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院前急救流程及急救技术

篇1

【摘要】目的:探讨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及具体防范措施。方法:对本院近两年的院前急救状况进行总结,找出安全隐患,并针对这些隐患提出防治措施。结果:当前院前急救安全隐患主要存在于出诊阶段、急救过程及急救后期。出诊时间长、设备药品不全及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为主要安全隐患。结论:通过制定严格院前急救规章制度、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法律意识能够有效防范院前急救安全隐患发生。

【关键词】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防范措施

院前急救指的是医护人员在医院外对各种危机患者生命的创伤、急症及灾难事故等伤病患者进行现场急救、转运及运送途中救护。在医院急救系统中,院前急救属于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尽管院前急救属于暂行应急,但是是否能够对患者进行切实可行的院前急救对维系病人生命,减轻病人痛苦,为病人进一步抢救创造更好诊治条件,提高抢救成功率,有效减少患者病残率,关系至关重要。此次我们根据这两年我院院前急救的病例特点,分析院前急救护理中常见的安全隐患,并根据这些隐患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最大限度减少及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

1 临床资料

2011年2月—2013年3月急救中心接到有效急救电话9853次,我院出诊4356例,急救患者接回2145例,其中有209例发现存在护理隐患,占9.74%。有56例出现院前急救纠纷,其中被投诉出诊时间长22例,设备药品不全18例,医护抢救操作不熟练12例,同患者家属沟通不当4例。

2 院前急救护理中的安全隐患分析

在对上述病例资料进行详细回顾性分析基础上,我们从这些资料中总结在院前急救护理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安全隐患有如下几种:

2.1 出诊阶段的安全隐患:1)急救信息接收不准确:接听人员在接听电话过程中,对于出诊的地址及联系方式没有询问清楚,没有详细对病人性别、年龄、病情等进行详细询问,医护人员对患者的病情不能进行准确判断,不仅会在出诊中准备不充分,抢救设备不完善,有时还会出现派错车,导致救护车空跑,这样不但会耽误患者救治的最佳时间,延误病情,同时还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发生。2)急诊意识淡薄:救护车未能在规定时间出诊,导致出诊时间延迟,影响救治工作顺利实施,使患者丧失急救最佳时机,降低救治成功率,最终导致医疗纠纷出现。

2.2 急救过程中的安全隐患:1)急诊保障不足:因为种种原因,医院不能保障车辆安全,使救护车不能进行及时保养,车辆油量不足或者零件出现故障,在转途过程中车辆维修耽误患者的抢救。2)责任心不足:医护人员急诊抢救技术不过硬,对急诊应急能力差,急救动作慢,在转运过程中没有对患者进行严密监视,导致患者出现窒息、休克等情况不能及时发现,及时处理,或者患者在急救途中因为车身颠簸出现了静脉输液外渗,急诊救治仪器脱落,甚至因为急诊车辆摇晃摔落病床导致脊椎及盆骨骨折。这些都是因为医护人员对病人护理不到所致,也是最容易导致医患纠纷的事件。3)消毒隔离的意识差:院前急救的环境复杂,医护人员无菌观念差,对可能传染疾病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导致运送车发生污染,或者医护医院在抢救中被感染。还有些护理人员因技术不熟练,在现场复杂条件下忽视了无菌操作,使患者增加了感染风险。4)对患者病情不能准确评估:在现场医护人员对患者病情没有准确评估,没有充分考虑到病人在转运中的病情变化,与患者及家属没有做好沟通,没有将患者病情及病情预后还有可能医疗费用向家属通告。对于急危重病人没有按照抢救原则进行救治及通知,导致咋转运途中因人力、物力等欠缺,患者病情出现恶化或死亡。对于到现场已经死亡的患者,医护人员没有进行常规抢救,对死亡患者没有仔细检查,没有存留详细死亡检查记录。

2.3 后期安全隐患:现场急救记录是患者入院进行进一步诊治的关键参考依据,但是因为院前急救时间紧急,时间记录常不及时,不准确,有时因抢救患者未能将医师口头医嘱及现场抢救记录补写完整,记录字迹潦草,内容不详实,遗漏关键阳性体征,或者在记录中没有使用专门医学术语,书写简单,不规范。这些不规范的记录会直接影响医生判断,影响患者入院后的救治。

3 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鉴于上述院前护理安全隐患分析,我们分析要消除这些隐患,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出现,应当主要从下面几点进行具体防范:

3.1 制定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要确保院前急救各项工作能够到位,必须制定详实的规章制度,让医护人员在救治过程中有章可循,这样才能确保各项抢救措施能够切实执行。因此医院需要切实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规定》还有《护理安全事故防范措施》等相关文件制定适合医院急救的各项规章管理制度及技术操作流程,保证急救过程顺利实施。同时还要建立护理评价规章制度,对医护人员护理过程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另一方面还要做好急救的各种后勤保障,确保各类急救药品到位,没有过期及变质,医护人员需要对救护车物品掌握清楚,定期检查,确保车辆物资充足。

3.2 强化护理人员职业道德

院前急救事件多紧急、突发,并且事件多变性强。所以急诊的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更应该保持高尚的道德情操,严守职业道德,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不嫌脏、不怕累,对工作认真负责,时刻将患者放在首位,坚持救死扶伤,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保持良好道德风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主动接诊,对患者做到灵活的施救措施,坚持只要有1%的希望就要做100%的努力,为抢救患者节省宝贵时间。

3.3 提高护理人员综合素质

护理人员素质高低与院前急救中抢救效果息息相关,当前护理人员业务水平差,综合素质不过关属于院前急救中的主要安全隐患,因此要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必须加强对护理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首先需要提高护理人员的责任意识,要对医院的接线员及护理急救新成员进行岗前培训,提高人员业务素质及责任素质,要求接线员按照程序进行电话询问,问清病人详细病情及地址,这样才能够方便病情评估,节省救治时间。第二,加强护理人员操作技能培训,让护理人员了解急救重要性,对于常见的各类急救患者抢救流程都有熟练掌握,能够准确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静脉留置针、气管插管、现场搬运这些抢救措施。第三,培养护理人员沉着冷静性格,要求其在具备熟练急救护理操作外能够沉着冷静、机智灵活地处理现场问题,做好同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取得患者配合。

3.4 提高法律意识

当前人们法律维权意识越来越强,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因此护理人员必须要具备法律意识,在工作中恩你个狗懂得运用法律条文来保护患者及自我,加强对法律知识的培训,提高护理人员按照法律程序去解决医疗纠纷及护患纠纷的能力。

当然院前急救过程中还要讲究团队精神,日常工作人员还要做好急救常识的普及工作,这样在院前急救中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安全医患出现,提高院前急救质量,为挽救患者生命保驾护航,避免医疗纠纷发生。

参考文献

[1]刘丹,陈红. 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应用效果分析[J]. 吉林医学, 2011,(22).

[2]董慧珍,汪小红,陈娜. 探讨护患沟通在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 吉林医学, 2011,(22).

[3]伏清华,沈雪梅,肖艳. 院前急救影响因素及护理体会[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13).

[4]安今善,李美玉. 不稳定性急性心肌梗死的院前急救护理分析[J]. 中国医药指南, 2011,(18).

