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现状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4: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的现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的现状

篇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金融国际化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推动了资本、生产、技术、服务、信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快速流动,使世界各经济体的经济联系日益加深,使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出现了新的特征与运行机制。

(一)国际经济结构调整主体多元化,“金砖四国”表现不俗

2003年到2006年,是上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连续增长最快的4年。2006年全球经济增长率按实际汇率计算达到3.8%;世界贸易量增长了9.4%,对外直接投资增长了22%,达1.2万亿美元,创下了历史新高。本轮世界经济繁荣中,发展中经济体出现了全面振兴。据IMF数据,2006年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7.3%,高出世界总体增速3.5个百分点;从2001年到2006年,发展中国家GDP占全球比重从20%上升到了25%,对全球贡献率为30%,按PPP计算超过50%。原因在于:一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得益于资源领域的投资和自身发展能力增强,经济进入加快增长期;二是中东国家得益于石油收入和贸易顺差,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更多的劳动人口提供长期稳定的工作机会,年均经济增速从过去的3%左右提高到目前的6%;三是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上世纪70年代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经济增长率达5.2%;四是拉美经济稳步增长,主要大国削减公共支出、减少财政赤字、降低利率,鼓励私人投资,承受外部冲击的能力日渐增强,2006年经济增长5.3%;五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色,虽然泰国出现了短暂的金融动荡,东盟经济总体稳健,四小龙经济增长较快,2006年亚洲(日本以外)经济增长8.3%;六是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成为美国之外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又一主要动力,有研究报告预测,今后5年它们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边际贡献将超过G7集团。

(二)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催生了流动性泛滥,导致全球性资产市场泡沫化

2007年,全球经济尽管有所放缓,但仍高位运行。同时,各经济体的结构不平衡问题依旧严峻。这种不平衡最主要表现在贸易不平衡上,美国的贸易逆差连年扩张,短短几年翻了一番。这种不平衡反映出深层次的结构不平衡,美国的储蓄相对不足,而其他国家消费相对不足,同时低端产业由美国向其他国家转移。正是由于这种错位和产业转移,才造成贸易的不平衡。

从目前情况看,流动性泛滥并没有体现在消费者物价指数当中,经过连续不断的加息和收缩流动性,主要经济体的消费物价指数目前增幅相对温和。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多数国家的消费者物价指数主要是由服务价格(特别是与居住相关的服务价格,如租金等)带动上涨的,而可贸易商品(不包括原材料及能源)的价格却由于全球化和生产效率的提高而呈现下降态势。但是,流动性泛滥在资产泡沫化方面得到真正体现。不但房地产价格在经历宏观调控之后仍顽强上涨(美国房地产价格仍维持在历史高位,大幅下跌的可能性较小),而且股票市场不断将泡沫化引向新的高度。2006年度,全球股票市场涨幅将近20%,并且已经超越了2000年初创造的历史高峰。与此同时,商品市场在流动性的支持下一直高位运行。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可能触动商品市场,富裕流动性将支持能源、原材料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反弹,重新回到上升的通道。综合因素导致全球资产市场泡沫化。

(三)新一轮结构调整凸显了产品价值链分工和要素分工特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特别是随着FDI的增长和跨国公司的全球布局,传统意义上以商品贸易为基础的国际分工格局正被打破,国际分工逐步深入到了企业内部,分工方式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部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延伸,呈现出产业间分工、产业内产品分工和要素分工并存的新模式。主要有三种表现:

一是全球产业内贸易的迅速增长。产业内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既进口又出口同一种产品的现象。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内贸易规模持续扩大,根据联合国贸发中心的统计,20世纪90年代产业内贸易额已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4―1/3。同时,产业内贸易在各国对外贸易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

二是跨国公司成为国际分工的微观主体。在国际分工新模式中,跨国公司扮演着全球生产和交换的“组织者”的角色。从目前全球价值链内部分工的地位来看,全球价值链的推动者主要是行业中处于领导地位的大跨国公司。跨国公司全球化生产带动了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世界投资报告》(1999),美国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在其进出口总额中占据了较大比重,特别是在化学、机械、电子、运输设备等原材料和中间品标准化程度相对较高的制造业部门,母公司与子公司之间的贸易关系更为密切。这表明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并不仅仅是为了争夺某一市场,而是要服从其全球竞争的需要。

三是产品价值链分工导致生产的“分节化”,改变了资源配置方式。在产品内部,当分工形式从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资本技术密集生产环节升级,由产品组装环节向核心零部件环节转移时,产品的“分节化”生产得以实现。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可以在不同国家进行,这改变了产品生产只能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内生产的传统方式。目前,已经出现的一种贸易流现象:新兴工业国家出口中间品和资本品――中国出口成品――发达国家,反映的就是在全球化形势下新的资源配置方式。

(四)贸易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发展中国家贡献增加

贸易是国际关系的基本形态和核心内容。经济全球化带动了国际贸易自由化,在WTO多边贸易体制的协调下,世界范围内的关税水平大幅下降,非关税壁垒受到约束,从而为全球商品和服务贸易创造了有利环境。在总量扩张的同时,随着全球产业结构的升级,国际贸易结构不断改善。世界各国工业化总体水平的提高刺激了全球工业品生产和消费的迅猛增长,使工业制成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不断上升,初级产品的比重逐步下降。此外,世界货物贸易的发展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出口增长:按名义价格计算,2006年发展中国家的货物出口额增长了20%,达4.27万亿美元,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为历史最高水平;进口额增长了17%,在世界货物进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

(五)国际直接投资地区间分配不均衡,服务业是FDI流入的主要产业

据联合国初步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外国直接投资(FDI)总额高达1.5万亿美元,超过此前2000年的1.4万亿美元,创历史新高。2007年,弱势美元促使更多外国投资流入美国,使美国成为最大FDI引资国,估计吸引外国直接投资达1930亿美元。英国紧随其后,约1710亿美元,成为第二大新增外国投资接收国,法国以1230亿美元位居第三。欧盟是吸引FDI最多的地区,占全部外国投资额的40%。中国仍是发展中国家中吸引FDI最多的国家,其金额达670亿美元,较2006年的690亿美元略有下滑。2007年,富国和穷国在吸引FDI方面均有增长的同时,全球很多地区的跨境并购表现活跃。

生产业跨国转移成为新一轮国际投资的突出特征,服务业跨国投资在全球FDI总存量中占60%,在当年流量中也超过一半。世界跨国公司向服务业转型步伐不断加快,目前世界500强中一半以上为服务业跨国公司,其中制造业相当一部分收入也是依靠服务业。生产业与第二产业相互融合,创造出全新的产业发展模式,促进了外包的发展。2006年全球外包业加快重组,总规模估计达8600亿美元。向低成本、高素质人才的发展中国家的离岸外包迅猛发展,外包业务种类扩大到软件、后台服务、呼叫中心、研发设计等,服务外包丰富了产品供应量的内涵,成为服务转移的重要形式。

(六)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快速发展 1.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

国际贸易领域的多边协调主要是由WTO推动的。同时,在双边和地区层面,各种“自由贸易协定”(FTA)的签订和实施使贸易领域的国际协调手段和渠道不断丰富、完善。

2.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

在各国和各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下,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机制已经初步建立:(1)在多边层面,自乌拉圭回合签订了《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议》(TRIMs)以来,WTO投资政策的国际协调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2)在双边层面,投资领域的国际协调主要通过各国之间缔结的双边投资协定(BITs)来实现。(3)在地区层面上,20世纪90年代以来,几乎所有的区域性(包括外资流入较少的南亚、西亚和西非)经济组织都进行了有关投资自由化的谈判,并达成了相应的框架协议或旨在促进资本流动的合作计划。

