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内部监管制度的重要性

篇1

在当前,由于企业的一些经营者没有意识到对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以至于他们在实行国有资产管理时总是随意地调遣和使用,缺乏具体科学的工作计划和安排。在这种情况下,关于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中会计监管的不足就愈发明显地表现出来;具体来讲就有以下的几个方面。

(一)会计监管标准不完善

会计监管的标准是实现会计监管目的保障,当前我国虽然已经全面在上市公司实施新的会计监管标准,但还没有完全废纸旧的企业跨级制度与行业跨级制度等专业的核算方式。在会计监管标准上,我国仍然存在并存的新旧会计标准。这就导致出现了会计监管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直接降低了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最终的后果是使得国企会计信息由于横向可比性的降低而无法积极地激励和约束企业,对会计监管的质量与效率有了负面的作用,阻碍了集体经济效率的整体提升。

(二)国家政府监管有待加强

近几年,关于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与措施正在逐步得到完善,也有力地加强了国有企业中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的力度,但总体上仍显得不足。首先,是由于有关会计监管的各种监督功能交叉,管理又分散,没有形成有效的监督合力。其次,由于各种监督忽视设定的目标,各行其事,导致监督弱化问题严重。最后,一些执法人员的没有法制观念,素质较差,在执法时人为因素和主观随意性很大。这些问题显示,国家政府的监督能力还需要不断地提高,才能适应现实的发展。

(三)企业内部会计监管形同虚设

企业内部对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存在的问题是较为多的,具有普遍性的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相关的企业内部会计监管制度不健全或没落到实处

企业内部实现会计监管的有效形式就是董事会下设立的审计委员会与监事会制度。目前,我国国有企业中这些有效的内部会计监管制度尚未完全建立,已经建立起监事会制度和审计委员会制度的企业有些也并没有让其发挥作用。监事会对企业经营的合法性、会计信息披露与投资融资决策等提出建议或意见时,没有被认真重视和采纳;企业的会计审议制度的设立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得到真正的执行。

2、没有发挥好企业内部会计人员的监督

内部相关的会计监督人员是企业国有资产会计监管的主要力量之一,但是这方面却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其一,在实行会计监督的售后,大部分企业没有正确认识会计监督的涵义,将会计监督等同与审计监督。其二,对于企业出现的会计造假行为,没有认清事情的严重性,对会计造假行为惩治不力。其三,由于会计人员是受雇与企业,这使得会计人员始终是站在企业利益的立场上来做事,无法考虑国家的利益。最后,企业会计监督人员的素质并不够高;很多工作者不懂会计的相关法律法规,无视企业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无法保护国有资产的利益。

(四)社会会计监管薄弱

现今在国内对企业国有资产的会计监管除了政府监管与企业内部监管外,还有社会的监管;但是这一方面的监管也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作用,监管力量较为薄弱。造成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社会监管乏力,注册会计师是社会监管的核心力量,弥补了政府监管的缺陷,但其非政府的会计监管机构,无行政处罚权力,只能起到间接监管的作用。另外,由于注册会计师的水平和素质不够高也削弱了社会监管的力度。

完善企业国有资产管理会计监管的对策

(一)加强国家会计监管力度

加强国家的会计监管力度的有效方法就是构建与完善国家有关国有资产的会计审计监督制度。国家的审计机关是严格依照法律法规来行使审计监督的,无论是行政机关、社会团体还是个人都无法干涉,它具有独立性强的特点。明确国家审计机关对国有资产管理的会计监管的职责,是国家会计监督得以全面而有效履行并予以保证的重要的手段。把国有资产最终所有者赋予国家审计的监督职责,是符合国家审计以国家监督的形式履行所有者的监督权。所以,为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建立与完善国家审计监督制度是根本;而设立专职的企业会计监管机构,明确各项监管的职责是有效的方法。

(二)有效发挥社会监管的职能

社会中介监督是一种典型的外部监督方式,指的是以会计师事务所为主的社会中介组织依照相关的法律对按照规定审计程序和审计方法进行审验查证,对企业的经济活动和财务会计资料等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社会中介监督由于有较强的独立性和客观性而具有较强的权威性,得到社会和法律的认可。另外,国有企业监事会与国家的审计机关、税务机关等部门也能使用注册会计师的审计结果,这使得社会监督更具有独特的价值。因此,针对社会监管现存在问题,要想有效发挥社会的监管职能与价值,首先要做的注重注册会计师队伍的建设,全方位地提高注册会计师的素质和水平,然后再通过法律法规能形式提高社会中介监督的地位和效力。

(三)完善企业内部监管体系

1、增强企业内部控制

企业内部会计监管的良好基础是完整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它对企业内部会计监管的效果与效率都有重要的作用。同时有效的内部控制机制是以公司的治理为前提的,公司治理结构能为内部控制建立起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所以,具有国有资产的企业首先要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公司治理结构要切实完善好;另外还要充分发挥法律赋予各机构尤其是监事会、独立董事的职责,做好权力制衡工作,防范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有效增强企业内部监督机制。

2、健全与严格执行企业内部的会计监管制度

篇2

关键词:广义战略;内部控制;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08-0126-02

一、制造型企业内控管理现状

(一)制造型企业内控存在的问题

1.组织结构简单

组织结构是制造型企业组织制度的重要部分之一。制造型企业的组织结构分为最高领导和事业部两个层次。最高领导层对制造型企业的人事决策、财务控制进行决策,而事业部起到辅助作用。这样的组织结构很简单,会降低最高管理者对企业内控能力,影响企业内部资源的有效流通。

2.规章制度欠缺

制造型企业缺乏对规章制度的重视,没有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引起工作流程不透明。这样,不利于内控程序和标准的制定,不利于管理者对企业的内控。目前,制造型企业普遍重视生产,忽视内控规章制度建设;重视实物控制,忽视人员控制。因此,亟待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理清资产,核实债权债务 [1]。

3.管理水平不高

目前,制造型企业内控水平低,不能对会计业务进行有效监控,为经济犯罪创造了滋生土壤。随着制造型企业的经营范围和规模的不断扩大,管理者在企业内控活动中,需要提高管理水平,防止越权、违规操作、会计舞弊和相关经济犯罪的发生。管理者利用一系列相互制约机制,对职工的权力进行限制,对职工业务活动进行监督[2]。

4.法律意识淡薄

制造型企业所处的环境越来越复杂,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然而,制造型企业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没有提到应有的高度,管理者的法律意识淡薄不能抵御内部和外部的各种风险,以确保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堵塞漏洞和消除隐患 [3]。

(二)制造型企业内控管理问题原因分析

1.缺乏有力的风险评估体系

风险评估体系是制造型企业内控管理的关键之一。制造型企业面临筹资、投资、开拓市场、担保和信用等风险。随着我国加入WT0以后,制造型企业所处的环境发生了改变,风险系数提高,但是我国制造型企业缺乏有力的风险评估体系,这样不利于制造型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引起的外界风险,这就需要强有力的风险评估体系作为保障。

2.管理者自身素质不高

目前,制造型企业管理者自身素质普遍偏低,这主要是因为制造型企业管理人员并未受过专业培训,而制造型企业也并未对管理者进行内部培训,这样就影响管理者的效率。制造型企业将业绩与管理者的工作效率联系起来,导致管理者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对财务报表进行造假。

3.缺乏监管制度

在我国制造型企业的内控管理中,缺乏监管制度,就算存在监管制度也只是形式,并没有严格的执行检查和考核,这样导致先进、完善的制度不能发挥预期作用。另外,企业内控制缺乏恰当的监督,有效的监督可以及时修正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4]。

(三)广义财务战略下制造型企业内控体系的必要性

1.明确控制目标

企业目标的明确可以对资源进行有效的控制,相反企业目标不明确就会忽视了资源的整体调控,降低了资源的经济性和效率性。因此,制造型企业控制目标的明确可以促进实现企业目标的实现。

2.优化内部环境

良好的内部环境有利于内部控制的运行和目标的实现,有利于提高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制造型企业内控体系可以帮助企业营造良好的内控环境,保证企业长效运行机制的建立和实施[5]。

