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

篇1

摘 要 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在体育学科中的贯彻落实,本文就针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学生了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要注意积极探索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注意积极构建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注意提高学校的体育师资水平等三项有助于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与发展的策略,以期能够为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体育核心素养 内涵特征 发展策略

近些年,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有效践行,各科教师纷纷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就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本学科教学中的具体化进行了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理念在体育学科中的贯彻落实,本文就针对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与发展策略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

要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提出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有效策略,首先必须要明确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与特征:

(一)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

素养,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通过一定的训练活动或者是实践活动所获得的能力或者是技巧,是训练活动和实践活动的结果,是经由后天培养而获得的有助于自我发展和社会适应的能力和技巧的总称。而与此相对应的,学生的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对于学生而言,最为核心、最为关键的素养,是学生在接受某一学段教育的过程中,经由后天的教育活动所逐步形成的有助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根据2016年9月我国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可知,学生的核心素养主要涉及了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主要的方面,其从本质上解读和阐释的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这一教育基本问题,是针对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等多个方面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指的就是经由学校的体育教育教学活动,学生所获得的有助于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适应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中的具体化,同时也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从本质上来说,其解读和阐释的是“在体育学科,或者是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什么样学生”的问题。因此,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必须要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界定。通常来说,根据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内涵和体育学科的特点,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可以理解为: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了解并掌握体育与健康方面的理论知识,具备一定的体育与健康知识素养;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掌握一定的体育运动技能和方法,具备一定的体育运动素养;通过学校体育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

(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特征

概括来说,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主要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首先,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具备差异性的特征。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差异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国青少年学生的核心素养相较于国外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差异性,要注意根据我国现阶段的国情和教育实际,在学习国际先进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青少年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体系;二是,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相较于其他学科的核心素养而言也具有一定的差异性,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一定要从体育学科自身的特点和多维健康观着眼,结合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来促进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发展。

其次,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具备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特征。体育教育教学活动贯穿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整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体育学科的教育教学活动是一个系统的、连续的、不断发展的有机整体,各个阶段的体育教学之间不但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又是纵向联系的。与此相对应的,学生体育学科的核心素养体系也是具有一定的阶段性的,即:一方面不同阶段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体系应根据不同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及发展需求和教育目标等有所不同,呈现出一定的阶段性;另一方面,不同阶段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应是层层递进、相互衔接的一个完整体系,要能够体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培养和发展之间的连续性,要能够确保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具备综合性的特征。根据上文所阐述的体育核心素养的概念可知,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指的并不仅仅是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体育运动能力或者是体育态度等相关内容的某一方面,而是多项内容的整合,既包括了学生的体育知识水平、体育运动能力,又包括了学生的体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情意表现等多个方面,是学生个人发展各方面要求与体育学科之间的全面整合,因此,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是一个综合的概念,是针对学生个人发展的各个方面所提出的标准和要求,具有综合性的特征。

二、 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

结合上文所分析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为了促进青少年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特结合现阶段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的实际,提出了如下椎愎赜谘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发展策略:

首先,要注意积极探索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基于不同学段的体育教育实际,积极探索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的框架,并在此基础之上,将该阶段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指标体系具体化、明确化,是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有效培养的基本前提,也是在学校体育教学实践中切实践行核心素养理念的重要保障。因此,学校相关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应认真分析本学段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和未来一段时期内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个人能力和素质的要求,将两者结合起来,积极构架适合本学段学生的体育核心素养框架体系,以促进核心素养理念在学校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的践行,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发展。

其次,要注意积极构建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体系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l展要通过日常的体育教学实践才能够得以实现。因此,要实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与发展,仅仅只具备了一个抽象的、理论性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框架是不够的,还应注意在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框架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而在构建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时,为了确保所构建的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一定要注意如下两个问题:一是,在构建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时,应从教学目标、内容标准以及教学建议和质量标准等四个方面入手进行综合的考虑,以确保将核心素养的理念切实贯彻落实到学校体育教学的方方面面;二是,在构建有助于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体育课程体系时,一定要注意避免出现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标准和学生学业质量标准两种评价标准并驾齐驱的问题,这样不但不利于学校体育教学中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与发展,甚至还会对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消极的影响。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全面考虑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和学生核心素养培养标准和发展要求的基础上,将学生体育核心素养评价与学业质量评价有机的融合起来,构建一个科学的、综合的评价体系,以免给学校体育教学的开展,尤其是学校体育教学评价活动的开展造成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最后,要注意提高学校的体育师资水平。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是依靠学校体育任课教师来得以实施和推进的,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培养也是依靠学校体育任课教师才能够得以贯彻和落实的。因此,学校体育任课教师的综合素质是影响学生体育核心素养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与发展,学校应注意通过鼓励教师进行在职教育、积极开展教学研讨、组织开展与核心素养相关的交流学习等方式,来促进学校体育师资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尽可能的为核心素养理念在学校体育教学中的贯彻落实和学生体育核心素养的有效培养提供师资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兵,谢军,龙建新,等.核心素养―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新思路[J].青少年体育.2016(12).

篇2

一、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体育与文化的结合,拓展体育文化视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21世纪的体育已经与文化有机结合。注重对多元体育文化的传授,并配合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从而提高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将学生的体育鉴赏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新课程标准也提出要求学生能够鉴赏体育比赛,我们应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文化的经典之作,这些经典之作渗透着深厚的人文精神。

如上篮球课之前,看一段美国职业篮球NBA的集锦,让学生谈一谈观看后的感受。其目的之一在于拓展学生的体育文化视野,使学生通过欣赏从视觉上初步感受到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的体育文化的发展,体会到篮球艺术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加强学生的体育文化修养。其二则是让学生了解到篮球艺术的博大精深,为自我表现欲的发展埋下伏笔。以模仿的形式让学生根据已有能力进行探究式学习。设计这一环节既能拓展学生的体育视野,又强化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对于扣篮这一动作一直是学生争论的焦点,在解决这一问题上,我没有简单的告诉学生动作的结构,而是向学生介绍了一些练习的方法和合作技巧,让学生体会在同伴的合作中去体会动作的结构,加强了同学之间的交流,体现了体育合作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体现人文价值,挖掘教材中的人文精神,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发展人文素养是当今体育教育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提高审美观念是体育学科追求的人文素养的核心。为此,在设计体育活动要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的人文情景中通过体育知识与技能,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逐渐形成审美观念。同时要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既要使学生明确做人的准则和规范,也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以及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学生把学习知识技能与做人联系起来,把德育与审美创造有机的渗透为一体,在体育教育中做好德育的渗透。

如合作跑、障碍跑的教学中注意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对学生创新精神、合作意识的培养,对学生的民族荣誉感与自豪感的培养等。这样能让学生站在更高的位置来审视体育文化,使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体育审美能力得到提高。

三、 在体育教学中注重运用多种表现形式,拓展学生的表现领域,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

学生是一个善于表现的个体。新课标指出:给孩子一些自由支配的权利,让他自己去选择;给孩子一些机会,让他自己去体验;给孩子一些困难,让他自己去解决;给孩子一个问题,让他自己找答案,让他自己去锻炼;给孩子一片空间,让他自己向前走。体育教学中,我们更应放开手,让学生去表现,让学生去体验。提倡学校体育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从健康与人的发展和文化发展的角度去拓展体育教育的范围,创设大课间的体育教育氛围。

如足球运动的教学,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熟悉足球明星,并模仿他们的动作、身体的姿态,然后再让学生欣赏中国的古代蹴鞠、法国的斗牛士足球、中国国足的比赛片段,使学生感受到从古至今、从西方到东方的不同的足球文化,将同一题材用不同的球类和不同的表现形式进行表现。接着我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模仿书中的体育动作,了解体育动作的内涵。再小组汇报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动作来表现,以达到尊重学生个性,充分展现学生个性的目的。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而且极大限度的提高体育课堂的教学质量。

