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市场管理行业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市场管理行业分析

篇1

文化是社会向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提升人口综合素质,创建具有社会主义特色和谐社会价值观的重要前提。在当今新思潮下,创建和谐,健康的文化市场,并科学合理的对其进行管理,是建立精神文明,营造良好文化环境的必由之举路。

二、何为文化市场

文化市场就是指按固有价值和交易规律,进行的有价文化或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的场所。它应该具有三个方面的条件来形成:一是要具有可以用来进行消费或交换的文化产品或文化活动;二是要具有这种文化流动的操作者和需要群体;三是要具合适的交流条件。文化市场既要为文化在群体中的交流传播创建一个良好的环境,又要能向群体展现多种多样的文化产品与文化服务,来应对人民群众与日剧增的精神文化的需求。而文化市场也应该从经济、交流为中心来看待它在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文化市场管理的功能

1.管制功能

文化市场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个人和相关的文化组织。而存在于社会中的任何个人和组织都拥有着双重性:即自我性与社会性。也就是说,他们同样在社会中围绕着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在开展不一样的文化交流。所以,当利益受损或出现不平衡时,对其及时进行正确而强有力的管理和制约,也就显得尤其必要了。便会严重影响文化市场的发展,这时对其做出强有力的管理是必要的。文化市场的管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各类文化活动进行常态化的检查,维护文化市场的良好秩序;对文化活动中的违法违规行为或现象。进行合法的调查和处理;建立健全文化市场活动档案,并对其进行常态化的考核记录。

2.裁决功能

文化市场是由无数个独立的个体或组织组成的。大家在这个大环境里,难免会为各自的利益出现一些纠纷,矛盾。这时,因为各自所处的立场和主观倾向的原因,任何一方都不可能进行公正的裁决。这时文化市场管理的裁决功能就发挥了关键的作用。并且这种管理功能是具有一定的强制效果的。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法律效力。两者之间无法进行协调时,能起到裁决作用,并能起到公正性的必定是第三方。而在文化市场这个范畴里的第三方就是国家。

3.发展功能

社会是在不停的发展之中的。那么相应的,作为文化市场也一定,必须是时刻处在一个变化的状态里的。只有得到了相应的改进,才有可能去适应这个社会的整体需要,也才能有效地去实现文化市场的价值。能够时刻掌握住文化市场的发展方向和形式,也可以便于及时的发现和改正文化市场在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同时,还可以体现文化市场管理的应变性,灵活性和发展性。从而调整管理机制,完善管理行为,改善管理方式,达到文化市场自身的一种有效进步和提升。要结合当地文化市场的实际发展和情况,积极主动的进行相关的机制改革。通过个人带动集体,集体带动市场的形式来达到根本目的。也可以借助其形成一种良性的发展趋势,来稳步提升文化市场的前进。

四、科学的文化市场管理方法

1.行政管理的强化

就是通过现行的法律条文,采用强制性的方式对文化市场进行管理。这也是文化市场管理最基础和基本的方式。此外,它能规范文化市场的行为,同时还可以全面贯彻文化市场中的法治观念。具体表现在通过合法的强制性方式来让个人或相关组织,遵守文化市场的正常性经营和活动。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思想教育的形式,也同时提高了经营者的守法观念,从而实现了文化市场管理的稳定性和有效性。

2.经济管理的加强

加强进行文化市场经济管理,并提升其经济管理水平,是现在进行文化市场科学化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并借助经济对文化市场的管控和引导能力来对文化市场进行有系统的,有目的的,有科学性的调节,这是在提高文化市场固有的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增进了文化市场的和谐发展,以及提升文化市场整体水平的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通过对文化市场中经济利益的协调,优化,也达到了对文化市场内部经济的整合和重新构建。以此来达到引导经营者合法,合理的进行文化活动;文化消费群体放心,安心的享受文化服务的效果。使文化市场能以一种可持续性,健康向上的发展趋势来进行文化上的交流与应用。这种方法不仅是文化市场管理中的一项重要管理形式,同时也是当代文化市场管理方面的一个关键组成。

3.监督管理的深入

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在方法上不能依靠单一的在文字和规定上去进行管理。同时对管理者的专业性,科学性,团队性的作用也应该高度的去加以认识和组建。因为即使有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管理条例,也还要将这些管理因素有效的渗透到相关的监督管理和管理机制之中。也就是说强化文化市场管理和强化文化市场管理相关人员是一体化的,两者相辅相成,不可独立的来加以对待。通过有效的监督管理,可以让监管部门及时的掌握和了解文化市场的最新情况;而对监管文化市场的人员给予监督,则可以高效的落实文化市场的日常管理。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市场的内容是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在不断的发展的。它本身固有的多样性则必然决定了它在管理方法上的多样性。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对文化市场的管理方面要有多元化的管理意识,以及多样性的管理方法。才能在新的历史和时代条件下去解决文化市场中存在的诸多问题。针对文化市场管理中的实际情况,对文化市场管理功能和方法的不断完善和改进,从而达到一个和谐的文化市场环境,在现今的社会发展中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李斌 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文化市场管理执法局

参考文献:

[1]林如泰.浅析行业协会对行业市场管理的功能作用——基于玉环县娱乐行业协会对文化市场管理的实证分析[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05:14-15.

[2]胡秀梅.论文化市场的管理[J].商业经济,2010,14:47.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建立农贸市场长效管理机制为目标,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的目标,坚持以人为本、为民服务理念,健全农贸市场管理服务体系,明确管理职责,提升管理水平,实现农贸市场经营有序、环境优美、食品安全目标。

二、实施范围

区辖区内所有农贸市场。

三、实施原则

(一)实施标准化管理:

1.严格贯彻落实《省商品交易市场管理条例》、《省农贸市场建设技术规范》、《区星级农贸市场标准》等政策,按照相关规定要求逐年增加资金投入,用于消防、安全、卫生、交易器具等配套设施的标准化建设。

2.建立健全商品准入、快速定性检测、不合格食品召回退市、放心商品管理、消费者权益保证金、经营者信用评价、消防安全、市场巡查、环境保洁、市场经营者守则等各项管理制度并上墙明示,建立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设立市场信息栏、健康教育宣传栏,信息更新及时,让消费者清楚、对经营者警戒。市场内无欺行霸市、强买强卖、短斤缺两、哄抬物价等行为。

