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3: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兴产业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房地产 短期偿债能力 长期偿债能力
一、我国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特点
(一)传统指标存在不足。
1.以企业清算为假设基础。企业偿债能力分析是以企业清算为假设基础进行的,认为企业的债务偿还应该以企业的资产作保障,但是并不符合企业将来的实际运行状况。企业不可能将所有流动资产变现来偿还流动负债,也不可能将所有资产变现来偿还企业全部债务。实际上,任何企业生产经营的目的不是为了清算而是为了持续经营并从中赚取利润,任何债权人将资金使用权让渡给企业的目的不是为了获得企业的清算价值,而是为了如期获得资金的使用报酬并安全收回本金。
2.分析方法单一。比率指标分析是企业偿债能力分析的主要方法,在实际运用时,人们往往只注重定量分析,而忽视定性分析。实际上,某些资产的变现价值和账面价值之间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 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应进行定性分析,全面把握企业的资产负债状况。
3.偿债能力指标存在问题。现用常见的偿债能力指标主要有: 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利息保障倍数等。这些指标虽然从总体上揭示了企业的偿债能力,但在计算过程中并未充分考虑企业资产、负债的属性、质量和会计核算上的计量属性,也未考虑表外事项的影响,对企业偿债能力的反映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二、房地产行业偿债能力分析
(一)房地产行业负债成分分析。
1.长短期借款。由于房地产企业开发初期就需要大量投入资金,而这些资金不能仅凭公司内部解决,因此银行贷款是其融资的重要渠道。在负债比率中长短期借款占了大部分,企业面临财务危机时也一般是由于不能偿还银行到期债务。
2.预收账款。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方式的特点产生了大量预收账款项目,企业收到客户预售楼款后,将其计入预收账款科目,待客户确认入住才能转为主营业务收入。预收账款在账面上属于短期负债,短期负债具有偿还时间短,破产风险高的特点,然而房地产行业的预收账款需要将来以提供商品来偿还债务,属于即将确认的收入,只要能按时交房就无需偿还,所以在计量企业偿债能力尤其是短期偿债能力的时候更应该注意。
3.应付账款。应付款项主要为应付工程款及预提成本费用等。施工单位出于长期合作、共同赢利的考虑,一般不会太为难开发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一方面面临交房的压力,也不能长期拖欠施工单位工程款,因此,开发企业会选择在资金宽裕的时候多付些,资金紧张的时候就拖延下,其时效性不强。
4.应付工资及福利费。应付工资及福利费是企业对职工在公司任职应当给予的报酬及提取的福利支出,由管理层直接支配,时效性不强。
5.其他负债类科目。其他负债类科目在负债总额中所占的比例相对较低,时效性不强,可不予特别考虑。
(二)房地产行业偿债能力评价指标。
1.短期偿债能力指标。首先要注意存货的短期内偿债能力。其次,应该剔除待摊费用和预付账款。这两者只是资产在账面上的价值,一般不能短期内再转为现金,因此应该剔除。再次,部分应收账款相对于存货来说其变现能力要弱的多。最后,房地产行业销售的特殊性决定了房地产企业账面上存在了大量的预收账款,只有等客户正式入住,风险得到确定和转移才能转入相关主营业务收入,所以在确认前,大量期房的销售是以负债形式现,所以在考察偿债能力的时候应该将这一项有效剔除。
2.长期偿债能力指标。首先,资产负债率计算过程中涉及的资产总额,包括企业的所有资产、所有负债并不合理,利用该指标计算出来的是评价全部负债的偿债能力, 而不是评价长期负债偿债能力。本文认为应该用长期负债总额与能够用来偿债的长期资产的比来作为长期偿债能力的指标。
综上,对长期偿债能力的分析要结合资本结构与盈利状况来综合分析,同时结合国家政策对其的影响,并与行业值进行对比。
(三)房地产行业偿债能力其他因素分析
1.结合现金流量、营运能力、盈利能力进行动态分析。
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资产变现、经营中产生的现金、外部融资资金。传统的偿债能力分析主要是在清算条件下以第一种方式来衡量。实际上企业偿债是多种方式并存的,而且主要是依靠获利能力和现金流量,并非是在清算时处置资产。企业的获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是动态要素,而非静态要素。盈利企业偿还银行贷款的可能性比亏损企业要大,盈利水平的高低可以用销售利润率的高低较客观的衡量。现金流量更是能直观地反映企业可立刻偿还债务的能力,一般来说现金流越多越好。但房地产行业具有特殊性,开发周期长,前期阶段需投入大量资金,现金流并不乐观,甚至可能为负,投资者及金融机构不应该单纯地因为此而不投资或借贷,对于有些企业虽然现金流为负,但其开发投入较大,营运能力很强,银行等部门应大力扶持。
2.综合考虑非财务指标对偿债能力的影响
在对房地产开发企业进行以上分析的同时,也要对企业的各种非财务因素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更加合理、客观的评价。主要包括:企业的市场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产权和组织管理资;企业声誉;重大或有事项、担保关系;企业与政府的密切程度及抵御风险的能力;企业的土地储备情况及对国家政策的敏感程度;企业对银行贷款的还款记录及还款意愿。
三、结语
对房地产企业偿债能力进行分析,要分别分析其短期偿债能力及长期偿债能力。在对其进行分析时不能只简单地利用比率指标,而应该结合行业特点、企业发展状况及国家政策进行合理的、综合的评价。
参考文献:
[1]朱铎军.房地产开发企业偿债能力的初步评价[A].纪念房地产开发会计学术委员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4.
篇2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本市场 产业体系 跨越式发展 先导产业
云南省的经济基础薄弱,现有工业资产存量小,近几年,投资创业不足,新兴产业发展缓慢。对此,云南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站在新的发展层次和新的需求结构基础上,高起点地发展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才能由此推动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实现云南省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锁定了将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产业,作为我国现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但是目前有关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行业标准和重要产品技术标准体系都正在制定中。
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联性强,因而它具有很强的高技术密集性、渗透性和扩散性,同时还具有有很高的态势和潜能,能广泛地渗透到传统产业中,带动社会各部门的进步,从而对地方经济及其产业体系的发展将产生重大影响的产业。因而,怎样通过大力培育资本市场,利用云南省的资源优势和已经形成的优良资产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加速资本流动,实现云南省资本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优化整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增强云南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活力和后劲,提升云南现代产业体系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的现实意义
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亟须大量金融资本投入,而良好的资本市场环境正是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壮大的“温床”。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不仅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且是资本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将夯实产业经济基础,有效防范金融泡沫
从经济形态上看,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诱导技术与资金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结合。因此,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很好地将金融资本与产业资本有机地结合起来,使金融资本更好地为实质经济而非泡沫经济服务,而实质经济的良性运转又将对金融经济的发展提供坚实的支撑。
(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发挥资本的乘数效应,使战略性新兴产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获得跨越式发展
靠资本的原始积累来滚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速度慢,而且容易贻误商机,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易迅速成长壮大。而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则可以通过市场使资源得以优化配置,形成各类资本向战略性新兴产业集中和流动的态势。这就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较短的时间、以较低的成本实现跨越式规模扩张创造了极好机遇。
(三)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对接可以为风险资本提供一条“安全通道”,促进科技链与产业链的联动
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要巨额的投资。但是,新建高新技术企业所面临的高市场风险,令一般投资者望而却步。风险资本恰恰能肩负起弥补这个“投资缺口”,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使命。风险投资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初中级阶段最重要的一种股权融资方式,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化的催化剂,其目的是为了获得高额投资回报。与传统的银行、股市融资方式相比,其成功之处在于实现了资金、技术、信息及人力资源的整合,把投资者、风险资本家和企业管理层三者紧密结合起来,建立一套以绩效为标准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大大减少了融资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和者成本,从而表现出了良好的融资绩效。从国外经验来看,许多科技型中小企业都是通过创业投资市场来获得资金,最后发展成长为大企业的。
(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的结合,可以充分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力量
诱导技术与资金两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机结合,可以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过程中推进器和催化剂的作用,有效地促进技术转化和技术扩散,从而促进建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二、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撑体系扶持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对策
总体上看,云南省目前金融业仍然以银行业为主,银行业发展水平较高(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排名第5名),证券业发展水平较为落后,保险业则是十分落后。云南省的间接融资高于全国水平,低于西部平均水平,表明云南仍然对信贷的依赖程度较高,间接融资发达,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不发达。因此,只有结合我省的具体情况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支撑体系,才能全方位地支持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可以选择资本市场、投资银行、共同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金融控股公司等不同层次的渠道融资和方式。
根据以上省情,笔者以为近期我省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金融机构和融资模式选择主要有以下途径:
(一)完善资本市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资本市场是金融市场的组成部分(我们这里的资本市场专指期限在一年以上的各种直接融资活动组成的中长期资金市场),它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和重要标志。实践证明,战略性新兴产业与资本市场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缺乏资本市场的有力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就不可能发展。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资本市场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资本市场可以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制度保障。资金保障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基础,制度保障则是高新技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在现有市场条件下,技术进步速度空前加快,企业不仅需要先进的技术水平,更需要对市场需求变化的敏锐感觉、对资源合理配置的能力和对市场竞争格局的清晰把握。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多具有自己的独创性、独享性。由于知识结构和管理能力等方面的限制,这些企业在治理结构和管理结构上都有很大的随意性。资本市场可以帮助相关企业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入资本市场,必须要遵守资本市场的游戏规则,建立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法人治理结构,使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优秀的企业家才能进入公司的管理层,以弥补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资金、技术、人力等的不足。资本市场能够促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提高管理能力,进而提高企业综合竞争能力。资本市场还可使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灵活利用股权、期权等方式激励员工,将战略性新兴产业自身的利益与公司的发展联系在一起,同时也可以吸引外部优秀的技术、管理人员,奠定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基础。
