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篇1

一、活动目的与意义

初中物理课程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学习终身发展必须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尝试使用科学知识和科学研究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能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尊重事实、勇于创新。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教学目标是课程目标的细化与具体实施,是教学活动的起点终点,是连接课程目标与学生的学习目标的桥梁。对落实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难点、选择教学方法、安排教学过程等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准确清晰,直接影响着教学环节的设计,制约着教学活动的展开,并最终指向教学任务的完成。通过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和对学生的深入分析从而制定有效的教学目标,对实现提升教学实效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实施的目标

1.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充分关注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

2.教师能精准地确定课堂的教学目标

3.教师能把教学目标进行合理的表达。

三、实施的内容

1.深入理解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结合特定教学任务,思考相应物理学科核心素养在教学中的实施;注意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具体教学内容的关联,关注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目标在教学中的可实现性,研究其融入教学过程的具体方式及载体,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

2.研究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教材——挖掘教学本质。只有把握教学内容的基本脉络,知识间相互联系,才能整体的把握教材,抓住物理教学的本质。这是对教师基本素养的要求,同时也会直接影响着学生思维结构的形成,是一个必须引起教师关注的问题。

3.掌握学生学情。学习活动是学生以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中学习新知。每个学生都有分析、解决问题和创造的潜能,由于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他们的发展需求也不同,不同学生可以运用自己的智慧与策略获得不同的体验,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四、实施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

学习关于“物理核心素养”和“教学目标精准定位和合理表达”的理论知识;

2.行动研究法

通过课堂实践,不断提升教师对于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通过备课组内的研

究和探讨来达到对于教学目标的合理表达。

五、实施的步骤

1.让教师了解实施“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学目标的精准定位及合理表达”的目的和意义;

2.通过区级培训和校级培训让教师们学习理论知识并了解如何进行研究和实施;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初中生;数学素养;核心素养;学生发展

一、明确课堂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的数学核心素养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计和确定是非常重要的,它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主线,一切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教学目标展开,所以明确教学目标有助于优化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素质教育环境下,按照初中课程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应该完成三维性的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看上去教学目标非常的多,但是三维教学目标之间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且在设计中要有所侧重,同时又不是偏薄。初中数学一堂课的时间也就是几十分钟,如此短的时间内,面面俱到只能适得其反,让学生感觉到烦躁和不安,不利于提升教学质量,所以在具体的教学目标设计中一定要讲究轻重缓解,并且做到明确清晰。针对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要强化目标设计,围绕目标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

二、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在初中数学课堂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定要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的教师不重视数学课程的设计,采取的教学模式多数都是教师讲授,学生聆听,然后依据笔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其实,在一线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应该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从学情出发,优化教学设计,不断的创新教学模式。学生未来在学习和工作中都会遇到数学问题,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参与生活实践,把理论的数学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常识,提升他们的核心素养。教学实践证明,如果在初中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一味的让学生死记硬背和机械式的掌握相关的数学知识,学生只能考出一个好成绩,但是他们的数学核心素养是很难提高的。新形势下,教师应该创新教学模式,采取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翻转课堂、微课课堂等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注重学生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

三、摆正“教”“学”的地位,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教学活动是一种动态化的教育、学习和知识传授的过程,在整个过程中都伴随着两种活动同时进行,一种就是教师的“教”,另外一种就是学生的“学”,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质量的提升落脚点在学生的学习上,教师的“教”只充当着学生学习多元化途径当中的一条而已。在以往的教育教学中,教师大多数时候只考虑到个人的讲授,在课堂的设计过程中很少考虑到学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为淡薄,学习的效果也不容乐观。新形势下,数学教师一定要摆正自身的地位,认清自身的角色,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给学生足够的课堂重视和尊重,在课堂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只有这样才能落实素质教育的理念,实现有效教学,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起源于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的培养,在数学课堂要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和处理问题,如有质疑的要及时的给与肯定和引导。学生有疑问就说明学生在思考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是在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这是非常难得可贵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不妨从学生提出问题开始,提出问题就意味着学生开始主动学习和主动探究了。

四、巧用微课程教学,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探究微课程在提升初中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作用和策略,首先就要清楚微课程的制作方式,一般来说,常用的微课程制作方式有:利用微课笔或者电子白板制作的微课视频、利用手机相机录制的微课程视频、利用PowerPoint办公软件制作的PPT课件微课程;利用屏幕录像软件制作演示或操作微课程等。PPT课件是一种较为常用的也是较为实用的教学模式和手段,这种教学手段较为简单,在微课教学中通过PPT课件的方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进行学习。在利用PPT课件的时候,可以是单一的PPT课件,进行点击操作,也可以通过转变保存方式,把PPT转化为视频,供学生进行多元化的渠道学习。初中数学学科在教学内容上区别于其他学科,很多的知识点和内容不易于用文字和D片来说明,而是需要多元化的图像和影像在完成,所以可以依据教学内容的变化选取“屏幕录像专家”等软件,将屏幕显示信息动态地录制下来,形成视频微课程。数学教师在微课程制作的时候,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和方法。首先,数学微课程知识教学活动的有机构成部分之一,要想实现有效教学,必须整合其他环节的关系。除了必要的知识讲授外,还可以把数学核心要素的教学设计、习题集、学生测试等辅教学资源与微视频一起呈现给学生。其次,录制微课程视频,微视频是微课程的核心要素和构成部分,针对初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采取手机、录像机等携带方便的音像录制工具来进行教学视频的录制工作,需要注意的是在录制微视频的时候,要讲究录制的稳定性,不要晃动和抖动画面视频。

