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农业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4: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农业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我国科技发展与产业需求仍有不小的差距
我国依靠自己的力量稳定解决了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油料、蔬菜、水果、肉类、禽蛋和水产品等产量连续多年稳居世界第一,农业科技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科技发展与产业需求仍有不小的差距,我国科技对农业贡献率约为51%,而欧美国家在70%以上;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只有30%~40%,而发达国家达80%以上。
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研发人员总量大约200万,世界排名第一;研发总经费5802.1亿元,世界排名第三。但在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简称IMD)的世界竞争力评价体系中,我国科技国际竞争力在全球排序,从2007年的第28位下降到2008年的第31位,再降到2009年的第32位。为什么位居世界前列的科技投入,不能产生与之对应的科技实力?有文章分析认为,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科技资源配置交叉化。从2010年国务院各部委财政科技预算看,目前中央各部门掌握科技经费预算的单位有20多个部门和机构。科技资源分布在多个部门,造成科技投入项目重复与支持不足同在;资金投入不足与浪费惊人同在。
二是科技资源管理分割化。目前,我国已建立了22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实验室,13项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4个,13个大型科学仪器中心,14个国家分析测试中心。上述科学仪器设备,由于分属不同部门、不同地方的研究机构,不能有效合作,大多利用率不到25%。而不少发达国家的仪器设备利用率高达170%~200%,比我国平均高出5~6倍。
三是科技资源运转封闭化。研究、设计、教育、生产、评价脱节,许多科研课题从立项、招标到完成、验收,就在科研人员与政府机构间往返进行,导致成果研发与成果应用分离,产学研活动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专利转化率为25%,专利推广率在10%~15%之间,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2. 整合资源,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科研领域存在条块分割、资源分散、低水平重复、分工不明、协作不力等问题,特别是科研和产业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机制,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从源头上解决科研与生产脱节问题”被认为是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最重要的创新点。很多科研人员认为,目前科研管理上的最大弊病就是选题立项与成果评价都是在专家内部循环,即专家写项目指南、专家自己组建队伍、专家申报、专家评审、专家验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则彻底打破了这种怪圈,要求体系科研人员必须通过调查,根据用户需求来确定研究方向,而用户主要包括6个方面――主产区政府主管部门、推广部门、行业协会、农民合作组织、龙头企业、种养大户。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的建设,成功解决了我国农业科研体制多年积累的弊端,为农业发展方式优化升级提供了科技支撑。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农业经济;发展对策
因为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国家战略发展决定了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位置,与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在经过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农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发展速度缓慢且模式落后,没有给国民经济带来保障。近年来,随着可持续发展理念和生态农业建设模式的提出,我国的农业经济逐渐走上正轨,在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应用生态农业的发展模式,提高国民经济的发展水平。但是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化发展的理念还未普及,因此本文基于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策展开了分析与探讨。
一、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意识形态与体制上受到约束
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是需要经济体制的支持的,但目前由于我国经济体制的制约,导致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约束。现在我国仍然存在城乡二元经济的社会体制问题,“三农”问题逐渐受到了重视,但也出现了不公平待遇的情况;同时由于我国在不断的推动农业机械化,使得原有的家庭联产承包制的经营体制缺陷逐渐暴露出来,这种体制不再适用于现代化的农业经济发展,无法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增长,不能提高资源优化配置的效率。这类的意识形态和体制上的因素对生态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二)生产方式与科学技术发展受到限制
