策划全校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顶层设计出自上而下、层层落实的职业素质训练框架。在这个顶层设计之下,专业知识技能课程与素质训练活动并行不悖,相辅相成。只有学校做好宏观计划,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才能准确定位,顺利策划、实施并最终培养出合格的职业人才。

3.2行业入手,核心挖掘,凝练出职业素质教育的核心框架

高职教育紧密依托职业岗位所在的各行各业,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训练核心必须是行业公认的职业核心素质。行业有核心职业素质要求的表述,高职院校要悉心的理解吸收,在整个行业的高度上潜心挖掘核心素质内涵,形成易于理解、发散、深化的素质内涵模块,便于作为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的设计内核。在有些行业,专业岗位的素质要求特点不突出、偏于松散和通用的情况下,深入慎重地论证挖掘核心素质则更为重要,只有行业核心素质的恰当理解和组合、分解所形成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框架才会具有指导意义,而不会弱化为普通的学生活动。

3.3学生为本,问题导向,搭建有效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平台

在设计学生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时,考虑行业核心素质的引入之外,也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基础。根据学生的区域、年龄群体特点,更有针对性地对行业需要且学生欠缺更明显的素质项进行重点养成,例如:民航业核心素质要求之一是“优质服务”,这一素质要与当前90后、10后独生子女学生群比较自我,抗挫折力弱等特点相冲突,学生习惯了接受优质服务而不习惯服务于他人,因此,“学生为本”在此项素质的体现则应该加强训练学生的服务意识。设计更深入的优质服务意识和行为活动,让学生去实践并理解怎么做到“优质服务”。而现阶段在校学生已有的活泼有主见等特性则在对应的素质模块中适当弱化,教育活动则可以简化一些。以学生为本,问题导向就是结合学生实际对基于行业素质要求框架中各项各点进行权重设置,搭建出一个契合企业与学生双方实际的素质教育活动平台。

3.4丰富形式,多元素融合,打造恰当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载体

在确定了各素质要点的活动策划权重之后,就要为“这一副肥瘦不均的活动骨肉披上外衣,让其被包裹并生动起来。”这一设计步骤就是要选择丰富的形式来体现素质要求的内容。模拟、参观、交流、游戏等活动形式很多,选择形式时就要注意多种元素的融合,要注意社会热点问题,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媒介形式等关键元素。这一点上也要充分利用区域性原则来设计活动,把多校区所处区域及周边的文化元素放进职业素质教育活动中。例如,珠三角粤语粤剧的元素被纳入众多活动中得以训练并内化成职业素质。此外,对于多校区院校,做主校区和分校区之间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策划要注意以文化氛围较为浓厚的主校区为中心,各分校区以核心专业群和周边条件,凝练更有偏向,而又不能脱离行业素质要求的职业素质教育特色活动。

3.5实践修订,追踪管理,制定务实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方案

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方案形成之后,同样要经历实践来检验。一个活动的可操作性、实效性一定要在班级等学生群体中实施之后,通过及时和延时的跟踪调查,科学分析,现实效果才会呈现出来,把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方案作为一个项目来组织管理,一届学生,一级学生,一个专业学生,多维度群体实施效果的反馈和整合,持续地修订活动方案,才能逐步打造出一个适合特定行业高职的多个校区学生的职业素质教育活动方案。

4结束语

行业高职院校在多校区办学的背景下,应重视学生职业素质培养活动的设计原则,基于校情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从多角度着手制定出符合学生素质发展培养方案。就目前而言,达成统一认识是活动开展的前提基础;从行业入手,以生为本则是关键;打造活动载体和制定活动方案则是根本。培养高素质的高职院校学生,特别是在“一流”高职院校的建设背景下,依托其职业教育活动设计,提高学生职业素质,当成为行业高职育人工程的重要一环。

参考文献:

[1]朱浩松.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与就业能力的培养[J].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15(4):50-52.

[2]王璐,梁可.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提升的实践研究[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5(05):70-71.

篇4

1.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1.1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尔后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新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用书上提示的教学步骤,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1.2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李如密在"素质教育与教学改革"一文中提出几个结合:即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教师指导与学会相结合,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结合;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传统与现代教学手段相结合。这地我们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是很有启发意义的。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和"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

2.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英语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要求必须使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思维、学会选择、学会审美、学会健体,具有终身的学习能力、发展能力、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一改只顾"教"而不顾"学"的做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尤其是探讨关于"学"的方法,促成"教学过程"向"学教过程"的转变,使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成为可能。

2.1应大力提倡并实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把传授知识的过程当作学习交流和自主探索的过程,教学重点应放在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上,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学习方法库,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2.2应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为主体,注重学习水平层次和个性差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的养成对于一个人一生的学习活动至关重要。在英语教学中,教师有必要按照教材体系和学生的认识水平,使学生养成如下几方面的学习习惯:以语音为首的听说习惯、按时预习新课的习惯、集中注意力认真听课的习惯、主动参与课堂实践活动的习惯、听说读写齐头并进的习惯、及时复习所学知识的习惯等。

