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中的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3: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目标中的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核心素养
(1)何谓"核心素养".经过学者专家的研究与辨析,核心素养较为通行的定义是:指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它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体;它指向过程,关注学生在其培养过程中的体悟,而非结果导向;同时,核心素养兼具稳定性与开放性、发展性,是一个伴随终身可持续发展、与时俱进的的动态化过程,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核心素养不仅能够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社会。 [1] 在上述描述中,核心素养提出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发展,而评价方法则指向: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
(2)何谓"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表述最为权威的是最新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下文简称新课标)中的表述,新课标将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表述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并在阐释语文学科的课程目标时将之进一步细化,语言建构与运用细化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思维发展与提升细化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审美鉴赏与创造细化为:增进对祖国语文的美感体验,鉴赏文学作品,美的表达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细化为: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2] 纵观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以及课程目标的表述,其基本指向是强调语文学科教学的中心任务应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而学校教育就应当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贯彻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心任务指向。
(二)教学目标
(1)何谓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所需要达成的某些目标,在描述过程中一般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角度进行描述。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是连接教育理想与教育现实的主要联结点,是教育理想在教育现实中的具体呈现,不仅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影响着教育理想的实现程度。因而教学目标的确定对于教育教学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作用。
(2)教学目标确定的现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于课堂教学目标提出了更加全面而深刻的要求,但由于教育理念等各方面的转型,教师实际的课堂教学目标处理过程却产生了许多困惑,课堂教学目标实践出现了诸多"虚假"的现象,如教师对课堂教学目标研究的忽视,在课堂教学目标设计中存在形式化和机械化现象,在实施中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倾向等,进而严重影响了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对于教学目标确定的研究就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核心素养概念的提出无疑为我们研究教学目标的确定指明的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领域,提供了新的思路,下面将就核心素养对语文学科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几点启发展开论述。
二、几点启发
(一)教学目标确定的原则
(1)原则一—体现学科特点。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时其中心词为"语言、思维、审美、文化",这对我们的启发是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紧紧围绕学科特点展开。语文课堂就应当围绕语言文字展开,以语言文字为基本依据培养学生的思维,进而涵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最终使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博大精深,体悟到祖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美好。"语言,思维,审美,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我们不能强行将这几者割裂,更不能因强调某一个方面而忽视其他方面,这都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原则二—运用系统观念。新课标在阐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后进一步将之细化,提供了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可行路径,这些路径又构成了语文核心素养这个整体。以"语言"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语言"的核心素养目标定为:语言建构与积累,语言交流与沟通,语言梳理与整合。统观这三个目标,三者之间是一种递进的整体关系,对教学目标确定的启发便是:我们在确立整体教学目标是要系统观念,将语言素养的培养分步骤有条理的展开,而在确立某一阶段的教学目标是则要突出重点,重点突破,而在确定某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则要"实打实","精而细".
(3)原则三—具有可操作性。新课标在描述语文学科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给出了明确具体的教学建议,具备强烈的操作性。以"思维"为例,新课标将培养学生的"思维"核心素养确定为:发展形象思维,发展逻辑思维,提升思维品质。这一要求首先明晰了培养学生的思维主要着力点为三: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思维品质;而提出的目标则是将前二者定为"发展",将后一者定为"提升",不同的主体定为的目标也不同体现了可操作性,赋予了一线教师确定教学目标时有力的抓手。
(4)原则四—有强烈的情怀意识。语文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点在于语文不仅需要传授给学生知识与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文化归属感,因为语文学科所依据的文本是用我们民族曾经或正在使用的母语写就的,因而更多了一份传承的意味。当下的中国正处于激烈变革的时期,各种文化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激荡,我们的母语大有式微之感,作为传承母语文化的主阵地的语文学科,在确定教学目标之时理应有强烈的情怀意识与危机意识,敢于担当与作为,在教学目标中深度体现"审美"与"文化"的因子,而非紧紧围绕"高考指挥棒",用考试说明而非课程标准作为确定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如此方可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完成本学科"立德树人"的终极目标。
(二)确定教学目标时的要求
(1)对教师的要求。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围绕"语言、思维、审美、文化"展开,对我们语文老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如若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首次就必须具备完备的核心素养,具体而言便是具备较高的"语言、思维、审美、文化"素养,只有在对前此几方面有深刻领悟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准确把握其精神内核,进而外化为在确定教学目标时的笃定与明智;同时因为核心素养是一个开放性的概念并具备内在生长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做一位终身学习者,不断获取占有新知,如此才能在知识洪流中屹立不倒。
篇2
关键词:化工素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育人资源;教学案例
文章编号:1005C6629(2017)6C0029C06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着很多化工素材,一方面体现了化学科学来源、发展于社会实践的鲜明特点;另一方面,也彰显了化学教学要联系社会实际、丰富生活阅历、完善学习方式的课程理念。在上科版的化学教材中,化工素材的内容主要以三种形式出现:第一,以简约的文字、生动的图片出现在正式文本中;第二,以“拓展视野”、“化学史话”、“资料库”的板块出现在辅助资料中;第三,以“思考与讨论”、“探究与实践”、“复习与思考”的板块出现在课堂活动的要求或课后作业的设计中。
对于化工素材的处理,教师一般的做法是:其一,作为导课的材料。例如,“自来水生产中使用氯气进行消毒杀菌”(文字),常用作“氯气的性质”一课的开场白。其二,作为问题的情景。例如,“如何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呢?”(文字结合图片),这样的引言就是针对“从海水中提取溴和碘”一课创设的问题情景。其三,作为自主学习的素材。例如,“拓展视野――电池的发明”(教材板块),即为“原电池”一课中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的材料。其四,作为授课的内容载体。例如,“工业制硫酸”(整节教材),整堂课以工业制硫酸的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背景和载体。以上做法,应该说对促成日常教学任务、教学目标的达成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是众多教师的教学常态。但是,在当前关注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形势下,其发挥的能量和教育的成效显然存在不足。如何进一步挖掘、提升化工素材的育人价值,为落实“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育人工作助一臂之力?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话题。下面,笔者谈一些粗浅的看法和做法。
1 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理解及其在化工素材中的蕴含分析
目前,关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正成为热点。吴俊明教授认为,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若干基本观念、相应的思维和实践能力以及态度与责任心,其中既包括具有化学专属性的内容,也包括跟化学有联系的、必备的一般科学素养、人文素养、社会素养和公民素养等内容[1]。吴星教授认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应该包括化学学科观念、化学学科思维、科学探究实践和化学学科价值追求[2]。刘前树老师提出,化W核心素养包括4个维度:①化学基本观念;②化学过程;③化学在生活中的应用;④对化学的态度[3]。2016年,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下称“征求意见稿”)指出: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5个维度[4]。笔者认为,上述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处,反映到课程实施、课堂实践上有相互融合和补充的优势。它们的共同点是,一方面体现化学学科独特的育人价值;另一方面反映化学学科中必须养育的作为一个人发展必备的品格和关键的能力。本文中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笔者主要采用征求意见稿中的观点表述,同时吸纳其他专家的成果精粹。
那么,高中化学教材中的化工素材有什么特点,它们又蕴含着哪些“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呢?
