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线上教学质量评估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线上教学质量评估方案

篇1

随着疫情的持续转好,历时三个多月的线上教学终于要结束了,开学的日子来临了。一旦开学,好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必定扑面而来。那么,如何做好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有效衔接?首先,我分析了学生的线上学习情况:

根据学生线上参与教学和完成课后作业等情况来看,五年级有一半学生自制力较差,无论是听课还是作业都不够认真,甚至出现应付的情况,由于线上教学老师不在身边,爸爸妈妈不会辅导,不能及时监督孩子完成作业,拉大了学生之间的差异。

因此为了做好开学后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衔接,进一步巩固线上教学成果,确保实现本学期的教学目标,我制定了如下方案

一、 上好开学第一课

学生返校之后,结合《开学第一课》的视频,先要进行一些常规的训练,习惯的培养,上好生命教育第一课。要让学生对疫情发生、发展有一个整体认知。给学生普及自我防护的知识,学习在校内如何正确戴口罩及正确洗手,教育学生保持良好心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样,也给了学生们一个开始线下教学的适应的过程。

二、摸底评估,掌握学情

1、谈话小调查,初步了解学生线上学习的学习状态,评估学习质量。

2、以单元为板块,以摸底测试的方式了解线上学习情况。分析学生的知识缺失,摸准学生复学后的知识水平和现有的学习起点。

三、趣味复习,查漏补缺

将复习的重点放在词语、背诵、课内阅读三个板块

1、在新课之前的4-10钟安排一定时间进行已学知识点的复习梳理,可采用课文背诵接龙、听写小达人、默写小能手等趣味方式,穿插在每堂课的课前,力求有趣。而且在新课教学中,要适当关联,对旧知进行巩固。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安排一定的课时去消化,尽量做到省时高效。

2、检查课文笔记以及学生作业、缺课漏课现象,及时补救。

3、抓住重难点复习课文,提高教学质量,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课后习题和知识的薄弱点是关键,评判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情况。

4、将疫情期间所写的优秀作文进行评选,激励学生。

四、关注差异,有的放矢

1、对于特别弱的学生,如果是课文内容不理解,建议他复听微课,巩固学习;

2、如果是基础不扎实,学习能力较弱的同学,我会在课堂上多给他们一些口头练习,比如可以让他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朗读作文,比比谁读得更流利,更有感情。

3、也可以让孩子们互帮互助,组成学习小组,帮助找出自己学习的薄弱或疏漏环节。

篇2

关键词 MOOC SPOC 翻转课堂 混合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41

Abstract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teaching reform of "student centered", "hybrid teaching mode of flipped classroom based on SPOC" is put forward, which combines MOOC and traditional classroom teaching, for students in small classes carrying out the hybrid teaching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and offline. The implementation of flipped classroom teaching mode fully arouses the students' learning enthusiasm and improves the teaching quality effectively, and provides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and guiding significance for the teaching reform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MOOC; SPOC; flipped classroom; hybrid teaching

1 从MOOC到SPOC

“互联网”与“传统集市”相结合,于是“淘宝”出现了;“互联网”与“传统银行”相结合,于是“支付宝”出现了;“互联网”与“传统交通”相结合,于是“滴滴出行”出现了……可见,“互联网+”可以这样理解:用互联网思维、技术对传统行业进行改造,最终改造的结果是新行业形态的出现。①MOOC、SPOC就是“互联网+教育”的结果。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又称“慕课”,是一种大规模的、开放的在线课程,它与传统课程的不同在于它的大规模、在线和开放。②虽然MOOC 的优点是易于使用、人群覆盖广以及拥有丰富的学习资源,但是也逐渐显现出辍学率高、教学效果不理想以及互动性弱的缺点。

当前一种成功创新的在线教育形式是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SPOC创造了一种混合教学环境。③在混合式教学中,学生不仅学习网上的教学资源,而且还可以与教师在线下进行交流和互动,它较好地融合了MOOC教学的优点,同时又弥补了传统大学课堂教学的不足。表1给出了SPOC与MOOC的特点对比。④

因此,总结SPOC的内涵为:充分利用MOOC等在线课程平台的资源、技术以及教学手段,对高校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无缝融合的小型在线课程。

2 基于SPOC的翻D课堂教学流程

2.1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模式采取一种与传统方式相反的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教室里上课、听讲座,在课外做作业”,翻转课堂的教学方式是“在课外在线上课、听讲座、做作业,在教室里总结、分析、研讨”。⑤在翻转课堂模式中,在课堂外学生接受新知识,而在课堂上主要是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即把知识传授的过程放在课堂外,而知识内化的过程放在教室内。

2.2 SPOC课程教学流程

(1)SPOC课程一般会有预定的开课时间和结束时间,因此在参加课程前,学习者需要对课程介绍与课程安排提前了解,并在规定的时间内注册。

(2)SPOC课程提供了多种教学资源,包括教学视频、PPT课件、课程简介、授课大纲、阅读材料、课间提问、讨论区、课后作业、单元测验、期末考试等。

(3)建设SPOC平台,自建或合作引进MOOC课程,可以将原有高度有序的PPT课件围绕知识点细化、碎片化,按照知识点建立索引,并建立微视频文件,这些微视频一般比较短小,而且在视频中安排及时的问题与测试,可以保持学习者注意力的有效集中和对学习内容的理解。⑥

(4)课程需要完成课后作业和单元测验,课后作业和单元测验一般有截止日期。教师给出课后作业的评分标准,然后由同学互评,单元测验成绩可通过在线自动评分方式获得。

(5)SPOC平台开设有讨论区,学习者可以进行在线学习交流活动。线下授课在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下,针对学习中遇到的难点、重点展开讨论,同时现场进行习题练习和实验。

(6)课程考试在线下进行,完成课程并考试合格后,学生可以获取学分。

(7)学习者可以对课程添加个人评价,包括课程质量、课程难度、课程特色等方面,分享自己对学习的感受,供其他学习者参考借鉴。

SPOC课程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

3 开展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混合式教学的思路

3.1 选择合适的课程作为SPOC教学改革试点

SPOC课程属于探索性的教学研究。在探索的初始阶段,先选择少部分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试点,被选定的课程要合理地划分线上和线下的教学内容,即哪些内容是适合网上自学的,哪些内容是适合在课堂上学习进行翻转课堂的,使二者紧密地衔接起来,实现线上教学到线下教学的自然过渡。

3.2 根据SPOC课程的特点调整教学大纲

SPOC课程是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自主学习在前,教师答疑解惑、组织讨论、开展团队学习等教学活动在后,这就决定了SPOC课程的教学大纲与传统的教学大纲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目的与要求、授课内容、课堂学时分配等方面都需要进行调整更新。

3.3 根据SPOC课程的特点设计教学方案

在传统课堂的教学方案上要重新进行设计,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应该统一设计。线上及线下教学内容的安排、线上及线下教学过程的组织、线上及线下教学质量的控制、线上线下教学过程的衔接等方面,在新的教学方案中都应该有所体现。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引导学生由简单的“理解+记忆”,进入到深层次学习,达到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3.4 根据SPOC课程的特点调整课程考核方式

SPOC课程的考核方式与传统的考核方式有所不同,它的考核评价体系应该被设计成多元的,一方面要考查线上自主学习的表现,其中包括单元测验、课后作业、以及讨论区与同学互评的参与情况;另一方面也要记录线下课堂参与程度和学习效果。因此,综合学生线上和线下表现的评价才是全面而客观的。⑦

3.5 开发SPOC课程资源,搭建SPOC课程平台

SPOC课程的开设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在现有在线平台的MOOC课程下开设,相对来说较易实现;还有一种方法是自行搭建SPOC课程平台。这里简要介绍第二种开设方法。

根据新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方案,建立多个教学单元,每个教学单元依据SPOC教学的特点,重新划分知识点并设计编排,然后按知识点制作课程教学视频。结合课程特点和教学需求,还要制作丰富的其他数字化资源,如PPT课件、阅读材料、试题库、讨论区等。利用学校的网络空间和网站平台来搭建SPOC课程平台,将制作的课程资源上传,并建立有效的课程准入制度,以满足SPOC课程的小规模和限制性的特点。

3.6 评估SPOC课程教学效果并完善教改方案

通过一轮SPOC课程的教学,学校对SPOC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估,总结SPOC课程的教学经验,并对不足的地方加以调整,进一步完善教学改革方案,然后逐步在全校范围推广SPOC课程,扩大教学改革的受众面。

4 结语

将MOOC之类的在线学习资源用于大学的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核心途径之一便是混合教学。许多教育研究表明,混合教学是未来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在内的各种教育门类中最为重要的趋势。MOOC要进入大学,必然要借助混合教学模式。大学可以在全校或者各个学院(系),有选择地开展“基于SPOC的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改革试点,让已经做好充分准备的教师,在自己的课堂中尝试开展混合学习试点工作;让大学自己的教师在教授课程的同时,选择其他大学在线开设的同名MOOC,将面对面的教学模式与在线的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注释

① 杨天明,杨天舒.基于“互联网+”理念的跨校修读学分课程的调整与完善[J].现代教育管理,2015(11):55-58.