(二)成立投资银行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与战略性新兴产业有机融合外,还应建立专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服务的专门金融机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银行。这个银行要面向社会的整个利益和国家的长远目标,进入国民经济中重大和关键的技术领域,对开放周期长、风险高、投资大和对整个国民经济有战略影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政策引导,宏观调控。目前在我省建立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银行仍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包括银行的组织形式、资源来源、功能设置、运作规则、相应的界定等理论和实践问题,都有待逐步解决和完善。
投资银行即作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证券公司,在资本市场上从事着广泛的证券交易和资本运作等中介服务,除证券二级市场的业务和自营业务外,还包括在证券一级市场上的股票发行与上市、企业股份制改造、企业的资产重组、企业的兼并收购策划、安排项目融资、企业产权转让、协助企业走向国际资本市场、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证券投资基金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客户理财、金融证券创新,等等,其管理资产的经验和投资变换能力是其他商业银行所缺乏的。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同样离不开投资银行的金融支持。从市场的职能看,投资银行主要为成熟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具体业务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上市、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所属企业寻找私人贷款、企业并购等,其中企业上市业务对于投资银行来说最为重要。与规范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相比,投资银行更多的是提供融资服务,一般不自己投资,也不代表投资者参与企业管理。它的收益不是通过分享利润,而主要靠收取服务费和取得一定的购股权证(warrants)获利。而风险投资主要是通过股权控制和利润分享来获得收益。投资银行的作用表现在:投资银行可以凭借拥有的行业分析专家,了解当前和将来技术进步是否会对相关产业产生重大变革以及投资的可行性;投资银行可以凭借做企业资产重组和收购兼并财务顾问的丰富经验,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上市、收购兼并等提供一揽子策划方案;投资银行凭借其与上市公司的良好关系,可为被投资公司提供所需上下游公司的产品链和技术链,并帮助股权转让的顺利实现;投资银行可以运用其在企业购并、股份制改造、国内外融资等方面的专业技能和畅通的信息渠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投资银行可运用其在资本市场上运作的专业经验和广泛的营业网络,积极参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地区经济结构高级化等活动。对于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投资银行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投资银行可以帮助我省发展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相关企业上市,从而使风险投资顺利地从高风险的企业中撤出,以进行新一轮的风险投资。投资银行也为那些虽然发展并不成熟、但已具备一定实力和条件、需要融资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进行以私募股权基金形式为主的融资,从而使公司迅速达到上市水准。
(三)商业银行适度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
1.商业银行适当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意义。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性地位的将一直是商业银行,商业银行将支配我国社会资金的主要部分,如果我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完全失去商业银行的支持,必然难以获得足够的资金支持,因而也难以获得快速的发展。商业银行介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商业银行在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可以给予一定规模的贷款、可以介入风险投资基金的交易、可以提供全方位的结算服务等。由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成长性,商业银行在适当阶段介入到战略性新兴产业,拓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也非常必要:首先,有助于商业银行新利润增长点的形成。知识经济形态的出现导致了全球产业结构的革命性变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引擎。尤其是我国部分省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产业发展规模、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经济地位上都不可小视,商业银行要从传统制造业的泥潭顺利抽身,加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服务必不可少,这有助于商业银行新的利润增长点的培育。国内商业银行的实践已经证明,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时的贷款回报率相当高,商业银行可以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信贷服务中获取较好的回报。因此,我省商业银行也同样可以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中间业务等一揽子金融服务获得不菲的盈利。其次,有助于提高商业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优化商业银行信贷资产结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知识经济的产业化和经济发展引擎,有着极高的回报率和极好的成长前景,有选择地对战略性新兴产业中较成熟的、有一定市场份额和成长潜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信贷支持,可以将商业银行在一些传统产业上投入的信贷资金逐渐由传统产业向新兴的知识经济产业转移,对分散信贷资产行业风险、优化信贷资产结构、保全信贷资产具有现实意义。我省的一些商业银行目前对科技贷款的不良率偏高(在2.64%~2.97%左右){1},可能与缺乏一套专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服务的特殊操作流程和办法有很大关系。再次,有助于商业银行发展各项中间业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对银行的各项金融服务一般都有更迫切、更高层次上的需要,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不仅缺乏资金,而且缺乏资本运作、投资理财、市场分析、企业管理方面的人才、信息和经验,需要银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有从事投资咨询、融资理财、项目评估、资本市场运作等方面的优势,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中间业务特别是投资银行业务合作上有极广阔的空间。最后,有助于商业银行确立自己的特色化定位,避免同质化经营。国内商业银行现在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目标市场的同质化,所有的银行都做同样的市场,开拓同样的客户,这是国内商业银行业务发展上存在的大问题。像西方先进银行都很注意市场和客户的细分,因为不同的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是不一样的。商业银行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和优势,而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需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我省商业银行不可能在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服务的所有方面都做得同样好,必须有所侧重,必须在自己的特色项目上向专业化发展,形成独有的优势和一定程度的专业垄断,不可能像传统产业那样进行粗放式经营,必须精耕细作,才能在确立合理的风险容忍度的前提下赢取合理的利润。这也将是我省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大方向。
2.商业银行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模式。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营以稳健为首要原则,不能用存款人的钱来进行高风险的、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这就决定了商业银行不可能成为处于起步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主要金融支持机构;另一方面,绝大多数以高科技企业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目前属于中小型企业,对于银行来说其信用风险相对较高,能够提供的抵押担保也十分有限,因而使得银行出于风险的考虑也难以有效满足其资金需求。但是,如果有了政府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银行贷款提供担保,商业银行贷款的风险性将下降,商业银行仍然可以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按照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和结合程度,目前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比较松弛的模式,如美国。在美国,银行融投资渠道并非战略性新兴产业化投融资的主要渠道。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资金来源于银行机构的仅占12.1%,而来源于社会民间基金(其中一半是养老金)的占约76.4%。另一种则是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结合比较紧密模式,如日本,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资金直接来源于银行机构的约占53%,而间接来源于银行机构的约占75%。从实践来看,第一种模式(即商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关系比较松弛的模式)取得了较大的成功,但一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应采取哪一种模式并没有统一标准,这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的产业发展战略、社会资金集散状况、资本市场发育程度、金融监管力度、法律法规健全程度等宏观因素有关,与高新技术企业的组织程度、所处的发展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入产出效益等微观因素有关,还与商业银行的产业经验和偏好、国民的冒险传统和风险意识等精神因素有较大的关系。故我省的商业银行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结合可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一是以政府信用为担保,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提供低息贷款;二是由商业银行控股成立独立或附属的金融控股公司或风险投资机构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投资;三是由风险投资公司以债权或股权形式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总体来看,由于经济金融发展变化的起因、背景和历程不同,银行对风险投资的介入方式和介入程度也不同,但银行资金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融资渠道之一,在各个国家都具有普遍性和趋势性的共同特点,在我省也同样如此。
3.充分发挥商业银行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当前我省各商业银行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支持的出发点应是:以效益为中心,加大信贷投入,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建立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进步的多渠道的投融资体系,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内部运行机制,促进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可以考虑发展政府担保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金。采用政府第三方担保形式的贷款以弥补战略性新兴产业财产担保的不足,从而促使银行金融机构多发放贷款给战略性新兴产业。通过改变传统信用抵押担保模式,创新形式多样的贷款担保方式,来满足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融资需求。比如,一些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科技人员的个人股份的市值数额较大,所以科技上市公司股权抵押应是一种值得商业银行考虑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的新渠道。银行在贷款的同时购买创业企业的期权来分散风险,贷款证券化的形式实现银行对高新技术企业的间接融资支持等。我省商业银行还可尝试牵头组建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担保公司,由银行、企业、社会机构和政府部门各方共同参与,具体操作方式可借鉴中国人民银行和建设部出台的住房贷款担保公司的管理规定。设立专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贷款担保公司,这在政府导向和宏观政策的支持中是非常重要的。要发挥银行的网点优势,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开辟民间投资资金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渠道。目前,国内民间投资资金充裕,但投资渠道相对单一,无法满足民间资金的正常投资需求;另一方面,民间基金一直有追求较高收益、也愿意承担较高投资风险的习惯,伺机进入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寻求高额投资回报一直是民间投资资金的长期追求。因此我省商业银行(特别是地方性商业银行)可以发挥其目前拥有的服务网络优势,市场发展前景良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或拟上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股份制科技企业或已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发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在民间投资资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债券,在民间投资资金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之间建立起直接的联系,发挥中介、协调、协助作用,密切银企关系,也从中获取手续费收入,提高自身盈利水平。近年来国内一些商业银行尤其是地方性的城市商业银行,或依托原有的科技支行,或依托先进的风险管理方法,在商业银行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比较成熟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亟待支持的新兴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进行了积极而有益的探索,初步摸索了适合中国转轨时期特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信贷管理模式。这些经验对我省也有借鉴作用。
