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概况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概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世界经济概况

篇1

根据*委办[2006]41号文件精神,省委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工作中需要我局承担的就有培育中小企业发展、招商引资、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推进循环经济发展共四大块14项具体内容。现将近半年来我局的整改工作总结如下:版权所有

一、整改工作落实情况

1、提高认识,高度重视。以上工作涵盖了我局的绝大部份重点工作,做好这些工作对扩大我县工业经济总量、培育新的增长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提高市场竞争力起着非常大的作用,将更加有利于我县经济社会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为此局领导高度重视该项工作,制订了责任分解细化表,落实了责任领导、责任科室和具体负责人,对每项工作明确了完成时限。并每旬按时向县委督查室上报整改工作进展情况。

2、以工业经济服务年为契机,深入开展落实整改工作。为了深入开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项目推进年”和“工业经济服务年”活动,我局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建立了机关干部联系企业制度,每位机关干部联系一家企业,要求每月到企业一次,主动做好相关服务,及时帮助解决存在困难。以此为契机,加强了整改工作落实进度,及时了解掌握整改工作第一手材料。

3、加强部门配合,搞好综合协调工作。在全面落实以上工作中,我局还积极主动与财政、电力等有关部门加强横向联系,搞好协调,保证了整改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整改事项主要成效

1、群策群力培育中小企业发展。

(1)完善中小企业发展政策。为了深入实施“工业强县、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我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我县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今年为了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审批方式,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我局又配合审批中心和发改局出台了《企业投资项目绿色通道审批制度》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暂行办法》,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企业投资项目都采取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全程跟踪服务。同时我局还出台了《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登记备案制》,《工业投资项目审议协调制度》也即将出台,我县中小企业发展软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优化。

(2)努力搭建银企合作交流平台。为了加快银企合作步伐,充分发挥政府在企业和金融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我局于3月份和县工商银行联合举办了银企洽谈会,于4月份和县建行举办了金融产品推介会。今年1-9月份,我县各金融部门对全县各中小企业新增贷款6000多万元,已超额完成了“全年新增贷款5000万元以上”的整改目标任务,今年各中小企业贷款融资难问题得到了明显缓解。同时我局还积极努力为我县的工行、建行两家金融机构争取省财政厅、省中小企业局下拨的2005年度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金14.7万元,及县财政配套资金3.6万元,为金融部门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支持提供了效益支撑。

(3)做好培育扶持,力促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按照我县“两轴三圈”经济发展空间布局,我局对全县20个乡镇的工业经济发展考核目标作了调整,加大对资源禀赋良好乡镇规模以下企业培育扶持力度。目前北界、应村、三仁等毛竹资源丰富的乡镇竹篾制品加工业渐成气候,妙高、大柘、石练等主要产茶区茶叶加工在逐年增加,全县现有竹篾加工户2000多家,茶叶加工户500多家。1-9月份全县乡镇工业完成产值100148万元,同比增长22.41%,其中云峰、石练等7个乡镇产值增幅在30%以上。全年有映山红木业、(神牛涂料等11家企业有望成为新的上规模企业。

2、举全县之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2006年县委、县政府把招商引资工作作为“一号工程”来抓,努力开创招商引资工作新局面:3月中旬从乡镇、部门选派9名年青干部到永康、温岭等地挂职锻炼3个月;4月下旬和5月中旬副县长尹建中带队前往温岭和温州等地召开了招商引资洽谈会;5月下旬县委书记陈建波带队前往台州地区就招商引资、新农村建设、旅游发展等工作进行考察;6月初县长陈景飞率有关部门领导前往永康考察;7月初陈县长、尹副县长率队在温州召开了“××县招商引资项目推介会”;9月份在“汤公文化节”之际邀请了比利时、奥地利、台湾、杭州、宁波、温州等地的企业家来*举行投资洽谈会。通过努力,截止9月份我县共引进市外内资项目23个,合同总投资21580万元,完成市政府任务指标(2.65亿元)81.43%,实际到位11255万元,完成任务指标(2亿元)56.28%。10月初通过以商招商及积极争取,一家投资1.5亿元的温州铜制品生产企业已与我县签订了投资协议,该项目投产后将达到年产4万吨铜制品生产能力,年产值将达到30多亿元,目前具体事宜正在洽谈中。今年我县的外资引进工作进展缓慢,目前才引进项目1个,合同投资83.76万美元,实际到位61.1万美元,与市政府下达的考核任务:合同550万美元,实际利用150万美元相距甚远。

3、加快企业自主创新,促进增长方式转变。

(1)以“项目推进年”为抓手,努力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投入。1-9月份我县共有工业投资项目53个,其中省重点项目1个、市重点项目6个、县重点项目12个。共投入资金24041万元,完成年度计划66.78%。根据“项目推进年”活动要求,我局深入企业对投资项目做好调查摸底工作,在项目进程过程中做好全程跟踪服务,及时帮助解决碰到的困难和问题。目前已有22个项目完成全部投资进入正常生产,2个项目尚处设备安装调试阶段,其余项目进展顺利。

(2)积极申报省级资金补助,为中小企业发展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1-9月份我局已帮助企业完成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品种专项资金申请1个,省农产品加工示范企业申报2个,钱塘江源头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省级财政专项补助3个,中药现代化省级财政专项补助1个,2006年中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申报1个,2006年重点乡镇企业农副产品贴息和补助资金申报1个,上报省级技改贴息项目8个,国家商务部机电产品技改贴息项目1个。

(3)认真做好技术创新项目申报工作。我县工业企业绝大多数还处在发展的成长期,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研发投入非常有限,但今年仍有凯恩特种材料公司的高透晰双面胶带原纸、池禾化工公司的造纸涂料流变性改良剂和碧岩竹炭开发行的纳米活化长效多功能竹炭制品研制开发申报了省级技术创版权所有新项目。其中高透晰双面胶带原纸和纳米活化长效多功能竹炭制品研发已通过了省级专家的鉴定和认证。虽然离整改目标还有差距,但是从我县工业经济的实际基础来看成绩还是值得肯定的。

4、抓好清洁生产和节能降耗,推进循环经济发展。

(1)抓好清洁生产企业和绿色企业的审核、验收工作。目前我县的浙江元立集团镀锌分厂已委托浙江大学清洁生产中心完成了清洁生产审核报告,预计在11月底进行验收。浙江凯恩特种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池禾化工有限公司的清洁生产正委托浙江省清洁生产中心进行审核,预计在年底前完成审核报告。××绿源木业有限公司绿色企业申报材料已上报市局,正在等待验收。

