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

篇1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高职;思想政治教育

高职院校里培养的学生是为了满足社会职业人员和各类劳动者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群体,是社会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类人。一个好的职业技术人才应具有多方面综合素质,思想政治水平也是一项重要指标。一个人的思想政治水平是其行为的导向,是做人的基本,因此应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学生生活和各项教学科目中,加强教学力度。

一、积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高度重视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

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想取得好的结果,首先要对其重要性有一个明确的认知。我们可以分为老师的思想转变过程以及学生的思想转变过程。针对老师的思想转变,可以在全体教职工大会,教师党员大会等集体会议上反复强调该项工作的重要程度,开展教师之间的一对一对接活动,确保每个人都能受到教育,也可以发放相关资料让老师进行自学,再统一对自学成果开一个研讨会。对学生而言,除了在班会和各种全校大会上集体宣讲这种传统方式外,还可展开班内小组讨论的形式。将核心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适当安排课时,将覆盖面扩大至全体学生。除此之外,还可以利用校内广播,宣传板等形式,将一些关于将职业核心能力发挥的好的例子,围绕提高职业能力的趣事等,提升所有人对学好职业核心能力的信心,营造出一个学习职业能力的良好氛围。

二、科学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工作框架

1、成立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领导小组。

由校内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员领头,挑选除教学老师之外的行政、文职部门的人员共同组成领导小组,要求全校各个部门相互连通,共同协作,齐心协力将校内各项资源进行整合,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创造出一个优良的大方向。

2、组建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

由领导小组在其余教师中选择部分人员组成学生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教研室的主要工作是根据学生现下的学习生活状况,制定出相应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计划,将该培养工作与思想政治课程及各类选修课相融合。教研室由思政部管理。教研室内部要定时召开研讨会,每个人都要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做出贡献。

3、科学拟定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总方案,构建思政教育工作框架。

在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时,首先要构建出一个大的框架,制定出培养方案,方案应考虑相关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各方面,尤其是思想政治方面。在培养方案中,还有另外几个重要问题需要注意。首先,要将学生的职业共性素质作为提升职业技能的主要方向,固定好大方向之后再辅以专项技能,增加学生的技能覆盖面。其次,要培养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不能仅仅在课堂中进行书本教育,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自己上手操作。要开发第二课堂,在实验室或者室外场地进行能动手的课程教育。同时开展课后实践,让学生自己检查自己的技能,自己发现并改正缺点。最后,学校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开展必须不遗余力的支持,对该项目所需要的设备要及时更新,保证教学资源充足,分配足够的老师到工作中去,定期视察该项目的进行状况,及时发现问题,满足老师和学生的合理需求。

三、加强思政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着力提高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能力

1、开辟思政教育工作者接触行业企业的通道。

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是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适应工作环境,满足职业对人才的需求,因此应提高老师对职业市场的了解。安排老师对企业进行定向调研,了解企业需求,并参加学生的职业指导,让学生学习企业需求。老师要参观学生的实习基地,了解学生实习内容,看实习内容是否与课程及企业需求相符,按需调整实习内容。使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能更具针对性,少做无用功。

2、安排思政教育工作者兼职一线学生管理工作。

班主任及辅导员都是最了解学生思想动态的人,部分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到一线管理岗位上去,及时更新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也将职业核心技能的培养渗透到学生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只有做到贴近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才能从一点一滴做起,真正改变学生,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能力。

3、鼓励思政教育工作者充分发挥自身职业优势。

思政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提高在自己的专业知识,提升资质,参加各类学习会,考取更高等级的证书等。但思政教育工作者不应只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与学生的教育脱节,而是要多任教一些选修课,例如法律、艺术等较为轻松的专业性不是特别强的课程,或是担任学生各项文体活动,例如校园歌唱大赛,安全小品大赛等活动的评委,增加与学生的接触互动。四、扎实推进分类教育,确保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实效扎实推进高职院校分类教育,是确保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工作的重要工作。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要完全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当中去,要在教学大纲中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职业能力培养工作一起抓,对任何一个方面都不偏袒不忽视。在实际教学时,要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尽量不用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可采用其他形式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的专注度,提高教学效率。教学后的评价制度除了考试之外,也可以用实验打分等其他方式进行评判,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以前的教学,使学生不再简单的关注考试分数,而是注重真能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周瑾.浅议高职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J].教育与职业,2013(36)

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在我国社会价值体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居于核心地位,决定了整个价值体系发展的基本方向与特征。党的十报告中指出“教育是中华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党和国家之所以重视教育,是因为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是发展科技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大学生素质教育和思想教育是当今社会以至世界各国高等教育关注的焦点与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教育的核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是践行精神的实践活动,更是学生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和使命。如何使大学生深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定信仰、践行社会,值得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思考。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从最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理论体系中占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十七大再次重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命题,十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了新部署新要求,强调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提出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主要方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体现国家、社会、公民三者利益和价值相一致,使国家、社会层面的价值观能够自觉地转化为公民个体价值观,在规范国家权力动作和社会制度建设的同时,规范公民的社会不断促成国家良好精神、社会良好氛围和公民良好素质的形成,应当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努力方向。

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大学生群体肩负着我国富国的伟大使命,是推动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其价值选择将极大地影响我国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因此,坚持在高校大学生中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体验,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使大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为其提供人生导向,有利于我国社会发展、繁荣富强具有深远影响及意义。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但从传统文化角度挖掘思想渊源,更以为指导,捍卫国民的思想文化阵地。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实践中的应用及研究不断深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也成为热点。高校文化对于大学生价值观的树立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为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指明方向。在社会与教育的共同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大学生在价值观、思想道德及行为取向上具有积极重要的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各界学者各认同有异。王华斌认为,当前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主流是积极的、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多元化、模糊化、混沌化的倾向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不明确化、国家级化等值得关注的价值认同危机问题。赵忠璇提出大学生的价值观基础由群体本位向个体本位转移、价值判断标准从理想主义转向实用主义、价值取向由单一型转向多元化。因此需要帮助大学生确立正确、各级、科学的核心价值观。黄莹莹认为,一部分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随变性,因此,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必须坚持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道德进行教育,为当代大学生输送主旨明确、旗帜鲜明的核心价值观。

