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范文

时间:2023-03-30 02:38: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心理

篇1

本次社会调研共设计两份问卷,通过对家长和学生分别进行调研的形式,了解掌握当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和受关注状况,为当地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数据和资料。

家长问卷主要调研家长对孩子的交流沟通情况以及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情况,共发放家长问卷200份,其中回收有效问卷183份。从问卷统计结果中,我们发现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教育程度的家长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关注程度不同,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的方法和谈论的话题也不同,但主要集中在学习、生活这两方面。

从总体上看,75.2%的家长认为自己和孩子交流沟通中偶尔会存在障碍,16.6%的家长认为自己和孩子交流沟通中没有障碍,8.2%的家长认为自己和孩子交流沟通中存在障碍,而且对于家长和孩子经常谈论的话题(多项选择)统计显示,93.4%集中在学习问题,46.1%集中在生活问题,只有4%涉及情感问题;从家长的年龄上看,其中38岁及以下年龄的大部分家长对于社会上一些心理辅导教育持鼓励子女参与态度,38岁以上年龄的大部分家长则处于观望状态,问及原因大多认为自己子女心理很健康没有必要去参与这类活动;从家长的文化程度上看,其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家长中有45%的家长对于孩子对他给予的教育的态度说不清楚,没有把握,40%的家长认为孩子对他给予的教育抱认真态度,15%的家长认为孩子抱不在乎的态度,高中及以上学历的家长中有52.5%的家长认为孩子对他给予的教育抱认真态度,40.3%的家长认为对这一点说不清楚,没有把握,只有7.2%的家长认为孩子抱不在乎的态度。从家长职业上看,从事机关工作的大部分家长对为孩子营造较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方面关注程度较高,但从事个体经营的大部分家长对这方面的关注程度相对较低。

调研中部分家长谈论到他们也非常希望能与孩子多交流沟通,但似乎时代不同了,他们很难琢磨自己的孩子在想些什么,有时也想找孩子聊聊,但老是一开口就起分歧,谈话很难持续。有位开百货店的老板告诉我们说:“我也很知道现在的孩子自己的想法很多,做大人的要尊重他们的意愿,但是都由着他怎么行啊,现在他在上初中马上要考高中了,现在竞争那么激烈,都由着他上不了好的高中怎么办,这辈子就没好前途了。”还有位当村委主任家长告诉我们说:“我也经常和孩子聊天,但是真不知道用什么方式比较好,每次一提到学习方面的事情,孩子就不吭声或者就很激动似的。其实我们作为家长的问关于学习方面的事情,无非是想多了解下他的学习情况,希望多给他点帮助和督促作用,但是孩子就是不能理解,我们也觉得很为难,感觉提也不是,不提也不是。”

篇2

一、相关研究方法简介

(一)SPSS基本原理

SPSS(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2]是一个统计功能极强、内容极其庞大的组合式统计软件包,集数据整理、分析过程、结果输出等功能于一身。它包括基础统计模块和一些扩展模块,主要能进行基本统计分析、均值比较与检验、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非参数检验等,还能直接生成和编辑专业的统计图形,己在教育、科研、通信、医疗、商业等领域被广泛地应用。

(二)随机抽样

抽样是一种基于多数据下的数据选择方法,该方法能够有效的在众多数据中抽取部分数据进行相关分析。随机抽样方法就是按照随机的原则,即保证总体中每一个对象都有已知的、非零的概率被选入作为研究的对象,保证样本的代表性。该方法能够使调查对象总体中每个部分都有同等被抽中的可能,是一种完全依照机会均等的原则进行的抽样调查,被称为是一种“等概率”。随机抽样有四种基本形式,即简单随机抽样、等距抽样、类型抽样和整群抽样。本文采用简单的随机抽样对该问题进行研究。

二、模型的建立

本文基于问卷调查的结果对5个年龄阶段的青少年心理状况进行研究,设计了涉及生命教育、生活方式、娱乐三个领域,分别包括正向和负向两个框架,影响因素包括风险偏好、认知需要、决策风格三个主要方面。主要研究5个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状况以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样本数据进行分析,建立不同影响因素下对不同年龄段的青少年心理状况的影响程度,分析相同因素对不同年龄段的影响程度。

三、模型分析

以生命教育正向、生命教育负向、生活方式正向、生活方式负向、娱乐正向、娱乐负向为因变量,不同的影响因素为自变量,建立模型。通过分析发现,在每种因变量下,不同的年龄阶段其显著性差异是相同的,因此,以生命教育正向为例对不同年龄组的显著性程度进行分析说明。

单因素方差分析描述统计量表为本次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量结果包括个案数N、平均值、标准偏差、标准错误、平均值95%置信区间、最大值和最小值。由表可知,9岁组的平均生命正向和17岁组的差异较大,而11岁组、13岁组和15岁组的生命正向平均值接近。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9岁组的生命正向均值和17岁组差异显著,而11岁组、13岁组和15岁组之间差异较小。总体组间均值比较结果为:17岁组>13岁组>14岁组=15岁组>9岁组。

通过分析得出,9岁组与17岁组的心理健康状况最为显著。

四、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不同因素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影响程度的模型分析得出,9岁组与17岁组的心理状况的显著性程度最大,年龄、生命健康的程度以及生活的态度3个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主要因素。由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篇3

