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3: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耳石症复位的治疗方法

篇1

【关键词】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临床特点;治疗

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神经内科常见的眩晕症,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多认为与脱落的耳石在头位变动时震动内淋巴引起前庭功能平衡失调有关。药物治疗疗效不佳, 往往靠耳石手法复位才能获得满意的效果[1]。本研究旨在探讨总结BPPV的临床特点, 以及对治疗方法进行分析, 目的是为临床上BPPV的诊治积累经验。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2月~2015年9月在本院神经内科治疗的76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男46例, 女30例, 年龄32~68岁, 平均年龄(49.5±8.8)岁。病程3 h~35 d, 平均病程(20.3±3.6)d。左侧37例, 右侧36例, 双侧3例, 后半规管BPPV(PC-BPPV)59例, 水平半规管BPPV(HC-BPPV)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6例与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临床表现 本组患者42例无明显诱因, 13例有颅脑外伤史, 大部分患者无明显诱因, 7例近期有精神紧张、失眠史, 11例过度仰头时发生, 5例在床上翻身发生, 2例近期有上呼吸道感染史。所有病例均不伴耳鸣、无耳闷胀感、无听力下降、无复视、意识均清晰。

1. 3 诊断方法 ①坐起、躺下、翻身等变化时可诱发眩晕;②眼球震颤:潜伏期5~15 s, 持续时间≤30 s, 呈疲劳性;PC-BPPV表现为快相向上的旋转性眼震, HC-BPPV表现为与转头方向一致的水平眼震;③头位诱发试验(Dix-Hallpike 试验)阳性;④改变后眩晕可缓解或自行缓解;⑤无神经系统损害的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证据;⑥听力无改变, 前庭功能正常。

1. 4 治疗方法 观察组与对照组分别采用耳石手法复位法治疗和药物治疗。耳石手法复位法:①对PC-BPPV患者采用颗粒复位法治疗, 患者取仰卧位, 使患者迅速头悬30°, 并向患侧扭转45°, 出现眼球震颤和眩晕后将头转正, 并继续向健侧扭转45°, 再将患者头部连同身体向健侧翻转, 使其侧卧, 头部偏离仰卧位约135°后坐起。②对HC-BPPV患者使用Barbecue翻滚法:使患者由坐位迅速平卧, 并且头身向健侧扭转90°, 再使头和身体向健侧连续翻转90°直至回到仰卧位为1个治疗过程。药物治疗:地芬尼多片25 mg, 3次/d, 口服;倍他司汀片8 mg, 3次/d, 口服;安定片2.5 mg, 3次/d, 口服。共服用1周。

1. 5 疗效评定标准[2] 治愈:眩晕及其相关所有症状消失, 各种诱发试验均为阴性;好转:眩晕明显缓解, 各种诱发试验虽为阴性, 但在头位变动时稍感眩晕或者不平衡感;无效:治疗前后眩晕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治愈+好转)/总例数×100%。

1. 6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观察组治愈40例, 好转6例, 无效0例, 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治愈3例, 好转15例, 无效12例,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目前, BPPV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种学说。一种认为椭圆囊发生变性后, 脱落的耳石黏附于后半规管壶腹嵴, 当头位改变时壶腹嵴耳石变位, 从而发生眩晕和眼震。另一种认为变性耳石颗粒悬浮于半规管长臂的内淋巴中, 当变动时, 内淋巴流动而使壶腹嵴受牵引偏移导致患者出现眩晕症状[3]。

本研究通过对76例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发现如下临床特点:①老年人多见, 女性多于男性, 右侧受累多于左侧。②几乎所有眩晕均发生在头部改变时, 一般在头位变化后1~4 s后才出现眩晕, 眩晕持续时间较短, 一般≤1 min;眩晕具明显的旋转感, 患者视物旋转或闭目自身旋转。③急性发病、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

