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核心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3: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的核心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的核心内容

篇1

关键词:小学教育 数学教育 核心内容

关于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我想从一下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以学生的实际能力为基础

在任何科目的教学之中都应该做到以学生自身的实际能力为基础来进行教育,从而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那么何为学生的实际能力?学生的实际能力就是指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所具备的知识能力。在教育中,学生的实际能力经常被忽略,所以就会对之后的知识学习造成了很大的影响。我们都明白,当对新知识开始接触时,以前所学的旧知识是会参与其中的。通过旧知识的运用来学习新知识,既对旧知识得到的复习,加深了印象,又对新知识的学习有所帮助。这不仅消除了课堂上的无效时间,还减少了学生的很多学习障碍。举个例子来说,教师在讲解新的数学概念时,更多的是要从实际生活出发来讲解。这不仅使学生可以了解到数学知识也是来源于生活的,并且也在实际生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更重要的是教师也应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自己从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中提炼出数学问题,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许多实际问题。这便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数学教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让学生们从数学教学中了解到数学的神秘和伟大并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建立起正确对待周围事物的态度和方法,学会使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认识周围的事物,培养学生从现实生活事例中看出数量关系的能力,这两者都是不可偏废的,都是学生是否具备数学素养的重要标志,也是数学教育的关键内容和核心内容。

二、学生的潜在能力是关键

小学数学教育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潜在能力的含义就是学习新的知识时所具有的能力。所以,每个学生都是具备潜在能力的,只是或多或少的问题。教师的职责就是最大化的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发掘学生潜在能力的关键就是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来使得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问题,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地探索和思考。因此,在数学的教学中,单纯的给学生传授知识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探索能力和思考能力,这样有利于学生潜在能力的发掘。要想促进学生潜在能力的激发,必须要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还要学会独立思考。这就证明仅仅依靠数学教科书的例题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带领学生在学习例题的同时更要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解题方法。要达到了解例题所代表的一类知识的规律和解题方法这一目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自己对问题的看法。通过不同学生反应的看法不同可以看出学生们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教师可以对每个同学所提出的问题来进行问答,从而了解学生是怎样思考的,哪些学生处于较高的理解层面,哪些学生理解得还不够深入或不够准确,并从中调整了一步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恰当地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出更多的独立思考机会来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才是小学数学教学的关键所在。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篇2

关键词:节能减排;全球气候变化;工程热力学;教学

作者简介:张昊春(1977-),男,河北万全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王洪杰(1962-),男,山东掖县人,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5-0052-02

一、欧美教学体系中的全球气候变化及节能减排教学

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经济增长,使人类的物质财富以史无前例的速度扩张。但是,由于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模式是以使用化石燃料为基础,化石能源生产和消费排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引发了气候变暖、极端天气、气象灾难、海平面上升,危及整个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为遏制全球气候变化,人类必须大幅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未来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必须建立在低碳基础之上,通过低碳发展,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发展碳吸收技术,以及节能减排、产业升级、消费模式更新和制度创新,大幅提高单位碳排放的生产效率,推动应对气候变化取得新的重大进展。这种变化代表着一种新发展模式的出现,必将深刻地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加强节能减排事业是国家基本国策,也是当代高等工程教育中必然要深入和强化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没有将其全面而系统纳入现有的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在教材、课堂教学和素质培养过程中并没有占有相应的重要地位,如何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整合这部分内容成为教育者共同关注的问题。

2007年,受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的资助,美国Connecticut大学举办了名为“Frontiers in Transport Phenomena Research and Education:Energy Systems,Biological Systems,Secur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anotechnology(传输现象研究和教育前沿:能源系统、生态系统、国家安全、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的研讨会。国际工程热力学领域著名学者,美国内华达大学机械工程系的Yunus Cengel教授做了题为“Green Practices into Engineering and Non-Engineering Education to Combat Climate Change(工程中引入绿色实践及挑战气候变化的非工程教育)”的特邀报告,加拿大皇后大学的Patrick Osthuizen教授做了题为“Some Factors to Consider in Teaching Renewable Energy in an Undergraduate Engineering Program(在工科本科生教学计划中讲授可再生能源的一些考虑因素)”的报告,旨在改进现有的工程教学体系,从而保证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全球领导力[1]。

实际上,长期以来,与气候变化、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相关的教学和素质拓展内容在欧美的《工程热力学》教材与教学体系中一直得到很好的整合,涉及现实中与能源相关的经济、设计及国家安全问题,既学以致用,又帮助学生提高对工程实践及安全的意识,还提高了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代表了当前国际领域内工程热力学教学的最高水平。如美国内达华大学(里诺校区)Yunus A. Cengel教授和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教授Michael Boles合著的《Thermodynamics:An Engineering Approach》一书[2],是全球范围内最为畅销的工程热力学教材,迄今为止已更新至第7版,其中关于能源与环境、气候变化及能源有效利用的非传统经典内容在书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彰显了在前言中作者谈到的著书宗旨:talks directly to tomorrow's engineers in a simple yet precise manner,that encourages creative thinking,and is read by the students with interest and enthusiasm(直接与未来的工程师以一种简单而精确的方式对话,鼓励创新性思维,让学生读起来感兴趣并有热情)。另一个例子是国际工程热物理界著名学者Heniz Herwig教授所著的《Technische Thermodynamik(工程热力学)》教材[3],包含了温室效应及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德国的实际应用案例。

二、教学内容的重新分配与系统整合

工程热力学是研究热能和机械能相互转换规律及热能有效利用的科学。“工程热力学”课程是热工、市政、航空航天等多个工程类专业的重要技术基础课之一,课程的教学目的和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能量转换的基本规律,并能正确运用这些规律进行热工过程和热力循环的分析计算[4]。本课程的学习不仅为学生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为学生毕业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参加科学研究工作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以提高能源转换效率为核心内容的“工程热力学”课程与该主题有着天然的紧密联系,可以在传统的教学内容中纳入现代元素,课程教学内容的重新分配与系统整合如表1所示。

