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家校合作的基本内容

篇1

一、课题名称:

“新型家校共育探讨与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1、背景依据: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学校教育的开放力度不断加大,教育的各种矛盾也越来越多,孩子的教育仅靠学校单方面的教育是很难完成任务的。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和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合作,以人为本,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健康和谐的发展。而家校合作的目的正是为了更好的发挥学校和家庭的优势,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来弥补学校教育的不足,学校教育来指导家庭教育,使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形成强大的支持。最终使双方优势互补,为孩子健康成长营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2、现实需求:

2、现实需求:

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这就需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让家长积极承担起教育者的责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

本课题应该说是学校家校沟通多年来持续研究的课题,国内外间也有很多类似的研究成果,但我校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是根据我校的特点,目的是为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平等是合作的基础。家长在其子女教育的过程中与学校具有完全平等的关系,家校合作也只有以这种平等的伙伴关系才能达到理想的目的。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学校与家庭相互协调,将发挥最大的教育效能。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2)有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素养的形成,加校合作可以优化学习和教育环境。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3)有利于强化教育的作用,家庭和学校作为学生教育过程中的两种教育力量,形成合力,相互支持与配合,强化教育的作用。

(4)有利于推进学习型家庭的创建。

(5)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形成办学特色。

4、本课题研究的理论和学术价值:

试图通过组织、实施“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的构建,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并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本课题实施将为其他兄弟实验学校“家庭合作育人模式”的研究提供成功的案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提高教师的研究能力。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培养一批善学习,肯钻研的研究型教师,为今后继续开展教育科研进行人才准备。

2、探索城市普通小学开展家校合作的基本理论、操作模式和策略。

3、通过研究,促进家校合作从低层次向高层次迈进,找到一些高层次合作的方式方法。

4、提升在校学生的成就动机与学业成绩,进而整体提高学校教育质量。

四、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教先从家始。”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

在教育工作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作用。目前来看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主要存在不合理的现象: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没有认识到参与“家校合作”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的家长只盼子女成“龙”成“风”,过分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在学习方面愿意与学校配合,积极督促孩子做功课,而在其他方面却置若罔闻;还有的家长自称文化素质不高或工作忙碌而推脱没有能力或没有时间参与学校教育活动,这更是推卸责任的一种表现。这些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说明本课题研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密切家长和学校的合作,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好的成长环境。

因此我校家校合作育人模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研究:

1、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2、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有哪几种;

3、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4、每一个家庭出发,针对孩子的具体情况开展家校合作育人指导探索。

五、课题的基本内容

为了能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一个一致的过程,促进和强化学校等教育机构的自我管理;使家庭教育支持学校教育;使学校教师及各级教育者帮助家长解决其在教育子女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我们围绕本课题重点开展下列研究:

(1)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2)探索不同年级家校合作的方式

(3)探究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4)关注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六、课题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在准备阶段,发放家长问卷形式了解家长的文化程度,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以及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两者关系的认识等情况,为本课题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持和方法指导。

(2)实验研究法:在实施阶段,通过实验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比较法等进行实验的探索与研究,以实现实验的研究目标。

(3)经验总结法:在总结阶段,运用经验总结法,结合观察法、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分子,充分展现实验的成果。

七、课题研究步骤和计划:

1、任务分工:

组长:

成员:

具体分工情况:

x:组织理论学习;带领课题组成员认真实施课题研究。

x:负责拟定课题行动研究方案;归类整理课题资料,撰写结题报告。

x:不同家庭背景下家校合作问题。

x:负责拟定课题申请表;负责拟定课题开题报告及课题实施方案。

x:子课题研究——转变家校教育观念,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和水平。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类别。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效性。

x:子课题研究——新型家校合作的有效途径。

x:子课题研究——探究新型家校育人的有效教学活动。

其他老师:子课题研究——探索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家校合作的方式。

x:负责收集与积累研究资料;做好活动记录和材料归档工作。

x:负责录像工作。

2、研究步骤:

(1)准备和策划阶段(2017年6月-8月):组织课题组的主要成员进行调研、策划、分析、筛选和梳理相关理念和需要研究的问题,制订出具体实施方案。

(2)深入研究实施阶段(2017年9月-2018年6月):①理论研究;②构建“家校合作育人模式”的实施策略,探索有效地开展家校活动的途径和方法。③进行初步的理论概括,丰富和拓展现代教学的操作性理论,促进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向纵深发展。

(3)全面总结阶段(2019年5月-2019年10月):①收集、整理研究过程中的相关资料撰写论文;②分析、总结资料,撰写《课题研究报告》;③课题验收、实验推广。主要以论文、个案、结题报告等为本阶段的成果形式。

八、预期的研究成果和表现形式: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1)准备阶段:完成实验方案。

(2)实施阶段:家校合作案例分析,以案例集形式呈现实验成果

(3)总结阶段:结题报告、论文或个案集等形式呈现实验的成果。

九、课题研究保证措施

1、学校已完成的重要研究课题及社会评价情况:

“十五”期间,我校有三项实验课题通过市级结题验收,“十一五”期间,我校有两项实验课题通过市级结题验收,1人被评为岱岳区“十一五”教科研先进个人。课题主持人有多年的教学经验,经常深入课堂进行教学指导,对教育教学有一定的研究基础。

篇2

【关键词】 农村英语 目标分层 合作学习

1. 课题名称

农村英语教学中学生的目标分层与合作学习

2. 课题简介

在英语教研组、实验班的班主任共同探究、合作研讨下,通过在教学中进行目标分层与合作学习,激发初中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使学生尽可能地体会到学习成功的喜悦为主线,从“农村英语教学中学生的目标分层与合作学习”的课题背景、课题目标、研究的基本内容、研究计划及实施过程。取得的成果等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总结。旨在为英语教育教学工作和相关专题的研究与推广提供一些借鉴。

3. 课题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学生分层与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转变的实践过程,把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让学生真实感受、理解、掌握英语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促进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合作能力、交际能力、创新能力等协同发展,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同时,课题组教师以务实进取的态度投入到课题研究中,通过听讲座和课题知识的培训转变教育观念,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建立了科学的教育观、学生观、质量观,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教学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水平,为教师的个人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

4. 课题的立题背景

随着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具备一定的英语水平,将成为二十一世纪公民的基本要求。当今社会对各个层次英语人才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英语学科的教学也随之备受关注。

由于遗传、环境、心理等诸方面因素的不同,对学生的行为习惯,智力水平、身体素质、个性品质等方面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呈现出差异。所以课堂上采用“一刀切”的教学方法,妨碍了学生个性,爱好和特长的发展。如果按中等水平的学生上课,长期下来必然形成一部分学生吃不饱,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优等生没有动力,冒不了尖,而差生连最基本的知识也掌握不了,不能实现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我国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采用讲授法教学模式,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更谈不上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需要。尤其初中课堂与小学课堂的知识容量的差异,学生几乎没有相互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完全成了盛装知识的窗口和被塑造的材料。这些弊端已引起了人们的共同关注。新课改提出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倡自主、合作、探索的学习。

5. 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

针对农村初级中学学生英语学习现状,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评价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发展其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获得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通过语言实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他们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象力、创造力和交际能力等,从而在英语教学活动中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有效教学效率。并帮助学生在各自层次中达到其学习的目标,获得学习能力,交际能力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对教材的重组及编排。

6. 课题研究的评价体系

6.1分层评价

6.2激励跨层评价

6.3团队评价

6.4形成性评价

7. 课题研究的意义

7.1分层教学有利于教师提出适合于学生发展的教学目标,从而加速各层次学生的发展,也有利于学生间的合作与竞争,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分层教学能使学生尽可能的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减少心理压力,有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利于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挖掘他们内在的潜能。

7.2小组合作学习有利于形成民主、轻松、舒畅的学习气氛;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减轻师生负担;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达到“学习快乐,快乐学习”的目的,从而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创新的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7.3以英语教学为契机,开展合作学习的活动,使学生具有合作学习的能力,然后推广到其他学科的教学之中,从而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互相交流、协同合作的氛围,达到共同发展各自综合能力的目标。