在治疗方面, 根据BPPV的发病机制, 主要采取耳石手法复位治疗, 耳石手法复位治疗主要是根据BPPV的发病机制, 通过手法使飘浮的耳石沿管臂内按特定方向运动或先使粘附的耳石从壶腹嵴顶帽脱落, 最后经管开口回到椭圆囊沉淀吸收, 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但在治疗过程中, 应该注意对患有严重心脏疾病、严重骨质疏松、颈椎不稳定患者应该慎用或禁用, 此外应该避免按压颈动脉窦以防血压波动。另外, 在采用耳石手法复位时力量要足够, 动作要到位, 该停留的时间要充足, 这样才能达到满意的复位效果。此外, 临床上也可采用部分药物治疗以缓解临床症状, 但仅仅是对症治疗, 多数患者疗效欠佳。

本研究中, 观察组采用耳石手法复位治疗, 临床总有效率为100.0%, 明显高于药物治疗对照组的6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之, 通过对BPPV的临床特点进行总结分析, 并采用耳石手法复位治疗, 临床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 林哲聪, 黄晓新. 120例良性位置性眩晕的临床特点.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15, 43(2):76-77.

[2] 刘海凤, 朱军. Barbecue 翻滚法联合 Gufoni 法治疗良性发作性位置性眩晕 41 例.交通医学, 2015, 29(2):181-182.

篇2

关键词:水平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下气汤;氟哌噻吨美利曲辛

中图分类号:R255.3文献标志码:B文章编号:1007-2349(2016)07-0056-03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是一种与改变密切相关的自限性外周性眩晕。其发病率约占周围性眩晕的40%[1],约占所有眩晕病的25%[2]。根据耳石发病部位可分为后半规管型、前半规管型及水平半规管型。各类半规管BPPV 所占比例各家报道不一,后半规管BPPV占78%~96.5%,水平半规管BPPV占1.9%~16.4%[3]。但临床中水平半规管型BPPV患者并不少见。其病理机制主要有2种,椭圆囊的耳石颗粒脱落进入半规管,结石多数在半规管内,偶可见结石黏附于壶腹嵴,前者称之管结石症,后者为壶腹嵴结石症。治疗方案包括耳石手法复位、药物治疗、限制及自我前庭功能锻炼等[4]。

由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较高的发病率而愈发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近年来耳石手法复位逐渐在急诊科、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等科室应用推广;其疗效确切,易于操作,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症状,已成为其治疗的首选方法。虽然手法复位改善了患者眩晕和眼震,但仍有22%~38%[5]的患者在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临床表现为持续性的头晕目昏、短暂的走路不稳、无视物旋转、头晕与改变无关、激发试验阴性、无典型的前庭性病变特点,且在各神经系统检查中可无阳性表现[6]。此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工作及生活质量,目前尚无肯定有效治疗方法。笔者从脏腑辨证及气机升降理论来认识BPPV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并辨证运用下气汤治疗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取深圳市福田区中医院2015年1月―2015年12月门诊及住院确诊为水平半规管BPPV,由同一医师判断耳石位置并进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位置性眩晕和眼震消失,激发试验阴性)仍残留头晕症状的60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32例,年龄21-83岁,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9.23±12.04)岁,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9.65±12.42)岁。2组在性别、年龄上无差异(P>0.05)。

1.2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西医诊断:所有病例均符合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学分会2007年的BPPV诊断标准中水平半规管BPPV的诊断[7];排除前庭神经炎、偏头痛眩晕、梅尼埃氏病、小脑梗塞或出血等引起眩晕。经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症状:持续性的头晕目昏、短暂的走路不稳、无视物旋转、头晕与改变无关、激发试验阴性、无典型的前庭性病变特点,且在各神经系统检查中可无阳性表现;中医诊断: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眩晕》中的诊断。

1.3方法治疗组给予口服中药汤剂下气汤加减,基本方:茯苓15 g,制首乌20 g,牡丹皮10 g,白芍15 g,橘红10 g,法半夏10 g,苦杏仁10 g,炙甘草5 g。湿重者:去茯苓、炙甘草,加猪苓10 g,泽泻10 g。口苦咽干:加黄芩10 g。由本院统一代煎,每日1剂,水煎服,分2次服。对照组给予口服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商品名:黛力新,丹麦灵北制药有限公司)10.5 mg,每日早上口服1次。2组疗程均为10 d。

