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3: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张之洞;家庭教育;方法;特点
中图分类号 张之洞是晚清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无论出掌文衡,还是迭膺疆寄;不管是职责之内,还是权限以外,“其平生精神所寄,尤在振兴教育,储养人才。”[1]张之洞把兴学育才看成是乐事、趣事,亦或是对自己才智、学识的挑战和考验,更被其看作是自己终身未尽的事业,这些在其家庭教育中表现的更为突出。这就是张之洞家庭教育有别于其社会教育,亦不同于其他同时代教育者的特点所在。
一、善于利用矛盾的内容教学,取长补短
张之洞家庭教育的内容取材相当广泛,传统的、古代的、中国的、西洋的无所不包,只要有益时政,有效民生,有利于个人修养的,皆在其所选内容之列,而且有些内容在当时来看还具有相当的矛盾性和对立性。
其一,学术上,张之洞力主汉宋相兼。汉学和宋学都是经学的传统流派,但二者在学术路径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一般认为汉学重训诂,宋学重义理。张之洞强调通经既需要汉学的认真读书,同时又需要宋学的深入穷理。张之洞则以“学以致用”为基础,把原本学术途径各异的汉学和宋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充实了其教育内容。
其二,学问上,张之洞力主博采中西。张之洞认为,把中学和西学绝对的对立起来,与理不合,与时不济,与国无益。张之洞在“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1]的前提下,强调中学“正人心”的同时,“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用之,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1]做到“新旧兼学”、中体西用。
就人生哲学而言,这与张之洞的“中庸”之道一脉相承,张之洞深知“舌以柔而存,齿以刚而亡”[1]的道理,奉行“君子尊德性而道学问,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这是张之洞善于把对立着的两个方面刚柔相济地融合在一起的理论原因。但是从更基础的层面来看,这种交融更需要执行者高深的学问和精到的素养来作为基石和驾驭的前提。这正是张之洞的家庭教育能够引领时代的原因所在。
二、学无常道、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依势而行
张之洞家庭教育的方式灵活多样,方法切合实际,非常注意与受教育者之间关系的调整,其主要方式如下。
第一,言传和身教相结合。张之洞对子孙的教育无微不至,小到年幼的稚童,大到成年的子孙,张之洞都谆谆教诲,把教育子孙后代作为趣事和乐事相待。对成年或出仕的子孙,张之洞更注重道理的训明和行为的榜样作用。张之洞对子孙的教育根据年龄阅历,施以不同程度的言传和身教,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利用族规、家风等各种传统的手段,加强对子孙的教育。张氏家族明代迁自山西洪洞,后定居直隶南皮,人丁兴旺,族支发达,谓“东门张”。张之洞以祖上之为官行事之“廉”和“勤”训示后代,他常以自己父亲“贫,吾家风,汝等当力学”[2]来要求后代,秉承先辈清廉耿直之风。张之洞还“以二十字叙子孙辈行,仁厚遵家法,忠良报国恩。通经为世用,明道守儒珍。”[2]希望子孙能够继承优良的族规、家风,不但能安身立命,还要以此发扬光大张氏一族。
第三,寓教于乐,喜闻乐见。张之洞教育子女注重实效,形式不拘一格,评点子孙书法,指挥他们立身处世要有骨气;讲论诗文辞赋,引导子孙加强性格、情操的修养。湖广总督府后有一花园,张之洞每到案读倦劳之时或午后,常于此小憩。此时,儿孙绕膝,或卧或立,正是之洞给子孙讲经论古,解疑布道之时,在安享天伦之中,教育后代立志成长,这就是他认为的“极为天伦乐境”。[1]张之洞“才名噪都下”[1],书法虽不成一家,但在当时也为佳作,他曾给小女仁霁题唐诗人高适之作,“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自把玉钗敲砌竹,清歌一曲月如霜。”在之洞熏陶下,仁霁成为当时有名的才女,有诗集《时晴簃闲草》存世。
三、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教育模式,个性发展
张之洞对子女的教育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有所不同。
其一,“西学必先由中学”。先以中学打基础,树立牢固的忠君爱国品质;再采西学应时事,增强处世立命的技能。强调通西学必先通中学的同时,也强调职业技能的培养要和思想素质的教育相结合。
其二,强调教育的年龄差别。幼儿思维能力不成熟,这一阶段重启蒙,以娱乐为主,传授一些浅显易懂的知识。成年后培养目标则变为“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3]所以教育应该“深者为高材生劝勉,浅者为学僮告诫,要皆审切时势,分析条理,明白易行,不为大言空论。”[1]《书月答问》举书二千余部,“其门径秩然,缓急易见。凡所著录,并是要点雅记,各适其用。”[1]也是此意。
其三,男女教育有别。张之洞曾在致叔父的信中说:“小妹诗境想更进益,前两月曾得其手书并诗,极有清句,深可喜也,努力好学,当为在京求一佳胥,勿在黔中草草说定也。”[1]可见张之洞对女子的教育目的就是“涵养女子德性,使知高其品位,固其志操。”[3]使之成为贞静、顺良、慈淑、信实、勤劳的“才女”。
四、以“情”为立教之基,以“真”为施教之本
张之洞“植躬廉正,秉性忠纯”[1],教子也注重以情化之,以真感之。
首先,张之洞讲求教育子女的融洽环境,以亲情作为纽带来感化后代,发挥家庭教育的最大效能。
张之洞对子女的家庭教育如其为人一样,注重情真意切,不做作,不刻意修饰,反对客套和遮掩。他结合幼儿的特点,善于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家庭教育自然、亲切,不落俗套。
其次,张之洞以“真”为家庭教育的施教之本。其教育内容讲求真实,教育方式追求真切,教育情感体现真诚。
张之洞临终之时,对子女感慨自己的一生,叮嘱子孙,“汝等须记得此谕:兄弟不争产,志须在报国,勤学立品;君子小人,要看得清楚,不可自居下流。”[4]张之洞客观真实地评述自己的人生,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训诫子孙要志做君子。即将撒手人寰,张之洞也有遗憾,学术、治术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但他更多的不是抱怨,而是激励子孙奋发向上。面对日益腐朽的晚清社会,张之洞训示后代“不可自居下流”,要“志在报国,勤学立品”。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其意更真,撇开张之洞忠君卫道的封建立场,更让人感受到他正直的为人和积极向上的态度。此时之言,当是张之洞真情的流露,内心的表白,亦是对子女最后的教诲,与其平常的家教更是表里如一。
