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世界经济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4: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当今世界经济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当今世界经济背景

篇1

关键词:两岸制度;经济一体化;可行性分析

一、全球化和区域化对两岸制度的影响

     1、经济经济全球化和经济的区域化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深入发展,对我国和我国台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面对全球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在东部沿海地区设立经济特区,引进外部资金,发展内部经济,这时期我国逐步开始与世界接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当今世界局势的转变,和平与发展成为了当今世界的主题,为我国德尔经济发展赢得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就在这一时期,大陆对台湾的政策也有了巨大的转变,又原先的两岸对立,逐渐到两岸开展经济互动,特别是中国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在收购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应用,就更大大的缓解了两岸之间的紧张关系,为两岸的进一步交流和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2、两岸经济合作是在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展开的。众所周知两岸的经济贸易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进行开展的,是在大陆实行改革开放的情况下进行的,两岸的合作首先是从民间的经济方式合作开始的,突破了台湾的相关政策的限制,从而迫使台湾方面当局必须正视两岸经贸交流交往现实的重视,最终导致了台湾以默认的方式承认“在一个中国的前提”框架下实现两岸的经济合作。

二、经济一体化在两岸制度中的可行性分析

1、对于两岸制度性经济一体化在建构的过程中应当采取何种组织形式,两岸的学者有不同的意见和分歧,有的学者认为:从大陆方面来看,可以建立起多种层次的自由贸易区的模式,也就是说内地可以港澳实行CEPA的合作机制,而大陆与台湾可以采取FTA的自由贸易区的模式,对于某些相关的从产业可以借鉴新加坡与日本的合作模式,即对某些产业实行新加坡--------日本投资协议自由贸易模式。现在两岸的状况是,经济过于火热,而两岸的政治状况还是不稳定,再加上一些外部力量的干预,两岸在短时间内不会建立和实行共同的市场机制。

2、众所周知,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好转,是基于两岸经济合作实现的,我国自从实行改革开放以来,逐步走上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特色道路,大陆对台湾的政策由过去的对立,逐渐走上缓和,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才导致了两岸之间的经济合作。大陆与台湾关系的好转,还基于我国现行的基本国策,我国一国两制国策的成功应用,成功的解决了香港和澳门的历史遗留问题,现行的一国两制的国策今后将在与大陆等方面的问题仍然是一个重要的指导思想,在一国两制的前提下,两岸将会采取各种措施共同推进两岸共同市场的目标,继续推动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在这一条件下,即是两岸建立了共同市场,也不会涉及到财政、货币、收入分配等制度性的根本问题,由于没有根本的触动,才会在共同市场的建立有了很大的进步。

     3、但是随着世界大趋势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两岸的经济相互的依赖性就会越来越强,在加上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以及在相关制度的改善的情况下,两岸的联系将会越来越紧密。根据欧盟的实践经验,双方建立共同市场的一体化模式,需要双方共同作出努力,首先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首先尽快取消进出口关税和非关税的限制,实现货物和服务贸易自由化;其次逐步建立起对外关税和共同贸易政策(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两岸的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接近,尤其是产业合作的深化和加强);第三,实现资本,技术,人才和其他生产要素等各方面的充分调动;第四,加强在农业特别是在稳定农业发展领域的合作,从而实现协调农业发展政策的目标,消除可能导致的负面影响;第五,是建设一个统一的,规范的市场机制,以确保公平竞争和有效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新;第六,采取切实有效可行的步骤,以实现经济政策的协调,以保障经济的稳定。为了获得经济发展的提供有利条件,以增强其在区域经济中的地位,从而进一步提高经济一体化,共同促进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总体目标。

总结:

众所周知,两岸有着共同的文化根源,有着共同的生活习惯,在经济上也有很强的互补性,经过二十年的两岸经济的发展表明,两岸在经济的合作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政治体制的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的发展,两岸之间的经济、政治的交流就会不断的加强,政治互信的程度就会进一步的加强,从而进一步推动东亚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两岸在不断合作的基础上,共同提高,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国台办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唐永红.两岸经济一体化未来取决于制度性合作[N].法制日报,2011, (2011-03-15)

[2]记者 黄戎杰.两岸经济一体化 平潭作为实验区[N].福州日报,2009, (2009-03-20)

[3]记者杜军玲.设立合作试验区推动两岸经济一体化[N].人民政协报,2010, (2010-03-05)

[4]张烨、周熙雯福州大学管理学院.海峡两岸经济一体化路径选择的实证分析[N].福建科技报,2008,(2008-12-02)

篇2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各地经济不断地在突破国界限制,在全球寻求资源配置,全球化条件下,各国、各地区的之间的经济关系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关系也在深化,既有矛盾也有统一,本文试着分析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相互关系。

关于经济全球化的界定,现在还没有统一的说法,大部分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指生产、贸易、投资、金融等经济行为在全球范围的大规模活动,生产要素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自由流动、合理配置与重组,是世界各国经济高度相互依赖、相互融合的表现。或者更准确地概括为指参加多边谈判或磋商的相关国家和地区经济团体,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大家都能够接受的、有关经济贸易协议并按照共同制定的协商原则,实行整体运行的世界性经济贸易组织或者经济体系。经济全球化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复杂的,推动世界经济总体增长,提高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资源,促进国际投资方面是有积极作用的,但是也带来了负面效应,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一方面也对传统的价值观念提出了挑战,如果处理不当,会为经济全球化付出代价的。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相邻相近的或者特定的地理范围内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为了维护既有的、实现未来的共同的经济和政治利益,通过签订某种政府间条约或协定,制定和规范共同的行动准则,协调一致的政策,乃至建立各国政府一定授权的共同机构,进行长期和稳定的超国家的经济调节,达成和实现经济的甚至是政治的联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区域市场,降低了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的搜寻成本。另外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各个方面的相似性,可以有效地降低交易成本和违约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区别。经济全球化主要依靠科技进步、跨国经济,资本和市场的国际化,以及市场机制作用的推动,是市场机制其主导作用的过程,经济全球化则是通过市场机制把世界各国联结在一起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则以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均衡和有序发展为目标,在政府间签订自由贸易协定、推行区域经济一体化措施、实现一体化目标,是国家期主导作用的过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通过国家对国家的谈判把那些愿意参加一体化结盟的国家联结在一起的;在全球自由市场的状态下,风险是很难规避的,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风险;而在经济区域化的状态下,风险是可以得到控制和化解,一体化的区域经济由于可以有效地降低资源配置的成本,降低违约风险。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是由经济发展的必然规律决定的,两者之间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经济全球化刺激、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向更高形式发展,又不断地冲破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限制。全球化给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驱动力,经济全球化通过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增进区域经济组织间的合作,以便得到更多的合作利益。

