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创新范文

时间:2023-04-03 00:0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创业创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创业创新

篇1

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在新时期既是一种新的执政理念,也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途径,还是提升浙江转变发展方式、继续使浙江走在前列的重大举措。创业创新是一项实践活动,创业创新贵在“创”。

要有想创的愿望。想不想创业创新对个人来说,是世界观、人生价值的体现;想不想创业创新对领导干部来讲,是事业心、责任心检验标准。做任何事情人的主观是起决定作用的。俗话说,事在人为。有了愿望就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克服种种困难,积极主动开展工作。实践证明,只要想创业,哪怕事情再小,也是有为;如果不想创业,哪怕事情再大,机会再好,也是一事无成。创新也是这样,一个人只有心里想创新渴望创新,才有进取心、责任心和事业心,才会有激情有动力,才会不断努力拼搏、奋斗。创业与创新又是密不可分的实践活动,如果一个人想创业,那他就会去想方设法创新,通过创新不断提升创业层次和质量,如果只创业不创新,因循守旧,小富即安,创业必将陷入困境,就更谈不上创大业了。

要有敢创的精神。创业也好,创新也罢,都是艰辛和曲折的过程,如果前怕狼后怕虎,束手束脚,没有一种敢创的精神,敢于人先,敢干、敢闯、敢冒,创业创新就是一句空话。一些成功者都有一条共同的经验体会,就是有一种敢创的精神,敢于人先,敢于突破一切落后的思想观念和传统习惯的束缚或,勇往直前地冲,不等不靠,找米下锅,借鸡生蛋,在挫折中崛起,在失败中奋斗,正是他们有这种敢于吃苦耐劳,敢冒风险,开拓进取、知难而进的拼搏精神,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当然讲敢创不是盲目蛮干,而是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思维观念,破除循规蹈矩、怕担风险、因循守旧的僵化思想,敢于吃苦耐劳,勇于探索挑战,善于抓住机遇,积极进取的一种人生精神态度。

要有创出特色的理念。创出特色既是一种科学的工作方法,也是一种成功之道。创业、创新、创特色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创业是基础,创新是手段,创特色是目标,只有创业,才有富民之源、致富之本;只有创新,才能与时俱进,永葆活力;只有创特色,才能彰显优势,永立不败之地。什么叫特色,特色就是个性、独特性、差异性。通俗理解一下也可以这么说:“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新,人新我全”,比人家高出一筹,比别人先走一步,走在别人的前面。没有特色就没有竞争力,没有特色就没有生命力。一个企业、一个地区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关键是要用足自身的优势,不断创造新的优势,创造出自身的特色来。创业离不开创新,创业更需要创特色,有了特色创业,业才能创大创强,才有竞争力,有特色创新,新才有新行新业才有生命力。

篇2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 驱动模型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045-02

美国在历次经济危机中快速恢复,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以MIT、斯坦福、哈佛为代表的大学一直在为老的企业创新以及新的企业创业提供不竭的动力。当前,我国经济正面临着痛苦的转型,能否成功地从能耗大、产出相对较低的工业经济转向绿色的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发展模式,其中的要点之一,也在于我们的大学教育是否可以持续支持企业的创新创业实践。

今天的高校大学生就是明天的企业从业者,新时期要求当代大学生必须创造性地发挥自身聪明才智,必须建立并培养与其所承担的历史使命相适应的创新创业能力体系。

一 创新与创业教育的概念

所谓创新,就是创造新的知识、发现新的规律、丰富科学知识的新体系,形成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新观念、新思想、新方法。创新教育,就是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的教育。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和境界,其终极目标是挖掘学生兴趣、开发学生潜能特质、促进创新思维发展,并产生强烈创新愿望的教育,其核心是培养高素质的创新人才。

创业是未明确的市场需求或未充分使用的资源或能力。它不同于有利可图的商业机会,其特点是发现甚至创造新的产品、服务或者商业模式实现价值,对于“产品、服务、原材料或组织方式”有极大的革新和促进效率的提高。不同于普通的商业活动,创业与创新有着密切的天然联系。

创业教育是指以培养学生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创业能力为目的的一种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活动,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和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具有同等地位的“第三本护照”。加强创业教育已经成为世界现代教育发展和改革的新趋势。

总之,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学生所学知识的基础之上,不断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树立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整体综合素质。

二 国内外现状

美国高校要求所有教学科目都要体现创业教育思想,所有教师都要传授与创业有关的内容,使当代大学生们潜移默化地培养出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基本素质。据统计,美国表现最优秀的50家高新技术公司有46%出自于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计划大赛。这些由创业计划大赛直接孵化出来的企业,有的在短短几年内就成长为年营业额数十亿美元的大公司。

当前国内大学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重重困境,发展非常缓慢。其主要表现为呼声很高,落地很少;急功近利多,长远眼光少;同质化多,特色化少。其主要问题归纳如下:

1.认识问题

高校对于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与偏差,因此定位存在一定问题。部分高校认为创业教育短期内能够培养大量企业家,是解决就业的直接途径,让学生盲目选择项目创业,忽视课程体系建设,忽视创新精神以及创业能力培养。

在实践上,有一些高校准备了大量的3D打印设施设备,有一些高校一提到创业就认为是开淘宝店或者干脆练摊,这在很大程度上误导了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大多数高校对于创新教育的认识也非常模糊。

2.目标导向问题

缺少实际的问题和目标导向,学生也难以确立自己的志向和职业定位,创新创业教育正逐步蜕变为非常传统的课程教育,创业大赛成为唯一的评价标准和指挥棒。虽然创业大赛在客观上对于激励学生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其判断标准是单一的、主观的,功利性太强,为了学分和名次、奖状,忽视自身能力素质提升,并且覆盖面太狭窄,很难对于千万大学生的志向和职业定位产生广泛影响,也谈不上训练多数学生的创新思维,指导学生日常的学习方向,对学生产生持续的动力。

3.环境问题

当下高等教育普遍不重视实践,实践能力薄弱,大学生能力与企业界需求存在较大距离,高校创新创业多是在课堂上传授创新创业相关知识,实践接触的机会太少。当下企业所面临的处境不能迅速地转化成大学生头脑中思考的材料,导致学生无业可创,无新可言。

校企合作很少,尽管部分大学生可以通过各种实习的机会进入企业,但是都是个体行为,并且是非常初级的技能学习阶段,很少能够接触到企业核心的业务和迫切的需求,非常缺乏将学生群体有机组织起来的创新创业机构如创新创业实习基地,无法与企业进行对等交流,大学生无处实践锻炼能力。

4.师资方面

创新创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师资建设不合理。一方面,高校中的老师本身就缺乏创新创业的相关知识,学校聘请对此方面有丰富经验的老师少之又少,过于追求高学历和科研水平,缺少企业实践管理经验和创业体验,因此授课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无法有实际操作的指导。聘请有丰富经历的企业家授课,也多是零散的个体行为,没有持续的共同目标和兴趣聚焦,一般很难长期合作。另一方面创业教育师资得到的认可不够,培训手段不完善,缺乏工作量认定等绩效考核机制。

三 校企融合创新创业的内在驱动力与激励机制

在业中创业,不接触现有的业,就无从创业;在旧中创新,不了解旧也就无所谓新,创新必先通晓旧。从这个角度,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外高校创业成功率可以达到20%,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与高校的密切联系。

让企业走进大学,在大学教育中扮演重要角色,直接让大学生接触到业界的实践,可以更好地部分解决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经费、环境支持。企业环境可以帮助大学生迅速定位,大大缩短大学生学习周期,充分发挥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本解决其学习动力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塑造创新创业素质。

青年人精力旺盛、思维活跃、敢于试错、没有经验包袱等创新优势往往是传统企业所需要的,创立于大学校园的微软、谷歌公司就创造了新的经济形态,孙正义、乔布斯也是在非常年轻的时候就开始创业。因此,在校大学生的创新优势可以成为传统企业实现转型的宝贵财富。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企业和在校大学生都有互相吸引的内在驱动力。而要让这两者的互动真正实现良性循环,必须有相应的渠道平台、激励机制以及制度保障。拿水力发电机来打比方,毕业前,可以把轮机比作高校大学生,水流比作企业;毕业后,可以把轮机比作企业,水流比作大学生,存在着密切的互相驱动的共生关系。

