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难点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4: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难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职德育课心理健康教育
1.中职德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存在的问题
中职德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已经逐步开始受到关注,在相关工作的开展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为更好地研究中职德育课如何更好地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下面对目前存在的几个问题进行简单探讨:
1.1德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课教育原则不一
德育课教育是以人本为原则,主要是在政治方向,而忽视了与人的心理健康之间的微妙关系。心理健康教育则是以疏导性为原则,推动学生的心理健康的发展,在心理上进行疏导教育。因而,这两者的原则不一是目前德育课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遇到的难点。
1.2德育课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不统一
德育课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对人的培育,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规范,完善自己的道德。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在人际关系方面,教育学生学会正确认识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因而,两者在教学目标上面难以统一。
1.3功能整合不到位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整合是个难点,虽然两者都是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在功能上依然存在很多差异。德育主要是外在的品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内在的心理素质,两者的功能效用不一样,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在功能整合上面还需要加大探索力度。
2.中职德育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关系
2.1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人发展的基础
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目的都是为了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中职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基,从而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更高的人才,为社会的发展服务。德育与心理健康的教育,对于中职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2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辅相成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人生发展的重要方面,缺一不可,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德育方面做到位,有利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成长。相反,心理健康教育的加强对中职学生的道德发展也具有积极作用。
2.3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互依赖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德育的有效发展依赖于心理健康的发展,心理健康教育也有赖于德育的进步,缺了任何一个,都会对另一方造成很大的影响。
3.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
3.1推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原则的融合
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原则方面的融合是中职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两者在原则方面的融合就是需要将政治原则与心理疏导性原则相统一,在两个原则当中寻求到共同点,从而推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内容。
3.2加强对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目标的统一
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会使得教学目标混乱,因为两者的教学目的不一样。因此,在中职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就需要将两者的教学目标统一起来,比如都是人本教育,以人性为中心,推动中职德育教育中更好地渗透进心理健康教育。
篇2
首先,作为教育管理工作者,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必须遵守的保密原则存在冲突:由于辅导员与学生互相熟悉,在谈话中学生担心影响形象或损害利益,不能敞开心扉;辅导员也不能抛开教育者角色。其次,在获得心理咨询师证书后,部分辅导员缺乏继续培训和实践的机会。再次,辅导员精力有限,对储备的心理学知识缺乏信心。最后,90后艺术类高职院校学生的文化课基础薄弱、情感外化强烈,集体观念薄弱。
二、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优势和可行性分析
首先,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的提升是基础。一是高校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制的构建日趋稳定;二是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已具有运用心理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高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有较健全的心理督导网络。其次,辅导员自身良好的心理状态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再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新意识是关键。一是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停留在宣传层面;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最后,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专家化趋势有利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三、辅导员开展心理健康教育途径探析
(一)开展非咨询性心理辅导的途径
这条途径在辅导员的实际工作中频繁使用,并且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心理咨询中,存在教师和心理咨询师的角色冲突而无法有效开展工作的弊端,这意味着辅导员须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开展非咨询性心理辅导,针对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咨询技巧帮助和引导学生走出心理困扰。
(二)高校朋辈心理辅导途径
大部分学生遭遇心理困扰,第一时间选择倾诉的对象就是同辈好友、室友等,以求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这为朋辈心理辅导员开展工作奠定了情感基础。从90后大学生的特点来看,他们情感外化,成长于各种网络、多彩的现实社交圈。同辈之间如果能形成一种互助式的朋辈心理辅导,较能为学生所接受,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中分工实施心理辅导的途径
分工实施心理辅导是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建设的趋势之一,且在专业化建设中得到了有效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有专门实施心理辅导的辅导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辅导员参与心理咨询的角色冲突问题;也可以使辅导员服务管理团队的合作与分工更具实效性。
(四)辅导员与校内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合作的途径
首先,对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开展的各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宣传,主要包括心理咨询、心理素质拓展活动和讲座等,并积极参与配合,通过活动取得良好的效果。其次,大部分高校都建立起院、系、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系部作为举足轻重的一环,学院挑选有执业资格、最好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辅导员专门负责系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院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一起配合完成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主要组织、指导团学会心理部开展各项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大一新生进行心理普查,对系部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和咨询等。再次,挑选已具备心理咨询师资格且有一定经验的辅导员,聘为学校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兼职心理教师,为全校学生提供心理咨询服务。这需要辅导员不断学习,更好地服务学生,也是辅导员获得心理咨询经验和实践的良好平台,而且想要获得提升,需要有完善的辅导员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培训体制作为坚实的后盾。
