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与教学过程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3: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核心素养与教学过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能力;实验教学
究竟应当怎样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李岚清曾经做过三个方面的阐述:(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健康发展的教育。由此可见,素质教育对当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笔者认为,教师要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课堂,要给学生营造一个和谐民主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创新思维创造空间。要结合学科特点在实验教学中保护学生与生俱来的好奇心。这是发展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必要基础。那么如何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对学生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呢?
一、从课堂走向生活,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铺路
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所以,教师要“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注意挖掘教材中与生活联系紧密的闪光点,学会把书本上抽象的知识和鲜活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为学生打通生活和知识之间的道路,这样的知识才会生动、鲜活。很多时候学习的过程都是在生活情境中完成的,对于城市学生我们可以对他们说网购、逛公园、坐地铁等,而对农村学生就不能这样。此外,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现有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把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身边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知识真正转化成能力。同时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让学生了解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开阔学生的视野,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铺路。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架桥
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努力为学生打造创新思维的平台。摒弃以往的教师高高在上的观念,俯下身去,走进学生中间,和学生在一起,和学生交朋友,让学生吐心声。古人说:亲其师信其道。所以,我们首先要尊重每一个孩子,让学生体会存在的价值,让学生感觉创新的那份甜蜜,以及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以后的那种愉悦。只要带着成就感,学生的脑细胞才能活跃起来,各种我们备课的时候想不到的点子,才会像珍珠一样迸发在课堂上。我在上《伏安法测电阻》这一节课时,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思维特点,设计了这样的导课过程:师:同学们,我们学过了欧姆定律知道了利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来测量未知阻值的电阻。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做一个不一样的实验。请你们拿出准备好的实验器材,仔细观察是不是少了点什么?学生立刻进行查看,班级气氛很快地活跃起来。一些学生急不可耐地站起来想发言……我随机叫了两位学生回答。生甲:(满脸迷茫)我这里少了一块电压表,多了一块电流表。生乙:我正好和他的相反……我对这两位学生的回答表示肯定并给予鼓励。此时,教室里顿时静了下来,学生都在暗暗地想,这样的实验我们该怎么做呢?这时候我顺势提出:“当我们缺少电压表或者电流表的时候,该如何测量未知电阻的阻值呢?”这时候学习小组开始动了起来,议论也热烈起来,很多大胆而新奇的想法都慢慢地出现了,学生参与了进来,最后都品尝了自己的劳动果实。所以,我认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这里得到了体现。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思维在这里得到了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里得到了培养。在新课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潜在亮点,把握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兴趣点,创建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架桥。
三、重视实验教学,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奠基
利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物理学赋予我们教师的使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设计问题,积极调动学生思维,因为思维才是创新的开始,有了思维才能为学生的创新埋下伏笔,为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打开大门。所以,要求教师要敢于打破常规改进实验,从而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例如,在做晶体的熔化实验时,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掌握晶体熔化的特点,我就在原试验的基础上做了大胆的改进,把教材中的直接给烧杯中的冰块加热改成了在装有碎冰块的大烧杯中放一试管,试管中也装些碎冰(试管底不能碰到烧杯底)。然后进行加热,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当烧杯中的冰开始熔化时,注意观察小试管中的冰是否也随之熔化?要求学生先猜想,再实验。利用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原因。通过实验数据验证实验结论。通过灵活的改进实验,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做到了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奠定基础。
在知识大爆炸,信息飞速发展的今天,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个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创新。而素质教育的改革必须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奠基、搭桥、铺路。必须把认识高度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未来的兴衰上来。所以,我会更加努力探究新形式、新做法、新理念,为学生腾飞搭建平台,为学生创新肥沃土壤。
参考文献:
[1]李岚清.李岚清教育访谈录[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24.
篇2
目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热点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的问题。英语课堂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学习英语的前提是具有语言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是文化品格,培养学生的心智特征是思维品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交流和运用能力,能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1. 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英语阅读的有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到新知识,训练他们语言交流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纠正学生英语语调和语音可以采用蚓缃萄У哪J剑让学生通过英语阅读了解文章中的内容,针对文章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教师可以创设戏剧的框架,但是里面的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填充,并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表演之后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客观的评价。戏剧表演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团结意识和合作能力。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独白或者对舞台的说明以此来加深学生印象。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不仅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戏剧中的故事情节,而且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思维能力。
2. 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引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扮演引领者,组织者的角色,一定要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引导工作。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问题时,在学生不能回答上来的情况下,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思维,让他们知道解题思路。在英语阅读中如果遇到感性的内容,可以采用诗歌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可以利用自己优美的嗓音进行朗诵英文文章,通过描述一个特定场景、一件事情,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在讲解《Summer》时可以和学生互动,向他们提问“Whether the writer likes summer or not and why?”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里勾画一个场景,深刻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3. 教师可以采用情感体验的方法,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情感体验就是在开展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挑选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英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素材能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以便于对这些素材进行全方面的讲解,而且鼓励学生将这些内在的东西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以便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对一事物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升华,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解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教学环节,例如:内心独白,夸张渲染等等,以便于引起学生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4. 教师通过问题导学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问题导学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式,例如:回答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评价问题等等。例如:在英语阅读里面有些是有关诗歌朗诵的部分,通过寥寥数字来展现作者的心理感受和当时的意境。在讲解《Summer》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发起提问,提问学生“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his brother? 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summer?”有些学生回答 “His brother is his friend and enemy.” 每个学生面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好引导工作,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理解,对于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打击学生,应该充分给予他们尊重和指导,引导他们详细观察并且分析cinquain的特征。
5. 结语
高中学校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以便于他们更好地发展。英语教学的最终价值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精神应该贯穿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1] 冀小婷.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6(09).
[2] 李明远, 彭华清. 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 2013(08).