三、实践性环节

在实践性环节中,[5]结合工程专业的科技创新活动,通过课程设计和课程论文,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自己动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独立研究能力,论文题目有中国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调研、日常生活节能方案、教室照明用电浪费情况调查、航天系统能源设备调研等。

表2给出了一位2006年本科生完成的《个人节能计划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四、总结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是当代高等工程教育中必然要深入和强化的教学内容,但是目前尚未在教材、课堂教学和素质培养过程中占据相应的地位,在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全面而有效整合这部分内容,业已成为国际工程教育界所共同关注的问题。欧美大学《工程热力学》的教学体系中有效整合了气候变化、能源高效利用、可再生能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代表了当前国际领域内工程热力学教学的最高水平。

笔者在宽专业和多学时“工程热力学”教学实践中,将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密切相关的国家政策、全球能源利用与环境污染现状、能源的高效利用和新能源技术与工程热力学各教学章节环节相整合,并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工程热力学”课程教学与气候变化与节能减排的整合进行了有效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玉顺,张昊春,贺志宏.工程热力学[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

[2]张昊春,王洪杰,窦亚茹.高等工科《工程热力学》创新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J],黑龙江教育,2010,(3):153-155.

[3]T.L.Bergman,A.Faghri,R.Viskanta.Frontiers in transport phenomena research and education:Energy systems,biological systems,security,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nanotechnology[J].International J.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51,2008,4599-4613.

篇3

关键词: 生理; 新生命; 尝试; 健康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5-0159-01

初中学生从生理特征上而言,大多都处于青春期。其生殖器官功能日益健全、性激素逐渐产生、第二性特征逐步出现,比如:男生出现遗精、长胡须、喉结突出、声音变粗、音调变低等;女生出现月经、增大、声音变细、声调变高等。初中生面对自己身体形态的变化和随之产生的生理现象,感到好奇疑惑,甚至产生了某种神秘感。他们一方面渴望知道自己身体急剧变化的原因,迫切希望了解一些相关的生理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往往谈性色变、羞于启齿,不愿公开面对这些问题,所以大多数人无所适从。

针对学生上述的矛盾心理,学生的生殖健康显得尤为重要,犹如雪中送炭。由于这部分教学内容的特殊性和敏感性,这就要求教师要讲究教学方法,准确把握课标,善于利用教科书,构建一种和谐宽松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流互动,使学生的观念得到开放,心理放松,学习的主体性能够充分凸现,个性得以张扬,创造性获得解放,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在探究过程中体会到知识的力量,“唤醒”和“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促进他们健康发展。为此,我在执教这部分教学内容时,主要做了以下尝试: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从人类起源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人类作为天地万物之灵是怎么来的?我娓娓讲述了《圣经》中的有关情节:上帝用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人,名叫亚当,并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里……上帝又用亚当身上的肋骨造了一个女人,起名夏娃。他们的结合创造了人类,这是西方盛传的“上帝造人说”。

那么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流传下来的人类起源的神话是什么?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女娲抡土造人。”学生思维被激活,思维显得很活跃,争先恐后地讲述有关主要情节。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说:日本的桃太郎是大家比较熟知的人物,鼓励学生大胆说出他的由来:一位老奶奶在河边洗衣,顺水飘来一个非常大的桃子,她很高兴拿回家,准备吃掉。当她操起菜刀,正要切桃子时,不知为什么,桃子啪地一声自己裂开了,从里面蹦出个很神气的男孩子,后来取名“桃太郎”。他食量极大,力大过人。当他听说妖魔搅得村里人不得安宁时,就义无反顾地去征服妖魔,造福百姓。我话锋一转说,在咱们中国文学作品中有没有类似于“桃太郎”这样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我话音刚落,学生就脱口而出:“有,石头里蹦出来的孙悟空;奇特出生的哪吒......”。他们的出世都具有传奇色彩。这些都是神话传说而不是现实,但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学生回答:“为了增强人物的艺术魅力和整部作品的感染力”。那么,现实生活中有骨有肉的我们,到底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自然引出本节生物课的主题――精卵结合孕育新的生命。

二、巧借东风,切入要点

(一)生殖系统的组成。在教学本节课内容时,我先出示男女生殖器官教学挂图。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把头埋得很低很低。这时,千万不能训学生,凡事接受都得有一个过程。“请把头都抬起来,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这是一门科学知识,请大家正确面对,就像学别的学科一样。”等到大家情绪稍平稳后,我再介绍:男性生殖系统由、输精管、前列腺、等器官组成。是男性生殖系统中的主要生殖器官,其功能:产生、分泌雄性激素。雄性激素刺激男性相关器官的发育和维持男性特征。女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子宫、阴道等器官组成。卵巢是女性生殖系统中的主要生殖器官,它产生卵子,分泌雌性激素。雌激素能刺激女性相关器官的发育,维持女性特征和性周期。

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性激素的重要意义,课堂上我创设了以下情景:不仅人类有性激素,大多数动物身体里也有。如:大公鸡羽毛鲜艳,个子高大,鸡冠红红,清晨喔喔啼叫,真有点雄赳赳、气昂昂的派头。但是,当把它的摘除后,很快就没有威风了,鸡冠变得小而暗,羽毛失去光彩,高昂的喉咙也哑巴了。如果这时给它注射一种雄性激素,它又恢复了原来的雄姿。我通过举例,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使学生理解和接受这些内容,并留下了深刻印象。

(二)借助图片,引导学生认识生殖细胞。人类的生殖细胞包括由产生的和由卵巢产生的卵子两种。很小,长约60微米,像蝌蚪有长尾,能游动;卵子较大,直径不小于0.1毫米,几乎用肉眼可以看见。正常情况下,两侧卵巢每月只有一枚成熟的卵细胞。它是一个带放射冠的球体,其细胞质含有丰富的卵黄,它是胚胎发育初期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我通过教学图片让学生较直观地认识生殖细胞。

(三)受精及胚胎发育。在介绍完什么是受精后,我通过下列一些数字创设情景:父方提供的一次可达几亿个,而完成受精作用的往往只有一个,它和卵细胞融合为受精卵。面对这些数据,你有何感想?让学生认识到受精过程就是个优胜劣汰的过程;生命来之不易,应该感到幸运,应该珍惜;每个人都应该说是非常优秀的,因为他们不是百里挑一,也不是万里挑一,而是几亿中挑一的。

