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管理体系建设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管理体系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管理体系建设

篇1

关键词:企业管理;财务管理;绿色化理念;管理体系

引言:所谓绿色化管理就是在传统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将政治因素,社会因素,文化因素等问题充分考虑进去,在满足生态要求的前提下,实现企业财务的高效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发展。从根本上讲,对于一个企业来说,经济,政治以及生态等效益是相关并且相融的,一方面发展问题必然会影响其他方面,所以,要想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就必须从各个方面入手,实现五位一体的全面发展。绿色化财务管理模式能够秉承我国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化发展的理念,对企业形象,社会影响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绿色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

绿色财务管理融合了多种理论,充分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影响,具体来讲,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理论:(1)生态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将生态系统做为以产品或服务为模型的生态要素,不但具有商品价值,还具有生态价值,这种生态化概念的定义为绿色化管理的经营模式奠定了基础。(2)利益取舍理论,这一理论就是论述了经营产品的选择问题,简单的说就是指企业为了生态环境,政治发展或文化发展必须放弃一些经营机会,舍去一些可获取的高额利润,事实上,这也是一种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选择问题,从短期角度上来看,可能给公司的利益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事实上,从长远的角度来讲,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和更大的利润获取创造了条件。(3)价值创造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指,企业在创造价值的过程要合理的利用资源,杜绝浪费,尽可能的提高资源利用率,降低企业成本。(4)系统融合理论,这一理论就是指在整个系统运行时,要充分考虑对系统内外其他各个方面的影响,实现总体发展,经济系统,生态系统,文化系统,社会系统和政治系统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五个复杂系统,彼此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必须建立一个完善,高效的统一系统,才能实现协调发展。

二、建立企业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一)设立企业管理绿色发展目标。企业发展的绿色化目标应该为在最大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绿色化收益,企业的绿色化收益可以靠提高绿色财务增值率来体现,增值率可以通过绿色经济增加值与绿色资本相比得到,它可以有效的反应出企业的经营情况。简单的讲,绿色化目标就是指企业通过自己合法,合理,高效的经营活动,绿色的管理政策和管理手段,充分考虑各个方面影响,创造最大的绿色经济增加值,所依据的主要公式为:增加值率=绿色增加值/绿色成本

增加值=(资本收益-绿色资本)*绿色投入资本

公式中,绿色资本为债务成本,所有权成本,环境成本之和再减去负债与环境资本。

(二)绿色化管理方针。绿色化管理体系所依据的基本管理原则为:(1)可持续原则:绿色财务管理的任何政策方针的建立都应该建立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下。(2)利益共享原则:绿色化管理要充分考虑投资方,政府,经营方,消费者等社会各部分群体的利益,避免局部活力,实现利益的共享化与最大化。(3)绿色可控原则。通过建立绿色管理体制,实现对企业各部分环节的有效控制以促进企业的发展,是绿色管理体系的核心目标。

(三)绿色管理系统。绿色管理体系主要有以下几个系统组成:(1)筹资系统:它的主要工作是吸引和筹资绿色项目的绿色资金。(2)投资系统:一般来讲,投资的两个主要方面就是第一,利用自然资源进行节约化投资。第二,以低碳经济为基础,进行合理化投资。(3)利润分配系统:它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基础,在降低投资风险的前提下,制定一系列绿色利润分配体系,增加绿色公积金,公益金的比例程度,大力寻求绿色项目,为绿色化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建立奠定基础。

结语: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倡导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核心内容,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 环境人口与社会的和谐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所关注的热点和难点在当今低碳经济背景与实行绿色会计核算的前提下,构建科学合理的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总而言之,绿色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是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进程,并且能够为现代企业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共生提供保障的体系。绿色财务管理不仅具有传统财务管理体系的优点,而且把当前社会发展中所产生的具体问题也融入其中,不仅对现代企业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而且是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求的。因此,政府部门也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保障绿色财务管理体系在现代企业中早日得以构建。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高校档案馆;绿色化;环境管理体系;构建对策

高校档案馆是负责保管和提供利用本校历史文献、人物档案、资料和科研成果等重要资料的服务性机构,也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环境优化型高校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随着我国档案馆建设规模和力度的不断扩大, 低碳节能、绿色环保是一个越来越受关注和重视的话题。如何更好的建设高校档案馆,如何更好的优化高校档案馆环境质量,就迫切需要从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上来进行规范和完善。

1 国内外高校档案馆环境管理现状

以绿色环境管理体系来完善高校档案馆的建设是保障史实、资料、书籍、科研成果安全、可靠的重要条件,也是构建绿色校园的内在要求。国外在绿色环境管理高校档案馆管理实践中也取得了较大成果。如美国华盛顿大学与环境保护局缔结合约,推进绿色大学示范性工程建设;英国生态学校规划将环境生态学作为学校管理的重要内容,并从环境信托基金等方面给予学校绿色化经费投入,如“整洁的英国集团”(Tidy Britain Group)将立足于改善居住和生活环境作为提升环境质量水平的基本目标。加拿大“种子计划”也将绿色校园列入规划,推进整个校园环境的改善。2012年伦敦经济和政治学校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成为高等教育系统生态校园的典范。从绿色环境管理体系建设来优化高校校园环境,我国的清华大学也将绿色作为校园文化、科研、环境的重要方针,旨在创办世界一流高校的办学环境。如“十景”、“一河”、“一区”等建设工程的实施,从节能、节水、节电、节气以及相应规章制度的建设来推进环境友好型校园景观的构建。同样,在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下来构建高校档案馆,需要从档案馆建设全过程,细化选址、布局、绿化设计与建设,能够从建筑风格、档案馆照明系统、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方面来完善档案馆绿色化管理目标,保护好档案,最大化的实现档案保存与档案开发、利用的价值[1]。

2 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下高校档案馆设计与建设内容

高校档案馆在贯彻绿色环境管理体系过程中,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构建。

2.1 布局上要融入环境管理体系。根据档案馆类别的不同,其建筑空间所具备的功能也存在差异。但总体上应该具备档案馆、道路系统、停车场、绿化系统,且不同功能区之间应该合理性设置[2]。如在主体建筑功能上有接待大厅、档案编目整理中心、档案保管中心、档案数字化中心、档案馆工作人员工作区域、以及档案馆配套用房等。接待大厅多为主要出入口,要能够与停车场、道路系统进行有效衔接,便于档案的接收、存放、管理等。档案存放区域应该设置过渡间,具备专门的档案运输线路,且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空间布局上要考虑到通风、朝向的优化,保障相应的日照条件。如库房区域北向布置,办公区域南向布置,既有效规避了强光对档案纸张的照射,又能够兼顾办公区域充足的采光条件。

2.2 绿化设计要统合到档案馆建筑环境中。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下高校档案馆建设要达到30%以上的绿化率,特别是周围绿植设计,要能够有效吸收甲醛、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气体,如侧柏、臭椿等树种具有较高的抗菌、抑菌效果;同时,在绿植规划上,要突出乡土树种特色,以常绿乔木为主、辅以黄槐、臭椿等落叶乔木,灌木以桂花、黄榕等为主,地被植物以藤类为主,保障周围四季绿意盎然,打破过去单一、陈旧、沉闷的档案馆印象。

