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职业理想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职业理想,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职业理想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职业能力;计算机基础

随着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逐渐形成了市场导向下学生与企业的双向选择局面。对于高职学生而言,需要面对更加严峻的就业情况,因此高职学生必须要增强自身的职业能力,才能够在众多选择中找到心仪的工作。此外,职业能力是指学生在工作中所具备的管理、学习、社交、沟通等方面,职业院校的教师有责任与义务帮助学生更加清晰的认知自我,更加准确地进行职业规划等。以下是笔者根据自身工作实践所总结的经验:

1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现状

1.1职业意识不足

在学校教育大环境的影响下,高职院校的教师与学生的职业意识不足,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不能充分地向学生渗透职业意识,而大部分学生也不会关注什么是“生涯规划”、什么是“职业能力”,甚至对未来的从业方向也会产生迷茫。此外,高职院校学生将“找工作”作为毕业的唯一目标,对职业能力的培养产生误解,认为职业能力就是“找工作”,同时对待学校就业指导课程不够认真,在被动接受的过程中,始终做不到主动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

1.2专业知识的滞后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对人才要求越来越高,几乎每一个工作岗位都需要使用计算机基础知识。同时随着计算机软件的更新,社会需求的增多,企业为了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也会采用更为先进、便捷的软件与工作方式。但是在学校教育中,我们始终停留下大众熟知的计算机操作方式,并没有与社会发展保持一致,缺乏先进性,从而造成了计算机基础知识教学的滞后性,进一步导致学生职业能力的滞后发展。

1.3考评机制的单一

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已经成为人才发展的必学科目,但是其受重视程度始终不够,并没有得到学校、教师、学生的普遍关注,从而导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考评机制不够完善,单纯地将学生成绩作为评价教师与学生的唯一依据,没有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逻辑思维等,更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偏离了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方向。

1.4实践机会的缺少

高职院校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方面,确实比普通高校意识更强,但是在教育环境影响下,并没有切实遵循理论与实践相平衡的教育理念。尤其在计算机基础学科中,没有提供给学生更多的实践机会,学生很少涉及到基础知识的使用,从而导致学生虽然掌握理论知识,但是也会将知识遗忘在时间里。

2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策略

2.1以职业能力要求开展教学计划活动

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有责任考虑学生的发展方向,有义务去培养一个德才兼备,能够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大学生。因此教师应该以职业能力与要求适当地调整教学计划,将沟通与社交、管理与规划、择业与就业、道德与认知等知识渗透在每一节课中,从而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职业情境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为学生的职业能力发展带来帮助。例如,教师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WORD)”时,教师带领学生制作课程表及个人简历,此时教师便可以将“择业与就业”“管理与规划”等方面的知识渗透给学生。首先教师向学生介绍哪一种类型的简历更加适合自己,此时教师可以随机挑选一名学生作为案例进行创作。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掌握在WORD软件中创建表格与表格编辑的知识,又可以了解适合自己的简历类型。此外,教师在课堂中可以为学生预留一些时间进行实践操作,让学生主动设计自己的课程表或简历,同时也能让学生对自己的自我管理与规划的想法体现在表格中,从而加强学生的职业意识与能力。

2.2充分利用资源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

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仅依靠一门课程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计算机职业教学中,教师需要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来丰富学生的专业知识,同时渗透更全面的职业意识,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职业能力。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为学生创设多样的职业情景,在无形与有形的环境下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然后教师可以引入当前企业的先进工作方式,以及企业对员工职业能力要求,并将其纳入到课程教学中,为学生提供更为多元化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最后,教师可以追踪一些毕业院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并请他们作工作报告,为在校学生提供更多的工作经验,让在校学生真正地了解企业对计算机操作技能的相关要求,从而切实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基础能力。例如,教师在教学“Excel”一名销售在工作的时候,需要统计自己的销售量,并掌握本公司产品的报表等,这就需要工作人员掌握表格编辑、数据保护、数据统计、打印等技能。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着重讲解该知识,并将企业中常用的编辑方式传授给学生,保持学生知识学习的先进性。此外,很多工作也会用到简单的Photoshop操作,教师可以将该软件纳入课程学习内容,向学生进行简单介绍,以提高学生在未来工作中的竞争力。

2.3以多元的考评机制突出职业重要性

教学与考评方式的单一性,导致学生在计算机基础学习中感受不到职业意识,作为教师应该反思考评方式是否合理,并探索更加多元化的方式从而突出职业能力的重要性,也在学生心里埋下职业意识的种子。例如,教师可以在每节课后布置职业性、创意性的作业内容,如,用PPT作自我介绍,用WORD进行海报排版等,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业成果作为考评的参考之一,再加上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组成相对全面的考评机制。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采用企业考评的方式,融入到计算机基础教育中,进而健全高职计算机基础学科的考评机制,也能够让学生更加关注计算基础学科。

篇2

【关键词】预算管理内部控制会计控制

一、预算管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意义

(一)满足企业持续发展

在企业内部,经营方、投资方、工作人员之间的关系相对较为复杂。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应积极转变传统发展模式,改变传统单一的资产管理方法,明确彼此之间的关系,进行科学规范与引导,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保证预算制度的科学性。借助良好的预算管理,对彼此之间的权责进行协调,提高企业的综合能力,满足今后持续发展的需求。

(二)减少企业财务风险

企业会计的各项内控工作,也是预算管理所涵盖的内容,为从根本上减少企业内部存在的财务风险,应对配套的执行方案和财务方案进行优化创新。为明确企业内部各方的战略与方案,预算工作是开展相关工作的前提基础,推动企业内部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实现相关工作目标,避免在经营过程中,因存在不恰当的决策而出现经济亏损,应给予预算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

二、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会计模式相对苍白

在当前的企业制度当中,已经将公司的经营权与所有权相互分离,但在治理机构方面依旧存在许多不足。例如,权利与职责混淆不清的情况依旧存在,董事会、董事长、经理三者之间对于权力的执行互不干涉,出现问题之后则相互推诿责任。监事会存在的意义也不明显,无法充分发挥其作用与优势。企业与政府之间也尚未明确划分界限,关系含糊不清,企业会计模式难以发挥自身作用,甚至出现会计行为失当这一情况。

(二)缺乏科学会计行为

会计行为既包含会计行为个体,企业内部所有的会计群體行为也涵盖其中,单纯依靠一位会计人员,难以保证会计行为的稳妥与周全,需要全体组织共同决定。纵观当前实际发展情况,我国会计从业人员自身的专业能力与综合素养有限,会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会直接影响到后期各项工作的开展,极易出现各种不良后果。另外,因会计从业人员的法律意识、政府素质相对薄弱,在实际的工作当中,难以落实自身岗位职责,无法有效控制与监督企业的经营情况。

三、实现企业内部会计控制的创新策略

(一)加强会计人员的管理

企业的计划、协调、管理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整体框架,就是一个完整的组织机构,企业机构的机构是否合理,会直接影响到会计从业人员工作的积极性与工作能力。会计这项工作相对较为系统与复杂,对从业人员的技术能力与知识基础具有严格要求,具备夯实的基础知识与丰富的工作经验,才能够应对工作当中的各项问题。因此,企业应加强对会计人员的培训与管理,对其进行系统的培训,增强其工作技能。