在近代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张之洞以其特有的带有浓郁时代特色的教育内容,切实有效的教育手段,精巧细致的教育方法,以及积极向上、情真意切的教育感情,教育子女激流勇进,立志成才,报效国家。反思这些对于现实社会的家庭教育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苑书义,孙华峰,李秉新.张之洞全集[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9725,9767,9771,9823,10527,10636-10637,10649,
10654,10666.
[2]许同莘.张文襄公年谱[M].上海:商务印书馆,1946:3,6.
[3]舒新城.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中)[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572.
篇2
【关键词】家庭教育家长教育素质提高策略
一、引言
当前我国教育现状提醒我们,提高家长的教育素质,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推行素质教育,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个重要阵地,家庭开始实施素质教育政策,有赖于家长的教育素质的提高。
二、当今社会家长教育素质缺失的表现
(一)教育观念出现偏差
1.父母本身不懂得教育,他们的言传身教就会影响到孩子
北京有这样一家人,由于父母没时间教育,奶奶又极其宠爱,要钱给钱从没约束管教过。渐渐地孩子开始不学无术,在两年内换了七所学校,逃课早恋问题不断,这是父母才发现孩子已变坏了,被学校开除、打架被公安局拘留……
2.家庭教育仅仅是辅导孩子学习
大部分家长追求的都是儿童的成绩,即智力发展,一些家长追求“潮流”、急功近利,只认为传授知识技能就是幼儿教育,以幼儿掌握多少知识点作为评价幼儿发展的标准,使培养的孩子只会学习。而对幼儿良好品德、探索精神、创造精神的培养则认识不足,违反了全面发展的原则容易把知识竞争当成第一目标,却不注意培养儿童自信心,缺乏了竞争能力,依然无法使孩子立足于社会。
(二)两种极端的教育方法:极端溺爱和极度严厉
(1)由于人们的思想逐渐开阔开始一家只有一个孩子,甚至丁克家庭的出现,都让孩子在整个家庭中的核心地位越发突出,隔代亲等观念都成为了溺爱孩子的理由。家长们心甘情愿满足幼儿的一切要求,不舍得让幼儿经受一点挫折困苦,只顾眼前利益。自以为是的为儿童安排一帆风顺的人生。致使儿童的个性发展出现严重问题。
(2)因为社会发展竞争日趋激烈,让现在的家长倍感压力,恨不得把自己的孩子变成超人,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计划给孩子报这个特长班,选那个学习班的。孩子没有一点空闲时间,让孩子没有了快乐的童年,造成子女与家长情绪和行为上的严重对立,最终导致家庭教育的失败。
(三)教育能力偏低
(1)某幼儿园里,一个叫乐乐的小男孩经常有意无意打到小朋友,龙龙小朋友就经常被乐乐小朋友打,开始的时候总会哭,渐渐地不知道为什么龙龙开始反打回去了。老师问龙龙为什么,原来龙龙回家把挨打的事回家告诉了爸爸,爸爸告诉他如果有人再打他,一定要打回来。千万不能被欺负,甚至还教龙龙该怎么打回来。
(2)有一些家长虽然很重视子女的教育,但因为觉得自己文化素质偏低,没有能力教好孩子。所以只是一心想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却忽略了实质的教育素质,不懂得以身作,更不了解怎么才算是科学的教育方法。
三、提高家长教育素质的策略
(一)转变家长教育观念
(1)加强教育知识的普及,可通过家园合作、社区合作以及国家立法等等方式,帮助家长掌握教育知识,明确教育目标,纠正各种极端的教育目标。
(2)教育应是全社会全民参与的,学校不能独自承受“教育之重”,需要家校协同,保持教育的一致性,形成合力,同步引导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我们需要定期组织提供“家庭教育知识专题讲座”,强化家长的教育理论建设,强化宣传教育观念。让家长逐渐重视家庭教育,自觉主动的内化教育观念。
(二)提高家长教育能力
1.尊重孩子,提高了接幼儿需求的能力
不尊重孩子的行为直接扼杀了孩子的兴趣,严重破欢乐亲子关系,所以学会“尊重孩子’是教育成功的关键所在。
2.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提高梳理亲子关系的能力
亲子关系的好坏对孩子的发展有着导向性的作用,良好协调的亲子关系能显示出一种和谐的美、真诚的美,使家庭充满协调。父母不仅要积极参加幼儿园开展的亲子活动,在家与孩子相处时更要建立良好协调的关系,委婉真诚地与孩子相处。
3.密切配合学校教育,努力形成教育合力的能力
学校教育是有领导、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专门教育人的场所,在培养人才方面起主导作用。但学校教育必须有家长的正确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教育的质量,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总之,要在孩子的学习、劳动中有意识地鼓励孩子从小养成善始善终、坚持到底的优良品格。家长还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安静的学习环境,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父母榜样的力量。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7(B)―0031―01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学生已从以往的被动听课中走了出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主体地位,教师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一节课的组织者与引导者。然而,初中学生的参与意识与思维能力都比较差,往往很难将其引导到讨论的问题上去,或者在讨论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会避重就轻,走上岔路。这样,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讨论势必会占用课堂上大量的时间。再加上学生的练习时间,教师基本上就没有过多的时间可利用,这样,一节课的知识就要靠学生自己的讨论与总结而得出。但限于学生自身的特点,这显然是不太可能的,这自然就会导致课堂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然而,若想让教师将一节课的全部内容比较系统地传授给学生,这又会导致学生失去课堂练习时间,从而也会影响到教育效果。因此,解决“教”与“学”在时间上的矛盾问题已是迫在眉睫。
认真备课在一次教学过程中,由于我备课不是太扎实,因此在教学的时候尽管觉得自己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得也是有滋有味,但下来仔细看了课本后才发现教学的时候没有很好地把握教学的难点与易错点,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听得一清二楚,下来做题却是似懂非懂。
