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的推广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4: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建模的推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建模的推广

篇1

为了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数学建模,以便于本协会其他活动的顺利开展,在新生报到后,我们以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契机,通过宣传和组织,展开数学建模推广活动,向广大同学介绍数学建模相关知识,推广月的主要内容有:数学建模竞赛的介绍,数学建模所涉及的数学知识的介绍,数学建模相关软件的推广等。推广月活动的主要形式是:横幅、宣传材料、人工咨询等。

二、组织学生参加每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一年一度的高教社杯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将于9月15日左右如期举行,届时本协会将在相关指导老师的统一安排下,组织参赛队伍参加此次大赛,力争为我校争取荣誉。

三、年度会员招收工作。

在校社团管理部统一安排的时间,展开新会员招收工作,主要针对大一新生,并适量吸收大二学生,为协会增加一些新鲜力量,为协会的长足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招新活动将持续两到三天,在两校区同时进行。

四、干事招聘会。

在招新活动结束后,我们将在全校范围内的,由协会内部主要负责人组成评审团,通过公开招聘的形式,招收一批具有突出能力的新干事,组成一支新的工作人员队伍,为更好的开展协会活动和服务会员打下基础。招收新干事部门有:办公室、外联部、实践部、宣传部、科研部、网络信息部。

五、数学建模专题讲座。

邀请本协会指导老师廖虎教授、余庆红、吴文海等,举办三到四次数学建模专题讲座,为广大同学提供一个了解数学建模、学习建模知识的平台。

六、会员大会。

拟于每年10月下旬和12月上旬,召开两次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数学建模协会会员大会;会间将有请协会的辅导老师:廖虎教授、余庆红、吴文海等和其他兄弟协会。届时几位辅导老师将介绍数学建模的意义和魅力,并讲述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的来历、发展、参赛形式和我校每届参与大赛的获奖情况等,让新会员更快的认识数学建模,并激发其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其更好的参与以后协会的活动。

七、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为进一步提升我校学生参与数学建模的积极性,提高数学建模的广泛参与性,我们拟于每年11月中旬举办西安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第二届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大赛将分为4组,针对不同层次的大学生评选出获奖作品。比赛结束之后将举行颁奖大会,为各个参赛组获奖选手颁发奖品。

八、数学建模经验交流会。

为加深我校学生对数学建模知识的了解,帮助同学们参与到数学建模事业中去,我们拟邀请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奖选手与协会会员一起交流比赛经验,并由获奖选手回答提问。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数学建模;应用与创新能力

0 引言

独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构建“横向可以转移,纵向可以提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所谓应用与创新能力就是人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人们产生新认识、新思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1]。而数学建模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象,根据其内在规律,对客观事物做出一些必要的简化和假设,并进行合理的抽象和量化,然后利用公式进行模拟和验证的一种模式化思维方式[2]。由此可见数学建模是联系实际问题与数学的桥梁,通过数学建模可以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推广,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开始积极探索数学建模与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1 在独立学院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意义

独立学院的学生基础介于普通本科与高职之间,相对于普通本科,基础较差;相对于高职较好。他们学习态度不够端正、目的不够明确、基础不扎实,不善于把学过的知识和思想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应用能力不足。但大部分同学个性较为张扬,兴趣爱好广泛,思维反应能力相对比较好。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独立学院的教学主要有以下特殊性:学生基础较低;人才培养目标不同;教材和教学内容偏难;教学理念还未完全成型的新局面。另一方面独立学院教师以中青年为主,教学水平有限。在教学内容处理和教学方法上,不注意挖掘应用能力培养的素材,课堂讲授方法简单,甚至填鸭式的满堂灌,调动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抑制了应用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数学建模涉及领域广泛,建模方法形式灵活。数学建模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开展讨论和辩论,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可以提高学生运用知识和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培养团结合作精神。通过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全面培养,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活动,又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数学建模竞赛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应用和创新能力,而且可以提高一个学校的综合办学能力。因此,数学建模对提高改进独立学院办学,更好地培养独立院校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2 通过数学建模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途径

2.1 改革教学方法,在大学数学课程教学中融入数学建模

独立学院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对枯燥、抽象的数学比较缺乏兴趣。独立学院教师以中青年老师为主,教学模式教学理念还没有成型,可采取翻转课堂、对分课堂、案例式或探究式教学。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成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指导学生进行相互交流、自主探索。教师精选实际案例,简化成数学建模问题,由学生个人或小组在课外完成解答任务。通过数学建模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知识,而且可以不断提高学习积极性、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应用能力。

抽象的数学与实际问题有紧密联系,很多数学概念、方法、思想均可巧妙而自然地在现实中表现出它的本质和话语内涵,而构建模型的合理化、自然化应当是把握这种联系的关键[3]。精选合适的教学内容融入数学建模,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导数的概念中引入变速运动的瞬时速度模型、切线斜率模型;在重要极限公式中融入银行复利模型;在定积分中融入曲边梯形面积、变力做功模型等;在微分方程可以引入马尔萨斯人口模型、Logistic阻滞增长模型等。数学建模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数学与现实生活以及其他学科的联系;体验到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通过数学建模不但提高了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2 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培养独立学院学生综合素质

独立学院的教学课时相对普通本科院校较少,可以成立数学建模协会,组织对建模感兴趣的同学在课外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由数学建模指导老师定期开设讲座,精选简单的数学建模问题,指导学生自主探索和解答,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应用能力。2015年华东交通大学理工学院首次开设《数学建模自强创新班》,向学生介绍历届比赛试题例如:DVD在线租赁问题、抢渡长江问题、艾滋病疗效评价问题、高等教育收费标准探讨等,并与学生一起讨论如何去解决。为加强同学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创新班》增设无领导小组讨论训练,培养学生的组织协调能力。开设数学建模公选课,扩大数学建模的学习范围,让更多的同学提高他们的应用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为毕业以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独立学院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对于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应用与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具有积极的作用。