综合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是其方向确立的依据,在内容上起到启发与引导的作用,有助于帮助高校学生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用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鼓舞大学生的斗志,激励他们在人生的大舞台上奋勇搏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事业中建功立业。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创新,为大学生提供了正确的价值观标准。切实加强与改进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步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的途径是重点。

一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向导,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深入。高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必修课,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课堂。在教材及教学方法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突出其引领作用。采用灵活的教学手段,探索实际案例,为思想政治教育营造活跃氛围,增强课堂教学的引导性与实效性,进一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校大学生中,扩大其感召力与说服力,进而增加大学生的认同感。

二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导,在社会实践中展开。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性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开展社会行为规范学习活动、加强先进案例学习、推广爱国主义社会实践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崇尚传统美德的习惯及责任意识与使命感。将思想政治系统与专业知识理论相结合,使大学生明确自身应负有的社会责任,提高其社会责任感,使思想政治教育更有效。

三是以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为核心,在学生教学管理中实行。学生教学管理不仅是课堂教学管理,还包括学生管理、服务管理等多方面。教师应以自身为榜样,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管理者应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求的前提下设立有效管理制度,优化服务,切实解决师生实际问题。在此过程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高校各系统中的感染力。

四、结语

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责任的肩负者,将会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中流砥柱。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定要以优秀文化为基础,增添文化内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创新思路,努力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高校大学生的教育教学中,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优秀可靠的接班人,为祖国的宏伟建设做出卓越的贡献。

篇3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就业;竞争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全面腾飞,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得到了长足发展,高等教育呈现大众化的趋势。据统计,2001年高校毕业生为114万,2006年则增至413万,2010年更是超过了630万。高校毕业大军直接导致人才需求和供应矛盾凸显,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显得尤其严峻,由此产生的社会问题也是曾出不穷。如何找准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以提升大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成为促进人与社会和谐的一项极具意义的课题。

一、以加强意识形态教育为根本,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的最基本竞争力

大学生就业的必经程序是面试,面试很关键的环节在于第一印象,第一印象的决定因素则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也就是展示给考官的内在气质。加强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基本素质,在就业中具有先占优势。

1.强化角色转变意识。大学生毕业即意味着“失业”,意味着由“小”社会转入“大”社会,意味着由“单纯”转向“复杂”。一些毕业生认为就业岗位不适应“自我实现”的要求,选择“自愿失业”,这种思想是消极的、错误的。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及时转换角色,放下天之骄子的架子,摒弃傲气、娇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就业观,做一个通过自身努力为社会和国家做贡献的人,做一个无愧于母校、恩师和父母的人。

2.强化勇于竞争意识。在社会求职机会和挑战并存的大环境下,在社会追求效益与实绩的大背景下,妄想靠关系、走捷径、行歪门邪道等就业是行不通的,也对个人的成长、择业不利。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自立、自信、自强,勇于向强者挑战,敢于向高手亮剑,在就业中以自身的努力独占鳌头。

3.强化攻坚克难意识。就业可以说是人生前进道路的新的起点,新的难点,在难以逾越的困难或屡次的失败面前是选择退却还是奋起,是大学生走进社会的转折点。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不畏艰险、不甘失败,仔细分析把握行势,坚持不懈地以干事业的态度对待就业,不达目标誓不罢休。

4.强化开拓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以时不我待的精神主动思考新问题、新情况,发扬小平同志“敢说前人没有说过的话,敢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创前人没有开创的新事业”的大无畏的胆略和气魄,跳出常规思维,创新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5.强化团结拼搏意识。团结就是力量,不团结就是离心力,一个群体的整体战斗力在于全体人员的合力。个人主义特别是极端个人主义有着极大的危害性,它会使大学生在就业中过分强调个人价值,忽视社会价值和他人价值,甚至不惜以损害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来追求个人的价值目标。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杜绝个人主义狭隘思想,积极、主动融入一个群体,并为之尽心服务,在为集体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

二、以规范职业道德素养为灵魂,着力提升大学生就业的可持续竞争力

职业道德素养是一家用人单位所看重的潜在资质,规范大学生职业道德素养有利于最大限度的展示他们的优点和潜力,服务用人单位长远发展。

1.诚实守信的道德。美国经济学家阿罗曾说:“信誉是社会系统赖以运行的主要剂;它非常有效,省去了许多麻烦,使人们可以对他人的话给予一定的信赖。”诚实守信是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人际交往和经济活动中必须遵守的一项最基本的道德规范。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倡导大学生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德,对自己所追求和从事事业充满忠诚与信念,赢得用人单位的信任与重用。

2.脚踏实地的表现。单位或企业招收员工是为了取得一定的利益,需要的是肯干事、会干事、能干事的人,不是夸夸其谈、应付了事的庸人。希望集团刘永好说:“我们没有进入世界500强的计划,脚踏实地做好就是进步。”事实上,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妄图一步登天的想法都是侥幸心理,得不到别人的欣赏和认可。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为自己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虚心求学的态度。谦虚、谨慎是一个人难能可贵的品德,最易得到别人的肯定和帮助。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教导大学生虚心求学、不耻下问,事先学习、了解拟就业单位的具体情况、技能要求和发展前景,有针对性地开展求职行动,提高就业的成功率。