其一,化工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授课载体,贯穿整个知识点或课堂教学的始终,其蕴含较多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载体型化工素材是一个支持某个探究点或整堂课教学活动的、数量较多且相互关联的素材群。以上科版教材第2章第1节“海水晒盐”一课为例,教材以“海水取盐”为背景和载体展开,其中分布了7个化工素材点(参见“表1编号1”)。素材1:“海水取盐的历史、盐田法”的文本;素材2:图2.1《天工开物》中制盐海图;素材3:图2.2现代盐田的技术设备和生产情景;素材4:表2.1海水浓缩过程中析出盐的种类和质量数据表;素材5:[学生实验]粗盐的提纯;素材6:[资料库]海水中主要元素的含量;素材7:[拓展视野]从海水中提取微量元素。
首先,素材之间有密切联系,共同为达成教学目标服务。素材1、2、3是为“理解海水提取食盐的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服务;素材4是为“感受制盐生产中利用控制卤水密度范围来控制产品质量”的“过程与方法”目标服务;素材5服务于“理解粗盐提纯的一般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目标;素材6、7,一方面服务于“知道海洋是人类可利用的最大资源库”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另一方面服务于“领略海洋资源的丰富和开发海洋资源的伟大意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7个素材共同成为本堂课授课内容的载体,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其次,素材之中富含针对“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机会。素材1、2是一种实证古人取盐的资料,素材4呈现了现代制盐的技术和环节,它们共同为“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提供培养机会;同时,利用这些素材并结合“溶解平衡”知识,可以进行“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素材1、2和3的组合,又是反映人类开展科学研究、促进文明发展的对比材料,为培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载体;素材4、5是反映数据分析和实验研究的教学资源,为培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埋下了伏笔;另外,素材6、7是一组化学科学的信息资料,可以为培养化学学科的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5]创造条件。
其二,化工素材作为教学内容的佐证材料,提供即时联系和实践论证的需要,其蕴含较少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高中化学的有些内容与化工生产有一定距离,而且教材中设计的化工素材也不多。这些孤立或关联性化不强的化工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无法对整个探究点或整堂课的探究活动提供支持,而只能作为其部分内容或活动的佐证材料。它们蕴含的针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机会也相对较少,维度也相对单一。例如,第3章“离子键”一课中的化工素材(图3.4食盐的实物照片和结构模型),为“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核心素养的培养创造了机会;第4章“热化学方程式”一课中的化工素材([资料库]比较常见的燃料的热值),用数据表明液化气是一种高热值的民用燃料,为“证据推理”核心素养的培养提供了载体。再如第2章“盐酸”一课中的化工素材(图2.6氯化氢合成塔及工作示意图;参见“表1编号3”),其实物图片及工作示意图为培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的核心素养提供了资源;同时,氯气在内管、氢气在外管燃烧的示意图(保证氯气燃烧完全保护环境)为“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核心素养的培养做好了铺垫。
2 基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工素材育人资源的挖掘
笔者以上科版化学教材高一年级“第2章开发海水中的卤素资源”为例[6],尝试研发基于“化W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化工素材育人资源,为化学课堂的实践探索作好准备。为了研究方便,笔者将“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内容进行了编号,形成了序列:A-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B-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C-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D-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E-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F-关键能力(化学信息能力、化学学习能力、化学实践能力)[7];G-公民素养[8];H-社会素养[9];I-人文素[10]。在此基础上开展“三项”工作,形成如下成果(见“表1”):
第一,梳理化工素材。详细阅读教材,将教材中所有涉及化学工业的资料(包括化工产品、化工知识、背景材料、技术前沿、模拟实验等),进行全面梳理。用简要的文字、课本原有的图表编号、栏目名称进行呈现,用表格形式进行汇总(参见表1)。
第二,完善化工素材。观照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教材上既有的化工素材有时不能实现(或不能达到最佳)教育效果,此时可以增补、完善化工素材,或标注修正或使用的说明。例如,在“氯碱工业”一课中,书上只提供了实验室电解饱和食盐水的装置示意图(图2.5),为了合理地解释电解过程中的安全问题和效率问题,可以增补“隔膜电解槽”、“离子膜电解槽”的实物照片及工作示意图(参见“表1编号2”)。
第三,定位素材类型。化工素材分为“授课载体型”和“佐证材料型”两类。前者,是由数量较多的化工素材组成的素材群,形式多样,一般有照片、图表、文字等;同时,呈现于不同的教材栏目。例如“化学史话”、“资料库”、“拓展视野”、“思考与讨论”、“探究与实践”等。素材之间相互补充、关系密切,为达成同一个教学目标服务。后者,是由数量较少、相对独立的化工素材组成的素材点。由于数量少,其形式、栏目也相对单一。确定素材类型的原则是,以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化工素材的匹配程度(数量)、互动时间(深度)、实施效果等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一般素材数量多、匹配程度好,互动时间长、深度大,则定位成“授课载体型”;相反,则定位成“佐证材料型”(参见“表1-素材类型”)。
第四,确定培育目标。这里的培育目标是指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由于一个化工素材可以针对多个培育目标,多个化工素材也可以针对同一个培育目标。因此,做好这项工作有一定难度,也是工作的关键。我们的做法是:以某个核心素养为基准,选择相应匹配的化工素材,然后反向进行目标匹配性评估及针对性修正,以此类推。以第二章“氯碱工业”一课为例(参见“表1编号2”),第一步以核心素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3,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宏观辨识);增补“电极反应及顺序判断”(修正后针对“微观探析”)。第二步,以核心素养“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3,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化学方程式,强调“电解是反应发生的必要条件;电能转化成化学能”(修正后针对“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第三步,以核心素养“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4,[课堂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素材5,图2.5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工作示意图。第四步,以核心素养“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4,[课堂实验]电解饱和食盐水;素材6,增补“隔膜电解槽、离子膜电解槽实物图及工作示意图”(修正后针对“创新意识”)。第五步,以核心素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为基准选择素材:素材1,p25氯碱工业的产品介绍;素材2,图2.4上海氯碱总厂离子膜电解车间;素材7,[化学史话]近代著名实业家吴蕴初先生。
