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创新范文
时间:2023-03-22 17:13: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生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创新素质的核心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更从初中生发展创新能力,在教学中首先要更新教学观念,再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观察力,创新思维,创新实践能力,这样,良好的创新素质才会慢慢的形成。自主创新强调新生通过自主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
我们立足于教育学的基点,从实际出发,坚持素质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性,可认为“个性”是“社会主义公民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和在每一个学生身上不同的优化结构”。其特点为:①“个性”必须首先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和为前提,它强调的是个性发展的共同性一面;②“个性”也是社会主义公民基本品质和素养的总的在每一个学生身上的不同结构。这种不同的结构是每一个学生个性发展的独特性一面,它是因材施教、个别对待的依据;③我们不仅要承认每个学生应该有不同的素质结构,同时还要使这个结构达到尽可能的合理化。优化结构,这是教育者应尽的责任。总之,把个性最优发展纳入素质教育的轨道,这是实现将年轻一代培养成为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可靠保障。
首先要激发学生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兴趣是促使学生自己探索学习的内动力。兴趣是自主创新的源动力。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课型和教学内容,设置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的“任务”;充分利用实物、图片、录音机、投影、录像、网络等多媒体教学资源和设备,为学生创设出一种真实或贴近真实的悦耳、悦目、悦心的语文情境;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学生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并自主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式。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获得学习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最终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的学习中去。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兴趣。”进行“开放型”施教,激活学生的思维。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沟通”与“合作”活动,是师生共同创造的过程,也是奠定每一位学生学力成长与人格成长的基础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设置“开放型”任务,以“合作、探究式”的小组活动,使学生在个体思考的基础上产生信息的交流和观点的沟通。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平等对话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唤起他们的自信与勇气,从而实现自我发展。
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自主创新的语文教学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一方面它能巩固学生在课内学到的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有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充实学生的业余生活及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应根据高中生的个性特征、知识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设计出不同层次的课外活动,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和自主选择,把学生从紧张繁忙的课堂学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去,满足他们自我发展的需求。可开展的课外活动有:语文唱歌、演讲比赛、语文书法比赛、看英文影片写心得体会、读英文小说作笔记摘要、制作多媒体语文课件等。学生可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和参与。
所以,高中语文教学要把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能力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重点来推进,准确把握自主创新学习的实质,把握好激发学生形成自主创新学习机制的内因和外因,从学习主体、教学主体、教学环节、评价机制等方面不断优化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环境。
篇2
——比较不同果蔬中维生素C的含量。
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和智力发育的关键时期,各种营养物质必须足量摄入,缺乏任何一种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现在的中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里娇生惯养,只吃自己喜欢吃的菜,吃自己喜欢吃的零食,这样势必会造成营养不良,如很多学生刷牙时有牙龈出血的症状,这就是缺乏维生素C导致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了解到哪些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养成常吃新鲜果蔬的生活习惯,关注自身的身体健康。此外,很多中学生喜欢喝果蔬饮料而不喜欢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本实验也对二者的维生素C含量做了简单的比较。
二、实验原型及不足之处
教材中对人体所需的糖类、脂肪、蛋白质以及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重要性有大篇幅的介绍,同时还安排了学生实验,而对于维生素这种人体需要量少但对人体生长发育以及生命活动调节有极其重要作用的营养物质却只做了简单的文字介绍,未在课上用直观的实验去展示。这样编排教材不仅失去了一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让学生进一步获取新知识的机会,我认为这是本教材的不足之处。
三、实验创新与改进之处
我认为应该编排为演示实验,直观性强。通过比较学生日常生活
中喜欢吃的果蔬以及果蔬饮料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培养学生多吃新鲜果蔬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实验器材
青椒、橙子、鲜橙多饮料、研钵、纱布、试管架、试管、烧杯、量筒、滴管、加碘的淀粉溶液。
五、实验原理
新鲜的果蔬中含有维生素C,维生素C可使加碘的淀粉溶液褪色。果蔬中维生素C含量越高,加碘的淀粉溶液退色的程度越大
六、实验过程
1. 将橙子和青椒去皮后在研钵中研碎,然后分别用双层纱布将汁液过滤到两个小烧杯中。
2. 配置加碘的淀粉溶液,取三支洁净、干燥的小试管,分别注入2毫升加碘的淀粉溶液。
3. 取一支洁净、干燥的滴管,吸取第一种汁液,逐滴加入第一支小试管中,边滴、边振荡、边观察现象。依此类推,将第二种汁 液滴加到第二支试管中,记下滴数,直到三种新鲜果蔬的汁液以及果蔬饮料全部滴加计数完毕。将三种果蔬的滴数进行比较,即可得出结论。
讨论:1. 三种果蔬汁液是否都含有维生素C?
2. 果蔬饮料与新鲜果蔬汁液,哪一种维生素C含量更高?