7.4有利教师团结合作,在教师共同教育、共同管理下,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8. 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8.1合作学习,早在18世纪被提及,正式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兴起以前苏联于上世纪80年代推出的“合作教育学”理论为标志,并被西方国家广泛重视和研究,形成多种合作学习模式。

8.2分层学习:

8.2.1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认为,学生是具有独立人格、巨大潜能和个性差异的人,这为分层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也证明了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8.2.2孔子“因材施教”的思想。孔子认为人是有差异的,在基础上有“入门”、“升堂”、“入室”的不同进度;在学习上有“知之者”、“好之者”、“乐之者”不同态度。

8.2.3巴班斯基的“分层教学理论”。他认为学生个性的差异是各式各样的,必须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了解全班学生个性差异和学习基础,从而确立分组的依据。

9. 课题研究现状及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9.1课题研究现状:

合作学习起源于美国并在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取得实质性发展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现已成为当代主流教学理论与教学策略之一,在世界许多国家广泛开展。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也出现了合作学习的研究与实验,但大都是以教师包办学生的大部分思维活动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下进行的,往往学生的合作流于形式,收效甚微,对于学习任务的布置及完成时间的规定“一刀切”,因而导致学习困难的学生增多,两极分化日益加剧,导致部分学生厌学、辍学。

对于分层学习和研究,在国内外并不是一个新课程,有很多专家对分层学习的具体实施提出了一定的方案,但这些方案具体操作有一定的难度,为了达到教育“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的目的,使每个学生都在基础上得到最优化的发展,进一步开展分层教学的研究,探索实施分层教学的可操作性的教学模式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9.2研究对象:麻河中学七(1)班学生

实验对比班:七年级(2)(3)(4)班学生

9.3研究方法:

① 个案研究法

② 行动研究法

③ 经验总结法

10. 课题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计划用一年半时间完成,2010.1―2011.6,分五个阶段来实施。

10.1准备阶段(2010.1―2010.8)

工作内容:

1. 成立课题研究组,组建实验教师,制定课题研究管理手册。 2. 制定管理制度及与课题组教师签订研究协议书,岗位责任制。3. 培训实验教师及对学生进行职务培训。4. 每周一次的课题组会议。

工作目标:

1. 形成麻河中学英语课题组管理方案。

2. 做好课题研究人员培训时间、内容,培训记载等工作。3. 老师阶段性学习笔记,心得体会汇编等。4. 会议记载

10.2实施阶段(2010.9―2010.12)

A雏形期时间:2010.9―2010.10

工作内容:

1. 课题立项。2. 按学生性别、气质等将实验班学生分组。3. 界定学习小组成员的职务责权,实行岗位培训。4. 制定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案。5. 确定课题研究教师以小组合作,目标分层的模式在实验班上课。6. 召开课题研究开题报告会。7. 启动“英语角”活动。8. 班级文化建设。

工作目标:

1. 填写课题立项申报表。2. 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形成。3. 形成小组中各职务责权的界定标准,以及实验老师对各小组相关职务负责的学生培训内容等的记载。4. 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方案。5. 实验老师在实验班上课的教案汇编或课堂实录。6. 形成《农村英语教学中的目标分层与合作学习》的开题报告。7. 营造学生学英语的校园氛围。8. 在班级营造小组合作氛围,树立团队意识。

B.成长期(2010.11―2010.12)

工作内容: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演示“学习――展示――获得”过程。2. 根据学生期中成绩对学生进行分层。3. 聘请专家指导实验工作。4. 启动“百家讲坛”。课题组教师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等方面指导的讲座,或优秀学生传授学习经验,其学长传授合作学习的程序或体会,或邀请学生家长到实验班与学生互动,为彼此相互理解或家校合作的一个小窗口提供一个平台。5. 学生习作汇编――《苗苗》习作选。6. 教师论文编写

工作目标:

1.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协作自学一内容,每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其小组自学过程的成果。2. 完善分组分层工作。3. 教研室主任及英语教研员到我校指导课题。4. 汇编“百家讲坛”的资料(照片,辅导材料)。5. 《苗苗》学生习作在校园内发行。6. 形成教师论文集。

10.3发展阶段(2011.1―2011.3)

工作内容:

1. 引入竞争机制,允许1―2小组的模式采用聘用制。2. 指导学生进行有成效地自主学习。3. 实验教师跟踪了解“捆绑”的实验班学习小组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等。4. 继续做好各团队培训工作。

工作目标:

1. 形成动态合作小组的模式。2. 实验教师进行实验班针对其负责版块内容对学生进行辅导,指导其进行自主学习。3. 做好团队培训的记载工作。

10.4飞跃阶段(2011.4-2011.6)

工作内容:

1. 课题组教师继续在实验班上课。2. 学习小组完全采用聘用制。3. 每两周一次召开课题会议。

工作目标:

1. 录制课堂实录。2. 强化学生竞争意识,要求学生不断地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来展示自己最优秀的一面。3. 收集整理课题资料:活动资料,手抄报(各学习小组长的申请书及各学习小组成员鉴定的合同书),关于学生气质的测定的调查表、评价表、测试卷,论文辑、心得体会专辑,音像资料、课堂实录等。

10.5总结鉴定阶段(2011.6―2011.7)

工作内容:

1. 撰写《农村英语教学中的目标分层与合作学习》结题报告。2. 对取得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3. 继续整理完善教案、论文等课题资料。

工作目标:

1. 形成《农村英语教学中的目标分层与合作学习》的结题报告。2. 根据所分析的数据得出结论。 3. 将课题资料汇编。

11.课题研究成果

11.1学生层面上:

11.1.1良好的合作意识已经形成,合作技能得到提高。在合作学习中,学生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均得到提升,并在合作中获得了解决问题后的快乐体验,感受到合作的意义,体会到合作的价值,并且团队意识和责任感也在不断地增强。

11.1.2在平等参与中,学生的责任感加强,小组的团队精神得到良好体现。

在团队合作中,各负责人遇到了学习生活中难以遇到的各种困难,遭受到种种挫折和失败。但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完成了各自职责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及自己的学习任务。团队意识和小组责任感再一次得到了提升。

11.1.3学生的参与机会增多,参与意识增强。

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已不局限于英语课本上的对话,他们在创造语境中加强语言的运用能力的训练,并且在与同伴的活动中,培养处理了不同气质的人打交道的能力。

11.1.4强化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表达能力明显提高。过去学生在课堂上只是习惯于被动地听教师讲,自己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少,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现在由于教师实施了分层教学法,课堂上为各类学生均提供动脑、动手、动口机会,学生的主体精神,合作竞争意识得到了培养和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思路广、方法多。

11.1.5出版了学生习作辑――《苗苗》三期。

11.2教师层面上:

自开展农村英语教学中的目标分层与合作学习这一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及其他教师对教育教学理念有了深层的转变,通过不断的学习、实践和研究,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批新的科研骨干,教学能手和教坛新秀脱颖而出。

11.2.1科研成果丰硕。一年半来我校课题全体成员积极学习,深入研究,不断总结,所撰写论文在杂志上刊登的有三篇。在课题研究阶段,所撰写的论文、教案,学习体会分别汇编成册,在校园内发行。

11.2.2专家引领。课题从申报、立项这一路走到现在,在我们不知如何开展实践活动的焦虑时刻,市教委张建安主任、市教科研的尹奎武主任、袁顺英老师及汉川补习高中的高春娇老师热情相助。他们先为我们进行了理论辅导,然后结合我们课题进行具体指导。在具体指导的过程中,专家通过对我们的设计思路、活动过程、活动成果进行分析,帮助我们找到存在的原因,并鼓励我们在课题研究中要大胆进行创新。。在实施课题研究的一年半时间里,专家时时为我们扫除障碍,使我们在畏难之时豁然开朗,避免了盲目性,少走了很多弯路。

11.2.3教科研氛围浓厚。课题组成员及全校教师积极以英语课题研究为契机,深入专业理论学习,积极走在课改前沿。他们不仅撰写了大量的学习笔记,还针对课堂教学认真进行教学反思,并选取课堂中发现的教育问题进行诊断,以及如何就课堂中的偶发事件进行生成教学等进行探讨交流,提出各自的方案。在讨论比较中,教师选取一个最为切实可行的方案在课堂中实施。

