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4: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程序设计类课程是大数据智能化产业建设的基石,是承担培养工程开发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开发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创新应用型人才的支柱之一。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c++方向、Java方向和Python方向。目前高校开设的程序类课程,C/C++方向包括面向过程的C/c++程序设计(基于函数),面向对象的C/C++程序设计(基于对象)和智能应用开发。Java方向包括JavaSE程序设计、JavaWeb开发和JavaEE开发。Python方向包括Python程序设计和PythonWeb开发课程。程序设计课程覆盖了大数据智能化应用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方向课,是专业能力培养的支柱。与时俱进的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是当前高等教学研究的热点。
1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程序设计课程计算机类专业都在开设,但课程教学模式缺乏针对性。程序设计课程培养目标与专业大数据智能背景结合不够,线上线下教学整合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没有同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结合起来,没有同当前智能化时代需求和技术场景结合起来,没有同大数据智能化人才的知识结构结合起来,没有同专业课程结合起来,没有建立起适合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体系。目前线下的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效果还存在一些问题。①课堂预习缺乏目的性。②教学活动互动参与性不强。③习题资源不够,测试操作不方便。④作业提交不及时。⑤作业评阅不方便。⑥学情统计、课堂统计和成绩统计缺乏数据支持,无法自动进行。⑦学生自学拓展缺乏平台资源。因此,大数据智能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是当前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2程序设计类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
大数据智能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采用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新工科建设和课程群建设的思路进行研究与实践,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以持续改进为目标[1-2]。坚持以成果为导向,依据市场和专业发展需求,确定程序设计课程培养目标和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体系,构建课程知识体系和教学资源体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强调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制定课程群培养目标及配置教学资源,开展线上线下融合教学。持续改进,改革课程考评体系,建立多元测评系统,强调混合教学模式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和持续改进机制,不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1-3]。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主要考虑以下问题。2.1构建程序设计课程培养核心能力的体系。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构建,需应对市场需求的大数据创新应用型人才特征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工程教育认证和新工科建设发展需求,确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4]。专业人才培养以“面向工程、项目驱动、能力培养、全面发展”为目标,依据培养目标确定毕业要求[5-6]。根据毕业要求对程序设计类课程培养的学生核心能力进行分类分层次打造。课程核心能力体系分为通识能力和专业能力。通识能力分为口头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应用能力。专业能力分为识记理解能力、阅读修改程序能力、程序编写调试能力、程序逻辑思维能力、系统分析设计能力、系统开发能力、项目管理能力和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根据核心能力体系重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明确课程具体培养目标和要求。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主要包括C方向、Java方向和Python方向。对语言方向的每一门课程知识体系进行研究与实践,明确与核心能力匹配的课程知识体系,与课程内容匹配的学生能力目标体系。2.2构建语言-课程-平台一体的程序设计课程体系,解决程序设计课程群建设系统性问题。根据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的应用型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构建面向应用、面向工程、面向能力理念的语言-平台一体化课程体系[6-7]。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程序设计语言选择主流的C语言、Java语言和Python语言。根据核心能力培养体系开设课程,一个语言方向统一开发平台,解决学生培养知识脱节,开发平台混乱的问题。开发平台的选择要符合市场主流,选择具有模块化开发、代码分层、功能分层的框架集成式开发环境,以便提高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C方向课程体系分为面向过程的C/C++程序设计,面向对象程序设计和智能应用开发,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DEVC++,MicrosoftVisualStudio和Qt。DEVC++是C/C++轻量级开发环境,侧重于算法,VisualStudio是Window集成式开发环境,侧重于项目开发,Qt是跨平台GUI开发环境。Java方向包括Java程序设计,JavaWeb开发和JavaEE企业级开发课程,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MyEclipse和IDEA。Python方向包括Python程序设计,PythonWeb和爬虫课程,统一开发平台可选择PyCharm。同时要解决语言方向课程知识的衔接问题,确定课程标准,明确教学目标。程序设计语言-方向-课程一体图如图1所示。2.3开发在线课程资源,解决线上线下融合教学问题以全体学生为中心,应是集中学和分层分散教学的统一。线下课堂集中教学,适合课程理论知识的讲解学习,线上教学适合课程实训指导和拓展。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融合教学过程分为资源开发、课前准备、课堂教学、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课程总结五个过程。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中心,采用“参与式、启发式、研讨式”教学方法,利用平台提供的签到、章节学习、讨论、选人、分组、抢答、作业、测试、互评、群聊、通知等教学手段,实施线上线下、课内课外融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参与互动、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逐步培养学生的专业通识能力、识记理解能力、阅读修改能力、程序设计能力、修改调试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1,6,7]。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2.4构建程序设计阶梯能力训练平台,解决能力培养平台单一问题。构建程序开发能力训练平台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思维、体制和管理问题。依据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培养层次,构建与能力培养匹配的阶梯能力训练模型,解决能力培养平台单一问题是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重要保障。根据学生程序能力培养层次建立课程章节训练、课程设计项目训练、方向课程综合训练、程序算法竞赛、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和开发竞赛训练的阶梯式训练平台。每个阶梯训练平台要有具体的目标、训练内容、场地保障和组织管理。课程章节训练主要在课堂,解决章节模块知识的应用问题。课程设计项目综合训练旨在通过项目形式进行课程知识的综合训练,解决课程知识的综合应用问题。语言方向课程综合训练通过理论和项目形式解决同一门语言前后课程衔接和知识综合应用问题。程序算法竞赛利用一种语言工具进行算法专题训练,比如查找排序、贪心和动态规划算法等。创新创业项目训练通过创新创业项目与程序设计课程结合,提高项目分析设计和开发能力问题。学科竞赛通过对创新创业项目培养,按照竞赛文件要求,完善系统功能和文档,提高项目开发能力。通过程序设计阶梯能力训练以培养学生程序设计核心能力,提高学生就业质量。例如C语言方向程序设计课程能力阶梯训练模型如图3所示。2.5考核方式改革,解决学生能力考核科学系统性问题。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程序设计课程考核,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考核要注重全面性、科学性,突出课程培养的核心能力考核。课程考核应建立标准化考核、过程化考核和能力考核的多元测评系统[1,7]。标准化考核利用在线平台,建立标准的试题库和试卷进行课程章节、期中和期末考核。过程化考核充分利用平台对学生学习全过程活动进行记录、跟踪和统计分析。能力考核从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创新方面来进行,注重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同时改革考核线下操作模式,利用平台对学习过程进行大数据分析,利用在线平台进行半自动或全自动的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工作效率。改革老师单一的评阅方式,建立学生互评、小组互评和教师评阅的方式,合理地分配成绩权值,建立重能力考核的观点及理念。能力考核多从单元知识应用、课程设计、学科竞赛、创新创业项目和科技创新方面来进行,注重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考核。