因此,只有当教师认真、扎实地备好课,才能真正掌握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及易错点,才能做到哪些内容该详细讲解,哪些内容该特别强调,哪些内容可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这样,学生既可参与其中,发挥其主体作用,又可学到该学的知识,从而提高课堂上的学习效果。
及时获得学生的反馈信息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学习的情况,以便做出及时、有效的处理。在教北师大版七年级数学第二章“有理数的运算”时,尽管教学过程中我很好地把握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及易错点,但学生听课时会注意力不集中,这自然也就导致学生对这节课的内容没有学透。又由于我的测试不及时,最后造成的后果就是这部分内容成为他们以后做题及学习的绊脚石。
因此,我认为在课堂教学之后仅靠作业获得学生的学习情况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作业有它的不足之处,比如:作业量小导致所反映的知识点较少;学生做作业时由于种种原因抄袭作业导致反映的情况不真实;教师由于每天所阅的作业量较大导致批阅作业时无法详细批阅。故而,教师只有及时地进行测试,才能较详细、真实、有效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若存在问题的学生不多,则可单独补救,若较多,则说明该节课不成功,需要有正确、合理的补救措施。
适时与家长取得联系,了解学生在家的学习情况家庭教育是造就人才的重要环节之一,良好的家庭教育、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文化素养,及时、有效的家庭教育可以结合学校教育改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或心理障碍。因此,教师与家长的紧密联系就显得十分必要。
篇4
教育是人的发展过程,是生命的不断升华与超越。与学校教育相比,教育是一个更开放、更丰富的概念,它随处发生,既包括校内的正式教育,也包括学校外的非正式教育。就个体发展而言,教育是终身性的,是个体生命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教育是社会健康发展和个人获得幸福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而学校教育,顾名思义,它是在学校中实施的教育,是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与学校教育不同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内部成员相互之间进行的一种教育,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家庭教育,是指家庭成员之间身心健康、情感生活、伦理观念、道德行为等立身处世的教育,并带有终身教育的特点,它是相对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方式。而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的教育,主要是父母对子女所施的教育。现代家庭教育属于前者而非后者。一言以蔽之,对于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全面实现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二、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通过学习与实践,笔者认为有以下四种:一是彼此地位平等的关系;二是流与源的关系;三是既相联系又相制约的关系;四是相互独立不可替代的关系。
1.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的培养目标所决定的
众所周知,无论是学校还是家庭,都无一例外地肩负着培养人才的重任,没有也不应该有任何职业上的高低贵贱之分,而在事实上,哪一个教师不是扮演着家长角色?又有哪一个家长不是承担着教师(子女的终身教师)的角色呢?不仅如此,无论教师还是家长,在人格尊严上又都是平等的,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所规定的。因此,这种平等关系是天经地义的,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平等的现象却时有发生,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有的学校有的教师不尊重家长的人格,对家长摆出一副盛气凌人的架势,特别是当学生未达到要求时更是如此。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如果只重视智育教育而忽视品德的塑造,不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人,将是有智育没有智慧,有知识没有文化,有文化没有教养,有教养没有信仰,有欲望没有理想,有青春没有热血的人,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家长,必须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尽快走出各自教育的误区。任何厚此薄彼或对立的看法和作法都是十分荒谬和错误的。
2.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流”与“源”的关系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子女第一任也是终生任教的老师。这两个“第一”理所当然地决定了家庭教育是一种“源”的教育。 “源”与“流”是一脉相承的关系,符合事物的发展规律。没有“源”,也无所谓“流”;没有“流”,其“源”也无从延续与发展。充分认识两者关系,能够使我们切实重视起家庭教育,自觉地抓好家庭教育,从而为学校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3.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既相联系又相制约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家庭是紧密相关的关系。现代教育认为,学校教育只有在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互结合的前提下,才能实现自身的职能。现在情况也充分表明,学校推行素质教育的任何改革努力,离开了家庭的理解认同、支持和配合,都是寸步难行的。