在我国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内,农业经济得到了大幅度的增长。但作为粗放型的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并不是可以长期发展的方式。这类依靠投入大量的劳动力和资源的产出方法不再适应国家经济的发展,不能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因此需要对生产方式进行改革。但由于我国的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得到创新,导致发展的速度较为缓慢,国家在农业技术的研究上投入较少,形成了科学技术人才流失的情况,出现了农业科技成功低转换率的情况,这样就形成了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低效果、低发展的现状。
(三)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的严重缺乏
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作为一种经济发展的模式,需要与现代化发展的步伐相适应,而经济模式的发展是需要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相互配合来发展的。目前在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源和物理资源都出现了严重缺乏的情况:在我国农村地区,普通教育工作以及高等教育工作尚未普及,农村人民普遍存在教育水平落后的情况,尽管在国家政策下,许多的大学生群体投入到农村的经济发展中,但农村本体的人力资源还是处于较低的水平;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物资与资金供给经常出现短缺和不到位的情况,这就使农业经济的发展后备不足,尽管政策上已经给了农村经济发展许多的优惠但由于物力资源没有普及,导致了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只存在小范围内,对生态农业的经济增长带来严重的阻碍。
二、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的特点
(一)生态农业经济的有机性
在可持续发展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需要将各类资源与生产技术相结合,并且保证资源技术能够互相协调发展。生态农业主要的目的是将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同时进行,因此在这个前提下能够不断地对农业的生产结构进行优化和推动发展。生产结构的优化过程中充分的利用有效地生产技术以及自然资源,对资源进行充分的开发以及利用,降低了资源浪费情况现象的发生率。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基础上提高了经济发展的速度。
(二)生态农业发展的开放性与局限性
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要随着现代化经济的发展来不断的改变农业发展的方式与更新农业发展的技术。但由于我国的农业技术还未达到先进的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要在不断的摸索中发展,发掘农业生产中的巨大潜能,有效利用我国的土地优势,对这些固有资源进行开发与利用。
(三)有效地提高经济水平并优化产业结构的模式
生态农业资源的开发是为了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生态农业利用了农作物生长的规律采用了科学技术手段来才对农业的产业机构进行不断地优化,在优化的基础上对生态环境进行了保护。利用生态农业的发展促进了农作物更好的生长发育,再对科学生产技术进行提高,将农业经济效益和社会经济效益发展到最大化。在这个过程中生态农业经济通过了对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不断优化,在保证了环境的基础,促进了生态农业的发展和资源的合理应用,有效地提高了经济发展的水平。
三、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对策
(一)保证生态农业经济生产力
生态农业经济是发展农业的重要方式,而经济的提高是依靠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过程中要同时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生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发展生态农业的过程中,也要因地制宜,对发展的结构的整体性进行优化与调控,有效地将能源与资源结合在一起,并进行合理的循环,以上均以环境的承载量为发展的基础。经济的发展要和环境的保护结合起来,保证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与开放性,通过科学的手段来安排农业经济发展的活动,保证生态农业经济的顺利发展,(。)
(二)大力发展环保农业,促进产品结构优化
环保农业是指的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农业,这是可持续发展生态农业经济的根本。通过改善与控制生态环境来对产品结构进行优化。严格农业生产的环节,多多开发绿色产品以及搞生产量的农产品。增加生产无污染和无农药以及无副作用的农业产品数量,并带动该类农业产品的生产。对于没有符合生态经济与绿色经济的产品征收税,以此约束企业和农民来发展生态企业和绿色食品。能够从基本上保证环境不受污染以及人类的健康不受影响。同时还要建立有关资源节约和保护环境的优惠政策,来提高企业和农民生产绿色食品的积极性。
(三)可持续发展下的能源型生态农业经济模式创建
在发展生态农业经济时,要尽量减少工业产品的发展并降低化工产品的使用程度,尽可能的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在发展生态农业时采用现代化的生产技术,让生态农业的发展能够自行完成生产和组织。通过采用能源型的经济生产模式,采用自然能源如充分的利用生物质能源、太阳能和水能等来有效地减少石油等化工产品的投入。一方面可以增强生态农业经济发展的能力,另一方面可以使生态农业的潜力得到挖掘。
(四)优化农业地区的环保产业发展
环保产业在农村地区进行建设和发展是有一定的优势的。在发展环保产业的同时也可以带动农业的有效地发展,并且通过将环保产业与农业相结合与生态环境建立友好的联系,在农村建立“环境友好型农村社会”,这样一方面能够开发出具有环保价值的农副产品,另一方面还能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的现状。对优化农业地区的环保产业增加了动力。
结束语:
基于可持续发展下的生态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经济发展的重心大部分在农业发展上,对于环境保护方面的发展较为薄弱。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是国民经济发展所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平衡农业发展的环保事业的发展,减少污染物的排放以及优化能源结构,从降低环境污染的角度来发展农业经济的效益,这才是现代化经济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陈金松.可持续发展视角下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路径解析[J].农业经济,2013,(4)