2.3 以绿色、环保建筑材料来改善建筑特性。新建档案馆要加强对新型复合材料的运用,特别是复合墙体材料、外墙装饰面、防水砂浆层、多孔砖、柔性防水层、阻燃级聚乙烯板,以及内墙涂料,来改善档案馆室内温湿度变化问题。如在防水砂浆处理上,添加氯丁胶乳,能够充分发挥高分子胶体材料的吸附力和稳定性,提升传统水泥砂浆的防渗性能和抗潮性;多孔砖作为新型节能、环保材料,利用砖体内的孔隙来降低生产能耗,增强隔热效果。据统计,采用新型墙体材料的档案馆在夏季空调不开启条件下,档案库房温度变化≤2℃,湿度变化也很小,降低了空调、抽湿机的运行成本,体现了绿色、低碳、环保、节能宗旨。

2.4 档案馆防火、防盗、防震、防虫等设计。防范水灾、火灾、虫害等灾害是档案馆日常管理的重要内容。为了提升档案馆建筑的防火性能,一方面融入现代化自动火灾预警系统、灭火系统,另一方面从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耐火性等方面进行改善。如在档案馆防火分区布局上,同一防火分区建筑墙体耐火极限不得小于3小时,不同分区建筑墙体耐火极限不得小于4小时,库房缓冲区及库房的房门应该选用常开式防火门,库房墙面、顶面采用不燃材料进行装修,密集柜采用不燃性材料制作。在防盗设计上,以24小时电子监控设施来布置监控系统,如对保密区域、库房区域、办公区域进行布防,安装报警器并与保卫处报警电话相连接,能够实现自动报警。在防涝设计上,根据不同地区档案馆建设所在地自然气候特征的差异,格外注重档案库房防涝设计,减少因水浸而诱发档案纸张霉变、字迹褪色等损失。如在建筑顶部、建筑周围设置顺畅的排水管网,减少雨水的滞留时间。在防虫设计上,多采用真空充氮消毒法,能够有效杀灭各类幼虫、虫卵,还能够降低档案库房的湿度,减少因放置药片而带来对室内环境的不良影响。

2.5 绿色照明系统的设计。照明系统是档案馆能源消耗的重点,而构建绿色照明系统,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光污染,还能够改善档案保存环境。通常在高校档案馆照明系统设计上包括三方面:一是对自然采光区域进行自动调节,来弥补因日光不足而带来的影响;二是在不同功能区设置自动调节光照程序,实现分区化照明;三是引入先进照明设备,改善传统灯管照明的不足。如对于书画类文物,因光照敏感性通常不能超过50lux(勒克斯),可以通过自动化控制照明系统,利用红外线探测设备来调节灯光的亮度、减少光能消耗。另外,在档案馆自然采光设计上,要充分利用反射、折射原理来补充电源照明。如在窗户设计上引入透光性玻璃;在自然采光中消除紫外线辐射。

3 绿色环境管理体系下高校档案馆的构建思路与对策

3.1 选址要符合高校规划与可持续发展需要。高校档案馆的选址要慎重,要从高校发展规划及拟建地址功能区域划分上,综合多方因素来合理选址。如区位选址要具有代表性,以高校出入口附近为主,保持与校园整体规划相协调,要能够从人文景观、建筑风貌、校园环境一致性上更好地满足校内外师生的需要。同时,选址所占地的水文地质条件要满足建筑负荷及承载要求,要远离易燃、易爆区域,地势相对较高,具备完善的排水设施。

3.2 注重档案馆风险防范措施建设。从档案馆可能存在的风险管理上,重点做好防火、防虫、防潮管理。一方面做好档案馆消防器材的管理,定期组织消防演练,并对各类消防器材进行巡查。另一方面注重对档案馆安全隐患的排查与消除,如夏季高温防火安全检查,夜间防盗、防火检查,安全出口、通道的畅通检查,火灾报警装置的可靠性检查等。对于档案馆虫灾、鼠灾的防范,重点采取防范措施,如对档案实施真空充氮消毒管理,控制档案库房温湿度;在物理灭鼠防范上,选择成本低、易清理的夹具;在化学灭鼠防范上,要做好饵剂管理,并及时清理老鼠腐尸;与此同时,还要做好门、地缝、下水道、地漏等水封措施,彻底防治鼠害。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认证;问题;策略

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随着我国食品长期短缺历史的结束,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由数量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全球贸易和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安全认证食品是我国今后食品生产大力发展的方向,对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也是今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重点。

1食品安全认证概述

安全认证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在特定的环境中,按照特定方式生产、加工,达到一定安全卫生标准,经专门机构认证,许可使用相应产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营养类产品。

安全认证食品的显著特征有:一是产地环境无污染。要求产地环境和周边环境中不能存在污染源,确保产地环境中大气、水和土壤的洁净;二是生产过程达到无公害化。生产过程中应用无公害的生产技术,控制、减少乃至完全不使用化肥、农药等人工合成化学物质,有效防止生产过程对环境的污染;三是产品质量确保安全。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实行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确保产品无污染;四是通过专门机构的认证。安全认证食品是通过专门机构认证,并获得相应产品使用标志的产品。无公害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初级层次,绿色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中级层次,有机食品是安全认证食品的高级层次[1-2]。

国内安全认证食品发展经历了无公害食品发展阶段、绿色食品发展阶段。其中绿色食品发展阶段经历了从农垦系统启动基础建设,向全社会推进、加速发展,向社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全面推进3个阶段。

2我国食品安全认证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央一级的安全认证食品管理工作由3个部门分别负责,其中,无公害食品的管理工作由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负责,绿色食品的管理由隶属于农业部的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负责,有机食品的管理工作主要由隶属于农业部的中绿华夏有机食品中心负责。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的管理体制属于分块管理。

2.1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人为地将安全认证食品中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管理割裂开,导致安全认证食品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如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权限分属不同部门,多头管理,权责不清,在很大程度上存在管理职能错位、缺位、越位和交叉分散现象。同时,由于各个管理部门之间的工作内容和工作重点不完全相同,且它们之间是平级单位,在实际管理过程中的沟通和协调不够,难以形成协调配合、运转高效的管理机制。

2.2认证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我国认证体系发展的时间较短,在认证体系的完整性和协调性、认证技术和能力、认证的普及程度以及与国际接轨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差距。

一是认证体系不完整。目前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严重缺乏,缺少对申请认证的农业企业和农户在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规范化申报方面的培训和指导;二是认证的客观公正性不足。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的认证机构与管理机构之间存在着联系,认证过程不能充分体现第三方认证的客观公正性[3];三是专业技术和人才不足,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建立的时间不长,对认证人员的培训不足,人员认证能力较差,难以建立我国专业化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队伍;四是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和农产品质量认证的国际合作能力不强。安全认证食品认证方式和认证标准与国际接轨程度差,认证的结果不能得到国际认可。