3.改善控制技术

制造型企业规模的扩大,导致业务管理的层次增加,管理者很难实现对企业的各种业务活动有效管控。因此,制造型企业应该改善控制技术,保障资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提高财务报表质量、经营效率和效果,最终实现战略目标。

二、广义财务战略下制造型企业内控评价体系

(一)广义财务战略下制造型企业内控的依据理论

广义财务战略下内部控制主要依据价值链管理理论、委托理论、信息论等,其中价值链管理理论最为重要。企业以实现价值最大化为目标,通过价值链管理理论可以准确地找准自己的位置,并保障企业战略的实施。

(二)广义财务战略下制造型企业内控的方法

1.组织规划控制

组织规划控制主要是为了防止财务舞弊的发生和战略的有效实施,而使职务相分离和组织机构相互监督和控制。组织规划涉及两个层面:一是经济业务处理的分工层面;二是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层面。有效地组织规划控制可以使业务程序涉及不同的部门,可以相互检查监督,并保证检查者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这样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有效解决被检查出的问题。

2.全面预算控制

全面预算控制作为广义财务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内部控制的一种重要手段,全面预算控制涉及企业的各个领域,通过预算的编制、执行、分析和考核,实现源头、过程、细节的即时控制,依据反馈信息不断调整控制。通过对经营管理活动(经营和财务预算)进行全面预算控制,来提高制造型企业的管理水平[6]。

3.授权批准控制

授权批准控制对企业部门和职工处理业务的权限可以实现有效控制,控制范围主要涉及批准的范围、权限、手续、责任等,这样可以杜绝职权的滥用。授权批准主要分为一般授权和特殊授权两种,授权批准控制可以划清一般授权与特殊授权的责任,明确授权批准层次、授权批准范围和程序和被授权者的责任,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三)广义财务战略下制造型企业内控评价体系的构建

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1)有效性原则

该原则主要有两层含意,一方面,体系的执行不能触犯国家法律法规,这是评价执行效果的前提;另一方面,必须切实执行评价指标体系,并且实现预期目标,否则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就失去其存在的意义 [7]。

(2)可操作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内部控制评价指标所需的信息是可获得的,同时也要求相关信息获得后的分析过程便于操作。评价指标过于追求全面性而忽略设计和执行中的可操作性原则,这必然会给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既要能反映企业内部控制的真实情况,也要能使企业评价工作具备实际可操作性。

(3)整体性原则

该原则要求指标体系的设计要能够系统、科学、准确地反映内部控制指标间的关系和层次结构,指标要尽量涵盖整个内部控制的环节,但是在指标的选取时应该避免指标的重叠。一系列指标能够体现出是在经营管理需要的条件下而进行的内部控制,这一内部控制贯穿生产经营全过程。整体性原则使评价指标呈现出系统性和全面性。

(4)重要性和前瞻性原则

由于企业经营活动的各个控制环节对企业的重要性各不相同,有限的控制资源将配置在关键的控制领域,同时反映和影响控制效果的因素很多,随实践的发展可供评价的因素将不断增多。因此,评价指标的选取应随着具体环境和评价目的的不同有所侧重,着眼于重要控制点和关键影响因素,遵循重要性原则。

前瞻性原则是指在设计评价指标时就考虑有可能影响企业目标的各因素,这样将评价的事后再控制转变为一种事前的再控制。评价中对知识资本、人力资源、文化环境等因素对内部控制和企业的影响给予充分考虑。

2.内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评价指标体系的合理构建影响到评价体系作用的发挥。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应该能够综合反映内部控制的设计、执行和结果的情况,同时,考虑到COSO的要素和内部控制目标,可以从内部控制的构成要素和企业业绩两个方面对企业内部控制水平进行分析评价,因此,内部控制的评价指标可以分为过程评价指标和结果评价指标。

过程评价指标是根据COSO报告内部控制的要素,结合内部控制应用指引,对各要素分别设定一系列的具体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方面,尽量涵盖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控制点。

结果评价指标是根据企业业绩构建的,主要包括财务和非财务指标,他们是一定时期内企业经营效率和效果的体现,可以增强评价的客观性。经营的效果和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经营成果和财务管理情况是内部控制的运行结果。内部控制的建立是为了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服务的,一个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必然能够合理保证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管理顺利有效的运行,并避免出现各种错误和舞弊行为的发生,而经营和财务的某些指标值至少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内部控制执行的效果。因此,结果评价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其中,财务指标应该包括盈利能力、 偿债能力、 资产运营能力、企业发展潜力等指标;非财务指标应该包括市场占有率、员工流动率、产品合格率、客户满意度和新产品研发成功率等指标。

广义财务战略下制造型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 李东莹,傅奇蕾. 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研究[J]. 商场现代化,2009,(8):87.

[2] 赵希辉. 加强企业内部控制提高企业管理水平[J]. 华北电业,2008,(6):48.

[3] 唐庆礼. 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M].合肥:安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4] 王群. 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原则与环节初探[J].现代财经,2008,(6):46.

[5] 王静. 关于提升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水平的思考[J].企业管理,2005,(8):171.

篇3

1.中小企业会计监管机制概述

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盈利,而自主经营的企业必然面临经营的风险,由于企业必须自主承担主要的经营风险,为了维持自身的发展,企业必须首先管理好自己的内部财务往来,建立会计核算制度和会计监管机制就成了管理财务管理的重要手段。有了比较完善的会计监管机制之后,企业的管理者能够比较全面地了解企业的经营发展状况和最新的财务往来,这样就便与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发展的动态信息,各种经营决策就能更加客观高效。会计监管机制以数据为主要参考,通过监管企业经营中的数据图表来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这是会计监管的主要作用。

2.中小企业会计监管机制存在问题

2.1会计管理秩序不规范

受到管理理念、企业规模、地域差异等因素的影响,许多中小企业目前尚且不具备规范的会计管理秩序,制度建设非常落后,会计管理漏洞明显,一方面体现常规会计管理工作的紊乱,会计制度设计不严密,缺乏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结果造成会计管理过程中机构设置随意,或者直接不设置专门的会计机构,会计工作没有明确的负责人,权责不明晰,再加上会计从业人员的素质也很难保证,常常出现数据不真实、账目不清等问题。总的来说,许多中小企业对于会计监管的重视程度明显不高,没有意识到会计监管的重要性。

2.2缺乏科学规范的会计监管机制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起步较晚,制度建设十分滞后,到目前为止,许多中小企业仍然缺乏科学规范的会计监管机制,已有的会计监管机制存在很多漏洞,不合理的缺陷非常明显,但是管理者的重视程度却不高,一时间监管机制难以完善。

2.3会计监管过于松散

中小企业在会计监管机制的发展上面却很缓慢,目前处于会计监管缺失,管理松散的局面,给会计监管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当前,中小企业会计监管机制不完善的问题成为了一大发展障碍,迫切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加以改善。

3.解决中小企业会计监管机制问题的对策

3.1建立规范化的企业监管制度,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

针对当前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的上述会计监管秩序不规范的问题,有必要在短期内建立规范化的企业监管制度,确保企业会计管理工作有序开展。对于中小企业管理者忽视会计职能的问题,要同时采取强制和非强制两种措施,推动中小企业的会计监管机制建设;对于企业内部会计管理紊乱,数据不真实、账目不清等问题,这些企业要及时建立起科学合理的会计管理规范,可以利用会计工作条例,会计监管日常规范等条文去约束企业内部会计工作人员;而尚未设置会计监管部门的中小企业,管理者就需要积极关注自身会计监管的建设和发展,尽快落实会计部门的发展问题。

3.2要加快形成科学规范的会计监管机制

会计监管机制的建立是解决当前中小企业会计监管问题的关键,能够长久保障会计监管工作的开展,要想建成科学规范的会计监管机制,那么就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中小企业内部要进行强有力的会计监督管理,严格执行会计监管有关的规章制度,在规范企业财务管理行为的同时,要形成健全的监督管理机制,严格约束会计工作人员的各种财务行为;另一方面,政府要为企业会计监管提供必要的帮助。从国家经济秩序管理的角度看,会计监管是政府部门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手段,从会计管理发展的水平高低就能够看到政府部门对企业管理的严格程度,加强会计管理是政府干预经济活动的重要行政手段。因此,不管从政府的角度还是企业的角度看,完善会计监管机制都非常有必要。

