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

篇1

关键词自动站;人工观测;序列连续性;山西太谷

中图分类号P4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22-0043-01

太谷县位于山西中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0.1 ℃,年平均降水量405.8 mm。太谷国家基本气象站始建于1959年,2003年开展自动气象观测,使用长春DYYZⅡ型自动气象站。目前,太谷站自动站单轨业务运行。

1研究方法

选取太谷站2009―2010年自动站和人工观测的20:00气温资料,通过对比差值和不确定度,分析2个序列之间的差异,采用序列的显著性检验分析与历史序列的差异[1-2]。

1.1对比差值

对比差值为人工观测值与自动站观测值之间的差值(Ui-Ai)。其中,Ui为第i次人工观测值,Ai为第i次自动站观测值,n为观测次数。对比差值应在±0.2 ℃之间,否则认为偏差超出正常范围。

1.2标准差和不确定度

其中,σ为对比差值标准差,Xi为第i次对比差值,X为对比差值平均值,n为观测次数。期望一个量的真值,按规定的概率(95%)落入的区间,即表示测量真值所在量值范围,用对比差值标准差的2倍表示。

标准差和不确定度反映2种气温数据的离散程度,不确定度应在0.4 ℃之内,否则认为偏差超出正常范围[3-4]。

1.3显著性检验

以1971―2000年气候累年值作为标准,对月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分析与历史长序列有无显著性差异。

计算该要素历史平均值x及标准差σ,若该要素的月平均值大于x+2σ或小于x-2σ,而人工观测值未达到此标准,则该要素有95%的机率与历史序列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与分析

2.1对比差值

太谷站2009、2010年对比差值均为-0.02,二者之间差值很小,人工观测值略小于自动站观测。从对比差值的年变化来看,各月的对比差值均在±0.2℃之间,2009、2010年的年变化特征基本一致,对比差值为正值的月份主要出现在冬季,其余大部分月份为负值。

2.2地面温度(0 cm)

地温平均偏差为-1.9 ℃,各月偏差值范围为-19.5~9.2 ℃。各月平均最高地温差值范围为-3.8~6.0 ℃,各月平均最低地温差值范围为-25.1~1.1 ℃,冬季为负偏差,其他均为正偏差。其偏差超过自动站规范要求,偏差较大主要表现在冬季有积雪时段。因为在有积雪覆盖时,自动站的地温传感器没有取出,测的是雪中的温度,而人工观测的地温表放在雪面上,测的是地面温度,人工站温度明显低于自动站温度。

2.3不确定度

从2009、2010年各月的气温不确定度来看,2009年气温不确定度均不在0.4 ℃范围内,2010年只有4个月(1、5、9、12月)不在0.4 ℃范围内,不确定度季节性差异不大。

2.4显著性检验

从2009―2010年各月显著性检验结果来看,24个月份中,有3个月自动站气温平均值与历史资料之间有显著性差异,对应月份的人工观测气温平均值与历史资料之间同样出现显著性差异,说明自动站出现的显著性差异不是仪器原因造成的,而是该月的气温发生显著性变化。从2年的连续观测结果可以看出,自动站气温观测仪器没有造成气温与历史资料的显著性差异。

2.5风速

自动站各月2 min平均风速差值范围为-0.45~-0.21 m/s;人工站风速比自动站风速偏弱,各月10 min最大平均风速差值范围为-1.45~0.80 m/s,除1、4、9月为负偏差,其余各月均为正偏差,其偏差超过自动站规范要求;自动站与人工站出现15次大风。从2 min平均风速分析,人工站风速比自动站风速偏弱,从10 min最大平均风速分析,人工记录较自动站记录风速偏强,风速越强负偏差越大。

3结论

对比自动站替换人工观测的结果,表明人工站与自动站观测的气温之间的偏差很小,在允许范围之内;不确定度没有明显的季节变化,2009年气温不确定度均不在允许范围内,2010年大部分月份在允许范围内;自动站观测的气温值与历史序列中的气温值无显著性差异[5-7]。因此,太谷站自动站观测替换人工观测对气温序列的连续性无明显影响。

4参考文献

[1] 王颖,刘小宁.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对比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2002,13(6):741-748.

[2] 张占峰,张焕萍.青海省自动站与人工观测气温的对比分析[J].青海气象,2009(4):37-42.

[3] 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3.

[4] 中央气象局.湿度查算表[M].北京:气象出版社,1980.

[5] 刘学军.就如何做一名优秀观测员的几点浅识[J].山西气象,1996(4):36-38.

[6] 李玲.提高云、能、天观测水平的浅见[J].贵州气象,2003,27(3):47-48.

[7] 杨睿敏.加强观测员自身素质修养,提高地面测报质量[J].陕西气象,1998(5):13.

篇2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SCM) 战略 联盟

一、供应链管理(SCM)概述

在一般意义上,供应链(SC)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它是一个范围更广的企业结构模式,包含了所有加盟的节点企业,从原材料的供应开始,经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加工、组装、分销等过程直到最终用户。它不仅是一条连接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流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增值链,从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而供应链管理(SCM)则是使供应链的运作达到最优化,使供应链从采购开始,到满足最终顾客的所有过程,包括工作流、实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等均高效率地操作,把合适的产品以合理的价格,及时准确地送到消费者手上。从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定义可以得到,供应链要求以同步化、集成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以各种技术为支持,尤其以Internet/Intranet为依托,围绕供应、生产作业、物流(主要指制造过程)、需求来实施。相应地供应链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组织和控制从供应商到用户的物料(零部件和成品等)和信息。

二、制约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因素

1、社会制度、市场环境还不完善。社会制度环境是企业供应链管理赖以存在的基础,目前来看,我国社会制度环境还没有为供应链管理提供足够有效的保障。我国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发展所需的制度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如融资制度、产权转让制度、人才使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等,这些制度是实现企业资源重组,创建新型供应链管理的前提条件。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尚处于发展初期,此时政府应大力发展和支持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包括资金、法律、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实际上,现在政府在法律、政策方面给予的支持十分有限,政府对企业经营行为的规范和管理,有些方法也与供应链管理的要求不适应。市场是供应链运作的场所,供应链的有效运作需要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环境下进行。市场秩序不规范为供应链的建立增加了难度。供应链是具备不同核心能力的企业为追求联合效益而建立的,目的是希望通过合作实现更好的效益,因此供应链的建立需要一个良好的市场环境,要求企业之间按照市场经济规则进行资源和利润的分配。我国目前市场秩序不规范,强买强卖、以大欺小等不公平交易时常发生,严重影响了供应链企业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建立供应链的难度。供应链上的企业同步化运作需要完善的市场体系来保障。不仅要有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等基础市场,还要有资金市场、劳务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以及各种配套服务市场(如运输市场)等。我国目前市场体系还不完善,使供应链正常运作失去了植根的土壤。

2、供应链设计、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是企业发展永恒的主题。随着时代进步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管理必须不断创新。在供应链管理的初步实施过程中,我国企业在管理方面不适应供应链管理的弊端日益暴露,主要表现在企业管理观念落后和管理机制不健全两个方面。我国企业整体对供应链及供应链管理的理解程度低,很多数企业还不了解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对供应链管理的本质缺乏足够和正确的认识,往往将配送这一较低层次的物流活动误认为物流管理的全部内容,忽视物流和供应链管理之间的联系与区别。信任是供应链中各企业进行有效合作的纽带与保证,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相互信任是供应链发展所必需的。而就目前来说,诚信问题给企业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了很大的障碍,显然不适应供应链管理的需要。我国许多企业眼光过于狭隘,过多地看重眼前的经济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一方面,很多企业管理者存在短视行为,看不到实施供应链管理将带给企业的更多更长远的利益,而主观地认为业务外包是对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权利的一种侵犯,认为即使非核心的业务,如果交由别的企业去经营,也是“肥水流入外人田”,不愿意与其他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另一方面,许多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了自身的信誉与商业道德。许多企业都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尽量将责任、风险、成本等转嫁给其他与其有商业往来的企业,却竭尽全力地将利益收归己有,使供应链运作很难达到预期效果。这些表现都是与供应链管理背道而驰的。