2.3市场准入管理存在问题

我国食品市场准入管理制度的开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食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但同时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检验对象有限、检验项目单一;二是检测机构不健全、检测手段落后,对食品检测的专门机构很少,而且食品市场准入的检测手段简单;三是市场准入缺少有效的惩罚措施,问题食品的管理尚缺少必要的惩罚处理措施,问题食品的追根溯源比较困难。

2.4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问题

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设方面缺乏完善的标准,还没有形成全面科学的标准体系。质量安全监测检验体系建设方面,对安全认证食品的各项质量指标难以全面、快速地检测。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方面,目前的安全认证食品认证体系是源头控制和末端控制,过程控制未受到应有的重视。质量安全执法监督体系方面,对违反食品安全质量的行为没有彻底、坚决地惩处。质量安全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方面,安全认证食品生产的关键技术尚未得到有效解决。

3完善食品安全认证的策略

我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仅依靠政府来解决安全认证食品管理上的问题困难非常大。需要从多个方面完善食品安全认证。

3.1优化管理体制

在管理机构的设置上,我国应该实现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政府管理层面上的协调统一,实施安全认证食品管理机构设置的三位一体,能够明确管理者的职能和相应的责任,减少冲突,提高管理效率。

3.2完善认证管理

建立统一、协调的认证认可体系,积极组建和完善认证咨询机构和培训机构。积极推进认证机构社会化改革,将认证机构改造成真正独立的第三方机构[4]。进一步加强对认证机构的监督管理,加强对认证机构从事认证业务的审核与认可,对其进行全面考察和审核。加强认证的国际合作和互认,争取认证结果相互承认,提高我国安全认证食品认证的国际化水平。

3.3完善市场准入管理

完善食品市场准入的法规、标准体系,建立统一权威的安全认证食品标准体系,加强食品质量管理和食品质量的控制。提高市场准入检测水平,建立健全食品检测专业机构,并引进高技术检测手段,提高检测的精确度。

3.4加强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

健全法规体系,加强执法力度,同时必须有严格的执法保障。科学制订全程质量安全控制标准,减少标准执行时的交叉与重叠。加强贯标力度、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同时建立统一、协调和权威的信息收集和分析机制。

4参考文献

[1] 陈锡文,邓楠.中国食品安全战略研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2] 李正明,吕林,李秋.食品安全的开发与质量管理[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篇4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城乡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巨大的提高,人们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量也在逐年提升。同时,最近几年的农产品产量安全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大的关注。随着染色馒头、红心鸭蛋以及毒胶囊事件的发生,使得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是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保证农业增产增收的必然历史选择,因此,在当前我国农产品市场需求旺盛的大背景之下,必须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将质量问题放在战略位置上。

1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1.1认识不足

从生产主体角度分析,首先,最底层的农产品生产者多数为家庭分散式的种植和生产方式,他们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不足,标准化的农业生产模式执行不到位,在产量和经济利益的驱动之下,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很难得到有效地保证,在销售和购买过程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其次,农业生产过程中,会涉及到很多个生产环节,其产业链比较差,生产出的农产品的种类多样。但是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由于生产者的组织程度较低,生产经营方式十分落后。农民群众就在生产过程中安全质量意识不足,就导致了质量安全问题经常发生,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人身安全。最后,在农业生产中,少数的农业生产者和经销者低于国家明令禁止的生产方式依然正常使用,在生产和销售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和非食用的添加剂,造成严重的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严重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

1.2农产品检测体系建设不健全

首先,农业生产基地、企业层检测还是一个空白,需要我们在未来及时的建设。其次,专业进行农产品检测的工作人员数量不足,检测设备落后,不能应付日常的检测需求,还有就是检测过程中还采用人眼睛判断的主观检测方法,检测手段十分落后。再次,基层的农产品检测方式多数都是以快速检测为主,深度检测工作做不了,普遍存在检测不了、检测不出、检测不标准的问题。最后,检测的范围较少,其检测的质量和水平较低。在基层的农产品检测部门由于设备和检测力量不足,导致了对农产品检测的主要涉及到农药残留的检测,而其他方面的检测不足,检测范围不广泛,最终不能实现全面覆盖。

1.3管理体制建设不健全

在对农产品进行安全监督和管理过程中,其会涉及到很多环节,而现阶段很多农产品检测部门的工作人员较少,缺少比较的经费和手段。在机构设置过程中,基层缺少明确对农产品进行监督和管理的机构,其监督管理职能多数都是挂靠在农业执法部门、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的单位中,这就不能全面体现出行政监督和管理的职能。

2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对策

2.1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

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应该立足本地区农产品发展的趋势,逐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机构由专业人员、有经费作为支撑。农业部门在工作过程中要及时的转变自身的职能作用,不断对工作的方式和工作的思路进行调整,并培养一批能够进行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的专业检测技术和骨干力量,并积极的打造一支技术力量过硬、工作专业化、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专业工作队伍,并积极的建立三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同时还要积极的推进农业质量监督和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首先,应该严把农业投入关,积极的实行投入品的整治制度;其次,做好农产品生产关,落实好生产管理制度;最后,落实好农产品市场关,积极的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

2.2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制度

首先,要积极的从国家和农业部门争取检测各种农产品的项目,不断扩大市场、超市、重点农业生产基地的快速检测网点的建设,并积极的构建县、乡镇检测体系。其次,要强化检测能力,提高本地区的农业产品检测的水平。对本地区的农产品检测人员进行集中的专业培训,不断对检测人员的技术和行为进行规范。最后,要切实加强对资金的投入力度。并通过各种途径加强资金建设,为本部门购置大型的仪器设备,从而增加本地区农产品检测的数量,提升检测的质量。

2.3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

在该地区要认真、积极的组织无公害绿色产品、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性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认证工作。在农产品认证过程中应该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为导向,以无公害农产品为基础,以有机农产品的认证为发展趋势,积极的实行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两种认证方式,从而全面实现对本地区农产品认证和鉴定。同时,各乡镇政府将农产品认证工作纳入对各乡镇工作考核中,年终进行考评。

参考文献

[1]龙新.农业部进一步强化世博会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农业工程技术(农产品加工业),2010,(06)

[2]王可山,王芳.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对农户安全农产品生产行为影响的调查分析.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09)

[3]马雷,张洪程.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效能分析.中国粮油学报,2010,(01)

[4]夏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分析.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10,(07)

[5]贾树妍.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05)

篇5

关键词: 关中——天水经济区; 陕鼓集团; 品牌

中图分类号: F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005-01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杨凌区、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的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面积有7.98万平方公里,至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市、安康市,陕北的延安市、榆林市,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经济区位于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也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积淀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在改革开放三十年里,特别是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实施以来,经济区发展取得显著成就,步入快速发展阶段,未来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

一、关中——天水经济区装备制造业发展

装备制造业是国家的支柱产业,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传统优势,经济区经过历史早期建设的项目和国家三线调整时期的建设项目具有良好的基础,根据当前国际经济的特点,承接产业的转移也是一个重要的机遇,经济区的战略位置也决定了经济区的装备制造业优势,经济区内分布着众多的装备制造企业,以西安、咸阳、宝鸡、天水为集中布局区域,经济区的建立将加强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强化经济区整体实力和竞争能力,全面提升重大装备制造水平。