3. 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
七、实验结果
篇3
一、提高认识,树立正确的生物教学观念
在中考政策还未改变的环境下,我们应该积极应对不参加中考对生物科所产生的影响。首先,加强对初中生物教师的培训与指导,让教师树立正确的生物学教学观念,认清探究活动的教学在初中生物课程的地位和对学生发展所起的作用。其次,教师要从非中考科目的阴影中走出来,大胆地开展探究活动教学的尝试,找出一条适合于本校或教师本身的路子。再次,要充分利用生物探究活动趣味性强的特点,调动学生对探究活动的兴趣和热情,积极开展探究活动。
二、认真备课,努力提高生物课堂效率
1、个人粗备。备课组的每个教师要提前了解课标要求和课程资源,包括教材资源、校本资源、个人掌握的资源等,特别要把个人所掌握的资源拿出来共享,教师在教学思路方面也要有个人的设想,并形成个人的初案。
2、集体细备。备课小组对探究活动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每位教师都要把个人对课标的理解、教学的思路充分暴露出来,博采众长,集思广益,拓展思路,发挥集体智慧的作用,形成共案。避免一人主备,其他教师成为听客,机械模仿某一人的教学思路。
3、个人精备。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个性和风格以及所任班级的学生实际情况,在集体细备的基础上分析、归纳、提升和再创造,形成符合个人特点和学生学情的精案。
三、认真准备生物活动材料
在每个学年开始之初,教师就要列出该学年的探究活动材料的清单,对于准备期较长的材料,如动植物的养殖、需要自制的教具或器材、标本的制作等要有长期的计划,提前做好准备;文字、图片、录像、与探究活动有关的社会或时事新闻热点的剪辑等资料在平时也要做好充分的积累,做到“有备无患”。
另外,通过开展科技活动的方式,适当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准备工作,培养一批学生骨干,增强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让这些学生骨干协助教师作好课前准备工作,这样既可以减轻教师准备工作的负担,又可以让这些学生骨干在课堂的探究活动过程中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四、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首先,教师应通过各种手段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并有充足的时间和机会,让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其次,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自由开放的、富激励性的环境氛围,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情感和想法,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第三,要培养学生提问的基本技巧,让学生提出来的问题表述清晰、简明扼要、意义明确,即让学生学会发问;第四,要让学生在会问的基础上能够通过对比、分析、联想、归纳等手段抓住问题的关键,提出有更高价值的问题,即让学生学会善问;最后,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不能只“为问而问”,特别是有价值的问题要和学生一起深入地探究、解决,充分保护好学生提出问题的积极性,激励学生能常问。
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课堂教学
首先探究活动的目标要结合课标来设计,要求不能太高或太低,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要始终围绕着探究的重点来进行,无关的枝节不做无谓的纠缠,注意把握好探究的广度和深度。
另外,在课堂的管理上要引导学生用纪律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在保护好学生探究热情的基础上,对于某些学生可能干扰到探究活动正常进行的不良行为要给予及时地纠正,使探究活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在教师的掌控之中。另外,还可以运用班干部,发挥学生管理学生的作用。
六、通过“三合理”,培养学生“四会”的合作技能
“三合理”就是在合作探究的教学管理上做到合作探究内容的设置合理,小组成员的搭配合理,小组成员的分工合理。在合作探究内容的设置上,要选择能让学生形成合作的意愿的,适合学生进行思想交流的,具有合作价值的探究内容。在小组的设置上要尽量做到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大致均衡,小组成员之间要能互助合作、取长补短和优势互补,便于组内的合作和组间的竞争。在小组成员的分工上,要因个体的差异扮演适当的角色,承担不同的任务,通过合作探究做到“人尽其才,各取所需”。
“四会”是指培养学生会听、会疑、会说、会结的合作技能。会听,包括在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同时认真做好记录,提炼别人的观点;会疑,在听的过程中,能对别人的观点及时进行分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判断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有必要时提出相应的质疑;会说,是指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思维的时候,能做到条理清晰,语言简练,重点突出;会结,指的是能归纳总结小组合作探究的总体情况,能反思在合作过程的不足之处,以强化合作的成果及正视与他组、他人之间的差距。
篇4
关键词:教学改革;生物教学;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2-0026-01
不管是在农村还是城市初级中学中,由于受升学指挥棒的影响,学校、家长、学生普遍对生物学不重视,将它视为可有可无的学科。这就给每一位从事初中生物教学的教师带来了极大的困难。"21世纪是生物学世纪。"学校应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篮,对学生进行生物学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和国情的需要。所以作为生物教师应该看重自己的价值,不辱历史赋予我们的重任。近几年来,笔者根据学科特点,采用了开放式的启发教育法,在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的实践过程中作了以下的探索:
1.教学过程引入趣昧性.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墨守成规的灌注式教学方法,禁锢了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而且无法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学教学中。教师采用一些新颖别致的教学形式会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1.1 课前短促的演讲,吸引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初中生物学教学,每周有2教学时。如何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中,抽出一点时间来吸引学生对生物学产生兴趣呢?我采用了课堂短促的演讲。通过绪论课的导人,学生对浩瀚的生物界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不能对生物学产生足够的兴趣。我就对学生讲生物界丰富多彩,生命之谜,魅力无穷。但是除了课本知识以外,与生物学有关的知识还有哪些呢?以后我请每位同学在课前做3分钟演讲,介绍一些有趣的、新颖的、有创意的内容。这样的安排马上吸引了全体学生投人。
1.2 角色扮演的形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在生物学的课堂教学中,有一些知识学生已有所了解,但并不透彻;有些知识学生初步学会,但掌握不牢固;有些知识枯燥无味,学生没有兴趣。这时,可采用角色扮演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有趣的内容与枯燥的内容交叉进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动物的摄食"中,我就采用了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我先安排学生自学,然后请他们以角色法扮演,结果非常成功。