两者关系在相互联系的同时,更有相互制约的一面,并且这种制约关系已经影响到各自教育的效果。比如,现在家长总是说学校和老师的问题,而学校和老师又总是埋怨家长素质低,其实双反方都存在相应的问题。家长和教师间的这种对立情绪无形中割断了两者之间的联系,这种现象虽然发生在家长与教师之间,但学生往往是最大的受害者。在联系与制约问题上既要重视联系,更要重视制约,教师、家长各自要换位思考,努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从而共同把握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最佳着力点,使教育达到最佳效果。
4.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是相互独立不可替代的关系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各自所具有的特点决定了两者的相互独立和不可替代的关系。尤其是进入21世纪,伴随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整个教育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必须充分体现与时俱进。
对于学校教育,有专家指出,今天的教育应当是智慧的教育,它不在于教师讲授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学生提出更多个为什么;不在于教师教学方法精益求精,而在于学生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大量的参与和自由表达的机会;不在于学校安排多少课程,更不在于基础型、拓展星和研究型之分,而在于学生能否对所学的东西感兴趣,通过学习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不在于学生从书本中接受了多少,而在于他们质疑和批判了多少;不在于老师布置多少课外作业,而在于他们如何千方百计让孩子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拓展广阔的心灵:不在于考试得了多少分,而在于对自己和发展是否有足够的自信心;不在于学校走廊上悬挂多少名人名言,而在于学生对自己以及身边人和事有多少深刻的感受;不在于孩子会不会拉小提琴、画画或有其他特长,而在于他是否有丰富的内心情感世界与对真善美的热切渴望。
与此同时,家庭教育无论从内容形式还是结构功能上也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其重要标志是从封建走向民主,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复杂走向单一,从前喻文化走向后喻文化。现代家庭教育已不再只是家庭之间的教育,也包括家庭之外的人或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它不仅提供文化习俗的学习,也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及促进人的社会化的主要场所;它的受教育者不仅是儿童,也包括成年人。家庭教育已不是过去所说的“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学校教育也不是“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自己要准备好一桶水”的教育,而是除了准备好一桶水之外,还应当为自己找到知识的源头,每天向源头汲取活水。
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尽管具有各自的特点,但在确立人的终身教育和终生学习的观念和目标上是相同的,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是相同的。这正是素质教育区别于以往任何教育的根本所在,同时也是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共同追求的目标。
篇5
一、组织健全,责任到人,措施到位。
学校接到上级的文件后,立即召集全校师生进行禁毒宣传。提出了创建“无毒校园”的口号,要求各班班主任充分履行预防教育工作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同时学校禁毒宣传教育小组立即制定措施,一是根据学校实际,结合上级文件要求,制订出全校禁毒宣传教育的活动方案;二是各班级制订本班禁毒宣传教育的具体工作计划;三是学校利用一切可利用的资源,探索禁毒宣传教育工作新途径,拓宽禁毒宣传教育新领域,全方位进行禁毒宣传教育。
二、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禁毒教育活动。
活动期间,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特点,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禁毒教育活动,使学生了解的危害,预防的基本知识及禁毒政策与法律法规,确立“珍惜生命,拒绝”的意识,掌握拒绝的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主要做法有:
(1)开展禁毒主题班会。通过主题班会的形式开展禁毒宣传教育,用活泼多样、充实的内容使学生全面认识了的种植、制成、来源及危害,学会了预防的知识技能。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禁毒人民战争,自觉远离。
(2)组织学生观看广东省中学秋季开学禁毒团课第一课。通过观看,学生对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吸毒的危害有了深刻的体会。观看后让学生谈认识、谈体会、谈心得。同学们都表达了拒毒、禁毒的决心,还号召全社会共同努力打击吸、贩毒行为,让在我们的生活中消失。
(3)利用黑板报、橱窗、电子显示屏和广播进行禁毒知识专门宣传,时刻提醒广大学生增强对危害的认识,千万不能去接触。
篇6
影响一:政治课教师的政治态度
有的思想政治课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修养欠缺,对和社会主义道德要求缺乏必要的理解和信仰,往往在课堂上断章取义,或者对社会现实问题不是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而是用片面的、肤浅的、偏激的态度来对待,发表一些偏离和社会主义道德的言论。这些课堂言论,势必造成学生不信任思想政治课教材中所宣传的科学理论内容,而且对学生作了错误的导向,增加了学生的思想问题,动摇他们的社会信念,背离了思想政治课的教学目的。很难想象一个缺乏正确政治信念上的教师能培养出政治上坚定正确的学生,一个经常对社会抱怨甚至抵触的教师能培养出有社会责任感的学生,一个思想上消极悲观的教师能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学生,一个不信仰的教师能培养出坚定信仰的社会主义接班人。青年学生在这种教师的思想引导下,一旦形成基本错误或者有偏差的政治倾向和观点、看法,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其负面影响是非常久远的。
影响二:学校的重视程度