篇4

关键词:高职 新生 入学教育 内容 方法

新生入学后,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如何尽快了解高职院校概况及专业培养情况,熟悉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是学校、家长和学生非常关心和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恰恰也是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1]。

1、高职类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新生入学教育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转变,自觉、主动地适应新的学习生活环境,处理好各种关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合格大学生。

1.1 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新生入学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佳时期。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使其认识和了解所在学校的学生管理规章制度,树立正确的学习和生活理念,养成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是高等教育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工作。

1.2 是我国高职教育理论的一次宣传。

高职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其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强[1]。通过入学教育介绍我国高职教育的概念,认识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理解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意义和国内外高职教育发展状况,使高职类新生进一步明确身份、找准学习目标、确定发展方向奠定基础。

1.3 是高职新生了解学校人文历史的一扇窗。

高职新生不仅是角色和身份的转变,还要面对全新的学校和生活环境,通过入学教育介绍所在学校基本情况、专业发展和成就、所处区域的人文历史、经济水平和民风民俗文化,可使新生尽快熟悉陌生的环境。

1.4 是高职新生了解专业特色和课程设置、进行职业规划的一堂课

通过新生入学教育,可以使高职新生了解所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就业岗位、技能要求、课程设置,在入学时即可进行初步的自我职业规划,明确自身未来来的发展方向。

2、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高职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结构组成的一个部分,高职新生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选择主动或被动的接受高职教育,基于高职新生的特点,确定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内容,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取得预期效果的关键。

2.1 高职新生的特点

2.1.1强烈的失落感。这对于那些自认为高考失误不得不进入高职院校的新生,心理上和行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

2.1.2专业思想不稳定。由于我国高职教育起步较晚,社会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因而造成高职院校新生“学职不爱职”的思想。

2.1.3学习方式的不适应。这是因为我国中学教育是一种应试教育,而职业教育是一种应用型、技能型教育,使得许多新生走进高职院校后对学习方式、方法不知所措,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失落、自卑、茫然等消极情绪。

2.1.4恐惧感和孤独感,这是由于新生对环境的陌生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压力,如果任其自由发展,将会对新生今后的健康成长产生负面影响。

2.2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内容

2.1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本理论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第一个内容就是要让新同学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充分认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理论。认识高职教育与普通的高等教育在生源渠道、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上的区别[2]。理解我国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对于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优化人才结构、促进人才的合理分布、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的重大意义[3]。从而使新生建立信心,消除或减轻失落感,坚定学习信念,明确学习目标,树立远大理想。

2.2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荣辱观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荣辱观教育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可以使新同学认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觉遵守基本的社会道德规范,遵循学生守则,理解和掌握学校奖惩制度和学生评价指标体系,规范高职大学生道德行为,树立正确的荣辱观。为创造稳定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环境奠定基础。

2.2高职学校及所在区域的历史、经济和文化

就读高职学校,不仅是一次角色和身份的转变,更要面临适应陌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的挑战。在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对学校发展历史、所取得成就、专业发展状况、教学名师和学校在当地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学校所处区域的经济发展和文化历史、民风民俗介绍,使新生恐惧感和孤独感,尽快融入和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2.3高职学习的特点

高职新生的学习是在确定了基本专业方向后进行的,其学习的职业定向性较强。高职专业的学习以自主学习为主,注重实践技能培养。自学能力的培养,是适应大学学习自主性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生学习观念的转变,进而了解大学的教学和学习特点,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变被动为主动,为顺利完成学业做好准备。

2.4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方向

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成功与否还有一关键要素就是要求新生认知自己所学的专业及培养目标。通过专业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向、课程设置与选择、专业的地位和发展前景、职业岗位技能要求、就业方向和工种,使新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浓厚兴趣,稳定其专业思想,增强学习动力。

2.5职业生涯规划

一直以来,“学而优则仕”、就业求安稳的传统观念仍然影响着不少高职的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时,有针对性地进行就业观念教育,使得学生的定位从‘天之骄子’、精英层面下移到社会普通劳动者的层面,增强就业危机意识的灌输,促使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多考证、多锻炼、多实践,拓宽就业视野,有合理的职业规划,早日确定人生目标,填补高考后出现的目标空白。

3、高职新生入学教育的方法

3.1 在军训中迈好大学生活第一步

军训不仅锻炼新生的体格,更重要的是磨砺他们的意志。在新生进校后及时开展军训,严格的军事纪律和军事训练能重塑他们人生观和价值观,促使新生改掉许多不良的习性。

3.2 专题讲座---专注本校特色,加强制度教育。

专注本校特色,开展两次左右以学校及所在区域的历史、经济和文化以及大学生道德行为规范和荣辱观的专题讲座,进行学校和专业宣传,使学生尽快消除陌生感,爱校如家;同时,尽快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熟悉校纪校规,让新生养成把遵守规章制度当做一种习惯,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

3.3 参观学习,亲身体会职业岗位特点,了解专业特色。

通过到一些校内外实训基地和具有专业特色企事业单位参观学习的方式开展新生入学教育,使新生获得真实的职业情境体验,加上一些专业人士对专业发展前景和社会需求情况介绍,使新生真正了解专业特色和人才需求状况,明确学习目标和发展奋斗方向,提高专业学习兴趣。

3.4发挥学生团体自主性,做好新老生经验交流。

通过院系学生会自主开展新老生经验交流,让就职于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优秀毕业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事迹说服教育新生,可以为高职新生结合自身特点进行较早的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范本,为高职新生明确了学习方向,树立了奋斗目标。

提高高职高专院校新生入学教育质量,结合高职新生特点,合理配置入学教育内容,采用科学、生动有效的教育方法,是高职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

参考文献:

[1]《高职新生入学教育读本》樊流语甘肃文化出版社

[2]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比较研究焦金雷 《教育与职业》2005年第21期 )