(2)鼓励企业采用新工艺、新设备实施节能技术改造。浙江元立金属制品集团有限公司完成了水箱拉丝机电控制及线材轧钢加热炉技术改造,项目投入运行后每年能节电265度,节煤7500吨,增效300多万元,该项目已经申报了省级节能补助。

(3)高度重视节能降耗工作。由于统计部门单位gdp能耗的权威数字还没有出来,目前我们只能计算出规模以上企业1-9月份万元产值综合能耗是0.35吨,比去年同期减少20.3%。根据市里节能降耗工作会议精神,我局已着手摸清了用能大户企业,将于近期召开规模以上企业节能降耗工作会议,与我县的用能大户签订节能降耗目标责任书。同时积极配合电力部门搞好部份企业的谐波治理工作,保障安全、有序用电。

(4)做好资源综合利用生产企业复核工作。2006年5月22日,××绿源木业有限公司资源综合利用通过了省、市有关专家认定。

三、整改工作存在问题

我局的整改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招商引资方面虽然较好地完成内资引进整改任务,但是目前我县的实际利用情况仍然偏低,有的项目进展速度仍然缓慢,外资项目引进方面情况也不理想。随着土地政策调整,我县可供的工业用地仅剩金岸畈的400余亩,今后招商引资工作制约因素会更加突出,压力会更大,工业后续发展会面临更加严峻的考验。

2、工业技改投入仍显不足。近年来我县的工业技改投入随着凯恩(总投资4亿多元)、绿源(总投资3亿元)等大项目的相继完成,主要集中在新引进的招商引资项目上,今年虽然有50多个技改项目,但是大多数是中小企业的改建、扩建和更新改造项目,投入都不大。园区新建的20多家企业由于开工时间大多数集中在下半年,到目前实际的投入还不多,关键要看第四季度的进展速度。

3、由于我县规模企业少,绝大多数又是粗加工型的企业,具有一定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屈指可数,每年要培育一定数目的技术创新项目难度很大。

4、我县的工业是以金属制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的,近几年招商引资项目也以建筑五金类为主,到目前为止金属制品加工业产值已占了我县工业总产值的50%以上,今后节能降耗工作任务会更重。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1、举全县之力完成金岸畈区块土地征用工作,为新的投资项目争取尽可能多的发展空间。同时努力为已落地建设的项目做好各项服务工作,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帮助企业早投产早见效。

2、以推行“绿色通道”审批制度为契机,积极为工业企业技改创造良好的软环境。要重点做好涉企收费项目的调查,严格按照有关文件精神,努力降低涉企收费,同时全面推广企业技术改造登记备案制。

篇2

杨丽琳(1976-),女,江西南昌人,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国际服务贸易。

摘要:文章对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四国服务贸易竞争力与贸易相似度进行经验性比较,结果表明:印度在计算机及信息业、通讯业等新兴服务业上具有国际竞争力;中国和俄罗斯在运输、旅游、建筑等传统服务业上具有国际竞争力;巴西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较弱,但相对传统服务业,巴西的新兴服务业更具竞争力。此外,中国与巴西、俄罗斯的贸易相似度较高,而与印度的贸易相似度较低。

关键词:服务贸易;竞争力;贸易相似度

中图分类号:F7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9)08-0074-06

收稿日期:2009-03-23

一、前言

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迅速发展。从1980年到2007年,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从3650亿美元扩大到32915亿美元,27年间增长了9.1倍,占世界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4.3%上升至19.5%。随着服务贸易在全球贸易总量中比重的不断扩大,其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正日益提高。由于全球服务业发展的严重不均衡,以美国、欧盟、日本为首的发达国家及地区一直在世界服务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而发展中国家服务贸易长期处于劣势地位。随着世界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贸易自由化进程的继续推进,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在各国经济中的地位还将不断上升,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充分意识到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对本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利用比较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

篇3

2006年世界经济发展概况 2006年,世界GDP增长了3.7%,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欧洲经济的恢复,其增速高于2006年初的预期。另外,出口的快速增长拉动了美国经济增长,日本内需尽管没有大的改善,其经济增速也有所提高,中国和印度经济继续高速增长,最不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也连续三年超过6%。 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美国、欧盟和日本政府财政赤字的减少和通货膨胀压力得到缓解;世界流动性提高和较低的实际利率使世界股票市场价格回升;新兴国家股市比发达国家增长更快,其债券与美国政府债券的利息收益差距也在迅速缩小。

投资利好还表现在全球FDI的迅速增长方面,已接近历史最高水平。联合国贸发会的报告表明,由于并购活动的增加和股价上涨,2006年全球FDI流动增长了1/3,达1.23万亿美元。 世界流动性提高的另一个表现是全球外汇储备的增加和许多发展中国家提前偿还外债,2006年所有发展中地区的负债水平(未偿付债务占GDP的比率)均有所下降,债务负担沉重的贫穷国家的负债水平已经降至五年前的一半。 受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重新调整的影响,美元的实际有效汇率继续小幅贬值。由于经常项目的顺差大,韩国和新加坡货币的实际有效汇率大幅度升值,中国人民币小幅升值,而日元则继续贬值。 世界流动性提高以及燃料价格和名义利率的上升,目前尚未引起通货膨胀率的提高。发达国家的消费价格上升了2%-3%,发展中国家上升了约5%。发达和发展中地区的消费价格通货膨胀在2005年和2006年期间并没有加速,但在供给缺乏弹性的部门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

2006年世界货物贸易发展情况 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15.4%,达11.76万亿美元。按不变价格计算的世界货物出口额增长了8%,比2005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而且高于1996年-2006年的平均水平。

2006年货物贸易的发展对发展中国家非常有利。发展中国家按名义价格计算的货物出口额增长了20%,达4.27万亿美元,在世界货物出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6%,为历史最高水平;进口额增长了17%,在世界货物进口中的比重提高到31%,为近二三十年的最高水平。在过去6年间,最不发达国家的货物出口额增长快于发展中国家的总体水平,2006年增长了30%,达1080亿美元,占世界货物出口额的0.9%,是1980年以来的最高水平;货物进口额增长了17%,远低于货物出口额的增速,但最不发达国家整体首次出现贸易顺差。