3.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核心

3.1挖掘教材内涵,渗透思想和德育教育。英语学科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语言学科,英语语言能直接反映人们的思想感情和传播社会文化科学知识。在课堂教学中,既要遵循语言教学规律,又要注意将思想品德教育贯穿于英语教学中。所以,英语教学要充分发挥其思想情感的教育导向功能,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素质。中学英语教科书中的绝大多数题材好、语言蕴意深、切合中学生生活实际。例如,我们可通过介绍与课文相关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祖国,放眼世界;通过引导学生欣赏英语语言文字的美给他们以美的享;通过学习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和先进模范人物的事例介绍,以及对语句、课文的理解和延伸等手段来揭示课文内涵,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强化动机,激发兴趣,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以保证学生其他素质的提高和发展。

篇5

    课堂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策略,教学媒体等因素,本文拟就素质教育观念下的这些设计作新的审视.

    一,对教学目标设定的新审视

    教学目标是指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学习结果.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而进行的,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当前的生物课堂教学目标设定已向素质教育的要求迈进了一大步,如仅以认知为课堂教学目标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观,但离素质教育的要求尚有差距.素质教育首先要有教学目标的素质化.

    一是教学目标重心应向非认知领域转移.当前,生物课堂教学目标的设定大多仍是以认知为核心的,非认知目标仍是一种附属和点缀.表现在一方面目标设定中非认知目标往往可有可无或空泛含糊;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的定向,调节和评价大多以认知目标为依据,学有余力时才顾及非认知目标,或者有人听课时才"贴"一些标签.发展学生全面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基本特征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诚然,作为基础教学而言,认知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它是创新的基石,没有一定的知识具备,缺乏必要的基本技能,即使有着创新的火花也会熄灭.但在创新机制中,基础知识主要提供的是材料支持,相对于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等非认知因素来说,它是较为被动和次要的.在知识经济时代,获取知识并不难,人们常常可以直接应用前人创造的成果,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创造,难得的是好的创意.因此,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特别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转变,就成为一种必然.

    二是教学目标的设定要面向全体学生.目前教师的教学目标设计大多忽视了全体学生的差异性.不同的班级不同的学生其学习目标是相同的,这种按统一标准设定的目标,必然难以落实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的另一基本特征.学生之间的差异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也是一种资源.要面向全体学生就必须充分认识到这种差异的存在,并针对这种差异因人定标,因材施教.要制订面向全班每个学生不同的教学目标是不现实的,但制订分层的教学目标则是可行而且必要的.

    二,对教学重点和难点确定的新审视

    教学重点是教材中举足轻重,关键性的,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中心内容,是课堂结构的主要线索,掌握了这部分内容,对于巩固旧知识和学习新知识都起着决定性作用.教学难点,是难于理解或领会的内容,或较抽象,或较复杂,或较深奥.难,包括学生难学和教师难教,由于学生难学致使教师难教.课堂教学过程是为了实现目标而展开的,确定教学重点,难点是为了进一步明确教学目标,以便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更好地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因此目标的多样性,也就决定了教学重点,难点的多样性.但目前我们所见到的生物课堂教学设计中,重点和难点设定几乎都是在认知领域,很少见到有非认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的.当我们把教学目标从认知向非认知扩展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相应扩展,当我们把教学重心从认知向非认知转移的时候,也需要重点和难点的转移.人们在目标扩展和转移的同时,重点和难点的按兵不动也反映了人们观念并没有真正的转变.

    目标的多元化要求重点难点的多元化,非认知目标比认知目标的落实更重要更困难,更难见效,因此在许多时候我们的重点和难点应该是非认知领域的.如高中生物中"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植物生命活动的调节"等部分内容,如果仅从认知角度来看,只需几句话就可概括,然而这些部分的教材内容中却包含了丰富的非认知因素,如科学实验的思想和方法,这理应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三,对教学策略设计的新审视

    教学策略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多年来,广大生物教师在教学策略上进行了不少实践和创新,不断地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主体,这无疑体现了素质教育"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学习"的素质教育特征的.但由于教师"自我中心"意识的顽固和沿袭传统的惰性的影响,或者是由于缺少切实可行的操作措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唱主角,学生当配角的状态还未从根本上加以改变.例如,"自学辅导法"不失为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的一种好的方法,但教师在教学过程设计时往往是帮助学生确定好学习目标,同时将教材的知识内容转化为一个个具体的问题,要求学生在书本上找到现成的答案.由于学生的学习目标,学习程序,学习计划都是教师帮学生订制订的,学生也就失去了自我定向的机会.教师期待学生的学习过程按着教师指定的目标和思路进行;对学习过程的监控和调节,也是依据教师制订的学习目标,教师的评价指标和准则来完成.又如,"引导发现法"以解决问题为中心,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去获得亲身实证的知识,这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也是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但在实际教学中,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安排,学生往往已不需要对材料信息进行收集,选择和甄别;在"发现"过程中也不会遇到困境和挫折,也没有新的思路和方式;"发现"的结果自然也都是教师所预期的.这样学生的主体性也就无从得到真正的体现.