当前,在这种创新创业模型里,互相驱动关系建立之前,核心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外力的作用来激励企业走进高校,信任学生,从而启动整个驱动模型。本文提出,可以通过政府政策的方法来实现这种驱动模型的初始启动。如果把减税政策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结合起来,让积极与高校建立相关合作关系并且能够提供各种支持的企业得到更多的减税优惠,可以引导企业有序地实现转型的同时对于中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乃至高等教育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 对策分析

目前相对有效的措施是面向大学生的传统创业大赛,但是经费有限,获奖得到荣誉的是极少数,始终难以满足几千万在校大学生的需求。几千万大学生群体与几千万中小企业之间的多点联系,是一片广阔的可以大有作为的天地。只要真正关心青年人,信任青年人,给予青年人机会,一定会有成效。具体的建议对策如下:

1.认识层面

以创新教育为契机,深化对于创新创业的认识,应该从培养全体学生基本素质的高度,全面认识创新创业的基本内涵和主要任务,坚持以实践带动理论教学的方向,进而驱动高等教育整体进行改革。

2.环境氛围层面

吸引企业走进大学校园是校企融合创新创业理念的核心。建议政府结合当前的减税政策,以企业减税政策为主,吸引企业以多种形式多种层次走进校园,为大学生提供更多资讯、环境、课题乃至各种形式的资金支持。

以高校创业导师、创业大学生以及校外资源组成创业联盟,开展各种校内创业论坛、企业课题选拔大赛、校内创业大赛,以真实的企业需求取代以往的模拟环境氛围。

以课题和项目为中心,以学生团队为载体,学校层面成立兼职师资管理团队,提供企业跟踪、项目跟踪、专业指导、校企协调、法律服务等后勤支持。

以应用和服务经济发展为主要的导向,建立创新教育基金,从财政、企业、高校等多角度融资,提供覆盖面相对较广、小额资金的扶持,用来资助校企融合大学生课题或者项目。

3.制度建设层面

研究企业与大学生团队合作与考核机制,随着信任的不断深入,可以从业界资讯以及环境支持,招募学生加入企业参加实训,课题招标、直接投资学生创业团队等不同层次递进。细化工作量认定等师资考核激励机制,给予相关校内外师资充分的信任与尊重。

参考文献

[1]吴金秋.中国高校“融入式”创新创业教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张玉强.高职院校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实效性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1(5):100~102

篇3

英文名称: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南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南省长沙市

种:中文

本:16开

国际刊号:1008-8229

国内刊号:43-1503/G4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2010

期刊收录: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4

瑞典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被公认为全球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它以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为运行组织,协同建构创业课程、实践训练和创业活动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不仅在理论和实践上丰富了创新创业教育,而且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成效卓著。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运行组织和教育体系的建构经验,为我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提供了有益借鉴:我国高校应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

关键词:

创新创业教育;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业课程

1989年创新创业教育就被提到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高度,作为未来人应持有的“第三本教育护照”而受到关注。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将创新创业教育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推动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创业经济发展的根本在于改革高等教育制度,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相较于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尚处于探索阶段,起步晚,起点低,缺乏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培养体系。深入了解世界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进程,借鉴前沿实践经验是完善我国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瑞典虽然是欧洲“小国”,却因诺贝尔奖知名,更因其诞生世界知名科学家、影响深远的创新产品以及誉满全球的国际企业而闻名。位于瑞典首都的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卓有成效,被世界公认为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领先机构。自1998年创立到2013年的15年间,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累计开设了180多门课程,毕业生已达9500多人。仅2013年,就有2000多名学生参加了30多次课外活动。特别是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其校友中35%成为企业家,并且每位校友企业家拥有1.7个以上公司,另外,其19%的校友是公司董事会成员,每1.9个公司董事会成员中就会有一个校友。[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卓有成效的创新创业教育,有力地促进了斯德哥尔摩市创新创业文化的繁荣。从2007年到2013年,企业家数量从4.2%上升到8.3%,是世界上增长速度最快的,其中女性创业者增加速度高于男性。[2]

一、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背景

首先,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国家创新系统建立需求,培育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成长的土壤。上世纪90年代,瑞典将创业和创新作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而高度关注,并先后出台《创新瑞典》《瑞典成长与就业改革方案》《2007-2013年区域竞争力、创业精神与就业》等政策鼓励创业教育与活动。此外,瑞典还设立了国家层面的创新局(VINNOVA),代表政府作为构建创新体制的执行者,将大学、科研机构、产业之间联系起来,共同推进可持续研究。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时展和瑞典国家战略共同作用下的产物,其成立为创新创业教育的组织建构和体系设计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其次,瑞典发展创业型经济的需求,推动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加强与企业合作,突破“象牙塔”式封闭模式。创业型经济本质上是一种创业家经济,创业精神和创业活动是其核心生产要素,创新是其常态。[3]处于高等教育阶段的青年是创业的生力军,其所创办的中小企业作为创业型经济发展的源动力,不仅是“创造就业岗位的机器”,也是打赢21世纪这场全球经济战争的关键。[4]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重视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将人才培养过程与创业活动紧密结合,推动区域创业型经济发展。再次,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强化了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协同合作。知识生产方式的转变,使现代大学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其他创新主体也参与了知识的生产。这意味着,现代大学已无法在封闭的状态下,获取满足自身发展的全部资源,开放式的创新是其必然选择。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构建了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其成员学校涵盖当地5所大学,合作对象延伸至企业、科研院所、创业基金组织、全球大学等多元创新主体中,扩大了合作的基础和范围,促进了同质与异质组织间的互动。

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组织构成及特性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的目的不再单纯将利润最大化作为衡量标准,而是将组织的功能扩展并与其他主体产生交互作用,从而达到“突破式创新”或“渐进式创新”。[5]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在组织建构上突破了校校或校企之间单向固着的一般范式,由主要依赖组织内部资源进行高成本创新的“封闭创新模式”,转向强调不同场域、创新主体、创新要素之间动态协同的“开放创新模式”。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是一个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以5所成员大学为核心、16所世界知名大学为学术伙伴、4所跨国公司为战略伙伴、6个创业组织为合作伙伴。成员大学是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与重要依托,各大学特色如下:(1)瑞典皇家理工学院(KTH)是世界享有盛誉的理工科大学,承担着瑞典1/3的工程技术研究,瑞典1/3的工程师毕业于这所大学;(2)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SSE)是欧洲的顶尖商学院,亦是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评选机构,每年为管理咨询公司、企业财务领域、创投与私募基金、银行等机构培养高品质人才;(3)卡罗林斯卡学院(KI)是瑞典最大的医疗培训和研究中心,其诺贝尔委员会负责选出生理学或医学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承担了全国40%以上的医药类学术研究,在神经细胞、肿瘤研究等领域处于国际前沿地位;(4)斯德哥尔摩大学(SU)是瑞典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大学,在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和法律学4个学科领域开展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活动;(5)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Konstfack)专注于培养艺术、设计与手工艺领域的高水平人才。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成员大学作为组织运行的核心实体,拓展学术伙伴、战略伙伴、合作伙伴为组织有机构成。在组织管理上,其校长来自5所核心成员大学,董事会成员则来自5所大学和代表性产业领域,为其战略规划、科学决策以及协调管理提供了保障。[6]通过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的构建与运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实现了联盟内部的交流共享与外部的延伸拓展,促进了创新要素的流动与创新精神的渗透,并始终保持旺盛的创新活力。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特性。第一,内部组织的聚合性。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集聚区域内5所知名大学,校校协同实现各校间优势教育资源的互动共享。5所成员大学分别在校内设立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能力中心”,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校内组织机构和校外合作机构。瑞典皇家理工学院设有企业发展与创业部,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设有创业与商业创新中心,卡罗林斯卡学院设有生物创业部,斯德哥尔摩大学设有商学院,国立艺术与设计大学学院设有体验设计中心。第二,外部组织的延伸性。没有一个组织能在资源和相关技术方面占有完全优势,只有各组织间联合攻关,合力行动,才能在重大方面和关键领域取得成果。[7]大学与其他创新组织之间的协同合作,有利于资源共享与合理配置,分摊创新风险及技术转化成本,产生系统叠加的整体效应。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5所大学作为对外开放的基础平台,广泛地与政府、企业、咨询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建立紧密的伙伴关系。以其合作的跨国公司为例:IBM全球企业咨询服务部是全球最大的咨询机构,业务遍布160个国家和地区,在17个行业向客户提供精深的业务咨询和系统集成服务[8],为之提供各领域行业创新创业发展的新动向。Quattroporte是一家策略工作机构,综合社会学等多领域学科,通过趋势研究、概念发展、战略沟通和评价,创建市场图景和未来概念,为之提供各行各业未来发展动向与趋势信息。这些跨国公司掌握着全球信息数据与尖端科技,把握着全球未来创新发展的新动向,通过校企协同“强强联合”,促使人才培养保持国际前沿性和未来开创性。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康奈尔大学、加州伯克利分校等世界著名大学的学术伙伴关系,也为其把握创新创业教育的世界趋势提供了开放性渠道。第三,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性。现代大学已经不再是高深知识的“象牙塔”,也不再是知识生产领域中唯一的支配者,而知识本身也被看作是“民主的”。[9]知识创新主体的多元性,需要大学将单向知识输出的线路转变为与多元创新主体的双向互动,特别是校企协同关系的建立,使知识创新不再仅仅被认为是从大学基础研究到企业生产应用的单向线性过程,而是建立在多主体跨界协同创新基础上的非线性过程。[10]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世界著名高校、跨国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互动集中体现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课程、活动及训练中,不仅密切了大学同各创新主体的联系,而且有助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赋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敢于创造与引领未来的人才。