3.市场内经营户证照齐全,商品标识规范统一,商品明码标价且摆放整齐,并做到划行归市、分门别类,同时相关信息资料统一备份于电子显示屏中,便于公众查询观看。

(二)实施网格化管理:

1.市场举办方可根据市场规模、行业分类、经营户数量合理安排市场管理人员,监督经营户遵纪守法、诚信经营、文明经商、礼貌待客、热情服务。同时要建立相关行业组织,开展自我管理与服务。

2.严格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按照市场管理人员的管理范围,明确区域管理责任,并纳入年度个人目标考核范围,定人、定岗、定责,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3.市场举办方可根据市场内或行业内实际情况,选择若干名经营户作为“示范经营户”,或开展“价格诚信经营户”、“卫生标兵经营户”、“群众满意经营户”等评比活动,以鼓励先进,鞭策落后。

(三)实施契约化管理:

1.相关职能单位要与市场举办方签订《农贸市场规范经营管理责任书》、《食品安全承诺书》、《“门前三包”责任书》等,并对市场举办方的日常经营行为进行严格考核,对违法违规行为视情节轻重分别予以不同处罚。

2.规范市场摊位租赁合同文本,市场开办方须将食品安全、商品准入、消费维权、诚信经营、规范服务、配合管理等内容纳入经营户合同条款,并设立发生严重违约行为终止摊位租赁的退市条款,以强化经营者责任意识。

3.市场举办方要树立市场管理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严格审查入场食品经营者的许可证,明确入场食品经营者的食品安全管理责任,定期对入场食品经营者的经营环境和条件进行检查,发现有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立即报告当地工商部门或者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集中交易市场的开办者没履行相关规定义务,在市场内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应承担连带责任。

4.市场举办者应认真监督经营户各项责任制度的落实,自觉引导和督促市场内经营户做好商品索证索票等工作,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抽查考核。及时搜集经营户的市场信用情况,并录入市场交易信用分类管理工作平台,将考核情况、场内经营户信用监管评价结果及其他相关情况,在所在市场醒目位置、有关媒体上进行公示、披露,接受社会和消费者的监督。

(四)实施联动化管理:

1.建立联合执法联系制度。充分发挥联合执法的优势,强化对市场举办方、经营户的监督管理。在区农贸市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建立由工商、公安、消防、农林、卫生、城管执法、质监等部门共同参与的联合执法联系制度,采取定期会商、联合执法、信息抄告等协同监管举措,整合监管资源,提高监管效能,并逐步构建信息共享、管理同步、协作有力的管理网络。

2.建立农贸市场监管情况通报制度。由区农贸市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每季度召开农贸市场监管情况通报会,向相关职能部门、市场举办方以及新闻媒体通报市场巡查暗访、专项整治、星级创建、目标考评等情况。同时,职能部门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和督查,将市场督查作为年度星级市场考评认定的重要依据。

3.建立媒体监督联动制度。职能部门要充分发挥舆论监督和导向作用,积极与报社、电视台等媒体开展合作,开设专栏和违法、违规行为曝光台,及时报道农贸市场监管情况。

4、建立社会互动考评监督机制。要积极探索“开放日进市场”等有效载体。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群众代表、市场举办方、经营户代表和监管部门开展正常交流,点评工作业绩和存在问题。邀请社会各界参与农贸市场重大管理活动,营造阳光管理、社会力量参与的共建机制,形成“市场管理靠大家,管好市场为大家”的良好局面。

四、职责要求

(一)有关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

1.市场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作为市场监管的责任主体,要与辖区农贸市场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把市场监管工作纳入乡镇(街道)的重要议事日程。

2.在上级各项创建评比活动中涉及农贸市场的,由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牵头落实,将上级要求和精神及时贯彻到辖区农贸市场,对检查中发现问题的市场要督促市场及时整改,并达到要求。

3.加强对辖区市场的日常检查,督促市场搞好日常管理,协调市场与周边单位的关系,帮助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制,维护市场的正常经营秩序。

(二)有关职能部门:

1.工商部门:严把市场准入关,加强对《食品流通许可证》、《营业执照》的审批和管理;依法开展验照、换照工作;组织实施市场信用分类监管工作;定期组织开展对市场举办方、经营户的培训和教育工作;牵头组织星级市场考评工作。

2.公安、消防部门:依法查处市场内扰乱市场秩序不良行为,打击市场内违法犯罪行为;组织验收市场消防安全工作,督促市场举办者建立健全治安、消防管理制度,组织市场消防验收工作,履行管理职责。

3.农林部门:组织开展对上市畜牧、家禽产品的检验检疫工作;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查处贩卖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开展调进、调入畜禽产品审批把关工作;强化对已检疫家禽等的事后跟踪监管和对狗、羊肉的检疫。

4.卫生部门:组织做好《卫生许可证》的审批发放工作,参与督促、检查市场熟食经营户、以及涉及食品卫生行业的经营户的卫生安全工作;组织开展食品卫生、除“四害”的预防示范工作,督促市场举办方落实卫生安全措施。

5.城管执法部门:严格按照城市管理要求,强化对市场周边流动摊贩及违章设摊的清理工作;加强对市场周边、临时便民摊点的规范管理工作。

6.质监部门:定期开展计量器具的检查、检测工作。

(三)市场举办方:

1.加强农贸市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

2.认真执行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市场举办方经营管理职责。

3.加强市场卫生管理,改变市场“脏、乱、差”现象,市场经营管理有序。

4.健全食品质量安全管理制度,严把市场食品准入关。

5.重视市场管理人员的岗位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综合素质。

(四)市场经营户:

1.自觉遵守国家法律法规,依法经营,文明经营。

2.自觉履行市场相关经营管理制度,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3.认真履行法定的食品安全经营义务。

五、工作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09年6月15日前):各部门、各市场举办方要按照政府统一要求,利用各种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向广大经营户、社会各界宣传农贸市场长效管理的目的和意义。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6月16日至9月30日):一是各市场对照规定标准,查漏补缺,整改完善;二是组织开展对市场举办方和经营户的教育培训;三是召开市场长效管理工作会议,建章立制,明确责任;四是组织开展自查自评和互评活动。

(三)考核验收阶段(2009年10月1日至10月31日):对已完成改造任务市场的长效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验收、评估,对达标市场给予表彰,对未达标市场予以通报批评,并要求在规定时间内落实整改。

(四)巩固提高阶段(2009年11月1日至12月31日):各市场要按照标准,继续完善工作举措,落实长效管理机制,提高市场管理和服务水平,营造健康、有序、舒适、安全的市场购物环境。