关中——天水经济区的产业集群集聚程度较高,以下是经济区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情况:

西安市:高新区集成电路、通讯设备、光电子、通讯设备,空压机集群;阎良区国家航空高科技产业基地;航天科技基地;徐家湾航空产业,东郊工程机械、西郊输变电设备、东郊兵器装备;临潼区风机动力设备;宝鸡市:机床设备、石油设备、电子电器设备、压缩机设备产业;咸阳市的电子元器件、混凝土搅拌机;汉中市:精密数控机床工具制造业;渭南市:印刷机械设备产业;天水市:机械设备产业。陕鼓动力集团一直以来都在动力系统领域具有全国影响力,在一些领域参与国际竞争,并在国际市场具有品牌影响力,近年来,陕鼓品牌影响力的不断扩大促进了关-天经济区产业集群品牌的形成。

二、陕鼓集团介绍

陕鼓集团位于关中——天水经济区内的西安临潼区,是一家老牌风机制造企业,陕鼓动力在2004年和2005年成为“中国名牌”企业,自2002年起,陕鼓动力稳居国内同行业领先位置;2006年,“陕鼓”商标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在“2009中国品牌500强”评选中,陕鼓品牌价值达185.77亿元。作为国内透平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陕鼓动力的主导产品轴流压缩机,空分压缩机和流程工业能量回收装置的细分市场占有率分别高达90%,65%,80%,主要应用在冶金,石化等行业的气体压缩传动,空气分离以及尾气能量回收发电等领域。而之所以能做到如此的规模,陕鼓动力有着自身的特殊之处。其总经理陈党民认为,对于市场的认知能力是陕鼓动力的核心竞争力,他认为:“任何好的产品和服务,都会有个边界和饱和,只有基于对市场的认识和产业发展趋势的认识,适应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趋势的、不断创新的商业模式,才是企业基业长青的基础。”正是由于这一理念,陕鼓动力能够正确判断市场的走向和客户需求;凭借较强的产业链整合能力与控制能力在狭窄的行业格局里创造出一个有着独特精神面貌的装备制造企业。

三、陕鼓影响力

陕鼓在某些装备制造方面已经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陕鼓目前为冶金、石油、空分、化工、环保和国防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提供透平机械系统问题解决方案及系统服务、集成和服务等内容。其传统产品有轴流压缩机、工业流程能量回收发电设备、离心压缩机、离心鼓风机、大型通风机、汽轮机等。其中,轴流压缩机和工业流程能量回收发电设备均属高效节能环保产品,在国内市场上主要竞争对手是国际同行。由西北大学和陕鼓集团专家联合完成的“陕鼓品牌管理体系”全面构建了科学化的品牌管理体系,该体系对于关中天水经济区产业集群品牌促进具有理论上的指导意义和实践上的可借鉴价值。

四、陕鼓品牌管理体系建设

(一)创新。科技创新对企业来说,发挥着三种不同的效应:催化效应,扩散效应,以及增强效应。科技可使企业产生新的核心业务,形成新的核心竞争力;科技成果可在企业内部实现技术扩散,增加创新收益;科技也可增强企业在相关产品市场上的竞争地位。这三种效应共同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也组成了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通过技术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具体来说,陕鼓坚持走一条“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例如,与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大学等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保持紧密的技术交流和和合作,不断进行科技攻关;加强企业内部的科研队伍,培养良好的创新环境,鼓励员工创新;针对市场开发需求,坚持正确的战略思路,开辟出一条绿色动力系统解决方案专家的差异化竞争道路。

(二)品牌与文化融合。企业文化是企业品牌的基础。品牌让文化插上腾飞的翅膀,文化让品牌扬起远航的风帆。企业在公众心目中的品牌形象,是一个由以产品服务为主的“硬件”和以企业文化为主的“软件”所组成的复合体。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企业的品牌形象将发挥巨大的作用。独具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能产生巨大的品牌效应。

(三)管理能力和队伍素质提升。这是提升品牌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手段,中国企业品牌竞争力的提升,决定了企业在核心技术,核心产品,资金以及生产规模等被动型核心资源方面需要有一个综合平衡的发展,这是毋庸置疑的,陕鼓进行科学决策、科学管理品牌资源,形成核心竞争力。最后,通过品牌建设陕鼓创造了一个鲜明品牌形象展示给外界,这种整体形象创造了一个良好口碑,如下表:

陕鼓品牌管理体系建设,作为国内装备制造业品牌建设的典范,从深层次上解决了我国制造业品牌体系建设瓶颈问题,不仅防止品牌缺文化现象,同时也解决了品牌与文化融会问题。陕鼓品牌管理体系建设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具有现实意义。在陕鼓企业持续发展过程中,陕鼓品牌管理体系无疑在全国装备制造业中具有领先意义,更是极大地丰富了国内学界对品牌理论创新理论内容,是国内领先的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产学研先进成果。

参考文献:

[1] 吴映国.品牌建设的6个关键[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04.

篇6

关键词: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建设 影响

食品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基础,它的质量安全关系着公众的健康与社会的和谐稳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对食品的要求也由供给安全向质量安全转变。食品质量安全贯穿食品加工的全过程,是涉及多个主体、包含多个环节的复杂系统工程。但是,由于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管理起步较晚,总体水平不高,质量安全问题频出。政府和学术界一直在寻求可行、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的方法和途径。

1 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现状

我国是食品生产大国,也是食品消费大国,食品的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目前我国食品安全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源头问题,食品的原材料、动物性原料和植物性原料在生长种植过程中可能受到来自外界的多种污染物的危害,如细菌、真菌污染,药物残留超标,重金属富集,以及其他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的危害,导致人体因急慢性毒性作用,患上多种疾病;二是生产问题,我国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近80%都是中小型规模,人员素质低、责任意识不高,导致其生产过程中违规操作,掺假、掺杂、滥用添加剂的现象屡禁不止;三是销售问题,不法商贩为谋求非法利益,销售假冒伪劣及过期食品,将腐败食品“化腐朽为神奇”,致使消费者身心备受伤害;四是监管问题,我国食品安全质量管理起步较晚,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质量安全管理的权限分离,质量检测设施和手段无法与国际接轨,食品安全信息交流渠道不畅通,致使政府的安全监管行为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2 建设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

2.1 完善优化食品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加强食品生产源头管理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源头是生产环节,只有把控源头,才能从根源上杜绝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我们要规范生产者在生产过程中按“生产过程程序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和生产全程监控制度化”来进行食品生产,强化制定完善食品标准体系和技术体系建设,从源头确保食品的质量与安全。

建立生产档案记录,实施标准化生产。各地加大力度推动生产基地和生产企业建立档案记录制度,记录生产中使用投入品的名称、来源、用量及使用、停用的日期,实行标准化生产,引导农民逐步建立良好的生产习惯,保证食品产业原料的安全。

建设完善的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服务于食品工业的生产经营企业,覆盖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等多个领域,有效支撑食品安全的管理,以优质安全农产品标志为质量溯源的重要载体。