三、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创新创业是天生的,还是可以被教的?Drucker提出,创业者不是天生的,创业是一门学科,与其他学科一样是可以被教的。Gorman等指出,许多经验已经表明了创业的可教性,至少通过创业教育,学生的创业积极性受到了鼓励。[1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依托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联盟,协同多元创新主体共同设计课程体系,有力地促进了创新创业教育发展。

1.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课程体系。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课程体系以5所核心成员大学创新创业课程为主体,协同跨国公司、世界知名大学等主体共同设计和完善。课程不仅面向成员大学内部免费,而且招收非成员学校学生,前提是在瑞典各大学修满120个学分。[12]课程体系包括硕士课程和博士课程。硕士课程围绕创业过程、具体领域应用、实用创业技能主题,由核心课程、情境课程和技能课程模块构成,着眼于对创业过程的理论分析与实践操作。核心课程主要围绕企业创建过程中的4个阶段来设计,即“创建商业理念”、“商业模式创新”、“运行自己的公司”、“管理公司的成长发展”,让学生对创建企业的基本流程有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情境课程以某个具体领域如生命科学、生物技术等的创业为主题,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了解创新创业的关键环节和突出问题;技能课程旨在教会学生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实用技能,如“设计思维”课程旨在培养超越传统边界的创业精神,“初创企业谈判”课程旨在提供个性化和强大的日常谈判框架。相关课程由5所成员大学能力中心依据各校优势特色设定,各大学负责的课程,通常由其专任教师与跨国公司人员共同开设,从实践层面进行分析与指导。如“创建商业理念”核心课程,邀请Fyndiq公司联合创始人MicaeWidell,做“如何创建Fyndiq———从理念到55个雇员”演讲,分享建立公司过程中的成功因素和重要经验教训。[13]再如“趋势与未来思考”技能课程,与Quattroprote公司共同开设,将校内课程与企业短期课程相结合,议题有“未来城市生活”、“未来观察者与研究者”等,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提供有价值的战略性图景。[14]博士课程则将创业作为研究对象,以跨学科视角进行学术研究,挖掘创业的深层原因,探索未来创业导向和发展趋势。课程由6大模块议题构成———“创业学习:培育创业的自我”,“创业和性别”,“作为一个研究领域的创业”,“创业:当代主题”,“高科技创业”,“激发创业思维”。[2]课程研讨常常会邀请成功企业家,结合创业实践对相关主题发表看法或阐释他们对创新创业的新认识和理解。

2.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实践训练。为切实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开展周五1小时的简单研讨、周末为期2天的深入研讨和实践训练营等活动,促进在校生跨院校跨学科互动,并增加成功校友、创业者对在校生创新创业实践指导与训练。比如周末研讨会议题有“增长黑客”、“创新思维”、“用SCRUM解决问题”、“精益创业”等。研讨会为学生和校友、企业家搭建了校内校外联系、理论实践互促桥梁,为学生创新创业设计、创建和管理公司、融资、股权分配等实践操作奠定基础。此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还与协作伙伴共同组织主题训练营,为学生与创业者面对面互动交流提供机会,训练营项目有:“印度的设计思考”、“创业者的瑞典语”、“医疗创业DNA”、“纽约未来的流动性”等。[15]“印度的设计思考”训练营为期1周,与印度国家设计学院的学生在印度用后现代主义的设计思维,共同解决印度艾哈迈达巴德社区面临的5个真实挑战。“创业者的瑞典语”训练营是为期1月的商务语言训练营,旨在使国际学生能够掌握瑞典商业术语,并在瑞典创业情境、商务场合正确运用瑞典语对话。“医疗创业DNA”训练营,联合明尼苏达大学卡尔森管理学院在斯德哥尔摩市举办。除双方学生外,还邀请与卡罗林斯卡学院有合作关系的医疗技术公司现场指导,使参与学生从全球医疗行业发展视角评估医疗技术与服务发展。“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联合帕森设计学院在纽约举办,学生们参与训练营前后的表现,将得到该领域国际教师和学术成员、领先跨国公司等不同群体的指导和支持。训练营机会虽然较少,但这种无边界多元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未来创新创业的把控能力。如“纽约未来的流动性”训练营,福特公司GarryGolden受邀参加,提出未来交通的创新转变,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改变社会规范,从驾驶员时代转向“指挥”时代。[16]

3.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的创业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通过创业日活动、创业家及成功校友反哺活动与创业竞赛,着力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文化氛围。一是创业日活动。创业日(start-upday)由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始,现已发展成斯德哥尔摩最大的创业者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与众多跨国公司、投资人和创业家保持着良好的战略合作关系,创业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业家、国际投资者和媒体代表等1000多人参加。[17]5所成员大学在各校内开展“创业日”分会活动,邀请大型跨国公司的总监、成功创业家、能力中心管理者等分享创新创业故事,让学生学会如何赢得投资者与合作者的支持。二是创业家及成功校友的反哺活动。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不仅培养了大批优秀创业家,而且与校友保持着密切联系。校友通过个人创业经验分享、服务平台建设等方式反哺支持创新创业教育。校友创业经验分享通过两种方式来进行:将校友在竞赛、创业中的成功经验作为校园新闻及时;成功校友主题讲座,向在校生分享创办企业过程中的成功经验及教训。服务平台建设的典型代表是ErikByrenius,为回馈创业群体而创立StartupDocs网站。该网站为创业公司提供免费模板,包括标准化术语表、股东协议、股票选择指南等,帮助创业者提高公司经营与管理效率。[18]三是创业竞赛。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每年会有学生或团队参加创业竞赛。参赛不仅可以检验创业技能,获得奖金,而且能够赢得媒体关注和风险投资机会。国际商务计划大赛由北欧国家联合举办,得胜者有机会参加欧洲决赛,而欧洲决赛赢家将有机会参加在美国举办的全球商务计划大赛。产品理念比赛是一种早期技术商业化计划比赛,包含ICT、能源和生命科学3个主题,成员大学本科生和博士生均可择一参加。除了这两项国际比赛之外,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参加的比赛还有创业杯、Excitera和种子营。[19]创业杯是瑞典最大最好的商业计划竞赛,因其反馈程序而闻名;Excitera是为斯德哥尔摩具有创业想法的学生和组织提供的一系列比赛和挑战;种子营作为微种子基金投资创业公司,适合技术创业公司参加竞赛。

四、结论与启示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指导战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创新创业逻辑正向组织生活的各个角落渗透。培育创新创业精神,提升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推进的重要基石。尽管我国与瑞典国情存在差距,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上却具有共通性,能为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提供重要借鉴。

1.建构创新创业教育的开放式联盟组织。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不是简单的就业或创业培训,而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的深层组织变革。我国创业教育的开展以1998年清华大学首届校园创业计划大赛为标志,但比赛形式缺乏体系规范与合理建构。此后,我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主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比赛、创业培训、创客空间和科技园等方式进行,没有形成区域大学的联盟化组织,与企业的协同育人也主要是学生的实习见习,学生对真实的创业流程及创业过程中的关键环节与难题,缺乏必要的认识与实践。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以校校协同为核心的开放式创新联盟组织设计,是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组织保障,为跨学科学生提供了互动与实践的良好平台。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急需秉持开放式创新的范式,在强化区域大学协同育人的同时,整合共享各大学与多个行业企业、国内外其他著名大学的伙伴关系,共同建构起以区域各大学联合为主体,多行业企业、国内外著名大学为有机构成的开放式联盟组织,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集聚优质社会资源。