篇3
关键词:英语;核心素养;英语教学;能力;人才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6-0028-01
在核心素养理念下对学生进行教育可以让他们的成长更加健康,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对于英语教学来说,同样需要注重做好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能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提升能力,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学习中能够得益于核心素养养成,成为优秀人才。
一、立足文本,品德构建
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课本教材的应用,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同样需要依托课本教材来开展。教师在进行文本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品德知识的渗透,让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学习到优良品德,让学生正确的思政观念在教学过程中逐渐得以养成。比如,教师在进行英语五年级下册Unit 5 Helping our parents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让学生对本单元的教学活动产生更加深刻的认识,特意让他们在生活中对父母进行细致观察,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者工作。学生们对于完成老师交代的“任务”积极性很高,有的同学帮助父母收拾碗筷;有的同学帮助父母修复家中损坏的物品;有的同学看到父母腰酸背疼,主动给父母按摩。此时,教师再让学生们谈及本单元的学习感受时,他们的心得体会就会特别深。有的同学说:“Parents make enormous contribution to the family and they sacrifice a lot for us.”有的同学说:“We should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love,and know how to care for others.”品德教育是学生的立命之本,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根基。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正是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途径,也是核心素养教育的标准要求。因此,教师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挖掘,从中窥探到更加深刻的思想品德内涵。
二、精诚合作,团结奋进
未来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具有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宏观分析问题能力的人才。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合作精神的养成让学生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逐渐萌生团队意识,通过相互合作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比如,教师在进行英语四年级上册Unit 4 I can play basketball教学的过程中,一改传统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将课堂搬到了教室外的操场上。教师让学生们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组成一个小的篮球队,小组之间开展“激烈”的“篮球比赛”活动。学生们看到这样的英语课堂都非常新鲜,在进行“比赛”的时候也更加全力以赴,彼此之间通过传球、运球等方式进行配合,整个“赛场”热闹非凡。此时,教师再让学生们进入课堂进行学习,让他们谈谈“比赛”的感受,他们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有的学生说道:“The basketball needs our mutual cooperation.”有的学生说道:“Only cooperation can allow us to win the game.”这样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使得学生们对于协同合作的认识得到了深化,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在潜移默化地予以应用。合作精神是核心素养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理念,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对其予以展开和深化,并通过多种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对其进行应用,从而在合作理念的引导下得到发展。
三、生活应用,终身学习
英语学习最终目的是在生活中进行应用,只有具有生活理念和“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英Z的学习才能够呈现其价值和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英语核心素养理念教育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生活应用策略,让英语走入学生日常生活中,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意识,提升学生的应用水平。比如,教师在进行英语六年级上册Unit 3 Holiday fun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们进行单元教学之后并没有在此程度上予以停止,而是让他们在度过愉快假期的时候进行英语日记的记录,通过每一天生活琐事的点滴收集,使他们逐渐养成在生活中运用英语的好习惯。虽然坚持每天记日记对于学生们来说并不容易,但是学生们却完成得非常好。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I believe I can do it.”有的同学在日记中写道:“Sometimes perseverance does win out.”这样,既让学生提升了英语应用能力,又让学生更加认识到坚持的重要性,认识到终身学习的意义。英语只有走入到学生的生活中,其价值和意义才能够得以展现,其功效才能够得以发挥,终身学习的意义才能够被学生所发现。而这也正是核心素养所提出的重要要求之一,是完成核心素养教学任务的重要方式。
四、结束语
英语是学生学习的重要科目,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加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通过英语学习获得全面能力的提升,从而成为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新课程改革与发展的重难点。当下建构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研读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发现,高中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的内涵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基本内容如出一辙。语文核心素养启示我们,打造、构建高中文言教学高效课堂需要从三维目标整合化、教学过程深度化、教学效果实效化三大主要方面着手。
关键词:
语文核心素养;文言文教学;高效;高效课堂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推进,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日益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诟病。文言文教学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课堂依旧沉闷枯燥,长期存在着低效、无效的现象。鉴于此,如何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建构高效课堂迫在眉睫。文言文高效课堂的建构,要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改善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即叶澜教授所倡导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高效”,不是教师简单的加快讲解速度,也不是课堂信息量的不断叠加,更不是学生缺乏思考与选择的接收,而是实现质量和效益的双赢,追求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课堂不仅合乎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新课改的主要理念,更是与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相融相通。因此,我们可以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的角度探析如何建构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
一、语文核心素养概念界定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界研究的重点、热点,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正式下发,文件指出:“教育部将组织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完善中小学课程教学相关标准。”[1]同年启动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修订课程标准讨论稿认为,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包含四个发展层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可见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要求教学价值取向回归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这给语文教学研究传达了新方向和新思考。
(一)语言建构与运用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2]。《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3],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其基本特点。可以说,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是以语言发展为基础,语言建构与运用水平是其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
(二)思维发展与提升
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思维能力发展和思维品质的提升[2],新课标也指出语文课程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思维发展与语言的建构以及教师的有效提问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学生能自觉分析不同言语活动经验,准确、完整的解答教师的启发性问题,其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独创性于无声处得到发展与提升。
(三)审美鉴赏与创造
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2]。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一般是通过阅读、鉴赏优秀的文学作品、品味其语言艺术进而体验作者的丰富情感、激发其审美想象、感受文章思想魅力、领悟作品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如何运用口头、书面语言来表现美和创造美,形成自觉的审美鉴赏意识和审美鉴赏能力。
(四)文化传承与理解
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能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理解、借鉴不同民族和地区文化的能力以及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态度[2]。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语是我们的母语,可以说,重视文化传承与理解是母语教育教学的固有责任。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清醒的认识到学生需要有较高的文化水平,必须持有正确的文化态度,鉴于此,学生学习时要厘清文道,有意识的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从语文核心素养看文言文高效课堂应有的四种教学策略
在“核心素养”的语境下,语文核心素养已经基本形成共识,主要包括“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结合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笔者尝试以语言、思维、审美、文化为内核,探寻文言文教学高效课堂应具有的四种教学策略。
(一)熟读成诵,为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而教
历代文人墨客创作时都注重语言的推敲和锤炼,鉴于此,学生学习文言文简洁、严密、精炼的语言,有助于其言语经验的形成。因此,我们认为学习文言文,最宜采用诵读法。诵读法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历代教育家都做出了不同的阐述,尤以大教育家朱熹为代表,其“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的论述更是奠定了诵读法在学习方法中的地位。诵读,要求字音、停连、情感等都正确,在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中培养语感,最终烂熟于心。面对现今丧失使用文言文外部环境的现状,加强文言文的诵读意义非凡,“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5]。比如李密的《陈情表》,文章叙述祖母抚育陈密的大恩,以及他应该报养祖母的大义;除了感谢朝廷的知遇之恩,又倾诉了他恕难从命的苦衷,真情流露,委婉畅达。学生难以从语言描述中体会李密的真情,然而通过多次有感情的吟诵,自然而然能以己心贴作者心。又如“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无需教师多此一举的向学生描述这是一副怎样的雄伟景象。通过诵读,一副辽阔的草原景象映入眼帘。学生反复诵读,久而久之,就自然地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语文知识、个人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建构属于自己的言语经验,并且能够在具体的实践中正确、有效地运用语言,语言建构几近润物无声。
(二)有效提问,为培养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而教
物理学家劳厄说:“重要的不是获得知识,而是发展思维能力。”文言文往往会在简洁、精炼的语言中追求“微言大义”,基于此,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提问能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提问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一个教学环节,教师要善于提问,切中要害,避免“不停地问、简单地问、细碎地问”,达到“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教学效果。一个有专业知识内涵的问题,它有着明确的目标,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点展开,具有启发性、针对性,即余映潮老师提出的“主问题”。《论语•述而》说道:“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探究欲望,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主问题”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提问,更是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通过“主问题”,最大限度的开发学生的思维,驱使其走向思维“深水区”,实现思维发展素养的提升。例如语文特级教师———程翔老师,在《<离骚>(节选)教学思路》中通过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找出让学生感动的句子,比如“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等,然后提出一个非常有冲击力的问题:“屈原以死抗争,你觉得值得吗?”一提出就引起了学生们的热烈讨论,并踊跃的发言,学生在生成言语的过程中,思维建构于无声处得到发展。又如肖培东老师执教《琵琶行》时,以古诗《琵琶行》的“千古绝唱”引出一个主问题:“这篇《琵琶行》“绝”在何处?”学生的思维在主问题中迫不及待地发散,如脱缰的野马,在思考的国度里尽情驰骋,思维发展素养在“驰骋”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三)品味语言,为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而教
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标指出,“审美教育有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的作用,要善于发现美、追求美和创造美,语文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让学生接受美的熏陶,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力[5]。”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文言文篇目都是传诵千古的名篇,不管是语言的表达,还是行文立意,文学艺术水平都已达到很高的层次。因此,发展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我们可以从品味语言入手,以语言为桥梁,细细品味,含英咀华,体验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感受作者高雅的志趣,自觉培养审美意识和审美力,进而形成高雅的审美情趣,提升审美鉴赏素养。如欣赏《滕王阁序》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作者以落霞、孤鹜、秋水和长天四个景象勾勒出一幅宁静致远的画面: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生动形象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动人的画卷,作者怡然明净的心境和对自然景观和谐美丽的感叹之情不经意中缓缓流出。又如学习《归去来兮辞》,笔者让学生讨论、交流最喜欢的词句,并说明理由。有的学生说最喜欢“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因为他发现作者陶渊明创作这篇文章的时候是初冬时节,其他植物大多都已经凋落,而松树常青,正是绽放时。更重要的是松树和是作者高贵品质的象征:松,挺且直,象征着诗人的正直不阿;,严寒绽放,象征着诗人的隐忍。显然,学生的理解是建立在品味语言的基础之上,既扩充了他对作者陶渊明的认识,又加深了他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更提升了审美鉴赏力。
(四)厘清文道,为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而教
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从形式上看,文言文本身就是宝贵的传统文化,其言语形式是我们民族书面语言的最初形式。高中语文教材选入的篇目都是经过时间的筛选,不管是文字表达还是语法,亦或是语义,都是“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6]。从内容上看,文言文内含着中华文化的精髓。高中文言文选材时间跨度很大,涵盖了上古先秦到明清整个时期,体裁也是丰富多样,它承载的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旧有的语言形式里面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而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历经数千年的艰辛才得以形成的历史积淀,它闪烁着一个文明古国的光辉和智慧,厚积着一个古老民族的情感和精神,潜存着汉民族生命的根基和热情。”[7]例如学习《孔雀东南飞》与《窦娥冤》时,我们通过女主人公不幸的婚姻遭遇(刘兰芝被休,窦娥是寡妇)可以了解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如刘兰芝被休回娘家后,马上就有两个大户人家来提亲;而窦娥以此为耻,坚决表示绝不二嫁:“我一马难将两鞍鞴。想男儿在日,曾两年匹配,却教我改嫁别人,其实做不得”。为何会有这样的差别呢?原来妇女再嫁在汉代并非是件羞耻之事,古代人们对妇女贞洁问题的残酷禁锢主要是从宋代开始,所以刘兰芝再被提亲不足为奇,而窦娥却是宁死不屈。又如学习屈原的《离骚》,教师可以介绍端午节的由来、习俗文化以及诗人的爱国情怀,如此做,学生对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的了解就不仅仅停留在吃粽子、鸭蛋和划龙舟上,还可以激起他们对屈原这位爱国诗人的缅怀之情,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国家的忠诚、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从而更好地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的精髓!