篇3
去年,北京市土肥站、昌平区土肥站和中国农业大学联合在昌平区鑫城缘果品合作社成立了北京首家都市农业科技小院。一年时间过去了,它为都市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科技人员与研究生驻地研究,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服务生产组织,促进草莓高产、资源高效利用和农民增收做了哪些事儿呢?日前,记者再次走访了小院。
1 架栽苗地两分离土壤减负人省力
依托都市科技小院打造的昌平草莓立体“双高”(高产、高效益)农业项目,已推广了10 多个村,示范面积达100 多亩地,约120 个大棚。
昌平土肥站王崇望站长告诉记者,草莓栽培是昌平传统优势产业。近几年,草莓地栽和连作灾害逐渐显现,土壤传播的病害较为严重。要解决“土传”病害问题,就只能在种植前用化学药剂或石灰等对土壤进行彻底消毒。这种消毒是灭杀性的,把土壤里的有益生物菌群和有害菌群都杀死了,土壤失去活性。再种植作物,前期要有相当长恢复期,进而严重影响草莓生长期和坐果期。因长期用药,大量有害物质释放在土壤中。加上定植前用药和栽培中定期不定期用药会对草莓安全造成一定影响。采用架式栽培,地上覆了膜,使草莓完全与土地分隔开,土传病害基本上不会再发生。由于脱离土地种植不用再对土壤消毒,从而大量减少消毒用药和化肥施用量,如磷使用量亩均可减少40 多千克,有效地避免了对土壤、环境和地下水的破坏。草莓上架后由于不与土地接触,病虫害大大减少,农药使用比地栽时减少4/5以上,再加上生物农药的使用,从而保证了农产品的绝对安全。
这种模式生产还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作强度,不用再翻耕、开沟、施肥等,穿着拖鞋干干净净在棚里就把活干了。
“对于架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最初农民并不太认可,觉得放着有地不种,而把草莓搬上架,还要拿出钱投资棚架。昌平区在市里扶持下,不算后墙管道栽培,一个大棚就给补2 万元钱,示范推广力度非常大。依托科技小院示范推广模式,让更多人更直观地感受、认识到架式栽培的好处。现在,不管是架式栽培、后墙管道栽培,还是小栽培架,农民普遍认可了温室‘双高’水肥一体化的架式生产模式。”王崇望说。
2 架栽投入看似高细细打量并不亏
大棚的栽培架大多用PVC 管和镀锌管,价格每棚约在3.5 万元,加上后墙在4.5 万左右,架子大约可用5~10 年。记者感觉投资有点大,但王站长细细算了一笔账:
“2014 年,西新城、东营、辛庄等村每棚约半亩地,地栽每棚种5 000株,架栽只有3 500 多株,株数少了近1/3。去年11 月初,架栽开花率已达50%时,农民用传统地栽种植开花率只有5%。架式试验示范棚第一穗果12 月1 号就进入采摘期,而农民地栽采摘要在次年的1 月1日。由于整个采摘期长了,架栽与地栽实际产量基本可持平。架栽后,过去的防风后墙还可以采用管道栽培2~4 行,增加栽培1 500~3 000 株,这笔收入就是纯多出的地栽产量,再算上架下蘑菇收益2 万元,整整多出地栽大棚收入50%。如果蘑菇品种好,收入理想可以高出地栽效益70%多。由于架栽产生的高效益和节水、节肥、节药及耕作费用,整体算下来,4.5 万元架栽总投入一年可以收回75%,甚至可全部回收。”
科技小院院长雷伟伟是中国农业大学研一驻地学生,经过一年的锻炼,如今讲起水肥一体化栽培那是头头是道。她告诉记者,架栽后一亩地每年可节水40 吨,节约基肥(鸡粪)2 吨(每吨500 元),亩节约化肥80 千克,少用药40 千克,节约土壤消毒费用600~2 000 元。架栽后,土壤能有真正意义上的休耕,而且也大大降低了磷肥的过量施用对环境的危害。
3 传统种植老习惯再不改改真不行
在示范大棚现场,小雷院长给记者讲了个故事。西辛城的63 岁农民蒋瑞甫家2014 年上了架式水肥一体化栽培模式。小雷管老蒋叫蒋叔,管他老伴叫蒋婶。
采用架栽,施肥量大大减少了,蒋婶心里想,过去种地,我老头子每年10 月底11 月初都施30 千克开沟肥,你现在只让我往水里加5 千克,那行吗?咱这儿祖祖辈辈都施开沟肥,过去咱家每次还比别人多施点。如今一下子不施了,草莓能长好吗?老头子从爷爷那就这么种,他爹也是这么教他的,到他这儿也这么种了几十年。蒋婶动了自己的“小九九”,偷偷往水溶箱里多放了点,认为土栽时地大能包容,多放十几千克不算事,结果可坏事了,自家草莓叶全黄了。赶忙请去小雷,“你是不是施复合肥了?”“我施了‘开沟肥’。”“咱这是水肥一体化模式,不用再施开沟肥,你这是受肥害了。”“肥害?”蒋婶还是头回听说。在蒋婶家提起此事,蒋婶一脸不好意思,“虽然使用新方法,但传统的耕作方式根深蒂固,过去土地像筐,多少肥都能装,多少肥也都能漏下去,现在看来传统的种植老习惯,不改改是不行了。”她说。
4 水肥一体新农艺老农甘当小学生
正在蒋婶家聊着,来了几个老邻居,都是种草莓的老“把式”了,想一起交流交流。
“这种方法与过去比较,省力、省肥又能多赚钱,是个新鲜事。刚搞那会儿,天天恨不能多打几回水溶肥,天天都想往水肥箱里加肥。现在不那么想了,得听小雷她们的,别看她小,可她比咱接触新事早,不服不行啊。”老把式们说。
篇4
[关键词]乡村文化;农业科技推广;引导策略
乡村文化作为农业发展的基础,与农业科技创新有着十分紧密的关联性。现阶段,为了实现技术推广目的,需要结合当地人们的生活状态,与乡村文化稳定结合,来实现农业科学技术的有效推广,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1农业科技推广现状
第一,参与农业科技推广的群体数量有限,专业技术人员虽然可以凭借自身的优势,引导一部分农民群体。但是,在工作组建中仍然缺少合作化协作机制。而且乡村的年轻群体相对较少,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为农业科技推广造成了严重制约。第二,部分专业农业科技推广人员的文化素养相对较低,一些技术人员只是凭借自身的实践经验进行技术推广,这种现象的存在也就不能更好地带动农民参与到农业科技学习中。第三,农业科技推广技术的专业合作组织机构不完善,在吸纳农户、组织农民的过程中,缺少专业性的经验,导致收益分配及制度构建出现了不规范的问题,使农业科技推广受到制约。
2乡村文化对农业科技推广的引导策略
2.1营造良好的农业科技推广价值观
价值观作为文化构成中的必要组成部分,是支配行为中的一种,当价值观与外来文化有所接触时,其就成为了文化整合中的必要条件。对于外来的文化,只有在其传播中得到了广大群众的认可才能够得到价值的推广。因此,在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的过程中,需要推广人员认识到乡村文化的基本内容,通过对农业科学技术的认知、价值观的升华及实际需求的综合性分析,提高技术的推广效率。在新技术的推广过程中,需要让人们认识到这种文化内容的必然性,实现文化价值观念的有效整合,从而为乡村文化背景下农业科学技术推广的路径扩展提供支持[1]。