随着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提升课堂教学的质量,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也就是在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同时,反思自身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篇3

中小学;教师;核心素养;教学技能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会进入非革命性的转型期。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将人才置于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贤才,国之宝也。”当今世界,所有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当代教师面对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承载着为实现民族复兴而培养贤才的重任,需要全面履新核心素养,并将其转化为外在的教育教学技能,实现教学质量朝着正确的方向提升,培养现代的优质人才。

一、人的核心素养与教师的核心素养

人的核心素养重点是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终身发展所必须具备的素养。经合组织归纳出“能互动地使用工具”“能在异质社群中进行互动”和“能自律自主地行动”等三个方面的核心素养,可以形象的认为,这是“人与工具”“人与社会”和“人与自己”三个维度。

“人与工具”主要指人们利用语言、数学、审美、技术和学习等工具,进行社会生活和创造性工作的素养。“人与社会”主要是指人在社会中具有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涉及团队合作的素养。“人与自己”主要是指人具有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以及具有独立思考、深入探究、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概括就是人的核心素养包括人的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导师,除了自身具有“人的核心素养”和“学科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有正确的教育思想、教育教学能力和学习诊断指导能力。就是“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三个问题。

“培养什么样的人”就是要澄清正确的教育思想,其根本问题是要理解未来人才培养的关键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学科教师要从“学科人”变成“学科教育人”,培养的目标要从“培养学科专家”变成“利用学科内容作载体培养人的核心素养”。

“怎样培养人”就是教师要熟练的应用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协助学生发展。一是利用教育途径对学生进行核心素养的培养;二是根据学科特点形成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理解,利用各种教育教学手段和策略,实施教学设计和教学,完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

“培养得如何、怎样进一步提升”就是教师要熟练应用教育教学评价规律和方法,对学生核心素养的达成情况进行评价,并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缺陷进行诊断,设计和实施学生群体和个体的矫正方案。进一步概括就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教育教学思想、教育教学技能和教育教学问题解决能力。

二、教师的核心素养与教育教学技能

教师除具备优良的“人的核心素养”和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外,还需要具备先进的教育教学思想,优秀的教育教学技能和智慧的教育教学群体(个体)问题诊断和解决能力。

在我国学校制度中,教师具有双重任务,就是教育工作和教学工作。这两项工作正在由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提出,逐渐熔合。下面笔者就以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两个角度来分析在核心素养培育的背景下,教师应该具备的教育教学技能。

1.班主任工作技能

班主任是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形成的行政班级管理者,其任务是班集体形成和管理、班级教育的实施和班级教学的沟通。

班主任的教育技能主要是在正确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坚持学生发展为本原则,坚持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目标。其主要教育技能可分为:

班集体形成技能。主要是根据所任班级的基本情况和学生特质,根据正确的教育思想、理念、策略和方法,进行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管理、逐步形成的班级特色。对学生来说,班级是一个小型的社会,每一个学生都是班级的主人,是培养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和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好场所,班集体形成的关键就是团队 合作。

主题班会技能。根据班集体形成的要求,自主选择班会的主题,确定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班会方案(含驱动性问题设计,创设情境,开展活动等),组织班会开展,并能评价班会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中取得的效果。

班级活动组织技能。根据核心素养的要求,确定活动的教育目标,撰写班级活动方案(包括活动内容和形式,以及相关的安全预案等),并完成活动组织工作,评价活动效果。

沟通技能。班主任要与学生、学校德育处、班级科任教师(含召开科任教师教学分析会)和家长进行沟通(含召开家长会),以形成教育的合力,有效的沟通技能是班主任的重要教育技能。

个体诊断和矫正技能。根据学生个案情况,运用心理学、教育学知识进行分析并提出干预矫正措施,实施有效干预,评价干预效果。

从我国学校班主任的职责看,在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中,肩负着“人与社会”中的爱心、关怀、理解、包容、化解冲突等团队合作素养的培养,“人与自己”中的了解自己、规划自己的发展、自主自律的行动等自我反省素养的培养,承载着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任务。

一个好班主任就能带出一个好班级,培育一群好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进行班主任专项技能的培养和考核,也是很有意义的。

