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建设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建设的认识

篇1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机制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是根本。在这一时期,农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优秀人才。发展经济是核心,新农村建设关键是新农村经济的建设,就离不开大量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的高级应用型经济人才。因此,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经济人才,建立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人才培养机制,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和首要任务。

一、新农村建设对人才的要求

农村人力资源是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全面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是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因此,为农村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要求和首要任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的优秀人才,特别是能够带动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实用型经济人才。从人力资本的角度出发,可以将人力资本划分为经营型人力资本、研发型人力资本和技能型人力资本。从目前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情况来看,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还处于处级阶段,新农村建设急需大量的技能型人力资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农村经济的建设和繁荣,而农村经济的发展就要依赖大量的了解农村、熟悉农村的高级应用型经济专门人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教育是根本。在这一时期,农村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高等教育为其输送大量的具备扎实的经济理论知识、过硬的实践业务技能、较强的计算机基础、熟悉农村和农村产业机构、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财务知识和企业经济管理知识的复合型经济应用型人才。而在我国农村现有的经济人才结构中,人员学历层次偏低,专业人员相对偏少,高层次应用型经济专业人才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大因素。

二、构建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经济人才培养机制

所谓人才培养机制,可以理解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一种带规律性的运行方式,设计各教育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制约关系及功能发挥。一定的人才培养机制,一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一定的社会经济体制决定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在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大形势下,高校已经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实体,学校的人才培养不再是政府的行为,而是社会的需要。高校办什么专业、招多少学生,由学校根据社会的需要自主决定,毕业生的就业也受着人才市场需求的制约。因此,高校的人才培养要依据社会主义农村的实际特征,注重学生能力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的塑造,注重培养贴近农村实际需要并能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专门人才。新农村建设经济人才的培养,既需要通过完整的学历教育,系统地培养大量的优秀农村经济人才,也需要通过灵活多样的各种方式,针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为新农村建设培训现有的人才,提高现有队伍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培养加上培训,才可以更好地满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急需复合型人力资本的现实需求。

(一)针对农村的建设问题,高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机制导向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农业已远远超出了传统的“种菜种粮、养猪养鸡”的范畴,而是融合了社会学、经济学、发展学等多方面内容,需要把许多不同专业的知识结合起来才能解决。针对当前农村实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和分布不合理,加之农村产业效益比较低,导致农村实用人才收入不高、农村实用人才流失现象比较严重等现象,要从思想上正确引导人才服务农村的意识;当前不断崛起的现代化农村,其建设急需一大批拥有专业技术又懂现代经济管理、经营和贸易的人才,服务于农村的专门人才的社会地位也不断的攀升,这就要求高校顺应这一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出新兴有用人才。而且,面对激烈而严峻的就业压力和形势,经济管理类人才将投身其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

(二)结合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高校要改变并确定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机制

1、高校对人才的培养定位和模式。根据我国农村社会、经济、教育快速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需求,培养适合新农村建设的新型人才就要抢抓机遇,强化质量意识,创建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有机结合,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三位一体”,进行适应形势发展需要的经济专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积极调整专业结构,通过教学研究,确立适合新农村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办学思路和定位,以持续发展带动教育资源的持续开发、更新和建设,不断强化学科特色和资源优势,为“三农”发展服务。根据新农村社会对经济发展的需求-提出教研课题-开展教学研究-调整培养目标-改革培养模式-修订教学计划-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落实改革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来培养为“三农”服务的专业性经济类人才。要树立“以教学为基础,以技能培训为推动环节,以科研为发展导向”的教育观,按照产、学、研、企一体化的思路,构建教学-实习-科研一体化的开放式、拓展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实行“乡镇、农村企业与院校”结合的管理运作模式,保证理论功底深厚、实践技能熟悉的经济类发展人才的来源与出路畅通。农村在发展,农村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改变。在新形势下,为促进新农村的经济发展,高校要顺应时代的要求,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工作或服务。在培养人才工作中,高校可以与乡镇农村建立稳定的关系,通过基层实践基地的建立和运作,吸收实践部门和基层行业人士参与教学工作,以利于加强学校与基层实践部门的联系,让学生在第一线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完成一次全面“实训”,并且使需要人才的基层单位将建议和意见反馈给学校。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教学与生产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出能够真正服务于基层,服务于“三农”,能够学以致用的复合型经济类人才。另外,在学校专业发展过程中要随时根据基层农村发展建设的阶段性进展随时调整专业设置,确保专业设置的定向明确,专业建设的目标清楚,人才培养的特色鲜明,不断地丰富专业内涵,使高校的教育能够符合农村建设发展的需求,培养出的人才是急需的、能用的和好用的。

2、高校对人才的选拔培训。为了更好地面向“三农”,服务于社会和经济发展,仅仅依靠校园内教育培养专业人才是远远不够的。高等学校在现有培养及管理模式上,要进一步向基层延伸,加强非学历教育,完善成人教育培养层次,将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教育相结合,校内办学和校外培训相结合的多层次、多规格、多形式、多渠道的培养方式。选拔有丰富实践工作经验的技术骨干到高校参观深造,通过对口的短期培训,帮助当地工作人员更新知识结构,丰富知识层面,与时俱进地掌握先进的文化信息,以便更好地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是通过举办集中性的短期培训班方式,对有基础的在职工作人员和农民骨干进行学习培训;二是组织知识下乡活动,深入到基层,办讲座、发知识读本,解决实际问题;三是鼓励农村基层干部和骨干分子努力求学,勤奋钻研,从实践到理论都能够有所作为,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素质。

3、鼓励毕业生到新农村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城乡二元机构使农村成为人才的“洼地”,人才似乎只有从农村到城市的单向流动。面临新农村建设的大好形势,在当前大学教育呈现大众化的大背景下,可以使大学生就业多一个渠道。鼓励大学毕业生扎根农村,到农村就业,正是搭建农村人才“高地”、促进城乡间人才双向流动、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有力举措。对大学生自身而言,在面临就业巨大压力、人才闲置和浪费的情况下,到广大的农村创业,积极地投身到新农村的经济建设和发展大潮中去也是相当不错的选择。

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政策和思想指引,院校大学毕业生很难考虑到去农村工作和发展。因为毕竟农村在各方面的建设上都不及城市,生活条件及待遇上也与城市有一定的差距。要在受教育阶段,除了注重对学生操作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之外,在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经济理论知识的同时,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有针对性地掌握更多关于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方面的文化知识。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培养他们对农村、农业、农民的感情;对积极主动到农村工作的优秀毕业生给予政策上的奖励,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教育和号召学生到农村工作。加强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教育学生热爱农村、热爱农村经济事业,认识到农村经济事业的发展也是个人事业发展的需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价值,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为他们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舞台,能够从本质上认识到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参考文献:

1、倪金卫等.新农村建设中人才培养的任务和措施[J].农业教育研究,2008(2).

篇2

关键词:园林意境;景观空间设计;启示

文人园林起源于自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的解放促进了艺术领域的开拓,造园活动开始兴起。我国古代文人雅士受到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文人雅士营造的私人宅院,追求精神上的寄托,寄情山水、隐居山林、寻找世外桃源的思想,让文人对居住的宅院有着独特的设计,在私家园林创造美景,营造一种精神意境。古代文人园林体现了古人“隐逸”的思想,文人利用园林来进行艺术创造塑造自己心中的理想,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文人园林崇尚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对于当前的景观空间设计理念有着很好的启示作用。

1文人园林意境同景观空间设计的联系

文人园林的意境是文人思想的寄托,通过文人园林,可以看到文人内心的无奈,同时可以看到文人对山水、自然美景的追求,文人园林体现出东方景观设计的独特意境———与自然相融合。研究文人园林的意境并非是对古人生活模式和心态的向往,而是感悟其中的东方气质,那种追求融入自然的意境,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精神意境,实现人、自然、空间的整体融合,文人园林的空间营造手法值得当代设计师借鉴。将古代文人园林景观的意境同现代景观设计理念相融合,在景观空间设计中更多的追求自然品味,减少琐碎、华丽、庸俗、堆砌的装饰,力求运用一石一木来传达设计师的设计意图,利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美感。