4.灵活应变的技巧。万物既有规则也有变化,在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中,应该思考如何去适应它,而不是怨天尤人,抱怨没有机会。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升大学生灵活应变的技巧,在困难和问题面前换一种思路,采取变通的方式去赢得优势,在就业中要充分展示自己的灵气,让用人单位不觉得自己是墨守成规、不懂变通的人。

5.科学发展的理念。科学发展、持续发展是用人单位所孜孜以求的最高境界,以科学发展的理念打动用人单位不失为一计良策。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发展观,积极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以引入履职经验为突破,着力提升大学生的超常规竞争力

有无工作经验是很多用人单位用人的必要条件之一,加强履职经验的积累是提升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法宝。这就需要以超常规的方式提升大学生的履职经验量,使用人单位能够“任职即能任用”,减少甚至免去培训或熟悉工作的成奉,提升就业的命中率。

1.典型案例介绍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通过典型引路的方式,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问题和不同心理特点,采取不同方式单独进行教育的方法,精心挑选成功就业或应聘失败的典型事例,全面分析成功或失败的关键,提高大学生处理类似事件的能力,做到成熟稳重、游刃有余。

2.专业技能估量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辅助,针对大学生拟就业岗位,设计专业技能衡量标准,使专业技能测试前移,实地检验大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分析其与就业岗位的差距,提出提升专业技能的思路和途径,以适应求职岗位的精湛技能折服用人单位。

3.模拟情景体验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指导,组建用人单位招聘领导组专家库,科学设计就业面试程序,模拟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进行考核考察培训,使大学生切身感受就业的程序和要点,提早体会就业的不易和艰辛,在实战中提升就业应试水平,珍惜就业机会。

4.就业目标定位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导向,通过假想比喻、言传身教等方式,引导大学生发挥自身的主动性,在充分认识自己,全面分析、评价自己的基础上找准自己在择业中的适当位置,找到自己的兴趣、特长与社会需求的最佳结合点,从而以避免择业方向和择业目标的盲目性。在就业中做到准确定位,不好高骛远,不脱离实际,找准适合自身发展的岗位,有针对性的开展就业应聘工作。

5.创业思路引导法。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引线,引导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创业教育已成为许多发达国家高校教育的必修课程之一,通过创业教育使学生有能力自主扩展就业空间,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为别人打工不如为自己打工”的壮志,勇于开创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在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人身价值。

综上所述,虽然就业形势严峻,就业压力巨大,就业要求很多,但是万物皆有其法,只要我们善于把握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的结合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就一定能以思想政治教育为切入口,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

参考文献

[1]夏金元,大学生就业指导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辽宁教育研究,2007(5):107~108。

[2]江莹,潘久宏,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在研究生就业指导中的作用。[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1998(1):23~25。

[3]盛仁泽,关于高校毕业生思想教育和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1997(4):79~81。

篇4

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正随着教育改革的全面深入越来越多地为广大学校所重视。我们认为对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的目标主要包括:形成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有正确的自主意识和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有较好的人际关系等。可以说,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使思想政治课应当成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平台。

一、精选素材,充分挖掘思想政治课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找出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原因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融合

思想政治教育课不仅仅是单纯的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可见,促进学生的人格完善和心理健康是思想政治教育育人作用的基本因素。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目标是通过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引导学生认可正确的道德规范、行为要求和思想模式,并内化为自身的人格目标,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而心理健康教育就是通过开展维护和增进人的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动,帮助和鼓励人们树立增进心理健康的愿望,知道如何达到这样的目的,从而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并学会在必要时如何寻求适当的帮助,以达到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目的。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的也是人格与品质的培养,强调激发教育对象自身的潜能和创造力,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从长远来看,两者的根本目的都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良好的品质、提升综合素质。目的的契合性使两者的融合有最终指向的归一性。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过程的相互渗透

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两者相互影响和渗透。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概括为: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乃至整个素质教育提供心理基础和内在动力,是思想政治教育彰显人文化的核心;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推动力。

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推助。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表现为良好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生态度、乐观豁达的处世方式等,而这些都是学生从小就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一个人道德品质和政治素养的高低,会影响到他的个性发展和整个心理面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的这种互渗性又决定了教育过程的互渗性,使两者的融合有实际操作的可能性。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完全可以运用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进取的思想意识,从而使心理健康教育融于思想教育全过程,帮助学生形成和发展完整的人格。

(三)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相互补充

目前许多学校有了专职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他们肩负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的重任。一般来说,专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主要工作方式有两种:一是利用专门课程(包括活动课程)或讲座等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与相关训练;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是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

一名优秀的思想政治课教师应当熟悉哲学、法学、社会发展史及时事政治,了解文学、美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人文社会科学,以及数学、统计学、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等自然科学和现代方法论。这样的能力和知识结构为思想政治教育教师从多角度、多侧面对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对各种心理和问题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提供了理论可能。在其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其中。

二、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尤其是心理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必然涉及人的心理活动,受人的心理特征、心理过程的制约。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课教师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作出准确的判断。除了具备合格的思想素质、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能力素质以外,更应具备完善的知识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知识储备上,除了掌握牢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扎实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以外,还应拥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要有意识地通晓与心理学、教育学、伦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相关理论成果,多收集一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典型案例,并结合案例熟练地掌握、运用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的技巧和方法。

同时,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有健康的心理状态和较好的心理素质,遵循心理活动的科学规律,增强心理承受能力,发展积极的个性心理,养成身心愉快、情绪稳定、气质优良、意志坚定、动机正确、行为端正的个人品质。