3.3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严惩会计违法人员

为了实现会计监管的目标,我们既要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又要适当采取一定的惩治手段,这对于会计监管而言非常有必要。会计行业是一个容易引导从业人员违法乱纪的行业,为了尽可能地避免会计人员徇私舞弊,损害企业利益,加强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教育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这种方式主要是希望通过教育的方式来提升从业人员道德水平,以达到会计监管的目标。另外,为了最大限度地避免企业内部出现暗箱操作行为,从根本上杜绝一切形式的不规范操作,还需要对违法乱纪人员进行惩治,起到警戒的作用。随着我国财经法规的不断完善,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陆续出台,依法严惩会计违法人员能够提升会计监管的效果。

篇4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原则;路径

一、引言

如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无数企业投入其中,企业能否在市场中屹立不倒,凭借的不是难以预测的运气,而是一个企业的外部的竞争能力以及企业内部的完美治理。而一个公司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更是建立在企业内部优秀管理的基础上,这意味着企业要努力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对公司进行全面的管理。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可以通过建立赏罚机制,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风险评估等一系列方法对企业进行约束和管理,促进企业治理结构的优化。而一个合理的企业治理结构则有利于内部控制的顺利运行。企业的治理与内部控制息息相关,通过相互的促进来推动企业管理的优化,有利于企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综合发展。

二、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基本准则

1.公司利益为先原则。任何事物都有轻重缓急之别、有先有后之分。企业内部控制涵盖公司管理的各个方面,事情有轻重,作用也有大有小。因此在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过程中,要强抓那些对企业发展有更深影响的方面,通过方针的侧重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比如应当注重对财务方面的管理,通过对财务状况和企业自身的分析,节约成本,合理减少资金支出。

2.灵活运用制度原则。公司的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内部控制的实施也应当根据公司具体情况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内部控制毕竟是一个比较系统的概念,公司应当结合自身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学会变通,建立适合本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应该依据公司经营策略,资金流向等具体情况对内部控制作出调整。

3.尽量覆盖各领域原则。内部控制制度应该渗透到公司事务的方方面面。企业既不能以偏概全,也不能流于形式化。企业应当进行全面的风险评估,为企业的发展减少阻碍和风险。企业应当建立合适的监管制度,为企业的内部控制强化提供制度保障。企业还应该建立完善的绩效管理制度,确保企业人员积极投入到工作中。企业要重视文化建设,为企业提升文化竞争力。总之,企业内部控制应当囊括各个方面,实现全面的改革和发展。

三、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路径

1.建立风险评估机制

市场经济下的企业要面对市场的变化多端,独自处理一切事务,因此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公司为了优化治理结构,镇定有效的面对一切风险因素,应当建立完善的风险机制。通过建立风险机制,对公司在资金方面的投入,经营方略的贯彻以及市场环境的分析等方方面面进行详细透彻的评估。从而对潜在的风险做出具体的分析,提供可应对的方法,有效的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防,减少企业发展的阻力。风险评估有利于管理层对公司的经营活动有更加透彻的了解,通过对潜在分析的认识,可以了解到经营方略中的不足,从而改善经营方法,同时也可以有效的应对各种风险,减少企业的损失。员工通过对潜在风险的认识,可以了解自己在工作中的不足,积极改善自己的工作方案,促进自身职业素质的提高,有利于个人在企业中的发展。因此,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它可以减少企业的经济损失,降低经济成本,使企业更加快速的发展。

2.加强监管力度

加强企业监管力度,对当今企业而言是势在必行的,一个企业监管有力不仅有利于本企业的良好发展,使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还有利于建立有序合理的市场经济秩序。因此,企业应该完善监督制度,将监督管理的工作落实到实处,对公司的各个业务领域和全体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监督。企业应当明确各个部门及工作人员的责任,使各部门和全体企业人员能各司其职,同时方便监管,利于追究责任。同时企业应当建立独立的监管部门,将监管制度系统化,对于公司日常事务中的处罚规定以及责任所在做出详细规定,确保工作人员有制度可依,将自己的责任和工作落到实处。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可以使企业的环境也得到优化,使企业各部门能够有效率的完成工作,使工作人员积极的投入到工作中。这种做法不仅加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还有利于完善企业的管理结构。

3.健全制度

一个公司制度是否健全决定着公司是否能正常运转。企业应当根据业务领域和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明确他们的职责。使各部门和工作员能够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避免工作的重复和责任的推诿。这种方法可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使各部门之间能够相互监督,积极有效的保证制度的实施。管理层代表着公司的利益,同时也是重大决策的规划者,对于整个企业也有管理的责任,因此企业应当注重加强对管理层的建设和优化。关立成人员的素质提高,有利于做出切实可行的经营方针,保证企业方略的贯彻执行,同时也更加有效的对公司各个领域进行管理。企业对于绩效考核也应当给予重视。员工的积极性,决定着企业各个业务是否能够落到实处,公平合理的绩效考核是非常有必要的。公平的绩效考核,如实记录了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以及他们对企业做出的贡献,为员工职位的改变和未来的发展提供了依据。同时合理的绩效考核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使他们以更高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

4.强化内部控制活动

企业会计素质的高低影响着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以及资金的安全性,因此应当建立完整的考核机制,通过考核选择职业素质高的人员担任会计,确保财务方面的安全可靠。同时对于会计应带建立有效的监督机制,避免素质低下的人员做假账,受贿赂等。企业应当加强预算管理,预算管理决定着企业资金的流向和成本的支出,因此应给与足够的重视。合理的预算管理,应当建立在公司财务能力的基础上,合理的对各项预算进行分析,同时也兼顾着预算的实施情况,并根据具体情况对预算进行调整,确定企业能够正常运转,降低企业的经济成本。内部控制活动的不当,主要是由于企业这个方面的制度不完善。因此企业应当完善自身的管理机制,使管理制度广泛涉及企业业务领域的各个方面,使公司各部门分工明确,责任明确,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强化公司的内部控制活动,是完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也简介推进了公司管理结构的优化发展。

5.落实企业环境建设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到贯彻实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层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才能,因此企业应当注重内在的环境建设,为公司管理机构的完善提供基础。企业应当建立完善的员工考核机制,尤其注重对管理人员的考核,做到任人唯贤,使考核出的工作人员能够担当起自己的工作和责任,为公司作出实际的贡献。同时加强企业环境建设,也意味着企业应当注重自身的文化发展。文化深度决定眼界,决定发展的程度。企业应当加强文化的建设和发展,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引导员工提高自身的素质,用更好的状态投入到工作中。良好的文化建设给公司带来全新的价值观,让企业呈现出不一样的风采,可以成为企业的标志和招牌,形成独特的竞争力。完善企业的管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公司想要更好的发展,就要加深对内部控制的了解。从根本上对内部控制进行分析,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并且贯彻实施。对员工也要进行一定的培训,使他们形成加强内部控制的理念,明确自身责任。

[参考文献]

[1]张友良.论加强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性[J],会计研究,2013(2)

[2]李凯.企业内部控制原则论述[J], 审计与经济研究,2015(4)

篇5

由于我国目前的公司体制大部分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而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根本利益不同,所以经营者利用其自身存在的优势,采取盈余管理手段来达到满足其个人利益最大化的目的,使得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之间产生了不可分割的关系。可以说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不完善为盈余管理提供了很大的空间,而盈余管理的存在使得企业财务报告的质量下降,长远看来会严重损害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内部控制作为企业所有者对经营者的一种监督和制衡的制度,它能有效的压缩经营者的盈余管理空间,既能保护股东的利益,也能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所以,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提供真实财务信息的基础。企业执行好的内部控制制度不一定会对应低的盈余管理程度,但是,如果企业的盈余管理程度很高,那么企业的内部控制一定存在着问题。所以,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影响深刻。