(二)创新集中支付的手段

随着现代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为社会培养出大批复合型人才,对于企业采购资金的集中支付管理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与传统的工作方式相比较,现阶段的集中支付管理具有自身独特优势,合理这项技术的综合性特点,对行业规范与业务程序起到引导作用,以传统的工作方式为基础进行改进,提高各项工作质量与效率。因此,企业在进行预算编制与审批过程中,加强不各部门之间的交流互动,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便利。

(三)建立完善的监督制度

企业采购资金的集中支付制度,能够将使用权、采购权、支付权相互分离,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事业部门、采购部门、财务部门分别拥有这三项权利,能够相互监督与相互制约。简而言之,制定并提交所需要采购物品的清单,是事业部门的工作,由采购部门执行相关采购事务,事业部门具备最终的签单权力。采购部门必须根据财务部门所指定的清单合同进行放款支付,因其不具备相应的支付贷款权力,彼此之间相互监督与制约,保证资金的安全。

(四)提升对预算管理的认知

企业内部各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和预算管理质量有着直接关联。企业管理者应紧跟时展步伐转变传统理念,在企业内部控制中,明确预算管理的作用。预算管理中各项战略的实施,不仅要明确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还应从不同角度了解竞争对手的情况,尽可能满足用户对企业的要求。在编制、执行预算管理中,由以往的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过渡,进行适当改进应对复杂的外部环境。

四、结语

篇3

摘要:本文阐述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教学的职业教育教学设计方法,从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探讨了采用职业活动导向的理论、实践和素质三大教学体系。

关键词:职业活动导向;职业技能;教学模式

目前,高职教育中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设置大多参照本科教育中的管理信息系统专业或是将计算机应用与管理专业简单叠加而形成的,再加上对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内容和专业范围的理解不一致,导致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模糊,人才规格定位不准,教学模式不尽合理,缺乏高职教育特色。

为了把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思想转化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新理念,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学新模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提出了创建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职业活动为导向,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为依据,以职业活动的学习领域为内容,运用行为引导教学方法组织教学,培养具有综合职业素质的技术应用型人才的教学形式。

我院的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成立于2004年7月,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专业。该专业自设立以来始终坚持教学改革,确立了以职业活动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并长期实践,不断改进,在高技能职业人才培养上取得了一些成效。

采用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原因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复习、引入、讲解、提问、讨论、小结和布置作业,以专业系统知识和逻辑为导向,以知识为中心,以教师为主体,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材和知识,以教师讲稿为标准,理论与实践相分离,所谓的师生互动则多数是教师的点名提问。按照这样的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授课,虽然教师准备充分,认真备课和讲课,各个教学环节顺利进行,但课堂效果并不好,主要问题是没有把学生所学的抽象知识和实际具体事例结合起来,教师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职业活动技能的培养。由于传授知识并不等于拥有职业活动技能,教学过程中缺乏能力目标的明确要求,学生在就业后往往无法很快适应职业岗位,需要较长一段时间去适应。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是以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的一体化教学的指导思想设计教学过程,突出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这种教学模式的针对性强,知识的传授以职业活动任务为载体,采用以能力为中心的非学科式组织教学,教学内容具有跨学科的特点,教学的重点不是把知识讲解得清楚、透彻,而是训练和提高学生的职业活动技能,采用师生互动反复训练进行教学。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优势是在特定的模拟真实职业环境中进行教学,通过围绕某一问题、项目或课题开展教学活动,使教学目标具体,学习目标明确,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动作用,使学生在完成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掌握职业活动技能和必备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职业活动环境中进行学习,通常需要以团队的形式对某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沟通,从而开拓思路,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也可以得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时,通过查找书籍资料等解决问题,使学生学习的内容更多、更深,知识面更广,从而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是活动的引导者,教学的主持人,学生是中心,每个学生都有施展个性能力的机会和舞台。

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的实践

2004年上半年对宁波周边地区开展的一项社会调研显示,目前宁波周边地区对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呈不断增长的趋势,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职业岗位(群)包括企事业单位信息管理人员、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人员、办公自动化集成人员、办公室文员、办公自动化环境的维护人员等。其中,信息管理系统开发和信息技术处理的人才需求量巨大。据此可明确本专业的主要就业面向,即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和信息技术处理员的职业岗位。

明确专业职业岗位的同时,也对岗位的职业活动能力进行了细致分析,提出了具体要求:即拥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职业精神,熟练应用各种常用办公软件和统计软件,能够进行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与维护,对计算机和网络进行日常维护工作,能够进行办公室的日常管理和办公设备的日常维护,以及具备商务文档的管理和编制等。

在专业岗位调研的基础上,对专业职业岗位(群)所需的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进行分解和重组,从满足职业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出发,制定并实施了采用职业活动导向的理论、实践和素质三大教学体系。制定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掌握计算机信息管理领域,掌握数据库应用、网络应用维护和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及专业技能,面向IT领域从事信息化办公文员、管理信息系统软件设计与开发等专业技术工作需要的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

(一)双证书的理论教学体系

目前我院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以职业活动领域知识为学习内容,侧重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在学习必要的文化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还要学习职业岗位所需的双证书课程。根据计算机程序设计员的职业面向,我院开设了程序设计基础、VB程序设计、UML建模设计等系列课程;根据信息技术处理员的职业面向,开设了信息化高级办公、SAS统计软件应用、办公设备维护等系列课程。学生在学完课程后参加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和信息技术处理员考试,考核合格的学生,表明其已具备从事相应专业岗位工作的能力,学生还未走出校门就已经是助理工程师。其中,计算机程序设计员考试按照国家《计算机程序设计员国家职业标准》进行考试,由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国家职业资格中级证书(四级)。信息技术处理员考试是由人事部、信息产业部联合举办的全国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证书考试(计算机技术与软件水平考试),既是职业资格考试,又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考试合格者颁发由人事部和信息产业部共同用印的《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水平)证书》,证书全国统一、全国有效,并且中国、日本、韩国互认。

通过将职业技能鉴定不同级别的相关内容融入课题体系,学生的职业活动技能得到持续渐进式的培养。这种融入双证书课程的教学体系与社会的IT认证培训相比,学习时间长,教育环境好,符合教学规律,费用也远比社会上的认证培训低。

(二)培养职业活动技能的实践教学体系

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内训练、课程设计、综合实训和顶岗实习等多层次逐步深化的不同培养阶段。

课内训练从直观实例出发,通过单一任务、组合任务、综合任务和拓展任务等方式展开课程,反复进行训练,让学生愿意参与,并获得成就感。注重知识一体化,实践、理论教学和训练有机结合,对知识的掌握不要求一步到位,遵循从模糊到清晰,从具体到抽象,提高学生的感受能力和操作能力。

课程设计在课内训练的基础上主要培养学生的专项职业技能,课程设计的任务以巩固掌握理论知识和单项技能为目标。如在《软件工程基础》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书写信息系统文档的技能;在《局域网管理与维护》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组建和维护中小型局域网软硬件的技能;在《多媒体作品制作》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构思和设计多媒体动画作品的技能等。

综合实训主要培养学生掌握与专业相关的职业所需的综合技能,综合实训任务的案例取材于实际软件开发项目,包括搭建桌面开发环境,设计模块流程图,编写代码,调试、提交程序文档,编写设计文档、软件测试、产品打包、软件管理和维护等。综合实训是对课程设计单项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顶岗实习由行业企业的指导教师和校内的专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在企业从事实际生产实习,以尽早适应工作环境。目前与我院签订紧密型合作协议的企业有5家,松散型合作的企业有20家,能够满足顶岗实习。这种由校企双导师联合培养学生的顶岗实习与专业课程设计和综合实训相区别,具有实习周期长、综合性强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实现“零距离”就业。