六、工作要求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农贸市场建设工作,既是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的客观需要,也是改善群众消费环境,提升城市品位的有效载体。做好此项工作,完善外部设施只是基础,强化内部管理才是根本。因此,各有关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加强市场长效管理的重要意义,精心组织,周密部署,狠抓落实。

篇3

    【关键词】物业管理 教学改革 模式创新

    物业管理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产物,是社会文明、人居和谐的必需品,而物业管理蔓延恶化的纠纷,却成为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物业管理行业本身也因此陷入发展的困境之中。物业管理行业专业人才的匮乏和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物业管理企业服务意识缺乏,管理经验和能力不足,是引起物业管理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

    解决物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与能力的不足,是物业管理行业需要考虑的问题,更是担负培养物业管理人才的教育工作者应当考虑的问题。

    一、物业管理人才的缺乏与人才能力的不足

    物业管理在我国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物业管理人员有这样几个来源:一类是随房管部门的企业化转制而来,一类是由房屋开发公司后续转化而来的,这两类人员虽然能担当基本的物业管理工作,但往往缺乏管理的思维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除此之外,有一类是物业管理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向社会招聘的不具备任何物业管理知识的人员,在工作中处于边学边做的被动地位。另外,还有一类是经过物业管理培训的专业人员,但他们的数量有限,在实际管理中也存在能力不足的问题。即现有的物业管理企业人才也表现为“三多三少”:一是传统型的房产管理人才多,创新型物业管理人才少;二是胜任单一普遍岗位工作的人才多,能胜任多个岗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少;三是初级管理人才多,高级管理人才少。物业管理企业人才匮乏和人才能力不足并存的局面,已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企业的发展。

    作为新兴行业的物业管理业正处于发展的加速期,对高素质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量不断增加。企业和社会都期望拥有更多的技术型和经营型兼备的复合人才,也对高校培养高水平的物业管理人才寄予了很大的期望。因此,高校物业管理专业的教育要主动适应行业的需求,深化专业建设和改革,办出职业特色,才能满足物业管理行业与市场的需要,使物业管理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同时物业管理专业所培养的人才也具有了广阔的就业市场。

    二、高校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高等教育中的物业管理专业教育,是随着物业管理的普及而开始的,其时间经历并不长,专业建设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的阶段,在物业管理理论的研究、物业管理理念的普及、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上,也存在许多的问题,致使物业管理专业教育中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准。在制定物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时,往往只是笼统地定位为培养具有物业管理能力的高级物业管理专门人才,但对这种能力的构成缺少进一步的细化说明,致使培养的人才能力目标不清晰,造成专业能力的不足。

    2、物业管理理论知识学习和专业技能培养脱节。培养出的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分离,缺乏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表现为工作中的专业基础理论不扎实和专业技能不强,不能达到物业管理人员“一专多能”的要求。

    3、物业管理专业建设和课程设置缺陷。主要表现为课程体系不够清晰,课程交叉重复,专业基本技能内涵不够明确,专业特色不突出,培养的学生缺乏专业竞争优势。

    4、教学内容滞后,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落后。主要表现为理论教学多,实践教学少,导致教学效果与目标偏离,加上教学质量保障不力,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

    5、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单调。培养的人才既缺乏专业特色,也缺乏学校特色,更缺乏个人能力特色,专业素质和能力培养不足,与物业管理行业对专业人才的期望有很大差距。

    三、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对物业管理人才的客观需求,是进行物业管理教育的依据;物业管理行业及企业对人才及其技能的需要,是物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在总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指导下,结合行业用人实际和毕业生的社会定位,对物业管理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恰当的定位,是进行培养模式改革的前提。只有科学合理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才能根据培养目标,按照教学的基本规律,设计培养规格,制定培养方案,选择培养途径并予以实施。

    通常物业管理人才教育的培养目标可以定位为培养服务社会和经济建设,具有经济、管理、法律和建筑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在房地产、物业管理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住宅及商业物业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经营和房地产市场管理等经营管理工作的具有较高文化素养和较强实际工作能力的物业管理复合应用型人才。

    在物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实施中,更应培养学生的服务与管理理念,加强行业规范和物业管理服务意识教育,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和与业主交流沟通能力的培养;在对人才复合能力的培养上,强化围绕物业管理和维护各种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对物业的属性和特点有较多的了解,通过对物业的精心管理,实现服务业主的最终目标。

    四、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通过对物业管理行业及其从业人员现状和存在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解决物业管理人才短缺和专业素质不高问题,摆脱影响物业管理行业发展的人才瓶颈,是高校物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方向。

    提出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复合型培养目标和强化专业特色的要求,构建培养具有管理理论和建筑工程知识的管理与技术并重的复合型物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使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更明确,专业定位更准确,专业特色更突出。为此,需要重新设计物业管理专业建设方案与专业评估体系,使专业建设体现出物业管理的专业特色,保证教学质量;并通过加强实践环节的教育教学,注重技能训练,让学生具有更强的专业管理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社会对高端物业管理人才的需求;同样也可以通过探索物业管理专业教改的经验与教训,为也在摸索物业管理专业建设的同行提供启示和参考,共同促进物业管理专业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1、构建适应时代需要的物业管理教育教学课程体系。对物业管理从业人员来讲,既要有物业管理方面的知识和能力,也要求有建筑、建筑设备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物业管理教育教学体系的构建与优化,要兼顾课程结构模块化和课程匹配序列化,注重学科交叉渗透,形成以管理学科为主干,以建筑工程学科为横梁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方面,根据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和服务方向的要求,筑起现代物业管理专业人才的“基础理论知识—实务操作技术—定量分析方法”的知识结构体系。

篇4

【关键词】建筑施工质量管理

1、概况

在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建筑行业已逐步成为我国的重点建设产业之一,建筑行业的繁荣发展,对于国民经济的进步有着极为重要的支撑意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筑施工行业不断引进外来先进的技术、经验,同时,不断研发适于自身发展的建筑施工模式,故在近数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程度的进步,尤其是关于建筑行业的管理模式方面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并越来越得到行业内各个领域的重视。

