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绿色食品的管理体系

篇1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市委市政府“把南脐橙打造成超百亿元产值的产业集群”为目标,坚持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带动果农实施的工作思路,建立健全标准体系检验监测体系产品分级销售体系产地认定与产品认证体系监督管理体系和组织实施体系,通过集约项目集成技术集中投入,提高脐橙园的集约化生产水平,推进全县脐橙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全面提升柑橘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竞争力,促进产业增效,果农增收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工作目标:通过创建标准柑橘园,达到产量稳定,亩产2-3吨;品质优良,商品果率95%以上,优质果率80%以上,并符合绿色食品果品的标准。

二建设地点及规模

按照标准柑橘园创建的要求,创建标准柑橘园拟定在县青塘祥耘果业专业合作社,面积3600亩,其中青塘赤水村的锦果业有限公司2000亩,青塘镇青塘村的青龙脐橙场900亩,青塘镇青塘村桐树脐橙场370亩,赤水村何青龙100亩,南堡村何青长100亩,青塘村谢东青50亩,青塘村孙海云80亩。

三建设内容

1按标准体系组织生产。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授予县绿色食品原料(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准柑橘园的创建将按照县绿色食品原料(脐橙)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生产管理体系农业投入品管理体系科技支撑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体系监督管理体系产业化经营体系等七个工作体系组织生产。

2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标准柑橘园建设严格执行《南脐橙》标准,按照《县绿色食品原料(脐橙)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实施投入品登记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3做好标准柑橘园的技术培训工作。县里分阶段举办标准柑橘园内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果农的技术培训工作,将技术标准变成操作性强的技术规范,编印成册,分发给参训人员。

4全面推行“专业合作社+果农”产业经营模式,实行统一生产技术,统一果品质量标准,统一“南脐橙”品牌销售。

5推广测土和叶片营养诊断指导标准化柑橘园施肥,推广机动喷药,频振式杀虫灯诱杀害虫,黄板拒避害虫和放养捕食螨治害虫。

四保障措施

1加强对标准柑橘园建设的组织领导。县里成立以县委常委副县长县委农工部部长钟培林为组长,财政局局长科技局局长果业局局长为副组长,青塘镇果茶站长果茶局技术站长果茶局植保站长为成员的标准柑橘园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抓好标准柑橘园的建设工作。落实标准柑橘园建设经费,制定标准柑橘园建设技术方案。

2加强标准柑橘园工作督查。县柑橘标准建设领导小组,对标准柑橘园建设各项工作进行督查,督促各项任务技术措施到位,完成各项建设目标任务。同时在标准柑橘园设立标牌标明创建单位责任人目标任务技术要点。

3加强标准柑橘园技术队伍建设。采取集中和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标准柑橘园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果农进行技术培训,参训率达到98%以上。

篇2

关键词 绿色食品产业;现状;问题;对策;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 F426.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11-0325-02

随着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受到了各级政府和广大市民的高度重视和普遍关注,绿色食品作为“三品一标”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公信力的品牌,成为推进农业标准化的有效载体,也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模式。

近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迅速,从获证企业数量到总体管理水平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但同许多先进省份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比如山东、江苏、浙江等省的绿色食品企业超过600家,是陕西省的6倍以上;西部的四川、甘肃等省的绿色农产品数量是陕西省的3倍以上,这与要把陕西省建成西部强省的目标要求相差甚远。因此,陕西省必须迎头赶上,加快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步伐。

1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陕西省位于中国内陆腹地,土地面积20.58万km2,常用耕地面积286.10万hm2,南北跨越3个气候带,分为黄土高原、关中平原、秦巴山地3个自然生态区,不同的物候条件形成了不同的区域农产品优势特点,也构成了陕西省发展绿色食品的天然条件[1]。

近10年来,陕西省绿色食品从概念到产品,再到品牌和产业,发展迅速。截至2015年底,全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企业102家,产品216个,产量209.27万t。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2个,覆盖面积4.4万hm2。全省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17.09万hm2,约占全省常用耕地面积的5.97%。企业数与产品数分别是2005年的2.42倍和3.43倍。

另一方面,相比全国其他省市地区,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仍然较慢。目前,全国有效期内绿色食品获证企业逾9 000家,产品逾2万个,陕西省占全国总量的比例仅1%,排名处于中等偏下水平。各市区间的发展速度也有较大差异,西安、渭南、汉中、榆林发展较快,其中西安市占全省总量的42%;杨凌、商洛、安康、铜川发展较慢,所占比例不足5%,其中安康为发展空白区。

2 存在的问题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期[2],而陕西省绿色食品虽已有一定发展,但发展速度较慢。

2.1 相关法规文件滞后,落实不到位

目前,全省尚未出台适宜陕西省实际情况的绿色食品农业生产指导性规程文件,对企业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实施缺乏指引,同时也不利于规范绿色食品生产经营活动。

2.2 市县级服务体系不健全

许多市县级农业技术服务部门由于职能分工不明确,对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缺乏技术指导和行业监管,有些甚至不了解、不熟悉本地区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有些市县级技术人员对绿色食品标准和法律法规的掌握也不到位,严重限制了本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3]。

2.3 企业管理人员流动性大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有些地区经济较为落后,文化程度不高,部分合作社和企业实力不强,人员素质相对较弱,管理水平不到位。内部管理人员流动性较大,内检员更换频繁,管理体系不够完善,导致绿色食品企业内部监管不到位,职责不明确,存在续展间断现象。

2.4 产品销售模式不合理

许多企业存在“重申报,轻市场”的观念,未发挥绿色食品的优质优价,品牌意识较弱[4]。绿色食品与普通农产品在销售模式上没有区分,销售渠道没有针对性,价格没有梯度,没有利用好绿色食品这个品牌,导致企业对绿色食品品牌的需求性不强,存在放弃续展的现象[4]。

2.5 政策扶持不到位

陕西省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省、市、县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政策扶持。农产品生产企业由于利润偏低,因不能立刻在销售中获得经济效益而对绿色食品申报存在犹豫和顾虑。这需要各级政府对企业申报加大扶持力度,增强政策倾向和资金补助的落实[5],还要加大宣传、引导消费,提高绿色食品市场占有率。

3 对策

目前,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在陕西省农业经济中的比重还不高,扩大规模仍然是陕西省绿色食品工作今后一个时期面临的首要任务,也是绿色食品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发展的同时还要加强质量的监管,以保证陕西省绿色食品事业快速、健康、持续发展。

3.1 完善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体系

结合全省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整体状况,对全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大宗农产品,如苹果、梨、猕猴桃、红枣、小麦、大米等,制定并完善各类农产品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推动绿色食品生产技术进步。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建立健全企业质量管理体系,同时指导农民落实标准化生产。

3.2 稳步扩大总量规模

以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依托,突出重点,积极引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出口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绿色食品产品认证。充分发挥当地的产业资源优势,调动企业、农民及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完善标准化发展机制,推进产业化与品牌化发展,加快建设一批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为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树立牢固基础,同时发挥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

3.3 切实加强行业监管

加强绿色食品监管制度建设,保证食品认证质量,同时提高有效性。结合属地管理原则,建立科学的绿色食品监管机制,以保证产品的质量稳定,提高市场竞争力。建立绿色食品质量安全预警机制,确保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

3.4 加大品牌宣传和市场服务

通过多种形式,传播正确的消费理念,引领健康消费方式,提高陕西省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扩大销售市场。构建绿色食品营销网络,推动绿色食品专业流通型企业的发展,创新营销体系与促销机制。促进厂商合作、产销对接,全面提升陕西省绿色农产品品牌发展。

3.5 优化产业发展环境和条件

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大对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政策推动,发挥政府与市场的双重作用。加强全省绿色食品法规建设,并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监管能力与水平。总结发展经验,探索发展规律,加强对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科学指导。

4 参考文献

[1] 杨毅哲.绿色食品与陕西农业发展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8.