2.搞好课堂教学设计是能力培养的前提
自我学习的能力是一项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自学不仅仅是一般地独立阅读和课内看书,它是课前设计好的一系列的有序启动的各种环节的实施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施的主体是学生。为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每节课都要把启动顺序、知识结构等写在教学材料上。从表面看有点像程序教学,实质上它有更多的灵活性。其中操作上有"分"有"合",时间上可长可短,运行中有序也交替。总之。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训练要求,避免"一刀切"。
3.教学过程强调灵活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生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拓展学生的思维,向学生介绍最新的科技动态、最先进的科技新成果,并向学生普及生物学科知识,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介绍一些研究性的课题,加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1 介绍生物科技新动态、新成果,开拓学生视野。目前,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人口激增、食物短缺、环境污染和资源危机是当前举世瞩目的全球性问题。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生物科学将发挥重大作用。
3.2 开展生物科技活动,培养生物学优秀学生。生物科技活动是生物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发展学生生物学能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创造力,起着课堂教学不可替代的作用。
3.3 创设疑境、疑点,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生物教学中的满堂灌是束缚学生思维的桎梏。我在教学实践中,广泛联系实际和学过的知识让学生带着问题 深入学习。如讲述"蜜蜂"这节内容时,我向学生提问:"蜂王产出未受精的卵,为什么能发育成新的个体雄蜂?雄蜂跟蜂王交尾后为何不久便死亡?"又如,讲述线形动物时,向学生提出:"蛔虫寄生在小肠内为何不被人体的消化液消化?它的体表和其他的动物相比有何特点?"让学生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比较,并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探索精神。学生课堂上提出"苍蝇喜欢往肮脏的地方钻,但它为什么不生病?""蜘蛛在捕捉昆虫时,为什么不被自己所吐出的蛛丝粘住?""在菌类中有的霉菌对人类有益,可提取抗菌素,酿酒制酱,制作食品,可这种霉菌人是否能直接吃下去呢?"……对于学生的大胆提问和猜想,我从不嘲笑,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去想、去讲、去做。营造一个激发学生思维活动、培养知识探究的良好气氛。
4.注重实验,注重实践是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
生物学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实验科学,在生物学的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开展课外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实验能力的培养仅靠课堂实验教学是不够的,还要尽可能的开展生物课外活动。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这是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只重理论,不重实践,只重思维,不重实验操作,会导致学生眼高手低,因此创新教学必须地把创新实验实践活动置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实验、实践活动是生物科学发展的科学基础,是检验生物科学理论的唯一标准,在学习生物知识的过程要形成许多概念和认识许多规律,首先要有一定的感性认识,这些感性认识,可来源于实践,也可来源于课堂实验。学习信息需要学生感知,需要学生用双手操作,用眼睛观察,用脑子去想,用语言去表达;自己去做实验、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去表达,就会更好、更深地掌握知识,锻炼自己的各方面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展示学生的聪明才智和独特个性,让学生在独立发现的道路上去走,这对学生的影响可能是很大的,甚至是终生的。所以实验课上有的放矢地教会学生一些基本的科学实验方法,启发引导学生自己改进并设计一些力所能及的实验,独立完成实验操作,例如我在组织学生做观察叶片结构的实验时,从材料的准备,到实验操作,直到得出结论,尽可能为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相应的条件,而使学生亲自参与其中并得出结论,获得相当好的效果。通过强化实验,注重实践的活动情境来获及知识的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相应的知识,建立知识间的联系,从而使学生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够更容易地激活知识,灵活运用知识来解决问题,强化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培养了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
篇5
一、挖掘情感因素,重视创新思维能动特性的激发
众所周知,学生学习活动、学习进程的深入推进和发展,是建立在良好学习情感基础之上,“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情感是学习活动深入推进、学习能力有效提升的“助动力”,思维活动是一项脑力“劳动”,而创新思维是思维活动的高级形式,也是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较高展示.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短期内就能形成的,而是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克服学习困难,战胜畏惧心理,树立良好习性的过程,需要付出较大的劳动“代价”,更需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学习情感.处在特殊阶段的初中生学习群体,培养创新思维过程中更需要良好学习情感作为支撑.因此,教学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师要抓住教材、课堂、学生等有效载体,将积极情感因素进行充分激发,让学生置身在良好、积极、融洽的学习氛围中,保持能动创新思维的积极情感.
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教学中,教师抓住学生对趣味性数学问题充满浓厚好奇心理的特性,设置出问题“某商店以2400元购进某种盒装茶叶,第一个月每盒按进价增加20%作为售价,售出50盒,第二个月每盒以低于进价5元作为售价,售完余下的茶叶.在整个买卖过程中盈利350元,求每盒茶叶的进价.”趣味性教学情境,将“最近发展”进行有效的激发和思维主动情感进行有效的“调动”,使学生能够在积极学习情感驱使下,思维的主动性得到激发,创新思维成为内在学习要求.又如在“平移和旋转”教学活动中,教师在讲解“旋转和平移之间的区别”内容时,由于学生空间思维能力未能养成,对此问题缺乏一定的探究思考“兴趣”,此时,教师利用现代多媒体教学资源的生动性、形象性特点,抓住平移与旋转的内在特性和本质,采用三维动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平面图形或物体在进行平移或旋转时的整个动画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能够被直观形象的教学画面所吸引,不仅对知识内容和性质有深刻的理解,同时,内在学习的积极性被有效调动,主动思维成为自觉要求.