2.教学技能

教学技能是指教师运用教学理论和原理,通过练习而形成的教学行为。它包括在教学理论基础上,按照一定方式进行反复练习或由于模仿而形成的初级教学技能,也包括在深刻领会教学理论和原理,自觉能动的进行核心素养有效教学的高级教学技能,即教学技巧。教学技能是教师必备的教育教学技巧,它对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的创新,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教学技能主要可分为:

课程理解和规划。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发展者,课程在教师的教学中得以落实,并在教学中得到发展。“课程理解和规划”技能主要有,一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理解能力,含课程的理解、单元的理解、课堂教学的理解,特别是形成对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解,并能进行教学规划,确定教学节奏和课时安排。二是在课程理解的基础上能自主进行教学资源的选取,补充为形成核心素养而需要的新的事例和教学资源,使课程得到新的发展。三是根据自身能力,开发校本课程,能设计课程目标,开发课程资源,评价课程实施情况。在福建省第三届中小学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以下简称“第三届大赛”)中,中学语文的学科项目“教科书研究与使用”,中学思想政治的“时政评析”,历史的“故事评析”,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性问题评析”等均属于此类技能的考核。

教学分析和设计。掌握教学设计理论和原理,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等进行系统分析,在分析的基础上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板书、作业和评价等进行设计。根据立德树人、学科德育和课程育人的要求,为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根据学科核心素养的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形成基本理解,转化为驱动性问题,设计学生活动,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育。在省“第二届大赛”中,“教学设计”项目属于此类,在“第三届大赛”中,选手需要进行片段教学,实质也要进行教学设计,只是不需要书面表达出来。

教学技术和应用。教师要能够使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主要有三个层次,一是利用现代教育设备技能,如实物展台、多媒体设备、录播设备、3D打印、计算机等。二是利用教学资源、计算机网络、相应教学软件进行教学的能力,如查找信息化教学资源,使用动画、视频(含3D)、几何画版、学科OFFICE、网上阅卷、质量分析软件等。三是会使用常用软件制作课件。四是能利用微课程、电子书包和网络系统,进行信息化教学。如“第一届大赛”的课件制作,“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地理科,都有电脑绘制地图的项目。

课堂组织和教学。这是教师的主要教学技能,主要包含组织教学、语言和肢体语言应用、情境创设、问题设置和启发思考、板书和板画、组织学生活动、教学流程控制和应用生成的教学资源等。课堂组织和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外,还是培养团队合作素养和个人自主自律行动等核心素养的好场所,教师要充分结合课堂教学活动或实景教学活动进行教育。“1-3届大赛”都设有片段教学项目除考查课程理解和教学设计外,主要就是考查课堂组织和教学。

作业布置和辅导。作业主要是使学生形成学习目标,检查学习目标到达度和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有效的进行多元化的学科作业设计,合理的布置学生作业,采用多种形式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辅导等技能。多元化作业的布置和实施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手段。

试题命制和评价。能根据教学目标要求、考试目的和内容,确定试卷命题蓝图。目前基于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蓝图设计,要根据基于标准的命题原则,充分理解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上进行设计。根据命题蓝图,按要求编制或改编试题,组卷形成有效的评价工具,并合理设定评分标准。能利用网上阅卷软件或手工进行评卷。利用教学质量和试题质量分析软件,科学地分析试卷和试题的命题质量和学生学习情况,有条件的还要利用软件对学生进行学业诊断,提出学习诊断和改进建议,撰写客观科学的考试质量分析报告。根据学生答题情况进行试题评析和试卷讲评。如“第三届大赛”数学的“解题析题”,地理的“命题设计”,综合素质测试的“评价”均属于此类。

课堂观察和反思。能利用课堂观察理论进行课堂观察,根据量表进行记录,并根据教学理论、教学理念和自己的教学经验,对课堂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目标设立和达成、教学资源利用、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价值判断,并提出改进建议。“第二届大赛”和“第三届大赛”的评课均属于此类。

教学研究和创新。教学研究和创新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主要技能有,一是设计教育教学研究的课题,会查询资料,利用教育教学研究方法,实施课题的申报和研究,并能根据实证结果,通过思辨得出合理结论,撰写论文,指导教育教学改进。二是能根据课题研究成果,进行教学创新,形成自己独特而有效的教学风格。“第三届大赛”综合素质测试的“教科研能力”和“论文修改和评析”均属于此类。

学科专项教学技能。各学科的专项教学技能是最有学科特点的,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技能。如“第三届大赛”的理化生科学的“演示实验”,英语的“口头作文”均属于此类。

篇4

2014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研究提出各学段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笔者将从核心素养及其模型的内涵,核心素养模型对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和核心素养推动课程改革的途径三个方面,谈谈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深入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意义与途径。

一、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内涵

当前,各国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逐渐呈现出共同的趋势――由注重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取逐渐转入到关注学生全面发展、强调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能力的培养;由注重课程和学科的独立性和完备性转为促进学科之间相互融合、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而学生核心素养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推进我国课程改革,既是适应全球化发展变革的重要举措,也是课程、教学、评价改革与发展的必要环节,更是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