2.2 完善优化食品监督管理机制,加强食品流通管理

深入实施以“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为核心内容的现代流通方式和经营方式,推行“市场准入”制度,突破流通环节的瓶颈,推进经销企业进货检查验收、索证索票、购销台账和质量承诺制度,实行不合格食品的退市、召回、销毁、公布制度;完善食品质量监测制度,通过加强流通环节的管理,使行业主管部门和生产单位及时掌握食品质量信息,即时调整生产;同时通过加强对流通环节的管理,也可最大程度地防止食品在流通领域中的二次污染。

2.3 完善优化信息服务体系,加强食品消费管理

对产品质量的知情权和对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的追究权是消费者最基本的权益,是进行消费管理的核心职责。一是加大对食品消费的监管力度,二是推进实施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完善和加强食品污染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监测体系建设,三是加大对食品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并及时向社会通报,四是开展食品危险性评估,科学食品安全预警和评估信息。

2.4 完善优化风险预警体系,加强应急反应机制建设

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等各个环节中实施风险监控,通过动态系统收集和分析食品安全信息,实现对食品安全问题的早发现、早预警、早控制和早处理的“四早”快速反应机制,并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食品安全风险快速预警与快速反应系统。

2.5 完善优化安全诚信体系,营造食品安全的诚信环境

发挥食品安全诚信体系对食品安全工作的规范、引导和督促功能。建立企业食品安全诚信档案,推行食品安全诚信分类监管。广泛收集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准入信息、食品安全监管信息、消费者申诉举报信息,做到掌握情况,监管有效,并充分发挥各类商会、协会的作用,促进食品行业的自律。创造食品安全诚信文化,增强全社会食品安全诚信意识。

3 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影响

建立健全合理的食品质量安全体系,具有很重要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3.1 保障人民身体健康,维护消费者利益,构建和谐社会

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受到来自工业、农业、城市生活污水等多重污染源的影响,生物性危害、化学毒物、药物残留及辐射,使消费者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遭受严重的威胁,并导致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生态失衡,资源衰退。因此,按照区域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区域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把它作为食品安全监控的标准,从生产、流通、销售等多个环节严抓食品质量安全,保障消费者权益,保护环境,构建和谐社会。

3.2 增加农民收入,指导区域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近年来,农产品供求的结构性失衡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一方面,农产品出售困难、价格低迷、农民增收困难;另一方面,消费者所青睐的优质、安全特色农产品价格昂贵,购买困难。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逐步成为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内容。通过监测分析区域生态条件和资源优势,对食品品种和品质的普查与筛选工作,引导地区调整生产结构,培育和发展品牌食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通过摸清食品质量安全的主要问题、检测食品产地环境、农产品信息,以指导组织农民开展标准化生产,逐步提高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增产增收。

3.3 指导区域食品行业全面参与国际贸易和竞争

篇7

关键词 绿色食品;发展现状;措施;存在问题;建议;安徽宿州;桥区

中图分类号 F3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1-0275-01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1]。1990年,农业部正式向全社会推出“绿色食品”,中国绿色食品事业全面启动。发展绿色食品是中国改革开放和新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障广大人民健康消费的有效途径,也是推动现代农业的战略选择[2]。

1 宿州市桥区绿色食品发展现状

桥区是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现有耕地面积14.37万hm2,人口187.9万人,同时是全国农业生产大区,全国粮食生产超级大县,设施蔬菜生产大区,该区农产品生产品种多、质量优,具有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客观优势。2009年农业部批准绿色食品原料小麦基地1.33万hm2,地点曹村4 666.67 hm2、夹沟5 333.33 hm2、符离3 333.33 hm2。由于诸多原因,2014年3月到期没有续展。2013年以前桥区共认证绿色食品6个,基地面积1.33万hm2。2013年至今全区获批绿色食品企业共3家6个品种,新申报绿色食品4家企业6个品种,发展形势持续稳步增长。

2 主要措施

2.1 政策支持

安徽省政府制定的《安徽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考核验收管理办法》及桥区政府出台的《宿州市桥区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两区”建设的奖励扶持办法(修订)》中明确了对获得“三品一标”认证企业的政策支持和具体奖补措施。文件强调“加强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强化农资生产经营和农村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监督,积极扶持特色产品、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对新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给予4万元的奖励。

2.2 紧抓生产管理体系建设

抓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绿色食品基地标准化水平。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在生产中积极推广配方施肥、病虫害统防统治;强化生产管理,建立健全生产管理体系,实施绿色食品质量追溯制度[3]。

桥区绿色食品标准化基地环境优美、无大污染工矿企业,产地符合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水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施肥严格遵照《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执行,争取中央及省扶持,进行农田标准建设及生态林网建设。

2.3 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程度

积极拓展服务领域,组织乡镇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接,并组织公司产品完成绿色食品认证。

2.4 严格管理

加大绿色食品管理方面法律法规的培训力度,增强企业的绿色食品质量安全意识;落实绿色食品技术培训;要求企业签订“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承诺书”,开展经常性市场打假工作,纠正不规范使用绿色标志的行为[4]。

3 存在的问题

一是缺乏对绿色食品具体标准的认知。二是绿色食品质量保证体系不够完善,产品质量良莠不齐,绿色食品生产程序及质量标准体系执行力度不够,内部检查员制度不够完善[5]。三是重申报材料,轻现场检查;重初次产品认证,轻现绿色食品年检和续展。四是绿色食品用标不规范,有超范围使用现象。按规定,“绿色食品”标志的有效期为3年,但有的商品“绿色食品”标志已经“超期服役”。

4 建议

4.1 加大绿色食品推广力度,提高认知

结合“农业技术提升培训”“农产品质量安全宣传周”等活动的实施,将绿色食品生产管理技术培训及绿色食品相关法律法规纳入培训内容,同时采取聘请专家授课、现场咨询、发放宣传单等各种有效的宣传推广形式,大力宣传绿色食品相关知识,努力加深全社会对绿色食品基本制度的认知。

4.2 健全绿色食品认证及质量保证体系

一是完善绿色食品各项制度尤其是检查员制度,打算申报绿色食品的企业应建立并完善内部检查员制度;二是在绿色食品认证后加强对企业生产过程的全程检查监督,并加大对产品质量的长期监管检查力度[6];三是严厉打击绿色食品标志使用不规范现象,同时对检验出的不合格产品加大相应处罚的力度。

4.3 创新机制,优化龙头企业申报程序

绿色食品认证工作要细化和完善现场检查程序和评估报告。明确现场检查时间,规定必须在作物生长期和产品加工期实施。重点加强龙头企业、系列产品、特色产品的认证服务工作,抽调检查员集中到申报企业开展现场检查,对检查结果集中汇总,并及时将检查情况反馈给申报企业。解决企业在认证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4.4 科学规划,加强基地建设

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要求,严格按照绿色食

品、无公害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建设粮油产品、瓜果、蔬菜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严格控制农药、激素等农用化学物质的施用,在种植、加工过程中,执行规定的绿色食品技术标准和操作规程,限制或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物及其他有毒有害生产资料[7]。

4.5 抓好农产品加工,确保品质

大力引进绿色食品加工工艺,制定绿色食品标准,规范绿色食品生产、加工、贮藏和运输,保障绿色食品的质量[8-9]。加快培育和建设绿色食品市场,培育品牌,加速绿色食品标志的申报。

4.6 明确目标,实施重点产品、重点企业认证

充分结合当地的资源优势,明确绿色食品的认证重点为桥区优势农产品及重点龙头企业:一是粮油产品;二是瓜菜类产品。

5 参考文献

[1] 励建荣.绿色食品概论[M].北京:中国农业与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1-12.