(二)“精炼内功”,以优秀的师表形象“阳光”学生的心理

新课程环境下的新型师生关系应该是“师生平等,民主和谐,情感交融,交流合作”的关系。亲密和谐的师生人际关系,使师生双方自尊自信,教和学成为一种乐事;反之,紧张冷漠的师生人际关系,则使师生双方心情压抑,视教学为畏途。心理学家科宁-邓普和里安等人提出:在学生群体中,教师对有影响力的学生施加压力,实施惩罚,采取讽刺、挖苦等损害人格的做法时,会引起师生对立,出现抗拒现象,有的学生甚至捣乱、胡闹,以至产生一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的“波纹效应”。有关调查证明,不良的师生关系是导致在校青少年心理疾患的重要原因。

因此,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教师与学生应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意识和人格,理解并认可不同的意见和分歧,以便使学生从惧怕权威、缺乏自尊心以及卑微之感中解放出来。只有在师生合作融洽的人际氛围熏陶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与发展。

(三)营造富有生命力的课堂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指班集体在课堂上的情感。活动状态,主要有积极主动、健康活泼和消极被动、冷漠沉闷两种表现形式。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的基本特征是,充分发扬民主、自由平等的作风,课堂情景完全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发展特点。

篇5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就业指导;整合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使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心理状态,面对外界的压力,增强其自信心,使其保持积极的态度;就业指导可以帮助学生合理的寻找就业机会,对要从事的工作进行合理选择,符合自己的理想和条件,两者之间的相互整合,不仅有其必要性,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大学生的就业,帮助他们在社会就业中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将两者相互结合,在高校教育中是非常重要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整合的必要性分析

(一)当代大学生素质培养的必然要求

社会现实证明,社会的生产力越发达,文明越进步,那么社会上对于人才的要求也就越高,不但要求所选择的人才要有比较扎实牢固的科学知识,同时,也要求其要有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还要有比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较强的实践能力,也要求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高校的思政教育要考虑到学生和社会上的实际情况,与就业指导教育相互结合,将思政教育在就业指导中渗透,为社会培养全面人才。符合社会的需要。在高校教育中,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政教育,与国家配合来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关键的地方是要提高学生的就业素质以及整体的竞争力,要将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与就业计划的拓展紧密的结合,帮助学生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和择业观,加强就业指导教育,鼓励支持大学生创业;将思政教育与与实际的问题结合起来,增强思政教育实际的效果,保证为大学生就业服务的每一项任务都可以落实。

(二)引入思政教育是就业指导教育的客观需求

从目前社会的实际就业情况来看,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就业指导是将思政教育进行具体的应用,思政教育是就业指导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两者之间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实际的教育中,要将两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不能实行相互的替代。就业指导的中心内容就是思政教育,在就业政策宣传上以及树立就业观念上,还包括就业培训和信息服务上,思政教育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思政教育不但是就业指导的重要内容,也是就业指导思想得以实现的重要途径。同时,就业指导要指明思政教育的方向,为其提供平台,思政教育的开展要围绕就业指导来开展,这样一来,就使教学的目标不至于过于空洞,可以使学生的目标比较明确,较容易接受。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可行性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之间具有相通性

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明白道德和法律,有助于其进入社会之后合理的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最基本的社会规范。在我国,公民的道德体系是多层次的,在这个体系中,低层次中的一些道德规范,一般都有比较大的普遍性,对大多数的公民都有一定的约束力,任何违反公共道德的公民,都要受到舆论谴责。在现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不能单纯的对其进行技能培训,还要注意对其进行道德和法律教育,显示出就业指导中所包含的思政教育,所以两者是相通的。

(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之间具有内在的关联性

不管是什么社会规范,都要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并且要与社会上的道德规范相符合,这样才可以发挥其作用,没有这个条件,仅仅是依靠强制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为道德的自觉以及意志上的自律为基础,只有人们主动的去守法,社会的公众将其作为一种道德来自觉的支持,才可以使法律的权威得到真正的树立,才可以实现就业指导教育的真正的目的。道德是要建立在法律之上的,在道德的背后,是要有伦理和法律来做支撑的。法律和道德两者是彼此相互支撑的,以此要以合理合法为基础来将思政教育和就业指导两者结合起来。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就业指导的教育的时候,不但要融入法律法规的教育,还要注意渗透道德教育,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因此就业指导和思政教育是可以整合在一起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相结合的原则分析

(一)坚持全面培养人才原则

将两者进行整合统一的理论依据是以人为本的观念。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现在社会主义的本质,对其的正确把握和要求是以人为本,社会以及经济的要以人才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在现在的社会上,竞争的根本是人才的竞争,提高人才的整体素质,是现在社会教育的主要方向。在现在社会的思政教育中,教育的主题是“学会做人”和“学会关心”以及“学会生活”,以人为本的味道越来越重。无论在哪一个方面来看,现代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就是以人为本,我国所制定的有关的法律法规,都是为了能够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保证,只有坚持以人文本,才能使人们对其认可。它不但是法制精神的核心内容,也是必然的法制取向,同时,也是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整合的基础。

(二)充分发挥实践性原则

高校的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教育是比较系统的社会工程,有较强的整体性。在目前的形势下,高校中虽然对“全程化”和“全员化”的指导比较重视,但是还是把主要的精力用来对就业政策的解读以及就业信息的搜集,没有重视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在教育中,我们所追求的是将就业指导引入到学生培养的过程中,从一开始就要进行,实现全程化的教育,在不同的时期,就业指导教育的侧重点也要不同;不能用单纯的思政教育来代替就业指导,也不能将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相混淆;要鼓励大学生创业,建立较人性化和规范化的就业指导理念;将就业指导与思政教育进行整合,加强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树立科学的就业观念。这两者之间要相互配合,各自互补,将两者共同的进行发展,使其发挥最大的作用。

四、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整合的有效途径

基于以上对当前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工作问题分析,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实现二者的有效整合。