价格上涨、中国和印度的贸易发展对世界货物贸易影响显著。 2006年世界货物出口额受价格上涨影响十分明显,其中40%的增长可以归因于价格上涨。不同部门价格变化差异很大,根据IMF商品价格指数,世界 矿石和非铁金属的出口价格上涨了56%,燃料出口价格上涨了20%,食品与农业原料出口价格上涨了10%,制成品出口价格涨幅不超过3%。

制成品价格涨幅连续3年小于初级产品,主要由于占世界制成品出口额1/6以上的电子产品价格不断下降。 由于贸易条件的变化有利于燃料和其他矿产品出口国,燃料和其他矿产品占出口比重最大的四个地区——中东(2005年占70%)、非洲(65%)、独联体(60%)和中南美洲(37%)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很快,由于2006年燃料价格涨幅小于2005年,这些地区的出口额增幅小于2005年。受对燃料和金属等商品需求下降的影响,这些地区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不大(约2%),但其进口增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中独联体的进口增幅最大,约20%;中南美洲的进出口增长均放慢,委内瑞拉的出口下降明显,巴西的出口增长不到4%;非洲与中东的出口增长几乎停滞,进口增速尽管也在下降,但仍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主要的货物出口国和进口国看,在货物出口排名前30位的国家中,8个增长最快的国家(2006年出口额增长超过20%)有5个是石油输出国,1个金属出口国(智利),再就是中国和印度;出口额增长较慢的国家(2006年出口额增长不到10%)包括日本(9%)、法国(6%)、西班牙(7%)和爱尔兰(3%),这些国家的进口增长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货物出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同时也是进口排名前10位的国家,尽管其贸易增长差异很大,但除了英国的进口超过了日本以外,其他国家的位次与上年相同。

2006年世界服务贸易的发展 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世界服务贸易出口额增长了约11%,与2005年增速相同,达2.71万亿美元,服务出口增速已连续四年低于货物贸易。 在服务贸易中,运输、旅游和其他商业服务是最重要的三个部门。2006年按名义价格计算的出口额增长了13%,运输服务和旅游服务的出口额分别增长了9%和7%。1990年代,运输服务比旅游服务发展慢,从2000年以来,情况发生逆转。

除了北美以外,其他所有出口地区的旅游服务均发展较慢。 从服务贸易的地区结构看,欧洲与北美的进出口增长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05年也是如此)。在欧盟内部,成员间服务贸易的发展差异很大:法国和芬兰的服务出口额在下降,卢森堡和波兰的服务出口额则增长了1/4以上。独联体服务进出口额增长了约20%,在所有地区中增长最快。 亚洲的服务出口增长连续三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也高于该地区的服务进口增长,因而减少了该地区服务贸易的逆差。该地区最大的服务贸易国家日本的服务出口增长了12%,进口增长了8%。印度的服务贸易发展很快,2006年其服务(尤其是软件服务)出口增长高达34%,服务进口增长也高达40%,目前印度服务进口额只比出口额低约5%。 非洲与中东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估计接近世界平均水平。 根据初步统计数据,美国、英国和德国仍然是排名前三位的服务出口国和进口国。如果法国服务出口额确实如初步统计那样下降了,则日本就取代其成为第四大服务出口国,意大利超过西班牙列第六位。根据2006年上半年中国服务贸易统计数据推算,中国服务出口估计已经超过了荷兰、印度和香港,进入前10,列第八位。 在服务进口方面,前10位的国家位次没有变化,中国服务进口额略低于意大利,列第七位。

篇4

教师讲得费力,学生听得茫然,这样高消耗、低效率的“高碳”状况在教学现实中并不少见。真的单纯是教材内容和学生原因造成了课堂效率低下?我们应如何凝设计智慧,促教学“低碳”?本文以初中《历史与社会》(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为例,谈谈笔者的思考与实践。

一、文本解读 深思熟虑

教师作为课程和教材的使用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首先对教材文本进行深度研读。为此,在“规模空前的战争浩劫”一课教学前,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表(见表1)。

然后,先解读课标,通读教材,梳理教材的基本结构,理解教材编写意图;再深度研读,读透教材,建立教材的横纵向联系,把握教材核心内容,形成以下结论。

(1)本框内容所涉及的课程标准总目标:知道影响两次世界大战进程的重要人物和事件,探究战争的起因、性质和后果。通过解读、分析,可把总目标细化成以下三个分目标:①知道两次世界大战的时间、国家、重要战役、重要人物、战争结果等基本情况(了解层次);②归纳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爆发原因(理解层次);③比较两次世界大战概况,简述其影响(理解层次)。

(2)从本课主题“全球性的震荡”切入,确定本课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教材以20世纪上半期的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世界经济危机为典型事例,从政治和经济两个角度展示了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曾遭遇的重大挫折,认为从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看,“全球性的震荡”是人类进入工业文明发展初期不适应的表现,其中经济危机又是引发战争的原因之一。据此,笔者认为,本课内容既是对上一单元“工业文明发展产生的影响”的深化,又是后续内容“战后世界格局是如何发展的”的教学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3)明确本框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两次世界大战的概况,包括时间、国家、重要战役、重要人物、战争结果等基本情况;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以及爆发的原因;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在明确知识点的基础上,确定可对本框教学做横向补充的内容:教材插图7-7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苏英三国为首的战胜国召开的雅尔塔会议,对战后世界格局造成了重要影响,可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影响的补充。可对本框教学做纵向补充的内容:本册教材中前面工业革命的有关知识可以编写成课堂作业,用作本课导入的环节;后面俄国十月革命的内容可以作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影响的补充,本单元第五课“万众一心的”也可以作为二战概况的简单补充(纵向联系)。

(4)本节课必须讲清楚的核心问题: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其爆发原因。

二、学情分析 换位思考

教师要将教材知识转化成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就必须关注学情。只有把学情分析落实到实处,才谈得上针对学情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分析学情的关键是要找准学生学习的现实原点,确定教学重、难点。为此,笔者设计了以下学情分析表(见表2)。

(1)学生易掌握和已经了解的知识。①两次世界大战的概况,包括时间、国家、重要战役、重要人物、战争结果等书上能找到的基础类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学和互助学习来完成;②学生已经知道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基本过程,因此,教学时应轻知识点的落实而重两次世界大战的联系和影响,让学生从中感受两次世界大战的空前规模及其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巨大灾难。