2.3 以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培养独立学院学生应用创新能力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日益发展,数学建模竞赛也迎来了全面推广,目前已经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以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为载体,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知识应用能力,而且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4]。数学建模竞赛的题目是将工业技术、经济管理、生物医学、生态环境等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简化加工而成,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基本数学知识和建模方法,通过查阅资料对问题进行全面地分析,找出解决问题所要使用的方法和工具,即要求建模者具备一定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3]。数学建模没有标准的答案,即使是对同一问题进行解答,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思路,具有较大的空间给参赛者发挥创造能力。不同数学模型的解答可能来自于不同领域的专业知识,求解过程以及运算比较复杂,学生需要通过自学并掌握这些专业知识来解决问题。竞赛过程最大潜能地调动了学生们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因此,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对于加速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创新型人才具有十分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3 结束语

通过我院一系列数学建模活动实践,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各类学科竞赛成绩名列全省独立学院前列。2014-2015年我院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 2 队获全国二等奖,3队获江西省一等奖,4队获二等奖,5队获省三等奖;在高等数学竞赛中获得省一等奖2人,二等奖5人,三等奖9人;在机械创新设计大赛中获得全国二等奖1项,省一等奖2项,取得我院历史最好成绩。通过数学建模及数学建模竞赛,独立学院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全面发展。在独立学院推广数学建模,可以促进应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刘翌.数学建模对高职院校学生应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及实践[J].江西学院学报,2012,6.

[2]李大潜.中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篇3

数学建模,旨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它的实际性和创造性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接受.数学建模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释生活难题,而且可以通过实际生活的案例来提高学生接受数学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效果.因此,数学建模教学应被大力推广.

2高中数学建模教学出现的问题

目前许多高中数学课本中将有关数学建模的内容都分散于各个教学单元中,使其内容失去了连贯性,学生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大大降低了数学建模教学的优势和目的.另外许多高中生在学习数学建模的过程中存在或多或少的障碍.高中生由于地区或者其他原因,对于现实问题的洞察能力和数据的处理能力均有限,导致数学建模教学不能顺利地进行.另外,许多教师对于建模的教育理念存在偏差,不重视数学建模,因此,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3加强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对策

1)重视各章前问题教学高中数学课本在每章前面均有一个关于本章教学内容的实际问题,而通过重视各章前问题教学,可以引发学生对于数学建模的兴趣,从而使得学生明白数学建模教学的意义.例如,某公园有个大型摩天轮,该摩天轮可以吊起78个客舱,一次能运载350个乘客.坐该摩天轮从开始到最后需要耗时30min,转速为5m•min-1.问,乘客乘坐该摩天轮时,从摩天轮的最低点开始计时,他所处的高度h与所坐的时间t的关系,并用数学模型解释.这个章前问题就是典型的运用数学模型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因此,高中数学教学应加强章前问题教学,培养学生重视数学建模的意识.

2)加强数学开放题教学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加强数学开放题的教学提高数学建模教学效果.因为数学开放题可以锻炼学生开放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开放题可以接近生活中的现实问题,例如,随着科技的发展和能源的消耗过剩,现今市场上出现3种汽车类型,一是传统的以汽油为原料的汽车,二是以蓄电池为动力的车,三是用天然气作为原料的汽车.通过对这3种类型的车使用原料成本进行分析比较,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汽油价格的变化对这3种车所占市场份额的影响.这种开放性的试题,没有具体的答案,只要学生所建的数学模型能够将问题说得通,都算是成功的数学建模.

3)注重案例式教学注重案例式教学是值得教师学习的提高教学效果最有效的方法.通过分析典型的数学案例理解建模的优势,提高数学建模的教学效率.例如,甲、乙2人相约到某地相遇,该地距离出发点为20km,他们约定一个人跑步,而另外一个人步行,当跑步者到达某个地方后改为步行,接着步行的人换成跑步,再步行,如此反复转换,已知跑步的速度是10km•h-1,步行的速度是5km•h-1,问至少花多少时间2人都可以到达目的地.这种相遇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经常见到,这是一种典型的案例题,通过典型案例的数学建模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对问题更加印象深刻,而且可以使得学生更容易接受数学建模教学的方式,从而提高数学建模教学的效果.

篇4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普及,使得数学知识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实际问题之中。数学模型主要是使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数学是人们掌握和使用数学模型这个工具的必要条件和重要的基础。没有广博的数学力学知识,严格的数学力学思维训练,是很难使用数学力学模型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因此,数学模型是连接实际问题和数学理论的中间桥梁。

数学模型是一种具有创新性的科学方法,它通过抽象和简化,使用数学语言对现实问题进行简化,以便人们更加深刻地认识所研究的对象。数学模型不是对于现实系统的简单模拟,它是人们用以认识显示系统和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数学模型是对现实对象信息进行提炼、分析、归纳、翻译的结果,它使用数学语言精确地表达了对象的内在特性,然后采用恰当的数学方法求解,通过数学上的演绎推理和分析求解,进而对现实问题进行定量分析和研究,最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之目的。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第一步必须要面对实际问题中看起来杂乱无章的现象,从中抽象出恰当的数学关系,用数学符号和语言把这个数学关系描述为数学公式,这个过程就是数学建模。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不但增强了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协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奉献意识,更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我国,创办于1992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每年一届,目前已成为全国高校规模最大的基础性学科竞赛,也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数学建模竞赛。2013年,来自全国33个省/市/自治区(包括香港和澳门特区)及新加坡、印度和马来西亚的1326所院校、23339个队(其中本科组19892队、专科组3447队)、70000多名大学生报名参加本项竞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传统的数学教学已经阻碍了高等教育的发展,因此数学建模教学课程的创设也就成为高等学校改革的突破口。通过何种手段实施数学建模思想,采取何种数学建模教育来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也就成为高校教师教学中的一个重大课题,培养学生应用数学建模的意识和能力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

一、数学模型的分类

数学模型的分类繁多,但是按人们对事物发展过程的了解程度可以分为:

白箱模型,指那些内部规律比较清楚的模型。如:力学、热学、电学以及相关的工程技术问题。

灰箱模型,指那些内部规律尚不十分清楚,在建立和改善模型方面都还不同程度地有许多工作要做的问题。如:气象学、生态学、经济学等领域的模型。

黑箱模型,指一些其内部规律还很少为人们所知的现象。如:生命科学、社会科学等方面的问题。但由于因素众多、关系复杂,也可简化为灰箱模型来研究。

二、数学建模的过程

一般说来,建立一个能够反映现实问题的数学模型必须经历几个过程(图1):