2文人园林意境对当代景观空间设计的启示

2.1造园手法上的启示

在造园手法上,文人园林在造园手法上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小的景观,来展现出园林的空间层次,这种造园手法对于寸土寸金的城市区域有着很好的借鉴作用,而且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也开始注意到这一点。文人园林对于上下和远近的把握十分得当,既有“仰则观象于天,俯则取法于地”又有“百尺为形,千尺为势”,可以看出其中对上下远近的空间把握。例如北京的香山饭店,正是采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贝聿铭将山石、湖水、花草、以及树木与饭店白墙灰瓦式的主体建筑设计的相互映,使得整个饭店高低错落,院落相间,而且其广场式的前院、内院式的大堂、以及建筑后花园,不仅增强了空间序列的连续性,还营造了庭院深深的韵味。

2.2美学观念上的启示

文人园林在美学观点上,强调园林的“形”而非“型”,所谓的“形”可以将其理解为影子,影子因为不同轮廓而形成不同形状,“形”属于物我合一。文人园林通过门窗、假山、隔扇、花窗等,光影交错使人产生虚幻的意境。这种虚幻交替的意境可以用于当代的空间设计中,例如苏州博物馆的主要景观空间,中庭,其通过铺装、植物等景观材料与石景、水景,亭台等景观细部,共同形成了一个将中国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景观空间,入口处大厅厅门由两边半圆造型而成,相当普通的几何图形,用简洁的白与标准灰两色的和谐搭配,高贵而大气。同时采用了现代材料钢材和玻璃,没有任何传统的砖墙和瓦,有时尚感,充分体现了文人园林的意境。

2.3空间功能上的启示

文人园林在空间功能上,不仅满足了私密性的特点,同时文人园林还有着可居住、可游玩、可观赏的特点。例如,古代的建筑中,楼、台、阁、亭、廊等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开敞,被称之为“厅空间”,这是文人园林的主导形式,可以很好地满足文人看与被看的审美情趣。这种“厅空间”的建筑形式,可以被当代的景观空间设计所借鉴,在房屋的中间设计庭院,建筑围绕庭院而作,人们在园林中可以实现与自然的融合,自然成为人们的审美主体,建筑成为自然景观的配角,让人们实现精神上的放松。现代景观空间设计可以借鉴文人园林的空间处理方法,实现在有限的空间内,产生时间和空间的虚幻感,打造无限的空间意境。此外,现代景观空间设计在注重景观的整体布局时,还需要注意细节的处理,例如,山水、楼亭阁、匾额、诗词等,做为现代设计师更应该注重这些细节处理,为人们打造耐人寻味的现代园林景观。

3结语

文人园林体现了古代文人对于山水美景的向往,追求人与自然融合的意境,文人园林的设计是文人思想的产物,利用简单的景观来营造丰富的空间层次。如同中国的围棋文化,虽然只有简单的黑白双色,但是通过黑白的组合产生惊人的变化,因此,在当代景观空间设计时,可以借鉴文人园林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手法,通过景观和空间的设置,展现出人与自然的融合,给人一种丰富的层次感,提升景观的美感。

参考文献

1易奕.浅析文人园林“意境”对当代空间设计的启示[J].艺术科技,2014(9)

篇3

本文采用集约化设计理论,对北京屋顶绿化的空间设计进行研究分析,论证集约化理论在建筑屋顶绿化设计中的针对性及可行性。

关键词:北京地区;屋顶绿化;集约化;空间设计

中图分类号: S611文献标识码: A

1.绪论

1.1.研究背景

在北京城市拓展的快速推进和城市化演变进程加剧的大背景下,愈来愈多的建筑物覆盖了城市中原有的自然地面,绿色植被的消失引发城市生态遭受严重失衡,出现了诸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PM2.5空气污染等一系列环境问题,导致北京城区人居环境的恶化。

为缓解北京地区城市建设用地与绿化用地的矛盾,有必要充分利用城市广大的建筑屋顶进行绿化,用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立体空间。

屋顶绿化可以有效降低城市热岛效应、净化空气、降低城市噪声, 是对城市绿地绿化的补充。建筑屋顶绿化的集约化设计,就是为了让屋顶绿化发挥效益的最大化。

1.2.北京地区建筑屋顶绿化研究现状

北京是国内开展建筑屋顶绿化较早的城市之一。

追述北京建筑屋顶绿化发展历程,竣工于上世纪80年代的长城饭店屋顶花园,是北京建成的首个具备一定规模的屋面造园案例,也是北方地区第一座大型屋顶花园。2000年北京启动开展轻质节能绿化屋面的试验。2005年起,随着北京市地方标准《屋顶绿化规范》的制定出台,北京市政府逐年颁布了一系列屋顶绿化的规定措施,并把这项工作融入到政府五年工作计划中。2006年成立了“北京屋顶绿化协会”这一相关工作组织,在全国开了先例。

据北京屋顶绿化协会的组织统计,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到2005年的二十多年间里,北京已实施屋顶绿化100多万平方米,还不及城区既有建筑屋顶面积总指标的1%。

2.北京地区建筑屋顶绿化集约化研究体系

2.1.集约化设计理论

“集约化”原是经济学术语,本意是指在最充分利用一切资源的基础上,更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技术,充分发挥资源的积极效应提高工作效率,以有限的成本获得最大收益的一种形式。

建筑屋顶绿化的集约化设计,是以建筑效益为出发点,兼顾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对建筑屋顶绿化各种要素优化整合设计,从而实现以合理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投资回报。

2.2.建筑屋顶绿化集约化设计的意义

在批判城市粗放型开发模式的大背景下,空间的集约化发展引发业界的普遍注意。2006年4月,日本福冈市举行了第二届亚洲人居环境国际峰会,各国代表共同签署了绿色亚洲人居环境宣言。宣言称:将积极采用“集约化”方式,构筑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具有人的行为尺度的城市空间。在形态上表现为人口与建筑的高密度、土地混合使用以及功能紧凑。2008年9月国际城市与区域规划师学会(ISOCARP)在中国大连召开第44届国际规划大会,会议的主题是“城市集约增长”(Urban Growth Without Sprawl)。

建筑屋顶绿化集约化设计具有许多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节省土地面积;

(2)提高建筑空间使用效率;

(3)提升环境质量。

2.3.建筑屋顶绿化集约化设计的主要原则

(1)“多功能空间”原则

“多功能空间”的集约化设计原则,首先要求绿化屋面具备一定规模的使用面积。另外在设计阶段,应预留出足够尺度的集中使用空间,同时设置适当规模轻质坚固的桌凳、防晒遮雨的构筑小品甚至亭台水榭等建筑空间,配备好满足不同使用人群多样使用需求的硬件设施,达到有限的绿化屋面空间的集约化使用,为使用人群的无限需求做出满意的选择。

(2) “分类集中”原则

分类集中指多功能混合时,因各种功能性质不同、特点不一,想完全纳入一个模式确有困难,依照功能的相互关系进行分组分群或竖向分区,组织到一个整体之中,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理想效应。

如建筑屋顶绿化分区,常以空间的领域性为依据,主要的景观部分安排在最佳位置;次要的休憩部分与人群活动相关,穿插在绿化内外;交通空间则起到引导疏散作用。

(3)“技术合理”原则

构造设计是屋顶绿化方案得以实现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平屋顶绿化、坡屋顶绿化还是既有建筑的平改绿,绿化屋面的构造层次按照工程施工顺序、标高水平面自下而上依次为“防水层、保护层、隔离层、阻根层、排(蓄)水层、过滤层、基质层、植被层”(坡屋顶绿化还应在基质层等构造处设置横档防滑措施)。各构造层都有具体的构造功能特点,设计时首先要满足使用功能,不可遗漏;还应按照北京地区地域市场的特色,选择经济合理的构造产品。

(4)“地域化基质植物”原则

植被层是绿化屋面发挥效用的重要构造功能层,具体呈现了绿化屋面的景观、生态、休憩等多项功能。北京地区冬季寒冷,风沙大;夏季雨水充足,有时会有瞬时暴雨,晴天又会出现暴晒天气;春秋季气候多样易变,总体较干燥,这些因素都增大了屋顶绿化的植物的存活困难,故应选用符合北京地域化特征的耐寒、耐旱、耐涝、易活的植物种类。

(5)“可持续发展”原则

注重建筑屋顶绿化的可持续发展的集约化设计理念。现代生活和工作的多样性和市场细分,越来越要求建筑要有较大的适应性和应变能力,使之能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同时,建筑屋顶绿化设计还应注重建筑节能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3.北京地区建筑屋顶绿化的空间集约化设计

3.1.空间收放,疏密有致

屋顶绿化的空间同任何使用空间一样,是有限的宝贵资源。空间设计中应避免均质单调,在适当位置的公共空间、必要的交通空间及休憩空间,做到开敞式的集约化设计。空间总体收放得当,曲径通幽过后突然峰回路转,定能取得趣味性佳的游览路线和理想的景观效果。