3结束语
本文对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构建问题进行了研究。大数据智能化背景下程序设计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应结合专业背景优势和课程本身教学需求,从教学思维、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保障和组织管理方面建立起适合专业发展需求的程序设计课程完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老师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程序设计开发能力,培养大数据智能化创新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昱,郭晓燕,梁艳春.应用型本科计算机专业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0.311(11):111
[2]高晓娟,牟莉,张旭风.程序设计类课程混合教学模式研究[J].商洛学院学报,2020.34(2):60
[3]杨卫明.创新应用型信息类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现代化,2019.6(88):21
[4]王晓芳,刘鹍,赵燕.工程教育认证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改革探索-以济南大学为例[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33(4):134
[5]乔加新,梁后军,魏苏林.构建全方位分层次程序设计类课程创新教学体系-基于新工科理念下的计算机专业[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2019.9:20
[6]吕娜,张琎,张芊茜,史桂娴.混合教学模式在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的应用[J].计算机教育,2019.5:115
篇2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是实现高等学校跨跃式发展的时代机遇。那么,如何将信息技术融入到高等教育的全过程从而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
课堂是高等教育培养创新人才过程中的一个关键单元,因此,研究如何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从目前教育界对信息技术的应用来看,其中的一个重要表现是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网络在线教学资源,如在线案例、在线百科、在线课堂MOOCS,等多媒体资源及在线实践操作等,在这一环境下,学生一方面可获得大量的在线学习资源,另一方面学生由于自身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的限制又难以融合在线学习与课堂学习优势,导致学习效果并不像预期的那么理想。由此可见,在线学习不能完全替代教师的课堂教学,如果缺乏了教师的引导与渗透仍然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而同时,高校课堂虽然已经利用在线教学资源,但仍大多停留在PPT、Flash动画以及视音频文件等多媒体演示层面的应用,以信息的展示与传递为主,缺乏学生的主动参与及师生间的互动,教学信息反馈存在片面性、滞后性、被动性,扼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此,有必要探索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一方面能够体现学生在线学习的主动参与性,另一方面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人格影响、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渗透的优势。鉴于此,本文拟以项目主题式教学方法为融合媒介,探析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优势融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二、混合式教学与项目化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
在线教育的迅速发展和传统课堂教学固有的缺陷催生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诞生。现有文献主要对混合式教学的概念、重要性及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概念方面的研究,例如,Jennifer Hofmann(2001)指出混合式教学的思想是教学设计人员将学习过程分成许多模块,然后再去选择合适的媒体将这些模块呈献给学习者,从而获得最佳学习效果。Micheal Orey(2006)从学习者、教学者角度定义了混合式学习、教学,他认为混合式学习、教学是一种将知识和学习、教学风格相匹配,并在设备、工具、技术、媒体、教材进行选择的决策组织能力。何克抗教授认为混合式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电子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重要性及有效性方面的研究,例如,汤姆逊(Thomson)公司对混合式学习的效果进行了研究得出结论“好的混合式学习培训方案能够带来更好的生产、工作效率”。斯隆组织(Sloan Consortium)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的组织认为混合学习更适合教学的需要。美国教育部网站公开的一项大型调查报告显示从1996 年到 2008 年间通过对高等教育元分析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混合学习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少数文献研究了混合式学习的教学模式设计与实践。例如,Garrison(1990)提出了高等教育中混合学习分析框架和操作指南。Carol A. Twigg(1994)从数百个申请学校中挑选出30个学校提出“学习设计”框架并做了混合式教学的专项实验。其中,部分研究集中于对翻转课堂的研究与实践,主要有基于微课的翻转式教学、基于MOOC的翻转式教学、基于网络视频资源的翻转式教学等基于多媒体信息技术的翻转式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李红美,陆国栋,2014)。尽管上述文献对混合式教学模式从概念、重要性、必要性和课堂设计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其中对混合式教学在课堂的实现模式研究较弱,且已有相关文献强调对在线资源的利用,却没有说清楚在线资源与课堂教学融合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的知识融合路径与方法,也缺乏从理论模式到实践及评价的整体研究。
已有文献对项目化教学研究较多,主要从概念、构成要素、实践及效果等方面展开。例如,Solomon(2003)认为项目化教学是一种过程性方法,以跨学科的实际项目为问题进行小组式学习。John(2005)认为项目学习需要复杂的任务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刘景福认为项目化教学以学科观念与原理为中心借助现实世界中的多种资源进行探索性学习。钟志贤认为项目化教学由内容、活动、情景和结果四大要素构成。Kurubacak(2007)通过实践研究了网络在线项目学习能够提高学生批判性思维。Fezile(2011)研究了基于项目学习的教学多媒体资源设计开发及其效果。Bell(2011)强调通过项目化学习可以让学习者具备多种能力,如沟通、谈判及协作能力等。由上述文献分析可见,项目化教学注重选取来源于现实生活中的挑战性问题,能够较好的激发学习者的主动参与性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因此,本文拟将项目化教学的思想与混合式教学融合,在项目中嵌入模块化的主题知识,从而探索一种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项目主题式教学法为融合媒介的混合式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三、项目主题导向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以项目主题式教学法为融合媒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包含资源要素、情景要素、知识主题要素与课堂教学互动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有机融合共同发挥作用提升知识传授效果,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增强对模块知识的吸收,能提高综合能力。其中,四要素整合框架构建如图1所示。
首先从对线上线下资源进行整合,凝练项目主题。这些整合建立在线下对实际问题的调研的基础之上,再从线上寻找案例资源,与实际问题作匹配分析,并估计其匹配程度;同时,结合原有教材知识点,对所提出的项目化问题作知识匹配分析,从而凝练出基于知识点的项目主题。这个过程中,要求学生参与直接或间接调研,广泛查阅线上案例资料,并要求进行线上相关课程或微课知识点的学习。
篇3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由背景保障、机制保障、过程保障、结果保障、投入保障五部分构成。每一部分都由若干元素构成,各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作用且环环相扣。
1.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要素简述