(一)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就业指导合作

在高校所开展的就业指导教育,一般的情况下都是由学校里的教师或者是辅导员来进行执教的。高校的教师一般对社会上的了解并不是很多,大多没有深入企业,对于当前社会的就业形势以及企业的具体需求并不是特别的了解,所以在对学生进行就业教育指导时,针对性和准确性就会有一定的偏差。因此,学校的就业指导教育要和社会上的有关就业指导机构进行合作,可以请专业的人士来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教育,对就业形式作出比较准确合理的判断,对学生提出有关的就业建议,加强对其的就业指导教育。除此之外,还可以有针对性的加强对其的就业指导,为学生的就业提供比较准确的信息以及就业形式的分析。

(二)将思政教育与就业指导相结合的理念融入到日常教育中

将思政教育的内容融入到就业指导教育中,是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的基础,加强对其的思政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高抗压能力以及承受能力,正确面对就业中的挫折。在现在的高校就业指导教育中,很多都是只有就业指导教育,只对学生进行有关的技能和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没有进行思政教育,这样一来,学生进入社会之后,注重的只是薪水,但是没有责任感以及奉献精神。这与现在人才的要求是不符的,所以在进行就业指导教育的同时,要渗透思政教育,使其成为高素质人才。

将思政教育融入就业指导教育中,主要是要体现出以下的方面:要有包容性,生活是多样性的,精神生活也是这样,要认识到其多样性并且尊重其多样性,才可以对复杂的现实从容的面对,尽量的去包容。要有主导性,能够保持爱国主义,将德治与法制相结合,保证现代社会法制的主导性;要有渗透性,高校的学生,主要的是看教师和领导是怎么做的,而不是看他们怎么说的,在两者的整合教育中,要实现其审美互动,在教学中,要有权威,但也要保持可亲的形象,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要有启发性,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摆事实和讲道理等,启发学生的思维,使其有一个正确的思维,通过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

就业指导教育与思政教育的结合是现代高校教育的重要部分,也是主要的任务,伴随着现在竞争的激烈,培养全面的高素质人才越来越重要。所以,高校教育中,要加强两者的整合教育,为社会培养全面型人才,也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提升其竞争力,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姜维军.关怀教育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J].理论界,2011(01).

[2]秦洁.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思考[J].世纪桥,2011(09).

[3]闫璞,郑建斌.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依据探寻[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1(12).

篇6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9-0034-02

在政治民主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和信息高速化等内外因素的影响下,无论是从生理角度出发,或是从心理角度出发,当代的大学生都发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巨大变化。为了能够为社会输出既具有能力又有较强心理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教育部和相关部门在国家的部署之下,于2004年就先后出台了诸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一系列相关文件。在这些文件的指导之下,各高校也都不同程度地开设了“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大学生心理教育包括两层含义,即狭义和广义。从狭义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指心理咨询老师运用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对部分发生心理问题并进行咨询的学生进行科学合理的“治疗”,从而让咨询的学生克服已产生的心理问题。从广义上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培养和“治疗”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就与思想政治教学结合而言,广义的含义是教育者所能进行的。在教学过程中,其目的在于“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应以促进大学生个体的心理适应与发展”。

2.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上,不仅要体现时代、国家和民族精神,而且还要提高每一个学生个体的道德水准、思想境界、人生哲学境界,健全他们的心智(即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国家荣辱感),从而让每个学生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以提高我国在世界中的核心竞争力。

3.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致性。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我们可以看出:这两种教育在某些地方存在有一定的一致性。而关于这些“一致性”,如下所述:(1)教学内容一致。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是务必要做到的。而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其教学目的在于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和适应社会的能力。然而,经验告诉我们:每一种能力的形成,通常是架构在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和良好的道德水准这些基础之上的。所以,笔者认为:当代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教学内容有着“同根”的关联。(2)教学目标一致。从《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这一文件中,我们可以读到:学生独立人格的建立健全和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教育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问题。而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的开设,本身就是以满足学生健康发展为目的的。因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在教学目的上是存在共性的。

通过分析“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高校中“思想政治教育”两个课程的内涵和共性,以及近些年来高校经常发生的暴力事件、“拜金思想”、自杀问题等现象来看,狭义上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或是单纯的思想政治教育都存在有明显的局限性,是远不能解决现有问题的。因而,将这两门学科有机、科学和合理的结合是极为必要的。而关于具体的结合方式,本人有如下观点。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方式

1.教学目标重新定位。我们知道,当今这个社会对大学生的需求不仅是要具备完善的科学理论知识,而且还要有崇高的思想道德情操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而这也是新时期对高校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因而在着眼于社会科学的发展观和学生整体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唯有树立适时可行、科学完善的教学目标,才是实现两个学科有机结合的先决因素。

2.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经验告诉我们:大学生出现心理方面的问题,并非只关乎心理素质问题,也和一个人所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因而将两个学科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有机的结合,使教学内容有所创新,是保障学生形成良好道德情操和拥有良好心理素质的有效方式。在具体的结合过程中,教育者(教师)要以学生的心理和生理活动为出发点,并借鉴诸如心理学、哲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技术知识,去科学地拓展和完善与学生发展或是教学相关的知识内容,从而使高校的教育在现代社会这个繁杂的新阶段,不仅具有科学性,而且还具有指导性。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上,我们除了给学生讲解“马列主义”等政治思想理论,还应当重视关于学生个体心理发展的教学内容(教育者可以将诸如遇到挫折时的自我调节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等心理健康基本知识有机地穿插于课堂之中)。