篇5

关键词 职业素质 思政教育 内容整合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职业素质是主体通过教育、社会劳动实践和自我修养等途径,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职业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内在基本品质。其主要表现在职业理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及职业心理等方面。职业素质是个人综合素质的一部分,能够体现大学生对职业的适应能力。其因素主要包括:受教育程度、实践经验、社会环境以及工作经历等等。可见,职业素质的培养不可能通过速成班实现,需要高职院校专门创立系统的教育课程,发挥各门学科的综合作用,共同培养好学生的职业素质。

1 思政教育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我国所有高等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必修课程。不同层次的高等院校可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高等职业院校主要面向当地经济建设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高质量、规范化、规模化的教学为特色,向社会提供大量优质的、能满足岗位需求的毕业生。①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对高职人才培养提出了要求,指出“要高度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培养出一批高素质的技能性人才。”

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正形成“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趋势。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可以结合此发展特点,在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把职业素质的培养作为着力点,创新思政教育体系,这也是提升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思政教育一方面承担着宣传党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任务,另一方面还担负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法制观,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功能。职业素质是大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其中一方面,虽然职业素质教育课与思政课是两门不同的课程,但从它们在大学生全面发展中的作用看,两者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应该将思政课与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相结合,从思政课与职业素质教育的相关性着手,充分发挥思政课在学生职业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2 以职业素质为核心的思政教育内容的整合

高校的思政课内容丰富,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为主要课程。建立在职业素质培养基础上的思政教育,可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和拓展,与大学生的择业需求和就业特点相联系,把职业素质相关的内容及要求整合到思政教育的内容中来,突出针对性和实效性。

2.1 以职业理想教育为出发点

职业理想是个人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支撑着人们的职业愿望,为人生的前进提供动力源泉。大学生职业理想的形成受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因为受错误价值观的影响,其职业选择偏向追逐利益,片面追求个人享受。还有部分大学生因为缺乏亲身实践,职业理想只停留在纯“理想”的限度内,目标大都不切实际。树立职业理想应该将个人的理想追求与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起来,并且要从自身实际出发,切实可行,经过自己的努力拼搏能够实现。大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理想,对正确地选择职业、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是大学生成才成业的不竭动力。

通过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建立有效可行的职业理想。突破职业理想的狭隘含义,职业不是只为个人追求物质财富、追求生活享受。把职业的意义与国家的未来、人民的希望联系起来,把人生理想与职业理想合理地统一起来。使职业理想既崇高又现实,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2.2 以职业道德教育为基本要求

每一个工作岗位都有相应的职业道德要求,只有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大学生才可能胜任职业岗位。社会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主要体现在一系列的“软实力”当中,比如敬业精神、工作责任心、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硬实力”如计算机应用能力、外语水平、专业知识等次之。正如古人所言,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其次立言。三者放在第一位的,最重要的也就是立德,学会做人。

职业道德教育首先应教育学生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是我国公民需具备的基本道德素质。其次,重点培养职业道德,强化敬业精神,做到爱岗敬业,尽职尽责。第三,强化规则意识,作为社会的一员,无论做什么事、从事什么工作,都要按市场经济规律、法律法规去做人做事。第四,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分工越加明细,工作中很多项目都要求团队完成。大学生需要培养沟通和合作的能力,建立有效的人际关系。掌握团队合作的关键在于沟通与协作。只有具备良好的公民基本道德和职业道德的大学生才是合格的。如此方可投入到工作岗位当中。全面的道德素质可以帮助大学生把握和创造机会把工作做好,促使大学生职业生涯走向成功。

2.3 以职业能力教育为中心任务

大学生的职业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三年不间断的培养才逐渐形成的。思政教育的内容可结合大学生不同时期的发展进行拓展,针对大学生不同要求整合教学内容。面对大一新生,进行以指引为主的入门职业教育。引导学生了解专业、了解自我、了解社会,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书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发展方向,制定职业发展目标。职业是事业成功的载体,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有助于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有利于指导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安排,有利于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尽其才。教师应从新生入学时就开始为其规划将来的职业生涯。在对大学生进行职业启蒙教育后,就应引导学生对大学的学习生活和未来职业生涯进行设计规划,这是着手培养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切入点。

针对大二的学生,可进行融合社会为主的深化职业教育。将之前所设计的职业生涯规划落到实处,帮助学生通过实习实训,更多地接触社会,在具体实践中分析自我的优缺点。着手有效地实施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分析不断修正职业生涯发展目标。将目标作为专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学习、职业道德的培养、职业素质的提升的有效动力。这是最确实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大三的学生已经是毕业生,可进行实用能力为主的强化职业教育。毕业生群体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显得尤为迫切,有了前两年的职业教育基础,第三年的工作开展起来并不困难。此时的职业能力在做好常规就业指导工作的同时,注重学生作为职业人必备的实用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的提升。

虽然大三学生即将毕业离校,但学校也要对他们今后发展担负责任。所以,在职业教育中可以加入对学生后续发展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育培养。社会的可以持续发展要求创新,建设21世纪社会的人才其职业能力之必然要求即创新。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为理论课的基本内容,本身就是创新的产物。当代社会发展迫切要求大量创新型人才,但高职学生职业素质普遍存在的深层缺欠就是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就业竞争日益激烈,解决就业问题只是高职教育的最低底线,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才是高职教育的最高价值取向。因此在教学中,我们结合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伟大成就及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突破,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教育,使他们树立追求创新和勇于创新的理念,提高创造性思维能力。

2.4 以职业心理教育为辅助

随着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人们的竞争意识逐步增强,每个人都感到生活在无形的压力之中,因此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关注。健全的人格,健康的身心是大学生进入社会的必备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沟通便捷,人们之间的社会关系越发紧密,社会的变化也会影响校园里的莘莘学子。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社会各方面力量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影响不容忽视。有的大学生因繁重的学习任务而产生厌学心理,有的因物质生活的悬殊而产生自卑心理,有的因同学之间或师生之间关系不融洽而形成孤僻心理,也有的因交友、恋爱不顺而产生苦闷心理等。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及早发现这些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可能会酿成不可挽回的悲剧。校园氛围相比较社会而言,显得简单宽松。工作当中的压力、社会的复杂与校园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更不可能胜任工作。