2.设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用课程体系。青年最能适应新经济的发展并接受新文化熏陶,是最具创业激情的一代人,同时拥有创业的最佳时期。大学期间接受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理论,实践创新创业是保障创业成功的必要条件。2002年以来,我国选择9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进行实践探索,虽然形成了一定的创业模式,但是创业教育一直以来多以选修课或者讲座的形式游离于高校正规教育之外。同时,配套师资大多缺乏创业经历与体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创业理论与实践难以结合。而斯德哥尔摩创业学院创新创业教育的成功实践,得益于其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实用课程体系遵循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课程讲授与创业家指导相结合,创业基本流程与实践问题分析、实训应用相结合,产业现状分析与未来趋势预测相结合等基本原则。我国急需创新创业人才来驱动创新发展的现状,倒逼大学将创新创业教育提上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议程。借鉴国外前沿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的建设经验,对设计符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3.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训练。创新创业教育不单是为解决就业问题,更是为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培养“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创新创业过程中必然会遇到一系列现实问题,只有加强实践训练,掌握好商业融资、谈判、法律事务、趋势研判等创业实践技能,才能提升个人创业能力,在变革时代中保障创业成功,只有更加注重丰富企业实习、基地实训,创业竞赛等多种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扎实实践训练、提升创业能力,才能真正培养出国家所需的创新创业人才,繁荣我国“小企业‘铺天盖地’、大企业‘顶天立地’”的发展格局。

作者:郎永杰 张冠蓉 李培凤 单位:山西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

参考文献:

[3]李政.创业型经济:内在机理与发展策略[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40-41.

[4]拉里•法蕾尔.创业时代———唤醒个人、企业和国家的创业精神[M].李政,杨晓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152.

篇5

每当谈论创业,不少人会自觉不自觉地谈到创新。按照熊彼特的说法,创新即构建一个新的生产函数。其实,创业也是构建一个新的函数;在这个函数里,“建立新组织”这一变量的作用,不可轻视,甚至可能更大。因此,我们认为,创业的本质是创新。甚至在某些时候,一些创新唯有以创业的形式来实施才可能实现。因此,创业便是创新的实现方式之一。在某些时候,如果没有创业,就不可能有后续一轮又一轮的创新。乔布斯有不少创新,但如果没有Apple公司的建立,也就不可能有Apple公司后续的一系列创新。

市场商机不等于创业机会

谈创业,圈内人都会想起狄蒙斯模型(见图1)。该模型至少有三个致命缺陷:一是把一般性商机直接理解为创业机会;二是忽视“市场回应”在创业中的至关重要性;三是忽视“机会诱发型创业”与“创意推动型创业”循环的逻辑差异性(见图5)。

客观地看,即便有某种细分市场商机,也只有四类因素同时出现时,这才构成“创业机会”:

细分市场出现商机或潜在的商机,而且开发这种商机所对应的市场需求在起步之初只需要“轻资产、小团队”。需要“重资产、大团队”的商机,既不是创业者所能为的,这样的商机多数会引来大企业与创业者争食,最后“败下阵”的只能是新创企业。

相应于细分市场中的商机,创业者能够开发出多个“创意”,且通过多次“试错”,能有适当的“创意”与细分市场上的特定商机“相匹配”。

创业者能够找到并获得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客户所需要的“价值”的“相关资源”。否则,创业就成为“无米之炊”。特别是要能够获得实现价值创造所需的“替代性低的资源”。

创业者要能发现并吸引到愿意与自己一起为目标客户创造并传递价值的有整体行动力的团队。否则,创业者无法将美好的创意变为客户乐于接受的价值。

理性地看,适当的创业机会是由细分市场商机、创业者的适当创意、可得的必备资源、有整体行动力的团队四个要素共同构成的。如果缺少后面三个要素,任何细分市场上的商机,都不能构成创业者所希望的创业机会(如图2)。

而且,创业者最好在细分市场的“机会窗口”敞开时起步创业(如图3),这才有可能增加创业成功的可能性。因为“机会窗口”敞开时,市场才可能给予新创企业以较大的成长空间。

“机会诱发型创业”与“创意推动型创业”

创业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但对创业进行适当分类,有利于强化创业者对创业过程的把握。创业者一开始就意识到自己的创业活动属于哪类创业,非常必要。

时下有人根据创业的动因,将创业分之为“求生型创业、机会型创业、兴趣型创业”。其实,这一分类并无研究与实践价值。求生型创业是“生存不成而被迫创业,从而得以生存”;机会型创业是“遇到适合自己的细分市场商机而创业,从而得以更好地生存”;兴趣型创业是“以创业为兴趣,视创业为最佳的生存方式”。这种分类最终只不过是说“创业都是生存型的”。

还有人根据创业的组织形式,将创业分之为“独立创业、加盟创业、内部创业”。独立创业指自己创办企业,开始自己的盈利性努力;加盟创业是借助他人既有的商业平台而开始自己的盈利性努力;内部创业即公司创业,即借助公司现有平台,以创业的机制为公司开发新的业务。这种分类有助于揭示三类创业的规律差异,但却没有能揭示三类创业方式共有的特点。

创业是一项高度动态性的商业活动。从创业过程来把握创业分类,是最有助于提高创业者动态能力的。因此,我们可以基于创业的逻辑起点,将创业分为“机会诱发型创业”和“创意推动型创业”。这两类创业的内涵有着较大的差异(如图4)。当然,创业的三种分类方法还存在交叉性联系。

理性地看,“机会诱发型创业”的基本逻辑是“细分市场出现商机创业者构思并选择可与之匹配的相关创意寻获资源并实施创意开发市场并获得市场回应”。“创意推动型创业”的基本逻辑是“创业者构思相关创意在细分市场发现可与之匹配的商机寻获资源并实施创意开发市场并获得市场回应”(见图5)。

“机会诱发型创业”与“创意推动型创业”的逻辑环节是高度相似的,二者都要经历“商机、创意、实施、市场”四个环节。二者的差异,首先在于前者是“商机创意”,后者是“创意商机”。其次是在“机会诱发型创业”中,“商机”是单一的,是创业的逻辑起点,创业者需要开发多个创意,仅当其中存在能与特定商机相匹配的创意时,创业者的努力才可能继续下去;而在“创意推动型创业”之中,“创意”是单一的,是创业的逻辑起点,创业者需要寻找多个细分市场,仅当存在能与特定的创意相匹配的商机时,创业者的努力才可能持续下去。

既然“机会诱发型创业”与“创意推动型创业”,都要经历“商机创意或创意商机、实施市场”四个环节,则创业者就需要致力于“分析细分市场之商机构思能够为目标客户创造价值的创意、以有效的商业模式将创意转化为客户愿意接受的价值开发市场并根据市场回应程度对创业做出调整”。

缺少创新的创业难以存续与成长

中国早已从改革开放初的“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创业者所进入的市场都会有一定程度的竞争。而且一个创业团队能够想到的,其他创业者甚至现有企业的经理人也会想到,因此创业者遇到竞争是必然的。在市场竞争中,缺少创新的创业,是难以存续与成长的。

如果审视那些“成功的创业者”,比如柳传志、任正非、李彦宏、马云、江南春等,哪一个不是“创新基础上的创业者”呢?谈到创新,不少人仅仅理解为产品和工艺创新。实际上,在创业中,产品、工艺、商业模式、组织架构、激励机制、客户关系管理、企业成长模式等方面的创新,都是十分重要的。创业者根据自己的创业特点,为创业注入创新因素,就有可能产生有别于他人的特点,从而可能在同行中鹤立鸡群,进而赢得某些方面的竞争优势。

其中,商业模式创新极为重要,因为它关系到创业者能否有效地将自己的创意转变为客户所需要的价值。所谓创业的商业模式,即将创业者创意转变为目标客户愿意接受的价值的逻辑化的商业方式与方法。不同的商业模式体现着特定商业交易中利益相关者相异的交易关系,既决定着目标客户从创业者手中得到什么,也决定着创业者从特定的创业活动中可以得到什么。故正如管理思想大师德鲁克所言:“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尽管德鲁克这一观点有些偏执,但由此足见商业模式对于创业成败的重要性。