[2] 刘连馥.绿色农业:立足国情的农业发展新模式[J].中国报道,2007(9):11-14.

[3] 宋国宇.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评价与结构调整研究[D].哈尔滨:哈尔滨商业大学,2011.

篇3

关键词 马牙蚕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青海湟源

中图分类号 F3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1-0310-02

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为落实国务院关于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的要求,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创建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深化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任务[1]。湟源县自2005年被列为全国首批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创建单位以来,依据农业部绿色食品办公室、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有关文件精神,在青海省绿色食品办公室的指导下,把绿色食品生产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主导产业,从扩大基地规模、建立和完善基地生产管理体系、科技支撑体系等方面入手,以“出口马牙蚕豆生产基地建设”、“全国农业标准化马牙蚕豆示范区建设”等项目为依托,认真开展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1 基地创建概况

1.1 湟源县区域概况

湟源县位于青海省东部,地处湟水河上游,日月山东麓,境内太阳辐射强,平均海拔2 800 m,大气透明度好,日照时间长,属冷凉干燥型气候。全县的空气、土壤、水质环境良好,无大型的工矿企业,主要的土壤类型是黑钙土和栗钙土。当地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发展无公害食品潜力巨大。湟源县是全国生态农业50个示范县之一、全国林业百佳县、农产品原料收购地、青海省蚕豆商品基地县。

1.2 马牙蚕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概况

湟源县具有悠久的蚕豆种植历史,马牙蚕豆是主要的农家品种。其籽粒含蛋白质25.6%、碳水化合物45.1%、脂肪1.2%。籽粒商品性好,表现为皮薄、粒大、籽粒饱满、无斑点及破碎、外皮完整、粒度均匀、无虫蛀、适口性好,达到出口一、二级标准,1997年被青海省商标事务所批准注册“马牙”牌商标。

自2003年以来,湟源县通过实施“湟源县出口马牙蚕豆科技示范基地”、“湟源县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示范区”、 “湟源县蚕豆规范化生产技术推广”等项目,在申中、大华、和平等7乡1镇建立马牙蚕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2 333.33 hm2,每年进行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人数达5 000人;2005年在申中乡星泉村、韭菜沟村建立了马牙蚕豆有机栽培示范基地33.33 hm2,为生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产品,探索有机农业栽培模式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自2007年起,在申中、和平、巴燕3个乡建立马牙蚕豆有机食品生产基地333.33 hm2,开始马牙蚕豆有机食品认证。通过多年基地建设,制定并颁布《马牙蚕豆丰产栽培技术规程》《马牙蚕豆生产基地选择标准》《马牙蚕豆质量分级标准》,进一步规范马牙蚕豆生产,使马牙蚕豆生产有章可循;建立健全了湟源县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通过马牙蚕豆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和发展,使马牙蚕豆生产逐步走向绿色食品之路,增强马牙蚕豆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005年9月,马牙蚕豆在首届青海省优质农产品展示会上被评为名牌产品;2005年10月,马牙蚕豆被“国家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证为A级绿色食品,2007年湟源县通过全国首批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认证;2009年湟源县申中、和平、巴燕3个乡333.33 hm2马牙蚕豆生产基地通过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有机保持认证。

2 创建工作取得的成效

自开展创建工作以来,取得明显的成效:一是通过全面执行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和全过程质量控制,解决了长期影响当地生产的肥料、农药残留等问题,建立健全了标准体系、示范推广体系、检验检测体系。二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府出台的政策为保障,建立基地与企业的对接,促进农产品的规模化、产业化、市场化生产和经营[2]。三是以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为切入点,为实现标准化生产,选择有生产基础的蚕豆生产区进行试验示范。四是政府加大投入,龙头企业和社会投入相结合,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2.1 社会效益

创建工作通过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绿色农业生产条件,提高绿色农业发展支撑能力;通过加强对农民科技培训,实现绿色农业技术的快捷传播和广泛共享;创建工作对湟源乃至青海省高效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产生积极推动作用,对青海省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对全省绿色农业发展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3]。

2.2 经济效益

创建工作开展4年来,全县累计创建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基地9 333.33 hm2,推广以机械化点播、测土配方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治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生产技术1.33万公顷次,推广应用蚕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4项,使马牙蚕豆标准化生产基地平均产量达到3 555 kg/hm2,较前3年平均增产225 kg/hm2。

2.3 生态效益

通过基地建设,形成作物标准化生产体系,对培肥土壤、促进作物优质生长起到重要的作用;加强对各生产环节管理,涉及生产投入、包装、储运、基地环境等方面内容,减轻一些生产要素的投入,促进产品的无公害生产,进一步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3 主要做法

篇4

关键词:资源“三品”优势

一、发展“三品”的资源及优势

近几年来,在市场需求的拉动下,内蒙古“三品”即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增长速度较快,已进入了加快发展的阶段。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本制度构架已经形成,包括技术标准体系、质量认证体系、标志管理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推行以“技术标准为基础、质量认证为形式、商标管理为手段”的发展模式以及“从土地到餐桌”全程质量监控的技术路线,既是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方式的创新,也是食品质量安全制度的创新。内蒙古发展绿色无公害食品有许多有利条件:一是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为发展“三品”生产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城乡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巨大需求;三是我国已形成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农业科技研究体系,为发展“三品”生产奠定了技术基础;四是生产专业化、产品市场化、管理企业化、经营集约化、企业规模化、服务社会化、产业一体化的经营方式已初具规模,为“三品”发展提供了经营保障;五是加入WTO为发展“三品”拓宽市场空间,提供了机遇。

内蒙古发展“三品”产业有独特的优势:

1拥有巨大的“绿色天然”无形资产。内蒙古幅员辽阔,草原广袤;人口相对稀少,自然资源较丰富;工业污染少,空气清新,土地肥沃;盛产乳制品,牛羊肉、马铃薯、山杏、沙棘等,并以“绿色、天然”而驰名全国;由内蒙古大草原出产的绿色食品在全国消费者心目中享誉度和可信度都很高;尤其是乳制品、牛羊肉等特色产品越来越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2草原可利用面积9878万hm2,占全国的1/5,居全国“五大牧区”之首;耕地面积820万hm2,农村人均占有耕地是全国平均水平的5倍;森林面积近2000万hm3,占全国的1/10,居全国第一位;大小畜存栏、人均占有粮食居全国第三位;可利用淡水面积65.5万hm2,占全国的10.7%;山杏、枸杞、沙棘、苁蓉等野生资源丰富。