3.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

国际竞争环境的变化使竞争政策国际协调成为日益重要的议题。尽管国际竞争政策仍然“缺位”,但越来越多的国家已经意识到了制定全球性竞争法规的必要性,正着手开展多个层次、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

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势

(一)参与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不断增多,“金砖四国”继续成为亮点

为适应全球化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产业结构加快调整的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未来必将有更多国家主动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结构调整,其经济结构调整将紧紧围绕扶“新”、扶“高”、扶“大”、扶“名牌”的调整方向进行。扶“新”。就是大力扶持新的增长点,带动行业结构优化;扶“高”。就是扶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技术结构升级;扶“大”。就是扶持企业扩大规模,推进企业组织结构优化,实现规模经济;扶“名牌”。就是扶持名牌产品,改善产品结构,提高竞争能力。除美国等主要发达经济体之外,经济结构调整的主体不但更趋多元化,而且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将继续通过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全面增长;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金砖四国”继续成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亮点,在国际经济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二)国际经济结构调整的非均衡性仍然存在

经济结构调整的不平衡对全球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对货币体系的影响在于,流动性泛滥,这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

(三)结构调整进一步向服务型经济转型,资本流动呈现水平型

国际资本流动对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主要是受经济全球化的影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结构调整的知识型服务型特征都很明显。目前,服务业占世界GDP的比重已达68%,生产业已经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生产业的迅速发展与升级使国际竞争从成本和价格的竞争过渡到技术与品牌的竞争,再演变到了产品供应链之间的竞争,成为决定各国在世界产业链和价值链地位的关键因素。从中长期看,制造业在后工业化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应逐步相对下降。

从资本流动趋势看,发达国家既是资本提供方,也是资本使用方,国际资本流动呈水平型。发达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相互投资,成为资本流动的两大主要方向。从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变化看,未来几年国际资本有可能增加对发展中经济体或发展中地区流动,特别是向那些正在采取较大开放政策措施的国家和地区流动。

(四)结构调整的区域化特征增强,新的贸易保护主义有可能抬头

在此轮结构调整中,不少国家通过双边、多边或自由贸易区谈判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改变区域内的经济关系,建立保证区域经济增长的新结构。区域一体化组织最大的特点是“对内自由,对外保护”,因而,区域性组织的发展一方面通过“贸易与投资的创造效应”,有利于实现区域内的优势互补,提高区域内部分工水平,促进区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从而带动区域内部投资与贸易的增长;另一方面,区域性贸易壁垒对非成员国的进口构成了障碍,对全球贸易自由化进程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区域化和全球化作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趋势,既相互促动,又相互制约。通过地区内部利益整合,在区域层次上实现全球化带来的部分让渡要求,这不失为一条有效而可行的道路。然而,尽管区域一体化组织的建立减少了WTO多边贸易谈判的层级,但在现行谈判机制下,WTO多边贸易谈判一定程度上成为区域一体化组织彰显地区利益的平台,区域一体化组织日益增强的谈判势力及其对地区利益的维护常常使谈判陷入僵局,从而对多边国际协调机制及其有效性带来新的挑战。

(五)此轮结构调整将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竞争力的差距拉大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的发展中,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仍处于主导和优势地位,但发达国家之间在经济、科技、市场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规律仍在起基本作用。面对全球化的挑战和机遇,少数发展中国家将发挥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提升产业结构,成为又一批新兴的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但由于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工业化进程尚未完成,高技术产业尚处于初始阶段或虽已起步但尚未形成规模效益,其国民经济主要成分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国际竞争力较弱,因此,各个国家在参与全球化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还可能拉大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差距。

(六)跨国公司将继续发展,但受约束大,政府和社会力量增强

上世纪的90年代以来,跨国企业兼并、收购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超过了历史记录。一个新企业或新经济发展的利润空间很小,基本被跨国公司垄断,要发展新的跨国公司,进入的门槛条件也越来越高,甚至超过了国家经济的承受能力和本国市场所能够提供的规模和利润。跨国公司在某种意义上开始垄断世界市场份额,而不再是继续投资,因此而导致跨国公司发展与非跨国公司发展之间差异拉大,非跨国公司逐渐被纳入跨国公司的国际分工体系,因此而形成等级分类和控制的发展模式,这在21世纪初将更加明显。从这个意义上讲,后起国家那种试图全面追赶的跨越式战略可能不能实现,或者实现的难度很大。

篇2

【关键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措施

水利工程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程,保证工程质量对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同时水利工程建设是一个系统且复杂的过程,涉及内容多、影响因素多,这些问题都大大增加了水利工程施工的难度。然而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水利工程施工要求越来越高。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要想健康稳定的发展、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应当采取有效措施提升施工质量。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在施工中的科学有效运用对提升施工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当从企业和工程实际情况出发,针对影响施工技术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有效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平和质量。

一、当前水利施工技术的现状

(一)水利施工技术落后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科技创新成为企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国民经济的增长的重要支撑。然而实践中我国很多水利施工企业缺乏对水利施工技术的及时有效更新,并且很多施工设备是在沿用过去的陈旧设备,这些问题都造成了对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效率的严重影响。实践中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都是过去计划经济下的事业单位转化而来,企业管理者对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还没有完全掌握,仍在沿用过去的管理理念,并对于企业竞争力、新技术的重要性、设备对于施工的影响缺乏深刻的认识,最终造纸施工技术和设备严重落后[1]。

(二)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管理机制

水利工程企业的高效运转为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为基础和前提,然而当前我国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内部并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最终导致施工工程质量监管体系的实效。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水利工程建设行业竞争愈发激烈,水理工程施工企业不得不面对更大的竞争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只有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促进水利工程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水平的提升,才能够为水利施工公正质量的提升提供保障,进而实现企业市场竞争力的有效提升。

(三)水利工程施工人员素质不高

科技的不断发展持续推动着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升级,同时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运用的设备也更加复杂,而这些都需要被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深刻熟练掌握。所以,实践中水利工程施工企业需要吸引和培养大量的高素质技术人员。但在实际中技术人员老龄化、缺乏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问题在很多水利工程施工企业中都普遍存在。老龄化的技术人员在新技术的掌握能力上很难达到要求,同时年龄结构偏高会导致企业缺乏人才的后续保障。另外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的匮乏会造成企业对高、精、尖技术无法有效运用,在具体施工中不得不运用效率低、科技含量不高的设备和技术。

二、影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相关因素

(一)人为因素

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直接操作者、施展者是人,水利工程施工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影响较大,所以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能够以饱满积极的态度投入到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同时能够依照相关规范和工程要求完成各项工作[2]。

(二)方法影响因素

水利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措施是水利工程施工中对技术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工程设计人员一旦在施工方案设计中考虑不够周全,应用的施工工艺陈旧就会影响水利工程施工的技术和效率,进而为施工技术的运用造成困难。

(三)环境影响因素

实践中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质量与工程地质和水文情况息息相关。同时水利工程施工中有众多因素会对施工设计、作业场地、组织分配等造成影响,进而使得水利工程项目施工质量和施工技术产生影响。此外相关责任单位监督、监理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技术的成效也是决定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和技术的重要因素。

(四)材料影响因素

水工程施工技术实施也与工程材料的质量和性能息息相关。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实施有一定前提要求,只有这些要求得到有效满足,相关技术才能科学有效地运用。而工程材料正是施工技术运用的重要前提条件,实践中很多施工企业为了解决成本实用质量、规格、性能不符合要求的工程材料,违反了技术要求,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实施造成困难。