四、 在教学形式上以情感教育为纽带,创设“以人为本”的教育氛围

人文方法“是一种以主体的体验、理解为基础的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方法。”传统的体育教学,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容器。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缺乏灵活性与变化性,激发不了学生的兴趣。新课标特别强调了体验是体育课程的学习方式之一。因为体验就意味着学生自主的对体育动作的观察、理解、思考、实践,就意味着能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交流、比较、操作、尝试、争论。一句话:强调学生的理解,就是强调教学的过程,就是强调学生主动的学习。

篇3

——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总结

《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明确指出,要按照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和实践活动四个序列,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指导思想

学校在认真解读《指导纲要》的基础上,围绕“核心素养”“德育课程一体化”这两个关键词,积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学校三级课程的实施,构建具有我校特色的“新六艺课程体系”,充分挖掘各学科蕴含的内在德育价值,强化学科核心素养与德育的契合,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突出学科独有的育人功能,让传统文化精髓与教育教学工作实实在在地融为一体,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和个人修养。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重习惯、习方法、丰素养、厚人文

以“知品合一”文化为引领,以“完善和丰富国家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的,实施国家课程校本化和校本课程特色化。基于学生核心素养,围绕学生养成特色,在原有课程基础上,打造“新六艺”课程体系。“新六艺课堂”开设礼艺、乐艺、射艺、御艺、书艺、数艺六大系列课程。以“新六艺课堂”为依托,充分发挥传统文化教育在文化传承和立德树人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培养一代具有中华民族精神和中华文化气质的人才。

三、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形态

课堂是我们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主阵地,依托学校特色加强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深入40+X的习惯养成模式探究,打造40分钟的新六艺主体课程,注重课后X延伸性学习,开设拓展性课程,化知识为智慧,化智慧为美德,化美德为快乐。

1.“新六艺主体课程”即基础性课程,主要指国家课程按照课程标准规范、高效执行落实好,结合学校的办学理念,全面构建“40+x”学养课堂模式,结合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探索“基于现代教学技术支撑下,学与教的课堂教学研究”,结合课程整合的理念,加强课程内、课程间、课程内外的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借助助学单、认知策略等,切实落实新课程三维目标,积极打造具有校本特色的轻负高效课堂。

2.“X1”即知识拓展课程,主要就国家课程进行校本化拓展,旨在拓展学生知识面,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语文学科开设“经典吟诵”课,将国学经典、诗词吟诵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每日晨诵、课前五分钟的经典驿站等,增加诗词积累量,弘扬明德,开启智慧。数学学科开设“启智驿站”课,依据教材,以每个班级一个小版块作为驿站的形式开展,教师结合每周的“启智一刻钟”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总结。科学学科开设“趣味实验”课,以月课形式开展教学。体育学科低年级开设“柔韧操进课堂”,高年级开设“足球进课堂”,结合课堂开展教学,全校性普及足球运动。音乐学科开设“器乐进课堂”教学,通过器乐的学习使音乐教学丰富内容,调节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促进学生综合音乐素质的培养并激发学生审美能力和创造美的能力。

3.“X2”即综合特长拓展课程,主要指社团活动实施课程化管理,旨在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与高雅生活情趣。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重要组成部分,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中占有比较突出的地位。我们计划把学校特色、学生个性发展进行深入与延伸,让每个孩子得到最大的发展,打磨构建以培养学生的习惯为基础,充分挖掘孩子身上潜力的多元化x习惯养成特色校本课程群。每周三下午第一、二节课,学生自愿选择社团课程,全校走课学习。

4.“X3”即实践活动拓展课程,学校以“经典传承,放飞梦想”为主旨,为学生搭建各种传统文化体验平台,重拾文化信仰,回归智慧生活。如围绕中华传统佳节,开设习俗体验活动;将至真纯善的“德音雅乐”引进校园、融入课堂,学生每月学唱孝亲感恩歌曲,长养孝心和恭敬心,培育感恩意识;依托黄金河度假村这综合实践学习基地,倡导师生家长参加系列实践活动,感受传统文化魅力,传承红色经典。

( 二)课程实施建议

1.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

基于语语文学科的书艺课程——一至五年级开设书法飘香、阅读写作、经典吟诵等技艺课程,让学生寄情书画,畅游古文经典,培养学生做一个勤于书写、善于表达且富有底蕴的人。全校开设硬笔书法课;一至五年级开设阅读写作课、经典吟诵课程,通过诵读校本教材《中华经典诵读》,加大诗词背诵积累量,充分利用每日晨诵、语文经典驿站及地方课程时间,引领学生感受先贤教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汉字听写大赛、读书故事分享、国学达人挑战赛、诗词大会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读经典、诵经典、沐浴经典,提升人文底蕴。

基于数学学科的数艺课程——各级部依托课堂借助导学案和思维导图创建“工具撬动智慧创造”的学科内课程整合的课程建构。

开学第一课,教师和学生分别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教材的梳理,重组先关内容绘制目录树和思维导图,重组教学内容,实现学科内的整合。在学习的过程中选择其中的一两个单元,通过导学案实现单元内的知识整合。

数学教师还可以依据个人教学风格,定位自己的教学特色。结合任教学段的教学模式和多年教学工作中形成的教学风格,自己定位一个教学特色,借助课堂教学,在不断的实践验证中逐渐形成独具个人特色的数艺课堂模式。

基于体育学科的射艺课程——我校把足球作为体育课的必修内容,每间周用一节体育课进行足球教学,足球运动纳入大课间,开设足球技术指导课,分层提升学生足球能力。每节体育课都有针对足球基本功的“5分钟课课练”:低年级主要是熟悉球性,学习揉球、踩球、脚背正面颠球等基本技能,四年级则学习多种部位颠球等相对复杂的技能;五年级学生学习的范围涵盖踢球技术、接球技术、运球及运球过人、射门等。以球促智,构建以足球为原点的足球文化课程体系。

基于音美学科的乐艺课程基于音美学科的乐艺课程——以音乐为元素的所有称为美的教育。

2.三级课程相融重组

课程统整绝不是信手拈来,亦非是课程的叠加,更不是为整合而整合的几次主题活动,它的核心是基于标准朝向核心素养。也就是说我们应在学生发展核心素养顶层设计的基础上将学科核心素养具体化为学科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而这一具体化的过程需基于对课程标准精准的理解与分解。

基于课程整合的御艺课程:国家课程综合实践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开心农场课程是我校多年来最受师生青睐的校本课程之一,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善于思考、热爱生活。

传统文化与经典诵读的整合:将地方课程中的《传统文化》与校本课程《中华经典诵读》整合,分年级有计划进行诵读,并将“吟诵”引入到教学中,学习中国式读书法,还原汉语言文字本来的声音;充分利用每日晨诵、语文经典驿站及地方课程时间,引领学生感受先贤教诲,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开展班级诵读检测、诗词大赛、国学达人挑战赛等主题活动,促进学生读经典、诵经典、沐浴经典,提升人文底蕴。

(三)课程评价

1.规范基础性课程的评价。

通过单元检测、音体美学科的抽查等,注重对学生基础学科素质发展水平的评价。

2.完善拓展性课程的评价。

拓展性课程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表现性、表演性、竞赛性等评价方法,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拓展学生的知识、能力发展,使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提升。

表现性评价,主要观察学生平时参与的态度、方法等作为评价内容给于评价。

表演性评价,通过学生特长专项表演情况进行评价。

竞赛性评价,通过组织知识竞赛方式对学生作出评价。

3.加强管理过程的评价。

美德章:在班级层面,学生通过日行一善、学习进步、热爱读书、午餐保洁、志愿服务班级、家庭习劳知感恩、特长发展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在评价卡上争取得到“美德章”。班主任、科任老师、家长、小组成员等都参与评价,从多元智能的角度多元化评价每位学生的综合发展状况,既体现共性,又关注个性差异,在引导全面发展的同时鼓励个性发展。

篇4

>>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正式 中国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体系建构 简析国际保险集团监管共同框架及其对中国启示 基于核心素养的日本品德教材修订及其启示 聚焦核心素养增进国际理解 国际教育助力核心素养培育 提升学生国际理解核心素养的“武侯策略” 国外内部控制框架比较及其启示 英国研究卓越框架及其启示 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探究 论核心素养的内涵特征及理论框架 儿童写作核心素养的框架与落地路径 校长核心素养与学生核心素养的对接 浅析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培养策略 PISA数学素养评估框架分析及启示 数字短片特性分析及其对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启示 PISA阅读素养评价及其启示 信息素养的培育取向及其启示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对中职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育的启示 国际技术素养研究:内涵及其测量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②张娜. DeSeCo项目关于核心素养的研究及启示[J]. 教育科学,2013,(10): 39-45.