这样,就把学生的基本技能、单一技能逐渐培养成职业活动需要的综合技能,构成从校内实验实训室培养逐渐走向校外实际岗位培养的新实践教学体系。

(三)以成功教育为载体的素质教学体系

目前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素质教育以成功教育为载体,引入对学生职业活动技能的培养,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成功教育追求学生潜能的发现,是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提高的教育。成功教育是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机会的教育,是以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为途径,以表扬、鼓励为手段,以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的素质教育模式。其最大的特点在于突破传统教育分数第一的局限,打破应试教育的思维定势,找到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并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愿望,相信每一个学生都有成功的潜能,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获得成功。

在所有专业课程中,突出要求成功教育的渗透式教学,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内容的培养,特别是在《IT职业素养》、《办公应用综合技能》等课程中,要求教师在专业课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为每一个学生的成功创造条件,明确今后专业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韩承江.高职职业活动导向教学模式探析[J].职教论坛,2006,(2).

篇4

【关键词】兼职教师; 项目主导教学模式; 管理机制;计算机应用技术

一、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项目主导教学模式的涵义

项目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以项目为载体,以工作任务为驱动,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习惯于一个完整的方式。

项目主导的教学模式的流程: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将一个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自己处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设计,项目实施及最终评价,都由学生自己负责。学生通过该项目的进行,了解并把握整个过程及每一个环节中的基本要求。项目主导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它能培养独立思考与解问题的能力,改变学生单纯、被动地接受教师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的学习环节,为学生提供获取知识的多种渠道以及将所学知识加以综合应用的机会。

以项目主导的教学模式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与研究的能力,并在项目运行过程中逐步形成一整套具有自我个性的项目解决方案,并使方案以切实可行的方式得以实施。这种教学模式即注重了学生项目研究能力的培养,也强调了对学生实践能力、决策与判断能力等的培养。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项目主导教学模式下的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中的问题

(一) 不能正确理解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项目主导教学模式的涵义

一些高职院校只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聘任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 很少考虑从企事业单位聘请兼职教师、实行专兼结合、改善学校师资结构、适应专业变化的要求等问题, 更谈不上兼职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特别是由于专业对口人才缺乏, 高职院校在聘任时常常降低标准,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呈现无计划、不稳定和无约束的状态,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的聘任措施难以落实, 从而使得一些水平较低、责任心不强的人进入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的队伍之中。

(二)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聘任机制不健全,导致兼职教师聘任管理问题严重

高职院校对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聘任工作认识不是非常重视,没有很好的聘任程序和监管办法。在聘任过程中,只重视专业技术能力,但严重轻视教学能力和道德品质的考察,缺乏全面统筹,导致选聘工作难度较大。在这种松散型关系下,使一部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对学校组织认同感不强,凝聚力差,教学工作随意性大,缺乏责任感,处于无人管理的边缘状态,从而使得教学质量得不到充分保证。有些兼职教师的学生评分得分不高,学生座谈会意见较大,但还是被聘用,学院的用人制度中没有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进行考核,干好干坏都一样,难以调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积极性。

(三)实践性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课堂讲授能力相对比较差

高职院校由于多年的办学历史, 基本形成了富有本院校特色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师执教规范”, 在教师备课、教案撰写、课堂教学基本要求、学生作业布置、成绩考核、评教评学等方面均有比较明确的要求, 本院校教师耳濡目染, 已将这些要求内化成了自觉行为, 学生也比较习惯这些要求。一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因为没有这些经历, 尤其因为没有参加相关专业的教研活动, 缺乏与同专业相关课程任课教师的沟通交流; 缺乏与学生的交流, 对学生的知识结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了解不够, 加之缺乏课堂授课语言的训练, 导致不能取得很好的授课效果。

三、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及专业群项目主导教学模式下的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的对策

(一)加强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项目主导教学模式的理念。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上岗前要进行必要的试讲, 以考核其实际授课和实习指导的能力, 并对其教学能力进行岗前强化辅导。学校组织的评教评学、学术讲座、经验交流、授课比赛、教案比赛等活动, 邀请兼职教师尽量参加, 以拓展其视野、丰富其经验、提高其能力; 也可采取兼职教师和骨干教师“结对子”的方式, 既能提高兼职教师的教学能力, 又能使骨干教师提高实践能力, 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二)加强督导,确保项目主导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近年来,高职院校逐步加强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教学过程性管理,制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教学督导制度,对其教学质量进行评估。通过对兼职教师教学资料的检查、听课、与学生座谈等形式,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课前准备情况,课堂教学情况进行了解掌握,即时发现问题并向兼职教师反馈信息,以保证教学质量。教学督导在对教学质量进行督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引导兼职教师根据高等教育的理念应用项目主导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加强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的教学质量监控,包括对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管理,不定期课堂检查,定期的期中教学检查,学生座谈会评教等方面。

四、结论

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是提高高职院校师资水平的重要方式,也是现代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教学改革之中重要的方面,为了进一步的推进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育改革工作,我们一定要注重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兼职教师聘任及管理工作,积极落实项目主导教学模式,推进我国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3018202

1 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现状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大范围扩招,导致中等职业学校的准入门槛极低,进入中职院校进行学习的学生大多数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毕业、混证书的学生大有人在。尤其是来自城市的学生,虽然他们的计算机水平和应用技能较高,但是由于严重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得他们放弃了努力学习、等待高考的目标,而选择了中职院校完成学业。

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就业率普遍较高,但是能够真正从事自己所学专业的仅占50%左右,大多数都是从事组装计算机、销售计算机等岗位级别较低的工作,很少有中职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从事网站建设、网站开发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完成《计算机操作》课程时,需要用到大量的计算机硬件设备和软件系统。但是,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只有简单的计算机机房,并没有能够锻炼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计算机实训机房、多媒体实训机房等。而且,部分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教师没有受过正规的高等教育,甚至存在其他学科教师转行教授《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情况。

2 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目标不明确,与社会需求存在矛盾

大多数企业要求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毕业之后能够从事计算机组装操作、网站建设维护、网页制作设计和计算机设备安装等技术性较强的工作。但是,现在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大多数倾向于软件的应用,学生毕业之后只能从事一些图像设计、图像处理等工作,其它应用性和操作性较强的计算机知识掌握得不够扎实,很难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

我国中职教育由于长期受到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都是遵循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所制定的。但是,中职院校的学生生源来源于不同地区,学生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存在一定差异,传统的教学大纲不能适应每个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因此,长期以来其教学目标与学生实际需求产生矛盾、相互脱离。

2.2 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脱离,针对性较弱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技术企业的职责划分日益详细,对专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也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但是,目前中职院校的《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仍然偏重于理论知识的灌输,强调计算机知识结构的连贯性,缺乏对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也使得中职学生毕业之后难以找到对口工作。学生专业技能得不到训练和提高,即使毕业之后从事相关工作,由于适应能力较差、实际水平较低而无法胜任操作性和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中职学校作为为社会培养和输出专业技能型人才的场所,《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内容也需要跟随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改革。但是,我国大多数中职院校属于以经济效益为主的办学理念,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闭门造车地完成教学任务,也不去了解企业的实际用人需求,因此,《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能反映社会的实际需求。

