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育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4: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教育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核心素养的培养的内涵。素养指的是一个人的修养,广义上讲素养,它包括学生的思想品德,言行举止,知识水平等等。小学语文中要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的听说读写能力以及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人格修养。通过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培养学生们的丰富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学习和探索的情深,促使他们形成相对完整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且通过核心素养的培养,可以使得教师通过多形式的教学手段,将课本中的情感教授给学生,从而使得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种良好的情感的交流方法,从而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
1.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重要性。在新课改的背景之下,积极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的素质已经成为了目前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的教学目标。如果教师想要有效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学水平,使得学生能够真正的掌握学习技能,提高自身的素质,那么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而如果想要在教学过程中,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能够充分的发挥出应有的功能,首先就需要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教师要尊重不同的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针对学生的个性化的特点进行针对性的教学,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教学水平。其次,要根据?W生们自己的爱好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出一个相对轻松的氛围,帮助他们树立出属于自己的正确的对世界的看法和观念。因此,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们的全面综合发展。我们知道,核心素养的培养是在针对小学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的基础之上,结合教学目标以及小学语文教材,对学生进行深刻的挖掘,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们的情感,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够陶冶学生们的情操。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中学语文教育过程中的必然要求,也是引导学生情感发展的重要条件。在这一个过程中,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们的深刻的情感,还提升了学生去自主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这不仅仅对小学语文的学习有较好的影响,对其他科目也有想多积极的影响,因此,核心素养的培养也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1.3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所存在的问题。虽然核心素养的培养已经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但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也存在了很多的问题。首先是存在准确度不够的问题。对于核心素养的培养的问题的解读可能有些老师存在着一些偏差的现象。使得核心素养的培养在实行的过程中,往往与德育混为一谈,在对知识进行传统的填鸭式的教育的过程中,忽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无法真正的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的目的。其次,是在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缺乏准确的方法。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教师可能采取了错误的方法,违背新课改的要求,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最后是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滞后性。对传统的教师来说,进行灌输式的教育成为教师所采取的较为根本的方法,新课改所提倡的在教学过程中采取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并不一定能够在实施的过程中得到足够的重视,因此导致了核心素养的培养上的滞后。
2.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
2.1转变传统的授课方式。首先,教师要转变以往的教学方式,积极的学习新的教学方法,创新自己的思维方式,如此才能够真正的应用到教学过程中。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教师处于主动地位置,只有教师主动地引导学生发展,才能够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因此,只有教师要自身学会了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的方法,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更新自己的观念,才能够使核心素养的培养落到了实处。
篇2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难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了应对这种情况,我国实行了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来展开教学活动。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当前语文核心素养的主要特征
所谓核心素养,指的是在教育过程中,学生所形成的适合个人终身发展的关键能力,以及所形成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现如今,语文教学逐渐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语文核心素养也呈现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综合性、(2)人文性、(3)层次性等。从综合性上来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方面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拼音识字,另一方面还需要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和思维。例如,在古诗《春晓》一课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了解这首诗的生词以及大概意思,还需要引导学生去理解文字的意境,让他们掌握理解古诗的方法。从层次性上来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过不断的深化和升华的。在低年级阶段,学生所要掌握的便是读写识字、口语练习,但是在小学高年级阶段,学生就需要掌握写作构思技巧,需要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而从人文性上来看,语文知识会逐渐内化为个人的软实力,成为考量学生性格修养的基础,成为衡量学生交流能力的关键,并对学生的世界观以及人生观的树立产生重要的影响。[2]
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要措施
1.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
在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过于重视对教材内容的讲述,忽视了课外拓展,这不利于学生眼界的拓宽。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为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当然,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行培养时,需要做到有计划,而且坚持。例如,鼓励学生去阅读一些中外名著,并让他们分享给大家,这样能够激发广大学生参与到遇到之中。另外,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拓展。如,在“猴王出世”一课教学中,当课程讲述完毕之后,教师可以再顺势插入一些西游记中的其他故事内容,例如讲述“三打白骨精”的故事,让学生了解“三打”白骨精的前因后果。然后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去阅读关于猴王的更多故事,并让学生将自己所阅读的文章分享给大家。那么通过不断的阅读,学生的眼界会变的更加的开阔,他们的语言功底也会更强。此外,在不断的阅读中,学生的思维会变得更加的活跃,他们的文化修养也会更高,这就为他们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对学生的思考能力进行培养
思考是学生对知识进行内化的过程,是提高学生个人素养的重要途径。学生的思考能力如果较强,那么他们当他们面对困难时,他们就会思考如果去解决这些困难,而不是逃避这些困难。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层层引导,使学生多动脑思考,以了解文学背后的故事。例如,在“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一课教学中,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去思考为什么同样的东西在父亲和母亲眼中是截然不同的看法,你们是否也遇到过这种事情?只有当学生认真的去思考一个问题,他们才会将其内化于心,这样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更加的深刻。在这种教学方法的引导下,学生不会过于依赖教师的讲述,而是会产生自己的见解,这样对于他们今后的成长意义深远。
3.对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行培养
无论是诗歌还是散文,都是高于生活的艺术表达,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语文教学不能够仅重视学生的成绩,也不能够仅对学生的基础知识进行培养,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语文教材中,许多的文章都体现了“美”,在这些“美”中,有外在美,也有内在美。因此,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在“桂林山水”一课教学中,教师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欣赏桂林山水的美。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法,将桂林山水的风景图片或者宣传片播放给学生观看,以使学生更好的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美。最后,教师可以将审美扩展到音乐或者是绘画领域,播放一些优美动听的音乐给学生聆听,让他们更好的感受其中的意境,或者是呈现一些桂林山水的绘画作品,让学生去进行品评。这样一来,就使得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3]
篇3
【关键词】英语新课程标准 英语教学 学科素养
一、引言
英语教学应如何顺应课改的要求,将新课标的理念和教学接轨,在教学中着眼学生的人性、人格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呢?笔者尝试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这个问题提出个人的拙见。
二、培养学生学科素养的途径
结合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以下四个“I”和四个“H”,是有效提高小学学生的英语学科素养和培养学生的可持续性发展能力的途径。
1.着重教学活动四个“I”,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1) Individual(个性化的)
―To think or do things in their own ways,rather than imitating other people.