二、注重解法传授,强化创新思维方法过程的指导
问题:某班共有48名团员要求参加青年志愿者活动,根据需要,团支部从中随机选择12名团员参加此项活动,该班团员中李明能够参加活动的概率是多少?
在上述问题解答活动中,教师针对该问题是关于“概率”方面的数学案例,在指导学生分析问题案例过程中,将问题思考方法作为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一起进行师生共同分析活动.教师与学生在分析问题案例基础上,向学生指出,随机选择1名团员,李明被选中的概率是1/48.因此,选择12名被选中的概率是12×1/48=1/4.此时,教师从其他角度引导学生分析该问题,将48名团员随机分成4组,每组12人,则李明必定属于其中一组,然后从四组中随机选择一组进行活动,每一组被选中的概率是1/4,因此,李明被选中的概率是1/4.
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不同途径进行问题的分析和理解,帮助和指导了学生进行问题解答的方法和途径,为学生通过不同方法解答问题提供了参考依据,有助于初中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将“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思想贯穿其中,发挥教师的指导和引导作用,通过分析思路的明晰和解题方法的传授,让学生逐步掌握进行问题思考分析解答的方法和途径,为更好开展思维活动提供方法指导.值得注意的是,部分教师为追求教学效率,为节省教学时间,经常会将解题策略直接灌输,导致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初中数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树立“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设置具有解题多样性、案例多样性、问题多样性等特点的发散性问题案例,将解题策略通过问题案例逐步展示,逐步提升学生的解题思考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
三、凸显实践训练,突出综合数学问题案例的训练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学习效能的提升,学习素养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获得的,而是不断地实践锻炼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常言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时,实践也是提升能力素养的不二途径.综合性问题案例是新课改下中考试题命题的热点,在试卷分值中比重较大,也是学生创新思维能力锻炼的有效载体.因此,初中数学教师可以将综合性问题案例作为学生锻炼实践的重要抓手,重视学生分析过程以及解题过程的指导,使学生能够在综合性运用解题策略过程中,实现良好学习素养的提升进步.
篇6
在2014年的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的院士大会上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可见,培养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了时展的需要与要求.但是,在我们的日常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情况如何呢?在2015年厦门市初中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竞赛决赛中,试题二是在学生必做实验“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能力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接入滑动变阻器实现多次测量并且通过多个开关的闭合与断开改变电流表测量对象的设计要求,题目为:【实验目的】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关系.【实验器材】电流表1只、定值电阻2个、干电池3节、滑动变阻器1个、开关、导线若干.
【实验要求】不得改动电路连接导线和移动电流表位置,只靠闭合或断开开关完成两组实验.【实验电路】请设计出实验电路图(实验设计4分钟完成此电路图)(实验操作8分钟完成以下内容,下标要与设计电路图一致)【实验步骤】(1)闭合开关,断开开关,测得I1=A;(2)闭合开关,断开开关,测得I2=A;(3)闭合开关,断开开关,测得I=A.第二组实验数据:I1'=A;I2'=A;I'=A.【实验结论】.依题意,基于培养多次测量避免偶然性的探究精神和提高学生设计开关控制能力的考察目的,该题的设计难度不小,电路设计如图1所示.在比赛过程中,笔者也对全市各个区和直属校选派参加的210名选手的完成情况做了如表1所示的相关统计.不难看出,类型E的参赛选手占了绝大多数,究其原因,选手们对沪科版教材里“探究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拆接电流表)”的实验做了改进,大多想到了利用干路和支路里三个开关的通断来实现要求之一———不得改动电路连接导线和移动电流表位置,设计出了如图2所示的电路,但他们却没有察觉到,测量干路电流和各支路电流时,即使滑片位于同一位置,R1、R2两端的电压和他们两端的总电压都是不相等的,也因此出现了个别选手看到测量结果不符合自己的认知后,出现了不尊重事实,捏造数据的现象.