3区位优势明显,横跨“三北”,与八省区接壤,距京津唐、沈哈大等大中城市较近;国境线长达4200km,拥有16个对外开放口岸;满洲里口岸是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

4良好的政策环境。多年来,各级政府把“三品”生产作为加快全区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重要突破口,推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安全食品工作日益加强;农业部制定了《关于加快绿色食品发展的意见》,提出“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战略对内蒙古食品安全工作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三品”的经验与成就

一是提高全社会对三品的认识;二是建立健全了农产品质最安全管理体系;三是加快绿色农业关键技术、设备的研制与开发;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特别是增强企业的名牌意识,树立品牌形象。对达标的优质农产品实行优质优价;五是加快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推行绿色标志、普及绿色包装,并取得了成就。全区13个盟市都成立了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国家指定的环境监测机构有5家。截至到2005年底,全区绿色食品企业103家,产品436个,绿色食品产值90亿元,出口创汇3062万美元。经环境监测面积194万hm2,其中农田及饲草料种植面积60万hm2,草原(森林)面积133万hm2。截至到2005年底,全区有机食品经中绿华夏认证的有20家企业的123个产品,有机食品的发展呈快速增长的势头,产量和产值也在逐年上升。截至到2005年底,内蒙古无公害产地认定223个,其中种植业163个,畜牧业42个,渔业18个;认证无公害生产企业222家,认证产品634个,总产量达到466万吨。

三、“三位一体”推进战略

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三品)符合时代潮流和市场需求,势头方兴未艾,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我们要充分认识其发展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三品”产业建设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品发展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品”的各项工作不能松懈,因势利导。抓住机遇,加快推进绿“三品”事业的发展。从2003年首届中国食品安全年会开始,确立了“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三晶”发展战略。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安全食品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也创造了有利条件。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开发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无公害农产品要尽快纳入规范、有序、高效的发展轨道,坚持按照“五统一”的要求,形成“一盘棋”的发展格局,加快产品认证步伐。绿色食品要通过产品开发和市场培育,进一步增强制度优势、产品优势、完善产业体系建设,推动“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一体化发展,加快国际化发展进程,打造我国精品农业形象的国家品牌,全面实现持续、健康的快速发展。有机食品的发展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加快产品认证和基地建设,力争在“十五”期末形成以国际市场为主要目标的外向型发展格局。

四、理清思路,科学把握“三品”发展方向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是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体,具有多重功能、多重效益。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要求保护农业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由于绿色食品产业中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各自的标准不同,所以产品在涵盖范围、要求和追求目标、消费层和市场等诸多方面均有很大差异。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发展方向,科学地作好三个定位。

(一)科学把握发展水平

无公害农产品作为农产品市场准人的基本条件,目的是满足大众消费需要,保证基本安全。绿色食品作为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精品牌,质量安全指标达到发达国家水平,主要是满足人们更高消费层次的需求。有机食品作为一种追求生态安全的产品,主要是满足国际市场需求。

(二)科学地把握发展方向

无公害农产品在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的基础上,逐步从阶段性认证走向强制性要求,依法推动标志管理,全面实现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和安全消费。绿色食品在坚持证明商标与质量认证管理相结合的前提下,通过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带动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面提升。有机食品将按照国际通行做法,立足国情,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地发展。

(三)科学把握发展重点

无公害农产品发展的重点是迅速扩大总量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重点是推进“菜篮子”和“米袋子”产品。绿色食品发展的重点是打造农业精品品牌,提升农业产业素质,推进重点是优势农产品。有机食品是突出资源优势和市场需求,重点发

展有国际市场需求的出口农产品。

五、“三位一体”发展战略的实施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推进品牌战略为主线,把握主攻方向,全方位打造安全优质农产品的品牌形象。

一是进一步加强对“三品”工作的领导。要适应“三品”加快发展的要求,提升“三品”在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层次,把发展“三品”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工作来抓。“三品”产业涉及环境保护、农业、科技、工商、食品卫生、商品检验、消费者权益保护、对外贸易等诸多方面,政府有关部门应协作配合。及时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形成支持“三品”产业发展的合力,推动其健康发展。

二是加大政府对“三品”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要增加对“三品”基地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努力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将“三品”开发规划区中治理污染所需投资纳入国家环境保护投资序列。鉴于生产“三品”的企业要增加监测费用以及增加治理污染、保护环境的费用,参照环保企业的优惠政策,对“三品”生产企业实行减免税等优惠政策。对重点“三品”生产基地农民购买生产资料给予补贴。国家重大农业科技成果要率先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推广。

三是要把“三品”基地建设纳入农业标准化工作中,落实有关政策措施。当前,推进农业标准化已成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的一个主攻方向,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基地建设也提出了新的任务并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基地建设的重要基础,以基地建设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四是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发展认证产品,大力推进“三品”产业化经营。要为龙头企业开展产品认证创造有利条件,积极组织和引导龙头企业与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实行产销对接,注意选择资源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集中进行开发,不断扩大规模,形成优势,培植名牌拳头商品。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认证标志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一体化经营体系,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建设共同发展。

五是积极推进“三品”的国际化。中国是农产品生产大国,作为中国农产品国家标志的“三晶”,对世界有着越来越大的影响,应将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逐步向其他国家推广,提高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周际影响力,促进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国际贸易的发展。这方面,法国有机食品标志国际化的经验值得借鉴。法国有机食品标志是1986年启用的,管理办法规定除本国有机食品允许使用国家标志外,其他国家只要与法国标准一样,也可以使用其标志。

六是加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科技开发和推广的力度。加强对“三品”产品生产加工技术的研究,推广成熟技术,完善科研开发、咨询和推广服务体系。

篇5

目前,江西在全国绿色食品产业中属发展较快的省份,已形成柑橘、大米、茶油、水产、茶叶、禽畜等6个在全国具有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主导产业。江西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有机茶生产基地、最大的绿色茶油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脐橙基地、最大的绿色食品水产基地、最大的绿色矿泉水和纯净水基地。江西农业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农民增收、生态环境治理以及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性和市场竞争力的严峻挑战。这既为绿色食品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对绿色食品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保持绿色食品的快速、平衡发展,提高产品竞争力,推动和扩大产品出口,是今后江西绿色食品发展需要研究的重要内容。

一、江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现状

从2001年至今,江西绿色食品发展呈现出产品数量高速增长、规模迅速扩大、产量大幅提高,社会影响力日益提升,社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特点。2006年2月,农业部公布了首批创建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名单,江西省有23个县的24个基地列入创建计划,占全国基地总数的28.6%,列全国第一。环境监测面积达2260万亩,实现销售收入85.6亿元,出口创汇6350万美元,三项指标分别比2000年增长了35倍、84倍和30倍,超额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2007年上半年,全省的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继续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全省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新增了45家,绿色食品产品增加了72个,有机食品新增了23个,有25个县(市、区)成功创建了“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达580万亩,有24个县(市、场)被认定为国家“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单位”。江西已初步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标志品牌为纽带、龙头企业为主体、基地建设为依托、农户参与为基础的绿色食品一体化发展格局,显现出区域性辐射、规模化生产、行业性带动的发展趋势,一批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绿色食品品牌正在江西迅速崛起。