篇2

【关键词】院前急救 隐患 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1)5-161-02

院前急救是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院前急救负责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负责暂时的、应急性的急救。其工作特点是:急救环境差,时间急迫,变化急骤,随机性大,疾病谱广,救治难度高。而人民的法律和维权意识增强。医护人员稍有不慎极易导致医疗纠纷和事故。因此,要求急诊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素质:有过硬的急救技能和经验,有耐心,有责任心,有较高的沟通技巧。减少和杜绝可能导致纠纷隐患。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共出诊6368例次。医护人员不畏艰辛,出诊火灾,冰灾,车祸及各类急性病、急性创伤、慢性病急性发作的急危重患者。成功安全的运回患者5786例次。

现将我院院前急救最容易出现的医疗及护理隐患及防范措施总结如下。

1 院前急救最容易出现安全隐患。与调度人员,救护司机,救护人员密切相关。

1.1 调度人员一定要24小时在岗,随时接听急救电话及120指挥中心发来的传真,立即通知救护司机及医护人员迅速到达救护现场。要求调度人员对每一趟出诊的呼救者的名字、地址、人数、伤情、联系方式准确无误的交给司机,以免延误抢救的黄金时间。

1.2 救护司机一定要熟悉全市的交通路线,选最近的路以最快的速度安全的带领救护人员赶到现场,以免交通路线不熟悉延误抢救的黄金时间。

1.3医护人员对急救工作认识不够,急救意识不强,出诊速度慢,未在规定时间内到达。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冷淡、责任心不强,影响院前急救及护理质量。

1.3.1 医护人员没有根据人数,伤情带齐急需的急救器材和药品,而导致抢救工作不能顺利进行。

1.3.2 医生的经验不足,不能及时制定有效抢救措施,延误病情而导致抢救成功率降低。

1.3.3 护理人员应急能力不足,急救技能不熟练,而导致抢救成功率降低。

如:静脉穿刺不成功导致抢救药物不能及时进入体内发挥疗效,抢救设备不熟练,延误抢救的黄金时间。

1.3.4 医护人员没有及时止血,没有及时固定骨折处而导致病情进一步恶化。

1.3.5 没有充分评估患者的病情发展及转运过程的病情变化,没有与患者或患者家属有效的沟通,转运途中病情观察不仔细,途中发生病情变化而导致纠纷发生。

1.3.6 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对已死亡的患者没有进行常规的抢救,没有做仔细的检查,而导致纠纷发生。

1.3.7 医疗文书记录不全而导致纠纷发生。

2 院前急救的隐患防范措施

2.1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反复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制度、职责、技术操作常规。强化优质服务意识,加强护患沟通,加强责任心,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2.2调度人员一定要24小时在岗,随时接听急救电话及120指挥中心发来的传真,立即通知救护司机及医护人员迅速到达救护现场。要求调度人员对每一趟出诊的呼救者的名字,地址,人数,伤情,联系方式准确无误的交给司机。

2.3 救护司机一定要熟悉全市的交通路线,选最近的路以最快的速度安全的带领救护人员赶到现场。

2.4增强院前出诊护理人员的急救意识。懂得急救工作的重要性,做到急患者所急,想患者所想,珍惜自己和他人的生命。不断提高院前急救技术水平。坚持每年对护理人员进行心肺复苏、中毒患者抢救流程、心力衰竭患者的抢救流程、休克患者抢救流程、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电击除颤、心电监护、静脉留置针、复合外伤的处理、现场患者搬运术等的培训和考核。

2.5准备院前急救箱,合理布局抢救物品,做到定人、定物、定位、定量、定期维修和随时更换,出诊人员所带急救药品和急救器材必须保证完好率100%。仔细做好每个环节的工作才能保证提高抢救成功率。

2.6 危重病人就地抢救,大出血患者先止血,血是生命的源泉。我们应迅速用手指压迫出血的主要血管然后加压包扎。并将伤肢抬高,以控制出血。但对四肢大血管破裂出血应用止血带,使用时应注意:(1)使用止血带前应将伤肢抬高,尽量使静脉血回流。(2)按病人年龄、伤肢部位选择适宜型号止血带。(3)上止血带部位要准确,应扎在伤口近心端,前臂和小腿不宜使用,因两骨之间有动脉走行,止血效果差;上臂扎止血带时不可扎在下1/3处,以防损伤桡神经。(4)压力适宜,以达到远端动脉搏动消失,上肢为0.04~0.06 mPa,下肢为0.06~0.08 mPa。(5)记录上带时间,防止因绷扎过久导致肢体缺血坏死和神经损伤。做到每小时放松1次,每次5~10分钟。松解止血带时应压住出血伤口以防大出血导致休克。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大量输入林格注射液或低右及代血浆,迅速补充血容量。根据病人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注射抢救药物,防止休克及病情恶化 。有骨折的患者要固定好骨折部位防止骨折端对神经 血管等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同时能缓解疼痛。有开放性伤口应及时包扎,保护伤口 减少污染。脊柱骨折一定要用4人搬运法保持脊柱为一轴线,平稳将病人抬起,放硬担架上,有条件的放于脊柱板上。头部用固定器或布带固定好。防止出现脊神经进一步损伤。

2.7 急救工作医务人员应具备较全面的工作技能,因为院前急救工作是不可预知性,要求急救人员掌握较全面的医学知识和熟练的抢救技术,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快捷熟练的抢救流程,加强急救人员专科理论知识和反复的急救技能培训。

3 小结

总之,在院前急救工作过程中护理人员对急救工作认识不够,急救意识不强,出诊速度慢,护理人员的服务态度冷淡,责任心不强,护理人员急救理论和相关技术不熟练等隐患,会导致纠纷的发生。要预防隐患,护士不仅要有高尚的职业道德,优良的服务态度。而且要有精湛的护理技术,娴熟的护理操作。还要具备敏锐的观察、判断能力及应变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映兰 主编的急诊专科护理。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年.

[2]陶 红.急救护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65.

篇3

针对市级医院120急救资源不足,人员配布不够,加上120与急救现场存在一定距离,因此,及时就近实施院前急救很有必要。就近基层医院急救医生可第一时间到达现场,为患者抢救赢得时间。建立规范有效的院前急救模式及双向转诊制度则成为这种选择能否实现的关键。

【关键词】院前急救 双向转诊 体系建设 积极作用

近2年以来,我市人民医院与部分乡镇卫生院建立院前急救联盟,联盟卫生院医疗急救资源实行联合调度,对外统一公布急救电话。市人民医院对联盟卫生院给予技术支持和帮扶,对联盟卫生院上转病人优化流程,纳入急救绿色通道;对下转病人由市人民医院统一护送,联盟卫生院按指导意见做好病人后期治疗。经过一段时间运作,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对双向转诊产生的积极作用和影响开始显现[1]。

1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双向转诊实现有效对接的载体和途径

1.1 院前急救联盟的成立。联盟乡镇卫生院覆盖了全市东西南北四大区域,形成以市人民医院为中心,辐射全市乡镇卫生院的院前急救网络。以院前急救联盟为载体,加强市级医院与基层卫生院的联系和交流,在此过程中,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职责,清晰界定病人的流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院前急救联盟的运行实际就是双向转诊的前奏,为搭建双向转诊的绿色通道牵线搭桥。

1.2 院前急救联盟把原本分散和互不相干的医疗单位紧密串连在一起,有了共同的行为准则,有了共同的利益追求,相比之前指令性要求双向转诊更具有可操作性,在权利、职责、利益明确的情况下,双向转诊会变被动为主动,充分发挥各自的职能和作用,从而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2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有效消除双向转诊过程中的商业成分

2.1 我市院前急救体系及双向转诊制度客观条件已基本成熟:新医改把卫生资源更多倾向农村,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实行绩效工资,改变了过去乡镇卫生院自生自灭状况,特别是5.12汶川地震以来,我市作为极重灾区,通过北京的对口援建,市乡两级医院硬件设施和技术水平都得到了翻天覆地变化,各级医院都分别选送医务人员到北京医疗条件更好的医院进修学习,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各乡镇卫生院已具备院前急救能力。