关键词: 青少年 心理健康 现状 成因 对策

工作以来,我长期担任班主任和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工作,发现人们在追求升学的同时忽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导致青少年犯罪率急剧上升。要扭转这种局面,教育者更应担负起重要的责任。早在1989年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把“健康”定义为:“健康是指身体的、精神的和社会福利的完整状态而不仅仅指没有疾病。”指出健康包括三个要素: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该组织强调:“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国力的竞争就是科技的竞争,科技的竞争就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因此,素质教育就成了当代教育的主流。素质又包括身体素质、品德素质、文化素质、劳动素质与心理素质,而心理素质又是素质结构中的核心部分,由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事业成功的关键。当今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努力培养同现代社会要求相适应的数以万计的高素质劳动者,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因此我们可以说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中之重。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现状

当今社会不同往昔,竞争激烈,生活节奏日趋加快,这就要求青少年学生必须具有健全、健康的心理素质。现在绝大多数青少年从未经受过艰苦生活的磨炼,“艰苦”一词对他们来说是那么的遥远和陌生,他们更缺乏对社会、家庭的责任感,又处于养尊处优的生活条件之中,使之心理成熟的发展越发滞后,随之而来的是他们的心理健康出现一系列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诸如情绪多变、意志薄弱、依赖性强、自控力差、缺乏合作意识等。种种调查研究表明,中小学生均普遍存在较大比率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社会竞争、学习竞争的压力下某些学生出现厌学、逃学、辍学等不正常现象。要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仅靠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是收效甚微的,而应该让心理健康教育与其并重,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21世纪青少年处于改革发展和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他们自主意识强,思想敏锐,行为大胆、果断,打扮新潮入时,不拘一格,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同时受到的心理困扰是十分明显的,心理矛盾非常突出。近年来,通过调查分析,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尤其存在的不利因素,直接危害学生的心理健康,进而导致学生产生各种心理障碍,下面我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的分类。

(一)厌学问题。学习是青少年的主要任务,学习与厌学问题占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部分。

1.学习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待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这种情绪的循环往复,使得他们对学习既无奈又恐惧。

2.厌学是目前青少年学习活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不仅学习差的同学不愿学习,就连成绩很好的同学也有这种倾向,尤其遇到别人考试作弊,老师又对自己不理解,从而使这些所谓好学生也不想努力上进。

(二)人际关系问题。这是青少年反映最多的问题,事实上,青少年所接触或要处理的人际关系无非就是: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父母子女关系,而这些简单的人际关系却因青少年心理的不成熟而像大山一样压在他们的心头。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主要集中在由于教师对学生的不理解,过多干涉学生的业余生活和正常交往而引起困惑和烦恼,青年男女学生正常的学习、生活、交流,被老师苛刻地指责,严重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导致对教师的反感对立,而有的学生在老师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上,认为老师“嫌贫爱富”轻视自己,处理不公正,老师是学校中人际关系的核心,是各种人际关系的主要协调者。

2.与同学的关系,主要集中在交友方面,因处理不好朋友之间的关系而苦恼,好朋友对自己的不信任,认为朋友不能两肋插刀,而怀疑友谊的不真诚,使他们内心十分苦恼,不知怎样才能消除朋友的误会,内心十分孤独寂寞,看着朋友减少,不知怎样去做,从而怀疑世上没有真正的友谊,交不到真正的朋友。

3.与父母的关系,主要是因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相互理解与沟通,或家庭不和给子女造成心灵伤害,有的孩子经常和父母吵闹,看到父母疲倦的面容觉得父母可怜,每天生活在这种内心矛盾之中,却不知该如何向父母说,而父母的吵架,使家庭整日笼罩在硝烟中,使他们不愿待在家里,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至极,觉得人活着没意思。父母的不良行为,给子女带来不安全感,从而对父母厌恶、鄙视,给青少年造成更深的内心创伤。

(三)情感类问题。青少年时期是花的季节,在这一阶段,人的第二性征渐渐发育,性意识也慢慢成熟。他们情绪较为敏感,易冲动,对异性充满好奇与向往,当然也许伴随出现许多情感困惑,如单恋的兴奋、单恋的烦恼、失恋的沮丧等。

三、相应的对策

青少年的情感问题并不是简单的,面对学生如此复杂的心理状况,心理教育工作者应明确造成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原因,从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具体应从下面几方面入手。

(一)学校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开设心理卫生常识讲座,心理调解问题解答。明确认识,矫正观念,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心理冲突,使青少年通过有效途径认识自己,了解别人,学习与人交往的社会技巧。还可有效使青少年转移情绪,发泄痛苦,发泄愤怒而防患于未然。

(二)现在的青少年自制力不成熟,许多心理障碍的表现与不良行为习惯有关,对他们进行心理调节时,首先要注意日常行为的训练,帮助其改正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4

摘要:手机短信在中国开始使用的时间虽然短,但是很快就征服了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接纳度和认同感更强,很快成为一种大众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研究手机短信文化对青少年心理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关键词:短信文化;青少年;心理影响

自从1992年,英国成功发送世界上第一条短信后,手机短信文化就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手机短信在中国开始使用的时间虽然短,却是使用量增长最快的国家,而且很快以几何倍数增长,其便捷、低廉、时效等特性迅速征服了不同领域、不同阶层、不同年龄段的大众,特别是接纳度和认同感更强的青少年,更把收发短信当做一种时尚、一种新兴的信息沟通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有资料显示,他们使用短信的比例达到90%,年轻人无疑是“短信一族”的主力。可以说,手机短信已经成为一种大众文化、时尚文化、年轻文化。从表面来看手机短仅仅是一种信息媒价, 被称之为第五媒体,而实质是其背后所承载着的极其重要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心理功能。因此,研究手机短信文化对青少年的心理与行为产生的深刻影响,显得十分必要。