除了对课堂反思外,实验教师不仅注重从书本上汲取营养,还十分重视与其他教师的交流研讨,并把这种研究意识恰当的运用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备课不忘研究,上课不忘研讨,课后不忘反思批改作业不忘研究,就连学习也是边学边研,在学校形成了一种浓郁的研究氛围。

11.3学校层面上:

11.3.1丰富校园文化内容,优化育人环境

在校橱窗中,开辟专栏以优秀教师、优秀学生的先进事例为宣传材料。为教师队伍树精神典范,为学生树目标榜样,由此激发教师从教,学生努力学习的热情。

11.3.2心得体会辑以课题组教师学习分层、合作理论后所阐述自己的心得体会,反映了教师们的心声。

11.3.3英文习作选《苗苗》,成为本课题研究成果日趋成熟的丰厚土壤,成为学生们英文练笔大显身手的舞台。

12. 存在的问题

12.1合作与分层研究,只在一个班级开展,没有形成“气候”――环境氛围,实验班级缺少可比对象,缺少竞争环境,若能让更多老师,班级参入到这一课题研究中,对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方面都可以资源共享,从而降低实验教师的工作强度。”

12.2对于不同层次及小组学生的学习评价及非智力因素的评价,还有待更好地探索,总结出一套科学的、完备的评价制度。

12.3对于学生在课堂过程中的有关因素的变化数据和资源的收集积累还不够科学,课题实施的教师还应积极总结与反映,进一步做好过程资料的及时收集工作。

我们按既定目标取得了一些成绩。今后,我们将按照已形成的初步的目标分层与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教学巩固,并不断学习新方法,更新理念,研究教育对象,不断引入时代的新元素。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英语的机会,不仅让他们学到了知识,而且也让他们感受到在合作及层次学习中完成英语学习任务的兴趣,以及体验到在学习活动中所培养出的能力。

回首课题研究一年半的历程,我们深刻地感受到:教育科研是完善教育、完善人的重要载体与途径。是显示现代教育魅力之所在。我们将继续教学创新,努力谱写以质量立校,以教研强校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农村中学 信息技术教育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对农村的教育经费投入相对较少。在这种情况下,农村中学开展信息技术教育就显得困难一些。然而农村却又是我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落后的地方,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怎样看待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它的意义、内容和途径是什么?笔者以肤浅之见,就教于方家。

一、农村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的目的和意义

1.开展信息技术课是时展的客观要求。21世纪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信息化的新时代,知识经济逐渐成为未来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经济、文化的全球化进程将大大加快,各国间科学技术、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民族文化凝聚力的竞争日益加剧。国际竞争归根结底是各国国民素质的竞争,开发人力资源,发展人力优势,是各国提高国际竞争的关键。信息技术在迅速改变社会的同时,也给教育以更大的发展空间,人们需要借助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进行广泛交流,从而有效地获取和利用信息,这样就能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社会发展。

2.农村中学开展信息技术课是改变当前农村落后面貌的需要。我国是一个从半殖民地半封建脱胎而来的国家,由于种种社会原因,国民素质不高,特别是农村,他们较为封闭,与外面交往甚少,对现代科技缺乏了解,往往还停留在以前的传统技术上,这导致农村经济困难。因此,加强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3.加强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是农村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积蓄能量的需要。农村学生相对城市学生而言,普遍缺乏对外面信息的了解,缺乏信息技术基础知识,缺乏一技之长。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寻求更好更快发展,同时也不利于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因此,向学生传授较为实用的信息技术知识,加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二、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的基本内容

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动手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以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具体内容主要有:

1.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计算机基本知识是让学生了解计算机、感性认识计算机,为操作计算机奠定基础。计算机基本操作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和基本技能。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及其对工作和社会的影响。初步掌握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与学习和实际生活直接相关的工具和软件。

3.获取、利用信息能力、动手能力的培养。总的要求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信息技术基本知识,主动高效地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从而使学生有一定的动手能力。

三、开展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1.改革信息技术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重点考虑实用性和适用性。农村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既要考虑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必要的基础,同时也要考虑部分学生的个性发展、特长培养和实际运用的需要。为此,我们应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时代要求强化两个方面:(1)面向大多数学生开设的,应让学生掌握应用性强的计算机技术,为他们将来就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2)面向少数特长生开设的,要为他们将来能够成为特殊领域的人才奠定必要的基础。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灵活地在教材内容进行取舍,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要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的观念更新。

2.精减信息技术理论教学,加强信息技术实践操作课教学,重点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教育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创造能力、与别人合作的能力。因此,我们在上机实践操作过程中,要有意识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养成认真观察、认真分析、正确使用信息等习惯,并能够通过对信息的分析,得出相应的科学结论,使学生在实践中发现新的方法、学到新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完善硬、软件设施,优化教学条件。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以计算机硬件为基础的。但笔者走访了几所农村中学,发现学校计算机数量偏少,且计算机配置普遍不高,致使一些学生认为操作起来“不过瘾”,从而失去了学习兴趣。明显不适应计算机教学的需要。但我们计算机老师不能因困难就此罢手,可建议学校配备一至二台高档次计算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开发一些小软件,还可带动学生一起开发小软件,让学生充分享受成功的快乐,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趣味性和积极性,达到提高学生主动操作训练的目的。

篇4

关键词:认同与交流;合作教育;家园互动

当今农村人们渐渐地开始重视对幼儿的教育,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每个家庭都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但怎样培养?优秀的定义是什么?每个家庭给出的结果和实际教育的模式都不一样。俗话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十二五期间,我园确立了“农村幼儿园开展家、园、社区共育的实践研究”的课题,希望在此项课题的深入开展和研究过程中,主动把幼儿园、社区、家庭三者紧密联合,通过多形式的互动方式,发挥各自的优势,最终给幼儿创造一个优秀的教育环境,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完善、独立的人格,有效促进幼儿多元化的发展,力争培养出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在课题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要搞好家园合作,必须本着尊重、理解、信任的原则与家长平等合作,确立新型的家园合作关系,方可形成教育的合力。在实践过程中,我园总结出以下几点:

一、加强观念上的认同与交流,把握好家园互动的核心

1.改变教师、家长的合作观念

在以往的家园互动中,家长方面更侧重于“看”和“听”,基本属于旁观者,合作的天平是倾斜的。在课题研究的实践中,我们深刻体会到家长对孩子的影响,要确立新型的家园关系,才可有效地形成教育的合力。我园的做法是:(1)更新教师的观念:通过园务学习、教研活动等让教师认识到家园平等合作的必要性,唤起家长的主人翁意识。(2)探究家长“口味”、满足家长“需要”,激起家长参与合作的意愿,为家长提供多种交流表现的机会和条件。具体做法有:家长有求必应的“回音栏”“家园联系”等固定形式的活动,另外还有不定期举办的“家长沙龙”“趣味亲子游”等,为家长创造更多的与幼儿园沟通的机会,在心得交流多、沟通渠道广的情况下,逐渐有了从观望态度过渡到配合合作再到主动参与的转变。

2.了解社区的工作“性质”,寻找合作的平衡支点

社区工作面广,特色多,我们在仔细了解后,发现其中的科普园地、健康教育、社区图书馆等都可以作为与幼儿园合作的切入点,幼儿园和社区相互提供教育资源,双方取得理解和支持,建立互利合作的情感纽带。

3.成立“家园社区互动委员会”

幼儿园先后制订了《幼儿园家庭教育基本内容与要求》《幼儿园家委会章程》等,使家长与教师明确各自在家园教育中的作用及工作要求,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来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氛围,赢得教育孩子的最佳时机。家园社区互动委员会,顾名思义就是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共同合作建立的机构,三方各由优秀的代表组成,定期召开会议,反馈各方信息,听取建议共商合作教育事宜。

二、幼儿园、家庭、社区合作教育工作已初具特色

1.幼儿园主动出击,为社区排忧解难

作为农村拆迁小区,社区的条件有限,一些场地的需求和专业人员的需求常常弄得社区主任头疼万分,而社区经常要举办很多公益性的活动和对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教育,幼儿园主动将现有的场地资源、教师资源、家长资源、教育设施资源等提供给社区,社区开展的许多活动中,有了我们教师、家长、幼儿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增色添姿不少。