高职院校思政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教授心理调适的方法,使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适,有效消除心理困惑。正确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能面对现实,遇到困难不退却,不怨天尤人,始终保持乐观、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在学校就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入社会必备的心理基础。

3 总结

从大学生进入社会需要具备的“软实力”——职业素质入手,对思政教育的内容进行整合,在高职院校是切实可行的。在具体实践中,应注意以下两点:一是这种整合一定是有针对性的,即针对本校学生发展的。这就要求学校各部门和学院予以积极配合,对本校学生近几年的就业发展有一个科学全面的统计。此外,还要求对学生毕业之后近两年的就业发展情况进行跟踪调查。确实结合本校学生的调查数据,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针对学生发展的优缺点,进行侧重点的调整。二是配备主辅讲教师组合,进行最有效的教学。主讲教师主要是思想政治理论专业教师,理论功底扎实,能够把握教学的主要方向。辅讲教师以各学院辅导员为主,他们熟知各自学院学生的成长特点,掌握学生的就业情况。通(下转第141页)(上接第41页)过这种组合最有效地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

整合教学实践成功,可以很好地完成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的双重任务,实现培养目标,也能实现教育者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基金项目: 1、广东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课题(批准号:2010CY029);2、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校级项目(项目编号:XJMS2010227)。

注释

① 马陆亭.高等学校的分层与管理[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文献

[1] 吉兴华.大学生职业素质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07.

[2] 邹伟建.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构建高职德育新模式[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3] 俞立军.以职业素质养成为核心的高职思政教育新实践[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

[4] 李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研究[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5] 张德.日本高校德育对我们的启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1995(2).

篇6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内容;途径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9-0048-02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所以社会对于高职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企业在选择高职学生的时候,首先考核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由于受到现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观的树立存在着一些困难。所以,高职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教育。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根据教育的社会性质能够确定高职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新形势下,高职学校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的确定应该与国家发展需求达成一致,也就是说高职学校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与时代相符的思想道德品质。

一、新形势下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

明确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基础,也是检验高职学校进行道德教育效果的理论依据。所以,确定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结合当前的新形势,高职思想道德教育应该确立合理的目标。

1.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高职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完成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才,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产生了教育。所以,教育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有着直接的联系,根据教育的社会性质能够确定高职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新形势下,国家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念。为了实现这个理念,首要任务是提高社会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由此可以看出,新形势下,高职学校进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目标的确定应该与国家发展需求达成一致,也就是说高职学校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具有与时代相符的思想道德品质。而且,在未来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保证学生是国家的优秀的接班人。

2.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宏观目标。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服务于政治。思想道德教育能够发掘学生中善良的因子,同时能够将这些善良的因子进行正确的指导以及弘扬。同时思想道德教育还能够对不良的因子进行批判和摒弃。所以,高职思想道德教育需要正确指导学生辨别人性的真善美。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需要正确的对其指导,从而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所以,新形势下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宏伟目标应该进行正确的确立,主要是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体系,树立共同的理想,培养出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

3.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微观目标。中国的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中华传统美德是最为重要的优秀因子。中华民族一直讲究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这些与时代精神完美的结合,这些要求依然是社会主义社会人们追求的价值取向以及行为准则。由此可见,新形势下,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借鉴我国的优良传统美德,培养学生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踏实的处事风格,诚实做人。除此之外,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充分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发他们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且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

根据上面介绍的关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来确立思想道德教育的内容,高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应该依据社会核心价值体系。这其中主要包括拥有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先进的精神,同时还包括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以及共同理想和的指导思想。所以高职学校在进行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应该坚持以老师的良好示范带动对学生的正确的教育,从而实现学生思想道德水平的整体提高。对高职学校的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除了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之外,还应该注重学生理想志向的教育。学生只有明确了自己的理想和志向,才能够有进步的动力。尤其是即将步入社会的高职学生,对自己的未来有明确的定位对于高职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树立了目标,才能够激发出学生内心的斗志,朝着预想的目标前进。所以在高职学校内应该充分结合社会实际,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结合学生的实际优势,正确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理想和志向。心理健康教育也是高职学校进行思想中职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所有的有生命的人的存在,都应该包括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良好的心理是每个高职学生都应该具备的,因为良好的心理能够保证心境的愉快,进行客观的自我评价等。高职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的关键时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的不良风气的影响,导致心理健康出现不良的现象。所以自我调节能力对于高职学生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拥有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那么学生在遇到挫折或者是困难的时候,能够进行自我调节。但是如果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很差,心理承受能力也就比较弱。当下。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问题频频出现,这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学生应该在具有良好思想道德的学生身上学习到自我心理调节的能力,从而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新形势下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1.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观念并没有树立服务的意识,所以传统的观念已经不能够满足现在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需要。所以应该树立服务的意识。高职学校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也就是说坚持以学生为核心的原则,处处为学生着想,坚持一些为了学生的工作宗旨。这充分体现出学校的服务与关爱并存,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想学生所想。学校应该始终把学生的需要当做自己的服务宗旨。一切以学生为主,学生之间存在着差异性,所以不同的学生,要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时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心中所想。然后对学生做好思想道德教育,使思想道德教育真正做到面向人人,服务人人。在进行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学生才是主体。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道德水平是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所以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之间应该是合作的关系,学生和老师之间可以积极的互动,发挥双方的积极性,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的发展。传统的思想道德观念比较单一,不适合当今思想道德教育的需求。所以应该改变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理念。进行全过程、全方位以及全员育人的新观念。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与时俱进,符合时代的发展,所以,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过程中,应根据社会需求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把一些先进的思想加入到教学过程中,从而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2.完善教学方式。传统的思想道德教学的方式和手段比较单一,并不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所以,新形势下,应该进行教学方式和手段的完善。应该根据高职教学的特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同时还应该在教学的内容以及形式上进行创新,保证学生学习到的内容来源于教材,通过课堂授课的形式,所有的知识被学生所掌握。心理健康辅导是高职学校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所以要多安排院的心理健康辅导,兼顾班级辅导。并且定期地为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讲座。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可以跟进学生心理动态的发展,发现问题,并且采取正确的措施来解决问题,为学生以后的发展给出正确的指导。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高职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创建一些绿色的网站或者是关于思想道德教育的交流平台,学生可以通过网上互相交流与沟通,一方面可以实现教育形式的更新,另一方面提高教学效果。学生可以通过网上的交流,提出自己的困惑。由专业的老师组成的团队专门为学生解决各种问题。从而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正确的指导。