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是世界教育改革浪潮中反复摸索与实践的产物,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但在教育实践中,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指向和功能定位却是清晰的。在我国,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的综合表现。核心素养是教育目标的另一种阐述,构建核心素养模型旨在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核心素养模型是对学生受教育结果的总体描述,不仅涵盖知识、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还包括学习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不仅要考虑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业成绩和就业后的职业能力,还要综合考虑如何促成学生发展为更为健全的个体,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变化;构建学生核心素养模型不仅为个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还是促进社会良好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指导课程建设的

现实意义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未来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它从人的全面发展角度出发,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这一要求,按照学生发展规律规定其必须拥有的基本素养和能力,解决的是“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教育问题。构建核心素养模型,对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第一,推动课程的跨学科整合。核心素养模型是以学生终身发展和适应未来社会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为核心建立的,而非以学科知识体系为核心建立。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等素养不是仅靠某一个学科能够培养的,而是多个学科多种知识多种能力共同作用的结果。以知识为核心构建课程,虽然知识体系科学严谨成系统,但关注学生能力发展不够,容易导致教学“重知识轻能力”。核心素养推动的课程和教学改革,从人的能力出发,有利于打破学科界限,多学科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推进课程、教材、考试等环节的统筹。当前,指导课程内容、教材编写、考试评价等环节的标准较多,各个标准之间并不统一,还存在脱节现象。核心素养模型是学生能力模型,是教育目标的细化,可以推进课程标准深化改革,为考试与教育评价提供有章可循的依据。将课程、教材统一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上来,有利于其有效配合,相互促进,形成合力,推动教育目标的实现。

第三,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能力的模型,它从学生个人适应未来社会生活的目标出发设定,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以学科知识体系为导向的教学,往往追求知识体系的科学与完整。以核心素养模型推动教学改革就是要扭转这一现象,把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学生核心素养模型推动课程

全面深化改革的途径

(一)细化教学目标,明确学科当中体现的核心素养

学生核心素养模型可以促进教学目标的细化,使教学目标由传统的掌握学科知识转向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在各个学科领域中,要根据核心素养的框架制定本学科应该培养的学科基本素养,不仅要突出学科特色,同时还要兼顾跨学科素养。例如,数学学科不仅要突出数学领域强调的素养,如逻辑思维、问题解决能力等,同时也要注意跨学科的素养在数学学科内的体现,如言语能力(用语言文字符号表达数学逻辑)、创新意识(一题多解、发散性思维和聚合性思维等)、自主学习(学习的计划、监控、反馈等),等等。英语学科教学在培养学生语言表达、沟通合作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全球化思维、国际视野等。核心素养是每一个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能力,每个学科都要深入研究本学科如何在培养目标上体现核心素养的要求。

(二)完善教学内容,推动跨学科跨学段教学内容整合

各学科教学内容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基础。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指导教学内容编排,能够推动课程跨学科的整合。传统的课程标准是以学科内容为核心构建的,围绕学科内容的科学性和完备性编撰,以学科思路和逻辑为主要呈现方式。学科之间的分界明显、联系较弱,并且一些复杂的生活问题被抽象为符合某一学科教学的简单问题。近年来,国际上跨学科融合成为课程和教学改革的趋势,比如科学、艺术、社会等课程。加大学科的融合就是为了整合学生碎片化的知识结构,增强学生脑海中不同科学知识的联系,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学科知识解决复杂的现实问题,这也正是用核心素养指导课程内容标准编排的目的。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指导教学内容编排,能够推动课程跨学段的整合。以学科知识内容为核心编排课程标准,不同学段知识内容的结构变化较大,知识点数量难度变化较大,学段之间衔接不够顺畅。学生跨学段学习可能会面对知识内容的激增,个别学生如果不能适应这种知识迅猛增加的学习阶段,很容易掉队。以学生核心素养和能力为核心构建课程内容,是以学生能力发展为内在逻辑。学生能力发展是一个连续体,只在不同阶段展现出阶段特性。在不同学段内容编排时考虑到这一点,能够让学段之间连接更加顺畅,不容易出现断层,促进学科和课程跨学段的整合。

(三)制定学业质量标准,指导学生考试和教育评价

考试和教育评价是教育教学的导向,是引领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手段,是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环节。核心素养模型构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以此为基础,制订中小学各学科学业质量标准,从而完善中小学学生评价体系。学业质量标准是核心素养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所指定的,它明确了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并以此指导教师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和广度,使考试评价更加准确反映人才培养要求。学业质量标准不是基于学科内容的表现标准,而是基于能力和素养的标准。既可以是单一学科的内容,又可以打破学科内容限制,跨学科制定标准。

篇5

【关键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核心素养培育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35-0052-02

【作者简介】孙全军,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江苏苏州,215021)教科室主任,高级教师,苏州市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带头人,苏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兼职教研员。