2.安排家长走进社区

有一次社区老教师开展“家庭教育”的讲座,之前家长接到通知后都不以为然,我们也有点担心,社区主任自信地说,老教师演讲团演讲了很多次,很受欢迎的,事实证明,老教师的演讲十分精彩,家长们都听得很认真,有的家长从社区回到幼儿园后还说:“没想到讲得这么深入人心,真希望多听几次类似的讲座。”于是,家长对参加社区的活动多了几分兴趣,提高了积极性。

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进行合作教育

课题研究以来,我园开展了很多相关的活动,如“小手拉大手、献爱养老院”,带领孩子和父母一起走进养老院;“亲子趣味绘画”,孩子和父母合作创作绘画;还有“老少同乐联欢会”等等,这些活动有的是家长和幼儿园组织的,有的是社区组织的,每次活动的重点教育目标不同,教育对象及侧重点也不一样,但无论是家长还是孩子,都能从中学习到知识,感受到“爱”的滋润,这也是三方合作教育最期待的目标。

三、在家园合作教育环境的影响下,我园孩子的行为习惯、道德情操等有了明显的改变

1.孩子的情商得到了提高

合作教育后,我们观察了孩子的行为变化、情感变化,幼儿随着社区活动的增多,与大人、同伴沟通交流的增多,与大自然接触的增多,学会了如何控制或平息焦躁、愤怒、忧郁等不良情绪,这对孩子的一生都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2.学会了珍惜、懂得了感恩

篇5

【关键词】公民教育;自由;价值澄清法;讨论;合作学习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中关于“课程性质”的表述有:“以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常识为基本内容,引导学生紧密结合与自己息息相关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切实提高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从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变化和教材内容的改编中,看出高中思想政治课从单一的政治教育走向现代公民教育的轨迹已然明显。

但是走进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形式的改变仍然不能掩饰高中思想政治课重知识内容和结论轻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其中的现代公民素质教育的现状。

那么在高中政治课堂中该如何实现公民教育呢?我们发现了其与人本主义观点的许多相通之处,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为高中政治课堂公民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的视角。

一、高中政治课堂公民教育应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创始人之一,在他看来,教育绝不只是提供学生一些事实性的知识,然后考试。教育是有统合目的不断充实的具有生活意义的成长历程。为了达成教育目的,教师绝不能采用权威式的教学方式。真正良好的教学设计是,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让他自己去发现属于他自己的真理和智慧。

比如:在《民主选举:投出理性的一票》教学时,尊重学生的要求,我们在班级进行了一次班长选举,所有的组织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只是辅助指导。由几位同学组成选举委员会,从班级各个小组中征集班长候选人的条件和资格,派出同学代表和老师一起制定详实科学的班长候选人条件并进行公示,由自己推荐和小组推选提出班长候选人名单,候选人竞选演讲,全班投票,集体唱票,根据票数产生班长。

在整个班长选举活动中,学生自己组织和全程参与,在这个过程中为了选举更公平有效,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了解了各种选举方式及其特点,在此过程中,学生知道了应该怎样行使选举权,如何郑重地投出自己神圣的一票,是学生民主选举素养的一次提升。

给与学生充分的自由,在活动中学生启迪了智慧,增进了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公民参与感、责任感。

二、高中政治课堂公民教育可采用价值澄清法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提倡的间接取向道德教学,其最主要的方法之一是价值澄清法。采用价值澄清法交学生道德观念,其目的是在不靠价值灌输而是通过问题回答及讨论方式,鼓励学生检讨分析自己的行为与信念之间的关系,从而澄清自己的价值观。

比如:在《民主决策:做出最佳的选择》教学时,根据民主决策的相关内容设置了问题串。观点一:决策是少数精英的事。让公民参与决策过程,只会干扰决策的形成。观点二:公民有权知道决策的内容。公民参与决策,反映公民的意愿,集中公民的智慧,有助于形成科学的决策。你赞成哪种决策观点?说说你的理由。假如你是决策者,你会采取哪种决策方式?你知道公民可以通过哪些渠道参与民主决策吗?

学生以四人为一组,展开了讨论,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呈现自己的观点,不同观点的碰撞,使学生在对比中认清和分析自己的思维,从而完善自己的价值观。作为公民直接参与民主决策意义重大,那种“决策与我无关”的想法是公民素养不高的体现。

三、高中政治课堂公民教育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

人本主义心理学所提倡的合作学习,与一般采用的课后作业或练习解题的合作方式不同。而是鼓励以团体合作方式学习知识与技能。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以主动合作学习的方式,代替教师主导的教学,其目的不仅希望借此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从而养成其团体精神。

比如:在《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的教学中,由于基层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最为广泛而深刻的实践,就在学生的生活中,所以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以班级小组为单位,每组6或者7人,民主选好组长,组长负责制,每个成员都要通过预习教材准备好自己的访问提纲走访家庭所在地的村委会或者居委会,组长召集集中后,小组成员集体讨论并准备好小组发言的稿件或者PPT准备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为了避免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小组发言人名单在发言时间随机抽取。

采用合作学习教学之设计,其目的不只是让学生们在合作的气氛下获得更有效的学习,而是进一步借由分工合作的学习经验,从而培养学生在民主社会中做为健全公民的能力。学生在分工合作的情况下,学习了民主管理的知识和技能,体验了民主管理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在民主实践中逐步增强和提高了自己政治参与的责任意识和实际本领。

四、高中政治课堂公民教育其他注意事项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教师必先以身作则,率先遵守大家所定的行为规范,不仅对自己的行为说到做到,而且在纠正学生行为时,更须做到绝对公正,在进行公民教育时更应该如此。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们认为,学校实施道德教育,不必另外单独设置学科。单独设置道德学科,难免会因教条化的教学而产生反效果。理想的道德教育是,将道德教育的理念与实践融会在各学科的教学活动之中,是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养成健全人格。这其实也就要求我们学校正在实行的全员德育。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春兴.教育心理学[M].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篇6

[关键词]职业核心能力 教学改革 行动导向

[作者简介]丁辉(1969- ),女,江苏大丰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信息工程系,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计算机应用技术。(江苏 常州 213164)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厅“青蓝工程”资助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11年高等教育教改研究课题“基于就业竞争力的高职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1JSJG3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2-0176-02

一、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改革的理论依据

一是政策引导。《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生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并且教育部办学水平评估指标体系要求测评学生的“自我学习、信息处理、语言文字表达和合作协调能力”。同时,教育部与各部委相关文件中也一再指出职业核心能力对于学生和职业人的重要性。二是就业市场需求。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用人单位选人的主要条件之一;麦可思《2011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中指出,“2010届大学毕业生对基本工作能力(所有工作必须具备的能力)的掌握水平均低于工作岗位要求的水平”“高职高专基本持平”,并且毕业生认为有效的口头沟通、积极的学习能力、科学分析能力、说服他人的能力等是最重要的基本工作能力。三是能力本位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围绕能力培养开展“教、学、实践”一体化的教学活动。四是坚持行动导向教学法。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教学组织以活动为主线,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五是坚持规范和创新。规范和创新是课程建设过程中两个重要方面,规范性保证了课程建设的方向,创新保证课程建设的先进性与超前性,从而保证课程能满足不断出现的新需求。

二、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改革的实践

1.教学内容。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职业核心能力教研室根据《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评估指标体系及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将职业核心能力课分为三门课程。即“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课程,课程目标为:使学生掌握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步骤、方法,自我管理的内涵、误区、法则、改进方法,增加学生从事企事业各种服务与管理工作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素质,提高学生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的基本能力;“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课程,课程目标为:使学生掌握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的基本内涵、意义、原则、原理、技巧、技能、策略等内容,提高学生职业沟通与团队合作的基本能力,并为专业岗位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奠定基础;“思维创新与解决问题”课程,课程目标为:使学生认识创新思维的必要性,培养创新思维的习惯,掌握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法,提升创新与革新的能力。这三门课中,其中前两门课是必修课,分别安排在一年级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开设,第三门课作为选修课,由学生自由选择。上述三门课程的内容及专业考证的要求(学生必须取得计算机国家一级B证书、江苏省英语等级A/B级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基本涵盖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和教育部所规划的职业核心能力分项能力训练的基本内容。