(四)建立共同基金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共同基金(Mutual Fund),是指基金公司依法设立,以发行股份方式募集的资金,投资者作为基金公司股东面目出现。它在结构上类似于一般股份公司,但本身不从事实际运作,而将资产委托给基金管理公司管理运作,同时委托其他金融机构代为保管基金资产。共同基金具有如下特点:共同基金将众多小额资金聚集成巨额资本,使广大中小投资者能够参与大型项目的投资者能够在与大型项目的投资,分享相应的投资收益;共同基金的投资活动由对证券投资有专门知识和经验的专家来负责,能规避某些投资风险;共同基金将资金投资于有价证券、股权等,但不涉及有关证券经营业务,如证券的发行、推销等;共同基金以长期资本利得为投资目的,不谋求控制所投资公司;共同基金具有完善的经营管理机构,等等。共同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主要表现在其不同形式的融资支持:首先,是共同基金对于尚处于发展阶段、而且还没有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投资,能够有力地推动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共同基金因受政府管制,共同基金一般不投资于上市前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但某些投资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共同基金允许将少量资金,一般不超过基金总额的1%~2%,投入变现性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尤其是即将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由于共同基金控制的社会资金数额巨大,这些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金对于正在走向成熟、资金需求量相对较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来讲,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其次,共同基金的活跃投资为一般意义上的风险投资的退出创造了条件。风险投资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投资具有一定程度上的短期性色彩,在风险投资承担了较大的风险并打算通过上市获得回报时,必须要求在证券市场上有足够规模的资金、以恰当的价格来购买即将上市的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股票。
(五)建立风险投资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在我国已经推出创业板之际,风险投资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就显得至关重要,特别是人类已经进入以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社会,创新与发明已经成为21世纪的经济增长点,高新技术与风险投资的有机结合被看作是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任何一项新的工业或科技革命最关键的因素就是新的金融创新的形成,作为一种高新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投融资模式,风险投资的出现及时地解决了以高新技术技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问题。它以积极开发中小型高新技术企业为主要的投融资对象,通过将分散的、愿为较高收益承担较高风险的中小额资金聚集起来,形成实力雄厚的风险投资大机构,再由风险投资机构将资金集中管理投入到新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中,以此来推动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断发展。
(六)建立产业投资基金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目前云南经济发展的主要拉动力依然是间接融资,而省内资本市场发育程度低,投资来源仍主要依靠企业自筹、银行贷款和国家投入等传统方式,不仅让云南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得不到与之匹配的融资能力,也让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产难以转化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所需资金。因此,在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以及国家实施适度扩张货币政策,云南投资需求旺盛和流动性不足的特殊情形下,培育以产业投资基金为主要形式的资本市场,加大直接融资力度是促进我省产业结构优化,提升云南战略性新兴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挖掘经济增长潜力的重要途径。
(七)拓展私募股权基金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
私募股权基金(Private Equity Fund,简称PE),是以私募的方式,通过定向募集投向企业,目前已经成为世界性的金融工具。私募股权基金经过30多年的发展,迄今为止全球已有数千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公司。私募股权基金作为一种商业操作方式,是专家管理的投资于企业股权的基金,目前已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
近年来,国际私募股权基金纷纷进入中国。但遗憾的是,国内95%以上的私募股权基金具有外资背景,真正本土的私募股权基金少之又少。中国私募股权投资领域属于新兴市场,外资一直是主角,国内私募股权基金势力弱小,民营私募股权基金尚处在萌芽状态。资金实力不够雄厚,投资经验不够丰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不够健全等都对国内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产生了制约。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和国家启动实施投资拉动、扩大内需的双重背景下,资金已经成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发展私募股权基金是解决资金“瓶颈”一种新的选择,既是应时之需,更是长久之策。为此,建议云南省政府及相关部门进一步解放思想,把发展私募股权基金作为当前化“危”为“机”和今后拉动我省发展的重要举措,积极尝试,大胆实践,勇于突破,为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创造更为有利的金融发展环境和金融产品保障。
(八)成立金融控股公司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
金融控股公司的经营优势在于整个集团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可以充分发挥资本控股权;金融控股公司利用不同子公司税负差异进行合理避税;整个集团整合在同一品牌之下,信誉外溢;集团内部不同金融机构之间通过信息共享、客户共享可以产生多方面的协同效应,整个金融资源得以集约化利用。
金融控股公司最主要的特点是集团混业,经营分业。从国际范围来说,分业经营体制就是:一个法人,一块执照,一种业务;综合经营全能银行模式是:一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而金融控股模式是多个法人,多块执照,多种业务,即在一个法人金融集团公司内有多个法人子公司。子公司统一控制在一个母公司之下,但彼此之间实行完全的分业经营,完全的分业管理。
(九)建立政府扶持型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群
该种模式主要出现在日本、中国台湾、韩国、印度等经济后发展国家和地区,与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产业集聚模式相比,具有下列特征:第一,市场经济的历史较短,市场机制相对不是很完善、自发作用比较薄弱,产业积聚的成长、演化主要依靠政府的扶持来完成。也就是说,集聚的产生是自上而下的,是通过国家和地区的干预扶持政策而促成的。第二,由于产业起点比较低,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很难在短期内创造足够的条件,实现特定产业集聚和培育地方创新网络的目标。第三,地方政府往往具有干预和控制经济的历史传统,与市场机制相配合,共同促进产业集聚区的形成。
从欧美市场主导型产业集聚模式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看出:要实现我省经济发展的赶超和关键性产业群的发展,单纯依靠市场机制的作用是不可能实现的,而运用政府的力量人为的造成特定产业的地理集中,创造全新的产业簇群,逐步培育起本地的产业集群网络,从而获得更高的生产率和持续的竞争优势。政府干预模式下产业集聚的重点往往放在有助于提升国家竞争优势的关键性、主导性产业上,如日本的筑波、中国台湾的新竹和印度的班加罗尔等产业集聚区都是以发展高技术产业作为主导,带动整个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变。实践证明,这种模式对于实现落后地区的赶超具有重要的作用。注重地方政府在产业集聚成长、演化过程的主体作用,并不排斥战略性新兴产业在集聚过程中的基础性作用和自主选择的权利。随着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壮大,地方政府的直接干预在人才、技术、资金等方面都将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群的良性发展在特定时期内起到主导支配和促进作用。
(十)利用云南区位优势,实行次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
区位优势主要包括东道国的法律环境和金融管理制度、次区域金融机构设立的位置是否靠近国际金融中心、距离总行客户的远近以及进出口的便利程度等几个方面。从区位优势分析,云南省实施区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应向以下国家和地区倾斜:一是国际金融中心或准国际金融中心。包括香港、新加坡、曼谷、乃至河内等国家和地区。这些地区不仅金融管理程度低,而且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能够推动金融市场创新的步伐。二是与我国有密切经济贸易往来国家的中心地区和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贸易和投资潜力增大的地区。如亚太地区、特别是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地区、南亚地区。亚太经合组织1994年的《茂物宣言》和1995年的大阪会议推进了这一地区的发达国家不迟于2010年,发展中国家不迟于2020年实现自由、开放的贸易投资,这有些都有利于降低云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资本市场进入成本和降低其运营成本。三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与云南省的经济联系有所加强的国家和地区,如东盟、印度、南亚等区域。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有利于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跨国发展,真正贯彻实施省政府“走出去”的产业发展战略。
总之,笔者认为只有通过培育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来发展云南的先导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近期云南省确定并将大力培育的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高端电力装备、大型数控机床产品、汽车制造及汽车配件,铁路养护机械设备、重工机械和轻工机械产品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以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制造(生物化工)和生物技术服务为代表的生物产业集群;以红外及微光夜视和物联网、云计算、物流信息、软件与信息服务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太阳能、风能为重点的新能源产业;以金属新材料、光电子材料、化工新材料、无机非金属新材料为重点的新材料产业;以环保装备制造、洁净产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和环保服务为重点的节能环保产业),才能通过发展更多的先导产业来提升和优化云南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结构,使云南的产业结构逐步趋于合理、资本市场逐步完善,经济效益才能不断提高,国民生产总值才能持续上升,云南省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进程才能加快,与沿海和内地经济发达省份的差距才能缩小{2},才能使云南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得到明显提升,从而实现云南省国民经济长期、平稳、健康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使云南现代产业体系的层次得以提升。
注释
{1}云南省银行监督管理局统计处2009年统计资料。
{2}2012年,云南省GDP突破万亿元,达到10309.8亿元,成为我国万亿元GDP俱乐部的第24个新成员。
参考文献
[1]秦光荣.《云南省政府工作报告》(2008年)(R).
[2]秦光荣.《发展资本市场促进资本流动为云南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发展论谈》2009年第3期,P4―P9(J).
[3]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资本支持研究》(M).
[4]黄敏.《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优势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文集》(M).
[5]龙超等编.《云南金融发展与资本市场研究报告》(R).
[6]段钢.《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云南日报》,2011年6月1日(J).
[7]谢云山,袁天昂.《国际金融危机对云南省金融业的影响》.《西南金融》,2009年第6期(J).
[8]袁天昂.《组建云南省地方性金融控股公司路经选择研究》.《时代金融》,2008年第2期(J).
[9]袁天昂.《关于大力发展云南省私募基金的建议》.《发展论谈》,2009年第3期(J).