二、国内外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1.国外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美国国会为了规避企业利用盈余管理来进行利润操控、财务舞弊,挽救例如安然在内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财务欺诈事件对美国股市造成的不良影响,重新树立投资者的信心,在2002年颁布了《萨班斯法案》,该法案是涉及证券市场监管、公司治理、会计监管等多方面的重要法案,被认为是对美国的会计界和商界影响最大的一次立法。它完善了以前立法上的很多漏洞。其核心条款规定:只要是在美国上市的企业,无论国内国外企业,都要建立非常细化的内部控制制度,同时需披露重大缺陷。这无疑突出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在2004年美国接连出台了COSO新内控框架,进一步提高了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要求。在国外,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的看法基本一致,《萨班斯法案》的颁布是研究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影响的分水岭,在该法案颁布前,企业的内部控制信息是自愿披露的,所以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研究很少,可是在该法案颁布以后,上市公司的内控信息要求强制披露,关于内控对盈余管理的研究也相应增加,且看法基本一致,即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盈余管理程度较低的企业盈余质量相对较高,内部控制存在缺陷的企业与内部控制完善的企业相比非正常应计利润明显不同,即企业的盈余信息与企业内部控制有紧密的关系。

2.国内企业的内部控制及盈余管理研究现状

我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规范出台相对较晚,在2008年,由我国的财政部、证监会、审计署等五部联合出台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规定了企业应当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进行有效的自我评价,并且披露自我评价报告。在2010年相继《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正是因为这些法规的颁布和实施推进了我国关于企业内部控制的研究,促进了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虽然外国学者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已经取得了基本一致的结论,但由于我国关于内部控制的研究起步相对较短,且重视程度不够,对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较差,所以,我国学者关于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基本上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存在联系,且内部控制会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内部控制制度执行越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越详细的企业其盈余质量越高。第二种观点则认为:企业的内部控制与盈余管理行为无关,产生这种观点主要是由于我国企业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缺乏认识,所以多数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是流于形式,并没有落到实处。所以,部分学者认为内部控制并不能抑制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

三、内部控制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控制的重要性需要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层和员工的认可,近几年已经有很多企业因为内控的不完善、不执行得到了教训,例如三鹿、安达信等等更是以破产为代价,可见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内部控制有五个基本要素,分别是: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沟通和全面监控。这五个要素会从不同的方面来影响企业盈余管理。

1.控制环境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控制的内控环境是指企业文化、价值观、社会责任感、职业道德、专业胜任能力、公司的治理结构等等的总称,是所有内部控制要素的基础,内部控制制度执行的好坏直接受到内控环境的影响,好的内控环境意味着企业的每个组成,上至管理层、下至最低层员工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目标,那就是企业的长远发展,而不是因为短期的利益而放弃长远目标。所以,良好的内控环境是防止企业进行盈余管理行为的根源。

2.风险评估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控制是防范企业风险最有效的行为之一,企业在生存的过程中是不可能没有风险的,如果对这些风险不加以控制,那么势必会影响到企业的长远发展,因此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对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风险评估就是企业在实现所定目标前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事先的分析,通过分析风险的大小来决定企业要进行什么样的后续活动,所以风险评估是企业内部控制要素的前提。通过风险评估,企业的盈余管理主体可以透过风险看到盈余管理行为带来的危害,进而抑制盈余管理行为,并且,通过风险评估,企业可以了解到自身的薄弱环节并加以有效控制,把各种影响企业的不良因素消灭在萌芽之中,也是企业防范风险的一种途径。总之,风险评估是抵制盈余管理行为的一道防线。

3.控制活动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控制活动是贯穿于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期间的,包括授权、审核、验证、核准等等,内部控制活动对盈余管理具有最直接的影响。不合理的放宽企业信用政策、扩大产量以及降低单位成本都是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手段,但是有效的控制活动要求企业根据实际需要进行投入和产出的控制,不能盲目的降低成本以扩大产量,更不能为了增加收入而没有限制的放宽信用政策,使企业承担后果。所以,高效的控制活动是抑制盈余管理行为最直接的方法,良好的控制活动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各个层面,不相容岗位的分离、交易的授权、业务的审核等等都形成独立性,会直接抑制盈余管理主体的行为。所以,有效的控制活动会使盈余管理丧失手段。

4.信息与沟通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良好的信息和沟通是任何一个优秀的企业都不能缺少的条件,是一个企业内部控制的生命线,它不仅包括企业内部所产生的信息也包括企业外部与企业相关的活动以及事项所产生的信息。良好的信息与沟通是关乎每个员工的,每个员工都应当清楚其在内控系统中的角色与职责,将企业责任落实到每个人,减少个人盲目采取不利于企业的行为。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企业越来越多的依赖信息系统,在无纸化的平台上操作,所以信息的可靠性也越来越得到重视。不准确的信息会导致不准确的风险评估,进而会导致不准确的决策。

5.全面监控对盈余管理的影响

内部控制是企业生存期间持续存在的一个动态过程,而不是哪一个期间存在的,所以需要一个全面的监控来对内控的执行进行实时评价,任何制度的执行都需要一个监督的过程,才能使其更加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也一样,监督是不可缺少的。从我国的企业机制来看,监事会和内部审计机构是监督的主体。监事会的职责是对企业的管理层进行监督并制衡,以减少企业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冲突。内部审计机构既是企业内控的一部分,又是内控形式的另一种体现,良好的内部监督会有效的防范风险,会从源头上抑制盈余管理行为,而全面的监控不止包括日常的实时监控还包括特殊项目的专项监控,并且要对发现的问题、缺陷进行及时的披露与报告。

四、关于完善内部控制以抑制过度盈余管理的几点建议

适度的盈余管理对于一个成熟的企业来说是不断发展的标志,企业通过合法合理的手段进行适度的盈余管理存在着不可否定的积极作用,但是过度的盈余管理却会给企业带来危害,甚至对整个资本市场都会带来不利影响。所以,政府部门应尽量完善企业内部控制以减少企业过度的盈余管理行为。

1.完善会计准则规范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任何工作都需要一个细致的准则来进行规范,财务更是这样,2006年颁布实施的新准则虽然已经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企业通过会计政策选择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但是,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的问题层出不穷,所以,需要不断及时的来完善我国的会计行为准则。

2.建立合理有效的内部监管机制

审计是企业财务信息质量的一个重要保证,也是被大众所认可的,通过审计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信度,而内部审计是我国监管体系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企业应不断的完善内部监管制度并且落到实处,不要只流于形式,通过内部审计监管就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解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中。

3.优化企业内控环境,培养职工内控意识

内部控制环境是企业良好内部控制的基础,没有好的内控环境就谈不上内控。而如何建立好的内控环境需要整个公司的每个员工积极参与,这不仅需要管理者的制定,更需要员工的道德品质、责任心、诚信、工作态度、专业技能等等。如果员工没有建立内部控制的意识,没有意识到企业内控的重要性,不认可企业的内控其实是对自己的负责,那么执行内控制度将难上加难。所以,培养员工的内控意识,让其意识到企业内控对自己的益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五、总结

篇6

[关键词]中小型企业;信息化;会计核算;问题;对策

一、中小企业信息化环境下会计核算的特点

(一)会计资源实现共享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建设能实现会计数据和会计功能的共享。会计资源的共享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又大大丰富了原始数据资源,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会计信息资源的共享在可以用金钱换算时间的时代下,高效的会计资源共享能为企业在短时间提供所需资源和参考条件,降低了企业的营业风险同时给了企业抢先市场预留出了时间和空间。信息化背景下会计资源共享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指导方向,大大降低了决策性失误的可能性。

(二)会计信息实现利用交互

信息化的背景下,利用优越的信息技术优势,能及时对可利用信息进行提取和解读。传统的会计核算都是阶段性核算总结,这就导致了信息的延误,大大降低了信息的可利用率。新媒体时代,市场发展瞬息万变,信息的时效性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核算的特点之一就是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利用率,充分发挥了信息时效性的优势。比如企业中各个职能部门,通过信息技术提取企业生产运营中的业务信息和所需信息资源再汇总给财务部门,财务部门通过整理再将信息精炼,将黄金信息点反馈给各个部门,供各职能部门提取利用,实现实现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交互。会计核算趋于信息化极大程度的提高了信息的可利用性和时效性,同时也有利于企业监管部门更好的发挥会计核算和信息监督职能,保障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有效。信息化背景下的会计核算进一步缩短了传统会计核算的事后性,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及时的更新企业的生产运营情况,有利于信息使用者及时根据市场需求做出调整,调整产业结构,做出有利于企业发展的经营决策。