2.教学实施。根据整合后的课程标准,教研室集体备课,分工协作,进行教学课件、教案、教学资料的准备。每门新课开授前,组织全体授课教师进行培训,由比较有经验、经过师资培训的老师进行示范,同时要求新教师进行试讲,大家共同探讨教法,对实施过程中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学院重新布置了教室,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围坐在一组,一般6~7人一组,全班小组围成一个开口的圆形,方便教师操作播放课件等。课程教学采用较为开放的方式,以某教学目标或话题、游戏等引入,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课后的实践,提出各自小组的认识与意见,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提升,完成教学。

3.教学效果分析。通过前期小规模的实践以及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一阶段的实践,总体效果是:学生普遍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力的重要性,也知道自己有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都希望通过本课程来提高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改变过去,争取在以后的工作中获得更多的成功。学校开设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可以说是顺应了学生的要求,受到了学生普遍的欢迎。学生除了欢迎之外,对本课程也提出了一些要求与建议。本课程每学期24节课,每周两节,共12周。通过一学期的全面实施,也许是教师的期望值比较高,每次课结束后,都布置了任务,有小组的,有个人的,如“职业规划与自我管理”课程,要求学生每人做一个职业规划,完成一项自我学习任务,小组完成两个集体项目,SWOT分析作业,并部分要求进行课堂汇报等。所以一学期下来,学生感觉任务太多,课余时间占用过多,造成完成任务的质量不理想,有的学生甚至是敷衍了事。

三、高职院校职业核心能力教学改革实践的启示

1.针对高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安排教学内容。(1)针对学生的学习时间。目前我国高职学院的学制一般是三年,学生实际在校的时间是两年到两年半。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学生首先要适应高职的学习,其次是明确专业学习目标,最后是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因此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开设要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选择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会自我学习,有效地利用时间,解决学生的现实问题,而不能是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2)针对学生的特点。目前高职生多是“90后”,他们的特点是思维活跃,接收能力强,崇尚自由,爱憎分明,个性张扬,有强烈的自主意识,但人际交往能力差,受挫折能力差,社会责任感弱,功利主义明显。因此职业核心能力教学内容的选取与安排要有针对性,努力培养他们的协作意识,团队精神,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认识到对自己的未来要进行合理规划,将来在职场上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功。结合上述两方面的针对性,提出以下课程安排计划:学生入学的第一学期,职业核心能力的课程以帮助学生熟悉和适应大学学习生活为目标,第一学期安排自我学习、自我管理、交流与沟通的教学内容,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全新的大学学习和独立生活,较好地与同学、老师相处,了解专业岗位需求与专业发展趋势,满足学生实际的需求;第二学期在学生适应大学生活,并且对专业和就业岗位有较为明确的认识基础上,针对职场实际需求,以团队协作、职业规划、解决问题为主要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做好职业规划,认识团队合作的必要性及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第三学期要结合专业以创新革新为教学目标,教会学生创新思维,学会通过信息的收集与整理,发现更多的问题,用创新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2.强化师资培养。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师资是关键,要求老师自己必须具备这些核心能力。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不同于以往的各类课程,试想教师自己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如何能教好学生呢?因此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自己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核心能力,强化提高核心能力的意识,不断改变自己,以适应新的教学需要;其次是改变教学方法,学习实践行动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进行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调动学生的内因;最后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收集资料,整理归纳,以丰富教学内容。

3.改进教学方法。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最关键的是要让学生行动起来,使学生在行动的过程中去体会能力的提升,理解各个专项能力的基本理论和能力提升方法。行动导向教学法以活动为导向,是以能力为本位(人的发展为本位)的教学,具有促进学生参与、合作、行动,提高教学效率,形成完整个性的功能。行动导向教学法经实践证明是一种有效的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方法。教师要充分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的本质——学生是学习的行动者,而教师是学习行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行动导向教学法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学生在自己“行动”的实践中,训练能力,学习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通过研究,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六步法,提出了核心能力训练的OTPAE五步法,即目标(Object)、任务(Task)、准备(Prepare)、行动(Action)和评估(Evaluate)。其实不管是六步法还是五步法,我们可以把其理解成做事的方法。能力训练时,我们采用这些方法,首先是要明确训练的目标,然后制订计划,进行相关的准备,再实施计划,最后进行总结评估。所以笔者根据核心能力训练经验及日常做事的过程,总结成四步法,即目标、计划、实施和总结。教师在职业核心能力训练课上,按照四步法,让学生明确能力训练的目标,制订训练计划并进行自主的知识准备,实施计划,进行能力训练,最后,从个人的改变、知识的积累、做得不够等方面进行总结,以便下次能运用成功的经验,避免类似的失败。学生通过不断强化这样的四步法,实现职业核心能力提升,并且对四步法形成习惯性的条件反射,自然就掌握了以后职业生涯中做事的方法。每位从事职业核心能力教学的老师,既要理解行动导向教学法的内涵,更要根据教学对象与内容将行动导向教学法灵活地运用到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中,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寻求高效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实现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目标。

4.集体备课,精选教学内容。职业核心能力涵盖的内容广泛,教学案例非常丰富,可选的教材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系列教材共两套,分别是教育部牵头的一套6本和劳动与社会保障部牵头的一套8本。高职学生,由于实际在校的时间较短,课时比较紧张,如果按某套教材的内容开展教学,没有足够的课时保证,同时学生学习训练起来感觉很累,很烦,如果处理不当,反而使这门课变成了学生学习的负担。通过集体备课,精心选择教学内容,精心编写授课讲义与教学课件,精心设计适合高职学生实际情况的活动项目,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力求达到职业核心能力训练的最佳效果,使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中所培养的能力,学生在校的时候就能用在学习上、用在与同学相处上、用在生活中、用在对未来的思考上等,达到学了就能用的效果。

职业核心能力对于一个职业人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国内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越来越关注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有效地在学校开展职业核心能力的教学,师资是关键,课程建设是保障,改革教学方法是途径。职业核心能力作为课程在高职院校开设,才刚起步,各方面都值得广大教师进行探索、实践与思考。

[参考文献]

[1]童山东.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探索[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报,2006(9).

[2]杨德荣.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案例设计与分析研究[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1(10).

篇7

1.建立适合我校实际的实践教学体系

在参考国内有关高校目前实践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对我校预防医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整体性设计,逐步建立起系统传授与探索研究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我们从学生入学到毕业,坚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重视学生实际工作能力和现场调查能力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能尽快地适应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实际工作的需要。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2.1实验教学改革

在实验中注意培养学生设计思维、科学的实验方法,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首先明确实验目的,认真操作和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在实验过程中有意识地进行科研渗透,将科研方法转化为教学试验,以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提高与人沟通、合作的能力,培养协作精神、团队精神。

2.1.1改革实验教学内容

在修订教学计划时,改变过去单一实验间的重复性、验证性,适当增加实验的综合性、设计性及现场见习。例如将《职业卫生与职业医学》和《环境卫生学》进行有机融合,形成职业卫生与环境卫生学课程,涵盖两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将重复、交叉内容整合。同时在科学出版社的支持下,编写《环境卫生与职业卫生学实验教程》,剔除原有的交叉、重复的实验内容,形成从实验室内讲解、操作到与现场结合,学生能将实验内容和具体操作方法应用于具体环境检测中,将所学内容综合地、有机地联系起来。

2.1.2改革课间实习环节,提高学生操作技能

安排高年资教师和技术人员有针对性向学生较全面介绍预防医学有关课程的实验室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规范,按教学计划要求学生自己动手配制试剂、调试仪器、样品测定及结果计算和评价。已开设的此类课间实习包括空气中的测定、水中溶解氧和化学耗氧量测定、“三氮”测定、职业中毒病例讨论、三聚氰胺毒理学安全性评价及膳食调查等个实验项目。