3.2.路面架空提升屋面层次

屋顶空间不同于室内,它的上部是没有标高限制的。在考虑到屋面承载能力的垂直荷载及自然风力等水平荷载作用下,宜将屋面的建筑构筑物及景观设计处理成垂直方向多层次立体化的模式,在绿化屋面的方寸之间创造安置更多的空间层次和使用功能。

3.3.屋面围护隔离及甬道设计

屋顶绿化围护隔离及甬道,是划分屋面空间使用边界的重要构筑措施,关乎屋面使用者的安全及空间功能面积的分配,也给后期整修维护及参观游览留出了交通空间。

无论哪种类型的屋顶绿化,屋顶植物种植面和建筑立面边缘不能直接靠近,特别是没有女儿墙的,距离立面边缘不能少于50cm,做好防护处理。

3.4.绿化屋面既有设备的设计处理

许多新建或改造的建筑屋面,存有很多的建筑空间及构造设备,如楼梯间、电梯间、设备用房、空调机组等。屋面既有设备是屋面空间的一部分,在设计时尽量少做或不做改动拆除原有合理设备的措施,应将新设计方案与原有屋面资源集约地整合在一起,做出合理的艺术化的专业设计方案处理。

4.展望

集约化理论在本文被跨界用来研究北京屋顶绿化设计,分述方法及观点阐述难免不完善,会有失偏颇。希望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设计师和学者通过北京地区屋顶绿化的实践经验和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完善这一理论体系。相信经过不断的实践历练及理论总结,一定会更好更快地将北京地区建筑屋顶绿化的设计建造及开发推广引向成熟。

参考文献

1.北京屋顶绿化协会主编.北京屋顶绿化学习与研究资料汇编(第二集)[Z].北京:北京屋顶绿化协会,2011.8

2.王仙民.立体绿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5

3.马月萍,白淑媛主编.屋顶绿化设计与建造[M].北京: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2

篇4

关键词:建筑物;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人性化

引言

随着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人们对建筑物的设计和装修越来越重视,室内环境决定着人们的生活质量。传统的室内环境设计已经不能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室内环境设计要兼顾实用性和艺术性,要能够满足人们生活的需求,要带有人性化的理念。注重室内环境设计的人性化处理是提升室内设计效果的重要途径,是完善室内环境的重要措施,设计师们在设计阶段要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要为人服务,更多体现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1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性化处理的主要内容

室内环境设计是室内设计的一部分,在其中加入人性化的设计元素是有效提升室内设计价值的重要措施。人性化设计的核心就是人文性和人性化,主要是指设计师利用科学技术和艺术手段为居住者打造最适宜的居住环境,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性化处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1室内装修及装饰的设计

建筑室内装饰设计是环境设计最重要的环节,设计师要运用室内装饰设计技巧凸显设计的价值,包括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房屋是人们长期居住的场所,室内装饰装修一定要带给居住者美好和幸福的感受,室内装修要符合整体的风格,要与居住者的年龄、职业、兴趣爱好相结合,要保证界面清晰、结构合理、风格统一。室内装饰和装修设计要体现人性化的特点,装修要和谐,客厅、卧室、厨房的风格要统一,室内颜色不宜过多,地面与整体空间要相得益彰,从而保证人们居住的舒适。

1.2室内物理空间的设计

建筑室内的设计是不容忽视的,室内空间设计决定了房屋的结构,物理环境主要包括室内采暖通风、空间布局、室内温度等等,设计师要根据房屋面积的大小和结构进行设计,要根据房屋建设使用的材料做好环境优化。设计师要对室内材料外观、色彩等方面进行合理选择,进而保证整体布局的合理和科学。室内温度调节、通风和采暖也要做好人性化的设计,对于面积较大的空间,可以使用之质地较为粗糙的材料,面积较小要使用细腻的材料,颜色搭配要合理,要在整体低纯度中有亮色,使环境典雅又不失活泼。

1.3室内摆设及陈列的设计

室内家具及物品的摆设和陈列也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内容,家具包括沙发、床、柜子、照明工具、艺术品等等。设计师在设计的过程中要注意利用照明设备烘托室内的艺术气息,客厅的灯光要明亮清澈,卧室等私密空间的灯光要是暖色调,并且不要太刺眼,要柔和。客厅的空间可以利用壁画等装饰物品增加室内的艺术感染力,彰显主人的审美情绪。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要考虑到摆设物品的形状、功能、色彩对人产生的心理影响,要符合人们居住舒适的需要。

2建筑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人性化措施

2.1设计要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现代人长期在城市居住,与大自然的接触越来越少,为了激发人们对大自然的向往,激发人们回归自然的情趣,室内设计也呼唤回归田园和自然,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现代人面对繁重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回归自然是一种心情的放松,可以愉悦身心,减轻负担和压力。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要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室内环境设计中要融入自然的元素,例如屋顶采用天蓝色,电视背景墙采用手绘大自然的风光,室内摆放绿色植物,这都是贴近大自然的有效方式,使居住者有一种置身大自然的感受。

2.2要提高室内设计的实用功能

室内设计师要运用高超的技能将设计与实践有机结合,设计师既要考虑室内环境的美观,还要兼顾其实用性,例如一些盆栽的点缀,既可以增加室内的美感,还可以起到更新空气的作用,还能保证室内湿度达到一定的要求,符合人体健康的需要。还有例如餐厅的设计不能光考虑样式和美观,最主要的是实用,可以体现厨房的功能,满足居住者不同的需求。

2.3要保障人们居住的安全性

室内环境设计安全是最基础的,设计师在选用材料时要格外注意,要选择化学成分较少的,对人体危害较小的。目前由于专修使用的材料,一些含苯超标,导致居住者身体出现异常的例子很多,设计师要尽量避开含苯装饰材料,如果非要使用,也要做一些降苯处理。舍内环境设计也要考虑安全性,悬挂的物价要牢固,一些大型家具的摆放要稳固等等,地面不能过于光滑,尤其是洗手间地面,室内安全出口要通畅。

3结语

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是不可忽视的,艺术设计除了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更重要的是安全和实用的需求。在建筑室内环境设计时设计师要兼顾技术与功能,要突出以人为本的原则,进而提升居住者的幸福指数,提高建筑室内设计的魅力。

参考文献

[1]郑娟.浅谈室内环境艺术设计中人性化处理[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1(04).

篇5

论文摘要: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中介,人的生产生活以及具体的人居环境建设活动都离不开更为广阔的自然背景。因此,在实践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以科学的发展观践行大自然的生存法则,达到所谓的“天人合一”,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给了景观设计以理论的指导。

研究当今各种城市环境景观形态设计失败的原因,多为设计脱离了人类作为环境的主人的行为感受和需求,或为忽略了当地环境的生态规律。21世纪的社会要求我们更加关注“人”,但又不能一味的满足“人”的欲求,而是从人的需求出发,创造符合生态发展规律的生活方式。而“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正是一门以人类聚居(包括乡村、集镇、城市等)为研究对象,着重探讨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强调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了解、掌握人类聚居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以更好地建设符合人类理想的聚居环境,这为景观设计带来了指导方法,使得对环境的理解更为人性化和合理化。

一、人居环境学发展原则

依据吴良镛院士所着的《人居环境科学导论》,我们可以得知人居环境的概念及其构成。引用其书中观点,人居环境,是人类的聚居生活的地方,是与人类生存活动密切相关的地表空间,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而人居环境科学就是围绕地区的开发、城乡发展及诸多问题进行研究的学科群,它是联贯一切与人类居住环境的形成与发展有关的,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与人文科学的新的学科体系,研究对象即是人居环境。

1、人居环境的框架及原则

人居环境的核心是“人”,人居环境研究以满足“人类居住”的需要为目的。就内容而言,人居环境包括五大系统: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支撑系统。其中,“人类系统”与“自然系统”是两个基本系统,“居住系统”与“支撑系统”则是人工创造与建设的结果。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和谐与矛盾共生,人类必须面对现实,与自然和平共处,保护和利用自然,妥善的解决矛盾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

在任何一个聚居环境中,这五个系统都综合的存在着,五大系统也各有基础科学的内涵。在人居环境科学研究中,建筑师、规划师和一切参与人居环境建设的科学工作者都要自觉的选择若干系统进行交叉组合。另一个方面,根据中国存在的实际问题和人居环境研究的实际情况,也可将人居环境科学范围简化为全球、区域、城市、社区、建筑等五大层次。