2.2.院前急救联盟将乡镇卫生院与市人民医院结为利益共同体,但这种利益共同体是在消除了商业成分之后的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比如,市人民医院对联盟单位转来的患者实行优先就诊,优化服务流程,对转来的患者不做重复检查,实行资源共享。

3.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延伸了双向转诊的内涵

3.1 市人民医院每月派出专家团到各联盟乡镇卫生院查房、义诊,协助处理疑难病症,还免费为联盟乡镇卫生院提供进修学习机会;市人民医院根据各联盟单位实际情况,建立技术支持体系,密切临床医疗专家和基层医师指导帮扶关系,长期为乡镇卫生院实施技术业务指导;市人民医院组织的教学查房、疑难病例学术讲座和培训,要求联盟单位优先参加。

3.2 从上述协作的部分内容不难发现,院前急救联盟的合作绝不仅仅局限在双向转诊,而是市级医院在更大范围内对乡镇卫生院的支持和帮扶,这样能使双方的合作更紧密,既能发挥双向转诊过程中的效益,还能使城市卫生优势资源更多输入农村,符合国家对乡镇卫生院的发展规划。

4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使双向转诊更具可操作性

传统的双向转诊由于上下级医疗机构责任、义务不明确,这种制度规范的缺失使双向转诊流于形式。院前急救联盟出台了统一的转诊标准和规范的转诊程序,市人民医院明确要求将慢性病或处于康复期的患者转回联盟乡镇卫生院,并对各临床科室有严格制度约束。联盟单位对转诊病人实行互通、共享,对转诊病人保持医疗服务及健康管理。市人民医院在下转病人时提前通知,并提供下转患者有关资料,注明患者的治疗情况及下一步的治疗康复计划;对上转病人,同样将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情况及时反馈至上级医院,医疗机构之间实现转诊病人的有效衔接。

5 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实现双向转诊利益最大化

5.1 传统的院前急救,由于国家对120中心没有统一的标准和管理,多数地方是靠市场推动、利益驱使来建设120急救体系,各级医院都设置了各自的急救电话,这就导致了以下几种不正常现象的出现:有的急救行为完全是舍近求远;乡镇卫生院接诊的病人根本没有能力救治;病人家属为了保险起见,往往会同时打几个急救电话,有时几辆急救车同时到达。

5.2 院前急救联盟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上述问题,覆盖全市的联盟急救网络按照属地原则实行统一调度,乡镇卫生院有能力救治的病人可以就近治疗,不能救治的病人直接送往市级医院,这一过程不仅为病人争取了抢救的时间,也避免了急救资源的重复使用。

5.3 由于院前急救体系的牵线搭桥,各医疗机构之间的信息和医疗资源得到最大程度共享。成为利益共同体的医疗机构共同目标是如何让双方利益最大化,联盟单位定期总结,对转诊病人定期分析、比较,建立有效的调节机制,促进双向转诊在联盟内部高效、高质运转,增强联盟医院活力,使双向转诊的执行更加有力。

随着人们对医疗服务需求的日益增长,要求我们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建立多层次医疗服务网络,减少患者重复检查和治疗,提高诊疗速度,改善医疗服务质量,降低医疗费用,才能更好地满足患者医疗服务需求[2]。基层卫生院院前急救与双向转诊这一模式的建立,形成层次分明、职责明确、功能定位清楚、各负其责、各施其职、有机联系、相互配合的综合医疗服务体系,全面推行双向转诊制度对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完善基层卫生院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对深化双向转诊产生了积极作用和影响,值得同道尝试或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院前急救病例;诊疗行为;医疗、护理缺陷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3)08-31-02

院前急救是急救医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急救反应快慢、医护人员对病人救治能力高低、能否有针对性的对病情重点处置,观察判断病情能力是否敏锐等将直接影响到病人愈后与转归。同时院前急救又是医患纠纷最易发生的高发地带,在急救用时、病人处置、转运、告知等诸多环节中,稍有不慎则可能出现纠纷。因此,通过对急救病历分析,为充分了解急救全过程,评估医、护人员理论水平、操作技能高低及沟通能力强弱等方面,提供了有益途径。

1资料和方法

逐日检查我科2009年6月至2012年6月院前急救病历4609份,按照《病历书写规范》、《院前急救学》等为参照标准,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析病历,并辅以询问出诊医护人员现场情况、病人反馈等方法,发现有医疗、护理缺陷病例547例,占所检查病历总数的11.86%。

2结果

547份病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病历及医疗文件书写:病人详细通讯地址未填写或填写不清楚;对过去是否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哮喘病等重要病史未作询问;病史的描述中缺乏对重要的阴性症状与体征描述;体征中漏记心率;意识障碍程度判定不准确,如昏迷程度判定过轻、过重;体格检查中遗漏对脊柱、头后枕部、耳后、会等处检查;危重患者、转诊患者病情告知书未填写、或填写后未及时归档;书写者未签名等。这类病历共272份,占缺陷病例的49.7%。2、疾病诊断质量:(1)诊断疾病病名不规范,如:晕厥待诊?血管性?,腹痛待诊?妇科问题?;(2)诊断错误:如心源性晕厥误诊为心源性休克;低血糖昏迷误诊为脑血管意外;应激性高血压状态,诊断为高血压病;(3)诊断遗漏:全身多处软组织伤,CT进一步检查发现头颅骨折、头皮血肿;双下肢皮裂伤,X线检查发现胫、腓骨骨折;重度酒精中毒,头颅CT检查发现硬膜外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腹部软组织伤,超声检查发现腹腔内积液,剖腹探查发现肠系膜破裂。这类病例共124例占缺陷病例的22.6%。3、急救处置不当:重度支气管哮喘发作首选氨茶碱、糖皮质激素静脉滴注而不是选用 受体激动剂氧雾或气雾剂吸入,快速缓解支气管痉挛改善呼吸困难;高血压急症病人紧急降压使用短效硝苯地平舌下含化,因反射性引起心率增快,可能导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慢性阻塞性疾病急性发作、排痰不畅、呼吸衰竭未及时有效吸出痰液改善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多发性骨折病人疼痛明显者,进行骨折固定术后未及时使用有效镇痛剂,防止疼痛性休克和脂肪栓塞;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出现鼾声呼吸,未打开气道、保护性气管插管或给予喉罩、口咽管,以减少窒息缺氧所致颅内水肿,为后续开颅手术提供条件;骨盆股骨等处骨折及腹腔内出血病人,未及时使用三角巾加压包扎,间接控制出血;胸腹联合伤伤病人使用诊断性穿刺技术不足,依赖回院后的辅助检查;已经有休克或血压低的病人未建立双通道扩容;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抢救时呼吸兴奋剂使用过多,肾上腺素推注后,未加推生理盐水促进药物快速进入心脏,这类急救不当病例共93例,占缺陷病例17%。4、护理行为缺陷:(1)已执行的各项医嘱未及时签字;(2)抢救病人静脉通道建立选择手背小静脉、已建静脉通道输液针滑脱未及时发现;(3)休克病人、烦躁者 、救护车在行进中不能熟练进行静脉穿刺技术、吸痰技术,休克患者静脉通道建立困难;(4)已用医疗针头在忙乱中未放入收纳盒,刺伤他人;(5)对于出现与症状、体征不相符情况或危急值未再次确认,如血压过高、过低,呼吸过快、过慢等。这类病人共59例占缺陷病例10.7%。6其它 :接电话缺乏沟通技巧及必要专业指导:病人及家属自我处置不足;发病地点询问不清楚,不能极时到达发病地点;与上级医院电话沟通不当,致病人转进困难;现场施救时自我保护能力不足:在道路上逆行,未及时寻找安全环境施救等,这类病例共26例次,占缺陷病例4.7%。