区域经济一体化对经济全球化的促进作用。区域经济一体化为经济全球化准备了条件。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了国家分工的深化,加强了区域内部各加盟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动了各加盟国的经济发展,再此基础上通过强化跨国公司的贸易功能,必然进一步促进经济全球化的产生。区域经济一体化使集团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所以特定区域外的国家要想获得竞争力,就要通过跨国公司进行直接投资。区域经济一体化下的贸易制度也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用。

相比较来说,区域经济对经济全球化的阻碍作用比较明显。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合作组织如北美自由贸易、欧盟等发展完善。各加盟国对区域经济依赖性加强,再加上区域对外合作能力的提高,给世界经济带来更大的竞争局面,同时也导致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区域经济也制造了贸易壁垒。如区域经济组织的排他性与全球化背景下的多边贸易体制之间就存在隔阂。区域经济是为了实现区域内的经济发展,提高经济效益,区域内部成员之间分工合作,相互依存。经济全球化则是为消除全球经济间的贸易壁垒努力,区域经济在这一方面与之出现矛盾,区域经济以地域为名为贸易提供一种新的保护手段,这种保护手段对于区域外的成员来说就是阻碍他们之间相互合作的贸易壁垒。区域经济强化了其内部产品的竞争力,对区域外的产品采取了比较严格的防范制度和措施,不惜一切手段组织其他区域或国家的产品进入。这一行为,满足了区域内的经济发展,但是对与经济全球化来说,则伤害了全球经济之间平等合作的基础,加大了国与国或区域与区域之间对话的难度,妨碍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从长远利益来,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的顺利发展。

总之,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之间的矛盾是存在的,但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又是对立统一的。两者之间还存在着漫长的过渡时期,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会慢慢形成互补。两者之间虽然实施途径相异,但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推动世界经济的发展。经济全球化与区域经济一体化都为企业创作了统一的市场环境,为世界各地的商务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两者的相互作用必然会影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两者之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相辅相成,在全球化不断向前发展的情况下,必然会克服两者之间存在的矛盾,最终推动全球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阳国亮:试论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及其相互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4(10)

[2]郑明慧:区域经济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经济论坛,2004(15)

篇3

第一,发展继续教育有助于提高个人、企业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升,但与美、日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巨大的差距。2008年,我国平均每个就业者创造的GDP为5,855美元,仅相当于美国的5.9%、日本的7.7%,按每个劳动力平均生产效率计,美国相当于我国的17倍。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大力发展继续教育。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的计量研究,在制造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这种情况在高新技术产业中表现得更为突出。甚至在发展农业方面,也亟待加强培训。地处中东沙漠、属于严重缺水国的以色列能够创造“农业奇迹”,其经验就是对农民进行普遍的文化素质教育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通过继续教育提升劳动者素质已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关键因素。

第二,发展继续教育有助于实现经济结构转型,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处在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虽然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性改变,经济结构转型任务十分艰巨和繁重。

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首先表现在三次产业结构不合理。从三次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看,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增加值比重为10.2%,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0%,反映出我国第一产业比较落后、第二产业比重较高和第三产业发展滞后的状态。同时,从一、二、三次产业就业人数占就业总人数的比重看,我国第一产业就业人数所占比重过高,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则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据有关预测,要实现我国经济发展的目标,我国第一产业农业劳动力比重应从2009年的38.1 %下降到2020年的25%以下,第三产业劳动力比重应从34.1 %提高到2020年的45%以上。随着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必将带来我国劳动力在不同产业和地域之间较大规模的流动、转移和对大量劳动力培训的要求。大力加强对劳动者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将成为促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最关键最繁重的基础性任务。

篇4

[关键词]贸易摩擦;出口贸易;WTO

[中图分类号]F7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6-0163-02

1 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现状分析

1.1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贸易救济案件快速增长

截至2008年年底,国外对华共发起1150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有623起,占比54.2%。在所有对华发起过反倾销调查的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对我国启动126起,高居发展中国家之首,占发展中国家对华反倾销调查总数的23.3%;其次是土耳其,为65起,占比12.0%;墨西哥位居第3位,为60起,占比11.1%。

可以看出,在我国对外贸易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不得不面对来自于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的压力。

1.2 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金额呈上升趋势

随着中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量的增长,针对中国而引发的贸易摩擦的金额也在节节攀升。2005年5月18日,印度对原产于我国的绸缎反倾销案,涉及金额1.8亿美元,为印度历年来对中国反倾销调查金额之最,也是纺织品一体化后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纺织品发起的涉案金额最高的反倾销案。根据我海关数据初步计算,2007年我国对印度出口涉案产品价值达6.86亿美元。2008 年,印度对我国反倾销涉案金额高达16.7 亿美元。2009年,巴西启动对我国鞋类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将征收435.7%的反倾销税。2010年,巴西外贸委员会决定对中国产扬声器环形磁铁继续按43%的税率征收反倾销税。由上可见,发展中国家对我国外贸出口产品增收的反倾销税远远高于发达国家。

1.3 对中国产品征收反倾销税远超其他国家水平

相比之下,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关税要比发达国家高。发达国家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关税一般在10%~50%之间,最高的反倾销关税也不超过100%;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征收的反倾销关税一般在50%~250%之间,最高反倾销关税甚至达到1105%。2005年欧盟宣布的对中国自行车的反倾销税率是30.6%~48.5%,2004年美国商务部决定对中国的木制卧室家具征收反倾销税是1%~5%。而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关税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在1996―2008年,埃及对中国生产的商品征收反倾销关税,其中对6种产品的反倾销关税是100%~321%。在2005~2008年期间,墨西哥对来自中国的26种商品征收了反倾销税,其中有19种产品的反倾销税是105%~333%,对中国产的鞋类产品曾经有过高达1105%反倾销税率。