二、江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消费者的绿色消费观念不强

江西绿色食品产业发展速度虽然较快,但绿色消费尚未形成主流。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识和消费并不普及,即使是完全了解绿色食品的人也不会天天消费绿色食品,绿色食品超市少且规模较小,出售的商品也并非全都是绿色产品。许多居民的饮食卫生和安全保健意识还不强。

(二)绿色食品产销脱节问题较为突出

江西绿色食品原料产地主要分布在生态资源尚未遭到破坏的农村和边远山区。据统计,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中,有近 70%的企业分布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边远地区,而绿色食品的消费群体则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和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产地和消费地距离太远、供货困难。同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过分依赖于传统的商业流通渠道,与绿色食品营销企业未形成稳定的供应链关系,产供销协作通道尚未普遍建立。政府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不够,没有在建设和开拓市场上狠下功夫,引导消费没有做到位。管理者和经营者对绿色食品的销售定位不明确,也导致了绿色食品的产销脱节。

(三)绿色食品质量保障体系尚不健全

绿色食品要求“从土地到餐桌”实施全程质量监控,但实施过程中,由于涉及多部门监管,技术管理水平跟不上,产地农户分散等种种原因,难以严格履行全程质量监控职责和完成全程质量监控任务。大部分农民为了提高产品产量偷偷使用不规范的农药和化肥。存在着配套技术滞后、产品缺乏统一包装和标志、监督和检测流于形式等问题,致使在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实践中困难重重。一些绿色食品生产企业仅仅是通过认证了事,没有在提高质量和加强管理上下功夫,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有的企业对绿色食品的品牌保护不力,假冒侵权现象时有发生。

(四)食品加工企业机械化、集约化、规模化水平低

江西食品工业机械化程度相对滞后,食品工业尚未形成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大多食品工业企业都是独自闯市场。食品工业在生产水平、质量、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与国外的差异很大。食品加工企业总体规模小,食物资源粗加工多、深加工少、综合利用水平低,食品市场、食品工业与农业原料基地产业链未真正形成,加工技术落后,行业标准体系、质量控制体系不完备,食品安全和环境问题较多。如食品加工,各地区具有各种各样的名特食品,但由于在历史上所形成的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传统,许多食品都由于技术含量低、包装简陋、卫生质量不合格而与绿色食品标准相差很远。

三、江西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措施

(一)加强绿色食品宣传力度

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需要公众的认可,故要通过各种渠道多层次加强宣传。利用报纸、广播、影视等媒体进行绿色食品的普及、宣传和教育,增强全民的绿色意识,同时还可打击某些不法分子利用百姓的无知骗取钱财。鼓励农户规范使用农药,举办各种培训班,对做得好的农户采取鼓励措施,给他们颁发绿色证书,给予他们优惠的政策,让农民真切感受到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性。对一些缺乏绿色品牌意识的领导和干部要加强学习,引导他们逐步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把开发绿色经济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的一个标准,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完善政策,健全法规

加强对基地作物禁用农药的农业行政执法力度,力争堵住源头,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大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生态农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力度。制定绿色食品栽培技术措施和相应的技术标准。初步建立起农业标准体系,推广实施体系,检验监测体系,质量评价体系,监督管理体系等,使绿色食品发展逐步走向正规化。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绿色食品管理等薄弱环节的领导和财政支持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集体和个人参与绿色食品综合开发,强化行政执法职能,认真解决执法队伍不健全,经费不足,手段不强的问题,尽快建立一支懂法律懂政策,尽职尽责的执法队伍。

(三)提高绿色食品的科技含量

科技创新是提高绿色食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的关键。因此,要加强对制约绿色食品发展具有导向性和前瞻性问题的研究。在生产技术上要针对绿色食品生产所急需的生态环境改造、农残降解技术、农药和化肥无害化施用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相关产品加工工艺、包装技术等生产技术的突破,提高绿色食品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必须加快绿色食品与国际标准接轨步伐,按国际标准HAOCP、ISO9000、ISO14000监督体系进行产品质量和安全程度的监控,尤其是出口生产企业和出口生产基地,要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提高绿色食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政府部门要加大对绿色食品科技创新研究投入的力度。加强绿色食品新品种选育、无公害健康栽培、清洁养殖、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农产品精深加工及保鲜储运、生产标准和规程等技术的创新研究。大力推广微生物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农药、动植物农药、矿物源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天然添加剂等先进产品及先进技术。

(四)突出发展重点,以点带面,打造知名品牌

一是突出重点区域。要把优势农产品产业区、农业标准化建设示范区作为绿色食品开发的区域重点。形成区域性辐射、规模化生产、行业性带动的发展趋势。二是突出重点企业。要把大型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知名品牌企业和出口企业作为发展绿色食品的重点企业,大力培育绿色食品生产经营的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以提升江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三是突出重点产品。要在现有的783个绿色食品产品和356家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基础上,通过好中选优,强强联合。要把地方名特优产品、精深加工产品、出口产品作为重点开发产品。针对绿色生产基地生产规模小、基地分散、经济效益低的实际,建立各具特色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绿色食品基地的建设要按照规模化、集团化的方式来建设,要有品牌意识,要创建名牌绿色食品基地。进一步加大对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扶持力度。

(五)建立江西绿色食品配送中心,加大绿色食品市场开发力度

篇6

关键词:HACCP体系 食品安全 质量控制 关键控制点

HACCP概念已被当作是世界范围内安全食品生产的准则,目前HACCP体系在我国已得到逐步推广和应用。自2002年开始,中国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正式启动对HACCP体系认证机构的认可试点工作,到目前为止,我国HACCP有效认证证书1.4万多张,获证食品企业8500余家,共有5500家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建立实施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并通过了检验检疫机构的官方验证,其中获得国外注册企业6200家[1]。

1 HACCP体系

HACCP是一种控制食品安全危害的预防性管理体系,它由食品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两部分组成[2]。涉及从食物原材料到最后消费的食品这一食物链的整个过程,通过运用食品加工、微生物学、质量控制和危害评价等有关原理和方法,HACCP对食品原料、加工以及储存等过程实际存在的和潜在性的危害进行分析判定,识别食品生产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节并采取适当的控制措施防止危害的发生。通过对加工过程的每一步进行监视和控制从而降低危害发生的概率,预防和防止在食品生产过程中出现影响食品安全的危害,防患于未然,降低产品损耗。

HACCP作为一种与传统食品安全质量管理体系截然不同的崭新的食品安全保障模式,对食品安全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意义。

2 HACCP体系在食品行业的重要性

HACCP管理是对食品加工全过程实施宏观和微观控制,它将生产管理人员及各部门对食品质量安全应负的责任具体落实到每个加工环节上,做到了责任层层落实,质量环环把关,有效地保证了食品质量,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作为一种高效、科学且经济的管理方法,HACCP在食品安全上能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个有效的HACCP可显著地提高食品安全水平,能更加充分地保障公众的健康。