(2)学生易混淆和难理解的知识。调查表明,大部分学生对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爆发原因、影响都不大容易理解,只能从资料上找现成答案。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采取让学生观看视频、阅读图文和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予以解决,从而使学生将照抄的现成答案内化为学生易于接受和消化的知识。

(3)根据学情,简化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列举影响两次世界大战进程的重要战役和重要人物;能力目标――归纳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爆发原因;比较两次世界大战概况,简述其影响。

(4)教学难点及重点: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爆发原因。

由于运用的教学策略得当,本课教学使学生完成了从感官刺激到理性分析再到反思认同的学习心理历程,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设计 全面思考

教学设计是将教材内容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的知识的必要手段。根据上述分析,笔者对教学设计采用了如下策略(见表3)。

(1)处理与课标无关知识的教学策略。例如,对“人类应该怎样更好地利用科学技术”和“法西斯犯下的罪行”这些与课程标准要求无关的知识内容,笔者没有予以分析、讲解,只要求学生在看书的过程中了解一下即可。

(2)处理学生易懂知识的教学策略。例如,两次世界大战的概况,学生已有了解,不必花力气讲解,请学生自学教材第88~90页的内容后填写一下有关知识考查的表格,再请一些学生回答一下就可以了。这样,既简化了教学过程,又完成了知识点的落实,还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处理学生容易认识模糊知识的教学策略。归纳两次世界大战的性质及爆发原因,是本堂课的重、难点,也是学生在认识上的模糊区。笔者采取的解决方法是:先出示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和德国工业总产值比较图,并引用德国统治者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有关言语以及联合国宣言的有关内容,让学生解读后合作探究;期间,笔者对学生解读中遇到的困难做适当引导;探究结束后,师生共同分析、交流、探讨探究成果,达成认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有着深刻的原因的,一战是帝国主义之间为争夺殖民地进行的非正义战争,二战是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篇5

关键词:产业结构;刘易斯拐点;二元经济

一、绪论

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力资源充足成为中国参与当时国际竞争最大的优势所在,劳动密集型产业成为中国的比较优势。因此,我国的工业化战略选择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充分利用足够数量的劳动力带来价格优势,为我国工业化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有利位置,推动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形势发生了变化。对内,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一直呈现无限供给的情况,而2004年左右,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等地区却相继出现了“民工荒”这一从未出现过的状况,这一略显反常的现象被社会强烈关注并引发了激烈的讨论与争鸣。对外,国际金融危机破坏力巨大,世界经济萧条,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在危机中的良好表现给世界经济的复苏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和希望,但中国的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的民营企业却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内外环境的变化给中国敲响了警钟,中国必须对形势的这一实质性变化做出应对。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简单粗放,处于国际生产链条末端。在我国目前的发展模式中,劳动力占据了重要位置。关于此问题的讨论,有一个避不开的话题,就是中国的刘易斯拐点问题。1954年,经济学家刘易斯在著名的文章《劳动无限供给条件下的经济发展》中首次谈及了“二元经济”的这种发展模式,但刘易斯并未提供一个操作性强的判定标准。中国的学者们力图通过不同的途径来判断中国的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笔者通过对大量文献的研读了解到,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劳动力工资提高水平以及城镇化水平是目前学者用来研究中国刘易斯拐点问题的三个主要的衡量指标。是否还能通过别的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这是笔者致力达到的目的。

二、从产业结构转型的视角判断刘易斯拐点

二元经济模型讨论的核心问题是存在于农村的劳动人口向城市的工业部门转移。农村劳动力既然不继续在农村从事本来的农业生产劳动而转移到城市,就要在城市的现代工业部门中实现就业。就目前中国的状况来说,庞大的农村转移劳动力的转移去向相对集中,可以通过对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研究来达到研究农村转移劳动力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中国产业结构及其发展模式的转变来间接了解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情况,从而作为判断中国刘易斯拐点是否到来的依据之一。

(一)中国现今经济结构及发展模式概况

马克思对于国际分工曾经这样指出,“一个民族和国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高低,劳动分工的程度是其最显著的特征”。随着当今世界全球化的深入,世界经济趋于一体化,不同国家因其比较优势的不同而占据生产链条的不同位置。

目前国际分工大致有三个层面,一是欧美发达国家,主要是国际科技创新的源泉和产品及服务的消费中心,二是人口众多或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主要负责产品加工,三是资源丰富的国家,为全世界提供矿产资源。中国基本处于第二种,靠廉价劳动力成为世界工厂。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中国农村的劳动力过剩,并且科学文化素质较低,这可以说是中国特别是中国农村的基本情况之一。农村的这些冗余的劳动人口对于社会生产来说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如果能把这些剩余的劳动人口充分利用起来,便能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通过对自身优势及劣势的准确判断,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契机,以廉价的劳动力、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政策环境吸引了大量外资外企,使得中国每年经济接近两位数的增长速度大步向前发展。事实证明,中国的这一发展模式是正确的,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国际经验也表明,对于人口多而资本少的国家来说,经济发展模式要从资源密集型或者劳动密集型出发,然后逐渐向资本密集型或者技术密集型转型,这可以说是一种固定的先验的模式。中国目前处于发达国家走过的轨道上,应认真认清自身的优势,通过劳动力充足的优势来发展本国经济,同时也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来安置冗余的劳动人口,实在是一举两得之策。

(二)产业结构升级与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向的关系

中国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的最大特点是素质参差不齐。到2008年为止,中国农民的接受教育的时间平均还不到8年,拥有高中文化的农民还不到总体的17%。2007年农业部科技教育司对去外地打工的农村劳动人口进行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经过培训的农村劳动力仅仅占外出打工总体数量的19.2%,绝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相关的技能培训。

篇6

    德国统一后,成为世界经济实力最雄厚的国家之一。因此,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地理教材 第二册把德国作为欧洲的一个重要国家进行了讲授。我在这一节的教学时,采用了一系列图表,加强读图训练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下面按照课本内容顺序进行阐述。