[2] 韩沛新.绿色食品工作指南[M].北京:中国农业与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67-68.

[3] 熊建,刘旭辉.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机遇与策略[J].粮油食品科技,2009(5):64-67.

[4] 韩沛新.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现状与发展重点分析[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2(4):5-9.

[5] 陈倩.我国绿色食品标准体系建设及发展探讨[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0(2):23-26.

[6] 怀锅.江苏绿色食品发展模式与发展动力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3):926-927.

[7] 杜长玉,高明旭,刘全贵.发展绿色食品的必然性和重要性[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7(2):1-3.

篇8

[关键词] 黑龙江省;食品工业;问题;发展对策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B

一、黑龙江省食品工业的现状

黑龙江省经过60多年的建设,食品工业已成为黑龙江省包括石油、装备、能源在内的四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增速首位,在黑龙江省工业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尤其是近年来,黑龙江省围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这一主线,整合绿色食品品牌资源,带动了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和龙头企业,企业规模逐步壮大,品牌战略稳步推进。

(一)食品加工体系初具规模。

2012年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实现总产值2958.11亿元,累计同比增长24.8%,超额完成主营业务收入2700亿元年度目标。其中,农副食品加工业和酒、饮料制造业增速较快,分别完成产值2109.09亿元和290.38亿元,增幅分别为30.2%和24.9%,食品制造业增速放缓,完成工业总产值456.17亿元,同比增长4.4%,烟草制品业增幅持平,完成产值102.48亿元,同比增长18.2%。

目前,全省规模以上加工企业达到863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407家,超十亿元企业28家,超百亿元企业2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520家,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65家,绿色食品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

(二)品牌产品数量有所提高

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产品加工企业的知名品牌数量有所增加,名牌产品规模不断扩大,全省绿色食品认证个数已达1250个,形成了以九三粮油、北大荒薯业、完达山乳业等企业为代表的4个中国驰名商标、22个中国名牌产品和138个黑龙江名牌产品。

(三)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日渐推进

在食品安全方面黑龙江省重点推进乳制品、肉类、酒类、调味品和饮料5个行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全省有9家乳制品企业包揽了国家首批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评价证书;多数企业建立了包含原辅料进货管理、生产过程及仓储管理、不合格品管理等9大类、21项诚信管理制度。

二、黑龙江省发展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一)原字号产品多,附加值低

农产品深加工产品在加工品中所占比重较小,粗加工的产品较多;原字号产品多,高新技术产品少;低档产品多,高档产品少;一般产品多,名牌产品少;产业链短,农副产品的转化增值能力较弱;内销产品多,创汇产品少。

(二)企业规模偏小,集群效应不强

由于食品加工企业门槛低,食品加工厂遍布省内大小村屯:省内许多乡镇甚至村屯都有自己的米面加工企业,有的企业充其量称为“小作坊”,加工能力弱,技术水平低,不仅互相竞争压价搅乱了市场,而且还造成了巨大的资源浪费,对全省食品工业的行业发展起到强力冲击作用。同时,食品产业相关企业总体布局相对分散,原料供应、初级加工、精深加工、销售服务、物流运输等关联性产业单元相对孤立,集聚性不强,联系不紧密,彼此带动能力差,难以充分发挥集群效应,阻碍了产业链条的快速延伸。

(三)科技应用落后,科研资金缺乏

通过对黑龙江省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食品加工企业进行调研发现,资金不足的问题普遍存在,尤其是项目建设资金缺乏,导致有些产品价值高、市场前景好、效益收入可观的项目无法实施,甚至有些已经过论证的项目无法开工,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生产、产品研发、市场开拓、规模扩大。大型企业国际领先食品加工设备应用程度仍相对较低,小型企业和小作坊的食品生产加工工艺相对落后,生产设备简陋,多事大中型国有企业淘汰、退役下来的,陈旧老化严重、工艺流程落后。研发力量普遍薄弱,大型企业研发投入相对不足,中小型企业基本无研发实力,高科技含量、技术附加值高的新产品、新品牌仍相对不多。高级人才缺乏,一方面,高级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力量比较薄弱,开发新产品能力比较差;另一方面,高级管理人才比较短缺,管理水平较低,经营管理比较粗放。

(四)行业活力不足,国企比例较大

在黑龙江省地方食品企业中,国有或国有控股的大中型企业在各自产品领域中占有全省的较大份额,且具有较强的资金、技术、设备与品牌优势。但这些企业的经营管理体制、机制不灵活,在食品工业这个竞争激烈的经济领域中并不具有真正优势和后续优势,加之非公企业普遍发展相对落后,造成行业整体活力不强。同时,黑龙江省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品牌杂、小、弱的情况不容乐观。

(五)加工企业原料短缺,剩余生产能力闲置

黑龙江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满足不了食品加工企业的需求。加工企业因原料短缺导致剩余生产能力闲置和浪费的现象在全省食品行业十分普遍。以大豆加工企业为例,今年黑龙江省东部佳木斯地区规模较大的民营油脂加工企业吉庆豆业集团开机加工仅一个月余,九三油脂集团宝泉岭油脂分公司一直处于停产状态。由于黑龙江省大豆播种面积持续减少,本土加工企业停业、停产、转产已经是必然趋势。其原因之一是目前各地大豆上市数量有限,一方面是由于市场需求萎靡,另一方面是由于本土大豆剩余无几,有价无市。原因之二是本土大豆播种面积逐年减少。据最新消息,从已完成的播种情况看,今年仅哈尔滨地区大豆播种面积就减少到230万亩,比上年减少近100万亩。

三、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对策

(一)加大研发力度,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要关注国内外食品加工最新趋势,促进各种高新技术在食品工业生产和产品研发中的应用。这些高新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保证食品营养、安全、卫生、方便、快捷、风味多样和降低生产成本,还具有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优点,与传统食品工业技术相比,具有巨大的优势。因此,应把食品研发相关高新技术列为全省科技创新的重点项目,整合专项资金,加大研发资金投入力度;做好项目论证,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并鼓励有条件的食品加工企业、食品设备制造企业自主攻关研发;对获得重大突破性成果的集体和个人予以奖励;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促进食品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面提升和优化食品工业。从根本上解决我省原字号产品多、附加值低的问题。

(二)推进循环经济,加速食品工业园区建设

建设软硬环境俱佳的高标准食品工业园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使资金、技术、人才优势集聚,吸引优秀中外企业落户园区,对杂、小、弱品牌进行整合,进而繁衍出更多实力强劲的企业,实现食品经济跨越式发展。此外,要加强政策引导和资金支持,因地制宜,科学选址,科学规划,加速建设国家级、省级大型食品工业园区和食品工业循环经济产业集中区,吸引更多的跨国公司和国内龙头企业投资兴业。