篇3
动漫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可以被视为创意产业的一种。1997年,英国政府提出创意产业的构想后,创意产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动漫产业现已成为以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并被视为21世纪创意经济中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
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前景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10个部委的《关于支持国产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央财政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消除社会资本进入动漫产业的各种障碍”等政策。上述重大举措的出台,使国内动漫产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面对广阔的动漫市场,各地动漫产业发展计划的制定更是如火如荼,纷纷打造各自的“动漫之都”。北京开始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动漫产业中心,上海、广州、福州已初步形成了以网络游戏、动画、手机游戏、单机游戏及与游戏相关的产业链,这一切直接导致了国产动漫市场的上位。与几年前充斥我国动漫市场的85%以上都是外国动画片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7年国产动画片的数量已经占据国内动漫市场的半壁江山。到2010年,国产影视动画片的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00亿元,利润将达到20亿元,年增长率将达到30%以上。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我国的动漫产业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广阔的动漫市场也给中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同时为中职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重庆市作为直辖市,是我国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动漫产业于2004年在重庆起步,现已建有四个动漫基地,预计可容纳100家动漫企业,动漫人才就业市场相当广阔。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在中职动漫专业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在重庆市中职学校中开设与推广动漫专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中职学校专业的开设应该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新时期的动漫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以影视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中职动漫专业方向的选择与定位应确立在学生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分析中职动漫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应立足并满足本地区就业岗位的需求,逐步向动漫产业发达地区输送优秀毕业生,进一步带动本地区动漫产业的发展。
做好前期专业试点工作新专业的开设需要进行行业调研与市场分析,需要培养师资,开发能力标准,编写校本教材,逐步形成专业甚至行业的技能标准。在与企业正式合作前,我校开办了建筑动画短期培训班,并邀请建筑动画制作企业的一线制作人员参与教学,以此作为动漫专业的前期试点。由我校教师担任基础能力课程的教学,由企业制作人员担任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包括美术基础、建筑识图、Photoshop基础、3DSMAX基础等,主要内容为基础知识和软件基本操作方法,目的是为核心课程提供支撑。核心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运用3DSMAX进行建筑建模、场景渲染,运用Photoshop进行后期处理。核心课程以生产项目为教学任务,以生产产品(建筑表现图)为教学目标,使学生熟悉产品制作流程,掌握产品制作技能,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双方相互沟通,师资之间互相交流,为下一步开设专业积累了教学经验,培养了师资。
建筑动画制作的课程设置建筑动画制作的专业基本能力模块课程有:美术设计基础、图形图像处理、CAD图处理、三维制作基础、三维动画制作基础等,分别开设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学期;职业特定能力模块课程有:建筑效果图制作、建筑展示动画制作、动画后期合成、生产项目实训等,分别开设在第三、第四学期;第五、第六学期为学生就业实习阶段。美术设计基础以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以课堂理论讲授与户外写生为主,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掌握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创作能力与造型能力,活跃构思。图像处理、CAD图处理、三维制作基础、三维动画制作基础是专业基本能力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将建筑表现图分解成许多小项目实施教学。例如,三维制作基础课程以建筑表现图中的家具、电器、灯具、装饰画等作为制作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些小项目的学习掌握三维物体的建模方法。建筑效果图制作、建筑展示动画制作、动画后期合成、生产项目实训是职业特定能力模块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集中教学与训练的方式进行,在课程设计上以大项目为主进行教学,如制作建筑表现图与建筑展示动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完成大项目的制作,掌握就业上岗必备的工作能力。生产项目实训的目的是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生产,积累工作经验。
篇4
已经有五年股龄的方海先生,刚开始炒股的时候,总是跟风炒作。经过一年的追涨杀跌,把当年热门的股票都炒了遍,最后才发现花费了不少精力,佣金也掏了不少,到头来还赔了不少钱。最气人的是年终总结才发现,自己杀跌卖出的那只股票居然涨得翻了几番,令他后悔莫及。
方海先生慢慢明白了,短线是属于高手玩的游戏,像他这样的小散户,潜伏才是生存的王道,挑选潜伏的板块和个股才是获胜的关键。而未来股市中,哪些板块值得潜伏?本刊记者专访了日兴证券首席市场分析师吴煊先生。
政策因素是行情上涨关键
仔细观察发现,本轮市场自2307点上攻至2536点,其诱发因素大多是国庆节后出台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尽管多数财政政策主要是围绕解决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在资金方面的难题,但不可否认的是,积极的财政政策对于改善企业盈利状况,有着最为直接的作用。
对于未来行情走势,吴煊说:
“就未来走势而言,除了继续关注局势的变化,如欧元区债务危机等之外,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国内政策动向方面,特别是货币政策的取向。我们认为,年内跌破2307点的概率并不大,而能否演绎跨年度行情,关键在于货币政策窗口能否如期打开,毕竟国内货币政策在改善市场流动性现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果没有流动性做支撑,则市场的反弹高度将十分有限。”
规划核心是关键
吴煊认为,未来值得潜伏的板块,都是围绕“十二五”规划的核心展开的。“十二五”规划的核心是推动经济转型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因此,证券市场的投资机遇必定会围绕这一条主线渐次展开。对于传统产业而言,“十二五”规划旨在提高产业对于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降低对于环境的影响,进一步摆脱对于资源特别是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完成由大到强的转变。
而新兴产业不仅肩负着培育具备中国优势的产业集群的重担,同时对于提升中国产业竞争力,乃至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更能充分分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巨大成果。在本轮行情当中,我们不仅看到以创业板为首的小盘股的优异表现,更应当看到行业“十二五”规划对于相关个股的走势,起到了非常直接的推动作用。
篇5
2010年底对市场情绪具有重要影响的一只靴子终于落地。伴随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落幕,资本市场随即迎来一轮“情绪性”高涨。自11月中旬开始大幅调整的A股市场,于12月13日出现明显反弹。沪综指当日上涨2.88%,并在14日继续小幅抬升4.13点,收复2900点关口。
市场情绪乐观而敏感的反应,来自于12月12日晚会议释放的政策信号超出市场预期。一年一度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通常被视为第二年宏观调控的“定调”会议,并成为市场及经济学家预判经济走势的重要参照。
从10月底开始的流动性紧缩历程,使市场分析人士和经济学家对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预判多显谨慎。但最终出台的会议内容并没有人们此前担心的重大利空。“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体现出在各项经济目标之间的平衡思路。
“积极稳健与审慎灵活,是此次会议释放的最重要政策导向,既确定了明年宏观调控政策主方向,又反映出将要面临的复杂局面。”中国人民大 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元春对记者表示。
其中,“积极稳健”指继续保持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将此前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调整为稳健的货币政策;“审慎灵活”则为2011年的政策细化留出空间,在全球和国内经济诸多不确定性面前,宏观调控将呈现出更多相机抉择的特点。
头等目标:稳物价
对于2011年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会议表示将“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国家统计局于12月11日的11月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数据,对这一政策基调做出了注解。11月CPI同比涨幅达到5.1%,创出28个月以来的新高。食品价格涨幅更加明显,同比涨幅达到11.7%。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对记者表示,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已凸显出防控通胀的紧迫性短期内将超过调结构与保增长的任务。刘元春明确表示,“在一段时期之内,应对价格上涨的压力将成为中国宏观调控的头等目标。”
会议提到的“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被市场普遍理解为稳定价格的重要手段。为此,数量型工具很可能将继续发挥效力。就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期间,央行再度宣布上调银行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消息人士对记者表示,按照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计划,2011年信贷增长目标或将继续定位7.5万亿元,保持今年的水平;2011年M2预计增长16%。
对此,国泰君安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认为,2010年的实际信贷增量远超过7.5万亿元的预定目标。“一方面由于银行理财产品大量发行,导致‘表外贷款’大幅提升,同时2009年很多企业的信贷转存款在今年‘出山’,实际信贷投放量可能将超出9.5万亿。”李迅雷说。因此,如果2011年信贷投放7.5万亿的目标能够成行,实际向市场释放流动性的速度将比2010年大幅缓解。
利率“武器”也被寄予更高期待。中国农业银行高级经济学家何志成对记者指出,根据目前的存款准备金率水平,未来货币政策中数量型工具在控制流动性方面能发挥的空间已经不大。“跟随准备金率的提高,近期很可能再出现一次加息,幅度为上调0.25个百分点。”