三、解决当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问题的策略

(一)提升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水平

科技是企业竞争制胜的法宝,实践中企业应当从过提供水利工程施工中的机械化水平、加大科学技术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创新、引进现代化的技术设备促进自身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提升。同时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还可以通过和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合作的方式获得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供给的保证。此外水利工程施工单位应当从水利工程项目实际出发,以施工的不同特点为依据,对相应技术难题进行探索和研究,实现实际施工项目和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研究工作的一致。最后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当加强现代化生产技术的应用,进而实现工程质量的有效提升。

(二)对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完善

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能够通过科学技术的有效运用获得水利施工技术的新鲜血液,同时也可以通过现代化管理模式的运用为企业自身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和具体应用提供保证。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当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为依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自身的管理模式进行完善:首先企业可以和高等院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工程项目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其次,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当以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进行施工经费的合理分配,并对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分析和科研工作进行强化,实现水利工程项目的科学施工,最终实现水利工程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最后,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当投入一定资金建立科学技术创新专项资金,通过研究经费支持和经济激烈增强水利工程施工技术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和成效,进而实现企业竞争力的有效提升[3]。

(三)对水利工程施工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提升

人员因素是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发展竞争的关键所在,技术人才是当前水利企业技术创新的关键点也是难点。实践当中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当从企业内部技术创新人才的现状出发,对相关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吸纳和培养。具体操作中水利工程施工企业应当对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地管理制度进行完善,不仅要大力引进年轻的技术人员加快企业内部技术人员的知识更新,还要对现有技术人员进行培训进而促进他们技术骨干作用的有效发挥。同时水利工程企业应当将年轻技术人员的技术创新和老技术人员的经验进行有机结合,进而实现对技术的完善和创新水平的提升,最终为水利工程施工企业综合能力的提升提供保障。

结语:

通过以上内容可知水工程施工技术受较多因素影响,因此水利工程施工企业要想提升施工技术水平就应当综合分析各项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本文分析了当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了影响水利工程施工技术的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了解决施工技术问题的方法策略。但本文还存在一定局限,希望行业人员能够加强重视,采取有效措施促进水利工程施工技术提升。

参考文献:

[1]叶桂荣. 分析水利施工技术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 江西建材,2014,(07):127-128.

篇3

关键词:水环境监测;水污染特点;生态监测

Abstract: at present, along with our country c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ialization, the water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refor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becomes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staff, water resources can be rational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The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China,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 briefly summarizes, and proposes relevant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Keywords: water environment monitoring; water pollution; ecological monitoring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重度缺水的国家,对水资源实施有效的管理,合理开发、保护和利用水资源,需要及时掌握水污染现状,以改善我国的水污染严重的现状,有效控制污染。

一、我国水环境监测现状

水环境污染的特点

水环境污染本质是有毒化学品污染,表现在有机物污染和无机物污,污染呈时间和空间的特点。

水环境监测现状及环境管理对环境监测的新要求

(1)传统水环境监测技术

传统水环境监测技术主要是理化相结合的监测方法,水环境监测技术由最初的分光光度法测定到之后的高灵敏度的分析仪器和科学的分析方法的运用。

(2)非传统水环境监测技术

生物监测技术是利用水生物对水体有害物质的敏感性,通过对不同水生物在不同水质环境条件下相应的活动变化状况测定和分析,得出生态系统已经发生变化或已经产生影响而没有显示出不良效应的信息。

遥感监测技术主要对大范围的水域进行监测,水体及其污染物质的光谱特性是其进行水环境监测与评价的依据。

水质自动监测技术主要是建立监测站点实时监测水环境状况,及时发现污染事件,随时做出水质状况报告,并建立水质监测模式,做到水质监测的预报。

(3)环境管理(预警)对环境监测的新要求

采用传统监测和非传统监测技术相结合的指导思想和科学分析方法,建设完整的信息化数据,完善模型分析,及时、科学的让信息化服务环境,是环境预警对环境监测新的要求。

二、我国水环境监测中存在的问题

缺乏科学统筹管理

以地表水监测为例,在流域水环境监测中存在行政界限断面问题。网络管理按行政隶属关系运作,条块管理现象严重,监测方案不统一,导致区域间环境监测数据差异。这种分工不明确也就导致了监测路线的混乱,部门之间缺乏合作,导致资源利用没有充分优化。

有机污染与无机污染监测力度不协调

对我国水质监测指标中无机物污染的项目研究综合投入较低,二者监测力度不协调。不利于我们掌握水环境的污染情况和得出准确数据,达不到有效监测和控制的目的。

缺乏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

我国水环境监测领域还未达到一个项目一个标准分析方法的最低要求,分析方法适用性低,对于98项受水环境质量标准与污水排放标准控制的污染物存在不匹配的情况。另外,水质分析方法缺乏体系化和系列化,使得已颁布的标准较为尴尬。

缺乏科学有效的调研

缺乏科学有效的调研和行动力,对以往的经验过于依赖,制定的水质监测项目与水环境状况匹配度较低。其一,水环境监测项目缺乏针对性,出现对某些污染度较轻的项目进行反复地、重复监测的问题;其二,水环境监测项目具有片面性,仅仅着眼于水体本身,对浮游生物,底泥的监测不到位。

不能满足环境预警的要求

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是对水质自动监控、信息集成与传输、卫星遥感、气象与水文、信息整合等多种技术综合运用,这就需要科学统筹和高效运作管理模式。而我国在水环境监测方面的管理缺乏统筹,分工混乱和多家管水的局面,严重阻碍了水环境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

三、现代城市环境工程污水治理现状及原因分析

1、 不同类型的污水环境状况分析

我国地域辽阔,地区间社会、经济、人口、文化等方面差异较大,城市的规模不一,类型多样,没有较为完善的统一分类,现针对几种典型的城市污水环境状况进行分析。

2、 制约我国城市污水治理建设原因

近年来,随着城市的发展,规模增大,居住人口越来越多,尤其在经济发达地区更是企业众多,种类复杂。但是我国城市的污水治理普遍存在以下现象:

①基础设施缺乏,污水处理率低,与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②人口增多,污水排放量迅速增大,水质趋于复杂,已成为流域水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

③水污染管理体系混乱,治理目标不明确,标准依据缺失,并由此造成在规划、监管、资金筹集与运行保障方面的困境;

④适用技术缺乏,小城镇水污染治理难以实施。

分析表明,制约我国城市污水治理建设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主观意识欠缺。在城市经济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的同时,城市环境建设却远远滞后,造成人居生活环境与配套市政设施的建设严重不足。尤其是对水资源的保护缺乏规划,造成污染源排污失控,污水治理严重滞后,环境污染形势日益严峻。据调查,大部分的城市都没有污水处理设施,有的甚至污水横流,严重影响了城市的人居环境及生态环境。

②建设运营资金极度缺乏。目前我国污水处理大部分依靠国家投入,但小城镇规模较小,基础薄弱,能争取到的污水治理资金很少,加上大多数城镇排污收费体制不健全,导致污水处理厂建设运营所需资金筹措困难。根据初步估计,要完善我国城市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至少需要巨额资金投资。建设和运营资金的极度欠缺成为制约我国城市污水治理建设的重要原因之一。

③技术及人才的缺乏。很多城市在上马污水处理项目时,决策者由于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盲目选择不适宜的污水处理工艺、技术,造成运行与维护困难。另外,污水处理本身工艺复杂、设备繁多,城市一般缺乏专业技术能力强的管理维护人才,从而难以保证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稳定有效运行。