在食品中可能存在一些有害人体健康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因素,存在不同类型的危害,一种危害可能存在于产品中的任何因素中,其中化学性危害一般对身体产生长期影响,生物性危害有可能对消费者造成直接性危害,或者通过潜在危害引起食物中毒,物理性危害会造成咽喉、肠胃等物理性损伤。HACCP就是通过分析危害,确保食品在原料、加工、储存、运输过程中没有安全隐患,保证食品进入消费者手中是安全而无损健康的。在食品行业将HACCP应用到食品加工过程,就是按照HACCP体系计划实施监控。

3 A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脱水蒜片中的HACCP的实施和应用

A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是以加工葱酥、葱干、蒜片、脱水葱叶等等各种脱水蔬菜,其中大蒜为重点产品,国内主要是销往康师傅、统一方便面集团公司,国外出口到日本、美国、欧盟、俄罗斯以及东南亚等地区。我们针对A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HACCP体系的实施,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探索。

3.1 成立HACCP小组

HACCP小组应包括企业具体管理HACCP计划实施的领导、生产技术人员、工程技术人员、质量管理人员以及必须得一些工作人员,HACCP小组负责制定企业HACCP计划、修改、验证HACCP计划,监督实施HACCP计划,编写SSOP(卫生标准操作程序)和对全体人员的培训。

3.2 产品的描述

产品表述是HACCP体系实施小组对产品的原料、包装袋和最终产品的名称、成分和重要性能等进行的说明。表述包括食品安全有关的特性(含感官指标、理化指标、生物指标等)、加工方式(烘烤、热处理、冷冻、烟熏等)、计划用途(主要消费方式、分销方法)、食用方法、包装形式、保质期、销售点、标签说明、特殊储运要求(环境湿度、温度)、装运方式等,尤其是一些产品应该有的警示声明。对于产品进行必要的表述,可以帮助消费者或后续的加工者识别产品在形成过程中以及包装材料中可能存在的危害,便于考虑易感人群是否接受该产品。

3.3 识别和拟定用途

产品的用途决定了消费对象,要预确定产品的用途和消费对象,以及消费者用于什么,这是有助于产品的生产和使用。用途和消费者不同,食品的安全保证也就不同;比如罐头和脱水蒜片这两种食品,在微生物控制上就会存在很大的差异,脱水蒜片会注意环境的湿度,而罐头可能就要更注重食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污染,以及在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细菌。脱水蒜片在烘烤过程中除去了很多水分,如果用于脱水蔬菜,在生产过程就要进行食品安全的相关控制。

3.4 绘制和确定流程图

生产流程图是由HACCP计划小组的制定的,是从原材料的采购到生产再到销售的全过程的简单明了的一个说明,包括整个原材料、辅助验收以及储存运输的所有环节的关键点。加工流程图是危害分析的关键,必须完整、准确。因此,HACCP工作小组应深入生产线,详细了解产品的生产加工过程,在此基础上绘制产品的生产工艺流程图,制作完成后需要到加工现场验证流程图。

3.5 进行危害分析与提出预防控制措施

危害分析主要是从物理、化学、生物三个方面。而HACCP工作小组要确定食品中任何一种潜在的危害以及可能出现的危害,并且要注意危害的特征及其变化情况,要对危害进行评价它的危害的程度。A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脱水蒜片的一系列危害分析单,包括:原料验收过程的危害分析工作单;脱皮、挑选加工过程的危害分析工作单;切片、漂洗、脱水烘干等加工工序危害分析工作单;磁选、成品包装等过程危害分析工作单。

3.6 确定关键控制点(CCP)

在了解了脱水蒜片的危害分析表格后,我们进一步探索出具体的关键控制点。HACCP工作小组的人主要是通过用CCP的判断树来进行的关键点的控制,并找准关键点,防范危害的一直存在和再次发生,蒜片的加工也是需要我们通过CCP判断树来确定关键点[3],在收购原料的时候的控制农药残留量和重金属的危害。如果大蒜中农药超标对于在烘烤过程中依然会存在,会对消费者造成长远的危害。要确保食品的安全在农药残留量不超标。

3.7 设定关键限值

完成CCP后,将检测的和对应的危害分别填进HACCP的计划表格中,对于关键点的控制其中在烘脱水蒜片的过程中需要一个时间控制,即关键限值[4],对于每一个CCP尽量可能规定关键限值,并保证其有效性。

3.8 关键控制点的监控

监控是对关键控制点相关关键限值的测量或观察。监控必须检测CCP是否失控,在监控过程中,找准失控点和确定关键控制点,确保下一环节的顺利完成,监控措施应该起到的作用是跟踪各项操作,及时发现有偏离关键限值的趋势,迅速进行调整;查明CCP出现的失控的时刻和操作点[5]。

3.9 纠偏行动

纠偏措施是当发现CCP出现异常时,找到原因并为了让CCP重新回复到控制状态所采取的行动。纠偏措施包括:列出每个关键控制点对应的关键限值;寻查偏差的原因和途径;为纠正和消除偏差的原因和途径所采取的措施,防止再次发生。

在脱水蒜片中原料大蒜中的农药或重金属含量偏离关键限值时,验收员要及时拒收,并重新购入大蒜;在烘烤过程中,由于监控温度和时间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当温度偏低或过高时,可以适当调节温度,并延长或缩短时间,如果没有及时采取措施,蒜的水分残留太多,在储存时可能会发霉产生一些致病细菌。蒜片烘烤过久会焦糊,色泽黑,口感不佳造成浪费。

3.10 建立验证程序

验证审核就是要经过严格的科学方法,确定HACCP体系是否需要修正、是否得到切实可行的落实、是否有效的过程。审核对象主要是HACCP体系。审核的内容主要有:确定HACCP体系、CCP的验证审核、HACCP体系的验证审核[6]。

3.11 建立记录保存程序

建立有效的记录保持程序,以提供HACCP体系符合相关要求和有效运行的证据,通过记录来评审,来达到持续改进的目的,每个HACCP计划都反映了某种食品加工方法的专一特性,其重点在于预防,设计上防止危害进入食品。

4 结语

HACCP不是零风险体系,它能使食品的生产过程最大限度的趋近于“零缺陷”。可用于尽量减少食品安全危害的风险。文章从脱水蒜HACCP应用实施可以看到,HACCP体系从生产角度来说是食品安全控制体系,是实施从原料开始最终产品保证质量安全的体系。

使用HACCP管理体系最突出的优点就是能使食品生产由最终产品的检验转化为控制生产环节中潜在的危害,而且它不是对食品加工过程笼统地进行干预,而是对影响食品安全的关键环节进行控制,所以它可以使食品企业应用最少的资源做最有效的事情,也就是说HACCP 体系具有低耗高效的显著特点,使食品生产从最终的产品检验的方法转化为控制生产环节中潜在危害的预防性质量保证,并且HACCP不需要太大的投资就可以使食品企业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食品安全控制方法[7]。

参考文献:

[1]白新鹏.食品安全危害及控制措施[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79-105,216-219.