对于人居环境的建设大概有几个方面的要求:提高生态的意识;与经济良性互动;发展科技;重视发展整体利益;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等。

2、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性

人居环境学是涉及人居环境的有关科学。与“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学”等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总的来说,它们都以环境为研究对象,但各自的研究范围、内容、与侧重点及所采取的手段并不一致。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涉及的是具体的科学技术问题,全球变暖、臭氧空洞的产生等,而人居环境科学关心的则不仅是如何把环境科学与环境工程的理论和方法引入人类聚居形态,对五大系统的各个层次的人工与自然环境的相关内容均应引入到规划中去,用以提高环境质量、形成宜人的居住氛围。

从人居环境不同方面可以有不同的学科核心和学科体系,就人居环境的物质建设、规划实际来说,则可以以建筑、地景、城市规划三位一体,构成人居环境科学的大系统中的主导专业。依据我国的情况,当前大规模建设实践需要面向21世纪的建筑发展,宜将这三者融贯综合的进行规划设计与研究。

人居环境科学是一个学科群,人居环境科学是发展的,永远处于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其融合与发展离不开运用多种相关学科的成果,特别要借各自相邻学科的渗透和展扩,来创造性的解决繁杂的实践中的问题。因此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庞大的系统科学,研究建筑、城市、以至区域等的人居环境科学,也应当被视为一种关于整体与整体性的科学,目标就是获得整体的协调发展。若能将此系统的设计原则贯彻在景观设计上,也同样将具有高瞻远瞩的发展潜力。

二、景观设计原则

景观设计虽然是建立在环境艺术设计概念之上的设计门类,但它所蕴涵的内容却涉及到美、建筑、园林和城市规划四个方面。景观设计最通俗的解释就是美化环境景色,可以说是以塑造建筑的外部空间的视觉形象为主要内容的艺术设计。这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环境系统设计,它的环境系统是以园林设计所涵盖的内容为基础,设计概念是以城市规划设计总揽全局的思维方法为主导,其设计系统是以美术与建筑专业的构成要素为主体。

同样是一门兼具多学科知识的交叉学科,建立在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框架之内,景观设计同样需要贯彻整体的系统思维,以面对21世纪下,对环境的综合发展要求。在第20届建筑师大会上,吴良镛院士在《世纪之交展望建筑学未来》的报告中指出:广义的建筑应走向建筑、地景、城市规划的融合。他所谓的地景,即景观设计,用景观设计的手段来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是必然趋势,而景观设计也就成为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  1、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原则

景观设计要做到“以人为本”的人性化原则,就要求设计者必须在充分了解所住居民的年龄结构、职业、生活、工作习惯、生理要求的基础上进行全方位的人性化设计。目前我国许多居住区内园林绿化在很多方面忽略了这一点。比如:有的楼盘用绿地做隔离带,却忽视了人们生活的方便,两分钟的路程可能得走上十几分钟,导致许多人直接从绿化带穿过,破坏了绿化;有的居住区绿化设计没有把残疾人的行为考虑进去,给残疾人的出行带来不便;有的居住区没有为老人和幼儿开辟专用活动场地;有的居住区景观设计粗糙,没能真正、准确地创造人们所需环境。

根据奥斯卡纽曼所作的人们行为活动与城市形体环境关系的研究,认为人的各种行为活动要有相应的领域,他提出了由私密性空间、半私密性空间、半公共空间及公共空间构成的空间体系设想。运用在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就是要按照人们的不同需求和不同的活动内容,适当地进行区域的划分,以适应不同年龄层、不同兴趣群和不同文化层的人们开展社交和活动的需要,既要有综合的集中空间,又要有适合集体和个人的分散性活动空间,空间类型尽可能丰富,以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需求。

例如:调查表明,当前居住区的绿地空间,老年人日常使用率最高。老年人的活动特点是以我国特有的各种健身功、舞、拳、剑等群体活动和小范围的交往、谈心等活动为主,为满足这些需求,应有针对性地以山、水、绿篱、树丛或建筑小品进行隔离,形成相对独立且视线干扰小的绿地空间。

2、景观设计的生态持续性原则

人居环境学是以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相结合的综合构成,它是尺度不一、形式不一的综合构成。人们的生活与人工环境之密切不难理解,但与自然环境的密切性却往往受到忽视。1872年美国建立的黄石公园,第一次公开确认原始荒野是文明生活的象征,不能不顾后果的把自然环境仅仅用于经济开发,因为风景也是一种社会文化资源,也是一种生态资源。被称为上个世纪最后一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芒福德,进一步指出:如果环境文化已经深入人心,我们的审美观念就不会只停留在一些风景名胜震撼人心的地貌上,而应该同等对待大地的每一个角落,还必须强调绿色空间不仅是为了游憩和观赏,更重要的是为了人作为自然的一贯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从生态学的角度把人类看作自然界的一部分,我们强调生物的总体和环境的作用。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一起构成了一个实体,所有的需要都从这个人居环境取得,因此,不能只着眼于它的各个部分建设,还要达到整体的完满,既达到作为“生物的人”在这个生物圈内存在的条件的满足,又达到作为“社会的人”在社会文化环境中需要的条件的满足。因此,人工建设必然以人居环境的和谐作为前提和目的,园林景观设计实践同样不例外。

新时代的园林景观设计, 赋予新的形式、材料、科技、革新的同时, 传统的民族文化及特征需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中国丰富的自然景观和卓越的园林文化遗产是现代风景园林师的宝贵财富,其中蕴涵的自然文化理念、园

林生态美学和再现地域景观的手法, 值得我们认真研究、借鉴, 并融会贯通于实践之中。

三、结语

21世纪我们面对的将是一个全球性的生态意识觉醒,并开始进入积极行动的时代。人居环境是人类与自然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中介,人居环境建设本身就是人与自然相联系和作用的一种形式,理想的人居环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或如古语所云“天人合一”。因此,现代的景观设计应积极为居民创造舒适宜人的室外公共空间及私密性空间,以及符合各年龄层居民行为特点的景观环境活动空间,加强居民与绿地的联系,调动居民参与景观环境设计与管理的积极性。在发挥景观环境、景观功能的同时,最大限度地提高城市住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居民进行社会性活动的需要,保持和发展其地域文化传统,共同营造人居环境的和谐美好。

参考文献:

[1] 吴良镛.关于人居环境科学.城市发展研究.1996 (1) 1.

吴良镛.芒福德的学术思想及其对人居环境学建设的启示.城市规划.1996.1.

篇6

摘要:植物是现代园林的主要构成景观,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在现代城市的园林景观中,要不断丰富植物的种类,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满足人们的观赏目的,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关键词:园林植物;植物景观;空间设计

Abstract: the modern garden plants are the main components landscape, is to improve the city'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 an effective way. In the modern city landscape, to enrich the kinds of plants, to improve plant ornamental value, satisfy people's ornamental purpose, set up the good image of the city.

Keywords: garden plants; Plant landscape; Spac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8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前言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就是指以各种植物材料为主体构筑的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园林植物景观空间具有不同的特点,所运用的构景手法也不同,本文将分析不同的植物景观空间特点和构景手法。

一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特点

植物是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主要构成材料,植物景观空间的特点具体有以下几点:

运动性

植物是不断生长的,植物是活的生灵,随着时间的变化,植物的空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植物的空间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复杂性和灵活性、运动性,这是人为环境无可比拟的。

季节性

在不同的季节,植物的色彩也不同,植物的色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植物的色彩丰富,季节分明,通过植物色彩的明暗对比和不同色相之间的有机配合,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享受。

3、可塑性

植物的空间不像建筑那样很难改变,植物的空间可以通过人为的因素进行随意的改变,使其富于空间层次感和光影的变化。植物空间根据构图的巧妙,可以实现多种变化。

二 现代园林植物景观的发展特点

整体性

现代园林植物景观要从整体空间入手,再深入到每一个局部。园林植物景观的整体性是指植物的空间构造要形成合理的群落,然后组群的内外部必须实现有机的结合,使组群内外部有一定的过渡和联系。

2、时代艺术性

植物景观空间具有一定的形状,表现为一定的地域性,外观呈现不同的色彩,人们除了欣赏植物空间所表现出来的自然美之外,还会对植物空间有一定的时代性要求,根据人们的要求和头脑中的创意修饰植物景观空间,使植物景观空间气氛能够表达每一个时代人们所要表达的意义,使植物景观空间符合不同时代人们的审美情趣,形成植物与人们之间的亲和性。