2.2创办良好的文化科技中心户
在农业科技推广中,需要人们认识到乡村文化的重要性,通过良好人际关系的营造,创建文化科技中心户。通过他们的言传身教,提高信息的共享机制、传授机制等,并在此基础上弥补文化科技与农民之间的差异性。同时,可以利用乡村文化对农业科技进行稳定推广,使文化程度较低的村民获取科技信息知识,从而为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提供有效支持。因此,在现阶段农村科技推广的背景下,需要将乡村文化的内容进行系统性分析,针对农民受教育程度低的特点,构建科技培训、农业科技示范培养基地等,提高村民对农业科技的认识,从而为科技推广奠定基础。
2.3积极构建特色化的农业经济品牌
在社会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为了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需求,需要在发展中充分发掘自身的历史、情感及文化价值等内容,将这种内容作为基础,满足农业科技发展的基本需求,并逐渐提升乡村文化及农业产业的经营结构,构建特色化的农业品牌,全面提升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同时,在农业产品经营中也要建立品种、设施及技术相结合的品牌形象,有效改变传统农业产品营销的局限因素。通过科学、严谨农业科技的推广,不仅可以实现与乡村文化的整合,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明确项目生产的各个环节,全面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提高生产技术的核心价值[2]。
3结语
现阶段,农业科技推广需要与乡村文化进行系统的融合,拓宽农业科技推广途径,满足乡村文化发展的基本需求,实现农业科技运用的有效性,从而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有效支持。
作者:江星辰 单位: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1增加了人民的收入
支农惠农政策取消了农业税,对于农民和农业生产来说是极其有利的。取消农业税以后,就等于从某种程度上解放了农民。长期以来,我国的农业征税与缴税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而这大大增加了农民的负担。随着农业税的取消,农民不需要到处交费,不仅如此,他们还可以在当前的农业政策背景下获得更多的生存途径。如不少农民发展多种经营,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2转变了农村的经济增长方式
在引入支农惠农政策以前,由于落后生产方式的影响,不少农民在扩大生产规模和提升生产质量上受到了不少限制。农业调查报告指出,我国农业一直以来都是采用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而此类增长方式都是以追求发展数量为中心的,难以提升效益。而使用科技是向集约型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手段。在惠农政策的帮助下,国家对一些先进的农业机具进行了补贴,使不少想改善经营条件的农民获得了更为先进的生产工具。不少农民利用国家政策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工具,并依靠市场机制全面调整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产品的质量得到稳步提高。此外,国家还提出了改进科技服务方式,让科技人员送技术下乡,努力让更多的农民感受到科技对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巨大作用。
3使部分农业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在计划经济时代背景下,受税费过重和农村基础设施落后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有些农民尽管想开展产业化经营,却不具备条件。出台了支农惠农政策以后,不少农产品生产企业实现了产业化经营,特别是一些中小型农场。在国家大力实行一系列政策并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背景下,农民们比以前更有信心搞好农业生产。通过支农惠农政策,不少农户不仅提高了农村劳动生产率、增加了经济效益,也实现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统一化管理。
二、结论
篇6
应当看到,这些年来,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农业资源环境约束不断增强、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升,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深、农产品市场波动加剧。在诸多困难背景下,取得粮食生产“八连增”、农民增收“八连快”,实属不易。更应当看到,这些困难和不利因素仍将长期存在,今后保持农产品供求平衡的任务将更加艰巨,促进农业发展、保障粮食等农产品供给绝非易事,稍有闪失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必须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靠继续消耗农业水土资源余地越来越小,靠不断增施化肥农药越来越难以为继,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同时,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不仅要继续强化提价增收、补贴增收、务工增收,也要更多地通过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因此,巩固和发展农业农村好形势,必须尽快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
当今世界,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蓬勃兴起。我们必须把农业科技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发展,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繁荣注入强劲动力。要大力增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加强农业基础性、前沿性科学研究,抓好生物技术特别是优良品种培育,抢占农业高科技制高点;要加快科研体制改革,推动资源整合,着力解决科技创新和农业生产脱节问题;要大力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稳定和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加快发展社会化农技服务组织,着力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要积极发展现代种业,加快培育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子企业;要积极发展农机装备业,加大农机具购置补贴力度,全面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篇7