3讨论

院前急救具有时间紧迫、诊疗条件受限,病人病情急重、医护人员数量有限、环境恶劣、病人、家属心理不稳定等等不利因素,为急诊急救医疗质量、医疗安全提出了严峻挑战。如何在发病黄金时段稳住生命征、有效施救,减少医疗纠纷,是急诊医疗质量管理重点课题。通过对4069份急诊病例分析发现:病历书写缺陷所占比例最大,占49.7%,病历书写既是病情客观表现也是医疗纠纷中作为法律证据的重要物证,同时也反映医师把握病情深度与广度,对病情进行内在分析和判断能力综合表现。应作好病历书写的质量控制,尤其要求对时间、重要的阴性症状、体征描述,病人的知情同意书、病情告知书等文件的归档与管理、加强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教育、医疗责任教育,应有针对性的进行对常见多发急重病进行业务学习,注重“三基培训”。充分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做到有预见性,并加以防范。

院前急救因受时间和诊断条件所限,病情确认诊断困难较大,诊断多以待诊为主,但要求诊断名称合理、规范,不能想当然乱写,应依据病情表现得出最可能性诊断,同时要强调医护人员对病人分层次多次复检,以发现隐匿病情,提高诊断准确率,为后续治疗提供保障。

院前救治是整个院前急救的重中之重。需要医护人员能及时抓住危及病人生命的重点环节、给予有效处理以稳定生命体征、打断恶性循环。分析病历中处理缺陷主要表现在:未使用对病情最有效控制方法,分析原因在于医务人员对病情病理生理发生发展认识不到位,处置上出现偏差。针对这一环节科室平时要加强业务学习,以循证医学为依据,制定危重病的处置流程与规范,吸取新知识、新方法,不断优化急救方案。要让急救医护人员熟记各项疾病救治流程,做到挽救及时、有效、不遗漏。

院前急救也为护理工作提出了极大挑战,护士在狭窄、昏暗、车体运行环境中快速有效操作,如:建立静脉通道、吸痰、吸氧、对病人进行监护都有相当大的难度;在有限时间内对发现的“危急值”进行复检在时间上也受到限制。要解决上述问题,平时基本操作培训及快速可靠的检诊技术掌握就非常重要,应制定相应的的护理操作流程,按规定步骤完成任务,才能做到忙而不乱,避免职业暴露。

院前急救从接警开始,无论是120指挥中心还是科室急救单元内的电话接听人员都应俱备冷静心理素质、清晰思维能力、良好的沟通技巧。通过沟通,急救人员除了解到病人基本信息外还应对病人进行最基础的自救指导如压迫止血、摆放、烫伤病人的快速冷敷,中毒催吐,抽搐患者的舌保护等。以争取时间,将病人的损伤降到更低。

篇5

(250.20±10.42)s、70.69%,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关键词】 院前急救;护理管理;救护效果

DOI:10.14163/ki.11-5547/r.2017.02.094

在临床救护当中, 各类中毒、交通、创伤、建筑事故、突发意外事件等均需要通过及时有效的院外急救处理, 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因此, 急救质量会直接关系到患者的预后治疗效果及其生命安全[1]。由于院前急救时间较短, 且情况较为紧急, 其急救成功率会直接决定患者入院的抢救成功率。因此, 强化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研究分析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于提高院前救护的临床效果, 并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取的120例研究对象, 均为本院2015年11月~2016年11月院外急诊救护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为严重性心功能不全、精神障碍、交流障碍疾病, 并排除孕妇、哺乳期妇女。将所有研究对象按照急救期间开展护理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58例)和研究组(62例)。其中, 对照组男35例, 女23例, 年龄17~71岁, 平均年龄(43.3±9.26)岁。研究组男34例, 女28例, 年龄18~74岁, 平均年龄(44.5±9.86)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患者实行常规院前急救护理, 研究M患者则采用加强院前急救护理措施, 具体如下。

1. 2. 1 强化培训 在开展院前急救护理前, 首先要对参加急救的护理人员进行集中思想培训, 以提高其急救护理意识, 具备较强的责任心, 能够重视急救知识的积累。另外, 还要对护理人员进行抢救体系知识的培训, 采用模拟抢救形式进行现场抢救与护理, 以提高护理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 能够在接到紧急任务后, 迅速进入备战状态, 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护理, 直到患者进入手术室治疗。

1. 2. 2 及时掌握信息 护理站要实行全天候专人值班机制, 以便在出现紧急状况之后, 能够以最短的时间确定患者的所在位置及基本情况, 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应急准备, 并调派人员进行现场抢救工作。

1. 2. 3 准备抢救物品 院前急救要得到有序开展, 还需要确保急救物品、设备的充足与完好。基于此, 医护人员就需要严格相关的急救管理制度, 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损毁、挪用急救设备和急救药品, 并由专人进行分类管理与定期检查, 确保药品、设备的的齐全充足。

1. 2. 4 规范现场急救 急救护理人员在进入现场后, 要保持客观冷静, 对患者全身进行观察, 进行迅速的初步诊断, 并针对不同的症状进行救治。例如:若患者存在骨折、肢体实质性损伤时, 要确保其不变, 并尽快进行止血处理;而针对需要实施心肺复苏的患者, 要让患者处于平躺, 并开放患者的气道;而针对平时身体素质良好、因遭遇特殊状况受伤的患者, 要确保抢救时间的充足, 并进行30 min以上的心肺复苏处理。

1. 2. 5 运送途中规范管理 在院前急救护理中, 要坚持先救后送的原则, 并结合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人员、设备的调配。同时, 医护人员还要熟练掌握不同状态下, 搬运患者的技巧、方式, 避免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在转运途中, 医护人员要勤问、勤查, 并严密观察患者的体征状况, 做好应急准备。

1. 3 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院前急救的出车反应时间、途中时间、急救成功率。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研究组的出车反应时间为(103.00±9.31)s, 途中时间为(154.30±10.03)s, 急救成功60例, 急救成功率为96.77%;对照组出车反应时间为(153.80±10.31)s, 途中时间为(250.20±10.42)s, 急救成功41例, 急救成功率为70.69%。研究组出本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及急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3 讨论

院前急救护理效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存亡。当前,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院前急救护理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依据相关研究表明[3-9], 猝死患者最佳的抢救时间通常是4 min;而严重伤员白金抢救时间为10 min, 黄金抢救时间为60 min。因此, 需要对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院前抢救护理。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 主要通过加强培训与学习, 让急救护理人员及时掌握相关信息, 确保急救物品与设备的完好, 对现场急救制度进行规范, 并加强运送途中的急救护理, 以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10, 11]。其中, 对急救护理人员的技能培训能够使其熟练操作各种急救仪器、急救物品, 并全面掌握不同危重情况患者的急救护理措施, 进而提高抢救成功率;而院前急救药品与设备的管理, 能够为现场急救提供重要的物质保障;全面、及时掌握患者的相关信息, 有利于护理人员对患者的病情有全面的了解, 以免不必要的时间浪费, 通过途中时间的有效利用, 做好相关的急救物品、急救器械的准备工作, 对患者采取准确有效的急救措施;此外, 规范现场与运送途中的急救制度, 能够避免观察不到位、措施无效、监护不严、问题处理不及时及监护脱落、输液中断现象的发生[12-15]。

从本次研究结果可看出, 采用院前急救护理管理的研究组患者的出车反应时间为(103.00±9.31)s, 途中时间为(154.30±10.03)s, 急救成功60例, 急救成功率为96.77%;对照组出车反应时间为(153.80±10.31)s, 途中时间为(250.2±

10.42)s, 急救成功41例, 急救成功率为70.69%。研究组出本反应时间、途中时间及急救成功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

综上所述,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能够在提高出车反应时间、降低途中耗时的同时提高患者的急救成功率, 临床疗效较为显著, 值得大力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 沈爱华. 院前急救流程的规范化管理对提高救护效果的影响.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2013, 35(3):261-263.