1.4疗效评定指标本研究中采用1990年Jacobson和Newman 研制的DHI 量表[8]和眩晕病中医证候积分量表。所有患者在入组前及入组后第10 d进行DHI量表及眩晕病中医证候积分量表评定。

1.5统计分析采用SPSS21.0软件分析数据,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比较2组在治疗前、后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DHI)和眩晕病中医症候积分量表得分的组内差异和组间差异的差异,以P

2结果

由表1、2可以看出,治疗前2组眩晕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无差异(P>0.05);2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眩晕中医证候积分、DHI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3讨论

目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首选方法为耳石手法复位。其理论基础主要来源于管石症和壶腹嵴顶耳石症2种学说。其原则是通过改变让脱落的耳石离开半规管回到前庭,或使耳石散开。在BPPV发作期,1次耳石复位50%~80%可以完全治愈[9-11],2次复位治愈率达96%。虽然手法复位可以改善患者眩晕和眼震,但仍有22%~38%[6]的患者在复位成功后残留头晕。故有些学者提出BPPV存在其他发病机制。Gacek[12]研究了5 例患者的颞骨提出病理生理机制是神经元变性,而不仅是机械刺激感受器,并认为患者在复位成功眼震消失后仍有主观症状可能与此有关。其他学者提出病毒性神经迷路炎可能引起BPPV,或者可能合并有潜在的前庭病变[13]。

对BPPV复位后残留头晕的机理及治疗尚无统一观点,相关研究也不多。目前临床医生对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的认识不够,也不太重视;多数认为是患者主观感受,时间久了自然能好。但事实并非如此,由于眩晕发作引起不适感,患者容易出现焦虑症状,从而可能干扰日常生活。部分患者由于顾虑眩晕出现而避免特定的,如睡觉时仰卧或一侧侧卧。这种恐惧感可一直持续至内耳功能恢复后数年,可以导致不安全感、易激惹、信心缺失、痛苦、抑郁、恐慌或广场恐怖症。有研究认为[6],BPPV复位后残留头晕可予倍他司汀等药物促进前庭功能恢复,减轻头晕等症状;病程长者可予抗焦虑、抑郁药物。

BPPV复位后残留头晕属于中医“眩晕”范畴,因其只有头晕或漂浮感,行走不稳感,而无恶心呕吐,视物旋转等症状,应属于古代文献中“眩冒”中“冒”的范畴。就如尤在泾言:“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旋转而乍见眩黑也”。结合其临床表现,认为中气不健,脾肾下陷,肺胃上逆,肝胆郁滞,从而导致脾胃不和,肝胆不调为其病理病机。故选取下气汤为基础方。方中茯苓健脾渗湿.半夏和胃降逆,甘草健脾和中,3味入中健脾和胃;丹皮、白芍、制首乌疏肝平胆。橘红、杏仁清肺理气,化痰降逆。全方共奏健脾疏肝、清降肺胃之功。

笔者认为水平半规管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复位后更加容易残留头晕,可能与其发作时程度比较剧烈及复位成功率偏低等因素有关,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通过中药辨证论治选取下气汤与西药氟哌噻吨美利曲辛对比研究,治疗后与治疗前2组比较分析,眩晕残障程度(DHI)评分、眩晕中医证候积分评分均明显降低,且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

综上所述,下气汤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残留头晕症状,疗效确切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应用并推广。

参考文献:

[1]Neuhauser H,Leopold M,von Brevern M,et al.The interrelations of migraine,vertigo,and migrainous vertigo.Neurology,2001,56(4):436-441.

[2]Froehling D A,Bowen J M,Mohr D N,et al.The 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 for the treatment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Mayo Clin Proc,2000,75(7):695-700.

[3]akir B,Ercan I,akir ZA,et al.What is the true incidence of horizontal semicircular canal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6,134(3):451-454.

[4]Bhattacharyya N,Baugh R F,Orvidas L,et al.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2008,139(5 Suppl 4):S47-S81.

[5]Teggi R,Giordano L,Bondi S,et al.Residual dizziness after successful repositioning maneuvers for idiopathic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in the elderly[J].Eur Arch Otorhinolaryngol,2011,268(4):507-511.