第一,建立模型的准备,在建模前首先通过搜集相关资料来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知识。根据题目的要求,明确其实际意义,有目的地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数据,尽量弄清研究对象的特点,用数学思路贯穿问题的全过程,初步确定用何种数学工具建立哪一类数学模型;

第二,模型假设,这是建模的关键一步。根据研究对象的特点和研究目的,抓住问题的主要方面以及本质,忽略次要因素。对研究问题做出必要的、合理的假设,从中将实际问题抽象并简化出一个简单化的数学问题;

第三,模型构成,分析处理已有的数据和资料等,在已做假设的基础上,综合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选用合理的数学语言、符号、图形并分析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来描述研究对象。所采用的数学工具要尽量简单,其模型也一定可行,能够方便地用数学工具求解;

第四,模型求解,所建立的模型必须是可行的,根据不同的数学模型要用到相应的数学方法来求解其结果,即能够使用数学工具(Fortran,Matlab,C++等),对模型进行求解(解析解或近似解);

第五,模型分析,对模型求解的结果进行数学上的分析(误差分析,统计分析,灵敏度分析和稳定性分析等),分析模型中各个参数之间的相互关系,同时还需要根据所得结果给出数学式的预测和最优决策、控制等,指出结果的实际意义和模型的适用范围等;

第六,模型验证,将模型分析的结果运用懂时间问题的解决中并和实际情况比较,用时间的现象和数据来验证模型的合理性、实用性、可靠性和准确性等。如果求解结果为数值解,还要同时考虑所得到的误差应该在实际问题允许的误差范围之内。若比较相互吻合,说明模型是合理正确的。反之,则说明模型是失败的,问题可能出在假设上,此时应根据检验的情况对假设进行不断的修改并完善数学模型,重新求解进行分析,知道分析结果和实际情况符合,并且可以满足精度要求,则认为模型可行,便可以进行模型的应用和推广。另外,一个正确的模型不但可以解释已知现象,而且还可以预测一些未知情况;

第七,模型应用,将验证正确的数学模型进一步推广到一些实际领域内,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在应用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从而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最终产生经济效益。

图1

可见,完整的数学建模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建模过程中,就要把本质的东西及其关系反映进去,要真实地、系统地、完整地、形象地反映客观现象,若结果不理想,还得修改模型,重复上述过程,以期达到理想的结果。要想获得一个比较正确的数学模型,就必须熟悉并掌握一些建模的方法。

三、数学建模教学的改革

数学建模教学在高等学校实现素质教育及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是对加强学生知识,技能、能力、创新和综合素质培养这一中心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国外的一些院校对数学建模教学的环节非常重视。然而,我国的数学建模却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以我校的数学建模教学为例,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学方式单一,往往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先把板书写好,然后按照固定的模式一步一步操作下去,台下学生快速地记笔记,课后按部就班地完成作业。这样就导致有的学生虽然可以完成作业,但是不能够真正地理解数学建模的原理,不会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从而难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 题。第二,教学内容陈旧,始终处于停滞状态,局限于书本上的例题,这些例题往往和时展相脱节,教学内容已经不能适应相应的社会发展要求。第三,数学建模课程缺乏时代性,学校没有形成对应的管理机制去监督数学建模教学的改革,现有的教学缺乏针对性,没有达到与时俱进。甚至,有的高校教学内容沿用了几年甚至十几年一成不变的教学大纲,以至于学生后来工作后无法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工作中从而满足自己的工作需要,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针对以上数学建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改革创新:

(一)传授模式的改变

数学建模是一个老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为了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改变教师一人讲授的传统方式,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教学。学生既是被动接受知识的载体,又是整个过程的主要参与者。期间老师可以将该讲授内容以录像、动画和视频的形式表现出来,也可以通过讲授并且启发提问的方式,便于学生思考、提问和讨论、从而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建模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往往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此时老师和学生必须进行实际背景调查,每个学生都应该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以便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另外,在课堂上还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没有一个数学模型可以完全解决实际问题。反之,同样的一个问题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解决方案,基于假设的不同就会有这样那样的数学模型,教师和学生应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力争有一个满意的解答。

(二)传授内容的改革

数学模型教学内容的选取上,优先关注那些教学插件的典型性和案例背景的实用性、前沿性和数学方法的综合性的例题。内容上,应该尽力精选一些实际应用的例题进行建模教学示范,所选的数学模型不但要密切联系生活,更要和本专业课程紧密结合。通过展示这些例题的建模过程,不但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于数学建模原理的理解,还应该使学生明白如何将本专业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转换为理论问题,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引入数学软件, 开设数学实验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空前发展,对于数学模型的求解完全可以借助于一些数学软件来快速实现。这就要求在大学课堂中除了要求学生掌握建模原理之外,更应该要求学生了解和掌握利用数学工具(C语言,Matlab,Maple,Mathematica,Gauss,Xmath等)来计算和解决比较复杂的科学问题。因此,必须开设相对应的课程以普及和介绍数学软件的各种运算和图形处理功能,同时还根据专业情况利用各个软件现有的工具箱来简化建模过程和扩充符合计算功能和仿真功能。在此基础之上,把数学工具软件应用到现有的数学建模教学中,可以提高数学建模的效率和质量,丰富了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手段。

四、结语

目前,欧美国家的一些学校和教师早已经把数学建模实验课运用到实际中,切实发挥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问题能力,培养了一大批能为社会作贡献的科学家。作为发展中的国家,我们更应该重视数学建模教学质量的提高,切实实现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教育模式。然而,数学建模教学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就要扬长避短,抛弃陈旧观念,为高等学校的改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参考文献]

[1] 李晓莉.数学建模的教学与实践[J].铁道师院学报,2002,(2).

[2] 陈国华,黄勇,江惠民.数学建模与素质教育[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3,(33):110-112.

[3] 冯永明,张启凡,刘凤文.中学数学建模的教学构想与实践[J].数学通讯,2000,(7):56-57.