(与其模仿他人,不如展示自己的独特)
(2)Imagination(想象力)
―To make the students’ imagination run wild.(放飞W生的想象).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适当地放飞思维与想象,有利于学生创造独特、新颖的新形象。
(3) Interactive(互动的)
―To have the students to talk or discuss in groups,so that they can learn or influence each other. (通过小组活动,让学生互相影响互相学习)
我经常运用外语相互式积极学习法(interactive learning),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为学生学习英语提供了自然的互动环境。通过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的活动,让学生在学习的同时学会与人交往。
(4) Inspiring(激励的/启发灵感的)
―To make the students to feel strongly interested and enthusiastic.
(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学习,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个名人也曾说过:“没有激发学生的兴趣就进行教学就像捶打一块冰冷的生铁”。
2.践行四个“H”,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1)Humanity(人文)
学习环境人文化,构建和谐课堂。
个性解放、思想自由是人文思想的内涵之一。陶行知说:“真教育是心心相应的活动。”新课改的灵魂是要挖掘、发挥和发展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师生之间应该展开直接的、面对面的交流与对话,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真情实感的、鲜活的知识,并获得人格的陶冶和健全。在教学过程中,我每次都试图努力营造一个平等、信任、理解、尊重和和谐的人文课堂环境。
(2)Harmony(和谐/融洽)
―To have a harmonious relationship(和谐关系) with the students,so we won’t get harm.(不会受到伤害)
(3)Horizon(眼界)
―To broaden(开阔) the students’ horizon(视野),enlarge their vocabulary (扩大词汇量),so that they can learn more things besides the knowledge from the textbooks.
(4) Humor(幽默)
―To be humorous can help us win the students’ hearts.(幽默可以迷倒众生)
美国教学研究专家赫修特在《教学艺术》中,把幽默规定为一位优秀教师所必备的品质和能力之一。幽默是教师思想、学识、阅历、经验、智慧和灵感的结晶。
3.深入钻研英语教材,挖掘隐含的素养因素。英语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成为具有远大的目标、浓厚的兴趣、愉悦达观的情感、坚强的意志、独立的性格和良好的学习习惯的高素质的人才。例如:当学到词组:walk the dog
(遛狗) 时,我告诫学生在户外遛狗的时候要清理狗狗的“便便”,因为没有人喜欢这样的“狗屎运”;当学到“throw
(扔)”的时候,我指出高空砸物的危险性,因为没有人想要这样的“头等奖”;学到教make a lot of money(赚大钱)时,我讲述了另外一些表达:make handsome money(赚大钱),make easy/dirty money(发横财).以此教育学生诚实做人:Don’t make easy/dirty (肮脏的)money. Make decent(正当的) money;当学到到“angry”和“worry”的时候,教育孩子们在生气或者担心的时候,该用什么方式去发泄怒气,该如何缓解压力,如何做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当学到“乔布斯”的故事的时候,我教育学生要学习乔布斯的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但也要学会如何“keep healthy(保持健康)”;当学到词组wait in line(排队)时,我给学生讲了一则关于明星鹿晗的新闻:鹿晗在微博上一张在上海与一个路边邮筒合影的照片。
4.开展多样活动,搭建素养培养平台。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我发现通过组织看英文电影、每日名言、创编英文“三字经”、“唱英文歌”等多层面的活动方式,能够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促使他们产生正确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获得一定学习成就,进而获得素养的熏陶。
(1)传统文化课。为了教育学生该如何保护和传承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我专门上了两节校级公开课,分别讲述关于Dragon Boat Festival(端午节)和paper-cutting(剪纸)的历史,并让学生当场包粽子和剪纸,充分展示他们的才艺。
(2)看英文电影。我经常利用托管课给学生看英文电影。如我给学生看了《里约大冒险》,教育学生要保护动物和大自然,刚好符合了六年级下册U4的内容:We have only one earth(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3)每日名言。我让学生在黑板上每天更新一句英文名言或警句,潜移默化中,使孩子们学知识也学做人。
(4)创编英文“三字经”。我指导学生学习林克妈妈编写的《英文三字经》,利用早读的时间教学生读这些有趣的“三字经”。然后让孩子们自创“英文三字经”,培养了孩子们的自学能力,创造能力。
(5)唱英文歌。我经常教学生唱课外英文歌,特别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歌曲。例如:我曾教学生唱迈克尔・杰克逊的Heal the world(拯救地球),这首歌被誉为“世界上最动听的歌曲”,是一首呼唤世界和平的歌曲。
三、结语
笔者结合多年的英语经验,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深刻地体会到:如果我们真正将学生的素养的培养与英语教学有效融合,让学生享受中英两种文化的双重熏陶。既强调语言知识的习得,又注意素养的有机渗透,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就达到了真正培养学生素养的目的了。
篇4
【关键词】小学体育 核心素养 体育文化水平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43
素质教育要求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方面全面发展,青少年作为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才,需要拥有强健的体魄,才能为实现四个现代化而贡献自己的力量。长久以来的应试教育,单纯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做要求,而忽略了对他们审美观念、音乐素养、体育素养等其他方面基本素养的培养,由此对音、体、美课程的教学质量也不够重视。虽然这种培养策略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时间,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学习成绩得到提高,但从学生的长久发展来看,并没有产生良好的效果,只知道一味学习的学生失去了自己的兴趣爱好,除了读书之外并没有什么特殊才艺,这对他们的人生来说是悲哀的,不利于个体的成长与发展。因此,在新形势的教学背景之下,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体育素养的问题也被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关注到,成为教育工作者讨论的热点议题。
所^的体育素养指的是学生的体育文化水平,也就是在体育方面的素养。除去先天体格的影响因素,更重视后天环境与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它包括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水平、体育技能等总共七个方面的综合素质与修养,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提出了不小的难题。长久以来因为整体教学环境对体育课程不够重视的原因,体育课的形式非常的简单,一般就是对学生进行短跑、长跑等田径方面的训练,或者让学生自由组合打篮球、踢足球的形式,更有甚者把体育课当成活动课,让学生自由活动,忽略了对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这一现象导致学生对体育课的热情不高,比起在操场上晒太阳跑跑跳跳,他们更愿意进行室内活动,长此以往,不利于全民体育素质的提高与体育活动、体育赛事在我们国家的开展。对孩子的培养应该从小开始,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也要从小学开始抓起,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有进行其他学习活动的精力与动力。对于小学体育教师来说,必须重新审视新时期下的体育教学环境,调整自己的教学节奏,从各方面入手,为学生体育素养的形成打下坚实的基础。为此,本论文试从体育知识、体育技能与体育意识三方面展开具体讨论。