(五)辅导员参与课程授课途径
篇3
关键词: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实效性
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始起步并不断完善,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状态,并逐渐构成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体系。2011年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中要求"高校应有健全的校、院(系)、学生班级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学校应有机构负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纳入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院(系)应安排专兼职教师负责落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各高校的第三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的基本模式为在院系设立心理辅导员,由心理辅导员负责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做好日常工作的前提下,结合实际工作,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是院系心理辅导员工作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当前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心理辅导员的专业知识相对薄弱,多重身份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日常工作的一个方面,和其他日常工作存在共性,同时存在着特殊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规定性---生命的整体性、独特性、实践性、可塑性,要求教育工作者更为关注学生身、心、灵的平衡发展,且以人性的丰满、内心的丰实以及灵魂的丰盈为依归。这决定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途径及教育评价等方面具有其特殊性。这对心理辅导员提出了严格的专业要求,需要具备良好的心理学、教育学理论素养,掌握一定的心理辅导方法技术等。一项全国性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人员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国内从事临床心理工作的专业人员中,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的人数只占34.8%,这一统计数据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者在内。现阶段,大多数高校的心理辅导员由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兼任,而大多数辅导员又是在从工作后开始学习心理学,考取心理咨询师的资格从业证书,所掌握的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缺乏系统性与体系性,限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效果。同时,辅导员还承担着学生的日常教育、管理工作,这对兼任心理辅导员的个体本身存在很大的挑战性,同时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很难屏蔽管理和教育的成分,影响心理健康教育中培育合理的主客体的关系。
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阶段盲区
从内涵上讲,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范围为全体在读学生,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重两端轻中间的现象,也就是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心都在大一阶段,大一新生从入学起进行心理健康状况普查、适应性团体活动训练、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生涯规划等教育内容,相对其他年级阶段内容丰富充实,而在大二、大三和大四阶段,除了个别学生的心理访谈和就业指导类教育之外,却鲜有全局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这是教育要素的严重缺失,从根本上会抑制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实现。
3.院系心理健康教育难有突破,缺乏实效性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要求工作需针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发展特点和需求开展,而对大学生而言,在整体心理发展阶段一致的前提下,各院系学生又呈现不同的发展状态,这就要求各院系结合在学校指导的前提下,结合本院系学生发展特点开展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院系承担着最直接的学生日常教育管理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其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在院系层面很难有独立的人员或者是部门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多为辅导员兼任。因此,院系在日常管理中除了配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工作之外,很难有精力开展特色鲜明的工作。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同时缺乏特色和因材施教的教育影响了工作的实效性。
二、配合学校工作,依托学校资源平台,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质量
1.重视新生入学心理普查工作,关注筛查学生心理发展状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每年新生入学开学之初都会对新生进行心理普查,众多研究表明心理普查具有重要的筛查作用,对今后的学习和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预测作用。心理辅导员要充分重视心理普查工作,严格心理普测程序,规范实测组织安排,重视普测结果,将心理普测工作当做系统工作关注安排。对心理普测所筛选出的具有阳性症状学生进行回访,为他们建立心理档案,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给予积极关注与跟进,加强对学生的引导,一方面对心理问题进行干预,另一方面预防出现心理问题的严重化倾向。
2.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各院系心理辅导员承担着本学院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任务,这为心理辅导员开展大一年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契机。有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心理问题的预防与治疗中有效的比例达到40%,通过课程的教育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心理辅导员应增强对本课程的认识,从备课、课程目标、课程开展形式、课程评价与反思等多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也进行心理调节方法的训练,从而使学生了解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遇到小问题学会自我调节,遇到复杂问题懂得寻求帮助,当下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安排存在课时数少,课堂人数多等诸多问题,心理辅导员则需要根据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行适当调节,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功效发挥到最大化。
3.增强对重点个体学生的关注,引导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具有专业的队伍,开展心理测量、个体咨询、团体咨询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的宝贵资源。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的宣传,引导学生认识和了解指导中心的功能是提高工作有效性的必要和重要环节。同时,在日常工作中,需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关注,特别是学困生和经济困难学生,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动态,发现问题后心理里辅导员应学会引导学生寻求学校咨询师的帮助,进而能在关键的时间段内实现问题的良好干预与解决。在学生评奖评优、竞选、考试等关键时期,需加强对涉及学生的心理辅导。
三、强化自我,调动学生,改进方法,推进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
1.加强队伍建设,促进心理辅导员发展专业化