篇5

【关键词】 数学建模 建模方法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4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6(b)-0035-01

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当需要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和研究一个实际问题时,人们就要在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对象信息、作出简化假设、分析内在规律等工作的基础上,用数学的符号和语言,把它表述为数学式子,也就是数学模型,然后用通过计算得到的模型结果来解释实际问题,并接受实际的检验。这个建立数学模型的全过程就称为数学建模。

1 数学模型的基本概述

数学模型就是对于一个特定的对象为了一个特定目标,根据特有的内在规律,做出必要的简化假设,运用适当的数学工具,得到的一个数学结构。数学结构可以是 数学公式,算法、表格、图示等。数学模型法就是把实际问题加以抽象概括,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利用这些模型来研究实际问题的一般数学方法。教师在应用题教学中要渗透这种方法和思想,要注重并强调如何从实际问题中发现并抽象出数学问题,如何用数学模型(包括数学概念、公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来表达实际问题。

2 数学建模的重要意义

电子计算机推动了数学建模的发展;电子计算机推动了数学建模的发展;数学建模在工程技术领域应用广泛。应用数学去解决各类实际问题时,建立数学模型是重要关键。建立教学模型的过程,是把错综复杂的实际问题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的过程。要通过调查、收集数据资料,观察和研究实际对象的固有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问题的主要矛盾,建立起反映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然后利用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折和解决问题。数学建模越来越受到数学界和工程界的普遍重视,已成为现代科技工作者重要的必备能力。

3 数学建模的主要方法和步骤:

3.1 数学建模的步骤可以分为几个方面

(1)模型准备。首先要了解问题的实际背景,明确建模目的,搜集必需的各种信息,尽量弄清对象的特征。(2)模型假设。根据对象的特征和建模目的,对问题进行必要的、合理的简化,用精确的语言作出假设,是建模至关重要的一步。(3)模型构成。根据所作的假设分析对象的因果关系,利用对象的内在规律和适当的数学工具,构造各个量间的等式关系或其它数学结构。(4)模型求解。可以采用解方程、画图形、证明定理、逻辑运算、数值运算等各种传统的和近代的数学方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5)模型分析。对模型解答进行数学上的分析,特别是误差分析,数据稳定性分析。

3.2 数学建模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

a.机理分析法。根据对客观事物特性的认识从基本物理定律以及系统的结构数据来推导出模型。(1)比例分析法:建立变量之间函数关系的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2)代数方法:求解离散问题(离散的数据、符号、图形)的主要方法。(3)逻辑方法:是数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方法,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等领域的实际问题解决对策中得到广泛应用。(4)常微分方程:解决两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关键是建立“瞬时变化率”的表达式。(5)偏微分方程:解决因变量与两个以上自变量之间的变化规律。

b.数据分析法:通过对量测数据的统计分析,找出与数据拟合最好的模型

可以包括四个方法:(1)回归分析法(2)时序分析法(3)回归分析法(4)时序分析法

c.其他方法:例如计算机仿真(模拟)、因子试验法和人工现实法

4 数学建模应用

数学建模应用就是将数学建模的方法从目前纯竞赛和纯科研的领域引向商业化领域,解决社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接受市场的考验。可以涉足企业管理、市场分类、经济计量学、金融证券、数据挖掘与分析预测、物流管理、供应链、信息系统、交通运输、软件制作、数学建模培训等领域,提供数学建模及数学模型解决方案及咨询服务,是对咨询服务业和数学建模融合的一种全新的尝试。例如北京交通大学在校学生组建了国内第一支数学建模应用团队,积极地展开数学建模应用推广和应用。

5 努力倡导数学建模活动的要求

5.1 积极开展数学建模活动,鼓励大家积极参与

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学校可以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可以是竞赛制的和非竞赛制的,应当对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建模活动要有规章制度,要比较正规化,否则可能会达不到预期效果,而且建模过程竞赛要保证公平、公开,保证学生不受干扰影响。

5.2 巩固数学基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首先数学建模需要扎实学生的数学基础,同时学生要具备较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抽象能力,还有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假设教学课堂中过于枯燥无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倦情绪,不利于学习。数学建模过程本质是比较有趣的过程,是对实际生活进行简化的一个过程,生动和有实际价值的。鼓励学生相互交流,促使学生用建模的思维方法去思考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表现优秀的同学可以适度给予奖励评价。

总之,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积极地激发学生的潜能。数学应用与数学建模目的是要通过教师培养学生的意识,教会学生方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创新,从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随着学生参加数模竞赛的积极性广泛提高,赛题也越来越向实用性发展。可以说正是数学建模竞赛带动了数模一步一步走向生产和实践中的应用。所以,数学建模广泛应用必成为了社会的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 郑平正.浅谈数学建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J].考试(教研版).2007(01).

篇6

【关键词】高中学生数学建模思想

数学建模就是用数学语言、数学符号描述实际现象,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它是将纷繁复杂的实际事物进行一种数学简化,抽象为合理的数学结构用它来解释特定现象之间的数学联系。数学本身就是实际应用中产生发展的,要解决实际问题就需要建立数学模型。数学建模对于高中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数学定理和公式的简单掌握,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系统掌握相关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受到良好的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的基本训练,在思维方法上得到提升,以联系的观点来进行知识的汲取、归纳、分类和应用。

数学建模是学习数学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最佳结合点。在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使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理解实质,注意变式,要抓住模型的组成结构、性质、特征,摒除本质以外的东西,特别是要抓住几何大量的基本定理、公式模型。加强比较,注重联系,模型之间有区别,条件图形的丝毫改变,都可能涉及模型的改变。有时一个题目往往是多个模型的综合运用,一方面狠抓基础,另一方面多练综合题。归纳总结,提炼模型。模型不只是书本上的,还有是在练习中归纳总结的。对平时练习中的重要结论、规律要注意把这提炼成一个模型。建立数学模型是数学知识与应用的桥梁,学习和研究数学模型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是数学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更重视从实际问题中引出新概念、新知识并注意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及抽象、分析、归纳、综合的能力,使学生逐渐理解和掌握数学建模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意识、实践能力。