② 邓霄云.从MOOC到SPOC的教学改革思考[J].高等教育,2015(7):132-133.

③ 左娜,王祖源,吴天刚.SPOC――对MOOC 模式的创新与反思[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2):6-9.

④ 费少梅,王进,陆国栋.信息技术支持的SCH-SPOC在线教育新模式探索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5(4):57-60.

⑤ 杨丽,张立国.SPOC在传统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模式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6(5):56-62.

篇3

目前,很多学校在邀请行业、企业参与教学质量评估方面做了不少有效的探索,为职业学校的教研教改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普遍存在的三个问题影响了该项工作的有效性。问题一:行业、企业参与评价的指标大而全,如学校的机制建设、学校的管理制度、学校的办学条件、学校的师资力量、学生管理等等,几乎涵盖了对职业学校评估的全部指标。这样的评价表面上看起来是全面的,但有两弊端:一是行业、企业很难全面深入地了解一所职业学校,其不具备全面评价职业学校的条件;二是行业、企业缺乏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其不具备系统评价职业学校的能力,所以在实施起来困难重重。问题二:行业、企业的评价只限于中职毕业生在企业工作的表现,这种评价直观而易于操作。毕业生的企业现实表现是评价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指标,但由于中职毕业生到企业初期,绝大部分是在简单而重复操作的生产一线上,企业对学生的评价局限在纪律观念、吃苦耐劳精神方面,对学生的技能、综合素质方面的评价需要经过较长时间的考察才能得出。这样会影响评价的时效性,不利于评价结果对教学改革的指导。问题三:邀请的参评人员单一,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过程中接触较多的一般是人力资源部的工作人员,所以这部分人常常被邀请参与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评价。但人力资源部只是学校与企业的联系纽带,学生进入企业工作后与人力资源部的人员接触并不多,他们很难全面地通过评价学生去评价一所职业学校的教学质量。

二、行业、企业可以参与评价的主要指标

邀请行业、企业参与中职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首先要明确他们可以参与评价的主要指标有哪些?那就是与企业相关的指标,如培养目标、培养模式、教学内容、技能水平、毕业生现实表现等。

1.培养目标

职业学校的办学目标就是培养企业需要的员工,所以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应该与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一致,来自企业的人员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对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进行评价,而且这项评价对职业学校的办学方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中职学校将一个初中毕业生培养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的方法和途径,它应该和企业一名普通员工成长为技术型员工的过程相似。所以来自企业的人员有能力评价职业学校的培养模式是否能培养出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

3.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指学生在校学习的内容,它应该与企业的岗位能力相融合,自来企业人员比教学教师更清楚学校所设课程和课程标准是否与岗位能力和行业标准是否一致。

4.教学条件

要培养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必须具备能跟上行业发展的教学条件,如配套的实训室、实验室等,这些设施设备是否与企业要求一致,来自企业的人员最有发言权。

5.技能水平

学生的职业学校培养的技能水平是否与企业所需一致,是否达到企业岗位要求,只有行业或企业做出的评价才是权威的,才能反映职业学校的教学水平,评价结果才能对职业学校的教学内容具有指导意义。

6.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是指学生毕业后在工作岗位上表现出来的综合品质,包含职业道德、工作作风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这个指标企业比学校能更方便、真实地做出评价,是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重要指标之一。

三、行业、企业参与评价的机制探索

篇4

关键词:大类培养;专业深入;人才培养;化学化工专业

1研究背景

党的报告指出,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本科教育是大学最重要的基础工作,有效地优化和提升本科教育水平,是高等学校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大类培养逐渐成为高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截至2020年,80%以上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实行了大类培养模式。大类培养已然成为中国高校本科生教育的主流方式,大类培养能规避学院和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壁垒,在课程开发、教学实施、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以及第二课堂协同育人等一系列育人环节统一规划,使高校育人工作步入快车道[1-2]。

2大类培养过程中化学化工专业学生深入发展存在的困境和现实问题

太原理工大学化工大类包括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精细化工三个专业。但是“在实践中的未完成性、在思想认识和理论研究中的待完善性”[3],导致大类培养在实施中出现不同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2.1学生基础薄弱,导致后续发展能力不足

初入大学,一年级新生需要迅速转变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以适应大学的学习模式。但是由于缺乏相应的约束与引导,部分学生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形成科学合理有效的学习方法。针对大学授课方式经过微信问卷调研发现:有14.06%的学生不适应大学授课方式,有64.51%的学生比较适应大学授课方式,只有21.43%的学生能适应大学的授课方式,致使大部分学生在大学一年级期间没有打下坚实的基础,影响其后续发展能力。

2.2课程设置及内容不合理,影响学生全面发展

化工专业课程偏多偏难,任务繁重,学生只局限于本专业课程学习,忽视了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等通识课程的了解,学生的视野受到限制。通识课程要求学生在专业课程之外,知识视野更加开阔,从而真正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例如在智慧树平台上选课比例较高的“写作与沟通”“音乐鉴赏”的课程。

2.3师生考核评价体系陈旧、单一,不能完全激发教师教学热情与学生学习潜力

在教学一线的工作中,教师沿用传统教学模式,通过PPT或者板书进行填鸭式教学,学生厌学问题普遍存在,教学质量不高。学生课程考核的主要形式仍然以期末笔试为主来评估学生学习成效,考核内容拘泥于书本和讲义,忽视其他智力因素,如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大部分学生平时不认真学习,临近期末靠突击复习依然可以取得较好的成绩。推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评价办法对调动教师教学积极性势在必行。

2.4化工专业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制度和科研立项制度不完善

在很多高等工科院校,学生的专业实训意识弱化趋势比较严重,导致工科毕业生很难快速胜任企业的工作,专业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脱节,动手能力差,影响学生就业率。究其原因是学校研究训练计划制度和科研立项制度不完善,使部分研究训练流于形式,达不到实质效果。

3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与探索

3.1整合人才培养方案,增加学生专业选择机会,确保专业可持续发展

为实现固本强基,夯实学生成长基础,太原理工大学成立求实学院将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精细化工三个相近专业划分为化工大类。在“专业招生、大类培养”模式下,一年级学生在第一学期末设置20%的学生跨大类重新选择专业,第二学期末设置30%的学生在大类内部选择专业。转专业政策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塑造自主测评的意识,在测评过程中注意培养学生自主观察、自主思维、自主创造的精神和能力。针对化工大类人才培养注重强化基础知识学习,狠抓学风、教风建设,充分调动教、管、学积极性,形成人才培养合力,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3.2改革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比例以及教育模式

专业培养与大类培养的区别在于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并非综合能力及素质的培养,在多数高校中,普遍存在着重专业教育而轻基础教育的问题。大类培养的目的在于夯实基础教育,拓宽专业口径,提高学生适应专业的能力,因此须全局考虑在通识教育阶段的课程学时及学分设置。从课程体系看,一年级期间主要修读基础核心课程。化工大类设置相同的或可互认的课程,形成面向化工大类的、与相应专业培养方案有效衔接的课程体系。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新培养方案的制定与修改,太原理工大学通识课的课程总数呈现逐年增加趋势。在2020级新生中增加了“工程伦理”“写作与沟通”和“心理健康与安全教育”三门通识必修课程,同时增加了中华传统、世界文明、当代社会、文艺审美等通识选修类课程,将2019版培养方案中的“大类导论”课程顺延。通过修改培养方案能够让学生跨学科学习,在文学艺术、写作沟通、自然科学、信息技术、社会科学等方面得到综合培养。通过以上措施,既能夯实学生通识基础,又能增加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3.3设置专业节,增强学生专业荣誉感

为全方位、多角度地向本科生展示学校学科专业建设成果、学术前沿成就、专业发展目标,引导学生了解不同专业承担的国家使命和社会责任,开拓学生专业选择的视野,提升学生专业决策的格局,学校举办了本科学生专业节。专业节设置了“专业博览会”“专业宣讲会”“实验室开放日”和“线上逛专业”等板块。“专业博览会”上,专业学院通过现场介绍、师生互动、实物展示、卡通招揽等方式全方位向同学们展示其学科建设、专业优势、特色和最新学术研究成果,使学生们广泛了解各专业建设成果和发展动态,提高对专业的认知和热爱,激发学生的专业兴趣和学习热情。“专业宣讲会”可以让大家更深入地了解各学院的历史、发展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及各专业前景、课程与发展规划,还能聆听优秀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经历。在“实验室开放日”,可以到感兴趣的教学和科研实验平台参观,参加实验室组织的沙龙活动、实验互动、仪器设备体验等。“线上逛专业”采取线上媒体平台视频播放的形式,由各专业学院录制3min宣传视频,进行专业介绍,带领大家了解专业历史、建设成就、人才培养目标、研究项目、课程特色等。