一、重视体育知识的传授
体育知识,顾名思义就是体育方面的理论知识,它不仅包括对各种体育活动、体育赛事的基本介绍、还有各种突发事件下的基本急救知识,学好体育知识不仅对于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具有重要意义,必要的时候还能用来自救,因此对基本体育知识的传授应该从小学阶段开始普及。但是由于体育教师对讲课方法不够重视,造成在讲授理论知识的时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并不能产生良好的课堂效果,而学生听课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反过来又严重打击了教师的讲课热情,由此造成恶性循环,使体育知识的普及成为体育教学中薄弱的一环。
传统的理论课程一般都是在室内进行,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并不能很好的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体育教师可以从这一点进行反思,改变自己体育教学的方式,由室内教学拓展到室外,或者利用体育器械、多媒体等多种工具辅助教学,使课堂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学生的注意力自然而然会被课堂内容所吸引。
例如,在进行篮球基本知识的讲解时,我会分成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先在教室内进行,利用篮球作为辅助工具,在课堂引入环节先向学生提问“一场篮球赛一般场上每队队员有几名”,看似简单的问题,对于篮球“门外汉”的学生来说却是熟悉又不曾注意到的问题,由此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心理特征,吸引他们听讲的注意力。接下来就篮球规则给学生做简单的讲解,并结合视频的方式,给学生观看在比赛中犯规的片段,帮助他们对篮球规则中难懂的术语做进一步的深入了解,之后引入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篮球球星话题,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或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这种方式使理论学习变得妙趣横生,学生普遍愿意参与到讨论之中,提高了课堂效率。接下来第二课时,把学生带到体育馆或户外篮球场中,教师一边重复上一节课的规则问题,一边给学生演示,然后在管理好秩序的前提下,让学生几人一组自由练习,这种方式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对学过的理论知识进行验证,有利于他们对基本体育知识的掌握,而且动静结合的方式更容易调整学生的学习状态,从而在教学活动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注重基本体育技能的训练
所谓的体育技能,指的是学生对各种体育运动的掌握程度,包括了锻炼技能和对锻炼的自我评价技能。虽然学生在小学阶段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还不够完善,导致他们对各项体育活动的完成度还有待提高,但教师不能由此松懈,要利用各种资源,根据体育教学大纲的要求,尽量培养学生在完成各项体育项目方面的能力,发掘他们的潜能,并培养兴趣,从而受益终生。学生在进行体育技能训练的时候,由于不是专业的运动员,很容易遇到困难或者瓶颈,或者因为很难在短时间内突破自己而使训练停滞不前,作为体育教师在这个时候应该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分析出现问题的原因,有针对性的去改正,这样才能在一次次失败中不断前进,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
三、注重体育意识的培养
篇5
关键词 核心素养 小学英语 写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7)08-0034-02
我国进行了多次教育改革,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改变。教师开始注重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在关注学生语言和知识积累的同时,也注重培养学生的个人情感,价值体系,思维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注重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这些都是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重要目标。
一、核心素养下写话教学的意义
自从新课改实施以后,学生学习的任务量明显加大。现阶段,我国的课堂教学安排,还是以教师知识的传授为主,少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支配。教材编写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依据,目的是为了不让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愿意去用英语沟通交流,学以致用。小学是学生学习的启蒙时期,对以后的学习产生着重要影响。这样就不会对英语产生抵触心理,也利于知识的衔接。学习英语,不仅仅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成绩,更重要的是掌握一门语言,把它应用到生活中来。实现核心素养的培养,关注学生学习英语时的情感体验,让学生从情感上接受英语,喜欢英语。
二、核心素养下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策略
1.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引领
小学生在接触英语时,是没有任何学习基础的。语言类的学科具有共通之处,不同的是汉语是识字,英语则主要是背记单词。掌握一定的词汇量。教师要引导学生,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可以可以根据单词创设一个情景,激发学生的联想能力,将学生引入到情景中来,有意识的将单词融入到情景中。在接下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再对单词进行细致的讲解。这样学生有一个学习接受的过程,方便学生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加深记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英语作为一门语言,是交流的途径。教师让学生在课堂上用英语讨论或者回答问题。这样不仅增强了对学生的思维引领,还锻炼了学生的英语口语和英语表达能力。
2.从听说读写四方面进行训练和培养
英语是一门语言,想要学好英语,就离不开学生之间的交流表达。首先,教师可以在每次上课前,让学生轮流进行课堂演讲,使学生有了一定的单词储备。部分学生有着害羞胆怯的心理。教师要鼓励他们大胆的说出来。从刚开始得畏惧,渐渐变成喜欢。教师需要有意识的鼓励学生,即使前期说的不够好也不要打击学生,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帮助学生提高口语水平。其次,学生的“听”,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课堂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尽量运用英语教学,可以用英语解释英语,增强学生的听力能力。最后,还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师可以在教课文的时候,要求学生对课文进行快速阅读。之后与学生共同进行深入探讨,让学生课文中的重难点,然后教师与学生共同解决,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可以布置一些课外阅读的作业,开阔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从模仿开始,从开始的模仿,到之后进行自己的独立写作。对学生的写作培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3.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首先,教师要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形成自由,宽松,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把部分时间留给学生,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乐趣。