[6]冯智英,李颖,季伟华,等.良性发作性变位性眩晕经颗粒复位治疗后残留症状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30(11):1368-1371.

[7]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科分会.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2006年,贵阳)[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7,42(3);163.

[8]丁雷,刘畅,王嘉玺,等.眩晕残障程度评定量表(中文版)的评价[J].中华耳科学杂志,2013,11(2):228-230.

[9]Semont A,Freyss G,Vitte E.Curing the BPPV with a liberatory maneuver.Adv Otorhinolaryngol,1988,42:290-293.

[10]Herdman SJ,Tusa RJ,Zee DS,et al.Single treatment approaches to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Arch Otolaryngol Head Neck Surg,1993,119:450-454.

[11]Serafini G,Palmieri AM,Simoncelli C.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of posterior semicircular canal:results in 160 cases treated with Semont's maneuver.Ann Otol Rhinol Laryngol,1996,105:770-775.

篇3

【关键词】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护理效果; 汉密顿抑郁量表; 汉密顿焦虑量表

Study on Nursing Strategies of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HUANG Feng-ying,NING Bing-wen.//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7,14(05):104-107

【Abstract】 Objective:To study the nursing strategy and effect of patients with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BPPV).Method:A total of 88 patients with BPPV trea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 2013 to Dec 2014 were selected and divided into the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44 cases in each group.The control group adopted general care.The observation adopted targeted nursing care,including home nursing intervention,discharge follow-up,head care,health education and psychological nursing.Then compared the nursing effect between two groups,and the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DRS),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 scores before and after nursing.Resul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the effective rate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higher,and HDRS and HAMA scores after nursing were better,th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Key words】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Nursing effect;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ilton Anxiety Scale

First-author’s address:The People’s Hospital of Jiangmen City,Jiangmen 529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7.05.026

在神经科疾病当中,眩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疾病类型。而在眩晕当中,约19%的患者属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此类病症又叫做耳石性眩晕,由于改变,引发短暂的眩晕反应,通常表现出前庭半规管疾病,其中老年人、女性为该病症的对发群体。在当前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疾病中,一般是利用手法复位这种治疗手段加以应对[1-2]。而与此同时,采取有效的对策进行护理,对于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以及患者各方面的状态恢复都有着很大的帮助。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为确诊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选取时间段为2013年1月-2014年

12月,患者数量共88例。其中男31例,女57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44例,年龄41~73岁,平均(61.2±5.1)岁,病程1~2.5年,平均(1.3±0.5)年;对照组患者44例,年龄43~69岁,平均(59.4±4.3)岁,病程1~3年,平均(1.5±0.7)年。所有患者中,左侧发病48例,右侧发病35例,双侧发病5例;前半规管27例,后半规管31例,水平半规管3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入选患者均符合《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依据和疗效评估》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2006年(贵阳)制定),包含以下几点:(1)反复发作性眩晕,因头位改变而诱发;(2)眩晕发作潜伏期为3~5 s,持续时间一般小于1 min;(3)Dix-Hallpike试验结果阳性或滚转试验结果阳性。排除标准:(1)中枢神经系统疾病;(2)颈椎病患者;(3)前庭神经元炎、梅尼埃病、突发性耳聋、中耳炎等前庭病变患者;(4)不能耐受管石复位术患者;(5)严重高血压病患者;(6)合并有眼科疾病患者;(7)感染、外伤、孕妇等。本研究已经本院伦理学委员会批准,患者已知情同意。

1.2 方法 在疾病的治疗上,两组患者应用的治疗方法相同,都是手法复位。

1.2.1 对照组 利用一般性护理手段进行护理,其中,急性期采取耳鼻咽喉科Ⅰ级护理,稳定期采取耳鼻咽喉科Ⅱ级护理。

1.2.2 观察组 观察组患者采用系统、持续的护理模式进行护理,包括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头位护理、出院随访、家庭护理干预等内容。