3.4革新教学评价,激发教师和学生内生动力

教学评价具有诊断、调控、激励、发展与导向等重要功能,关涉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与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指挥棒,直接影响着教育质量[4]。大类培养模式下,实行统一的教学计划,为保证教学效果,实行小班教学,同时为调动教师积极性,引导教师潜心进行教学研究,创新教学方法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求实学院革新了教师和学生的评价方案,对于承担大学一年级的核心基础课程教师实行全新的量化评价体系,将督导评价、学生评价、业绩评价纳入评价体系,三类评价各占一定比例,以数字化结果表征教师的授课质量。注重学生的过程性考核,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通过过程考核及时跟踪学生平时学习效果,及时发现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督促教师根据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引导学生学会自我评估,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切实提高学习效率。

3.5完善以及配套的专业实训相关制度

发挥区域经济优势,签约合作企业,并对创新设计实验室进行重点投入建设,为学生在校内外创建创新实践基地。建立和完善化工专业学生研究训练计划制度和科研立项制度。充分利用学校丰富的化工类仪器设备和师资力量,实施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等。改革和完善实验课程成绩的科学评价体系以及实验室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体制。规范科技论文竞赛、实验技能竞赛、创新实验设计竞赛、光电子设计竞赛、实验模型制作等竞赛的制度,并定期进行各种比赛,创建良好的创新环境和创新氛围,引导和激励学生进行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4结论

化学工程专业作为太原理工大学的“双一流”学科,要求教师们发挥一流师资队伍的支撑引领作用,着力培养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并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的优秀人才。通过实施大类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人才;重新架构有利于夯实基础与专业深入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课程比例及教育模式;实行以教学效果为中心的量化评价体系以及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让教师回归教学、学生回归学习;建设专业实训基地和平台,制定相应的专业实训制度,确保学生专业训练的配套措施,促进其专业素养、专业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牟蕾,杨益新,闫春更,等.高校大类培养改革实践:内容、实施与评价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2019(11):70-74.

[2]孙向晨,刘丽华.如何让通识教育真正扎根中国大学——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挑战与应对[J].中国大学教学,2019(Suppl1):41-46.

[3]黄晓波.高校“大类招生培养”改革反思[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43-48.

篇5

关键词:教学;管理;研究

一、加强对教学思想的管理,提高对教学工作的认识

中小学教学管理首先要把着眼点放在对教学思想的管理上,确保管理者和教育者具有科学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在教学思想的管理中,首先,是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转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树立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思想;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具有坚定的教育信念。应该认识到学生智力结构的多元性,发现学生的特长;应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潜能和学好的愿望;不要把提高教学质量的希望仅仅寄托在生源的改善上,要知道事物发展远离极限时,只在稍加努力,就能取得较大的发展;应相信学生的发展性和可塑性,也要相信自己能够教育好大多数孩子甚至所有的孩子;第三,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明确学习的结果是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发生了合乎要求的变化,没有变化,学习就没有发生。因此,应该根据教学的目标层次和学习的水平层次,为学生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布置精当的练习和作业,为学生创造适合他们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的学习条件,避免把学习变成低级的、重复的、手工劳动的“题海战术”。为了实现对教学思想的管理,校级领导、学校中层、教研组长以及任课教师每学期必须有明确的听课任务,查阅教师的备课笔记,测试试卷以及作业批改情况,了解教师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带着问题与教师一起学习,共同研究,转变思想,更新观念。

二、突出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抓好备课和作业布置与批改两个重点环节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备课方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智慧,可以采取“微格演课”或“说课”的方法来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备课组集体研讨好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之后,可以将一节课从引入、呈现、操练到巩固练习、布置作业等每一个环节分头准备,备课组逐一讨论各自分头准备好的内容,进行适当的修改和补充,选择最佳方案,最后形成完整的教案。备课的环节准备充分,一般就能够上好课。作业是教学活动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作业的性质是影响学生作业有效性的首要条件,直接关系到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以及作业完成的数量和质量,制约作业的有效性和成功率。对学生来说,作业的目的是巩固和提高学习成效,激发兴趣,为下一步学习打好基础;对教师来说,作业可以提供教学反馈,修正教学计划,挑战教学方法,合理分解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因此,必须优化作业设计,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作业布置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难度应控制在适当水平上,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取得较高的成功率;(2)内容和形式应体现趣味性。内容应便于学生理解;方式可以有言语的、图片的、实物的、操作的、体验的、思考的、口头的、书面的等形式;(3)应选择新颖而又符合学生能力水平和经验背景的作业,使学生因觉得作业有价值、有意义,学生因而积极努力、坚持不懈地去完成,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4)相关性是指作业任务目标与所期望的教学目标的密切程度。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充分考虑作业任务与教学目标的内在联系,所布置的作业不能偏离教学目标,而应该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操作化。即:能够为特定的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提供适当的运用和练习机会,以有利于学生完成作业,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5)应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应有纠错的要求。教师的批评和批改符号应规范,注意批改行为本身对学生的示范性和教育性。

三、健全教学管理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保持教学工作的常态化

要进一步加强规章制度的建设。应结合当今的教学改革形势和教育教学实际,在教学管理中将区、县教研室、学校校长、副校长、教研组、备课组、年级组、各学科的教学常规等等加以明确,建章立制,出一本教学管理手册,以规范教学行为。

四、抓教学管理的目的性,保证教学工作的正确方向

首先,要发挥目标的导向作用。应该根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和学校的性质、任务、师资、设施、设备、学生来源等实际条件,提出一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管理总目标。在总管理目标的指引下,确定学校与教学有关的各部门、各层次以及各类人员在各个不同时期的执行目标;在总的教学目标的指引下,明确各学科、各年级、各单元、各章节乃至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形成教学管理的目标体系。如:从学校、自身的特点和各班级、各任课老师以及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确定各个年级段有关巩固率、合格率、推进率、转差率、达标率、优生率等方面提高质量的具体指标。第二,要发挥目标的标杆作用。拟订相应的工作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给定时间,安排程序,采取有效的措施,调控工作过程,使各层次、各学科的人员都能积极主动地为达成个人目标、部门目标和学校教学管理的总体目标而自觉努力工作,从而在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等方面为教学目标的达成提供保障。第三,要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学校的管理不要仅仅设置远景目标,还要提出中期和近期目标,也就是说,要注意目标的阶段性和层次性。当一个具体目标实现后,要及时引导教师去实现另一个新目标,使之继续保持积极向上的自信心和进取心。(管理如此,学科教学,德育等方面的工作也如此。如给学生的课堂提问、课后作业、考试检测等)总之,教学管理的目标一定要明确具体,防止笼统抽象,大而无当,既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这样才能发挥目标的激励作用。

五、抓教学管理的全局性,保证教学工作的整体优化

学校管理首先要着眼于整体,从全局出发思考管理、实施管理。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抓了芝麻丢了西瓜。抓好管理的全局性,一是要端正教育思想,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二是坚持要面向全体,好、中、差学生一起抓;三是要关注全过程,备课、上课、作业、辅导、考试、评价全程监控;四是要统揽全校,人、财、物、事、时间、空间、信息一起管。使影响教学质量的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为提高教学质量发挥作用。

六、抓好教学管理的层次性,保证教学工作的协调配合

学校教学管理的层次性,就是学校内部上下级各自的职责和相互关系。协调好这些关系是保证教学工作有效运转的保证,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明确规定不同层次的职责范围,领导层负责预测、决策、确定目标和任务、制定计划、资源分配等;执行层、即教务处,负责制定具体的工作方案,进行经常性的检查、指导,保证领导层的决策和计划的顺利实施和实现;操作层,即教师,其职责是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所担负的工作。对以上这些层次,学校要有制度规定,使各层次的人员各谋其政、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保证学校管理层次清、人员精、内耗少、指挥灵。2.按照层次开展管理活动,做到各层次人员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不去干扰其他层次的工作。上一个层次只管下一个层次,下一个层次只对上一个层次负责。

七、抓一线教师的教研意识,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南京市有许多名、特、优教师,他们在教学一线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要通过各种活动,增大他们思想的辐射强度,放大他们的影响,提高一线老师的教科研水平,促进他们观点的转变,尽快适应教学工作和教育改革形势的需要,从而大幅度地提高教学质量。教学质量提高的主渠道是课堂。应加强对中学生心理规律和认知规律的研究。

篇6

关键词: 研究生培养 全过程管理 质量保障体系

研究生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及创新型人才的主要资源,其培养质量是国家高等教育发达程度、科研能力水平及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培养类型日益丰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各高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重中之重。截至2016年3月,河海大学全日制在校研究生10268人,其中全日制硕士研究生7811人,博士研究生2457人;非全日制在校硕士研究生4042人。本文针对河海大学研究生全过程培养管理实践,通过搭建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从运行、监督、反馈等方面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

一、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的总体框架

按照系统论和协同论的观点,结合相关文献,本文认为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是指为保障并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在不同主体(包括学校、相关学院、相关管理部门、导师、任课老师等)作用于核心对象(研究生)的过程中,多元主体之间、主体与对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及相互协调运转而形成的管理方式。根据系统内部主体的相互关系,将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构架分为运行机制、监督机制、反馈机制三个子机制和运行机制,从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及相关教育创新计划等方面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有效管理,监督机制是指依据研究生培养的相关制度,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督导专家等相关主体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监督与指导,反馈机制是针对研究生在校培养及职业发展等具体情况,对不同主体进行信息跟踪并收集反馈意见。根据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的实际情况,建立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组成结构见下图。