2 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摩擦的成因分析

2.1 与发展中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国际经济贸易环境因素

(1)经济全球化导致贸易摩擦频发。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表现在世界经济领域就体现为贸易自由化,世界各国在WTO框架下,必须降低关税和非关税壁垒,促进各国贸易自由流动。其结果是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不断加深,相互依赖性不断增强,由此而引发的国家之间发生贸易摩擦的机会也大大增加。由于世界各国长期以来存在的经济制度、贸易规则、文化与风俗差异,因此由全球经济一体化而产生的贸易摩擦就不可避免。

(2)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造成贸易摩擦。近年来,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加入到经济一体化的行业,在取得骄人成就的同时,也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保护民族产业问题、产业结构调整问题等。由于发展中国家各国体制不同,经济发展很不均衡,这就必然会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加上因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导致的各种矛盾进一步激化,表现在外贸领域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另一方面,从历史经验来看,世界经济发展状况的好坏与贸易保护主义呈负相关。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复苏缓慢,各国利用WTO的模糊性规则,设置贸易壁垒,滥用反倾销措施和保障措施。

(3)发展中国家产业结构不协调,易引发贸易摩擦。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各国都能通过贸易发挥自己的优势弥补不足。发展中国家处于国际分工的底层,主要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的生产,发生国际贸易摩擦的可能性较小。然而,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经济利益的不一致,各国之间的产业分工并非是在完全竞争的市场上进行的。相反,由于交易背后的经济利益驱使,发展中国家在这些传统领域受到威胁时,仍会想尽一切办法加以保护,进而引发国际贸易摩擦。另一方面,我国与发展中国家在产业结构和出口结构上雷同,并与之形成直接竞争关系。这种竞争关系使发展中国家对产业未来比较担忧,并利用贸易摩擦来阻碍中国产品的进口。

(4)“中国”引发发展中国家抵制中国制造。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发展缓慢,而我国经济仍高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体中一枝独秀。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GDP增长率仍为9.1%,而发展中国家增长率远低于中国。对此,一些国家表现出极大的警惕和恐慌,对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疑虑加重。于是,形形的“中国”应运而生,从最早的“军事”到当前的“贸易”、“能源”,层出不穷,屡见不鲜。这些论调的出现为发展中国家对我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措施提供了舆论支持,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贸易摩擦案件的增多。

2.2 与发展中国家产生贸易摩擦的国内经济环境因素

(1)中国商品的产业结构与发展中国家相似。毫无疑问,中国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它和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其核心出口产品都不约而同地具有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这两样属性,如机电产品或者纺织品等,这表明在产业的结构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有着很大的雷同。商品虽相似,但是竞争力却是截然不同。以纺织品为例,中国的纺织商品在同等条件下比同类的发展中国家的产品价低10%左右,这表明中国的纺织品在纺织品市场中深受外国客户的青睐。而因为其价格优势中国的商品不但占据了相当一部分的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同时也进入了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内,这样从进口国的角度来说是挤占了其本国的相类似行业的发展和生存空间,这是发生贸易摩擦的必然性。

(2)我国的对外投资和货物商品出口的不对称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推行的出口导向战略和对外经济与政绩挂钩的考核标准,使得各地区有关部门都将出口作为当地发展的首要手段和措施,这自然而然的也会对外贸依存度的扩大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2009年全球跨国投资下降40%的情况下,中国实际吸收外资仅下降2.6%,达到900亿美元规模,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2010年上半年,中国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2万家,实际使用外资514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了19%和21%,中国目前已经连续18年位居发展中国家吸收国际资本的第一位。然而,对外贸易导向型投资在一定程度上对产品出口存在着较大的替代性,因此,在中国相对薄弱的对外直接投资比重和相反显得过大的货物出口比重之间所产生的不对称性在现实中推动了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的形成和发展。

(3)中国企业应诉的消极性导致发展中国家频繁采用贸易救济措施。在国际上,各国审理反倾销案有一项基本原则,在立案审理过程中,如果被调查方或被诉讼方发现有不应诉、不提供可靠真实的资料或者是不配合调查人员并提供有效证据的行为的时候,审理机关便会将审查的方向倾向于申请方的资料 ,并依照此资料做出裁定。由此可得,应诉的不积极必然会惹来严重的惩治后果和不断重复的反倾销诉讼,最终加剧了贸易摩擦。这也是促成一些发展中国家对中国产品频繁地进行反倾销投诉和立案调查,从而征收高额反倾销税的主要因素之一。

(4)我国出口产品市场集中和出口激增给对方制造贸易摩擦授以把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与贸易伙伴的贸易往来不断加深,贸易规模持续扩大。1978年至2009年,我国进出口货物贸易总额由206.4亿美元扩大至22072.7亿美元,共计增长了105.9倍。2009年我国占世界贸易比重达到9%,成为世界第二大贸易国,第一大出口国。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在全球的贸易地位更是迅速上升,1999年,世界前五大出口国分别为美国、德国、日本、法国和英国。五国共占全球前40大国家出口值的43%,中国排名第九,2009年,中国已越居为世界第一大出口国,年均增长率为20%。

3 高度重视、积极应对与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摩擦问题

篇5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开放经济已是世界大多数国家的现实。中国更是把“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作为一项重要目标,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治疗世界经济“亚健康”

日前举行的第三届20国集团(G20)智库论坛上,前瑞士苏黎世州银行北京首席代表、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刘志勤给世界经济做了次“体检”。他认为,当前世界经济处于“亚健康”状态,经济发展的驱动力衰减导致“心率过缓”,投资和消费乏力导致“供血不足”,不少国家还存在“高成本、高福利、高税收”的“三高”问题。概括起来,世界经济缺乏活力,体力恢复迟缓。

如何改善世界经济的“亚健康”状态?与会专家认为,开放是一剂良药。

“开放经济对于全球增长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石。”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如此评价开放经济的重要性。

中国是开放经济的践行者,也是受益者。王文说:“回顾30多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可以说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相当程度上源于和受益于开放经济。”开放,解决了长期以来限制中国发展的资金和技术约束;也是开放,让中国全方位融入世界并逐渐成长为第二大经济体。

开放,令中国受益,对世界亦然。据世界银行研究估算,2015年前,即便不考虑任何额外竞争所必然带来的额外生产力,贸易自由化每年也会给全世界带来近3000亿美元的利益。此外,极端贫困的人口数量也会有所下降。

可以说,开放符合中国与世界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潮流。中国正在全面深化改革,开创高水平对外开放新局面是实现改革目标的必经之途。而对于世界经济,各方保持合作是呵护复苏、维护和平的“推进器”。