刘元春对记者表示,在提高准备金率、对信贷投放实行窗口调控、提高利率等货币政策的作用下,配合部分行政手段,2011年第二季度将有望迎来价格增速的高位回落。
更复杂局面
“复杂”,成为会议评价经济增长前景的关键词。会议指出,宏观经济平稳运行面临复杂形势,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基础不牢固,经济结构调整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改善民生和维护社会稳定任务艰巨。
“导致经济下行的因素和经济上行的因素交织在一起,将成为2011年经济走势的明显特点。”刘元春表示。
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将成为中国经济在未来面临的一大不确定因素,并将通过出口这个路径,影响中国经济复苏的步伐。全球经济“有望继续恢复增长,但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的判断,预示着中国出口制造业企业面临的外部需求并不乐观。
这一判断与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的预测相似。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于12月1日了《2011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的部分内容。该报告预计明年全球经济增速将继续放缓,世界生产总值增速将比2010年降低0.5个百分点。
“我们预测2011年出口部门的增长不会重现今年的景象,增幅可能回落到16%,比今年收缩大约一半。”李迅雷说。
投资的增长则面临更多不可预判的因素。投资下行因素之一来自于此次会议中明确提及的“切实抓好节能减排”,而这一点并没有在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中单独列出。“由此可见,未来依靠传统产业大幅拉升投资增速的可能性进一步减小。”李迅雷说。
此外,商品房投资将可能出现重大转向。2011年房地产商一方面将面临大建保障房带来的住房供给冲击,另一方面货币政策的“稳健”基调,以及金融系统从2011年开始实施的大量表外业务转向表内的改革,将使部分房地产商面临资金链“断炊”的风险。
“商品房投资对GDP神奇的拉动功能,2011年很难再现。”刘元春表示。
而与商品房相对应的保障房建设,将成为缓解投资下行压力的一大因素。此次会议提出“逐步形成符合国情的保障性住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相对于2009年“加强廉租住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棚户区改造”的措辞,显示出更强的政策力度。
“十二五”规划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布局,则将成为2011年投资上行的刺激力量。刘元春认为,新兴产业的扩容意味着对传统产业的部分替代。因此从货币量上计量,产业结构调整对投资既有提振作用,也有下行压力。
但由于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业等产业规模巨大,“十二五”产业布局对投资的拉动效果,比以往任何一个五年计划都要强。刘元春预测2011年投资增速微降,保持在24%以上。
防“非良性刺激”与过度紧缩
稳增长、调结构、稳价格这三大政策目标的组合搭配,重在平衡。向任何一侧的倾斜,都有可能导致中国经济讲述出“不同的故事”。
对于稳增长与调结构的追求,有可能让地方政府形成“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投资模式。
此次会议指出,“要做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一揽子计划与‘十二五’前期投资项目衔接工作”。
“这说明,决策当局正在统筹考虑前期刺激政策中的部分项目纳入‘十二五’规划当中。”鲁政委说。
另一方面,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政策背景中,大量上马新兴产业项目也将成为地方政府的偏好,并很可能成为政绩的又一重要指标。
在这样的模式下很可能出现的现象是:传统项目存量不减,新兴产业项目多上。这既能够通过存量项目保证GDP增速不下滑,又能通过增量数据反映投资结构的优化。看上去“既保质,又保量,但从长远看结构调整并没有发挥出最大效果。”刘元春表示。而这也是会议指出要“坚决防止借‘十二五’开局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的深刻用意。
刺激增长的反向风险是过度紧缩。货币政策的措辞从适度宽松转向稳健,很有可能给人们带来一种错觉,将“稳健”理解为“紧缩”。
“政策一旦走向紧缩,例如M2增速降至15%以下,或者明年连续多次加息,将可能出现滞胀。”何志成表示。一方面宏观经济增速将因为投资的明显下行而难以提振;同时,宏观经济不景气将在股市上产生直接的反应,股市“货币池”的功能也将进一步削弱。大量流动性如果从股市溢出,会给物价带来更大的上涨压力。
篇6
关键词:中职;动漫;专业建设
动漫产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可以被视为创意产业的一种。1997年,英国政府提出创意产业的构想后,创意产业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和大力扶持。随着网络和数字技术的发展,动漫产业现已成为以动画卡通、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并被视为21世纪创意经济中最有希望的朝阳产业。
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前景
2004年,国家广电总局下发了《关于发展我国影视动画产业的若干意见》,200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10个部委的《关于支持国产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央财政设立扶持动漫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优秀动漫原创产品;加大投融资支持力度,消除社会资本进入动漫产业的各种障碍”等政策。上述重大举措的出台,使国内动漫产业在短时间内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
截至2007年10月,国内已有30多个动漫产业园区,5400多家动漫机构,450多所学校开设了动漫专业,动漫专业在校学生有46万多。而在我国84万个各类网站中,动漫网站约有1.5万个,占1.8%,这一数字与2006年初同期相比,增加了4000余个,增长率约为36%;动漫网页总数达到5700万个,增长率约为50%。
面对广阔的动漫市场,各地动漫产业发展计划的制定更是如火如荼,纷纷打造各自的“动漫之都”。北京开始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动漫产业中心,上海、广州、福州已初步形成了以网络游戏、动画、手机游戏、单机游戏及与游戏相关的产业链,这一切直接导致了国产动漫市场的上位。与几年前充斥我国动漫市场的85%以上都是外国动画片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07年国产动画片的数量已经占据国内动漫市场的半壁江山。到2010年,国产影视动画片的市场销售额将达到100亿元,利润将达到20亿元,年增长率将达到30%以上。如此巨大的市场需求,为我国的动漫产业提供了一个广大的发展空间。
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广阔的动漫市场也给中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同时为中职学校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重庆市作为直辖市,是我国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动漫产业于2004年在重庆起步,现已建有四个动漫基地,预计可容纳100家动漫企业,动漫人才就业市场相当广阔。四川仪表工业学校在中职动漫专业建设上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为在重庆市中职学校中开设与推广动漫专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动漫专业方向的选择与定位
中职学校专业的开设应该体现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新时期的动漫产业已经发展成为以影视动画、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多媒体产品为代表的新兴产业。中职动漫专业方向的选择与定位应确立在学生与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既要考虑中职学生的基本素质,又要分析中职动漫专业学生的岗位能力需求,应立足并满足本地区就业岗位的需求,逐步向动漫产业发达地区输送优秀毕业生,进一步带动本地区动漫产业的发展。
重庆市是最年轻的直辖市,是我国西部最具发展潜力的城市,城市建设与发展相当迅速,建筑工地随处可见。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为建筑展示动画和建筑表现图制作行业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对建筑展示动画和建筑表现图制作人才的需求相当大。根据行业调研和市场调查,现在的从业人员中就有一定比例的初中生或高中毕业生,一般中职学校的学生经过美术基础和相关软件的学习与训练都能达到上岗要求,找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不会出现学非所用、专业不对口的现象。因此,可以选择建筑动画制作作为我校中职动漫专业的专业发展方向,借此推动动漫专业在中职学校的建设与发展。
动漫专业建设的具体实践
专业来源于产业,专业的开设离不开产业的发展,岗位能力需求已经成为专业技能培养的标准。借鉴重庆中澳职教项目的经验,坚持走学校与企业结合、专业与行业结合、教学与生产结合的“三结合”发展模式,我校与重庆鼎冠教育咨询公司合作,共同建设了中职学校动漫专业。 转贴于
做好前期专业试点工作新专业的开设需要进行行业调研与市场分析,需要培养师资,开发能力标准,编写校本教材,逐步形成专业甚至行业的技能标准。在与企业正式合作前,我校开办了建筑动画短期培训班,并邀请建筑动画制作企业的一线制作人员参与教学,以此作为动漫专业的前期试点。由我校教师担任基础能力课程的教学,由企业制作人员担任核心能力课程的教学。基础课程包括美术基础、建筑识图、Photoshop基础、3DSMAX基础等,主要内容为基础知识和软件基本操作方法,目的是为核心课程提供支撑。核心课程的内容主要是运用3DSMAX进行建筑建模、场景渲染,运用Photoshop进行后期处理。核心课程以生产项目为教学任务,以生产产品(建筑表现图)为教学目标,使学生熟悉产品制作流程,掌握产品制作技能,体现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学校与企业双方相互沟通,师资之间互相交流,为下一步开设专业积累了教学经验,培养了师资。
建筑动画制作的课程设置建筑动画制作的专业基本能力模块课程有:美术设计基础、图形图像处理、CAD图处理、三维制作基础、三维动画制作基础等,分别开设在第一、第二和第三学期;职业特定能力模块课程有:建筑效果图制作、建筑展示动画制作、动画后期合成、生产项目实训等,分别开设在第三、第四学期;第五、第六学期为学生就业实习阶段。美术设计基础以素描、色彩、三大构成(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为教学内容,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以课堂理论讲授与户外写生为主,通过训练培养学生掌握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培养审美观及对美的感受能力,提高创作能力与造型能力,活跃构思。图像处理、CAD图处理、三维制作基础、三维动画制作基础是专业基本能力课程,在课程设计上将建筑表现图分解成许多小项目实施教学。例如,三维制作基础课程以建筑表现图中的家具、电器、灯具、装饰画等作为制作项目,让学生通过这些小项目的学习掌握三维物体的建模方法。建筑效果图制作、建筑展示动画制作、动画后期合成、生产项目实训是职业特定能力模块课程,这些课程主要以集中教学与训练的方式进行,在课程设计上以大项目为主进行教学,如制作建筑表现图与建筑展示动画,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完成大项目的制作,掌握就业上岗必备的工作能力。生产项目实训的目的是进一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制作技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组织学生参与企业产品的生产,积累工作经验。
加强校企合作,将学校变为生产工厂在专业建设过程中,要加强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邀请企业一线制作人员担任职业特定能力课程的教学工作,引进企业专业人才参与专业建设,与企业人员一起开发校本教材。要加强教学与生产的结合,通过成立教师工作室或学生动漫社团,利用生产项目实训参与企业生产,将生产任务引入到学校教学中,或将学校变为企业的生产车间甚至生产工厂。
国家的大力扶持和广阔的动漫市场给中职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就业市场,中职动漫专业的开设应该适应本地区市场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因地制宜地选择专业方向,在专业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中职学校的动漫专业发展之路。