2.3 教学方法单一,实践教学薄弱

在《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方法上,很多中职教师都会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职业教育模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综合专业素质,包括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努力为企业培养综合素质良好的技能型人才。但是,由于教师没有接受系统的职业教育模式培训,只是从书本上了解该教学方法,所以在运用这些教学方法时仍然存在一定问题,进而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实际脱离,教学效果较差的弊端。

学生计算机技能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开展《计算机操作》课程和其它计算机专业课程实现的,在学习过程中很难融入到企业的真实环境中,也无法提高与工作相关的实践技能与经验。

3 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3.1 结合企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作为教学目标

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与高等学校的培养目标并不相同。因此,在制定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目标时,应该充分考虑社会和企业对中职学生的需求,仔细分析中职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与劣势。由于中职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薄弱、抽象思维意识较差,对于《计算机操作》课程的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课堂学习效果不明显,以致学生难以掌握教学大纲要求的内容。《计算机操作》课程中包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部分教学内容,社会既对研究开发类的专业技术人才有需求,也需要能够实际操作的专业技术人才,由此确定了《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目标。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目标就是为社会和企业培养输出动手能力强、操作水平高的专业技能型人才。

3.2 强调技能培养,以能力为本位作为教学内容

根据中职《计算机操作》课程的实际教学情况将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强调从传统的注重理论知识转变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教学内容的整合并不是简单地拼凑教学内容,而是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和认知能力,以及社会和企业对于中职学生的实际知识能力需求完成教学内容的整合,将实际需求与学生学习进行有机结合和统一。

《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注重的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因此,在设计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时,应该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全部融入到教学内容中,积极使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变成为学生主动实践、亲自动手的活动,强调的也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操作过程。由于中职学生在就业过程中面临了很多不确定性,工作流动也较为频繁,因而中职学校较难为社会培养出各方面都非常优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因此,中职学校在完成教学任务时应该重视对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当学生面临就业时,就能够充分运用在学校中学到的基本技能来完成相应工作。

3.3 任务驱动教学法实践

任务驱动教学法强调的是教师将教学内容分别置于多个具有代表性的学习任务中,教学活动的中心定位为完成学习任务。学生在《计算机操作》课程任务的驱动下,了解任务包含的知识要点,进行分析之后得到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完成获取学习资源、应用理论知识等。任务驱动教学法使得学生在自主探究和相互合作的学习过程中,找到完成学习任务的最佳方法,最终通过完成学习任务实现实践知识的构建。任务驱动教学法与传统的强调理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不同,不再按照由简到难的顺序完成学习,任务驱动教学法有利于学生掌握教师设计的教学内容,既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又锻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计算机操作》课程任务驱动教学法改革实践

教学案例:以《计算机操作》课程中Word基础知识和操作为教学内容。教师要求学生完成一个电子板报的制作,能综合运用课堂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按照分组合作、相互交流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4.1 教学目标

掌握电子板报设计的指导思想和操作方法,了解制作电子板报的步骤,综合运用Word办公软件的知识要点,能够灵活使用文本框、艺术字、流程图等功能;通过分组合作学习和实际动手操作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专业技能水平;通过小组之间相互欣赏制作完成的电子板报,以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计算机操作》课程的积极性。

4.2 任务分析

学生在接受教师布置的电子板报制作任务时,已经完成了Word办公软件的基础课程学习,掌握了其基本操作技能,但是每节课之间是相互脱离的,学生掌握的知识点相对零散。虽然每节课后学生都会通过完成小的学习任务来巩固知识,但是不能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也不能将软件的基本功能熟练地运用于实践。因此,教师要求学生充分应用Word办公软件的各项功能,完成电子板报的制作。

4.3 教学实施

4.4 教学效果

教师在完成《计算机操作》课程中Word办公软件的教学内容后,给学生们布置了电子板报制作的学习任务。学生们在任务的驱动下,根据教师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制作出色彩丰富、内容多样的电子板报。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们明确分工、互相帮助、相互交流,每组成员都能够自己亲手实践操作,多数小组最终完成了制作电子板报的任务。因此,任务驱动教学法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完成学习任务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在创新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方面都得到了提高。

5 结语

随着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生源的不断扩大,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改革指导思想,针对社会和企业的实际需求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教学与实际相结合,不断寻找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的教学方法。本文通过《计算机操作》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提高了《计算机操作》课程教学效果,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事业单位 资产管理 预算管理 结合机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国家的财政收入也迅速增长。事业单位的资产总量伴随着国家财力的增强及公共服务投入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同时,事业单位资产与预算面临着财政管理改革的各种挑战,如何增强财政当家理财的能力,是当前摆在事业单位眼前的一项迫切而重要的工作。笔者认为,将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对接是大势所趋,事业单位应当通过建立健全对接制度,建立资产动态管理的信息系统,规范资产预算编制的程序,完善监督制度等对策,真正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以促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加快建成节约型的政府。

一、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必要性

虽然我国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近年来取得了一定的改革成果,但是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仍然是两套较为独立的系统在运行。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两张皮”的管理格局依然存在,重预算轻管理的问题仍比较突出。事业单位预算管理与资产配置管理各自为政、资产随意配置、盲目配置的现象依然存在,造成了资产闲置浪费、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甚至个别单位出现缺乏足够空间存放购置来的仪器设备;另一些事业单位资产严重不足,却无预算安排的渠道,苦乐不均,有失公平。

从实际工作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对接仍存在不少的障碍,对事业单位深化财政预算管理的改革以及资产管理的改革都造成了影响。具体的受制约原因包括:一是资产配置标准仍不健全,新增资产预算的审核依据仍缺失。二是在当前管理模式下,资产配置缺乏顶层设计,资产配置渠道过多,统筹协调难度大,导致出现资产配置失衡的现象。三是资产预算内容不够细化,约束力不强。四是资产管理信息化水平低,无法取得支撑资产预算编审所需的基础数据。

对于预算管理与资产管理的结合的运行机制,财政部2006年颁布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活动,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推行实物费用定额制度,促进事业资产整合与共享共用,实现资产管理和预算管理的紧密统一;应当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应当坚持资产管理与财务管理、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原则。”且理论与实践均证明在财政管理的构成当中,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关键性内容,资产管理是财政管理实物形态的表现,预算管理是财政管理价值形态的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的资金来源是财政预算拨款,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配置的质量直接受制于财政预算的公平与客观性;反过来,财政预算支出资金结构的公平性与合理性又依赖事业单位资产管理的质量与水平。因此,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不但是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的要求,还是财政预算管理的必然要求。

二、完善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机制的对策

(一)健全制度体系,提供制度保障

1、健全资产配置管理制度

国家资产配置有相关规定,主要是从资产配置的工作原则与工作总体要求的角度做了要求,内容仍不够具体细致,且操作性不强。各事业单位需根据国家有关规定,以其作为参考标准,并结合资产配置的历史数据和现实需要,制定出符合实际、具体详细、适用于本单位的资产配置管理办法。切实将事业单位发展所需的资产类型与数量加以明确,做到资产配置的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构建资产配置标准体系