3.教学方式多样化。关于此点,笔者有两个观点需要阐述。其一,在将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结合之后的课堂之上,教师应当改掉“一言堂”、“零交流”的授课方式,而是应该和学生“坐在一起”,用平等的态度去和他们交流,用“互动式”教学方式去进行知识传授;同时,在课外教师也应当和辅导员等相关教师进行交流,并尽可能全方位地去了解学生的各种变化,而后再将一些普遍的问题于课堂中进行解决。其二,心理教育和思想政治的结合,除了要在课堂之上进行,还需要在院方的统一部署之下,广泛地开设到课下,开设到学生中间去,以达到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延展到各个地方的目的。比方:教育者可以和学生通过面对面的方式,或是借助QQ、微信等“新沟通工具”,去进行深入、细致的谈心,并对他们出现的问题及时给出解决意见。

三、结语

以上,结合笔者的工作经验,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这一学术问题进行了一定的阐述。无论于心理健康教育而言,还是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其在高校的开设初衷都是为了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复合型”人才。而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仅有利于对所有大学生顺利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而且也让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一个相对抽象和无用的课程(在部分学生眼中)。在具体的结合过程中,校方起到的是提供教学环境、聚集学生的作用,教师起到吸引学生走进课堂和帮助学生的作用,而学生则是一个“施教主体”。毋庸讳言,三者有机结合是课堂稳健进行下去的关键。然而,学生虽是一个主体,但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校方和教师,因而,校方和教师关注“主体”、科学教育,才是保障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王佳,尚大军,贺小翠.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J].学理论,2010,(22):266-267.

[2]王安忠.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论析[D].山东大学,200,(09).

篇7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面临的内外部环境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使命、高等教育价值、大学生自身情况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许多以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时代面前逐渐变得失去效力。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主题就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难题。与其他专业课相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比较大,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越来越体现出多变性和开放性等特征。新时期,我们必须掌握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全过程特点,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及时、切实。只有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大大提高。

一、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目标方向

坚持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正确的目标性理念,有利于我们坚持正确方向。2014年5月4日,在北大考察时强调“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是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广大青年要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自己的基本遵循,并身体力行大力将其推广到全社会去,努力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创造自己的精彩人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理想信念教育和基本价值观念教育具有高度重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思想道德教育在某种意义上又被称为“价值观教育”,教育的主要目的也是通过价值观教育来引导学生的价值理念和行为规范。价值观教育具有特殊性,它不仅是向学生灌输和讲解一系列价值规范和价值准则,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以及促进理想人格的健康成长。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既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又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可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既是当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指导理念,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想价值目标。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教育当代大学生有利于培养科学的人生理想信念,有助于完善他们的道德责任意识,也有助于使学生的价值理念与国家民族理想信念相统一。大学生的价值理想信念教育要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就必须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逐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在大学生行为中的导向作用,也要不断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培养当代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理念要求,因为大学生的道德责任感培养对于社会利益和公共价值目标的最终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大学生不仅是未来社会主义的建设者,也是社会主义价值理念的引领者,他们的一言一行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观建设都具有重要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为指导的最新理论成果,并体现了科学性与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思想武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推广和普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舞台,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要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先进性价值理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中的引领作用。

二、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足实践

坚持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更加立足实践教学,能够实现科学原则与人本原则的有机统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是抽象的理论和是立足于现实的思想,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中必须做到指导性和具体性的统一。不仅要做到理论研究的系统性,更要注重核心价值观的具体性阐发、推广乃至具体应用。目前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没有真正系统化,有些内容还有待进一步深化论证。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很有必要,这不仅是抵御西方意识形态入侵的需要,也是促进学生全面健康自由发展的需要。社会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自由化容易使学生形成价值虚无主义,思想混乱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当前,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时常摇摆,意志力也不坚定,政治信仰迷茫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必须对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领导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这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必要手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只有具体化和现实化才能在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产生指导性意义,因此有必要通过社会实践和爱国主义教育等具体手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转化为自觉的日常行为意识。西方价值观的渗透主要体现在实践教学领域,体现了非强制性特点。价值观教育不仅要提高学生的理性价值判断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价值观的主体。因此,今后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发挥传统课堂的讲授作用更要注重向实践教学领域渗透,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作用有利于他们在日常实践中形成良好的道德自律性和自觉性。

三、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提供思想保障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能够为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率提供思想保障,有利于我们坚定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对于统一各种社会价值理念具有重要意义,也使高校师生能够形成比较明确的理性价值目标和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宣传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凝聚力,能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目标保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能够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传统观念变革,进而把思想政治教育的宗旨放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面。共同理想信念有利于凝聚学校、社会、家庭力量全力合作,共同推进学生道德教育的发展。体现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教育不但能促进教育理念的现实变革,也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展提供了创新精神和科技支撑。社会主义荣辱观对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化提供了基本道德规范,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以人为本思想有利于改变以往不对等的师生关系,使对话意识和平等观念在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变革中成为主流观念。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向引领作用须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内在要素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构建一套具有普遍性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运行机制。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实效性不强主要由思想观念更新速度慢以及教育方式、方法的落后造成的。只有在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中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才能有效根除道德教育改造中存在的各类阻力并有效解决各类难题,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变革少走弯路。