(三)会计信息的高速性

会计核算信息化的背景下,传统的纸质单据发生演变,电子单据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纸质单据在企业各部门间、各企业间进行流通。电子单据的应用打破了传统纸质单据在交流过程中的较长时间跨度,其快捷性大大缩短了信息传递时间。提高了企业的各部门间的工作效率,密切了各部门间的交流。电子数据的传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方便了信息的保存和留底,降低了信息失真的可能,同时也密切了企业各部门间的信息沟通和交流。

二、信息化背影下中小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失真问题严重

上市公司的企业经营者的经营权和所有者的所有权是分离的,在这种背景下内部控制度相对严格,会计失真现象有所收敛。而我国大多的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者往往是一人,在权钱集中的条件下,因人而治,会计失真现象尤为突出。由于企业经营者和所有者的利润是捆绑状态的,为了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企业会计失真问题屡禁不止。加之现阶段我国的法律制度不够完善,给了部分企业不法行为的可乘之机,助长了会计失真的不良风气。中小企业的会计核算之所以失真问题尤为突出从根本上讲是管理者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企业的经济原则之上的表现。会计失真问题也可以折射出目前我国的监管不到位。首先就社会监督机制而言,其监督机制有待提高,显然现有的监管制度已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求,其次其执行力度不够,导致监管制度形同虚设,不能发挥其应有的职能作用。第二,审计部门的监管方向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企业的审计部门更注重行政单位的财政预算工作,对企业的经济进行监督却处于留白区,给会计失真问题提供了滋生的温床。第三,金融部门对企业生产运营状况具有不可推卸的监督责任,然而金融部门在实际中却没有发挥其应尽的监督职能。金融部门和企业管理者一样将自身信贷利益放在第一位,忽略了对企业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监督,导致了当下会计失真现象愈演愈烈。

(二)企业对会计档案管理方面不够重视

目前国外的会计信息化建设已经相当成熟,会计信息体系也较为完善。而我国的会计信息化发展程度较低,发展脚步缓慢,部分企业甚至还没有通过会计电子档案造成会计工作的意识。在新媒体时代下,利用信息技术造成会计核算大大提高了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极大程度了降低了企业的工作效率,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会计核算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然而部分企业的管理者没有意识到会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及时转变传统观念同时在会计信息化建设问题上没有投入一定的人力和财力。会计信息化建设在实际工作中应用广泛,能及时的将企业的电子会计资料和会计档案保存存储器中,为审计部门监督工作的开展提供了便捷。同时会计信息化档案保存大大降低了人为录入统计过程中的工作失误,解决了企业会计操作员操作失误造成导致会计信息遗失的难题。会计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需要企业长期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是一场持久战,需要企业以构建网络平台数据库为基础,形成信息交互,资源共享的交流机制,将电子信息管理充分作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中。然而由于中小型企业更注重经济发展,没有意识到信息化会计核算平台构建的重要性,一定的经费投入也导致了部分企业止步于扩展完善现有会计信息化网络平台,导致信息化网络平台管理和应用都落后,因此企业方面提高档案信息化的管理和建设成为重中之重。

(三)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中小企业中内控制度大多借鉴于国外先进成熟的内部控制制度,因此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与市场经济发展不切合,其次也存在较多纰漏。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是当下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不断的话题之一,完善加强我国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从根本上提高中小型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长远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问题。其次部分中小企业制定了较为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但往往束之高阁,没有按照内部控制的要求对企业内部进行监督管理,执行力度低导致内部控制度有名无实,没有发挥其真正的职能作用。强化内部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客观要求。内部控制对企业管理而言意义重大,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监督企业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转、促进企业经营管理效率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形成对企业经营管理会计失真问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全身心投入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忽略了构建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要性。

(四)中小企业会计人员综合素质良莠不齐

中小企业的相关会计人员专业性不够强,缺乏一定的工作经验,导致工作效率较低,其次在对关键信息的提取和利用上由于工作能力不足导致对疏漏对黄金信息点的利用提取。企业核算会计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工作能力还要具备一定的职业素养。会计人员的基本职业素质才是解决会计失真问题的根本。目前存在中小企业中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唯亲举用,大多数会计都是公司管理层的亲属,这为会计失真提供了可操作空间。目前部分中小企业中会计工作人员部分甚至还没有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其专业水平值得质疑。在企业面对突发性风险时由于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不足,导致风险预警能力不足,同时不能合理的规避风险,完成风险嫁接任务。第三企业方面更注重盈利忽略了相关会计人员进行专门培训,导致会工作人员的职业技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会计人员的专业素质良莠不齐导致国内中小型企业会计核算报告质量较低。

三、解决信息环境下中小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

为从根本上解决会计失真问题,提高中小企业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加大对企业的监督管理势在必行。首先企业管理者应该提高自身的法律意识,自觉的配合监督监管机构完成会计核算监管过程。企业的管理者意识到会计失真问题的重要性,知法懂法,遵守法律准则,而不是为了实现个人私欲,将个人利益凌驾于法律之上。企业的管理者严格遵守法律要求对从根除存在于企业内部伪造会计资料,制作虚假的会计报表的问题发挥巨大作用。同时企业管理人作为表率重视企业内部财务状况的公开和透明也为企业的会计工作人员做了表率,提高企业整体会计人员的法律意识,对会计工作人员本着公平公正原则编制财务会计报告有着重要意义。其次社会监督部门也要充分发挥自己的社会职能,审计部门、财政部门、税务部门等在对企业运营状况的监督和管理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社会监督部门要充分发挥其职能对企业的财务状况进行规范和引导,对企业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检查和监督。社会职能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在检查企业经营状况的过程中,要把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作为检查的基点,确保企业对外报出的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二)重视培养会计档案管理人员

由于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和所有者的利益存在捆绑关系,为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会计失真问题突出。因此加强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成为解决我国中小企业中会计失真问题的重要方法,也是提高会计报告质量的重要方式。首先中小企业自身应该重视会计信息化档案管理的建设,给予人力物力上的支持,构建与企业自身特点相切合的信息化档案管理平台,开发应用先进的系统安全设备满足会计信息化档案的储存需求和管理需求。第二企业可以建设与企业经营业务特点适应的会计信息处理数据库,有利于各部门间的信息交互,同时财务部也能及时的对各部门的数据进行有机整合和筛选,为中小型企业会计资源共享提供发展的空间和平台。第三,中小企业可以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的会计信息化管理体系和管理模式,在会计信息化管理问题上我国毕竟还处于发展的抬头期,学习国外的先进管理方法无疑能缩短我国的探索期,为抢先市场份额提供时间助力优势。中小型企业也要重视对企业会计档案管理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提高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综合管理能力,同时安排对会计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进行考核,通过考核淘汰制督促管理人员不断学习进步。

(三)加强完善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

当前部分中小企业的内部控制还不够完善,加之执行力度不够,现存的内部控制制度有名无实。针对这一现象企业内部可以加强各个部门间和岗位间的牵制性与约束性,避免权利集中的局面。其次企业内部要形成一定的监督机制,明确内部控制目标。首先中小企业应进一步依法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会计信息真实性,企业资产流动性的控制力度,在会计核算过程中积极发挥作用。其次要充分调动企业外部监管的职能作用,规范中小企业会计核算过程,提高会计财务报告质量。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企业做出既定的战略规划,明确经营方针和目标,内部控制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和保障。其次要梳理企业经营的业务和项目,严格控制分析业务中存在的风险,制定出风险防范预案。企业要梳理完善企业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以此为起点,从战略业务和项目入手面向目标、分析风险、制定控制制度。