更需坚定开放步伐

发展开放型经济是大势所趋,却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方面,世界经济增长缓慢,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由此导致国际贸易总体低迷。据世贸组织统计,2012至2014年,全球贸易增速连续三年低于世界经济增速。

“国际贸易低迷阻碍世界经济的长期活力,终将损害各方的利益。”中国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张军说,“G20成员都是贸易大国,有能力也有责任担当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领军者,推动建设自由开放、普惠共赢的全球大市场。”

另一方面,各国货币政策方向性的差异也导致了诸多冲突性的政策问题,给全球汇率变化、资金流动、贸易与经济形势带来不容小觑的影响。

“西方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处于历史的十字路口:一条道路是加强彼此合作,提高向全球提供公共产品的能力;另一条道路是走向对抗、摩擦并导致现有体系的衰亡。”意大利国际政治研究所欧洲项目主管安东尼诺・维拉弗兰卡说。

越是面临逆风,越要坚定开放与合作的信念。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呼吁:“无论是发达经济体还是新兴经济体,都应该以开放的姿态迎接新的全球机遇和挑战。”

积极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近年来,中国在贸易、投资、金融等领域采取一系列举措,积极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贸易层面,推进自贸区建设与拓展双边、区域、多边自贸安排并举。2013年9月,上海自贸试验区运行,此后陆续建立了广东、天津、福建自贸试验区;2015年6月,中韩、中澳自贸协定相继签署;中日韩自贸协定、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仍在谈判中。

投资层面,“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2014年,中国大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外国直接投资第一大接收方;同年,中国对外投资规模超过利用外资规模,成为资本净输出国。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建立亚投行和金砖银行,既深化了中国对外开放,也为区域贸易和投资的扩大拓展了新空间。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贸易 英语 相关性

一、互联网金融贸易与英语的简介

1.互联网金融贸易的简介。互联网金融贸易是21世纪以来出现的一种新兴的金融发展方式。关于其具体的定义在经济学领域还没有明确的说明,但大致上是一种依托范围广泛且便利的互联网技术来实现不同地域的金融贸易交流与联系。世界各地的金融参与者通过新颖的互联网技术来进行金融信息的交流和互通,从而在金融贸易中取得更大的收益,互联网金融贸易就这样流行起来。

2.英语的简介。英语是世界上使用国家最多的一门语言,也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一门语言。其使用和影响范围不仅仅是在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也有许多国家将英语作为第一语言及外语。英语的影响力还体现在世界各大组织上,像我们熟悉的欧盟、联合国这样的有重要影响力的官方组织都将英语作为其官方语言。在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中,英语更是作为一门必修科目被要求重点学习。

二、互联网金融贸易同英语的关系

1.互联网金融贸易的发展推进了英语的普及。 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持续开展,互联网技术渐渐趋于成熟,这也促使更多的来自不同地区的金融参与者通过互联网技术同其他人进行信息沟通和金融贸易。而与其他国家的金融参与者进行沟通,总避免不了会遇到语言障碍。于是使用范围广泛的英语被确认为官方语言,供各国金融参与者进行沟通。这无疑将会进一步扩大英语在全球范围内的影响力,并推进英语的普及与发展。

2.英语的普及极大促进了互联网金融贸易的发展。新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因此各个国家都特别重视外语的教育,英语更是作为许多国家的第一外语被广泛学习。而英语的不断推广和普及毫无疑问将会大大促进以英语为官方语言的互联网金融贸易的发展。因为随着英语的不断普及,世界各国金融参与者间的语言障碍将逐渐消失,互联网金融贸易的进行也将更加便利有序。

3.互联网金融贸易与英语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从以上的两点观点可以清楚的看出,一方面互联网金融贸易的发展推进了英语的普及;另一方面英语的普及也极大促进了互联网金融贸易的发展。他们两者间的关系应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所以在互联网金融贸易的发展进程中必须重视英语的作用,只有不断地促使英语的推广和普及,互联网金融贸易才能取得更大的成果。

三、英语在互联网金融贸易中的应用

1.英语是互联网金融贸易的沟通渠道。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交往中,为了交流意见和想法,沟通是必不可少的,在互联网金融贸易中也是一样。想要获得最新的金融资讯,掌握实时的金融动态,实现金融贸易,都必须通过沟通来进行。而英语作为互联网金融贸易的官方语言,在其开展中扮演着重要的沟通渠道的作用。

2.英语是互联网金融贸易的官方书面语。互联网金融贸易的参与者包括世界各个国家各个地区的民众,这就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语言障碍。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贸易的有序进行,参与者们决定使用应用人数广泛的英语作为官方语言。像交流经济信息,签订合同,进行贸易等活动都是以英语为官方语言。以英语作为互联网金融贸易的官方书面语,实现了金融贸易中语言的统一,这极大地促进了互联网金融贸易的发展。

四、互联网金融贸易与英语的相关性的展望

1.互联网金融贸易与英语的相关性的现状。21世纪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大势所趋。互联网金融贸易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国也顺应了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积极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贸易产业的发展。像不久前的双十一购物节,仅仅天猫网上商城就实现了1207亿的销售额,再次刷新了新的双十一成交记录,可见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贸易发展是很迅速的。而互联网金融贸易的不断发展,是离不开英语的推动作用的。很多商家反映,为了实现价格优势,他们大多采取海外代购的方式。近年来英语的不断普及,使得他们能够更好地同海外商家进行沟通,从而以更低的价格将商品售卖给国内的顾客。但我国互联网金融贸易及英语普及同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

2.对互联网金融贸易与英语的相关性的展望。为了实现我国互联网金融贸易的发展,我们应立足于当前我国全球性互联网金融企业较少、国民整体英语水平不高的国情。既要推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走向世界,开拓海外市场;也要不断加强英语教育,努力提高我国有关人才的英语素养,促进英语在我国的普及和推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跟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实现互联网金融贸易的长远快速发展。

五、小结

互联网金融贸易的发展和英语的普及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在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互联网金融贸易不断发展,英语在全球范围内也不断被推广和普及。我国应顺应世界发展大潮,一方面应积极推动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贸易走向世界,从而获得更广拓的市场,取得更大的国际影响力;另一方面应努力推进我国的英语教育,积极营造出一种学习英语的环境和氛围,提高我国整体的英语水平。并努力培养出相关的专业人才,与世界的互联网金融贸易相接轨。而我们作为一名高中生,应正视经济全球化这一全球经济发展趋势,不断提升自身的英语水平,争取将来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贸易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篇7