其次,重视学生的合作能力,合作学习是现代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开拓学习方法,增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合作学习有着超前的意识,科学的方法。教师可以将班级拆分成多个组别,进行小组内部的学习和讨论。教师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小组成员也要做好分工,每个人在做好准备工作之后,进行交流,最后汇总成一个全面的结果。其目的是让所有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中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让学生一起沟通交流,一起探讨学习,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在课堂上,我们可以通过小组讨论这种方式,开展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4.关注学生文化品格的培养
核心素养下的教育,要求学生有着良好的文化品格。所以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品格。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还是学生了解外来文化的途径。英语课程应该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了解外国文化,形成自己的价值体系。让学生对外来文化有自己的判断能力,有选择地学习,而不是盲从。让学生善于接受外来的先进文化,结合自身的知识,形成完整的学习方法。具备文化沟通的能力,并且具有爱国意识,为传播中国的优秀文化而努力。
参考文献:
[1]彭静.浅论小学英语写话教学的问题与对策[J].校园英语,2016,(19).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科学素养
一、从人物精神魅力入手,注重科学情感的培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大量的历史和现代的典型人物,教材内容往往表现出人物之美。人物美之根本源于人格的熠熠光彩,精神世界的伟大高尚。科学家或科学类文章中的人物,他们的聪明、智慧的思维火花,严谨、勤恳的治学风范,始终如一、孜孜不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勇敢精神,质疑寻思、敢于创新的灵活思想等,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的行为。引领学生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感悟,体会科学类课文中人物丰富的内心世界,精神实质,是进行科学教育的重要任务。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更能促使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涤荡,形成景仰、羡慕的理性情感,从而使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行为得以内化。如教学《詹天佑》一文,可紧扣“爱国、杰出”,具体可从以下方面感悟詹天佑的人格魅力。詹天佑在受阻挠、受要挟、受嘲笑的情况下出任总工程师,使学生感受其的不怕困难、不怕嘲笑的“耐压”品性;抓住人物语言、行动、心理活动学习“勘测线路”部分,感悟他的“勤恳、严谨、自信”的工作态度;从采用“中部凿井法”“人字形铁路”解决修路难题中,展现出其的聪明、才智,感受其的“杰出工程师”的形象。通过以上几方面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便可激起学生对詹天佑的无比敬佩之情,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使学生的科学情感素养得到了培养。
二、从巧设问题入手,注意科学思维的培养
巧设问题能够激发和诱引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集中学生注意力,使他们的思维活跃,情绪激昂,课堂气氛热烈,往往能够掀起教学的“波澜”。教学过程中,教者要能正确处理好教材,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和捕捉蕴含在教材中的合理性因素,并作巧妙地设计,刨设“问题诱因”,进而借机实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的训练的目的。如教学《捞铁牛》一课时,笔者巧抓课文中人们对“怎样捞铁牛”的纷纷议论,设计了这样的“诱因”性问题:试想一下,“如果你是观众,你会采用什么办法捞铁牛?”这一问题假设,有效地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议论纷纷的景象顿时出现在课堂上。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了捞铁牛的种种不同办法,达到了培养学生大胆想象,敢于求新求异,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品质。接着,引导学生思考怀丙和尚怎样利用浮力捞铁牛的?在当时情况下,你的办法和怀丙和尚的比,谁的办法好?好在哪儿?这一“比较式”诱因设计,不仅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求知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会使学生认识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要注意思考的全面、广度、周到、严谨。这种方式有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
三、从恰当时机入手,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学生 素质 培养 策略 经验
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的过程中教给学生再多的知识也不如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学习理念、学习认识,以便能够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好的实现学生的课堂学习主体地位,提升教学的效率。本文笔者就自身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入手进行论述,谈一下我对小学语文教学在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俗话说“环境塑造人才”,在学习的过程中也是如此。小学时期的学生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可塑性较强,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能够根据语文知识的科目特点,结合相关的学习内容,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便能够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
比如在教学中就需要教师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认知。俗话说“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语文作为一项人文学科,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知识的影子。学生日常的交流、会话中都有语文知识的体现,也都在运用着语文知识。所以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学习认知,让学生认识到语文知识不是枯燥无味的、学无所用的,而是与自己的生活学习密切相关,拉近语文知识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升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重视程度,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
另外也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的学习创设条件。语文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上至天文、下至地理,鱼虫鸟兽、世事百态都有涉及,想要有效的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也需要学生拥有一定的基础认知能力与综合知识技能。但是在农村小学,由于学生从小接触的知识面相对较窄,学习认知能力有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就需要教师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硬件设施。比如引导学生创设班级的“图书角”,让学生不断的拓展自身的知识技能;多给学生讲解一些时事热点,引导学生进行全面、科学的认识,扩大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组建学习小组,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行有效的交流、沟通,避免“闭门造车”……
创设了这些教学环境,才能够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打下基础,更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学习。