[2] 黄春华. 院前急救护理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 中华全科医学, 2015, 13(4):667-669.

[3] 胡翠萍, 闫小云. 院前急救和D运患者在救护中的效果.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 2015, 36(23):3487-3488.

[4] 李宁. 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卒中患者院前抢救中的应用. 中国医药导报, 2015, 12(29):134-137, 142.

[5] 文梅. 风险管理用于院前急救护理临床效果分析.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5, 25(20):169-170.

[6] 何春梅, 劳娅, 胡秀娟, 等.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的影响. 现代临床护理, 2010, 9(6):66-67.

[7] 冯记虹.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的影响.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4, 7(9):158-159.

[8] 梅花.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效果的影响. 医药卫生(引文版), 2015(10):00019.

[9] 宋倩, 王玉玲.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的效果.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6(9):233.

[10] 姜芳.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的效果分析. 医药, 2016(6):00081.

[11] 于兰兰. 加强院前急救护理管理对提高院前救护的效果. 中国保健营养, 2016, 26(3):411-412.

[12] 宋杏婷. 急性心肌梗死院前急救护理及转运改良流程的临床效果分析.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3):72-73.

[13] 谢贤芬. 提高院前急救护理的对策研究. 医学信息旬刊, 2011, 24(5):2698-2699.

[14] 程晶. “细节管理”提高院前急救护理质量的探讨. 心理医生(下), 2011(9):1178.

篇6

由于院前急救工作具有社会性、随机性、紧急性和流动性,各类突发急救事件决定了急救护理工作的高压力和高强度,同时院前急救由于紧急、病种多样、涉及面广,患者病情错综复杂、症状严重、发展迅速、意外情况发生多,从事院前急救的护士处在这种高应激的工作状态,相对而言,或多或少增加了护理风险因素。本文从院前急救护理的几个方面进行护理存在风险因素分析,提出一些应对措施和建议进行探讨,先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收集某医院2013年1月1日~12月31日院前急救出诊护理方面存在风险因素44例病历,其中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缺陷16例;由于实践经验不足为12例;由于自身素质欠缺、心理素质差为5例;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为7例;沟通不到位为4例。

1.2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原因

1.2.1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性质缺乏足够的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院前急救护理工作是一种高风险行业,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特点主要包括出诊时间具有不可预测性,每次出诊任务具有复杂性、特殊性,患者病情发展具有不可确定性,护理操作过程具有紧迫性,护理处置要求具有高度的责任心等。有些护士没有认识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上述特点,认为只要是随着医师出诊,医师让干什么就干什么,只是被动的执行医嘱,就不会有什么错误;缺乏认真观察患者病情,不主动、随时对患者进行护理评估;甚至认为护士长严抓细管是小题大做,过于小心谨慎。由于思想上的不重视,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工作上的漏洞、错误、差错等。

1.2.2实践经验不足。由于院前急救是一门新兴学科,从事院前急救护理人员都没有进行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有些护士来自刚进医院的新护士,他们的实践经验是非常有限的,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各种护理操作技术不熟练,缺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

1.2.3院前急救护理人员自身素质欠缺、心理素质差。首先,患者和家属对急救水平要求很高,而院前急救的护士往往是单独工作,由于当着众多围观群众,加上患者自身疾病原因等因素均会造成护士心理紧张,从而导致操作失败;其次,院前急救环境的特殊性,由于院前急救环境差,现场或救护车内抢救给护士操作带来诸多不便,与院内病房相比,救护车空间狭窄,光线昏暗,同时患者病情危重,再加上车上颠簸,患者病情变化不易察觉,给抢救和护理增加了难度,造成护士心理紧张。

1.2.4护理人员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没有重视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各项护理操作技术、技能的练习,对有些操作技术随心所欲,违反技术操作规范,从而导致操作失败或错误。

1.2.5在人际关系、与人沟通上存在欠缺。院前急救护士要和不同的患者及家属搞好关系,学会沟通。护士必须要具有灵活应对的能力,要根据不同的患者及家属采取不同的沟通方式,否则有可能会导致家属、家属及旁观者的情绪激动,甚至谩骂、殴打等过激行为。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需要统计处理的数据均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分析,本文计数资料以例数或者百分比(%)表示,并采用χ2检验,以P

2 结果

实施干预措施(学习、培训、讨论、管理)前后风险率比较,见表1。

结果显示,实施干预措施(管理、培训、学习、讨论)前存在风险因素最多的是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占总存在风险因素的为16例(占36.36%);其次是实践经验不足为12例(占27.27%);再次是专业技术水平不高为7例(占15.91%)。加强(管理、培训、学习、讨论)后,由于缺乏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的被投诉为7例,减少了9例;由实践经验不足而导致的为5例,减少了7例;其他相关存在风险都有明显减少。

3 干预措施

3.1加强护理人员的综合能力培训。院前急救中患者的特点是急、危、重,时时刻刻要突出一个"急"字,时间就是生命,要争分夺秒。很多人认为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就是以最好的技术和最快的速度抢救患者,遇到突发事件,能迅速、及时投入抢救,做到"呼之及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在处理各种急、危、重症患者时都能应对自如,做到"急而有序,忙而不乱"。本组资料显示由于护理人员缺乏对工作的足够认识、工作责任心不强而导致风险为16例(占36.36%);由于工作沟通不到位而引起风险为4例(占9.09%),所以护理人员要逐步提高与患者及家属的沟通技巧;另外护理人员要学会换位思考,假设自己是患者和家属,体会一下他们的感受及心情,谅解和忍让他们的责备,使他们的身心恢复平衡,形成和谐的护患关系;另外还要加强服务意识,护理人员要有周到、细致的服务理念,以高度的爱心、同情心、责任心为患者服务,并以娴熟有序的操作和耐心的指导来取得患者的信任,消除恐惧和不安[1]。

篇7

关键词:  院前急救  防范  医疗事故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维权及法律意识不断增强,院前急救面临严峻的考验,由于院前急救在众目暌暌下进行,医护人员在救护过程中稍有不慎,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如何避免医疗纠纷的发生是每个医护人员必须考虑的问题。

        1  医疗纠纷常见的原因

        1.1患方因素  患者及家属缺乏医疗知识,对治疗风险的认识不足,对医疗意外,并发症,病情的自然转归缺乏应有的认识,特别是发病急,病情进展快,预后差的疾病,抢救治疗结果与患者家属期望相差悬殊,心理落差大,难于承受,往往容易产生纠纷,这一点在院前急救中显得尤为重要。

        1.2医方因素

        1.2.1出诊不及时  接听120电话时,未详细询问地址,联系方式,导致出诊时,司机因方位不明走错路,而无法有效联系患者,使救护车空跑和延时到达,急救人员抢救意识不强,未能在规定时间内出诊或是出诊时未详细询问患者病情,对伤员评估不足,未能更好地针对患者的实际情况携带药品及仪器,导致到达现场急救时,由于药品及仪器不符现场使用,而对伤员延时救治。

        1.2.2护理人员技术操作不熟练或动作缓慢  心肺复苏技术差,气管插管不成功,如:静脉穿刺不成功,遇外伤病人不会简单的包扎止血,对骨折病人固定不妥,导致再度损伤,脊柱损伤病人搬运不当导致病情加重,对颅脑损伤病人病情评估不清等,都将直接影响院前抢救时机和质量。

        1.2.3护理文书不规范,不重视院前抢救护理记录,记录不及时,不详细。

        2  防范措施

        2.1加强法律法规知识学习,加强院前急救管理,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科室要经常组织职工反复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制度,职责、技术操作常规等,提高医护人员的综合素质。