1.2.2.1 心理护理 (1)护理人员帮助患者对自身的病患角色进行快速适应,为患者生活提供完善的护理服务[3]。(2)对于患者的心理诉求,应耐心的倾听,对患者给予充分的尊重、体谅、关怀。(3)通过亲和的态度获取患者的信任,与患者之间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安慰患者的情绪,改善患者心情。(4)患者的心理钐各不相同,因此,应当各自进行心理护理,对于恐惧、焦虑、不安的患者,对患者的主诉进行认真倾听。(5)邀请康复期的患者共同与其进行交流,全面体现对患者的精神关怀,同时对自己的治疗感受、治疗经验、配合方法进行分享。(6)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沟通交流当中,对患者给予关注,让患者感受到社会和心理上的支持,从而能够保持安心、放心的良好心态,更好的配合治疗及护理[4]。

1.2.2.2 健康教育 (1)在患者入院之后,对患者及其家属提供健康教育宣传资料,并采取一对一的方式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宣讲,让患者能够对医院环境更快的适应,保持情绪稳定,缓解焦虑、紧张的心理状态,更加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5]。

(2)在患者进行治疗之前,可陪同患者共同观看治疗视频,让患者对自身疾病的原因和特点,以及治疗方法的作用和目的等进行了解,同时指导患者在治疗中如何更好的进行配合。(3)在治疗之后,指导患者对强制性头位进行保持,对行为训练进行坚持,实现行为的矫正,让患者的适应性得到提高。(4)护理人员加强对病房的巡视工作,协助患者进行日常活动,及时询问和掌握患者有什么样的需求,让患者能够将自己的疑问提出,并做出详细解答,对患者的疾病理解能力、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提升,这样,患者对于疾病的治愈和康复能够产生更大的信心[6-7]。(5)患者容易发生坠床、跌倒等危险事件,因此,应当对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行预测,并于床头等醒目位置张贴防跌倒提醒标识,并将防跌倒、防坠床的相关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进行有效的落实[8]。

1.2.2.3 头位护理 (1)患者在进行复位之后,采用强制性,取半卧位,将床头抬高45°,将头部垫高成直立位,持续时间为48 h,期间避免侧卧、低头、弯腰等动作,可采用颈托进行固定,在洗漱或进食的时候可以坐起,头部微向前倾,注意避免头部过大幅度的后仰、前倾。(2)在48 h之后,患者可以慢慢恢复正常活动,在7 d内不能采取患侧卧位,应尽量采取健侧半卧位,避免耳石返回半规管[9]。(3)由于强制会对患者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导致患者的自理能力受到影响。因此,护理人员应当重视对患者的观察,在患者进食、饮水、刷牙、洗脸等过程中,给予患者主动的帮助,如有必要,应协助患者床上大小便[10-11]。(4)加强与患者的宣教和沟通,对患者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行舒缓和排解。通过对头位护理的有效执行,可以防止漂浮耳石再次进入到半规管,降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复发几率。

1.2.2.4 出院随访和家庭护理干预 (1)对住院患者建立随访资料卡,分别录入医院科室档案,并在出院时向患者进行发放。在资料卡中应详细记录患者的治疗情况、诊断情况、病史情况,医院相关科室的联系方式,患者及家属的联系方式等,并对每次随访的情况进行记录。(2)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采用门诊随访、电话随访、网络随访等方式,在出院时、出院3 d、出院1个月后,由主治医师及责任护士进行随访,对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发展情况、复况、严重程度、应急处理方式等进行了解[12-13]。(3)询问患者出院后的生活情况及心理情况,并对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及建议。同时指导患者制定正确的作息时间,树立良好的社会心理及生活习惯,并提醒患者,及时到医院检查。