创业的商业模式通常涉及创业者的创意价值、内部结构、外部关系、营销战略、盈利途径、利润屏障等六个要素。创业者能否通过自己的创意为客户创造并提供有价值的商品和服务,最为根本地决定着创业的成败,而其他五个要素则是支撑并服务于创意价值的支撑性因素(如图6)。

在创业的商业循环中,“市场回应”也至关重要,它关系到创新、创意和创业是否被市场接受。以“机会诱发型创业”为例,新创企业给市场推出自认为“有客户价值和竞争力的产品”之后,通常市场可能给出三种不同的回应:

市场回应达到创业者所期望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只需沿既有路径往前走。

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回应,但没有达到创业者所期望的程度。在这种状况下,创业者可能需要调整创业的商业模式甚至产品。

市场全然没有回应。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需要调整自己的产品,甚至需要寻找新的细分市场机会。

当然,新创企业借创新而创业,还需要重视“市场利益的自我保护机制”,即重视通过以下途径来保护自己可能形成的市场利益:产品和业务的独特性;技术专利或软件版权的基础性;对核心资源的控制能力;提高新技术的研发门槛;迅速降低制造成本、扩大产销;尽可能地锁定目标客户。

有效的核心团队应是一种钻石结构

著名战略学家迈克尔・波特认为,当企业的组织结构呈钻石结构时,这个企业就会有强大的竞争力。就创业而言,创业的核心团队在职能履行上也应是一种“钻石结构”(如图7):

目标客户掌控者。由此新创企业才能有首批客户,进而使新创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能够得到市场的持续回应。

商业模式掌控者。由此以确保新创企业所构想的商业模式得以有效的实施。

价值链和网络掌控者。他们只有协调并有效掌控企业内部价值链和外部价值网络的运行,才有助于新创企业为目标客户有效地创造并传递价值。

理念与战略掌控者。他应是新创企业的掌舵者,为新创企业掌握企业运行和成长的理念、方向及战略。

创业的领头人也需要注意,只有具备以下特点的人,才适合进入核心团队:

四有,即有激情、有恒志、有经验、有社会资本;

三敢,即敢于担当责任、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

三善,即善于与人沟通,善于交朋友,善于解决困难;

三特,即思想特活跃、思路特独特、处事特灵活。

相反,具有以下特点的人不适合进入核心团队:

只会说“是”。这种人不会有什么创造性,也不会主动而为;

做事缺少灵活。这类人应付不了创业中会遇到的多变的环境;

感情用事。他们多数不能理性行事,甚至会使团队内部或与外部的关系陷入尴尬;

篇6

据了解,《方案》中明确:“百人计划”以企业为主体,引进对象锁定为郴州市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采取“引进―申报―评审”的模式确定入选对象,且入选条件比以往更加严格:创新人才要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或副高以上职称,引进后连续为企业服务不少于5年、每年在郴工作时间不少于9个月。同时,还要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在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从事重大项目、关键技术或新兴学科研究工作,或在国内外知名企业、大型中介机构担任中高级管理或技术职务2年以上,精通相关领域业务和国际规则;具备较强科技创新能力,其研究专业符合该市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学术、技术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该《方案》同时明确:创业人才要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并同时具备3项条件。一是带技术、带项目、带资金来郴州创(领)办各类企业,或与郴州企业合作开展项目开发,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先进、有广阔市场前景,符合郴州产业发展方向并能实施产业化;二是有创新创业工作经验,或曾在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研究机构)担任过中高层管理职务;三是自有资金(含可以用货币评估并可依法转让的知识产权等技术入股)和跟进的风险投资占创业投资的30%以上,且本人投入的实际资金在100万元以上。

《方案》规定:入选“百人计划”的创新创业人才,在享受现有人才优惠政策的基础上,还享受创新创业补助、场地补贴、引导扶持等专项政策支持,其中对创新人才,参照用人企业提供的科研经费1:1的比例给予资助,资助金额最高可达100万元。对创业人才,视其创(领)办企业的投资规模和市场潜力,最高可给予100万元的创业资金资助;创业启动资金不足的,最高可申请500万元的担保贴息贷款。另外,在项目用地、推荐申报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参加评选表彰、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将给予重点支持。

篇7

创业领导力的研究有两个主要方向:战略管理和领导学。前者由R. Duane Ireland等学者于1999年提出,强调领导对于环境和资源的管理、发觉、创新能力,后者认为创业领导力是与魅力型领导、变革型领导力等同类型的综合领导力模式,是基于领导对组织、下属的一系列创业行为和特质的协同结果,Vipin Gupta等学者致力于该方向,并于2004年提出了关于创业领导力的跨文化概念构架。

创业型领导力的创新更强调领导者对大环境的感知以及与下属、组织的协同。在创业过程中,领导者如何实现创业型领导力的三个创新,或许本文的主角――黄代放和他创办的泰豪集团能为我们指明方向。

创业初始期:技术+服务――环境权变

1981年,18岁的黄代放考入清华大学汽车系,开始了他背井离乡的大学生涯。大二正是同学们享受大学生活的开始,而此时黄代放除了认真学习以外,更多地聚焦于对自己未来的思考。在那个年代的中国,大学毕业后工作都是国家分配,摆在他面前的无外乎三条路:从事公务和事业单位工作,俗称“当官”;继续留校深造,从事高校教职;进入国企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在爱玩桥牌的他看来,选择并不是一件随意和容易的事情:

“完全靠运气抓一手牌,并且随便出一张,这不是我的决策思维方式。应该是根据自己手上的牌,再根据恰当的才能,即使是烂牌也要出,这样对你来说,损失最小,或者说成功的概率最高。”

根据自己的“桥牌思维”,他做出了选择:

“父母亲是很希望我踏入仕途的,但是像我们这种农村出来的孩子,没有太多的资源和背景是很难的;而继续深造,我的外语不是很好,所以做一个知名学者的概率也不高。也就是说,这两个方向都要碰运气,所以我选择了去国企。”

大五的时候,他争取到了南昌一家国有大型摩托车厂的实习机会,并在此完成了毕业设计。但是在实习过程中,他感受到了国企陈旧而呆板的机制,认为自己没有机会在其中充分发挥才能,所以在还没有毕业的时候,他根据大环境进一步调整了职业规划:毕业以后先工作三年,然后下海。

1986年7月,刚刚毕业的黄代放被分配回到家乡江西,进入南昌市工业研究院任技术员。趁着国家改革鼓励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他于1988年下海成立清华科技开发部,随后又与几个同事合作,创办江西清华有限责任公司(泰豪集团的前身)。受到联想公司和四通公司的影响,他决定进入计算机和通讯技术领域,同年推出了基于PC1500计算机开发的县级水电站群水库优化调度软件包,并举办学习班面向全国推广。之后公司集中力量围绕电力产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展开业务,不仅开发计算机软件,还提供系统集成服务和周边相关产品设备的销售,形成了“技术+服务”的经营模式。到1995年,江西清华已经成为了江西最有影响力的IT企业。

工科出身的黄代放不仅要思考技术问题,更关注公司本身的运营和管理,对于外界一点点商机都绝不放过:

“……我们是真正的仙人掌型企业,就是那种基本上没有任何资源,只要有一点点水分,凭借自己的努力就能活下来的企业……我从大学时代就树立了目标,要做一个懂技术的管理者。”

聚沙成塔,涓滴成河,到1996年公司已经拥有300多名正式员工,而黄代放心里正谋划着更大的目标。

创业成长期:技术+资本――团队沟通

虽然这时的江西清华已经成为江西省顶尖的IT公司,但是黄代放并不满足:

“我1988年的目标就是,像联想、世通学习,做江西最好的IT公司,这个对我来讲已经实现了,那我的目标需要调整,所以说从1993年开始,我们的团队还要继续前行,对于我本人来讲,我就要考虑下一个(目标)。”