初中思想品德作为一门以引导和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尤为重要。本文以苏人版九年级思想品德第二课“融入民族文化”的第二课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教学为例,初步探索如何在思品教学中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一、科学编制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节课的灵魂,它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对教学活动有规制和导向作用。能否编制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信度和效度。教师在备课时,要根据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文本来编制教学目标,使学科课程教学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基于此,在备课时,我将“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课时教学目标设计如下: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在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基础上升华民族自豪感与责任心;树立全球意识和国际视野,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积极参与多元文化交流等。

能力目标。通过情境体验、经典阅读、视频赏析、案例解读、合作探究等方式学会学习,培养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能够运用教材中的核心知识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做出理性的借鉴、判断和选择;提高数字化生存能力,学会搜集、处理、运用信息,学会理性运用现代媒体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等。

知R目标。了解文化认同的含义,知道民族、国家的命运直接影响我们的情感,理解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必要性与要求,掌握对待民族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基本准则等。

上述教学目标的编制指向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知识的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思想方法、思维方式的掌握有机融为一体,重视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

二、激发学生主体参与

新课改要求教师的首要任务不是提供教材文本知识,而是组织学习,让学生真正实践和体验学习的活动过程,并在活动过程中内化知识、发展能力、培育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核心素养不是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在不确定的情境中借助问题解决的实践培育起来的。如在教学“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一课时,“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的要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学习难点,既涉及正确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的要求,也涉及正确对待外来文化的要求。为了引导学生突破对这一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首先给学生提供了一则新闻――北京有一位青年从21岁起便辞职全力照顾父亲,10多年来不工作、不恋爱、不娶妻、不会上网、没有手机、不与人交往,专以照顾植物人父亲为职责和工作。让学生针对此新闻发表自己的看法。

有学生持肯定态度,认为他以自身的实际行动弘扬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思想。也有学生持否定态度,认为这种放弃自主和独立的孝行是一种愚孝,并提及了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中的“卖身葬父”“埋儿奉母”“割股奉亲”等典故。

此时,我又给学生呈现了“新二十四孝标准”,其中“教父母学会上网”“支持单身父母再婚”等条目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这样,学生认识到: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我们对中国古代的孝道文化,既要传承,也要创新。接着,我给学生介绍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养老模式。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问题设计引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讨论与探究,认识到我们既要正确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要直面外来文化。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都要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

上面的设计围绕“孝道文化”创设主题教学情境,情境源于生活,关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与课堂学习内容紧密关联,并通过问题引领探究,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同时获得情感体验,并在潜移默化中深化了思想认识。

三、发掘传统思想文化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社会思想观念日益活跃。中学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的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作为对“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问题的深入解答,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必须“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特别是其中关于人的理想、人格及修身成德的思想不仅能够有效引导人们正确处理与自我、与他人和集体以及与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而且对建构我国现代学生核心素养指标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

于是,在教学时,我设计了“阅读推荐”活动,给学生推荐了《用典》一书。在很多访谈与讲话中大量引经据典,生动传神、寓意深邃,极具启迪意义。随后,我给学生提供了一些古诗词,并请学生思考从中受到的启示。比如: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这一设计既能让学生在对古诗词寓意自主探究的过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又有利于学生在传统思想文化的浸润中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培育家国情怀和理想人格。

四、探索有效评价方式

篇6

    一、正确处理好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关系

    首先,“双基”不应再是过去那种“繁难偏旧”的“双基”,而是新课程所呈现的与学生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的知识与技能。“双基”是三维目标体系的核心,是其他二维目标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后两者,着眼于促进学生学会学习和发展学生的人文素养,这是新课程培养目标中的新内涵,其实现应统一于“双基”学习的过程之中,不应游离其外。显然,倘若忽视“双基”,就会使教学失去底线,学生的发展就会“底基”不牢;倘若仍然囿于“双基”,现代教学的意义实现就不完整;若是把三维目标做简单加法,教学就不可能高效,理应努力改进。一句话,三维目标必须统一起来,完整把握,既不能偏废,也不能割裂。

    二、正确处理本体性目标与渗透性目标的关系

    由于近期强调了教学目标的多维性,有的语文课变得有些让人眼花,甚至有些虚无飘渺,“字词句篇”“听说读写”竟然一时间让人都看不真切了。“双基”教学一旦失却其核心地位,教学就随之失去重心。此外,现在提倡学科之间整合,有的语文课就变成“四不像”了,教学从过去的“以教材为中心”,异化为对教材“蜻蜓点水”,甚至游离于语文教材之外,大搞与其他学科渗透,让听课者不知听的是哪门课程。固然,那种“埋头只种自家田”的学科本位型教学要改革,但“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式的流失学科课程本体性目标的教学更要坚决反对。因此,学科之间的渗透,要讲求自然、有机、适度。

    三、正确处理计划性目标与生成性目标的关系

篇7

【关键词】小学教育;数学学习;核心素养

小学处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在此阶段进行数学教学,能够为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打下基础,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已明确提出了“四基”的理念和目标,这四个基本理念即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其中数学思想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体现数学的核心素养,本文从四个方面做了相关的论述.