教育者队伍建设是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性的前提,在当下心理辅导员岗前知识不足的情况下,需要加强培训再学习。从心理辅导员自身来讲,要保持终身学习的心态,积极参加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类的培训与工作坊,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素养和技能;同时增强在实践工作中的理论研究,建立研究团队,对工作中的重点难点课题深入探索研究;与其他院系甚至其他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相互学习沟通,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论坛,在交流中促进个人成长。学校和院系需加强政策环境建设,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保障和发展平台,可适当增加对心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投入,从培训经费、工作开展等各个方面推进心理辅导员专业化发展。这些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宏观的指导意义,进而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2.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院系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根据本院系的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结合院系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加强对教育对象的了解认识,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之前,对学生的心理困惑及需求进行广泛的调查研,切实提高全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并且加强对重点学生的关注与监控,及时了解心理健康状况的变化,做好预警与危机干预的应对。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主要是来自于学业与就业、人际关系与恋爱、适应与发展等问题等引发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着眼于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基本环节培养的同时,需分年级对适应、发展和创造等不同层次对学生进行针对性培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增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意识,建立朋辈辅导的平台,建立院系学院--班级--宿舍的三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充分发挥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建立院级的心理社团,打造有吸引力的品牌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努力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生中,构筑起以学生为主体的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3.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随着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工作的开展,教育形式呈现多样化发展的特点,但是不管是采取何种形式,都应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为最终目标。课程教育、团体辅导、主题班会、拓展训练等方法都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形式,这就需要心理辅导员从实际出发,采取一种甚至多种教育形式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在当前环境下,心理辅导员还要占领网络的高地,利用博客、飞信、微博、微信等各种方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教育;加强院系文化建设,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院系文化中,在院系环境中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打造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体系,切实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篇4
一、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
1.本课题以课堂教学和多种活动为载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研究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中如何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使学生形成内驱力,培养学生良好心理品质。
2.小学教材中有许多关于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优秀篇章和内容,引导教师深入挖掘教材中的课程资源,让班队会课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
3.研究的重难点: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机统一;针对学生心理特点,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4.研究对象:我校1—6年级所有学生,并在每年段确定一个实验班(二.2班、三.2班、五.2班)为心理健康教育班队活动的重点研究对象。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及研究方法
现代心理学理论、小学德育纲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
三、研究成果及分析
(一)通过课题研究,构建了以班队活动为主的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教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灵活、机动地选择一种或多种活动形式组织设计、安排一次心理健康教育班队活动。活动中有时可能只有体验而没有结论,要切忌操之过急,切忌有意识地让学生得出或直接告知某种结论,以免落入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稍后课“激情、明理、导行”的框架。
(二)以班队活动为龙头,带动其他学科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在教学设计过程尽可能考虑成为学生乐于参与活动的过程。
以“情境—感受体验—质疑”班队活动方法为基础,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语文教学创造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新的变式:“生活情境—角色扮演—谈话辅导”。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中渗透心里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也在教学实践中创造出适合学生特点的新教学思路:“情境渲染—发表意见—自述自评”。网络环境下教学渗透心里健康教育。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体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实现目标的达成。
(三)探索出多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建校园网站,心理咨询室,向学生介绍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2.设立QQ心语信箱、E-mail,专门为那些有心理困惑又不敢面对心理辅导老师的学生,与老师进行网络交流设置的,体现保密性的原则。
3.红领巾广播室,大力宣传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常识,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学生的心里,人人重视心理健康,形成心理健康新观念。
4.“优化校园心育环境”,创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5.激发了学生对主题活动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心理调控能力。
(四)通过课题研究,提高了教师心理教育技能与水平
教师学会了在育人过程中,如何捕捉心理健康教育的契机与诱导点,因势利导务实效,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面有效的发展。
具体表现在:①转变了心理健康教育观念,提高了认识。②进一步明确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③提高了教学能力,转变了教学行为。
(五)学生经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后,有许多成功实现心理调控的个案
(六)通过课题实验,研制开发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资源库,建立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学习网站
我们通过远程教育、互联网、VCD光盘、教师自制等渠道,广泛引进、下载、征集、开发、整合等方式加工整理建设成我校优质教育教学资源库(精品课件、优秀课例、教研论文、教学设计、知识长廊、学生作品)以丰富的资源配合课程改革,供师生网上查阅、访问、共享、学习,建成了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学习网站。
四、结论与思考
经过三年半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基本实现了课题方案的预期目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通过课题研究得出了信息技术环境下“情境——感受体验”的班队会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交往能力,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2.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由过去在教学中媒体演示型、播放型向操作型转变
3.探索出改善社会、家庭、学校三大心理环境的方法
首先是要创建学校内部心理环境。学校综合性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学校心理环境的建设。其次,要注意家庭教育心理环境的创建。此外,要积极开展学校联谊活动,以班级、年级组、学校三个层面进行活动,形成有观摩活动、听课活动、娱乐活动,家长、学生、老师演讲活动等等,在参与的过程中让家长了解、理解孩子的心理成长,增长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加深心灵的沟通,增强双方的理解,从而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4.通过课题研究,促进了学校整体课程改革的发展与整体素质的提高
课题研究培养了一批刻苦钻研、认真踏实、勇于创新的科研型教师,同时,涌现出一些课改带头人、骨干教师和市级教坛新秀。课题的研究,推动了整体课程改革的发展和我校整体素质的提高,校容校貌日新月异,校风校纪谨严有序,得到社会各界的肯定与好评。我校被省教育厅命名为“陕西省十五教育中远程示范学校”、“陕西省课程改革实验学校”、“陕西省艺术特色学校”、“陕西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北大附中附小远程教育示范学校”;县教育局授予“府谷县现代教育技术先进单位”。学校在教育信息化的道路上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并取得了累累硕果。