要走向中国乃至世界的前列,上市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他创业之路的下一个站点。在那个年代,仅靠电力产业的相关服务是远远达不到上市公司的资本和资产要求的,所以就意味着江西清华必须要有自己的实业产品乃至自主品牌。根据自己深入思考和多年经验,黄代放认为和IT技术接口的产品,最有潜力的是军工产业,所以1996年3月江西清华的产业型公司“江西清华泰豪电器有限公司”成立。“泰豪”正式作为公司产品品牌,在成立后的两年内收购了江西的两家老牌国有军工企业:江西无线电厂(713厂)和三波电机总厂,从此泰豪开始跨入了电气和军用电子通讯领域。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推动“泰豪”品牌的高科技定位,1996年泰豪开始计划建设科技园区,从1997年到1999年黄代放带队完成了征地、对外考察、建设等一系列工作,于2000年建成启用――“清华(南昌)高科技工业园”。

这段时间里最紧张的当属上市之前的融资过程。最初黄代放纳入五个股东,分别是江西清华、南昌通源实业总公司、南昌高新、江西无线电厂和中外合资的江西景华九伊电子有限公司。江西清华是主要股东,其他四个股东分别属于电力公司、国有投资公司、江西清华全资子公司、中外合资公司。选取它们的理由是:

“第一我要考虑将来跟电力系统结合的产业,比如配电、电力设备,所以我就找了电力公司来投资,然后考虑到政策支持,找了高新开发区的投资公司,考虑到生产,用无线电厂的场地来投资,最后还有管理机制的改善,找了合资企业。”

但是上市之前,资本依然是公司发展的最大瓶颈,凭借着早年加入的清华大学企业集团成员身份(也是当时唯一非清华校办企业),黄代放果断让出部分股权,引入清华同方作为第一大股东,调整并扩大了注册资本至1.9亿元。最终,2002年7月3日泰豪电器更名为“泰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这也是江西省第一家挂牌上市的民营企业。

公司规模不断扩大,对于人力资源的要求不断提高,首先体现在对高层管理团队的需求。面对一个全新的泰豪集团,黄代放分别从三个途径充实高管团队:1、创业初期的单位同事以及合作伙伴,如现任集团董事会副主席,CEO李华,集团执行董事涂彦彬,执行董事李春生;2、收购企业原管理层,如执行董事邹映明,执行董事毛勇;3、通过招聘培养的“新鲜血液”,如泰豪科技总裁,集团执行董事杨剑。对于他们六人,工作中的黄代放不仅是他们的上司,更是整个团队的沟通枢纽。

根据Henry Minzberg的管理角色理论,管理者扮演着三种角色: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

“人际角色”是指领导代表着整个团队,与团队成员一起为了组织目标而努力并在团队内部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价值观:

“当企业面临关键的决策时,黄总经常半夜两三点打电话叫我们去办公室讨论,他自己肯定是一直在办公室……而且只要是谈到公司的事,永远充满了激情和力量。”

“……不管我们发生什么样的冲突,我始终没有觉得黄总利用公司的资源为他自己考虑事情。我一直比较认同他个人的道路和职业操守。如果是当头的人,企业做这么大了,事事都为自己考虑,可能离心离德的事会发生,但是他从来没有。一些资源分配,包括在利益方面,他非常坦荡并且愿意和大家分享。尽管我们有不同的意见,但是这一点是让我很钦佩的。”

“泰豪文化的核心就是‘个人的成功在于承担责任的实现,人生的价值在于不断地承担责任’,我觉得它就是说你每个时期承担不同的责任的时候,你才有相应的位置,才能获得相应的待遇。”

“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是指领导在平时工作中持续关注团队内外环境以获取有用信息,与团队成员建立良好的沟通反馈机制,处理组织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冲突和问题:

“黄总提倡监督机制,他说咱们泰豪办公场所每个地方的玻璃都是透明的,让大家都彼此知道。环境本身就给你这种透明的感觉。”

“一旦我们讨论某个投资到最后决策时,他必须要求你汇报出一个详细的方案、一个精准的反馈……你要想跟他沟通,你要有理有据,你不能泛泛地谈,说这种他肯定就会急了。”

“在一次对外贸易中,因为对方国家的政治原因,客户单方面撕毁合同,由于涉及金额特别大,我们整个团队的压力也很大,黄总知道后他第一句话先问损失多大,第二句话问还有别的方法吗,能不能转卖或者跟客户沟通,第三句话就是买卖不行能不能转投资,跟他再汇报时他反过来安慰我,既然事情已经发生,首先你不要压力太大,而且你已经做了这方面的努力,你只能接受它,你更多想怎么把这批设备处理掉,即使处理不掉,对泰豪也不会产生致命的打击,我们也扛得住。”

正是有效的团队沟通以及恰当的团队角色扮演,黄代放组建了一个高效、干练、负责的高管团队,他们领导着泰豪于2004年、2005年兼并了生产军用车载电源系统产品的湖南衡阳四机总厂,生产军用雷达系列产品的长春宇光电子总厂,以及南昌本地为军用行业生产小型发电机组的南昌微型电机厂,并与ABB公司合作开展海外电力业务,成功地完成了吸收资本到运作资本的过程,形成了以计算机及软件,发电机及电源、智能建筑及电器等为中心的多个支柱产业,至此公司逐渐从江西省走出来成为了“中国的泰豪”。

创业开拓期:技术+品牌――学习型组织

“中国的泰豪,世界的泰豪”是黄代放提出的企业愿景,但是从创业开始他心中就有一个隐忧:相对于东部一线省市,江西经济社会基础设施等各方面相对落后,没法吸引和留住外来人才,更严重的是由于当地社会文化和风气的影响,作为员工主体的江西本地人思想较为禁锢,理想的企业文化难以建立,严重制约了企业的下一步发展。趁着泰豪集团在全中国进行产业规划和布局,他决心由内而外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为加快形成企业文化和提升员工创新性思考能力,1999年,公司全面实行名为“我与公司”的工作学习机制,具体实施办法为“40+2”:即要求公司所有在岗员工每周工作40小时、集体学习2小时。公司董事局确定每年的学习主题和具体内容。集体学习形式为各单位的所有在岗员工每10~20人组成一个学习小组,部门经理办公室成员担任组长,班组负责人担任副组长。公司每月还编辑印刷内部“教材”《泰豪人》供参考和讨论,其内容主要是编辑部精选的社会热点文章和管理案例。之后每年8月份,人力资源部会组织所有在岗员工对该年学习内容进行闭卷限时考试,被称为“泰豪的高考”,成绩与个人绩效挂钩。黄代放本人也会参加并为每年选出的成绩优异者颁发“十佳员工”称号和一定的物质鼓励,考试内容涉及本年度的社会重要热点和新闻、公司文化以及有关管理和创新的思考。

同时进行的还有产学研合作、管理人员的培训、招聘和接班人的培养,2004年集团成立泰豪北京科技园,高管团队和产品研发机构全部搬迁入驻其中并与清华大学等北京高校合作成立研究中心,实现产学研的结合。每年公司会选派高、中层管理人员到合作高校读EMBA、MBA接受理论和实践的再学习,并且还会从毕业生中招聘优秀人才。最重要的是,黄代放采取了一种独特的方式选拔“接班人”:通过“民主选举”的形式来确定上市公司总裁的人选。泰豪科技现任总裁杨剑就是第一任“民选总裁”:

“2013年4月份的时候,黄总推出了一个政策,叫上市公司的总裁选举,就是以我们集团的26个董事局董事(除去上一任董事局董事),以及年收入在1个亿,利税在1千万以上的合作单位负责人――我们内部叫做“核心核算单位”,作为备选人,然后由整个集团的员工进行投票,一个员工可以投5个备选人。规则是一共三轮投票。如果你第一轮得票数过三分之二,有且只有你一个人,那就自然当选;如果有多个人都过了三分之二的就要进入第二轮:一个月以后再选,在这一个月期间,候选人必须就集团发展战略进行总结和预测,在公司的战略研讨会上对其他高层进行汇报,由他们进行评价……我是第一轮当选的,一不小心就被选上了……之后还把上市公司的总部迁往上海,实现了相对于集团的独立运营……”

此后,企业文化通过公司内部的学习活动在员工中建立和传播,公司管理人员的培训和招聘形成良性循环,而公司的高层领导更是受到了上下一致的认可,泰豪整体运营状况更上一层楼。