3.拓宽教学方式。虽然,老师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在新形势下,应该拓宽高职思想道德教育的实现路径,应该发挥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作用,不能够一味的依赖老师。老师与其教给学生知识,还不如教给学生学习知识的方法,所以,学生发挥自我教育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除了进行自我教育之外,还应该发挥榜样的作用,组织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活动,从而选择综合素质高的优秀学生作为榜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思想道德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结语

总而言之,新形势下,高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所以,应该明确教育的目标和内容,再根据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郭正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需研究的几个重要问题[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3,(02).

[2]黄敏侠,公燕燕.高职院校学生人际关系的现状、成因透视及对策分析――以西安地区高职院校为例[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05).

[3]赵斗禄.民办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低效成因分析及对策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09.

[4]程道光.新时期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及对策研究[D].苏州大学,2010.

[5]杨婕音.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路径问题探究[D].山东大学,2010.

[6]李琴,汪永智.科学发展观视域下的中职学校职业道德课程体系创新[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1,(35).

篇7

关键词:动画;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5-0220-02

一、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门类划分与归类

在整个动画专业课程设置中,动画专业基础课程模块设置相对是比较多的,而且都是动画专业中的核心课程,只要在专业基础课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才能在下面的专业实践课中,创作出满意的优秀的动画作品。

一部动画影片从开始创作到最终完成,是需要经过编剧、剧本创作、分镜头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二维或三维电脑制作、影视后期合成剪辑、配音、配乐等系列工作,共同合作设计完成。而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动画专业基础课程,又是在大学一、二年学习完成的重点基础课程,所以对今后动画影片专业创作是非常重要的前期铺垫基石。归纳总结出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便于更加有针对性的对其核心课程进行细致修改、探讨,研究,制定出相关的教学内容和体系改革,并赋予实践应用。

在此基础上,针对动画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选修基础课程中,进行有机的划分、筛选、比对,根据动画系教师们的多年教学经验,通过每周教学研讨会讨论并拟定出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分别为: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动作运动规律这六门课程。这六门课程在动画专业基础课中是非常重要的课程模块,它们主要涵盖今后动画专业课与实践课中动画创作的核心设计部分,如果能够将这六门专业基础核心课有效链接与设计实践,学生能够善学善用,打下坚实基础,会对动画专业复合性人才培养提高更进一步。

二、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学模块研究

剧本创作、分镜头脚本设计、角色设计、场景设计、动作设计、动作运动规律这六门课程作为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在各大高等院校动画专业中一般都是以模块教学方式,进行集中授课。这样授课的好处是能够系统的讲授课程中具备要素等理论知识,同时教师能够按照学生的兴趣点组织教学模块形式,利用学生的共同兴趣点,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学生进行协商探讨等多教学形式。在这样的模块教学下,教师们发现最大的问题是,学生在大学第二、等三期学习了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后,到了第五、六学期开始动画短片创作时,很多理论知识忘记,被丢弃,核心课程内容衔接也不够好,更有同学根本就不会编写动画剧本,这对后期的动画创作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教师们在的学时分配上,进行了比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改革实践,例如,《剧本创作》理论授课是36学时,习题12学时,同比较感觉理论授课学时过多,建议进行划分出部分学时,放置到大学第五学期时再开设2周的《剧本创作》的课程,大学第二学期开设3周的《剧本创作》课程,这样改革主要目的,就可以针对学生由学习时间过长导致剧本创作时出现的不必要错误,同时可以在第五学期时就动画短片创作或校企业合作项目时,进行动画剧本的全新创作,用于后期动画的实践检验中,达到有效的链接作用。

在其他几门基础核心课程中,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如增加授课周期、长度、课程与课程之间的互动交叉;也可以增加实验教学环节、上机环节,以小组或工作团队的形式,利用学校、工作室设备尝试课程与课程衔接性设计创作,从大量的练习和训练中熟能生巧,运用到今后的动画短片创作中去。

三、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体系改革的方法与方式研究

(一)结合实际,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制定适合动画专业的人才培养计划

动画专业是一个复合型艺术,包含着艺术和技术的高度融合,动画专业的领域也渗透到教育、工业、农业、军事等众多领域,如果教学理念的模糊势必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上的混乱,不能很好的顺应动画未来的发展。结合动画专业发展实际,大胆细致的制定新的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例如,我院动画专业从02年办学之初,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已经修改过好几稿,目前一直使用的是09版动画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教学学时分配以及教学观念还是原来现有的,已经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动画专业,出现了很多的弊病和缺失。例如学时分配比例不够、实验学时缺少、专业基础核心课程安排不够准确等问题。目前动画系全体教师,已经多次组织教学研讨会,针对09版动画人才培养计划开始修改,修改的主要内容,就是关于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的学时配比、上课周期、实践上机环节等。通过系统的全面的制定教学理念,修改后13版动画人才培养计划,并实践用于动画专业,培养出学生具有动画设计实践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二)打破传统教学体系束缚,构建全新的动画专业基础核心课程教学体系

篇8

1、结合实际,吃透理论

由于现在的研究生学习目的不太明确,且学习时间减短(教育硕士为2年),对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只是知道大概的观点,根本没理解理论的本质意义,无法把所学习的理论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来,论文撰写时不懂把理论内容和所研究的内容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研究。所以,在导师上课或和研究生开课题组会时,多进行相关理论的研讨,让研究生在基本弄清楚理论观点的基础上,结合学科的具体内容,多用具体的教学案例来分析,教会学生把理论与教学实际结合起来,通过理论在具体内容中的应用,强化对理论的理解,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理论的目的。