(四)提高中小型企业会计人员素质

企业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对企业发展而言意义重大,首先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优劣直接影响到企业会计报告质量。其次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道德素质能极大程度降低存在于企业中的会计失真问题。会计人员的工作经验能及时发现预警存在于企业生产经营中隐藏的风险,在紧急风险发生时也能进行合理的风险规避和风险嫁接。因此企业可以针对会计人员开设培训课程,提高会计人员的整体工作水平。同时企业也可以高薪外聘经验丰富的会计人员。其次,企业的人力资源部可以提高会计人员的招聘标准和录取要求,从根本上优化现有的会计人员结构。

结论

信息环境下的会计核算开始利用新媒体时代的通信技术作为发展优势,传统的记账工具逐渐被淘汰,电子数据和网络数据库的构建成为中小型企业会计核算领域的主流。会计核算的信息化发展极大程度的满足了信息使用者的需求,为企业的生产决策提供了方向。会计信息化的发展密切了企业部门间的信息交互性,提高了信息的传递效率,密切了部门之间的联系。然而在信息化的背景下,会计核算过程依旧存在较多问题,企业自身提高法律意识,完善内部控制,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等多方面入手,解决存在于会计核算中的问题。利用新媒体时代下的通信技术优势,提高现有的会计财务报告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于力.电子商务环境下会计核算发展的思考与探讨[J].会计师,2015(3):38-40

[2]田毅.ERP环境下会计信息质量研究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5(4):115-116

[3]刘启明.网络经济环境对会计核算的影响探析[J].经济师,2015(4):128-130

[4]胡文龙,史丹.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框架体系研究———以SEEA2012、SNA2008和国家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一种思路[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8):1-9

篇7

有利于加强企业内部沟通,挖掘内部潜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企业预算编制的完善也就是意味着财务预算管理能力的增强,在全面预算编制过程中需要各个部门的积极配合,因而良好的交流与协作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在无形的过程中就加强了企业内部的沟通。换个角度说,企业本身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市场主体,管理制度更是企业不得不重视的前提。而全面预算编制可以推进企业不断完善各项管理制度,不仅涉及领导、员工,也牵扯到各个部门,需要将理论管理与实际相结合,实现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一体化,充分挖掘了国有企业的发展潜力,增强企业的整体竞争能力。即使在面对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也能够逆流直上,取得更好的发展。

二、国有企业财务预算编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运用预算编制管理的意识不强

财务预算编制是国有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也是实现国有企业经营目标的工具。但是在财务预算编制管理执行过程中,虽说企业管理层明白它的重要性,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仅仅只是为了预算而预算。不仅普通员工没有预算意识,一些国有企业管理层也是一样的不够重视。因为以前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许多国有企业已经习惯了它固有的经营模式,不愿意改变现状,再加上,目前这种经营模式下企业还是在正常盈利,所以对如何实施全面预算编制管理在国有企业中的运用问题不关心,更别提把预算编制在财务收支预算管理体系上进行发展和延伸了,因此导致了预算编制管理在企业发展中未能发挥很好的作用、得到很好的运用。

(二)执行过程不严密且执行结果缺乏有效性

现在,在很多的国有企业中,预算编制管理执行过程不够严密,缺乏具体有效的措施,这就使得企业预算编制管理的计划、分析工作只是一种表面形式,而没有得到广泛的运用。而且,就现状而言,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的预算编制管理工作往往就是根据惯例,然后就决定预算在某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增加或减少,而不是根据季度、月度或是日常的实际情况来做出的预算,因而执行的结果过于主观、缺乏有效性。

(三)财务预算编制基础工作不规范至使财务信息失真

由于国有企业的财务预算编制基础工作不规范,至使违法乱纪现象比较突出,导致财务信息严重失真。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盲目听从领导的意见,对于领导的命令不问对错,绝对服从,完全按照领导的意思去做。显而易见,这样一种工作态度和工作方式根本不利于企业构建财务预算编制,哪怕做出来了,绝大部分都存在着缺陷,若就此执行,只会造成企业内部财务预算编制管理体系的混乱;第二,财务人员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因而任意简化财务预算编制手续,例如:不安规定审核凭证和设置账簿等。虽然他们这种想要高效率完成工作的思想是好的,但是其行为却是错误的。那是因为像这种“舍本求末”的行为,最终导致的结果只会是企业财务预算的严重失调。不过,财务预算编制手续并不是不可以简化,只不过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即不以个人目的为基础任意简化手续。如此,企业才能够编制正确有效的财务预算。

三、国有企业预算编制理念创新

(一)提高预算编制管理的意识,全员参与预算

意识支配行为。针对目前我国大多数国有企业内部预算编制管理意识不强这一点,首先国有企业的领导层需要进行深刻的反省;其次,从上至下传输预算编制管理的重要性;再者也要动员全员参与预算。而财务预算中最主要的就是成本预算。资金成本是公司为筹集和使用资金付出的代价,它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概念。每个企业都想以最小资金成本获得所需的资金份额,但是,在市场经济中,它会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波动幅度大。所以,企业应该时时把握市场经济动态,谨慎财务预算,从而达到严格控制企业资金成本、获取丰厚利润的目的。有时候,市场报价员在不是非常准确的把握市场经济波动的情况下胡乱报价,造成预算失真,失去可执行性,浪费了时间,错过了发展机遇,给国有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预算编制管理顾名思义就是对经济活动中所要花费的金额事先进行预算,然后将所有预算编制起来,使得财务预算更加详细与准确,因此要求企业各部门的所有职员都要参于其中,重视人的力量,以人为本。所有工作人员各司其职,积极配合领导层及企业的管理,使预算编制管理在国有企业中运用到实处,切实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二)完善管理制度,制定奖惩措施

一个好的制度只用得到有效的运用才能发挥它的功效。那么,执行财会研究措施的好坏是这整个过程的关键所在。国有企业内部应该设立监管制度,制定奖惩措施,以确保预算编制管理的顺利进行。首先要将企业内部的各种不同的工作划分相应的标准,然后将工作内容明确到每一位工作人员,最后监管部门就要严格要按要求对工作内容进行规范以及对工作质量进行把关,一旦发现错误,不论是谁,都要严惩不贷。这样做其实也能很快找到错误的源头,如若及时改正,也能将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时,也避免了当错误发生时由于责任不清同事之间相互推卸的混乱局面的发生。当然,对于工作突出者,适当的奖励也是必须的,它可以激发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热情,对促进国有企业的长足发展是有利而无一害。

(三)开展内部财务分析,规范财务预算编制基础工作

篇8

摘要:内部审计外部化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率,还可以为企业节约成本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文章运用SWOT模型,在分析内部审计外部化对中小企业发展利弊的基础上,从中小企业、外部审计机构及国家监管部门三个方面,针对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控制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SWOT 内部审计外部化 风险控制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概述

内部审计外部化也称为内部审计外包,主要是指企业将原本存在于组织内部的审计职能,由内部执行转变为委托给企业组织以外的相关机构或人员执行,主要是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节约成本并提高其核心竞争力。在国际内部审计协会(IIA)和我国内部审计师协会的有关规定中,并没有限定必须组织内部的人员才可以做本组织的内部审计工作。这就意味着,根据组织的具体情况,可以由外部人员代为执行内部审计职能。因此从根本上来看,内部审计外包只是执行审计业务的人员和机构发生变化,并没有改变内部审计的实质。为了获得高质量的内部审计服务,既可以采取组织内部自己承担的方式,也可以由组织外部的专业审计机构提供。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形式

(一)全部外包。是指把企I所有的内部审计职能都外包出去,企业不需要设置内部审计机构,由外部审计机构来代为执行全部内部审计工作。但是为了内外部更好地沟通,也便于对审计工作进行监督和分析,企业虽然不设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但需要设置内部审计负责人,专门负责和外部审计机构联系等相关工作。

(二)部分外包。是指企业只是把一部分内部审计工作交给外部审计机构来执行。由于外部审计机构的专业素质较高,所以外包出去的主要是比较复杂、专业性较强的那部分工作,比较简单和常规的内部审计工作还是由企业自己的内部审计人员来完成。这种方式在内部审计工作意见出现分歧的时候,不可避免地面临谁是主导的问题,若不能很好地处理,外包的效果可能会大打折扣。

(三)咨询服务。在此方式下,外部审计机构并不直接参与企业的内部审计活动,仅仅充当企业内部顾问,为企业在人员配备、内部审计机构设置及具体的审计工作等方面提供各种建议。这种方式不仅可以使企业保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还可以获得更好的审计效果。