1.3 观察指标与评定标准 两组患者之间,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采用痊愈、显效、有效、无效进行评定,评定标准为:(1)痊愈:位置性眼震、眩晕等症状完全消失,完全恢复正常;(2)显效:位置性眼震、眩晕等症状显著改善,基本恢复正常;(3)有效:位置性眼震、眩晕等症状有所缓解,状态轻微缓解;(4)无效:症状并没有任何改善,同时状态无明显好转。对比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出院后的汉密顿抑郁量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分。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18.0统计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治疗前后数据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 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对比 治疗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的HDRS、HAMA评分对比 观察组治疗前HDRS、HAMA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以上两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是一种较为常见的神经科疾病,也叫做耳石症,有时会对患者水平半规管、前后半规管等产生影响。此类疾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内耳缺血,造成椭圆囊斑变薄、老化,耳石在其上附着力减弱,因而发生脱落,造成耳石进入壶腹嵴、半规管等位置[14-15]。如患者移动头位到激发位,受到重力的影响,耳石会朝着离壶腹的方向运动,从而产生离壶腹内淋巴流,进而引发嵴顶位移,患者即出现眼震、眩晕等症状。该病症通常后半规管为受累部位,一旦头部产生重力方向位移,患者就会出现天旋地转、眩晕的感觉,在闭目后症状会有所缓解。查体患者会失去平衡,正常的行走、站立、坐立能力受到影响,双眼会产生粗大水平眼震。患者在出现眩晕症状之后,在3~5 s症状会有所减轻,但眩晕感仍不能完全消失[16-17]。

在临床治疗当中,通常采用复位法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进行治疗,不过在治疗之后,治疗效果较为有限,部分患者仍然会出现一些植物神经功能症状,如心悸出汗、恶心呕吐、头晕昏沉等,同时具有一定的复发率[18-19]。对此,在治疗的同时,应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护理,通过采取心理护理、健康教育、头位护理、出院随访、家庭护理干预等方式对患者进行护理,能够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通过进行心理护理,帮助患者调整心理状态和情绪,消除自身存在的不安、紧张等不良心理状态,让患者更加积极地配合治疗[20]。通过健康教育,能够让患者对自身病情加深了解,从而在治疗当中体现出更高的配合度、适应性、主^能动性、主动参与性。通过正确的头位护理,能够对患者的症状进行进一步缓解,对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改善,从而使治疗效果得到提升。通过出院随访和家庭护理干预,能够在家庭氛围之下营造医疗护理环境,为患者提供良好的医疗咨询服务,在患者、家属、医护人员之间,建立良好的沟通与联系。在护理人员的院外指导与支持下,使患者健康管理向家庭、社区扩展,使患者享受更为良好的医疗及护理服务。同时有助于提高患者的门诊复诊依从性,取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21]。在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比对照组患者具有更好的治疗效果,同时在治疗后的HDRS、HAMA评分上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当中,基于常规治疗方法,采用系统性、持续性的护理对策进行干预,能够取得更为有效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铁玲,汪常伟.习服疗法在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及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78(82):42-43.

[2]卢慧颖,于吉友,李美英.手法复位联合训练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J].全科护理,2016,14(21):2211-2212.

[3]杨皖菁,周波,崔勇.前庭康复训练结合甲磺酸倍他司汀对老年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疗效观察[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6,31(11):71-72.

[4]王琪,王曼,郭海燕,等.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复位后的护理[J].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3,8(6):581-582.

[5]张素霞,李振.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干预[J].实用医药杂志,2014,31(4):360-361.

[6]康利萍,朱艳,唐晓红.SRM-IV型前庭功能治疗系统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5,93(98):271-272.

[7]王纪彪.手法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后复发的影响因素分析[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6,11(12):141-144.

[8]许玉,庄丽萍,柯水燕,等.护理干预对耳石复位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6,31(8):88-90.

[9]刘怡伶.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的心理护理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6,22(3):150-151.

[10]张莉.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56例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7(18):310.

[11]张伟,胡欲晓,刘秀松.优质护理服务在Epley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中的应用[J].新疆中医药,2015,33(13):33-35.

[12]蒋素兰.老人眩晕症50例护理观察[J].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2016,2(4):79-80.

[13]高凤.综合护理对眩晕症患者情绪的影响[J].中国民康医学,2016,28(7):106-107.

[14]刘姣,王斌全.复发和非复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温度试验结果比较[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16):177-179.

[15]孙孝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护理[J].临床研究,2016,24(2):176-177.

[16]陈晓露.中医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眩晕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中的效果评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9):4546-4548.

[17]黄桂梅.改良式耳石复位法治疗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1,20(31):55-56.

[18]邓明燕,赵应兰,杨爱芝,等.对中医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护理[J].黑龙江医学,2014,38(4):459-460.