由于“高考指挥棒”作用,许多学校仍然存在着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的学校领导只是将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文化课、常识课,只重视思想政治课要不要参加考试,学生学这门课的考试成绩对学校的影响,而忽略了作为一门思想品德课、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具有特殊的德育功能。这样,思想政治课就成了一门教师讲授知识点、学生记忆知识点的课程。在课堂上,老师们从概念到概念的空洞说教,忽略了操行的训练和考察;回避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缺乏针对性,缺乏时代感。学生需要靠死记硬背才能考高分,而学生显然又对死记硬背不会感兴趣,思想政治课的吸引力大大降低。另外,有些其他学科的教师,或者出于对政治常识和政治信仰的无知甚至偏差,往往自觉不自觉地在学生中散布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的轻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怀疑或者否定的言论。而有的学校领导对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内容本身也不甚了解,在思想上漠视思想政治学课的科学性,对此往往听之任之。这也客观上造成学生对社会主义理论产生误读的观点,从而对思想政治课采取轻视和松懈的态度。
影响三:家庭教育的引导
一些家长对于思想政治课的态度,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良。许多在校学生的家长对思想政治课的印象,仍然停留在过去的认识和记忆之中。不少家长时常会用“政治课讲的就是阶级斗争”“政治课是假大空”等片面的观点影响学生。有的则用自己过去学习政治课死记硬背的方法指导学生。有的家长认为学习政治课不实用,将来毕业出来赚不了钱。
学生所受家庭教育与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严重背离。在课堂上,政治课老师教学生要热爱劳动,艰苦奋斗,助人为乐,回到家里,有些家长却叫子女“在外面要少管闲事”;学校号召“学雷锋”,学生回到家里却被当成“小皇帝”“小公主”。这种教育上的“偏差”,必然影响学生人格的健康发展。
影响四:社会大环境的熏陶
篇7
一、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设计的创新性价值分析
素质教育强调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文化课不再是学习的唯一重点,高分数不再是学习的唯一目标。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及时转变思想,调整心态,引导学生体验学习过程,在自然而然的状态下形成健康的学习动机。在生活实践中将抽象的品德知识具体化是品德教育生活化的价值所在。知识源于生活,将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日常生活中,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还可以有效加强学生对良好思想品德的理解,端正小学生的价值观。结合小学生善于模仿的年龄特点,他们会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生活中一些正义的行为进行模仿,使知识行动化,并以实际行动号召更多的同龄学生行动起来,正面扩散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际效应。教师应该及时了解品德教育生活化实施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把德育知识点渗透到实际生活情境之中,通过实践性任务培养学生孝敬父母、尊重长辈、勇往直前、团结友爱的道德品质,美化学生心理与人格。所以,品德教育生活化会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一笔宝贵财富。
二、小学品德教育生活化的实施策略
品德教育生活化与小学阶段的学习特点相吻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从生活中的细节中改变自己。结合自身实际教学经验,笔者认为,为实现小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与科学性,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一)注重生活实践,感悟德育精髓
大量的知识点共同构成了生活这一巨大的集合,对生活的留心感悟是学生德育提升的重要途径。品德教育的生活化设计,强调生活实践操作,让小学生全面参与到生活实践之中,在实践操作中把握与学习德育知识点,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感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此同时,品德教育生活化符合国家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为满足社会发展对人才质量的要求,必须加强对小学生的品德教育。相较于课堂类教学,此种教学方式更加灵活,便于学生在人性化的学习模式中拉近与德育知识点的距离。例如,教师应鼓励学生多关注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及时帮助老人抬水、洗衣服、打扫卫生,与老人聊天。灵活地把可操作性强的活动作为每周末的实践类作业。让学生用日记的方式自行记录所做所感并上交教师审核。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高度的表扬,并提供一些奖励,调动学生做好人好事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持续的实践活动中找到认同感,拥有一颗柔软的内心,对自己多一份责任,对社会多一份关爱。
(二)教师积极引导,端正学生思想
教师应该立足实际教学经验,强调优秀品德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强调品德教育的生活化是一种最为有效的品德教育形式,因为很多品德知识点都是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那么就需要回归到生活之中,让小学生切身去体会小学品德教育的魅力所在。例如教师应利用空闲的时间与小学生交谈,也可利用班会时间,对社会性的热点问题、道德问题展开讨论,并制作成经典案例来供学生欣赏。在班会中,为强化品德教育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实现品德教育。比如在引入春晚小品《扶不扶》作为一个教学资源时,教师以“扶不扶”作为班会讨论的重要话题,让学生观看小品,在小品中感悟人性。然后,教师向学生提问,以引导学生的思维。“同学们,如果你在路上遇到一个老奶奶跌倒在地,你会不会帮忙把她扶起来?”有位同学当场回答“会”,教师对此竖起了大拇指,全班爆发热烈的掌声。所以,教师应该鼓励小学生主动思考问题,并积极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选择。在此过程中,有效端正小学生的价值取向,对小学生健康人格的形成产生积极影响。