五、存在问题与后续研究方向
教育科研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在研究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问题:1、我校地处城市与农村的交界处,家长的文化水平从整体上讲相对较低,且多数为进城务工人员,整天忙于生计,和孩子缺少必要的沟通,和学校也缺乏必要的交流,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2、教师心理健康教育理论水平与实践研究能力的不足,阻碍了课题研究的深入开展。3、心理健康教育未纳入课程计划之中。
篇5
关键词:地理教学;心理健康教育;高中
应试教育长时期占据主导地位,素质教育推进缓慢,德育与智育长期存在“两张皮”的现象,“重分数、轻能力”仍是我国教育的重大问题。调查显示:32%的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差,存在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的中学生自杀事件也反映了这一问题。因此,在中学中进行多途径的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不失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可以取得“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中学课程标准也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确定为三维目标之一,其中,情感不仅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也是指内心体验、情操陶冶;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也是指科学的态度、求实的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在国外教育中,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美国在中小学历史课程的教学中将历史事实与道德规范相印证,日本在公民课和安全课中把法制意识和互助精神相融合,同时融入大量的儒家思想,俄罗斯在数学教学的任务任务之一是造就学生的理性思维。进一步说明将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育相融合是必要的、可行的。综合大多数心理学家和医学家的观点看,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智力正常,有创造力。
2、人格完整,能够正确的认识自己,并具有接纳自我的良好心态和意识。
3、人际关系协调,乐于交流,善于结友,乐于助人。
4、情绪稳定,乐观开朗,具有承受挫折的能力。
5、具有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勇于承担责任。
6、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价值感和道德观。地理学是研究地理环境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的科学,地理学科作为中学基础教育的学科之一,课程的第一条基本理念即是“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心理健康教育与高中地理教学相融合,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地观、资源观和环境观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高中阶段,如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与地理教学的融合?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创设积极的课堂氛围
地理学科的知识具有趣味性、生活性和丰富性,可以充分利用营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使学生在课堂听讲、交流、发言、完成学习任务中不会感觉到有负担,培育学生活跃的开放性思维。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表扬、少批评,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给予学生表现的机会,对学习“后进生”要多加鼓励,帮助学生突破自我,使用一些激励性语言鼓励学生,也可通过控制语调的轻重缓急、板书的颜色和节奏来营造课堂氛围,学生会充分感到心理的“安全感”和“自由感”,觉得老师是亲切的“自己人”,就会无拘无束地表现自己,不怕出错和失败带来的后果,实现心理的自由和开放。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地理学科包罗万象,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身边活生生的案例与内容,这些都可以对学生学习地理产生浓厚的兴趣。根据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合理选择课堂教学内容,对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结合教学重点、难点,有选择性的放弃没有必要深入的地理知识点,精讲细讲重要的地理概念、原理、过程和意义,使学生对学习才生兴趣与激情,体会成功,获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另一方面,地理学科中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深入挖掘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如,在“全球气候变化”这一节中探讨了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导致全球气候变暖、酸雨频发和臭氧空洞等气象灾害,学生在经过本课的学习后了解到这些气象灾害产生的原因和防治对策,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促进社会进步。
三、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长期使用,容易使学生学习产生怠倦,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因此在教学实践中,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课堂情况,灵活使用教学方法,尤其是新的教学手段。例如,可在教学中多设置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激发学生兴趣;设置实验活动环节,使学生参与进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地理观测、野外考察等活动不仅加强了学生对地理的感性,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勇气;采用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课程中的不同角色对同一地理问题进行讨论,促使学生对问题不同角度的思考,培养发散性思维,也有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采用多媒体技术帮助学生更加形象生动的理解地理事物、过程和结果。
四、营造良好的师生氛围
地理教师必须具备较高水平的素养,学识出众、品德高尚,有先进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开朗的性格、勤奋的精神、宽容的态度、广泛的兴趣、良好的人际适应与交际能力,这样有助于发挥地理教师的心理示范作用,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有益影响,创造亦师亦友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敢于与老师交流、乐于交流,也有助于教师帮助学生处理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融洽的师生关系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友好、亲近、共情、共鸣、共同解决问题,也有助于消除教学中有害于学生心理健康的不利因素,减少和缓解学生的过度紧张、焦虑和烦恼,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促进素质教育进程,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篇6
一、课前预习,养成积极的自主学习习惯
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一切从“积极”出发,就是从积极方面入手,用积极的内容和积极的方式塑造洋溢着积极精神、充满着乐观希望和散发着春天活力的心灵。有了积极的心态,就会愿意积极主动做事,逐步养成习惯。
自主学习的过程象点,自主学习的习惯象线,有线才能组成面,最终构成自主学习能力的体,培养积极的学习习惯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关键。预习是让学生课前自行尝试处理教材,经过自身努力寻找解答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方式是养成积极的自主学习习惯,促进手脑并用地学习的有效途径,对初中思想品德的自主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的做法是:(1)课前积极的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同时要进行预习检查,搭建让学生充分展示的平台,学生通过汇报,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交流收集到的资料。(2)依据教学内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上课前印发给学生,或上课时利用投影出示给学生。(3)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问题在规定时间内认真阅读教材。这一步要求学生做到“读”“划”“标”。“读”,即认真把学习内容通读一遍;“划”,是指划出要点;“标”,是指标明难点,通过一读一划一标,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大致了解,明确了重难点,听课更具针对性,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听课效率,同时教师也能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教学,有利于充分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例如,在上“发扬民族精神”这一课前,我注重培养学生积极的人格塑造,通过让学生参与搜索中国古今民族英雄的爱国事迹,感受他们的爱国情感。然后在课堂上交流自己最敬佩的英雄的爱国事迹。这样,学生通过情绪体验满足渴望了解未知的需求感,又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能的舞台,塑造了学生积极的人格品质,学生当然乐于去预习。更大的收益是长期坚持下去,有助于学生养成勤动手查资料、勤动脑思考问题的良好习惯,培养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激发自主学习动机和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知者莫如乐之者。有兴趣的学习事半功倍。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就要激发学生积极的自主学习兴趣,要给学生创造一定的积极的学习情境。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达到某种目的的心理动因。它表现为学习志向和愿望,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在推动力。兴趣是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兴趣同样是求知的内在动力,它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价值取向与选择。兴趣往往是成功的先导和创新的驱动力。一个人当他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去探索,执着地去追求。如在教学“战争与和平”时,可利用多媒体展示海湾战争中的有关录像资料。这样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使学生从中自然感受到战争的危害与和平的珍贵,从而反对战争珍爱和平。创设情境的形式多种多样,如竞赛情境、表演情境等。在教学中应根据具体的教材而定。总之,只要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情境形式都可以用。