    根据素质教育的特征,教师在设计教学策略时应着重思考下列问题:

    一是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转变观念,变"指挥者"为"引导者".要从学生的角度去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去进行自主的学习活动.如:①引导学生自我定向.思考如何由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安排学习程序,制定学习计划,为自主学习定向.②引导学生自我探究.思考如何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知识的发生过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基础和习惯,水平和能力,去读,想,做,说,议,画,通过动手,动脑,动口等自主活动,独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出科学结论.③引导学生自主评价.思考如何引导学生基于对自己的认识,依据学习目标和自身的评价指标和准则,对自身的学习目标,策略,方法,计划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进而对学习过程进行积极的监控.④引导学生自我调控.思考如何让学生对照学习目标,寻找学习差距,考虑如何改 进自己的学习策略和方法,并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时调整自己的学习目标,策略和方法,以促进目标的达成.⑤引导学生自我激励.思考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地激励自己战胜困难,获得学习成功,使自己始终处于积极,活跃的学习状态.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在班级授课制下,如何使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所提高发展,最基本的一条准则,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层次学生之间的学习起点(包括动机,态度,学习能力,知识基础等)落差较大,课堂教学起点准确定位是保障不同层学生都吃饱,吃好的关键.习惯的"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际上是以优等生为教学起点,放弃了中下等生的教学,以面向全体学生为出发点,但最终以落脚优等生为归宿.有的教师提出"抓中间促两头",以中等生为教学起点,这比起"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来得公正一些,但这是以优等生和学习困难学生的部分无效和低效学习时间为代价的.因此,在班级授课制中,没有分层的教学过程是难以实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的.在设计教学过程中,要想办法积极创设让所有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的机会,如设计集体活动,小组活动,个别活动的环节,以便有针对性地加强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指导;设计分层次的练习和作业,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安排难易适中,梯度明显的练习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根据自己的学情,有弹性地加以选择和完成.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的学业成就评价方法,以增强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信心,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强化他们的学习动机,激励他们努力学习.

    四,对教学媒体选择的新审视

    教学媒体是教学设计中要涉及到的物质条件.随着学校教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在教学设计中涉及的教学媒体越来越丰富,也越来越先进.除了传统的挂图,模型,标本及实验设备外,录像,投影,录音等设备也已广泛地进入了课堂,多媒体运用也已不再是新鲜的事.但从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要求来看,还需要在教学媒体设计上作进一步的拓展.

    一是要为学生的学习和实践创造更丰富的物质条件.我们的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着明显的不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缺少实践活动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我们的教材与国外的相比,实践方面已明显不足,而在我们相当部分教师的教学中实践又被大大削减了,许多学生实验变成了演示实验或教师讲实验.如果不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就成了空话.

篇6

一、核心素养是素质教育的新突破

“学生核心素养”这一概念归根到底是要探究“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1]。从根本上说,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2],就是要提供适合学生主动发展、创造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为学生健康与幸福成长固本强基。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使学生终身受益,强调要提供适合学生成长与发展需要的教育,这反映了素质教育理念的深刻转变。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的内涵可以从最底层的“双基指向”、中间层的“问题解决指向”和最上层的“学科思维指向”进行把握[3]。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育需要完成上述转变,特别是在知识经济、互联网时代,只有掌握了各门学科的学科思维,才能达到适应学生终身发展和提升生活质量的目的。研究者提出,应围绕学生的核心素养全面推进个性化教育,实现教育理念从传统知识和技能评价标准向个体核心素养培育的转换[4]。林崇德教授则强调指出,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素质。

无论是对学科思维的强调,还是对个性化教育、综合素质的强调,在本质上都反映了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过程中教育理念由“结果”向“过程”的转变,由“知识教育”向“人的教育”转变,而这种转变是以跳出单一学科或单一情境的限制,而要进行适应社会的跨学科、跨情境的教育为出发点的,教育的关注点从育才变为了育人。毫无疑问,这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新突破,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新抓手、新生长点。