(三)重视家庭教育,营造健康氛围
家庭教育在品德教育生活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小学生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心智不够成熟,缺乏独立的思考能力,对一切事物也充满了好奇心。而且,小学生容易受到外部人为因素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出现心理与人格上的变化。所以家长重视对孩子德育素养的培养,督促孩子在平时的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如见到长辈要行礼、主动帮助残疾人与孤寡老人、捐赠图书等。培养孩子热情好客、团结友爱和乐于助人的良好品质。
篇8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数学课程中两极分化的现象已经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到小学高年级之后,班级之内以及班级之间的差距越大。主要原因是学困生的比例增大,直接影响教师的授课情况、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班级成绩的提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程;两极分化现象;浅析
一、形成两极分化的原因
1.课程的原因
新教材变得更加灵活、丰富、接近生活实际,它强调学生要掌握数学基础知识、训练数学基本技能、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等,这是需要学生通过感悟理解、动手实践获得的。如果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及动手能力等都比较强,那么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就比较轻松。
2.学生自身的原因
我们要承认后天努力的重要性,也要正视先天智商的区别。有些学生从一年级入学开始就有差异,当然这种差距仅仅是少数,大多数学生与别的同学差距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对数学没有兴趣,没有探究学习的欲望;没有找到学习数学的规律,学习方法理解不清,不懂得从例题中提炼方法,不会举一反三,孤立地看待同一类题目;上课听讲抓不住重点,对知识点不会进行归纳整理;解题时习惯不好,不能完整地解题或者说错误太多,不懂的问题不请教别人,滥竽充数。
3.教师授课、管理的因素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作为一名数学教师,应该精通整个小学阶段数学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随着学困生的不断出现、地方课程的安排等其他原因,使得教师辅导学困生的时间越来越少,不少老师也越来越缺少耐心,因而学困生各方面的能力得不到提高。
4.家庭的因素
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凡是家庭教育抓得好、科学,孩子成长和发展均好,反之,家庭教育抓得不好,父母只顾自己的安逸,或者忙于其他事务,顾不上管理教育自己的孩子,忽略了教育的细节,结果孩子的进步就慢,学习就不好,甚至变坏了,这更会加重两极分化的现象。
二、解决两极分化的有效策略
1.提高教师自身业务能力
(1)加强理论学习
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数学功底,还要认真学好教育理论,包括教材教法、教育学及心理学、广泛地阅读小学数学教育教学书刊、优化知识结构;多研究一些“教学案例”,通过对一些案例的分析,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还要积极参加各种培训活动,如新课程培训、校本研究培训、网络研究培训、教材培训等。
(2)认真备课上课
提倡教师备精品教案,而不是单纯地为了应付检查而抄教案,精品教案应该是重点鲜明突出、内容深刻系统;在教案中,还要考虑采用什么教学方法,如何培养学生认识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组织课堂教学。教案能有效地实施才是最重要的。首先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宽松灵活的课堂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其次,教师要紧扣知识点,抓住重点、突破难点、看准疑点、突出特点、展示亮点,把知识技能的学习训练有机地转换成学生能持续学习的能力。
(3)合理精准练习辅
学困生的形成,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部分学生接受能力差,容易遗忘。对于数学作业,一般应以课本为主,题量要适中,结合学生能力,设计不同层次的习题。特别是对学困生要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上课要多照顾他们,课堂上多让他们回答一些力所能及的问题,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课后要做到一对一地耐心辅导,包括作业的面批等。
2.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1)重视师生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我教过一名六年级的学生,他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基础知识薄弱,数学作业写得一塌糊涂。后来我告诉他,数学知识虽然不是一两天就可以学会的,但是并不是你想的那么困难,只要掌握方法肯下工夫,你一定能学会的。在以后的一段时间里,只要发现他在学习中有细微进步,我就及时给以鼓励表扬,让他在学习中获得喜悦。
(2)教师要善于运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有趣的举例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讲授“鸡兔同笼”一课时,我设计了“表演”的环节,让学生表演鸡和兔子,表演鸡的学生站着,表演兔子的学生站着举起两只手,这样学生明白了如果笼内的鸡全部变成兔子,那么每只鸡就会多两条腿,多的腿的条数除以2就正好是鸡的只数,如此设计形象生动,化难为易,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愉悦,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还增强了参与数学活动的热情。
3.加强家校沟通