二、注重课堂的有效教学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也是学生知识积累的重要途径。从一定程度上讲,课堂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率。新课改以来,更加注重学生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对于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教学引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做好教学备课、优化课堂结构、注重综合指导。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的过程更是如此,特别是在教学备课中,首先要“备好大纲”,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进行备课,才能够提升备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其次“备好课本”,只有科学地认识到了课本的基本内容、知识特点,才能够认识到教学重点与难点,进行有效的备课工作。另外也要“备好学生”,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针对学生的学习基础进行备课,以便能够使教学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的进行课堂教学,就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的效率。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生字词的解决、引导学生通读课文、让学生背诵中心思想以及经典段落,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往往是被“牵着鼻子走”,缺乏主动性,学习效率相对较低。所以在新时期,就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优化课堂结构,丰富课堂构成,给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语文训练多种多样,如阅读训练、写作训练、口语交际训练,等等。应该说,每一节语文课教师都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安排适量的训练任务,使课堂动起来,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加深学生的学习认知与学习感知,提升教学效率。
语文是一项综合性较强的学科,不仅关系着学生基础知识的积累,还有学生情感发展、认知能力的培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就需要教师善于借助课文知识,做好学生的综合技能培养。综合性学习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的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比如在教学《一次成功的实验》这节课的时候,教师除了引导学生认识到做人要谦让,要有先人后己的精神之外,还要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比如在上下楼梯的时候要谦让、不能拥挤,让学生将学习的理论知识及时的运用到实践中来,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做好活动的有效开展
著名的教育学家叶圣陶说过“教材无非只是一个例子”,语文知识博大精深,想要引导学生做好语文知识的学习,单单依靠教材是不够的,还需要教师能够不断的引导学生进行课外拓展,通过课外活动的进行来提升自身的语文综合技能。
比如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在课下开展读课外书与读报活动。引导小学生从小养成爱看书,爱读报的好习惯,是小学语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小学语文课外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可以采取布置课外作业的形式,由孩子们独立完成,制作剪报和编抄报,看谁做得好,看谁总结的好;此外也可以采取小组活动的方式,大家一起来读,再一起议论,通过学生之间的彼此交流与沟通来提升学生对于知识的综合认知;另外还可以采取集体活动的形式,开读书报告会,或把书报的内容排练成小节目演出,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技能。
篇8
关键词: 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 民族大学生 信息素养教育
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素养已成为信息社会人的生存能力。因此,信息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有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想在目前这个信息时代立于不败之地,成为高素质的人才,势必要把信息素养作为个人素质培养过程中一个重要培养环节。作为知识信息集合体的高校图书馆,利用自身的优势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的信息素养教育,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信息意识、信息能力是当前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高校图书馆工作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1.民族地区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
一方面,民族地区高等院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和边远贫困地区,长期接受应试教育,综合素质普遍不高,加之受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和语言障碍等的影响,信息环境薄弱,与其他普通高校学生相比存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一直未开展系统的、基础性的信息素质教育,使他们没有机会去接触文献信息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虽然他们入校后对图书馆的馆设、藏书、设备等比较感兴趣,但对如何利用馆藏目录、参考工具书和信息检索等方面的知识还很欠缺。信息检索时,不知道从何下手,盲目查阅,加上所学专业和自身的文化知识所限,只能获取一些简单、浅显的信息;来自牧民区的多数大学生认为听好课、顺利完成四年的专业知识课程就是读完了大学,而对本专业学科前沿和发展前景不大关心,更谈不上对其他相邻学科的关注和了解;在意识到获取信息作为自己学习和科研需求时,仅仅是为了完成学校的某项活动,尤其是在学习,撰写实习报告、毕业论文、进行教育实习及科研活动实验报告和教学实习任务才到图书馆选材,收集资料。与其他学生相比,他们的知识面较窄,社会竞争力较低,毕业后就业机会相对来说较小,这与自身的素质是有一定关系的。民族大学生正在为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建设和现代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有效培养和提高民族大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时代的要求。
2.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2.1信息意识薄弱。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相对薄弱,几乎在上大学之前从未接触过电脑,缺乏对信息需求的意识。进校后除了读专业书,从未翻阅过百科全书、科学年鉴和本专业的核心期刊。他们的科研意识淡薄,信息意识薄弱。偶然有科研要求,也不知道如何有效利用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信息检索室、工具书室等来从网上查阅文献信息。认为图书馆是提供学生自习的场所,对图书馆计算机检索功能很不熟悉,更谈不上信息检索技能的熟练掌握。他们从不关注图书情报信息,不能及时了解和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最新信息动态,对信息的需求具有盲目性、片面性和不稳定性。
2.2信息能力不足。来自贫困地区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由于接受计算机应用能力有限,根本不懂得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来检索、处理和交流信息,无法快捷地获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加之语言障碍,大多数的民族大学生无法应对网上的英文资料,这对获取信息和更新知识结构增加了一定的难度。还有一些民族大学生根本不知道对收集到的信息如何正确判断和分析,经常花费大量的精力阅读无用信息,结果事倍功半,不能很好地利用所学的信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失去了信息价值的效用。