一、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 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的特点

沃勒斯坦认为:“世界体系是一个社会体系,它具有范围、结构、成员集团、合理规则和凝聚力。”他写道:“表现为一个社会体系的特征是基于这样的事实,即这个体系内的生活是独立自足的,而且这个体系发展的原动力大体上是内在的。”沃勒斯坦提出:“迄今为止只存在过两种不同的世界体系:一种是世界帝国,在这些世界帝国中,存在一个控制大片地域的单一政治体系,不论其有效控制程度减弱到什么程度;而在另一类体系中,在其所有的,或几乎所有的空间不存在这样的单一政治体系”。

根据沃勒斯坦的观点,16世纪以前,“世界性体系”主要表现为一些世界性帝国,如罗马帝国、等。从16世纪开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开始以西北欧为中心,形成“世界性经济体系”。它不同于“世界性帝国”之处在于,它有一个自成一体的经济网络,却没有一个统一的政治中心。在这个世界经济体中占据有优势地位的地区,主要是西欧和北美地区,是中心区域;而广大亚非拉地区,由于受到欧洲国家的殖民统治,或是新独立建成民族国家不久,是这一世界经济体系的边缘区域;在这两者之间的是半边缘区域。三个不同的组成部分承担着三种不同的经济角色:中心区域利用边缘区域提供的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生产加工制品向边缘区域销售牟利,并控制世界体系中的金融和贸易市场的运转。边缘区域除了向中心区域提供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廉价劳动力,还提供销售市场。半边缘区域介于两者之间:对中心区域部分地充当边缘区域角色;对边缘区域部分地充当中心区域角色。

在冷战时期,根据当时苏联的观点,存在着社会主义市场和资本主义市场这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体系。但这只是一个不长的插曲。冷战结束后,这两个平行的世界市场体系变为只有一个单一的世界市场体系。近年来,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开始从“中心一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其主要特点有:

1.区域经济合作和区域一体化趋势迅速发展

近年来,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迅猛发展,开始形成欧盟、北美和东亚三个大的经济板块和其他一些较小的经济板块。

欧盟2004年扩大后,拥有25个成员国,人口约4.55亿,总的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1994年开始实施,现在包括美、加、墨三国,人口约4.2亿,总的国内生产总值接近13万亿美元。北美自由贸易区在世界上的影响不亚于欧洲一体化。东亚区域的经济一体化和安全合作进程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势头强劲。东亚国家已经开始构建“东亚共同体”的进程,中国将与东盟国家于2010年建立自由贸易区。如能实现,它将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自由贸易区,总人口将达近20亿,经济规模将超过3万亿美元。日本与东盟签订了一揽子经济合作协议,决定在2012年实现经济合作伙伴计划。韩国已与东盟就双边自由贸易协定中的商品自由贸易达成协议。此外,中日韩正在就三国自由贸易安排开展联合学术研究。“东亚共同体”如能建成,将形成与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三足鼎立的态势。

北美和东亚经济板块中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其他发展中国家走联合自强道路,也建立和加强了一些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形成较小的经济板块,如非洲联盟、东非共同体、萨赫勒-撒哈拉国家共同体、里约集团、南方共同市场、安第斯共同体、阿拉伯国家联盟、海湾合作委员会等。

这些都促使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结构转型。不过,板块与开放并不一定是矛盾的,板块也可以是开放的,出现开放性与板块性并存。

2.跨国公司形成全球网络

跨国公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集生产、贸易、投资、金融、技术开发和转移以及其他服务于一体的经营实体,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和体现者。20世纪8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在全球取得迅速发展。冷战的结束和转型国家的改革开放,更给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现在,全世界4万多家跨国公司,对外投资总额超过1万亿美元,在世界各地的雇员达到7千万人,已控制世界生产的40、世界贸易的60和国际技术贸易的60-70。全世界100支最大的经济力量中,跨国公司占一半以上,超过许多中小国家。跨国公司正在超越民族国家而成为国际经济活动的主体,其国际生产和经营正在实现全球范围内的最佳资源配置和生产要素组合。跨国公司占世界上国际直接投资的90以上,使国际直接投资年均增长近30。2005年中国出口总额的58来自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的贸易顺差净值占中国贸易顺差总额的83。同时,跨国公司加速在不同国家建立研发机构,以便最有效地利用当地科技资源,研制出最能适应市场的产品。“跨国公司在这一全球化新阶段中发挥了主导作用”。跨国公司形成的全球网络成为当今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

3.出现新型的三极贸易体系,若干发展中国家从边缘向半边缘甚至中心转化,但中心区域国家仍能保持中心地位

现在世界上形成一种新型的三极贸易体系。它不仅与过去中心地区与边缘地区之间贸易有所不同,而且是人类历史上几乎从未有过的。第一极是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第二极是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第三极是原材料拥有国。第一种贸易是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与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之间进行交换;第二种贸易是低工资地区与原材料拥有国之间进行交换;第三种贸易是拥有自然资源的国家用自己的资源与那些拥有技术的国家进行交换。

虽然掌握创新工艺和服务的国家主要是过去的中心区域,提供原材料和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仍主要是过去的边缘区域,但在贸易中的角色已发生重大变化,过去的中心区域已转变为提供创新工艺和服务为主,而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转变为直接生产加工制品出售给那些拥有技术的国家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例如,中国成为“世界工厂和装配车间”。这一方面表明,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国家和提供原材料的国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有所提高,开始逐渐摆脱边缘化,甚至

有些提供原材料的国家已经属于中心区域;另一方面也说明,从“中心-边缘”结构向板块与网络并存结构转型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心区域由于掌握着创新工艺和服务,仍具有很大的优势。例如,服务部门的很大部分-金融服务、很多娱乐,甚至还有教育部门-现在都可以进行贸易。许多服务的可贸易性第一次超过商品。而且,中心区域仍是“技术含量高、资本密集以及高工资产品所在的地区”。 世界经济体系从“中心-边缘”结构开始向板块和网络并存结构转型,是在若干发展中国家从边缘向半边缘甚至中心转化,但中心区域国家仍能保持中心地位的背景下出现的。