评价主体多样性

由于园林植物的欣赏主体不同,不同主体的自身素质不尽相同,评价的出发点和原则也不同,所以导致对植物空间的评价结果也不同。不同评价主体在评价的时候要调节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雅与俗之间的融合。

可持续发展性

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变化,城市的生态环境是不断地加剧恶化,可持续发展成为人们普遍的要求,城市对园林植物的要求也在不断发展。为了解决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要改变植物的空间组成,优化植物材料,灵活处理植物的位相和季节时相,在园林植物的景观空间设计中充分认识到这些因素的重要性。

三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

本文将从园林植物景观空间的构成要素和如何构成植物景观空间的构景手法探讨园林植物景观的空间设计。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构成要素

植物材料是构成园林植物空间的主要要素,而植物的形态特征决定着植物景观的创造构图。下面将分析植物形态、植物色彩、植物质感和植物季相对植物景观空间的影响。

植物形态影响植物布局和构图中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由于植物的着生方式不同,所以植物的形态也各具特征,常见的植物形态有垂枝形、圆柱形、椭圆形、锥形、圆球形、水平展开形和各种各样不规则的形状等等。

植物的色彩表现在花、叶、干、枝和果等上面,很容易被人们感觉到,能够影响人们的情绪。植物的色彩能够通过作用人们的心理和生理,使人获得美的感受。

植物的质感是指植物材料的表面特征,它能够被人们感觉到,而常常被人们忽视。枝条的大小、叶片、树皮的外形、数量和排列方式等决定着植物的质感。在冬天,落叶植物的质感主要由植物枝条的数量、大小和着生的方式来决定。通常我们所说的植物质感有细腻、中等和粗糙。细腻的植物叶片小、微小脆弱、小枝整齐密集。质地细腻的植物纤维柔软、轮郭清晰、外观文雅密实,因此常常用作背景。中等质感的植物叶片中等大小和枝干、密度适度,中等质地的植物在植物中占绝对多数,所以中等质地植物构成了园林景观植物的空间基本结构。粗质感的植物具有大大的叶片、粗壮的枝干和粗糙的树皮,因此,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成为人们视觉的焦点。

季相是指植物景观空间随着季节的不同而发生的变化,它反映了植物景观空间的时空连续性,对植物景观空间有着很大的影响。在季相变化中,色彩变化是最引人注目的。当植物的空间由落叶植物围合时,植物的空间围合程度也会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在夏季时,植物的树叶和树丛浓密,能形成一个闭合空间,阻隔人们的视线。随着季节的变化,植物的树叶会掉落,人们的视线能够延伸,显得更加空旷,此时主要由枝条形成植物的空间范围。

构景手法

植物景观空间不仅要满足人们的切能使用需求,而且也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感受需求,也就是说植物空间既要具有实用性,又要具有审美性。因此,植物需要通过不同的构景手法构成形式优美的植物景观空间。具体的构景手法可以分为多样性、秩序和强调。

多样性主要通过植物的色彩、形态和质感来实现。在植物的色彩处理中,要把握整体色彩和局部色彩的关系,将绿色作为基调色,其他的颜色作为点缀色彩,构成“大调和、小对比”的色彩布局。将相似的颜色布置在一起,能够丰富构图的层次效果。在植物的形态特征设计中,要将类似形态的植物组合在一块,使得这一形态的植物在植物空间构图中占据主导地位,使构图和谐统一。在植物景观设计中,还要注意植物的质感,处理细腻、中等和粗糙质地的植物的处理,要将中等质地的植物作为植物的主体。

秩序是指植物形态的秩序,利用圆球形、圆锥形、圆柱形和水平展开形之间的相似顺序形成低、中、高的秩序变化。植物质感的顺序是从细质、到中质、再到粗质,或者反过来也行。植物的秩序由植物的质感、形态和色彩分别形成,还可以互相结合形成。还要按照一定的节奏,根据植物的质感、形态的色彩,协调配置植物的景观空间。秩序形成植物景观的节奏,它引导人们的视线不断地移动,从一个焦点移至另外一个焦点。植物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种植,中间隔开一定的间距,形成一定的秩序。然而,人们的视野中只能有一个焦点,因此要仔细安排主景植物在植物景观中的位置。

强调主要是指主景植物起到的强调作用,它是人们注意力的焦点。主景植物要在形态、质感和色彩方面十分突出。比如,当一个植物群体中有一株植物的形态特征十分显著时,它就会在植物群体中突出来。当一群植物主要是质地细腻的植物时,那么在中间种植一些中等或者粗质的植物时,就会十分的突出。在植物景观中,要注意保持植物之间各要素的平衡,表现均衡的美学价值,对称均衡可以衬托植物的主题,不对称均衡可以起到移步换景的效果,让人们心理产生自由灵活的感性认识。

总结: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是由许多单纯性的植物空间单元构成的,每一个植物的空间单元的功能也不尽相同,在它们的形态、质感和色彩处理方面也不同,在植物空间构景时,要注意均衡、强调等空间构景的规律,表现植物空间所要表达的涵义和性格,从而实现植物景观空间设计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汤振兴, 叶云. 园林植物景观空间设计[J]. 北方园艺, 2007(09).

[2]高培培,郑占锋,刘玉. 小尺度空间园林景观设计的研究[J]. 安徽农业科学, 2007(26).

篇7

班主任的中心工作之一,就是对本班学生进行有计划的、经常的思想品德教育和组织管理。一个班级学生的思想品德面貌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工作的计划、组织与引导。优秀的班主任通常是塑造优秀班集体的前提,有经验的学校领导者,都习惯于选派最优秀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班主任不仅是学校教育政策和教育计划的贯彻者、实施者,也是班级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品德健康发展的引领者。班主任在学生品德成长的过程中,起着“导师”和“人师”的作用,并具有协调本班各科教育教学工作,以及沟通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联系的作用。班主任在德育环境中,特别是在班级道德教育环境中发挥着核心作用,是学校教育中其他教师所无法替代的。[1]

1.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主要设计者

班主任若要在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过程中发挥引导、促进作用,就必须注重自身工作的目的性、计划性。可以说,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总体设计师,要根据自身职责、任务和本班的具体情况,引导学生并与学生一同设计班级德育发展的总体目标、阶段目标,乃至具体活动目标及其实施方案。对班级德育工作的整体设计,也是班主任自身的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和精神追求的综合反映,是实现道德教育过程中师生道德共进、共同发展的内在要求。

2.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具体落实者

要建设、经营一个优秀的班集体,班主任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行之有效的道德教育活动,来引发学生的道德感悟、道德体验、道德意识,提高其道德行为能力。应当充分发挥班集体特有的舆论氛围,激发学生的道德冲动、道德信念,培育其稳定的优良的道德行为习惯。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班级道德教育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水平,使学生真正把班级的总体设计变成自己的内在需要和内在动力,从而促使学生在班级活动中并通过班级活动形成良好的品德,获得精神的成长。具体而有效的班级德育活动将促使学生意识到自己是集体的一员――每一个人都应为班集体的建设尽一份责任,每一个人都应努力把班级建设成一个学习和成长的好地方。

3.班主任是班级德育工作经验的提升者

班主任德育工作相当繁杂,既包括经常性的德育工作,如日常思想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学习动机教育、纪律教育、行为规范教育、劳动教育等,又包括各种突如其来的临时性工作,如班级发生的思想、道德、纪律等问题;既包括定期的或周期性的工作,如每学期末对每个学生的操行评定、三好学生的评选和奖励工作,又包括临时的或应急的一些无规律性的工作,如配合社会重大事件的时事教育和国情教育;还包括一些时效性很强的工作,如入学常规教育、毕业班的理想教育、思想工作职业意识教育等。班主任工作对教师的人格、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处理复杂问题的能力、研究学生的能力等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要积极应对这些挑战,需要班主任教师养成对本班开展的班级德育工作经验进行及时总结和理论提炼的良好习惯。这不仅有助于班主任教师有效地开展班级活动,更好地经营班级,也有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全面提升,有助于教师自觉地通过教育现场加强自我教育。

班级是学生学习、成长的直接环境,而班主任是班级工作的组织者和领导者,所以班主任的形象最容易成为学生直接学习的榜样。班主任的言行、举止、服饰、爱好以及治学态度、工作作风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着影响。教育实践证明,班主任的工作自始至终是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心灵铸造学生的心灵的工作。这既是教育的魅力所在,又是班主任教师葆有自我完善、自我进取的动力所在。