2.1.3加大实验室开放力度,以科研带动实验兴趣

通过实验室开放和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内容,使学生的学习空间由教室延伸到实验室,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设想并付诸实施。加大对学生的指导,以帮助学生解决如大学生专业技能大赛等实践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教师直接参与学生科研小组活动,鼓励学生对感兴趣的课题立项开展科研活动,培养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参与科学竞赛活动。通过科研能力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严谨的作风。我院科研小组积极参加学校的课题申报,年来累计已申报课题103项,获批在研课题项,社会科学类项目项,自然科学类项目项,发明制作类项目项,篇。在第九、十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学术作品竞赛中获二等奖项,三等奖项,优秀奖项。

2.2加强社区医学实践教学基地建设,提高课外实践能力

东莞市年月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卫生服务站近家。目前我们已与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家单位建立了实践教学基地,实行预防医学与社区医疗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区医学人才,医学生必须深入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之中,在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同时进行医疗实践,巩固与提高理论知识,增强实践操作能力。我们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利用每年的“暑期三下乡活动”、“环境保护日”、“艾滋病日”等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及健康宣教活动,培养学生社会活动和创新能力。例如利用寒、暑假期或周末,深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社区慢性病调查和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同时要求他们对亟待解决的社区卫生问题进行思考,提出可行性解决方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社交能力、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2.3加强专业技能培训,提高实践能力

在保持原有专业教学基本内容的前提下,适当压缩部分专业课程,同时加大当前疾病预防和公共卫生热点问题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及现场模拟和现场见习内容,紧跟时代步伐,培养学生将专业知识与现实紧密结合的能力,提高他们学习专业知识、技能的兴趣和主动性。

2.3.1加强预防医学实习基地建设

预防医学是一门社会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预防医学专业实习是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基地建设将直接影响到实践教学质量。因此,我们近年来非常重视专业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广泛的调查和走访,已经在全省建立了家实习单位,并与家签署了协议,建立专业定点校外实习基地,给学生提供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和检验检疫机构实践的机会。这些校外专业实习基地的建立,既为本专业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又为本专业招生和毕业分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3.2调整实习计划,增加实习时间

实习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获得现场工作能力及基本科研能力的关键阶段,而以住的教学计划中仅仅强调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现场工作能力的训练。为适应疾病预防与公共卫生机构改革的需要和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过去传统的安排周时间进行预防医学现场实习和周毕业设计的实践模式已不能适应现代预防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在修订新的人才培养计划中,改变了这一传统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专业实时间达周,具体做法如下:⑴第一阶段为周现场实习,分别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检验检疫局和职业病防治院(所)完成;⑵第二阶段为周专题实习(即毕业设计),分别在疾病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卫生方向、环境与职业卫生方向)、卫生监督所、检验检疫局(国境卫生检疫方向)和职业病防治院(环境与职业卫生方向)完成,详见表,具体实习内容增加了社会医学、健康教育、职业病防治、艾滋病防治、慢性病防治、检验检疫和国境卫生监督等内容。

2.3.3依靠实习单位力量,完成专业实习任务

目前我院预防医学教师只有22人,教学与科研任务重,无法解决实习点专职带教教师定员问题,而实习单位的医务人员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根据不同实习单位的工作特点和任务,分类拟定具体实习计划,确定实习进度及内容。实习单位负责按照实纲的要求具体安排学生实习,把学生的毕业专题设计放在实习单位完成,由实习单位兼职教师与学校老师一起具体指导学生完成毕业专题设计。同时每年由学院领导和专业教师一起到实习单位检查学生实习和专题设计完成情况,与实习单位交流经验,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2届毕业生的实践,证明改革的效果非常好,学生毕业论文质量较高,毕业设计结合了现场资料,克服了以往只在实验室完成,脱离实际工作的问题。

2.3.4严把毕业专题实习关,提高科研及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医学科研设计与论文写作”这门课程的教学,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学生做专题讲座,向学生讲解文献查阅方法,课题设计的特点。例如环境卫生学专业教师通过收集有关环境与健康的资料,启发学生从生态平衡和生态破坏两个方面吸取经验和教训,要求学生通过企业卫生达标情况、“三废”排放情况是否符合卫生要求等环境卫生质量情况来选择专题,进行课题设计,从各个途径收集相关的国内外文献,经过相关分析得出自己的结论以及撰写相应的论文,最后由教师进行评价。通过这一形式,提高了学生动手的科研素质及查阅文献能力,为学生工作以后的科研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每年进行毕业实习的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开始下到实习单位实习前,指导老师对每位学生提出毕业实习的总体要求,然后由学生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科研思路,写出课题研究设计方案,鼓励学生的创新性。整个科研工作过程中,学生必须自己动手完成本课题的各项内容,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毕业论文。2a来先后有366名学生完成毕业实习,撰写毕业论文篇,已有篇在专业期刊上发表。

2.4加强“职业资格证书”培训,拓宽就业渠道

预防医学专业属于社会应用性专业,取得技能资格证书往往成为增加就业机会的重要砝码。如何使他们在校期间达到职业岗位的技能标准,是整个实践教学环节的一项重要内容之一。学生根据兴趣和社会需求,自愿参加感兴趣的技能资格证书考试,获得岗位技能证书,如“公共营养师”等。从2004级和2005级预防医学专业的就业情况看,证书拓宽了就业渠道,明显提高了就业竞争力,学生的就业信心显著加强,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篇8

高职职业文化是高等职业教育在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基础上形成的适合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区域文化,是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的相互磨合与融合的产物。高职职业文化具有明确的行业和职业指向,加强高职职业文化建设,能促使高职学生就业后尽快完成”校园人”向”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目前,国务院已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和“浙江舟山群岛新区”纳入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推进高职教育和海洋经济的深度融合,可以更好地培养海洋经济发展急需的高技能人才,也有利于提升涉海类高职院校的职业核心竞争力。

一、海洋经济特色高职院校职业文化的内涵分析

(一)核心:职业文化每个职业都有自己特殊的职业文化,以现代社会的职业结构及各职业为基础,又形成普适性的职业文化。职业文化最基本的内容应是职业社会与职业单位的制度、习俗与道德,具体包括职业道德、职业精神、职业纪律和职业礼仪等。高职院校培养的是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绝大多数毕业生未来将在企业工作。高职院校推行的产学结合、校企合作、订单培养等培养模式,高职学生的学习场所,也由学校课堂教学扩大到了企业及实训基地,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训等。这就要求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必须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特征,充分体现职业属性。

(二)特色:海洋经济浙江是国家促进东海海区科学开发的重要基地,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好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不仅事关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国家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海洋经济是浙江发展的优势和特色。“十二五”期间,浙江省将全面落实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国家规划,积极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做大做强海洋产业,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把浙江基本建设成为海洋经济综合实力强、海洋产业结构布局合理、海洋科技教育先进、海洋生态环境良好的海洋经济强省。这既是浙江建设海洋经济强省的战略选择,也是促进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现实需要。《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经国家正式批复后,贯彻落实“海洋科教水平明显提升,涉海院校和学科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目标,构建海洋科技教育人才支撑体系的基本任务,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浙江省高等教育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涉海类高职院校的文化建设、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模式,都将注入鲜明的海洋经济特色。

(三)基础:人才培养模式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以航海类专业为重点,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专业并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技术学院,90%的专业涉海,无论是专业设置还是人才的培养和输出,都与海洋经济息息相关。和海洋产业及企业开展产学结合、校企合作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为构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海洋经济特色高职职业文化的构建路径

(一)高职校园文化突出特色职业文化建设

高职校园文化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人文修养,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创业创新精神。涉海类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海洋经济特色的高职职业文化建设,明确重点,突出特色。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海洋经济宣传活动。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和《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实施方案》为重点,大力宣传发展海洋经济的重大意义,以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与总体规划,帮助学生了解海洋产业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了解海洋产业的人才需求及能力要求,了解自己的专业与职业,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激发职业认同感和荣誉感。二是提炼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校训。校训是高职文化建设的点睛之笔。“德行四海”是浙江省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的校训。这一校训的提出,不仅是由于学院设有航海专业、船舶专业、港口专业、海洋旅游专业等海洋经济类的专业,而且与学院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和办学特色密切相关。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要从国际化、全球化的高度和视野出发,积极拓展国内与国际两大办学领域,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航海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和管理经验,着力打造“海字号”高职院校,培养一批又一批“知行天下、践行天下、信行天下”、“德能双馨”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三是开展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校园活动。鼓励各类校园活动中融入海洋经济内容,突出职业文化特色,有针对性地强化海洋经济特色职业文化建设。学院围绕海洋经济和海洋产业,开展海洋经济专题讲座、海洋企业家座谈、校企合作成果展等职业文化活动,增加学生对职业的了解,提高其职业适应能力。