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学生就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我们老师要多与家长沟通交流,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要让家长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也让家长告诉老师孩子在家的情况。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习惯的养成和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
两极分化现象在小学阶段如果得不到的改善,必将影响以后的学习,因此,要在源头上进行有效地控制,在各个环节上下工夫,齐抓共管,才能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饲养 幼儿 幸福体验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41-01
虞永平教授指出:“幸福体验是指在一个充满支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中,幼儿的需要、兴趣被充分关注,他们的天性被充分关注,他们的学习特点和规律被充分关注,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学习,将思考与行动结合起来,进而使幼儿产生对特定事物的真切感受和深刻理解,从而生成有意义的活动。”新《纲要》中指出:实践告诉我们,饲养活动是一个为幼儿提供有益经验习得、幸福体验的有效载体,因此我园以饲养活动为切入口,让幼儿在照料小动物、观察小动物的过程中,体验到幸福的感觉。以下就以一些案例为说明,幼儿在饲养动物的过程中享受了幸福体验。
1 幸福体验之幼儿主动观察
观察力是幼儿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重要能力。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也指出:创设和帮助儿童注意四周的环境,可以发展儿童的各种兴趣,满足儿童的求知欲,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幼儿在主动观察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过程中,获得幸福体验。
案例:观察泥鳅的外形
泥鳅是孩子很感兴趣的动物,他们对泥鳅充满了好奇。一天,孩子们说,老师泥鳅身上怎么有小的斑点的啊,于是带着孩子们好奇心,我对孩子们提问:“泥鳅长的怎么样?身上有什么啊?”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进行观察泥鳅的外形。有的小朋友说:“泥鳅有尾巴的;泥鳅有嘴巴、眼睛还有胡须呢;泥鳅身上还有那个像小扇子的,那个还会动的;泥鳅身上是黄黄的,但是还有点小的黑点点。”
分析:在观察泥鳅外形的过程中,我发现虽然是第一次观察泥鳅,但是孩子能通过自己的主动观察来获得有关泥鳅外形的经验,这让幼儿觉得很幸福,这也是对自己的肯定。
2 幸福体验之幼儿主动探究
陈鹤琴先生认为:每位幼儿都具有自发的学习潜能,教育的目的不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知识强塞给幼儿,而是培养其自发学习的欲望。应该给予孩子的是自主探索的权利、自主学习的方法。通过在饲养的活动中,幼儿自主探究,获得幸福体验。
案例:泥鳅喜欢的食物
通过实验论证到底泥鳅喜欢吃什么。在活动之前我和孩子们进行一次谈话活动:“孩子说老师你知道泥鳅喜欢吃什么东西吗?”带着这个问题,于是,我请孩子们带一些你认为泥鳅会喜欢吃的东西来,喂泥鳅。”第二天,我发现我们班的孩子都很积极,有的孩子带了螺丝,有的孩子带来了饲料,有的蚯蚓。两天后,我们发现蚯蚓和螺丝变少了,这证明泥鳅喜欢吃蚯蚓和螺丝,饲料什么的都没有变化。
分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孩子们通过自身的好奇产生了这个《泥鳅喜欢的食物》科学探究活动,实验证明我们发现泥鳅最爱吃的是蚯蚓,螺丝也喜欢,饲料不喜欢吃。幼儿从产生疑问“泥鳅喜欢吃什么”到最后知道答案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我们的幼儿是获得了新的知识点――泥鳅喜欢的食物,获得幸福体验。与此同时,我也发现我们的孩子很关心泥鳅,照顾它,坚持每周喂泥鳅吃他自己喜欢吃的食物和帮助泥鳅换水,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肯定的。
3 幸福体验之幼儿的意外收获
幼儿的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在他们的生活中充满惊喜,充满乐趣,充满意外,他们的学习需求更多地来源于这些惊喜、乐趣和意外。在饲养活动的过程中,幼儿会时不时地发现一些特别有趣的事,使他们感到很惊喜。
案例:捉泥鳅
某天下午户外活动,我带着孩子们去园内散步,孩子们走到泥鳅池边,很多泥鳅。这时候,我们孩子就问我:“老师,这个泥鳅池里的泥鳅好多啊,我们能不能把泥鳅抓到我们班级去养啊?”看着孩子们这么喜欢泥鳅,于是,决定让我们的孩子体验一下抓泥鳅的乐趣。
分析:在徒手捉泥鳅的过程中孩子都没有捉住泥鳅,孩子知道泥鳅身上很滑,这个滑就是新的知识点,泥鳅身上滑就是粘液,孩子们通过自己在捉泥鳅的过程中获得这个知识,孩子们是获得幸福体验的。
4 幸福体验之家庭资源的重要性
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可见,只有家园的互动合作,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经验。通过家庭教育资源的合理利用,让我们的幼儿在饲养活动中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
案例:怎么样才能捉住泥鳅
粘液是泥鳅的特性,是为了保护自己不让别人捉住。同时又生成新的探究点,孩子说:“老师,我们怎么样才可以捉住泥鳅呢?”孩子们知道因为泥鳅身上很滑,有粘液所以捉不住,同时又产生了新的探究点,我们怎么样才能捉住泥鳅呢?陈思绮说:“老师,用工具就可以了。”我又追问:“用什么工具?”有的孩子说:“用网漏斗捉泥鳅”“用木夹子捉泥鳅”“用塑料袋子捉泥鳅”“用塑料篮子捉泥鳅”“用碗捉泥鳅”。最后发现网漏斗是最容易捉住泥鳅的。
分析: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知道用工具,孩子们在爸妈的帮助下选择认为可以捉住泥鳅的工具进行捉泥鳅,最后发现网漏斗是最容易捉住泥鳅的。虽然孩子通过自身的探究最终获得这个知识点和相关经验,但是和我们的家庭资源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只有重视家庭教育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使家长切实参与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来,我们的孩子才能更容易获得幸福体验,使我们的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我希望通过饲养、种植活动,做幼儿乐意观察探究的事、做适合幼儿发展的事、做幼儿力所能及的事、做幼儿能接受挑战的事、做幼儿能感受到趣味的事、做有思维参与的事。真正增进幼儿经验,真正让幼儿感受幸福。
参考文献:
[1]虞永平.幸福.经验.幼儿园课程[J].幼儿教育,2010,(34).