(三)推进企业改革,发挥龙头带动作用

食品工业企业在所有制上应打破国有国营模式,积极引进外资和民间资本,实行股份制改造;在管理体制上,实行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按市场原则配置生产要素,更好地与原料生产基地和地方企业融合;给予非公企业政策支持,拓宽融资渠道,加速资本扩张;改革家族式小型加工企业,建立符合市场规则的现代企业制度。加大力度建设一批龙头企业,实现规模经营,实现贸工农一体化经营模式,提高对全省食品企业的整合、辐射和带动能力。对年销售收入在亿元以上的重点龙头企业,通过合资合作、产权转让、收购兼并、租赁承包等方式,开展跨区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联合与合作,打造能带动行业跨越发展的企业集团。

(四)政府提供政策支持,提高农产品产能

黑龙江拥有世界上稀有的寒地黑土,土质肥沃、养分充足,与南方一年两到三茬的农作物相比,干物质和微量元素积累多,营养极其丰富,深受全国尤其是长江以南地区的消费者欢迎。因此,政府应该根据国家相关产业政策,针对黑龙江省资源优势的特点,研究、制定引导和鼓励政策,从税收、财政补贴、贷款等方面给予支持,进一步改善生产条件、提高装备水平、加大科技推广应用力度,大幅增加我省农产品产能,促使黑龙江省食品产业产值加速增长。

(五)实施品牌战略,加强食品安全体系建设

利用“哈洽会”等大型经贸展览会,经贸科技交流的合作平台,大力宣传和推介黑龙江省优秀食品企业和品牌产品,唱响黑龙江绿色有机无公害食品产业和品牌产品“绿色、安全、优质”主旋律,全面打造绿色食品产业大省的品牌形象。制定并实施黑龙江省食品工业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相关规则,研究制定诚信激励和惩戒措施,引导企业自觉主动开展诚信体系建设。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源头的治理和管控,规范建立和完善可追溯系统,力促食品工业再上新台阶。

[参 考 文 献]

[1]吕世翔,陈凯新,李家磊,卢淑雯.黑龙江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及建议[J].农业科技管理,2012(5)

[2]李翠霞,郑秋鹛.黑龙江省食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对策[J].学术交流,2004(10)

[3]刘洁.产业布局不合理黑龙江食品工业亟待治乱[N].中华工商时报,2010-12-30

篇9

为了进一步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根据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和市环境保护局《关于加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创建工作的意见》(宝市环发[]26号),县政府决定在全县范围内开展创建国家级优美乡镇和生态村活动,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生态创建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总体要求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通过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实现节能减排;实施生态保护、恢复和重建工程,改善生态环境状态,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弘扬生态文明,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构建富裕和谐新做出贡献。

目标任务: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传统生活方式的转变,推进生产、流通、消费等各个经济环节中的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工作,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增强全县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按照先行示范、逐步推进的总体设想,在“十一五”期间建成6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0个生态村,在“十二五”期间建成8个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和10个生态村。

总体要求: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推进生态经济体系建设;以加强资源永续利用为重点,推进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重点,推进以山川秀美为主的生态环境体系建设;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重点,推进人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生态体系建设;以环境管理能力和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推进高效、稳定、配套的能力保障体系建设;以培育生态文明,倡导绿色生产和绿色消费为重点,推进生态文化体系建设。

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生态创建活动

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建设是生态系列创建的细胞工程和基础工程,要重点解决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主要抓好六个方面:

一是紧密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组织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

二是以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为基础,大力推广科学施用农药、化肥技术;

三是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加大规模化养殖业污染治理力度;

四是推进农村改厨、改水、改厕、改圈工作;

五是加快推进农用废弃物等资源化利用,积极发展农村沼气;

六是积极开展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探索污水处置办法和有效途径,大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三、强化生态创建工作措施和保障机制

(一)精心组织,完善生态创建规划。坚持协调发展、因地制宜、量力而行、便于操作的原则,科学划分本乡镇优先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的区域,指导乡镇的产业发展和生产活动,充分发挥乡镇资源、环境、区位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创建规划要与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相衔接。生态县、环境优美乡镇建设规划和生态村建设实施方案要相互衔接,活动一并开展。规划任务和目标要做到工程化、项目化、时限化,便于实施、检查和考核。

(二)分类指导,规范管理生态创建工作。各乡镇应从本地实际出发,创造性的开展工作,高标准、高起点地做好生态创建,确保建设成效。根据国家考核标准,修订和完善生态示范县、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建设指标体系,完善相关规划编制指南等技术规范。加强分类指导,制定创建方案,调动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生态创建活动。

(三)加强领导,为创建工作提供保障。各乡镇要形成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机构,加大创建工作的组织协调力度。制订年度实施方案或行动计划,把规划中确定的任务进行分解,切实抓好落实。提高环境综合监管能力,建立完善的生态环境信息管理体系、及时有效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和科学的城乡环境管理决策体系。

篇10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针,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质量强区为中心,以我区“服装鞋革、金银珠宝、木材加工、海洋养殖、食品加工、化工、能源”等支柱产业为重点扶持、培育对象,围绕培育一批质量名牌企业和名牌产品,促进我区工业、农业、建设工程、环保、服务等主要行业的整体质量水平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积极主动地打造区区域形象,推动我区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二、主要目标

1、产品质量:

(1)主要工业产品和商品的质量监督抽查合格率达85%以上,重点行业90%以上的产品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出口产品出厂合格率达100%;

(2)全区杜绝无产品标准组织生产;

(3)进一步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加大对OHSAD18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企业的指导服务,帮助企业早日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4)强化食品安全工作,进一步落实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至少新增5家企业取得QS(食品质量安全)生产许可证,实现食品安全生产无事故;

(5)培育创建省级名牌产品5个以上,争创中国名牌产品3个以上,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2个;

(6)主要消费类产品的质量、安全和卫生指标95%以上达到国家或行业强制性标准。

2、工程质量:

(1)各类房屋建筑和附属配套设施的安装工程所有工业、交通、电讯等项目的新建和改造工程都应按国家和省有关工程规范、规程和标准执行,应符合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等特性的综合要求;

(2)新建工程竣工一次验收合格率达100%,受到监督覆盖率100%,优良率达25%以上;

(3)建筑工程质量事故率继续保持为“零”,基本消除一般质量通病;

(4)竣工交付使用的大中型工程建设项目机械综合试验和验收一次合格,确保连续生产或正常使用。

3、服务质量:

(1)交通运输、商业贸易、医疗卫生、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供电供水、旅馆餐饮等服务行业,都应在拓宽服务空间、提高业务技术和服务质量有所提升;

(2)进一步巩固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工作,严格评寻放心店;

(3)有选择性的在条件较好的超市、旅馆建立服务质量标准体系,以带动全区流通领域的服务质量上一个新台阶。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标准化体系建设,提升产业发展层次

1、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农业标准化工作。

一是加快农业标准制定步伐。按照我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框架要求,组织制定我区农业生产急需的农业标准、生产技术规程2项。(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责任单位:区农业局)