数学建模、高中数学、应用数学来源于实际生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涉及到如何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数学就是对于模型的研究。 在高中数学中,应用题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密切,是实际问题的一个缩影,解答问题主要表现在建立数学模型。如果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能够运用好数学建模这个杠杆,不仅能提高解题速度和解决问题,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思维能力。 数学建模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教师针对任何问题都要引导学生用数学思维去观察、分析,然后从繁琐的具体问题中抽象出我们熟悉的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树立建模思想,利用建模思想解决问题与普通的课堂解题思维有明显的不同,这就需要学生能够转变思考角度,灵活地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去,而这个过程教师的引导是必不可少的。⑴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情感 :要发挥多媒体技术手段的优势,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学生的认识水平设计和应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动的问题情境为学生提供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机会,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建模活动。⑵重视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由于知识产生和发展过程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数学建模思想,例如数学概念的建立数学公式的推导,因此老师既要重视实际问题背景的分析、参数的简化、假设的约定,还要重视分析数学模型建立的原理、过程。数学知识、方法的转化、应用,不能仅仅讲授数学建模结果而忽略数学建模的建立过程。⑶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教学时应当采用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法,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渗透数学建模方法,努力推广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将有效地提高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建立数学模型是一个从实际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实际的转换过程要让学生接受这样一个复杂的过程,教师就应对建模教学有一个清晰透彻的认识。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建模的教学环节是将实际问题抽象简化成数学模型,求得数学模型的解,检验解释数学模型的解,并将其还原成实际问题的解,从而最终解决实际问题。课程特点决定每一个环节的教学都要把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置于首位,教师要激励学生大胆尝试,鼓励学生不怕挫折失败,鼓励学生动口表述、动手操作、动脑思考鼓励学生要多想、多读、多议、多讲、多练、多听让学生始终处于主动参与主动探索的积极状态。

篇7

关键词: 数学建模 研究性学习 融合

数学建模融入研究性学习,秉承知识是由学生通过自主建构而获得的理念,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建模、证明等探究性活动,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1.数学建模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

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对数学学科内容相关课题的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一种数学的思考方法。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建立数学模型是一种十分有效的研究性学习方法,教学中通过对教材的必要加工,积极地捕捉相关的建模课题内容,以建模形式展开数学概念、命题的研究性学习,能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现实,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题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紧扣所学理论知识,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有所用,实际问题教学以建模为过程,使学生的思维由课堂内向课堂外延伸。

2.数学建模与研究性学习融合的策略

2.1知识模型化

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也是数学知识的归宿,任何数学概念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它的原型,将知识模型化,力求体现“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知识与拓展”的教学模式,通过学生自己的观察、归纳、类比、猜想、建模、证明,以及调查研究、动手操作、表达与交流等研究性活动去获取知识,进而获得相应数学思想方法和技能。

2.2暴露思维过程

数学教学缺乏创新性的重要原因就是重结果,轻过程,使得问题情境言简意赅,封闭性强。数学建模融入研究性学习中就要“复原”隐藏在结果背后的过程,延缓结果出现的时间,将数学概念、定理、解题都要作为“过程”来进行,充分展现概念、定理、法则的形成过程和问题解决方法的获取过程,在思维过程中将知识的精华,把思想方法的实质内化于学生的认识结构中,从而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2.3数学建模贯穿于研究性学习中

数学建模融入研究性学习,要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确立知识生成与数学建模相融合的教学内容和组织方式,在教师的计划指导下,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主动地从自然、社会和自身生活中选择研究问题,展开知识的生成过程,并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进而形成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数学建模与研究性学习的融合,不仅能应用于问题解决过程,而且能应用于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应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之中。

3.数学建模与研究性学习融合的教学设计

数学建模与研究性学习相融合的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发展性,重视过程化,在引入环节中以简单的建模形式展开数学概念,命题等理论体系,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在中间环节应设计出不同类型的探索方法与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操作去发现规律,处理好学生的自主性与协作性的关系,小结环节在学生总结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基础上,希望学生自己总结出在思维方法上的收获。

4.数学建模与研究性学习融合的运用

围绕模型问题来组织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在分析信息、提出模型假设、求解、分析、论证等过程中,充分提高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购买一件售价为5000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方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购买后一个月第一次付款,再过一个月第二次付款,如此下去,共付款5次还清。如果按月利率0.8%,每月利息按复利计算(上月利息要计入下月本金)。那么每期应付款多少元?(精确到1元)

不少的学生认为买5000元商品,每次付款1000元即可;教师引导建模:假如商家愿意这样当然可以,但是和一次性付款5000元比较,商家是否吃亏了?这时的课堂气氛立刻活跃起来,学生思考讨论后认为,和一次性付款5000元比较,商家确实吃亏了。因为5000元存入银行还有利息,商家会产生效益,所以这5000元必须考虑利息。按题意,以月利率0.8%,按复利计算比较合理。5个月后5000元的价值应该是5000(l+0.8%);学生建模思维调整――在理解复利的意义后,许多学生开始认识到问题的复杂性,但仍有部分同学提出每月付款5000(1+0.8%)/5(元)。对这种算法,教师不要立刻否定,要作进一步分析,调整学生建模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教师进一步引导:这样付款商家当然不吃亏,但是如果你去买东西,这样付款你吃亏了吗?问题提出后,学生普遍认为顾客吃亏了,因为顾客每一次还的钱也应该计算利息;学生建模思维调整:学生认识到若商家的5000元折算成5个月后的钱要算5个月的利息,那么顾客第一次还的钱也应计算4个月的利息,第二次还的钱应计算3个月的利息……得到解法后,教师引导学生建模思维调整:探讨不同的解法,钱是增值的,钱能变钱。上面的解法是把欠款和还款计算利息折算成5个月后的钱考虑的,能否把还款折算成现在的钱考虑呢?学生讨论得到一些解法;教师深化建模调整:我们能否给出分期付款问题的一般计算公式呢?购买一件售价为a元的商品,采用分期付款的方法,每期付款数相同,要求在m个月内将款全部还清,月利率为P,分n(n是m的约数)次付款,求每次付款的计算公式,经学生讨论研究得到解法后,教师再进一步深化建模调整:发现问题的本质特征,上面的方法可以推广到其他实际问题中去,如木材砍伐、人口增长,等等,整个过程中把数学建模方法融入到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数学建模融入研究性学习是通过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实践知识与书本知识,以及各学科知识之间的有机结合,通过与研究相类似的认知方式和心理过程来了解、接受、理解、记忆和应用所学习的内容,建立各自的知识结构、技能结构和能力结构,为发展创新、创业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数学建模 数学实验 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11-0007-02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自199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以来,其竞赛规模逐年扩大,影响力也日益增强,现已成为教育部支持的科技竞赛之一。数学建模竞赛的开展让大家看到了数学在其他领域的重要作用,同时也促使数学学科中产生了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分支——数学建模。为了更好地备战数学建模竞赛,高等院校纷纷开设数学建模、数学实验等数学建模类课程,同时,随着课程的开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数学建模类课程如何教学才有显著的教学效果,如何与数学基础类课程相结合以促进工科数学类课程的教学改革等。