图 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组成结构

二、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运行实践

1.执行研究生培养方案,加强全过程管理。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进一步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发文《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1号),河海大学紧跟国家研究生教育趋势和要求夯实学生知识体系,围绕“水利特色,世界一流”的目标,完善研究生人才培养体系;坚持以研究生成长成才为中心和内涵式发展为引领,体现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研究生培养的区别,强化全过程培养链管理,实现精细化和规范化管理:制订并实施了新一轮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博士、学术型硕士、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非全日制硕士专业学位),建设以提高职业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以提高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规范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明确提出课程学习、文献阅读、开题、预答辩、答辩、毕业等每个环节的时间节点和具体要求,具体执行环节和内容如下表:

表 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的执行环节

其中,全日制专业学位培养方案的非学位课程细化为公共课程及人文素养、工程素养、职业素养课程几个模块;实践环节从原培养方案的6学分增加到10学分,并且明确顶岗实践的具体要求包括工程认知、实践专题研究、工程案例比较、职业素质和发展潜力、实践交流能力。

2.深化课程建设内涵,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优化课程设置,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注重学术学位课程的前沿性,强化科学方法训练和学术素养培养,改革研究生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推进与国际高水平学者共建的研究生课程,打造研究生精品课程和教材,按照大讲堂的思路开设博导讲座,将综合素质课作为硕士研究生的非学位必修课程列入培养方案,融合本校研究生和留学研究生课堂教学等教学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注重提升实践和创新能力,改革专业学位教学内容和方式,加强案例教学,将职业资格考试相关科目融入新的培养方案选修课程。

3.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建设国家研究生创新中心。河海大学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的大力支持下,以创新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机制为先导,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水问题及西部水电开发中重大工程建设,先后建设“长江黄河研究生培养基地”(2003年)、“西部水电开发研究生培养基地”(2004年)和“际水利土木环境研究生培养基地”(2006年),大力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水利水电建设高层次创新人才。

举办研究生暑期学校。河海大学聘请海内外学术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的知名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教师,开设了不同学科的前沿课程,成功举办了“2004年全国水利、环境学科博士生学术论坛”、“2009年‘环境变化与水文过程’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2012年‘港口、航道、海岸与海洋工程科学前沿和技术创新’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2013年‘岩土工程与结构安全’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2014年‘水利水电工程科学前沿与技术创新’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2015年‘水文学及水资源科学前沿’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及“2015年长三角‘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研究生论坛”,充分发挥了研究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优化了研究生知识结构,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三、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监督机制

1.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

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动态监控培养过程,实现高层次人才培养目标,河海大学按照42个一级学科和12个专业学位类别,分别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成立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负责制定培养标准和方案、建设课程体系、开展质量评价等,改革评价监督机制,加强培养过程的质量管理。

2.实行研究生培养督导制度。

加强对培养质量的监督与指导,完善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机制,聘请20位治学严谨、经验丰富、有较强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的专家为学校研究生培养督导专家,成立研究生教育教学督导专家工作小组。印制督导工作手册,明确督导主要工作内容:抽查研究生个人学习计划、学位论文计划与选题、文献阅读报告,巡视与监督学位论文开题、中期考核、预答辩、评阅和答辩等各个环节,检查与评价教学质量及相关软硬件配套。定期召开督导专家会议,反馈研究生培养的整体情况与建议,举办研究生座谈会,调查了解研究生的知识体系与培养目标的适应情况。

3.加大学位论文质量监控力度。

强化学位论文抽检和盲评,实行国家、江苏省和学校三级学位论文抽检制度,制定《河海大学关于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评议结果处理办法》、《河海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抽检管理办法》。目前,河海大学博士研究生在申请答辩之前,由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平台组织专家对其学位论文进行网上评审,实行全覆盖双盲评抽检评议;硕士研究生在申请答辩之前,学位论文交由研究生院质量与监控办公室实施抽检,并送至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平台评议,同时学院采用抽检和全盲评方式对其进行评议,评审专家按照不同学位类型的要求对论文提出评议意见,严把出口标准,加强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监控。

4.健全论文答辩和学位授予机制。

完善学位论文预答辩、答辩和答辩后修改等制度,严格答辩委员会和各级学位评定委员会等在各个环节的职责。开展研究生学位论文示范答辩工作,组织博士、硕士进行公开答辩,形成良好的示范带头效应,在学生中凸显榜样的力量,强化学位授予单位、导师、研究生的质量意识,加强学位授予管理,保证学位授予质量。

四、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反馈机制

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互联网+”与研究生培养结合得越来越紧密,河海大学积极利用信息技术,例如研究生慕课课程、学位论文要求、学位论文盲审系统的开发使用等。通过分析研究生线上学习、论文评审和情况、研究生选课情况的数据等,建立研究生培养管理过程在线反馈机制。同时,发现并搜集反映研究生培养各个环节运行状态和存在问题的状态数据,加强基于数据进行教学改革和培养方案调整的目的性,从过程上建立质量反馈机制。

同时,做好毕业生跟踪调查,从结果上完善外部评价体系。河海大学主要通过深化全过程培养和质量监控,做好在校生和毕业生跟踪调查和培养质量反馈,改革评价监督机制。建立毕业生发展质量跟踪调查和反馈制度,按学科、专业邀请用人单位和社会机构参与毕业生跟踪调查,分别就课程体系、毕业生竞争力、岗位适应能力、专业能力等方面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开展人才培养质量和发展质量分析,充分发挥联合培养校企和基地作用,形成培养质量反馈渠道,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结构,切实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这项工作是学校研究生教育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

河海大学全方位管理取得实效,2013年至2015年,河海大学获得“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研究生教育成果奖一等奖”1项、江苏省2015年度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3项、“2014年高等学校水利类专业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

五、结语

河海大学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涉及研究生培养的各个环节,主要由运行、监督、反馈三个子机制构成,其实质是在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管理中建立质量保障系统和有效的管理制度。通过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深化课程建设、实施教育创新计划以确立质量运行机制,依照研究生培养指导委员会相关规定、教育教学督导制度,加强学位论文与论文答辩的监控,根据在校生、毕业生跟踪调查情况及用人单位、社会机构的反馈意见以完善运行质量反馈机制。通过持续深化和推动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具有河海大学培养特色的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质量管理机制,从而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稳步提升。

⒖嘉南祝

[1]韩国防,陈智栋,赵希岳,等.构建过程管理质量监控体系确保研究生培养质量[J].当代教育科学,2010(3):41-43.

[2]周文辉,李明磊.基于高校调查的研究生培养质量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13(3):59-65.

[3]楼鑫.地方高校研究生培养质量监督体系建设探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9(5):219-221.

[4]佟福锁.制定研究生培养方案应重视的原则[J].江苏高教,2005(4):106-108.

[5]耿有权,刘道镛,曹蕾.实现“四个转型”引导创新人才培养――基于东南大学研究生教学督导的实践[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5):5-8.

篇7

(闽江学院 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108)

摘 要:网络教学平台建设在艺术设计教育中的应用是必然趋势,笔者结合在网络教学平台辅助平面媒体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经验,提出构建包括学生学习区、教师工作区和管理员工作区的网络平台构架的建议,并探讨网络教学平台在平面媒体设计课程教育中的功能和意义.

关键词 :网络教学;平面媒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7-0226-03

基金项目:闽江学院教学与改革课题(闽教改专项MJUC2013076)研究成果

数字化艺术下的多媒体网络教学是高等学校设计教育的专业基础课程,《时尚平面媒体设计》网络教学作为数字化网络教学的一部分,是闽江学院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利用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平台,重新整合教学资源,针对传媒艺术设计专业开设的网络教学课程,服务于现代艺术设计教学服务,同时取得了有效的成果.目的在于充分利用网上教学资源和设施条件,培养学生使用远程网络进行自主学习的习惯.通过网络课程的补充,能够对传统课堂进行有效的知识补充以及教学互动,作为分享、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是设计艺术教育发展的有益补充.

平面媒体设计是媒体艺术下的分支,其设计手法主要是使用文字、线条、画面、声音等创意元素进行作品的传达.国内设计教育软件教学的课程,由于其课时局限等原因,往往以课堂操作案例完成学生成绩的考评.教师将案例进行拆分、简化,按照软件功能进行工具操作、设计套路讲授,以致艺术专业学生在软件课程中往往只是将软件功能进行了熟悉,未能灵活的运用于设计中.平面媒体设计网络教学将依托数字化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进行补充,从而发挥教学、科研、实践三者紧密结合的优势,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以及更多的设计交流与实践.