3 运用化工素材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案例研究
下面以第2章第2节中“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中的“载体型”化工素材育人资源为例(参见“表1编号5”),对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总结我们在教学设计和课堂实践上的具体做法(“佐证型”化工素材育人资源的实施可参照于此)。
3.1 明确化工素材的辅助主体――教学目标、教学内容
本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理解氯水的概念,理解氯水漂白和杀菌原理,理解氯水的不稳定性,理解氯气跟碱的反应,知道漂粉精的制法和消毒原理;“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在氯水化学性质的讨论中,认识物质的组成及微粒的性质是影响物质化学性质的决定因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通过制漂粉精的工业生产的学习,感悟化工生产对人类生活作出的贡献,以及化工生产中对成本、效益等诸多问题进行系统思考、综合解决的意义。教材中正式的文本内容是:氯气的用途氯气贮存、运输的不方便次氯酸盐的特点工业上制造漂粉精的原理漂粉精发挥效能的原理。化工素材的设计、运用必须建立在辅助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基础之上,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选择、运用化工素材的重要依据。
3.2 用好教材主体的培养资源――系统设计、合理布局
教材中的教学资源,除了化工素材,还有承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主体资源,例如核心概念、元素化合物知识、基本原理等专业知识;还有针对非化工素材的教学素材,例如科学家探究科学的史实材料;等等。特别是承载着化学学科专业知识的主体资源,在培养“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等核心素养上起着关键作用。笔者的做法是:系统设计、合理布局,即:根据先前的研究成果――化学课堂“有效共识”[11],以“目标、线索、结构、问题、环节、方法”为抓手,全面、系统地设计一堂课,形成以教材主体资源为主线,以包括化工素材在内的辅助资源为支持的课堂结构,合理布局教育资源的运用及其探究活动。下面是“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的课堂结构[12](化工素材的育人资源蕴含在问题设计及其探究环节之中):
3.3 抓住化工素材的实施策略――融入设计、彰显落实
针对化工素材的教学设计,我们采取“融入设计”的工作对策,即: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将化工素材融入整课的教学设计,在设计课堂结构及探究活动中全面系统、有选择地布局化工素材,包括素材运用的契机、呈现的形式,素材使用的时间、需要配合的资源,针对核心素养的教师评论;等等,让化工素材最大程度地为实现课堂的教学目标服务。
针对化工素材的课堂实施,我们采取“彰显落实”的教学策略,即:根据“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使用最佳技术呈现素材,组织最佳活动使用素材,运用最精致语言诠释素材,从而彰显、强化核心素养的落实过程和结果。其中,诠释素材的针对性、有效性成为落实核心素养的最关键操作。
下面是“漂白粉和水的消毒”一课的教学设计、意图说明及其教育效果:
[H1]一、氯水
[投影/引言](素材1)图2.15氯气的用途。氯气有许多用途,为人类作出了很大贡献。今天我们来讨论水的消毒以及漂粉精的制造。
[演示/讨论]展示一瓶氯水,将氯水滴到蓝色石蕊试纸上。讨论现象、原因。
[小结]
1.化学反应
现象:试纸先变红再变白。
原因:变红是因为盐酸具有酸性,变白是因为次氯酸具有漂白性。
[讲述](素材2)次氯酸能使许多有机色质褪色,还能杀灭水中的细菌。
[意图与效果]素材1,以投影形式呈现,配合教师精简的导入语。一方面起到导课作用,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受化学对社会的贡献,起到激发“社会责任”的效果。素材2,采用教师讲述形式,一是拓展前面的实验讲解(次氯酸功能),二是作为证据材料培养学生的“证据推理”意识。实践证明,这两个素材的选择和运用是比较成功的。
2.微粒种类
[讨论]新制氯水、久置氯水、液氯的区别?(久置氯水就是盐酸)
[意图与效果]虽然教学内容“2.微粒种类”、“3.化学性质”没有用到预设的化工素材,但教学设计中却清晰地蕴涵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培养契机。在联系了“1.化学反应”中的化学方程式之后,启发学生从微粒的角度判定物质变化的结果,起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同时,这里也可以作为“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核心素养的培养机会。
[H2]二、工业上制造漂粉精
[讲述](素材3)HClO不稳定;Cl2贮存、运输不方便。而次氯酸盐比次氯酸稳定得多,且能溶于水,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能生成次氯酸。
[提问/互动](素材5)为何不用氢氧化钠?(氢氧化钠价格高,且容易潮解)
[意图与效果]素材3,采用教师讲述形式。从教学过程上来讲,它起着承上启下、教学衔接的作用;而从核心素养的培养角度上来说,它提供了一种“证据推理”的论证材料。素材4,采用化学符号的形式,并以教师板书的技术展开,它起着强化“变化观念”的教育效果。素材5,采用提问的形式呈现,并通过师生互动解决,旨在体现一种“社会素养”的培养,即:经济效益和产品质量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
[讨论] 2.漂白原理
[指导阅读](素材6、7)水的其他消毒方法、漂白粉消毒游泳池。
3.贮存措施
隔绝空气,密封保存。
(素材8)失效原因:漂粉精和二氧化碳、水反应,生成的次氯酸见光分解。
[意图与效果]素材4,采用化学符号的形式、并以教师板书的技术逐渐展开,是“变化观念”教育的载体。素材6,以资料库形式呈现;素材7,以图片形式呈现,两者均通过指导阅读的手段,让学生感受化W对人类生活的贡献,起到培养“社会责任”的教育目的;同时,素材6中“臭氧的消毒原理”可以培养学生的“微观探析”思想。素材8,以提问形式呈现,并以师生互动方式解决,旨在培养一种基本的“公民素养”,即:“漂粉精露置在空气会变质”是一种生活常识。以上素材,均收到了预期的教育效果。
[小结]对本堂课进行小结。
[作业](素材9)自由组合成3~5人研究小组,自制褪色灵,二周时间内完成。
[意图与效果]素材9,源于[探究与实践]栏目的课堂实验,现改为实践性作业的形式,既尊重了课堂实际(课上没有时间完成);又体现了学科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和目标。同时,从时空条件和小组合作的角度上来说,这样的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但要注意,需要加强过程管理,避免出现流于形式、应付结果的“假研究”。
总之,化工素材是化学学科重要的教育资源,它不仅可以支持教学内容的落实,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而且可以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实践上发挥积极作用。让我们共同努力,为进一步挖掘、提升化工素材的育人价值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5][7][8][9][10]吴俊明.关于核心素养及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与疑问[J].化学教学,2016,(11):3~8.
[2]吴星.高中化学核心素养的建构视角[J].化学教学,2017,(2):3~7.
[3]刘前树.试论化学核心素养的结构[J].化学教育,2016,(21):4~8.
[4]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16年9月.
[6]姚子鹏.高级中学化学课本高一年级第一学期(试用本)[M].上海:上海科技技术出版社,2007:21~54.