[2]刘次林.幸福教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篇10
近年来,农村初中学生成绩低下,升学率较低。经好多专家研究发现,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复杂,但抄袭作业是影响学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我们农村的学生来看,抄袭作业已经根深蒂固,好多学生都在或多或少地抄袭作业。作为一名农村教师,看到这一现状我深感愧疚,为了能够遏制这种现状,我利用闲暇时间对我校抄袭作业的现象进行了探讨,以下是我的一些感受与看法。
一、抄袭作业的成因
1.学生普遍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合理,但是科目太多,各科作业加在一起就显得多了,有时时间紧张忙不过来,就去抄袭。
2.有时作业太难,不会做,做一道题思考很长时间,甚至还做不出来,问同学,有的讲,有的还不讲,问老师太麻烦,有的学生胆小不敢问老师,做不完当天的作业老师又要批评等等,种种因素促使学生放弃努力,直接拿别人的作业去抄。
3.自制力太差,看到别人的作业就想抄,害怕动脑筋,而且抄作业又省时间,因此就去抄袭。
4.自信心不足,认为自己做的题不对,不敢下定决心去独立完成,时常拿别人的作业参考。
5.理想不明确,没有学习目标,整天抱着得过且过的态度混日子,学习成绩好坏无所谓,所以抄作业与自己独立完成没有什么区别,况且抄作业省很多时间,何乐而不为呢?
二、抄袭作业的对策
1.家校联合,共同来消除抄袭作业现象
采取定期召开家长会、家访、电话联系等方式,经常和家长沟通,让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动向,同时宣传家庭教育的意义,让家长重视学生的学习情况,时常督促孩子的学习,积极配合老师的教育,使学校和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平时,班主任要与家长通过电话多联系,争取他们的帮助。虽然家长一般不能指导学生的作业,但他们可以起到监督与督促作用,从而制止学生抄袭作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教育方法的改进
2.1多和学生沟通,建立师生情感,改变观念。
老师利用课外时间走到学生中间去,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等情况,与学生建立友好的关系,使学生能够喜欢我们,信任我们,接受我们的教育,从而喜欢上我们的课。 “态度决定一切”,所以可以从改变他们对学习的看法入手,多与之谈心,多予以赏识和鼓励。并且利用学生的好胜心理,拿他和同等学生进行对比,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老师,同样的作业量,同样层次的水平,为什么别人能完成得很好,你就不能完成呢?然后慢慢表扬,这样,一定可以改变一些学生抄作业的现状。
2.2建立学习“互助组”。
采取一帮一的方式,让学习好的学生帮助学习困难的学生,对于不会的题或者知识互相帮助讲解,并对抄袭行为互相监督,使每天的作业能够会做,逐渐改变抄袭行为。
3.课堂精讲精练,合理设置练习题,减少作业量,降低作业难度
讲完一个知识点以后,马上就把它应用到实际解题中去。合理地设置习题,形成层次鲜明,由简单到复杂的知识递进,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抄袭作业的学生大多数基础差,底子薄,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可以适当减少这些同学的作业量,降低作业的难度,让他们做些简单的题,慢慢恢复信心,过一阶段后再改变作业的要求。
4.放慢节奏,多给学生思考时间
多数学生是要求上进的,他们能够独立思考问题。但是,又不是所有的同学都能很快把老师的提问回答出来。因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思考问题,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提示和帮助,在学生成功解决问题时及时给予鼓励,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自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5. 加强课外辅导
利用课余时间多关注抄袭作业的学生,对他们进行个别辅导,当天的课堂教学可能这些学生不能完全消化,因此把他们叫到办公室再细细讲解,对布置的作业指导点拨。
6.课堂教学中创造机会、多鼓励
- 上一篇:家校合作及其理论依据
- 下一篇:线上授课教学模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