三、语文核心素养对建构高中文言文高效课堂的启示
(一)教学目标整合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具体反映,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也是评价课堂的基本标尺。”[8]新课程标准也要求在课堂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阶段要始终如一地贯彻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整合发展的理念,只有统筹三维教学目标的课堂才是高效的,才能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笔者曾看过某位老师设计的教学目标:《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本文简洁恰当的人物语言,起伏跌宕的故事情节。2.掌握文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过程与方法:教师恰当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并复述课文内容。情感态度价值观:1.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2.了解烛之武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说服秦伯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这是一个失败的教学目标设计。首先,虽然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去设计,但他机械的分割三者之间的关系,没有整合、统筹三维目标,三维目标是贯穿整个教学过程的。其次,目标的设计没有考虑到高效课堂要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学目标的主体是学生,教学设计者是教师,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而不是教师教会了什么。如“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语的含义,并复述课文内容”、“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显然“引领”、“训练”等动作的主体都是老师,学生在这样的目标设计下,提升知识、思维、审美等核心素养都是“空喊口号”,无法真正落实到实处。笔者认为可以改成这样:1.了解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注意“之”“以”等虚词,辨析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与用法。2.运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概括主要情节、诵读并品味精彩的人物语言,学习烛之武高超的辩论艺术。3.正确认识并学习烛之武临危不惧,不避险阻,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过程深度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纵观当今高中文言文教学课堂,教师苦口婆心地讲字词、讲语法、讲翻译,学生闷不吭声的记笔记,扼杀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消饵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意识,课堂教学悄无声息的落入低效甚至无效的窠臼。面对此情此景,我们不禁反思: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包含文言、文章、文学、文化四个层面的内容,丰富而又庞杂。很多教师在教学时的关注点在我“教”了什么,甚少关注学生“学”到了什么,致使教学过程都是聚焦文字表层,浅尝辄止,浮于表面,难以深入挖掘。高效课堂关注的是学生“学”到了什么,要求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强调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最终达到“学会学习”的目的。鉴于此,我们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深度学习,这样才能使课程标准中的“素养目标”落到实处。《琵琶行》开篇:“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很多老师在教学时让学生关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自然环境以及作者的心情,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只流于语句的表层感知,并未深入语言内部加以咀嚼玩味。某位老师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有意识的让学生关注看似寻常的“茫茫”一词,紧扣文本提出“‘茫茫’一词具有怎样的内涵”这一问题。问题一提出,课堂就炸开了锅:“‘茫茫’不就是月亮倒映在江面,白茫茫的一片吗?”此时老师抓住时机,发挥引导作用,推动学生向思维的更深处漫溯,“白茫茫的一片是你们从视觉的角度观察到的,那能不能再换个角度思考呢?”学生被老师带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中,彼此讨论、碰撞、交流,最后达成共识:由视觉角度的“茫茫”影射诗人白居易心理感受的“茫茫”———即将与好友分别,心绪烦扰难安,心情抑郁悲伤,难以言说;再由情感层面深入到诗人思想层面的“茫茫”———被朝廷贬谪,寝食难安,思想上顾虑重重,看不清自己的仕途走向,不甘心坐以待毙但又无法东山再起,未来一片迷茫。深度学习的过程是理解与表达的双向过程,透过语言的外壳体悟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仅是符号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文化的对接。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见微知著、层层深入,在循序渐进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深入思考中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三)教学效果实效化,发展语文核心素养
教学效果指的是学生经过课堂教学后取得的实际成效。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效果是低效甚至无效的,原因之一在于老师只关注终结效果,即学生在教学结束后掌握了哪些知识,简单地认为掌握了学科知识,教学效果就达成了;其二是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过多的关注教学计划的完成情况,忽视了学生的切实发展。高效课堂教学是优质课堂教学,强调过程效果与终结效果并重,完成三维目标与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并行。换言之,高效语文课堂教学就要从关注语文教师教学任务的完成度转向关注学生学习的达成度,关注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等方面的实际变化,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5]。例如特级教师李哲峰老师在解说其《赤壁赋》教学设计的思路时说,“像《赤壁赋》这样富有诗情画意的美文,语言似万斛泉涌,汩汩而出,滔滔不绝,恣肆,姿态横生,让人欲罢不能,也唯有想方设法地让学生读进去,方能识得其锦心绣口,悟得个中三昧”。第一课时,他要求学生进行试读、译读、通读。试读,要读准字音搞清句读,初步感知课文;译读,要落实文言知识,熟悉文章内容;通读,要回归文章整体,深化阅读效果。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中,透过文字的外壳,深入语言的腹地,最终触摸情感的肌理。第二课时,以“风月”为切入点,沿着“喜→悲→喜”的情感轨迹“寻风月,解风月,读风月”,组织、运用散文化的语言描绘文字中的画面,用真挚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将文字内化为形象具体的想象,再现独特的心里感受。李老师在朗读中引领学生逐步深入挖掘文本内涵,推动学生向思维更深处漫溯。整个教学过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思维建构能力、审美鉴赏能力在美丽的风月之境中,在起伏的情感变化中得到切实的发展。高中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之一,打造优质、高效的文言文课堂教学是发展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中之重,是当前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和趋势。鉴于此,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统筹、整合三维目标,深入教学过程,切实把握教学效果,打造文言文高效课堂以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作者:左延慧 单位: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5.