二、班主任参与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的基本内容

班主任全面负责教育和管理一个班级,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教导工作的依靠力量和基层骨干。学校对全校学生进行的思想品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班主任把全体学生组织和发动起来,把班级的德育力量组织和协调统一起来而开展的。班主任要及时、通畅地做到上情下达、下情上达,让师生相互理解,共同搞好班级德育工作,使全班学生在德智体几方面都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2]班主任要卓有成效地参与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应从如下几个主要方面入手。

1.班主任对学生的品德指导

品德的养成,并不能只靠课堂教学活动,也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养成。因此,学生的品德发展,不能仅靠品德课和相关学科课程的教学,而必须有生活实践的支持。学生的品德发展是通过在生活实践中获得一定的道德认识、体验一定道德情感、践行一定的道德行为而实现的。在学校道德教育中,班主任对学生践行道德行为、学会过有道德的生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班级道德教育环境建设方面,班主任应当突出三个方面的内容。

(1)巩固和加强学生在品德课上获得的道德知识。首先,班主任在班级活动管理中的言论,要有利于强化学生在课堂上获得的道德认识。其次,班主任在与学生的日常交流中,要引导学生提高道德认识。第三,创设有利于提高学生道德认识能力的情境。在品德教育中,学生道德发展、道德学习是一个自主构建的过程,是一个与学生的主体活动息息相关的过程。现代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证明,道德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学习者通过自己的智慧努力,不断建构关于道德生活的认识,从而达到自主、自觉的过程。因此,班主任要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思想品德成长的环境,给学生以发展道德认识的机会,发展他们对道德的理解力,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社会道德经验。[3]

(2)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人的品德作为认识、情感与行为的综合体,情感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品德课的作用主要在于道德认识而非道德情感方面,因而,必须通过班级生活和各种道德主题活动来发展、丰富学生的道德情感体验。引导学生体验道德情感,就要在班级创造一种由所有成员共同创造的道德情感的氛围。首先,班主任自己要成为学生体验道德情感的对象。情感是在人与人的交往中产生的,班主任是班级生活中学生最重要的交往对象,因而班主任自己就应当是一个充满道德情感的人,要让所有的班级成员在自己的身上体验到深刻的道德情感。其次,班主任要创设一个有着浓厚师生情意和生生情谊的班级。在班级中,学生的情感体验对象是所有的班级成员,因此,班主任要把班级建设成为一个有着浓浓情意的班级。在这个班级里,不仅班主任关爱学生,任课教师也关爱学生,学生之间相互关爱。[4]

(3)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使之养成优良的道德习惯。养成学生的道德行为,需要在班级生活中按照道德行为规范的要求,创造出一种优良的行为环境,以使学生产生遵从道德行为规范的团体压力。引导学生的道德行为,可以采用榜样示范的方法。榜样只有可敬、可信、可亲,才能使学生感到其权威性、真实性和感染力,才能使学生向往榜样,仿效榜样,把榜样的言行当成自己的言行准则。[5]班主任的品格和作风对学生的品德发展也是一种榜样。班主任接触本班学生的机会比较多,时间比较长,领域比较宽,师生关系也比较密切,学生也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和效仿班主任的思想品德和作风,因而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影响和教育的效力也比较大,其威信越高,教育影响也越大。

2.班主任对各种道德教育力量的协调与统筹

(1)协调班主任与任课老师之间的关系。要使任课教师明确班级德育工作的目的和要求,按照学校统一的德育计划和班级德育工作的实际展开教书育人的活动,并加强彼此间的联系,就需要班主任来协调。班主任要协调任课教师之间、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任课教师与其他教育力量之间的关系,增强任课教师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性和主动性。

班主任与任课教师搞好关系至关重要。在一个班级中,要使各任课教师有共同的目的和要求,有统一的德育工作计划,加强彼此间的联系,需要班主任的参与协调。当然,教师集体的形成与任课教师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责任感、自觉性和主动性也是分不开的。在班级德育工作中,不仅需要任课教师彼此间的一致性和协调性,还需要任课教师与其他教育力量保持协调性和一致性,这些也要靠班主任作组织上的沟通。另外,沟通师生之间的关系,既要靠师生双方的努力,更需要班主任的中间调节。班主任应主动向任课教师全面介绍学生情况,包括思想品德、学习、身体等,反映本班学生的合理要求,介绍本班学生对任课教师的积极评价,支持和帮助任课教师为搞好教学和教育而采取的教育措施,监督和指导学生完成任课教师分配的任务,要向学生多介绍任课教师高尚的思想品德和为搞好教学而付出的辛劳,在学生中有意识地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6]

(2)协调班主任与家长之间的关系。学生所接受的家庭道德影响是构成班级德育的基础,如果这种影响和教育是正确的,就能够为班级德育打下良好的基础,进而使班级德育工作开展得更顺利、更有成效;反之,就会给班级德育工作带来困难,影响教育效果,甚至会成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障碍。因此,班主任必须通过各种方式促使家庭德育与班级德育保持一致,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把家庭教育与班级教育结合起来。促使家庭教育与班级德育保持一致,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工作,班主任必须做好家长工作,全面介绍学生在校的表现,还要听取家长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要求,共同研究教育学生的措施和方法,使家庭教育与班级德育工作密切配合。[7]

此外,班主任还要了解和分析社会上存在的对学生品德生成与发展产生影响的各种有利和不利的因素,以便做出有效的选择、预防和对策,同时还要取得社会有关方面的支持,以共同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

总之,班主任应当利用自己的角色,主动争取各种教育力量的配合,控制教育的最佳条件,实现学校德育、家庭德育、社会德育的统一。从这种意义上说,班主任是各种教育力量和影响的不可替代的控制者和协调者。

3.班主任的组织工作

班主任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如组织主体班会、报告会、参观、访问、旅游、调查、劳动、阅读书刊等,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品德成长与进步。组织和协调班级各方面的教育力量,是班主任工作的常规内容。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发挥作用的大小,关键在于各方面教育力量方向的一致性和行动的协调性;而这种方向的一致性和行动的协调性,又取决于班主任的协调工作和组织工作。因此,班主任应指导和帮助本班学生组织、开展富有道德内涵的主题活动,以使其将教育与自我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发挥班级学生组织的教育作用,班级学生组织既是班级德育工作的对象,又是班级德育工作的教育力量,应充分发挥它们在自我教育中的作用。班主任对学生组织的指导和帮助要热情、耐心、细致,要尊重它们的独立性、自主性、平等性。班主任对学生组织自发举行的教育活动,要积极支持,帮助设计,提供方便。同时,要主动向学生干部介绍班级德育工作的总体安排和学生的思想表现,并提出要求,以取得认识上的一致和行动上的相互配合。

4.班主任对教室环境的布置与座位的安排

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和谐、优雅的教室环境。班主任要优化班级德育环境,也应当在营造和谐的教室环境方面有所创造。对教室的合理布置和学生座位的有序安排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除在需要的情况下帮助学生设计外,班主任应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布置教室。这样方能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性与能动性,让学生有兴趣去布置教室,真正把教室当作自己学习、生活的家园。教室的布置应当克服传统的静态布置方式,而采取动态的布置、排列方式。教室的美化与布置要经常更换,使之保持延续性、新颖性与教育性。例如,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之后,可以让同学发表感想,再张贴在作品的旁边,让其他同学观摩。也可以从布置的资料、图片中,设计一些问题并引导学生作应答活动,如写阅读感想、意见,张贴在同一栏里,从而使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产生一种互动、互学、互进的效果。同时,教室应该始终保持干净、整齐,以使学生产生一种欢乐、舒适、享受、愉悦的感受,从而在增强教室环境美感的同时,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在座位安排上,应该摒弃传统的排位方式,不以学生成绩的好坏或教师的喜好来安排学生的座位,可代之以环形、圆形、“马蹄形”等多种座位编排方式,这样,将使师生之间有更多的对视与非言语交流的机会。座位的安排会因距离场源(教师)的远近而产生不同的影响,也可能成为班上的“标签”,成为一种身份、地位、优劣的象征。因此,适时调换座位,公平对待每一位学生,既是体现教育公平的保证,又是营造富有公正氛围的班级德育环境的有效手段。班主任应做到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在感受到平等、民主、和谐的班级环境的前提下舒心地学习、交往与生活。

注释:

[1]陈瑞瑞.德育与班主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38.

[2][6][7]胡守.德育原理(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04、206―207、208.