③DeSeCo项目官网,

④Pigozzi M J, Secretariat C. Achieving quality education a UNESCO perspective J . Commonwealth Education Partnership, 2004: 65-68.

⑤关晶. 关键能力在英国职业教育中的演变[J]. 外国教育研究, 2003,(1):32-35.

⑥ 21世纪技能官网,http:///our-work/p21-framework

⑦辛涛,姜宇. 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人民教育,2015,(9):54-58.

⑧ 刘菁菁. 新加坡学生21世纪技能和目标框架[J]. 世界教育信息, 2014,(8):72.

⑨辛涛,姜宇,刘霞.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1.

⑩ 辛涛,姜宇. 全球视域下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人民教育, 2015,(9):54-58.

辛涛, 姜宇, 王烨辉. 基于学生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建构[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5-11.

篇5

关键词: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现状;对策;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4)08―035―03

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了教育的质量。教师专业化是时代的教育要求,抓好师资队伍建设,认真研究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及发展对策,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学术价值,值得体育工作者深人研究。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

全国20所学校100名体育教师。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与本研究有关的国内外文献资料,对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充分的检索,查阅下载分析了从1996年到2013年体育核心期刊中与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相关的文章30篇、专著6部,分类和比较分析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为本研究提供参考。

2.专家访谈法。对本研究涉及的相关问题,访谈专家、主管领导和体育任课教师,对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内容指标进行筛选。

3.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目的和专家反馈,认真设计问卷,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达到统计学要求。对20所学校的教师发放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回收率为98%,其中有效问卷97份,有效率为99%。

4.数理统计法。对问卷调查所得的数据,运用SPSS13.0统计软件和Excel2003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合实际情况,归纳与演绎分析相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进行常规的数理统计和分析。

二、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包含的内容体系构建

(一)从体育教师职业特点的视角提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教师的知识结构与教学能力是教师应具备专业素养中两个最基本的内容,内在的知识结构决定了外在输出的教学能力,良好的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是教学能力的内在要求。教师的教学能力具体表现为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简练的语言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以及组织、管理和控制教学活动过程的能力。优秀教师身上所体现出的教师职业的专业素养特点是:精湛的专业知识;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娴熟教学能力;积极健康的教学心态以及参与教育科研的意识与能力。美国教育学者提出优秀的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知识、能力和技能等三大基本素养。

(二)从学生对教师需求的视角提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李秉德以学生为调查对象,针对一个优秀教师应该具备哪些品质这一问题进行调查。调查主要结果为: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

(三)从课堂教学评价效果视角提出体育教师专业素养

上课是教学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手段。上好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是: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

虽然由于学者们对教师专业素养研究的视角和切人点不同,对教师职业、教育功能的理解不同,研究者本身的知识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对教师专业素养的界定并不完全一致,但所有研究者都认同,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能力这两个关键的要素是教师专业素养构成中不可缺少的共性要素。

综上所述,结合体育教师的具体职责和时代对体育教师的要求,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可以从教师品德修养、教师知识结构、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训练能力、教师科研能力等五个方面来描述。

三、体育教师专业素养包含的内容指标体系 ,根据对专家教师问卷结果,筛选确定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要素,一级指标5个分别是教师品德修养、教师知识结构、教师教学能力、教师训练能力、教师科研能力(见表1)。

(一)教师品德修养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6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对人生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对学生的态度。6个三级指标分别是珍惜生命、敬岗爱业、对学生尊重和信任、公平客观地评价学生、严格要求学生、期望性(皮格马利翁效应)。“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除了问道在先、术业有专攻、有渊博全面的学识,还要规范言行,以德服人,还必须具有高尚的品德,尊师重教,言传身教,成为学生的楷模。在教学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理解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未来充满期望,激励学生认真学习。

(二)教师知识结构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5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全面文化知识、专业教育科学知识、社会人际关系知识。5个三级指标分别是渊博的教育知识、体育心理学知识、运动人体科学知识、提高运动技能知识、人与人之间沟通与合作知识。现代教育中各学科的融合和发展对体育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他们要掌握本学科专业知识,以及新教育技术导人所需要的跨学科专业知识,认同在全面发展中实现知识、能力和素质辩证统一的理念,把学生培养成为人格完善、适应社会发展、知识广博、专业文化程度较高的实用型人才。

(三)教师教学能力

二级指标4个,三级指标6个。4个二级指标分别是理解和运用教材能力、语言组织示范能力、良好的运动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6个三级指标分别是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利用和挖掘教材的能力、准确优美的示范能力、保护帮助纠错能力、利用场地器材能力、反馈评价教学效果的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体育教师在实施教学的讲解一示范一组织练习一指导纠错的步骤中,始终都需要掌握和运用教材教法的能力、生动精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准确优美的示范能力、合理有序的教学组织管理能力,以及及时根据反馈信息采取有针对性的对策的能力。

(四)教师训练能力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4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课余锻炼指导能力、运动队的训练能力、编排和管理运动队比赛的能力。4个三级指标分别是制订和实施训练计划的能力、科学选材的能力、组织指导群体锻炼活动能力、体育竞赛的组织和裁判能力。除了搞好教学,体育本身的竞赛训练特点还要求体育教师在运动训练方面有较深的知识素养。体育比赛是一个学校实力的窗口,搞好课余训练和参加各级比赛也是一项重要任务。使学生在终身体育理念下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要求体育教师具备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的能力,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懂得技能形成内因机制,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并结合其自身特点,传授他们一些体育锻炼的方法、理论,让他们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感受体育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从体育中获得良性健康情绪,对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促进其身心的正常发展、充实生活内容、提高社会适应力等具有重要作用。各种竞赛活动中规程的编排和裁判以及赛事管理知识,也是体育教师应具备的素养。

(五)教师科研能力

二级指标3个,三级指标5个。3个二级指标分别是收集信息能力、选择信息能力、处理信息能力。5个三级指标分别是熟练运用当代信息技术的能力、运用信息解决教学工作的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研究全过程的能力、“撰写论文,申报课题的能力”、“,完成课题的能力”。

为了加快体育科学的全面发展,理论与实践相统一,频繁的体育活动实践为理论提供了土壤,教学一训练一科研等三个环节相辅相成。体育教师需要积极从事科研工作,实践出真知,从事物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实践上升到理论,做好科研,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和训练。在信息时代下,教师的科研素养表现如下:利用网络技术搜集整理文献资料;根据学科发展,掌握科学研究的能力;撰写并,完成课题。四、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的对策

(一)做好体育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和培训

提高体育教师素养的途径是多方面的。在知识传播速度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的信息时代,建立健全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和培训,是提高教师专业素养的主要途径。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是教师的职业特点。要完成教书育人的任务,教师首先必须是一名学者,这决定了教师应在不断学习中完成知识更新,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终身学习应该成为教师个人生活的一部分,教师应该通过各种形式进修业务,提高学历,丰富和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主管领导做好教师的职后教育课程管理工作

提高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是学校主管领导的一项重要工作。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构建体育教师专业理念,是新时期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满足适应教育发展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从提高体育教师职业技能,专业素养课程人手,规划好课程学习设置和考核标准,让教师在培训学习中提高体育教学方法与技能,提高师德修养水平。

(三)制定好体育教师的职后继续教育政策

要有法可依,要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政策文件保障机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规定在固定时间内,体育教师需进行知识的更新与提高,以及教师专业素养培训,建立完善教师培训政策和法规。

(四)开展多样的体育教师在职培训的方法

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提高体育教师专业素养。邀请知名专家讲授相关领域前沿知识,对文献检索、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制作技术等课程,在短期内分期、分批地对体育教师进行技能培训。鼓励教师为学历深造而参加的各种专业进修学习活动。不定期地举办学术讲座,让体育教师掌握新技术、新进展、新动态。提高教师的科研水平和参与研究课题能力,提高教师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知行合一,开阔体育教师视野,调动体育教师积极性,在工作实践中锻炼和提高专业素养。

参考文献:

[1]赵 慧.从专业发展学校看美国教师教育改革[J].全球教育展望,2001(3):17―24.