④管理运营模式弊端突出。在旧的管理体制下,污水处理设施由政府部门建设、运营、管理,效率低下;而且运营费用由政府财政拨款,与大多数的事业单位一样,特别容易造成机构的人员臃肿,工作缺乏积极性,难以吸引专业技术人才。

⑤政策法规不完善。城市社会经济水平较大中城市落后,虽然国家已经逐渐重视城市的污水治理,但是具体行之有效的扶持鼓励政策较少。另外,城市的污水治理具有其本身的独特性,现行针对城市污水治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太适宜小城镇,保障小城镇污水治理建设的正常开展需要完善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

四、解决水环境监测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加大水环境监测力度

为了使监测结果更加如实的反映水质状况,更加科学化,应当加大水环境监测的研究力度,将长期未检测出在标准值以下的项目删减掉,增加有无机物污染监测项目,争取有机物单项水质控制指标代替综合控制指标和无机物化验数据更加精确。

加大监测仪器的研发

引进国外技术和先进的经验,结合我国水污染实际情况,加大对现场监测、自动监测和在线监测类仪器的研发,实现水环境监测仪器的本土化。摈弃盲目引进国外先进仪器的错误理念,避免造成国内水环境污染和国外仪器的不匹配,致使监测结果不真实。对于现有的设备,例如采样器进行测试筛选,并进行有效推广。

建立科学有效的分析方法

分析方法要与国家水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相适应,参照西方先进国家的分析法,针对我国饮用水源、地表水及废水等建立相应系列的标准分析法,在应急监测中对污染事故可以及时判断与分析,完善实验室内和整个水环境监测程序的质量控制和保证。

建立有效的生态监测和监督机制

监督执法需建立一个快速反应队伍进行具体实施,运用遥感技术进行水环境监测,努力做好水环境监测工作,切实改善水环境、合理利用水资源,确保安全用水。生态监测机制可以弥补理化监测的不足,具体表现在生物监测领域:其一,监测灵敏度高和功能多;其二,具有连续监测功能,可以综合反应环境质量状况。

预警建模及相关数据库的建设

建立地表监测和高空监测预警机制,即水质自动监控和基于卫星遥感的GIS技术,对水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监测数据的采集、传输和储存。在预警体系中运用BP神经网络水质预测模型、地表水COD灰色预测模型和WAPSP5模型等水质监测方法,建立快速高效的水环境应急机制。

五、结语

目前,还有许多问题存在于我国水环境监测中,比较突出的是不够重视和落后的监测技术。做好常规水环境监测,稳步推进水环境监测的现代化,阶段性的实现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对国外先进的检测技术进行引进和借鉴,并将遥感及地理信息系统等高新技术与水环境监测结合起来,提高我国水环境监测工作的时效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 李斌.浅谈水环境监测的一般过程[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0(02)

[2] 刘颖,刘丹.中国流域水环境监测现状分析[J]. 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8(03)

[3] 杨玮.水环境监测化验室废液处理方法的探讨[J].干旱环境监测. 2009(01)

篇4

关键词:石油;交接方式;计量技术;展望;

中图分类号:TE8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1-00-02

我国是石油大国,石油作为我国的重要经济来源和能量来源,其自身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在对石油进行存储、运输以及交接的各个过程中由于具有危险性的特点,都要进行严谨的防护措施,避免在交运的过程中出现安全隐患问题,在石油运输的过程中,一般使用的运输工具都是比较大型的容器,但是这些容器由于属于各种类别的油罐车,这些油罐车本身就不具备计量工具,没有刻度进行计量,这样在进行计量工作时就带来了难度。这样在进行石油交接时的计量工作在完成的时候具有一定的难度,这就需要石油计量交接方式进行完善,使得能够提供准确的数据,能够通过石油交接进行经济交易。

一、现有石油计量交接方式

(一)计量交接方式。就目前来看,我国是一个石油大国,石油能源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是比较显著的,在发展的过程中,我国的石油贸易已经逐渐和世界接轨,其石油交接方式也是不断的像世界各国学习,通常是通过体积法和体积质量法来完成石油计量工作的。在实践中,这两种方法其准确程度是不一样的,体积质量法在进行计量时比较准确,首先是对石油进行体积计量,然后按照石油的准确温度以及密度按照相关的计量公式进行总体计算,而体积法在计量的过程中仅仅依靠石油的体积利用相关的公式进行计算,没有依照石油的密度以及温度产生的影响,计算出的数据就没有那么准确,可以利用石油在实际温度下进行测量的数值与石油的标准体积进行转换,在对石油进行计量的公式中,需要依靠石油的准确温度,石油的标准密度以及对容器容积表的标准数据,能够利用精确的计算来进行测量。在测量的过程中,不能确保其周围环境的温度的影响,但是其计量石油的准确温度以及标准体积都会对质量产生影响,这样能够在实践的过程中,要保证标准密度的准确性,能够对于同一批石油进行测量,起测量的环境以及条件要完全相同,要明白的是标准密度会对石油的温度、体积以及表现质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在石油进行测量的过程中,其承载石油的容器也会对石油的体积产生影响,这就说明在进行石油测量的过程中,其手工测量会存在一定的误差,需要加快改革速度。

(二)体积法的优缺点。在石油进行交接的过程中,其石油交接工作需要运用到体积法,运用体积法能够直接通过测量出的体积进行定价位,其操作性比较强,能够有效的避免在石油测量过程中石油的密度以及温度等众多因素造成的影响,避免了计量工作的麻烦性,这是体积法的优点,但是在计量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在进行石油计量的过程中,石油体积本身手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利用体积法进行测量时难免会避开这些影响因素,这样就不能够准确的测量出石油的体积。

(三)体积质量法的优缺点。体积质量法的优点显而易见,相对于体积法来说,增加了一些质量因素,能够保证在计量的时候能够最大限度的避免数据误差,体积质量法通过对石油的温度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以及石油容器带来的影响,在计量的过程中能够科学的充分利用周围的环境对石油的总体质量能够有一个客观的数据显示。石油体积的测量本身与众多的因素有关,石油本身的密度以及温度的变化都会对石油测量产生影响,经过实验证明,石油的体积本身是一成不变的,利用相关的计算公式进行测量,能够准确的计量出石油的体积。

二、石油计量技术

(一)静态计量技术。静态计量技术的首要原则就是在石油处于相对静止的状态下进行测量,这样能够通过石油在不能变化的情况下进行测量,石油被储存于灌装的容器中,这样能够通过容器的测量标准并根据国家对石油测量的要求标准进行精确的测量。

(二)动态计量技术。动态计量是指通过运用专用测量仪器对流动的石油进行计算,从而测出石油的总体体积,相对于静止计量方法,在实际计量的过程中,能够通过专业的计量手段计量,这样的测量手段其精确度也显著提高,比人工测量准确很多。在经济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对计量手段本身就具备了较高的要求,目前流量计量的方法已经广泛的运用在石油计量中。在现代的计量手段中,流量计量方式的种类多种多样,除了质量计量法其他的方式都是直接对石油进行体积测量,通过石油的准确密度以及温度进行石油测量,这种方式能够避免人工计量带来的数值误差,能够在使用的过程中能够同时测出影响石油质量的相关因素,但是这种计量方式在计量石油体积时,需要对石油中的气体含量有一个严格的规定标准,在严格的标准下能够通过动态计量技术测量石油的体积。

三、计量方式与技术的展望

(一)就目前来看,我国的石油计量手段主要是通过手动的方式进行测量,我国是石油生产大国,在进行计量的过程中需要严密性,在经济技术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大力发展自动计量技术,最大限度的代替手工计量方法,能够实现智能化,并通过自动化避免在计量的过程中出现误差,并通过高新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对石油测量进行合理管理。