(二)专业设置融入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

根据《浙江省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省将重点发展涉海现代服务业、海洋新兴产业、临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海洋渔业,特别要加快发展涉海生产性和生活业,推动涉海金融服务业、航运服务业、商贸服务业、海洋信息与科技服务业加快发展。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所引起的职业演变,对高职教育有重大影响。为此,浙江省教育厅在《浙江省高校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2011-2015年)》中明确提出:“根据海洋经济发展对涉海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启动涉海职业教育强省建设计划。打造涉海高等职业教育的浙江经验,建设一批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涉海高等职业学校。重点建设、建成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等3-5所具有国家示范(骨干)水平的涉海高等职业院校,争取1-2所涉海高职院校跻身全国高职院校百强行列。”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根据海洋学科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的要求,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需求,加强专业建设。同时,要深入研究海洋经济及海洋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律和趋势,预测分析职业和职业能力变化,及时开发或调整专业,主动应对职业及人才需求的变化。每个传统职业都包含有自身的职业文化,每个新兴职业也需要职业文化的提炼和积淀。海洋经济类的每个专业学科,都对应着相应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专业学科教育中的很多内容,都在传递相应的职业文化。因此,涉海类高职院校要根据专业所指向的职业或职业岗位群,提炼和总结每个专业和职业中具有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并将职业文化融入专业教学,培养贴近海洋产业的高技能人才。#p#分页标题#e#

(三)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实习实训环节贯穿职业文化内容

一是将职业文化内容纳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既是职业文化的基本内容,也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的方面。涉海类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精神、职业道德、职业纪律等内容纳入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和课程,通过校本课程开发和选修课等方式,将海洋经济特色的职业文化融入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可以邀请航海企业负责人、知名海员以及其他海洋产业的代表人物到学校做专题讲座,分享奋斗经历和心得体会,以自己亲身经验与师生交流,使高职学生正确认识即将从事的职业,培养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意识。同时,可通过学习涉海类企业的管理制度、员工守则、岗位规范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企业的各项制度和约束,培养学生的职业纪律意识。二是在学生实习实训中贯穿职业文化。校内实训应采用高仿真模式,参照涉海类企业的管理模式,制定实训管理制度,引入企业广泛实施的5S管理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让学生了解现场工作流程、操作方法,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岗位工作内容和职责,培养学生的职业规范、职业道德和职业责任意识。在涉海类企业及用人单位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在企业岗位实践的机会,使学生在真实情境下了解职业操作与规范、工作流程与方法、工作纪律与制度。这样既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能使学生体验海洋经济类企业所具有的职业文化和企业文化。通过实习实训,使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文化素养,更好地适应企业岗位要求。

(四)教师队伍建设渗透特色职业文化元素

篇9

学校品牌是学校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累积并凝聚在学校名称和其他文化标识中的,体现学校的办学核心理念、办学水平、较高的社会认可度和美誉度,留在大众脑海里的正向印记。十年星港,以“和谐星港、魅力星港、国际星港”为发展愿景,紧紧围绕“文化塑校、名师铸校、科研兴校、质量立校”的宗旨,让学生重心下移,规范言行,做有教养的星港学子;让教师找准定位,质量为本,做有追求的幸福教师。十年积淀,十年硕果,星港成为园区的品牌学校之一。

站在新十年的起点之上,如何进一步塑造学校品牌,深拓学校内涵发展,提高学校核心竞争力,成为亟待思考与探索的问题。学校品牌建设是指在先进的办学核心理念引领下,采用品牌创意理论与技术,对学校进行建构或改造,形成先进的学校教育文化与教育方式,形成具有特色的角度独到的、师生和社会赞许的品牌学校。寻找学校发展之路有很多途径,但是学校发展的本质是人的发展,而师生的发展基石是课堂,抓住课堂,以课程推动课堂的深化和升华,是对教育本质的尊重。

一张学生课表,可以窥探出学校的独特气质。从学校的角度看,系统的课程设计,是学校的育人理念、教育资源、师资队伍、教学能力、硬件水平等的综合展现。

星港学校在十年办学特色追求、打磨、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星萃”课程体系。萃,荟萃,萃取之意。星港每一个校本课程都如星星般是独特的,是博采众长而成的。我们初步设想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基于生活体验下的科技教育课程建设

经过近十年的科技教育探索与实践,星港学校先后获得了近百项荣誉称号。苏教基〔2014〕35 号,《关于公布2014 年苏州市省、市初高中课程基地检查视导结果及苏州市初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的通知》,确认我校的《科技与生活》项目成为2014 年苏州市初高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

学校目前已研发了《虚拟机器人教程》《神奇的物质世界》《奇妙的声音》《趣味生物》《发明创造》《垃圾分类》等多个校本科技教材,初步探索出一条以培养学生科技实践精神和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科技特色之路,为开展《科技与生活》课程基地建设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在初期的探索中,我们初步形成了这样的课程框架:

1.课程理念

借鉴“STS”教育理念,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运用,《科技与生活》课程注重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借助科学技术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采用项目教学法,即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合作完成方案设计、项目实施及评价,增强学生的实践认知能力,发展师生的创新精神。

2.课程体系

《科技与生活》课程由三大体系构成:以教师指导的基础型课程;校企结对合作的拓展型课程;学生自主合作的探究型课程。

3.课程资源

生活资源:主要由课内和课外两大资源组成,生活处处有问题,处处有科学,除学科知识外,学生的生活经验、社会与自然等都是丰富的课程资源。人力资源:主要由教师、家长和企业等资源组成。物质资源:学校已建造了模拟飞行室、创意梦工厂等与生活科技有关的专用场室。目前正在与德资企业共建学生科技研发中心。

4.课程平台

师生指导互动平台,即基于课堂学习的教师、专家讲座辅助平台。生生合作互动平台,即基于社团活动的学生科技小组平台。自主学习网络平台,即基于moodle 的在线教学平台、微课教学资源平台等。

5.课程管理

课程实施:由校长室牵头,成立“科技与生活”课题研究组,由教务处负责课程组织管理,每周安排两次以上的课程教学活动;课程评价:确立以关系交往、语言表达、逻辑智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等为基本内容的多元评价机制,由课程研究组统筹进行评价与反馈;课程服务:设立课程服务中心,为课程建设提供器材、场地等服务保障。

二、基于大数据的家庭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星港学校一校三区,教师280 人,学生将近4000 人,是园区规模最大、生源最复杂、家长层次最丰富的学校。这也是区域教育的缩影,这种特有校情非常需要特有的家长学校,需要特有的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从而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内需、外需都决定了我们要对各层次各年段家长教育内容的继续开发、教师指导能力的提升、指导策略的丰富有效等方面做进一步深化。

苏教政宣〔2015〕23 号《关于公布首批“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学校”“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拓展学校”的通知》中,我校被确认为首批苏州市中小学家庭教育课程化项目学校。在摸索与探索中,我们初步构建了四大家庭教育课程:

1.家长学校课程

对象拓展。实践中发现,很多孩子是由祖辈照管,形成了隔代家庭教育的格局。为此,我们开设了祖辈家长课程。

必修序列。我们从家长中先期征集话题,进行统计选择。

这样形成的课程正是家长所迫切需求的。经过实践积累,目前已初步形成了1~9 年级家长学校课程序列。

主题选修。根据不同家长群体的特殊需求,如,单亲、二胎等,开设选修菜单,进行专题指导。

2.自助学习课程

心灵之信。每学年初,每位家长都能收到张磊副校长带领心理团队撰写的公开信,重点介绍本年级段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建议。家长需完成学习反馈表,在收集反馈意见的基础上,学校再进行针对性的专题指导。