二、世界经济体系向板块与网络状并存结构转型的主要原因

1.区域化与区域主义相互促进

区域化(regionalization)与区域主义(regionalism)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区域化是指某一区域内由非国家实体,主要是跨国公司在市场力量影响下进行贸易和投资所推动的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而区域主义又称“地区主义”,主要是指国家通过进行相互之间的经济合作安排,建立各种多边机制包括区域性的经济合作组织,来推动区域经济和社会一体化。

美国学者约瑟夫·奈认为,国际区域可以界定为地理上相联系的一定数目的国家,它们处于某种程度的相互依赖;国际区域主义就是以区域为基础的国家间的联合或集团的形成。中国学者马孆提出,区域主义具有“国际性、地缘性和组织性。国际性表明了区域主义属于国际关系范畴;地缘性显示了区域主义的存在范围;组织性体现了区域主义的活动空间。”安德鲁·赫里尔认为可以根据社会凝聚力(social cohesiveness)、经济凝聚力(economic cohesiveness)、政治凝聚力(politicalcohesiveness)和组织凝聚力的程度高低所导致的地区相互依赖程度来分析区域主义。波恩·赫特和A·伊诺塔用“区域融合度”(re-gionness)的概念来表示区域主义的程度,并将区域融合度由低到高分为5个层次:地理区域(region area)、区域复合体(region complex)、区域社会(region society)、区域共同体(region community)、区域国家(region state)。

篇8

一、当今社会正面临知识社会的时期,知识的生存、扩散与进步日益依赖于技术的创新

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知识作为促进生产发展的重要潜在因素,逐步从后台走到前台,显示出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近二十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人类社会迅速跨上了通向知识社会时代的列车,看到了一片曙光。“知识社会”所处的社会背景主要反映在以下八个方面:

一是知识社会的明显特征是知识的高速增殖、迅速膨胀和爆炸式增长。据有关资料表明:在当今世界范围内,每隔5—7年知识量就翻一番;全世界每天发表2万篇文献著作;目前世界上从事科学研究的科学家数量相当于过去20130年中科学家数量的总和。知识增长的曲线似乎是绝对上升和无尽无头的,知识同样是没有极限和无穷无尽的。今天人们可以在一瞬间将任意且大量的知识几乎同时传送到世界任何一方。

二是知识的增长是技术感生的,技术的发展是知识社会的基础。近百年来工业社会的发展为知识社会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和技术基础。技术推动知识的增长,而知识的增长又促进技术的发展和技术能力的加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极其数据网络等高新技术兴起,使社会采用技术发生了质的飞跃。当今世界范围内与因特网联网的计算机数量正以每l5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增长。似乎是知识的增长伴随着网络的增长而增长。

三是知识社会是人类思维和智慧的创造,人是知识社会的主体。知识增长、技术感生的这一事实,绝对不会使知识社会变成一个技术的复制品。当你将信息和知识在眼前展示和比较的话,你就会发现硬件包括作为原材料使用的信息在内永远不会替代人类智慧。当体操纵鼠标进入因特网,引发的信息像雪崩一样从你身边滚过的时候,这并不会使你马上变得聪明。随着知识社会的发展,人不是退却到事物边缘而是进入到事物的中心,不是作为客体而是作为主体、作为具有天赋和使命与具有充沛能力和才华的主人身份出现的。

四是知识社会不再是一个支离破碎的形态,而有可能是一个具有多样性和趋同性的共同体。知识社会存在着更多的机会是社会结构出现活力和生机。比如:社会知识量的迅速膨胀使得各种知识愈来愈急速微分和细化,朝着知识专业化、职业多样化方向发展。其结果是每一个对各种事物的细节了解愈来愈少,愈来愈依赖于他人和专家的知识,因而不得不加强人与人之间的联系。表现在研究和学习领域尤为突出,错综复杂的研究课题单靠一个人是解决不了的,集体协作精神已经替代了崇拜天才。

五是知识社会以知识经济为生产力的主要特征,竞争仍然是其发展动力。在向知识社会转化的过程中,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所占份量越来越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不仅成为决定性的生产要素,而且成为一种多方寻求的产品,一种提高竞争力和创收的无形产品。国民经济的创新能力主要取决于现有知识更新的范围和程度,即体现于知识的质量和现实作用。

六是知识社会将改变人们劳动的含义和结构。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发展,劳动世界正在经历着结构性变化。企业家越来越依靠知识个性化的人,越来越向所有人都开放机会,使之能够把他们所有知识积极地投入进来。而雇员必须具备更强的能力和承担更多的责任,必须迎合企业和企业家与社会的需要,这将使以雇佣关系为基础的劳动含义发生根本性改变。

七是向知识社会的过渡必将推动教育体制和科研体制的改革。一种新型的职业和B常成人教育体系将产生,虚拟的大学教育越来越普及。按需提供多媒体信息教学和服务系统,能够满足各方面要求。越来越多的个性化、专业化的合格人才将是知识社会的栋梁。未来的科研体制将以系统研究方式出现,虚拟的研究所将以低成本高效率高效益的面目展现在面前。科研成就不再是“天才的孤寂和孤寂的天才的个人的反射”,未来的科研体制将基于集体行动的网络化,科研与经济的结合愈来敷紧密。

八是知识社会的发展必定会推动社会政治环境的变革。知识社会将带来世界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劳动市场、生活方式、生活质量等各方面的深刻变化,也必然会引起社会政治环境的巨大变革。知识和一切新生事物无不都在推动着人们思维和观念的变化。社会的技术进步在不断改变着世界政治。因此,知识社会对世界政治环境的整合作用越来越大。

二、现代经济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共同体。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相互依存与发展

知识社会的发展极大地影响了现代经济的发展,使之快速向知识经济过渡。知识社会造就知识经济,这是必然趋势。但是在知识社会条件下并不排斥传统的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相反却能产生极大的推动力量。在现阶段,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处于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关系。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是如此,只不过是所占比重差别较大而已。