针对江西本地相对禁锢的思想和社会风气,2001年,泰豪联合江西日报社举行了首届“泰豪论坛”,论坛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就江西的现代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分析,如2001年首届论坛主题“江西,真的是2053吗?”,围绕中国社科院预测江西是否能在2053年实现全面现代化;2011年论坛十周年主题“思想大解放,发展新跨越”,围绕江西十年来在中部六省中经济增幅最快的背景下如何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2015年论坛主题“书香赣鄱:在学习中崛起”,强调了在互联网背景下全民保持学习和阅读的重要性。历届论坛都引起了强烈反响,论坛通过讨论典型事件引发江西各界的学习和思考,从而使得大家的观念发生转变,实现信息交流和思想解放,直至今日“泰豪论坛”已经成为江西省本地文化、媒体活动的知名品牌。

为了支持泰豪快速发展的技术人员需求,也为了扩大企业品牌的综合影响,黄代放决定成立泰豪的“子弟兵基地”:

“这些学生,就在泰豪,相当于泰豪IT需要什么人,我就上什么课,你实训、实习、就业都有。”

2002年教育部批示成立国家示范性软件学院,泰豪集团与南昌大学展开了合作,成立南昌大学泰豪软件学院。但是由于一些制度原因和人动,合作成效并不显著且在2005年就结束了。于是公司决定成立自己的学校,学历层次定位在高职,发放大专文凭。但是在之后的探索过程中,黄代放发现由于高校纷纷响应政策号召成立软件学院,学生们可能更愿意选择名气相对较响、学历层次相对较高的本科院校,再成立软件职业学院会面临着巨大的招生压力,那么如何才能保持IT技术的内核但是又开辟出不同的招生甚至是产业领域呢?那时候正值国产动画《喜羊羊与灰太狼》热播,国产原创动漫、游戏开发方兴未艾,敏感的黄代放意识到这就是学校乃至公司的下一步发展方向!2008年江西泰豪动漫职业学院成立,下辖新媒体艺术分院、国际动画分院、游戏软件分院、智能工程分院等教学单位,同时配套落实的还有江西泰豪动漫有限公司、南昌泰豪动漫产业园。配备的教师均为“双师型老师”,也就是说授课的老师必须有并且正在从事实践项目经验,甚至就算你不善言辞,教学能力很差,但只要你是一名很优秀的动画制作人员,学院会专门为你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能力培训,反之如果你没有制作能力或经验,就一定不能成为学院老师。加上2011年成立的泰豪游戏公司、2012年投资中盛音乐公司,动漫、游戏、音乐三足鼎立托起了泰豪集团的新一个产业:文化创意。

根据陈国权等学者提出的学习型组织的过程模型:“发现、发明、选择、执行、推广、反馈、知识库”。发现是指企业需要建立各种检测手段以发现环境的变化――公司布局的调整,尤其是将北京和上海作为集团研发和上市公司的中心,体现了泰豪希望在中国的政治、科研和经济中心第一时间感受到环境的变化;发明是指企业需要发展新的产品、服务以及管理方法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动漫、游戏、音乐等文创产品的开发说明了此领域的创新;选择是指建立有效的选拔机制――体现为上市公司总裁的“民主选举”;执行是指新的方案和观点必须有效地实施――实际上泰豪集团在建立自己的专业学校时几经转折,最后成功靠的就是强大的执行力,这与之前构建的高效团队也密切相关;推广和反馈是指:学习需要从个人一直扩散到组织层面,之后形成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有效的目标反馈才能使得知识有效传播――从公司高管团队(MBA、EMBA),到公司整体员工(企业文化学习、考试)再到社会层面的学习(泰豪论坛),各类知识和文化得到了有效的传播和反馈;知识库指的是组织需要一个储存、管理、创新知识的机制――泰豪动漫学院等正规教育机构就是最好的证明,泰豪集团至此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学习型组织和组织学习过程。

尾声

黄代放对于自己的人生和职业的思考形成了他对大环境的敏锐感知,在技术的基础上添加了服务元素,使之度过艰难的创业初始期;在团队中有效的沟通和角色扮演实现了他与下属之间的协调和配合,引入外界资本和上市让泰豪发生跨越式成长;建立学习型组织使得企业文化、社会氛围、品牌影响协同发展,树立品牌造就了创业企业的多元化开拓,这就是黄代放领导泰豪集团走过的创新之路。

在对黄代放的采访中,当我们问到最后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创业的前辈,您想对现在正在创业或想创业的年轻人说什么?”瘦削斯文的他抬手扶了扶眼镜:“我们那个时候管创业叫下海,下海得有三个条件,第一你会游泳,第二你会抓鱼吃,第三会抓别人的鱼给别人吃。”做到前两者保证企业能够生存,做到第三点才能发展壮大。

篇8

福建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泉州园)地处“东亚文化之都”泉州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丰泽区,其前身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发建设的老旧工业区。近年来,随着泉州行政中心东迁,中心城区东进步伐加快,丰泽区委、区政府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主动把握城市化的大趋势,及时出台产业“优二进三”政策,以老旧工业区改造为抓手,大力推进城市产业转型升级。2010年,以领SHOW天地为核心区域启动成州工业区的改造建设,推动片区业态由工业小作坊为主的传统工业向广告文化创意为主的现代服务业转变。工商部门立足实际、对接政策,成立专门机构,抽调得力干部进驻园区具体指导,为创建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作出突出贡献,使老旧厂房焕发了新的生命与活力。2012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亲临园区视察,高度赞许,称之为“旧厂房开辟新天地”。

一、速度快、效益好

福建海西国家广告产业园区(泉州园)总规划范围约1050亩,其中,规划改造老旧工业厂房175幢,占地约630亩,以坪山路为界分东、西两个区。目前,西区已基本完成改造的核心区域占地187亩,厂房37幢,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已有220多家广告企业和广告配套企业入驻,吸引5200多名以80、90后为主的,其中不乏海外学成回归的年轻创意人才在此创业就业。园区改造建设从2010年提出构想开始,经历立项审批、规划设计、租楼搬厂、改造建设、意向招商等大量复杂的前期工作,到2011年底正式开园运营,短短两年,废旧老工业区实现华丽转身;开园后经历两年多运营发展,先后获评市级广告文创产业园区、省级广告产业园区、国家广告产业试点园区,2014年4月正式获颁为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实现园区快速成长,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主要体现为“五个满意”。

企业满意。园区老企业通过旧厂房改造,实现产业转型,增加资产收益。入园企业通过入驻专业园区、加入产业联盟,有效整合上下游企业,实现产业协同,快速发展壮大。园区已成功培育孵化皇品微电影等3家文创企业,在海交所成功挂牌;预计今年内,将有1家文创企业在新三板挂牌上市,有望成为我省首家在新三板成功上市的文创企业。同时,园区每年承接、承办各种论坛、研讨、展会、沙龙等交流研讨活动100多场次,在为入园企业带来强大信息流的同时,也为企业提供开阔眼界、跨界交流的绝佳机会,为文创企业打造了一个良好的创新创意环境。

社会满意。通过园区的改造建设,片区的道路、电网、排水排污等基础设施同步改造,片区景观不断提升,周边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园区投入运营以后,片区聚集大量企业并带来丰富的人流、物流和信息流,为社会创造了众多的就业、创业机会。园区同时还与驻地高校合作建立大学生就业创业实践基地,帮助大学生整合资源、对接产业、实现梦想。目前,园区共为周边群众创造近1000个工作岗位,每年吸纳超过500名应届大学毕业生在此就业创业。

运营商满意。园区改造建设后,产业聚集效应发酵,片区整体价值大幅提升。运营商既获得了展示专业、实现价值的工作平台,也从园区运营中获得了合理的利润。园区的成功运营模式,为运营商今后的发展壮大,提供了商业模式和参考范本。

工商部门满意。2014年2月,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评估专家组莅临园区评估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园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发展模式是国家广告产业园区建设的范本,政府负责建机制、搭平台,把园区运营、配套服务交给懂广告需求的专业机构负责,符合财政部和国家工商总局的初衷,实现了广告产业园区建设的设想,是专家们心中心仪、理想的广告产业园区。

政府满意。园区2013年实现产值13亿元,上缴税收1.2亿元,分别比改造前提高近10倍和20倍。园区企业在自身发展壮大的同时,有效反哺本地实体产业,助力本地传统企业的转型发展。如:园区内的广告创意企业立足本地食品行业成熟的产业基础,帮助本地食品加工企业,创立自有品牌、开设专营店、提高产品附加值,把产品价值微笑曲线的两端留在本地。

二、导向明、机制活

园区改造建设过程是按照“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思路,把政府的政策引导优势与民资的高效灵活优势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平台支撑、多方参与”的园区发展格局,促使园区改造建设快速推进。