2、多方求证,明确目的

对于课题的选择,一般是针对中学教学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是在阅读文献中发现的问题,或者是导师给出的研究课题。不管课题怎么选定,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广泛查阅有关资料,思考做这个课题的目的是什么?怎么做?从哪些方面收集数据?在自己对课题研究有了一定认识后,在学科组做开题论证会,汇报自己的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以及预期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导师和其他教师、同学的意见和建议后,完善研究思路,明确研究目的,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推荐阅读:管理学博士毕业论文课程知识在教学中的重要性

3、不断训练,凸显核心内容

篇9

关键词: 高校课程教学课时 课时设置 课时量

1.研究背景及意义

1.1研究背景

随着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的预热,作为高校教学评估的一个重要指标――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显得尤为重要,甚至作为本科专业设置的一个重要依据,并越来越发展为决定专业是否继续存在的核心要素之一。而社会发展促进竞争加剧,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都提出更高要求。为了高校教学资源得到合理配置进而最大限度地服务于培养社会需求人才的目标,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课时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工作摆在了高校教学改革工作的首位。

1.2研究意义

对高校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的研究既有利于高校制订适应社会需求的合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更有利于高校合理地整合教学资源、优化教学资源分配,提高高校人才培养效率,增强高校输出人才的社会适应性。

2.高校课程教学课时设置偏长的弊端

由于课时设置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原因,实践中一般单门课程课时不足的现象较少出现,即使有也会逐渐通过调整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而由于代课教师增加教学课时降低教学压力提升工作量的主观隐性需求的原因,单门课课时设置较长的现象时有发生。单门课程课时量较大可能会产生如下影响。

2.1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难以制订,各类课程难以取舍。

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是为专业人才培养而制订的学科设置方案,一般由高校根据教育部专业设置要求自行制订,但其总体设计受教育部相关政策指标的约束,尤其是专业培养计划的总课时是受教育部相关政策约束的,所以在总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如果增加课程或者是增加某门课程的学时就必须减少其他课程或者其他课程的学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要求,教育部在各本科院校教学评估工作中提出了新的意见,所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面临新的挑战,在专业教育求新、求实、求个性化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的取舍及课程内容的增减都会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带来困难,相关课程的授课教师也可能面临无课可上或调转新方向学习新内容的风险。

2.2课程课时量大造成学生的学习负担变大。

学生的学习负担不仅取决于作业量,而且取决于课时,以及每门课内容的多挂与复杂性,还取决于每门课程的授课时长。课程多或者课程课时量较大,必然授课时间较长,如此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较多,课余时间较少,整天忙于不同教室之间的奔波,用来完成其他学科学习任务的时间较少,学习负担自然会加大。

2.3课程课时量大导致教师工作量变大,核心业务时间分配较少。

大课时量的课程除了核心课程内容本身比较多外也可能会因非核心内容较多而设置较长课时,对于这部分非核心内容的教学工作,不仅会占用学生的课堂时间,而且会占用老师的授课时间,使得老师的工作量变大,而老师的核心业务工作量相对被挤占而减少,对于资源优化配置来说是缺乏科学性的。

2.4学校教学资源短缺且难以分配。

课程的课时量如果过长,该门课程所占用的人力资源――教师、场地资源――教室的时间就愈长,如果一个学校的专业与班级及专业课程都比较多,课程课时量大,就需要更多的教师与教室,如果在教师和教室数量稳定不变的情况下,要完成专业教学任务就必须延长整个专业的教学时间。而对于一般高校来说,老师、教室与教学时间都是基本稳定的,如果每门课的课时较大,教学资源的分配就会比较紧张。

2.5课程课时量大会造成学生厌学并影响学习效果与成绩。

如果单门课程的学时比较长,学生在课堂上由于长期面对一个老师,就容易形成视觉与听觉疲劳,进而产生厌学情绪,影响学习效果与学习成绩。

3.高校课程教学课时设置建议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的知识不断云集,社会需求对高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更多要求,学生要学习更多更专业的东西,才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而在降低学生学习负担的呼声下,如何使学生既学到更多的知识,又使教学资源满足课程教学的要求,更要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对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提出挑战,而在人才培养方案总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对单门课程的课时设置就变得尤为重要,由此提出如下单门课程课时设置的建议。

3.1专业核心课程课时从长设置。

姚曦(2009)通过对财会专业与非财会专业的学生学习财务管理课程的过程进行监控并结合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进行分析,提出应针对不同专业从教学方法、教材的选用、讲授难度和侧重点、讲授的程序、课时设置和考试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都存在差异,才能提高教学质量(姚曦,2009)。所以课程课时的长短设置必须取决于专业培养目标和发展方向的设置,如果一门课程属于专业核心课程,那么它在专业教学中的地位是比较重要的,其内容等级也得以升级,所以即使该门课的扩展内容可能也会上升到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所以对此类课程必须分配充足的课时,相反对于非专业核心的课程其课时设置则遵循能短就短甚至放弃的原则。因此,一门课的课时的设置首先要考虑其在专业学科中的地位。

3.2课时设置要紧抓课程核心内容。

每门课程都有自己的核心内容,针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在教学内容选择上不能胡子眉毛一把抓,要分清主次,抓住主要问题、解决主要矛盾,把课程核心内容作为其教学课时数量设置的标准,充分挖掘专业教师的课堂教学优势,并充分发挥综合实践教学串联教学内容的优势。

3.3创建综合类大课程,穿插多学科内容。

黄子艿等(2016)提出深化教学改革,调整课程安排及课时量,实行“集中教学”的教学改革理念。高校需转变观念,摒弃传统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过程中“一个萝卜一个坑”的课程设置思维,综合各类学科知识大胆创新,将多个较分散的课程内容整合到一个大的课程中,通过大课程内容的有机衔接降低多个课程的总课时。本方法是建立在多个课程内容紧密相关的基础上的,其基于多学科内容的集中聚合思维而设计。

3.4线上线下教育相结合。

随着网络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化不断得到应用与发展,王昌金(2009)提出教育信息化和新课程改革客观上要求教师积极更新观念、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业务能力,实现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王昌金,2009)。高校可通过构建多媒体网络资源学习平台解决课程课时设置的问题,可将每门课程设置为线下与线上授课两个部分,线上设置一些课程的基本内容与扩展穿插内容,设置为自由学时,由学生自学完成,并配合建立相应的自学监控考核机制,在学生通过线上考核后方可进入线下课堂教学环节,而线下课堂则设置为课程的核心内容,由老师课堂面授,其基于单门课程内容的分散细分思维而设计。

综上所述,对于高校课程教学课时的设置必须立足于专业学科地位,抓住课程核心内容,结合集中聚合与分散细分思维进行设置,这样才能满足市场对高校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才能部分解决高校教学资源短缺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姚曦.财会与非财会专业《财务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9(07):323.