数学建模类课程是指数学建模及数学实验等相关实验课程,它具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识覆盖面广、实践性与探索性等特点,对于改变本科生对传统数学“无用论”的看法,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对定位于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独立学院来说数学建模更应该得到推广和发展,独立学院数学建模类课程的探索与研究也显得尤为重要。

一 当前独立学院数学建模类课程教学的回顾与现状

自2008年我院正式派5队学生参加数学建模竞赛起,我院就开始将数学建模、数学实验作为选修课程在全院范围内开设,分别设置为24学时。数学建模课程以姜启源版《数学模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三版)作为参考教材,以讲授初等模型为主,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基本的建模方法、建模技巧,掌握一些具有共性的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培养初步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数学建模方法。数学实验课程以姜启源版《数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二版)为参考教材,重点介绍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学求解及作图,同时让学生了解数学实验的方式、方法及作用,能够初步使用相关数学软件Matlab、Lingo等。这两门课程最初分在两个学期(第三、四学期)开设的,后来在同一个学期(第四学期)同步开设。刚开始由于了解数学建模的学生不同,所以选修两门课程的学生仅限于想参赛的学生。随着数学建模竞赛获奖及影响力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学生争先恐后地选修这两门课程。但由于数学建模授课仍采用“老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的板书形式,与传统数学类课程教学没什么不同,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出现缺课现象,甚至出现厌学的情绪。针对这种状况,我院数学教研室首先对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进尝试,改变单纯的板书形式,根据实际的教学内容与有限的课时制作多媒体课件,将其与板书相结合应用到数学建模课堂中,其中增加了建模题目涉及的背景问题详细介绍、相关领域专业知识的补充等,同时,针对实际问题展开以小组为单位的课堂自由讨论,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其次,将高等数学的内容融入到数学实验课程,利用数学软件求解高等数学中繁杂的计算,让学生体会到运用软件的便利,能够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虽然对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数学建模理论化的教学和两门课程分离教学的状况使得很多学生仍有困扰,真正遇到数学建模题目后不知如何建模,建模后又不知如何利用软件求解。

随着我院对数学建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从今年开始我院已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两门课程合并进行教学,设置为32学时,理论授课与上机实践学时各占50%。在这门课上,教师将数学建模理论与数学软件的使用联合教学,引导学生在对实际问题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后直接利用数学软件对所建模型进行求解,使得学生形成对实际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的完整体系,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论与上机实验脱离的“两开式”教学的缺陷。

二 独立学院数学建模类课程教学的探索与研究

目前,我院已连续5年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3项,广西区级奖19项,每年获奖率居广西区参赛独立学院前列。我院能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良好的成绩,一方面是得到了学院领导的重视和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是我院在数学建模类课程教学方面进行不懈的努力,积极探索适合独立学院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数学建模类课程实践教学体系。

1.建立以数学建模理论课程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

针对独立学院学生数学基础薄弱的状况以及数学建模课程自身的特点,独立学院开设数学建模课程不应以追求高深的数学知识以及数学模型对现实世界的精确描述为目的,而是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与兴趣,以注重培养学生自学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应用意识、实践意识以及创新意识,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数学建模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地提高为目标。为此,独立学院应建立以数学建模理论为基础的实践教学体系,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理论授课阶段。每年的春季开学,数学建模课程以选修课的形式在全院范围内开设,以讲授常用的数学模型、建模方法及数学软件的使用为主,其中包括初等模型、优化模型、微分方程模型、回归分析、数值分析、曲线拟合、 Matlab等。理论授课基本采用“教师讲、学生听”、课件与板书结合的教学模式,软件使用还增加学生“边学边练”的环节,占课程总学时的2/3。通过数学建模理论授课,让学生对数学建模有初步的认识,为后续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讨论练习阶段。在已有数学建模知识的基础上,将剩下1/3学时的数学建模教学过程变成学生的活动过程。选取生活中的实例作为题目进行练习,如学生会的选举问题、公交车的调度、食堂打饭的排队问题、课程的合理安排问题等。题目一般事先给出,方便学生在课下进行实地调查,搜集资料、数据,在课堂上以小组(三人为一组)为单位对题目进行分析、讨论,交流本小组所掌握的资料以及对题目求解的一些想法,同时老师参与其中,掌握课堂进度,对争执不休的问题进行评断,对学生没有注意的问题进行提点等。课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整理课堂讨论的结果,并给出一周的时间让每组完成对实际问题的求解,最终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提交,同时每位学生提交每次练习的收获、体会。

第三,渗透融合阶段。除了选修数学建模课程和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都不了解数学建模及其思想方法。因此,为了普及数学建模,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应渗透融合到基础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与基础知识模块进行整合教学。例如在高等数学讲“介值定理”时,可用“椅子能在不平的地面上放稳吗?”的数学建模问题作为例子介绍介值定理的应用;在讲微分方程部分时,可插入生物增长Malthus模型和Logistic模型、传染病SI模型、SIS模型以及SIR模型等微分方程模型,并联系2003年的竞赛题目“SARS的传播”建立传染病模型为例进行介绍。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的回归分析部分,可引入数学实验中“运用回归分析预测女子身高”的例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样通过教学内容的整合,使大部分学生在学习基础数学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数学建模的思想,提高了数学建模的意识。