[2]王崧舟.指向语文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R].杭州师范大学,2016.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4]朱熹.童蒙须知•名贤集[M].孟琢,彭著东译.上海:中华书局,2013.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6]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119.
篇5
关键词:核心素养;沉淀溶解平衡;同课异构;问题链教学
文章编号:1008-0546(2016)11-0033-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1.012
一、核心素养提出的必要性
面对未来社会呈现全球化、信息化、知识经济、生态危机、老龄化的特点,OECD(国际经合组织)根据社会愿景、个人生活需求,分别从人与自己、人与工具、人与社会即自主行动、使用工具、在社会异质群体中互动提炼出核心素养的三个理论要素,进而达成个人成功的生活、形成健全的社会的目标(见图1)[1]。
自从OECD提出核心素养开始,各个国家基于提升未来国家竞争力的愿景,将教育改革置于国家战略地位,三个国际组织、十个国家和两个地区均把核心素养的培养置于首位。美国基于21世纪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著名的彩虹桥模型(见图2),新加坡作为儒家文化圈针对本国实际特点也提出了21世纪人才核心素养框架(见图3)[1]。
我们国家针对教育改革过程当中呈现的重知识传授轻为人教育、重成绩轻能力的问题以及教育改革整体设计不够、缺乏具体可操作的教育目标和质量评估体系[2]等问题,根据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树立科学的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2013年教育部组织以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教授为核心的专家团队,开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提出核心素养的概念为“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人与自己”包含“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人与工具”包括“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人与社会”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三大类九个指标[3]。其基本特点为遴选学生具有的最关键、最必要的基础素养,是知识、能力和态度等的综合表现,可通过接受教育来形成和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兼具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其作用具有整合性。
在核心素养整体大的框架构建完成后,教育部组织各个学科开始研究具体学科的核心素养,化学学科研究团队在徐端均、王云生等组织下,经过精心研究,反复斟酌和多次讨论,提出了化学学科的五个核心素养,具体表述及基本内涵见表1[4]。
核心素养为最近两年基础教育领域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不断掀起整个社会的大讨论,中国教育学会第28次学术年会也把“核心素养”作为年度会议主题。基于此,厦漳泉三地市组织教研人员、一线骨干教师在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适时举办了本次厦漳泉教育同城化研讨暨同课异构活动,突出在新时期下如何基于核心素养的培养展开有效教学的主题。
二、教学过程
两节课分别由C老师和S老师执教。C老师,女,2014年参加工作,中学二级教师,任教于厦门双十中学漳州校区,教龄一年;S老师,女,2004年参加工作,中学一级教师,任教于厦门双十中学,教龄十一年。
1. C老师教学过程
C老师按照传统教学模式,利用学生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蛀牙问题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忠实于教材从初中学习过的溶解度引发矛盾,引发学生的思考,继而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理解所谓不溶只是初中为了解决问题方便而有意设计。接下来从演示实验呈现的结果帮助学生建立难溶物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并归纳该平衡的特点,适时对平衡表达式进行巩固,提升学生对新知的理解。接下来指导学生解读教材中相关Ksp数据,并提出影响平衡的因素。最后利用本节课学到的理论解释情境引入中涉及的问题,其设计思路如图4。
2. S老师教学过程
S老师课堂引入时进行情境创设:重晶石主要成分为硫酸钡(BaSO4),在医学上常用作钡餐,其中的原因是什么?由此生活背景引入课题,接下来围绕钡餐相关生活及工业生产中的问题设计了10个问题并形成问题链:
(1)碳酸钡(BaCO3)能做钡餐吗?
(2)如果产生Ba2+重金属中毒,如何解毒?
(3)加入过量沉淀剂Na2SO4溶液,Ba2+是否沉淀完全,如何利用实验检验?
(4)除了取上层清液,分别滴加极稀Na2SO4溶液和饱和Na2SO4溶液观察是否产生沉淀外,能否利用测定电导率的方法检验实验结果?如何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5)洗涤2~3次后,加入蒸馏水,沉淀能否溶解?
(6)能否用化学用语描述上述体系中沉淀生成和沉淀溶解过程?
(7)使用BaSO4做钡餐是否安全?(已知:当c(Ba2+)
(8) 医学上医治可溶性钡盐中毒一般用5.0%的Na2SO4溶液(c=0.38 mol・L-1)给患者洗胃。请计算说明该浓度Na2SO4溶液能否有效解毒?
(9)如何用碳酸钡制取可溶性钡盐?
(10)如何用重晶石制取可溶性钡盐?
借助课堂教学解构模型[5]可梳理出教学逻辑在课堂中的具体体现,图5展示了S老师本节课的教学逻辑。
三、教学评价
1. 教学理念分析
教学理念直接决定了教师的设计思路。C老师作为一位刚毕业一年的青年教师,忠实于教材的设计思路,按照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非常平稳地将本节课上了下来。仔细分析这节课可以发现,C老师对于教材的理解属于割裂性质的。教材第二章以一章的篇幅阐述化学平衡,从定量的角度研究平衡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平衡移动。第三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中,很显然编者的意图是利用第二章平衡的知识解决具体的平衡问题。因此解决这节课关键首先要抓住本节课在整本教材中的地位问题。因为难溶物的沉淀溶解平衡符合化学平衡的所有特征,因此可以从大平衡观的视角来进行本节课的教学。其次上好本节课还要认识沉淀溶解平衡相较于其他化学平衡的特殊性,由此紧紧抓住Ksp的意义以及应用过程中需要关注的问题展开教学设计。很遗憾C老师整节课的教学设计基本上还是上化学平衡的思路,导致对教学的重难点定位不准,使得整节课的设计缺乏生动性和深刻性。
S老师对本节课的理解显然是很到位的,基于大平衡观的角度重新审视本节课的教学,将教材作为素材,重新整合相关知识,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硫酸钡的相关使用问题,表达成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利用实验不断激发思维冲突,由冲突形成认知结构,总结形成相关结论。然后利用相关结论从定量角度阐释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形成化学问题解决的经典范式(见图6)。
未来社会需要什么样的公民是核心素养最核心的问题,很显然面对未知世界的挑战,学生如何学会问题解决是未来公民必备的基本素质。因此在信息技术背景下,教师的功能及作用需要重新定位,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整合者,从教学的绝对权威转变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服务者。因此,新的教学理念下的教学行为亟需将具体的知识外化为实际的问题,利用实验解释问题,利用实验结论总结形成化学理论,由理论解决更多类似的问题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因此无论是传递知识、开拓思维、组织活动还是互动交流,教师在设计和组织教学时要将传统的“以知识点为核心”的教学观念,转变为“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6]。
2. 教学过程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决定着一节课价值判断的优劣。C老师本节课在教学衔接处理上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是情境导入素材与核心主干教学内容之间关系的处理。C老师一开始通过视频及图片的形式展示蛀牙并告诉同学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接下来的时间基本没有回应这个问题。虽然C老师在本节课的末尾重新回应并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给人的感觉就是其中的逻辑关系不是很清晰,其中的过渡与衔接显得很生涩。二是C老师关于Ksp表达式的设计也有诸多值得商榷的地方。C老师在讲解沉淀溶解平衡概念及特征的时候没有适时给出其表达式书写的要领,却直接跳跃到“学以致用”环节“书写CaCO3、BaSO4、Fe(OH)3沉淀溶解平衡K表达式”,这显然违反了技能教学的授课原则。所谓技能教学,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展示正确规范的书写流程,然后学生根据标准流程进行模仿迁移演绎,教师针对典型错误进行教学纠偏并给出相应的变式练习,学生继续强化提高。而C老师一上来就要求学生根据前面平衡知识书写,由于没有了解其平衡表达式书写的特殊性所以学生基本都犯了教师预设的错误,教师此时的纠偏虽然突出了教师的作用,但是由于学生的元认知前概念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思维定势,以后想进行纠偏,难度显然可想而知。三是教学进度调控与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的把控也值得商榷。C老师在讲到“学以致用”环节“向5mL 1.0 × 10-5 mol・L-1 AgNO3溶液中加入15mL 4.0 × 10-5 mol・L-1 K2CrO4溶液,计算说明有无沉淀生成?”的时候,可能由于教学时间紧迫的原因,C老师只给了学生1分钟左右的时间思考计算,然后教师直接就开始板书呈现整个解题的过程,讲的是精到准确,学生们听的也是频频点头。在这看似完美的背后其实令人深思,这样一个大运动量的试题,学生在如此短的时间真的可以完成吗?学生没有真实体验过的讲解有多少意义?没有学生反馈呈现学生思维过程的教学有效性体现在哪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等待,一定要学会如何智慧用力,使得教学重难点突出,学生松弛有度,这样的教学才会引发学生智慧的生成。