    一、欧洲大陆上的十字路口

    讲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阅读德国图,再请一位学生到黑板前在挂图上指出德国在欧洲的位置 、临海、邻国及境内主要河流等地理事物。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得出德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交通方面,由 于德国地处欧洲的中心位置,连通欧洲东西部和南、北部的铁路都经过这里,有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之称 ;水路方面,境内各大河之间有运河相通,并与海洋沟通,水运十分便利,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然后教师用 地理略图表示出德国的临海、邻国、人口与居民、宗教等方面的地理特征,学生看到黑板上的略图后,就能对 德国这些方面的内容有较深刻的认识。最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在空白的德国图上填绘出临海、邻国等方面的内 容,增强学生的空间记忆能力。

    二、北部和南部的地形与农业

    先指导学生读“德国图”、“德国农业分布图”,让学生找出德国的主要地形区以及主要农作物的分布, 通过分析得出德国南高北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形特征。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复习前面所讲英、法两国中关于农 业生产分布与自然条件关系的有关知识,分析比较后,得出:由于德国地形、气候等自然条件对农业发展的影 响较大,因而呈现出北部与南部农业生产的较大差异性。最后把德国南部与北部的地形、气候、土壤、农业等 特征列成表格进行对比比较,让学生边看书边填表格(见下表),熟悉并掌握德国的农业分布。 --------------------------------------------------------

    北部 南部 -------------------------------------------------------- 地形 北德平原,地势低平 高原山地,河谷 气候 夏季温凉,冬季阴冷 日照时间较长 土壤 土壤较为贫瘠 河谷地带土壤肥沃 农业 发展畜牧业,种植黑 盛产葡萄、烟草、水果、啤酒

    麦、燕麦、马铃署、 花,河谷两侧山地为森林,高

    经营比较粗放。 高山牧场。 --------------------------------------------------------

    三、工业发展和工业中心

    德国是世界上经济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国,工业是本国经济的主体。因此这一部分内容是本节教学的 重点。教材对德国的工业特点、工业发展条件和主要工业中心等方面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教学时应首先引 导学生阅读“德国矿产和工业分布图”、莱茵—鲁尔区图“,找出矿产地和工业区的分布情况,以建立正确的 空间概念,分析发展工业的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的情况。教师再列出德国一些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及国民 生产总值在世界上的位次表,如德国1990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三位,仅次于美国和日本;目前德国工业 生产能力仅次于美国、俄罗斯、日本居世界第四位;钢铁、机械、汽车、精密仪器、电子等工业都在世界上占 重要地位。这样讲述,学生自然而然地就概括出德国的经济特征:经济实力雄厚,工业高度发达。最后采用层 次清楚、简明扼要的图表,提炼这部分教材内容,让学生较容易地掌握德国的工业概况(图表见第29页)。

    四、柏林和其它主要城市

    引导学生读德国图,在图上找出柏林及其它主要城市的分布概况,教师列表讲述这些城市的位置及职能特 征(见第29页上的表格),让学生清楚地掌握这些城市的特点。最后要求学生在空白德国图上填出这些城市, 强化学生对这些城市空白位置的认识。

    (附图 {图})

    课文讲完后,让学生齐声朗读课文中的“读一读”栏目:优秀的文化遗产。让学生了解德国全民族具有较 高的文化和科技术水平。为人类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强调这是德国经济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我 国值得借鉴的。 ------------------------------------------------- 城市名称 位置 职能特征 ------------------------------------------------- 柏林 位于德国东部 德国道都,全国最大城市。 波恩 位于莱茵河畔 原联邦德国政论所在地,原子

    能研究中心。 汉堡 位于莱茵河畔 德国最大的港口城市、造船

篇7

古代世界:从人类起源到15世纪末。在这个时期,世界各地区处于“相对孤立和相互隔绝状态”。2011版历史课标中的世界古代史板块虽然强调古代世界的“相对孤立闭塞的状况”,但也指出,随着历史的推进,“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逐渐出现较多的交往。既有战争的暴力形式,也有商旅往来、文化交流的和平形式,而后者对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

设计:相对孤立的古代文明起源

通过“四大文明古国分布图”了解四大文明古国的名称、地理位置、产生的共同原因。

学生在图中形象地了解到四大文明古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位于北纬20°~40°之间。发源地相似的原因大致有:1.这些大河流域的光热条件好,气候温暖湿润,地势总体较为平坦,很适宜人类生产生活;2.这些大河上游每年春夏时节高山上积雪的融化,使河水定期泛滥,为河流两岸的土地提供了充沛的水源,河底淤泥又使土壤肥沃,这些都有利于农耕经济。引导学生在分析图的过程中了解:不同地区的人们共同创造世界历史,文明不分优劣,不同文明是平等的。

二、运用图表,在了解近代世界中培养全球史观

近代世界:从16世纪初到19世纪末。在这个时期,人类社会从相互联系到基本上成为一个整体。2011版历史课标的近代史板块强调“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打破了世界各地区相互孤立和相互隔绝的状况”“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核心和主宰地位的世界市场不断扩大”使世界完全联系成一个整体。

设计:从“新航路的开辟”说起

从15世纪末开始到16世纪前期,渴望财富的欧洲人探寻着前往东方的新航线。他们避开由奥斯曼帝国控制的东西方交通要道,经过一系列的航海探险活动,从欧洲出发,或是沿非洲西海岸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或是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完成环球航行。这就是新航路的开辟。学生通过“新航路开辟路线图”,了解新航路开辟的方向、航线、航海家,理解新航路开辟带来的影响――“世界连成一个整体,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为便于学生记忆,我又针对“新航路开辟路线图”绘制了一张“示意图”。学生从中更加清晰地了解到新航路开辟的概况,而且印象十分深刻。

三、运用图表,在了解现代世界中培养全球史观

现代世界第一阶段:从20世纪初到20世纪末期,世界日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在20世纪: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欧洲的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不再是世界的主宰;苏联解体前和美国成为左右人类命运的两级;亚非拉美的许多国家在民族解放运动的浪潮中诞生,并且力量不断壮大,成为现代国际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中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爆发,进一步促进全球化经济发展。应该说,20世纪是人类在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得到空前发展的世纪。而20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使人类真正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全球化时代。

设计一:绘制树状结构图,对二战前后的世界形成整体认识

“二战前后的世界”树状图,是在教学中,由师生一起随着教学内容的进程逐步填写而成的。学生通过亲手绘制该图,对二战产生的背景、二战中的重大事件及二战后的世界格局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现代世界第二阶段:20世纪~21世纪之交(或21世纪初)以来,世界全球化整体化趋势明显加强。