由于手机短信收费相较于其他联系方式经济又实惠,使得完全处于消费者角度的青少年一般很容易能够承受的起。短信费用为0.1~0.15元/条,而手机话费为0.6元/每分钟,显然与手机话费相比手机短信要无疑要便宜很多。对于精力旺盛、压力大、表现欲望较强的青少年而言,通过标新立异的东西,更容易表现自我的与众不同。手机短信在青少年中的风靡便是其自我个性张扬的产物,通过对不同的人编发不同的短信,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青少年的自我表现欲求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个性魅力可以尽情展示。

而今,随着信息技术的逐步成熟,手机的制作也大都质量上乘,体积小,便于随身携带,而且网络信号覆盖广,短信可以随时发送和接受,这使得信息沟通的双方没有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与人聊天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一人可以同时与多人沟通,可以直接转发有趣、使用的短信,大大方便了人们的沟通与交流。作为短信文化主体的青少年已经不满足旧有的人际交往方式和人际沟通方式,喜欢追求多样性的人际互动方式。而手机短信的传播形式非常丰富,语言、图片、游戏、彩信等几乎无所不包,恰好迎合了喜欢创新,追求标新立异的青少年的这一心理特征,因此,短信成为他们发展友谊、爱情等构建人际关系圈的重要平台。

手机短信的短小精炼、间接性及私密性而与青少年追逐时尚的心理机制契合。心理学研究发现,时尚流行蕴含两个重要的心理机制,即“树异于人”和“求同于人”。青少年对手机短信的迷恋与追逐,既满足了他们“树异于人”的心理需求,同时也满足了其“求同于人”的归属需要。

最初,短信只在少部分人中使用,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朗朗上口、搞笑短信的出现,手机用户转发短信的越来越多,甚至应运而生了一个新的职业专门的手机短信,一些门户网站为了增加其点击率也往往会准备一些精炼的短信供人们下载,尤其对时尚有着本能的敏性感和迫切性的青少年更是无“短信”就是不时尚。在人际交往互动中,短信可以解决直接交流遭拒后的尴尬和面对面的难堪,这也使得人际互动方式具有了私密性和隐秘性,避免对他人造成影响。

手机短信作为一种文化,其背后承载着重要的文化内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生活及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具有较强的知识性。是现实生活以及文化变迁的真实写照,青少年处于求知欲最强,获取知识最好,最乐于接受新事物的时期,手机短信所具有的知识等特点给他们提供了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通道,在能一定程度上满足了青少年对信息认知的需求。同时通过对手机短信的不断追逐,还会降低信息社会,信息和知识的大爆炸给人们带来的心理压力

手段短息在快速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对青少年的心理产生了一些不容忽视的消极影响,正在腐蚀青少年的精神和道德。其一,由于有些青少年追求时尚和时髦,大量发送手机短信,长期以往反而不愿意与人面对面的交往,没有短信就无所适从,以致于形成手机依赖,严重影响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其健康心理的发展造成影响。其二,不论从年龄、心理、环境还是文化等各方面而言,青少年大都处于弱势一方,其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不稳定,特别容易受到一些消极因素的暗示。目前,大量的垃圾短信、三俗短信、欺诈短信、被广告、甚至涉嫌犯罪短信充斥着青少年的手机,如果没有学校、家庭的介入和关注势必会给青少年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更不利于于青少年精神家园的净化和提升。因此,作为教师要特别关注短信文化带给青少年的负面影响,并且将其纳入自己研究的视野。

参考文献:

[1]刘海英,韩卓丽,邓小龙.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探析[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

篇5

一、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耐挫力差

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都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教师、父母的责备和同学的冷眼。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诉:“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呢?”“自认为学习已经非常努力了,但期中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焦虑、注意力不集中、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随之而来。

2.人际关系不协调

很多学生初中时学习成绩好,常受到教师和家长赞扬。而到了高中,高手如云,一些学生的成绩就不突出了。加之独生子女在家多为“太子”“千金”,他们自我中心意识强,不善于处理与同学、教师的关系,因此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学生的日常活动范围就是家和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几乎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惧感。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为对学生批评多表扬少,拿家长和有些教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导致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两次考试失败而感觉自己笨,“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困扰

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了解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早恋”现象非常突出。一些学生因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一些学生心理冲突加剧。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

青少年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墨守成规,看问题往往片面和偏激。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授业解惑,一概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守章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辟思路的学生,教师则视为差生。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变化快,有些行为很难让人容忍。很多教师不喜欢这类学生,动辄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会使学生丧失自信心。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如何用心,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反抗是明显的。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感觉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2.家长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最重要的场所,家长的行为是影响学生的重要因素。学生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父母那里学来的。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长对独生子女一味娇宠,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孩子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及性格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导致不少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3.社会环境

现在,人们社会公德意识差,很多人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和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同时,青少年是电子游戏厅最主要的消费群体,许多影视剧也直接影响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正是因为这些,许多青少年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其次,要将心理教育落实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德育活动、课外活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家庭的原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及家庭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3.营造一个宽松、健康、向上的社会氛围