3、企业组织结构不适应供应链管理。我国企业整体组织结构设置普遍落后,还未能达到完善的物流管理所要求的对企业内部功能、流程的一体化阶段,离供应链管理所需的外部一体化要求就更远了。这是因为企业对现代竞争理论的认识还不够,仍停留在传统竞争理论阶段,未能充分认识到竞争已向供应链竞争转型,对物流管理的认识非常模糊。虽然近年来,商业连锁超市、配送中心已为社会所承认,但制造业配送中心以及供应链管理概念仍然面临着传统观念的挑战。传统企业组织是按职能分派责任的,如采购职能、产品职能、销售职能等。实行高级主管领导“垂直”职能,不容其他职能侵入。这种垂直职能还反映在预算系统中,它们最基本的目标是控制、增加利润输出,把输出作为组织、计划、控制的基础。就是说,它是以增加整个系统库存为代价的。这不仅增加了财务负担和流动资金,还隐藏了最终需求的可见度。从而使上游活动对下游的真正需求无任何清晰的观点。传统组织的另一问题是费用“透明度”低,因为传统组织处于高水平的聚积状态,一般只在其职能基础上辨别费用。在传统企业内部,每个人都习惯于关注系统中单一组件的效率,而没有人去考虑整体效益。所有这些都同供应链管理相冲突。

4、规范的物流管理程度较差。我国物流业发展缓慢,严重影响了商品经营和规模效益。而物流企业在数量上供过于求,服务质量上又难以满足需求。物流网络资源丰富,但利用和管理水平低,缺乏有效的物流管理者。物流规划大多根据本行业情况独立进行,相互间缺少沟通和协调,人为割裂了现代物流的整体布局。物流标准化上更是存在着差距。首先,产品标准缺乏,由于产品本身没有标准,因此交易成本增大。其次,物流设备标准不一,为形成统一的市场人为制造了障碍。再次,物流市场供需矛盾大,市场分工不明确。而形成良好的物流管理规范是供应链管理得以成功实施的基础。

5、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低下。我国企业的信息化管理还存在较大的劣势。相当一部分企业没有把提高企业的信息技术能力看成是提高现代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必要途径。我国目前利用网络开展经营活动的行业不多,即使用了也仅仅停留在设立主页这一层次上,没有借助网络开展有效的商务活动。信息化管理人才奇缺。企业信息化是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化手段实现的,因此需要一批高技术人才保证这项工作顺利进行。但是中国的网络人才大多集中于IT界,一般企业中很少有专业人才,这极大的影响了企业信息管理的进程。有些企业信息化管理建设方案脱离企业实际,照搬国外管理软件。而现代供应链最根本的标志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使参与供应链的所有成员的关键业务“一览无余”,“前台一张网,后院一条链”,这使得信息技术不能广泛采用。一方面使制造商营造的供应链处于残缺不全的状态,难以实现预期的目标,另一方面也使虚拟运作等精致成熟的供应链技术无法推行。这是供应链健康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物流系统是供应链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是达成供应链管理预期效果的有力工具,两者对供应链的绩效都有着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因此,这两方面缺一不可。

三、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在我国还是一个新的事物,要真正发挥其社会经济作用还有一个认识、发展的过程,现在还处于概念引入、消化阶段。尽管有的企业宣称已经实现供应链管理,但实际上距离真正的供应链管理还有不小的差距,这是由整个社会环境、市场环境、企业环境所决定的。但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好现象,说明供应链管理在我国已经开始起步。通过不断认识、改善不利于供应链管理发展的因素,供应链管理时代终将如期而至,使我们国家的企业赶上世界的步伐。

(注:本文由湖北省教育厅200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支持,项目编号:2007d452。)

【参考文献】

[1] 马士华、林勇: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

[2] 邓明荣、张红、葛洪磊、陈子侠:现代物流管理[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篇3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现状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4-155-02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管理思想与形式,涉及到供应链中各环节的信息、物流、资金等整合与规划,强调制造商、供应商、分销商以及零售商、终极用户等相互之间的协作关系,以不断优化企业成本,提升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但是随着竞争环境的不断变化,我国供应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有所凸显,供应链管理的改革与优化,势在必行。

1供应链管理现状

1.1传统企业的观念制约

以传统企业发展来看,其职能划分明确,如采购、生产、销售等,以“垂直型”管理职能为主,不容职能交叉。同时,这种“垂直型”管理模式,在企业预算中也有明显体现,通过预算加强对各职能的管理工作,避免随意消耗。但是由于整个企业的运行都处于预算控制中,一味增加利润收入,不断增加库存。这样,无形中加大了企业运行的财政负担,不利于流动资金的优化配置。因此,传统企业的运行观念与供应链管理显然不适应,缺乏必要的“透明度”,组织长期处于高水平的聚集状态,不利于供应链的整体发展。

1.2缺乏统一的管理标准

一直以来,虽然我国在供应链管理的标准化方面不断努力,但还是存在诸多问题。(1)虽然我国在供应链管理方面具备物流标准体系,但是标准落实不到位,没能真正发挥作用;(2)在货物运输过程中,设备缺乏标准化。以国外先进国家的发展状况来看,卡车大小、集装箱尺寸、仓库货架等,均处于标准的配套设置,但是我国各种标准参差不齐;(3)商品信息化规范有待提高。在电子商务运行状态下,供应链管理离不开统一的商品信息,在供应链成员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与交换。当前,虽然我国一些单位建立了数据库,但是缺乏统一标准,字段的长度、类型有所不同,“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1.3 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1)条码技术。当前我国大多生产企业没有认识到条码技术的重要性,缺乏对条码技术与条码质量的控制,因此在供应链中应用条码信息比较少;(2)EDI技术。我国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已经开始研究EDI技术,并在海关、交通等多个部门进行尝试,但是企业应用EDI技术的实例较少,尤其是EDI应用的法律问题、安全性问题等有待解决;(3)电子商务与互联网的应用问题。以我国当前电子商务发展来看,一方面缺乏对电子商务的根本认识,很多企业利用网站宣传自己的产品与服务,并将此与电子商务混为一谈;另一方面物流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虽然商流活动在网络的广泛发展,由于缺乏完善的社会物流配送体系支持,因此难以实现转移服务。

1.4 供应链管理人才匮乏

一方面,在供应链管理过程中,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供应链管理刚刚起步,再加上涉及到跨部门、跨行业管理,对高新技术提出更高要求,因此专业技术人员仍然匮乏,亟需一批既具备供应链管理能力,又具备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由于我国流通行业的运行缺乏统一规范,各行业以自己的标准为主,缺乏统一标准,因此不利于物流现代化的发展,也制约了供应链的发展步伐。