2.3信息资源开发的人员素质偏低。一些信息开发人员信息素质低,缺乏一定的竞争意识,服务方式被动,计算机和外语知识水平低下,影响了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进而影响了学生信息能力的提高。
2.4文献检索课流于形式。大多数的学生反映文献检索课的理论讲得太多,实践太少,多数民族大学生理解能力有限,加上有些内容几乎没有实习,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教材陈旧,教学仍然停留在手工检索为主的阶段。
3.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优势
3.1文献信息资源优势。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根据本校学科建设的要求和读者特点,经过长期的建设和积累,在各个领域都形成了系统的、完善的文献体系,不管是信息的拥有量,还是信息的载体类型及收藏质量等方面都是一流的。随着电子信息资源的迅速增加,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大量引进电子出版物,不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丰富多样的文献资源为民族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在大学生在获取大量信息的同时,既增加了信息意识,又提高了运用信息的能力。
3.2信息管理人员的优势。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从结构上讲,是一个复合性的结构体系。他们以信息活动为主,既有实践经验,又熟悉图书馆情报知识。尤其近几年,图书馆集中了精通信息技术的专业人员,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积累了丰富而有效的信息检索知识,他们能够随时给予读者具体的帮助,使其有效利用网上信息。同时,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够根据大学生对信息的不同需求,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因此,图书馆人员在帮助大学生提高信息检索、分析和利用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3.3信息技术的优势。随着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信息技术在民族高校图书馆得到了普遍的运用,实现了管理和业务流程的自动化,开通了网络服务,其中包括校园网、局域网、中国教育科研网与Internet的联通,组建了图书馆自身的自动化网络,如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光盘检索系统、国际网络检索系统,成立了电子阅览室、信息检索室等。现代技术设备是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物质保证,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这些条件,可帮助大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
3.4学术环境的优势。民族地区的高校图书馆建筑庄重典雅,环境优美,馆内清静,文明有序,求知气氛浓厚。在这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学生耳濡目染,极易激发求知欲望。同时,图书馆工作本身就是对信息采集、收藏、加工、传递的过程,学生在利用高校图书馆时,不但能了解采取信息交流的技术和方法,而且能提高信息意识。
4.民族地区高校图书馆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服务的措施
4.1转变服务机制,增强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意识。高校领导和学校教务部门应转变观念,继续深化教学体质的改革,使民族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内容和方法不断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要求,充分认识到民族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提高对于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特别是面向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教育事业服务具有较强的优势;重视民族大学生信息教育与其它专业素质的培养,使他们具备收集处理信息和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使他们不仅在校内,而且走上工作岗位后,都能敏锐地捕捉到所需要的信息,不断以新的知识完善自我,更好地为本地区的经济腾飞作贡献。
4.2培养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民族大学生应积极参与科学研究活动,在实践中培养信息素质和能力。一项科学研究的过程,也就是信息获取、分析、处理、综合、利用和再创造的过程。所以科研活动是培养大学生信息素质的最佳实践方法。针对民族大学生信息活动主动性不够的特点,学校可以采取多安排科研活动的形式,为民族大学生创造条件,教会他们科研方法,放开手脚,让学生自己寻找科研项目,亲自动手去实践,从中不断提高获取信息的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4.3发挥文献检索课的作用。高校的每一门专业课都离不开信息知识和文献资料的充实,因此增设信息理论课,加强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教学与改革至关重要。目前的状况是文献检索课教学与计算机教学相互割裂、教学学时数少、教学内容落后、检索实践被忽视。我们要改变传统的文献检索为现代的信息检索,培养学生使用电脑及网络等现代化信息技术熟练检索获取信息的能力,提高他们分析、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为今后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4.4加强计算机的使用。信息素质是21世纪大学生必须具备的素质,计算机是信息社会中每个大学生使用最广泛的工具,它能使信息存储和检索处理达到大容量、准确、快捷的要求。对于未来的民族大学生来说,在信息高速公路上如果不会使用计算机,就赶不上时代的步伐。因此,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技能。
4.5加强信息道德的教育。信息道德是指信息创造、信息服务者、信息使用者所应遵循的信息伦理与道德准则。加强信息道德教育是信息素质教育中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民族高校图书馆应通过举办信息知识讲座、开设信息窗口、办板报等方式培养少数民族大学生正确的信息道德观,使他们自觉遵守有关的法律法规,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增强信息安全意识。
4.6提高图书馆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无论是信息科学教师还是其他专业课教师都应重视自身信息素质的提高。信息课程的任课老师除了具备信息学、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外,还应拥有广博的知识,要熟练运用外语、计算机、网络等工具,因为只有自己是信息获取和利用的“高手”,才有资格去培养高素质的信息人才。专业课程的教师除要担任专业课教学任务之外,也要诱导教育学生掌握本专业的信息资源,提高获取、分析、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同时,学校要重视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通过安排课题研究任务或提供在职进修机会等方式,不断激励年轻教师的求知欲望,以更加丰富、全面的科技知识教育学生。
4.7发挥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营造良好的信息素养氛围。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信息中心,既是大学生信息教育的重要场所,又是学生信息教育的主要实践基地。图书馆应不断改进服务方式,拓宽信息服务范围,增强信息服务功能,从各方面加强民族大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平时馆中多给民族大学生开展一些有关信息方面的讲座,指导学生如何利用图书馆,增强自学能力。另外,还可以跟电教中心、信息中心、信息教学管理单位及教务管理部门等联合,共同担负起信息素养教育的任务,加大信息素养教育的力度,树立信息素质观念。
参考文献:
[1]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省略/Library1/new_page_8.htm 57K 2006-3-25.
[2]陆光华,王观玉,文毅,覃忠跃.贵州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现状及文献检索课程设置方案[J].图书馆学刊,2006,(5).
[3]帕提曼.试论民族高等院校图书馆如何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创新教育服务[J].现代情报,2007,(7).