纵观整个比赛过程,笔者深深感受到了学生在实验探究中过分依赖以往学习上的认知(在没有滑动变阻器的电路中测量电流特点),而临场分析实际情况(有了滑动变阻器,仅闭合某支路开关对电阻两端电压的影响),找到解决办法的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那么,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怎样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1诱发好奇心,敢于质疑,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心理学认为,好奇心是学生个体在遇到新鲜事物时所产生的注意、操作和提问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个体探索知识的内在动机,也是创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征.少年时期的牛顿就经常带着强烈的好奇心仰望星空,观察着星体间的运转,思考着星体们为什么不相撞的问题,好奇心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成就了他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因此,教师要注重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在遇到问题时要多方面考虑,要有强烈的追求创新意识,敢于怀疑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
在《牛顿第一定律》这一节课中,教师可以介绍史实:在亚里士多德学派认为物体运动靠精灵或外界迂回空气推动的说法延续了1000多年以后,伽利略以系统的实验和观察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不但开创了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也为牛顿的经典力学理论体系建立奠定了基础,通过真实故事,让学生了解科学家们之间的互相质疑与科学史在互相质疑中的不断发展,培养学生的质疑和创新意识
作者:黄艳红 单位: 厦门市巷西中学
篇7
创新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数学作为一门锻炼学生思维的基础学科,在整个的学校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所以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
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确立创新性教学原则。(一)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首先应该具有改革创新的意识和锐意进取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自觉的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解放出来,端正教育思想,面向全体学生;才能改革落后教学方法,改变陈旧教学模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因此教师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情。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二)在教学中要创设民主型、探索性的课堂气氛
轻松的课堂气氛、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过程是师生互动、教学相长的过程,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反映在教学的全过程,如精心设计导入,安排好教学的层次,精心挑选训练题进行小结,注意气氛反馈,重视教具的使用等。教师要把学生作为真正的教育主体,以学生为出发点和归宿,在课堂教学中,实行民主的教育和管理方式,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求异创新、敢于提问,允许有不同的答案。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模式。避免学生的思想处于“等待解答”状态,达到“发现-创新”的目的。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
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克服困难,勇于探索,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励学生带着兴趣走进数学,探索数学,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教师要精心设计每节课,要使每节课形象、生动,有意创造动人的情境,设置诱人的悬念,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和求知的欲望,并使同学们认识到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经常指导学生运用已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释自己所熟悉的实际问题。新教材中安排的“想一想”、“读一读”不仅能扩大知识面,还能提高同学的学习兴趣,是比较受欢迎的题材。适当分段,分散难点,创造条件让学生乐于思维。 鼓励学生独立思维。初中生受经验思维的影响,思维容易雷同,缺乏探索精神。因而要多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在数学学习中要使学生思维活跃,就要教会学生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正确思维方式。要学生善于思维,必须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没有扎实的双基,思维能力是得不到提高的。数学概念、定理是推理论证和运算的基础,准确地理解概念、定理是学好数学的前提。在教学过程中要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认识能力。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根本。
在学生初步学会如何思维和掌握一定的思维方法后,应加强思维能力的训练及思维品质的培养。
良好的学习思维是创新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良好的思维习惯不是生来就有的,它是在有意识的培养中形成,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得到发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数学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每一位数学教育工作者的追求和职责,是指导学生后继行为的重要认知策略,也是学生智慧技能学习的最高阶段。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观察、实验、模拟、推断、计算、交流等活动的综合过程,在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法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和方法解决问题。尽力帮助学生构建起一个包括数学思想方法在内的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体系,这都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
篇8
关键词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识码:A
Innovation Ability Training of Junior High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WU Hongzhen
(Saiwen Experimental School, Xingyi, Guizhou 562400)
Abstract"Innovation is the soul of the progress of a nation." Everybody has the ability of innovation ,especiallymiddle school students have more innovation ability that be ready to develop. This text is analysis the difficult that the biological teaching innovation ability facing to and talk about some measures to break through it.
Key wordsbiological;teaching;Innovation ability;develop
1 初中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瓶颈所在
1.1 从老师来看,教育方法仍以注入式为主
注入式教学为传统教学方式,是在应试背景下发展起的,主要方式是老师直接将结论、原理直接注人给学生,这种方法不考虑学生学习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以及他们的理解能力和知识水平,并主观地决定教学进程,在中国也称填鸭式教学法。由于各种原因,初中生物教学还处于比较滞后的状况,注入式教育方法仍很普遍,采用传统的向学生“灌、压、填”的方式,严重阻碍学生智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发展。
从实质来看,注入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观,它绝对维护教师的权威,摧残学生的个性,压抑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倡导老师的专制,反对师生民主平,这种教学思想严重违背了教育教学的客观规律,因而成为束缚人的全面发展的精神桎梏与枷锁。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针对传统注入式教学的瘤疾发出了“敲碎儿童的地狱,创造儿童的乐园”的强烈呼声。