1 平面媒体设计网络教学的变化与需求

1.1 平面媒体设计网络课程学习者需求

出生于信息时代的学生天生对电脑操作具有天赋,他们不安于传统的课堂教学.首先,学生的学习习惯与思路是自由式的,他们不迷恋课本,不相信专家,他们对课本教学保持质疑的态度.其次,信息时代的学生从网络和生活中,更多的接触到了与之相关的行业新知识、新技术.他们对于课堂外的知识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希望掌握软件操作技能之外的行业从业者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因此,通过网络教学的开展,可以将网络教学做分步实施:通过在线课程教学进行自主学习;获取教学素材资源;获取教师对作品的指导;完成作品的临摹/创作;与其他学员进行协作创作;将创作成果上传网络并参与评价.

1.2 平面媒体设计网络课程教师需求

教师通过网络教学实施的步骤为:示范教学;向系统上传示范课件、示范视频等教学资源;批阅学生的选题与创作方案;与学生进行创作探讨,给学生提供辅导答疑;浏览并评价学生作品.

2 基于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专业软件课程教学模式

在网络教学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作为情景创设者与引导者,可以通过设计任务驱动,引导学生独立探索与相互协作完成设计作品.教师通过线上展示环节,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同时进行作业点评.在具体的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安排上,主要采用命题式教学方法,依托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已有的模块进行功能实现.目前使用的闽江学院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包括精品课程、研究型教学、教学资源中心三部分,同时包含管理员空间、教师空间、学生空间三个用户入口.“平面媒体设计”网络教学服装与艺术工程学院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根据课程的培养计划进行制订和调整,开设与课程相关的邮箱和微信公众号.通过网络教学系统,教师将对应的课程内容进行网络课程内容的,并进行网络课程的维护.学生通过课程结束可以了解培养方案,并进行课程视频教程的点播学习以及在线学习,同时系统可以自动为学生配置课程学习资源,包括参考书目、自测题,建立跟踪服务,并记录本课程学习的过程.

学生选择相应的课程学习列表进行点击,就可以看到课程内容;网上作业模块提供在线提交作业的功能;网上测试模块提供自测的功能;网上答疑模块提供在班级BBS上互相交流的功能,学生可以发表新主题,也可以回复他人的文章;在教学通知模块中,学生可以查看已经的通知;在专业课程交流模块中,学生可以对课程设置、课题选择、教学管理、教学方式与模式进行交流讨论,教师根据掌握的信息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和方法;讲座讨论模块公布讲座信息,介绍讲座内容,参与者可以对讲座主题、内容、观点展开讨论,发表不同看法,以此促进学习;课题平台模块主要是对课题布置、方案构思、方案设计、成果制作、成果展示等课程设计的整体环节进行全程管理、交流和评价.

网络教学资源作为网络教学的基础,通过共享平台的课程资源,相同课程的教师可以进行资源的管理与更新,同时方便了教师查找素材和重复利用.平面媒体设计网络教学资源库包括案例、素材、作品库、试卷库,同时进行相应的信息索引,配合网络平台的采集、管理、检索和利用.

3 平面媒体设计网络教学平台的意义

“时尚平面媒体设计”网络教学作为传媒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线上教学补充,强调的是通过教学平台的资源共享以及实时教与学得互动,使学生能够掌握设计软件后续的实战技能.通过网络教学平台的学习,学生可以更快速的掌握平面广告设计能力以及视觉平面设计的知识,提高整体创作效率.

校园网络教学的基本形式是远程教育学习,它借助于网络高效传播服务于学生的学习,还可以方便地收集教育信息,使学生不局限于地域或时间,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与学习兴趣.另外,借助于现代网络平台,不论是师生还是学生,它们都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平等的对话.特别是对于艺术设计的学生而言,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能迸发出更多的设计灵感,才能更加有利于创新思想的激发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建立网络教学模式具有促进交流互动、监督反馈和提升办学水平的意义.

3.1 有效的交流互动

传统的教与学,教师与学生一对一批改、一对多教学,但由于时间的限制,软件课程在完成软件功能教学中耗费时间较长,教师对学生的课程设计进行指导和修改,时间有限.然而网络教学平台超越了教室的空间限制,使教与学都更加自由和开放.学生通过提前了解教学内容、目标和计划,掌握本领域相关资讯,同时可以上传作业,向教师提问; 教师则可以通过平台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学生进行相应的管理,对学习成果进行考核.教师在网络教学中可以利用协同式和发现式教学,针对案例解析过程中的新思路、新方法进行互动讨论,从而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3.2 形成教学的监督反馈机制

网络教学平台收集教学反馈信息具有及时性与便捷性的优势,有利于形成教学的监督反馈机制.教师通过平台管理可进行课程问卷、课程作业、课程管理等.针对反馈信息,进行教材的实时更新、补充,从而促进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的网络评教可以针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监督、评估,从而促进教师对教学工作的重视.

3.3 提升网络教学水平

3.3.1 校园数字化

网络教学课堂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补充,在普通高等学校教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开展.各高校在进行数字化校园网络建设中,不同院校的网络教学平台系统各有不同,也各有相同之处.常见的网络教学平台包括教师设定教学目的和任务、教师讲解示范案例,学生学习包括学生网络查看教学目的和任务、学生线下练习案例、学生上传作业,互动部分包括指导纠正、解题技巧互动.

3.3.2 教材的科学化

平面媒体网络教学将采用(一)、(二)两个阶段进行教学,分别讲授Illustrator绘图软件和InDesign图形文字排版软件进行媒体艺术的教学,并通过数字化教学平台进行网络教材的更新,更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3.3.3 学生主体化

信息化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对于网络信息具有天生的敏感与积极性,相对于课堂教学,他们对于网络教学这种学习方法更容易接受,也表现出更强的积极性.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学生可以通过自由安排时间、地点进行教学资源的学习,学生可以选择临摹案例或者是自主完成项目,并和教师进行线上的技巧互动,从而将学生的被动接受转变为主动学习,从单一软件功能的学习转变为多工具的灵活应用实践,从而利于学生创新设计能力和操作技能的快速提高.网络教学课堂将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帮助者、促进者,教与学进行了相互转化.

3.3.4 教学内容即兴化

互联网的特性是及时互动性,依托于这一媒介的艺术形式具有鲜明的互动特点.它不再是被动接受的艺术形式,而是需要用户在对作品感兴趣后主动触发的艺术形式.传统课堂中的实例讲解多采用命令式的描述方式按步骤进行教学示范,使用网络教学可以灵活的进行多样化操作,不去强调设计绘制中的各种数值,避免使用传统教材中的讲解技巧完成案例临摹,侧重于讲授解决一类问题的方式技巧.

3.3.5 学校开放化

依托数字化网络教学平台,艺术设计软件课程的网络教学不仅可以进行院校间教学资源的有效合作与共享,还可以进行不同院校、单位专业人员之间的互动交流,吸纳其成为网络教学平台的讲师,共同交流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等意见与建议.网络教学课程的开展使学校成为开放、虚拟、社会化的学校,教师依托网络教学课堂进行总结、改进教学方式,从而提升专业教学水平.

4 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措施

4.1 教师积极引导

成立本课题的研究小组,确定各成员的分工和要求,依据本专业的行业需求设定方向,按照高等学校专业知识体系以及网络教学的要求,制定基于《时尚平面媒体设计》课程的网络教学资源建设的研究方案.在网络教学实践中结合项目教学方法,以丰富的教学方式提供更多的自主学习资源,利用网络课件、网络答疑,进而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能力.课题组成员定期集中进行专业课程的互动交流、相互研讨,丰富完善网络资源的建设.

教师按照设定好的教学计划合理拟定教学方案和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提供相应的辅导材料,按照由浅到深的步骤搭建学生的知识结构;在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上,需要注意保持平台的活跃性,保持网络教学平台的活跃性,合理安排课题组成员进行线上互动,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作用,促进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提问.

4.2 重视资源建设

优质网络网络教学资源不应该是文字教材的复述或课堂教学的临摹,需要针对性的进行教材内容设计.在建设网络教学平台时,首先,我们需要坚持教学资源建设这个核心,把握好教学资源的筛选与更新.只有通过管理员、教师和学生三方的共同努力,才能够将教学资源的建设做好,最长.其次,在公共资源库建设中,管理员要根据资源的类型做好相应的分类,便于广大教师和学生检索、使用;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的添加过程中,需要注意资源的生命周期,及时删除不合时宜的信息资源,以维持网络教学资源的新鲜和优质.