篇9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教育课程统整互联网+教育
一、通过课程统整,确立核心素养导向
课程统整是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概念、事物、现象等学习内容或者经验组织结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课程[1]。它不仅是一种新的概念,也是一种基于课程融合、又高于课程融合的组织形式。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虽然获得了永久性的概念,但是缺乏抽象性思维,概括能力比较低,因此可以利用课程统整,精简课程结构,减轻小学生的学习压力,激发其学习兴趣。
1.课程统整的必要性
客观上,当今世界知识总量正呈指数型增长,知识的无限性和生命的有限性这一矛盾让我们不得不对知识进行统整;主观上,当前以学科基础和知识结构为分类的抽象宏大的课程体系不符合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最后,从核心素养本质来说,核心素养并非单学科素养进行简单相加积累,而是通过跨学科素养相融合来发展学生能力。
2.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范例
核心素养提出后,各国都试图通过统整课程来促进这一目的的达成。其中,STEAM教育是美国基于其核心素养研究(21世纪技能合作组织)发起的一种由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艺术(Art)、数学(Mathematics)等多学科融合的课程模式。新西兰课程也试图在各科之间架起桥梁,帮助学生将零碎的知识统整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目前这两种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统整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我国在2017年的《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首次提出STEAM教育和我国教育发展的联系,近年来,也对课程统整教学进行了初步探索。例如,山东省聊城市高唐县第一实验小学基于“单元整合,五课渐进”的五课渐进法,通过五个循序渐进的课型(预习过关课、字词读写课、课文品读课、拓展阅读课、主题习作课)整合一个单元的教材内容来完成整个单元的教学。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后,学生成绩非但没有下降,综合能力反而得到提升,素养也得以培养,得到了教育界和家长的一致认可。
3.立足我国核心素养对课程统整的建议
第一,相近相邻原则。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可以通过统整形成一个大的知识系统。在进行课程统整的时候,一方面要抓住学科主要特点,另一方面也要顾及该年龄段学生的认知能力。比如二年级学生在思想品德课上学习“尊老爱幼”时就可以和语文课上的“孔融让梨”进行课程统整。首先这两门学科都属于人文科学性质的学科,统整起来比较容易;其次,“尊老爱幼”对低年龄段的小学生具有抽象性,通过和“孔融让梨”统整后,可以借助“梨的大小”这一具体角度去理解“人文情怀”,进而实现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核心素养目标。第二,有限性原则。首先,统整课程数目的有限性。并不是将越多的课程统整成一个系统就越好,超过三科课程统整就会给学校教育秩序和任课教师带来压力,并且更多的课程挤压混合在一起,反而不利于抓住其学习“核心”。核心都已经丢失,何谈核心素养的培养?其次,统整课程上课次数的有限性。有限的合理的统整课程上课次数可以巩固学生的系统知识,提高其信息编码能力,便于内化知识;但是单一的无限制的统整课程使大量知识涌入学生头脑,会使其对所学学科重点产生疑问,臃肿多余的知识最终会降低学生的上课热情,成为学生的学习负担,“乐学善学”这一素养也会成为水中倒影。第三,切勿矫枉过正。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整体发展,而现存的分科教学造成知识散碎,不利于学生总体发展,但是存在于世界课程史上千百年的分科课程经过了时间的检验,依然是各国主要的课程组织形式。统整课程在某种程度上能弥补分科课程的不足,但是也并不是十全十美,我们在真正的教学中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切勿买椟还珠,矫枉过正。
二、利用“互联网+”教育,创新核心素养落实载体
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互联网+”教育风起云涌,为教育教学带来诸多便捷。小学生好奇心重,对计算机新奇的人机交互极有兴趣,因此可以通过“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作为小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载体。
1.突破时空限制,实现学生“自主发展”
“互联网+”教育创新原有教育模式,使核心素养中的“自主发展”成为现实。互联网的便捷性弥补了传统课堂的不足,从小学生自身出发,通过“一对一教学”“在家上名课”,帮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弥补自身短板,真正地做到了因材施教。另外,学生在使用互联网学习的过程也是不断深化了解“信息意识”和学习“技术应用”这两项素养的过程。
2.个性化设计,促进学生“学会学习”
核心素养不只是重视知识的储量和内容,更强调知识习得过程,因此提出“学会学习”这一素养。根据斯金纳操作条件学习理论,当一个学习任务完成后,及时的检测和反馈不仅有利于对当前知识的巩固,还有利于下一步的学习。然而现实教学中很难做到这一点,要么是课堂上来不及检测,要么是“大一统”的反馈缺少针对性[2]。通过“互联网+”教育收集的基于大数据情景化的个体数据对学生学习结果进行反馈,使学习的进程和安排掌握在学生自己手里,促进了4A(Anytime,Anywhere,Anyb-ody,Anyway)学习的发展,进而促进学生“学会学习”素养的提升。
3.基于核心素养对“互联网+”教育的建议
第一,立足学生身心智力发展规律,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核心素养的培养。和以往教学以单纯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的目的不同,“互联网+”教育这种教学模式在贯彻核心素养的落实上更具优势。比如在上课之前,通过讲解多媒体教学工具,鼓励学生从“技术应用”这一层面去体会“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课堂模式;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可以通过多方面立体的图文内容使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地感受到“人文积淀”和“人文情怀”,另一方面学生可以站在一个审视者的角度,对这堂课所用的多媒体课件内容进行点评,进而培养其“审美情趣”。例如,在学习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一边借助互联网展示中国在全球的地理位置,一边讲解我国悠久深远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形成“国家认同”感;继而展示北京、上海、西安、广州等城市的分布与位置,让学生形成认知基础和“人文情怀”,然后让学生课下借助计算机绘制“家”“学校”及周边的重要建筑物,这样既巩固了课上所学的知识,又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技术应用”能力;最后让学生点评这节课所使用的多媒体课件,引导其“审美情趣”的发展。第二,支撑系统的完整性。在“互联网+”教育这种新的课程模式中落实核心素养,必须配有完整的支撑系统。基于小学教育现状,笔者认为其支撑系统可以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来说明。硬件上,需要有配套的计算机等教学辅助设施来保证“互联网+”教育的可行性,在硬件设施供给充足的情况下还应考虑将核心素养融入其中所需要的技术支持。软件上,老师的能力影响授课效果。胜任这种教学模式的老师首先必须具有精深的互联网知识,学会将互联网知识和现实课程结合;其次还需要对核心素养有深刻独到的理解,上课过程中将核心素养“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给学生。
三、改革教学方法,拓展核心素养落实途径