2改进建议

2.1积极转变企业发展观念

以我国供应链管理状况来看,无论是理论还是实践,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很多问题尚不明确,甚至一些企业没有认识到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作用。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越来越多的政府部门、研究单位、行业协会以及大专院校等,已经加强对供应链管理的重视。因此,政府应积极发挥带头作用,扶持更多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深入开展供应链管理研究工作,为实际应用奠定基础。通过强化供应链管理的重要作用,让企业认识到市场竞争提出的新变化、新要求,积极转入观念,融入到供应链中,与其他更多企业实现资源共享、互利共赢。企业应转变“贪大求全”的传统观念,追求企业发展的实效性、可持续性,为客户提供更多有益产品及服务,获得自身健康、长久发展。

2.2 加快标准化建设

以国外供应链管理的成功经验来看,有关供应链的推广工作,需要行业协会的支持作用。将更多企业组织在一起,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利益或者社会利益,应用供应链管理。当前,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阶段,政府职能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有所弱化,而供应链管理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更不可能由某一政府部门独立实现。以我国发展的形势来看,各个行业协会或者跨行业协会将在供应链管理中发挥重要作用。

同时,供应链的发展与国际惯例更加相符,也利于我国当前企业管理的标准化发展。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输工具以及物流标识的标准化。虽然在物流标识方面已经有所完善,但是使用情况仍然堪忧。而运输工具标准化的问题则执行力度不足,虽然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是我国标准的主要行政部门,但是实际标准却由各部门的技术委员会统一制定。例如,由中国物品编码中心负责制定条码标准;由中国包装总公司负责

参考文献:

[1]王继永,孙世民,刘召云.我国供应链合作伙伴竞合关系研究综述[J].物流科技,2008,(7).

[2]朱安东,许淑君.供应链信息流管理与市场响应模式分析[J].价值工程,2010,(35).

[3]祈莉丽,季建华.我国供应链风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7,(4).

[4]李辉,李向阳,孙洁.供应链伙伴关系诊断管理研究[J].计算机集成制造熊,2007,(10).

篇4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问题;对策

一、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一,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观念落后。我国许多企业认为,供应链管理就是物流管理,只注重从节约资源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努力,没有认识到供应链业务流程是由原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商、产品的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到最终用户的价值链组成,完成由顾客需求开始到提供给顾客所需要的产品与服务的整个过程,因而没有将供应链管理看成是优化生产过程、强化市场经营的关键,更没有真正认识到随着竞争的加剧,市场机会变动频繁,所需资源组合不一,单个企业的资源难以迅速和长久地形成竞争优势。

第二,社会整体信用环境差,企业之间合作力度小。我国市场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没有建立有效的整体社会信用体系,整个社会信任程度不高,制假贩假屡见不鲜,三角债纠缠不清,同时由于供应链的参与者是不同的经济利益实体,从而导致不能对供应链中的各项活动实行有效的整合和协调。

第三,由于供应链中信息流障碍,导致企业采购、生产、需求脱节,适应市场能力差。供应链运行是物流、价值流和信息流的统一,其地域、时间跨度大,对信息依赖程度高,但供应链系统涉及到多个生产企业、运输业、配销业及用户,随需求和供应的变化而变化,因此要运用好信息技术对供应链进行整合,并及时由供应链的管理人员依据相关信息流售出预测并调整生产线,相关信息能在供应链中及时、准确传递,但由于我国企业企业机构臃肿,应变能力差,结果往往造成企业采购与生产、供应与需求脱节。

第四,企业内部资源整合不到位,基础设施利用率低。供应链管理的目标是使整个供应链系统的资源得到最佳配置,从而获得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这必然要求供应链中每个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一体化,这样才能更好地与供应链准确有效地衔接;但目前我国很多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互相割裂,没有实现资源共享,有些企业先进设备闲置着,供应链内部信息集成落后,企业间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基础设施整体利用率较低。

二、我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对策

第一,加强企业供应链的内部管理,增强自身在供应链中的核心竞争力。我国企业应大力加强供应链管理的内部管理,具体举措有:提高企业信息化程度,努力推进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环节;在对国外供应链管理现状,企业内部的物流、生产、计划部门的情况进行全面认知的基础上,从整个供应链的角度进行企业供应链发展的管理和远景规划;加强对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新型人才的培养,通过互联网组织起企业较固定的购销网,从而实现供应链系统的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在供应链系统的管理过程中,企业必须使用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手段,有效地协调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的行为,使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伙伴关系,整合资源,形成整体优势;大力完善物质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为提高信息的及时性和科学性提供硬件保证,注重事前分析、预测,为企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依据;强化供应链各节点企业的一体化管理,充分发挥各企业的优势,形成供应链上统一的宏观调控系统。

第二,提高思想认识,加强企业间的协作,发挥各节点企业的优势。提高企业全员的思想认识,真正树立以顾客需求为导向的经营观念,逐步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加强员工业务技能培训、为实行供应链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各节点的企业应集中精力于核心业务上,剥离不良资产,提高资金、资源效率,与供应链中的相关企业建立真正信任与合作的伙伴关系,实现整个供应链的共同发展壮大,确保供应链的竞争优势,适当时可以建立供应链联盟,从而降低风险,提高竞争力,促进效益提高。

第三,加快企业信息化进程,树立集成化供应链管理观念,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供应链管理要求供应链各节点的企业之间和企业内部应建立完善的信息系统,因此我国企业必须投资建设信息系统,制订适合企业自身实际的信息化方案,先完成企业内部的部分信息化,再逐步推行企业内部业务环节全部实现计算机管理,进而建立企业外部网,增强与上下游企业沟通和解决问题能力,最终全面运用供应链管理信息化方案,为此,要培养节点企业的协作精神,保证合作方之间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优化供应链管理系统的设计主要是要选择最优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这些合作伙伴,并且将这些不同的利益实体整合成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这必然要在地理上合理规划供、产、销企业之间的布局,加强核心企业与供应商和销售商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合理规划供应链的工作流程,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必须对所有供应商的资源进行统一集成和协调,保障供应链高效、有序运行。

第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计划生产,加快采用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式。企业应针对顾客需要对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整个供应链系统进行通设计和规划,以市场为导向,根据最终用户的需求,减少企业生产的盲目性,企业必须引入即时服务、快速反应、有效客户反应、企业资源计等先进的管理思想方式,广泛应用先进的信息支持技术,努力提高信息技术的安全性、可靠性和实用性。

参考文献:

1、田扬王沁.如何让ERP系统在企业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

篇5

关键词: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管理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间相互合作不断整合与融合,在这样的背景下供应链管理应运而生。在此能够正确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的企业都是具有丰富的先进管理经验和世界顶尖水平的企业。

一、供应链管理与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

物流管理具有狭义与广义的区别。我们所常见的物流管理所指的就是对物资的运输、派送等等一些简单的活动,实现了企业与用户之恋的联系。但是较为广义的物流管理所指的是在生产的过程中原材料的转化,我们所了解到的广义的物流管理往往都被人们认为就是供应链管理。这样我们也就不难看出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存在着一定的相似性。可以说供应链管理建立在物流管理的基础上,反之,供应链管理能够对物流管理有着集成的重要意义与重要作用。所以说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有着一定的联系。

(二)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供应链管理都是围绕着企业的领导核心所开展的。能够及时地对企业的信息流通与资金流通等等有效地进行控制。从最初的原材料的采购一直到产品的生产,能够让生产者一直到消费者形成一个链条。对于供应链管理的定义始终说法不一,但是一般来说都具有下面一些特点。首先,从范围上来说,供应链能够把所有对产品产生影响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都纳入到考虑的范围中,供应链上的每一个企业都能够相互合作从而能够达到同步生产的联系。第二,供应链不仅仅是一条链接,而且还是一条具有增值意义的链接,它能够让所有参与到这一过程的参与者都能够了获取到利益,物流在供应链中增加了产品的价值,让参与到其中的每一个企业都能够取得增值的收益。最后,一个企业不仅仅能够承担着一条供应链上的重要作用,还可能是另一个供应链上的另一个角色,一条供应链往往都是由多条供应链组成的。