四、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教书育人相结合的机制,应从改变以往的单纯的说教和固定的教学方式,强调对话互动与活动渗透入手。首先,使课堂内容丰富化。“任何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模式都不应该是主观随意的选择,而应该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受教育对象等要素相契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在性质上归根结底是一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1](P.96)大学生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不仅包括基本原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近现代史、法律常识等,还应包括传统道德伦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心理咨询等。不仅要包括知识性教育,还应包括先进事迹宣传与感化教育、诚信理念教育、感恩教育、人际关系能力培养等。其次,在教学方式上要体现灵活性和多元化。在讲授基本原理教学的基础上探索多种教学方式,比如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课堂、讨论式教学、主题报告式教学、提问答疑式教学、分组讨论论辩式教学等等。可以聘请知名专家学者、知名社会人物、先进模范代表等进入课堂做报告甚至与大学生进行有效沟通互动等。第三,更加注重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实现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相互统一。不断探索和拓展社会实践的新模式,使社会实践活动体现趣味性、知识性、能力性、道德性的统一。深刻挖掘社会实践的道德感染力和渗透性,“应挖掘渗透式教育方法的功能性,变‘说教’式教育为‘感化’式教育。”[2](P.84)因此,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点是要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意识,并通过情景和实践感染逐步渗透为学生的道德主体结构。“也只有解决了学生思想实际中的问题,学生们才能够接受我们所进行的规范教育和主流价值观念体系教育等社会要求的内容。否则就会使思想政治教育失去针对性、失去本质。就必然会走‘科学式’、‘版块式’、‘拼盘式’的道路,就不会形成自己独立的体系。”[3](P.57)

总之,以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思想指导,也在价值观念上提出了科学的、以人为本的新理念。在承认社会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同时,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而又统一的中国特色主流价值理念和发展目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变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前提,在凝聚力量和统一思想中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每一个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新峰,李威娜.以研究式教学加强大学生对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12,(3).

篇8

【关键词】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人文关怀 心理疏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0-0038-02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两个名词的提出对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道德建设都将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也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需要的合格人才,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新时期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着诸多弊端,大多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处在假、大、空的状态,并没有真正落到实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要求我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更好地借助“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从而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得更具体、更实际一些,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征及思想、行为现状

大学生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黄金阶段,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起来。在学校中,他们学习专业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群体成员之间的社会地位基本相同,文化层次差异不大,作为个体的每一个学生都会根据群体的目标、行为和规范来选择自己的行为,进行价值的判断。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习惯把自己作为教育主体,将学生作为教育客体,在思想方法上,多从自身的考虑出发,对学生进行教育,很少考虑学生有什么需求,往往造成教育内容形式化,缺乏针对性,事与愿违,收效甚微,甚至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或敷衍了事的态度。缺乏对教育对象“主体性”的考量,过分强调“社会本位”,忽视受教育者个体的利益要求,没有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制订教育内容,往往具有一致性。在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大多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思想意识,而很少关注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感受。教师忘记了发挥主体作用的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没有根据不同的学生个体的需要,进行人文关怀和一对一的思想疏导,缺乏吸引力、感召力。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受市场经济、并轨招生、自主择业等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独立自主精神,其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他们渴望更多地参与社会建设,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参与竞争的心态,想通过自身的努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和生活。

二 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塑造人生观、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1.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实现科学发展观的实践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对以人为本内涵的高度阐释,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内涵,也对新时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要求从实际出发,了解每个大学生的人格特点,引导学生加强心理品质锻炼,正确看待自己,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2.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当代高校学生杀人案件偶有发生,“马加爵杀人案”、“赵承熙杀人案”等充分说明了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完善,对待事情消极片面,不能正确看待矛盾。心理健康问题是关系到校园和谐的大问题,由于社会、学校、家庭等因素影响,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普遍存在一定的问题。日积月累,问题越来越多,最后大学生会做出极端的行为,酿成悲剧。因此,应定期开展心理疏导课程,未雨绸缪,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构建和谐校园。

3.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是以学生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需要。高校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时,很少接触到人文关怀课程和心理疏导课程,学习的效果自然较差。因此,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是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迫切需要。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的举措

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注重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功能的同时,要关注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其进行心理疏导,有利于大学生端正生活态度,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

1.重视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引起高校的普遍关注,各个高校也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此基础上,各个高校可在自身和学生两个方面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1)培养师资,提高老师的品质素养和工作能力;(2)确定好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学生心理健康的目标应包括:用正确的生活态度认识事物、了解事物;培养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精神情怀,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以开阔的心胸和积极的心态去感受世界。

2.完善大学生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机制

人文关怀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应定期针对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举办讲座和开展深入的探讨,帮助大学生对自己的心理状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合理规划自己的人生。同时也要加强大学生各种心态的监测、评估和预警,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疏导、调适与平衡的工作机制,促进交流渠道畅通,促进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

3.加强网络建设和管理,构建人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家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会带来危害。因此,高校应加强网络监管,营造绿色网络环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在保留传统手段的基础上,积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特别要利用便捷的网络,建立能吸引学生、满足学生精神需求的网络文化产业,充实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在网络学习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接触健康向上的网络知识,避免沉迷网络。培养积极的人文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大学生。

四 结束语

高校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在关心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同时也应关心他们的精神世界,关注他们的深层情感和发展需求,使他们“亲其师而信其道”,不断造就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思想政治;高职大学生;人才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学生学业的评价,可以使教师了解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可以根据学生表现适当调整学习进度或内容,以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但评价是否到位,是评价能否起作用的关键。这就要看评价方式是否灵活运用,评价目的是否合乎教育目标,评价内容是否结合重点、突出主题考察能力。因此,必须建立起良好的评价机制,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功效。