2.将数学实验融入数学类基础课程,形成数学实验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选修了数学实验课程,学习了Matlab、Lingo、Lindo等软件的使用,但是真正需要用这些软件求解问题时仍然不会,大多仅停留在听说过Matlab、Lingo等数学软件的层面上。对此,我们认为数学实验课程应融入到数学基础课程中,同时实施分层次教学,让不同需求的学生掌握不同程度的数学实验内容,逐步形成独立学院数学实验分层次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层次,针对大一学生,将数学实验作为必修课,安排在诸如高等数学、经济数学等数学基础课程教学中,即在每一章内容后增加两个学时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做一些简单的高等数学问题的数学实验,如求极限、求导函数、求原函数、做因式分解、解微分方程等,主要学会使用数学软件Matlab和Mathematics。以所学知识为基础进行实验能帮助学生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和理论,并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数学求解。这个教学环节可改变数学课程学习的传统模式,使教学方式变得生动灵活,同时学生从繁杂的计算中解脱出来,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有更大的主动性。第二层次,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将数学实验作为选修课开设,一个实际问题构成一个实验内容。对实际问题建立的数学模型,通过数学软件进行数值求解和定量分析,进一步完善和构建数学模型。这一层次主要是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数学软件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第三层次,针对参加数学建模竞赛和大四的学生,进行专题性的数学实验。掌握更多的专业计算软件,如Lingo、Lindo、Origin、SAS、SPSS等。这样,数学实验通过分层次教学,使不同阶段的学生不同程度地锻炼了上机实际操作能力,更使得数学实验在大学校园中得到广泛地普及。

参考文献

[1]孟津、王科.高职高专数学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将数学建模的思想和方法融入高等数学课程教学中[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1):41~45

[2]宋儒瑛、郑艳萍.关于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60~161

篇9

关键词:建模思想;渗透;创新意识

中图分类号:G4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31-1

一、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机理

数学建模就是解决实际问题所需的数学工具,建立一个适当的数学结构并求解。这种最朴素、最自然的想法实际上就是数学建模的基本思想。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推断能力及运算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数学建模实际上是由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通过对外部信息(问题)的观察判断能力并吸纳外部信息,这种外部信息不是简单地输入到学习者的头脑中,而是要与原有的知识经验相互交流吸取双方有益的相关部分重新组合、编码、构建对建模的理解和意义(数学模型),对数学模型的求解也是通过学习者根据自己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去求解(解模),建模过程则是要对刚刚建立的知识结构需要重新调整,从而使学习者对数学应用问题的解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由此可见数学建模的过程不是简单的外部知识和内部知识的叠加,而是一个反复交流相互作用而重新组合的过程,是学习者自己建构知识经验的过程(如下图所示)。

二、数学建模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途径与实例

1.概念渗透

(1)概念引入。

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教学阶段乃至整个数学学习当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加之初中学生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较弱,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认真讲解概念。在讲解数学中的一些概念时,应尽可能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例子来还原概念所产生的背景,通过对实际背景问题的抽象、概括、分析和求解过程的引入,让学生体验传统数学中发现、分析、求解、证明的全过程,切实体会到实际问题与数学概念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初步接触数学建模的一般方法,使学生感到这些概念不是人为规定的,而是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的。

(2)概念讲解。

教师首先要深入剖析概念的实质,帮助学生弄清一个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也就是从内和外两个方面来明确概念所反映的对象,并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抽象的数学概念和理论,使学生易于接受,从而把抽象、繁琐的理论直观化、简单化,重在从数学应用的角度处理数学、阐释数学、呈现数学,结合引导、启发、提问、讨论、探究、案例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使数学概念的教学来源于实际,应用于实际。

(3)概念应用。

通过实际意义的概念引入与讲解,不仅让学生了解了数学概念的抽象与含义,又使学生具备了数学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基础,通过概念引申应用,进一步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适当选择一些与各章节内容有关的实际问题或生活中的问题进行建模示范,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更加深刻地思考问题,理解问题的本质,提高学生解决数学应用题能力。

2.模型渗透

数学建模方法存在的意义在于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初中数学教学中,方程组、不等式、函数、概率、几何和三角等内容的模型化教学,使学生在学习掌握数学知识模型化时有利于巩固所学概念与数学方法,提升数学应用题解题能力。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编相应的数学模型进行案例教学。

在初三学习相似三角形的应用时,会遇到一些问题如测量金字塔、测量河流的宽度等操作题时,很多老师和学生都会感觉到头疼,不知道从哪里下手。此类问题关键取决于学生对相似三角形这一块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对数学建模思想的了解程度。

3.建模思想过程渗透

数学建模通过使用数学符号、数学式及数学关系对现实原型作一种简化而本质的刻画,数学模型方法是把所解决的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求解,使实际问题得以解决的一种数学方法。过程分为以下五个步骤:

(1)分析问题。分析问题所涉及量的关系,弄清哪些是常量,哪些是变量,哪些是已知量,哪些是未知量。

(2)假设化简。根据问题的特征和目的,对问题进行化简、并用精确的数学语言来描述。

(3)建模。在假设的基础上,利用适当的数学工具、数学知识来刻画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建立其相应的数学结构。

(4)求解。在所得到的数学模型上,进行逻辑推理或数学演算,求出所需的解答。

(5)解释。联系实际问题,对得到的解答进行深入讨论,作出评价和解释,返回到原来的实际问题中去,形成最后的判断。

教师在数学建模过程中将应用问题向纯数学问题转化,是通过对实际问题的抽象、简化,确定参数和变量,并利用其内在规律建立起变量和参数之间关系的过程,也是对已有知识、方法进行重组、变换、类比、推广及再创造的过程;这样就可以使具体问题数量关系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数学素质和创新能力,增进对知识的理解和问题的解决,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建模过程中,数学建模思想与初中数学中字母代数的思想、转化与化归的思想等思想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将整个数学知识构成一个有机和谐统一的整体。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数学建模;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0013901

独立学院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是应用型,而不是学术型;要按照应用型能力结构,重新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的体系,培养学生应用和创新能力,以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从这样的教育思想出发,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成为必然。