篇7
细究唱衰中国经济的市场分析人士结构,除了查诺斯之类的所谓“卖空大师”之外,绝大多数居然是供职于国外金融机构的中国分析师,或者是在英国《金融时报》等主流财经媒体撰稿的中国人。其中原因,不言自明。因为在美欧经济鲜有亮点,经济话题炒作的边际效用不断递减的今天,将话题中心集中到中国身上,其舆论与市场效应显然要大得多。
不错,中国经济增长正在逐步告别改革开放以来的黄金周期,在人口红利消退,产业转移红利趋减的大背景下,尤其在全球经济仍处于不确定的宏观经济情势下,经济增速放缓乃至经历缓慢而痛苦的复苏过程,是真实世界里再正常不过的现象了。反之,如果在这样的环境下还能取得8%甚至9%以上的经济增长,则应该说是逆经济周期的非正常现象了。笔者相信,决策层不可能不知道这些年来淤积的经济增长沉疴,不可能不知道拖延改革可能带来的越来越大的转型成本,当然也深知中国经济的长期增长取决于以知识、信息、研究开发或创新所引致的规模效益递增、技术进步、人力资本增长等核心内生变量。技术进步的内生化,促进劳动力要素合理流动、提高劳动生产率。只是要驾驭今日这样一个经济规模超过6万亿美元的巨型经济体,确实面临太多的约束条件。
笔者坚信,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人力资本提升空间与中长期增长潜力,足以支撑中国在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竞争中继续保持领先优势。而从人力资本提升空间来看,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市场主体可以在保持较高资本积累的同时,着力优化人力资源的配置,进而提高投资质量和资本积累的有效性,将经济增长的重心转到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以给资本寻找新的投资渠道和创造新的需求,提高增量资本的产出率;另一方面,通过加大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尽快改变社会一般人力资本和专业化人力资本之间的相互脱节现象,则是适应经济转型的关键之举。再进一步,如果能通过要素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以及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当可大大释放经济增长的新动力,则中国经济完全有可能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的周期内保持年均6%以上的有效经济增长。
在全球发达经济体的增长前景依然不甚明朗以及国内制约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相关要素难有根本改观的情况下,坚持扩大内需为主和稳定外需相结合,采取更强有力的措施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扩大消费需求,应该是未来一到两年内中国经济政策的重要着力点。当然,目前也是正视中国经济结构问题、培育新的竞争优势的难得时机。中国经济既要通过积极扩大内需稳增长,更要在结构升级与战略转型中提升竞争力。
经过本轮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西方发达国家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倒挂无异于饮鸩止渴。资本的畸形繁荣可能成为追忆,实体经济发展永远是根本。这并不是说美欧从此就不重视金融创新了,衍生工具失灵了;相反,金融衍生工具作为负债表风险管理必不可少的工具以及降低资本成本、增加金融市场流动性的关键环节,是不可能告别金融市场的。只是西方的金融家们可能在日后的行为中更灵活地配合本国决策者们的政策调整,设法将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服务作用最大化。假如美欧经过一段时间的政策调整,实现了国内经济的再平衡,并将经济发展轨道暂时切换到制造业和出口导向上来,则不仅有可能打破“美国消费-中国生产”的分工格局,而且势必极大地挤压中国在全球价值链环节的核心利益。为此,我们必须尽快落实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一揽子方案,在切实提高应对国际经济摩擦博弈水准的同时,尽快提高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宜致力于应深耕核心技术的研发与自主品牌的国际化推广,确立制造业发展的高增值和高技术发展导向,在积极参与资本与技术要素密集的制成品乃至中间品生产的同时,力争在若干重要领域实现自主创新的新跨越。
篇8
【关键词】手机支付业务 移动 信用
一、背景
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手机已变的相当普遍。与此同时,伴随着消费需求的与日俱增,我们迫切需要一种简便又安全的支付方式———手机移动支付业务由此产生。“十二五”期间,3G网络、智能终端、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重点发展将为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奠定重要基础。在此背景下,作为3G重要应用之一的手机支付业务快速崛起,根据相关报告显示,2011年移动支付用户数达到1.87亿户,预计该市场规模在未来3年将持续保持快速发展,2014年用户规模有望达到3.87亿户。然而,相对于9.4亿的中国手机用户来说,手机支付业务远没有得到深远的推广。因此,对中国手机支付业务的市场分析与推广方式的研究是我们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二、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现状及问题
近年来,中国手机用户的增加以及3G技术的成熟与推广,国家构建物联网设想的实施等,为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2011年中国移动支付市场发展迅速,全年交易额规模达到742亿元,同比2010年增长67.8%。而国内众多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及运营商也都在加紧布局手机移动支付应用。同时,手机支付业务的发展发展潜力与问题并存。手机支付业务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仍存在着较多缺陷:①产业合作少,用户无法全面享受各种支付业务。②手机支付的安全无法保障,用户有所顾虑。③用户难以接受新的消费观念,产业推广力度不够。
三、核心问题分析
从中国手机支付业务的管理模式、营销模式、产业特征、产业链条、用户体验等方面对当前手机支付业务和成功的国内外手机支付业务的成功案例相对比,并运用网络经济理论、产业组织理论和虚拟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分析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存在的问题。我们初步总结出当前移动手机业务存在的问题根源是各产业合作不全面、各自为营。
四、经营模式创新
1、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新型跨产业合作模式。从问题的根源进行分析,并结合国内外成功移动手机支付案例,我们提出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新型跨产业合作模式的构想,即用利益绑定、联盟等方式吸引各产业———包括手机支付各功能研发产业组织、手机服务商和运营商、政府机关、各银行、商场商户等等———进行合作,推广电子商务为交易平台,以便用户能完成手机支付、手机购买等,以达到完善并推广国内移动手机支付业务的目的。
2、技术水平及应用范围。通过对中国移动手机业务状况的查找分析,我们发现虽然国内业务发展趋势良好,但现状仍亟待进一步的改善。结合中国特色与国内外成功的移动手机支付业务的经验得出的以电子商务平台为基础的新型跨产业合作模式是针对国内移动手机业务的主要问题———产业合作不完善———而提出的,此模式可以很好的运用于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同时,中国移动手机支付业务中存在的问题是全国范围内的问题,因而对这些问题研究而得的结论和建议具有普及意义。
五、实施该项目所具备的基础、优势和风险
1、基础:
1)现实性:手机支付这项个性化增值服务,可以实现众多支付功能,此项服务强调了移动缴费和消费。随着中国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和移动网络应用的不断成熟,移动支付作为一项便民的增值服务,已成为新兴的最具发展潜力的业务。
2)潜力大:据报道,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首个拥有9亿手机用户的国家,巨大的市场空间、庞大的潜在用户需求,使移动电子商务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移动电子商务的最大特点是“随时随地”和“个性化”,与以往的付费模式不同,它是一种全新的销售与促销渠道。
2、优势:
1)可行性:现代科技的发展就是让科技造福人类,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化,舒适化,因此对这一项目的创新与研究是与时俱进的。该设想是在对市场和技术做充分的分析后,结合人们生活的普遍需求构建的。
2)经济性:手机支付是支付方式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手机支付的推广和应用对于商户,服务提供者和消费者有着广泛的影响,有助于构建多元化的消费模式,推动社会潜在消费。
3)广泛性:移动手机已走入千家万户,手机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以及国家政策的支持,使移动金融服务的发展条件基本成熟,移动支付业务必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六、项目的市场前景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消费的需求越来越大。移动支付在国内外发展并不顺利,除了面对来自信用卡,借记卡等传统消费模式的挑战,人们的固定不变的消费观念也使得移动支付业务一直处于徘徊阶段。如何针对它的缺陷,发挥出独特优势,整合同时依托市场经济带来的巨大消费群体,创造出一个崭新的消费模式,推动人们的生活质量向更高层次发展。多元化的支付渠道共同促进了手机支付创新模式的诞生,人们也渴望着手机支付模式的普及,因为手机移动支付在便捷性上毫无疑问的成为所有消费品中的NO.1,只需要通过点击就可以完成整个交易过程,而多元化的支付渠道以及支付空间的扩展。基于以上因素,我们小组认为本项目的研究具有独特之处和普及意义,是与时俱进的体现,并将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七、项目的社会效益分析
篇9
作者简介:彭新万,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经济发展理论。
摘要:国内外相关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发展具有重要贡献。本文将FDI影响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机制引入到主导产业形成中,认为FDI对主导产业的形成具有资本、技术外溢、产业结构、制度变迁以及路径选择等效应。落后地区具有资本、技术、产业结构及制度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充分利用FDI能够加速其主导产业的形成。
关键词:FDI;作用机制;后发优势;主导产业形成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导:1008-2972(2006)03,0021-03
截止2003年底,全国累计合同利用外资9,431.30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5,014,71亿美元。2002年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33,771、09亿元,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3.37%(数据来源:中国商务部网站)。研究表明.FDI对于中国东南沿海较发达省市经济发展做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同时,相当文献对FDI作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探索。这些文献表明,FDI不仅有助于在当地建立新兴产业,而且还能使传统产业升级,使内向型经济向出口导向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演进。其实,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较多的中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中不难发现,其经济的增长和发展相当程度上是FDI通过推动当地主导产业形成从而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发展经济学认为,落后地区具有资本、技术、产业结构、制度、劳动力等方面的后发优势(郭煦保,2004)[1]。因此,本文在通过对FDI的作用机制和主导产业的形成机制的分析基础上,结合落后地区的后发优势,探索FDI在加速落后地区主导产业形成中的作用。