S老师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首先,整节课以问题链(类型及功能见图7)[7]为核心展开教学,在问题的设计上讲究锻炼学生的思维,符合学生现阶段的认知习惯。问题(1)属于引入性问题,目的在于导入新课,构建学生生活经验与新知之间的联系。问题(2)属于差异性问题,意在激发兴趣引发学生思考。问题(3)、(4)、(5)属于探究性问题,意在通过明确目标,清楚抓手,学生在观察老师演示实验与辅语言的时候抓住实验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问题(6)属于总结性问题,意在学生根据刚才的实验及分析得出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其特点。问题(7)、(8)属于迁移性问题,在于巩固新知,延伸学习。问题(9)、(10)属于递进性问题,意在增强学习动机,进一步培养学习兴趣。其次,重视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能力的培养。在谈到BaCO3是否可以做钡餐的时候S老师指出Ba2+属于重金属离子会引起中毒,此时有同学立马冒出了NaHCO3不会产生重金属离子不会中毒,因此可以替代BaSO4做钡餐。此时S老师赞赏了学生迁移思想,但是也用类比思想,使用Na2CO3可以吗?钡餐在胃镜检测中的作用是什么?其实这样两个小小的反问就将学生的疑问迎刃而解。第三,S老师重视学生实验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培养。老师在进行演示实验“取上层清液,分别滴加极稀和饱和硫酸钠溶液都观察不到沉淀现象”的时候,S老师尊重实验事实,换了一种思路,分别取蒸馏水和滤液测定电导率,得到蒸馏水电导率为0.026,滤液为0.036,用对比实验测定的数据有力证明了其中一定存在钡离子的实验事实。因此,在实际教学当中,面对实验异常现象,我们的老师是选择武断地给出结论,还是智慧地巧妙处理,是值得每一个老师思考的问题,但是显而易见的是,老师谈学生的科学素养的时候扪心自问,自己教学当中是否遵循科学规律办事。
3. 教学资源分析
教学资源合理的使用可以拓宽教学的广度和宽度。C老师在课前使用了导学案、导入阶段使用了视频及图片资源、课中使用了演示实验、PPT、板书等资源。从资源的使用来看,基本上使用的都是静态资源,都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老师就好比高明精巧的电影导演,对故事情节的每一个细节都精雕细琢,但是这里也激发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这样主要基于知识传授的教学老师的核心地位是什么?这样的教学是否可以替代?很显然,利用MOCCS是很容易替代现有的教学,老师的价值与作用需要重新定位,那就是从知识的预设到课堂的生成,从重视静态教学资源的开发转移到关注动态生成资源的挖掘上来。S老师很显然就做到了这一点,她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对十个问题平均用力,而是针对学生们普遍困惑的问题(3)反复从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进行相互论证,解决了同学们对BaSO4的电离方程式与沉淀溶解过程之间相互混淆的问题。另外,S老师只是将教材作为诸多资源的一种,重新整合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充分发挥教材编写中基于定量数据的价值,弱化教材编写中关于知识的描述,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正确的认知逻辑体系。
四、结论与反思
1. 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重新定位
传统以知识为价值导向的教学容易导致“目中无人”,这样的教学可替代性较强。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新一轮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改革就是要摒弃传统过于注重能力的教学,摒弃工具理性取向,走向价值理性取向,把立德树人、课程育人作为教学的根本目标。基于此,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当掌握现代教育的理念、具有运用新型科技的能力、具备创新教育的思想、具备多元化的知识结构层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研究报告《反思教育:向“全球共同利益”的理念转变》提出教育要以人文主义为基础,尊重生命和人类尊严,教师应当成为“向导,引导学习者”[8]。因此,教师应该由传统的知识权威转变为建构知识的关键一环,带领学生发现知识、体验知识的价值。教师应该成为资源的整合者,将传统学习、网络学习整合于一体,发挥不同资源的优势,形成培养人才的合力。学生应当成为知识的发现者,成为知识的建构者,成为问题的提出者与解决者,将探究总结出的知识内化为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升到解决一类问题的关键素养,为形成“全面发展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课堂
滕君认为21世纪人才的三大核心技能是“真实情景和非常规的复杂思维、高阶智商的认知和开发、跨学科学习”,教师的作用在于在复杂情境下根据当时的情境做出自己的判断。因此,作为教师的教学应将学科核心素养与实际教学过程相结合,探求教学活动中学生发展与教学效率之间的最佳平衡点。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首先应积极营造开放的课堂气氛,使得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场所,学生在问题解决中形成解决一类问题的思路,进而去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其次老师应具有鲜明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教师的情绪直接决定着课堂文化的构建与目标达成,教师课堂富于感染力的语言,激昂澎湃的身姿,这些都是构成理想课堂最重要的维度。只有教师上课富有温度,学生才会有热度。三是老师需要注重课堂提问的质量和水平。不要以为课堂上提问越多越好,问题越多越彰显问题意识。问题一定要经过精雕细琢,选取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问题展开教学,使得教学紧紧围绕着核心问题逐渐铺展开来,使得教学有深度。最后老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教学不是教师的表演,不是预设程序的再现,更不是教师的满堂灌。学生是课堂的主人,任何脱离学生实际展开的教学不论其设计多么精巧,表现多么精彩都是无效行为。教师在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外在形式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课堂教学活动的内在逻辑,使得教学从“形式教学”转向基于学科本质的“深度教学”。
同课异构的目的绝不是为了对某节课的优劣做出优劣评判,进而对老师做出价值判断,而是以此作为思维的激发点,引发大家的共同思考,提炼出对今后教学大有裨益的经验和教学策略。通过C老师和S老师两节精彩的教学设计,重新思考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培养下如何注重营造情境的真实性、由“知识中心”转向“素养中心”,进而由“教师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培养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黄四林,林崇德等.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的国际分析[J].中国教育学刊,2016(6):8-14
[2] 刘霞,林崇德等.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实证调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15-22
[3] 辛涛,姜宇,林崇德等.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框架定位[J].中国教育学刊,2016(6):3-7
[4] 王云生.基础教育阶段学科核心素养及其确定―以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6(2):7-9
[5] 历晶,郑长龙.如何优化课堂教学逻辑―优质课的分析与启示[J].化学教学,2015,(10):6-10
[6] 辛涛,姜宇,刘霞,林崇德等.基于核心素养的教育改革实践途径与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6(6):29-32
篇6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GHJGHJGH”为你整理了这篇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决赛总结发言稿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各位领队、各位老师、各位评委专家、各位工作人员:
上午好!第三届广东省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高中信息技术决赛在美丽的广州、广东实验中学举办,来自全省各地级以上市、省直学校的22位选手老师参加了决赛。按照文件规定,决赛选出一等奖4个,二等奖6个,三等奖12个,一等奖第一名将参加总决赛。这次每位选手老师的分数都很接近,较前两届大家的水平都有很大的提高,大家在立德树人、专业素养、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数字社会公民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的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系列素质与能力的集合)、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基本功和教学高质量提升等方面颇有建树,积累了不少的教学经验和教学案例,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提升、教学评价的提高、项目式教学范例的丰富、教学模式的创新、学生高阶思维培养、学生认知能力适应性等方面上了一个新水平、新台阶,进入了一个新发展阶段。大家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大家比赛时仪表端庄,仪态自然,精神饱满,富有感染力,充满生机活力。这些都是可喜可贺的精彩的表现。本次会议最后的议程评委代表将公布本次决赛的成绩排序,即刻将按照大赛规定程序报送大赛组委会。
我想和大家简单说一说本次大赛的设计思路。高中信息技术学科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决赛的内容包括学科专业素养、数字素养、专业技能和教学通用技能,主要通过备课、制作教案、说课、课堂教学和演讲答辩等方式来展示。
第一阶段基本功展示比赛,主要内容为学科基本功展示,由题库抽选主题、制作教案、说课和答辩四个环节组成。制作教案环节主要包括教学主题、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课后作业等环节和组成元素。这里提出元素而不是要素,要素就是必须要这些内容。主要考查的教学基本功在育人、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师素养、答辩等方面,教师学会做一个教案是最基本的要求,再上一个等级就是要做一个教学设计,但教学设计包含的内容就比较多了,30分钟的时间有较大的难度。利用输入法输入、文字编辑排版、多媒体资源制作、编写代码、程序设计、演讲稿的制作等等都是作为我们教师教学的一些基本功。有些老师提出要手写,我们没有采纳这一建议,也许对有些学科有很大作用,但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师来说就要采用现代教育信息技术手段了,作为教师教育信息技术能力的一个体验和提升了。说课环节10分钟,时间短,但效率高,要求教师把最精华的部分说出来,主要包含对应的课程标准内容要求、学业要求、学科核心素养、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情分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元素,内容要与提交的教案一致。这些说课主要是说你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等方面如何上好这节课,就是如何备好一节课。重点关注教师如何育人、教学如何教、学生如何学,这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一名新教师需要几年的历练才能成为优秀的学科教师。
第二阶段比赛是课堂教学能力展示比赛。要求教师上好一节课,从育人目标、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师素养、教学智慧、教学效果、教育理念演讲、答辩等方面要求。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一节课堂教学课例,或者现场上一节课。前者我们把需要学生的课堂教学前置了,不是上课不要学生。20分钟时间将课堂教学的精髓浓缩了,这就要考查你的能力了,如何把握育人方式、核心素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的能力,如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素养、信息素养、数字素养、计算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实践活动能力、逻辑(概念、判断、推理)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系统思维能力和开阔的视野(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及世界眼光(见识)等。教师不仅仅是展示一堂课的过程,更主要是如何上好这堂课,教好书育好人,把立德树人贯穿教学的各个环节,贯穿于学科教学全过程。演讲和答辩需要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论的理论体系知识,因为有这个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才设计了、上好了这节课。这些前后彼此间都存在对应的因果关系和逻辑关系。
一句话就是如何备好一节课,如何上好一节课。通过这两个教学阶段的比赛的过程,我们的教师不仅熟悉了课标、教材、策略、教学、学生、场景、空间等,提高了育人能力、自己驾驭课堂教学的能力、即时应变的思维能力,提升了我们的教育教学思想和优秀品质。不少教师有水平、有能力,因为是理工科出身,善于表达、善于思辨、善于交流、善于互动、善于语言、善于沟通等的人文方面的素养较为欠缺,这些需要我们教师持久的锻炼。
教育哲学研究的基本问题是:1.为谁培养人(Why)、培
养什么样的人(What)、怎样培养人(How)(育人)。2.为什么教? (Why)教什么? (What)怎么教? (How) (教师)。3.为什么学?(Why)学什么?(What)怎么学?(How)(学生)。我们的教学能力大赛很好地回答了(诠释了)这个问题。教育哲学、心理哲学始终都是我们学习思考的上位的理论基础。
我想说,通过这次比赛,我们来到了美丽的花城广州,来到了久闻其名的名校广东实验中学----这所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学校提供了很好的安排、很好场地、很好的服务和很好的氛围,还有广东实验中学学校领导、教师发展中心主任胡正勇、信息通用技术科长卓培工、梁晓敏、徐家连等全体科组老师等的精心安排和大力支持,使我们有了好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因此,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广东实验中学的领导、信息技术科组老师、所有的工作人员!
还要感谢各位评委老师,是他们精心工作、辛勤劳动、公平公正、无私奉献、使大赛得以顺利圆满。我提议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各位评委专家、工作人员、研究生助手!
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体育;德育教育
一、前言
高中体育教师的教学过程是否合理决定着体育学科是否能够发挥自身的价值,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因此,教师自身必须要对体育学科进行重视,同时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在如今的时代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要超过应试教育,因为如今的社会主要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道德品质是综合素质的核心部分,而体育学科又是比较适合渗透德育教育的学科,据此,本文对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德育教育渗透问题进行分析,具备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在高中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在高中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具备一定程度上的重要性,主要是因为其能够帮助学生们成长,使他们未来的发展能更加顺利.在高中阶段中,很多学科都适合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体育学科自然也不例外.如果能够渗透道德教育,就可以对体育教学的过程进行创新,并升华体育教学的价值.体育教学本身能够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而德育教育的渗透则可以对体育教学的效果进行巩固,让学生德智体美兼备.除此之外,体育教学中的一些项目具备强度,如果能够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就会让学生具备相关的意志品质,让他们学会直面困难,不骄不躁,团结互助,进而获得进步.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体育教学也需要进行创新,只有渗透德育教育才能够在不影响体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之上促进学生的进步,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综上所述,基本就是在高中体育课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三、核心素养下高中体育德育教育渗透
(一)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
想要对学生的核心素养进行培养,同时在高中体育中渗透德育教育,就必须要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进行提升.因为体育教师在高中体育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其教学意识会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德育教育的渗透效果,如果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都不高,教学意识水平都不强,那么德育教育的渗透也就只能是形式主义,不能够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所以,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意识势在必行.想要达成这一点,需要由学校领导和教师个人共同努力.从学校领导的角度来看,其应该在实际情况下深入地对教师进行了解,之后为体育教师提供进修的机会,让他们加强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从而为教学意识的提升打下基础.而从教师个人的角度来看,其应该在课余时间内加强学习,同时多与其他的体育教师就德育教育渗透的问题进行交流,充分认识到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德育教育进行渗透的必要性,进而完善体育教学理念,提升体育教学意识,创新体育教学过程.