一方面,从世界经济发展来看,为满足人民生活的基本需要和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结构,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产业仍然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加快传统产业的技术进步,是振兴经济最重要的任务。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发展知识经济,必须以较为充分发展的传统经济为基础,必须有较高的社会知识水平,有较强的知识和技术的创新能力,有一定的高技术基础和一定的硬件条件。产业革命必须以传统产业被高新技术改造或替代为特征。因此,发达工业国家,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竞相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的主要方式是机电设备信息化,建立能控制生产过程、监督产品质量的自动化体系或使用揉性生产系统,实现工厂自动化。通过这种根本性的技术改造,大幅度降低传统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性能,并使传统产品多样化,加速更新换代。在知识经济推动下,农业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高新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使农业从传统的种养业向微生物产业、食品制造产业乃至新生物制剂产业拓展,出现了农业生产规模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农业竞争国际化的新趋势。但这丝毫也不能说明传统产业在知识经济中只是无足轻重的被动接受者。相反,知识经济最重要的任务不仅仅是建立新产业,而且使旧的产业发生革命性的改造和发展。因为这是知识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条件。到目前为止,即使在知识经济最为发达的美国,其支柱产业仍然是汽车、钢铁、建筑等传统产业,信息产业是唯一可与传统产业并驾齐驱的高技术产业。

另一方面,知识经济建立在发达的高新技术产业基础之上,它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单一产业,而是大量地附加在不同产业中。知识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的发展。而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更离不开知识经济的渗透和兴起。传统产业通过注入高新技术可以发生裂变,给各行各业带来新的技术机会和商业机会。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目前仍处于工业化阶段。从这个意义上说,利用知识经济的成果,向传统产业注入高新技术,注重提高产业素质和产出水平,特别是提高工农业等主要生产领域的生产技术水平、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是迎接世界知识经济浪潮的首要任务。因此在运用知识经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化过程中,必须从国情出发,优先选择那些市场需求迫切又有产业化所需条件的项目,重视那些对国家经济发展拉动作用大的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实现产业升级。不应仅仅盯在一些高水平的尖端技术的发展上,而忽视工农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和新的主导产业的培育。不仅应重视少数显示度高的技术,还应特别重视实施产业化的技术的成熟程度和实现产业化的工农业基础的建设。

当然,知识经济是不同于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新经济形态,知识经济以知识和信息为主要生产资源,以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为支柱产业,以人力资本和技术创新为发展动力,以可持续发展为宏观特征。知识经济可以使一个国家或地区实施持续投资得到持续经济增长而不降低投资回报,从而使得传统经济学密集投资回报递减规律成为历史。知识经济是“低耗高效”的经济,在传统工业经济中,GDP的增产是与能源、原材料的消耗同步增长的,但在知识经济中,在保持GDP的持续增长时,单位GDP所消耗的能源、原材料是持续下降的。知识经济对产业结构的要求是:高新技术产业化、服务业和传统产业高技术化、就业结构高技能化。因此启动科技创新工程,有助于推进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轨,做好工业经济和知识经济双重文章。

三、技术创新是开启现代经济迅猛发展的金钥匙,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助力器

现代经济的发展,不管是农业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还是知识经济的发展,都需要强有力的科技来支撑、来促进、来提高,必须依赖于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因为技术创新就其行动内容看是由一系列的技术活动组成,但就其价值取向看则有明确的商业赢利目标。一种产品、一个企业、一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一个经济形态,都需要通过源源不断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去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

篇9

一、会计国际化的必然性

从哲学角度来看,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必然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任何一个事物能够孤立地存在。会计国际化是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的必然结果,是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的必然要求。当今世界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各国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贸易等各个方面的联系更加紧密。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跨国公司均呈现良好的发展趋势,全球企业兼并的步伐加大,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明显加快,使得减少各国会计准则的差异,推动各国会计准则的趋同对于提供可比透明的财务信息至关重要,对世界通用商业语言会计的要求也就更为迫切。

二、当今会计国际化面临的困难

(一)各国环境的独特性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各国发展的一致趋势,但各国的会计环境不可能是绝对一致的,必然有其独特的社会背景。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深深根植于各国政治、经济、法律、思想、文化等社会因素中,因而具有会计国家化的一面。各国政治、经济、法律体系、文化教育与科学技术等各项因素必然影响和制约其会计的发展。因此,要在各个环境不相同的国家实施统一的会计准则与模式,是当今会计全球化的一大困难。

(二)各国利益的冲突

在国际会计化进程中,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与修正是一个政治化过程,其实质是各国利益的斗争与碰撞。因为会计准则规范不同的计量实务和信息披露要求,将影响不同的利益团体的利益,它总会或多或少地有利于某些国家,不利于另外一些国家。国际会计准则由谁制定,其内容是更多地体现英、美国家(包括欧洲)会计准则的精神,还是体现广大发展中国家的要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国际会计准则的内容更多地体现的是英、美国家会计准则的精神,那么英、美国家在这场会计国际化运动中将大受其益,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将需要耗费大量的成本去实现其本国会计标准与国际会计准则之间的协调,该进程中所发生的大量改革成本和风险也将主要由这些国家来承担。即使在发达国家内部,仍存在着不同的会计模式。因此,推行世界会计的本质是对各国利益的协调。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前途是光明的,而道路是曲折的。新事物的成长总要经历一个由弱小到强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过程,甚至在发展中暴露出一些缺点和不足也是在所难免的,但新事物战胜旧事物却是必然的。满腔热情地支持新生事物,为其发展开辟道路是我们对待新生事物的正确态度。会计全球化作为一种新事物其要被所有环境和利益各不相同的国家和地区认可和接受还需要时间的磨合,虽然目前会计全球化困难重重,但会计始终是国际化的会计,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强,会计国际化的趋势在不断增强,会计国际化是历史的必然。我们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并在实际中把握会计准则国际化的准确路径。

三、我国应对会计国际化的态度

(一)积极参与会计国际化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它只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内因才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外因只能通过内因起作用。因此在会计国际化过程中,我国要积极吸收国际上有用的准则,以推动我国的会计准则建设和会计实务的发展。但更主要的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我国完整的准则体系,推动我国会计实务的进步。最根本的是要争取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权,维护我国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会计国际化应当是双向性的。我国一方面要遵循国际会计惯例,另一方面,我国会计也要成为国际化会计的一部分。我们不能仅局限于遵守国际会计惯例,而应该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的制定,使得国际会计准则能在一定程序上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因为会计不仅仅是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国家利益问题。现在印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经过改组,主要为英美国家所控制,这是一个很不利的局面。我们已经获得了国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的一个席位,应该把握好这个机会,不仅要针对国际会计准则征求意见稿提出恰当、中肯的意见,而且要建议采用一些有利于我国的做法,争取在国际会计准则中出现一些属于我们的东西。我们应不断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培养一批在国际上有较高知名度的会计学家,扩大对国际会计界的影响力。