二、核心素养是教育改革的新亮点

目前,教育改革已经到了“深水处”,如何突破教育改革的“瓶颈”?核心素养给我们提供了一条新思路。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需要重新反思教育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并使之具体化和提高可操作性,以有利于全体教师明确课程教学内容,实施高效率的课堂教学。在学生核心素养遴选过程中,同样需要将学生的发展性目标作为基准。研究者提出,核心素养的遴选应注重一贯性、发展性与时代性,以个体在现在及未来社会中应该具备的关键能力、知识技能及态度情感等为重点[5]。以林崇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学生核心素养研究课题组,以促进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整体健全发展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最终目的,侧重于“全面发展的人”应该具有的基本素养,认为学生核心素养总框架的建构应包括社会参与(公民道德、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视野)、自主发展(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和文化修养(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技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3个领域12项核心素养指标。这一研究结果具体地回答了“教育要培养什么人”的问题。

同时,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构建还需要清晰地回答“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教育以课程作为主要的教学方式,课程体系与核心素养体系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核心素养是课程改革的原动力[6],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有助于深化教学改革、课程改革;另一方面,只有建构起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体系,才能保证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实处。研究者认为,应从具体化的教学目标、内容标准、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来实现新课程体系的建构,使课堂教学体现核心素养并促进学生形成核心素养[7]。可以说,核心素养是“全面发展”教育方针和课程教学目标之间的桥梁,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亮点、新希望。

三、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的新标杆

传统以知识传授为重点的应试教育,使学生学习缺乏自主性和创造性,不利于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就是重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终身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个人、社会、国家三者发展的有机统一。

在这里,社会主流价值观在学生核心素养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如日本、新加坡就把“核心价值观”作为学生核心素养的中心。研究者认为,核心素养框架的确定应该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8],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包含的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应有充分体现[9]。因此,应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构建我国学生核心素养体系[10]。这不仅能够使学生个人发展和国家、社会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同时也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具体体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学生核心素养体系,就是把德育工作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具备为人民服务和社会贡献的本领,为个人的终身发展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这应成为新时期学生成才成人的新标准,新世纪学生成长发展的新标杆。

四、核心素养是学生成长的新惊喜

需要指出,中国特色的学生核心素养,必须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中。世界各国在建构核心素养体系时,不仅表现出适应时代需求的趋势,而且十分强调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基因。林崇德教授就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才培养的核心要求,对于我们思考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我们需要以培养学生的仁爱精神为根本,以社会关怀、家国情怀和人格教育为重点,引导学生掌握文化知识,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习惯[11]。这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仁爱共济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爱,正志笃志崇德弘毅的人格修养”的必然要求。一句话,学生核心素养应以爱国、处世、修身作为其逻辑出发点和归宿点。

当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挥作用。这个内因就是学生的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物质基础,也是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支柱。健康即幸福,如果忽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会使学生失去进一步学习知识的兴趣,极易使他们成为心理行为问题的“易爆品”。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程度,另一方面要逐步树立心理健康服务理念[12],保障学生在心理健康服务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生健康与幸福的“发展理想”转变为“理想的发展”。

一言以蔽之,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个体的身心健康是学生健康与幸福成长的两翼。这也是培养核心素养过程中带给学生发展的另一份惊喜,即快乐学习、健康成长、幸福生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 林崇德教育演讲录――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183.

[2]施久铭. 核心素养: 为了培养 “全面发展的人”[J]. 人民教育, 2014(10): 13-15.

[3]李艺, 钟柏昌. 谈“核心素养”[J]. 教育研究, 2015(9): 17-23.

[4]刘鸿儒, 凌秋千. 基于“个性化”教育向度的“核心素养”培育[J]. 现代教育管理, 2015(8): 95-99.

[5]辛涛, 姜宇, 刘霞.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3(1): 5-11.

[6]顾明远. 核心素养: 课程改革的原动力[J]. 人民教育, 2015, (13): 17-18.

[7]辛涛, 姜宇, 王烨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4(1): 5-11.

[8]褚宏启, 张咏梅, 田一. 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 中小学管理, 2015(9): 4-7.

[9]《人民教育》编辑部. 核心素养: 重构未来教育图景[J]. 人民教育, 2015(7): 1-1.

[10]林崇德. 林崇德教育演讲录――我对学生核心素养的思考[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5: 206-207.

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学;素质教育;课堂教学

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的,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开发人的智慧,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新编英语教学大纲的核心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培养学生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下面就本人在英语教学中如何贯彻执行素质教育谈几点体会和做法。