[2]包大跃.食品安全危害与控制[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207-268.

[3]包大跃.食品GMP和HACCP必要性、可行性报告局[R].北京:卫生部食品卫生高层研讨会,2001.

[4]刘申茹等主编.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M].北京:进出口商品检验局,1998:137-154.

[5]王滨.GMP和HACCP在我国食品卫生管理工作中的职业与健康[J].1999:15-16.

[6]James W .HACCP seen as gateway[J].J Am Vet Med as social,1999.94-99.

[7]汪凤祖.HACCP体系及其在出口食品企业中的发展现状[J].

篇7

第一条 为规范绿色食品标志使用证书(以下简称证书)的颁发、使用和管理,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农业部《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集体商标、证明商标注册和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证书是绿色食品标志使用人(以下简称标志使用人)合法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凭证,证明标志使用申请人及其申报产品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合格,符合绿色食品标志许可使用条件。

第三条 证书实行“一品一证”管理制度,即为每个通过绿色食品标志许可审查合格产品颁发一张证书。

第四条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以下简称中心)负责证书的颁发、变更、注销与撤销等管理事项。

省级绿色食品工作机构(以下简称省级工作机构)负责证书转发、核查,报请中心核准证书注销、撤消等管理工作。

第二章 证书的颁发、使用与管理

第五条 证书颁发执行中心的《绿色食品颁证程序》。

第六条 证书内容包括产品名称、商标名称、生产单位及其信息编码、核准产量、产品编号、标志使用许可期限、颁证机构、颁证日期等。

第七条 证书分中文、英文两种版式,具有同等效力。

第八条 证书有效期为三年,自中心与标志使用人签订《绿色食品标志使用合同》之日起生效。

经审查合格,准予续展的,证书有效期自上期证书有效期期满次日计算。

第九条 在证书有效期内,标志使用人接受年度检查合格的,由省级工作机构在证书上加盖年度检查合格章。

第十条 获证产品包装标签在标识证书所载相关内容时,应与证书载明的内容准确一致。

第十一条 证书的颁发、使用与管理接受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的监督。

第十二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涂改、伪造、冒用、买卖、转让证书。

第三章 证书的变更与补发

第十三条 在证书有效期内,标志使用人的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质量管理制度等没有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单位名称、产品名称、商标名称等一项或多项发生变化的,标志使用人拆分、重组与兼并的,标志使用人应办理证书变更。

第十四条 证书变更程序如下:

(一)标志使用人向所在地省级工作机构提出申请,并根据证书变更事项提交以下相应的材料:

1.证书变更申请书; 2.证书原件;3.标志使用人单位名称变更的,须提交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变更批复》复印件及变更后的《营业执照》复印件;4.商标名称变更的,须提交变更后的《商标注册证》复印件;5.如获证产品为预包装食品,须提交变更后的《预包装食品标签设计样张》; 6.标志使用人拆分、重组与兼并的,须提供拆分、重组与兼并的相关文件,省级工作机构现场确认标志使用人作为主要管理方,且产地环境、生产技术、质量管理体系等未发生变化,并提供书面说明。

(二)省级工作机构收到证书变更材料后,在5 个工作日内完成初步审查,并提出初审意见。初审合格的,将申请材料报送中心审批;初审不合格的,书面通知标志使用人并告知原因。

(三)中心收到省级工作机构报送的材料后,在5 个工作日内完成变更手续,并通过省级工作机构通知标志使用人。

第十五条 标志使用人申请证书变更,须按照绿色食品相关收费标准,向中心缴纳证书变更审核费。

第十六条 证书遗失、损坏的,标志使用人可申请补发。

第四章 证书的注销与撤销

第十七条 在证书有效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标志使用人提出申请,省级工作机构核实,或由省级工作机构提出,经中心核准注销并收回证书,中心书面通知标志使用人:

(一)自行放弃标志使用权的;

(二)产地环境、生产技术等发生变化,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的;

(三)由于不可抗力导致丧失绿色食品生产条件的;

(四)因停产、改制等原因失去独立法人地位的;

(五)其他被认定为可注销证书的。

第十八条 在证书有效期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中心撤销并收回证书,书面通知标志使用人,并予以公告:

(一)生产环境不符合绿色食品环境质量标准的;

(二)产品质量不符合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标准的;

(三)年度检查不合格的;

(四)未遵守标志使用合同约定的;

(五)违反规定使用标志和证书的;

(六)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标志使用权的;

(七)其他被认定为应撤销证书的。

第五章 附 则

第十九条 本办法由中心负责解释。

篇8

关键词 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现状;措施;对策;湖北巴东

中图分类号 F326.13;S66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1-0352-02

巴东县隶属于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距三峡坝址65 km。全县国地面积3 219 km2,其中耕地面积4.2万hm2,全县12个乡镇,491个行政村,总人口48.5万人,农作物种植面积7万hm2,柑桔面积7 333.33 hm2,其中基地柑桔面积2 000 hm2,2003年被国家农业部列为柑桔优势产业区。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传统农业和小农经济的影响,巴东县柑桔生产存在三大主要问题:一是没有按照标准生产,柑桔建园质量差,耕作粗放,产量低,一般为3 000~6 000 kg/hm2;二是乱用农药,导致农药含量时有超标,柑桔不仅质量差,而且威胁到消费者身体健康;三是价格低廉,好的年景2元/kg,若遇丰年,价格较低,甚至会出现滞销。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制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降低了桔农生产积极性,同时制约着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解决这些突出问题,巴东县从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入手,采取制定工作方案,颁布基地管理办法,统一操作技术规程,严格农事操作纪录,使各项创建工作落到实处,从而取得了明显的质量安全效果和经济效益,确保了农民增产增收。

1 基地建设现状

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 000 hm2,主要分布在东壤口、官渡口、溪丘湾3个乡镇,涉及21个村,140个组,5 428户,农业人口21.7万人。其中东壤口镇基地建设规模为1 000 hm2,涉及10个村,44个组,1 960户,1个专业合作社,2个柑桔场。官渡口镇基地建设规模为666.67 hm2,涉及7个村,65个组,2 325户,溪丘湾乡基地建设规模为333.33 hm2,涉及4个村,31个组,1 140户。基地的建设和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了农民生产技术水平,增加了产量,提高了质量,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农民有效规避市场风险,实现了稳定增收。基地2011年柑桔平均产量18 t/hm2,总产量3.6万t;产值4.32万元/hm2,总产值8 640万元,比全县柑桔平均增收3 600元/hm2,总产值增收720万元,基地农户人均增收331元。在促进当地农民增收的同时,提高了长江沿岸的森林植被覆盖率,有利于涵养水源、水土保持,明显改善三峡库区生态环境,经济、生态、社会效益十分显著。