(四)协力式委外。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与外部审计机构合力执行内部审计职能的方式。在这种方式中,尽管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和外部审计机构都参与了审计工作,但是起领导作用的主要是企业的内审部门。从协力式委外的出发点而言,其实是企业为了弥补自身的不足而利用外部机构的资源和技能,从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执行效率和效果的一种手段。

三、中小企业实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SWOT分析

下面运用SWOT模型,分别从Strengths(优势)、Weaknesses(劣势)、Opportunities(机遇)、Threats(威胁)四个方面,具体分析内部审计外部化对中小企业发展的利弊。

(一)内部审计外部化的优势。

1.可以减少企业花费在内部审计上的费用。随着内部审计职能的扩充,需要更多领域的专业人士来共同完成内审工作。这些工作若是全部由企业内部提供,不仅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还会提高各项成本,如人员招募及培训费用、维持成本、审计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费用等。相反,如果把部分甚至全部内部审计工作外包出去,由于外部审计机构专业性较强且规模效应较高,企业支付掉外包费用后,还可以节约不少成本。

2.中小企业可以获得更专业和全面的内部审计服务。中小企业传统的内部审计工作往往局限于查错防弊等财务审计方面,很少能为企业提供一些有利于长远发展的战略性规划。如果采取内部审计外包,由专业性较强的外部审计机构来提供内部审计服务,就可以充分利用其审计人员综合素质较高和审计经验丰富的优势。这样外部审计机构不仅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基本的内部审计服务,还能结合自己在其他企业和单位的审计经验,为接受审计外包的企业在战略性规划方面提供更多咨询和建议,从而有助于中小企业的持续良性发展。

3.企业可以学习掌握先进而科学的审计技术。在内部审计业务外包的过程中,企业内部审计人员通过与外部审计机构的合作,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审计人员那里接触了解到内部审计领域的前沿方法和技术;另一方面,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还可以从外部审计人员丰富的实战经验中,学习掌握更先进的审计技能。这样,外包带来的溢出效益大大提高了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利于企业内部审计水平的提升。

(二)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劣势。

1.企业的商业秘密可能会被泄露。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情况下,企业需要透露一些内部的核心信息给外部审计机构,以便于外部审计机构更好地对企业的情况进行审计。在此过程中,企业往往很难控制外部审计人员的忠诚度和保密性,由此造成的商业机密的泄露可能会给企业造成很大的损失。

2.内部审计职能的缺失可能会对企业的竞争力造成不良影响。企业一旦决定将内部审计外部化,很可能会丧失培养内部高素质审计人员的平台和动力。长期的审计外包会使得企业对外部审计机构产生依赖性,造成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停滞不前,企业整体的内部审计职能缺失。这样长期发展下去,也可能会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对其持续发展能力造成一定的威胁。

3.审计质量可能难以保证。在接受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时,通常外部审计机构会同时服务多家企业,不可能是某一企业的专一内部审计机构。外部人员也可能无法全面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以及管理需求等,难以提供完全针对性的审计服务。而且外部审计机构只是接受了企业的委托进行审计,企业的实际盈利并不会完全反映到外部审计人员的报酬上,这就可能导致外部审计机构不会完全从企业的利益出发处理审计事项。审计咨询是内部审计服务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外部审计机构不能站在企业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势必会使审计咨询的效果大打折扣。

(三)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机会。

1.实施内部审计外包有法规制度上的支持。最新版本的《国际内部审计专业实务框架》与原版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是不再像之前那样限定内部审计的主体,这也就承认了内部审计服湛梢源油獠炕袢。这是内部审计外部化得以顺利发展的一个良好契机。从我国内部审计准则来看,有两个具体准则涉及到内部审计外包的制度可行性,其中一个是关于“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的协调”,另一个是关于“利用外部专家”。因此,国际和国内的内部审计准则相关规定,都为中小企业的内部审计外包业务提供了制度上的支持。

2.外部相关机构已经拥有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承接能力。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外部审计的需求逐年上升。并且我国每年有大量通过CPA考试的专业性人才,为会计师事务所和审计咨询机构提供了大量优秀的综合型人才,大大提升了这一行业的整体素质。过硬的专业知识以及丰富的实战经验使得他们拥有了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承接能力,在内部审计业务外包方面已经具备了强大的人员优势。

3.可以帮助企业和外部相关机构实现合作共赢。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如果把内部审计外包,除了可以获得外部审计机构提供的优质审计服务外,还可以把省下的精力更多地放在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上,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优质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对外部审计机构来说,接受内部审计外包在增加收入的同时,还可以提高其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本单位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内部审计外部化的威胁。

1.可能存在不良竞争从而引起市场混乱。企业外部有资格和能力承接内部审计工作的主体,大多数是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咨询机构等。为了争取到更多的业务和额外收入,他们可能会通过降低收费来吸引顾客。但是,如果一味地追求利益而疏于提高业务质量和人员的培训,将不利于外包市场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可能引发市场混乱。

2.强制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管制对外包市场的发展造成了阻碍。由于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企业管理者对其关注度也日益增加。很多企业的规章制度对内部审计都有强制性的规定,比如,必须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机构,配备一定数量的内部审计人员等。这种强制设立内部审计机构的管制将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内部审计外部化市场的发展。

四、中小企业内部审计外部化的风险控制建议

(一)中小企业方面。一是与提供内部审计等相关服务的外部机构签订外包合同,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合同的内容也须尽量详细,尤其要包括外部机构应承担的保密义务以及未完成内部审计业务或完成的质量不达标时外部机构应该承担的责任。二是审慎选择提供审计服务的会计师事务所等外部机构。在签订内部审计外包合同之前,企业应当从各个渠道了解外部审计机构,在资金允许的条件下,选择客户评价较高且综合素质较好的会计师事务所。而且要确保外部审计机构与本企业无利益联系,减少审计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审计人员因为关联关系而做出的串通舞弊行为。三是对内部审计外部化业务的执行过程进行严格监督。企业应当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审计工作进行评估,检查外部审计机构所提供的内部审计业务的执行情况,评价其审计结果是否客观准确,以便及时核实内部审计执行过程中发现的企业日常经营管理所存在的问题,并评估其建议是否合理可行等。

(二)外部审计机构方面。首先,外部审计机构应当加强外包业务的质量控制,建立有效的外包服务的监管制度和风险控制制度,并加强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其次,外部审计机构应当与企业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及时解决提供内部审计服务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再次,外部审计机构应当对其员工定期进行内部审计业务的培训和强化,提升其职业素养及专业水平,从而提高内部审计服务的水平和质量。

(三)国家监管部门方面。国家相关部门应尽快制定法律规范,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外部化业务的监管体制,针对外部审计机构为企业提供内部审计服务业务所产生的独立性问题进行明确的规定,并对其所提供的服务范围做出合理的限制,以规范市场并提高相关服务质量。X

参考文献:

[1]孟志能.合作式外包:内部审计外部化的有效方式与优化途径[J].中国内部审计,2015,(12).