(1)背景保障――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包含中职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建设标准。
(2)机制保障――健全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3)过程保障――中职学校教学管理体制、教学制度、教学研究、教学质量监控。
(4)结果保障――教学工作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学生综合素质效果评估。
(5)投入保障――教学条件和人力资源。教学条件包含教学经费、实训基地建设等,人力资源包含教师数量和结构、教师培训和发展、学生生源素质状况等。
2.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下的教学质量管理
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下,教师的教学对应着过程保障中的教学制度、教学质量监控,对应着结果保障中的课程评估、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对应着投入保障中的教学条件,对应着机制保障中的教育教学常规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诸多方面。
(1)教学制度和质量监控
学校依据实际情况制定适合本校的教学制度,教学制度给出实施细节要求,由此规范教学活动。教学制度一般包括:备课、写教案、课堂常规、听课、评课、作业、教学辅导、考查、考试、业务学习、课题管理、教学工作考核评估、教学档案管理等内容。各项教学制度是质量监控的落脚点,检查制度执行是质量监控中过程保障的体现。
(2)课程评估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
课程评估是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目前,课程评估在中职学校中没有现成的标准,随着精品课走入中职学校,我们可以依据国家精品课程评审指标(高职)制定中职课程评估标准。
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一、二级指标:
一级指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队伍、实践条件、教学效果、特色及政策支持。
二级指标:
课程定位、课程设计
内容选取、内容组织、表现形式
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网络教学环境
主讲教师、教学队伍结构
校内实训条件、校外实习环境
教学评价、社会评价
从国家精品课程评审一、二级指标中可解读出:教师教学质量评估的内容落实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考量之中,从而使其具有了可操作性。
(3)教学投入保障教学条件
资金投入是保障教学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中职学校的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学科教学都离不开资金支持,资金投入多少从某种意义上决定着教学质量。例如,学校教学管理需要网络进行信息处理和交流,没有网络就无法实现高效管理。专业教学条件的不足,制约了专业教学的发展及质量,使教学改革受限,下面在计算机改革实践中还会谈到这一点。
通过上面分析得出:教师是具体教学质量保障落实者之一,教师承担着教学的使命,教师必须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才能保障教学质量。
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
科学技术及网络的发展,给职业教育提供了发展的空间,给职业教育改革提供了必须的硬件、软件环境,给职业教育提供了更多可利用的平台。职业教育多元化具体体现在混合式教育改革实践之中。
中职学校混合式教育研讨,成为职业教育的热点话题,成为职教人必须面对的课题。下面就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下的计算机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呈现教学质量监控与同行交流分享。
1. 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实践
混合式教学是指综合运用不同的学习理论、不同的技术和手段以及不同的应用方式来实施教学的一种策略;翻转课堂是指在正式学习中,学生在课前利用教师分发的数字材料(音视频、电子教材等)自主学习课程,接着在课堂上参与同伴和老师的互动活动(释疑、解惑、探究等)并完成练习的一种教学形态。
翻转课堂实践受阻,转向混合式教学,突破了传统的计算机教学模式。
(1)互联网+教学平台选用
线上教学平台有很多,满足教学需求且有一定发展空间的平台是首选。例如,平台的各项功能为教学提供各方面的服务,这决定教学是否能顺利进行,也决定着教学效果的好坏。教学质量监控落实在教学平台使用之中,考虑到教学投入不是我们能够决定的,于是我们选用QQ、问卷星等免费资源作为互联网+教学平台。利用群应用中的“群活动”“文件”“群视频”“多人聊天”等功能展开教学实践,利用问卷星进行线上考试及试卷分析汇总,互联网+教学平台的选用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投入保障对教改的意义。
(2)翻转课堂初探
互联网提供的线上教学平台,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实施环境。教学资源通过平台共享,学生随时可以上线学习,将原本课堂上呈现的内容转化到课前、课中、课后各阶段之中。碎片化时间的利用使教学时间得以拓展,课堂上讨论交流以及线上沟通,使师生共同成长。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精通所教课程,同时花费大量时间、精力去制作教学资源,如任务书、微课视频、课件、线上测试题、问卷等内容,并将其到网上。同时,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综合能力,使教师得到成长。
翻转课堂教改中体现过程保障中的教学研究,体现结果保障课程评估和教师教学质量评估元素。
(3)利用局域网教学平台实施教学
目前,局域网教学平台百花齐放,任何一款软件都能进行演示教学、收发文件、课堂测试,分组讨论,如极域、苦丁香、红蜘蛛等。一线工作者可以充分利用平台各项功能,在教学各环节中调动学生参与教学,通过教学各项活动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由此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教学理念。
局域网教学平台为翻转课堂提供教学环境,突显计算机教学之特色,体现课程评估二级指标网络教学环境元素。
2. 翻转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翻转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主要存在四方面问题:(1)中职学校学生大部分都住校,晚上与课外活动时间学校不提供电子阅览室(机房);(2)学校不提供免费上网;(3)学生手机上网受到流量限制;(4)教学资源缺乏。这些问题集中反映投入保障的不足对于教学改革的制约,不是教师个人力量能够解决的。
就目前的情况而言,解决对策如下:对于线上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我们走线下,充分利用第二课堂(晚自习、课外活动时间)将线上的教学资源分享,安排课代表与班长主持课外教学活动,带领同学一起学习。由此,还能培养一批“小老师”,在完成学习任务同时,锻炼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弥补线上学习的不足。
3. 在计算机课堂上引入新元素,丰富教学形式
将头脑风暴、鱼骨图引入计算机教学之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校就能学会职场交流、学习、分析的方法。
通过头脑风暴主题设计,达到梳理、拓展教学内容的目的。如在教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时,通过头脑风暴的主题设计,将教学内容拓展到专业应用及德育教学,从而丰富教学内容及形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对所学知识进行梳理后,用纸张绘制脑图和鱼骨图,通过学生绘制的图案考查学生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新元素引入课堂,体现在过程保障中进行教学研究,体现在结果保障中课程评估的内容选取、内容组织、表现形式等。
4. 混合式教学评价实践
教学评价是教学质量把控的一个质点,是教学质量的反映。在混合式教学中,考试形式呈现多样化。
(1)线上考试
利用问卷星实施线上考试(如单元测试),突破时间、地点对学科考试的限制。另外,学生考试结束时,系统自动给出成绩及试卷分析。对于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以随时重考,直到考出满意成绩为止,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对于限时限量的考试(如期末考试),我们可以利用局域网教学平台实施。该考试方式对于每一位学生都是公平公正的,考试结束后给出试卷分析及汇总结果,通过这些数据可以测评教学质量,实现教学质量监控自动化。
(2)教学评价
考试成绩是学生学习质量的一个反映,也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我们主要采用学生自评、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多种形式,但都有其局限性。最好的教学评价方式是采用第三方评价,由于受教学投入的限制,我们目前暂时还没有开展此项教学实践。
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中教师精研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进行教改实践,充分体现教师是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主体。只有教师做到位,才能确保教学质量,才能确保学生学习质量。
综上所述,中职计算机教学模式改革创新――混合式教学实践,即线上、线下教学突破了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将教学质量监控在教学过程之中,从一个角度体现中职学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运用。
参考文献
魏红,钟秉林.我国高校内部质量保障体系的现状分析与未来展望[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武汉),2009,(6):64-70.