[2]魏勇.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效性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9):1251―1252.

[3]林崇德,等.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16.

[4]毛震明.近阶段中国体育教学理论研究的若干成果和建树[J].北京体育大学学~,2004(2):232―235.-

[5]周正怀.关于教师能力结构优化的思考[J].教书gz..:学术理论,2006(5):24―25.

[6]张波.论教师能力结构的构件[J].教育探索,2007(1):78―80.

[7]刘国安.研究型教师及其培养构建[J].教育论坛,2006(1):1―2.

[8]王彩平.浅论体育课程改革与教师角色的定位[J].教学与管理,2008(33):119―120.

[9]王晓芳,周庆柱.关于“体育与健康”教学环境的思考[J].教学与管理,2008(30):131―132.

篇6

关键词: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课程结构

中图分类号:G8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0)04-0073-03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在培养运动员的三级形式中是中级形式阶段,是我国培养优秀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主阵地。鉴于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殊性及体育运动学校的功能定位,就学校办学思想而言,既要注重青少年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提高,即“金牌效应”的追求,也要注重运动员在德育、基础文化课程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即“素质教育”的追求。但是,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重训轻文的弊病导致其在课程设置上出现运动训练课与文化课的比例失衡现象,其直接后果是青少年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缺失以及文化修养的下降。本研究立足于“六三”制整体课程观,系统探究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问题,以提升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没计的有效性,从而保证青少年运动员具备一定的文化底蕴,以促进体育运动事业有效与持续的发展。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研究选取辽宁省、广东省、河南省、浙江省等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相对集中的10所学校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调研 通过对“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的“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国家体育总局信息中心数据库检索与该研究有关的文献,并进行整理与分析。

1.2.2 访谈法 走访了辽宁、广东、浙江、河南等体育局以及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领导及主管人员,进行非结构式的访谈,获取有关资料,并做梳理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从课程结构各要素的比例关系看,文化课程门类开设比较齐全,但差距较大由材料分析可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物理、化学、外语、计算机等基础文化课以及解剖学、心理学、生理学、保健学、教育学等体育基础理论课,开设的门类相对比较齐全。但是,由于体育运动学校的管理体制问题,一些设施没备要求相对较高的学科如计算机、英语听力教学等开设情况相对薄弱。与同级的普通高中学生相比,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在掌握的深度与广度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2.2 从课程结构各要素的空间关系看,必修课设置过多、要求过高,但缺乏灵活性从十所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设置来看,必修课与选修课关系失衡,学科课与活动课设置不当,表现为统管过死的现象。例如,语文、数学、计算机等学科课程所占的比例过大,而其他如劳技课、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课程等活动课所占的比例较小。调查结果显示,开设劳动技能课的学校仅4所,占12.9%;开设历史课的有12所,占38.7%,开设地理课的有13所,占41.9%。这使得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显得僵化,设置不均衡,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2.3 从课程结构各要素的时间关系看,基础文化课与专业平台课的纵向组合有序性强,但掌握度欠缺由文献及走访可知,十所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受学科中心主义的影响,在课程实践中,从基础文化课程、体育基础理论课程、体育技术课程到专业训练课程等各类课程之间遵循了严格的逻辑开设顺序,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但是,鉴于各体育运动学校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问题、文化课教师的认识问题以及学校文化课教学评价的导向问题,学生对文化课程的学习兴趣不浓、效果不好。

2.4 文化课程、活动课程以及实践课程的课时分配不合理,缺乏必要的综合课程重训轻文的体育运动学校的一贯做为使得文化课程、活动课程及实践课程出现课时分配不合理问题,文化课程的课时被大量缩水,直接导致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文化修养的大滑坡。从资料分析可知,公共选修课仅占总时数的6.64%,专业课课时太多。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很少,自然科学和体育科学课程则相对较多。理论课的课时数较少,专项训练课比重太大,占总时数的46.69%。由此,这样的课时分配极不利于文化课程的开展,自然也不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成长。此外,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在设置上大都以单一课程形式出现,缺乏必要的综合性。文化课程课时分配比例的不合理是目前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现存的最大问题,课程设置上的单一性问题是造成青少年学生知识整合度差、知识迁移性差的问题根源之所在。

3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的重建

3.1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构建的指导思想

3.1.1

均衡设置思想 按照全面发展的要求均衡设置课程内容,是构建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关键。就文化课程而言,每一门课程在青少年和谐成长中都具有无法替代的价值,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的设置要体现德育为导向、智育为基础、美育及劳动技术教育起辅助的设计原则,充分关注全面发展与素质发展的均衡性,以保证青少年运动员的健康成长。

3.1.2 整体设置思想按照“六三”制的整体课程观构建课程结构,是构建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保障。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六三”分段学制,使青少年运动员的年龄跨度为小学和中学,基于课程的整体性特点分析,体育运动学校在课程安排上既要体现小学的基础课程,又要体现中学的课程,这既符合“六三”学制的整体课程观,也较符合知识传递的整体连贯性,更符合青少年运动员不同阶段的认知水平。所以,充分关注体育运动学校课程设置的整体性,以保证文化知识的合理解性掌握。

3.1.3 灵活设置思想 均衡设置各门课程的课时比例,整体设置小学与中学的衔接关系,并不是僵化的要求各门学科或领域在课程中平均设置,而是要有所侧重。应按照青少年运动员的实际情况、发展需要,根据课程的重要程度,按照一定的课时比例灵活设置课程。例如,文化课程和学科课程的比例约为81.9%,活动课程为18.1%;而每一学科课程的比例大约为20%,(可以根据情况做改动)。由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特殊性质,文化课程与实践课程安排应该更加机动、灵活。

3.2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的构建原则

3.2.1 多样性原则 单一的课程结构只会造成课程结构的单一化,而多样性课程才是构建课程结构的前提。实践证明,单一的课程结构不利于课程整体结构的发展,也不利于课程整体结构的优化。因此,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

既要设置学科课程,又要设置活动课程;既要设置分科课程,又要设置综合课程;既要设置理论课程,又要设置实践课程。

3.2.2 整合优化原则 在设计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时,须加强各学科内部及各学科之间的整合,以突破学科界限,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着手。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特殊性使得其在文化课程构建过程中不能设置过多的课程。因此,其课程结构的构建就要采取整合优化的原则,选取适合青少年运动员的学习需求、利于凸显特色,适合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开展的课程。

3.2.3 选择性原则

考虑到未来青少年体育运动员的不同发展路径,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应根据学科发展、教学需要、学生实际及学校办学条件等方面因素,开设若干专业选修方向以及足够多的系列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这既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扩大知识面,满足学生的爱好兴趣,培养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又有利于提高本专业的专业学术水准,充分发挥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