        2.2树立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理论技能培训  我科属于综合性外科,肩负着神经外科和骨外科病人的抢救及治疗工作,同时肩负着全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工作,救死扶伤,防病救灾是我们的职责和义务。作为急救人员,首先要有敬业精神,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护士应具备相应的综合医学理论知识和现场救治的基本技能。定期对护士进行培训和考核,提高现场急救能力及服务质量。

    2.3强化服务意识,体现人性化服务  规范出诊人员的仪表和言行举止,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患者及家属的信任感,我科工作人员除每天应对大量的住院病人外,还肩负出诊任务,有的时候一天要出几趟,甚至有时一整天都在车上,饮食、休息无规律、身心疲劳,有时还受患者家属的情绪干扰。此时此刻还需理解患者家属心理上的焦急和救治疾病的迫切心情,避免因言语不当造成不必要的纠纷。

        2.4强化风险意识,履行告知义务  对病情危重,不宜转运者,告知家属,征得同意签字后方可接诊,转运过程中做好病情的观察及护理记录的书写。医疗行为本身是一种特殊性质的行为,具有紧急抢救性、高技术性、结果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而院前急救面对的是病情复杂多变,危重、年龄不一、文化层次及社会背景不同的各种疾患人群,其病情变化中交织着多种因素,稍有疏忽,可能铸成大错[1]。院前急救人员应认识到工作的高风险性,对危重患者的病情变化要有预见性,完善急救流程。定期对科室医护人员培训《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及相关知识,增强风险意识。

        2.5规范护理文书,重视院前急救护理文书的书写  在完成急救任务的基础上,准确、及时地书写院前护理记录,记录到达现场时间、上车时间、到医院时间、抢救措施实施时间、内容,包括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及执行医嘱的时间,使记录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准确性[2]。

        2.6加强救护车管理  救护车应保持完好的备用状态,物品、仪器、药品准备齐全充分完好,每班认真交接,定人、定期检查,排除安全隐患确保急救。

        2.7加强组织协调,注意各专业协作  遇重大事故,突发事件及纠纷苗头要及时上报主管领导,采取有效的补救措施,预防势态扩大。

        总之,院前急救紧急,病情复杂严重,环境条件差,围观人员多,对医务人员要求高,患者及家属情绪波动大,容易引起医疗纠纷。在急救中严格执行规章制度,积极争取救治时间,注意言行举止,提高急救技术,认真做好各种记录及留下各种证据是预防医疗纠纷最有力的措施。 

参 考 文 献

篇8

【关键词】 院前急救;急诊医学;风险因素;防范对策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护理制度改革不断深入,人民对院前急救的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医务工作者意识到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急迫性、技术性与法律性。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首要环节,急救护理的对象通常具有多病种、多学科、病情变化快、工作环境差等特点,要在第一时间及时发现威胁患者生命的隐患,利用有限资料在短时间内做出临床决策,存在很大风险。因此,全面研究分析院前急救护理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对策,有利于提高院前急救成功率,减少或避免护患纠纷的发生,有利于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1 院前急救护理的特点

1.1 病情急及突发性 院前医护人员在急救的过程中,往往面临着时间紧迫、病情紧急等情况[1]。而院前急救对象多为人们预料之外或始料不及的突发性、危及生命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急症创伤、中毒、灾难事故中出现的伤员或患者;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抢救而突发产生的护理风险更加难以预测识别,护理风险随时可能突然发生,甚至措手不及、难以防范。

1.2 病种涉及多学科 院前急救的患者涉及医学领域的各个方面,尤其在发生重大事故进行现场救护时,患者病情复杂,涉及多个学科[2],这是院前急救十分重要的特点,要求救护人员掌握全科医疗急救知识和技能,自然地应对各种急诊患者。

1.3 急救环境不稳定 院前急救现场复杂多变,伤员多在家里、公共场所、路边、工地等事故现场,现场环境往往光线暗淡、空间较小或是人群拥杂的马路上,将患者抬上救护车后车辆震动和马达噪声等原因,都会使护理工作执行起来难度加大,所以要求医护人员具备较高的急救技能和熟练的技术水平。

1.4 感染几率高 院前急救的对象大多数是突发事件,往往病员量大、病情复杂、危重[3],在急救中往往遵循先救命、后治病的原则,常常会因为采取紧急措施而忽视无菌操作,继发性感染等问题,一些侵袭性操作,破坏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导致伤口感染,但因条件有限无法彻底清创。而作为转运主要工具的救护车空间小,每天接送不同病种患者易被患者分泌物、排泄物、血液等污染,加之出诊任务繁重,难以对救护车进行完全、彻底消毒处理,也易致患者感染[4]。

2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分类及产生原因

2.1 接警时常见的风险 值班护士接听电话不及时、不详细或者服务态度差,如语调生硬、未询问清楚病情、发病地址、伤病员数量等;对现场没有进行确切的评估;地方方言不熟悉难听懂;

2.2 现场急救护理风险 仪器储备电能不足;急救车上药品、物品配备有限;护士责任心不强,交接班时未认真检查;部分护理人员急救护理技术不熟练、专业知识不全面、抢救流程不熟悉、应急配合能力差,易引发延误抢救时机的护理缺陷;现场环境恶劣,暴露患者不充分,评估不全面,救护措施不当;在现场急救时,静脉穿刺难度大,护士精神紧张、动作慌乱、导致穿刺失败,引起患者家属不满;与患者及家属缺乏沟通,未及时履行告知义务导致在转运过程中患者病情突然加重,患方对抢救预后毫无心里准备,一旦出现不满意的结果将引发医患纠纷。

2.3 转运途中的护理风险 ①转运本身存在不安全因素[5]:如道路颠簸,对患者未做妥善固定,或由于意外情况紧急刹车制动等从而医源性的导致患者意外受伤或加重损伤;②脊柱外伤患者搬运或固定不当,途中颠簸造成继发伤;输液和输氧管道脱落、气管导管脱出,引起患者病情变化[6],增加了患者疾病危险性的风险;③部分院前急救人员及家属有转运越快越好概念,未经初步现场救治,病情未相对缓解,仓促转运,致疾病恶化[7];

2.4 护理文件书写的风险 ①记录时间与治疗时间不一致。院前急救患者的急救治疗护理在现场和转运途中进行,护士忙于完成护理工作而无暇顾及急救护理记录;②家属知情记录不全。患者在院前急救中病情急、危、重,护士易忽视告知家属病情以及转运途中可能发生的情况,患者出现意外导致家属误解;③护理文件记录不详细,关键的阳性体征遗漏;抢救记录书写不规范,过于简单,记录不详细,未及时记录所用抢救药物,未测量体温等。

2.5 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医疗传统习惯使护理工作处于只重视解决患者的健康问题,而对临床潜在的法律问题认识不足,缺乏法律知识,不了解护患间存在的法律责任。

3 院前急救护理的规范化管理及防范措施

3.1 加快院前急救体系建设 院前急救系统是集医疗性、社会性相统一的紧密救助体系,是防范院前急救风险的物质保障。加强急救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急救通讯网络建设,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是急救工作的基本保证;充分利用医疗卫生资源,加快建设急救站,有效缩短急救半径,提高快速反应能力,以保证急救医疗技术水平和质量;加强管理,规范院前急救市场。