基于核心素养对人全面发展的要求,开发和实施新的教学方法迫在眉睫。本文认为,基于课堂内部的“深度教学”可以使知识更加立体丰富,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文化基础”类、“自主发展”类核心素养;在课下通过与实践相结合,使抽象知识变得“可感知”“有温度”,提高学生“社会参与”方面的素养。
1.课上深度教学,立体呈现“文化基础”
与以往教学主要凭借螺旋式课程的累积来实现教学目标不同,深度教学不是一味追求教学内容的深度和难度,也不是将教学重点仅仅停留在符号表面,而是通过深入丰富教学层次设计,实现立体价值。通过“有限教导”“多元教导”“情感教学”“全景立场”让小学生充分参与教学过程,更加自主愉快地学习,获得积极的、有关核心素养的情感体验,形成自我认知。
2.课下实践互补,多面丰富“社会参与”
传统的课堂不能满足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主题的现代教育,更适合小学生学习的方式应该是课堂上听课与课下动手实践相结合。从学生角度来说,小学生动手探索能力比较强,领悟抽象理论知识有困难。在实践中不但能巩固和深化在课堂上学习的基础理论,而且也能发现和探索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内涵,从而在实践创新中领会核心素养;从核心素养角度来说,其第三个大方面“社会参与”中包括社会责任在内的六方面的能力,显而易见,这六个方面主要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靠单纯的课堂教学是实现不了的,因此必须通过实践促进学生落实该素养。
篇10
关键词:数学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小学数学教师
“核心素养”是深化课程改革的重中之重。数学学科是小学教育中的一门核心课程,对学生的核心素养有重大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是培养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因此,提高数学教师自身的素质是深化课改的重要工作。本文将对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进行分析,根据国际上先进的课程特点,对确立教师课程体系提出了建议。
一、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才能对数学的法则、方法、程序进行正确的解释。纵观我国各师范学院的小学专业课程发现,普遍对小学数学课程的设置缺乏标准,课程设置具有随意性:或是使用高等数学的课程安排,让学生学习难度高但和小学数学教育关联弱的《高等代数》《数学分析》等课程;或是开设综合大学开设的着重于工科或经济的数学课程。据调查两所省属大学对师范生开设的数学类教育课程发现,这两所学校开设的课程差别非常大。由此可以得出,数学教育的课程缺乏统一的标准和依据,使小学数学教育专业课程在选择时产生凭经验、图方便的随意现象,导致本科师范专业毕业生的小学数学教育素养无法满足小学数学教育的需要。小学数学教育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实践类课程教学不完善。关于“如何教”的教学实践是一名小学教师必备的能力,不仅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更能体现教学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因此,实习等教育实践类课程是教师培养体系的重要环节,能够提高师范生的专业素养,培养其教育信念。但从实际上来看,许多高校对此的重视还不够,对实践课程的安排不合理,实践过程中缺乏指导。甚至有部分学校采用分散的实习方法,让学生自行寻找实习单位,导致部分学生敷衍实习。缺少小学数学课堂的体验经历,必定会影响对教育理论的实践反思。
二、国际上小学数学课程设置的特点
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体系的质量直接影响将来小学数学的教师素质,也会对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产生影响。欧美发达国家很早以前就认识到了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性,将对教师的教育作为发展教育事业的核心,甚至早在二战的时候就已将培养小学教师纳入高等教育中。因此,这些国家的小学教师课程体系建设的特点可以成为我国确立小学教师课程体系的重要参考。在2008年,美国教师委员会做出一次重要报告,报告内容显示,美国的小学数学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缺乏统一标准,各教育学院间差异很大,和我国目前的情况很相似。为此,美国收集了全美77所教育院校的教育课程、大纲,进行了两年的认真研究,制定了统一的标准。同时提出,和小学数学教育相关的课程,才有助于教师在职前学到需要的知识。纽约城市大学强调基础性与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另外,英国在1982年《学校中的新老师》报告之后,建议大学和中小学进行合作教育,增加学生的实践经验。新加坡等国家也强调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三、确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的建议
根据我国在小学数学教育课程上存在的随意性问题,建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需要制定统一的标准,可以组织教研人员、数学家、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等各方力量,以核心素养为框架,结合数学的学科特点和知识理论,整理出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具备的核心素养,充分借鉴其他国家的有关标准,制定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师的培养标准,给各师范院校开设小学数学教育课程提供方向和依据。小学数学教育的专业课程设置,一直受到其他高级数学教育课程的影响,对数学学科的知识考虑很多,设置了许多和小学数学关联较小的课程,忽视了小学数学教育的实际需求。因此,在建立小学数学教师课程体系时,要注重加强和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高等数学等课程反映了现代数学的发展,有利于职前小学数学教师的理解,能够开阔职前教师的视野,有利于开展数学教育工作。因此,要根据课程标准分析数学课程,将高数学科和小学数学有机结合。建立教师的课程体系,培养优秀的数学教师,只通过传授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使职前教师通过实践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将实践课程和教学课程结合,让师范生在学习知识理论之后,进入小学课堂,亲身观察或实践,有助于帮助其掌握教学程序和基本策略。
四、结语
我国小学数学教师课程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全面推进深化课改工作,就必须要建立好小学数学教师的课程体系。借鉴国外先进的小学数学课程具备的标准统一、重视基础和实用性、强调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特点,本文提出了制定统一的体系标准,注重加强和小学数学课程之间的关联,将实践课程和教学课程结合这几点建议。希望本文的论述对确立适合我国小学数学教育的教师课程体系,推进课程改革带来些许积极影响。
作者:管云霞 单位:吉林省德惠市米沙子镇沃皮小学
参考文献:
[1]李星云.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构建——基于PISA2012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2-78.
[2]张莹莹,朱丽,吴晓璐.基于数学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教学改革[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6(9):103-104.
[3]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9):40-43+48.
[4]孙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J].科学咨询,2016(41):73-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