5 展望

艺术设计软件课程的网络教学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方式,不仅从各方面整合和优化配置教学资源,同时也能够大大提升高等院校平面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通过任务式教学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频次,提高学生课上学习课下自习的习惯,保持良好的师生互动,对于教学程序的管理起到良好的促进,同时促进高校综合实力的全面提升,这也正是我们研究设计专业课程的网络教学方法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徐沛君.传媒与当代艺术[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2007.93

篇8

[关键词]学校 管理 教学 素质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师的素质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加强教研工作以指导教育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教学质量的基本途径。

一、管理出效益

1.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管理过程中,充分运用已有的并被实践反复证明是行之有效的管理经验,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实施经验管理的同时,必须与科学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科学管理,即按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进行管理。这既是客观的,又是唯物的。比如;对师生员工的管理,我们既要借助管理经验,抓好常规管理,充分利用其表象和印象,同时又必须透过各种表象,把视角伸入其内心深处,把握他们生理和心理变化以及动机、兴趣、需要与其认知、情感、行为之间的内在联系,然后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在处理某问题时,我们在借助以往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又必须深入研究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原因,此问题与彼问题的联系以及此问题已产生和可能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然后再根据政策和实际给予恰当的处理,而恰当的标准就是“度”。经验管理与科学管理的有机结合,能使管理更趋合理、完善,服众效果明显。

2.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的有机结合

情感管理能优化人际关系,缩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心理距离,利于各种关系的沟通,激发被管理者的内在潜力,使其由衷地把自己的行为与管理者的意图结合起来,产生一种认同感。但是,人们的认知、情感及个性心理等因素各不相同,常有与管理目标和行为不一致的现象发生。在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感管理)的同时,还必须使被管理者行之以则(则:准则、规章、制度),即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相结合,管理过程中,我们一方面要注重对师生员工的感情投入;另一方面又要辅以切实可行的制度管理,以补情感管理之不足。制度必须具有两性,即激励性和制约性。前者如奖励、晋升制度等,后者如《规范》、《条例》、《公约》等。在实施制度管理过程中。要做到“稳”、”准”,坚持一视同仁,切忌任何感情因素的干扰。情感管理与制度管理的有机结合,刚柔相济,互为补充,能促使活泼愉快而又规范严谨局面的形成,从而提高管理质量。

3.系统管理与层次管理的有机结合

在普通中学,校级领导围绕学校管理目标,各自主管一、二条线上的工作,强化系统的管理,这是必要的。但各系统的工作都由他们一管到底,显然是不行的,这就必须坚持系统管理与层次管理的有机结合。即校级领导宏观管线(系统),微观管层(处、室、组〕,把系统的管理目标分解在层面上,把主要精力用于系统管理目标的宏观调控和抓层面上的管理。

同时,必须放手让层面上的管理者独立工作,让他们有职有责有权有事干,充分发挥他们在管理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围绕系统目标抓管理。系统管理与层次管理的有机结合,不仅能使学校点、线、面工作落到实处,有人管,而且能使不同职级的管理者情理相融,增强相互的信任感,合力推动学校工作,圆满实现管理目标。

4.终结管理与过程管理的有机结合

实践证明:终结管理如果不与过程管理有机结合,往往事倍功半,给管理者带来的是不尽的遗憾。在管理过程中,既要强化预定终结目标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又要对已实现的终结目标进行认真的分析、评估、总结,而管理终结目标的实现又有赖于过程管理的步步落实,因此,在抓终结管理时,必须强化过程管理,即着眼于预定终结目标,制订切实的实施程序及各程序的具体方案,组织导行督行,检查小结,矫正负效行为,层层推进,严格过程的微观调控。终结管理是目标,过程管理是手段,没有严格的过程管理,终结管理便是空中楼阁。

二、加强教研,提高教师素质

学校教研工作不能只满足于一般的教法研究,学校领导应该审时度势,高瞻远瞩,以三个面向为指针,以科学的教育理论为先导,从学校实际出发,选准课题,持之以恒地开展教学研究,强调超前、创新,重视效果。

1.选准课题,落实措施

课题研究与实践是教育科学研究之生命所在。离开课题,教研工作就会陷入盲目性。为了保证教研工作健康持久地开展,我们在抓好常规教学管理的基础上,从优化师资队伍,培养跨世纪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高度出发,从更新教育观念入手,在发动各学科骨干教师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确定研究课题和范围,之后,发动教师人人参与。一是广采博闻,拓宽视野。二是发挥自身优势,加强理论学习。三是坚持集体备课、业务学习的制度。四是组织教师参加论文和教案的评优活动。五是完善教研机构,保证任务落实。

2.立足教学,示范引路

(1)认真抓好备课、讲课、批改作业、辅导、考试考查五个教学基本环节的管理和研究。(2)坚持开展年级评优课和全校课堂教学竞赛活动。

3.汇集成果,相互交流

教研成果是一所学校办学水平和教师素质的集中体现。重视成果的汇集不仅反映了对人才和知识的尊重,而且达到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推广和交流的目的,学校鼓励教师编写教学资料和编集学生作文,凡有汇集成文者,经学校鉴定认可后颁发优秀教学成果奖。学校还将师生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的文章汇编成册,在一定范围内交流。

三、加强教研组工作

教研组是教学、教研、教改的重要阵地。多年来,为了加强和搞好教研组工作,我们进行了认真的探索和努力。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

1.突出重点,带动一般

从哲学的观点来看,如何从实际出发,制定出重点突出、目的明确的教研组工作计划,是我们抓教研组工作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几年来,我们根据课改要求、高考形势的变化等,并结合我校教研组的实际情况,组织大家积极参与制定教研组工作计划,共同研究确定每年的教研组工作重点,努力做到以点带面,开展活动,提高成效。

篇9

我校的实习基地与国内其他大学的实习基地一样,多年来已在培养地学人才过程中起到了应有功能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的制约和影响,这种作用有所减弱,已影响到学生的培育质量。例如实习班数多,观察路线少;学生对罗盘、地形图等一些基本技能应用较差,到后续的地质填图实习,甚至生产结业实习许多学生都不会正确使用。所以,加强野外实践教学,重视实习基地的教学建设,改革教学手段、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势在必行。根据多年的峨眉山野外教学实践,对峨眉山的基地建设、教学条件、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及教学质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和教学改革研究,提出一些可行的教改方案及建议。

1.实习基地的教辅条件难以满足实习教学发展的需要

(1)基地的住宿条件仍不满足实习需要。近几年,虽然学校对峨眉山实习基地基建投入较大,新修了学生宿舍及教室,学生的住宿条件有所改善,但地质类专业扩大招生,每年有近2千人在基地进行实习,每一批次的时间是近一个月,所以基地的吃住等条件还是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安排,使有些专业的野外实习时间被安排在一个学期的中间段而打断了其他课程的教学时间。

(2)基地软硬件设施简陋。多年来实习基地只是应付学生的吃住基本问题,对基地的其他建设如标本模型陈列室、资料图书室及多媒体室等几乎没有投入,并可以用简陋来形容。这些年计算机技术和数字信息技术在室内教学中广泛应用,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这些教学手段完全没有在野外教学中发挥作用,主要原因是教育经费不足,但也有不够重视的问题,甚至连基本的野外地质“三大件”都有损坏,数量不够,常出现两个学生一个罗盘,或木把钉锤易脱落,在野外根本不能使用。

(3)实习教学路线数量不够。近几年学校地质类学生扩大招生,如我校2011级仅地质学一个专业就有6个班,同时还增加了地学的其他专业,现有的实习路线数量及观察内容已不能满足这些专业的要求。如几个班学生同时在一条路线上实习,在某个观察点上几个班同时出现,一个班在观察,另外几个班只有等待。曾发生在龙门洞剖面中一个观察点上同时有三个班实习,在狭窄的山路上,上百名学生从山上排到山下,这种情况学生只能是匆忙观察。所以亟须开发新的教学路线。

(4)实习经费不足。野外实习中最大的支出就是交通及通行费,由于物价上涨,实习经费日渐紧张,有些教学路线由于路程较远,费用较高,只能舍去,这都是教学中的一些遗憾。另外师生的野外补助较低。

2.教学及教学管理的不足

(1)教师人数严重缺编。这些年地学类的教师承担着相当繁重的教学、生产及科研任务,教师人数严重缺编。比如我校地球科学学院构造教研室有11位教师,去年承担了:①全校57个班普通地质学(40~60学时)的教学;②全校34个班的构造地质学(48~80学时)的教学;③承担本专业和其他某些专业的地质认识实习、地质填图实习和生产毕业实习教学;④承担研究生的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⑤承担中国地质调查局多图幅的生产任务及其他科研项目和合作项目,许多教师身担3~5个项目。其他地质专业的教学情况也大至如此,所以每次组建实习队都存在较大的困难。许多教师都是舍去了自己的假期时间,超工作量地参加实习教学工作,一些教师在工作中精力疲惫,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另外,由于组队困难,一些青年教师刚分配到学校就被安排带野外实习,由于其他的科研任务,带班教师常出现临时替代。这种情况下提高教学质量,只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2)高校评估体系失衡。高等教育中教学质量是高校办学的根本,对这个问题学校领导和教师都能达成共识,学校成立了“教学督导工作组”和“教学质量办”等机构,每年都要进行各种提高教学质量的工作,如:教学检查、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教学评优和学生评教等。尽管这样,我国高等教学质量的下滑也是有目共睹的。深刻分析其主要原因之一是高校评估体系的失衡而带来的政策导向偏离。在高校的评估体系中科学研究的成果占有相当大的比重,迫使许多学校在制定教师晋级的主要指标中把科研项目及的篇数作为主要晋升指标,其权重值大大高于教学工作,这对有心从事本科教学及野外实习教学与教改的教师的积极性产生了不利影响。野外教学时间大都在一个月或更长,当科研和野外教学的时间有冲突时,许多教师选择科研而放弃教学,因为搞科研项目才能发表高水平的论文,获得名利双收,这就迫使一些教师产生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