篇3
对核心素养的追求一直是世界教育改革追求的潮流之一。如今,“核心素养”也成了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继“三维目标”之后的又一关键词,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核心素养,即最重要的、最关键的、最不可或缺的素养,与三维目标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联系?这是需要我们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三维目标是核心素养的基础,核心素养是对三维目标的深化
“三维目标”是第八轮课程改革的关键词,具体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三维目标是在教育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各学校的培养目标与各学科的课程目标提炼出来的,对各学科的课程标准研制与教学方案的设计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核心素养则是人的发展所需要的最重要、最关键、不可或缺的在知识、技能、品格等要素有机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综合素质与适应力。[1]核心素养是人的发展所必备的综合素养,它不同于知识与技能,也不同于品格与人格,而是所有这些成分有机融合的综合体,它的结构成分包括知识、技能与品格等要素,但不是这些要素的简单相加,而是各个要素有机作用发挥出1+12的综合力。
从这个层面上说,核心素养更加表现为一种综合素质,这种综合素质需要以三维目标为基础,并在其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核心素养起于知识,但不终于知识;借助于能力,但不止于能力;形成品格,但不限于品格,它的形成是知识、技能、品格等要素不断积累、不断融合的过程,相对于知识技能而言,它更加抽象、更加深层,可以从整体上感受出来。
二、三维目标的局限是核心素养被提出与发展的关键因素
由于受到应试大环境与就业压力等大背景的影响,纵观我国中小学的课堂,很多教学仍属于任务式教学,即灌输式教学,其主要弊端之一是造成了课程改革中“三维目标”的浅层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认知方面,很多的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符号层面。从知识的有效灌输到知识的高效灌输,学生学会的往往是符号层面的知识片段,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知识体系建构和意义生成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发展。长此以往,学生的迁移能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阻碍。这样的课堂教学只能说是相对有效的,即实现了学生知识的增长,教学目标初步完成,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教学还应该突破知识的符号层面,挖掘知识的逻辑层面,并走向知识的意义层面。[2]从而在更深的层面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其二,在情感方面,很多的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接受层面。布卢姆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将情感目标分为接受、反应、价值评估、组织价值观,以及价值体系个性化五个循序渐进的层次,其中接受与反应是较低层次的情感结果,接受又可分为积极接受与消极接受两个部分。目前,我国中小学教学的着眼点依旧放在知识与技能的层面上,对情感目标关注得较少。情感目标的追求很大程度上流于形式,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形成积极的学习价值观念体系。同时,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将处于浅层化的状态。
其三,在过程方面,很多的课堂教学依然停留在模仿层面。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在过程目标层面都比较重视,然而在过程目标的达成度上,更多的课堂教学追求与强调的依然是知觉、模仿、机械性练习等浅层目标,即让学生模仿教师的经验,并通过练习获得这种经验。这种为了模仿而模仿,为了练习而练习的技能获得方式是缺少学习生机的,反而会产生练习的疲劳效应,使练习仅仅停留在机械性操作等层面,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高阶技能的发展,而且也会阻碍学生深层核心素养的形成。
这些“三维目标”浅层化的状况阻碍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也是核心素养被着重提出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三、核心素养为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明确了目标
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张绪培认为:“在三维目标基础上提出核心素养,这是对三维目标的发展和深化。核心素养更直指教育的真实目的,那就是育人。核心素养具有中国特色,包括了能力、品格。核心素养的提出,对深化教学,提供了更明确的指向。”笔者以为,核心素养的提出,可以突破 “三维目标”实施中浅层化的现状。
其一,从符号走向思维,让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素养,注重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这就为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指明了方向。因此,教师在课程教学中要做好学生的思维启迪工作,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学会用事实、实例、逻辑与推理等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另一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独立、独特、个性、新颖的思维方式,以及富有创造性、发散性的思维方式。转变教学方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开发学生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如探究式教学、深度教学,让学生在趣味教学中想学、乐学,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认知方面的核心素养与高级认知技能,即创造性思维能力。
其二,从接受走向信念,让学生发展积极情感体验的核心素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培养学生“人文底蕴”和“学会学习”两大素养,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体验的重要性,要求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形成学习意识、选择学习方式方法、评估调控学习进程,乐学善学、勤于反思。因此,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从教授学生学会向引导学生会学转变,变学生的消极被动接受为积极主动的学习,使学生成为“自我成长”“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主体。其次做好学生的价值引领工作,采取不同的方式做好价值观的培养,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行为素养。再次,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适应、学会调节自身的情绪,形成积极的学习情感体验,即让学习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信念,并最终在情感层面让学生成为富有远大理想、坚定信念的人。
其三,从模仿走向习惯,让学生发展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实践创新”也是学生六大核心素养之一,主要是指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所形成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具体包括劳动意识、问题解决、技术应用等基本要点。这首先需要教师将技能层面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化,即让浅层的技能目标深层化。根据布卢姆对技能领域的目标分类,技能目标从低到高依次可以分为知觉、模仿、操作、准确、连贯、习惯六个层次。课堂教学在技能层面之所以低效,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能教学目标的浅层化,即技能教学目标往往仅仅停留在模仿层面上。课堂教学要实现高效的目标,则需要走向技能层面的深层化,让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形成习惯化的操作技能。习惯化的操作技能是一种理解性操作、理解性练习,是融入了学生认知加工和情感投入的操作,相对于机械化操作,更富有“人情味”,更接近人的素养。其次教师要设计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习惯化的操作技能。练习与操作是形成习惯化技能的良好途径,而实践活动则是学生练习与操作的有效载体,学生只有在实践活动中,通过练习与操作,不断地强化正确的行为方式,才能更好地达到习惯化技能的水平。[4]最后,积极引导学生做好技能练习与操作的总结与反思。反思是提升的有效途径,对不正确的操作模式进行反思,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为下一次操作吸取教训;对不连贯的操作模式进行反思,并分析其中的原因,可以避免下一次操作重犯类似的错误;而对正确的、连贯的操作进行总结,则可以为技能层面核心素养的培育积累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崔允t.追问“核心素养”[J].全球教育展望,2016(5):3-20.
[2]刘路.符号之后是什么――有效教学的深度追求[J].当代教育科学,2015(2):52-54.
[3]余文森.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J].今日教育,2016(3):11-14.
篇4
关键词:OBE教学模式;本科教学;改革
当前,教育改革正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国家更重视对人才的培养。OBE教学模式作为当前教学发展中的重要模式,对本科教学的质量和成果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高校教学中如何正确运用OBE理念,是当前学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OBE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课程改革中的运用分析
OBE教学模式的运用主要是对教育结果进行系统评估和衡量,通过设定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制订符合学校发展的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作为衡量教学成果的重要形式,能确保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确立OBE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将其作为教学的核心内容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在高校本科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
二、OBE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课程改革中的原则
1.确立课程教学目标。加强对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是当前本科教学的重要内容,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和关键,这就要求本科教学内容必须要与当前的教学目标相适应,贴近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与企业的用人需求相契合。为此,应从知识、能力和素养等方面出发确定合理的课程教学目标,才能选择运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实施教学。
2.制订灵活的教学目标。结合当前教学内容,教师需要制订出符合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通过不断实践,确立科学的教学方法,灵活地制订教学目标,确保教学顺利实施。教师要重视教学目标的制订,把握好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并结合具体的教学情况调整教学目标。
3.实施积极的评估激励机制。当前大多数学生社会经验较少,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比较担忧,通常缺乏自信心,这将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师应该充分把握学生的这一心理,在教学中建立积极有效的评价体制,对学生进行激励,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勇敢面对学习和生活,对自己的学习情况不断做出反省,推动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OBE教学模式在本科教学课程改革中的实施
1.分解教学目标。有了符合当前发展的教学目标,才能够实现对课程整体的良好把握。实现课程教学目标,应该从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养目标等方面进行努力。知识目标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把握;能力目标需要学生了解岗位操作规范和职业操守,提升实践技能;素养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加强沟通能力,为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建立基础。
2.组织课程教学活动。在本科教学中,需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需要结合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对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合理安排,对学生的各项行为进行分析,为教学评估提供清晰的数据。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应该在教学基础概念、基础原理和综合运用等方面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将所学的知识能灵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来,切身体会教学活动对培养实践能力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3.开展精确的教学评估。教学评估主要是对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评估,教学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践内容建立完善的评估体系。在建立课程教学评估体系的过程中,需要细致整合各项评估内容,评估的内容应该包含知识目标考核和教学过程考核等。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实践能力进行综合考查,并适当加入学生的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OBE教学模式是当前高校本科教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将OBE教学模式理论运用到实际的教学当中,围绕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组织开展教学,能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符合当前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将OBE教学模式融入本科教学课程中,进一步发挥其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符合当前高校的教学宗旨。
参考文献:
[1]赵毅,崔良乐.基于OBE教学模式的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以应用随机过程课为例[J].亚太教育,2015(34):149-150.