一、教学内容“博观而约取”

教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时间是有限的,在规定时间中完成教学目标对教师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因此为了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中掌握好数学知识,教师应当遵循“博观而约取”教学内容的原则.

教学内容“博观而约取”,首先要在不同版本的数学教材中选择合适的教材,这些教材的教学内容应当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教师也可以在专业的书籍中选择教学内容,对这些教学书籍、出版物进行仔细分析以后,再结合个人的教学方式和特点,改编、创造成自己的教学素材.专业的教学书籍在教学问题方面,研究得较为透彻,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实际授课中,可以巧用数学教材,做到一材多用、一题多解,针对重要的知识点,要分析透彻,使得学生们对数学知识学得较为深入.小学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参考名师名家的教学方式和经典课例,来提升个人的教学能力,并对名师名家的值得借鉴之处,要仔细记录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能够结合使用.

二、教学目标“准确而简明”

教学目标要达到“准确而简明”,则需要小学数学教师根据学生的智力发育阶段,来制订合适的教学目标,这些教学目标即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相比太难.众所周知,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在这个阶段学习数学知识,是有两个智力发展水平的,一种是学生的个人独立思想发展水平,另一种是他人指导智力发展水平.在一般小学数学教学中,很多教师在数学知识讲授完毕以后,会再次进行复习讲授,这是因为一些数学教师对自己制订的教学目标不准确,无法使学生们完全掌握教授的数学知识,只能重新进行讲授.一些小学数学教师虽制订了较为全面的教学目标,但这些教学目标在具体实施方面,还是存在一定问题,其只是丰富而不简约,众多而不准确.若想使教学目标达到“准确而简明”,教师则需要深入研究数学教材,掌握学科的核心素养教学方法,同时合理认识学生的智力发展区,才能在有限教学时间内完成教学目标.

三、教学方法“多样而简朴”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讲授式为主,但此种教学方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气氛也较为沉重.小学生虽已进入学习阶段,但毕竟是儿童,还存在一定的爱玩天性,这个时候若要使学生掌握好数学知识,教师则需要改进教学的方法.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1.情境性呈现.情境性呈现是通过将教学内容情境化,以生动的情境方式来为学生进行教学.在情境中进行教学,现实感比较强,也很容易激发学生们对学习的兴趣.

2.生活激趣.教师可以通过将小学生们熟悉的事例、人物和故事作为素材,引入教学过程中,从而使学生们对教学内容产生兴趣,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性.

3.活动参与.数学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改变为数学活动,并让学生们参与此活动,使得学生们在活动中能够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并能发现活动中的问题,以提高学生们探究数学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深入而浅出”

若要使教学过程“深入而浅出”,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深入四个教学方面,即深入课程目标、深入学科本质、深入学生思维、深入学生心灵,只有将这四方面做好,才能使教学过程变得更为有效.教师深入课程目标可以更好地研究教学内容,而深入学生思维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成长阶段的学习能力,且深入学生心灵也容易培养师生的友好感情,这些深入能够将教学过程变得不再枯燥,也更利于小学生们掌握知识.

五、结语

综上所述,小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对此小学数学教师应当正确认知小学核心素养对学生成长的助力.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中,应当在教学的内容、目标和方法以及过程中,体现出数学的核心素养,同时教师也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陈六一,刘晓萍.小学数学核心素养要素分析与界定反思[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5):22-28.

[2]徐国明.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6(7):32-36.

[3]王永春.小学数学教材与数学思想方法[J].课程.教材.教法,2015,9(35):36-39.

篇8

摘要:核心素养的提出,可谓是英语界的一股“清流”。长期以来,英语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高中的英语课程在内容选择和目标设置方面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其背后的认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其目的无外乎是使学生掌握另外一种交流的工具,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但目前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如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程式化;缺乏针对语篇文本的深入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为贴标签等(王蔷,2015)。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探究如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实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中英语阅读 英语教师核心素养 语境 自学能力课外阅读

核心素养的提出,可谓是英语界的一股“清流”。长期以来,英语学科一直被认为是一门工具性学科,高中的英语课程在内容选择和目标设置方面具有明显的功利性。其背后的认识是:语言是交流的工具,其目的无外乎是使学生掌握另外一种交流的工具,以便他们在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使用英语。

修订的《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待颁布)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归纳为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程晓堂、赵思奇,2016)。随着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课程目标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向培养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转变,教学任务逐渐围绕着“立德树人”和“学科核心素养”展开(王蔷,2015)。核心素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阅读教学是高中英语教学的重要部分,但目前阅读教学中仍存在一些不利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因素,如课堂教学模式化、表层化、程式化;缺乏针对语篇文本的深入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多为贴标签等(王蔷,2015)。因此,从实践的角度探究如何围绕学科核心素养设计和实施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尤为重要。