二是抓好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实施相关农业标准,对示范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实施全过程的标准化管理。工作重点是采取各种方式做好标准宣贯、组织指导农民按技术标准进行标准化生产。(牵头单位:区农业局;责任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

2、加强工业标准化体系建设和工业标准化工作。

一是印发采标目录,加强宣传,积极引导2家生产规模较大、标准化基础较好的企业采用国际标准。(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责任单位:区发改局)

二是督促和引导企业积极采用国家标准、行业标准,鼓励企业制定高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求的企业标准,提高企业标准化水平。对于家庭作坊式企业,采取标准引导的措施,把国家强制性标准送上门,使这些企业明确对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要求,按标准组织生产,确保产品质量。(牵头单位:质监局直属荔片区;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三是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工作的决定》,完成我区企业食品标准的清理审查工作,建立健全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档案,解决食品企业标准水平低,与国家、行业强制性标准不相符合等突出问题。(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责任单位:区经贸局)

3、开展旅游服务标准化、环保工作。

一是在旅游规划、旅游区景点管理、旅游酒店管理、旅游从业人员管理等方面严格实施国家、行业已颁布的旅游服务标准。组织制定区旅游服务地方标准,建立健全旅游服务标准体系。(责任单位:区旅游局)

三是加强工业污染控制和治理为重点,加大对城区生活污水、垃圾的综合治理,进一步加强对生活用水的水质监控。(责任单位:区国土环境资源局、区环保局)

(二)加强质量卫生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质量卫生安全

1、加强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体系建设。启动对全区农产品质量状况调查工作,分类建立质量档案,摸清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底数;加大对农业投入品的质量监管,保证农业投入品质量;指导、教育农民和农业生产企业按标准组织生产,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保证进入市场的农产品质量。(牵头单位:区农业局、区畜牧水产中心;责任单位:区经贸局、区卫生局、区国土环境资源局、区工商局、市质监局直属城涵片区)

2、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体系建设。严格实施食品生产、销售市场准入制度,严把食品卫生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审查关;强化发证后的日常监管,加大生产、流通领域的食品质量卫生监督抽查,坚决打击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不法行为;强化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企业的标准化、计量等技术基础,帮助、指导其改善生产条件,改进生产工艺、加强质量管理,加强自律,把好原料进厂质量关、生产过程质量关、出厂产品质量关、进货验货质量关、销售质量关,对没有内部质检能力的生产企业,督促其委托有资质的质检机构对产品进行检验。(牵头单位:区经贸局;责任单位:区卫生局、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区工商局)

3、加强工程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严格建筑工程审批程序,加强对建筑材料、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的监督管理;启动对施工企业工程质量状况调查工作,建立施工企业工程质量档案,指导、将不具备质量保证能力的建筑工程队清除出市场;完善施工图纸审查制度,确保施工图纸设计、勘察质量;完善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度,把好工程质量验收关。(责任单位:区建设局)

4、加强特种设备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在开展锅炉、压力容器、机电类特种设备、压力管道、气瓶普查整治摸底的基础上,加大工作力度,拾遗补漏,全面掌握特种设备的底数、分布及安全状况,进一步加快推进建立动态监管机制,实现动态监管全覆盖,提高安全监管的到位率,确保特种设备注册率达100%,定期检验率达98%以上,人员持证上岗率达100%。加大现场监察力度,加强对可能造成群死群伤的重大危险源实施重点监控,严厉查处各种违法行为,消除事故隐患,实现“零事故”运行目标。(责任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

(三)以实施名牌战略为抓手,增强全区经济核心竞争力

1、制定实施名牌战略计划,加大名牌培育力度

进一步加强对争创名牌工作的指导、协调和服务,积极选择符合或基本符合申报条件的企业作为争创名牌产品的重点培育对象,科学制订规划,实行激励政策,促进名牌战略的顺利推进。广大企业要进一步增强名牌意识,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走质量兴企、名牌兴企的路子,以质量育品牌,以品牌占市场,不断提高产品知名度,通过争创名牌来提高企业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各行业主管部门要根据所掌握的企业情况,精选一至二个生产经营条件过硬、质量意识较强、管理水平较高、市场前景较好的企业,将其作为培育国家原产地域保护(地理标志)产品,以及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优质工程的重点对象。(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区工商局;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2、强化认证意识,为实施名牌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积极引导企业开展质量体系认证,强化企业争创名牌的内部管理基础,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责任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工商局、区农业局)

3、加强名牌战略的宏观指导

各部门要充分运用市场机制,辅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切实做好本辖区内企业实施名牌战略工作,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突出地方产品特色。一是以重点企业、名优特新产品为重点,扶持一批具有较高质量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的企业加快发展。通过提升产品质量和挖掘品牌优势,努力打造“服装鞋革、金银珠宝、木材加工、海洋养殖、食品加工、化工、能源”等支柱产业成为具有一定影响的区域品牌。二是进一步完善质量扶优扶强的奖励政策。落实对获省级以上名牌、著名商标的企业给予政府质量奖励,加快我区品牌经济的转化。(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区工商局;责任单位:各行业主管部门)

4、加大对重点品牌的微观服务

积极引导本地具有一定质量基础的企业,增强品牌辐射能力,扩大品牌效应,提高名牌产品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全区重点打造和服务好“众和”印染、“保兰德”皮具、“南日鲍”鲍鱼、“艾力艾”鞋服、“港”饲料等本地特色品牌,带动同行业产品质量的提升。(牵头单位:区投资服务中心,责任单位:各相关职能部门)

(四)加强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强化质量技术支撑

1、加强食品质量卫生安全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区农业局、区卫生局、区工商局、区药监局、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

2、加强工程质量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区建设局)

3、加强计量检测体系建设。(责任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

(五)加大质量监管力度,提供优质行政服务

1、监管与服务并重,建立重点企业质量共建责任制

选择省众和股份有限公司、保兰德箱包皮具有限公司等一批产品质量稳定的企业,开展产品质量共建工作,与企业签订质量共建协议,明确部门监管与服务的形式和内容、企业应履行的义务和责任。(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责任单位:各相关企业主管部门)

2、监管与指导并重,规范小型企业质量行为

对生产经营条件差、质量工作基础弱的小型企业,统一确定其从事生产经营的基本规范,通过日常监控,严格把握其生产经营活动内容和范围,确保其生产经营活动不出现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方面的事故。(牵头单位:市质监局直属荔片区;责任单位:各相关企业主管部门)

3、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的不法行为,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一是切实落实打假责任制,由区政府(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对打假工作负总责,协调各相关部门在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起执法信息采集系统,初步建立起部门之间联合行动、信息互动的打假工作机制。(牵头单位:区经贸局;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

二是各部门根据职能分工,强化打假工作力度,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完善打假工作制度,加强打假信息综合分析,发现和掌握苗头性、区域性问题,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建立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妥善处置质量安全事故、假冒伪劣严重案件和区域性问题,集中突破一批涉及面广、数额较大、危害严重、影响恶劣的大案要案;完善举报制度,落实举报有功奖励。(牵头单位:区经贸局;责任单位:各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