建筑施工质量管理指的是在以建筑项目进行过程中,从项目的设计规划开始,包括施工过程中各个环节,竣工后验收工作开展,以及建筑投入使用后所进行的回访调查等一系列工作。对于一项建筑项目而言,其施工质量管理过程是整个项目建设过程中所不可或缺的。高效、合格建筑施工管理过程非但可以为建筑物的建设质量提供保障,还可以有效规避建筑施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一系列问题。目前,虽然我国在建筑施工质量管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的进展,但由于行业中新的材料、新的建筑理念等不断涌现,因此相关的管理模式也逐步暴露出许多问题,尚需一个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

2、建筑施工质量影响因素

2.1 招标过程规范程度

科学有效的建筑施工管理权授予过程应该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各工程管理公司竞标成功后方可获取工程管理权。而在目前的实际操作中,由于大量招标单位与政府部门或与工程有着密切利益关系,故工程建设中的施工管理权往往直接会被授予这一类的竞标单位,甚至涉及私下暗箱操作、收受回扣等违法行为,这就导致了建筑施工管理过程丧失了平等性。其次,由于监督机制匮乏,许多施工管理单位组织结构十分不规范,甚至出现有业务时临时招凑成员,业务结束后随即解散等现象,施工管理过程水平滞后、效率低下。

加之许多地区地域性保护现象严重,建筑施工管理单位的选用权通常由地方相关部门掌控,因而于地方性保护等目的,会在当地形成地方性垄断、市场封锁,外来竞标企业时常遭到排挤。这一现象非但不利于外地企业的发展,也阻碍了良性竞争的引入,不利于当地施工管理水平的提高。

2.2 施工材料监管程度

在建筑施工的用料控制方面,其在无论在人力还是在物力上都不免会形成较多的开销,特别是用材用量上,时常出现砂石料用量不足,采购量与实际可动用量有差异或者是品质不过关等现象,这是材料掌控过程中颇为棘手的问题。如何实现对用材用量进行及时的跟进,如何提高施工材料的监督力度及监管效率,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

2.3 建筑施工管理人员素质

建筑工程施工管理是一项既需要建筑专业技术知识储备,相关实践经验,同时又对管理领域、相关法律领域均有所要求的业务工作,故其所需要的是符合上述要求的复合型人才。目前,我国尚没有对于施工管理人员的严格审核上岗机制,管理人员来源复杂,既有各科研单位、设计院所以及大专院校获得建筑施工管理注册的专业人员,也有返聘的退休人员,招聘的下岗人员、兼职人员甚至学生,这样形成的建筑施工管理队伍中,很多人并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素养或实践经验,即便是获取了管理资格的专业人员,也有相当一部分缺乏应有的管理知识、法律知识,很难真正有效的承担起相关工程的管理工作。

3、建筑施工质量各影响因素的管理措施

3.1 完善监理制度

如前文所述,建筑施工管理授权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了竞标操作过程不透明等问题,这就需要相应的法律规范严格限制建筑施工管理行业中的各项行业行为。首先,应督促有关部门加强立法工作。目前,有关施工管理行为的法律体系并不十分完善,只有做足立法工作,行业才能实现“有法可依”,这也是完善施工管理制度的前提。其次,有必要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制度,即建筑施工管理部门须对施工管理实施方的管理水平、管理投入、管理措施及管理效果进行定期的检查考核,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严重时须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将责任问责制落到实处,确保建筑施工管理过程合法、高效的开展。

3.2 加强建筑施工管理市场规范化

在意识到法律在建筑施工管理行业规范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后,国家已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建筑监理行业进行了规范化要求。但是,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对于施工管理市场规范化只能起到一个宏观把控的作用,很难完全适应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这就需要各地方政府结合自身地方特色进一步制定与所在地区建筑施工管理行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地方性建筑施工管理市场管理条例。在条例制定过程中,应避免地方性保护所导致的不平等规定,做到以市场利益为先,以促进行业良性竞争、提高行业整体水平为先,积极引入外地优秀资源;在施工管理权的授予过程中,应坚持公开投标机制,让真正有实力、能满足行业要求的施工管理单位来承担管理业务,尚存不足的单位则需积极发现不足之处,实现自我完善,从而全面提高当地建筑施工管理水平。

就施工管理企业自身而言,应积极争取更多的合法权益,依照法律法规,不断实现自身完善的过程。企业要树立起竞争意识,重视人才引入;企业之间要建立彼此协作、彼此竞争的良性行业风气,最终实现我国建筑施工管理水平的整体提高。

3.3 提高建筑施工管理人员素质

施工管理人员是建筑施工管理工作的实际实施者,在工作过程中,他们与工程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接触最为密切,因而他们的素质对于工程质量的影响是极大的。好的施工管理工作者能够及时发现工程中的不足之处,充分利用自己与各方人员接触的优势针对问题进行切实有效的解决。而若是管理人员素质低下,缺乏职业道德,则易于利用职务之便与其他环节人员互相纵容包庇以获取个人非法利益。这种不法行径严重破坏了行业风气,并对建筑工程的质量造成了严重的问题隐患。

因而,应从道德素质和专业素养两个方面对建筑施工管理人员进行培养。道德方面,应培养施工管理人员做到不,不向承包方非法索取物质需求,杜绝与承包方相互包庇纵容造假等行为。技术方面,应加强注重施工管理人员培训,严格岗位审查制度。凡是参与建筑施工管理的技术人员都应提前接受相应的岗位培训,在考核合格获取相应资格后方可上岗。施工过程中,应避免施工管理人员所持资格项目与其从事管理工种不一致的现象。施工管理人员评价时应跳出“工龄越长技术越高”的惯性思维模式,所有资格证书都应科学设定相应时限标准,超出时限者需重新考核,必要者再次接受培训。

总之,我国建筑行业发展势头猛劲,相应的建筑施工管理行业也应随之不断变革、不断进步,虽然目前施工管理领域尚存在不足之处,但应该认识到国内建筑施工管理行业发展前景是广阔的。只要我们十分重视提高建筑施工管理水平这一课题,我国施工管理行业发展定能不断前进,为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文化执法;档案管理;规范化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档案管理工作为了满足新时代背景下的要求,不得不向信息化方向转变。而文化市场行政活动的记录与凭证就是档案信息,因此如何规范管理行政执法档案是我国政府部门需要重点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浅谈了规范文化行政执法档案管理的对策。

一、档案管理工作需要从“全”字入手

(一)建档要全面

文化市场管理档案工作牵涉到行业内广大用户,需要构建健全的综合管理建档。行业内有典型行业经营群体和代表性经营业户都需要进行建档。这样,一个区域中的文化市场档案管理工作才能够有效的构建起来。