二、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管理

(一)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特征

首先,具有极高的信息化发展程度。供应链管理作用下的物流管理大部分的信息都来源于十分专业的供应商所提供的的,这样就能够有助于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其次,具有更广泛的涉及面、供应链作用下的物流管理所能够涉及的供应链的结构能够对物流企业的供应商的选择以及生产与配送等等都产生影响,这些都已经超越了物流所应该服务的业务范围。第三,对员工的有着很高的素质要求。由于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管理是提供的技术服务的咨询公司,所以员工不仅仅需要具有更加丰富的现代化管理技术以及更加丰富的知识,还需要能够对多变的市场环境有着超前的风险预见能力和对市场风险的及时应变能力。

(二)供应链管理对物流管理的重要作用

第一,通过提高服务质量带来更高的效益。传统的物流管理解决方案往往都更重视都运输成本和存储成本的最小化,然而在供应链下的物流管理则更加注重的是如何提高对客户的服务质量与服务水平,这样会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第二,通过对过程的优化提高企业的运作效率。为了能够更好地弥补传统的企业的运作方面的缺点,供应链下的物流管理则更加强调对过程的优化,能够最有效地减少供应链上的不稳定因素,不仅仅能够更好地提高物流企业的服务质量与工作效率。还可以为物流企业提供一些具有现实意义的策划方案,能够通过电子商务实现这一目标,从而能够让物流企业在管理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第三,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实现了对资源的高效率利用。往往物流企业很难实现对供应链的整合与融合,供应链管理则能够实现对物流管理的有效供应商加以集结,能够给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质量,满足客户的需求。从而能够提供给客户更为合理的物流方案,让所有的物流信息能够及时地更新,实现了对社会资源的共享与重复利用。

(三)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第一,对库存的管理。通过供应链的管理能够实现对库存管理的订货时间与运输时间的缩减,从而能够加快对库存的周转速度,能够更加有效地减少与彻底的展出缺货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从而能够更加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企业之间的相互协调发展与企业的运作。第二,对订单的管理,订购的过程正是供应商向生产商发出订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包括供应商的管理以及对订购合同和企业的订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模式能够让企业根据青岛数据进行网络补充计划的制定。

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企业能够自主的制定一些相关的销售计划,通过合同签署与其他的公司与企业签订一些长期的合作关系,相互能够达成共识。通过对检查订购的数量以及订购送达的供应商对接收的货物进行支付。第三,对仓库的管理。仓库的管理不仅仅是对仓库简单的货物的验收与运输以及货物的出库检查监督工作,还包括一些代办销售以及委托运输以及库存控制的管理业务。

总之,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重要的组成部分,供应链管理起源于物流管理同时供应链管理更能够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率,最终在供应链管理下的物流管理能够更好地为客户提供更好的优质服务,推动我国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作者:智艳芝 单位:江西外语外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供应链;建筑业;建筑业供应链管理

中图分类号:TU-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1)24-6043-02

供应链管理是目前先进的系统管理思想,其强调从供应链整体的角度出发,对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所有参与方进行集成整合,从而达到供应链上各企业双赢的效果,提高供应链上各涉及企业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建筑业作为典型的订单式生产模式,同样具有实施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要求。

1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概述

建筑业供应链是指以总承包商作为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建筑工程的勘探、设计、原材料采购到施工、竣工交付使用的全过程中,将涉及企业连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实现整个建造、运营、物流系统的一体化和集成化。建筑业供应链管理就是把建筑业供应链上各个企业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使各企业分担的咨询、材料、设备、人员供应、施工管理等职能成为一个协调发展的有机体,围绕采购、供应、施工作业与管理等来实施。包括计划、合作及对业主、分包商、各供应商等各方之间资金流、信息流、物流的有效控制,以达到降低建筑工程成本,满足业主要求的目的。

2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传统建筑管理模式的比较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是从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发展而来的,这也导致了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模式与传统的建筑管理模式有所不同。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模式是以提高业主满意度为目标,基于对工程涉及企业连成的整个供应链进行管理,强调相关企业间长期合作关系,期望获得共赢的战略目标;实际操作中,各企业基于企业利益要求密切关注供应链上所有企业状况,能做到各项资金的及时支付,使资金成本最小化,以期望资源在供应链上达到有效配置。而传统的建筑业管理模式是以满足合同要求为目标,仅限于项目,是对项目的管理,在项目的设计施工等阶段各企业独立实施,涉及各企业仅仅强调合同规定,存在一定的对抗趋势,信息共享称为奢望。在实际操作中,涉及企业往往延期支付资金、各自为政,从而只关注本企业的状态,有效资源也被局限于各企业内部进行配置,削弱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模式的流程分析与实施

3.1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流程分析

建筑业供应链实质是一个由业主提供的项目拉动流程,因为只存在一个项目拉动流程,使建筑业失去了竞争的主动性,所以建筑应该将供应链的推动流程引入,通过对业主提供的项目拉动流程和推动流程的有效结合,实施建筑业供应链管理。引入推动流程后,建筑业供应链分为:拉动流程和推动流程。建筑业供应链的拉动流程是由顾客订购启动,推动流程是由对多个顾客订购预期引发并运行。中标前,企业为求得市场竞争优势以预期的多个业主为最终客户,为满足客户的需求和要求,与供应商和潜在分包商基于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推动流程链;中标后,建筑企业为求得最优效果、客户的做大满意度而形成的一种以项目为动力源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拉动流程链。建筑业的推动流程链和拉动流程链以建筑企业的中标为分界线。

推动流程链的动力来自激烈的市场竞争,迫使建筑企业在接到项目前处于市场危机感的压力下,建筑企业不得不加强企业内部事物管理,如加强企业制度、开展技术创新、扩大人才引进、规范财务管理等等,保持与合作过并取得良好效果的合作伙伴,并制定行之有效的合作绩效评估准则。最终建筑企业以供应链联盟的形式向市场展示自己强大优势,将自己时刻摆在吸引潜在的业主或合作伙伴的位置。拉动流程则是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典型运行模式,业主的需求是整个供应链的动力源,链上的所有活动都是为了达到业主的最大满意。

3.2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步骤

建筑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一般分为供应链现状分析、职能集成、企业内供应链集成、整体供应链集成四个阶段。

3.2.1 供应链现状分析阶段

这个阶段就是对原有供应链进行分析,总结供应链的现状、分析企业内部影响供应链管理的有利因素和阻力,同时分析市场环境,对市场特征和不确定性作出分析和评价,以提高供应链管理的认识,为供应链建立做基础。

3.2.2 职能集成阶段

建筑业传统管理模式中,业务由各部门独立控制,比如几个项目之间的物料采购、库存运输、生产计划、施工进度等业务。这种部门独立控制业务的状态使得协同管理效率低下,实施建筑业供应链管理迫切需要进行职能集成。在职能集成阶段,建筑企业需要依照供应链特性开展企业业务流程再造,以便围绕核心职能对物流、信息流实施集成化管理,将设计商、供应商、承包商和房产销售商等有机集成起来,使之成为相互关联的整体。