(3)教学管理问题。由于参加实习的学院及学生多,教务管理均由实习教师兼任,学校将实习期间的一切管理和实习经费下放到实习队,实行队长负责制,这样实习队长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如何在有限的实习经费下完成教学的组织、安排上。在这种情况下,要想组建一支强有力的教学团队,按质按量完成教学并推进教学改革存在较大的困难。

二、“质量工程”建设的内容

对于存在的问题,不论在基地建设或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都已做了大量的工作,但收获甚微,在某些方面还有所退步,这不仅是在我校,在全国其他学校都有相似的问题。这些已引起国家及相关部门的注意,教育部决定在“十二五”期间继续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表明在新时展过程中,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我校目前进行的省、校级的“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共几十项,说明了学校领导对提高教学质量的决心。我们希望这次质量工程建设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教改工作,不要只是应付或对付,要开个好头,打好质量工程建设的基础,并且长久地、坚持不懈地做下去,只有这样才能达到“质量工程”建设的目的,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高等地学人才。“质量工程”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有长远的政策方针、切实可行的计划及措施、完善的政策配套保障。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峨眉山实习基地“质量工程”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校统一认识,重视野外实践教学

野外实习是地学类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培养学生具有感性认识、实际工作技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唯一途径。重视教学质量如同重视学校的声誉,如同重视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自己的生命一样。重视教学不要搞形式主义,学校各级管理机构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来促进对野外教学的重视,在各种评优、评定、晋升职称上要考虑是否参加野外教学及教学水平;每一次实习组队应由学校统一组队,校级和院级领导要轮流承担实习队队长一职,这样,领导可直接了解实习中的情况及问题,增加领导和师生之间的亲和力;后勤工作由学校统一安排,统一实习用车,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资源,提高实习经费的使用效率。

2.强调地学基本技能及思维方式的培养

峨眉山实习主要是大一学生的地质认识实习,是地质专业学生的第一次野外实习。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学生初步掌握野外地质基本工作方法和基本技能外,还要培养学生初步建立正确的地学思维方法,包括地学时间观思维的培养、地学空间观思维的培养、现象与本质地学思维的培养。指导老师的教学水平及方法对学生的能力及思维方式影响重大,所以带实习的教师要有较成熟的教学理念、较好的教学方法、熟练的野外工作技能。实习队要组织研讨教学中的难点、重点及教学方法,在安排指导教师时,每个班的至少要有一名多年野外工作实践的教师作为主讲老师,实习期间举办相关学术及教学讲座,满足部分学生的求知欲,并要形成一种制度。

3.加大对基地的投入和建设,真正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

实习基地的建设除了基本的生活保障外,建设的重点还包括以下3个方面。(1)标本陈列室和模型室。主要用于陈列实习区主要的岩石、矿物、古生物标本及小构造标本,特别是龙门洞剖面中的三叠系沉积相标本;制作并陈列实习区主要地质构造模型;展示峨眉山地区不同比例尺的地质图、构造纲要图、地质剖面图及各种野外地质现象图片。(2)资料图书室和学生实习档案室。建立基地地质类图书室,建立资料档案室。包括实习区的科研资料,研究生、本科生论文及历届学生优秀的实习报告,这种建设是将基地几代教师的教学经验及教学成果积累起来为后来的教学服务。(3)多媒体教室。基地需建立部分多媒体教室以满足基地的室内教学,学生可以上网学习实习课件,查阅峨眉山相关资料等。

4.开发新的实习观察路线

(1)大渡河金口大峡谷实习路线。大渡河金口大峡谷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凉山州和雅安市三地交界处,距峨眉山基地100km,长26km,有动植物王国和地质博物馆之美誉。2001年12月被国土资源部批准命名为四川大渡河峡谷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被《中国国家地理》杂志评为中国最美的十大峡谷之一,可媲美长江三峡及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该大峡谷切割深度比峨眉山摄身崖大,地层出露更多,三大岩石类齐全,地质构造更丰富,地貌特征更典型,建议开辟成为一条新的实习路线,其理由如下。①有更加丰富的地层、岩石及构造现象。该大峡谷谷底能观察到中元古界峨边群变质岩,如:千枚岩、板岩、变质砂岩、大理岩和火山碎屑岩,弥补了原教学观察中无区域变质岩的缺陷。②增加学生对扬子陆块和角度不整合概念的理解。峨边群组成扬子陆块褶皱基底,其上覆盖寒武系至二叠系水平岩层(水平岩层是形成大渡河峡谷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基底与盖层两套地层之间为角度不整合接触,这代表地质历史中一次重大的地质事件,这些重要的地质现象在现有的峨眉山实习区内没有出露。③增加了解矿床内容。在大渡河峡谷段已探明有几个重要的矿床,如层状铅锌矿床、磷矿床,途中还可以参观大为石膏矿床,可以让学生了解矿床学方面的基本概念,增加感性认识,为后续的室内课程教学奠定初步的基础。④增加构造地貌现象观察内容。大渡河主流及其众多支流如白熊沟、深溪沟等组成完整的隘谷、障谷和峡谷河谷系统,由二叠系玄武岩组成的桌形方山(大瓦山)是古夷平面的遗迹,新构造运动造成了大渡河典型的峡谷地貌。以上内容可以满足地质专业、旅游及地理专业学习的需要。⑤增加工程地质方面的内容。大渡河上已建立或正在建立许多水电站,如瀑布沟水电站等。成昆铁路沿大渡河河谷修建,并且大部分铁路都在隧道中通过。峡谷地段常发生如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这些都涉及地质工程、环境地质方面的知识,通过察,学生可了解本专业研究方向,以及本专业与地质的密切关系。该路线实习时间安排一天,当天可以往返,途中可以参观峨眉大为石膏矿。

(2)建立乐山大佛-乌尤寺实习观察路线。乐山是青衣江、大渡河与岷江三江汇合地,有独特的河流汇合处的地质地貌特征。路线设置为旅游地质观察路线,了解地貌及河流汇口景观,观察白垩系不同的岩性及沉积构造,了解自然与人文关系。乐山大佛是在白垩系夹关组砂岩上雕琢而成的,通过观察地层产状及岩性特征,从地学的角度了解大佛雕琢工程,风化作用对大佛的破坏,以及对文物保护的思考。乐山大佛是峨眉山“世界双遗产”的组成部分,实习过程中学生还能欣赏人文风光,了解人文历史。乐山大佛距基地30km,可安排半天的实习,半天的游览,学习和旅游一举两得。两条新线路的建立都具有丰富的教学内容及教学亮点,不仅增加了教学路线,还满足了旅游、地理、地质工程等专业实习需要。开阔了学生视野,并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及探索其奥秘的决心。当然,新路线的开发必须有交通工具的支持,建议学校增加购买交通车以满足实习需要。

5.加快实习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

(1)重新编写峨眉山认识实习教程。目前实习中使用的教材是我校自印版本,已不能满足多学科的需要,应增加环境地质和环境资源方面的内容,同时还需修订教学大纲,该项工作目前正在进行中。(2)建设峨眉山地质实习课程网站,分阶段逐步改变实践教学的模式和方式。第一阶段,制作野外教学全过程视频录像(该工作目前正在进行)。第二阶段,建设峨眉山实习课程网站,制作所有实习路线观察点教学内容的多媒体课件。第三阶段,逐步完善网站学习内容,制作一些典型地质现象形成过程的幻灯片及3D视频。这些工作除了项目组承担外,还可考虑基地建设与大学生科技立项结合,发挥学生的各种潜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各种多媒体作品—野外工具正确使用方法视频,如罗盘定位、测量岩层产状、放大镜操作等。另外,建议学校考虑建立虚拟实习系统,增加新的学习模式和教学方法。通过完善辅助教学手段,使现场教学与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方式结合,延长学习时间、拓展教学空间、加大野外地质信息量、使学习方式更加深动及多样。

6.建议国家加大投入,建立开放共享的国家级实习基地

篇10

关键词:中职教育;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课堂教学;教学能力

0引言

2015年以来,教育部公布了《高等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2016年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成立了全国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专家委员会,启动了诊改的试点工作[1]。目前,全国27所高职院校和27所中职学校参加了教学诊断与改进试点工作。按照6个诊断项目、16个诊断要素、99个诊断点规范而详实的诊断标准,对采集的教学工作信息数据实施动态化的监测,可以监测中高职在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等诸方面是否符合职业教育人才培养需要。