篇6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需要面对的问题,本为围绕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构建和如何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进行了一定的讨论,对青少年心理进行了一定的研究,并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方法和整合方法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心理健康 青少年 心理素质

一、前言

在当前社会变革加剧的时代背景下,青少年面临的事物比以前更多,所进行的选择也更加的多元化,因此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更容易出现一些心理问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一直是家长和有关专家关注的重点。我们根据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研究了青少年在青春期容易出现的一些心理问题,并针对这些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办法,旨在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并培养青少年的心理素质。

二、目前青少年所面临的一些心理问题

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整合研究的主体就是当下青少年所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经过一定的研究分析,总结了以下几点。

1.多方面的心理压力

青少年处于心理稚嫩的时期,其中容易被外界的一些事情影响,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这种压力源主要来自于学习考试和人际交往方面。比如学习过程中对学业的一些焦虑情绪,面对父母的期盼的一些不安等。在青春期也容易出现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患得患失,从而给心理成长中带来一定的压力。我们通过对这些压力源的研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压力应对模式。

2.学习方面的适应性问题

青少年处在学习成长的重要阶段,而在成长中接触到的新的学习内容造成了青少年的一些学习适应问题。在班级生活中,学习成绩会导致同学间的一些竞争,有时竞争压力过大,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的压力,出现不能够适应学习的情况。学习适应性问题也包括考试中的心理问题等。

3.人际交往关系问题

在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过程中,人际问题一直是困扰很多青少年的问题之一。由于现在的独生子女较多,青少年往往有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从而在和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有些问题是来源于同性之间的竞争,有的则为异性之间的交往而困惑。还有的与父母之间的关系需要改善等等,不一而足。在这些人际交往过程中稍有不慎就可能引发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对此,我们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4.情绪情感问题

青少年处于青春发育期,不管是在心理还是在生理方面都处在一个不是太成熟容易冲动的时期。所谓血气方刚,就是指青少年时期的冲动。由于处在特殊的年龄阶段,容易对外界的影响十分敏感,从而产生一定的情绪情感问题。比如一些青少年存在恐惧的情绪,对学习考试的恐惧,对人际交往的恐惧等,这些都是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的情绪问题。

5.恋爱心理问题

青少年处在对爱情懵懂的状态,有时候处于对异性的好奇往往导致早恋的现象出现。青春期对爱情的向往,对性的渴望往往导致青少年的一些恋爱方面的心理问题。青少年一般在恋爱方面的自制力不足,过激的心理状态或过于自卑的心理都会给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的影响。所以对待恋爱压力的问题应该有意识的进行调节,形成系统的策略。

三、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整合办法

青春期的学生处在一种特殊的心理生理阶段,因此容易产生各种心理问题。所以针对青少年的心理,我们应该注意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的培养。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不同青少年不同的心理,进行一定的干预。使他么在成长中都能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将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与现实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以积极地心态去面对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同时对于青少年特有的心理状态,要引导他们去包容、悦纳自己,接受自己某些方面的不足,正确认识自己,从而为以后的成长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结 语】

青少年心理健康是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一项重要部分,学生家长和老师应该注意对他们的积极引导,帮助他们以成熟的心态度过青春期这个特殊的阶段。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青少年 心理素质 网瘾 网络环境

问题的提出

随着我国信息教育的普及和发展,上网人数不断增加,其中31.8%属于18~24岁的青年,学生网民占整体网民的28.8%。网络已经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但是,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公布的第二次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在全部被调查的30岁以下青少年网民中,网瘾人数为9.72%,男性青少年网瘾比例高出女性青少年7.18个百分点。大多数网瘾者存在交际不融洽的现象。

这组数据给了我们两点启示:第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在带给人们积极的人生观,便捷、高质量的生活和学习途径的同时也深刻地负面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第二,随着时间的推移,网络对青少年心理影响的情况不断发生变化,但是网瘾的比例一直较高。因此,搞清网瘾成因是解决青少年网瘾问题的重要一环。

网瘾成因研究成果及问题简述

关于网瘾成因已有不少的学者进行了探索,他们的看法大同小异。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从图1中归纳的几个方面来看,几乎已经涉及了青少年特别是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在这些类别中,学者们就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青少年自身心理和知识的局限性与网瘾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探讨,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为网瘾的矫治提供了广泛的社会学和心理学的依据。

但是。纵观以往的网瘾成因研究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点启示:

点面结合不足。在已有的文献中,学者们主要将他们的研究点放在引起网瘾的具体因素上,而忽略了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以及各个因素对网瘾的影响大小及其深广度。或者有的学者论述到了,但比较薄弱,没有将其重要性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比如刘敬轩在文章中列举了孩子产生网瘾的几类因素,但是他并没有将所分的几类因素结合起来从整体上系统论述。

动静结合不足。在已有的文献中,学者们主要将他们的研究点放在时间的某一点上,通过广泛的调查和数据分析再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进行研究,而缺乏从历时的角度上对调查的对象进行跟踪,特别是网瘾前期的跟踪。这种动态的变化的研究也许恰恰可以揭示网瘾的成因,而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人系统地做过。

源流关系不清。学者们在研究网瘾的成因时,一般将各个层次的因素综合在一起论述,缺乏各个层次以及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理论上来说,客观决定主观,但是在如何决定。以及采用何种方式多少步骤达到主观都存在一个源与流的问题。搞清这个问题,我们就可以追根溯源,找到问题的最初诱因。而在这方面,学者们也鲜有涉及,从而使我们的研究处于一种模糊状态。