在事业单位资产配置的标准体系中主要的标准有:通用办公资产标准、房屋标准、用车标准等。事业单位应进一步完善配置和细化标准,分别针对办公用房、办公专车、办公基础设备等资产建立配置标准。例如,在办公用房上,规定不同级别单位职员的用房面积大小;公车的配置管理,应实行编制管理,严格控制公车的用车标准。

3、规范资产预算编制流程

建立健全资产预算管理制度,可以为管理工作奠定制度基础。事业单位应对资产配置的预算编制程序进行梳理,将其对接到部门预算的编制程序中,促进其规范化发展,使其流程变得更为流畅与紧凑。第一,事业单位应明确财政部门与预算单位内部资产管理与预算审核管理人员的岗位职责与工作的流程。在编报资产配置的预算编制之前,事业单位的财务部门应先收集并分析资产管理部门的相关意见与建议,资产管理部门也应主动与财务部门进行沟通交流,并需积极配合财务部门的工作,形成合理、相互协作的工作机制,以促进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开展。第二,事业单位应突出配置重点,逐步推进预算编制工作。事业单位中的资产种类与数量较多,且预算审核的范围也在不断增加新的资产配置内容,所以应突出配置重点,例如土地、房屋等重点资产的配置。资产配置预算属于新业务,在实际工作中需先进行试点工作,再总结经验,进行研究,逐步将其推进。

(二)建立动态监控系统,促进资产管理规范化

财政部2007年以资产清查数据为基础建立了资产管理信息系统。笔者认为该系统虽然比之前的固定资产管理软件有了很大改进,但仍有应用开发的空间。在当今信息爆炸和信息飞速传递的时代,仅仅对账面上资产进行增减变动的管理已经不能满足资产管理工作的需要,特别是不能满足资产基础数据为预算服务的要求。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仍然是单位资产存量的静态反映,未能很好的对资产的实际使用状况、资产的使用性能、资产的使用率等数据进行反映,故而不能很好地依据其提出预算需求。

借助事业单位财务制度改革的历史契机,财政部应组织事业单位构建资产信息网络化动态监控系统,形成由实际使用人对资产状况实时更新的资产管理基础数据库(网上办公和云计算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的技术需求),实现对资产的形成、使用与处置状况的全程动态反映。实际使用人要对资产负责,在资产管理动态监控系统中,实际使用人应负责及时反馈资产信息变动情况并提出资产更新或资产升级需求。资产管理的技术部门应对资产的实际运营情况做出鉴定并对实际使用人提出的购置申请进行审核,财务部门结合预算要求,对资产需求进行排序,按照资金控制数提出单位的资产需求计划并申报预算。

建立资产信息动态监控系统,首先使单位的资产状况得到了更好地反映;其次对于资产的购置、处置等授权审批制度进行了很好的梳理;再次可以获取准确、科学的关于预算与财务管理的资产信息,有利于提高经济分析的准确度,增强经济决策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大大提高管理人员依法行政、依法理财的能力。

(三)完善监督机制,健全独立审计机制

事业单位应健全独立的审计机制与完善监督机制,应充分发挥财政监督、内部审计、财务检查等功能,尤其要加强检查监督新增的资产配置预算范围。应严格按照资产配置管理制度中的规定审核新增的资产配置预算,经上级财政部门审核,批准通过的方可进行购置,若未经批准则不能购置资产;在执行预算时,若有特殊要求,属于临时购置或是追加预算的,也必须遵守程序按规定进行报批,取得批准后才能购置资产;未经申报预算的新增资产购置,应不给予经费。出现违法购置资产行为的现象,应及时纠正,并需严肃处理,以防止超编、超标资产配置问题的出现。

三、结束语

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工作的有机结合,是当前事业单位增强财政管理能力的需要,同时也是适应当前经济政治改革不断深入的发展需要。两者相结合的机制,必须健全资产配置的体系,加强资产的管理;同时还需建立资产信息动态监控系统,促进资产管理的规范化与科学化;此外,还应完善监督体系,健全独立的审计机制,以防止发生超编、超标购置资产的现象。

参考文献:

[1]曹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是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必由之路[J].财会研究,2009(09):8-10

[2]林翰文,林火平.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相结合的思考[J].求实,2010,39(05):33-34

篇7

青海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青海西宁810000

【摘要】目的:分析茉莉酸甲酯(MJ)对栽培甘西鼠尾草叶丹参酮类成分含量的影响,为甘西鼠尾草的开发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液-质联用的方法,对MJ处理的甘西鼠尾草叶样品进行检测。结果:甘西鼠尾草经MJ处理后的120h内丹参酮IIA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丹参酮I的含量从120h开始高于对照组。结论:MJ能促进甘西鼠尾草叶中丹参酮I及丹参酮IIA含量的积累,可以考虑在人工种植中加以应用。

关键词 茉莉酸甲酯;甘西鼠尾草;丹参酮

【中图分类号】R28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3-0029-01

使用非生物诱导子茉莉酸甲酯对甘西鼠尾草进行处理,研究处理后0~240h内甘西鼠尾草叶片丹参酮I及丹参酮IIA的含量变化,旨在为今后在甘西鼠尾草种植过程中提高丹参酮类的含量提供实验依据。

1仪器及材料

1.1仪器人工气候室;Agilent1100型系列高效液相色谱仪(G1312A四元梯度泵、G1313A自动进样器、G1316A柱温箱、G1315ADAD检测器以及色谱工作站,美国Agilent公司);Agilent1100LC-ESI-TARP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盘式自动进样器、柱温箱、DAD检测器、二元泵、在线脱气机以及AnalystMSD工作站,美国Agilent公司);旋转薄膜蒸发仪(瑞士Büchi公司);SovallEvolutionRC型高速离心机。

1.2材料甘西鼠尾草SalviaprzewalskiiMaxim种苗,采自青海省同仁县中藏药种植基地;茉莉酸甲酯(批号:P05202)购自美国Sigma公司。

2方法

2.1MJ的配制以无水乙醇为助溶剂,配制50%的母液。

2.2实验设计及处理设3个重复(并相应设立对照组)分别将幼苗移栽至人工气候室,待幼苗长出三片复叶时在叶片上均匀喷施MJ和蒸馏水,喷后立即套上保鲜袋,分别于MJ处理后0、12、24、48、120、240h后收获叶片材料,将叶片置于60℃烘箱烘干6h,取出粉碎,过50目筛后用棕色瓶保存。

2.3甘西鼠尾草丹参酮类成分的测定

2.3.1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称取2个丹参对照品适量,混合,用70%甲醇适量溶解,作为丹参对照品溶液,用于化合物对照确认。

2.3.2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约30mg的药材粉末,置于11ml不锈钢管中,采用高压溶剂萃取(ASE)按以下条件提取:提取溶剂为100%甲醇;压力1500Pa;温度150℃;提取时间10min;置换体积60%;提取次数1次。提取液减压浓缩至10ml,加水定容至25ml。0.45μm滤膜过滤,续滤液保存于4℃冰箱用于HPLC分析。

2.3.3色谱分离条件色谱柱:PrevailC18rocketcolumn(33mm×7mm,3.0μm);柱温30℃;检测波长280nm;进样量10μl;溶剂组成:20mMAmmoniumAcetate(A),ACN(B);流速:2.5ml/min。梯度洗脱:0~15min,5%~15%B;15~30min,15%~80%B,30~35min,80%~5%B,35~40min,5%~5%B。