3.2.3 企业内部供应链集成阶段

在这一阶段,企业要实现其控制领域的供应链集成,要实现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外部供应链中供应商和用户管理部分的集成,形成企业内部集成化的区域供应链。这一阶段管理的核心是内部集成供应链管理的效率问题,快速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提高企业反应能力和效率

3.2.4 整体供应链集成阶段

这一阶段,企业要将企业内部供应链与市场用户集成起来,形成集成化供应网链,与各供应企业和用户建立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形成涉及企业连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这也是集成化建筑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也是建筑业供应链管理实施的最终目标。

4 小结

供应链管理理论是当今最先进的管理理论之一,建筑企业引入先进的供应链管理方式,通过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加强企业间的信任与合作,能有效提升建筑企业的竞争力,达到供应链各环节企业共赢的目标;同时,通过不断优化供应链结构,提高供应链管理效能,在信息化时代和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供应链管理运用到建筑业中将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徐章一.企业供应链的优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 王卓甫,简迎辉.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创新[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 供应链管理 企业竞争力 竞争优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网络经济的深入发展,世界经济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面临的市场环境由供应商卖方主导变成了顾客买方主导,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呈现出动态化、复杂化、激烈化的特征。面对前所未有的竞争环境变化压力,企业都在积极寻求一种既能保持自身的独立地位, 又能整合利用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提升自身核心竞争能力的基于共赢原则的经营管理新模式。在此情况下, 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便应运而生。在知识经济时代,市场竞争将不再是企业和企业之间的竞争,而是供应链和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任何一个企业只有与别的企业结成供应链,才能适应快速变化的全球竞争环境, 提升企业竞争力, 保持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继而取得竞争的主动权。本文在对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作用和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策略。

一、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了供应链各环境的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迅速以最小的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的附加值。它强调的是一种网络式管理,目标就是要将顾客所需的正确的产品能够在正确的时间、按照正确的数量、正确的质量和正确的状态送到正确的地点,并保证成本最小化。总的来说,供应链管理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供应链之间的博弈。原有供应链上的企业由企业物流的博弈对立发展到企业物流经营的共生。供应链管理是在现代科技促进产品极其丰富的条件下发展起来的管理理念,它涉及各种企业及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是一种跨行业的管理。与传统的企业管理相比,现代供应链管理体现了以下的基本思想:

1.供应链管理强调运用系统的战略管理思想

供应链管理是基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具有一个共同的战略目标基础之上的管理,它不再孤立地看待各个企业及各个部门,而是考虑所有相关的内外联系――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等并把整个供应链看成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以高度关注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 各节点企业集中精力培养各自的核心竞争力, 负责优势责任, 使成员之间的知识、技能、管理和信息优势得以集成, 并通过有机的协调来共同追求供应链整体利益最大化,从而提升整体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实现链上各企业利益最大化。

2.供应链管理强调利用集成化的信息管理

为使供应链担负起对最终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 供应链必须建立一条贯穿所有节点企业的信息高速公路。链上企业在主动地关注整个供应链及其管理的同时,供应链中各成员之间的业务伙伴关系得到了强化,变过去企业与企业之间的敌对关系为紧密合作的业务伙伴,这主要体现在共同解决问题与信息共享等方面。即供应链管理强调利用集成化的信息管理,链上企业要把与供应链运作有关的信息及时传送到信息高速公路上, 再由核心企业进行信息总集成, 保证节点企业在实时状态下获悉与己有关的信息, 同时进行快速响应来满足用户需求, 保证供应链管理准确、高效的要求。

3.供应链管理强调链上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开发

只有链上企业本身具有核心竞争能力,供应链业务伙伴关系才会持久。所以,供应链业务伙伴关系的形成不能以丧失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为代价,应做到能够借助其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来形成,维持甚至强化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保证供应链组织在管理、运作上的高度集成与优化,最终实现供应链管理的高质量、高柔性、快速响应、低成本以及整体效益最优的共同目标。

二、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在市场经济中, 企业竞争力最直观地表现为一个企业能够比其他企业更有效地向消费者提品或者服务, 并且能够使自身得以发展的能力或者综合素质。而所谓“更有效地”是指以更低的价格或者以消费者更满意的质量持续地生产和销售(统计上表现为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所谓“使自身得以发展”是指企业能够实现经济上长期的良性循环, 具有持续的良好业绩, 从而成为长久生存和不断壮大的强势企业(统计上表现为长期具有较高的盈利率)。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的管理理念,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和提升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其对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作用表现在:

1.供应链管理可减少物流流通时间, 加快交货速度, 增强企业竞争的时间优势

通过实施供应链管理,利用集成化的信息系统,可以提高节点企业信息流的准确性和及时性,有效消除由于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准确而导致的“需求放大”现象。从而使链上企业能适应市场快速变化的形势, 实现供应链各环节即时出售、即时生产、即时供应, 也就是在需求信息获取和随后所作出的反应尽量接近实时及最终消费者, 将消费者需求的消费前置时间降低到最低限度, 加快交货速度, 保证对客户需求做出快速有效的响应,大幅度地缩短从订货到完成交货的周期,实现即时生产、即时交货和即时配送,从而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为企业在市场中占有更大的份额创造条件。

2.供应链管理可减少库存, 降低成本,增强企业竞争的成本优势

供应链管理通过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实现整体合作和协调,从而实现物流畅通,促进供给和需求信息的快速流动,在加快物流的同时避免盲目生产,有效减少各个环节的库存量,避免了许多不必要的库存成本消耗。另外,供应链的形成消除了非供应链合作关系中上下游之间的成本转嫁,从整体意义上降低了各自的成本,使得企业将更多的周转资金用于产品的研制和市场开发等,以保证企业获得长期地持续性发展。

3.供应链管理可充分发挥链上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增强企业竞争的专业优势

企业拥有的资源是有限的,决定了企业不可能在所有业务领域都获得同样的竞争力。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供应链上每个成员企业的业务都不是大而全,而是将自身有限的资源集中在企业的核心业务上,提供其业务范围内最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突出自己的核心业务来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建立自己的优势。至于非核心业务,则转包给业务伙伴。通过非核心业务的外包,建立一个良好的供应链体系,保证每一个成员企业都能轻装上阵。这种合作竞争使每一个成员企业既可以保持和发挥自己的个体优势,又可以扩大资源利用的范围,享用联盟中的其他资源,完成单个企业不能承担的市场功能,共同增强市场竞争实力,实现核心竞争优势集成和资源共享,共生出强大的整体核心竞争力和竞争优势。

三、供应链管理对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途径

1.转变思想观念,培养协作精神,确立多赢思想

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新兴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实施中最主要的障碍来自各组织传统观念的阻力,观念的转变和更新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供应链管理是建立在多赢基础上的,企业要明确自己的战略目标,把握核心优势,乐于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共同承担利益与风险,在合作方之间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和信息共享机制,克服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供应链企业相互封锁的弊端,使信息等资源在供应链各方得到充分相互共享, 共同对付市场上的竞争者, 谋求最大的合作利益。由此,供应链管理超越了企业之间的界限, 通过培养协作精神, 确立多赢思想,把有关各方都联系起来,遵循互利互惠,互信互补的原则,发展更为密切的关系,携手参与市场竞争,共同承担责任和风险,共享成果与收益。