1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背景、意义

1.1教学诊改的背景

1.1.1国内外中职学校教学诊改的形势

“诊断”一词,其本意是指诊视而判断病情及其发展情况。诊断既包括对疾病所做的判断,也包括获得这种判断的步骤和方法[2]。将“诊断”一词应用于教学之中,为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称之为“教学诊断”(TeachingDiagno-sis.CDT)[3]。自《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文件出台,北京、天津、重庆、浙江、黑龙江等省市陆续了省市级“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方案”,部分职业院校申请试点,成为教育部职业院校教学诊改的首批试点单位。其中,黑龙江省三所高职院校也申报了《职业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与运行方案》,没有中职学校申报“教学诊断与改进”。从国外职业教育教学诊改的状况看,目前尚未检索到国外关于“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和资料。但是,国外课堂教学诊断研究已经有100多年历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并在实践中得以广泛应用,其课堂教学诊断研究分为教师、学生、师生互动三种类型[4]。一些国家进行了教育质量监控与评价的探索,如经济合作组织负责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国际教育成就评价协会(IEA)开展的第三次数学和科学成就比较研究(TIMSS)、美国的教育进展评价(NAEP)[5]。这些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和未来发展,体现它的诊断性和发展性功能,仅限于基础教育质量的监测,没有涉猎职业教育教学诊改。

1.1.2教学诊断的时代价值

中等职业学校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实践主体,也是职业教育质量的保证主体,更是中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主体。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2015年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教职成厅[2015]2号),提出了“需求导向、自我保证、多元诊断、重在改进”的工作方针,从目的与意义、内涵与任务、实施工作要求等多个方面对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制度进行了全面部署。在《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中进一步提出,“要按照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有关要求,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切实发挥学校的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不断完善内部质量保证制度体系和运行机制”。因此,职业教育教学诊断与改进已步入加速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新阶段。

1.2中职教学诊改的意义

教学工作诊断是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改善办学条件、规范教学管理、深化教学改革、完善制度体系、健全运行机制,加强教学事中、事后监管,从而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中等职业教育是现代职业教育的基础,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巩固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特别是要尽快提高作为中等职业教育主体的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质量。作为办学质量决定性因素的教学工作无疑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亟须强化和提高。因为教学工作是中等职业学校的核心工作,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和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教学工作诊改无疑对提高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质量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教育教学是中职学校培养技能型、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和必然途径,是学校工作的核心,教学质量是学校深化改革和创新发展,提高社会吸引力的关键。因此,教学诊改具有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现实意义。

2黑龙江省中职学校课堂教学诊断

2.1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课堂教学诊断中出现的教师缺乏学情分析和教法设计,教学模式手段陈旧落后,缺乏对教材的解析与二次开发,其实就是老师在课前对有效教学缺乏思考,对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学生可能出现的难以理解所学课程等状况欠缺考量;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和课堂教学质量。根据多年的基层听评课中的观察和感悟,现主要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问题一:课堂教学缺乏设计,“一言堂、满堂灌”现象依然存在。有的教师在讲课中以讲为主,以练为辅;以教师为主,以学生为辅。教学设计没有新意,忽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完全剥夺了学生自主学习、小组探究的权利。缺乏有意识的学习情境、问题情境设计,缺乏足够的信息反馈和学生参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影响,学习效果必然不佳。问题二:教育信息化缺失,“教学方法手段单一”现象依然存在。有些学校和部分教师缺乏教育信息化意识和作为,上课仅用“教材———板书———简单的课件”,没有运用数字化教学资源,没有将信息技术与专业教学整合,更谈不上与教学深度融合。问题三:教师讲课津津乐道,“忽略学生听课状态”现象依然存在。针对中职学生厌学、注意力不集中的普遍状况,课堂上教师只顾讲课,只求讲授知识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视而不见,甚至面无表情地讲授知识。原因就在于教师的教育理念陈旧,缺乏创新思维和追求有效课堂的意识;讲练结合、手脑口并用的职业教育思想淡薄,“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模式流于形式。问题四:重视学优生,忽略学困生。究其原因,有班额大,教师少,师生比例不协调的现实问题,使授课教师在短短的一节课中无法照顾到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效果;也有教师偏爱学习基础好、理解能力强的学生,忽视对学习不感兴趣,理解能力弱的学困生的原因。课堂上不能做到多关心、提问学习能力弱的学生,多给这样的学生创造发言和随时指导的机会,其结果必然是学习效果两级分化,整体教学质量不高。问题五:课堂教学程序不全面,教学评价缺失。课堂教学评价是促进学生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在课堂上有的老师认为讲完课就完成任务,不考虑学生的学习效果,教学环节中没有教学评价环节,没有师生评价、生生评价;更谈不上运用学生自评和互评来发现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信心和学习效果;通过教学评价澄清学生疑难问题和易错的地方,以突出教学重点,破解教学难点。

2.2课堂教学诊断问题剖析

上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来源于教研员日常听课、参加公开课、研究课的感受,来源于开展全省中职教师“教学设计、课件、教学新秀”评审,来源于全国中职学校教师说课比赛。对照课堂质量评价标准和教学诊断要素,中职学校课堂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反映了中职学校没有建立教学诊断的长效机制,日常的教学检查和教学督导不到位,教师校本培训方案有待调整,教师主动自觉参加课程改革的意识不强,没有运用网络技术开展信息化教学,教学与科研有机结合能力有待提高。可见,实施教学诊断与改进是非常必要的,是学校和教师为主体的自检自查,是学校及教师自我评估、自我改进的有效措施,更是提升教师专业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

3教学诊断与改进中教师教学能力提高的路径

教学是学校一切工作的核心,而教师的教育情怀和能力素质是提高中职学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基于以上问题分析,笔者认为教学诊断与改进中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路径如下:

3.1依据教材、课程标准和学情设计教学方法

教师是教学诊断与改进的主体、课程改革与建设的主体,是教育教学的实施者,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能力、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实践操作水平直接影响教改的进程和效果。夸美纽斯曾提到:“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意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和坚实的进步”[6]。中职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动、文化课基础弱、富有好奇心、动手能力强。教师应采用情境教学、任务驱动教学、项目教学、案例教学等策略;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学习,启发学生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果,从而指导其学习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

3.2采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手段

传统的教学手段单一,即“书本———黑板———实物教具”,致使“老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全无自主学习空间,课堂缺乏活力。对于毫无学习兴趣和缺乏学习方法的中职学生而言是无效教学。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而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愿。”所以,要让学生自觉自主地学习,首先要唤起他们对学习对象的兴趣,吸引他们进入学习的境界[7]。这就需要设计现代的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开发精品课程和立体化教材,将知识点制作成微课,将信息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运用虚拟仿真实验室进行教学;开设“名师课堂”,实施网络远程教学。

3.3创新教育模式,采用混合式等多种教学模式

如何驾驭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是教师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在“互联网+教育”时代,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是解决这一难题的钥匙。这就需要教师提高信息化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应用网络资源,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能够融合课堂面授教学和网络远程教学的优势,综合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形式、小组合作教学形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特点的教学形式,是具有MOOC、微课等翻转式课堂混搭式教育模式[8]。实践证明,混合式教学模式促使师生实施线上线下互动教学,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可视性,提高了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率,促使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了教学效果。

3.4反思课堂教学实施中的缺憾,在探究中成长

教学反思是教育工作者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过程和结果的一种回顾与诊断及自我调控的过程。[9]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再好的设计也总会遗留各种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或是教学三维目标设计有偏差,或是教学方法不妥当,或是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不匹配,或是教学组织不够灵活;在课堂上是否做到了善于倾听、善于捕捉、善于启发,等等。所以,教师不要以为教学反思和评价是上级行政领导和教研员的工作,与己无关。教师要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某种教学行为、教育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教学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学会善于反思、查找不足,探索改进措施,做好再教设计。只有不断自省、纠错,才能在反思中研究,在教学中成长。

3.5学校营造提升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氛围和环境

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是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核心,是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重点。教学诊改呼唤学校要树立以学生为本,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贯穿人才培养质量的全过程;呼唤学校重视师资培养培训,将师资队伍建设纳入教学诊改、提高教学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日程。

3.5.1制定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

优先选送骨干教师参加国培、省培,系统学习职业教育教学理论、教学策略,使其发挥骨干优势,带动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通过各种途径培训提升教师信息化素养,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作为老师评聘考核的重要指标。

3.5.2鼓励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教育教学比赛

学校要为中青年教师创造条件和机会,鼓励教师参加各种教学基本功大赛、教师专业技能竞赛、教学成果评比,通过国家、省、市、校的教研活动锻炼队伍,特别是全国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全国中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和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等,激发教育智慧,形成地域职业教育教学特色,打造职教名师。

3.5.3建立考核制度,选送专业课教师到企业实践

伴随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日益深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新兴产业的不断涌现,为专业课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带来了挑战,学校应定期派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学习先进的职业新技术、新工艺,磨炼职业技能,培养“双师型”教师,努力打造融教育家与专业岗位技术能手于一身的师资队伍。

3.5.4学校应建立常规的教学预警机制

建立和实施听评课制度,并将听评课量化结果纳入教师评聘和晋职的规定中。此外,还应建立日常的专业预警机制、学生素质预警机制,唤醒教务处和教师的诊断主体意识,及时对课程教学、教师、学生进行诊断,发现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