(二)结合教学中的“突发事件”进行德育教育
从高中体育教学的角度来看,教育面向的主体是高中学生,而对于高中学生来说,其往往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其是在参加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学生与学生之间可能会出现冲突,这也就是高中体育教学中的“突发事件”,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体育教师不能够着急对学生进行批评,也不应该因这类事件的发生而感到愤怒,相反,其还需要将这类事件当作是对德育教育实施的途径.因为高中体育教学的过程本身就具备复杂性,其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发生冲突,这是难以避免的.例如,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篮球运动教学是重要的内容,当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之后开展篮球比赛时,学生之间的身体对抗较为激烈,就会引发冲突,有些时候是一位学生与另一位学生的冲突,有些时候则是群体之间的冲突,当事件发生时,教师就必须要对学生的行为与心理状态进行密切的关注,之后对学生的过激行为进行制止,从而合理地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借此机会渗透德育教育,如以和为贵、团结互助等等,这些理论在平时进行渗透,学生可能不会在意,而当事情真正发生了之后,再渗透这些理论,无疑就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让学生在遵守纪律与规则的基础上具备明辨是非的能力,学会宽容他人,理解他人,最终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在教学评价中对德育思想进行渗透
合理的教学评价能够提升教学的效果,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而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同样需要重视教学评价的相关问题,并在对学生的鼓励与肯定中对德育思想进行渗透.在现实情况中,不同学生的身体条件存在不同,对体育项目的天赋也存在不同,有学习好的学生,势必就有学习一般的学生,对于体育能力较高的学生,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夸奖,而对体育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也应该对其进行鼓励,同时渗透德育思想,让他们对困难进行克服,告诉他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最大的对手只有自己,只有突破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如此就可以对学生的体育精神进行培养,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四)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
高中体育教师需要在教学的过程中多对体育活动进行开展,其可以向学校领导申请,带领学生去校外进行社会实践,从而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与身体素质,更好地达成体育教学的目标.在对活动进行开展的过程中,教师就有机会对德育进行渗透,培养学生各类优秀品质.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去社会体育馆内打篮球,感受篮球运动的气氛,在这一过程中,一些学生喝完水会将水瓶乱扔,教师就应该抓住机会,渗透德育教育,让学生学会维护公共环境,减少清洁人员的压力.如此就可以提升学生的素质,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避免这一情况的发生.在教学活动中渗透德育,要求教师充分理解体育教材的内容,之后将其与思想道德教育进行融合,通过利用教学活动中的各类积极因素,让学生理解体育的内涵,理解德育的内涵,最终达成教学的目的.
篇8
【关键词】初中英语 阅读 思维品质
一、初中英语阅读中培养思维品质的意义
1.初中英语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培育具有头脑灵活的“智人”。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但在初中英语教学过程中发现,初中生学习英语阅读的过程中,由于阅读内容的枯燥性、课程教学的乏味性,导致学生缺乏优良的思维品质。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应审时度势,在英语各类阅读中积极将寻找策略,激发学生学习英语阅读的热情,为提升学生思维品质提供一条有效路径。例如,丰富了目前的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利用优美的英语诗歌、散文,激发学习英语阅读的灵性;利用优美的英语新闻、科普文章,提高学习英语阅读的逻辑性,着力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激发学生的潜能。
2.初中英语阅读中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有利于铸就具有创新素养的“真人”。 核心素养是整个教学过程有效实施的根与魂。立足中国教育现实,将核心素养与初中英语阅读融合,在改革传统教学中,关注学生个性禀赋,要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使其成长为“真人”。因此,在进行初中英语基础阅读、精确阅读、快速阅读等时,以关注学生个性禀赋为精髓,注重教学目标的调整。在立足学生思维全面发展的同时,按照时展的要求,对人才的素养要求修正教学目标,使教学目标能够集学生个性发展需求与社会发展需求于一身,实现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以此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培养具有创新素养的“真人”。
二、初中英语阅读中思维品质的培养策略
1.以多元开放的课程观为前提,完善学生创新性思S意识。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渐深化,英语阅读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作为新时代的英语教师,应积极利用好时代赋予的开放、多元性的英语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学习氛围等,极大地激发初中学生的潜能,深入挖掘学生的内在创造力,完善学生创新性思维意识。唯有如此,初中英语教师才能组织好课堂英语学习活动,促进思维品质的养成。
英语阅读教学强调语言的实际应用,因此,初中英语教师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意识。首先,要突破学科本位,不能过分注重词汇、语法等知识,而忽视语言的应用。其次,要注重英语科学和生活的有机整合,加强英语学科内容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英语真正融入生活中。最后,在阅读教学课堂的模式设计上,要体现时代性与应用性,突出科学、技术与社会的有效链接,使英语知识回归现实生活世界,专注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2.以自主快速阅读为载体,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习惯。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不应在课堂上“自导自演”,而是着眼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安排,包括课前阅读材料的设计制作、多媒体平台阅读问题的归纳总结、阅读时间的安排、课堂活动的组织等教学环节。教师要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辅助作用。利用快速阅读材料,传递知识,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敏捷性思维习惯。自主快速阅读材料的整体结构要合理,条理要清晰,互动性要强,要有吸引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组织好阅读,组织好课堂发言,还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做点评,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突出主体地位。
3.个性化精确阅读的指导,提高学生深刻性思维水平。 由于学生在性格和能力等方面,都有不同的特征。因此,初中英语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采用不同类型的激励措施,使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够参与到阅读中,学习潜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挖掘。在英语课堂教学中,结合精准阅读的特征,设计挑战性的任务。充分利用启发性提问策略,设计合适的讨论话题,使学生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表意见,对学生实施有个性化的指导,才能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生深刻性思维水平。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计有差别的发展目标,使用差异化的教学措施,实施个性化的指导,逐渐提升学生社科思考的意识,使学生们能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缜密的思维品质,使英语教学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健康成长。
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 瞬息万变的社会,要提升学生思维品质,就要求建立了促进初中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因此,不仅要关注初中生的阅读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其多方面素质,帮助其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而多元评价策略是指学习教学过程中,通过激励、肯定、鼓励和赞扬等各种各样的方法,让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信。所以,英语教师应该重视多维互评,不仅要引导学生去关注阅读技巧、阅读成绩,更要培养学生多层次、多元化的才能,使学生在广泛的英语阅读中形成批判性思维,实现英语阅读知识技能与思维品质的全面发展。
三、结语
笔者在初中英语教学的实践基础上,通过深刻的反思与总结,进行了初中英语阅读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策略探究。希望更多的学者和教师能够关注初中生的思维品质,使更多的智慧投向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来,共同促进初中英语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9
一、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意义
(一)有助于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通过提升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发展,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教师依靠自己的个人能力,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认识,以及认识方法等。如果一个小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数学素养,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对于问题的分析非常清晰,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数学知识,使小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从而提升小学生数学水平的提高,为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基础。
(二)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学生核心素质可以概括性的分为五个方面,分别为学生身体健康、成志于学、天下情怀、审美雅趣、学会改变。教师对于学生成长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就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只有教师不断提升自身素养,才能利用自身更为良好的对学生进行熏陶,促进学生实现全面发展。课程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于数学教学活动开展也提出了更多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不仅需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教学内容的讲述,好需要注重学生的素质教育。以往课程教学实践中,数学教师对于如何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感到非常困惑。数学教师需要明确自身就是学生学习的样本,只有不断促进自身素养提升,才能保证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取得良好成效[1]。