2.塑造优秀的企业供应链管理文化

在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内部贯彻“以各成员企业和顾客满意为核心”的供应理念。在改善供应水平的同时,企业文化发挥着重要的观念导向作用。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优秀的供应链管理文化往往能够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统一和沟通各节点企业及其员工的思想,从而使各成员企业及其员工产生对本企业的供应目标、供应观念、供应行为规范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是企业自我激励的动因,它有利于激发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参与精神,使员工自觉地为实现企业的供应目标而努力工作、持续改进。企业要努力实现这样的转变,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制订相应的政策,鼓励和强化员工的供应链管理意识,从而使该管理文化深入人心。供应链中各成员企业有必要形成趋于统一的供应观念,互相促进与学习,增进沟通和相互理解,最大限度地从行为和思想上保持其正相关性,甚至是一致性。这样,就可以从供应链的内部结构方面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稳定性,提高“链”的竞争力,从而进一步提升链上企业的竞争力。

3.加强供应链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

供应链管理引入我国只有几年时间,许多企业界人士对此知之尚少,能进行供应链管理运作的人才就更缺。供应链管理作为一个跨组织、跨行业的管理理念,它涉及许多高新技术,不但需要懂得供应链管理的核心信息技术,而且需要了解供应链上各行业管理理念、方法、手段及与供应链有关的管理技术,然而,在知识更新日益频繁、知识量极度膨胀的时代,无论个人如何努力,一个人想掌握所有的知识技能是几乎不可能的。这样一来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必须将各类专业人才组织协调在一起。因此,目前我国除了加快培养与供应链管理有关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外,最迫切需要是对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进行供应链管理理念的培训和介绍其相关技术,使他们迅速地成为具有供应链管理相关知识背景的又具有协调能力的综合性人才。只有这样,才能使我国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自觉寻找并建立供应链管理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高企业及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力,使供应链管理在我国企业中得以普遍推广应用,形成我国企业在经营国际化的形势下的竞争优势。

四、结束语

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 供应链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基础,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顾客需求的不断变化,为使我国企业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实施供应链管理来增强企业的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杨晓雁:供应链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8

[2]刘鑫:实施供应链管理 提升企业竞争力[J].高等职业教育,2004.2

篇8

关键词:供应链快速反应能力核心竞争力

一、引言

所谓供应链,是指商品从加工原料开始直到最终到达消费者手里的整个过程中,参与了该商品价值形成活动的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所形成的网络。

供应链上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实现供应链的总目标。为优化其性能,供应链的各个环节必须以一种协调方式运作,把供应链看作一个完整的运作过程对其进行管理,这样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各环节间的延误或浪费,在一定的时间内,用更少的成本,实现价值增值,这就是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思想。所谓供应链管理是指对供应链中的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及控制。

二、零售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必要性

实施有效的供应链管理,可以有效的提高零售企业竞争力,实现其竞争战略,具体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有利于零售企业实现供应与需求的有机衔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

在零售领域中,存在着供应商——零售商——顾客这样一个最基本的供应链条,实施供应链管理可以避免信息失真、提高顾客信息反馈效率,使供求有机衔接、协调一致、反应迅速。

2.有利于零售企业实现精确管理、降低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降低成本是零售企业经营的重要内容,是提高效益的重要手段。对于零售企业供应链来说,供应链的赢利就是从顾客那里赚取的收入与供应链的全部成本之间的差额,供应链的成本越低,就意味着企业的获利空间越大。供应链管理就是要不断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也就是说供应链管理就是不断优化,提高资源利用率。

3.有利于零售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企业实施供应链管理,就必然要进行业务流程重组,采用先进的技术和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的管理方法,进而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4.有利于零售企业加快资金周转

实施供应链管理的企业比一般企业的资金周转时间缩短40%~60%,而资金周转时间的缩短就意味着企业资金利用率的提高。

5.有利于零售企业改进交付可靠性,缩短交付时间,提高服务质量

企业通过加强供应链管理,可以大大缩短满足消费者需求的时间,从而获得无法复制的竞争优势。现阶段中国市场上产品品种越来越多,消费者需求变化越来越快。所以,在这个变化的世界里,成本固然是一个重要的竞争优势,但是快速响应消费者的需求,进而有效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是竞争的根本。

6.有利于零售企业成为受欢迎的合作伙伴

实施供应链管理使供应商和零售商实现信息共享,供货商们可以直接进入到企业的系统,各企业实现信息共享,在共享的基础上,交易双方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利益矛盾体,而是建立在战略发展思维基础上的受欢迎的合作伙伴,实践着双赢的方针,协调彼此的行为。

三、零售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

1.转变观念

零售企业要有效的实施供应链管理,企业全体员工都要转变观念、统一思想,理解供应链管理理念,明确认识到满足顾客的期望是企业的最终目的。

2.明确供应链战略,获取战略匹配

实施供应链管理属于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所以在设计和导入供应链管理系统之前,正确的做法往往要求企业制定发展战略规划,在此基础上,企业实施的供应链战略必须与企业的竞争战略相互匹配,也就是说企业的供应链战略与企业的竞争战略拥有相同的目标。获取战略匹配有三个步骤。首先是理解顾客;其次是理解供应链;第三是获取战略匹配。通过实现战略匹配以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微观平衡。

3.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设置岗位工作流程,重视人才储备

在供应链设计环节,首先我们应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设置各岗位的工作流程,实现对供应链整个链条各环节的有效、严格控制。其次,人才是关键。从零售企业的现状来看,供应链管理专业人才的短缺最为突出,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应加快引进、培养、建立一支精通供应链管理知识的专业人才队伍。4.企业业务流程的再造、调整和能力整合

首先变革企业内组织结构。即要变革原有的垂直型的组织结构和企业运作方式,建立扁平化的管理组织。这样既有利于职能之间的协调与综合管理,又有利于针对特定的顾客迅速、有效地开展商品开发和运作。其次进行商品品类管理。按照商品类别来建立项目团队,这种组织形式在零售业中运用得最为广泛。

再者采用有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如EDI、ERP、INTERNET技术等,实现信息共享,建立统一标准、统一数据格式的信息处理平台,整合了自身信息系统和客户之间的交易数据,努力做到整个业务流程过程中信息交换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5.优化物流配送系统

优化物流配送系统除了前面提到的有效的信息技术系统外,还包括合理控制库存、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选择、安排运输和仓储设施布局。

6.与供应商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对于零售商和供应商来说,如果企业单纯从自身利益出发必会使自己陷入“囚徒困境”。为此,双方必须以一种协调的方式运作,将彼此看成是合作伙伴,而不是视为博弈对手。

四、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在美国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重视、从经验到科学(教学案例,试卷,课件,教案)、从自发到自觉的认识过程,这对中国零售企业很有借鉴意义。2005年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更名为“美国供应链管理事业协会”标志着世界物流进入供应链时代。

篇9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教学现状;对策探析

在高等院校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的单一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因此学生就很难掌握专业知识以及相关技能。而且由于教学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地开展和实施,使得学生不能有效地将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从而会影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作为教师要有效应用教学方法,为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提供更多的有利条件,这样学生才能全面掌握供应链管理的知识内容。

1供应链管理课程的特点

1.1知识面比较广泛,涉及知识更加综合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经济管理中重要的课程,同时也是物流专业的核心内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任务目标是让学生能够在当下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引导企业从供应链的角度提高经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并降低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预算开支,以此提升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于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所牵涉的知识面是很广泛的,包括物流、信息技术等,而且还涉及很多的主体。这门课程涉及的知识也更加综合,不但需要学生能够具备战略化思维的思想观念,而且还能够应用更加高效的方式提供供应链管理质量,以保证正常运作,还要重视整合教学内容的重要性,要明确知识点之间的关系,这样有助于处理相关问题,从而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工作需要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发展,这也是教师和学生需要重视的问题。而且在具体的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中,学生要能够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学工作,将教学工作落实到位[1]。