篇10

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在大学生群体中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因此,加强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就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原则,就是使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做到“知行统一”。为了达到“知”的教育目标,就必须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使其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我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作用。第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领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统领作用,引导大学生群体树立当代主流价值观。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的主导地位,使其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始终,让思政辅导员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让大学生高效有序地参与教育活动,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充分体验反映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树立当代主流价值观,为其成长和成才提供必要的教育。第二,要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内容。人的思想决定了行为的倾向,我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用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使其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遵循社会主义荣辱观。”[4]在开展教育活动过程中,应将其与国内外情势以及大学生的实际需要相结合,应与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稳定性、连续性,又体现其时效性、针对性和现实性”。第三,要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形式。由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理论知识比较抽象,大学生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时,往往难以把握其内涵;甚至会觉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与自己的学习生活没有多大关联,觉得无关紧要。这就要求思政辅导员必须认真研究大学生群体的学习需要和特点,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活动的形式,充分体现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参与并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塑造的过程,提高我校大学生对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接受度。如将“唱读讲传”(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采用大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便能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

要加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平台,并根据该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体进行传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提高其对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接受度。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要使大学生群体做到“知行统一”,我们应加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第一,要加强校园文化特色建设,搭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媒体,并根据该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选择适当的传播媒体进行传播。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思政辅导员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加强教育传播媒体的建设;再根据该体系的内容特点和精神实质,选择适当的媒体进行传播。比如,通过校园网络、校园广播、校园报刊、校园宣传栏、宣传横幅、社团活动、体育活动和科技文化活动等宣传教育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融入大学生群体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使其价值观塑造活动得到当代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感召和引导。第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与生活当中,提高其对当代主流价值观的接受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与大学生群体的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发挥其在思想领域的引领作用”[5],使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相联系。比如,思政辅导员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班级公约,把评优评先、推优入党、奖助学金评定以及学年综合测评等与大学生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挂钩。对于在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表现优秀者则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在大学生群体中,树立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先进典型;并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大力宣扬先进典型事迹,这样能够比较有效地引导我校大学生的主流思想倾向于当代主流思想,始终保持健康向上的思想氛围。

要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把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联系起来;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的目标,大力加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平台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原则。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大学生群体只有“通过充分的社会实践,才能切身体验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性,才能真正地接受该体系的理论,才能最终内化为信仰,外化为行为”[6]。第一,充分考虑大学生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把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联系起来。在选取社会实践的内容与形式时,要充分考虑到实践者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尽可能地把社会实践活动和大学生群体的就业联系起来,以大学生群体的职业发展为服务目标,以提升大学生群体的求职技能和职业道德为抓手,积极开展高校社会实践活动。比如,让大学生群体深入企事业单位、社区和农村等基层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使其尽早地了解将来的工作环境和岗位情况,为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定的社会实践经验。第二,要重视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和养成教育的目标,大力加强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平台建设,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行统一”原则。实践基地是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平台,通过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大学生群体社会实践保障机制,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社会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搭建锻炼的平台。(1)实践基地建设原则:①践基地由学校与有关单位共同协商建立。②要考虑专业特点、实践教学需求及学生规模,有计划地选择具备相应条件的单位共同建设基地。③要尽可能立足本省本市,建立专业对口、相对稳定的实践基地。④若要新建实践基地,应优先考虑合作两年以上和条件较好,且尚未挂牌的单位。⑤实践基地建设要注重效益,优先考虑长期、稳定、接受我校学生人数多且实践效果好的基地。(2)实践基地建设目标:①有一批高素质的实践基地管理人才;②有关于各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实践内容;③原则上每个实践批次能接纳5名以上学生;④具备符合国家规定的劳动保障条件。(3)实践基地建设资金:①各院系每年划拨一定经费,用于实践基地建设。②学校每年划拨一定的经费,重点资助建设一定数量合作效果较好的实践基地,各院系采用项目申报的形式,申请建设经费。该资金主要用于与实践基地共建保障设施、购置图书资料和办公用品等。(4)实践基地建设程序:①各院系与拟合作的单位协商,达成一致意见后,由学校与拟合作单位签订《莆田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协议书》,并挂牌为“莆田学院社会实践基地”。②各院系每年根据学校总体安排,选择合作效果好的实践基地,报学校重点资助建设,程序如下:填写《莆田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建设项目申请书》,并报送教务处审核;教务处审核建设项目;批准建设的项目,各院系代表学校与合作单位签订《莆田学院社会实践基地建设协议》并组织建设。(5)实践基地管理:①实践基地协议书合作年限由双方协商确定。实践基地协议书一式两份,教务处、实践基地各执一份,相关院系执协议复印件。协议到期后,可根据双方合作意向续签协议。②教务处负责全校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规划,宏观管理全校实践基地,并督促、检查社会实践工作。③各院系负责制定本单位社会实践基地建设规划,与共建单位协商基地的建立、建设、调整和撤销事宜。④社会实践基地建立后,各院系须与共建单位协商制定基地管理及社会实践档案管理办法,并逐步建立检查指导工作制度,协助实践基地解决建设和管理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目前,关于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主要是从大学生群体的宏观层面进行开展。然而,学者对大学生群体的微观层面研究涉及较少;比如,缺乏对大学生群体的性别、性格、年龄以及家庭环境等受众特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的关系研究。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对大学生群体的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作者:林立凡 工作单位:莆田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