心理小报。根据校情自主编写,每月一期《心港导航》,亲子共读。

口袋书。为孩子的成长关键期、家庭教育的关键点编写专题口袋书,如《中考心理手册》《青春期指导》等。

生涯规划指导。有多名教师获得“生涯规划指导师”资格,对家长和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成为新兴课程。

3.亲子体验课程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说:“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体验式课程的优势恰在于此。

基础课程。学生成长七大阶梯活动均邀请家长参与,见证和体验孩子生命成长的重要时刻,促进了孩子与家长的相互理解。

拓展课程。学校引导家长成了“蝴蝶妈妈星港读书会”,开展了上百项亲子体验活动,引起了很大反响,各纸媒、电媒均有报道。

4.家长朋辈课程

同伴互助。朋辈课程把话语的主动权还给家长,家长讲述自己在教育过程中的故事和体验,互提建议、互相启发、实现共叙共进。

家长导师。邀请优秀家长开设专题课程,通过典型家长的现身说法,促进更多家长反思和成长。

三、基于国际理解教育下的国际课程建设

开设国际课程,旨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国际生态环境、多元文化共存、和平与发展等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学习与其他国家人民交往的技能、行为规范和建立人类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培养学生善良、无私、公正、民主、热爱和平、关心人类的共同发展的情操,担负起“全球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课程体系类别有以下几种:

1.基础性课程

来访交流:每年3 月、5 月、6 月、10 月,师生接待来自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的修学团队。出访交流:每年3 月~6 月、7 月、8 月、10 月~12 月师生出访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的友好学校。交流课程:每年来访接待期间,来访师生及本校接待学生共同进行各类学科的课堂体验。

2.拓展性课程

小语种课程:每周一节开设第二外语———日语课程,提高师生接待外方口语能力。汉文化推广:每年去加拿大修学期间,修学师生进行汉文化推广活动,如汉语、中国文化及艺术学习、体验等。国际理解教育:使学校的学生在外国修学时能继续学习本国文化,本国学生更多地了解外国文化,培养各国学生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的“世界公民品质”。

3.探究型课程

修学国文化差异探究:修学前,做好两国文化礼仪等差异研究,梳理内容,选好探究项目(课题);修学期间通过修学日记、交流访谈、实际体验等形成个人报告;修学结束后上交,教师做好实时报道,个别线路编写修学期刊。修学国课程体验研究:修学前,预习同年级各个课程,针对修学国特点,制定学习方案;修学期间,对中外所开课程的教内容、方法、形式等进行全方位比较。每一学科寻找一个话题进行探讨研究。借助报告、PPT 等,进行修学体验的分享。

四、基于课程建设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

课程的实施者是教师,只有教师的课程理念获得更新,行为方式和思考方式发生改变,新课程的实施才能落到实处,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因此,基于课程建设的教师校本培训体系,必须及时跟上。

1.成立课程领导小组

学校成立以学科骨干教师为主的课程领导小组,可以在整个过程中协调执行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收集、反馈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研究。通过对课程方案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也可以及时进行课程内容的调整,改进课程管理,使课程成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2.发挥教师主体作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学校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调动教师参与课程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利用学校课程建设这个过程,提升教师对课程的理解能力、校本创生能力和课程实践能力,引领教师强化课程意识,培养一支敬业爱生且具有课程开发、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评价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3.完善校本培训体系

利用校本培训时间,组织教师参与学习课程体系,充分了解体系的内容和意义,明确开发课程的必要性及执行方法。梳理出各个条线,学科教师在课程执行中需要弥补和提升的内容,利用外聘教师、专家指导,业务培训,“请进来,走出去”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和学习。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让学校师资跟上各类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篇10

【关键词】游戏教学 体育教学 心理 合作 思维能力 创新精神

在体育课上,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学到有利自己发展的知识、技能。还要获得影响今后发展的运动技能和价值观念。而体育游戏在体育课堂中的应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长期以来,游戏作为体育活动的手段,已成为进行体育教学的常用方式,它对全面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掌握知识技能、提高基本活动能力等有着积极的作用。通过体育游戏还能培养学生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培养学生勇敢顽强、机智果断等优良品质和作风,因此体育游戏非常受学生的欢迎。体育游戏所选择的内容都是能让学生在玩中练、在练中玩,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从兴趣中找到乐趣,从乐趣中找到学习的窍门,从而喜欢参加各种体育活动,亲身体验运动所带来的快乐。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一、体育游戏比赛培养学生健康心态,提高心理素质

大家知道,游戏比赛在体育教材中占有一定的份量。实际上通过游戏教学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热爱集体和遵纪守法等优良品质。比如,我们在新课的导入阶段,应用简单的游戏,既使学生明白课堂纪律的重要性,又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在激发兴趣阶段,利用各种与本课内容相关的游戏,引导学生进行练习,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又做好了热身活动。

学习阶段,通过体育游戏教学,既发挥了学生的自主创造性和想象力,又通过游戏增强了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增进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精神。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争强好胜,以及初中学生自身的运动能力。在游戏的设计上要充分考虑学生团结协作的因素,要求学生在游戏比赛中相互协调配合,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而这些优良品质正是一个人健康心态的集中体现。体育游戏深受学生的喜爱,也为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良机。例如,在体育游戏比赛中一些个性较强的学生因不服输而与对方发生争执,甚至动武;也有失利组的学生互相埋怨,导致受指责的学生产生怯场心理而退出比赛。这样一来,不仅影响了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而且还伤了同学之间的和气。

这时,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耐心地引导学生特别是对游戏有偏见倾向的学生认识体育游戏比赛的重要意义,正确看待比赛的成败,批评有碍团结的不良倾向。同时还要与学生一道分析造成失败的原因,找出制胜的有利因素,最终使学生化沮丧为振奋,以积极的心态迎接新的挑战。

二、体育游戏小组活动,促进学生合作,培养良好品格

我们通过体育游戏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使他们乐于交往,兴趣广泛,与人和谐相处和积极进取。如在体育分组游戏活动中,常会发现个别学生不愿参与活动,只是坐在一旁观看或四处走走。询问原因,大都强调客观原因。经深入调查才得知是因性格孤僻而导致不合群。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亲自出面,带领不合群的学生一起参加小组活动,指导小组活动方法,并在巡视中不时地过问该小组每个成员的活动情况,及时表扬该小组成员取得的成绩,使不合群的学生增添信心、融入群体。

此外,还可有意识地创设两人合作的游戏比赛,让这类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与同伴打成一片。这样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帮助这类学生培养起良好的性格。

三、体育游戏发展思维能力,提高学生思想品德水平

在体育游戏教学中,特别是一些带有情节性的游戏,通过教师生动形象的讲解,启发学生的想像力,丰富和充实学生的思维和想像力,充实学生知识,启发他们创造性地去完成各种练习。此外体育游戏大都是集体进行的活动,而且彼此间有一定的竞争关系,所以他们在活动中最容易充分表现自己的行为。如学生在游戏中对遵守规则的态度是公平诚实,还是投机取巧;对待同伴是团结友爱还是损人利已;对待困难是不屈不挠、勇敢顽强,还是胆小懦弱;对待竞争是积极互动还是消极懒惰等。所以通过体育游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最有利的时机。教师对待学生上课的表现,应积极地诱导,坚持以事育人、以理育人的教育方法,这样就可以更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水平。

四、体育游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衡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因为一项创新活动的完成,必须具有充沛的体力、饱满的精神和乐观的情绪。为此,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游戏手段来培养学生活跃的思维、丰富的想象及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等。比如体育游戏活动的安排要体现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以促进学生生理、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提升,获得成功和愉悦的体验。使他们能热爱体育活动,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此外,还可通过体育游戏教学方法的创新,以开发学生的潜能和完善学生人格,培养学生自学、自练的能力,并给学生营造合作学习的氛围,同时为学生提供机会,培养他们的创造力、竞争力。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合理地安排游戏和运用体育游戏,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增强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有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体育游戏不仅可以丰富体育课堂的内容,并能最终提高体育课堂学生活动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谭清华,王绪东.对体育游戏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运用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0,(23).

[2]于明岩,项前.体育游戏特点及在教学中的运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5, (1).

[3]李斌.快乐体育教学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