(二)收全放宽

档案材料不但是收进与发出的红头文件,而且也是一系列记录数据的材料。在文件材料归档拟定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情况,扩大归档范围。唯有这样做,才可以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的整个过程反映出来。

(三)类别要全面

一个地区的文化市场管理档案要包括很多种,如:影响档案、文书档案、技术档案、专业型档案等。在档案载体上,既需要有传统纸质型的,也有现代录像、照片、视频等类型的。

二、加大力度建设信息安全人才队伍

文化执法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必须要由专业的人负责,因此确保档案信息整体安全和有效,应强化建设信息安全人才队伍。首先,要吸纳大量的综合型档案管理人才,进而从整体上提高档案信息管理人员的素质素养。其次,要强化档案管理人员安全意识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而使档案管理人员可以积极的、主动的进行档案信息管理工作。三是,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进而加强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档案的水平,并积极的学习各项新技术,从而为档案信息的安全管理奠定坚实基础。

三、档案管理要搞活“用”字

(一)因人利用

结合档案建档管理需求,将各个年份的文化市场经营门户种类、经营状况和行业分布等数据信息,统一的规划入档,便于有关工作人员的有效使用。

(二)严加管理和使用

建立文化市场行政处罚案卷,应结合具体法律条例规定,反复检验,最好咨询相关法制部门,在他们的建议和指导下,真正做到依法建档。若是特殊类型的档案,严加使用,更不允许建档。

(三)用多种形式传递档案信息

将文化市场业户经营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和文化市场信息等以多种形式传递给广大社会公众,形成依法治理、依法行政的格局,规范行政执法档案的管理,从多方面上加强行政档案的管理。

四、档案管理要注重“改”

(一)上下两级共同发力

由政府直接牵头,县乡财政预算中列入档案管理经费,并配置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对文化市场档案集中管理,由专门的人员负责规划、监督文化市场档案工作。

(二)稳定档案干部人员

文化市场档案干部需要结合我国颁布的有关于档案管理法律条例,并尽可能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薪资待遇,并拓宽档案管理人员的晋升渠道,由于工作实际需要确实要提拔档案干部,应征得上一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同意后,并适当的补充档案管理干部。

(三)改进档案工作方式

转变以前单一的重指导轻服务的做法,向着强化法治推行监督检查和做好有效转化服务形式工作,向着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加强水平,促进档案管理现代化建设方向转变。并且,应及时转变工作作风,深入进行调查分析,对档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解决,并深入探索管理文化市场档案的新方法。

五、建立健全的档案信息法制管理加大力度

对档案信息管理进行法制建设,为强化档案信息安全管理做好各方面工作。由于只有在行政执法的状况下,才能减少档案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一是,政府应出台与档案信息安全管理相关的法律条例,进而强化建设档案信息管理法制水平。二是,档案信息安全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因此还应该在制度与组织上采用一系列的措施。因此,既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制度,也需要制定出应急处理档案信息安全保障机制,进而尽量减少威胁档案信息安全的一系列行为,最大程度上做好预防档案新威胁工作。

六、档案管理可以从“收”字着手

(一)大力宣传与推广

要在强化推广与宣传与档案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定下,达到提高全民档案管理意识的目的,明确档案管理工作与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二者的关系。要加大力度宣传利用档案创造的社会与经济效益事例,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注重,激发个人或者部门对管理档案的欲望和热情。在普及档案知识教育下,消除传统档案管理的不足,真正提高档案管理质量。可以说无论对于任何工作的开展,宣传这一环节工作尤为重要,想要切实的提高文化行政执法档案管理水平,势必要加大力度宣传与档案管理有关的理论知识,使更多的档案管理人员真正意识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由此在自身工作中可以负责任的、认真的进行每项工作,最大限度上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

(二)建立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

文化市场综合执法应结合单位具体状况构建完善的档案管理制度,最好建立形式多样的档案归档制度,将归档的文件材料面放宽些,规定更加具体些,以达到促进文化市场发展的目的。对于典型的经营群体档案信息、培训记录、综合性材料等等都应保存好,分类进行归档,便于后续的使用。同时,还需要构建完善的奖惩制度,在工作中表现优异的档案管理人员应给予奖励,奖励形式包括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以物质奖励为主,进而提高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反之,对于表现差的职工应给予惩罚,情况严重者应给予开除处分,从而给其他工作人员一个警示的作用。

(三)经常检查和指导

县级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到文化市场行政执法大队对档案建设管理工作进行监督与指导,主管局也要经常去监督与指导文化市场档案工作,第一时间内发现问题,并采用相应的对策妥善解决问题。同时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机构中还需要做到明确权责,唯有明确权责,才能扭转权责不清这一局面,才能在出现问题后找到相应的负责人,从整体上加强档案管理质量。

七、确保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性

为了保证文化执法档案信息的安全有效,应确保档案信息管理系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一方面,应定期或者不定期扫描网络设备,应充分利用黑客扫描工具,保证档案网络信息的有效与安全。而还需要记录下这些扫描的信息,进而便于管理人员监督与检查。另外,在客户端与局域网服务器中安装上查杀病毒的软件,进而保证系统的安全。同时,使用多种网络安全产品来管理系统,进而从根本上消除网络给信息管理系统带来的威胁。

八、做好建设档案信息基础设备工作

想要确保文化执法档案信息的有效与安全,必须要对档案信息管理基础设施进行大力建设。首先,在选择计算机硬件与软件设备中,以高质量为标准,购买和安装硬件设备质量高的产品。而因为文化执法档案信息中有很多数据,因此要结合档案信息的特征来相应具体的存储介质,并备份数据信息。其次,要做好管理和维护档案信息传输设备工作。为了可以更加高效的进行这项工作,应安排专人维护与管理这项设备,并且负责管理设备所处于的环境,进而保证设备可以安全有效的运作。

总而言之,想要提高文化市场行政执法档案管理质量,就必须要对档案信息中的安全问题妥善解决,进而为保障档案信息管理工作顺利进行。想要解决这一问题,既需要建设好档案信息管理基础设备设施,也需要加大力度建设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并健全与档案信息管理有关的法律规定。唯有做好各方面的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规范行政执法档案的管理。

[参考文献]

[1]宋启红.档案行政执法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档案,2015(03).