篇5
关键词:初中英语 学生素养 教学设计 评价
2014年教育部颁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要深化改革,加大力度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如何通过英语教育,培养学的心素养的培养自然成了广大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也是我们面临的新挑战。为此,我们应充分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转变英语教育观念,积极探索核心素养培养的实践模式和路径,及时形成有效策略和方法,实现英语教育的真正价值。在期待新的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出台前,教师在课程实施中英以学科核心素养统领,重构教学的两个的关键环节即教学设计和教学评价,充分体现学生学习过程的“自主”性 和“参与”性,为学生全面发展奠基。
一、在初中英语教学设计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一)教学目标设计
进行充分的学情分析,基于学生需求,遵循导教、导学、导测评的设计原则,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四个方面要求设计和描述学习目标。也就是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意识四个方面的要求分别是什么。
(二)教学材料选择和活动的设计
根据教学目标,创造性的对教材的材料和活动进行增删替换,确保目标顺利、有梯度的逐步达成。
(三)教学方法和媒体环境的选择与创设
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的英语教学设计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并且将英语学科的特点相结合,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效率,培养学生的英语核心素养。比如说,在刚迈进初中的教学中,刚开始,学生对英语大多是陌生、害怕甚至是恐惧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简单的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记得,第一课堂应该是情景对话,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发挥,分小组进行学习。在让学生充分说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还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最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和自主发展的核心素养。
(四)教师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现在是信息技术时代,因此,教学也得跟上时代的脚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制作课件或者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进行英语教学,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还能让学生感受英语的美与作用,从而,使学生喜欢英语这一门语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言的能力和素养,为以后的语言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比如说,教师在教授和英语国家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利用图片或者视频向学生展示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和自然风光,来加深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对西方英语国家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的能力,了解并逐渐形成英语式的思维方式,最后形成英语的文化意识。
(五)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
在新课改下,许多学校在教学中,都开始尝试采用小组合作的分组学习模式。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也不例外。在英语教学中,采用分小组合作的方法,不及可以培养学生合作的意识,还能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做到良性竞争,从而促使学生积极思考,认真分析,进行自主决策。除此之外,学生之间不管是学习方法还是学习知识,都可以相互影响,使大家取长补短,共同进步。从而,使学生学会团队合作的重要性,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六)采用多渠道和多感官教学
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和实施教学过程时,教学地方可以不仅限于课堂之上。即有些知识,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比如说英语的国家背景,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然后分小组进行交流和学习。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是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来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并且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语言表达的能力。
二、在教学评价中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过程性教学评价设计,对教学过程进行调控并教学目标达成度做出科学评估。
(一)设计测试题、评价量规或问卷调查,引导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
1.利用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一堂课的学习中,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因此,对于一堂课的评价学生是最具有发言权的。因此,教师可以制作一个英语课堂评价表发给每一个学生,让他们对英语学习课后进行自我评价,大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设置:在课堂上你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你还想学什么相关知识等等。同时,对于自评表的设置要因人而异,对于优生和差生的评价要求要有所区别,这样才能使教学自评发挥作用。教学自评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促进学习的进步,还能使学生形成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在上面教学设计中,我们说到了要分小组进行学习。同理可得,教学评价也可以分小组进行评价,可以分为小组与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也可以分为小组内部之间组员之间的相互评价。小组之间的相互评价有利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促进班集体的进步发展。而小组组员内部之间的评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让学生形成公平公正的意识,有利于学生思维品质的塑造。
(二)教师评价
教师评价应包括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和课后教师自评。
1.对学生的激励性评价。
2.教师自评
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角度,O计课堂观察表,让观课教师(或教师本人观看授课录像),评估经过阶段教学,学生发展和目标达成度。
三、结语
篇6
关键词:高中化学;化学素养;教学经验
一、化学素养简析和培养实现方式
1.化学素养简析
对于化学素养的内涵,可分析为以下三点。其一,从设计新化学课程角度出发,化学素养是化学课程之目标,在界定化学素养的过程中多广泛地征求化学教育学家、教师、化学家的意见,倾向于从过程、知识、背景、态度等等维度进行化学素养的界定。其二,从化学这门学科的特征出发,倾向于基于学科理解化学素养之内核,强调的是那些体现学科特点的中心观点。其三,从评价和测量的角度,将化学素养还原成能力或者技能进行定量化研究。
2.化学素养的形成
从化学的基本观念、化学过程、化学文化、对于化学的态度浅述化学素养的实现方式。第一,知识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将化学观念的形成当做核心目标。因而,着眼于高中学生化学基本观念发展的教学应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教师应当关注学生先有的观念及其背后的认识论和本体论假定,关注学生的动力系统和概念意识;重视教材组织,应该围绕基本观念的组织结构化经验教材,并关注核心的概念与经验教材对于基本观念起到的支撑作用,重视学生们对于核心概念之表征、对于经验性材料的组织;进行学习过程设计,兼顾情境化与去情境化这个过程,将观念发展之动态过程作为学生构建知识的基础。第二,在学生理解化学的知识教学过程当中,应当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将学科的思维过程当做化学过程之核心,重视知识内在的逻辑;从学生的实际经验背景出发,重视整合逻辑思维形式与非逻辑思维形式,并设计多形式化的探究过程,关注不同类型的知识当中的过程因素,将多维目标整合到知识教学过程中。
第三,在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迁移到现实生活的教学过程当中,应当引导学生重视知识在现实生活当中的工具意义与价值意义,根据校园情境和真实情境之间的差异兼顾客观知识与实践情境知识;将学校当中的虚拟情境和校外的真实情境进行结合,为学生提供在真实的情况当中进行知识运用的机会,并关注知识应用的社会文化因素和技术中介,广泛地将相应素材整合到教学过程当中。第四,对于培养学生对于高中化学的积极态度,应基于态度的理性基础,使得学生在理解化学原理的基础上培养其理性态度,从态度的情感基础上,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获得良好的情感和审美体验。此外,根据社会文化带来的影响、学生非正式的学习,培养学生阅读科普文章、参加科普活动的兴趣,教学过程中可结合科技进展、公共事件等进行开放性讨论。
二、基于化学素养培养的高中化学知识教学例析