[19]蔡新霞,何菊林.耳穴贴压合涌泉穴贴敷治疗眩晕的疗效观察及护理体会[J].湖南中医杂志,2014,30(5):102-103.

[20]曹海丽,张琳.预见性护理在epley手法复位治疗BPPV的应用[J].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29(1):75-76.

篇4

70岁的王大妈上周因头晕去附近的社区医院就诊。医生说她是脑供血不足,给她开了一个星期的补液,说是能活血化瘀。老人家天天去医院排队挂盐水,但似乎没啥效果,王大妈感觉头还是晕乎乎的。昨天,王大妈在女儿的陪伴下,去一家大医院就诊。结果发现,她的血压高达180/100毫米汞柱。医生给予降压治疗后,她的头晕便渐渐消失了。

50岁的张先生上个月也有过一次头晕发作,天旋地转,还伴有恶心、呕吐。家人送他去医院,医生检查后,认为头晕是脑供血不足所致,给他开了一些活血化瘀的药。起初似乎挺有效,张先生第二天就不晕了。但没过几天,头晕又开始发作。在反复跑了好多家医院以后,张先生最终被确诊为耳石症,经手法复位后痊愈,根本不是脑供血不足!

医生的话

头晕≠脑供血不足

头晕是神经科的常见病,在门诊,以头晕为主诉而就诊的患者占总就诊人数的5%~10%。不少患者和基层医生常把头晕归因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或“颈椎病”,喜欢用一些活血化瘀的针剂来治疗。其实,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因为头晕的病情复杂多样,可由多学科、多系统的疾病所引起。若不仔细分析,很容易导致误诊误治。头晕患者不妨参照以下思路,对自己的病情作一次初步判断,对治疗有一个初步认识。

头晕是患者的一种主观感觉,详细了解眩晕的特点、持续时间、发作时的伴随症状(如是否伴有头痛、耳鸣、耳聋、恶心、呕吐、出汗、站立不稳、视物成双、手脚活动障碍等)、诱发因素、药物应用史、改变与眩晕的关系、有无中耳炎、发病前有无感冒史等情况,对判断头晕的性质、指导治疗非常重要。

作为患者,首先应了解头晕的概念。医学上把被老百姓统称为“头晕”的感觉分成两种,一种是眩晕,一种是头晕。如果发作时感觉有自身或外界的旋转、移动、摇晃等运动幻觉,称眩晕或系统性眩晕。如发作时仅感觉头晕眼花、头重脚轻、昏昏沉沉、头脑不清晰,称头昏、头晕或非系统性眩晕。系统性眩晕大多由前庭系统病变引起,非系统性眩晕大多由前庭系统以外的全身疾病(如性低血压、高血压、低血糖等)所引起。

眩晕者:找找自己的病根在哪儿?

眩晕的病变范围包括内耳的前庭感受器、前庭神经、前庭神经核、脑干以及小脑和大脑皮质的前庭代表区。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分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两种。周围性眩晕常见于梅尼埃病、良性位置性眩晕、迷路炎、药物性、中耳炎迷路并发症等。中枢性眩晕者指颅内各种病变(如小脑出血、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等)引起的眩晕。现将各种眩晕的特征对比如下,大家可参照下表,寻找一下眩晕的原因。

此外,一些发作性疾病,如基底型偏头痛、偏头痛的等位发作(儿童良性发作性眩晕),以及颞叶癫痫发作等,都可以眩晕为首发或主要表现。

头晕者:想想自己是否有这些问题?

由于非系统性眩晕大多由全身疾病引起,头晕患者应了解一些可导致头晕发作的全身疾病特点,以便找出病因。先将导致头晕的主要原因罗列如下:

1. 性低血压:患者每于卧位转为直立位时,可发生眩晕甚至晕厥。

2. 中重度贫血:患者在用力或运动时,易出现头晕。

3. 低血糖:头晕多在饥饿时发生,常伴出汗、全身无力和不稳,补糖后可缓解。

4. 高血压:血压过高、降压速度过快、降压幅度过大,均可能导致头晕等。

5. 抑郁症:不少抑郁症患者可能以头晕为唯一主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