一、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因材施教,使目标教学落到实处。可以说,目标教学就是将所有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具体的目标,首先做到完成每课的小目标,再完成好单元的部分目标,从而达到完成总目标。教师在上课前,首先弄清本课的教学目标,再分析学生达到这个目标的难点是什么。并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以及兴趣爱好,反复钻研教材,明确教学目标,确定每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把教学目标及时交给学生,让学生心里有数,从而达到了教有目标,学有目标,指导检查也有目标,使之在课堂上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顺利完成制定的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应努力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为主动探索知识,变“学会”为“会学”。要做到这点必须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脑、动口、动手上下功夫,让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形成以学生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育人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教学模式。在具体的教学当中,教师不可能按步就班,也不可能始终如一地进行每一个教学步骤。在“吃透”教材,掌握教法的基础上,灵活掌握,因材施教,在师生间形成一个感情融洽,相互尊重,配合默契的氛围,才能顺利进行教学,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情境导趣,以趣激学,是素质教育的基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明,学习语言的最佳期是在儿童期。教师要根据儿童的好奇心与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在儿童接触“A、B、C”的起始阶段,充分调动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引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是否对英语产生兴趣,英语教师起着关键的作用。首先,教师要努力使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化,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到新鲜、轻松,使学生喜欢英语课,喜欢学习英语。在教nose, ear时,教师走到学生中间,轻轻地捏捏学生的鼻子、摸摸学生的耳朵,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切、和蔼,并置身于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满怀激情,以丰富的体态语言与面部表情,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在教单词或句型时,我们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做相应的动作,即使是夸张的动作或朗读语调,孩子们也会特别喜欢。“big”两手张开画个大圈,“small”用两手指做个特别小的小圈,“strong”出示手臂,并鼓起肌肉,“thin”做一个瘦的动作。学完单词后,老师做出动作,学生就会说出这个单词;教师还可以根据孩子好动的心理,结合游戏和儿歌教学,努力创设英语活动情境,动静穿插,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穿插,吸引年幼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自主学习。

三、教师的自身素质,是构建素质教育教学模式的关键

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和实施者,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知识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在新形势下,作为老师光有埋头苦干的精神是不够的,要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要向教学科研要质量,要效益,这是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的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施素质教育对老师的迫切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用好教材,把素质教育渗透于英语教学的全过程,全面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心理、技能、身体等各种素质,让他们德、智、体、美都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四、情境迁移,学以致用,是素质教育的目的

语言是交际的工具,它具有实际性和交际性。实际生活水平是语言学习的试金石。英语的教学时空必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把学习迁移拓展到我们的生活中。教师要设法增加学生的语言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创造英语环境,鼓励学生大胆开口,敢于大声和老师用英语打招呼,交谈;鼓励他们尽量用所学的常用表达方式和同学相互问候,对话。学生一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外实践,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造力火花,必定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既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语言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使学生产生仿佛置身于英语世界的感觉,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积极地学习,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加深了语言信息输入,产生语言内化,做到了学以致用,从而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英语奠定良好的基础。

总之,我们要致力于优化课堂教学的改革,立足素质教育,讲究实效技能,使学生对英语兴趣倍增,增强自信心和自觉性,扩大了知识面又提高了英语水平和素质。学生由“要我学英语”变为“我要学英语”,为今后培养新世纪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础。它还是一项艰苦细致的工作,还需要我们广大青年英语教师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模式的改革;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

[作者简介]陈玲,广西艺术学院附属中等艺术学校教师,广西南宁530022

[中图分类号]G6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10-0201-03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电脑通讯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的科学成果逐步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对于生活在21世纪信息时代的人们来说,如果不会应用电脑快速地获取、处理、检索信息,不会使用因特网与外界通信,就无法充分地利用信息资源,也就无法在信息社会中谋求发展。当多媒体、信息高速公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工作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时,我们的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即以课堂、课本、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对未来教育作了如此论述:未来教育=人脑+电脑+网络。因此,充分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促进与现代教育不相适应的教育模式的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成为艺术院校附中教育工作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本文从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现状和问题。探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对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的积极影响,以及对提高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作用。

一、艺术院校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艺术类学生“教与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阻碍了素质教育的实施,严重影响了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目前,教育正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被广泛运用到文化课教学中。可是,目前艺术类学校在运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文化课教学时。普遍存在计算机只是传统教学的辅助工具,只起到教学演示的个别化教学,或辅助教师进行教学管理方面的作用,教学仍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教与学”的模式,实际上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进行传统模式的教学,真可谓穿新鞋、走老路。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教材和教师为中心,忽视实践能力的训练,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忽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和个性的培养。显然,这种教学模式,已经滞后于信息化社会的发展,不能适应当今科学技术和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与素质教育的总目标――实现使学习者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个性发展的素质教育目标背道而驰。

(二)艺术类学生在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

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艺术人才,除了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让学生学好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正确处理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这是艺术类学生有效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必要条件。专业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它着眼于学生在未来职业上的需要,主要培养人“做事”的能力;而文化基础课教育则更加重视培养学生作为一个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所必须具备的理论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或技能。两者的很好结合,就是理想的教育。正如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说:“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个有用的机器,但不能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但是,艺术类的学生往往存在重专业课、轻文化基础课的思想,对文化课学习普遍不感兴趣,学习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文化成绩普遍比较差。

二、对策与方略

如何对艺术类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呢?首先就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现代教育技术引入教学体系中。教育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每一次教育技术的革命,都将带来一次教育的革命。如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育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口传心授为主要传递手段的教育模式。同样,在信息社会里,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教育传媒的新型教育模式,必将取代以文字课本为主要教学传媒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带来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和组织等方面的彻底变革。