篇6

长期以来,由于一直没有很好地解决由谁管理、如何管理以及按照什么原则管理等问题,导致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管理机构设置不规范

在宏观管理层面上,有些地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宏观管理部门是财政部门,而有些地区则是国资部门。与此同时,部分地方省、市(地)、县三级之间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宏观管理部门也存在类似问题。这种不平等的机构设置不利于资产的宏观管理。在中观管理方面,在省级,大部门省级设有省机关事务管理局,负责本级行政机关的部分国有资产管理,在省级以下,许多地方设有事务管理局,特别是在县级,绝大部分都没有设机关事务管理机构。另外,一些机关事务管理局本身只能管理行政单位国有资产,而大量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的国有资产无法管理。在微观管理方面,许多单位没有专门的资产管理部门或专职资产管理人。

(二)管理职责不清和职能交*

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各级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不清,职能交*的现象极为普遍。具体表现在:财政部门和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的管理权限不清;各级机关事务管理局与资产具体占有事业单位的管理权限不清;财政部门(或国资部门)与事业单位主管部门的资产管理权限不清;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具体占有使用单位内部财务管理与资产管理权限不清。

(三)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相脱节

一些事业单位业务上实行“条条管理”,而财务又实行“块块管理”,这种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脱节造成各地方各部门各单位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管理和协调,导致国家关于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的贯彻执行。此外,一些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还存在着较为普遍的资金管理和财物管理相脱节现象,部分地区资金管理属于财政部门,而财物管理属于国资部门,而国资部门与财政部门在业务上是相对独立的,从而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失去了一个重要的约束手段,不利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

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创新的策略

(一)建立健全由财政部门主导的管理体制。由财政部门负责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既是国际惯例,也符合中国国情,符合科学管理原则,惟财权与事权有机结合,才能多办事、办好事。由财政部门负责事业单位的国有资产管理,并不意味着财政部门要事无巨细地进行实地的具体管理,它在整个管理链条上,应当起的是统领的作用,其职责应当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协助立法机构制订、修改、完善相关的管理法律、法案,比如《国有资产管理法》,依照法律规定,制定相关的具体政策、规章制度。二是结合预算管理,把好国有资产初始配置关和期间均衡调剂关,要制订必要的使用定额、使用目标、使用考核指标体系,既约束自身的管理行为,又管束各单位的管理行为,真正使国有资产用得其所、用出绩效,实现物尽其用。三是做好资产处置的规划、审核、批复与国有资产收益的入库工作,统筹组织共享资产的使用运作工作、协助做好国有资产的政府采购、价值评估、公开拍卖工作等等。同时,在财政部门主管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同时,强化以人大监督、审计监督、纪检监察为主的的各种形式的监督,审计部门每年必须递交行政事业国有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的专题报告。

(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法制化管理,维护公共权力的严肃性、权威性。目前,中国现有的《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规则》等全国性法规,大多是在原有管理体制下制定的部门法规,管理手段较为落后,约束力不强,难以适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的需要。同时,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必须以法制化管理为前提和基础,法律管理手段是行政管理与市场管理的制度依据。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将行政监管、市场监管与法律监管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保证公共权力的严肃性与权威性。因此,必须加快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法制化建设,完善和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立法工作,建立与完善中国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法律法规体系。

(三)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外部监督。为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能够有效被利用,我们有必要在实施有效的内部监督基础上,加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外部监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所提供的用途一般属于公益,也就是说,所提供的特定服务是不收取费用的,或者所收取的费用往往不足以收回投资甚至不能够覆盖运营成本。由于事业单位资产基本上属于特定用途,那么资产管理包括资产的形成、使用、维护、处置等,就有非常强的专业性和技术性。这使得非专业人员在事后难以分析和判断。为此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审计部门和中介机构的职能作用,可考虑建立一批为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工作服务的中介机构(这些机构的工作也要接受监督)。这些机构可以是在资本市场上提供中介服务的机构,也可以是大学和其它研究机构中的财经类专家。我们必须在资金上和声誉上对那些致力于监督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的专业人员进行激励,激发他们(包括大学、专业金融服务机构、评级公司、投资银行和新闻机构中的专家和专业分析人员)对国有资产管理信息进行分析和评价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致力于对行业动态和事业单位的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提供有关公司管理方面的评价信息。

参考文献:

1、刘忠俊:《中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石磊:《国有资产管理改革探析》,《经济体制改革》,2004年第2期。

3、张栽红:《强化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监管的思考》,《商业会计》,2005年第4期。

4、范恒山:《关于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几个重要问题的思考》,《中国经贸导刊》,2006年第1期。

篇7

关键词:房产经济;管理;制度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01

一、我国房产经济现状概述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基础建设得到了完善,提升了城市人口吸引力。这种改变也吸引了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使得城市人口密度愈来愈大,土地资源呈现了供不应求的状态。城市居民对住房需求量的增加,一定程度上刺激了房产经济发展。同时,房产也成为了部分地区的主导产业,并为地区就业增加了部分岗位,缓解了就业压力。但由于社会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再加上政府宏观调控不够到位,近年来房价上涨幅度过大[1]。供求关系发生变化,必然会造成价值波动。另外,部分基础制度存在一定滞后,制度无法跟上市场形势变化,给房产经济长远发展埋下了一定隐患。

二、目前房产经济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目前来看,我国房产经济管理过程中还存在一定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管理目标较为模糊。为促进房产市场健康、持续发展,并让快速上涨的房价得到有效控制,我国政府在管理房产市场过程中对相关政策作出了较大调整,并发挥了一定效用。然而,从宏观上来看,目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初步阶段,在房地产长期规划方面认识还不够充分。无论是管理目标,还是政策目标,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使得管理目标、政策目标无法跟上市场变化的节奏。与此同时,政策实施连续性不足,造成了房产市场波动过大,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风险。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投机者会乘着政策缺陷及市场波动,采取部分投机行为,使得市场秩序受到破坏,会让房产经济风险加剧。(2)政策调控未能解决房产经济实质性问题。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房产经济调控手段,但从具体手段来看,形式过于单一,并未从本质上解决房价快速增长的问题。政策调整往往是局部性的调整,只能治标,无法治本。例如,前期出台降税政策鼓励居民购房,而后期又出台限购政策,来遏制商品房交易。两种政策明显存在矛盾,反而让居民正常购房计划受到了影响,并造成了较大的市场波动,还为投机者创造了投机机会。如果这种矛盾性的政策反复循环,会使得购房者与开发商逐渐麻木,并影响到市场整体的积极性。(3)法律体系有待完善。从现状来看,我国房产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于房地产行业发展步伐。因此,在某些情况下,房产经济可能会出现无法可依的现象。而政府缺乏一套能够与房产行业发展紧密贴合的条例及细则,使得相关执法工作存在阻力,制约了房产经济法制管理。