李克东, 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4(7):1-6.
篇4
关键词:MOOC;SPOC教学;教师角色定位;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7)04-0004-03
近年来,慕课、微课、翻转课堂、大数据、云计算等词频繁跃入人们的视野,教育正面临着不断的革新和变化,教学理念与学习方式随之更新。SPOC――被哈佛大学称为在线教育的“后MOOC时代”克服了MOOC的局限,正快速崛起,为教育界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随着SPOC大规模的实践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对教师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正是基于此,浅谈在SPOC教学模式下对教师角色的定位和要求,以期为教师提供些许支持和参考,以更好的促进教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
一、SPOC现状:理论到实践
SPOC即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的缩写,是小型的、私人的在线课程的统称。一般认为,它是由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阿曼德・福克斯教授最早提出和使用的。
1.SPOC溯源
“MOOC元年(2012)”开启后,MOOC在全球迅速发展壮大。以Coursera、Udacity、edX为代表的组织在国际范围内掀起了一波MOOC的浪潮[1]。从远程教育、精品课/公开课到微课/慕课,中国的在线学习课程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清华大学的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平台“学堂在线”以及“网易公开课”、“爱课程网”成为MOOC在中国产生的新成果。
国内外平台建设风起云涌,随着上线课程和在线学习用户数量的突飞猛进,Udacity、Coursera、edX三大MOOC平台的用户数量都为百万级。MOOC学习一时间成为世人的关注焦点。MOOC的大规模应用,意味着处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的学习者都能借助互联网得到公平的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教师可以通过MOOC平台把自己的教育思想、理念和方法、内容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教”与“学”随时随地都可以发生。MOOC颠覆着千百年来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学校”、“教室”的概念。
MOOC被寄予厚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虽然MOOC注册用户众多,最终完成了学习的用户却不多。高注册率、低完成率的现象普遍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没有先修条件”和“没有规模限制”对于学生和大学而言,既是MOOC的优势又是其局限性所在[2]。不设先修条件,学生的基础必然参差不齐,教师对讲授内容的难易度把握必然不能因人而异,实现不了因材施教,只能按照固定标准执行,势必损害大部分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和积极性。此外,MOOC在线学习,不能发挥师生、生生的互动互助学习,也影响学习者的最终学习效果。基于MOOC的发展现状,校园的面对面教学必将不会被MOOC替代,但也不能固守传统的课堂模式,必须进行改革,那就是采用“SPOC”,运用网络视频资源,开展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学习。教师可以自己制作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微课视频或合理采用网上MOOC资源,实施翻转课堂,进行课堂教学与在线教学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
2.SPOC实践进展
2013年,哈佛大学法学院“版权法”(Copyright)课程、肯尼迪政治学院“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和媒体面临的主要挑战”(Central Challenges of American National Security,Strategy and the Press:An Introduction)课程和设计学院“建筑学假想”(The Architectural Imaginary)课程,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件工程”等首先尝试了SPOC实验。在我国,清华大学自去年10月推出“学堂在线”慕课平台以来,也尝试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的教学模式。“C++程序设计”和“云计算与软件工程”这两门课程已经在清华校园内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浙江大学、复旦大学、宁波大学等等一大批高校也开始SPOC教学模式的尝试。宁波大学王晓东教授在他的《计算机网络》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开展SPOC教学与传统教学对比教学研究。他选择了其中一个平行班为SPOC教学班,在教学中实施“三混合”和“三翻转”。“三混合”是指课内课外混合、线上线下混合、理论实验混合,“三翻转”是指课堂翻转、实验翻转、探究项目翻转。课前,教师提前一周视频,学生学习视频,学生提出问题,回抛问题,线上互动。课堂里,组内讨论互动,课前在线测试,学生报告或问题讨论,实验探究与分析,课后在线测试,课程小结。学生的视频学习情况、线上提问情况、作业完成情况等课程学习进度都能被教师完整地监测,同时还能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网络统计与分析。通过对比教学,王教授发现采用SPOC教学的班级无论在过程学习还是学习考核中的表现总体都比传统教学提高了至少10%的效果。SPOC教学,一是使网上慕课视频或教师自制的微课视频发挥了更完整高效的作用;二是重新定义了教师的作用,让教师回归校园,回归课堂,采用混合式教学追求教学的更高价值;三是随时随地的线上学习让学生的学习时间更自由,课堂的问题讨论式的学习方式让学习更高效,两者结合的学习效果更好;四是颠覆了传统的教学观念,让教育以“教”为主转向以“学”为主。
二、SPOC对教师的新要求
SPOC教学模式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
篇5
【关键词】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改革特色;改革效果
我校是以培养生产、建设一线的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高等院校。高等数学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其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以及专业素质的提高。因为我校学生为高职高专学生,入学时的高考数学成绩普遍较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是很高,形成了学生从心理上怕学数学,导致了恶性循环,也给教师上课造成了困难,学生怕数学,教师怕上课的困难局面。过去的两年是学校“改革之年,创新之年”,在这样背景下数学教研室以学院改革创新为动力,对《高等数学》这门公共课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我们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课程改革的目标:对课程知识点遵循“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形成“两个突破,两个衔接”。“两个突破”是指突破传统数学教学内容体系和教学思想,根据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逐渐形成新的教学内容和新的教学思想。“两个衔接”是指把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与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求相衔接和与目前我校高职学生的实际数学水平相衔接。通过研讨,高数改革建设的内容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