1.2 从学生来看,学习方法还是以死记硬背为主
死记硬背是传统的学习方法,在中国教育历史上兴盛过很长时间。死记硬背是一种强调记忆学习的学习方法,它的产生与运用是有历史根椐的,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人生特定阶段的学习规律。但究其弊端而言,但这种教学法并没有充分利用生物课中的教育因素,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也未能实现启迪学生的思维,变零星的知识为有机的学科的知识体系的教学目的;也不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更没有留给学生观察、实验、调查和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单单强调零星知识点的记忆,不利学科知识体系化和系统化,因此也达不到举一反三,辐射推广的学习扩散目的。其实对于死记硬背的学习的方法,我们应历史、客观地评价它,应立足于受教育的实际,适时、适量、适度地使用这种教学方法,特别是在生物这类对扩散性思维要求比较强的理工类学科中,必须注意这种方法的适用范围。
1.3 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紧紧以考试为中心,与社会现实联系不紧密
学科教学与经济建设联系不密切,是当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也是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生物学科知识的特性决定其社会现实联系的紧密性,学生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以后能不能将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运用到当地的工农业生产实践中去,为发展当地的经济服务,能不能对自己的知识进行创新性的发展和运用,这都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特别生物学科教育工作者所就认真思考的问题。现在的生物教学似乎存在这样一个令人不堪的现实,学生的生物成绩较好,优良者众多,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何呢,不用多言,其实我们的学生成了一个能考试、会考试的机器,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培养的环节很是滞后。因此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将初中生物课的教学与社会现实,尤其是与当地的经济建设实际联系起来,加强生物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使学生对家乡的自然条件和生物资源有充分的认识和了解,激发他们对生物学科的学习兴趣,为以后正确有效地运用所学知识加以改造和利用周围的生物资源,谋福于人民和社会做准备也成了生物教学的重要要求。
2 初中生物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对策分析
2.1 实现教育从注入式向启发式的转变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在学科教育中对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视也愈加重视,而启发式教育就是一个适应这个需要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就是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通过启发诱导下,帮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及陶冶个性形成完美人格的过程。它的目的在于建构和塑造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学生的知、情、意、真、善、美的完美人格,并以此达到使学生“爱学” “学会” 和“会学”,体现了教学过程的认知与非认知的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与学相互作用的统一。启发式教学就是既要重视学生的认知因素的发展,又要设法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既要发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领导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发挥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用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来指导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要求广大教师从教学目标出发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针对不同的学生认知水平和心理特点结合教师自身的条件,着眼于学校的教学设备条件因地制宜。例如在涉及“蚯蚓”这部分知识的教学中,笔者首先提出“蚯蚓在什么样的物体上爬得更快?”这样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非常强烈的探究欲望,然后布置作业,让学生自己或是自己组成小组去找寻答案。结果同学们挖蚯蚓,养蚯蚓,观察蚯蚓在玻璃板、纸壳、棉花等材料上的运动状况,最终经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们明白了蚯蚓生活在潮湿、疏松、富含有机物的土壤中,身体由许多体节构成,体表湿润,近前端有一个粗大的指环,身体表面有许多粗糙的刚毛,蚯蚓依靠肌肉和刚毛运动这些基本知识,并且这些知识是一个网状的知识结构,系统又全面,学生也体会颇深,记忆深刻。因此,作为生物老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去启发关心生物实验的现象、关注社会存在的诸多生物现象,关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许多现象,疏导他们思维的发展方向,这也是创新能力培养的起始之步。
2.2 尊重学生个性加强创造意识的培养
创造意识,就是想去创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个体,有着别于他人的个性,这其实是学生创新能力的最初始根基,但每个学生在自信心,意志力方面都是有差异的,再加之创造过程是一种探索过程,成功与失败共存于整个过程之中。那种自信的、顽强的、实事求是的、敢想敢干的精神是一个成功者必备的心理素质,生物老师能否根据这个不同的个体特性,从中加以创造意识的引导,这对学生创造能力的提升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能否做出创造性成就更取决于他的是否拥有较强的创造意识。生物教学中培养创造意识,主要就是通过保持好奇心,增强积极性、主动性、建设性和对传统知识的批判精神来激发创造动机,培养创造兴趣,产生创造热情,形成创造习惯来实现的。
好奇心是人的天性,生物学是揭示丰富多彩的大自然奥妙的一门学科,迷人的生物界、神奇的生命现象、诱人的科学前景对学生都很有吸引力。教师对学生的好奇心应该给予重视和鼓励,并尽可能地给学生一个满意的答复。千万不要怕影响课堂纪律或担心教学任务完不成,而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甚至批评嘲讽。很多学生的好奇心仅仅是停留在了对新奇神秘的生物现象解的水平上,往往难以达到对不理解的事情进行深入的研究层次,缺乏探究性,所以生物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个性加强创造意识的培养极其重要。
2.3 密切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对知识的运用与转化能力
敏锐的观察力来自于训练有素的观察技能与问题意识的结合。教师应该根据被观察事物的特点,指导学生从大到小,由远及近、由点到面、由短期到长期、由肉眼到用精密仪器进行观察和比较,使学生学会全面、系统地科学观察,训练出敏锐的观察力。科学始于问题,在科学研究中,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还重要。生物教学中,教师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维,意在培养学生对问题的敏感性,提高发现问题的能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设计产生疑问的情境,启迪学生发现问题,如果发现学生对问题敏感,并敢于提出来,应给予鼓励,这也是为学生将来的创新能力作准备。例如在生物课教学中,我们可以运用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明青霉素的故事对学生的敏锐观察力来进行启迪。弗莱明在葡萄球菌的培养实验中,因有一个培养皿不慎受到一粒灰尘污染而感染了青霉菌,结果使葡萄球菌的生长受到抑制,弗莱明凭着观察和思维的敏感性,并没有轻率地丢弃这个“失败”的培养皿,而是从这种“失误”中发现了青霉素的抗菌作用。一种教学活动的最终目的其实还是将知识应用于实践,因此在生物教学中就应针对学生实际,加强生物课在发展工业生产、增进人体健康、预防疾病、改善生活环境及优生优育等方成所发挥的作用来进行教育。
综上所述,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以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发展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初中生物教育教学也肩负着此项重任。生物课教学中就要注重培养创新意识,积极推进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方法, 突破束缚生物教学创新能力培养的瓶颈,为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符起俊,伍秋萍,蔡华俭.中学生创新型内隐观的调查研究[J].2005(11).
[2]余运英,魏彦红.对中小学教师关于学生创新型的观念的研究[J].2006(10).
[3]孙龙存.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2008(1).