结合上面的述评,整合已有的研究成果,克服存在的不足,我们提出了自己的关系模式,并在此模式下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青少年心理素质与网瘾关系模式

青少年网瘾关系模式分为三个层次:环境因素、心理素质、网瘾行为。

环境因素是一个人生活的周边自然环境和社会关系的总和,它决定一个人心理素质发展的方向和成因。心理素质是指在人的先天条件与后天环境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人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发展水平。它包含了个人所有的具有定势性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活动结果。网瘾一般叫做“网络成瘾综合征”(LAD),属于一种精神障碍疾病,反映了人对网络过度的、稳定的和定向的依赖并对现实生活失去兴趣。实际上就是网络在人心理状态和活动过程中非正常的凸显,反映了网络对人’心理素质的负面影响。

从哲学上来说,外因决定内因,一个人的心理和行为主要取决于环境对他的影响。尽管人的心理素质一部分来自先天基因,但是,正如《三字经》所述,善恶之心主要来自后天的培养,而环境是人的心理和行为触发之源。搞清了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也就解释了一个人行为表现的原因。网瘾作为人的一种心理行为,它的出现一定有其合理的环境。因此,在研究青少年网瘾行为时,我们把环境因素看成是最初的源。把心理素质看成是其作用的对象,而把网瘾行为看成是作用的结果。这三者之间构成了源与流的关系。

然而,这三个层次之间关系的复杂性还是有差异的。环境因素和心理素质之间是一种单向刺激的关系,而心理素质和网瘾行为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双向作用的关系。这是因为心理素质和网瘾均是一个模糊的量,反映的是一种能动的、可变化的心理性状,而不是一个绝对值。正是这种能动性和可变化性决定了人的心理素质和网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不是静态的某一个点,并且使得这三个层次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整体运转的体系。

因此。我们在研究网瘾行为时要有一种系统的观点。既不可以割裂三个层次之间的依赖关系。也不可以割裂每个层次内部要素之间的关系,更受搞清系统运转的顺序,从源头做起,顺藤摸瓜,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此思路下,我们提出了相互影响的关系模式:

在该模式中,我们理顺并整合了图(1)中的诸要素,使之成为一个结构紧密的系统。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 图(1)中的主观因素或自身因素,学者们均将之看成和环境因素相对立的成分。而在本模式中我们将之看成是影响链条中的中间层,并不具有对立关系。

2 图(1)中的网瘾行为是主客观因素平行作用的结果,而本模式中强调三个层次的源与流关系。

3 图(2)模式中的箭头表示影响的方向。并且这种影响是一个量变而非顿变的动态过程。

4 图(2)是从面上来理顺我们的研究思路。而不是一个详细的研究规划图。因此,模式中的每一个点在具体研究时还要细化。

结论

篇8

目前,我国有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的人群中,主动求助者只有5%-10%。而同样的情况是,国外发达国家主动求助者约有50%~60%。不过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变化,对精神类疾病的认识,心理压力的加大,我国主动寻求心理救助者的数量也在增加。

从本期开始,我刊设专栏与北京回龙观医院合作,让精神科、心理科专家为大家答疑解惑。

咨询问题

我女儿今年一周半,特别淘气,一天除了睡觉、吃饭在家之外,其余时间全部在外面跑,不愿意回家。最让人生气的是,不好好吃饭,我们吃饭的时候,她拿手上盘子里去抓饭菜,我们管她,她还要打我们,管教太严便会大哭大闹。请问大夫,您说我们做家长的该怎样来管教孩子?谢谢!

专家回复

孩子三岁前所受的教育对其今后的成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俗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当幼小的孩子自己的主张受到阻碍时就会哭泣,但孩子从其中也能学到如何与他人协调以及与人相处界限的能力。当他体会到任性、自我的态度没有被对方接受时,他就学会了人际关系的平衡感,这对其成长十分有利。

最重要的孩子的自主感发展很关键,孩子自己用手抓饭吃对孩子本身是愉悦的事情,体现他自己的能力,父母应该为之骄傲。关于孩子心理发展的阶段性生的标志,作为父母要特别关注。这样理解孩子,欣赏孩子的自主性发展。反之,如果压制太多,孩子长大后变得羞愧、怀疑,缺乏独立的见解,过多依赖他人。

要让孩子体验失败,不合理要求不能获得满足,而且让他很自然地接受失败。如果孩子的情绪不能平稳下来,家长采取冷处理为宜,或转移其注意力,或妈妈温暖的怀抱。

夫妻和睦、两人教育的一致、温暖的家庭气氛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的基础。同时初为父母的年轻人要注意自身平常的行为及处事方式,因为孩子有天然的模仿能力。

咨询问题

我的侄子今年14岁,原来是一个聪明乖巧的男孩,学习成绩一直不错。但从去年开始逆反心理特别重,特别是和家长及教师之间难以沟通,您说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

您提供的孩子的资料较少,所以写下的建议也不一定适合这个孩子。孩子逆反背后的原因我们大人了解多少?他如何出现这种情况?

作为家长我们好好思考:孩子的内心有什么样的需求?孩子在学校遇到了困难?他的学习,他的人际交往等等?