3.2 提高护士的整体素质 ①加强专业理论学习:护理人员要不断加强专业理论的继续学习,管理者应鼓励护士参加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②急救操作技能:加强急救操作技术的培训及考核,提高急救操作技能;加强抢救设备使用及保养的培训考核,熟练使用各种车载抢救设备及仪器。③重视护患交流:强化护理过程中的服务意识,重视护患交流,文明用语,把护患交流作为护理继续教育的重要内容。强化治疗性沟通,治疗操作前严格履行告知义务,操作时主动与患者交流,使用通俗语言,给患者适时关怀和鼓励,通过护士良好的态度、语言、行为有意识地影响患者的感受和认识。④落实告知签字制度:院前急救相对于院内抢救而言具有以下特点:情况更为紧急,现场抢救条件差,缺乏客观资料,患者和家属缺乏思想准备,救护人员体力消耗大等。故对医护人员素质的要求更高,除肯有娴熟的急救技术外,还要对病情作为科学评估,最后作出是就地抢救或转运到附近医院或是上级医院的决定,对不能搬运的患者要向家属交待患者的病情和搬运过程中的危险,待家属签字同意之后才可以转运[8]。

3.3 建立通讯调度员管理制度 固定人员24 h轮流值班,急救电话做到专线专用,随时检查网络情况,保持急救电话24 h通畅;熟悉掌握全市的地形、交通路线及区域标志性建筑,为行车提供最佳路线;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对当班的医、护、驾人员情况及车辆状况,做到心中有数,迅速准确调度;规范文明用语,回答问题措施严谨,认真询问呼救信息,做好记录;接听重大突发事件电话后及时上报,以便迅速组织后备急救力量。

3.4 规范院前急救护理文件书写 护理记录是临床实际工作的总结,也是医疗纠纷处理中的有力证据,要做好随车记录。组织护士认真学习新的医疗文书书写规范,同时加强相关值班人员的沟通,注意各项记录的同步性。完善患者转院后各项工作,做到无缝交接。

3.5 合理安排护理人力资源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随机性强、任务重及环境差等特点,院前急救护理工作对护士有着严格的要求。因此需要医院在完善院前急救护理的过程中能够按照出诊护士的业务熟练程度来合理配置护理人力资源,同时对排班模式进行大胆的改革,对以往工作负荷大的三班制,增加一组以缓解其工作压力,使护士的超负荷工作现状得到改善,以此提高急救效率。

3.6 加强法律法规教育 加强护士法律知识教育是预防护患纠纷,减少护理不安全隐患有效手段,因此,护士要有针对性学习相关法律法规,使每们护士学法、知法、守法,牢记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面对特殊急救现场和某些特殊救护对象,护士要有快速应变能力,做好自我保护。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隐私权,病情危重时向家属说明并落实知情签字制度。

4 讨论

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高、责任大,通过对院前急救过程中的发现的风险因素进行有效防范,是保证院前急救护理质量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不仅能从根本上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患者与医院间的纠纷。除此以外,在完善的过程中,医院管理人员还应制定出科学的管理制度,将其落实到院前急救护理工作的各个环节,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院前急救任务。

参 考 文 献

[1] 叶静.院前急救护理风险防范.护理与康复,2010,09(12):1029-1031.

[2] 李秀英.浅谈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及防范措施.护理研究,2007,21(7):634-635.

[3] 何秀凤.基层医院院前急救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护理研究,2005,19(6):545-546.

[4] 于小杰.院前急救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医学信息,2011,24(12):591-592.

[5] 李燕.院前急救中长途转运患者的护理体会.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7,28(16):2042.

[6] 李患礼,陈瑶.急诊与医疗纠纷.世界急危重病医学杂志,2006,3(3):1224.

篇9

【关键词】院前急救;指挥调度;

【中图分类号】R197.32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49(2012)10-0026-02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是否完善与及院前急救水平、指挥调度质量是衡量一个地区急诊急救工作水平高低的主要指标。随着我州的不断发展,院前急救需求也逐年增长,本文通过凉山彝族自治州2005年—2011年“120”指挥调度信息进行分析,为不断完善我州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提高指挥调度质量和我州院前急救工作的整体水平,更好地为少数民族地区广大病员服务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凉山彝族自治州紧急救援中心2005年—2011年有效呼叫“120”的指挥调度信息

1.2方法:对我州7年间院前急救发展情况、呼救病种构成、呼叫出车月、日高峰时段进行分析

1.3统计学方法:使用Excel和安克“120”指挥调度系统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凉山彝族自治州总面积6.04万平方公里,辖17个县市,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人口487万,其中彝族人口244万、占50.1%[1],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自2005年—2011年全州有效出诊117338次,急救伤病员123608人。

2.2院前急救发展情况:七年来有效出诊117338次,急救伤病员123608人次。年有效出诊趟次平均增长率为8.73%,平均发展率为108.73%。年急救病员人数平均增长率为6.73%,平均发展率为106.73%,见表1 (P

表1凉山州2005—2011年院前急救发展情况统计表

Table 1Statistical table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situation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年度出诊趟次较上年增长率急救病员数较上年增长率200512510 14200 2006136509.11%146333.05%20071566314.75%1663113.65%20081786914.08%1867112.27%2009181101.35%190171.85%2010189804.80%195873.00%2011205568.30%208696.54%合计117338 123608平均增长率 8.73% 6.73%平均发展率 108.73% 106.73%2.3呼救病种构成: 呼救病种构成前三类依次为:交通伤(33.27%)、除交通伤外的创伤(25.44%)、内科疾病(22.60%),见表2 (P

2.4呼叫出车月、日高峰分布:呼叫出车月高峰依次为:12、11、8月,低谷依次为:4、2、6月,见表3 (P

表2凉山州2005年—2011年院前急救病种统计表

Table 2Pre-hospital emergency medical statistical table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病种 病员人数构成比(%)内 科2793522.60%除交通伤外的创伤3144625.44%妇产科90237.30%交通伤4112533.27%中 毒89377.23%儿 科23981.94%其 它27442.22%合 计123608100.00%表3凉山州2005—2011年按月份统计出车情况表

Table 3 Monthly statistics dispatch table in the state of LiangShan from 2005 to 2011

月 份出诊趟次构成比(%)一月100898.60%二月90937.75%三月92257.86%四月89957.67%五月94218.03%六月91447.79%七月99518.48%八月101428.64%九月98298.38%十月100028.52%十一月103838.85%十二月110649.43%合计117338100.00%表4凉山州2005年—2011年按时刻统计出车情况表

统计资料显示,7年来我州院前急救有效出车趟次和急救病员人次逐年增加,年出诊趟次平均增长率为8.73%,平均发展率为108.73%。年急救病员人数平均增长率为6.73%,平均发展率为106.73%。这说明:①随着我州经济的发展广大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健康的需求也日益增加。②凉山州紧急救援中心及相关“120”网络医疗机构对“120”的重要性和院前急救知识的大力宣传、普及,我州人民对院前急救的重要性意识逐步增强。③得益于我州建立了比较完善的“120”院前急救机制[2]。

就院前急救呼救病种构成来看前三类依次为:交通伤(33.27%)、除交通伤外的创伤(25.44%)、内科疾病(22.60%)。可见我州以车祸为主的创伤高居第一位(58.71%),与国内报道基本一致[2, 4,5,6]是危害我州人民健康的第一大因素,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主要为:①凉山彝族自治州位于山区地区,山高、路陡,道路状况相对较差。②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交通工具广泛应用的同时部分民众在使用交通工具时安全意识缺乏存在疲劳驾驶、超载、无证驾驶、酒驾等情况。③部分民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安全意识缺乏、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④酒后突发安全事件和治安事件中的打架斗殴等[3]有所增加。因此,应加强我州的城乡道路建设,改进通行状况;加强我州民众交通安全认识以及安全生产和生活的相关知识教育,从而提高我州民众遵守交通规则以及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能力;“120”网络医疗机构应加强针对创伤的急救物资、人员准备,加强创伤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学习,规范急救技术和流程,从而建立一支装备精良、技术过硬的院前急救队伍。