1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创新的意义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于农业经济而言,就是遵循市场经济发展需求与自然发展规律为准则,结合现有的农业生产力,开展科学的组织模式,激发农村居民的劳动积极性,从而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扩大农村经济效益,实现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为了更好地推动新农村发展与建设,积极提升农业经济水平和农村生产。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创新模式,不但可消除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使农业发展更加科学化,有效分配农村资源,推动该地区的长远发展。同时也助力农村朝着新方向发展,满足新时期农村发展需求。
1.1激发新农村发展水平,提高农业科研人才创造能力
为了全面推动农业经济模式的创新,必须全面发挥农业科技人才的创造力,积极营造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强化农业科技人才创新发展的积极性,从而有效推动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在农业经济创新过程中,必须打破传统模式下,强化农业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突破传统模式的束缚,改善以往的思维方式,从而构建特色农业经济模式。
1.2促进现代化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
就中国现阶段的农村发展来看,农村经济仍然存在许多问题,政府部门提出的新农村建设政策,彻底颠覆了以往的农村发展模式,通过创新农业经济模式,全面实现了农村经济改革,满足新时展需求,助推农村经济的高效发展。
2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传统农业经济模式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经济理念落后
在政府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促使中国农业实现了集中化与产业化发展,所以,为了推动中国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满足农村经济的健康增长,政府部门应该全力推进农业发展和经济创新体系。但是受到传统农业经济模式的制约,导致现阶段的农业经济方式落后,无法有效落实目标。此外,大部分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无法正确了解农业经济的价值,也不懂得团结合作和集中化经营的优势,习惯于各自为营,限制了现代化农业经济体系的发展,阻碍农业经济体系的落实。
2.2农业经济人员素质欠佳
结合现阶段的农业经济工作来看,许多基层地区的人员综合素质欠佳,不但不愿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还缺乏一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3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在经济水平不断进步的今天,农业经济成为了新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农业经济无论是从经济上还是政策上,都依托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但是就现阶段来看,我国政府部门虽然在政策上已经强化了农业经济意识,但是在经济投入上仍旧有所欠缺,导致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经济软硬件落后,信息化水平覆盖不全,影响农业经济的发展。
3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策略
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了解农业经济的重要价值,并全面分析现有农业经济模式下的弊端,积极探索农业经济创新策略,促进中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3.1强化经济意识为了更好地推动农业经济的现代化发展,必须结合信息化时代的优势,构建信息化农业经济平台。为此,首先要提升推广人员和农户的信息化意识。中国基层农业部门要充分认识农业经济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重视农业经济发展,积极开展组织培训和考察活动,强化地区农业经济推广人员的综合素养,提高思想认知,各地区农业部门还应该加强农业经济每个环节的监督与落实,强化农业经济的精细化水平,改变粗放式的模式,提升农户对农业经济的认同感,从而发挥出农业经济的科学性,调动所有参与者的积极性,实现农业经济水平的全面推进。
3.2做好农业经济人才培养
其次,在农业经济工作中,还应该定期开展人员培训和考核工作,培养信息化应用型人才,打造专业的农业经济团队,实现农业经济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在信息技术全面覆盖的背景下,只有不断强化人才自身的知识水平,才能够推动农业经济水平的提升,促进中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农业经济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为此,必须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活动,聘请专家进行先进的农业经济经验指导和开展讲座,积极开展农业经济培训工作,加强人才的晋升考核,开展人才激励制度。此外,还可以拓展人才招聘途径,吸引优秀人才,建立完善的人才保障体系,切实提升农业经济水平。
篇8