一、树立单元整体意识

以主题为核心,通过topic talk创设单元主题语境,导入主题学习,激活学生已知,展开单元话题,为学生搭建语言表达的“脚手架”和“素材学”,帮助学生梳理已有知识,形成结构化知识。以单元为备课的基本单位,系统设计教学,整体处理单元教学内容,单元整体教学纵向以语言知识为主线,横向以围绕主题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为依据,各课时之间有紧密的逻辑关系,各课时任务的完成正好构成一个完整的任务,每一课时的任务都是单元任务的一部分或一个环节。Unit10 的单元话题是money,这个话题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lesson1关注语言探讨对金钱的态度;lesson2是以讨价还价为内容的训练策略听力课,lesson3是如何使用金钱关注语言;lesson4是广告策略如何吸引消费者;communicationworkshop是写一个广告,口头推销产品。可以看出本单元内容是一个层层递进的关系,作为单元的第一课,本课对后面学会如何花钱起到一个思想铺垫作用。只有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才能做到合理用钱。

二、深入分析语篇,内容重新整合

语篇是载体,我们必须深入分析文本,挖掘内容的深层意义。首先依托语篇实现语言知识、文化知识与思维发展一体化设计。依托不同类型的语篇,设计各有侧重又有机融合的语言技能发展活动。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策略,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突出主题和语篇的思想性,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落实科学育人的要求。例如必修三Lesson1 的明线是教授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今非对比;其实深入分析,你会发现还有一条暗线,主人公眼中金钱和幸福的关系。吃透教材,明白教材编排体系,建立思维框架的认知基础,对语篇内容进行分析判断,学会比较与评价语篇材料,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够在实际的语言环境中运用。阅读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又不断触动着他们的内心,促进他们心智的成熟,提升他们的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即全方位提高学生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思考生活方式的选择,规划未来生活,选择积极的人生态度,落实个人价值。

三、开展高中英语文学课外阅读

高中阶段开展适合学生英语语言水平与心智发展水平的文学阅读教学,可以让孤立的碎片化语言延伸至文化、历史和哲学的载体。在阅读他人的生活经历时,读者与作者进行着无声的对话。每部作品阅读之后学生都要画出该书的故事图(Story Map),负责情节剖析的同学要完成主要情节之间的因果关系示意图(Cause and Effect Chart),负责语言赏析的同学要创作体现作品主题的绘画作品,或者从书中选出有代表性的插图并解释创作或选择的缘由。还可以选出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如学完money这一课后,我让学生阅读了《虎妈战歌》,阅读完《虎妈战歌》之后,高一(4)班的学生与来自爱尔兰友好学校的学生一起讨论比较中西方教育方式的异同。讨论主持人在课堂最开始用两段采访“虎妈”蔡美儿的视频帮助来自爱尔兰的同学了解该书主人公。然后通过表演呈现书中主要的情节,在课堂最后深情演唱将英文歌曲Roses改编成的Mom’s love,来表达对妈妈的爱。因为他们认为妈妈的爱(Mom’s love)就像带刺的玫瑰(Roses),虽然有时候扎的人很疼,却很美。

篇9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初中地理;核心素养;培养

在初中教育体系中,培养学生地理的核心素养属于十分重要的教学任务,加强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而言,能够充分的发挥终身受益的作用。然而,现有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等原因的影响,导致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不够合理。

一、构建多元化智能理论地理教学的具体目标

1.根据学生的智能特征建立不同级别的教学目标

教师在进行地理课程之前,必须要进一步解析教学素材,解读实际的教学内容。深入掌握制定多级教材属于第一步目标。教师在安排课程时,必须按照课本的难易度实行,有效的整理教学模块的次序,再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制定出最佳的教学目标。教师简要诠释解析教材的具体方式与流程如下:

(1)在整节地理课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就是导课,合理的设计导课,不一样的课程类型,能够根据不同的角度开展,以往导课的形式都过于枯燥、古板,教师以多元智能理论指导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材料为主导,促进学习,进而激发出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在实际的课堂上,教学案例和导课安排必须要一呼百应,前后相继,融为一体。

(2)细化教学内容。课本上的内容是固定的,可以适当的引入地理方面的知识,不仅能促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地理知识,还能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学习地理的态度。地理课程和学生平常的生活有直接的联系,课本上关于地理的案例对学生来讲根本就不够熟悉,教师应合理的开发教学材料,从学生的具体情况着手,因时因地的进行施教帮助学生知识的逐渐变迁。

(3)深化教学内容,与实际的教学案例相结合。通过书本上建模案例,利用学生熟悉,比较典型的乡土地理建模案例。破模与建模属于十分艰难的步骤,所构建的“模”必须要具备有条理、典型等性质,破模的整体流程也要与课本知识进行良好的融合,给予多元化的角度深入分析知识点,建模与破模之间也要相互对应、依托。