就呼叫出车月、日高峰分布来看呼叫出车月高峰依次为:12、11、8月,低谷依次为:4、2、6月。这是由于①11、8月是我彝族自治州的传统节日彝族年和火把节大假期间外来旅游人员和出行民众较多,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以及假日综合征导致各类疾病发病率增加有关。②12、8月是一年中相对较冷和较热的季节。气候因素导致各类疾病发病率增加同时驾驶员易疲劳、道路通行情况差(结冰、下雨导致道路湿滑)增加了交通事故的发生率[5]。③我州农业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86%以上[1],12、11、8月份系农闲季节广大农民朋友慢性病就诊、外出活动、打工的意愿增强,而4、2、6系农忙季节广大农民朋友慢性病就诊、外出活动、打工的意愿下降。呼叫出车日高峰时段为16时—02时、低谷时段为02时—06时。这与我州人民日常工作和生活的时间规律一致。因此应按照呼叫出车月、日高峰分布特点适当调整 “120”指挥调度平台、各医疗机构的院前和院内急救资源配置,如:弹性增减“120”指挥平台调度人员、院前急救人员、急救车辆及急救物资,以适应院前急救之需要[6]。

院前急救工作随机性强、情况紧急、工作环境差、病种多样、急救药品及设备有限、急救人员劳动强度大、治疗主要以对症为主。应根据这些情况结合我州院前急救工作的自身特点不断完善院前急救体系的建设,合理布局急救网点、急救资源,急救人员,加强急救从业人员培训。从而缩短院前急救反映时间、快速启动应急救援工作,进一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应急急救能力、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更好地保障少数民族地区广大民众的身体健康安全。

参考文献

[1]凉山州政府信息网 http:∥

[2]彭重力.重庆市主城区120急救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9,18(7):689-691.

[3]吴群召.基层医院院前急救疾病谱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6,9(4):319.

[4]曾量波,梁子敬,黄力,等.广州市中心城区院前急救状况分析[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16):1359.

篇10

[关键词] 脑出血;院前急救;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1)12(a)-176-02

Application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i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its influence to prognosis

CHENG Limei, HU Zichun*, LIU Xianling

Department of Emergency, the Four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Heilongjiang Province, Harbin 150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application of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in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and its influence to prognosis. Methods: 120 cases with acute cerebral hemorrhage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observation group. 68 patients of observation group were received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and 52 cases of control group were not received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The time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after first onset and the mortality during in-hospital period were compared between two groups. MBI and FMA were used to evaluate ADL and extremity motor function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 Results: The time of the patients treated after first onset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short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46.28±10.35)min vs (71.92±19.27)min, P

[Key words] Cerebral hemorrhage; Pre-hospital emergency; Care

脑卒中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目前我国每年因脑卒中死亡的患者例数已经超过了心血管疾病。患者在度过急性期后常留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1]。而脑出血患者的肢体瘫痪程度更为严重,往往超过脑梗死患者。急性脑卒中患者的治疗时间窗为6 h以内,因此快速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对于减少患者的伤残率、病死率以及改善预后至关重要。为探讨院前急救护理在急性脑出血患者的应用及对预后的影响,笔者对120例急性脑出血患者护理方法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9年2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6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观察组,选择2003年5月~2004年5月我院收治的5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医学学术会议制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2],且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68例观察组患者中,男44例,女24例;年龄39~82岁,平均(62.18±9.28)岁;患者从发病到呼救时间为7~180 min,平均(53.29±7.27)min。52例对照组患者中,男36例,女16例;年龄38~80岁,平均(61.95±9.02)岁;患者从发病到呼救时间为5~176 min,平均(52.91±6.93)min。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性别、出血量及呼救时间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未实施院前急救护理,由家属或目击者将患者送入院。观察组患者接受系统的院前护理程序,具体干预措施如下:

1.2.1 急救电话指导 接到呼救电话后,迅速通知急救人员携带物品立即出诊。通过电话中目击者提示的患者性别、年龄及临床症状等信息初步判断病情。对于清醒者,嘱其不要紧张,嘱目击者不能随意搬动患者。对于昏迷者,嘱目击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口中呕吐物,剪开颈部紧身的衣服,保持呼吸道通畅。

1.2.2 现场急救 ①迅速评估病情: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神经系统体征、瞳孔、意识及血压等评估病情,确定护理措施。②保持呼吸道通畅:将患者头偏向一侧,清理口腔内的分泌物或呕吐物,减低呼吸道阻塞或吸入异物的危险。出现舌后坠者应用舌钳将舌体拉出口外,并在口腔内放置口咽通气管。严重呼吸道阻塞者应现场进行气管插管,连接简易呼吸机辅助呼吸。③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迅速建立静脉通道可确保急救药物早期应用,尽量选用静脉留置针,这样既可避免因改变或患者躁动导致针头刺破血管,又可保证治疗药物的快速输入。对有颅内高压症状者,应及时使用降低颅内压药物,给予20%甘露醇250 ml快速静脉输注及速尿20 mg静脉注射。

1.2.3 安全转送患者 患者经急救处理后,应及时安全地进行转送,转运过程密切监护患者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并确保各种导管及输液管通畅。同时提前与医院相关科室联系,以开放绿色通道,做好急诊辅助检查及抢救准备。

1.3 评估方法

比较两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并于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采用改良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ADL),采用FMA运动功能评定肢体运动功能。①FMA运动功能评定:正常为10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

68例观察组患者住院期间死亡7例(10.3%),52例对照组患者死亡10例(19.2%)。观察组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接受正规治疗时间、住院期间病死率比较

注:与对照组比较,P

2.2 两组治疗后肢体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

治疗前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及FMA评分比较(x±s,分)

注:与治疗前比较,P

3 讨论

本组结果显示:经院前急救护理程序后,观察组患者病死率、出院后肢体恢复情况及生活自理能力均显著优于对照组。脑出血发生后6 h内血肿扩大的几率最高,至24 h后血肿扩大的可能性极小。因此早期有效的干预措施对于防止血肿扩大、减轻脑损伤及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我院建立了一套合理、程序化、操作性强的院前急救护理程序,从呼救电话开始即进入抢救程序。在医护人员未到达现场时,通过电话使患者家属也提前参与到患者的急救中来,避免了“误吸”导致的窒息、不合适宜的搬动等错误处置,为进一步的治疗提供了机会和保障。快速准确的病情判断是抢救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到达现场后医护人员对病情的评估与抢救同时进行,为提高抢救率节省了宝贵的时间。在运送途中对患者密切监护并进行各种治疗措施,同时提前与医院相关科室联系,开辟绿色通道,缩短了救护患者的时间。

为了更好地实施院前急救护理,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加强急救中心的基础设施建设及通讯网络建设,现代化的通讯手段是确保急救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②院前急救对护理质量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人员的素质和数量必须要有充足的保证[5-6]。急诊科护理人员必须具备一定临床经验、技术水平和组织能力。③制订规范的急诊护理交接的管理制度,使护理人员认识到急救护理的重要性,应当做到有规章制度、有交接流程、有交接内容[7]。④定期组织护理人员学习急救护理知识,并坚持定时对护士进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心电监护、静脉留置针穿刺等急救护理操作培训和考核。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血管病学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撰写组.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J].中华神经科杂志,2010,43(2):1-7.

[2] 中华神经科学会.脑血管疾病分类(1995)-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中华神经外科,1996,74(5):281-283.

[3] 张桂芳,王艳.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20-121.

[4] 杨微,李欢利.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脑梗死患者的效果[J].护理杂志,2011,28(4B):26-31.

[5] 陈玉琴,万水兰.院前急救护理之隐患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07,4(34):84-86.

[6] 张静.院前急救和运转改良流程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J].内科,2010,5(5):49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