1课程重点与难点
课程重点: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消化高等数学的基本概念、领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基本的运算,并能够综合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借助现代计算机技术解决学习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该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用运动的、发展的观点去分析和处理实际问题。课程难点:高等数学课程中的基本概念比较抽象,数学思想比较难懂,数学方法比较灵活,运算比较复杂,由于学生对基本概念理解不透,对数学思想和方法掌握不牢固,往往导致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差,因此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差。
2解决的主要问题
2.1建立了特色鲜明的高等数学内容体系
对于传统数学是由《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门课程组成,但是这三门课程都有自身知识的完整性与系统性。由于高职高专院校学制有限、学时有限,所以在有限的数学教学时数内,很多职业院校一般通行的作法是简单粗暴快的“减学时,砍内容”。我们的做法是将三部分知识整合,并与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相结合,根据不同的专业和学生的不同需求,讲授不同的章节,服务专业,设置公共模块和选学模块,为服务学生开设网上选修课,构建了新的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教学内容体系,以适应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并自己编写出了一门教材,业已出版发行。
2.2实现了对传统高等数学教学思想的转变
高等数学教学长期注重数学知识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的模式一直制约着数学教学的改革。教师对教学也是秉承老的思想,只注重数学知识讲授。一说数学改革,有的教师就会认为数学的系统性、完整性和理论性会被打破,改革难以开展,而我们的改革思路是借鉴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形成了以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应用“三个阶段式”的教学新模式,它既可以详细地阐述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数学基础知识和数学知识的应用案例,又克服了传统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讲授的弊端;它既调动了学生学数学积极性,又改造教师思想,教的有成效。
2.3采用典型案例教学的方法,培养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
教师注重收集整理与学校各专业结合紧密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内容、新工艺、新案例、数模试题,并及时有效的反映到教学中来。集中骨干教师原创了大量适合高职高专教育的数学案例,使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理论与实践相融合。采用典型案例的教学方法,加强了数学知识和专业的针对性。
2.4利用混合式教学,更新了教学手段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制作了大量动画、图形和典型案例库,利用学校千兆校园网络,开发了世界大学城、电子书包的专业学习空间,建设了丰富的网络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搭建了平台,另外,利用网络平台“世界大学城”与学院“电子书包”使得教师和学生在业余时间在线上线下进行学习交流。使得课上与课下,线上与线下混合式教学得到保障。既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同时也更新信息时代学生的学习方式。
3改革的主要特色
3.1重基础,强应用,改革了教学内容
教研室通过组织“数学在电信、经管类各专业中的应用”的专题调研,了解到部分文科专业、特别是管理类专业对数学教学的基本要求,工科类专业、特别是电信类专业对数学的教学的需求,增强了数学基础知识,降低理论要求,选取了合适的教学内容,将内容模块化,将应用贯穿于整个数学教学过程,强化数学在各个专业中的应用。
3.2丰富了高等数学的教学思想
在教学活动中将数学知识的讲授与数学建模典型案例(生活或专业课中的实际问题)结合,使得长期困扰《高等数学》教学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有了解决的方法,也改变了学生觉得学习高等数学是无用的观点,丰富了高等数学的教学思想。
3.3改革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高等数学教学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讲授、板书、作业和辅导答疑。现在是“大数据”、“互联网+”时代,高等数学可以利用计算机和手机的计算、绘画功能,使得数学知识形象化,增加知识的直观性、生动性,加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与定理,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互联网,可以实现传统加现代的教学手段,实现课上课下和线下线上,面对面和线对线的混合式教学新模式,既能增加趣味性,又能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
4改革特色的效果
经过一年的试点到全校各专业的推广,坚持“研讨—改革—实践—再研讨—修订—再实践”的方针,切实提高了高等数学的教学效果。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4.1提高了学生对数学的应用能力
通过利用数学知识对典型案例或数学模型的解决,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处理实际专业问题的数学应用能力,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后续专业课程对数学知识需要的课程目标。课程基于互联网的海量学习资源,采用案例教学(或ISAS项目教学法)法引导学生创新解决实际问题,同时提升了学生的职业基本素养。
4.2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
通过计算机进行数据计算拟合、矩阵运算、傅里叶级数换等拟合二维图像、三维图像等,课程内容上结合专业信息化发展,创新性地引入专业数学软件教学,大大地提高学生的专业学习热情和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受到了学生和后续课程教师的充分肯定。综上所述,高职高专高等数学改革的道路还很长,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的探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通过多年认真的教学研究,数学课程才能以富有时代气息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内容,使得数学课程充满活力,才能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王成全.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探讨[J].考试周刊,2008(28).