3.2.4 均衡性原则 这一原则的提出,主要是为了保持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各个课程之间的平衡性。只有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等之间保持均衡的发展,才有利于青少年运动员的发展,利于青少年运动员对于知识的全面掌握,最终保证青少年运动员身心的和谐发展。

3.3 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结构体系的举措 为了保证青少年体育运动员的身心和谐发展,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文化课程不仅仅要考虑设置什么样的课程,更要考虑所选择的科目如何有效的组合、排列以保证所选课程效用的发挥。目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课程结构体系主要有以下的几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单一课程与综合课程相互配置;第二种方式是核心课程与个别化课程的相互配置;第三种方式是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互配置;第四种方式是系统课程与微型课程相互配置;第五种是基础性课程与拓展性课程以及研究性课程相互配置。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结构体系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采用其中的任何一种配置方案。

3.3.1 精减课程 由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特殊性,既要进行文化课的学习,又要进行必要的训练,这对学时的安排就显得十分紧张。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差,难于消化普通中学的所有课程。由此,必修课、限选课中的那些“可学可不学”、“可以自学”、“不学也能“懂”的课程须退出必修课,腾出课时补充十分必要的课程,做到少而精。学者吕爱风的调查表明,大多数校长赞成浓缩教材内容或者将浓缩教材内容与删减学科两种方法兼而有之。这就表明,目前的体育运动学校的文化课程设置过程中有一些课程设置的意义不是很大,可以用这两种方法来优化体育运动学校的课程结构。

3.3.2 既重视核心课程也重视边缘课程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新学科的不断涌现,是否将这些新的学科都纳入到课程之中这便成了一个争论的问题。由于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课程体系的容量有限和学校条件的限制,所有的新学科都纳入学校的课程体系显然是不可能的,这须要将这些新学科按照某种标准划分,有些学科被纳入到学校课程体系。有些被排除在课程体系之外;有些进入核心课程,有些作为边缘课程存在。因此,为了促进文化课程的发展和课程体系构建的完善。不但要重视核心课程,还要重视边缘课程。

3.3.3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并重 必须课程是要求学生必须习得的课程,必修课程包含着民族、国家和人类社会共同的文化要素。选修课程是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兴趣等自由的选择一些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发展而开设的课程。要调整公共必修课的配置,加大选修课的时数;增设一些人文、社会科学类课程,以缓解读与训、教与学的矛盾。

3.3.4 注重隐性课程的开发 上文所说的一些课程在某种角度而言,可以划分为显性课程。但社会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学校的物质文化环境,学生的理想信念形成、学习态度培养都是隐性课程的重要领域。隐性课程意识的增强是课程构建的重要内容。可见,隐性课程的开发具有极大的重要性。随着隐性课程研究的越来越深,就应该注重青少年体育运动学校的隐性课程开发。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 体育教师信息素养 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7-0036-02

随着我国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已成为当前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信息和信息技术给高职院校的教育领域带来一场新的革命,作为 21 世纪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包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播信息等能力。但目前由于多种原因,大多数高职院校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与教育信息化的要求相差很远,对信息素养重要性理解不够,实际运用很少,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发展和体育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如不及时调整和充实自己,将难以胜任未来体育教学的重任而面临淘汰。因此,加强提高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已经成为当前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要任务,这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更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1 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内涵

维纳指出信息是人和外界相互作用过程中交换内容的名称。“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是1974年美国的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提出的。他认为:信息素养是利用大量的信息工具及主要信息资源解答问题的技能。目前人们对信息素养的涵义尚未达成共识,但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的不断深入了解和研究,已经认识到信息素养是人们在信息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心智和技能等方面的能力,不仅包括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创造等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意识、批判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信息素养是体育学科信息素养的基础,也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必须具备的,对体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培育人才具有重要意义。结合当前我国体育教师群体信息素养的实际情况,我认为中学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包括信息知识、信息意识素养、信息能力素养、信息道德素养等方面。⑴信息知识。信息知识是指和信息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包括有关信息系统的相关的常用术语和符号、信息发展的构成及其原理、背景及其程度、获取和使用信息有关的法律、规范、教师职业所具备的信息系统的操作、文字处理、信息采集、信息通讯、信息组织与表达、信息加工处理等方面的知识[1]。信息知识是构成高职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和进行信息处理的基础。⑵ 信息意识素养。信息意识是在信息活动中产生的认识、观念和需求的总和。信息意识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信息化环境下的体育教师,如果信息意识很差,认识信息、利用信息的能力也就差,这样会造成信息吸收的困难。因此,高校体育教师要善于将现代的知识信息和书本上的知识信息有机结合,不断了解和掌握体育学科相关方面的最新动向,不断更新知识信息来开阔大学生视野,激发大学生学习欲望。⑶信息能力素养。信息能力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核心内容,也是体育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关键部分。信息能力主要包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递信息等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即搜集信息的能力,通过从杂志、网络上获取体育教学科研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能力即阅读、提取、存贮、分析、加工信息能力。传递信息能力即传递、交流、再生信息的能力。大量研究结果表明,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效果、科研能力取决于他们自身所具备的信息能力。他们的信息能力越强,体育教学效果越好,科研成果越多。⑷信息道德素养。信息道德是思想态度层面的素养,是指在获取、处理、传播信息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公共道德规范,及在这基础上形成的伦理道德观。信息道德主要依靠社会舆论及人们的信念、习惯、传统等来维持。在信息环境下,它的传播速度和范围也具有无限性、不易控制等的特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师在网络环境下进行信息交流和传播时要为人师表,为大学生树立信息道德的典范,包括:要遵守有关信息保护、信息传播、信息安全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能正确认识信息技术本身所具有的局限性和一些负面影响;要抵制各种不良信息的诱惑和传播,共同提高网络道德素养。

2 培养和提高体育教师信息素质的途径

2.1改变教育观念,增强信息意识

改变教育观念,增强信息意识是提高高职体育教师信息素养的前提。在这种观点影响下,大部分体育教师体育信息意识较弱。因此,我们要改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信息伦理和体育道德观念,要明确体育信息技术与文化"社会伦理的关系,规范体育教师信息技术相关的法律规范和体育道德行为习惯,同时增强信息意识积极搜集、整理相关体育信息,主动学习和运用新的教育思想、体育教育方法、教学模式、教育评价等,并不断运用到教学中,提高大学体育教学质量。同时教育管理部门和高校要结合本学科的教育特点,加大信息法律法规、道德的宣传教育力度,增强体育教师对信息素养的认识。

2.2加强教师职业培训,不断提升高职体育教师的信息素养

师资培训是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个体成长和学校健康发展的需要,管理部门应采用多元化学习形式对教师进行长期培训。目前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质整体较弱,各高校应加职业培训不断提高教师信息素养,这也是提升大学教师信息素养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师职业培训在内容上要突出针对性与实用性,方法上要灵活性和多样性,可以是职前培训、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开专题讲座、网络知识培训等形式。笔者认为体育教师自身也要主动学习新理论、新的教育技术,了解当前学科前沿的新知识,并将运用到体育教学之中,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在师资培训的同时,高校管理部门可以加强信息技术老师与体育教师的定期交流与合作,使体育教师在实践中加强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整合能力。

2.3提高体育教师应用体育信息技能,培养教师复合型的知能结构

随着我国网络信息的不断扩张和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这对高职院校一线的体育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具有以开拓创新能力为核心的包括学习能力、科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的复合型知能结构,才能适应网络时代信息技术参与下的体育教学过程。体育教师应以体育信息处理为主线,提高应用体育信息的技能。我们要主动利用校园网来获得网络体育信息,提高分析信息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我们也可以利用应用体育软件等工具开发校本教材,利用人工智能的理论与方法等,不断提高高校体育教学质量。

3 小结

提升高职院校体育教师信息素养是适应现代信息社会的必然要求。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在我国知识经济的时期,信息已成为重要的资源,信息素养也成为了体育教师终身学习的前提。现代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的改革对体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主动迎接挑战,不断提升体育教师的信息素质,拓展专业化发展视野,为实现我国的教育强国而贡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刘燕,张景生.新课标下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现状及培养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07(22):89-90.