(二)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会计国际化道路

根据哲学的矛盾论,矛盾的普遍性是指各种矛盾的共同点、共同性,或称“共同本质”:矛盾的特殊性是不同事物各自的特点、特性,或称“特殊本质”。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任何事物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总要服从于这一类事物的一般规律,不包括特殊性的普遍性是不存在的。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要坚持矛盾分析法。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面临着很多共同的问题,存在着很多共同的利益,因此必须要参与到国际化的大趋势中来。但在国际化过程中,我们必须要重视我国特殊的国情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的特定环境。当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体系不完善,法律制度不健全,资本市场的规模和容量都还较小,会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我国的宏观经济政策和会计传统也与其它国家不一致。故应该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忽视我国的实际去谈会计国际化只会在国际化过程中迷失方向,

当前我国的会计实务从根本上来讲可以分为以下四类,对于不同种类的会计实务应采取不同的国际化策略:

篇10

关键词:金融风暴 形势 经济体 回暖

一、背景分析

金融风暴冲击下的世界经济处于前所未有的困境。2009 年前三个季度, 美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分别同比下降了3.3% 、3.8%和2.6%, 失业率从2008 年初开始一直呈上升趋势。美国金融机构也陷入困境, 2008 年9 月15 日雷曼兄弟宣布破产, 道琼斯指数同日下跌504 点; 9 月29 日下跌777 点, 居美国证券史跌幅榜之首。在世界性金融危机冲击下, 中国经济也遭遇了自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危机和考验。作为经济晴雨表的中国证券市场, 上证综指自危机前的6 124点飞流直下, 跌至2008 年10 月前后的1 664点。

有观点认为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结构转型和政策调整期。继2008 年的危机和2009 年的刺激之后, 势必留下很多后遗症, 2010 年正是清理后遗症的年份, 问题不断, 但终将在发展中解决, 经济增速难以超越9% , 但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从各大投行对2010 年经济增长的预测来看, 在9% . 11%之间都有分布, 充分体现了对2010 年的分歧之大。

二、世界经济总体走势

经过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世界经济总体回暖,“二次探底”已无可能。10月6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预计,2010年“全球经济增长幅度为4.8%”。目前看来,美、欧、日三大经济体经济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美国为2.6%;欧元区1.7%; 日本约1%。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迅速,特别是亚洲经济体“已经坐在驾驶者的位置上”,预计经济增长7.1%。由于“出口的强劲反弹”和“富有活力的内 需”,作为领头羊的中国经济可望达到10.5%,印度可达9.4%。汇丰银行的经济学家迈克尔·盖根提出“未来取决于“灵猫六国”——哥伦比亚、印度尼西 亚、越南、埃及、土耳其和南非……

从1月至8月19日,雅加达的股指上涨了21%,超出了所有“金砖四国”的基准指数,其国内生产总值 预计将以约6%的速度增长。国际金融协会总裁查尔斯·达雷华认为,在世界经济舞台上,仅由美国和欧洲唱主角的时代已一去不返,中国、巴西、印度和墨西哥等 发展中国家将发挥更大作用。11月,G20和亚太经合组织峰会先后在韩国首尔和日本横滨举行,两个会议对加大金融监督力度、避免竞争性货币贬值、警惕危险 的世界经济失衡、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和建立亚太自由贸易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取得了一些共识。

不过,当今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困难成堆,积重难返。“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三、各个经济体的走势:

目前世界经济仍在逐渐复苏过程中,但随着欧、美、日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速的放慢,复苏的步伐将会趋于平缓。预计全球经济在未来1~2年内不会出现非常强劲的增长,更大的可能是出现一个温和增长的态势。

1、美国经济。进入2季度后,种种迹象表明美国经济复苏的势头已经开始放缓。目前,美国国内由于消费者信心和投资者信心都处低位,银行信贷增长乏力,实业部门的银行贷款同比增速不足1%。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速虽已触底反弹,但目前仍处3%的低位。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美联储近期再次启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准备在未来9个月时间内,增持6000亿美元长期国债,以刺激经济走出通缩的阴影。当然,对美国未来的经济走势也不应过度悲观。未来美国经济保持一个比较平稳的增速走势的可能性较大。

得益于有效的金融刺激政策、扩大的银行放贷量以及各行业库存清空后的重置,美国经济自2009年下半年已呈好转迹象。当前,美国房地产市场房价已经止跌,美联储近期内也没有提高短期贷款利率的计划,各公司现金流状况有所改善,以上利好因素将继续推动美国经济的恢复发展。

2、欧洲经济。欧洲经济相比美国经济要悲观一些。虽然目前德国经济一枝独秀(由于其出口保持了20%以上的增速,二季度经济增速高达9.1%),但是,欧盟其 他成员国的经济走势不容乐观。由于欧洲各国普遍面临紧缩财政的压力,因此,3季度经济增速会普遍下降。预计3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速由2季度的4.1%下降到1.6%左右的水平。

3、日本经济。日本经济更不容乐观。由于日元持续升值,其制造业PMI指数已经连续5个月出现下降。预计3季度日本经济增速很可能出现今年以来的首季经济环比负增长。

日本为摆脱经济危机,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目标明确,主要是维持较低利率,确保金融市场稳定,并为企业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目前,日本经济已开始改善,2010年中期后将逐步恢复增长。至2011年,日本经济增速将会明显高于危机之前。

日本银行驻德国法兰克福首席代表Yuji Osawa认为,日本经济的恢复增长还存在以下两个不利因素,一方面是全球经济形势未来的可能波动;另一方面是日本各产业对中长期经济形势的预期尚不乐观,信心不足。

4、新兴经济体。新兴经济体(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因政策退出和基数原因,今年经济增速均出现了高位回落走势,但目前仍然是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预计从今年3、4季度起,新兴经济体的季度环比数据会出现反弹。

经济下滑在所难免,后危机时代就是经济复苏的时代,能够尽快走出阴霾的经济体就是赢家。但是,目前各国经济的增速放缓是事实,各国的刺激政策能否有用取决于整个世界经济的齿轮,欧元区和美国两大经济体能否顶住压力,中国能否实现经济的软着陆,都是影响世界经济的重要不可预知事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