(一)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基本特征:

1 教学资源的丰富性与共享性

以前教学资源的主要载体是书,其信息负载量小,而在网络教学中,教学资源的载体是网络。网络不仅是传递知识的手段,而且还是知识的源泉。由于网络本身具有信息负载量大的特点,无疑会使教学资源得到空前的扩大。此外,网络的基本信息共享性特点,也使网络教学中全体学员能共同享有丰富的教学资源。

2 教学过程的超时空性

在网络教学中,其教学过程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来灵活安排学习过程。学生也没有必要集中在一处固定的场所学习,在各个不同的地域,只要联接网络,就可以参与网络学习的过程。

3 教学的交互性

在网络教学中,通过使用电子邮件、语音信箱、视频等多种媒体技术,实现了一种交互式的教学,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不仅可以双方而且还可以多方进行交互式交流。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范围不仅没有减少,相反却扩大了。

4 实现个别化学习和探索式学习

在网络教学中,由于学员不再受地域的限制,而是各自在自己的主机上通过联接网络进行学习,从形式上就使网络教学实现了一种个别化教学,在个别化教学中,学生能够独立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还可以控制学习的进程和速度,所以这种个别化学习又体现了一种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式学习的特点。

(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促进了艺术院校附中教育观念、目的、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的变革,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

1 更新教育观念

(1)艺术类附中与普通中学的课程结构不同的是:艺术类附中的学生,一周用50%的课时量上艺术方面的专业课,用50%的课时量上普通中学文科方面的文化课(语文、数学、英语、历史、地理、政治)。艺术类附中文化基础课教学与普通中学的文化课教学一样,采用传统的教学观。传统的教学观是教师教书本知识,学生学书本知识,教学功能只有一个,就是传授书本知识。网络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整合使教学具有多方面的功能,它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功能如学习能力、信息处理技术、解决问题能力等,因此产生了新的教学观――教学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发展学生的多种能力。

(2)传统的学生观是把学生看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而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网络环境下的

学生既是对象,又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客体和主体的统一。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网络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这些新的趋势中隐含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都反映了认知学习理论的观点,学生被看作为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在这些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下,教师要扮演指导者、促进者和咨询者的角色。

(3)传统的学校观认为只有全日制、面授的,进行课堂教学并有围墙的学校才是正规的学校。而网络环境下的学校观则认为全日制、面授的、有围墙的学校是正规的学校,半日制的、业余的,其他方式授课的远距离教学、无围墙的学校也是教育的场所,也是正规的学校。

2 改革教学目标和内容

许多教育工作者一致指出,21世纪的公民需要获得以下一些技能:(1)信息处理(组织、获取、操作和评价)的技能;(2)问题解决能力;(3)批判性思维能力;(4)学习能力;(5)与他人合作和协作的能力。为了实现信息网络技术对教育目标的新要求,教育内容也必须作出相应的改革。其总的趋势是:教材的难度增加,重视基本理论,强调知识内在的联系。要使用高难度、高速度和理论化原则重新编写教材,在课程设计上重在学科结构合理,教学内容少而精,着重使学生掌握一般的基本原理以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制定教学大纲要着眼于能力,特别是思维能力、创造力的培养,而不是现成知识的传授和一般技术的培训,基础要宽。教育内容还要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着力培养学生解决真实性问题的能力。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为实现新的目标完成新的教学内容提供了非常自然的工具,为学校步入新轨提供了途径。计算机软件工具,如文字处理和画图程序,能帮助学生组织和建构复杂的任务。

3 改革教育形式和方法

目前教学的基本形式是班级教学,大班上课采用的教学方法是采用呆板封闭的教师注入灌输,学生死记硬背,基本教学手段是口授、粉笔、黑板、文字教科书。我们应把这些单一、落后的教学手段改成多样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要使其更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的特征。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既能进行集体协作型教学,又能进行个别化教学,能给学生明确的教学目的、鲜明的教学目标、丰富的教学内容和灵活的学习方法,具有多样化的教学形式。由于多媒体教学采用了图形交互操作界面,具有人机交互能力的友好界面,能把学生的眼、耳、手、脑等感觉器官调动起来,丰富了感性认识,开阔了视野,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理解、掌握和记忆,促进个别化主动式学习,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减轻过重的作业负担,也减轻教师的劳动强度。由于网络服务器装有各式各样的教育教学资料库、信息库、数据库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爱好、能力和程度来选取学习的信息,选取学习的路径和起点,确定学习的内容和数量,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难度。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形式,不断调整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的效果可以由计算机及时反馈和评价,这种学习形式明显不同于以前的学习形式,这样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实行因材施教,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有利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在教学中应用计算机的辅助教学,能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活动的机会,改变常规呆板的教学形式,使学生乐于学,善于想,勤于动手,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多媒体强大的图形功能,能突破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对在教学中出现的难以理解的内容,可以重复播放和学习,让学生领会和分析事物的发展过程。通过计算机可以反复观察一些课堂上无法演示,靠挂图和解说又很难说清的过程。利用计算机可以展现普通教学无法演示的宏观或微观世界,反映其动态的变化规律,如显示天体运动情况,显示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可以模拟核裂变的情况,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将空间变大或缩小,时间可以拉长或缩短,可以将一瞬即过的变化过程定格停留,以便仔细观察和分析。有些危险性的实验,可以通过模拟仿真,使学生掌握实验要领,熟悉操作步骤,理解实验过程,重点和难点得到解决。这样的教学过程不单是“承受知识”的过程,也是“探索知识”的过程。