(一)政策引导

泉州是“中国品牌之都”,全国18个改革开放典型地区之一,民营经济发达,经济总量连续15年位居全省第一,每年广告需求超过百亿元。但是,泉州2000多家小微广告企业在单打独斗的状态下,无法为本地品牌提供服务。立足于泉州雄厚的产业基础和广阔的广告市场需求,我们以创建国家广告产业园区为载体,研究出台和认真实施市政府《关于印发促进福建海西广告产业园区(泉州园)发展暂行规定的通知》《丰泽区加快发展创意产业的实施意见》《丰泽区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等专项鼓励扶持政策,工商部门发挥行业指导优势,吸引本地广告和关联企业向园区集聚,形成产业协同,推动园区向专业产业园区快速发展

(二)政府主导

项目启动时,就制定园区发展“总体规划、分批实施、多元投资、统一运营”的原则,明确园区改造建设三种类型(即:对成型的居住区、写字楼、商业楼等,保留原状,作为园区生活和公共配套;对标准工业厂房,引导企业采用产权、主体结构、用地性质“三不变”的方式,按照规划改造为创意办公及园区配套;对简易搭盖和老旧厂房,引导企业采用“三旧改造”的方式,按照规划重建为商务楼宇),为园区改造建设奠定总基调。在省、市工商局的关心支持和悉心指导下,认真对照国家工商总局《国家广告产业园区认定和管理暂行办法》(工商广字〔2012〕48号)的要求,精心编制并分步实施园区建设和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位对接、高位起步,全面加强园区的软硬件建设。制定《园区厂房改造和入园企业审批管理暂行规定》,明确园区改造建设的要求和方法、招商选资的方向和条件,切实加强园区改造建设、运营发展的管理和指导。

市场运作。在政府主导的园区发展规划和产业布局框架下,园区积极引进纯民营的投资机构和专业运营商进行改造和运营,把园区改造的投资、详规、建设、招商、运营等大量具体事务交由民营企业在政府指导下,按照市场需求进行最优运作。在工业厂房的改造过程中,形成业主按规划自行改造、业主租予投资方按规划改造、业主与投资方合作按规划改造等多种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诉求,促使改造建设平稳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园区投资方已投入2.6亿元用于核心区域领SHOW天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工业厂房改造。

(三)产业配套

篇9

通过走访,我深刻地感受到企业创业创新的积极性和加快发展的紧迫感,但同时也发现企业在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木制玩具出口企业随着汇率和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特别是国家施行质量许可证制度以来,木制玩具发展面临着重大的关口,发展分化现象十分严重,有些企业能积极应对新措施、新挑战,订单反而成倍增加,也有些企业在面临挑战时,仍然延用过去的做法,不能做出适时的调整,发展面临困难。二是节能减排压力很大。由于我县处于工业化加快发展阶网段,产业结构有趋重化形势不可逆转,加上节能减排工作基础薄弱,在保持工业经济较快增长的同时又必须全面完成节能减排工作任务压力很大。三是工业投资科技含量高的项目少,新产品产值增长率低,附加值不高,新开工项目中存在很多瓶颈,早竣工、早投产、早达产面临种种困难。

三天的蹲点回访,让我们的内心受到了很大的触动,我们深刻地感受到只有跑好工业经济“创新、节能、服务”的每一棒,才能实现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要狠抓自主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一要努力实施工业创新战略,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大力推进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创新、发展制度创新和企业技术创新,切实优化区域经济结构;二要加快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紧紧围绕我县主导产业,大力推进木制玩具与幼教、动漫产业的结合,着力提高木制玩具产业文化含量,逐步实现木制玩具制造大县向制造强县的转变,大力推进阀门铸造向精、深加工延伸,不断提高科技含量和产品加工度,努力打造专用阀门制造业基地;三要鼓励企业品牌创新,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合作、品牌打造、品牌经营,以“内联外合”、“整合集聚”、“借梯登高”等途径推进品牌扩张,努力把现有知名品牌进一步做大,力争在主导行业培育出若干知名品牌。

篇10

成果斐然,再续双创品牌盛会辉煌

中关村创新创业季2016由科学技术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海淀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管理委员会、北京海淀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关村创业大街联合承办,于10月12日正式开幕。

作为着力打造的双创品牌盛会,本届创新创业季以“创・新能力”为主题,聚焦创新能力提升,共举办全球创新峰会2016、极客挑战赛72小时、K12少年创客马拉松、Demo the World全球创新路演、共享经济论坛、人工智能论坛、中关村全球创新论坛等29场活动,涵盖峰会研讨、论坛沙龙、路演竞赛等多种形式,累计吸引来自以色列、美国、德国、芬兰、瑞典、瑞士等19个国家和地区的716家机构、5925个创业项目、超过50000人参与其中,277个项目进行路演,达成188个合作与投资意向,总计数百项活动成果;此外,超过 80万人次在互联网上关注了本届创业季系列活动的线上直播。可以说,中关村创新创业季2016全方位展示了以海淀为核心的当前创新创业领域的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在吸引全球高端创新创业资源集聚,引领国际创新创业趋势、推动北京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凸显了创业季作为创新创业领域“风向标&嘉年华”的活动定位。

菁英亮相,全场见证荣耀时刻

闭幕式上,首先进行的是本届创业季相关赛事活动的集中颁奖环节,众多优胜团队集体亮相,享受荣耀时刻。

K12少年创客马拉松共吸引北京市17支中小学创客团队参加,最终,来自海淀实验小学的“速度激情”与西城科技馆的“169师”分别摘得小学组和中学组桂冠。该活动秉承去功利化的核心理念,让小创客们更为纯粹地在比赛中提升实践能力、感受科技创新魅力,真正让创客教育深入青少年群体。

极客挑战赛72小时,以大企业创新需求与前沿创新创业项目对接为突出特征,全球海选70支创新创业团队,最终10支佼佼者进入决赛。Lumin.AI凭借其敏锐的商业嗅觉和卓越的技术创新优势,脱颖而出,勇夺第一,幻视互动、云账户分列二三位。同时,TASI、海油信科天津分公司、知行指南针分别获得最具科技含量奖、最具投资价值奖和优秀奖。

Demo the World全球创新路演关注人工智能领域,在全球7个国家招募到9支优秀创新创业团队进行同台PK。来自美国的创业项目5D Robotics获得DEMO THE WORLD 2016 Best Team Award;英国项目Medical Realities荣获DEMO THE WORLD 2016 Excellent Team 。Demo the World为全球创新创业者搭建了一个展示、交流的舞台,也成为这些优秀项目进入中国的窗口。

与此同时,闭幕式还邀请参与本次活动的媒体,以现场公开投票的方式从9个候选产品中评选出他们心中的冠军产品,最终,Medical Realities获得了最受媒体关注产品。

千帆竞发,榜样力量引领双创潮流

为了进一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迈向纵深,寻追具有创新引领性的创业企业与全国创新高地,关注创新科技对中国经济的潜在影响,本届创业季特别“创新先锋2016”榜单和“2016中国创业创新指数”。

创新先锋2016 榜单基于参选企业提供的信息,从知识产权、核心论文、企业认定和人才认定等四个方面进行了综合评估。最终,艾吉泰康、旷视科技、诺亦腾等二十家企业上榜。

2016中国创业创新指数由中关村创新创业季组委会联合36kr,在产出、投入、生态三个板块设置10个考察指数,最终,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的创业创新指数排名全国前四。

放眼未来,中关村并购母基金打造重要资本推进器

在闭幕式现场,又一重头戏为“中关村并购母基金启动会暨签约仪式”。孟景伟主持此环节,在各级领导与现场观众的见证下,举行有限合伙签约仪式以及基金管理公司和战略出资方、金融机构、托管银行签约仪式,各方将在产业资源对接、资金渠道对接等多方面与并购母基金开展战略协同,共同促进资金和资源向科技产业、实体经济流动,聚集一批全国领先且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高科技企业,为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区提供资本动力。

据悉,中关村并购母基金是北京中关村大河资本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与海淀区产业并购引导基金、北京市海淀区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清华控股有限公司、中关村发展集团等联合发起设立的市场化产业并购母基金。基金计划募集3期,共计300亿元,通过和参与母基金的中关村领先科技企业联合设立子基金的方式,在未来3-5年,将支持中关村领先企业开展1500亿-2000亿元人民币的并购。

征程正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迈向新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