运用人工计量手法在一定程度上不能精确的进行测量,并且在测量的过程中比较容易受到容器的制约,这样就不能精确的测量出石油的体积,在进行石油体积测量本身在容器的选择上就具有限制性的制约因素,石油容器的形状本身多种多样,在计量的时候就容易出现差错。如果通过测量之后在进行质量换算环节时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限制,尽管人工计量所受的限制因素可能存在的影响不大,但是会影响石油体积的计量。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在进行石油质量计量中对计量方法有了较高的要求,对人工计量手法带来的弊端做出了较高的关注,这就需要不断的完善计量手段。

(二)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在进行石油计量中,不断的完善计量手段,发明了流量仪表,通过自动测量进行测量,避免人工计量带来的数据误差,但是由于在发展初期,许多石油企业并没有运用到实践中来,其自动计量技术也不够完善,我国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不够,并不能在中小企业广泛的使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石油技术制度在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中,资金的广泛投入就使得石油计量手段不断的完善,能够对石油交接带来有力保障。

四、结束语

总之,我国是石油生产大国,石油业的大力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带来巨大的进步。因此,石油计量交接方式以及计量手段的多样化,对我国石油的对外贸易起着重大的影响,对石油体积的准确计量,能够有效的保证石油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在进行石油计量的过程中,石油计量交接人员需要进行严密的测量。随着社会的发展,其石油计量手段也在逐渐的完善,技术在不断的进步,对石油业的发展带来了有力的保障,我国大力发展自动计量系统,完善石油计量交接,提高经济水平。

参考文献:

[1]孙婧.石油计量技术的发展展望[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4(07)

篇5

我国股票指数期货正式推出已逾三年,目前仍处于稳健发展阶段。股票指数期权是在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基础上产生的。期权购买者付给期权的出售方一笔期权费,以取得在未来某个时间或该时间之前,以某种价格水平,即股指水平买进或卖出某种股票指数期货合约的选择权。股指期权与股指期货存在着权利义务不同、风险收益机制不同、杠杆效应不同等区别。

二、美国、韩国、台湾的股指期权发展特点

国际股票市场的交易方式经历了现货、期货、期权这样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演化过程。目前,股指期权已发展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为成功的风险管理工具之一,在全球衍生品市场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

(一)美国股指期权发展特点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股指期权的国家。世界上第一个股票指数期权产生于芝加哥期权交易所。1983年3月11日,该交易所开发了CBOE-100指数期权,后更名为标准普尔S&P100(OEX)指数期权。其后股票指数期权的发展向两个方向展开,一个是许多的交易所都相继推出了股票指数期权。另一个是股票指数期权的品种也不断增多。

美国股指期权市场呈现出许多特点:

1、产品创新不断。从期权属性来分,如今美国上市的股票指数期权已包括了许多种类。从大的方面来看,有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有欧式期权和美式期权。

2、交易量快速增长。从交易量来看,最近几年,股指期权产品一直是增长最快的衍生产品之一。CBOE在2000年,年交易量就突破3亿张。到2005年期权合约量已到468249301张,比上年增长30%。

3、国际化趋势明显。美国股指期权市场的国际化表现在多个方面。首先是投资者的来源国际化。另一个表现是期权交易所纷纷推出国际指数期权。再次,期权交易所走出美国开展与其他国家的合作与交易如近年来CBOE与中国的合作和交流就大大增加。2004年5月6日,美国股票交易所(AMEX)推出了中国指数期权。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BOE)也于2004年11月8日开始上市中国指数期权(CYX)。

4、交易设施和技术不断完善。交易设施和技术的不断完善是股指期权交易有序进行的客观条件和基础。

5、市场监管体系较完善。美国股指期权市场主要有四个层次:中央监管、行业自律、交易所规则和各经纪商的自律。中央监管机构如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和美国财务会计标准局(FASB)。美国有丰富的股票交易所的成功经验,为建立完善的股指期权交易制度提供了经验。期权品种设计中的期权清算制度、头寸限额和保证金制度都是保证股指期权市场顺利发展的基础。

(二)韩国股指期权发展特点

韩国证券交易于1999年所推出股指期权。股指期权的诞生满足了韩国投资者为指数交易寻求保险的市场需求。2011年韩国股指期权交易量为36.72亿手,占全球总交易量的63.7%。其中KOSPI200股指期权早在在2001年一跃成为当年全球期权交易量第一的品种,单个产品年成交量曾超过全球衍生品成交总量的四分之一,可以说是国际衍生品市场上史无前例的“黑马”。

1、政府大力支持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韩国政府在建立金融衍生品市场过程中发挥明显的政策导向作用,积极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在1987年时韩国政府就修改了证券法,为股指期货的推出提供法律依据。1993年成立期货、期权委员会,为金融衍生品的推出做准备,1995年12月制定期货法。在1997年爆发金融危机后,为加强金融衍生品的风险监管,对期货执行法规进行修改。2000年12月29日对期货交易法再次进行修改,到2004年,韩国期货市场合并到KOFEX之下,KOFEX成为韩国惟一一家期货交易所。

2、创新的交易方式形成了特点鲜明的投资者结构

韩国股指期货、期权交易获得成功的深层原因首先应该归结为网上交易的盛行。韩国网络基础设施齐备,交易所拥有完全计算机化的交易系统,能够保证快速可靠地执行指令,也适合家庭交易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发达的基础网络,为交易所吸引众多投资者通过在线交易系统上网交易提供了物质基础。目前,网上交易量已经占到韩国股指期货、期权交易量的50%以上。

3、市场参与者分工明确

从韩国股指期权市场的流动性角度来看,股指期权净买入/净卖出的交易量分布非常符合角色分工。期货佣金商、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以及保险公司等作为合约成交量的净卖方提供了市场流动性,合约的净买方则为个人投资者、外国投资者、银行,这部分投资者往往需要衍生品工具提供资本保值增值的功能。合约的净买方中,个人投资者占主要份额。

(三)台湾股指期权发展特点

2001年12月,台湾股指期权的上市是台湾期货市场里程碑式的重要事件,该品种推出后获得市场交易人士的青睐,日均交易量从2002年的6316手大幅提高至2009年的287181手,增长了45倍。

1、做市商制度的推出

台湾在2001年上市台指期权时,成功推出做市商制度。做市商制度缩小了市场买卖价差,除可让市场价格在高流动性中得以准确反映,也让套期保值者有信心进场避险,且自营商(做市商)进行做市交易时,为规避做市部位风险,也会在相关品种上进行避险操作,带动整体期货市场的交易量。台湾期货市场自营商(含做市商)的交易比重从2001年的4.74%大幅增长至2009年的48.71%,在台湾期货市场中扮演了关键性的角色。

2、期货从业人员的热情推广

在2002年台指期权推出初期,期权在台湾是一个较为陌生的品种,其对于一般投资者而言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因此,期交所与期货商均投入大量人力开设一系列教育课程及开办交易奖励活动,期货从业人员通过与一般投资者面对面的沟通,使投资者能够深入了解期权的特性、交易策略及交易风险,让投资者对期权品种产生兴趣,增强入市的意愿。

三、对中国的借鉴意义

(一)投资者教育

期权市场的发展和期权理论的发展是相互促进的。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期权理论对期权市场发展的指导作用是非常明显的。在期权市场的发展过程中,期权知识的普及也相当重要。为了使普通的投资者能参与到市场中来、同时为了避免盲目的投机给市场造成大的波动,对投资者进行必要的期权知识培训显得尤其重要。从整体上来说,中国目前在期权方面的研究水平还比较落后,有影响的原创性研究几乎没有。理论水平的欠缺和实际经验的不足,在金融不断开放的条件下会使中国的投资者与国外的投资者之间处于极为不利的竞争地位。相应地,监管方式和手段很难跟上形势的发展要求。因此,在美国和新加坡等其他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基于中国的股指类期货和期权产品的紧迫形势下,加强对期权理论和知识普及方面的投入、积极引导对期权知识的研究和普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做市商制度