4 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网络信息教学多媒体技术,为素质教育理论提供了许多实现的途径

篇9

关键词:体育教学;素质教育;职业学校

推行素质教育是国家为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提出的极具远见的战略性决策。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素质教育中应起着重要作用,而我国当前的体育教学并不适应实施素质教育目标的要求。为此,建立起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体育教学模式,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研究目的和研究任务的需要,我们借助文献资料法,辅以走访座谈,广泛征询有关专家的意见,在对体育教学的特点和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目前体育教学存在的弊端,提出了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以期为我国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一、素质教育赋予体育教学的使命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一件大事。素质教育中的素质,是指人的社会基本素质,即人通过环境与教育形成的、与我国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基本思想、道德、心理、科技文化知识、劳动技能以及强健的身体。《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明确指出,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体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的体育教学改革中,为适应素质教育的需求,必须改革传统的、以应试教育和单纯增强体质为目标的体育教学体系,代之以适应在素质教育需要的、以学生为主体的、培养学生终身体育能力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这已成为体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校体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1.体育教学的特点

体育教学由其本身学科特点和内容决定了它不同于一般学科的鲜明特性。

(1)实践性这是体育教学的本质特性。体育教学必须通过身体活动来承受适量的运动负荷,以促进身体器官、机能的发展,提高身体健康水平,并通过具体时间活动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以及良好的团队精神、合作精神等,逐步养成自觉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

(2)整体性根据体育锻炼规律,仅仅依靠课程教学是无法实现教学目的的,只有通过课内外的延伸,课上时间与课后活动的有机结合,发挥整体效应才能真正取得预期效果。

(3)社会性体育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形成若干小集体(如几支球队),在每个小集体中各成员都有其各自的“角色”,他们有组织、有分工、有协作、也有对抗,体现一定的社会职能意识。

(4)差异性体育教学受学生身体条件、性别、发展方向和能力倾向的制约较其他课程更为显著,因此,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

2.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主要功能

由于体育不同于一般学科的特性,决定了体育在人的素质教育中发挥着不可多得的独特功能:

(1)增强身心健康健康包括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生理素质和意志品德、调试能力、心理素质以及卫生健康和自我生存的知识和能力。(2)提高身体运动素质包括力量、耐力、速度、柔韧、灵敏性等基本运动素质以及救生、求生、攀爬、游泳等基本活动技能。(3)提高社会人文素质它不仅体现于提高体育文化方面的基本素质,也包括协作精神、竞争意识、管理意识等社会适应方面的素质。

3.素质教育目标对当前体育教学的任务要求

从素质教育的观点来看,当前职业学校体育改革尚未有质的变革,旧的教学体制的弊端仍在影响职业学校的体育教学。因此,职业学校体育必须认清当前所面临的任务。

(1)学校领导对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性要予以正确的认识,对学生体育发展进行整体规划,改变运动场地、运动器材及体育经费等硬件设施严重不足的问题,从而改变学校体育工作的规模和水平,为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提供必要条件。

(2)在体育教育指导思想上,重视体育教育对人整体素质培养的作用,避免片面强调体能、运动技能的提高,而忽略了学生在思想上、理论上对体育深层意义的理解和认识。在体制上,改变教学缺乏足够的灵活性,对学生管得过细、过死的现状,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

(3)在教学内容上,新的教材改变了一直沿用的旧的教学内容和方式,并且丰富了教学内容,增强了创新性和学生自主选择性。

此外,应大力提高体育教师队伍的思想素质、业务素质、创新能力,使之具备与实施素质教育要求相适应的能力。

二、对策与措施

职业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必须与实施素质教育相适应,建立的教学体系必须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从宏观上讲,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教学目标科学化

教学目标是学校体育教学体系的核心,并贯穿整个体系的始终。认真研究体育学科的性质,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这是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所谓体育教学目标就是通过体育教学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从素质教育的角度讲,体育教学的核心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具有全面的适应21世纪的结实、强壮的体魄。其中包括共性的教育目标和个性教育目标。其次,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以及自主地运用知识、技能进行运动的能力和态度,引导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使其具有稳定的体育动机和行为方式。