2.3.4质谱检测条件质谱条件:雾化压力40Pa;干燥气流速10ml/min;干燥温度325℃;化合物稳定性(compoundstability)10%;扫描范围100~800amu;0~15min,负离子检测;15~30min,正离子检测。

2.3.5线性关系及检测限取对照品混合溶液分别进样,色谱条件下分析,以各种化合物峰面积Y为纵坐标,化合物含量X为横坐标,得到线性回归方程如表1所示。在线性范围内,各种进样量对数值与峰面积的对数值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当信噪比为3时,测定各种化合物含量的检测限在0.002~8.0mg/ml之间。

2.3.5精密度实验在“2.3.4”项色谱条件下,精密吸取对照品混合溶液10μl,连续进样6次,测定。峰面积的RSD在1%~4%,说明本法精密度良好。

2.3.6重现性实验取同一批样品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平行制备5份,分别进样10μl,测得峰面积的RSD在4%~5%。

2.3.7供试品溶液稳定性在“2.3.4”项色谱条件下,取同一供试品溶液,分别于0、2、4、8、12、24h进样5次,测得RSD在3%~5%,说明样品在24h内稳定。

2.3.8回收率实验按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操作后,测定,计算,结果平均回收率为91.2%~110.2%,RSD为3%~6.0%。

3结果

实验应用液质联用方法,测定了茉莉酸甲酯作用下0~240h内甘西鼠尾草中丹参酮I(TanshinoneI)、丹参酮IIA(TanshinoneIIA)成分的含量,本方法提取回收率均在91.2%~110.2%之内,日内和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10%,最低检测限在0.002~8.0mg/ml,标准曲线在测量浓度范围内线性良好(r>0.99)。故此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专属性,可用于复杂样品中上述成分的含量测定。

4讨论

茉莉酸甲酯是茉莉属素馨花中香精油的有气味化合物,也是茉莉殊香味的重要组成成分,它在其他植物中亦有广泛分布。研究发现它在植物细胞的多种逆境反应中起信号介导的作用,引起细胞抗逆反应产物的表达[1-2]。王学勇等[3]用茉莉酸甲酯诱导丹参毛状根,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处理2d、6d、9d后丹参毛状根中隐丹参酮、丹参酮IIA的含量以及其在培养基中的含量,结果表明茉莉酸甲酯能显著提高丹参酮类成分在丹参毛状根中的积累并刺激其向培养基中释放。李明等[4]对茉莉酸甲酯处理的丹参茎叶中丹酚酸和丹酚酸B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外施茉莉酸甲酯能促进甘西鼠尾草叶片中丹参酮类成分的积累。本实验对甘西鼠尾草幼苗喷施MJ,如图1所示,与对照组相比,甘西鼠尾草被MJ处理后,丹参酮IIA的含量从12h开始呈增长趋势,在处理后240h,其含量达到最高。丹参酮I的含量从120h开始呈增长趋势,在240h,其含量达到最高。在MJ处理240h,甘西鼠尾草中丹参酮IIA的含量是对照组的2.97倍,丹参酮I的含量达到对照组的6.3倍。由此可见,MJ可以显著提高甘西鼠尾草中丹参酮I及丹参酮IIA的含量,在甘西鼠尾草人工种植过程中,MJ可以考虑加以应用。

参考文献

[1]ParchmannS,GundlachH,MuellerMJ.Inductionof12-Oxo-phytodienoicacidinwoundedplantsandelicitedplantcellcultures[J].PlantPhysl,1997,115(3):1057.

[2]BohlandC,BalkenhohlT,LoersG,etal.Differentialinductionoflipoxyfenaseisoformsinwheatupontreatmentwithrustfunguselicitor,chitinoligosaccharideschitosanandmethyljasmonate[J].PlantPhysl,1997,114(2):679.

[3]王学勇.丹参毛状根基因诱导表达分析及其有效成分生物合成基因的克隆研究[D].北京:中国中医科学院,2007.

篇8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会计电算化代替了人工记账、算帐、报账等会计活动,成为会计行业的主要计算模式;是管理现代化和会计自身改革以及发展的需要;是现代化社会大生产和新技术革命的必然产物。会计电算化发展到现在,已经不是单纯的会计与计算机的简单结合,而已经发展为一门多种学科的综合体。本文就会计电算化在行业中的实施对传统的会计职能所产生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一、电算化会计在行业信息处理过程中的基本特点

 

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主要是指应用电子技术对会计数据的输入、处理、输出的过程。现阶段主要表现为用计算机代替人工记账、算账和报账,以及替代部分在手工会计下由人脑完成的对会计信息的分析,判断。电算化会计信息处理的过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1、首先,是电子计算机为主要的计算工具,数据处理代码化,速度快,精度高。电算化会计是以电子计算机作为手工会计下人工记录和处理数据的替代物。它采用对系统原始数据编码的方式,以缩短数据项的长度,减少数据占用的存储空间,从而提高了会计数据处理的速度和精度。

 2、其次,数据的处理是人机结合,系统内部控制程序化、复杂化。电算化会计虽然以计算机为计算工具,但其整个信息处理过程仍表现为计算机与人工的结合。计算机对数据(信息)的处理是通过程序来进行的,系统内部控制方式均要求程序化。比如,一般对操作权限的限制设有密码程序,验证借贷金额是否平衡有校验程序等。同时,由于数据处理的人机结合和系统内部控制方式程序化,使得系统控制复杂化。其控制点由手工会计对人的控制转到对人和机器两方面的控制,控制的内容涉及人员分工、职能分离和计算机软、硬件的维护,以及会计信息和会计档案的保存和保管。

 3、再次,电算化会计与手工记账规则发生了变化,手工记账规定日记账、总账都要使用订本账册,明细账要采用活页式账册,通过若十个套账来实现相互牵制、相互核对。凭证、账本记录的错误之处要用划线法和红字更正法更正。电算化会计形成的账页都是通过打印输出的,可以装订成为活页式,打印输出的一般是日记账、总账和报表,由于明细账涉及大量的二级科目、三级科口,打印数量比较大,因此,一般都是用磁盘、光盘等形式输出,对账工作一般是依靠会计软件完成,只要输人的原始凭证是正确的,计算机可以迅速完成手工条件下的各种账务处理功能。手工会计下的账册核对功能在会计电算化条件下已由计算机代替,明细账记载的各种会计资料只需计算机查询功能就可完成显示或者在需要时打印出来。人们更多的是依赖电算化系统建立各种辅助账,更多地反映和控制经济活动。

 对于账簿记录错误的处理,已不再采用手工方式下的改错法,但为了保证监督审核。一般规定,凡是已经审核过的数据不得更改。如果出现错误,那一定是合理性问题,采用输人“更正凭证”的方法加以更正,类同于红字更正法,这样就可以保留更正的痕迹。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对于财会工作的影响的基本特点

 

会计电算化不仅大大减轻了财务人员的劳动强度和大大提高了企业财会信息的处理和传递速度,更重要的是企业财会工作发生了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

 1、使企业财务真正做到统一规范。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企业可以轻松的实现对财务数据处理和业务流程的规范,避免了在传统会计期间因人为因素在数据处理方面的不统一和不对应,减少了实际工作中标准的模糊性以及主观人为地不确定性,增强了会计工作客观性和会计信息可比性,方便企业对财务及业务流程进行控制。