篇9
摘 要:地理;创新;能力
培养初中学生良好的地理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各种能力的发展,是初中地理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如何通过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得到最有效的培养和发展,也就成为教育界许多同仁密切关注和努力探究的问题,下面我从几个方面谈谈初中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创新思维的意义
创新思维指人类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运用各种思维形式与思维方法,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的思维活动。培养创新思维可以提升民族创新水平创新教育的核心就是创新思维。通过创新教育,可培养善于思考、具有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促进教师观念更新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要求教师营造自主课堂,实施民主教学。教师需要在课堂中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让学生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创造精神与压抑创造精神。只有让学生动脑筋思考、亲自实践,才能真正培养创新思维。
二、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一)转变课程教学的师生角色。课程不仅是教师预设的内容,并将它们按一定学科逻辑组织起来后,有计划地传递给学生的过程,而且还是学生们在学习中生成的那些想法和将这些想法付诸于行动的过程。因此,实践地理的教学应更多地关注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个体认知与情感的统一,个体自主学习与受导学习的统一。因此,教师逐渐由控制者、评判者转向一个参与者和引导者,学生逐渐成为自我未知的主体。在个性的积极思维中体验探索未知的乐趣,也因此体验着团体共同设计教学,共享思维的乐趣。
(二)培养学生的个性品德素质。个性品德素质主要指除了智力以外的心理素质、思想素质、审美素质。在地理教学中教师要调查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是学生不感兴趣的,做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进一步探求新知,这样,学生的个性思维才能活跃起来。地理教学中以兴趣为出发点,只能激活学生的个性思维,在思维的过程中还必须引导学生思维创新,形成创新性人格。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同时在共同的讨论中,也增强了学生的团结协作意识,养成了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科学态度及自主探知的学风。即养成了良好的做人心理素质和做学问的心理素质。地理教材中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内容,在教学中应使学生有强烈的爱国意识和放眼世界的胸怀,关注人类生存的环境,关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学生学习,不仅产生了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责任感,也因此激励学生要刻苦学习,形成主动学习的愿望,在自主学习,实践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新能力。
(三)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的能力。地理学科知识的学习是以地球和地图知识为基础,进一步学世界地理的总论及分区,中国地理的总论及分区,期间包含大量的图文信息,在地理教学中我始终坚持训练学生学习地理要注重对地图要读透、读精,读文抓住精髓,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地理知识,迅速地激发学生的个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三、创新提问,利用感性材料,引导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形成
在地理教学中提问很重要,提问的方式和方法要新颖,因为初中生对创新的新奇的事情才会感兴趣,这样才会引导学生主动的去想,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学生有了疑问他们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不断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感性材料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归纳的地理思维能力。感性认识是思维的起点,思维就是对形象直观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整理,上升到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思考。初中生的抽象能力有限,教师必须从实际出发,教学中充分的利用形象思维的材料,把一些地理事物和现象通过直观的形式给以展示,教师要进行必要的点拨和讲解,引发学生思考、探究,必要时进行适当的暗示。
四、通过地图,重视笔记,培养学生地理思维的习惯
地图被称为是地理的眼睛,在初中阶段让学生读各种各样的图,可以充分开发、活化学生大脑的潜力,为学生开拓广阔的思维空间,使地理思维在理想的时空范围内自由的驰骋。如学生在读亚热带季风气候柱状图时,首先叫学生分析气温在冬季和夏季的不同特点,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会很快的归纳出冬季气温低夏季高,再看降水的特点,学生也会归纳出夏季多雨冬季少雨,这样通过图学生就很快的掌握了这种气候的气候特点,也为阅读其他的气候类型积累经验和方法。有一句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充分的说明笔记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初中学生自觉性较差,在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时刻提醒学生做笔记。