2.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多样化

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是体育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是改革的重点和难点。职业学校体育教学不应只是单一的身体锻炼,而应更倾向于意志、个性情感等心理素质训练。

3.教学手段和方法要注意灵活多样

体育教学的手段要改变过去一贯的教师讲解示范、学生练习、教师纠正动作的单一模式。而要把现代的科技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激发学生的想象,开拓学生的思维。另外,教学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教学组织活动交给学生带领,以锻炼学生的组织能力、协调能力。教师还可以提出教学内容、教学任务,让学生们自己选择练习方法。这些都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

4.课内外一体化,开创校园体育新文化

体育教学不仅包括课堂教学,而且还应包括课堂之外的各种体育教育活动,而这种课外的教育活动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

5.教学评估动态化

现行单纯的运动成绩和动作技能考核体育成绩的体制和做法应被以多种动态考核制度所代替,应把教学评估作为一种检验和促进教学的手段、而不能作为教学的目的。对学生的教学评价应更注重科学性、过程性、公平性、适应性观点原则,对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不仅考核其绝对运动成绩,更应以动态发展的观点考查其成绩升降变化和巩固率的相对成绩,还应对其心理发展水平、体育文化素养、终身体育能力等多方面内容进行全面的考核,这样才能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篇10

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尝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1-152-01

新修定的《语文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在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发展学生智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面向全体学生,指导学生全面发展。”那么,语文教学渗透素质教育就显得十分重要。怎样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呢?近几年我作了下列尝试:

一、在备课时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是强调以人为对象,以人自身的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它强调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确定教学要求、选择教学方法、编写教学计划时必须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必须把学生看作能动的主体,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位。教师还必须关心学生学什么和想什么,更要关心他们怎样学和怎样想。诸如上述种种问题,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渗透到每个环节中去。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

课堂教学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主战场,我的具体作法是: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五段一线式”教学法,即以培养学生“自主参与、自主学习”的能力为主线。围绕定量自读,定向自测、合作解疑、教师解疑、回味总结五个阶段展开教学。

(1)定量自读,就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教学提示,课内注释,课文内容,课前预习题,课后练习题,配套练习题,自己抄写生字,掌握生字的音、形、义;抄写词语,掌握词语的意恩,近义词和反义词;抄写句子,掌握拟人句,把什么当作什么来写,掌握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用什么比喻什么,掌握重点句,句子的含义是什么,掌握转述句的改写:把“:”改为“,”,“我”改为“(他、她、它)”,去掉“,”,掌握设问句一问一答,反问句,只问不答。(2)定向自测,就是让学生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解答预习题,课后练习题和配套练习题,掌握课文内容。(3)合作解疑,就是把学生分成若干学习小组,对学生个人没解决的字、词、句有关问题,由各学习小组合作解决。或对一题多解问题,由各学习小组代表各抒已见,发表看法共同解决。(4)教师解凝,就是各学习小组还不能解决的课文结构层次分析,归纳课文中心,分析写作特点,赏析精要语段,复述课文内容……由教师讲解归纳解决。达到学生有疑便问,有问而思辨,辨而明其理的目的。(5)回味总结,就是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小结,找基本知识点、找学习要点、重点、难点,把它们归纳到具体的语文知识体系中去。

三、在批改作业中渗透素质教育的内容

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教师教学效果的好坏,首先反映在平时作业的完成上,。其次反映在期中、期未两次考试成绩上。因此,教师必须认真批改作业,把素质教育的内容渗透到作业批改中去。那么,如何才能把素质教育渗透到批改作业中去呢?首先,把学生作业分类排队,分层批改。对优生作业要从严要求,一点儿也不能马虎,使优生从小养成独立思考,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对中等学生作业可稍放宽标准,让他们逐步达到优生的水平;差生作业要找闪光点,那怕是很小的进步都要大力表扬,鼓励他们不断进步。

四、在辅导学生时渗透素质教育

我国著名教育家孔子留下的二条宝贵经验就是:“因材施教,分类指导”。作为教师必须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性格特点、知识水平等,以便在辅导学生时因材施教、分类指导。那么如何在辅导学生时渗透素质教育呢?首先,要确定好辅导对象,即好、中、差三类学生分类排队。其次,要确定好辅导内容,即优生辅导难度大的知识,内容应多而广泛;中等生辅导难度小的知识,内容应多而狭窄;差生辅导基础知识,内容应少而简单。再次,要安排好辅导时间,优生少,中等生稍微长一点了差生应多。一般来说:优、中、差三生在时间上的比例应是l:2:3。最后,检查辅导效果,常用的方法是:随时了解学生、检查辅导效果,常用的方法是:随时了解学生、检查辅导作业、课堂提问学生、小结或分析考试成绩。

五、在语文课外活动中渗透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