三、创造成功条件,激发学生成就欲望
布卢姆强调,如果学校不能在课堂中给予学生更多的成功经验,他们就会不仅在校内,而且在校外都会完全地拒绝学习。中学生有强烈的表现欲和成功欲,教师应积极地为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坚定他们成功的信心。在教学设计时,以帮助学生创设成功机会为核心,将教学内容设计的符合学生认知结构和学习心理,采取低起点、小步子、多训练、勤反馈的方法。这就是以大多数学生努力一下可以达到的水平为教学起点,将教学目标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原则,把学生挫折降到最低程度,在积累成功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能激励学生在欣赏自己的成功、看到自己力量时,有信心有毅力去实现使自己心理上能得到更大满足的成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放手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自主探求。
四、营造民主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每个人都有展示自己的欲望,不论是否精彩,这种欲望都是潜在的。学生也是如此,并且他们的这种欲望比成人还要强烈。我们要尽量地给他们提供和创建展示自己的平,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关键是靠民主和科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摆正师生关系,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创造平等、民主的课堂氛围,把学生从传统的被动教育地位转变到主动的求知地位上来。给每个学生都提供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充分展示自己,表现自己,激发他们自主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还养成积极的自动、自学、自得的寻求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
五、恰当应用评价激励,增强自主学习信心
篇7
随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日趋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作为高校辅导员,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线,承担着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和服务的重要职责,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队伍建设的好坏事关大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乃至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很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未能及时跟上,严重地制约了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如何正确开展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为教育界备受关注和广为探讨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培养高素质合格人才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由于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很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和管理未能相应跟上,在观念和实践上还存在种种误区,教育效果不佳,严重制约了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与和谐校园建设,因此,正确剖析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严峻问题,对推进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教育最基层的实施者,是保证高等教育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一支重要力量。辅导员的工作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抓住客观环境和条件,深入把握学生的思想和心理状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涉及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就业、情感、心理等多方面内容,心理健康教育是高职院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点,辅导员作为高职院学生工作的一线力量,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职能是显而易见的。在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历史条件下,教育环境和各种教育因素在不断变化,面对当前社会的新形势和新发展,辅导员必须力争成为创新型教育者,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深入细致地开展学生工作,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参与者和关键力量,高职院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既要能够围绕高职院学生不同发展时期需求展开,也要能根据不同的问题导向和群体导向展开。
1 根据时间划分学生阶段心理特征
1.1 一年级:加速高职院新生入学适应性训练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新生入学阶段是一个极为敏感和特殊的时期,从军训开始就有着对新的地域环境和生活节奏不适应等问题,而产生焦虑甚至抵触心理。随着军训的结束,大学生活的正式开始,新的问题也会出现,理想和现实的落差巨大,通过与高中同学间的联系,比肩本科院校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对学校和专业的不满和失落情绪,加之在新的生活环境下,生活节奏的变化、学习方法的改变会使有些学生会出现自我认知的偏差,这种偏差会产生压力和矛盾感。同时,自我评价的失调会导致强烈自卑感,人际关系不协调容易引发孤独感和压抑感。这些问题大多是共性问题,也是高职院辅导员在新生入学阶段就应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个阶段,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教育应从一系列的适应性训练展开。充分的陪伴是建立信任的前提,建立信任是正确认识学生的前提,认识学生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问题的解决依赖引导和带动。辅导员与新生的接触应从入学前就开始,提前树立良好的第一印象有助于缓解学生的陌生感和内心的茫然。调和好三组关系是加速新生适应高职院学习和生活的关键:(1)成长背景和当前氛围的关系-――帮助学生协调新型人际关系,邀请老生介入新生的日常管理,训练学生的时间管理和情绪管理能力;(2)理想境遇和现实环境的关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尊重当前的选择,增强学生奋斗的信心;(3)学历定位和职业目标的关系――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正确审视学历定位,打通学生学历、职业发展双通道;(4)专业认识和职业认同的关系――向学生剖析专业课程和实习政策,帮助学生将学习和实习正确地认识为专业和职业的纽带。
1.2 二年级:培养高职院学生职业化素养养成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的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约2年,在基本适应大学生活后,也就是一年级的下学期至二年级的上学期,很多学生会进入学习倦怠期,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成绩下滑,自律性下降,这时辅导员应引导学生从日常的学习中挖掘职业理念,扎实基本功,通过专业目标和学业目标的树立激发学生的潜力。这个阶段,辅导员要注重班级、团队活动的多元化导入:(1)导入项目课程的课外调研――邀请专业教师作为班级活动指导老师,增强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力;(2)导入学生干部和校友资源――通知组织竞赛激发学生斗志,通过了解行业现状帮助学生坚定专业信心,修正职业规划;(3)导入企业模式的培训课程――通过模拟企业培训的活动,了解行业组织机构和运作,帮助学生缓解因认识偏差而导致的压力和矛盾;(4)导入职业化演绎的班级管理――将企业的岗位角色融入学生群体,通过对职业的演绎达到强化职业认知的目的,提高学生的从业兴趣。