一、主导产业的市场选择准则和集聚过程分析
主导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有较大份额,其生产率和发展速度一般要超过一般产业,同时具有较强的扩散效应,具有一定的外部效应,对其他产业的增长有一定的影响。
赫克希尔-俄林理论认为,对于一个地区来讲,应该发展能充分利用本地区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或资源的产品,换取生产要素或资源相对劣势的产品,从而生产这些产品的产业就是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关于主导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关系,罗斯托认为,在众多产业部门中,每个成长阶段都有与此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这些部门的增长、变化、转移、更替决定了经济成长阶段的变化,一个主导部门的增长会带动四五个以上部门的增长。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学家在研究产业结构时,提出主导产业市场选择的“收入弹性基准”和“生产率上升基准”。市场选择主导产业的基本准则有四个:(1)收入弹性准则,即收入增长率与产品需求增长率之比,这从产品市场需求方面反映了成为主导产业的可能性;(2)发展度准则,发展度指生产率的上升率,用来判断行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益水平,这从产品市场供给量方面反映选择主导产业可能性;(3)产业关联度准则;(4)比较优势准则,即生产要素和资源的区位优势所带来的成本指数[2]。
从根本上说主导产业是市场选择的结果,而政府可以通过市场分析与预测来扶持有潜力的产业,从而对主导产业的形成施加影响。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需要经过技术、资金、产品、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传递、重组、渗透和集聚才能实现。主导产业的形成大致有四条可选择的道路:第一,以某主导产品(拳头产品、名牌产品)为核心,通过对产品不断深化开发,形成系列产品和系列技术,集聚在主导产品周围的是与之相关的企业和行业,这些行业和企业通过多元化经营,就出现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主导产业。第二,行业规模集聚,在同行业中产品系列层次多,技术关联大,但无大企业和名牌产品,通过一大批中小企业在一定区域或城市中的竞争和发展,形成区域性行业规模优势,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第三,以大企业为核心,带动其他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形成区域性的集聚经济。第四,以科技研究开发为中心,形成高科技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群体[3]。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的高科技开发区,走的就是这条路。
二、FDI对主导产业形成的作用机制
FDI不仅有助于当地新兴产业的建立,而且也有助于传统产业的升级,从以上有关主导产业和外商直接投资方面的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结论:更为重要的是FDI对一地区的主导产业的形成具有积极的影响。
第一,从FDI的资本效应和外溢效应来看,FDI是“打包的资本、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 (Johnson,1972),也就是说FDI不仅是物质资本,而且是涵盖人力资本、技术知识等多种因素的广义资本概念,在资金、技术、产品和信息方面具有优势,即,具有资本、技术、信息、产业结构、制度等直接或间接效应。而一个主导产业的形成,需要经过技术、资金、产品、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传递、重组、渗透和集聚才能实现,即FDI为主导产业的形成提供了资本、技术、信息、制度等方面的条件。
第二,从市场选择主导产业的基本准则方面来看,FDI及其相关投资在当地建立的产业具有符合市场选择主导产业的四个基本准则的条件。邓宁(John H.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认为,国际直接投资的程度、类型和进程取决于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其中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东道国国内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这类优势主要采取无形资产的形式,包括技术优势、企业规模优势、组织管理优势和融资优势,所有权优势使FDI符合主导产业选择的发展度准则和比较优势准则;区位优势是指企业在投资区位上具有的选择优势,FDI在投资决策时会考虑其产品的现实需求情况和潜在的需求情况,选择在使其产品具有优势的国家和地区投资,从而使FDI所投资产业符合收入弹性准则;同时,从上文有关FDI的资本效应和外溢效应的分析可知,FDI是符合关联度准则的。所以,FDI具备符合市场选择主导产业的四个基本准则的条件,从而促进当地主导产业的形成。
第三,从主导产业形成的道路方面来看,FDI及其相关投资具备在当地形成主导产业的条件。首先,外商投资企业特别是跨国大企业往往具有良好的产品和著名的品牌,以其品牌和产品核心,开发形成系列产品和系列技术,并且集聚一批相关的企业和行业,从而在当地形成相应的主导产业。其次,通过FDI引进国外成熟适用技术,利用FDI的技术外溢效应,同时加上相关的配套行业和产业,在当地建立一大批相关的中小企业,形成区域性行业规模优势,成为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同时,通过外商直接投资建立大型企
业集团,例如汽车行业的外商投资企业,以这大型企业为核心,带动其他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形成主导产业和区域性的集聚经济。另外,为了利用当地相对廉价的高素质研发人才,跨国企业还会在当地建立研发中心,以利用当地的人才优势,这就可能形成以科技研究开发为中心,高科技研究、开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产业群体,形成相应的主导产业[4]。
综上所述,FDI有助于当地主导产业的形成。下面我们用图表的形式进一步描述FDI对主导产业形成的作用机制。
三、FDIV有助子加速落后地区主导产业的形成
落后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资本形成和引进FDI都相对较少,下表利用2002年的数据,以江西省为例,将江西省与临近省市的GDP、人均GDP、资本形成额、FDI和就业人数进行比较,表1为江西省和邻近各省市2002年的实际数据,表2是根据表1中的数据以江西省数据为基数,将各邻近省市的数据形成江西省相应数据的指数,从而将各邻近省市的数据与江西省数据进行指数化比较。
从上面的两个表可以看出,邻近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相对较好,资本形成和引进POI较多。与邻近各省市相比,除安徽省之外,江西省的GDP和资本形成额都是最少的,但是就业人数的差额并不是太大,并且江西省的总人口也比较多。对上表进行分析,如果定义江西省就业人均FDI资本为1,而与江西省邻近的上海为10,江苏为5.2,浙江为2,安徽为0.2,福建为4,山东为1.8,广东为5.1。这说明资本在江西省相对稀缺,资本的边际收益率较高(实质是资本的后发优势),而从业人口相对过剩。因此,引进FDl,对于像江西省等这样落后的省份的资本形成和主导产业的形成具有特别重要意义。
第一,通过FDI的直接资本效应和间接资本效应加速落后地区资本的形成。FDI的直接资本效应是指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直接增加了该地区的资本存量;FDI的间接资本效应主要体现为产业连锁效应和示范与牵动效应。产业连锁效应主要表现为外国直接投资通过带动产业前向辅投资和后向辅投资而产生投资乘数效应,外商投资企业通常会吸引为该企业提供中间产品的企业的相关投资,即前向辅投资。同时,如果外商投资企业选择当地企业作为分销商或者当地企业使用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作为中间投入品,这就会产生后向辅投资。产业示范与牵动效应主要表现为由于外国直接投资的进入而带来的市场竞争加剧,迫使当地企业进行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从而增加当地企业的投资量。但是,当地资本存量和依靠当地资源形成的资本有限。所以,对于像江西这样的落后地区只有大力吸引外资,利用FDl的直接资本效应,加速资本形成的速度,充分利用现存的资源禀赋,提高现存的生产要素的边际收益率。同时,利用FDI的间接资本效应,通过产业连锁效应和示范与牵动效应,落后地区可以通过FDI吸引周边较发达经济省份的资本,进一步提高其资本的增量和存量。
第二,FDI的技术外溢效应。Kokko(1992)在《外国直接投资、东道国特征和溢出》一书中定义技术溢出效应为:由于跨国公司在东道国设立于公司,从而引起当地技术或者生产力进步,但跨国公司子公司又无法获取全部收益的现象。FDI技术外溢效应可以归结四个渠道:示范-模仿效应,竞争效应,联系效应和培训效应(张建华,欧阳轶雯,2004)[5],根据发展经济学的研究,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落后地区可以发挥技术的后发优势,制定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利用外资,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同时通过微观经济主体即企业和个人的技术模仿与学习,从而使微观经济主体技术进步来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FDI的产业结构效应。FDI的产业结构效应来源于有效地开发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外国投资者带来资本、管理技术和生产技术等资源,不仅有助于当地建立新兴产业,而且还98使传统产业升级,使内向型产业向出口导向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演进。比如,江西省可以有效利用FDI的技术优势改造提升原有的机械、钢铁、纺织、医药、陶瓷、森工、建材、建筑等传统产业,促进产品升级换代。利用FDI参与发展食品工业,依托农业资源的比较优势,扶持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名、特、优、新产品和旅游、方便食品。利用FDI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建立一批新型主导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四,FDI的制度变迁效应。FDI通过影响制度供给和需求的某些因素从而促进当地的制度变迁。外资的介入,本身就影响了当地企业的产权制度;外商投资企业的示范效应还会加速该地区企业的改革,加速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时,FDI还会影响政府的一系列制度,如财税、金融、外汇管理、投融资、外贸、价格方面的管理制度;另外,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还会着手改变官本位的传统观念,改善服务,从而使当地的非正式制度也会得到改善。
第五,路径选择。落后地区可以通过引入国际上的名牌产品在当地的投资,以该主导产品为核心,通过对产品不断深化开发,形成系列产品和系列技术,同时集聚与之相关的企业和行业.就出现了“一业为主.多种经营”的主导产业。落后地区还可以引进国外成熟、国内适用的技术,通过行业规模集聚,在同行业中形成多层次多系列的产品,通过一大批中小企业在本地区的竞争和发展,形成区域性行业规模优势,培育成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同时,落后地区还可以通过引进大笔的投资,或者与当地企业合资,建立大型企业,例如汽车行业企业,以此为核心,带动其他行业和产业的发展,形成该地区的主导产业和集聚经济。
第六,建立专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现有的主导产业,通过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效应对FDI区位选择的影响,有针对性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并建立专业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形成规模,并提高市场占有率。专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产业集聚效应,即,引导相关的产业企业在同一区域的开发区内投资建厂,并且根据产业状况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提供相应的服务,这就有利于当地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降低成本、提高产出和盈利。
参考文献:
[1]郭熙保.后发优势与跨越式发展[N]光明日报.2004-01-06.
[2]彭新万.略论欠发达地区主导产业确定问题[J]商业时代,2005,(9).