 2、有利于信息资源共享。由于基于网络化处理,不仅可以做到在财务各岗位间的资源共享,保证财务数据一体化;而且对生成的财务信息,在设置权限的情况下可以在同一时间内任意查询。在传统会计时期,由于分工传递和手工操作,不仅财务以外无法获得所需信息,即使在各财务各岗位间也无法实现资源共享。

 3、便于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一方面最大可能地细化和明确了会计工作全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参照依据和考核标准,可以对会计人员和工作进行严格控制。另一方面实现了有效实时监控,所有数据及操作情况均记入系统日志,各分支机构弄虚作假的可能性减少。

 4、强化了财务管理。在实现会计电算化后,会计信息的处理能力不断提高,使会计对经济活动的反映能力更及时和准确,反映的信息更加细致、全面和深入、信息查询对领导掌握财务运行提供了方便,保证了财务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

三、会计电算化对于财务审计上的影响表现

篇9

关键词: 计算机专业教学“三取一创”教育活动研究内容实施过程

1.研究背景

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实现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综合国力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中等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这一艰巨的历史重任,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重要力量。

为促进我市职业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市职业教育的水平,我市教育局提出了在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开展以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艰苦创业为内容的“三职一创”教育活动,该活动对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职业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高尚的职业道德和完善的专业能力起到了卓有成效的推进作用。我校积极响应,将“三职一创”活动深入到各个专业教育教学之中。为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渗透“三职一创”的教育思想,提高计算机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整体水平,我作了一系列的探讨和研究。

2.研究思路

计算机专业是培养与我国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掌握必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计算机系统管理、维护和应用操作人员。学生除了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外,还应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的工作习惯,良好的计算机职业道德,以及与人共事的协作精神;不仅要有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有适应社会、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能力。因此,我们应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渗透到日常的专业教学中,唤起学生对计算机职业的向往,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的职业情感,帮助学生树立从事计算机工作的高尚职业道德,使他们成为有竞争力的高素质人才。

技能是学生生存之本,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就没有将来的立足之地。传统的计算机教学重视文化基础,重视专业理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薄弱。因此,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势在必行。我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按照“文化知识够用,专业知识过硬”的原则,根据就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制定技能训练目标、技能训练实施细则、技能训练考核制度,增加技能训练课时和力度,从而保证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创业教育适应我国国情,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必须把创业教育摆在重要地位,列为职业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我们应引导学生树立创业意识,培养艰苦创业的精神,学习创业知识;帮助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创业能力;帮助学生了解创业信息,选择创业方向,为毕业生创业提供咨询和跟踪服务。

3.研究内容及实施过程

3.1职业理想与职业道德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

同志曾提出:“科技进步,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从根本上取决于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中职学生的素质培养应包括专业能力、社会能力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现代职业观不仅要求从业者具有良好的职业技能,更要求从业者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从职业道德层面体现“先教育,后上岗,严格持证上岗”的劳动准入制度,是市场对职业学校德育的现实要求。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学生了解社会,了解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和责任,培养他们在当今异常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发展,成为具有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劳动者。如何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渗透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我们首先要从教材实际出发,附着于知识的讲授或上机的训练之中,在教学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不断地接受职业教育。其次要把握计算机学科的特点,注意渗透的生动性。比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毕业生的优秀作品,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提高学习积极性等。

3.1.1通过实例,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

为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程开始时,我们不应急于教授概念,而应向学生展示一些成功的实例,让学生了解该课程在实际中的用途,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比如,数据库教学中,我先让学生看毕业生设计的《学生学籍管理系统》、《图书管理系统》,并让学生到医院、超市了解它们的管理系统,学生很快就对课程产生了兴趣和学习动力,在随后的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完成一个实际的管理系统的练习,逐渐增强学生的学习专业的信心,帮助他们树立起专业理想。在《Office》的教学中,我让学生练习的实例往往是各个公司的实际文档,使学生的学习更贴近将来的职业,从而培养了他们对计算机职业的情感。

3.1.2通过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所谓习惯,就是指由重复和练习巩固下来并完全变为某种动作的需要,它是个人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时期是养成良好习惯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习惯和行为。

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教师首先应该把培养学生爱护机器设备、遵守机房规则的良好习惯当作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职责,教育学生要爱护计算机设备,强调在操作时应注意的事项,并注意计算机病毒的查杀,以确保在有限的经济条件下,持久地开展计算机教学。其次,教师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比如,把用户文件建立在所用系统软件的子目录下就是一种不好的习惯。如果教师在课堂演示的时候,特别是在保存或另存文件的时候,注意这个问题,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就会养成把用户文件分门别类地存放的良好习惯。反之,如果教师不注意这个问题,学生就会照猫画虎,影响良好习惯的养成,甚至可能使学生也养成类似的不良习惯。

计算机及其网络使用规模及范围的增长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法律与道德问题。计算机教学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机使用道德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重要环节。比如,在介绍有关计算机病毒的知识时,可通过实例(如CIH病毒、爱虫病毒等)使学生明白:计算机病毒一旦爆发,将会对人类产生巨大的危害。它会破坏计算机存储的数据,损坏计算机的硬件,造成系统的崩溃,甚至使Internet瘫痪。所以,不论出于何种目的,设计、制造、传播计算机病毒都是非常不道德的,会受到法律的严惩。同时,教师要教育学生合理使用网络资源,对不健康、不安全的信息要加以抵制。教师还要加强培养学生有关知识产权和软件保护的意识,使学生明白:未经软件著作人的同意,复制其软件的行为是侵权行为,侵权者要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教师培养学生使用正版软件、反对盗版软件的意识,可促进计算机应用事业的发展。

3.1.3通过竞争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

职业道德规范训导的内容主要包括敬业乐业、刻苦耐劳、一丝不苟、讲究效率与效益、准确守时、恪守信用、遵纪守法、崇尚卓越、团结协作、尽职尽责等。作为一名职专生,要想取得成功,除了要有竞争的意识、坚定的意志,还要学会善于与人团结、合作。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我一方面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的舞台,随时通过多媒体、板报展示好的作品,通过技能比赛赛出水平、赛出友谊,创造你追我赶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给学生提供合作项目,如办校刊、办计算机报、开发应用程序等,让学生学会在合作中完成任务,提高水平,从而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3.2职业技能在计算机教学中的渗透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其应用,把社会生产力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给计算机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技能是学生的生存之本,没有过硬的专业技能就没有将来的立足之地。传统的计算机教学重视文化基础,重视专业理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薄弱。因此,加强职业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势在必行。我大胆进行教学改革,按照“文化知识够用,专业知识过硬”的原则,根据就业需求合理设置课程,制定技能训练目标、技能训练实施细则、技能训练考核制度,增加技能训练课时和力度,从而保证了学生技能水平的提高。

3.2.1以就业为导向,合理设置课程。

由于计算机技术具有发展速度快、知识包含广等特点,因此,我们要面向计算机发展的最新技术、面向就业市场,合理设置课程,以知识为载体教授学生学习的方法。我在一年级的专业课程中,增加了办公自动化课程的课时,压缩了部分专业基础课,如《电工基础》、《电子线路》的课时适当减少,使技能课在时间上得到了保证。增加礼仪、普通话等课程,提高学生综合技能。二年级按专业特点分网络方向和应用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发展方向选择课程,模块化教学,集中训练,提高技能训练的效率。