[2]全宏瑞,温守轰,姚惠伶.?论教师信息素养及其培养方法[J].?教育探索,2010(07).

[3]韩峰.?中小学教师信息素养培养的对策研究[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篇8

摘 要 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在体育教学中针对体育能力、技能,参与投入,心理层面的适应和健康的各种训练得以落实。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教师教学的成果反馈,以学生的进步与发展为衡量标准,在初中体育教学中,如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体育教学的有效性是每一位老师要研究的课题。

关键词 体育 有效性 教学

所谓有效教学即为老师通过教学促使学生进步,多方面能力得到发展的结果。对教学成效进行评估,并非以老师投入精力与时间为标准,而需以学生的进步、成长效果为标准。也就是说老师多么认真的去准备一堂课,多么努力的去上一堂课,如果学生没有掌握知识,得到相应的发展,那做的也是无用功。

一、因材施教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学生掌握知识、具备的水准、体能素养差异,导致学生学习技能的效率和速度的差异。初中生正在特殊发育阶段,各方面均均衡发展不平衡。每班学生的健康、素养、体能等有显著差别,以同样的标准,学习相同的内容并设定一致目标下,教学也很难满足所有学生需要,必然导致“不够吃”和“吃不完”现象同时存在。从而完成不了教学目标。中学生受项目特长、原在学校传统项目、性格特点等因素的影响,在体育课教学中表现出兴趣不同,有的喜欢篮球、有的喜欢羽毛球、有的喜爱足球。在教学中,老师应该依据学生对学习的不同需要,订立不同目标,设计不同内容,同时依据其个体需求,编辑设计教学过程和内容。让所有学生均达到教学设定的最低标准,必须关注的是,学生总在发展,当学生素养、体质、知识、能力提高之后,还需依据个体的真实情况改变目标。允可学生不遵从设定进程要求展开学习,避免阻碍其正常进步和发展,促使那些基础薄弱学生建立更高目标,保有对体育的兴趣,最终使得全部学生实现进步。

二、和谐师生关系是有效教学的基础

师生关系作为教学工作缔结的最基础而且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学过程中,师生越是融洽就越能事半功倍。师生间互重互爱,是教学效果达到最佳的要件。老师如果对学生心怀呵护、喜爱,是开展有效教育的基础情感要件,也是做好这一教学的前提。尤其是当下独生子女,强烈盼望老师的关怀和喜爱,这也是当下每一个学生最基本的心理需要。如果学生能够得到老师的真挚呵护和喜爱,精神层面就会得到极大满足,继而形成发奋向上的力量。学生给予老师的尊敬和热爱,将促使其爱屋及乌喜欢上老师所教授的学科,对这一学科产生莫大热情,学习效果自然能够达到更高水平。

三、课堂教学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在新课程理念下进行

体育课堂教学即为老师怀着某一明确目的开展教学组织学生学习的具体活动,在不同理念指导下组织的不同教学活动,将造成不同结果,因此教学理念是决定这一教学有效性的决定要素。

(二)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以体育教育的特点为基础

《体育与健康》课程围绕学生发展,坚持育人、提升综合素养水平为根本宗旨和目标,不但要提升学生健康水准,增强体质,提高技能水平和体育素养,更需培养身心都保持健康充分发展的栋梁。体育学科作为学生最主要的锻炼手段,是以实践为核心的课程。而且,这一课程设定的目标为体育能力、技能,参与投入,心理层面和社会的适应,这一课程始终以全面发展学生主体能力为核心,促使学生主动协作,开展探索学习,依据其身心特征,达成五个层次全面进步和发展的目标。

(三)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遵循体育教学规律

若要保证体育课堂教学有效,首先需要遵从这一学科的教学规律。第一,内容必须与学生身心水准和发展相适应;第二,需促成学生思维、认知、实践的充分融合;第三,需与学生由于个体、年龄、性别而存在的差异相适应;第四,需与学生养成运动技能的规律相符合;第五,需保证动作技术构成科学而且有效;第六,与所教授体育项目本身规律相适应;第七,与人体生理方面活动机能变化规律相适应;第八,需保证不超过运动荷载;第九,需保证不突破校内条件、环境和资源限制;第十,需保证满足社会发展所需,c时俱进的规律等。还需注重使用科学、合理性的教学手段,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利用课堂教学方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过去采用的体育教学手段,多数仅限于阐释――示范――演练过程。而在实践教学中,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运用。学习任意体育技能都需历经身体与心理适应和协调关卡。总结起来有5个阶段:

第一阶段,观看这个动作。无论是比赛中的录像,还是动作示范,要让学生建立感性的认知,了解动作框架,知道是基本动作方法事,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第二阶段,理性认识与分析。通过的动作分解,知道动作细节,并反复看视频来观察、分析细节。这一阶段往往会被忽略,所以学生常常难以掌握要领,结果浪费大量时间,甚至最终不得不放弃。

第三阶段,实践训练。要求学生在无人防守状况下,自己拿球依据前述第二阶段中细节反复演练并同时思考。很有必要的是,加入原地的运球训练。加入原地反复的胯下加变向即为熟知掌握这一动作要领的基础。在此阶段内,加入椅子等障碍时,可能动作还是不够顺畅完美。但是没关系,这一阶段就是从理论到实践突破的关键。许多人未经阶段二就直接跨入阶段三,所以动作才不像。

第四阶段,有意识使用的阶段。在完全熟练此动作之后,对抗时有意识运用这一动作。因此本阶段尤其重要,防守不仅是塑造心理压力的需要,更是技术需要。当过人成功时,内心的喜悦是真切的。但这还不够。

第五阶段,变成习惯。当某人在数天之内数次运用同一动作之后,肌肉记忆与心理关卡均被突破。这个动作已经成为你的一个习惯。你知道合适能做,何时不该强行进行。明知何时能够取得优势,譬如何时能够投篮、何时能够过掉或切入半个身位。此时,这一动作早就成为习惯运用的运球突破动作了。

老师在教学实践时,能够设计更多特征突出的教学模式,提升数种教学手段利用的效率效果。还可以利用室内课,通过多媒体教学,向学生展示视频,制作课件,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参与体育活动。

(五)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保证学生的体育安全

要保证体育课堂教学充分有效,不仅关注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培养学生锻炼的好习惯。区别其它学科的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安全。体育课堂主要安排在运动场地,学生也是活动中完成教学任务的,有剧烈运动甚至有对抗运动,要消除运动损伤,在实际操教学中,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就需要老师做到耐心、细心、全面。在教学中,除了教师在课前检查场地器材、安排合理的准备活动外,需要教会学生预防运动伤害和处理运动损失知识,教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自我保护,还需强化培训学生安全意识。如在投掷项目练习中要等投掷完毕再捡器材,跑步前检查鞋带服装以及在练习中学生之间的配合。

(六)课外活动是体育教学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课外体育活动作为校内体育的主体构成,课外活动则是其有益补充。课外进行的体育活动有突出的特征,不仅是对课上体育的巩固和补充,更是激发兴趣,培养爱好,发挥特长的高效途径。所以,在强调基本的课堂教学同时,还需重视课外体育活动。为此,学校依据教学状况,在不同时段安排不同年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与课上内容配合一同完成教学任务。譬如进行排球、篮球学习阶段就应该同时安排排球和篮球的课后练习。学校为学生自由练习提供更大空间。另外,课外体育中促使学生主动投身活动,促使其运用已经掌握的基本知识、技能开展锻炼,逐渐养成个人兴趣及能力,培养终生锻炼好习惯。

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w育教师应树立有效教学理念,提升自身教学水平,运动多样化的学习方法,保证教学效率,不做无用功。构建有效观念,体育老师还需正确理解、把握课程理念核心,将其核心思想融入课堂,确保教学有效。

参考文献:

[1] 陈关潮.对探究型课堂的分析及其教学策略的研究[J].科学咨询.2010,11.