本文以碱金属氧化物的复杂性作为出发点,进行教学实例分析。在“Li、K和02反应的产物”课程讲解之后,学生产生如下疑问:和O2所反应的产物,K比Li更为特殊的原因何在?Rb和Cs是否生成更为复杂的氧化物?是否金属物越活泼则越容易生成超氧化物?决定Li、K和02所反应的产物之绝对性因素是什么?对于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从教学目标、学生所提问题之思维线索进行分析,进行后续教学答疑。
1.教师教学途径分析
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不应该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关注02反应产物之复杂性,但学生对于这一问题表现出普遍的兴趣。学生对于K和02所反应的产物有三种预测:其一是生成更为复杂的氧化物,氧化产物之复杂性存在递变的规律;其二是认为生成的是氧化物,因不确定是否存在更为复杂的氧化物,因此可能和Na的产物一样;其三是认为生成的是正常的氧化物,生成氧化物的原因在于Na存在某种“特性”。三种预测都符合逻辑假说,当教师告知学生产物是K02,提出假说的学生都认为是合情合理的。虽然教师随后将教学转移到正轨上,但是学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维并未结束,因此产生了学生下课后的一连串疑问。
进行学生所提问题的分析,可将学生的思维线索归纳为以下三种。第一,是Li、K和02所反应的产物越来越特殊是对于分立事实进行归纳而获得的规律性知识,体现了人们认知上对于规律的偏爱,这类经验类型的归纳是为理性认识之起点,同时是早期科学发展主要的方法。第二,学生从上一个结论作演绎推理,提出“Rb与Cs生成更为复杂的氧化物”这个有待检验的合理假说。而当教师告知生成物也是超氧化物时,学生思考后觉得合理,这一步是化学事实对于假说进行的修正。第三,学生认为金属的活泼性和金属的氧化产物的复杂性具有关联,但这一关联并非因果关系,“越活泼则越发容易生成超氧化物”是对于相关关系做出的判断,而“决定原因”涉及的则是理论对于规律的解释。学生的这些思维过程是学生的头脑对于知识进行组织、内化的过程,是学生试图将分离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置于一定逻辑结构当中,从而提升知识之结构性,获取知识的意义。学生的思路依据“事实―规律―理论”这一线索而展开,和学生的认知逻辑相符合,也是符合科学发现逻辑的思想性过程。
2.教师的最后引导
教师应当充分地肯定学生采取归纳方法发现Li到K的氧化产物所表现出的规律性,从而让增强学生自我探索的积极性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感。但对于第二个问题,由于超出课堂学习范围,可在课后进行讲解,以弥补学生对于知识结构之“残缺感”,课堂上仍以教学目标为导向,将学生的注意力迁移到课堂目标当中,进行有效教学。
三、结语
科学素养是当前科学教育当中的关键词之一,这一概念的进步意义体现于对教育价值的全面化追求和教育对象的大众化上。化学素养的理论是基于对课程、学科、评价视角下的研究,教学过程是影响高中生的化学素养提升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知识不等同于素养,是基本的共识;然而素养的形成离不开知识,亦是基本共识。因此,需要重视化学素养形成的方式,教师在知识教学过程中应基于化学素养进行课程设置,以期实现良好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董光杰:浅谈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和强化科学素养教育[A],第四届全国中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三)[C],2004年
[2]张书珍:化学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J],学周刊,2011年27期
[3]周美锋:中学生化学素养的现状调查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2年
[4]贾玉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探索[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篇7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教学 高效
发展学生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深化语文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也是适应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迫切需要。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是顺应时代要求,那么如何才能让语文核心素养落地生根?这是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当前最需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要想让“语文核心素养”在其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我们首先要弄清楚何谓“语文核心素养”?目前,教学界对“语文核心素养”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界定。笔者从事语文教学近20年,对此的体验和体会是:“语文核心素养”不是个抽象的理论性概念,它是指学生获得基本的、比较稳定的、符合时展要求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拥有学习语文习惯的良好养成,并从语文方面形成丰厚的文学涵养和人格修养。由此可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堂教学是前果后因的关系,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线,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的主渠道。所以,要想使“语文核心素养”最终在语文教学中落地生根,最有效的途径是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那么,如何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是每一位语文老师梦寐以求的愿望。因为只有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事半功倍,即以最短时间获取最多的语文素养。可以说,语文老师中绝大多数都有过这样的思考并形成共识:高效课堂中的“高效”并非绝对,而是相对而言的。而且,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本身是一个永无完结、一直在路上的过程,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那么,如何实施语文教学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呢?
一、教学目标精准化
语文教学目标定的精准与否,对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影响极大。如果定得精准,整个语文课堂就犹如春风化雨潜入学生的心房,教师也能轻松愉快地完成教学任务所要达到的要求和质量;如果模糊不清,语文课堂就犹如大海中夜航的船只失去灯塔的指引,学生就会迷茫无方向,教师教学也会因此彷徨而颇感无力。就拿打篮球来做个比喻吧,把篮筐架设得太高,即使学生的球技再怎么好也是无法投进去的,这样自然就让他们丧失了努力拼搏的信心和勇气;可是把篮筐架设的太低,就是学生不怎么努力也能轻而易举地投进篮筐,这样自然也就没有了征服挑战的喜悦与满足。同样的道理,在教学目标的制定过程中,教师要着眼对每一个学生负责。对班内差生而言,主要考虑其接受能力;对中等生及优等生而言,则主要考虑其提高。否则,会造成两级分离而导致语文课程性质定位的偏差。因此,制定语文教学目标重在“精准”、贵在“精准”。现实中,教学目标的制定要达到“精准”的要求,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我认为关键要把握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吃透课标。要以课标为基准,既不提倡超纲,也反对没有达到课标要求;另一方面,吃透学情。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切实做到好、中、差三个层次都兼顾到,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我要学习”的冲劲,这是始终必须坚守的底线。基于这一认识,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力求做到:80%以上的学生在课堂上掌握80%以上的课堂教学内容。对于优等生,我就制定一些略带挑战性的目标,让他们“跳一跳够得到”;而对于那些后进生,则相应降低目标提出一些浅层次的要求,使他们夯实基础。
二、教学设计合理化
教学设计是在上课之前,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预先制定的教学策略、教学思路的综合方案。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中,问题与不足依然存在,比如教学设计模式相对单一、过于死板,突出表现在对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尤其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重视不够。在此种情况下,迫切要求学校以及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思路,合理设计语文教学方案,创新语文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此来提高语文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使语文设计达到合理化的要求,除了确定目标,明白你要教什么;选用方法,解决“如何教、如何学”等问题外,重点要对教材非常熟悉。为达到这一要求,对每篇教学课文我都要求自己做到“三读”:一是读作者。为读懂作者,我坚持不弄清三个问题不罢休:(1)作者写了什么?(2)作者是如何写的?(3)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二是读编者。为读懂编者挑选及编排文章的用意,我同样坚持弄清三个问题:(1)为何要将此文编入这一单元?(2)前后文与它有何联系?(3)又有何区别?三是读学生。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前,已有哪些知识储备?进入学习时会遇到哪些困难?通过“三读”,我也读出了我自己。以学生自主学习这一环节为例,我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导学:一方面,为培养学生独立自主完成自读课文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课文并养成良好习惯的基础上,将自主阅读课文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教读课文时设计出来,然后再返过来指导学生细读课文,扫除学习障碍;另一方面,为训练学生创造性地进行语言实践进行导学,即引导学生对语言实践活动进行综合训练,让学生品评课文语言并学会运用语言。我的“导”与学生的“读”互为渗透、相得益彰。它不仅体现了师生间、生生间双向互动关系,更体现了师生及教材之间的多边信息联系。