与手续费减收政策相比,郑州商品交易所于2002年4月推出的指定交易商制度向着做市商制度更进一步。郑商所在此之前已经深入研究了做市商制度及在期货市场实行的可行性。并向国家监管机构提交了正式报告。由于做市商制度在国内金融市场尚属探索中的新生事物,出于谨慎性考虑,同时结合期货交易中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变通的情况下推出指定交易商制度。在对做市商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和指定交易商措施的基础上,为了迎接股指期权交易这一新型交易工具的推出,并确保推出后能够成功运行,郑商所正在加紧制定《郑州商品交易所期权做市商管理办法》,并确定在开展股指期权交易的同时实行做市商制度。这意味随着期权的上市,做市商制度有可能在我国金融市场完成实质意义上的突破。与期货交易相比,股指期权交易的交易策略众多、交易理论复杂,被称为华尔街的“导弹科学”,更需要做市商发挥其专家作用,为期权提供报价,因此引入做市商制度更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交易系统

从分析中可以看出,美国、日本、台湾股指期权的迅速发展都离不开发达的网络系统。完善的交易网络为交易者提供便捷的网络下单环境,这大大地提高了股指期权市场的交易效率。在电子交易平台的建立与发展上,通过多样化的交易策略与仿真工具,让交易者可以很方便地分析交易策略和计算控制损益风险,这是我们要努力的方向。韩国和台湾的实例都表明拥有发达的家庭网络系统,提高网络覆盖率会极大地方便个人投资者在家中进行交易,提高交易数量和佣金比例。同时,期货交易所应加强技术和通信的建设和优化升级,设施,保证完全计算机化的交易系统能够保证命令被快速可靠地执行。

参考文献:

篇6

《国际通货体制改革的新动向》,《国外社会科学情报》1986年。《日美欧对亚洲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发展战略报》1988年1月29日。

《世界经济集团化的原因及三大经济圈的比较》,《财经论坛》1989年3期。

《论亚太经济圈的若干问题》,论文集《亚太经济合作与辽东半岛对外开放》,东北工学院出版社1991年出版。

《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经济联合》,《世界经济》1995年6期。

《浅析世界服务贸易》,《世界经济与政治》1996年8期。

《90年代前期世界直接投资的回顾与展望》,《世界经济》1996年8期。《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新发展与特点》,《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11期。

《世界经济区域化、集团化的现状与区域经济圈自由贸易的发展》,《世界经济》1997 年11 期。

《APEC框架下的东北亚经济合作与中国的对策》,[日]《亚洲太平洋研究》1998年3月。

《Northeast Asian Ecnomic Cooperation within the APEC Framework and China`s Policies》,《APC journai of Asian-Pacific Studies》1998.5。

《APEC为东北亚经济合作创造了有条件》,《世界经济(英文版)》1998。

《国际间企业收买合并的新》,《外国问题研究》2000年3期。

《跨国购并的迅速发展及其意义》,《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1年5期。

《20世纪90年展中国家对内直接投资的回顾》,《外国问题研究》2001年3期。

《发达国家IT产业的衰退与世界经济的连锁危机》,《学习与研究》2001年6期。

《金融全球化与发展中国家》,郭连成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应对》(中国财政出经济版社2001年6月出版)第九章。

《投资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郭连成主编《经济全球化与不同类型国家的应对》(中国财政出经济版社2001年6月出版)第十章。

《国际直接投资的迅速发展与跨国购并》,《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1期。

《当前国际直接投资的特点及其展望与对策》,《领导决策》,2003.3。

《全球化新论》,《财经问题研究》2003.5。

《WTO农业谈判与坎昆会议前景》,《国际贸易》2003.8。

《日本WTO农业谈判的基本立场与分析》,《世界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2003.9。

《WTO农业谈判的破裂及其原因和展望》,《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11。

篇7

关键词:要素流动;世界经济增长;影响机理

一、世界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

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史进行分析能够了解到,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经济呈现着各国独立发展的状态。在世界市场形成之前,区域贸易出现在了世界经济之中。但是各个贸易区之间并没有联系,一直到航海技术以及科技革命后,国际贸易在世界经济中的作用逐渐体现。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跨国公司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使得各个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关系更加紧密,推动了国际贸易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的数量增加和规模增大使得直接投资(FDI)的流入量也不断增加。笔者经过分析发现,随着跨国公司数量的不断增加,直接投资波动幅度明显加快。受到投资本身特性的影响,以及其波动与跨国公司数量的关系密切,所以直接投资在世界经济中的活跃程度得到了显著的提升。对整体的趋势进行分析能够发现,直接投资的增长率比国际贸易要快,目前,国际直接投资已经超过了国际贸易。现阶段,转型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流入量显著提升,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的流入量。可以说,转型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成为了吸引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就目前的发展形式来说,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就是国际直接投资,已经完成了国际贸易为主要特征的转变。这使得对世界经济增长受到要素流动影响进行重新的分析更加重要。

二、传统经济增长理论中要素观的应用

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本质问题为经济体的想差异性和真实收入随时间增加而增加的原因。经济增长理论一直是广大经济研究学者探讨的重点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经济增长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由于世界经济的增长机理会随着世界经济运行特征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所以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新古典增长理论以及内生增长理论都成为了传统的经济增长理论。斯密在其经济增长理论中提出,推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是国际分工,而国际分工的动力则来自于不同国家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不同的工人由于分工的不同,进行专业化的操作也有所不同。通过工人的反复操作,提升了物品的产量。在不同的工艺制造中,进行有效的劳动分工,能够使得劳动生产力得到成倍的增长。同理,在不同的国家,劳动生产率不尽相同,使得国际分工产生。不同的国家专门进行某一种专长的业务操作,在世界范围内提升了生产率,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新古典增长理论是在索洛和斯旺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在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假设了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其中发挥调节作用的是价格机制。新古典增长理论还指出,资本与劳动可以互相替代、规模报酬不变以及技术的进步是外生的。结合道格拉斯函数能够得出:第一,经济最终总会趋向均衡增长。第二,短期的经济增长受到储蓄率变动的影响,长期的经济增长由技术的发展情况所决定。第三,不同的经济体之间可能会存在趋同。在内生增长理论中,资本、劳动力以及技术都是基本的生产要素。该理论中假设了人力的投资、资本积累知识外溢会影响技术的进步,对其产生推动的作用。所以,能够实现长期的、持续的经济增长。相比于新古典增长理论,对于要素有了更多的要求。内生增长理论认为,经济的增长不仅需要要素的量变,还要求着要素的质变。

三、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影响机理的分析

(一)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分析

人均实际产出持续的、稳定的增长就是经济增长。在目前跨国公司的数量以及直接投资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要素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作用为:要素流动有效提升了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在实际的生产中,有多种的要素相互配合、共同组成了生产过程。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中,包含着技术、资金、管理等等要素,可以统称为资本K。所以,要素流动的过程可以由资本流动的过程进行直接的体现。为了分析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可以进行如下假设:在生产过程中,只包含着资本K以及劳动力(可以用字母L进行代替)。这就意味着,资本K从一个国家流向另一个国家,就是要素的流动。对于资本K的流入国来说,新流入的资本结合学习效应,能够完成对L的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资本K与新的L相结合,在保证了原有生产效率的基础上,由于科技含量以及管理水平的提升,原有的边际生产效率也得到了提升。对于资本K的流出国来说,剩余K的边际生产效率得到提升,使得L逐渐转移到资本部门,有利于新的资本K的生成。由此能够得出,要素流动对于两个国家的要素边际生产效率都有所提升。可以说,要素流动对于世界经济增长的微观效应就是要素的边际生产效率的提升。