1.1新词涌现词汇量大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科技发展迅猛,传统农业逐步向精准农业发展,信息技术广泛用于农业,崭新的专业词汇不断涌现。如:buildaresource-conserving、environment-friendlysociety(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promoterestorationoftheecosystems(促进生态修复)、anti-leakfilteringsystem(防滴过滤系统)、agricul-turalinformatization(农业信息化)等。
1.2语法结构复杂
农业科技文字中为了使篇章结构紧凑、逻辑严密,使用了许多的长句复杂句,有的一个段落只有一句话。这些长句中会有从句、独立结构、非限定动词、后置修饰等复杂结构,被动语态会被频繁使用,这些都给翻译带来了很大的阻碍。
2目前农业科技翻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很多译者在做农业科技的翻译过程中,专业知识储备不够,翻译程序不知变通,忽略2种语言的种种差异,导致翻译出来的句子是中式英语或英式汉语,经常闹出笑话,让人哭笑不得,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2.1翻译人员缺乏农业专业知识众所周知,目前很多译者毕业于英语相关专业,对农业知识了解甚少,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出现大量的望词生义的现象。如:landreform应译为“”,而不能译为“草地改革”或“农业改造”。大学《土壤学》课程中出现的“肥”这个字在不同的语境下有不同的翻译方式,肥料为fertilizer,底肥为basemanure,追肥是topdressing等;因此,对于农业专业翻译而言,只有语言基础,没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很容易出现错误,译出来的文章让业内人不满,让一般的读者摸不到头脑,这是农业英语翻译必须补充的东西。
2.2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漫长的岁月积淀中,各个民族和国家有着不同历史背景和发展经历,语言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文化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历史文化背景,否则会出现许多的错误,如在科学巨著《中国科学史》上,李约瑟教授认为中国西夏时期党项族人民就已经会使用蒸馏器酿制蒸馏酒就属于对中国文化理解的问题[1-2]。又如国外使用的是威妥玛-翟理斯式拼音法,如果直接按照中国汉语拼音方式翻译会出现许多啼笑皆非的效果,如把(ChiangKai-shek)被改名为“常凯申”。费正清(JohnKingFairbank)翻译成费尔班德等。据《圣经》记载,“龙”是罪恶的象征。英美人对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无法理解[3]。
2.3滥用网络翻译软件随着网络发展的日新月异,很多的翻译软件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利用它们除了查单词外,还可以翻译整段文字,很是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工作和学习效率。但客观事实是很多人对此过度依赖,更有甚者,把需要的文字用翻译软件翻译后不作任何调整改变直接拷贝来用,其实通过这种方式获得的译文往往很多存在错误,如果译者不经过自己的思考,根本是无法使用的。尤其是涉及农业科技专业知识的,一些翻译软件没有人类的思维模式,既不会思考也不会分析,只是从单纯的字面意思来翻译,最终导致逐字对译中国式英语,无逻辑性可言,如把“王致和腐乳”译为kingwiththeresultthatwiththemilkofcurd,导致不管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都不太明白其表达的真正含义。因此,要合理地用好这把“双刃剑”,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3农业英语的翻译策略
3.1利用互联网核对背景知识
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出现了大量提供专业知识的网站如维基百科、谷歌学术等,可以轻易对翻译的对象和内容特别是专业词汇及专业理论进行网上核对。非专业人士的解释存在一些问题,可以利用Webofknowledge等一些专业科学数据库进行检索及修正。一些学科的知识可能未能出现在互联网上。因此,应尽量选择一手材料,一定要在图书馆查询原始文件记录,减少翻译时因为背景知识不全产生的错误。
3.2合理应用翻译网站、软件
可以使用翻译网站和翻译软件对草稿进行初步翻译,但是要慎重选择相关网站。无论是翻译软件还是翻译网站的作用都只是词语翻译出来。因此,按照英文的句子习惯写规范的中文句子,再利用翻译软件就可以得到结构合理、句式通畅的翻译结果。
3.3熟悉有关的翻译理论
掌握常用的翻译方法和技巧,了解农业英语翻译的特点。一般来讲,能够直译的尽量直译,原术语的含义一定要明确而直接地反映。不能直译,可以不拘泥于原文的词句,但要概念明确、易懂易记。比如adrycow,照字面直译是“一头干巴巴的牛”,这与原含义“不产奶的母牛”相差甚远。“旱育秧”因语言空缺而找不到丝丝入扣的英文对应词,可用释义的方式译成raisericeseedlingsindrynursery。无法用汉语语句对应的外来词,可以音译,如gene(基因)、Yorkshire(约克夏)、EⅠNi-no(厄尔尼诺)等[4]。
4结语
篇9
关键词 孙桥现代农业园区;科技创新;战略路径;上海;浦东新区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4-0267-01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of Pudong District,Sunqiao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as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fac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Under the background of Shanghai vigorously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on center with global influence,Sunqiao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 with its location,policies and other advantages will build modern agriculture innovation center.In this paper,the choice of the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the strategic realization path were described.