三、课堂展示艺术化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展示是检验学生自学效果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是学生进行自学反馈和互相学习交流的重要手段。它对于放手让学生独立思考、展示个性,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重要意义。课堂展示具有三大特性:问题性、互动性、创生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三动”:动口、动手、动脑。它既包括组内小展示,也包括班内大展示;既包括口头展示,也包括书面展示;既包括行为展示,好包括实物模型展示。但无论它具有何种特征,也无论以哪一种形式出现,都是为了达到活跃思维、锻炼勇气、培养能力、塑造人格这一目的。基于此,要增强课堂展示的目的性、有效性,教师要树立全员参与意识,激发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展示并使更多的学生得到展示的机会。同时,要让学生在零干扰状态下洒脱自如地“说”,百无禁忌地“动”。当学生进行展示时,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尤其是学生答案不正确或是学生与老师的答案不一样时,教师不要急于引导和点拨,而要让学生对答案置疑辨析,对问题进行再思考、再回答,直到最后的最后还是无法回答和解决。此时,教师不但不能袖手旁观,还要细细琢磨,讲究“点”“导”和“拨”的技巧与艺术。“点”要点到关键处“,导”要导到学生心里,“拨”要拨出水平来。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才能体现出优质高效语文课堂的价值理念,才能发挥语文课堂在培养语文核心素养上的主渠道作用。
篇8
一、核心素养为目标,集中一点解难题
结合“中职语文核心素养”中生活必备语文素养阶段的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两方面内容,笔者确立了《雨巷》的三大教学目标:一是通过反复的诵读感悟诗歌营造的意境,体会诗歌的节奏美、韵律美,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二是抓住“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特殊意象,将静态的语言变成动态的言说,培养学生的言说能力;三是结合背景,赏析作品的思想情感,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诗歌的思维能力。
之所以设计这样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是基于对教材和学生的充分理解与分析。《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意向含蓄,对中职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困难。如果只是对每个意象进行碎片化解读,不加引导,甚至将主题讲出来,必将使这首诗歌的教学流于形式,以至于伤害学生的学习兴趣。而笔者所教某班级,以女生为主。她们热情、情感细腻,平时喜欢诗歌朗读,有一定的感悟能力,但缺少诗歌学习的有效方法,朗诵水平不高,语言表达能力低下,创造思维能力更是不足。
基于学情,笔者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为突破,紧紧抓住“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作为教学内容,紧扣一个“闻”字,形成了“闻香寻人品雨巷”的“动态合作课堂”设计思路,让学生在与文本、作者和生活对话的过程中找到阅读诗歌的有效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言说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动态合作搭框架,闻“香”寻人增素养
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围绕教学目标,笔者采用“动态合作课堂”的教学方法,以“闻香寻人品雨巷”樯杓扑悸罚通过初闻香、再闻香、品诗道等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在经典中阅读生活,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言说能力,让学生在想象和对话中实践生活,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和思维能力,从而实现对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突破。
1.任务清单做引领,合作学习打基础
课前,笔者设计了“闻香寻人品雨巷”的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了解《雨巷》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以及丁香这个意象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内涵,在此基础上初步诵读诗歌,完成学习任务单。
2.诗中寻香设情境,教师朗诵激兴趣
在导入环节的设计中,笔者以寻香导入:“生活中我们都爱花,不同的花有不同的香味,有时候,我们甚至可以通过诗歌的字里行间闻到花的香味,下面,让老师来朗诵一首关于花香的诗歌,请你来闻一闻它是什么味道的?”引出教师示范朗读,激发学生朗诵的兴趣。
3.朗诵“PK”初闻香,充分诵读品诗情
在这个环节中,笔者设置了朗诵“PK”初闻香的活动项目。首先让学生在教师朗诵的基础上,初步感知诗歌的情感基调,寻找诗中体现诗人情绪化的词语,为开展小组诵读“PK”赛做好准备。在此基础上,笔者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通过个人“PK”、小组竞赛、班级诵读等环节,针对学生在朗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专门的技巧指导,感悟诗歌节奏美、韵律美。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朗诵积极性,笔者还设计了“吟唱”诗歌的环节,让学生通过吟唱来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以此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朗诵兴趣,实现对第一个教学目标的突破。
4.解读意象再闻香,互动言说抓重点
第二个教学环节是解读意象再闻香。此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在充分朗诵的基础上,解读“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特殊意象。这一环节笔者设置了闻“香”寻人的活动项目,利用课前发放的学习任务单,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一步讨论。首先是再闻香,在朗诵基础上结合诗歌说说诗中的丁香花是什么香味的,提升对诗歌情感的体悟。接着是寻人,主要是围绕诗中“我”在找谁,循着香味,“我”有没有找到,她最后到哪里去了,为什么诗歌要把她描绘成这样一种形象等问题展开讨论,让学生在“闻香”和“寻人”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歌意境的体悟和主题的把握,实现对教学重点的突破。
5.合作“闻香”出成果,展示评价促言说
在这一环节中,笔者围绕“丁香一样的姑娘”这一意象,在“闻香寻人”的基础上开展“闻香识人”的小组活动,即在课前学生预习收集关于本诗的创作背景和丁香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基础上,讨论“丁香一样的姑娘”与雨巷意境之间的关系,这是怎样的一位神秘人物,诗中为什么选择“丁香”这个意象,而不选择桃花、荷花这样的意象?结合中国古典诗词和雨巷的特殊环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概括“丁香”的真正内涵和象征意义,从而由象入境,真正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和主旨,并进行个性化的解读。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在知道诗歌“说了什么”和“怎么说”的基础上,进一步掌握“为什么这样说”,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力。
在活动评价环节,笔者引导学生结合《“闻香寻人”小组活动评价表》通过个人自评、小组互评和老师点评的方式来评价活动的效果,提出作品的改进建议,为课后完善小组活动作业做好了准备,同时评出了本次活动的最佳诵读小组和最佳成果展示小组。
6.读诗言志又闻香,品诗悟道破难点
第三个环节拓展延伸部分是品诗悟道再闻香。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笔者适时地将学生引导到对诗歌的个性化解读和对生活的感悟与实践中去。诗人难道仅仅是在寻找“丁香一样的姑娘”吗?如果不是,他又在寻找什么?结合背景,请说说诗人在寻找什么?在生活中我们有没有与诗人相似的经历?是如何处理这个难题的?有什么收获?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次对诗歌的意象和主题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并延伸到对日常生活的感悟中去,从而引导学生找到解读诗歌的一把钥匙:文学作品的魅力不在于我们找到了作者内心的答案,而在于每个人都从作品中读到了自己。
三、素养提升要总结,教后说教明得失
篇9
【关键词】教学目标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3-0013-02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不断变化,《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提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量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高素质、高技能”要求学校培养出的学生不仅要具备一定的基础、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还需具备一定的综合素养,因此,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策略的选择等都要进行变革,作为教学环节一部分的教学评价(仅针对学生学业评价),其评价内容、评价方式也必须随之变化。