[2]常安成.高职高专高等数学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J].科技信息,2010(14).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教育;变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6年12月22日
一、“互联网+教育”的内涵
2014年4月21日,腾讯总裁马化腾在《人民日报》上第一次提出“互联网+”的概念。通俗来说,“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等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互联网+教育”应运而生。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教育”?简单来说,“互联网+教育”是互联网工具方式下的教育。即“互联网+教育”依然以教育为主,互联网为辅;“互联网+教育”目标和终结处为教育,实施的过程和路径则通过互联网来设计改造。即基于大数据平台、学习分析技术和智能传感技术促使“互联网+”新一代教育环境从“干预手段”到“教学生态”的变革;同时,课程教学也逐渐从封闭到开放融合,从“传统的封闭式”教学到“半开放式/连接式”教学的翻转课堂和社会化组织的开放式MOOC课程教学进行变革。
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更加即时性。即立刻、马上直接通达,做到人与人之间可以直接沟通,使信息传播的有效性和真实性大大加强;第二,个性化。让科技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驱动力,重构在线教育场景,探寻教育本质,以学习者为中心,要加快优质资源普及共享,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第三,互动性。互联网教育下更加注重“人物互动、虚拟教学社区”等互动性的教学体验,更加强调教学过程中的智能化与舒适化。
综上所述,“互联网+”时代下的教育就是一场创新和变革。它的最大意义在于“从思维到人才,对整个行业的重塑”。以“更方便、公平的学习”作为核心;以“教学管理的数字化”和“教学内容的线上化”作为教育互联网化的主要形式;对改善学习条件、丰富教育手段、扩展学习者的视角、激发学习者的思维、提供海量的信息数据等都有着积极作用。
二、“互联网+”时代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
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凸现,主要概括为三种:(1)价值错位。侧重“讲解――接受型”的教学模式,即注重如何快速、高效地使学生掌握知识。我们的教学模式普遍都是按照科学要求和教学专家的憧憬设计出来的,一切以传达知识的有效程度作为衡量标准;(2)个性缺乏。传统的教学模式下不同层次的目标体系众多,忽略学生的个体发展;(3)教学分离。采用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建立了“权威――权威崇拜者”的绝对教与学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课程中必须保证的是完成教学进度,尽量高效率地解决信息传达的问题,很少注重同学生之间的沟通。
传统教育遇到“互联网+”,如何让互联网与教育真正相融相生?传统教育模式必须要转型,互联网教育最终会成为教育的主角。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瞿振元曾警告我们:在“互联网+”时展在线教育,必须重视教育的本质。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教育”的正确形态应该是对传统教育的升级,而非去颠覆传统教育。所以,必须认清传统教育并不会被“互联网+”取代,只会让传统教育焕发出新的活力。笔者认为,高等学校的教育者应当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利用互联网提供的平台,丰富、拓展教育手段和教学内容,助力传统教育的发展,使教育资源有机结合,为提高教学水平做一定贡献。
三、“互联网+”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影响
笔者以“互联网+教育”的核心为视角探讨“互联网时代”对我国高校教育的影响。
(一)课程设置必须关注终身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早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终身学习是21世纪的生存概念”。随着知识更新换代节奏越来越快,人人都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存在泛在性、非正式性、社会性、情境性、适应性等特点,而传统教育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很难匹配这种学习需求。终身教育的实现,离不开教育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推进终身教育的重大意义,以终身学习理念引领学校的全面综合改革,切实推进高校教育战略转型。因此,高校课程设置应注重互联网技术开发和应用,注重用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课程的改造,注重培养学生适应互联网时代的新观念。高等学校要借助互联网,建立MOOC教学资源、整合科学的思维方法,在教学中引入先进的管理学理念。“互联网+”课程的整合,要把计算机和互联网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互动平台,充分应用到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将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组合重构并相互融合,使学生通过开放性的学习,实现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培养学生适应信息时展需要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
(二)革新高校教学模式。创新教学应用,建立基于专业网络软件教学模式。高等学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营造学习氛围浓厚的协作环境,提高教学效果,必须要做到数字与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互联网+”理念的推酉拢基于云的教育服务、云端一体的技术设施,为创新教学提供了各种服务。利用云平台将信息技术与课程结合,使海量的教学资源在平台内得以流通、共享。教师可以充分利用海量优质资源精心备课,避免出现课件设计、教学目标等环节过程中的重复浪费,使高校教学活动变得更加高效。同时,依托高清录播教室开展MOOCs、微课、晒课,打造精品课堂。积极开展智慧课堂教学试点和翻转课堂教学研究,借助云平台丰富的内容资源,多视角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习不再枯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三)实现“移动式”学习。就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重点在于移动学习,主要涵盖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移动学习是借助移动设备及其环境开展的学习;第二层含义是移动学习不是静态的,而是发生在多个地点的,即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是可以变化的。互联网技术下的学习目的在于增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拓展数字化学习环境。过去围坐式学习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学生教育的新要求,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课堂、书本和时间,即“连接就是学习”。高校教师借助互联网云平台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通过微信公众订阅号向学生推送学习内容和新闻,革新学生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通过云平台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制定符合自身个性的学习计划,教会学生查找筛选所需资料;学生可借助云平台搭建的交流平台,实现师生交互,及时提问、参与讨论,通过活泼轻松的形式实现学习。“互联网+”时代下的学习更加注重教师、学生及家长在学习过程中的沟通,强调培训引导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使网络学习成为一种习惯。
(四)创新教育管理。新的教育现象必然要求管理方式实施同步的创新,对现有的教育管理提出新的挑战。高等学校要构思并逐步实施与“互联网+教育”相适应的管理模式,顺利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1、从教学管理内容上:教学管理不仅要管理课堂教学,还要管理教学软件的运行和网上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借助互联网技术融合不同教学资源,消除无效劳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愈发重视人的实际能力和发展潜能的价值,因此在管理理论教学的同时务必注重实训教学及课外实践,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大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从管理者角度出发:一方面对学生进行学业管理的高校教师,不再对学生实施平均化的管理而是转向重点管理,比如导向自律的管理;不再局限于教师管理学生的模式,而是转向学生管理自己或一部分学生管理另一部分学生的模式;另一方面对师生进行体制化管理的行政人员,要坚持教学管理和科研管理的统一;建立基于互联网网络环境下的教研模式及教研培训模式,形成教师网络培训新常态;借助互联网的力量开展区域内、跨区域网络协作教研,充分发挥云平台作用,共享教育、教研、教师资源,加强交流、探讨,优势互补;变革传统教研方式,做到线上线下的融合。