三、促进房产经济管理的有效对策

1.完善管理机制

通过实施房地产管理体制改革,让我国房地产市场秩序得到改善。在相关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经济管理的作用及其重要性,并将经济管理置入房地产市场管理当中。一方面,政府要结合市场机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让市场本身具备良好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实施房地产经济监管的同时,要明确中央政府及地方政府的权责及管理范围,让行业监督工作顺利开展,以创建出一个良好的市场秩序。另一方面,中央政府要对相关财税制度进行完善,以此来控制土地财政过分增长,使地方财政对房地产的依赖程度降低,让宏观经济调控充分发挥作用。对于非法官商合作,中央政府要给予严惩,以维护地方房产市场秩序,让市场能够健康、持续发展。

2.加快相关法律建设

要维护房产市场经济秩序,必然离不开相关法律的支持。在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的过程中,要结合国情及市场发展动态,构建出一个符合我国特色的房地产法律经济体系,从而实现房地产经济管理规范化、合法化。一方面,要对政府经济管理行为进行约束,避免政府对房地产市场过分地进行行政干预。另一方面,要对《建筑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进行完善,并颁布相应细则,使得房产开发管理、交易管理及服务管理等均“有法可依”,形成一个规范化的体系。同时,要提升政策的稳定性、层次性,要保证政策始终处于正确方向,以此来促进房产经济市场健康发展。

3.改变房产经济管理意识

首先,要正确理解宏观调控的作用。我国房产经济问题仅依靠单纯性的行政命令调控,只能治标,无法治本。要改变当前的房产经济局面,必然要对相关管理体制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因此,无论是政府、房产企业,还是社会机构等,都应该正视宏观调控的作用意义。政府要结合市场中的调控失灵现象及市场变化,进行适当干预,但不能违背市场本身的运行规律。宏观调控的目的在于让市场本身能够充分发挥调节作用,当市场出现问题,且问题不断放大时,再借助宏观调控进行辅修复或引导,让市场始终维持相对平衡、健康、稳定的发展趋势。其次,要明确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在房地产经济管理中的关系。地方政府在遵循中央政策的基础上,也要做到“因地制宜”,从本地房产市场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差异化手段,使政策与当地房产市场经济发展形势相契合。

四、结语

完善房产经济管理是一个长久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在这个过程当中,不能过于偏向于宏观调控,而忽略了市场本身的运作规律。需要通过体制改革,引导市场健康发展,让房产经济能够稳步前行。

参考文献:

[1]王向前.分析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04):150.

[2]王守鹏.浅析我国房地产经济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对策[J].财经界(学术版),2014,(19):49-51.

篇8

今年以来,**房管局在烟台市局的直接指导和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市局的工作重点,立足行业管理职能,积极构建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强化物业管理,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各项工作均取得了积极成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积极构建新的住房保障体系,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工作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三是积极拟订实施细则,做好政策实施准备。为了保证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制度的顺利实施,我们在政策出台的基础上,抽调精兵强将,成立了专门班子,结合实际,认真制订实施细则及具体的操作办法和流程,并不断修订完善。同时,积极协调相关部门,抓紧对相关业务人员进行政策实施前的培训。目前,具体的实施细则和操作规程已上报市政府。自6月1日起,**市经济适用房和廉租住房保障制度的实施工作将正式全面启动。

(二)积极落实《社区物业管理工作意见》,不断强化物业管理工作。

烟台市物业管理工作会议后,我们立即召开了全市物业管理工作会议,传达上级会议精神,组织全市开发企业、物业管理企业、业主委员会等相关单位和个人认真学习烟政发[2006]129号《烟台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强社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不断完善物业管理服务体系。

二是针对存在问题和不足,不断规范和完善物业管理。根据全市物业管理工作会议的精神要求,结合**物业管理的实际,我们进一步理顺了工作思路,即:“以实现物业保值增值为核心,以物业管理的规范运行为目标,抓好前期物业管理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大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力度,全力推动全市物业管理上台阶上水平。”按照这个工作思路,为了从根本上解决物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依据海政发[2007]21号文《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房产市场管理的意见》精神,积极建立健全前期物业管理制度。在实际工作中,首先从预售环节增加审批要件,约束开发建设单位落实物业管理方案,明确服务内容、服务等级、收费标准和经营方式,突出合同和公约在前期物业管理中约定的效力和承诺的效力。其次,调整了专项维修资金收缴的方式,由建设单位在预(销)售时一次纳,避免了专项维修资金收缴参差不齐,使用困难的问题。第三,在老旧小区管理方面,制定了《**市老旧小区物业管理实施意见》和《**市专项维修资金使用意见》,努力做到“两个结合”,即先期保洁和后期改造相结合,主管部门业务指导与社区参与相结合,为老旧小区的物业管理提供了保障。

(三)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活动不断深入。

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市的房产市场管理,保障我市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今年以来,我们在2006年**市房地产市场依法治理活动和烟台市房产市场交易秩序专项治理活动深入开展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强化房地产市场监管,推动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工作不断走向深入。

一是广泛宣传发动。继续通过广播电视讲话、公告、下发文件、街头宣传、发放明白纸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房地产法律法规,广造舆论声势。上半年先后播发电视讲话和公告3期,下发文件2个,开展街头宣传4余次,发放宣传材料和通知千余份,使房地产法律法规意识不断深入人心。

二是加强检查监督。在广泛宣传发动的基础上,组成专门班子,对全市所有房地产开发企业、中介公司和物业管理企业等从业机构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查处房地产开发、预(销)售、中介等各环节中存在的面积短缺、隐价瞒价、虚假广告、价格欺诈等各种违规行为,共检查从业机构50余家,发放备案通知书3份。

三是健全和落实准入、登记备案和资质审核制度。针对整顿治理过程中发现的各种问题,我们报请政府,以海政办发[2007]21号文件,出台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房产市场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开发企业登记备案制度、中介机构准入制度和物业企业资质审核制度,建立了复核审查制度,从落实制度入手,严格、规范管理。在强化检查监督的基础上,实际业务工作中从预(销)售、产权登记等环节对开发企业、物业公司和中介机构进行前置管理,增加审批要件,对各种从业行为进行预审和复审。目前,各项制度已全面得到落实,从而有效地杜绝了各种违规行为。