我们要成为孩子的朋友不是领导,聆听孩子内心的声音,要和孩子商讨,这一点请牢记。

我两年多前离婚,有一子现年7岁,由我抚养。孩子很聪明、活泼、好问。离婚的事,我前妻认为等孩子大些再说,可我认为还是早说为好。因为此事,孩子嘴上不说,但心里对妈妈长期不回家还是明白的。我担心如果等将来孩子大了再说,会对其心理成长、学习、感情方面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我的问题是:离婚的事,何时告诉孩子、怎样告诉孩子为好?谢谢!

专家回复

这是一个比较难以处理的事情,孩子的心是比较敏感的,现在即使不告诉他,我想他已经猜出其中的可能,因为孩子是最忠于家庭的,父母的变化孩子最了解。希望你们两个人婚离了,但爱孩子的心不变,经常与孩子一起分享快乐。

刘华清 主任医师,教授,任职于北京回龙观医院。专业特长: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婚姻家庭治疗、精神医学等。兼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与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北联合大学应用心理学教授、中直机关心理咨询中心督导等。接受过国际精神分析协会的系统动力学取向心理治疗连续培训,同时参加美国纽约家庭治疗中心和香港大学家庭研究院的三年系统训练。

咨询问题

现在我有一个很烦恼的问题想请教专家:我女儿刚上托儿所。她在家里的时候很听话,没有无理取闹的现象。现在去托儿所后,才两个礼拜性情大变,学会无理取闹和在地上打滚。

因为她的性格比较内向,原来我们怕她在家里接触的人太少不利于她性格的培养,所以才决定把她送去。每天送到学校时都是老师把她从我们的怀里硬抱走的,看她很伤心。这是否对她的心理造成不好的影响?

而且每天都是我们送外婆接,现在每次她哭时都是找外婆,以前不是这样的。是否是因为我们把她丢在学校她会恨我们?这样对他以后性格是否有影响?是不是突然换了个环境她不习惯?在学校里委屈不敢说,回家后才发泄?我们现在想把她接回来,这样行吗?该不该把她再送去呢?

专家回复

你的来信我看了几次,这是一个很难处理的问题。首先养育孩子决非是不经意就能做好的事情,面临着这样的问题,你们也肯定焦急了好长时间,同时需要正确的理念和良好的方法。初为父母,如果善于观察和指导孩子的成长,将会为他们的人生之路奠定坚实发展的基础。

其次,在初上幼儿园孩子最初出现几天“分离性焦虑”的表现是正常的,但是等大多数孩子基本上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后,仍有极个别的孩子表现特别不适应新生活,作为家长就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适合孩子的成长?

有的孩子是祖父母辈抚养带大的,太多的溺爱和照顾限制了孩子的自由发展和同伴的交往,以至于不能适应新的环境,无法与小朋友交流。因为在家里时时都能得到家长照顾,而在幼儿园绝不可能随自己,样样以自己为中心而进行。如果长辈处处认为孩子还小,过分地迁就孩子,将来孩子一定也不能适应社会。

在上新的幼儿园之前,最好先带孩子熟悉新的环境,比如教室、操场等,让孩子有一个熟悉的过程,让孩子知道除了家以外,还有别的新鲜有趣又有同伴玩的地方。另外还要加强孩子独立生活的培养与老师的交流技巧等。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告诉我们,三岁前送孩子入托,孩子内心世界感受是父母抛弃自己,可能再也见不到父母了。三岁或三岁半后,与父母建立良好的依恋关系,孩子心中体会:虽然父母送自己到幼儿园,但父母下班后还能见面。分离创伤的感觉可能会少许多。

如果孩子一段时间仍然不能适应幼儿园的生活,说明亲子依恋的关系建立不理想,那么可以到儿童心理咨询机构求救,或需要一段时间的缓冲期培养母子的依恋关系,以缓解孩子的焦虑情绪。

咨询问题

我是一名心理健康教育老师,我有一个问题想问您。现在我所在的学校里,初一、初二学生有很多的不良习惯:早上不起床、偏食、挑食、说脏话、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拖拉、物品用完之后不放回原处,等到要用的时候到处找都找不到……由于这类学生太多,我

都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有一个学生,他初一到这里时就有这样一个习惯:尿床。现在已经是初二了,前两天,他又开始尿床了。在这样的一种情况下,生活教师、班主任以及家长对这件事情都很在乎,一个一个地把他叫过去进行批评教育,更有甚者,家长当着很多同学的面批评了他,这使他很难过,我估计这样子下去,我前面所花的功夫都是白费了。

专家回复

这确实是一个难处理的事情。这和家庭教育有很大的关系,作为教师尽力而为用爱心耐心理解学生积极发现学生的优点,欣赏孩子的长处,尊重孩子,才能以宽容之心对待孩子。

真的很感谢您对学生如此的关心,作为心理学工作者也欣慰地看到许多教师开始重视学生的心理卫生。

这么大的孩子尿床不是有意的,确实可能有许多原因,建议到儿童神经内科看看,而不能如此严厉批评孩子。应一起找原因,老师应忽视这个问题,也许没有压力下这个问题就会自己消失。特别是父母在学校很多人场合批评孩子,可以想象孩子的自尊心受到多大的影响。记得一个心理学家说:孩子尿床,是身体在“哭泣”。可以猜想孩子的内心有许多伤痛,很多孩子用逆反来表达自己内心的需求。