1 独立学院数学教育的现状及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必要性

目前,独立学院数学课程中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但影响了独立学院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主要的是后继课程的学习也受到影响。在教学实践中,专业课教师认为学生的数学基础不扎实,不能灵活运用在具体问题上,而对于学生,则表现为不能通过自学来获取新知识,对教师过于依赖等。在学生毕业以后,不会或者意识不到可以应用数学工具去解决他们各自领域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培养满足社会经济需求的应用型人才,数学建模活动以其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成为独立学院数学教学改革的有力手段。它是在基础课和专业课之间架起的一座桥梁,通过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侧重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和科学计算的能力,开拓知识面,从而推动数学教学思想、内容和体系、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2 我院开展数学建模活动的探索与实践

目前,多数独立学院仅仅是为了参加每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对参赛队员进行个别培训,还没有进行大面积的讲授,所以对教改的影响和促进不大。原因很多,主要是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底子太薄,数学课时太少,开设数学建模课程难度较大。因此,要将数学建模的收益面推广到全体独立学院学生,仅靠现行的课程体系是不行的,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是一个大胆的尝试。

我院从2006 年开始,在教务处、学生处的支持下,走访各兄弟院校后,根据我院实际,制订了数学建模的教学、活动计划及实施方案。

合理配置教师队伍,多种形式提高教师水平,充分重视师资培养,具体如下:

(1)以老带新,以新辅老,让青年教师参加数学建模选修课的教学。二是每年让2-3名青年教师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相关培训,交流汲取各兄弟院校的优秀经验。三是让青年教师参与到每年一次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的指导工作,以赛带练,在实际工作中锻炼自己。

(2)由教务处组织,通知各科系学生自愿报名,每年第一学期开设约40学时的数学建模选修课程。主要针对学过高等数学、线性代数等知识的大一、大二学生。课程结束后进行全院的数学建模竞赛,选拔优秀者为我院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预备队员,在暑期或第二学期继续进行强化集训。

(3)授课采用灵活方式进行。有一些需补充的基础理论知识如最小二乘法、线性规划、微分方程等,就采用黑板来讲;对于MATLAB、LINDO、LINGO等软件平台的介绍则使用课件来讲。

(4)由于独立学院学生的数学底子较薄,且没有较适合的数学建模教材。因此,我们组织任课教师共同讨论,按照数学建模选修课的要求,选取多种教材中的相关内容,取舍讲授,自编讲稿。

(5)选修课考核和数模竞赛选拔相结合,由教练组提供题目,开卷形式,学生可以利用一切资源,最后把其结论总结,完成小论文的形式。

(6)组织学生成立数学建模协会,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扩大数学建模的影响,提高学生的兴趣。

3 取得的经验、成果与存在的不足和改进设想

3.1 取得的经验和成果

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为我院选拔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参赛队员奠定了稳定、良好的基础,参赛至今共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四项,位居四川省独立学院前列。

在开展数学建模的活动中,我们总结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经验:

(1)数模教学中,教学案例的选择,应该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少而精”,数学建模课程的侧重点应该是方法的训练,应选择那些高深知识不多,但在知识的应用上有深度、有特色的典型例子;二是“贴近原型”,数学建模中的案例应该与传统数学课程的习题有明显区别,它应尽可能地贴近实际问题。

(2)独立学院的数学建模活动普遍起步较晚,教师要多参加各种数模培训,向一些数学建模方面的专家取经,和各地各校的优秀教师交流汲取经验,“走出去,带回来”不断提高自身水平。

(3)在数模选修课、数模竞赛培训、数模协会的活动中,充分重视学生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学生间良好的分工合作是数学建模活动顺利开展、数模竞赛取得好成绩的必要条件。

(4)数模竞赛中一些需要注意的细节:数模竞赛队员的组合,最好是由数学能力,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各有所长的同学搭配而成;赛前对一些比赛常用的基本技能的集训是很有必要的,如数学软件、数学公式编辑器,论文格式编排等;比赛场所的安排要协调周到、准备充分;数模竞赛期间是比较紧张辛苦的,队员间有意见分歧也会难免,在竞赛前指导教师要向队员强调团结合作思想,让队员做好吃苦的准备,避免比赛过程中的意外情况发生,在比赛期间要体现对学生的关爱;比赛过程中和学生的信息沟通要顺畅,有比赛之外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解决;比赛期间注意宣传,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和了解;赛后指导教师和学生应做好经验总结。

通过开展数学建模活动,我们有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通过数学建模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教师自身的理论水平和组织能力。同时,数学建模选修课也为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提供了崭新的教学思想和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数学建模教学中采用的“研讨式”教学法,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把前人发现、积累知识的方法、经验介绍给了学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学生在数学建模活动中,不断发现自己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维方面的不足,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其在学习中更主动,更有效;而数学素养的提高又增强了建模的能力,从而形成“数学的学习和数学的应用”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3)在数学建模竞赛培训到比赛的过程中,学生初步了解了论文写作的基本过程,尝试独立完成论文,体验了一次小型科研活动的过程,提高了自身钻研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手能力。同时学生使用数学软件平台的能力、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应变能力,创造力、想象力和洞察力也有了较大的提高。

3.2 存在的不足之处和改进设想

(1)大部分独立学院院校没有专门的用于数学建模的数学实验室,学生上机受到限制,学时较少,数学软件的应用不够熟练,影响了数学模型的求解。可考虑将现有的机房装上常用的数学软件,就可基本满足数学建模的需要,尽量避开平时上机高峰,在暑期或节假日安排集中训练。

(2)学生上数学建模选修课的时间与其他课程和学生活动会发生冲突,个别学生不得不中途放弃选修课。可考虑分班分时间教学,让学生在时间上有更多选择。

(3)由于大部分独立学院院校都是在近几年才开始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及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这方面的宣传力度还不够,部分学生甚至相当多的教师对数学及数学建模课程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不利于数学建模活动的广泛开展。应充分重视与院系主管领导、宣传部门及学生口的老师间的沟通交流,共同营造开展活动的良好氛围。

在今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将把这些好的经验继续下去,尽量寻求更好的办法去弥补不足之处。以“学用结合,以用为主”的原则,对教学内容和方法、教学观念和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从多种渠道丰富学生的第二课堂,以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数学建模,参与到其中,尽快提高独立学院学生的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严坤妹. 浅谈培养和提高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对策[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