(二)要素流动对世界经济增长的中观效应分析

1.对国家要素结构的影响。在国家的要素构成中,各种要素之间的比例就是国家要素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由该国家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在国家要素结构中,各个要素的比例以及要素的总量都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影响。在国际直接投资的不断增长下,要素的流动主要表现为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或转型国家尽心更直接投资。由于经济增长会使得要素以及要素结构得到更新,所以要素的差异是无法消除的。这就会使国家的要素结构不断发生变化,结合直接投资的调整形成新的国家要素结构。例如,在发达国家相互投资时,由于国家之间的需求结构有着一定的差异性,所以更好的刺激了相互投资。2.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结构主义认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就是产业结构的变化,同时,产业结构也会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不断的调整。不同的要素结构会形成不同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的改变也影响着经济的增长,所以,要素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进行的。可以说,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相互推进的。产业结构与要素结构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密,这就意味着一个国家在进行经济政策的调整与规划时,除了要对该国家的产业结构进行考量,还要将要素结构纳进考虑的范畴。在要素流动后,两个国家的产业结构都能够得到一定程度的升级。对于要素的流入国来说,因为流入了高端要素,所以产业结构与要素结构都得到了优化;对于要素的流出国来说,资源不断的流向高端的产业,实现了产业的升级。

篇8

一、教学内容专题化选择的原则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任何一门经济类公选课程设计最重要的一个方面,需要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不同,综合考虑“三求”,即学科要求、学生诉求和社会需求,为此需要兼顾三个基本原则。

1、三个基本原则

一是基础性原则(学科要求),关注本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关键知识点,将这些内容传授给学生,也就是“学科体系有什么就教什么”。目的是将已有的知识结晶高效传授给学生,这是教育存在之根本原因,也就是传统教育所采取的主要原则。

二是针对性原则(学生诉求),即要考虑学生的诉求,采用拉动型教学,根据学生的关注点去安排教学内容,也就是“学生要什么就教什么”。这种重点考虑学生需求的“点菜式”教学安排,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是实效性原则(社会需求),即考虑到社会的需求,当前社会要求学生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教学中要重点传授这些内容。即使由于课程自身特点导致涉及的实效性内容不多,但在教学内容设计时,也要尽量考虑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上述三原则可以根据课程性质的不同来确定优先级的顺序。专业课必须考虑到基础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搭建本学科的理论框架。公共选修课则更应该关注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学内容的选取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2、《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内容选择的具体原则

实际上,世界经济热点问题没有现成的教材。当然也可以从国内众多的《世界经济学》教材中选定一本,略加变动教学内容后进行授课,但这可能导致授课内容被迫注重基础性原则,而忽略了公选课要注重的后两个原则。另外如果过于注重后两个原则,虽然教学效果好,但是对于缺乏经济学素养的理工科学生来讲,只是能搞懂所讨论的专题,不能形成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也只是达到了“授鱼”而非“授渔”。因此如何专题化类似《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公选课的内容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基于基础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的核心内容是分析当前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背后隐藏的世界经济一般运行规律,主要体现为什么是世界经济、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关系、世界经济运行主体及其运行的一般机制、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等。

基于针对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公选课的内容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需求情况。学生学习需求可以通过问卷调查和课间随谈来获得。问卷调查在第一堂概论课课后进行,概论课讲述世界经济学的学科性质和基本框架,在课后对全体选修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并回收分析,了解学生选修本课的目的、感兴趣的议题、需要解决的问题等。

基于实效性原则,《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内容选择上,要反映当前社会需求和热点,主要体现为所讲授的内容要有助于学生解释和解决当前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热点问题。

二、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设计

河南科技大学公选课《世界经济热点问题解析》共计30个学时,10次课,除去各1次相关世界经济热点视频学习和随堂考试,共计安排8次专题。遵循基础性原则,把握世界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特点,将教学内容分为8个专题。

专题一是世界经济导论,结合中国的实际,从最基本的经济测度指标GDP谈起,循序渐进导入经济的本质是什么、何为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等。专题二是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探析,从分析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利弊开始,进而考察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模式,最后一般性总结世界经济发展的模式。专题三是世界经济中的贸易问题,回顾历史上国际贸易战,并结合实际谈我国对外贸易遇到的倾销反倾销问题,进而分析贸易战背后的主导因素和变动趋势。专题四是世界经济的汇率问题,结合中国当前人民币汇率的先升后降这一现象,分析什么是汇率、汇率与贸易关系、汇率变动决定因素等。专题五是世界经济中的能源问题,考察历史上历次能源危机引发的世界经济波动,总结能源价格波动影响世界经济波动的传导机制,如何采取措施减少不利影响。专题六是世界经济的周期波动问题,结合2008年世界经济波动,探析区域经济波动是如何传导扩散,最终导致世界经济波动形成的,进而总结世界经济周期波动的特点和变动趋势。专题七是世界经济一体化问题,以当前的热点问题TPP为分析对象,考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和决定影响,以及中国如何加快融入世界一体化进程。专题八是世界经济协调治理问题,结合2008年金融危机,分析世界经济失衡、出现波动,已远非一国之力能治理,需要世界各国协调一致的采取措施来共同应对。

三、专题化教学过程

1、专题内容的调整

教学内容的专题化设计的最大优点是实现了一种在保持学科体系完整性下的灵活性。在保持基础性原则不变的情况下,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需要和现实情况来调整各个专题化的教学内容。如笔者上学期在讲到专题二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时,结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讨论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为啥遇到发展瓶颈,为什么要改变经济发展方式,世界其他国经济发展怎么样?为什么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会出现金融危机,其经济到底出现了什么问题等。在讲授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时,结合参与金砖国家峰会,分析了中国为啥看重金砖国家。同时结合最近媒体关注的TPP,分析其对中国的影响,并从国际关系学的角度分析为啥美国意欲主导TPP等等。

2、专题化教学内容的灵活导入

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中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专题化教学内容要注重灵活的导入方式:

一是可以采用故事诱导法,以一个醒目的疑问式话题引入,形象描述出一种问题情境,从而诱发学生思考。如在讲解专题七(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可以假设世界上只有一个国家,贸易没有任何阻碍,经济发展会怎么样?在进一步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完全自由贸易和完全封闭对世界总产出和各国经济会有怎样影响等,让学生感受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利与弊等。

二是采用时事诱导法。时事应该是当前各方热议或关系到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学生们有深入了解的兴趣。如讲授专题四时,可以联系2013年人民币汇率一路升值,追问汇率为啥升高,对就业有和中国经济有啥影响;而到2014年后人民汇率连续贬值,这背后的推动因素是啥等。

总之,课程内容专题化设计的关键在于专题的合理确定和每个专题的问题导向性。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能够保持一定程度的学科体系的完整性,又能根据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灵活组织内容,真正兼顾基础性、针对性和实效性三原则。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每一个专题的学习都能使他掌握解释一类现象或者处理一类问题的概念和方法,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参考文献

[1]龚新湘.高校公选课教学内容模块化探讨[J].大学(学术版),2011(9):26-29.

[2]陈炜,邝季萍.新时期高校公选课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2):34-37.