1.2更加侧重理论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更加侧重理论的教学管理理念,但是具体内容对于实践应用的要求并不高。这项课程是属于经营管理类型的,其中的一些知识点是学者专家宝贵的研究成果,并且应用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进行验证,所以具体的教学内容更加侧重理论,而且教学内容更加地抽象,并且教学学时也受到了一些限制,因此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实施。这就使得很多的教师在具体的讲课过程中,只能侧重于理论的教学,所以这就导致了这门课程的理论性更加突出[2]。

1.3对实践应用要求更高

侧重于知识理论的教学使得实践应用显得更加的重要。对这门课程的教学目的进行分析可以得知,教学工作主要是为了让学生通过供应链管理内容的学习,能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的效率和质量,可以将材料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等工作进行有效的落实,以满足客户的要求。如果没有较强的实践应用能力,那么学生就无法亲身体会到知识理论的实用性,因此就会影响到教学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因此学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会理想。

1.4同步进行

同步进行是供应链管理学内容特点的主要体现。供应链管理从传统的管理经营模式转变为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这是信息技术和工业现代化有机结合的一种体现,这能够将最有效的资源进行集中高效地应用,而且这也表现出了供应链管理知识内容同步进行的特点和优势。这门课程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但是这也是基于实际应用而进行的。因此要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实际应用作为主要的教学发展方向,要能够符合当下社会发展以及行业要求,这样的教学工作才更加具有重要的价值。

2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现状

2.1教学方式单一

教学方式的单一是现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重要问题,而且也是影响教学工作有效开展的主要因素。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仍旧会影响当前的教学工作,随着新课改标准的实施,先进的教学理念逐渐得到有效的应用。但是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样不但会影响教师正常开展教学工作,而且对于学生而言也会出现难以适应的情况,因此没有实施多样化教学方式会严重影响到教学质量。

2.2部分教学内容出现重复

供应链管理课程是一门比较综合性的课程,包括了采购、生产加工、物流配送以及销售等方面的知识理论,在供应链管理的整体教学内容中出现了重复性。即使教学内容侧重点存在差异,也会导致学生对于供应链管理课程产生错误的认识,学生会认为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和其他的教学内容重复性过高,从而会忽略对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有效学习和掌握,进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最终造成学生学习质量难以得到有效提升[3]。

2.3学生的参与性不强,不能和教师产生有效的互动

由于供应链管理课程所牵涉的专业是比较多的,而且教师和学生不能产生有效的交流。很多学校会实施大班额教学模式,所以教师很难调节和控制教学进度,而且不能和大部分学生产生积极有效的沟通和互动,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参与性,导致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不强。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能积极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懒于思考,懒于学习,不能主动地参与到教学工作中去,使得学生的思考能力和沟通能力的提高受到严重的影响,最终会影响到对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进而影响学生下一步的学习以及在社会中的发展。

2.4缺少动手实践的机会

在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缺少了动手实践的机会,教师更加侧重于知识理论的教学以及学生成绩的提高,忽略了对于学生整体素质能力的提升。在对于教学工作的考查上也是以传输知识理论作为主要教学任务,而教师更加注重这方面的教学工作。但是对于供应链管理的教学而言,教师也侧重于知识的实用性,而且在实际的应用过程中教师需要具备丰富的经验,才可以印证教学内容的实用价值,这和具体的工作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教学工作需要将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但是根据调查分析,现在的教学工作没有达到这个要求[4]。

3提升教学效果的有效措施

3.1应用新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工作

教学方式单一已经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而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的根源就是学生缺少学习积极性,在实际的学习中会产生厌倦感。在学生接收到学习任务以后,部分学生会表现出不重视的态度。所以作为教师要有效改变教学方法,灵活借助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并根据学生喜欢的活动项目或者爱好选择教学素材,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创设有利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以此来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学生在这种教学模式中进行学习,逐渐对教师的讲课表现出热情和积极性。在这个有利条件下,对教师提出的问题会产生更大的兴趣和学习动力,以此促进提高教学效率。作为教师要和学生进行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改变教学质量不理想的局面,而教师可以有效地借助游戏法开展和实施教学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加入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游戏,另外还可以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认识到教学内容和实用价值有效结合的作用和意义。借助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以此来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

3.2将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有机结合在一起,提升教学的实用价值

在高等院校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能够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教学知识理论同等对待,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要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开展教学工作,进而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借助有效的教学案例,并融入教学内容中去,通过对比就能够更好地掌握教学案例,提升对于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的认识[5]。在传统的教学工作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学习,而学生更加重视对于知识理论的学习。虽然对于知识理论有一定的掌握,但是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忽略了对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视,这就使得学生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理论,但是却不能进行有效的应用,这也是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导致教学效率和质量的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作为主要的教学任务目标,要充分意识到这方面教学工作的重要作用和价值,科学合理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对于知识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这样学生就可以不断地学习和进步,以此来更好地适应以后的学习或者未来社会中的发展。学生具备了知识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以后,就能够更深刻地意识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重要价值,而且对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以及思维能力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这样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5]。而且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和实践中去,进而保证实践教学的正常开展和实施,让学生能够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3.3建设强大的供应链管理教师队伍

教师是教学内容的传递者,需要拥有全面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教学经验,并能够对行业的发展有深入的了解,这样才能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质量的教学内容,对于供应链课程教学而言更是如此。所以在招录教师的时候应该合理根据教师的教学经历、荣誉证书以及对于行业的认识来进行选择,还要能够对教学工作产生正确的认识,要能够热爱教学工作,因此建设供应链管理教学强大的教师队伍,对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和实施而言是很重要的。

3.4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

实施教学工作是根据教学管理部门的具体要求来开展和实施的。科学客观地评价教学工作,对于提升教学效率和质量是很有必要的。当下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机制是受到一定限制的,这就需要以教学导向作为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的基本目标,能够建立科学有效的教学机制,以此保障教学工作的开展[6]。

3.5借助信息化技术促进教学工作的开展

有效应用信息化技术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是教学工作进行改革的重要体现,而且应用先进的教学模式是需要信息化技术来保证实施的。比如教师可以在教学课件中引入供应链管理的相关应用软件,学生可以扮演各种不同的角色,这样学生就能亲身地感受到供应链管理的整个流程,最终能够将所学到的知识理论更好地应用到模拟操作中,这有助于提高学生对于供应链管理体系的整个流程产生深刻的认识[7]。

3.6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建设实习基地

供应链管理教学工作和企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是紧密相关的,也是相辅相成的。将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可以有效地将双方的优势积极地应用到培养学生中去,并可以共同建设实习基地,这样能够促进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工作的开展和实施。根据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内容的特点,将理论和实践紧密融合在一起,将学校和企业有机结合在一起,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真实的供应链管理情境。那么学生在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中就可以产生良好的体验,而且又能降低新员工实习的预算开支,应用这种教学模式来提高学校和企业共同办学的教学质量[8]。

4结语

综上所述,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要积极指导学生的学习,还要注重对于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气氛,以保证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更多的热情和积极性。在具体的实践应用过程中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并实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而提升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文娟.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6(33):16-17.

[2]王叶峰.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改革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2(34):184-185.

[3]贡文伟,施国洪.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0(32):135-136.

[4]张静芳,向万里.基于网络平台的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问卷分析与思考[J].物流技术,2015(34):283-284.

[5]王蕾.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6):78-79.