[2] 邹泽明.提高初中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效性策略的研究[J].教育研究学刊.2008.

篇9

关键字:高校体育教育对策

2004年雅典奥运会,中国军团再掀夺金热潮,国人为之骄傲,世界为之艳羡,辉煌的战绩向世人表明:中国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崛起。但中国的体育事业承担了太多的政治、社会因素。而美国这个同样在各项体育赛事中呼风唤雨的金牌大户,却有着完全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对于是建设“体育强国”还是“体育大国”这个问题的选择上,中国和美国走着不同的道路。举国办体育依旧是中国体育走向强盛的颠扑不破的真理。为了取得好成绩,国家下大力气抓,成立专门的集训队,苦练强拼。从建国初期到90年代,我们需要的是在世界赛场上的好成绩为中国争得荣誉,获得认同。但是,在步入新千年之后,我们在举国家之力出体育成果的同时,是否可以运用“拿来主义”,强力推进大学体育教育体制改革,走出一条新的体育强国之路呢?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众所周知,美国不但是体育强国,更是公认的体育大国。这不仅体现在奥运会上夺得多少金牌,也不在于有多少知名的超级体育巨星。真正让美国人自豪的是他们无所不在的运动场所,随处可见的运动设施,庞大的运动人群,一流的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和层出不穷的各类体育人才。其中以其体育人才培养和选拔制度最为人称道。美国和大多数西方国家竞技体育的发展主要在学校,多年以来依靠业余训练为主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所谓的国家队,也只是在重大比赛之前,将参加各类选拔赛选拔出获得参赛资格的运动员集中起来,做一些适应性训练和为比赛而进行的技术指导。

和美国的NCAA联赛及一些大学生体育联赛相比,中国高校体育人才培养似乎走着一条截然相反的道路。美国高校以培养体育人才进入职业联赛为主,大学生联赛是为了让喜欢体育的人走进体育,让擅长体育的人更加专业,而中国高校在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体育人才时则多以接受职业运动员为主,并没有起到培养专业人才的作用。尽管各大学近年来都组建了自己的专业体育队伍,但从开设的课程来看,均以普及大众体育为主要目的。所以,高校很难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体育人才,而职业体育人才又很难融入到高等教育中。

另外一方面,中国专业体育人才培养模式太过集中和体制化。国内许多运动员从小就进入体训队,从县队到省队再到国家队,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时又是一个高度集中的过程。当许多运动员功成名就后,再进入高等院校接受其他方面的教育。这种模式缺乏市场和社会的调节培养,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不利。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来说,举学校之力办大国体育,无疑是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更是对中国现行体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这不仅仅是体育事业之大幸,更是整个中国教育之大幸。

二、大学体育教育对策建议

1.充分重视体育理论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体育素养,加大培养体育意识的力度。

所谓体育素养,就是体育文化水平。这主要包括体育意识(即体育运动的意义、作用,参加体育运动的欲望和要求),身体运动的基本能力,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以及从事体育锻炼、娱乐和欣赏体育比赛的能力等。

没有科学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实践。这是一个普通的道理。学生只知道体育锻炼可以增强体质,但不知道增强体质的科学道理,缺乏体育卫生保健知识,缺少锻炼的科学方法。课堂上虽然也都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进行练习,但总有不少学生貌合神离。其原因就是不甚理解体育文化内涵。

2提高体育教师的综合素质

热受祖国体育教育事业,愿为此奉献自己的青春、精力和智慧,是体育教师政治素质的体现。教师要用满腔的爱对待每一位学生,无私地将对健康的理解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们,同时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提高业务素质,与时俱进,紧密与当今社会科学相结合,始终让自己走在健康、运动、保健之前列,努力使自己成为运动训练、运动心理、运动创伤、营养保健、心理健康咨询等方面的优秀教师,成为合格的体育活动、运动竞赛、趣味游戏的组织者、协调员、裁判员、体育馆的管理员以及户外体育活动的教练员和救生员等,还应熟悉掌握外语、计算机、心理学、教育学、运动医学、生物力学、生物化学、营养学、文学修养等众多领域交叉学科的综合知识,只有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教育学生认识健康、认识体育、热爱体育、享受体育,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总结健康体育新思想和新内容,使自己成为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塑造者,健全人格的培养者。

3.重视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

大学体育学科建设的整体规划首先是对师资队伍,队伍是学科建设中的核心问题,没有一流的队伍,就不会有一流的学科。就大学体育学科师资队伍的现状而言,师资队伍建设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处于边缘状态.据教育部1999年的统计,大学体育师资中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不足4%。师资队伍学历结构失衡难免要引起知识结构的老化和医乏,知识结构的老化和旺乏必然会引起学科建设的停滞.师资队伍建设边缘化是大学体育学科沦为弱势学科的重要原因.

4.课程模式与教学内容的创新

体育教学模式的建立,运动行为能力的提倡等,都对整个体育课程的发展以及教学内容的改进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德国的体育课程和教学内容是随着学校体育观念的变革而变化的,我们的创新大学体育素质教育可以以之为借鉴。他们的体育课程中有三种不同学派的课程模式:一是开展多种多样体育项目的课程模式,包括技术运动项目和健身运动项目;二是开发运动行为的课程模式,降低运动难度和运动负荷,使之适应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兴趣爱好;三是强调体验和参与的模式。这三种模式不仅是体育的教学改革思想,也是整个大学体育素质教育改革的思路。重视竞技运动项目,是德国体育教学内容特色,但真正确定教学内容的还是学校。不同的学校可量体裁衣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

参考文献:

[1]季克异等,全国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的理论与实践,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

[2]仇军,现代教学论在体育教学中的思考,沈阳体育学院学报,1997

篇10

[关键词] 新课改 中职体育 有效教学 策略

一、对“有效教学”和“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内涵的理解

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有效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理念,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教学方式的多样化,同时有效教学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必须以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为前提,以合乎教学目标为实质,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为关键。有效教学包含三重意蕴:教学要有效(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期的教学目标相吻合)、有效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符合一定的比率)和有效益(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价值的实现)。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是为了达到中职体育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在对教学活动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的一系列执行过程。中职体育有效教学应当是按照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和地点,依据中职体育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结合中职体育教学设施和最佳的教学方式,使全体学生都达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基本标准,同时又体现个体差异的不同发展的师生共同活动。

二、体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教学技术层面问题

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关系。课程标准是实施教学、实施评价的依据,是教材编写的依据,也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依据。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于具体教学内容,应看这节内容对应的体育课程标准是如何表述的,注意分析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适切度。标准中的“点”一般对应教材中“面”,并且内容的顺序和教材中的表达顺序往往不一致,课标和教材表达之间存在着一致性和差异性,其中差异性体现了教材编写专家对课程标准的理解和对实际教学的考虑。体育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的“空间”,为教师创造性使用教材在更大程度上增加了可能。例如,教师可以结合当地实际,在教学中对教材的具体教学内容,在使用的顺序等方面进行调整,从而引发体育教师的教学探索。

师生关系的构建与有效的体育课堂交流。在新课改下,师生关系是平等的,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育家布鲁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期望达到的目标。学生开始时就知道教师期望他们做什么,那么他们便能更好地组织学习。”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追求教学方式、交流模式的多样化,避免教学过程形式化、程序化;避免把“对话交流”变成“问答”,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师生交流活动中,要关注教学过程的流畅和完整;注意改进课堂交流模式,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参与质量;综合运用纪律控制、目标控制和评价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自我控制能力。通过调整教学双方的活动,促进体育有效教学的实现。