尊重孩子就像尊重我们的朋友一样。孩子大了,作为家长和老师应与学生商讨。

记得我的老师给我们讲的一个有关教育子女的故事:许多家长询问我的老师(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教育子女最好的方法是什么?老师说:“有三个秘密:第一是商讨,第二是商讨,第三还是商讨。”

作为老师和家长,我们都该好好思考这个“秘密”。

咨询问题

我是一名小学教师,有幸得到学生的信赖和我谈了一些心中一不愉快:有一天,一学生写了一张纸条说:他的好朋友由于父母离婚对他的打击很大,整天闷闷不乐、精神不振。他想帮助他可又不知道怎么去做,问我怎么办?收到纸条后我很高兴但又很不安,我有责任为我的学生解答这个问题,想亲自找那个学生谈一谈,但又怕加重他的心理负担,伤害他的自尊心,希望您能给我一个最佳方法。

专家回复

篇9

怎样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呢?

一、以身作则,平等尊重

青少年人的心理与成年人相比,表现得更为敏感、更为复杂、更为强烈,情绪状态要较任何一个时期更为扰乱。现在的初中孩子正处于心理叛逆期和“断乳期”,青更需要教师和父母及社会以同情和了解的态度帮助他们解决心理问题,使其安然渡过风暴。学生最反感的就是班主任不分青红皂白地或直呼其名地在班上大喊大叫、大声地批评。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心平气和或用肢体语言去教育他,一个眼神、一个抚摸动作,让学生感到温暖,心情舒畅。让学生感受关爱的温暖。真正的参与不是形式的,而是思想上的参与,是教育对象与教育者形成的共同思考和交流过程。要达到这种交流,就要以参谋者、探讨者、商量者的姿态,而切忌居高临下的说教和训导姿态。这也是新课标特别强调的一点。尊重平等的原则还要求教育者尽量保持学者风度,保持整体形象的沉稳,注重研究色彩,体现学术民主的风格。这样才能增加对教育者的信任和依赖,才能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二、创设情境、加强教育。

创造健康教育环境,避免学生经常性地陷入危机状态,维持其心理的平和、积极、顺畅。这对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标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和家长应采用恰当的教育方式以及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青少年思想意识形成的过程,往往是从浅层次的心理感受层面,提升到思想体系和世界观层面的过程。这是一个先易后难、逐渐推进的量化过程。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对于青少年的反应,经常察言观色、及时反馈、及时做出调适。对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及时进行纠正。

寓教育于娱乐活动中,潜移默化的渗透教育,从思想不设防的心理感受层面入手,在不知不觉之中逐渐深入到解决思想体系层面的问题。动之以情,激起心理层面的激荡,然后由情入理,在思想体系的高度解决问题。学生心理健康品德的形成又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渐进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在立足课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拓展我们的教学时空。在我们学习“正确处理与老师之间的矛盾”这一小问题时,设置了一个情景,通过情境教学,不但有利于创设高效课堂,更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三、发展优先、防重于治。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着眼于发展学生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注重维护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重点开展团体发展性教育和个别发展性教育,积极开展团体补救性教育和个别补救性教育,在分清主次基础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为了更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要将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各项工作中去,形成多渠道实施。心理素质教育、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就是专门的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渗透到各教学。有计划、有目的、有步骤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在发展性教育中不断提高心理素质,提高抵御不良心理的影响;使学生在补救性教育中放下包袱,早日走出心理误区,发展健康向上的心理。同时,心理健康教育也应该渗透到学校各项活动如班主任工作、团活动中去;并能在各科教学中加以渗透。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要细心观察学生心理,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教师想要了解学生的思想和心理并能针对性的给予干预辅助,可以通过以下的方法:

观察法:即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和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和表现,并根据这些行为和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这样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谈话法:通过与学生个别交谈了解他们的心理特点。运用谈话法应注意谈话的内容,是学生能够接受的,并且乐于回答;谈话应准确、灵活、风趣,不要使学生产生紧张、窘迫感;谈话是以朋友身份平等的态度,不要居高临下,这样学生才能向你吐露心话,才能真实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

分析法:通过对学生作品的分析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特征。如从学生的日记、作文、练笔、班日志、思想汇报和通信中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和思想问题。

调查法:通过家访、教师的观察记录、学生本人的书面材料、问卷方式以及其他同学对她(他)的评价间接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个性特征。

档案法:建立学生心理档案。进行跟踪调查,及早发现学生心理异常,及时转介到各级心理保健医疗机构,防重于治,填蚁穴于堤溃前。

学生心理不健康的产生,不仅有着学校方面的原因,家庭方面也有着重要影响,为此,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可主动争取家长的支持,协同工作,共同研究和解决孩子们的心理

四、灵活机动,因材施教

常言道,一个人就是一个小世界;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工作者根据青少年不同的情况和问题,不断寻找新角度,采用各种方法,解决思想政治问题。当代人的求新、创新意识较强,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摆脱陈旧的方法,不断寻找新角度进行工作。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注意个案。青少年一般不易想到的思路,就是最容易解开问题症结的最佳角度。

五、惩管结合,走出误区。

从某种意义上说,惩戒也是一种必要的教育行为。这是教育借助社会刚性的一面。在党纪国法面前,人人平等,无论谁触犯法纪,都应受到惩戒。如果舍弃惩戒的武器,就等于陷入"思想政治工作万能"的误区。学校要定期开展普法宣传和教育,及时矫正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篇10