20世纪以来的世界是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各国各民族都是世界一体化的各个局部,各个重大事件都成为世界历史链条上的各个环节。20世纪90年代以后正式进入全球化时代,全球化不仅改变着时代和世界的面貌,而且也提供了认识人类历史进程的全球视野和宏观历史思维的基础。2011版的历史课标中指出“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并把“初步理解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作用”列为课程内容。

设计二:罗列以国家为代表的“金字塔形国际分工格局图”,明确发展方向

该图的设计目的,旨在让学生清楚地意识到,经济全球化对中国来说,既是机遇,也是严峻的挑战:在当今世界经济形成全球产业链的状况下,中国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以生产低档消费品为主。中国生产的产品科技含量较低,这让我国在国际竞争中难以取得优势。

篇8

关键词:中小企业 产业集群 钻石模型

一、引言

纵观各国成功的中小企业可以发现,凡是发展好、生命力强的中小企业大都不是零星存在的,而是以集群的方式相聚而生,并在强大的集群效应中受益匪浅。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形成了众多以小商品生产和零配件加工为主的中小企业集群,因地制宜发展区域特色经济,使浙江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优势。20世纪80年代开始,台湾成功地实现了产业结构转型,而这一非凡的业绩正是由资源缺乏的中小企业所成就的。与此同时,台湾大力发展以中小企业为载体的服务外包行业,在岛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网络,这样的组织无论是在刺激出口、增加财政收入还是吸引劳动力就业、提高岛内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方面,浙江与台湾有许多相似之处,但它们的产业结构存在较大异质性,本文以波特的“钻石模型”为分析基础,通过对浙江与台湾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竞争力水平的比较研究,为促进浙江省产业集群竞争水平的提升提供一定借鉴。

二、浙、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发展概况

(一)浙江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概况

浙江省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温台地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辐射到绍兴、宁波地区,而后扩展至金华等地,并于20世纪90年代末基本遍及全省,形成了“小企业、大集群”的浙江经济发展模式,共涉及纺织业、医药制造业、塑料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等28个工业门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以区域经济为特征的产业集群数量不断增多,实力逐步提升。到“十一五”末期,全省年工业总产值或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制造业产业集群区块有601个,产业集群区的产值约占全省工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平均每个县拥有3个产业集群。从浙江产业集群的现状看,基本上以市场型集群为主,中心—卫星式集群不多,缺乏龙头企业和核心企业,市场竞争过度,产品科技含量低,总体上在全球分工的产业链中仍处于低端。

(二)台湾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概况

台湾中小企业集群的形成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在这一时期,台湾利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机遇,集中岛内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积极引进国外资本和成熟的技术大力发展岛内制造业,形成劳动密集型产业。20世纪70年代后期,世界产业结构呈现出了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趋势,台湾地区在已有的资本和产业积累优势的基础上,抓住国际环境中的有利机遇,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加工、代工产业转变为资本密集型的重化产业。20世纪90年代初,受世界经济环境和岛内产业发展规律的影响,台湾开始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岛内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罗哲,2011)。1990 年制定的《国家建设六年计划》确立了电子、通讯、半导体、资讯、精密仪器等十项技术层次高、市场潜力大、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这些产业因其产业特征催生了具有相当规模的产业集群体系,如新竹科技园区、台南科技园区、内湖科技园区等,对台湾经济影响深远。

三、基于“钻石模型”的浙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竞争优势比较

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虽然有其局限性,但至今仍是国际上普遍认可的一种研究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方法(高雪莲,2010),其逻辑框架和分析方法也同样适用于区域层面(陆立军,2010),本文借助波特的“钻石模型”来分析比较浙江台湾两地中小企业产业集群的竞争力水平。

(一)生产要素

浙江是人口大省,有着丰富的初级廉价劳工,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以及外来人口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低成本的低技术产业工人。在资金方面,据统计,浙江的民间资本规模8300多亿元,资本资源相对充足,但很多资本在浙江产生,却流向了全国,一方面实体民营经济嗷嗷待哺,另一方面民营资本没有出路。在2012年两会上,浙商代表也因融资难的问题而大倒苦水:一方面,银行利润高得不好意思公布,另一方面,企业融资的利息和其他成本高得不堪承受。基础设施方面,浙江省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就重视基础设施建设,电信设施、高速公路、电力建设等在全国是比较先进的,这对省内产业集群的发展起到了最基本的支持作用。从陆域资源来看,浙江省是一个资源能源小省,但是如果把眼光转向海洋,浙江则拥有其他地区无法匹敌的丰富海洋资源,具有得天独厚的“渔、港、景、油、涂”资源组合优势与经济区位优势。但在知识经济时代,仅仅依赖于大量的一般劳动力和天然资源的投入是不可能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目前浙江省中小企业集群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与专业人才的缺失,产业集群的升级使得经营管理、设计、研发、物流等各类人才需求开始旺盛。而观测我省各类人才的分布结构,主要流向政府部门、科研究院所以及城市服务领域,对产业集群的发展极为不利。

台湾岛自然资源贫乏,台湾岛内工资、地价较高,原料大都从岛外进口,产品销往世界各地,是典型的“两头在外”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三次产业升级,岛内具备了较为先进的生产技术与设备,高级人力资本如技术研发人员和国际性管理人才丰富,但是产品的核心和关键技术受制于其他国家,基础研究能力薄弱。台湾中小型企业能在全球的产业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要素是“内部和外部知识链的协同演进”(高雪莲,2012)。浙江要突破发展极限,就必须树立起全国乃至全世界的统一大市场的观念。企业只有走出去融入GPN(Global Production Net,全球生产网络),才能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篇9

关键词:黄金市场;体系;架构;建设

中图分类号:F831.54

黄金市场是进行黄金买卖的交易场所。黄金交易早已有之,但黄金市场真正形成与发展,却是二战之后的事情。如今黄金市场已经成为现代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扮演着独特而重要的角色。

一、黄金市场的发展历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世界黄金市场的发展历史就是一部国际货币本位制度变迁的历史。