五、重基础、方法
篇10
1 实验改进
1.1实验材料的改进
实验材料的恰当选择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如果所需实验材料的采集难度大或用了某种实验材料而实验现象不明显,则可考虑改用其他实验材料来替代。如,在“观察花的结构”实验中如选用桃花,一方面桃花采集的难度大(果园的桃花,果农不给采,观赏用桃花,管理人员不准采,如采摘会影响结果或观赏效果),且桃花的胚珠不易观察到。如果选用扁豆花,则不仅取材方便,而且可清晰地观察到胚珠。如,“植物的呼吸作用”实验中,可分别选用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等六大器官进行探究,也可改用黄豆芽进行探究,改用黄豆芽后还可以不用遮光处理。如,在“观察河蚌”的实验中,如果买不到河蚌可以用海水中的贝类代替。如,在“鉴定食物的主要成分”实验中,选用核桃仁鉴定食物中的脂肪并用食用油作对照,结果呈现在滤纸上效果更好;在“维生素c的鉴定”实验中选用维c片与柠檬汁对照,效果更明显等。如,在“观察植物叶表皮的气孔”的实验中,实验材料选择蚕豆叶效果明显,气孔周围的保卫细胞饱满。选择单子叶植物如水仙,吊兰的叶做实验材料也很不错,气孔排列有规则,一排排的容易找到。也可用清水、糖水对比观察气孔的开闭进行拓展探究。
1.2实验用具的改进
在某些实验中,有的实验用具不利于实验的观察,实验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可适当调整和改进。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水温保持在37℃是实验的一大难点,常用的方法是将冷、热水交替加入调节;也可以使用酒精灯对水浴烧杯进行间断性的加热,但这两种方法操作都很麻烦。改进后可用保温杯来代替大烧杯,还可以请学生用手紧握试管来代替37℃水浴加热,实验效果都很好。如,在“探究萌发的种子释放热量”的实验中,教科书上用保温杯固定在铁架台上,这样很不方便。可改用家用的暖水瓶,在木塞上打眼,将温度计插入瓶中即可,暖水瓶也不用倒扣,温度的变化也可以很方便地观察到;如不在木塞上打眼,可用棉花裹上温度计后塞口,实验结果同样容易观察到。如,在“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式”实验中,将蚯蚓放在玻璃板和粗糙的硬纸板上做对比,往往出现的实验现象和理论预设相反,如改用光滑的玻璃和毛玻璃,或用两块相同的薄木板,一块板上打蜡或抹上植物油做实验,实验结果的可比性强,实验效果非常理想。
1.3实验方法步骤的改进
在实验过程中,可通过一些小小的改进达到更好的实验效果。如,在“观察小鱼尾鳍血液的流动”实验中,为了达到很好的观察效果,应该选择较小的金鱼,并且金鱼的尾鳍最好是扁平的两分叉尾鳍,放入培养皿后,将小鱼的尾鳍用载玻片压住,这样可避免观察和画图的过程中小鱼尾鳍的摆动,既可避免污染物镜,又可使较长时间地观察和画一个视野中的图像。如,在“探究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实验中,制备的糨糊要稀薄,碘液浓度不能过高,否则颜色会偏黑。如,在“验证食物中含有能量”实验中,为了防止温度计倾斜碰到试管壁,可以将温度计插入带孔的大小适当的硬纸板中,再塞在试管口上,也可以在试管口上塞棉花,这样既固定了温度计,又可以避免燃烧过程中试管内热量的散失。还应该注意的一点是,在试管里加入10mL水,用1g花生燃烧往往使水温超过100℃,因此,改用15mL的水效果较好。如,在“制作洋葱表皮细胞的临时装片”的实验中,用镊子撕取洋葱鳞片叶的内表皮,制好装片后用碘液染色再观察,效果不佳。因为洋葱鳞片叶内表皮本身无色透明,在白亮的视野中观察效果不好,如果该实验在实验前,将洋葱从顶部十字形切开,再分成一片片放在通风处,4~5d内表皮变成紫色,这样既好撕取,又不用染色,而且观察效果很好。观察洋葱表皮可采用内表皮和外表皮进行观察,用刀片划出正方形后再撕取则较容易撕取,制片效果也好。如要求学生练习染色的操作方法,可选用洋葱鳞片叶内表皮进行制片,再染色、观察。
2 实验创新
2.1对照实验的设计创新
如,在“测定植物的蒸腾作用”实验中,原实验是用两个锥形瓶、两个植物枝条来设计两组实验进行观察对照,可以创新性改为:选一株叶片比较薄的盆栽植物,用两个塑料袋分别罩在植物的部分叶片上,其中一个袋内的叶片上下两面涂抹凡士林或植物油,然后将装置放在阳光下照射几个小时,观察、比较两个塑料袋内水珠的形成情况。实验后可洗去涂抹的凡士林或植物油,可避免对植物造成损害。
2.2实验完成场所的延伸与创新
如,在“探究种子萌发的外部条件”实验中,教材上是用大烧杯、玻璃棒及蚕豆种子为实验材料和用具。本实验时间跨度长,但是实验难度不大,实验材料易得,所以应该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可让每个学生在家动手实验(课前一周准备),这样让实验场所由学校延伸到家庭,让每个学生都能观察体验到实验现象和结果,课上再让学生将完成的实验带到课堂进行观察讨论。为此,教师可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大胆尝试改用家里易得的材料做实验,学生的创新实验设计各具特色。
学生一:在透明的一次性杯子的顶端位置固定了6根线,分别在每根线上拴3粒蚕豆种子,使其位于杯子的上部和中部和底部位置,将水加到中间种子的位置使其浸没一半。现象:中部和底部的蚕豆都萌发了。
学生二:在剪掉1/3的透明大可乐杯子中,挂上用铁丝绕成两层环状结构并上层和中层缝上纱布的装置,侧面三根铁丝的顶端弯钩挂在可乐瓶子的顶端,将黄豆种子分置杯子的上层、中层和杯底。实验结果:中间和下部的都萌发了。
学生三:用一个大的果冻杯子代替烧杯,用一支透明的吸管,分别在上部中部位置打开半侧管壁,塞上绿豆种子,在底部放上绿豆种子。实验结果:中间和下部的都萌发了。
在实验前学生预测底部的种子不会萌发,结果都能萌发,而且比中间萌发的还要快。课上学生交流得出结论:水中也含有少量的氧气,种皮被水浸泡变软更容易萌发。如何改进呢?如何使水中的氧气几乎没有呢?交流得出结论:改用凉开水并在凉开水的表面滴上植物油等。
2.3增加实验过程和结果的可观察性方面的创新
如,在“观察种子萌发的过程”的实验中,教材上是这样设计实验的:在一个培养皿或大的盘子里垫上湿棉花,每隔2d有次序地放一粒蚕豆种子在湿棉花上,直到最先放入的蚕豆种子长出幼叶为止。这样设计实验不利于学生观察种子的根突破种皮及萌发过程。
创新一:在透明的玻璃杯或透明的一次性塑料杯里放入用水打湿的白色棉质的带子或棉质的白色布,将种子放在杯子的侧壁,保证种子有充足的空气,然后放在室温的环境中,隔两天放一粒种子,直到最先放入的种子长出幼叶为止。(也有学生用海绵打湿,放在透明的杯子中,实验效果并不太好,主要是海绵吸水强,容易造成侧壁缺少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