篇8

一、充分认识园区建设的优势条件,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十五”以来,我州资源开发步做加快,开发力度加大,开发领域拓宽,开发方式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单一型向综合开发利用型转变,产业不断升级,企业自身微循环体系不断完善,循环经济开始显现。从全州工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建设工业园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一是具有发展循环经济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区域内矿产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关联性强,适合产业链的纵向延伸和横向融合。二是具有较好的工业发展基础和发展空间。现有工业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工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现代化理念,企业科技进步和引进、吸收、自主研发能力不断提高。三是具有一定的基础设施条件。形成了以铁路、公路、航空、油气管线为主骨架的交通运输网络。基本形成以330千伏、110千伏输电线路为主干,以35千伏、10千伏输电线路为支脉的供电网络和有效的通讯网络覆盖。城镇功能不断完善,城镇依托条件较好。四是具有强有力的政策支撑条件。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循环经济发展政策和省、州“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及国家组织评审通过的《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政策支撑。可以说,以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模式是依据我州工业发展形势和发展条件建立的,符合我州实际。是实现价值体现最充分、资源利用效益最大化的根本途径。能够加快推动产业升级,符合清洁生产、废弃物利用、环境保护等现代化工业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与“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吻合性、可靠性和可操作性,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理性选择。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建设在全州经济发展中具有核心地位,园区经济必将占据我州经济总量的主导地位,将呈现出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首先,有利于实现基础设施、信息物流的共享,有利于实现产业的集群配套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海西特色工业经济产业链。能够为各相关产业的链接和区域发展提供一个优势平台,增加综合开发、废弃物回收、资源化和再利用环节,增强共性技术、核心技术的开发能力,促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建立以工业共生和物质循环为特征的区域产业体系,具有延长和拓展生产技术链的特点。

其次,工业园区建设是以我州全社会的循环为目标,以产业延伸、互补、配套为主线,从区域、产业、行业不同层面提出循环经济发展框架,能够推动社会事业的快速进步,有利于形成以工促农、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发展格局,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和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的和谐发展。由于园区经济能够促进相关企业、生产要素的聚集,加速城镇化进程,形成和培育扩大农畜产品市场,这就为一产、三产拓展了发展空间。一产可以围绕相对集中的园区及城镇生活物质需求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扩大加快调整种殖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和“菜篮子”产业,提供畜禽产品、水产品、粮油、蔬菜等农畜产品,实现农牧增效、农牧民增收的目的。三产可以围绕园区物流市场大力发展物流业、修理业、餐饮业及其它相关服务业。

再者,工业快速发展将会极大地推动劳动力市场的形成,有利于农村牧区人口的转移,能够加快农村牧区致富的步伐,实现工业与农业、城镇与农村的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我州在融入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将带动农牧民人口向产业工人转变,将会相对减少农村人口。建设工业园区为一产富余劳动力向二产、三产转移创造了就业机会,能够有效解决我州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中富余劳动力转移问题。

基于存在的建设工业园区的优势条件和工业园区对全州经济与社会发展所能带来的广泛带动性以及强劲的辐射作用,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推动循环经济发展就势在必行。

二、扎实做好基础性工作,夯实园区建设基础

以建设工业园区为依托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复杂的涉及到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系统工程,需要解决观念、技术、装备、体制、机制、政策、投入、管理等一系列关键问题。我们认为,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基础性工作:

(一)做好规划编制工作

从循环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加强规划编制工作,精心组织,统筹规划。按照高起点、突出特色、分类指导的原则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做到规划体系完整、重点突出、目标明确、科学设计,突出较强的操作性。根据《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实施方案》,做好工业园区建设专项规划。重点把握好工业园区建设的主要任务,科学制定园区建设发展规划和阶段性目标。回答好区域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怎样加快调整和优化,各产业链中、各产业集群间、各地区间怎样实现多产业横向拓展和资源深加工纵向延伸的循环型工业体系,企业间产品和废弃物如何相互交换、循环利用、转化增值,配套基础设施如何完善等问题。要加快制定水资源勘探开发利用专项规划,积极做好水资源勘探工作,摸清水资源分布及可利用情况,合理调整和优化水资源利用结构。同时,研究提出试验区内各地区之间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的相关政策。

在编制好规划的基础上,以规划为指导,以规范建设为基础,以务求实效为目标,有序推进工业园建设。引导和推动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培育壮大园区特色支柱产业,进一步强化园区示范、辐射功能,构筑特色鲜明的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实现资源配置的集约化和物质的良性循环,促进自然、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具有明显的超前性要求,要继续以公路、铁路、电网、水利、航空、电信等为重点,超前规划和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及其配套项目。要以解决工业园区发展的“瓶颈”制约为重点,加快工业发展配套基础设施设施建设。要加快建设水源工程、输配水工程,提高供水能力和用水效率,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和有效利用。要加强基础地质工作,积极推进商业性地质工作投入,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增加后备资源,保证资源接续。通过增加投入,建立起更加稳定的能源支撑体系、更加便利的交通运输体系和更加便捷的信息网络体系,实现基础设施与工业布局相配套、与优势资源开发规划相协调,为加快工业发展提供配套基础

设施保障。

(三)加强项目推介和招商引资工作

项目建设是工业园区的主体,因而要积极做好项目宣传推介工作,及时谋划、重点筛选一批特色产业链发展项目,增加备选项目储备,通过举办柴达木循环经济项目推介会,以及路演招商、网上招商、新闻媒体等多种形式宣传推介循环经济项目。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州招商引资的各项配套政策,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和制度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招商引资环境,建立统一、公平、公开的市场准入和监管制度,吸引更多、更有实力的国内外客商投资兴业。要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理念和方式,加强政府招商,鼓励以商招商,拓宽招商范围和渠道,瞄准国内一流企业,以先进技术水平为先导,以循环利用为目标,以项目高水平建设为切入点,以综合开发和产业链的延伸为前置条件,逐步从“招商”向“选商”转变。

(四)推进技术的进步和创新

科学技术是循环经济的主轴,提高科技水平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关键。我们首先应该对已有的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行业转换,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和产业科技水平,奠定不断发展的基础;对新上项目要提高使用先进工艺技术的门槛,积极鼓励和支持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设备,求得更快发展。其次,积极鼓励、扶持企业与科研院所结对子,加大关键性控制技术的研发力度,选择有资源基础、技术优势、关联度大、产业带动性强和市场前景广阔且成长性良好的重大项目,开展重点技术的科技攻关,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创建一批科技型企业。第三,支持和鼓励工业企业引进、开发和推广减量技术、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回收处理技术以及降低再利用成本技术等,提升对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能力,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科技型企业的引进,高新技术的应用,成熟技术的推广,使园区经济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主要力量。

篇9

中图分类号: TU241.4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4.068

1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分析

传统农村家居设计特点。设计布局大多以院子为中心,这种设计模式相对简单。农民也钟爱这种布局,可利用门口小院子,种一些果蔬,但整体较单一。家居设计的外型和装修,也较简单,符合当地的特色。例如,湘西地区的建筑外型主要以吊脚楼为主,实体以木头建筑,内部基本没有现场装修这么复杂,用不上防水漆和刷墙。

2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现状与特点分析

我国的新农村住宅平面空间设计不合理,功能不明确。有些住宅,把厨房和卫生间相对接,卫生条件不佳;布局也不合理,思想传统保守。很多住宅,都有特别大的客厅,甚至会和邻居攀比谁的客厅大,或者有比较大的书房,却并不看书,只是为了增加文化气息。同时,现在新农村住宅建设也比较落后,土地浪费得比较多的。一般住户,都有一个大院子,会占一定面积,甚至比宅基地更大。而且这些房屋的抗震性也不好,没有一定的安全保证和救急设施。好多住宅施工时间久,历时花费了1~2年,才勉强完工,施工的标准没有统一,施工质量得不到保证。虽然住宅的家居设计的用时久,也没能设计出让人满意的作品。

3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的优化设计对策分析

3.1 户型结构多元化、生活化

现在的家居设计中存在布局不合理且功能性差。结合当前经济发展情况,户型应有多样化发展,生活化。户型应该根据大多数人的需求来设计。之前传统民居,卫生间厨房都在院子里,而不在卧室旁边。现在的新农村建设,都是规划建筑面积,每家每户没有自留地建院子。可在房屋家居设计里面增加厨房厕所的位置,更加人性化卫生化。不再和以前一样,到处都是人畜垃圾。到了夏天,更是滋生蚊子。

3.2 家居设计以绿色生态,低成本为主

绿色生态设计,是将人们生态系统中居住环境及结构和功能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安排,最终使系统结构和功能达到整体优化。彩色生态设计获得一种高效、少废弃、少污染的生态平衡建筑环境,而且符合可持续发展观的要求,体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创造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与周围生态环境相呼应,构造适宜的、可持续的人居生活环境。