2 基地创建措施

2.1 建立规范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体系

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制定了巴东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的管理办法、实施方案、发展规划,基地建设集中连片,绘制了基地分布图,并对基地田块进行统一编号且设置标示牌。健全了县、乡(镇)、村、户生产管理体系,县领导小组办公室三级技术管理簿册齐全,农户生产管理档案规范。并发放了《农户生产记录表册》 6 000册、《巴东县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技术手册》6 000份,编写了《农户生产记录表册》《巴东县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技术手册》,了《巴东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生产技术规程》,做到了基地农户每户1本《巴东县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生产基地技术手册》和《农户生产记录表册》。

基地建立了统一投入品供应和使用、统一生产操作规程、统一优良品种、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的“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县土肥站在县领导小组办公室的组织下,统一良种实行区域化布局;对基地全面实施测土配方,发放配方肥逾2 500 t,指导基地农户以使用有机肥(全部进行高温无害化处理)为主,根据配方合理施肥;在县水果股、植保站的指导下,基地乡成立了植保防治服务队,实行统防统治,推广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农业防治技术。部分乡镇还投入了基地创建专项资金,如溪丘湾乡投入10万元用于绿色基地创建工作,强化了生产管理。统一编制了《农户田间生产管理记录表》,发放到基地每家每户,要求基地农户及时、如实记录,并经常组织人员抽查。

2.2 健全服务队伍,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

巴东县、乡(镇)技术指导小组明确分工,逐村举办技术培训班;县农业局从水果、环保、土肥、植保等股室抽调技术专家组建基地创建技术专班,分乡(镇)巡回进行技术培训,聘请专家授课等形式,对基地企业营销人员、合作社社员、技术推广员、生产管理人员进行绿色食品知识培训[1]。对培训记录加强收集整理,结合“三万”下乡活动广泛宣传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有关知识,并建立培训考核制度,确保每户至少有1名基本掌握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的明白人。各相关乡(镇)成立了技术服务队,对整枝修剪、果园管理、病虫绿色防控等进行有偿服务。

2.3 加强农业投入品市场监管,保证绿色食品生产安全体系

巴东县领导小组制定了基地监督管理制度和农业投入品管理办法,严禁在基地农田灌溉水和农田保护区附近堆放固体废弃物,禁止倾倒、排放有毒、有害物质,禁止在生产基地及其附近建设污染生态环境的项目,确保基地周边10 km内无污染源;建立了农业投入品公告制度,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定期公布基地限制使用或禁止使用、允许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目录;实行了农业投入品市场准入制度,在3个基地乡镇各建立1个农业投入品专供点,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由乡镇专供点(承诺严禁在基地销售绿色食品生产限制或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统一供应,从源头上保证农业投入品使用安全[2]。县农业局组织农业综合执法大检查,加强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乡(镇)、村成立了监管队伍,随时抽查《农户田间生产管理记录》,发现问题及时解决。2011年,县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县农业执法部门在基地开展宣传活动3次,出动车辆8车次,人员30人次,对基地农资市场联合执法行动6次,严肃查、处证照不全或违规经营国家禁用农资的违法行为。

2.4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基地标准化水平体系

巴东县的绿色食品原料(柑桔)标准化基地具备了天然的生产条件,水分供应主要依靠自然降雨灌溉,水质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基地上风向20 km和方圆5 km范围没有污染源企业,基地环境质量检测完全符合ny/t391-2000《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条件》的要求,并筹资逾500万元,新建蓄水池258口(装水量5万m3),修建和硬化村级公路88 km,田间人行步道96 km,安装、打蜡生产线一条[3]。

2.5 培育龙头企业,提升基地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巴东县政府制定了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奖代补办法,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在基地建设过程中,坚持产业化经营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4]。在产业化经营上,积极拓展服务领域,组织乡镇农户与巴东县纤夫果园、巴东县楚峡果业有限责任公司、巴东县仕平柑桔有限公司等公司签订收购合同逾5 000份,公司与基地农户签订订单生产面积2 000 hm2。按照比市场价格高0.5元/kg的价格优质优价收购基地产品,同时实行货款两清。各企业通过自主创新,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并已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标志4个,还有3个正在申报过程中,实施绿色营销,努力提高农民收入,增强企业效益。

3 发展对策

3.1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户认识水平

单家独户分散种植,农民素质不高,农户生产积极性不高,影响标准化工作的推进实施。进一步加大宣传工作力度,深入扎实地开展“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进农户活动,大力普及绿色食品知识,努力提高全社会对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认识水平[5]。尽快通过成立专业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的形式,把农户联合起来,扩大生产规模。实现由“公司+基地+农户”向“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经营模式的转变。同时,要加强宣传、培训和示范工作,尽快普及提高广大农户的科技文化素质。实施种植农户补贴政策,建立健全农业标准化生产激励机制。尤其要转变农户思想观念,让其自觉掌握和推广标准化知识,从根本上推进巴东县柑桔标准化生产建设工作的开展。

3.2 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大执法力度

农业标准化体系不健全,特别是标准化监督、检测机构不完善,不能适应消费市场的需要和农业标准化发展水平的日益提高。故应继续建立健全各项投入品监管制度、生产管理制度,加快巴东县检验检测中心建设,建立长效监管机制[6]。进一步加大执法力度,强化合同约束力,探索基地农户规范管理的有效形式,落实基地各生产单元专职监督管理人员,确保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工作顺利进行,不断提高生产基地质量安全水平。

3.3 加大生产基地资金投入,完善基地基础设施

由于生产基地建设资金不足,在新品种良种引进、试验示范、标准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工作开展困难,培训工作缺乏仪器和设备;道路、排灌沟渠等配套设施不完善,生产基地基础设施差,导致基地防涝防旱能力低下,不能有效抵御自然灾害,做到旱涝保收。因此,应加大生产基地建设资金的投入,以确保基地建设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3.4 制定相关措施,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绿色食品原料生产缺乏有机肥,龙头企业在仓储和收购资金方面存在问题,因此应加大绿肥和农家肥生产,并争取财政资金的扶持。必须建立专门的绿色食品管理机构(基地办)和生产服务体系,并制定出相应规章制度和技术措施,努力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大力扶持产业龙头,积极推行订单生产;努力调动企业进行绿色食品生产的积极性,及时抓好绿色食品认证申报工作。

4 参考文献

[1] 张海彬,鲜小红,黄昀,等.柑橘标准化生产推进模式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3):40-43.

[2] 徐赛禄,俞锦发.顺昌县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柑橘)标准化生产基地通过国家农业部验收[J].福建农业,2010(12):14-15.

[3] 于钟平,叶鸿恩.当前广西柑橘生产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J].广西园艺,2003(5):3-5.

[4] 牛先前,郑国华,林秀香,等.建产区柑桔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J].福建热作科技,2011,36(2):45-50.