Key words Sunqiao Modern Agricultural Park;science and technology;innovation;strategic path;Shanghai;Pudong New District
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国内首家综合性现代农业园区自成立伊始就定位为“国外农业与中国农业接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桥梁,在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辐射推广等方面发挥了突出的引领示范作用。随着浦东快速城市化发展进程,由于级差地租高、劳动力成本大、能耗费用居高不下,孙桥区域继续发展种植业已难以为继[1],孙桥“二次创业”势在必行。在上海市大力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建设的背景下,应充分发挥孙桥现代农业园区位于上海自贸区和张江科学城的区位、政策和资源优势,将其建设成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集聚科技创新资源、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构建科技创新灵活机制、提升农业产业能级,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成为承载国家战略、面向世界的中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新高地。
1 创新点战略选择
科技创新是一项系统工程,孙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首先应该从科技创新点方面进行战略选择,既发挥其既有优势又能面向农业科研前沿,既有解决中国农业发展瓶颈的自我科技创新,又有面向国际的农业科技协同创新,因而孙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可选择5个科技创新点。
1.1 设施农业
1994年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在全国率先从荷兰引进玻璃温室,通过对荷兰温室的建设与管理的研究,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温室建设和温室生产管理规程。但温室智能化控制核心技术仍然掌控在国外企业手中,国内目前尚达不到该水平。温室能耗在温室生产成本中占比居高不下,降能耗技g尚有待开展因地制宜的研究。天敌防治在国内尚未启用,而国外已普遍采用天敌防治来极大程度地减少农药使用。因而在设施农业方面,孙桥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可选择温室智能软件研发、温室能耗技术开发、自有天敌资源的应用研发作为突破点。
1.2 种源农业
种源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是农业生产链“微笑曲线”的一端,利润空间大。国内种源市场巨大,国外种源巨头纷纷投入巨资进行研发和市场推广,而国内种源企业以小企业居多,在研发与市场推广方面资金和技术有限,在种源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我国的种源农业研发大多由科研院所进行,且偏重于基础理论研究,与市场脱节严重,为充分发挥产学研一体化的优势,充分利用好国内科研院所的研发优势和企业的市场优势,孙桥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可作为试点,加大种源研发和应用推广工作。
1.3 农业土壤治理
当前我国很多省份都面临着土壤盐渍化、重金属污染、土壤板结等问题,极大地影响作物的正常生产。土壤修复涉及多学科,集聚区位、人才、资金等优势的上海浦东孙桥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可集聚专注于土壤修复的国内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开展联合攻关,形成具体可行的土壤治理方案。
1.4 节水农业技术
我国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农业大国,农业用水占社会总用水量的70%。目前,我国农田灌溉尚缺乏科学高效的节水灌溉条件,相当一部分农田仍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灌溉,既浪费宝贵的水资源,又严重影响当地及中下游的生态环境。与国外相比,我国在单位农业产量上的用水量上远远高于国外水平,孙桥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可加大节水农业技术的研发。
1.5 农产品加工技术
浦东在物流和运输方面拥有位居世界前列的港口和浦东国际机场,海、陆、空交通便捷。借鉴荷兰农业贸易大国的经验,通过大力发展食品加工行业,研究开发创新的农产品和食品产品,为初级农产品增值,可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目前我国农产品深加工环节比较薄弱,孙桥现代农业科创中心专注于农产品加工技术与设备研发将大有可为。
2 战略路径
2.1 产学研推一体化的“农业硅谷”
协同创新可以通过优势、能力和经验互补促进创新资源有效集成和最佳配置,进而降低创新风险和成本,加速创新产业化进程[2]。在孙桥现代农业科创中心理应集聚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吸引国内外顶尖的企业总部和总部研发落户,加大国内外协同创新,利用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交易平台,实现农业科技的市场价值,形成良好的农业科技创新闭环体系。
2.2 以点带面的辐射推广
在浦东范围内建设孙桥现代农业科创中心技术示范点,把全国农业发展中遇到的技术问题汇聚到孙桥现代农业科创中心,由其进行研发及示范,再推广到全国。
3 结语
浦东孙桥现代农业科创中心建设承载国家战略,其发展需要在顶层设计、机制体制、政策扶持等方面予以支持。选准科技创新突破点,完善战略实现路径,以期通过若干年的发展,使其为上海乃至全国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3-4]。
4 参考文献
[1] 王雅鹏,吕明,范俊楠,等.我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建:特征、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J].农业现代化研究,2015(2):161-167.