2.鉴于多元化智能理论建立出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在人们全面发展的过程中。多元化的教学目标属于基本的保障,也是帮助人们个性发展的最佳途径,最为培养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前提条件。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必须要拥有多样化的人才,由于地理属于综合性极强的一门学科,制定多元化的教学目标能够合理的展现出地理课程的实际特征。如地理学科的必修n:制定全球气候变化多元化的教学指标。利用不同的智能化,根据不同的角度充分的体现出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环境所造成的影响。

多元化教学的重点目标就是居于多元智能的角度诠释教学内容,基于多样化的角度来设定最佳的教学目标。多元化教学目标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促使爱好与兴趣不同的学生参与到实际的教学课堂上,还能充分的发挥活跃课堂环境,促使课堂的内容更加丰富。

二、以多元智能理论来丰富地理教学内容

1.教师方面

在初中地理教学课堂上,关键点就是地理教学内容,实施与落实教学内容直接关乎着教学效率的成功与否。在这地理课堂上,教师属于整体课堂的主导者,也是促使教学内容与学生联系进行衔接的联系人。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仅凭以往累计的教学经验与对学生的认知,进而设计出最佳的地理教学内容,展示教学目标当中的技能和知识、流程和方式、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的关系。教学内容作为师生之间进行互动的桥梁,也是确保学生地理方面的核心素养有效的提高。

2.学生方面

在地理课堂上,学生占据课堂上的指导地位,并且也占据学习的主导地位。学生之间会因为性别、特征、教育经历、生活氛围等诸多不同的原因,使得学生之间的智能存在较大的差距。学生具有不同的智能结构在实际的学习方式上表现也大不相同。

三、以多元智能理论完善地理教学的评价机制

在实际的地理课堂上,评价教学机制具体是指采取相应的方法,按照课程标准,根据教学潜在的价值观来进一步判断组成地理教学的药店,进而为在后续教学中供应合理的改进依据。普通初中地理课程的相关标准中提出:评价地理学习,必须建立在评价知识与技能的条件下,着重关注学生判断价值水平、评判思考水平、社会责任意识、恩生计划能力形成的评价状态。在地理教学活动与评价学习当中必须加强重视流程、应用、体验、中参与等。评价地理学习利用合理的发挥出潜在的发展性能,促使学生在地理学习评价中获取良好的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对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上的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学习地理的水平有效的提高。

篇10

一、把握语文教学目标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前提。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和核心。教学目标的确定是打造高效教学的关键,有人说教学目标的设计,决定着整个教学设计的方向,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发展,我认为是有一定道理的。语文新课标提出的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求相辅相成地发展。然而对于每一堂课而言,要针对本节课的特点,针对学生的学情实际,设计适合本班学生的课时目标。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师必须首先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同时告诉学生本节课学习内容在整个知识能力体系中的作用,目的是激发学生的目标意识。所以,要打造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首先要根据新课程中提出的年段目标和单元目标,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等到一堂课结束后便检测本节课师生完成教学目标的程度。

二、通过高效的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我们要用最好的教学方法来实施教学,通过最好的教学方法以达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不能按照自己的思维去进行教学,而应按照学生学的规律和特点去教学。教师在教学设计时,要以充分尊重学生的特点为前提,我们设计的教案要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到学生存在已有知识经验和思想方法基础的事实。我们要从教学内容的需要出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随时调整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

三、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打造高效课堂。

语文新课标课程标准指出,要引导学生质疑和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并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是引导学生对文本的感知、感受和感悟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我们越来越重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得到了体现,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让他们唱主角,使他们既有自己的发现,又体验到发现知识的兴奋和完成任务的自信,从而使他们成功。这样既可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又可增强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决心。因此,教师要彻底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真正处在学语文、用语文的情景中,促其自觉、积极地学习知识和思考问题。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师要把问的权力放给学生,把读的时间送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在每个教学环节上,都应把学生放在首位,让他们享受到自主探索的乐趣。需要强调的是,要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不能放散羊。学生的自主探究要靠教师来引导,学生的理解错误及学生确实难以理解的问题还要靠教师来耐心帮助。

四、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打造高效课堂。

教学中良好的气氛应当是民主、宽松、和谐的,这也是创设高效语文课堂的前提。教师要全身心地组织教学活动,做到语言亲切、富有激情、情绪饱满,要用教师的情感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使学生投入到学习中去,在自主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教师要运用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民主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从而使他们以一种放松、自由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各种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新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上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优美的学习环境。

五、精心设计作业,提高课堂效率。

好的作业不仅可以使学生在无意之间进行知识的强化和巩固,而且使学生增加课外知识的积累,使所学的课内知识更丰富、充实。另外,设计合理巧妙的作业还可以激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培养学习的兴趣和科学精神,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必须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布置作业,比如,对于成绩优秀的学生,教师不应布置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作业,而应该布置启发性及思考性的作业,对于学困生不布置繁难偏旧作业,作业数量要少,质量要高,要求他们掌握基本知识。

六、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