1.3 三年级:帮助高职院毕业生解决实习、就业、升学困惑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的毕业生阶段多在实习期,2年的在校时间,通过公共课程的学习,已经取得语言、计算机等基本能力,通过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训练,已经能够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并且意识到职业生涯中重点和难点,为第3年的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是一旦面临实习,学生也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因习惯了自由的大学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而产生的抵触心理;因实习工资与预期的差距而产生的失望心理;因校企管理制度不同及实习管理机制而产生的焦虑心理;因实习工作的枯燥重复而产生的倦怠心理;因扎根基层的实习工作一知半解后变产生了浮躁的心理。在实习前后,辅导员的心理疏导应从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工学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入手。辅导员经过与学生2年的朝夕相处,是学生最信任的人,在实习前建立信息点,始终保持与学生的联系,及时发现出现的个别问题,借助网络平台向学生传递正能量、宣传职场沟通技巧。除此之外,学生焦虑困惑的根源是就业,未来的职业发展是学生最为关心的内容,因此,辅导员除了防微杜渐班级整体的心理问题、结合点对点疏导个别学生实习前后出现的突发状况外,还要抓住这个阶段的学生心理,作为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师,为其实习双选、就业双选提供参考意见。
2 利用环境氛围疏导学生心理问题
校园是教育的环境、是育人的环境、是无声而又时时显效的特殊课堂、是一种影响人、塑造人的综合教育力量。高校的校园环境如何,对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高职院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将学生个体比喻成单个细胞(点),其所在的校园环境中的不同场所即是线、面和立体网络,这些场所本身对学生个体的心理构成一定的影响,环境的变化也会引发学生情绪的变化,辅导员如何选择合适的场地,如何利用合情的环境氛围,对教育、疏导和引导学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2.1 学生个体是点,在一对一沟通中建立信任和信心
辅导员与学生都是点,沟通的前提是要建立信任和适度的亲密程度,对于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说,往往需要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而这样的场合一定不能是公共的场合,因此,当辅导员有针对性的与学生个体建立沟通时,应选择较为放松和相对孤立的场所,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同时,保护了学生的隐私,也有助于辅导员老师排除干扰,建立学生个人状态“档案”,进行有针对性的摸底和谈话。辅导员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或谈论话题选择谈话的场地,走进宿舍、坐在食堂、图书馆的阅读时间、咖啡厅的下午茶,操场上的晚自习,篮球场的对角、校园漫步都可以成为合情合理的环境氛围。
2.2 学生宿舍是线,串联学生细胞,在家庭氛围中培育良性人际群落
宿舍既是学生学习、生活、休息的地方,又是同学们思想碰撞,人际交往频繁的重要活动场所。如果说学生是点,宿舍环境就是线,串联一部分学生。建立如家一样的亲情氛围,健康向上的宿舍文化能够补偿学生离家的失落感,稳定情绪;宿舍成员间的人际交往,在社会知识与行为规范方面起着交流和促进的作用。辅导员利用串联的线条,培育一个个良性发展的个性群落,充分运用宿舍成员间的优势互补和一致爱好,通过良性竞争和互帮互助,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宿舍内部的互帮互助有助于改变心理教育辅导员“单打独斗”的窘境,一位老师同时深入关注近百名学生不切实际,心理辅导的效果也难以体现,借助宿舍的特有氛围,可以使宿舍成员学会爱人和被爱。
2.3 班级课堂是面,铺陈学生组织,在学生活动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说宿舍是一个半公开的群落,那班级则是完全开放的场所,则是所谓的“面”,这是一个进行心理健康宣传教育的优质平台,有共同专业目标和学习定位的学生被聚集在班级、课堂中,通过专业课程的引导树立大学学习的信息,建立未来职业生涯的愿景。在班级的面中,通过有效的班委建制和管理机制,健全危机干预体系,通过开展集体性的健康咨询,及时把脉敏感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2.4 借助立体网络环境,虚拟平台触发学生真实情感
在新媒体时代,高校是中国社会“网络化”的发展前沿。广大学生在享受网络带来的信息迅捷的同时,也面临这网络引起的一系列身心问题。网络平台既是大学生沟通联络、获取信息、休闲娱乐的平台,也是“心理病毒”的源头和传播途径。新媒体的出现,对于心理养成处于活跃期的大学生而言,思想收到巨大冲击,容易出现认知失衡、人际交往能力下降、恋爱心理扭曲等问题。对于高职院辅导员来说,网络既是与学生沟通联络的优质平台,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阵地,同时又是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灾区。正确认知网络平台,有助于减少与学生之间的沟壑;合理运用网络平台,有助于扩展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的区域;有效地区分网络信息,有助于建立健全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辅导员应借助立体网络环境,营造真实人际交往,借用营销“O2O”理念,将网络背后的积极意义最大化。
3 围绕学生群体和学生事务2个维度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辅导员除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履行心理教育的职能外,根据学生类型的“量体裁衣”也尤为重要,高职院学生主要分以下几个方面:(1)针对90后群体心理引导;(2)针对贫困生的个体关爱;(3)针对赴外研修和中外合作班学生的思想教育;(4)针对学生干部的素质拓展。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 中学心理健康教育 整合
一、信息技术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意义
“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2001)》,以下简称《基础纲要(2001)》)是发挥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优势,实现培养适应未来挑战的高素质人才教育目标的理想模式。信息技术背景下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基础纲要(2001)》)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完善人格的有效途径。
二、信息技术与中学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有效性
(一)信息技术能提升中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实效
首先,激发学习动机。多媒体技术将心理学本上的书面文字转化为集图像、声音、色彩于一体的生动有趣的课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的综合刺激,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获取;信息技术将心理教育的难点形象直观化,通俗易懂的多媒体动画,能轻而易举突破重难点,有利于信息的理解、接受、记忆和保持;相比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多媒体课件提供给学生的视听冲击使单位时间内学生获取信息量最大化,能明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丰富的网络心理视频和相关电视栏目,如“心理访谈”等各种视频材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良好素材,借助信息技术,从中截取需要的部分,运用计算机的编辑功能对其进行取舍,将视频穿插于课堂教学,借助信息环境模拟出真实情境,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学校心理咨询学生的个案利用信息技术将其转化成Flas,既遵循心理咨询保密原则,又起到与传统讲述所不及的事半功倍的效果,极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其次,整合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通过学习者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交互活动获得的。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环节,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能实现将信息技术作为资料的来源和促进认知的工具,改变传统单一的接受式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在心理课教学设计中,就某心理主题预设学案,请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技术的开放性搜索和资源共享等功能尽可能多地收集与主题相联系的内容,作为课堂交流、讨论的素材,信息技术辅助下的探究能帮助学生找到学本上没有的大量关于主题的背景资料,充分准备前提下获得的学习成功,带给学生的是自我效能感,探究意识内化而成自觉是信息自信强化下的必然归宿。
再次,借助于网络发挥协作式学习的最优功效。“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以下简称《中长期纲要》)心理教育需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分析、综合基础上作出评价、取舍时,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协作式学习是促进学生通过“搜集信息―综合处理信息―选择最优方案”发展高级认知能力的理想教学策略。利用校园网开展同班同学间的协作学习,让学生在开放、安全感、互助的网络情境里发表己见、畅所欲言,能激发学生的潜能,在交流、分析、综合基础上,产生最佳方案;一些有共性的心理问题,如网络游戏成瘾、网恋等,利用校园网将这种协作式学习扩展到年级、校际;校际网络联合,将协作式学习推广至区域间;互联网能最大限度拓展学生视野,在更广阔的范围寻求异同。信息技术辅助下的协作学习过程隐含培养学生合作精神、集体意识和良好人际关系等心理教育的目标。
最后,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与心理学科整合素养。“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中长期纲要》)整合是把信息技术有机应用到心理教育过程中,使各教学环节在技术和内容融合、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达到教学相长,师生信息素质共同提高之目标。该目标要求一线心理教师充分理解整合内涵,将信息技术渗透入心理课的教学设计、课程实施、教学反馈等各教学环节中,实现技术形式与教育内容的最佳组合;通过实践、反馈、反思和总结,不断提高架驭信息技术的水平。