一 教学评价目的及依据
一学期结束后,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素质能力是否提高?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必须通过系统地收集学生学习行为的资料以及一定的教学测量,然后通过与教学目标进行比对,进行价值判断,这一过程即为教学评价。由此,教师可以判断教学效果的好坏,对课程、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培养方案作出决策,达到以评导学、以评促学的目的。
通过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检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如果教学评价的标准与教学目标不相一致,那么教学目标失去自身的作用,而教学评价也失去对教学活动成效的反馈作用,因此,教学评价的依据是教学目标。
二 评价内容
一直以来,许多高职院校的数学教学评价都侧重于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评价内容单一,不能对教学之后学生在认知、情感、动作等方面产生的变化作出全面评价。随着教改的深入,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数学教学目标制订为:获得专业课程所需且要适应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运算技能;通过抽象性、逻辑性、应用性的基本训练,逐步形成运用数学思想方法及数学语言解决实际问题和专业问题的思维模式和习惯,具有利用数学知识消化、吸收专业问题的能力,凸显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的作用。具体分解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素质目标三个方面。
因此,教学评价的内容不仅包含数学基础知识、运算技能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应包含学生综合素养(自主学习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与人合作交流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等职业核心能力)方面的评价。由于教学目标一般分为认知、情感、动作技能三个领域(美国教育家B?J?Bloom等人提出),评价内容相应有所涉及,但是根据评价侧重点不同,所占比重不等。
但以上课程目标是以比较抽象的术语表达的一般目标,有些具体含义不明确(如凸显课程在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中的作用),无法观察和测量,更无法在教学中加以具体操作,
因此根据格伦兰提出的内部心理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方法,把每个目标分解为内容成分与行为成分两个方面,针对目标内容制订相应的行为成分,相应的就可以制订评价内容和评价指标,并进行量化,最终形成评价,见下表:
三 测量与评价的实施
首先,教师系统收集相关资料,除可通过测验进行测量外,例如单元测验、期末考试、数学建模、数学实践活动等可由教师自编测验完成测量,还可以通过一些非测量的手法收集资料,如批阅学生作业及任务单、记录学生上课及课程网站学习次数、记录课堂发言次数、观察学生课堂讨论情况、学生自评及班评等。
其次,对收集的资料按一定规则进行赋值量化。如任务单(自主学习能力),每次批阅直接打成分数,若是打的等第A、B则转化为分数,按平均分计算,缺一次扣1分(自我管理能力);课程网站学习(自主学习能力)满10次得5分,缺一次扣0.5分。量化基本涵盖所有评价指标。
按方案形成测量结果。方案:第一学期基础知识(必修模块)考核形式:目标考核(60%)(期末考试以笔试、闭卷为主,试题取自卷库,同进度的采用统一试卷,教考分离50%+单元测试10%)+过程考核(40%)(学习任务单15%+课堂参与5%+课程网站的学习测试5%+作业5%+MATLAB上机操作等10%)。第二学期专业基础知识(必选模块)考核形式:目标考核期末考查试卷(40%)+数学建模大作业(30%)+过程考核(30%)(学习任务单15%+课堂参与5%+作业5%+网络课程学习测试等5%)。数学建模大作业考核要求:考查整个过程中学生分工、合作的表现,学生从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数学应用、交流表达、团队协作、创新能力和应变能力,结合学生完成的质量综合打分。每个学生必须有任务并提供准备的相关电子稿、PPT资料。
最后,针对测量结果按常模参照评价方式处理,作出评价。即将学生的分数与班级其他学生进行比较,根据其在班级中的相对位置或名次报告评价结果。
四 结束语
教学评价作为教学系统的一个环节,对教学活动的成效起反馈作用,教学评价的方式是否有效非常重要,因此在教学中进行改革实践的同时也进行可行性问卷调查。高职教学强调学习者的知识获得和个体核心能力的发展,一切基于学生发展的教学评价都应当努力探索,努力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职业高中;德育;教学目的;评判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职业高中学校中践行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习发展的必然要求,此外,还是职业高中德育课的教学目标,它是职业高中教育领域综合改革、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现实选择。
一、职业高中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是德育必修课
职业高中生源多样,生活环境比较复杂,有单亲家庭,有贫困家庭。此外,他们大多数成绩不好,因此,多多少少存在一些自卑心理,而且还存在不少学生对当下的社会现象感到相对困惑和迷惘。另外,多数学生还存在一定的厌学情绪。当今,职业高中学生年龄在15~16岁左右,这一年龄阶段是行为习惯培养的最重要、最关键的阶段,而且还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最重要阶段。职业高中教育中,不仅需要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和教育,更需要对道德素养进行培养。在《职业道德与法律》中,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职业高中德育的教学目标。所以说,职业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是德育必修课。它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纳入职业道德教育中,并且,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是职业教育光荣的使命和责任,可以说,职业高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是德育的必修课。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德育课教学目标中显现
价值观,顾名思义是一种价值评判标准,它具有一定的信念倾向、主张及态度,是判断事物是非曲直、真善美及假恶丑最重要的价值准则,并且对于价值观而言,它在一定程度上为合理行为的出现及发展提供更为充分的理由,并且渗透在整个人的人格发展中,一定程度上支配着人的信念、情感、态度及观点,是一种有效衡量内心的思想尺度。学生的情感态度是价值观中形成的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复杂心理。学生只有经过连续内化的过程,才有可能将它们转化为自己信奉的内在价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事实上,这24字真言一定程度上为职业高中学校践行德育教学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提供了相应依据。在职业高中的《职业道德与法律》教学中,德育教学中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应体现一定的计划性、目的性。可以说,创设各种教学情景能够有效提高价值观教育的功效,使得偶然性转变为必然性。这就要求职高教师创新德育教学内容,积极推动德育创新教学。基于德育课堂教学,教学目标应该明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且需要被切实贯穿到课堂教学的始终,让学生在通对德育知识的学习中进行践行,进而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与《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目标一致
依据《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贯穿党的十精神教学指导纲要》以及《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得出,《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目标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是一致的,为此,《职业道德与法律》中需要对教材的内容及价值观进行更新。《职业道德与法律》注重对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观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及价值观,矫正学生不良的心理,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帮助学生塑造良好友善的个人形象和职业形象。此外,在《职业道德与法律》的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习惯。最后,《职业道德与法律》中,有关于弘扬法治精神,当好国家公民的内容,这一教学内容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弘扬民主、法治、自由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可以说,通过对《职业道德与法律》内容的学习,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用法律规范和法律道德去要求自己,并作为今后执法的依据。严格按照相应规范去要求自己。
在职业高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有助于培养职校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最终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参考文献:
[1]郭玉伟.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6).
- 上一篇:建筑行业盈利模式
- 下一篇:计算机辅助设计及工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