(一)金本位制出现前

金本位制出现前,虽然黄金充当交易媒介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但由于其稀缺性,在交易中白银和其它金属更多地承担了支付手段的角色,只有大额交易才采用黄金计价。同时大多数黄金基本被帝王或宗教神权独占所有,作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而储藏着,很难进入流通。在这种情况下,自由交易的市场交换方式难以发展,即使存在,其规模也非常小。因此,在金本位制出现以前,并不存在大规模的世界黄金市场。

(二)金本位时期

金本位时期约从19世纪初在俄国、美国、澳大利亚、南非和加拿大先后发现了丰富的金矿资源致使黄金产量大幅提高之后到20世纪30年代第一次世界大战冲击世界货币体系及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致“金本位制”彻底崩溃止。标志性事件是英国于1816年率先建立金本位制。黄金市场的发展也随着黄金货币功能的转变经历从获得一定发展到发育受到阻碍直至最后关闭的历程。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本位货币的货币制度。金本位币体制下,黄金作为商品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可以在一国之内可以作为货币流通,同时也是国际贸易的支付手段,可以自由进出中,国际贸易出现赤字时,也可用黄金支付。这个时期对黄金自由铸造、自由兑换、自由输出的三大特点使黄金市场得到一定的发展,但黄金货币化的性质,使黄金市场仍受到严格的限制,各国中央银行需按各国货币平价规定来买卖黄金。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世界上只有英国伦敦黄金市场是国际性市场。“金本位制”彻底崩溃是由于受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和20世纪30年代爆发的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影响。各国由此加强了贸易管制,禁止黄金自由买卖和进出口,公开的黄金市场失去了存在基础,伦敦黄金市场关闭。一些国家实行“金块本位制”或“金汇兑本位制”,大大压缩了黄金的货币功能,使之退出了国内流通支付领域,但在国际储备资产中,黄金仍是最后的支付手段,充当世界货币的职能,依然受到国家的严格管理。1914-1938年间,西方的矿产金绝大部分被各国中央银行吸收,黄金市场的活动有限。此后对黄金的管理虽有所松动,但长期人为地确定官价,而且国与国之间贸易壁垒森严。黄金的流动性很差,市场机制被严重抑制,黄金市场的发育受到了严重阻碍。

(三)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开始于1944年5月《布雷顿森林协议》签订构建了“金本位制”崩溃后人类第二个国际货币体系,结束于1973年西方各国经磋商放弃固定汇率,实行浮动汇率止。布雷顿森林体系是一种新的金汇兑本位制,这一体制确定了美元世界货币的地位,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黄金的正常流转与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成为这一体系的主角。黄金是稳定这一货币体系的最后屏障,无论在流通还是在国际储备方面的作用都有所降低,价格及流动受到较严格的控制,各国禁止居民自由买卖黄金,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伦敦黄金市场在体系建立10年后才得以恢复。

20世纪60年代的越南战争使美国财政赤字巨大,国际收入情况恶化,美元信誉受到极大冲击。各国纷纷抛售自己手中的美元,抢购黄金,使美国黄金储备急剧减少,伦敦金价暴涨。为维持伦敦黄金价格,阻止外国政府持美元外汇向美国政府兑换黄金,美国采取了联合英、法、意等8国建立了“黄金总库”等办法,但终因越南战争的不断扩大,美国无法继续维持官价,不得不宣布市场金价自由浮动。至此布雷顿森林体系完全崩溃,从此开始了黄金非货币化的改革进程。

但从法律角度看,国际货币体系的黄金非货币化到1978年才正式明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在1978年以多数票通过批准了修改后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即《牙买加协议》。该协议删除了以前有关黄金的所有规定,宣布黄金不再作为货币定值标准,废除黄金官价,可在市场上自由买卖黄金;取消对IMF必须用黄金支付的规定;出售IMF六分之一的黄金,所得利润用于建立帮助低收入国家优惠贷款基金;设立特别提款权代替黄金用于会员国与IMF之间的某些支付等等。在这一时期黄金价格一直受到各国的严格控制,政府对黄金市场的介入干预时有发生,黄金市场仅是国家进行黄金管制的一种调节工具,难以发挥市场资源配置作用。

(四)信用本位时期

篇10

关键词:对外直接投资风险产业选择风险规避

风险是指发生损失或伤害的可能性以及损失的程度,在这个概念中强调了损失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度量的。国际直接投资风险是在特定环境下和特定时期内客观存在的可能导致国际经济损失的状况,一般地,将对外直接投资中由于不确定性事件的发生,引致资本或收益损失的可能性叫做对外投资风险。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概况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我国企业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了有实质意义的对外直接投资,进入21世纪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有加快的迹象。根据商务部的最新统计数据,我国2008年上半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256.6亿美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29%,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强势劲头。

(二)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现状

随着对外投资的发展,目前已拓展到贸易、资源开发、工业制造、交通运输、餐饮旅馆、咨询服务、科研开发、农业、房地产业等,其中以贸易、资源开发、工业加工制造为三大重点领域。总的来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高度集中于资源开发业和初级加工制造业。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风险来源

投资必然存在风险,跨国投资更增加了诸如政治、文化等所带来的风险。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我国,其对外直接投资由于本身技术水平、产业结构等诸多因素更加显示出了风险特点,其风险来源于多方面。

(一)对外投资产业结构不合理

过度依赖于资源开发业。随着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对各种资源的需求日益增加,自然资源成为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伴随着资源存量的不断减少,在资源开发业领域的对外直接投资风险将会逐渐增加。

技术密集型产业投资比重较低。伴随着信息全球化和网络全球化的发展,拥有核心的生产技术是获取投资收益的关键,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附加值较高,应对风险的能力较强。虽然我国近年来对技术密集型产业的投资有所增加,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尤其是中高科技企业的比率仍然很低。

第三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很低。当前,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与地区,它们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重点大都落在了第三产业上,而我国目前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起步阶段,国内产业结构的层次还比较低,因此不可能盲目地要求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但是,这些产业代表了我国未来对外直接投资产业重点的发展方向,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能够有效地带动国内产业的发展。

(二)相对于东道国本土企业及第三国企业的竞争劣势

在跨国直接投资中,我国企业与东道国企业的竞争劣势体现在信息不充分上,由于文化环境、风俗习惯、交流语言的差异,海外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在决策中信息往往不充分,尤其是跨国企业在与东道国企业展开竞争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往往在竞争中处于劣势,造成较大的经营风险。我国企业与第三国企业的竞争劣势主要体现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不足,对于许多引进技术的消化、创新不够,技术当地化的优势并不明显。