(二)信息技术具有独特的沟通功能
信息技术在解决学生心理困惑中具有传统方式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技术提供的网络通讯工具具有突破时空局限、及时性等传统方法无与伦比的优势:网上QQ、心理聊天室能消除腼腆性格学生直面心理老师时的害怕心理,让学生通过网络畅所欲言;网络心理论坛能集思广益;心理博客在记录心理成长历程中,同样也有心理治疗的作用;电子邮件让学生能随时随地接受心理老师的指导;网络的匿名性能充分实现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学生能在没有任何心理负担的情况下向老师求助。信息技术在矫治网络使用不当造成的网络游戏成瘾等心理困惑中具有独特功能,如带学生实地参观网络学院,与游戏软件制作专业工程师交流,通过亲手制作网络游戏,明白其真实情况,消除神秘心理,对学生摆脱网络游戏成瘾有明显的效果。青春期性心理涉及学生性发育过程中的疑惑,信息技术的隐蔽性特点有利于师生间就男女学生难以启齿的问题平等交流。
信息技术紧密家校联系。通过家校平台、网络手机等工具,老师和家长能及时取得联系,跟踪学生的心理轨迹,特别是在危机干预和需要特殊关心的学生中,信息技术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的完善
(一)避免信息技术使用的形式化
信息技术与心理健康教育整合中要避免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的“做秀”现象,处理好信息技术与传统媒体间的关系,用传统教学手段就能产生良好效果的教学内容没有必要浪费精力和时间编制多媒体软件,因此,教师要在深刻理解整合内涵的基础上,将信息技术与心理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找准二者的“整合点”,切实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
(二)整合中信息技术准确定位
理顺心理教育中教师的主导和技术手段的关系,信息技术是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但不能取代教师和课堂教学,在整合中要克服单纯的“技术决定论”,避免为了突出信息技术而忽视传统教育中教师的表情、语气、手势和眼神等灵性的人的因素。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师生间情感的互动、心与心的交流是任何信息技术都不能替代的,特别是在需要心理老师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的心理咨询活动中,信息技术更不能替代对真实生命的同感、理解和支持。
(三)心理健康教育信息资源的完善
相比语、数、英等主课,心理教育信息资源相对较少,制约了整合的效应。多媒体课件等教育资源的开发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繁重教学任务负担下的一线心理教师如果单独承担此重任,既勉为其难,又缺乏专业性,这需要有关部门合理配置专业化的信息技术和心理学科人力资源,共同开发出符合课程标准的科学、实用的优秀课件资源。
参考文献:
[1]魏宁.“学媒关系之争”对当前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践的启示.信息技术教育,2008,(02):5-7.
[2]昝得荣.现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优势之管见.青海教育,2008,(03):14-15.
篇9
关键词:技工学校 学生管理 对策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技工学校的教学和管理出现了许多新问题,面临着诸多新挑战,其中对技校学生进行有效管理是一个难点。
一、技校学生管理面临的新问题及原因
技校学生在行为上和道德修养方面存在许多不良现象,主要表现为打架斗殴、非法携带管制刀具、敲诈勒索、偷盗、网瘾、夜不归宿、旷课、抽烟酗酒等。技校生难教难管是技校面临的一大难题。
究其原因,首先,高校扩招带动普高升温,有意就读技校的学生不断减少,技校成为考不上高中和大学的无奈选择,而技校招生门槛也已基本降至零。技校生源成分日益复杂,主要是无法进入高中学习的中考失败者和其他各类社会青年,这些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不仅是学习上的差生,而且是行为上和品德上的差生,技校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给技校的教学和管理带来很多困难。其次,技校生源大多来自农村家庭和城市贫困家庭等社会弱势群体。学生家长很多都在外打工,对孩子疏于管教,学生很多都是留守儿童。再次,从技校自身来看,存在着自身建设的不足,在办学理念上重招生,轻管理,短线心态较强,缺少谋求长远发展的理念,所以,在招生上投入很多,而在教学和管理上的投入不足。
二、新形势下技校学生管理的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重塑学生的自信心
传统文化和社会偏见导致许多人认为到技工学校就读的都是差生,技校生也因此缺乏自信,有较强的自卑感,甚至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倘若学校没有对他们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就会丧失自我提高的信念,自我放弃,从而阻碍自己今后的成长、成才和成功。
而作为教育者的技工学校及其教师,要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不能以中学普通教育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不应随波逐流于社会的偏见,不能把这些学生当做差生看,而应该用积极的眼光重新看待这些学生,要付出爱心,不断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通过各种教育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不能只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学生,要为学生提供各种平台,让他们尽可能发挥自己的长处,找到成功的感觉,重拾自信。学校上下都应该转变思路,更新观念,创建服务型的管理模式,一切从学生的需要出发,关爱每一位学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2.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
首先,要建立一个校领导、中层干部、班主任等组成的梯形管理体系,同时还要建立一支由团委、学生会、班委会组成的学生自我管理网络。二者互为补充,学生管理涉及多个部门,需要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其次,要形成以班主任为主,教师、职工积极参与的全方位管理的态势,充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作用,齐抓共管,相互配合,形成合力,抓出成效。再次,要建立科学的学生评价标准,要全方位、多层次地评价学生,不仅要从学习成绩来评价,还要从思想品德、行为规范、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实践能力、合作意识等方面来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不断完善自我。最后要形成一套完整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量化管理。
3.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技校生源大部分是中学里成绩处于后半段的学生,素质普遍偏低,心理健康状况堪忧,加强技校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管理的一条科学途径。技校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同时又处于就业的前期,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并会表现为行为的失范,通过对个体的心理疏导,可以缓解学生的内心冲突,将其向健康的方向引导,培养良好心态。
具体做法可以引进和培养心理健康专业教师,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讲座,建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和团体心理辅导,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与校园文化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对班主任等相关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进行心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中去,引导学生克服由学习、就业和经济等方面带来的心理障碍,增强学生战胜挫折的信心,加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是学生在校期间生活和学习的主要场所,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达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目的。可以通过举办文艺汇演、运动会、演讲比赛、书法竞赛、技能竞赛、社团活动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也让学生在活动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
篇10
【关键词】和谐教育 高中 政治教学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社会更加和谐”的发展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了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和谐教育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指的是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学生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教育场中诸教育要素的关系,使教育的节奏符合学生发展的规律,进而使“教”与“学”产生谐振效应,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1〕和谐教育是新课程背景下每一个教育教学工作者必须不断探讨和研究的问题。下面笔者根据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教研工作,谈谈和谐教育对高中政治教学的几点启示。