(五)建立“互联网+”评价。课堂教学评价是教师日常教学的“指挥棒”。传统的教学评价,以评课教师的“听课印象”为主,具有主观性。在互联网时代下,要将互联网技术与教学评价结合起来,用更具说服力的数据评价代替传统的“印象评价”。南京师范大学的朱雪梅教授指出,要建立“多元交互式”课堂观察平台,“采用行为编码方式,在听课过程中采集‘教’与‘学’的表现性数据信息,通过后台计算与图形处理后,直接为评估结论提供可观的量化证据,实现科学的课堂诊断,从而达到矫正偏差性教学行为,促进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教学目的。”
同时,要建立基于互联网的教育质量考试评价制度。既要评价教育是否符合国家教育方针及相关政策文件要求,又要评价教育是否遵循教育自身的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高校要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构建全面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使得评价比以往更能凸显学生个性、更接近学生的真实能力和水平。
(六)建“智慧”环境。互联网时代要求打破传统教育的生态环境,追求个性化和智慧化。高校要改变保守的传统教育,正确对待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在学生学习中的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网络环境,要做到“三通两平台”,“三通”即做到全校覆盖宽带网络、每个班级都能共享优质资源、每位学生都能使用网络学习空间;“两平台”就是要建立教育资源公用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通过云、网、端构建云平台,实现基础设施智能化、数字化,打造轻松愉悦、快捷便利的数字化教学环境。借助互联网强大的互动功能和拥有的海量信息,积极培养学生的积极主动精神和相应的选择能力,更加注重学生自身的个性化发展,为每一位学生提供智能终端,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终端的网络、信息技术等与教师互动,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努力为学生创造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此外,高校教学环境要冲破教室“围墙”的束缚,做到线上线下交互融合,使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同时并存、互为补充,为学生创建混合式学习环境。
(七)转变学校组织结构。互联网学习终将成为学校的日常组成部分。“互联网+”促进学校组织结构转型,为重组学校教育提供了新的基础设施、新的生产要素、新的社会空间、新的分工形态。高校借助“互联网+”提供的云、网、端一体化的数字、智能基础设施,使得学习无处不在;利用数据与信息资源,精确了解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高校要积极重构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实现内容供给、智慧学习环境、教与学方式及管理与评价的重构,定制个性化的学习课程与活动,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把线下教学资源无限扩大并化身为虚拟大学;借助实时协同通讯网络、大规模的社会化协同,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知识和反馈。互联网时代下,学校组织形态会有两种变革趋势:一是数据会成为学校最终要的资源;将来教育的核心生产资料将会是数据;二是学生通过网络、通过团队学习,自己解决学习中的大部分问题,已然成为事实。因此,学校要开始重新审议并制定网络开放政策,要建设网络上的校园文化和学习空间,实现线上线下融合的校园育人环境。要让学生个性化地利用自己的学习设备来获取所需的学习资源。
(八)注重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教师培训和教师专业发展是教育改革中的主导因素,脱离教师的理念转变和专业发展,再伟大的教育变革也只是空话。高校教师培训应当将“双师教学”模式与国培、省培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开展多层次、多学科和多方式的培训试点,充分利用互联网上的优质资源,达到教师培训的目的。同时,“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专业发展必须植入“互联网+”基因,要具备互联网思维,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技能,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进而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思维,提高学生在互联网时代的学习能力和方法。
四、“互联网+”时代铜陵学院的教育变革
铜陵学院位于安徽省铜陵市,是一所以财经类学科专业为办学特色的省级示范应用型本科高校。信息技术革命的发展,给铜陵学院的传统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铜陵学院积极植入互联网基因,以“数字校园,无线沟通你我”为目标,建设数字化校园基础平台,建立完善的网络、硬件支撑环境,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快捷方便的网络教学。为完善数字校园建设,各相关部门也建立了相应的应用系统。网络教学、教学管理、图书管理等主要应用系统都已经开始运营使用。这在学校的教学、科研、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系统应用集成于校园移动终端,为师生提供高效快捷的移动服务。为了打破传统的“教与学”模式,铜陵学院积极开展MOOC和翻转课堂教学,也在实践过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倪国爱校长指出,铜陵学院将继续推动传统课堂教学与在线教育相结合的混合式学习的方式改革,开展优质课程资源建设,实施优质课程资源共享。会计学院院长周建龙表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翻转课堂,对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都起到一定的效果,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学习效果较好。此外,铜陵学院特别注重“物联网+教育”下对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融合,设置智慧树课程,为学生提供优质海量的教学资源,享受公平教育,在线与名师进行沟通解疑。
但是,铜陵学院在实施“互联网+教育”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不利面。MOOC教学和翻转课堂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实践力度不足,仅仅局限于相关学院的负责人。很大原因在于,铜陵学院并未在全校范围普及“互联网+教育”思想,教师缺乏“互联网+”思维,学校及教师行动力不足;相关硬件及软件基础设施不齐全,难以满足“互联网+教育”对高校的信息技术、网络资源开发和技术设备建设等的高要求;没有建立完善的教师培养体制,大部分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高,相关专业素养不具洌难以实施教学变革。铜陵学院在教学过程中仍然以传统教育为主,学校及教师并未正视电子产品在教学过程的积极作用,仍以“教室、教师、书”进行知识传播。综上所述,铜陵学院对“互联网+教育”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应当继续保持优势面、弥补缺失面,不断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帮助自身教育发展再上一个台阶。
五、结语
互联网技术帮助高等学校实现了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了教育公平;方便学习者获取相关所需知识信息,使得学习者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要求;同时,我们也需要积极面对互联网对高校教育带来的诸多问题。但我们必须坚信,尽管存在一系列的挑战,但是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通过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积极探索和不断尝试,借力“互联网+教育”高校教育的发展必将获得重大突破。
主要参考文献:
[1]瞿振元.发展在线教育应有理性思考[N].人民日报,2015.4.20.
[2]王勇民.“互联网+”给高校教学带来的影响[J].科教导刊(下旬),2015.12.
[3]朱绪海.借力“互联网+”助推教育现代化[J].学周刊,2016.5.