[2] 邱密,李建军.荷兰Rondeel协同创新主体及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4,31(15):48-52.
篇10
一、前言
众所周知,一个经济体在经济腾飞后,由较长时间的高速增长进入中高速增长是普遍存在的内在规律。自改革开放之后,我国相继实施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国企民营化改革,并加入了WTO,这些措施使得我国经济一直保持两位数的高速增长。然而,近些年来,我国经济开始面临巨大的下行压力,即国民经济发展已经步入新常态模式,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在这种情况下,赣州进一步提升农业竞争力至关重要。本文尝试研究新常态背景下赣州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策略,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意义。
二、新常态背景下赣州提升农业竞争力的策略
2008年,世界爆发了国际金融危机,自此之后,全球经济开始进入一种低速增长的状态。在此情况下,我国政府出台了4万亿的经济强刺激计划,有效避免了与世界经济的同步下行。然而,以2012年为转折点,我国经济进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开始由高速增长转变为中高速增长。据我国统计局资料中心统计,2009年,我国GDP增长率是9.21%,2010年增长率是10.45%,2011年是9.3%,2012年是7.65%,2013年是7.67%,2014年是7.4%。不难看出,我国经济发展也开始出现下行趋势。
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在新常态背景下,我国各个地区必须时刻抓紧农业发展,不断提升农业竞争力,这样才能打牢我国的国民经济之基。
赣州是江西省下辖面积最大的一个地级市,占地多达3.94万平方公里,耕地面积占据约440.2万亩。一直以来,赣州的农业发展都有欠发达,农业生产存在较大的盲目性,难以充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在新常态背景下,赣州提升农业竞争力,加快调整农业发展战略,显得尤为必要。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
所谓主导产业,即指在区域经济中比其他产业占据更优势的地位,规模更大、专业化程度更高、增长率更好的产业。显而易见,农业主导产业可以对区域内的其他产业形成一定的带动作用,形成农业产业链的培育和成熟。在资源、人才、资金等方面,主导产业具有明显优势,所以可以带动整个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这几年来,赣州市深入贯彻落实国家颁布的各种支农惠农政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使得农业综合生产力持续提升。2014年,赣州市的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已经超过410亿元,总产值在江西省全部11个地级市中位列第一,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在未来,赣州市可以将粮食、蔬菜和水果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对其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其发展实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2.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
首先,赣州市要引进龙头企业,形成农业产业链条,通过行之有效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进行密切联系与合作,使广大农户主动参与市场竞争,而不是局限于自给自足的传统模式下。事实证明,只有将生产、加工、销售、售后有机融为一体,方能使农业真正实现产业化,提高核心竞争力。其次,赣州要以市场为核心,积极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一是要科学布局产品基地,二是要结合优势农产品,使农民进行规模经营,尽量提高集约化程度,三是从物资、运输、信息、资金等方面提高农产品生产服务质量。再次,赣州还要对农业生产加大技术创新力度,将科技放在突出位置,鼓励农业生产推陈出新,提高全行业的科技含量。
3.努力培养农业人才
提高农业竞争力,离不开人才的作用。首先,赣州市要顺应时展趋势,制定合理的农业人才培养目标,积极培育懂生产、懂技术、懂服务的新型农业人才。其次,赣州要制定科学的农业人才培养激励机制,比如利用农业职教免费政策、返乡农民创业培训等机会,对农业人才加大培养力度。再次,赣州市还要积极建设农业人才培养基度,比如省一级可以考虑成立农业大学,市级成立农业职教院,县级成立农业职中,从多个角度入手,构建分类指导、分层培养的有机体系。
- 上一篇:简述供应链管理的动因
- 下一篇:初中数学知识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