【关键词】 心理障碍;青少年;危险因素

【摘要】 目的 分析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干预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将300例青少年心理障碍求诊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并采用自编青少年心理障碍调查表及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法进行评定分析。 结果 300例青少年心理障碍者中女性193例(64.33%),男性107例(35.67%);主要临床表现为情绪低落,不听话,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兴趣等;心理障碍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16a增高比率更显著。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家庭管教方式粗暴、家庭关系不融洽、缺乏沟通、居住地社会风气恶劣及青少年业余时间沉迷于电脑游戏是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 早期的心理干预,对提高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尤为重要。

【关键词】 心理障碍;青少年;危险因素

An analysis on risk factor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eenagers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main risk factors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eenagers. Methods 300 patients with mental disorders in teenagers were assessed by selfmade questionnaire and the Logistic multiple regression. Results Among the 300 patients, the female wer 193(6433%) and male 107(3567%); the main climical manifestations were low spirits, inobedience, anxiety, pergence of attention and onointeresting etc; incidence rates of mental disorders were higher along with ageing, especially above 16 years old. The main risk factors were rough family teaching, faily member relation tension, absence of communication, bad social climate in living place, 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 Conclusion Early psychointervention is very important in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in teenagers.

【Keywords】 Mental disorders; teenagers; risk factor

青少年期是从儿童到成人的过渡时期,以性成熟为其生理基础,通常也被称作青春期。青少年期的生理、心理变化快速而不稳定,易产生心理问题,因而又有人将青春期称为"危机中的十年"。国内有报道显示,青少年多因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及品行问题到精神科咨询。为进一步探讨影响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作者对我院心理咨询科青少年咨询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1998~2003年4月我院"青少年心理咨询治疗登记表"中的300例青少年咨询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7例,女性193例,年龄11~20a,平均15.77±1.71a。

1.2 方法 采用自编青少年心理障碍调查表对资料进行测评。全部数据采用SPSS10.0软件包处理,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 300例青少年心理障碍者中焦虑131例(43.67%),注意力不集中173例(57.67%),多动104例(34.67%),恐惧32例(10.67%),情绪低落(218)(72.67%),睡眠障碍52例(17.33%),烦恼93例(31%),缺乏兴趣128例(42.67%),不听话145例(48.33%),骂人42例(14%),易激惹107例(35.67%),说谎93(31%),逃学27例(9%),孤独感78例(26%)。以情绪低落、不听话、焦虑、注意力不集中、缺乏兴趣等因子较多见。

2.2不同年龄心理障碍发生率 11a6例(2%),12a10例(3.3%),13a12例(4.0%),14a11例(3.7%),15a18例(6%),16a23例(7.67%),17a35例(11.67%),18a49例(16.33%),19a64例(21.33%),20a72例(24%)。结果显示:青少年心理障碍发生率随年龄增高而增高,>16a增高比率更显著。2.3 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 以咨询者父母受教育程度、婚姻、经济状况、教育方式、无时间与子女沟通、居住地社会风气及青少年业余活动等9个因子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在d=0.05水平上有5个被选入回归方式,详见表1。

表1 心理障碍危险因素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略)

注:Bi(回归系数),SEBi(回归系数标准误),STDBi(标准回归系数),OR(相对危险度)

表1显示: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教育粗暴、家庭关系不融洽、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业余沉迷电脑游戏、无时间与子女沟通等。

3 讨论

有关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许多学者研究认为,家庭关系不融洽、父母离异、不良的教育方式、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是引发青少年心理障碍的主要因素[1~3]。本研究显示,导致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危险因素依次为教育粗暴、家庭关系不融洽、无时间与子女沟通、居住地社会风气恶劣等因素。

本研究结果显示,(1)青少年心理障碍女性为多(193,64.33%)。这反映当前我国女性青少年性格大多温顺,遇到应激,易产生心理问题。提示:对女性青少年群体的心理干预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2)家庭经常发生冲突、居住地区社会风气恶劣与青少年心理障碍明显相关。这可能与青少年身处恶劣环境,易受环境影响而出现心理问题。(3)青少年业余时间沉迷于电脑游戏,也是导致心理障碍的高发因素。这可能与青少年学习任务重,玩电脑游戏无疑影响休息、睡眠,导致大脑疲劳过度,易产生心理问题。此结论与齐小强等[4]报道的结果基本一致。关于父母文化程度与青少年心理障碍的关系,本资料显示:父母文化程度与青少年心理障碍没有必然的联系。与有关报道[5]结果不一致。

综上所述,防范和减少青少年心理障碍,是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张明圆教授指出[6]:精神卫生属于大卫生,绝非卫生系统单枪匹马所能胜任,需要社会的支持。据此,笔者认为,干预青少年心理问题,必须全方位启动相关机制,特别是家长、教师,更应重视青少年的个性及道德品质的培养,积极矫正青少年的行为偏差,确保青少年身心健康。

参考文献

[1]张志雄.儿童心理卫生的有关因素初探[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7,7(6):359

[2]尤三力,吴佩芳,俞琳,等.深圳地区少儿行为问题影响因素初步分析[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8.12(3):163

[3]蔡小兰.少年儿童心理障碍病因分析[J].健康心理学杂志,1998,6(4):361

[4]齐小强,王华,汪英,等.高中生睡眠与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4,10(3):191

[5]陈家麟.影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3):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