3.3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遵循的原则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应遵循整体化个性构思、节约性、生态性原则。对于家居设计要整体化设计,成本节约,生态性保证。家居设计重在适合大家居住,让居住者住得顺心,健康的生活环境是很重要的。新农村建设的地点一般比较广阔,可以利用太阳能,晴天就有热水用,节约了电费。现在新农村可以用天然气作为能源,更加环保。

3.4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细节建议

3.4.1 客厅设计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中的客厅,需要结合住户的实际情况安排大小。一般情况下,客厅的使用效率不是很高。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客厅的作用主要用于看电视和会客。如果是会客为主,就可以少安排一些面积。毕竟实用性没有卧室厨房那么强。对于一些小户型住户,客厅面积就可以减少一些,用隔墙隔开一点,做衣柜、鞋柜都是不错的选择。

3.4.2 卧室设计 现在的卧室的主要功能还是休息,针对不同住户,也有不同的要求。有些住户对光线的要求比较高,就可以选择采光比较好的方向作为卧室。当然,房间里面最好带窗帘,这个可以控制光线。白天休息也不会受光线的影响。

3.4.3 厨房设计 厨房的设计点关键在于通风性要好,因为油烟会让居住环境变得不好,及时排出油烟,才是最佳选择。厨房的卫生环境也得注意,设计橱柜,放置餐具。在空间狭窄的情况下,把空间往上发展,这样也就节约了占地面积。平时的砧板菜刀,还有其他的做菜用具,都应该在晾干以后再放置到橱柜。

3.4.4 卫生间设计 新农村建设中家居设计的卫生间也是重点,一般来说,其使用频率很高。之前的农村卫生间都特别脏,气味难闻,其主要原因是水源问题。现在进行新农村建设,实现了集体供水,卫生间就可以做成冲水式的。淋浴系统也可以一并使用了,彻底解决了洗澡问题。

篇10

关键词: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济评价

中图分类号: F272.5 文献标识码: A

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体制改革的深入,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越来越重视,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建设项目的投资管理中存在着前期方案深度不够、建设项目前期工作滞后等问题。因此,投资项目各个层次的决策者以及咨询人员,必须通过对投资决策科学化的实施,做好投资项目前期工作和经济评价,从而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

一、对生产和需要量进行调查分析

要做好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及经济评价,必须对建设项目的生产和需要量进行调查和分析,这也直接影响着基本数据的使用和经济评价的结果。要对生产和需求的现状进行详细的调查和分析,需要设计和施工单位之间密切配合,并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根据数据对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预测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根据不同用户的具体介绍和发展的品种、质量及其他要求和指示,对产品价格根据实际情况和未来市场近年来的变化趋势做出分析和预测,从而调查现有的生产能力。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还要附上有根据、有情况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的专题附件,使建设项目的立项根据和经济评价的基础更加可信。如果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对这部分内容只是很粗略地提供某些资料,根本没有关于需求的具体单位、使用定额和需要发展趋势的情况,或者是缺少对有关品种、质量要求和价格变化情况的介绍,那么这个报告的结论必定可信度不高。

二、对建设项目投资额的计算分析

建设项目的建设资金需求,在前期工作阶段所确定的投资额与建设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数额经常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在建设期间内,要考虑生产时流动资金的解决问题,在筹措建设资金时也要对流动资金的部分自行解决,以处理建设项目投产后经常发生的流动资金来源困难的问题。要在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实现对投资额准确的估算,当前还不具备足够的客观条件,只能在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应当对投资额计算的基础资料和依据进行详细的介绍和说明,一方面可以加快评估工作的进度,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研究和深入主要问题的讨论。

要使投资额的计算更加准确,数据更加可靠,必须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提供相应的资料。首先是投资额的计算基础资料,包括主要建筑材料的用量和单价、各种建筑物的工程量,主要设备的名称、价格、数量和重量,如果需要引进设备,还要提供引进的依据和国内同类设备的比较资料,以及各种取费的标准和根据等。其次是通过与工艺装备接近、规模相同的已建成投产的决算进行比较,来分析具体的原因。因为国外引进的设备及技术都是通过外币来进行结算的,因此汇率的变化也会对投资额产生相应的影响。通过这些文件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的使用,不仅有利于初步设计的审定,而且对之后评估的分析比较也有很大的作用。

三、对单位成本的计算

企业成本的高低,直接关系着该企业的经济效益,判断项目取舍的主要依据之一也是经济效益,因此,对可行性研究阶段的成本计算部分加以充实是很有必要的。首先是原材料、燃料和动力的单价、单位消耗定额及其依据,人工等各项费用计算和根据,及产品进入市场所需的销售成本;其次是通过与本地区相同或相近规模的企业的实际成本进行分项比较,进行项目的成本分析,并分析差额的原因。这些部分的内容可以在报告的正文中列出,为了避免正文报告的篇幅过多,也可作为附件。

四、确定产品销售价格

进行敏感性分析时,在变化幅度相同条件下,价格在诸多因素中是最为敏感的。因此,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应当根据历年来的变化和市场情况,确定切合实际的价格水平,并对市场价格的发展提出预测。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确定产品的价格时,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定价要有根有据。在确定产品价格时不能仅仅关注本地区的现时情况,还要关注国际、国内的整体经济金融形势对市场的影响作用,在市场经济的发展下,要求具有全方位的眼光及相应的预测手段和能力。

五、正确对待市场与价格的预测

对于具体的建设项目特别是经营性项目,其项目存在的关键就是市场和价格。在财务评价的敏感性分析中,产品销售价格是其中对经济效益影响最敏感的因素,通过其中一两种价格的变化,就可以将项目从不可行变成可行;而不合理的价格体系也会使可行性研究报告变成为可批性研究报告。项目经济的可行性,很大程度上是由市场走向和价格高低决定的,其预测的准确性也会直接影响到经济评价结果的可靠性。因此,市场和价格的预测在经济评价中占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

由于对产品销售价格的预测不准确,导致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会出现一种产品的销售价格在短时间内发生很大的涨落,有的甚至超过一半以上的情况,而同一个项目在半年内的财务评价结果却是与之完全相反的。针对存在的这种情况,一定要重视对市场与价格的预测,这样才能保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也才能够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要确定合理的预测价格,必须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包括国内外市场走向、外贸进出口情况、区域条件、市场占有率、市场服务范围、运输条件以及相关行业的情况,还包括税收等。要通过科学根据进行预测,不能盲目或随意的进行人为取舍,还要制定合理的预测模型,并进行必要的概率分析,实现对市场和价格的预测。

当前的实施规则中只是对价格作了原则性的说明,并没有对数据的选取、测算以及具体应用进行详细的说明。因此,为了保证评价的质量,应该增加这方面的内容或在有关实施细则中加以明确,并且规定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加深对市场预测与价格分析的内容,描述必要的预测过程以及采用的数据和预测模型,实现评价工作的规范化。

六、合理发挥技术经济人员的作用

技术经济人员在投资项目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在进行可行性研究过程中,技术经济人员需要对项目具有自。同时,为了保证项目研究的质量,要真正做好经济评价的工作,技术经济工作人员必须具备应有的素质。

首先,要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如果缺乏对技术经济学和技术经济人才应有的重视,忽视技术经济工作的责任感,很容易在基本建设中发生重大的失误,影响经济评价工作的质量。

其次,需要扎实的基础、广博的知识和较高的政策水平。技术经济人员作为可行性研究中的重要角色,其工作会涉及到许多相关的专业,特别是在部分咨询单位中,通常会由技术经济人员来担任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负责人,因此,需要技术经济人员具有扎实的基本功,并且能够熟练的掌握和运用有关的法律法规,如经济、法律、税收、投资政策等。

第三,要善于进行调查研究和综合分析。经济评价的大量工作主要是在调查研究阶段进行,而对各种基础数据的调查、预测和取定,正集中反映了技术经济人员综合分析的业务水平。要实现经济评价结果的准确性,除了取决于基础数据的可靠性,还依靠着技术经济人员的综合分析能力。

最后,作为一名优秀的技术经济人员,除了具备使用评价软件的基础能力之外,还应当努力研究学习,对评价软件进行修改和开发。从而通过对评价软件的有效运用,消除简单计算的错误,提高工作效率。

随着经济的发展,对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越来越重视。作为投资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对投资决策科学化的实施,做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及经济评价工作,使可行性研究报告与经济评价内容能够在全面性、系统性上达到规范化的要求,提高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宋远援.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的规范化管理与改革[D].天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