[3]王旭章,区域性的主导产业市场选择、集聚和扩散[J].铁道师院学报,1998,(5),
[4]孟亮,宣国良,王洪庆.国外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6).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 品牌 产业对接
[作者简介]王瑾(1973- ),女,安徽萧县人,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高职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江苏 苏州 215104)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24-0018-02
在各类教育中,职业教育因其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最密切,其发展需求尤为迫切。经济增长要实现由主要依靠传统“三架马车”拉动向依靠内需消费、创新创意、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资源投入向主要依靠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迫切需要高职教育提供人力资源支撑,这也是高职品牌建设面临的重大机遇。在职业教育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专业与产业的有效对接,直接关系到职业教育有效服务地方经济的水平与能力。
一、产业发展背景下高职品牌的特色
品牌是广大消费者对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过硬的产品质量、服务、形象等形成的一种评价和认知,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之一,是企业实现差别化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高职院校的品牌特色是指高职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独特的办学理念、内涵、人才培养模式,品牌建设是在办学条件良好、教学手段先进、师资结构合理、教学管理规范等基本条件的基础上,突出核心竞争力,其品牌特色可以体现在办学思路、办学理念模式、培养模式、人才目标、教学方法等诸多方面。
1.突出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实践动手能力是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一般高等教育毕业生的最主要区别,也是高职院校个性化的显著特点。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提供学生技能的基本途径,院校通过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阶段性实习,或者投入设备在校内提供实训条件培养学生,为学生工作技能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近年来,高职院校“实习实训”更逐步走向“驻企练兵”,技术人员当老师,公司车间为课堂,学生与企业员工同食宿,轮岗实操与理论学习相结合。岗位上的技术人员结合生产,一边示范,一边讲授;学生一边观摩,一边实操;指导老师和学生们一起驻扎企业,与技术人员一起研讨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案,学生可以融入真实生产现场,亲身体验和了解现代企业的最新技术、项目组织、实施以及管理的全过程。
2.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新形式,主要由地方政府举办,也因此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资源。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高校的重要职责,基于各地经济发展形态的差异,每个地方都要从差异化角度出发,发展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高职教育也应凸显高职院校的地方区域特色和优势。因此,高职教育必须以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立足点,有的放矢地挖掘地方特色,面向地方培养合格毕业生,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
3.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培养人才的基本模式,是校企双方在校企合作协议书的框架下,各负其责,通力合作,把学校日常教育教学、科研开发、培训基地建设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有效资源,发挥校企双方各自的优势,共同开发课程,共同参与人才培养,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促进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的对接,满足企业的用人需要。
二、高职教育品牌与产业对接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长期受学科教育影响,很多高职院校专业建设中的学科教育痕迹明显,专业、学科设置大都参照本科院校建设,基本上是本科院校的“迷你版”或“基层版”,品牌建设不够突出,教育类型特色不明显,学校整体规划不够,专业设置雷同、跟风、盲目,明显滞后于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的契合度和紧密度不高,忽略与区域经济、行业发展、产业发展的接轨,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高职人才培养滞后于新兴产业发展需求。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高新技术产业不断涌现,使得职业教育应接不暇,高职专业相对于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明显滞后。一方面,由于教育具有周期性,尤其是职业教育从职业岗位的需求到开发专业所需的课程计划、大纲、教材都需要一个过程,高职院校还不具备相应的开发能力,高职教师的培养、培训以及实验实训条件的建设和准备都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一些高职院校与企业、产业的联系还仅限于学生实习、教师挂职层面,没有参与企业、产业的生产实践,没有深入了解、研究产业、企业的发展走向和要求,更不可能对产业发展所需的人才做出准确预测,从而导致高职院校难以适应行业技术变化更新的速度,无法满足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要。
2.从学校的角度看,实践教学无法满足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高职院校实践实训体系体系还大都处于建设阶段,实训基地无法满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需要。一是由于近几年招生规模持续扩大,高职院校普遍缺乏高水平、“双师型”教师,特别是在“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大背景下,各个高职院校的教师队伍还不能完全适应教学改革的要求。学生在理论学习中缺乏实践支撑,在实践环节中缺乏理论指导。二是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与课程建设融合度不高,特别是生产性实训基地少,实训适岗情况不尽如人意,而且实训基地大多存在利用率不高和管理不够规范的情况,资源优势和实训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没有实现一体化,顶岗实习很多浮在面上。
3.从政策统筹的角度看,产业发展需求与人才培养方向统筹不够。高职院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与区域产业发展缺少对接,两者之间缺少交流平台与有效机制。地方政府没有将职业教育纳入经济发展战略,在谋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时缺乏战略眼光,没有把职业教育与产业对接作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来加以规划与统筹,而高职院校在积极呼应、主动融入、有效对接新兴产业方面明显滞后,超前意识不强,谋划不够。企业缺乏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专业建设方向不明,发展思路模糊;对学生的培养忽视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统一,忽视综合素质的提高和个体特长的结合。
三、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高职品牌建设着力点
职业教育是与产业发展联系最为紧密的教育类型,高职教育品牌建设要在推进产业发展中发挥作用。一是坚持全面对接,高起点推进品牌建设;二是坚持特色创新,打造高职教育核心竞争力;三是坚持协调推进,提高高职院校市场适应性;四是发挥政府统筹指导作用,完善高职教育体制机制。
1.坚持全面对接,高起点推进品牌建设。坚持高职教育全面对接产业发展,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课程与产业对接、学习过程与培养过程对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对接,高起点打造高职教育品牌。(1)专业对接。校企双方共同分析社会职业结构、职业要求,梳理职业发展的特点、要求和发展趋势,梳理行业、职业工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确定职业的相关技能知识,围绕职业岗位探索生产实践的课程需要,依据职业分析,共同商议设置课程、专业学习内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岗位要求、课程计划。通过专业与产业对接,切实落实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2)过程对接。学习过程与培养过程必须全面对接,按照行业与企业的评估标准实施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与培养过程同步实现,使教育、教学的过程完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来展开,使教学过程实现“生产”和“教学”的耦合。学生通过边学习、边实训、边体验,进行自我验证和自我丰富,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工作技能,更加适应工作环境,使职业素养与职业岗位实现零对接。(3)文化对接。注意吸收先进企业文化的精神内核,把学校文化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建设进行融合。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其知识技能合格,更重要的是产业文化素养合格。因此,高职教育的任务,一是要帮助学生在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跨越城市认同门槛,顺利融入城市和企业;二是对学生进行产业、行业文化普及,使其了解生产服务的全过程,形成敬业爱岗的职业素养和对企业文化、行业知识的全面认识。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中,双方要共同建设产业文化,以现代产业文化引领校企合作,实现产业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2.加快特色品牌创建,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高职教育要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突出产教合作、校企结合,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形成质量高、效果好的品牌。(1)坚持一校一品的特色品牌道路。职业教育要想拥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必须与社会的经济发展、市场人才需求等紧密对接,确立“一校一品,特色品牌发展”的定位。深入研究学科和专业建设,围绕当地支柱产业、重大工程项目及重大投资项目,做强各自特色优势专业,着力打造出特色学科专业品牌,明确发展定位的特色、发展道路,形成能紧密服务地方经济的鲜明专业,提升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国内外经验证明,有专业特色和品牌,职业教育才有广阔前景。(2)坚持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厂中校”“校中厂”等人才培养模式,开展工学结合、弹性学制和模块化教学等改革创新,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培训与终身学习对接,促进高职教育与产业、企业、行业全面结合,更好地适应市场和服务产业,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支撑和保障,将高技能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紧密对接。(3)建立职业教育考评与激励机制。引进社会中介等第三方评估机构,建立政府、行业、企业、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的社会评价模式模式,定期向社会评价结果。建立职业教育考评督导激励机制,对高职教育发展中实绩突出的学院、办学模式、领军人物、行业企业给予奖励。支持各级政府或各行业举办多层次技能大赛,对成绩优异的学校、学生予以奖励,积极营造崇尚技能的良好氛围。
3.坚持协调推进,提高高职院校市场适应性。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参与职业教育的积极性,着力推进高职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设置与职业岗位、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深度对接与融合。(1)成立地方产业行业职教指导委员会。以地方重点产业、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加快建立一批行业职教指导委员会,在市场分析、专业设置、课程结构、质量评价等方面加强对高职院校的分类指导。按照地方“十二五”规划和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以及行业、产业和重大项目发展规划,拟定适应行业、产业和重大项目所需的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目录,引导高职院校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和课程设置,适度超前培养行业、产业发展需要的技能人才。(2)推进以重点产业为主导的职业教育集团化建设。集中力量,形成合力,组建职教集团,强化各类职教联盟(集团)互动合作、资源共享,重点发展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行业特点突出的高职教育集团,重点发展与地方经济发展格局和产业布局相适应的区域性高职教育集团和以国家示范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为龙头的高职教育集团。(3)建立信息通畅的职业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发展和技能人才需求,整合分散于政府各部门、行业、企业以及高职院校的各类信息资源,建立信息通畅、信息共享的高职教育信息服务平台,及时和披露职教政策、典型经验、发展规划、行业动态、产业项目、人才供需等信息,使之成为院校获取市场信息的快捷通道和校企交流合作的重要纽带,成为职教动态的权威窗口。
4.切实加强政府统筹,完善高职教育体制机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了职业教育要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机制,指出了未来职业教育体制机制的改革方向,也明确了地方政府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1)建立职教联席会议制度。克服职业教育与产业发展“两张皮”的弊端,建立职教联席会议制度,成立由政府牵头,教育、人力资源、经济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职教领导小组,定期召开职教联席会议,定期研究和专题解决高职教育发展及服务产业方面的突出问题,落实《职业教育法》及相关条例。进一步明确政府、学校、行业、企业在推动职教发展过程中的法律责任和义务,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将经过实践检验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措施上升为地方性法规,依法推进高职教育的科学发展。同时,严格执行就业准入和执业资格制度,加强劳动执法检查,规范社会用工秩序。(2)改革调整管理机构。突破行政瓶颈,克服因管理部门不同而导致的高职院校与中职院校的脱节,探索教育部门与人力资源劳动保障部门的职能调整与归并,将高职院校管理与技工院校管理职能统统筹归并,加强对职业教育不同层次的研究、指导、规划和管理,加强高职院校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之间信息互通。(3)完善高职院校与地方协调互动机制。各级政府要积极牵线搭桥,组织企业主动与高校对接,构筑起多层面合作平台,在产业发展、社会人文、城市规划、科技创新等领域与高职院校全方位合作,支持高职院校与政府、企业共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和合作基地,提高校地合作水平。高职院校要积极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以地方产业发展方向为院校专业发展方向,及时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主动与地方企业联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充分发挥高校思想库和智囊团的作用。
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只有发挥自己的优势,避开自己的劣势,锁定办学目标,用差异化策略努力创造品牌优势,以品牌引领市场,打动教育消费者的认知和兴趣,才能最终在高等职业教育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参考文献]
[1]陈华毅.“双转移”形势下高职院校人才培养SWOT分析[J].中国城市经济,2010(11).
[2]陈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和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J].考试周刊,2010(17).
[3]陈玉梅.东部产业转移与我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大家,2011(7).
[4]高利兵.承接产业转移背景下的皖江职业教育发展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18).
[5]贺修炎.示范性高职院校应构建服务型教育体系[J].机械职业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