良好的评价机制是进行素质教育、培养优秀人才的有力保障。在高职大学生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充分运用评价功能的导向作用,注重发挥其保障性,应把对知识的考核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评价的内容、原则、方式上调整与创新。应做到为突出教育目的而选择评价内容,坚持注重思想表现的评价原则,运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式,加强对高职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一、评价的内容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过程是一个系统工程、环环紧扣,而我们的考核、评价要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既全面体现学生学习状况,知识掌握程度,又要重点突出,主题明确。高校思想政治课的教育目的就是为了培育和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和理论素养,所以应避免评价内容泛化,要为突出教育目的而选择评价内容。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目的,要求评价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评价定位,在评价中,从内容上体现出理念教育,这是融思想性、知识性、教育性于一体的。学生正处在价值观的形成期,而政治课又是价值观教育的主渠道,除了课堂引导、规范外,评价内容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教师提出切合实际的、触动学生灵魂的,又是他们所关注的问题,让学生做出回答,从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以,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在评价内容上可以设定这样一些问题:“怎样看待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每个人的义务”“及时足额还清助学贷款的社会意义”“三峡移民工程为何顺利完成”“奥运会中国队夺金,你感想如何”“观《红岩魂>有感”等等,让学生谈感想、体会,在必须考虑、限时作出回答的要求下去思考,去体现学生的思想意识,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集体主义精神,强化他们的道德修养、法治意识,使他们真正成为有理想、有纪律、有文化、有道德的一代新人。

二、评价的原则

评价应遵循注重思想表现和能力培养的原则进行。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考核基本实现由重知识向重思想表现考核的战略性转变。与此相适应,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理论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思想觉悟,展现其进步的思想。在评价学生学业时,要重视思想和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评价,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各种能力。

评价应遵循注重层次性和差异性的原则进行。因材施教,是一条重要的教育规律,它要求我们要根据不同的对象,施以不同的教育内容与方法。评价作为教育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更应注重其层次性、差异性。评价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层次,确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不同层次的学生只要完成本层次的任务就为优秀,这样就做到了各尽所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从根本上解决了“吃不了”与“吃不饱”的矛盾。

三、评价方法

(1)试卷由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化。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传统的一张卷定水平已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所以需采用“复合型”试卷。复合型试卷可以根据教学实际自行设计,如“考试+假期调查报告+读书报告+活动表现”等多种模式,这既考核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又培养了学生的运用能力。同时,在某些环节上设计话题,鼓励创新,学生需提前准备,课后总结,使学生在查找资料、组织答案的过程中提高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体验。

(2)试题由死记硬背型向应用型转变。把过去试卷中死记硬背的题型,改变为着重理论应用的辨析题、材料分析题、论述题、调查报告,读书体会等,使学生在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下功夫,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学风上下功夫,同时也可解决课堂时数不足及实践性教学环节薄弱的问题。

(3)形式上由闭卷向开卷转变。传统的闭卷考试无疑可以直观地了解与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但使学生不得不浪费大量时间和耗费很多精力去死记硬背,结果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情绪,如果改变考核形式,由闭卷转向开卷,把更多的时间用在体会、分析,运用知识提高修养和能力上,这无疑是素质教育所需。开卷考试可以通过拟定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讨论、辩论、调查报告、小论文等形式进行,使学生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气氛下得到评价,从而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与主动性、创造性。

(4)对象上由个体评价向群体评价转变。在评价时,以往侧重对学生个体评价,使学生单兵作战压力大,形成自我为主的评价意识,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所以,可以采用分组评价的方式,给学生布置一些适合集体完成的考核内容,让他们通过参与一些诸如志愿者服务、社团等活动合作共同完成,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团队意识、参与意识等。

篇10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意识融合;教学创新

一、引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以来都是高校教育中的关键内容,是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以及思想政治思维的主要途径。如何有效、积极、全面、系统的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降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抵触情绪,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用性、有效性与引导性,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教学目标。而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口,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定性、差异化与针度性,才能真正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优化学生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必然性与可行性

第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直都是现代高校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影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主要是因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影响着学生基本的认知能力与价值观取向,进而形成了学生个性化的判断体系,这是学生基本思维逻辑的组成部分,也就变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充分结合的关键因素,因此需要充分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来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第二,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都是为大学生教育而服务,具有鲜明的指向性。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为了大学生教育教学而服务的,都带有明显的教育性与引导性。不同的是心理健康教育往往是被动性的教学活动,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开展的针对性教学活动,满足的是学生差异化与个性化的心理健康教育需求;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主动性的教学活动,是学校组织起的整体性无差异性的教学活动,满足的是学生共同性的思想政治学习需求[1]。第三,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内容上互补,教学形式上相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内容上互补,在教学组织形式基本相似,进而就方便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进行整合。以心理健康教育来向内重点拓展学生的情绪与个性能力构建,强化学生在心理综合素质;以思想政治教育来向外全面优化学生的认知方法与价值取向,促使学生在世界观与方法论上得到全面地扩展,也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心理素质协调发展。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方法探索

第一,构建专业化的教师队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能力大融合。为了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教学,首先应该构建更加专业的教师队伍,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资源大融合。一方面提升所有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以及教学设计能力;另一方面强化两个教学学科之间的再整合与选择性融合,保障教师可以更加有效地开展两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且教学活动过程更加具有科学性与教学性,进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之间的无缝对接[2]。第二,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共同目标,制度教育教学计划。高校需要重新规划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任务与教学计划,将其作为一个教学整体来进行教学活动设计、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考核制度建设、教学情境优化,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寻找一个共同性的教学目标,并为此制定详细的教育教学计划,保障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可以更加有方向、有目的、有细节、有侧重的组织与实施,进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效果。第三,立足于学生个体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融合,提高教育教学综合质量。由于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客观要求,使得教师需要从学生个体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融合。一方面保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具有更强的普遍性与系统性,同时还应该保障其教学内容的灵活性与多样性,保障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接收到更加多元化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与心理诉求,进而保障思想政治教育像心理健康教育一样可以与学生之间构建一一对应的关系模式[3]。第四,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激发课堂教学的指导性与专业性。在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教学创新时,需要积极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形式结合起来,拓展课堂教学与教学辅导的方法体系,丰富课堂教学形式,使得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兼顾集体性与个体性、普遍性与特殊性、教育性与疏导性、方法性与情绪性,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方法进行有选择的整合与创新,进而激发课堂教学的指导性与专业性[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