篇7
【关键词】云平台 高职教育 公共英语教学
随着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网络教学已成为传统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是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载体。以云计算技术支撑的各种云平台进入到教育领域后,极大的改变了传统课堂。云平台具有自身明显的优势,通过数以万计的服务器,资源的高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优化师生交流方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在公共英语教学改革阶段,引入云平台,对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师生角色、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实践。
一、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外语学习情况简介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下设9个二级学院,在校学生共计1.8万余人。大一及大二上学期的学生都需要进行大学英语课程的学习。学生在入校时进行英语成绩分层考试,按分数高低划分为A\B\C三个层次,分班进行课程学习。目前学院积极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利用云平台进行公共英语教学,取得一定的成效。
二、云平台对我校公共外语教学的影响
1.通过云平台,颠覆教学模式。目前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教学主要利用三大云平台:职教新干线大学城空间、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以及朗文交互英语在线云平台。
学校自09年起推进信息化教学,为全校师生配发职教新干线“世界大学城”空间账号,这一云平台以个人空间为基础,实名登录,实现在线学习互动交流。教师根据课程需求,上传教学文件如授课计划,表格教案,教学任务工单;教学资源如教学课件,视频音频素材等。在空间布置任务,实现无纸化作业。学生添加教师为好友,进入教师空间学习教学资源,在留言版、互动讨论组与教师或其它同学进行讨论,学生在自己的空间可以收集学习资料,并进行作业任务成果展示。
“爱课程”网是教育部、财政部“十二五”期间启动实施的“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支持建设的高等教育课程资源共享平台。我校公共英语教师历时两年时间,针对课程内容拍摄相关MOOC 视频,并配套制作互动练习题库,上传至“爱课程”网,引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公共英语课程开设时间为1。2。3学期,课时分别为60、60、40 每学期,每学期设置8节课时为学生自主进行MOOC视频学习。教师结合空间大学城和爱课程网,给学生下发学习任务和课程资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面授课程时针对视频进行提问和答疑,通过这一云平台的支持,我校公共外语教学实现O2O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完全颠覆了以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除了以上两大平台之外,我校还专门为公共英语课程购置 “朗文交互英语”云平台帐号,该平台产品为新一代立体化交互英语教材,系统遵循“泛在学习”新理念,提供能从PC、手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终端访问形式,针对外语学习的特点,实现由教师(虚拟教师和任课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学习。与大学城空间不一样的是,它更具针对性,是专门的英语学习云平台,系统允许教师在线编辑资源和题库,订制课程资源,真正实现人机交互、师生交互和生生交互。
2.通过云平台,重构教学内容。通过云平台空间进行教学,教师无法再照本宣科,确定学习内容后,教师将教学资源进行重构,创建表格化教案,将教学资源分门别类的归档到相对应的资源库,并设置超级链接。学生通过进入教师空间,可以通过教师设置的课程导航进入到课程资源库。资源是碎片化的,然而通过教师的整合,所有资源都与课程内容相关联,并形成一个整体。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空间资源学习的时候,会布置相应的任务,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度学习。外语教学因其课程性质,能更大程度的受益于互联网和云平台。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接触到原汁原味的地道语言,另一方面,网络的即时性能帮助学生与时俱进,在动态中学习到鲜活的语言。有了大学城空间平台,教师每天可以更新自已的博客,比如有教师设置“每日一词”栏目,每日更新国际新闻热词,用学生们感兴趣的话题激发其学习的热情,这些与时俱进的资源成为课堂知识的有力补充。
“爱课程”网站上我校教师的原创课程视频方便学生1天24小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视频的录制历时1年,在课程内容的编排上,包含但不局限于教科书的内容,教师设置讨论和答疑版块和互动习题,学生进行MOOC学习的同时可以与其它同学和老师交流,并通过习题测试检测自己的学习效果。而教师可以通过云平台大数据支持,针对线上学习的学习结果进行数据跟踪分析统计,提供数据反馈,帮助教师调整学习内容的难易度,适应学生的阶段性发展。
“朗文交互英语”模拟真实的语言学习环境,形成校本、个性化的教与学课程内容,界面活泼友好,特别适合英语水平相对较低的学习者。
3.通过云平台,转变师生角色。大学城空间和爱课程平台起用后,师生角色有了显著改变。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听众,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得以体现。学习不再是枯燥的单向说教,师生关系变得更为平等和谐。教学平台实现了师生之间无障碍的交流。学生可以通过私信、留言、讨论组等向教师提问学习问题,教师通过这些反馈从侧面了解到教学效果。更多时候,学生愿意与教师进行心灵沟通互动,师生人际关系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融合,而这一切又能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促使学生想学、乐学。
4.通过云平台,优化考核方式。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公共英语考核由平时成绩加期末考试共同组成。其中平时成绩占总评的70%。在引入云平台空间教学后,平时成绩由原来简单的出勤,作业,变成一系列平时表现的组合。在线MOOC 电子证书、大学城空间互动、朗文交互英语考核成绩等都被融入课程考核,极大的优化了考核方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实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阶段性成果,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云平台用于高职公共外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虽然云平台对于公共外语教学有极大帮助作用,在使用云平台教学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学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我校有很多农村学生,计算机的使用并不是太熟练,对使用云平台互动,查看资源,提交作业等存在一定的困难。但这一情况到第二学期就可以大为改善。
2.有部分教师在空间大学城更新资源库频率较低,不能与时俱进,导致资源内容较陈旧。而在交互英语平台的使用上,多依赖于平台自身素材和题库,没有利用到平台可定制的特点,不利于个性化教学。学校监管部门应建立健全监督机制,有效督促教师完善教学空间,积极利用云平台所带来的优势。
四、结语
云平台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使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诠释了教学创新的内涵和意义。它实现了资源共享,是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支撑;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到互动当中来,加强了师生双向交流,实现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打破了学习的时空限制,提高了学习效率,满足了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然而在使用空间的过程中,学生计算机水平的参差不齐,资源更新较慢,未定制教学素材等,这都成为云平台教学中有待我们将来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回顾与展望-“第六届全国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高级论坛”综述[J].外语界,2012(3).
[2]杨修平.高职高专公共英语课程网络教学资源整合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2(3).
[3]贺星岳.基于教育云平台的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