篇9

关键词:财会 重要性 管理策略

财会规范管理,指在特定的目标下,企业将筹集的资金、现金流通、工程盈利等进行合理的分配、使用,同时对整个事项的资金使用状况进行全过程的管理。财会管理是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大中小企业在财会规范化管理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有些问题需要提出与解决。本文旨在研究新时期财会规范化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各企业在财会规范化管理方面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思路。

一、 新时期企业财会规范化管理的重要性

(一)财会规范化管理是建立现代企业的需要

财会规范化管理作为企业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按照相关的标准和原则,通过一定的手段,来处理企业内部经济财务关系的一项管理工作。实现管理的科学化、合理化,已经成为了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中的重要准则。加强和重视企业内部的财会管理工作,创新管理监督方法已经成为了各大中小企业增加自身竞争力,适应国内外市场要求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建立现代企业的需要。

(二)实施财务规范化管理是企业节约资金,保证企业生产的需要

我国有些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并不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不合理不规范,财务管理暴露出众多问题,例如账目混乱、虚账、假账、回扣等等。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低下,而且还造成企业成本增加。财务规范化管理,可以使企业节约资金,使企业赢得更多利润。同时还可以使企业将更多的资金投入到企业生产上去,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顺利生产得到保障。

(三)企业财会管理的现状需要实施财会规范化管理

我国很多企业财会管理并不规范,尤其是企业运行过程中的财务管理工作,暴露出诸多问题,例如账目混乱、虚账、假账、回扣等等。这种现象不仅造成了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低下,造成企业成本增加,还会对企业的信誉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加强企业运行中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是很有必要的。

二、新时期企业财会规范化管理策略

(一)对企业内部的财会制度进行改革和优化

完善和优化企业内部的财会制度,是确保财会人员做好项目财会管理监督工作的前提。首先,施工企业成立财会监督管理机构专门从事监督管理,指派专业财会人员定时召开委派人员专题会,委派人员可以就工作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等进行交流。其次,赋予指派的专业财会人员一定权利,以保证财会人员在对项目实施监督管理过程中不会受到其他人或部门的制约,有效的做好项目财会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加强财会管理人员业务培训

财会管理工作质量很大程度上依靠财会管理人员,因此,加强对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对于提高财会工作质量有重要意义。然而在实际的企业管理中,有些企业为了降低企业投资成本,忽视对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致使他们水平与能力没有提高,这在一定程度上也给企业财会工作问题的发生带来隐患。因此,企业要拿出一部分资金对财会人员进行培训,加强财会基础知识、财会管理及财会安全的培训,提高财会工作质量与水平。

(三)建立健全完善的财会分析体系

财会分析在企业财会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财会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进行财会分析。财会分析不仅仅是对企业财会状况进行分析,同时也是衡量企业业绩的重要标准。因此,建立健全完善的财会分析体系对于财会工作的管理有重要意义。

(四)加强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

我国已进入网络信息时代,我国各大中小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一席之地,就必须加强财会管理信息化建设。目前,我国很多企业存在财会信息失真现象,建立健全财会管理信息体系对于杜绝财会信息失真现象有重要作用。财会管理信息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软件部分,信息化建设既要加强对真实信息的把握,又要加强人员信息掌握及提高他们对信息的甄别能力。

(五)加强监督机制,推进制度执行

企业财会管理必须在一定的监督下进行,这样才能保证财会管理工作质量与安全。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财会监管制度,建立健全奖惩制度,并针对制度认真执行,着实起到对财会管理的监管工作,为企业财会工作的顺利进展铺平道路。

(六)加强和规范财会基础工作的管理

财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在财会管理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是作为财会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事关整体财会管理的关键部分。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中,有些企业忽视对财会工作的基础性工作的管理,造成企业财会工作出现问题。因此,企业应加强和规范财会基础工作的管理,保障财会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三、总结

财会规范管理对于企业的日常经营发展至关重要,财会规范管理工作作为企业运转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增加企业利润、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发展等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国各大中小企业在企业在财会规范管理工作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仍有些问题需要提出与解决。我们应深入研究我国企业在财会规范管理方面的发展现状,针对其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我国各企业在企业在财会规范管理方面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参考文献:

[1]段玉珍. 有关中小企业财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讨[J]. 现代经济信息, 2012(02)

篇10

【关键词】企业;内控管理;意义

1.引言

加强企业内控管理有着重大的意义:首先,降低企业经营风险,保障企业资产的完整性和安全性。在生产经营中,很多企业盲目扩张,希望能够通过扩大规模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但是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不完善,这样的行为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因此加强企业内控管理具有重大意义。其次,有利于提升企业效益,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制度能使企业运行的更加规划化、合理化,为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利益。

2.企业加强内控管理工作的意义

2.1 实现经营管理目标的客观需要

企业内控管理的制度对于企业的经营管理具有重大的意义。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完善能够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等的可靠和真实。企业对这些信息进行分析,能够做出最为正确和有效率的决策,从而更好的去应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内控管理制度能够将企业的职责分配到个人的身上,个人负责制,能够最大激发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实现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同时内控管理制度还能够保证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管理和控制企业资金的支出、收入以及物资。

因此,为了成为现代化的企业,企业必须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在企业中实施内控管理能够帮助达成这一目标。首先要做的是完善企业内部的法人治理结构,从而督促企业内控管理制度的完善。企业的最大目标是利润的最大化,为达成这一目标,必须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体系,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做到操作规范、风险受控以及授权有度,这是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客观要求。

2.2 遵循资本市场监管的必要条件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企业不仅仅是在国内发展,还要面临在国外发展甚至上市的问题,此时必须遵守国外的一些相关市场要求。遵守国内外的资本市场监管是我国企业能够国际化的前提,能够确认我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比如《萨班斯法案》中对于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就有明确规定,要求其内部做好相应的披露工作,要求企业拥有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此时,在美国上市的企业,建立内控管理制度,就必须依照《萨班斯法案》的相关规定,这不仅能够促进我国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在国际上更能够巩固中国企业的资本地位。因此,企业要致力于完善内控管理制度,保证相应管理体系的先进性。这不只是为了当前企业的健康发展,更是为将来我国企业在国外发展提供必要前提。同时在遵守国际市场监管制度的同时,我国企业能够积累到更多的经验,为我国进军国际资本市场做好充足的准备。故建立完善的内控管理制度是遵循资本市场监管的需要。

2.3 遵循国家法律法规的客观要求

从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可以发现很多关于企业内控管理的规范。如财政部制定的《内部会计控制规范》《会计法》,以及中国证监会制定的法律规范。品读财政部的相关规定,我们可以发现其对内控管理的目标与意义规定十分明确。内控管理的目标是为了保障资产的完整、安全,以及督促相关会计部门保证其所信息的真实性。我国在《会计法》中也对企业做出明确要求,要求每个企业都能建立完善的企业内控管理制度,并对这些制度的实行进行原则规定以及相应的具体规定。我国在各种法律规范中都对企业内控管理的建立进行了指导性的规定,这表明了企业建立内控管理制度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客观要求,即对整个商业活动的全方位控制,更是合乎我国法律的规定。

3.完善企业内控管理的几点建议

3.1 加强高层管理者的素质和内控管理的认知

我们知道人才是发展的保证,对于一个企业来说,员工的素质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前景,是企业发展和进步的核心力量,作为企业员工中具有领导性地位的管理者,其作用不可小觑。这些高层管理者决定着企业的投资方向以及重要的事项,如果管理者能够认识到内控管理制度的重要性并积极予以实施,那么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也就指日可待了。因此,企业的员工尤其是高层的管理必须努力学习企业内控管理的相关知识。

3.2 消除内部局限性

我们知道企业内控制度更多的是依赖于企业自身的自我调控能力,这也必然会导致企业内控制度在某些方面具有局限性。要做到完全消除相关的内控问题是不可能的,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尽量的避免。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能够仅仅依赖于一些相关的处罚措施,更应该从思想教育的角度入手,经常进行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政治觉悟,教育他们要遵守相应的职业道德。由于审计岗位是比较容易出现舞弊行为的岗位,因此,企业应当主张实行岗位的轮换制,即经常更换审计人员,这样能够很好的降低舞弊的概率。

3.3 改善人力资源资源管理机制,加强企业的内控监督

如上文所述,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关键。社会的竞争其实是人才的竞争。如果一个企业具有良好的人力资源制度,对于这个企业来说也就取得了发展的先机。因此,要积极吸收优秀人才。此外,在企业内控管理过程中,要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积极实施企业内控管理制度。

其次,以员工类型为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完善企业内控监督制度。首先,对企业法人进行监控,根据常识,我们知道企业法人就是企业的代表。他的行为可以直接视为企业的行为,对企业法人监控,对于企业内控管理制度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最后,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以及重点岗位也要建立完善的内控监督机制。

4.总结

企业的内控管理制度能够使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合作更为简单直接,完善企业的管理机制。对于一些刚刚建立内控管理机制的企业更要积极抛弃企业内部陈旧的规章制度,通过修订相关的内控管理规定,将企业的规章融合在一起,在合法的基础上对企业进行管理,整体提高企业的内控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於建红.浅谈企业内控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