[6]汤晓丹.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研究—以内蒙古财经大学为例[J].物流科技,2014(10):130-131.

[7]侯心媛.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研究[J].物流科技,2011(9):10-41.

篇10

【关键词】供应链管理 培养目标 教学改革 素质教育

2005年1月,美国物流管理协会(CLM-counci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正式更名为供应链管理专业委员会(CSCMP-council of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sional),这标志着全球的供应链管理时代的到来。同时,随着供应链管理论坛、供应链管理年会在国内的不断召开,供应链管理的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和专业人士所了解并应用。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真正提高学生对供应链管理的学习兴趣和效果,加深学生对供应链理念的透彻了解,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起来,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就势在必行了。笔者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尝试着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及考试模式,颇受学生欢迎。现对供应链管理教学中的诸多方面提出几点自己的看法,以期对供应链管理的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一、制定明确的学习目标

供应链管理是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结合现有高职高专类物流管理专业培养的总目标――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从事各类物流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中高级专门人才。供应链管理课程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应是使学生通过对供应链管理的系统学习,熟练掌握供应链管理的基础理论、设计、方法、管理、库存策略、信息策略等,并能够运用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理念进行管理,解决问题。教学目标不但强调掌握理论知识,更注重运用理论方法解决实际问题。针对上述目标和任务,在教学过程中的做法应该是在讲授理论的同时,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规定要达到的知识结构中,必须包含所要掌握的技巧,把能力的培养提高到一个更高的高度,才能与物流管理专业的总目标相对接。

二、教学内容的改革

1、加强与其他专业基础课及专业课程的联系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专业课程,它与现代物流学、仓储管理、运输管理、物流信息系统、采购管理等课程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基础上建立起来。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通常已对上述学科的知识有一定掌握。在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供应链管理课程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对已学的理论与知识回顾复习,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供应链管理课程。

2、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动态等前沿知识补充学习

由于教科书的时滞性,及供应链理念在我国传播速度不断加快,我国企业间对供应链管理的认识更新较快等原因,教学内容往往不能及时地反映供应链管理的最新动态及前沿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补充供应链管理的前沿知识及最新动态,使学生吸收最新理念与知识,能够与时俱进。在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应做到持续学习,时时把握新的理论动态,在课堂中给学生以新知识的补充;另外,授课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掌握供应链管理相关前沿知识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使其具备较好的自学能力,这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是一项不可或缺的要求。

3、加强对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分析学习

由于传统的教科书上的内容普遍存在以理论、概念为主,对分析及实务内容涉及较少,甚至没有。如果只是单纯的照搬书本知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对相关理论及供应链管理应用实例的学习。如全球十大供应链管理实例――沃尔玛供应链管理、DELL供应链管理、福特供应链管理等,以及我国供应链管理应用的典型例子如宝供物流供应链、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宏基流程重组实例等。通过应用实例的学习,学生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了分析能力和应用能力。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渠道,也是能否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所在。由于供应链管理是一门综合性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对法学课程的教学不应采取理论课常用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而应采取灵活的启发式教学。

1、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案例教学法在管理学中的应用非常多,通常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尤其是高职高专类的学生更是受益匪浅。案例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内在素质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口才,实用性强,收效明显。案例教学法是由主讲教师根据教学进度和需要,适时提出精选案例,通过引导学生对个案进行学习讨论,启发学生结合理论知识分析其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从而实现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过程。这种教学方式的最大特点,是能够将直接的抽象理论与具体的案例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掌握抽象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方法,从而使理论知识具有生动性和形象化的特征,摆脱了传统的概念教学的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案例教学对主讲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要善于关注供应链实务,收集典型案例,在众多的案例当中精选适合本专业课程教学的典型案例。同时教师要对案例的原始材料进行适当的加工整理,使案例的整个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针对性。笔者在教学过程中精选了沃尔玛供应链管理应用、中铁快运大客户管理以及DELL供应链管理等实例,精心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学习及分析,很受学生欢迎,课堂气氛活跃,效果甚为明显。

2、观看影像资料

除了案例学习之外,为了增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在供应链管理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影像资料学习的机会。在我国现有管理学者中,有不少对管理理论既是优秀的传播者,同时还是成功的实践者,如余世维、林伟贤等。由于他们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所以对理论的理解和把握更加深刻,表达方式活泼,语言风趣生动,案例真实可信。如余世维的核心竞争力影像资料,林伟贤的资源整合系列资料等,都是值得借鉴的经典教材。学生通过观看相关影像资料,激发了更大的的学习热情,同时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3、模拟实验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把握理论的实质,在供应链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组织学生进行模拟实验。如模拟供应链中各环节协作过程,通过模拟更好掌握供应链管理中协作的重要性,信任的必要性,供应链协作中牛鞭效应现象的普遍性,以及有效的消弱措施等。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供应链现状进行调研,发现供应链在发展中的问题,初步学会利用所学的供应链设计、供应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及流程重组等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诊断,提出行之有效的改进意见。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过程中,为保证模拟实验收到如期的良好效果,模拟实验前教师应设计好实验方案,在实验过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四、考核方式的改革

核是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评判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的优劣方面占有重要地位。供应链管理的考核,传统上我国各大专院校多习惯于采用课程结束后的期末闭卷考试方式。这种考核对于校方和教师来说没有难度容易操作,但考核方式单一呆板、内容单调枯燥,缺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综合考查,其结果是导致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的多,独立分析归纳的少,极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对供应管理考核方式的改革势在必行。

不妨尝试一下这样的考核模式:一方面在考核内容上提倡理论与应用并重,考核学生对知识的把握程度,可以借助案例分析,应用解析等题型考核学生对知识的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考核形式上实现多样化,考核不再只是单纯的一张试卷,可以把考试和论文相结合,把理论考试和实训技能考核相结合,把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相结合。例如为了考查学生对于重点内容及课程体系的把握,可以采用半开卷的形式,允许学生考试时带一张A4大小的纸,上面所写内容不限,但是复印无效,必须是自己手写。这样学生在考前不只是单纯地背概念,而是更注重对理论知识体系的归纳与把握。

五、提高教师素质

师资水平对教学质量而言是至关重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一定程度上,学生水平的高下取决于教师水平的高下。为了适应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首先就要提升教师的素质和能力。比如通过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参与企业的物流活动,为企业策划物流管理方案,提高实践能力;制定相关政策,通过报销学费等方式鼓励教师报考研究生或博士生;鼓励有条件的教师向一专多能型方向发展等。另外对青年教师可通过有经验的老教师传帮带,尽快提高业务素质,提升教学水平。

教师要拥有广博、丰富的专业知识,知识是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教师知识面要广,专业知识要精,不但熟悉自己所教课程中最基础的知识,还要弄清楚该学科的最新动态、最新成果,对相关学科也要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为此,教师要不断学习和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知识储量,使自己不仅具有纵向专业知识和技能,还具有横向的综合知识和技能,由封闭的学科型向开放的能力型转变。

教师应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实践证明,创新意识越强烈,追求创新的动力就越充足。只有在强烈创新意识的引导下,才可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创新动机一旦产生,就会转化为自觉行动,积极改变现状。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和教学风格,不照本宣科,不搞传统的注入式、满堂灌教学,要善于启迪、诱导,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塑造学生的创新品格。

总之,供应链管理课程的教学如能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师素质等方面进行系统性的改革,无疑将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的提升有很大益处。

【参考文献】

[1] 杨丽明:管理类课程案例教学的探索[J].中国科技信息,2005(15).

[2] 朱金生、 刘耀辉: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理工高教研究,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