(三)世界经济环境变化的影响

世界经济环境对直接投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汇率变动、价格波动、需求变化、投资壁垒、技术更新上。汇率风险是指因汇率的变化而导致对外投资者在东道国子公司资产价值变化的不确定性,汇率的变动会导致生产成本变动,投资收益率多变,投资者难以对企业形成正确的预期,从而影响投资者的信心及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风险规避的理论分析

(一)均值-方差模型

研究不确定性条件下选择的一种方法是通过少量参数来描述对象的概率分布,并把效用函数看作定义在这些参数之上,最通俗简便的例子就是均值-方差模型,只要考察几个有关投资-收益的概率分布的统计量就可以很好的描述投资主体的投资偏好,具体为:

假设随机变量W取值wi(i=1、2、3……n)的概率为pi,那么这个概率分布的均值就是它的平均值:uw=∑wi×pi,这个概率分布的方差是(w-uw)2的平均值,记作:z2=∑(wi-uw)2×pi。方差是对概率分布的离散程度的测度,因此,它可以合理地度量所涉及的风险。

既然这样,我们自然会假设,保持其他情况不变,如果投资主体是厌恶风险的,比如说企业总是对投资小心谨慎,只有在收益值更大或者获得收益的可能性更高时才愿意投资,那么企业一定会选择收益值的均值大而收益值的方差小的产业去投资。

(二)最优资产投资

本文运用均值-方差模型来分析一个简单的资产投资损益问题,假设企业可以投资n种不同的资产xi(i=1、2、3……n),当投资资产xi时,如果不发生意外,你始终可以获取固定的报酬率ri,不发生意外的概率是pi,而发生意外时的损失率是ri'(ri'>0),当然发生意外的概率是1-pi,那么,该资产的平均报酬就是ux=ripi-ri'(1-pi),该资产组合报酬的方差可以表示为z2=(ri-rx)2pi+(ri'-rx)2(1-pi)。由前文可知,如果ux很小而z2很大的话,厌恶风险的投资者根本就不会投资这第i种资产,同样,企业会对各种可能的产业投资计划项目利用以往数据进行收益和损失分析,选择其中最大的收益可能而且风险系数最小的资产进行投资。

(三)双产业投资模型

双产业投资模型即资产分散,是将投资分散到不同区域,即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寻求一种最佳的投资组合,从而避免某一特定区域经济的影响,达到降低风险的目的。以汽车产业和房地产市场投资为例,假定企业只能投资这两种产业,并且市场是完全竞争的,不考虑其他外在因素的影响。

本文使用的是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用r1和r2分别表示投资汽车行业和投资房地产行业所获得的收益,即投资后企业拥有的货币价值,当然企业的投资资金预算是一定的,两种产业投资额与收益必将呈现负相关关系。

关键的问题在于预算线斜率的确定。假设起初企业拥有的固定投资资金是S那么r1、r2分别代表投资两个产业的投资收益率的话,纵截距应代表把资金S全部投入房地产行业所获得的收益,即OM=r2×S;同理,横截距应代表把资金S全部投入汽车行业所获得的收益,即ON=r1×S,这样可以导出预算线的斜率为两投资产业的收益率之比,即k=r2/r1(取绝对值)。实质上,如果把资产收益率看作是投资收益的价格的话,预算线的斜率仍然是两“商品”的价格之比,这与消费者的效用理论是完全相通的。

我们还可以粗略的绘制出投资者可能具有的对应于两种投资的无差异曲线,很自然,这种无差异曲线的形状是凸的,这表示他宁可在每一种状态下保持相同数量的投资,也不愿在一种状态下投资很多而在另一种状态下投资很少。

给定了两产业投资的无差异曲线和资金预算线,就可以讨论产业投资组合的最优选择问题,与往常一样,这种最优选择可以用切线条件来表示:两产业投资额的边际替代率一定等于预算线的斜率也就是投资收益率之比。

(四)产业选择的风险规避

小岛清的比较优势投资论(TheTheoryofCompartiveAdvantagetoTnvest)的主要核心就是“一国应该从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开始对外直接投资,并依次进行”。其中,“已经或即将处于比较劣势的产业”有一个书面的定义,叫做“边际产业”,具体地讲,“边际产业”是曾经在国内有长期高速地增长,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而在现阶段已经或者即将陷入增长停滞期的产业,正是这所谓的“边际产业”是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应选择的产业。

我国规避对外直接投资风险的措施

(一)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

基于小岛清的比较优势投资理论,我国的“边际产业”应该是以下几个产业:加工组装型制造业、纺织与服装业、资源开发业。这些产业是我国传统的优势产业,在国内市场已经基本饱和,然而这些产业的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稳定,发展中国家对这些产业的需求也较大,其具有广阔的国际市场,将其部分投入国外市场正好可以达到双方产业优势互补,相互借鉴为各国的产业进一步发展提供较大的空间。

(二)分析东道国市场环境

我国企业在实施“走出去”战略前,应该制定风险防范机制,不能在没有了解东道国的情况之前,就轻率地做出投资决定。企业在投资前要进行全面的调查研究,要对目标企业所在国政治、文化、法律甚至是竞争对手情况作调研分析,尽量缩小信息不对称造成的政治、法律、文化等风险。

(三)积极应对世界经济波动带来的风险

针对世界经济波动导致的汇率风险可利用远期外汇市场套期保值等措施来避免,同时,采用分散化经营策略,即将投资资金来源、投资地域、行业、产品及产品销售渠道、原料来源等多样化或分散化,例如,如果公司实现了分散化筹资和多样化持有货币品种,那么,就可以防止因某种货币贬值或升值带来过大的汇率风险损失。

(四)对外直接投资与技术吸收

在技术资源层面,由于国际竞争愈来愈集中于技术研发和应用领域,技术密集型产业愈发突出,而我国的技术研发和应用能力不足,因此极有必要通过对外投资补充技术要素,拓宽技术转化途径,投资于技术资源密集的发达国家有助于掌握世界科技动向,汲取高新科技成果,增强自身技术研发能力。

参考文献:

1.小岛清.对外贸易论[M].南开大学出版社,1987

2.哈尔.R.范里安.微观经济学:现代观点(第六版,费方域译)[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燕敏,田秋梅.浅谈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选择[J].热点关注,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