开发和使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有效教学。要努力探索体育课程资源的优化,明确体育教科书作为核心课程资源的地位;要注意研究课程资源的多样化、系列化与教学有效性之间的关系;鼓励建立符合当地教学需要的课程资源库,实现课程资源区域内的充分利用。(1)开发课程资源,要研究课程标准、依据课程标准,避免脱离实际教学要求、脱离课程标准要求的现象。(2)注意课程资源的使用策略,把握恰当的时机,努力使课程资源的使用效率做到最优。要有符合教学需要的科学标准,繁简得当,难易适度。(3)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师,应拥有自己的课程资源视角,体现教师的教学个性和创造力。(4)要注意体育课程资源的科学性、健身性,注意防止和避免忽视教科书,把联系实际变成一种“装饰”的教学倾向。

完善体育教学活动的评价,实现教育增值。实施有效教学,需要评价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评价的核心内容包括:有效的课堂教学设计、学生参与度和师生合作三个方面。课堂教学评价的对象是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的活动及效果。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评价,涉及教师对学科知识、技术技能的掌握、对学生的了解,以及教师的教学技巧等。例如,提问、启发和组织讨论技巧,师生交流与合作的状态,还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教学时间和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等。评价课堂教学是否有效的关键,在于学生的积极性是否被调动起来,学生是否积极地学练思考;教师是否采用了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是否强化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把教学的空间和时间留给学生,让教师和学生共同成为课堂的主角,并实现教学内容的预设和生成。发挥评价作用的关键在教师,教师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活动,如体育作业问题、测试结果,判断学生学习状况,反思教学,分析教学问题,反馈调整教学,及时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三、中职体育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

1.达成目标的多元性策略。体育教学目标是指导体育教学和体育学习的依据。中职体育每堂课教学目标的确立,都要以体育课程的“课程目标”、“水平目标”和“学习领域目标”为标准,从3个维度来表述。三维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是达成课堂教学多元性目标策略的具体内容。

2.探究兴趣的持久性策略。新课标重视对体育问题的探究。现代心理学研究指出: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要把获取知识的过程与方法视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程不仅有手段价值,过程本身也具有目的性价值。这种探究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所以,对探究体育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重视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体育问题得以展开――课堂教学的深入,要“保持”学生的探究兴趣;探究体育问题得以解决――课堂教学的收尾,要“再现”学生的探究兴趣。

引发探究过程中兴趣持久性的策略要求:让学生联系鲜活的生活情境、联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联系发展的体育科技;只有亲自经历和体验了趣味的学习过程,才能唤起学生探索和创新的火花,才能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不迷信权威的科学精神,才能提高学生的体育实践能力。

3.师生关系的融洽性策略。融洽的师生关系,是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手段之一,是师生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价值和生命意义的具体体现之一。为此,师生关系融洽性策略要求:(1)尊师爱生、相互配合;(2)民主平等、和谐亲密;(3)互动共享、教学双赢;(4)转变角色、健全人格。其中第四点是师生融洽关系的核心因素。它要求教师转变4种角色:①由知识的传承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和促进者;②由课程的接受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研究者、开发者和设计者;③由教学的实践者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④由单一的管理者成为全面发展的启发者、点拨者和激励者。这些角色相互渗透和联系,统一于课堂的活动中。从教师角色看,上课是为追求生命的增值而工作;从学生角色看,上课是创造潜能得以发挥和三维目标全面生成的过程。所以,教师要不断提升自己,目的是影响和吸引学生,使师生关系更平等、融洽,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从而创设生命论的课堂氛围。

4.方式方法的多样化策略。(1)课堂教学培养个体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性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练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充分体现预期性、参与性、自控性、创新性和有效性为主要特点的学习方式。该策略程序是:质疑,提出学习目标――释疑,自主学练――讨论,群体参与总结,教师归纳提升――拓展,应用巩固。可见,自主学练突出体现了对学生元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的要求。(2)调动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互动性。合作学习针对学习内容较多,个人难以解决的学习任务,经个体发散地收集“资料”,最后交流、完善,得出正确结论。合作中的教与学多维互动,形成学习“共同体”,通过引导,设置情境,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对知识自主建构,培养了合作能力、交往意识、相互协调意识和团队精神。该策略的基本程序为:确定主题――小组设计――安排课堂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实践活动――总结评价学习结果。(3)注重课堂教学探究性学习的体验性。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获得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使学习的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同时得到发展。其程序是: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选择问题解决方式――方式的执行评价结果。探究性学习的实质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目的是发展探究能力,“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一般来说,人文体育内容和人们的生活联系密切,可有选择地进行探究性学习。(4)注重学法指导,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加强学法指导是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是落实体育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保障。教师不但要注意引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式、合作式、探究式、问题解决式、案例学习等学习方法,通过“感知――理解――应用”的思练过程得出结论,而且要对多种方式优化组合。

5.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策略。(1)注重课堂教学必须注入时代气息。中职体育课堂教学要体现体育学科的发展趋势,关注学生的经验,课堂教学内容要与社会生活相联系,并根据时展需要及时更新、补充,使课程具有动态性和生长性。(2)注重课堂开放性课程资源的筛选。资源必须科学处理、精心筛选,尤其是要精选那些对学生的生活和终身体育锻炼、发展有用的体育课程资源。其目的是储备未来公民必备的体育知识、运动技术技能,从而加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体育课程的理解、体验和生成。(3)注重课堂教学多科整合的和谐性。中职体育新教材强调以整合的视野认识、解决体育问题,对突出体育学科特色,把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的有关目标有机地整合起来,强化学生系统思维及多学科解决体育问题的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促进体育学科综合化改革等,均有重要意义。所以,新课标下中职体育课堂教学要注重纵横联系、互相渗透,注重多学科整合的和谐性。(4)信息技术的融合性策略。“融合”的要求是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以实现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整合。“融合”的重点是利用信息网络资源搭建探究平台,力争使互联网基础知识与教学内容融合、与教学过程融合、与教学其他因素――教师、学生、教材的融合;融合的目的是用于支持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协作式探究,提高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5)反馈评价的综合性策略。教师要针对重点和难点等目标,设计出不同层次的知识、技术技能要求及达标标准;通过自评和他评等具有客观性、全面性和科学性的评价方式,将学生主动学练的兴趣和情感内化为主动学练的动力,从而提升学练体育的能力和促进学生体育科学素养习惯的形成。评价的功能由选拔性向诊断性、激励性和发展性转变,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教师的提高和改进课堂教学实践。(6)整体反思的修正性策略。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后,要及时进行教学策略实施后的评价反思,目的在于总结策略的得失。评价反思内容有:从上述七大策略方面的反思;从教学效果中的反思;对个人经验的反思;对教学理论的反思;从同仁的交流中反思等。只有通过整体反思的修正性策略,才能使教学策略更具有开放性、有效性、灵活性和先进性的特点。

四、关注体育教育理念,反思体育教育的价值追求

爱因斯坦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瞬即逝,但只有事物背后的本质――理念是完美的永恒存在。”体育教师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应当关注和追求理念的转变和升华。体育有效教学的终极目标取向是实现体育教育理想,发展学生体能素质、增进学生身体健康、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使学生成为具有良好的体育素养的现代公民,引导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体育和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体育,促进学生整体发展。体育教育应该“有思想、有技能、有情感、有视角、有生活,帮助学生认识世界,发展自己,从而实现教师的人生价值。

应当明确指出,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企图在教学中只运用某一种方式的认识和做法是绝对错误的。面对课程改革的“高原现象”,面对不同层面的问题,应树立信心,转变观念,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使体育课堂向着课程改革的目标迈进,实现师生共同成长,实现体育课堂的有效教学。

参考文献:

[1]宋尽贤,赖天德,胡滨.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学观摩展示活动综述[J].中国学校体育,2008,(10).

[2]刘立明.再论国外有效教学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

[3]刘立明.国外有效教学研究述评[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2,(12).

[4]堪启标.美国有效教学标准框架及其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