3.2.2以实用为原则,加大训练力度。

职业学校的专业教材大多与社会实际脱节,教材中理论知识过多,实践内容过少,造成学生技能水平难以提高;缺乏直观形象、适合职专生特点的教学内容,不容易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教学内容的改革应以实用为主,不断更新、调整,我们可自编或选用最新、最实用的教材,以大量的实例为内容,制定技能训练目标及实施计划,节节有目标,节节要落实;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在学生中间形成浓厚的专业学习气氛。除了上课时间,学校应开放晚自习时间让学生上机练习,使学生的技能得以充分发展。

3.2.3以能力为标准,完善评价机制。

实施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和完善学生学习和教师的评估机制,必须以提高学生的素质为核心,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为依据制定评估制度。在学生的学期成绩评价中,技能成绩占60%,理论成绩占40%,对于平时参加省、市、校级技能竞赛,参加校刊编辑等活动的学生给以表彰奖励。学校注重教师的教学实绩,对技能训练成绩显著的辅导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大大提高了技能课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近年来,我校通过“三职一创”教育活动,提高了重视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重视职业技能训练的意识,获得了良好的效果。在2009年我市举行的全市技能竞赛中,我校的计算机专业取得了团体、个人及单项的一等奖,这是“三职一创”活动结下的硕果,今后我们还将继续开展“三职一创”的教育活动,使我校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篇10

论文摘要:现在计算机犯罪频频出现,要求会使用专业知识和技术的计算机专业人员提高职业道德变得尤为重要,为了人类的幸福、公众的健康,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技能的同时,更应该多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和行业工作操养,做一名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实用型技术人才。

我们经常能看到或听到诸如某职校高材生利用掌握的计算机技术犯罪的报道,这难令我们不深思,我们教会了他们知识与才能,让他们掌握了过硬的计算机操作本领,可是他们真正成为了国家建设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了吗?这是什么缘故呢?应当明确,我们培养的是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用型技术人才,他们都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人才的质量应当是“德、智、体全面发展”。

一、 计算机专业职业道德教育的必要性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每一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医生要遵守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等等。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更是职业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许多使用计算机技术犯罪事件中的违规者中大多数是计算机专业的精英人物,但他们高超的专业技能却用来满足自己的私欲而损害国家、广大投资者的利益,这与他们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如果我们老师只是一味地注重智力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忽视职业德育教育,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试想一个计算机技能高超而职业道德水准低下的计算机专业人员,经常受利益驱使而将国家法律、法规置于脑后,其结果势必是造成对国家和人民财产的侵害,这样的专业人才还不如技术一般的人员,是计算机人才的“畸形儿”。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他们今后将是我国各行各业中从事计算机专业的主力军。因而我们更应重视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这也要求计算机专业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既要一手抓好学生的技能水平,又要另一手抓好学生的计算机职业道德,而且两手都要硬。

二、 开展职业道德教育的“双途径”

第一,丰富教学内容。中职学生在学习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时,其中有一章节内容是关于计算机安全及计算机病毒,这一部分内容的讲授运用概念、原则并结合目前最新的典型案例分析,将枯燥的说教于生动具体的案例中,无形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又能增强学生对职业道德的感性认识,还能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的兴趣,真是一箭三雕。例如在讲计算机病毒时,列举了各种计算机病毒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带来了许多的不方便,甚至造成全世界的直接损失可以达到数千亿美元。一些反病毒专家用毕生的精力与这些计算机病毒作斗争。学生就完全可以通过这个案例理解计算机病毒的含义及其危害,深刻体会到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这种教学效果显然比死记硬背好得多。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还要重点讲授网络职业道德,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身边关于计算机安全的信息,助于学生牢记计算机行业的法律法规,通过各种案例学习职业道德的精髓,更好地掌握和运用一般原则。经常有针对性地指定和指导学生阅读某些报刊、杂志、书籍和网站。

第二,革新教学方式。面对社会现实和舆论环境,以网络为主体的信息源的立体化、多样化,容易使置身于其中的学生对职业道德内容的认同产生困惑和障碍。而且,市场经济带来的利益重组和分配落差使学生在价值意识和价值取向方面的个体差异性越来越大,越来越复杂,这些都对传统的说教和灌输方式提出挑战,探索具有可操作性和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题。比如,对书本知识要精讲少讲,辅之以丰富多彩的课件或案例,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接受职业道德理念。此外,还可以通过开展情景教学进行职业环境模拟,让学生扮演某种训练任务规定的职业角色,营造准职工身份,使他们亲身体验该角色的社会期待和行为要求,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加以改进。

三、实施职业道德教育的“三结合”

第一,职业道德教育要与日常的行为规范相结合。在教育过程中注意从小事抓起,从平常抓起,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尤其是通过实践教学环节,突出规则意识,使他们养成守业习惯职业道德是高度角色化和实践化的道德,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从实践中来、在实践中完善的,要让学生到社会这个真正的大课堂去实践。第一个阶段,学生刚刚入学,工作重点是日常的行为规范教育,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职业学校的学习生活,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通过组织高一新生参观实习基地,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启发教育学生爱校、爱专业、增强学生对所学专业的信心。第二个阶段,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专业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职业道德课程的学习,特别是对本专业职业道德具体标准的认识和把握,培养学生认真求实、精益求精的精神,加强专业技能的学习。第三个阶段,在学生有了熟练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后,重点开展就业指导,通过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生动活泼地进行择业观教育、理想教育,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通过严格管理,有效规范学生的行为,使他们把这种规范养成习惯而内化为自身道德素养,渗透到思想中去,转化为爱岗敬业的实际行动。

第二,把职业道德教育和专业课教学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要与专业课学习相结合,在专业知识学习技能训练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共同完成职业道德的教育目标。这有两个方面的要求:1、对德育课教师的要求。教育课教师不仅要掌握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理论,明确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和培养目标,还要熟悉有关的专业知识,能结合有关专业知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重点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注重职业道德教育的层次性和阶段性,二是要熟悉有关专业的发展史和现状。2、对专业课教师的要求。职业学校是培养具有很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因此,掌握专业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的基本任务,要做到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充分利用学校的实习基地,把课堂搬进实习基地,把实习基础当课堂。使学生在专业课的学习与实习过程中,体会本专业的业务要求和职业道德要求,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目的。

第三、职业道德教育与专业实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职业道德教育要取得实效,使学生达到知行统一,不

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道德社会实践活动,是难以达到预期效果的。为此,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实地参观活动。就是充分挖掘本地区优秀的职业道德教育资源,组织学生进行实地参观、考察并写出参观考察活动的报告。2、社会服务活动。就是组织学生走出校园,走入社会,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无偿服务,这种服务既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又能强化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和奉献精神。3、职业道德社会调查。就是由任课教师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有计划、有目的的对本地区的某一行业道德状况进行实地调查并写出调查报告的综合性实践活动。实践证明,这项活动非常有助于加深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综合素质以及形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专业课教学是培养职高学生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场所,是对学生进行人生理想教育、道德观念塑建,信念与追求培养的重要渠道。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一途径,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正确地引导、启迪、教育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从而为其今后的就业及人生发展打下基础。在专业课教学中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中以“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去启迪、引导学生身体力行。总之,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要融入教学工作中,要切合专业教育的方式及特点,注重用行为去感染,用心智去感招,切忌落入空泛的套路中,这样的教育可能会起到一定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作者:徐小红《计算机专业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