一、高中政治教学应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实现和谐教育,从根本上应着眼于人的和谐发展,用科学的教育促进人的和谐发展。人的和谐发展,就是要实现人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和谐统一,实现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统一。〔2〕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教师不能仅重视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而要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体验,积极实施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和探究式教学,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使学生在学会主动获取知识的同时学会做人。另外,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别人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这就要求教师要承认和尊重学生在不同方面的个性,认真地分析他们的个性特点,在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因此,《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对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明确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通过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整合,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
二、高中政治教学应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
学生评价在学校各种教育评价中处于核心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教学过分注重政治理论知识和单一纸笔测验的评价方式,偏重的是考试成绩,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高中政治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和谐发展,应改变传统教学中的评价方式,全面动态地评价学生,既要评价学生掌握政治理论知识的情况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要考察学生在其他各方面的表现,如学生的思想是否发生积极地变化、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等等,同时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整个政治教学过程中,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作为教学评价的重点。除平时考试或阶段测验外,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如答辩、节目表演、产品制作、社会调查、论文撰写、行为观察、情景测验、学生成长记录、档案袋评价等〔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从多个角度全面评价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状况。
三、高中政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今科技日新月异,知识更新速度加快,教师要在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间内教授所有的知识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因此,学校教育的任务不只是传授现有的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每个人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这才是真正的和谐教育。而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要以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养成为根本。中学时代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关键时期,这是由中学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所决定的。在高中政治教学中,同样的学习内容,不同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同。除了学生学习基础的差异之外,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是重要的原因。所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努力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重视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教师首先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重要性,然后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训练,如先预习后听课;上课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课;先复习后做作业;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政治理论知识等。
四、高中政治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是学生个性和谐发展的基础。目前的高中生是在新的历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90后学生,他们有着独立的个性,开放的思维和叛逆的性格,同时他们也受到了来自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因而不可避免地产生一系列的问题。但由于现在许多学校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而且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也是次数有限,而政治学科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起着独特的作用,重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高中政治教学的重要内容。因而,教师在政治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心理现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心理氛围和挖掘政治学科内容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科学的思维方式教育,法制教育,市场经济的道德观念和竞争意识教育,社会理想信念教育等,帮助学生调节自我,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克服不良心理障碍。〔4〕
五、高中政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充满活力”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更是对和谐教育的要求。而高中政治课在许多学生眼中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课程,理论知识抽象严肃,容易让学生产生空洞、枯燥的感觉,减弱了学习政治的兴趣和热情。高中政治教学要“充满活力”,教师就应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首先,教师在讲授政治理论知识时可以联系实际,特别是联系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以及学生的所见所闻进行讲授。其次,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想一想”、“查一查”、“议一议”、“名人名言”、“阅读思考”等内容,通过提问、讨论、辩论等形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参与到教学中来。最后,教师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所讲内容对重难点问题灵活运用表格、图文等直观的板书形式,也可使用投影仪和多媒体等现代教学手段,使抽象、复杂的知识变得直观、具体。〔5〕
六、高中政治教学应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现代社会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正因为有了合作,人类社会才能井然有序、运转自如。合作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因而,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和谐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合作学习对促进学生和谐发展的意义,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课堂氛围和环境,在研究学生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合理设计合作环节与合作时间,优化合作学习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交流与合作能力,使课堂教学真正焕发出活力。另外,在高中政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课前共同预习、课堂同桌讨论、小组相互交流等形式开展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教育的和谐。和谐教育,不仅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也是广大教育教学工作者追求的目标。高中政治教学中通过渗透和谐教育的理念,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和谐充分发展,是现代教育教学的新要求。
参考文献
1 朱燕 .和谐教育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159~161
2 庄金品、徐少云 .和谐教育.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6(5):2~3
3 李咏梅.思想政治课“和谐教育”的思考与实践和谐教育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社, 2005(11):100~102
- 上一篇: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 下一篇:煤矿后勤服务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