[3]李太龙.博弈论公选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探析[J].教育探索,2012(1):17-19.

篇9

经过几年强劲增长之后,进入2008年以来,美国次贷危机不断扩散,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持续加深,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欧元区经济已经陷入衰退,日本经济在第二季度、美国经济在第三季度均已出现负增长。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承担着世界经济增长助推器作用,但也出现放缓的迹象。近期,美国次贷危机已演变成全球性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进一步向实体经济蔓延,美欧日三大经济体陷入衰退的边缘,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也在进一步显现,世界经济下行已成定局。

二、我国经济贸易的现状分析

(一)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和贸易不平衡对经济财富的影响

中国的对外贸易现状是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增长的势头不减。在防止针对货币的投机性攻击方面,一定规模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但保有超出需要以外的外汇储备却会产生一些弊端。首先,将外汇储备运用于购买美国债券的收益远低于国内投资,资金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在当前经济危机下,美元正在高速贬值,中国通过输出劳务和商品辛苦积累的财富不断流失。其次,外汇储备的增加带来货币供给量的增加,助长了不动产市场上的泡沫。房价的居高不下,股市的持续动荡,不利于经济的稳定发展。

(二)国内需求不足国内市场发展不足

“重商主义在中国的病症很多,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出口是好事,进口是坏事;让外国人来中国做生意、开银行,就是牺牲国家利益在世界贸易组织的各项谈判中,对进口施加任何限制都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人民币只能允许在国内流通,否则就容易导致另一个金融危机;让外国人来中国投资是对外国人的一种恩惠;他们赚钱就等于中国亏钱。”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中国的国内外市场发展不平衡一方面,国内市场的发展不足使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效应不能很好发挥,中国外向型经济难以改变,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和健康;另一方面,国内市场的发展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三)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流失,环境破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实行传统的外向型重商主义发展模式,这种不计成本的创汇战略有着巨大的隐患。首先是造成产业结构不合理。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凭借廉价的劳动力,积极引进外国直接投资,加速工业发展。近年来的模块化等生产技术的革新使企业间和国际间的分工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国被列入国际分工网络格局,但能够参与国际分工的部分仅限于附加价值最低的部分。在贸易交换过程中,中国是以损失自然资源为代价获得大量经济资本的,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恢复的破坏。治理环境污染的成本是巨大的,每年一两千亿元治理费用的投入,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经济发展所创造的成果。

三、金融危机下全球经济贸易形势对企业的影响

(一)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受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的拖累,世界经济正经历着严重的下滑风险,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美国方面,2008年第三季度GDP增长环比折合年率由上季度增长2.8%转为下降0.3%,其中消费下降3.1%,私人投资下降1.9%。9月份,美国制造业指数为43.5,为2001年10月份以来最低,表明制造业萎缩加快。在欧洲,欧元区经济已经陷人衰退,10月份经济景气指数由上月的87.5降至80.4,降幅创历史最高水平,消费者信心指数由一19降至一24。日本第二季度GDP环比下降0.7%,9月份实际家庭支出同比下降2.3%,零售下降0.4%。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虽然继续承担着世界经济增长助推器的作用,但也显现出后劲不足的趋势,特别是出口依存度高的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受到的影响会更加明显。

(二)对金融业的影响

次贷危机爆发最初本属美国境内的问题,然而,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资本市场紧密相连,当房贷与金融商品捆绑在一起,成为资产抵押证券由全球金融机构认购时,一旦源头次级房贷出现问题,效应就会往外蔓延。由于次级抵押贷款发放的高峰多在2005年底和2006年,还贷或拖欠高峰则在2一3年后的2008年。

四、对策建议

(一)控制及降低成本

许多企业即使在极具挑战性的经济条件下,仍然不能控制成本。

(二)充分利用现有资产

任何时候,从资产中套取现金都是很好的商业意识,尤其在金融风暴中,这种手法更是生存的不二首选。

篇10

2013年12月7日,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2013昕年会、会员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南京理工大学召开。本届年会由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主办,南京理工大学国际经贸问题研究中心、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国际贸易学系承办。会议的主题是世界经济形势与江苏开放型经济转型升级。来自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委党校、南京农业大学、江南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河海大学、扬州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知名专家学者以及博士生、硕士生参加了本届年会。会议选举产生了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新一届理事会,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远鹏研究员当选为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新一届会长。

在年会开幕式上,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恢光平教授、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会长朱乃新研究员先后致辞。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南京大学教育部长江学者刘志彪教授首先作主题报告。他全面阐述了我国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向高端攀升的必要性和路径,并分析了全球价值链分别与全球资金流动、经济泡沫、环境污染和创新资源流动的关系,还向与会者提供了对全球价值链进行深入研究的思路。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刘惟蓝副主任在报告中强调要提高外贸增值率,强化自主品牌,提高服务贸易占比,注重进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发挥好外资的技术外溢效应,同时要更大力度地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会长、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徐康宁教授在报告中认为,“中等收入陷阱”之说得不到普遍性事实的验证,更不是一个经济发展规律,增长“陷阱”与中等收入阶段并无内在联系,中等收入更不是“陷阱”的原因,而我国通过深化改革开放,发展空间仍然巨大,不会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于津平教授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和开放型经济“两头在外”的特点,揭示了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主要变化,提出了我国开放战略调整的方向。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会长朱乃新研究员在报告中阐述了全面深化改革面临的国际经济环境与对策,他认为美国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以来全球经济的特点是低增长、多起伏、深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深刻变革给我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我们应努力营造积极的国际和周边环境,提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经济竞争力、形象亲和力和道义感召力,并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江苏省世界经济学会原会长程极明教授今年已经84岁高龄,仍然精神矍铄,他系统总结了美欧大国的发展历程和特点,认为发达的高等教育和领先的科技水平是支撑美国经济充满活力的原因,而重视实体经济则是德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他还从宏观的角度阐述了中美欧大国关系的发展态势和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

南京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院长张为付教授分析了东亚一体化的纠结,即政治对抗与经济合作并存,他认为中美合作将决定东亚合作的进程。江南大学商学院武戈教授通过投入产出模型的分析,将服务业的最终需求引致碳排放分为直接效应、自溢效应、自给效应、反馈效应和溢出效应,认为服务业的最终需求引致二氧化碳排放量大于直接碳排放量,从而提出对长三角服务业低碳转型的政策建议。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区域发展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周睿通过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模拟了在不同的关税减让情景下中国加入TPP后的关税减让对中国宏观经济及产业部门的影响,他认为关税减让虽然降低了政府收入,冲击了农业部门,但对整个经济增长而言是有帮助的。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繁华教授从环境库茨涅茨曲线、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问题、碳关税等角度分析了碳排放约束下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问题。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刘冰分析了我国FTA建设现状,并与TPP进行了比较,指出我国FTA存在着开放度不够、谈判议题不够全面和深入、能力建设欠缺等需要进一步努力和完善的地方。南京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崔鹏歌通过对江苏省服务贸易依存度、服务业FDI依存度、服务业整体开放度及服务贸易竞争优势的分析,提出对江苏省服务业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政策建议。南京农业大学金融学院林乐芬教授分析了中美新型大国经济关系的制约和促进因素,探讨了中美新型大国经贸关系的构建与全球经济治理改革的中美互动。她认为,中美新型大国经贸关系的建立不仅扩展了两国自身利益,也是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新型大国关系的模式。新疆农业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南京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张庆萍从政治、经济、法律、劳动力市场、农业与环境、土地使用的可能性六个方面分析了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的农业投资环境,认为这一地区具有较强的农业投资吸引力,中国应该加强与这三个国家在农业投资方面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