篇9

1.循环经济模式对于绿色酒店管理的重要意义

1.1有利于酒店管理水平的提高,提升酒店的市场竞争力

酒店在实现绿色管理目标的过程中,一定要实现程序化、规范化和系统化的管理,主要涉及酒店工作者绿色清洁技术和意识的培养。酒店运行和管理过程中的各种行为都必须达到“清洁”这一基本标准,例如产品清洁、服务清洁和能源清洁等等。将清洁思想融入酒店管理全过程的管理理念是绿色酒店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这种管理理念将会有利于员工工作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挥,能够提高员工的献身精神,这对于我国酒店行业的长久发展是有利无害的。

1.2有利于满足顾客对于绿色消费的需求,促进酒店知名度和形象的提升

随着人们绿色环保意识的增强,公众的消费观念也开始发生了相应的转变,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生态保护与生活质量,因此,绿色消费的意识越来越趋于大众化,尤其是比较关注环保的发达国家,酒店的经营管理能否达到绿色标准已经逐渐成为了人们选择酒店的主要因素。而在现阶段酒店实行这种绿色的管理与经营模式正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让顾客感觉到他们在接受酒店服务的同时,也在保护着生态环境,这样,顾客就会倾向于将这些酒店推荐给其他人,从而促进了酒店知名度和社会的提升,无形中形成一种品牌效应。

1.3能够有效减少资源浪费现象,降低经营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酒店在实现绿色管理的过程中,要围绕“3R”来实行各项管理措施,如减少电器使用、回收余热和回收中水等,这样能够有效减少废水、废能和废弃物等的排放,从而降低酒店的运营成本,提高经济收益,促进酒店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以往的经验也表明,实现绿色管理能够为酒店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这主要是因为实行绿色管理的酒店由于充分利用了各种回收物而降低了成本,从而能够向顾客提供更多低价优质的商品和服务,提高顾客对于酒店的满意程度,增大酒店的利润空间,使酒店真正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共同提高,促进酒店的可持续发展。

2.酒店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建议

2.1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工作,培养循环经济理念

环保教育宣传工作是提高酒店顾客、酒店从业者和政府管理部门环境意识和责任感,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但是因为一些原因,很多酒店对于绿色管理模式还不甚了解,对这方面的认识也比较模糊。所以,必须要通过教育和宣传等工作,利用媒体和大众的优势,展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工作,让酒店对于绿色管理模式有更多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酒店方面也要加强员工教育工作,培养员工的绿色意识,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员工主动参与环保行为。另一方面,各个酒店还要建立较为完善的环保教育体系,在社会上持久、深入、广泛地开展清洁培训和环保教育工作。作为酒店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参与主体,顾客也需要通过旅游节活动、学校教育、媒体宣传等各种活动来学习绿色环保思想,提高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环境意识,避免以往的种种陋习。

2.2开展绿色经营活动,推广绿色食品

绿色经营是一种全新的经营管理理念,该理念也随着近年来民众环保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受到重视,同时,这一理念也是酒店满足顾客绿色消费需求的关键。开展绿色经营活动,一方面要实行绿色生产,主要表现为改革生产模式,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引进先进的绿色餐饮技术,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严守环保法规,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小环境危害和污染,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结合。另一方面,还要加强绿色食品的研发与推广工作,以绿色食品来促进酒店品牌的提升。在食品的制作和开发上,广泛应用各种绿色资源,采取科学合理的烹饪方法,制作和研发出具有自身特点的低热量、低盐、低糖和低脂肪绿色食品,同时注重食品的保健作用,而在食品包装的选择上,要遵守可循环、无污染和易回收等基本原则,通过绿色食品的推广来引导消费者形成正确的消费观念。在酒店所提供的服务方面,还注重优质服务与健康饮食相结合,积极开展绿色经营活动,制定有效的绿色经营计划,从而促进酒店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形象与品牌的建立。

2.3加强酒店行业环保法规的编制,扶植与控制清洁生产酒店

酒店要发展循环经济,实行绿色管理,首先就要着眼于对管理模式的控制与转变,将清洁生产与环保意识贯彻到酒店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与层次之中,因此,环境管理部门要不断完善和修订环保标准和法律法规,建立文件化、程序化和系统化的环境管理机制,加强环境认证、排污管理、排放登记、污染物治理、生产审计和排污许可证等制度的管理工作,将酒店的绿色经营和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运行轨道之中。同时,政府管理部门还要为酒店实行循环经济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使我国的环保产业形成规模。政府要加大绿色农业投入,严肃查处市场上出现的瘦肉精、地沟油和毒大米等问题,大力打击市场上的不法商贩及其违法行为,对绿色农业市场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恒。除此之外,政府管理部门还要加大力度推广绿色生产工艺的典型示范工程,促进绿色生产技术与信息的交流和沟通,颁布绿色生产的优惠政策,表彰绿色经营示范酒店,从而充分调动酒店实行绿色管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篇10

******食品集团有限公司是以大蒜为主要原料的农产品加工企业,总公司占地500余亩,现有职工1260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260人。公司生产设备先进,技术力量雄厚,拥有储藏能力3.5万吨的恒温库及保鲜产品加工厂,引进美国先进的联合脱水生产设备,日生产能力110吨,有1000吨的低温冷藏库。公司主要生产经营蔬菜脱水、保鲜、速冻、腌渍、油炸等五大系列产品的生产加工和出口。产品主要销往美国、加拿大、日本、韩国、南非、欧盟等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公司成立于1996年10月,注册资本3069万元,资产总额10750万元,2010年共生产各种蔬菜制品17890吨,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8093万元,同比增长79.23%,上缴各种税金790万元,实现净利润929万元,同比增长11.79%,各项经济指标较2009年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我公司自被认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来,集团公司大力实施科技龙头带动战略,积极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路子,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带动战略,通过积极探索,从而形成了“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不断完善“科、工、贸一体化,产、工、销一条龙”的经营格局,以县政府授权管理使用的3600亩农场为依托,在临沭县大兴镇建立了3000亩有机蔬菜示范基地(自属基地);在苍山县神山镇、磨山镇建立了26000亩优质大蒜种植基地(合同种植基地);在金乡县建成了30000亩的杂交大蒜种植基地(合同种植基地),基地规模达59000亩,基地全部实行标准化管理,严格按照无公害大蒜种植操作规程操作。公司生产的“***牌”保鲜蒜米、保鲜蒜头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公司的脱水、保鲜、速冻产品先后通过了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和HACCP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认证。我们深知,农副产品加工,增值率低,风险大,龙头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真正起到农业产业化龙头的作用,除了生产适销对路的产品,还应当紧紧依靠广大的农民,和农民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只有这样,农民才会向企业提供保质保量的原料和充足的劳动力。企业要想和农民结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保护好农民的切身经济利益。公司签订的合同基地原料采用收购方式,实行保护价收购,2010年我公司出口大蒜每千克平均收购价格8.2元,高于市场价格7.6%,保护了基地农户的积极性。2010年我公司收购大蒜、蒜苔等农产品支出资金1.69亿元,向公司周边加工户发放粗加工费1200万元,带动了农户增收,公司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

针对基地基础设施薄弱,农户对有机农产品意识不强,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品种少的问题,公司将继续加大对生产基地基础设施的投资,加强对农户的培训和指导,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依托公司的研发机构,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开发出新产品,高附加值的产品,公司将不断改善生产加工条件,使加工能力更强,随着加工量的增加,不仅带动种植农户增收,而且带动周边加工农户致富,真正使企业和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整体,促进农村种植业、加工业的良性循环,使农民致富,以实际行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