二、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提升途径
(一)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数学课程教学活动开展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性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小学数学教师需要明确课程教学改革对于数学教学活动开展提出的新的要求,积极找寻强化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策略。学生是国家的未来,是新时代的开拓者,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可以健康发展。教师需要促进自身素养的不断提升,为学生的健康发展给与最大程度的保护。小学数学教师数学素养的发展,应该要求教师树立教书育人的数学观、教育观,摒弃传统的数学教学方法,对自己进行改变。
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进行自我反思,寻找学生对数学学习缺失兴趣的原因,并且在日后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积极的改善。对于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错误,教师需要放下自身的架子,勇于对学生进行道歉,只有自己做到改变才能使得学生得到改变,满足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实际需求。
(二)做好数学教师的岗位培训
随着多媒体等设施广泛应用于教学当中,以微机辅助教学为代表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将相对抽象、枯燥的数学教学变得直观、形象、情趣盎然。在这种形势下,传统的单一教学模式已经无法跟上教育发展的脚步,更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因此需要对数学教师进行培训,促进教师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拓宽知识领域,更新知识结构,加强自身数学素养的学习,关注数学学科的发展动态,对于数学教学做出积极的回应。丰富自己的知识贮备以及数学素养,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做一名合格的指导者者与参与者,同学生一起学习、一起进步。
(三)对数学教学积极创新
数学是一门思维非常强的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灌输式教学将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对数学教学方法进行创新,还应该结合数学教材内容对数学知识进行创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有利于人才的培养,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例如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启发式教学,并且对于数学知识举一反三,使学生掌握多种解题方法,有效额度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还可以将数学思想渗透在数学定义、定理和数学概念之中,将数学思想进行充分的总结,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所以说,只有教师的数学素养得到提升,才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2]。
篇10
关键词: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核心素养 活力课堂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关于“学会学习素养”明确指出:“乐学善学。重点是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有良好的学习习惯;能自主学习,注重合作;具有终身学习意识等。”这样的素养目标决定了教师不仅要丢弃以“教”为中心的、学生学习方式呈现特征为他主和被动的教学模式,而且要切实转变教学理念,革新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营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各个环节中,以适应当前深度课改的发展。
一、正视应试教育的干扰,积极转变教学理念
虽然新课程改革已经十多年了,但我们的物理教学始终没有摆脱应试教育的干扰,具体表现为:教师讲得多,学生习题练得多,不适当地拔高新编教材的教学要求,为了教学进度,压缩学生实验和探究时间等。在“升学率与分数”仍然作为社会和教育主管部门评价教师教学质量优劣的重要标准的今天,教师从应试教育角度处理教材和训练学生无疑有着“不小的市场”。其实,认真研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不难发现,锻炼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与提高学生的成绩并不矛盾,而是在更高教育层次上引领学生的发展。只要我们能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整个教学过程,明晰物理概念与规律产生和形成过程,使他们清楚物理知识在人们生活与社会生产等领域中的重要应用,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注重思维与能力的训练,学生学习成绩提高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所以,我们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武装自己,确立“立德树人”的理念,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育的目的和核心,把促进学生发展作为自己的教育追求,切实转变教学行为,将先进理念科学融入到课堂各个教学环节,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二、恰当选择教学模式,构建动态物理课堂
教学实践证明,虽然“教无定法”,但教师采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对教学效果优劣有着决定性影响。特别是课改深入发展的今天,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是否恰当,不仅能体现教师对培养“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一核心素养内涵的理解深度,而且直接关系到“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程度。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启发式、开放式、合作式、探究式、自主学习式等教学模式,通过科学地教学设计、合理组织与引导,使学生“动”起来:动眼、动脑、动手、动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在和谐动态又适度紧张的氛围中,不断发现和提出问题,又在探究中不断解决问题,既掌握了科学内容又体验了科学探究过程与方法。学生积极灵动的思维,来自教师动态的课堂设计和教师自身在教学环节中扮演角色的准确定位。只有这样,教与学才能真正地转移到“核心素养”的培养轨道上。
三、优化教学环节,使物理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1.优化课堂导入。好的课堂导入应该能很快吸引学生并引发疑问,使他们产生一探究竟的强烈愿望。导入应紧扣课题灵活选择,如典故讲解、生活小实验、一个成语、一句歌词、一张图片、生活俗语、多媒体音像播放……“适合的就是最好的”,不管教师采用哪一种,都应该以能激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唤起学生的兴趣与探究愿望为原则,使学生进入物理情境,激发他们的思维。
2.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的多个流程与环节设计优劣,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和持续性,关系到学生主体地位能否得到最大限度发挥,更关系到“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等素养目标能否得到成功地落实。教师在课堂教学设计过程中,要在精研教材编写意图和把握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着重思考与解决以下一些问题。
(1)如何突出本节课的重点?
(2)怎样突破与分散难点?
(3)以什么样的方式或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是选择演示实验还是学生探究实验?是依靠合适的物理情境创设,还是层层递进的问题引导?或者是几方面综合使用?
(4)在什么时候安排什么环节?各个环节用时多少?以怎样的引导语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5)各个环节学生可能会出现什么问题?怎样解决?什么地方应该引导或点拨?
(6)在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应该表现出怎样的角色?是引导者、帮助者、合作者还是促进者?
(7)课堂教学整体如何设计才能更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规律?如何安排才能始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不断期待后续内容展开?
课堂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过程的预设,教师只有在课前精心准备,在课堂教学中才能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保证学生以良好的思维状态完成整节课学习,学生的学习与探究能力才会得到有效锻炼与提升。实际教学时,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反应对教学环节与流程做必要调整,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层次的差异,安排适合的学习任务,对实现目标也应该分层要求。
下面以《凸透镜的成像规律》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优化学生探究环节的思路。
环节1:活动引入
让一位同学为班级同学拍两次照,一次距离同学近点,一次距离同学远点。
以学生喜欢的活动导入,会立即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教师再适时指出其关键部件是它的镜头――凸透镜,显然,用学生熟悉的生活场景很容易引起学生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探究的兴趣。
引导问题:两张照片有何不同?可能原因是什么?
点评:这一环节设计旨在“好奇心和想象力”与“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素养培养。
环节2:基础知识准备
展示光具座,让学生认识光心、物距(u)、像距(v)、一倍焦距(f)、二倍焦距(2f)、光屏等。这一步主要是为下面的探究活动奠定必备的知识基础。
环节3:猜想与初步验证
在“环节1”中,人距离镜头远近,成的像不同。同学们有什么猜想?怎样验证?在这一步中学生往往活动热情很高,并且通过探究很容易验证猜想。
在学生探究时,教师应该做必要引导:
①怎样使像成在光屏中央?
②怎样操作使物体在光屏上的像最清晰?
③像放大与缩小与物距有关系吗?你能找到成缩小与放大像的分界点吗?
④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还有其他发现吗?(如一倍焦距和一倍焦距以内在光屏上找不到像、随着蜡烛变短,像在向上移动等。)
教师适时引导既可以避免学生探究的无序性,又可以突出探究的重点,不但能使学生学会观察和操作,而且能使学生初步形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思路和方法,为后续深入探究做好技能和方法的准备。
点评:2、3环节的设计旨在“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解决方案”素养的培养,在探究中引领学生“批判质疑”,从而“善于提出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并进行理性分析,做出独立判断等”。
环节4:深入探究,锻炼能力
在讨论总结前面实验结果的基础上,让学生思考、设计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记录表格,探究的步骤。教师根据情况予以评价和完善。然后让学生继续完成探究实验,并进行总结与归纳。由于有了前面三个环节的锻炼与铺垫,化解了学生探究活动的难点,使得学习活动仍然可以流畅进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保护。
点评:“勇于探究”素养的培养,需要老师架设适合学生发展水平的台阶,以免对学生“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造成挫伤。
环节5:活动拓展
怎样使实像、虚像变大或变小?生活中有对应的运用吗?物体不动,凸透镜向上(或向下),像移动的方向如何?物像左右移动和物像上下移动有何特点?遮住一部分凸透镜像有什么变化?
问题与实验的结合,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探索求知状态,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得到训练,能力素质必然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