四是不断深化房产市场的治理整顿。为了保证房地产市场的长治久安,活动开展中,我们与建设、工商、物价等部门,成立了协调领导小组,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和通报制度,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通报房地产市场动态,对市场上出现的各种问题苗头,抓住不放,认真分析原因,根据各自职能和工作分工,积极开展工作,力求防患于未然,把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在此基础上,各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定期对房地产从业机构进行检查,发现违规行为或接到群众投诉,立即进行调查、处理,上半年共组织检查3次,未发现任何问题。目前,全市50余家房地产从业机构,已全部登记备案。由于管理到位,今年以来,全市房地产市场未发现任何违规行为。

(四)今后工作打算

一是积极做好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制度的实施工作。周密部署,精心操作,稳步推进,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出纰漏,使政府放心,群众满意。

二是进一步强化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加强新建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前期介入。从预售和产权登记环节入手,增加物业管理合同审批要件;新建小区投入使用后,入住率达到60%,即成立业主委员会,由业主委员会选聘物业管理公司开展物业管理。加大老旧居民小区改造力度,争取利用二至三年时间,将樱桃园、民主、环保等老旧小区改造完毕,达到三级小区标准,以便更好地推进物业管理。强化对物业企业的管理,抓好物业企业招投标和资质审核,加强从业人员的管理和培训,不断规范物业管理行为。

三是推动房地产市场秩序整顿不断走向深入。根据烟台市四部门关于房地产交易秩序专项整治工作的部署和要求,深入开展房地产市场整顿工作,加大检查、监督力度,严厉查处各种违规行为,不断规范房产市场管理。

篇9

关键词:盈余管理;股权融资方式;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F83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4.043

1盈余管理概念

根据融资优序理论,债务融资优于股权融资,但是在我国,具有股权融资的偏好,股权融资常被认为是低成本融资,它所带来的收益远远大于其付出的成本,故企业想方设法地获得上市资格,以此拓宽融资渠道,更有甚者借此渠道进行“圈钱”,不断扩大自身利益进而损害其他方的利益,基于我国资本市场的不成熟以及投资者的投机心理,权益融资变得异常的活跃。他们常常会通过粉饰财务报告等方式向投资者和市场以及市场管理者传达其属于优质企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有一定的投资价值的讯息。而一个企业的投资价值,经营发展前景往往是通过盈余状况进行反映并以此预测未来发展的持续性,进行盈余方面的粉饰是企业管理者常用的一种手段,以此达到盈余操控者关于利益方面的目的。

追溯盈余管理(屈新丽,2003)的研究,最早对其进行研究的是Copeland(1968),他将盈余操纵视为动机者依据自己的意愿进行收入上的调整。其后国外学者专家透过收益表、资产负债表对盈余管理的动机及手段进行了研究。受到国外学者广为接受的是Healy和Walen(1999)对盈余管理的定义,企业管理者为扩大自身利益,通过对一项交易的规划以及管理当局利用自身的职业判断来进行财务报告的编制,目的是使利益相关者对信息产生误导,从而干扰利益相关方所作出的决策或影响以会计报告为基础的经济契约订立。我国的会计学者对盈余管理的定义具有代表性是孙铮、王跃堂(1999)的观点,认为是一种合法的对会计数据进行操纵的行为,管理者一般是通过钻相关会计管制的空子来进行盈余操。陈宝洪(2012)认为管理当局为了满足某种效用最大化,通过干扰利益相关者对信息有效把握,影响其决策并且在会计准则合法使用的大前提下而进行的一种盈余结果控制手段。

2股权融资下的盈余管理综述

2.1公开发行下的盈余管理

Jain and Kini(1994)通过比较IPO前后上市公司的经营状况,发现所反映的业绩水平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Chaney等(1995)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存在于资本市场,大股东往往拥有足够多的信息量,而作为一家企业的融资对象――潜在投资者,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相对较少,部分的信息被屏蔽,此时企业管理者会采用盈余管理使投资者对企业股票价值的判断产生偏误,其后果是高估股价,而大股东可以获得更多的控制资本。Teoh et al.(1998)发现积极盈余管理的IPO企业在上市三年后的平均股票收益率显著低于非积极盈余管理的企业。我国学者林舒、魏明海等(2000)研究发现,首次公开募股前2年的收益明显高于发行的当年。杨文(2006)对IPO上市公司首发后短期、长期市场表现与盈余管理程度进行了研究,表明短期市场表现越差的公司往往是在首发日的盈余管理程度很大,中长期的市场表现与当时首发时盈余管理程度大小无明显关系。李豫湘、冯丽娜(2010)研究发现IPO企业对外披露的盈余信息与其发行价以及成交价的相关性。施佳丽、蒋琰(2014)以创业板企业作为实证的研究对象,发现风投和行业的共同作用下的创业板企业在IPO时其盈余管理水平受到显著的影响,指出有风投背景的制造业的创业板企业在IPO时的盈余管理水平较高。方志雄、凌玲(2015)指出当公司的盈余管理过度时会抓住现金媒体的“寻租”特点来提升获得IPO资格的机率。

2.2配股方式下的盈余管理

Yu et al.(2006)研究了上市公司配股及配股政策与盈余管理的关系,配股政策会影响到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同时对盈余操控程度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王敏、刘静等(2013)将研究的焦点落在了真实盈余管理上,结果表明中国的上市公司在配股前更倾向于进行费用方面的真实盈余管理操控。江焘,陶媛(2015)从监管层面研究了企业配股过程中盈余管理问题的应对措施,发现管制措施中多是从盈余管理的“合规性”来考量,对于其“合理性”的应对措施方面较为薄弱,而在一定程度上盈余管理是否合理所折射出的信息有用程度直接影响利益相关方作出正确的决策。

2.3定向增发下的盈余管理

Brennan和Franks(1997)、Field和Sheehan(2004)认为盈余管理行为在企业进行定向增发时是存在的。郑琦(2009)的实证研究与上述学者研究结果有所出路,发现企业向大股东定向增发前一年不存在盈余管理,而增发后有较强的盈余管理行为。同一时期的王茂超、干胜道(2009)也有类似的研究,通过对非公开增发新股中盈余管理的状况,表明在定向增发的对象选择中,企业会借引进战略投资者或资产重组的名义选择关联企业为增发对象,在增发的前三年及当年采用了向下盈余管理(调低利润)行为,是关联企业低价认购,然后高价卖出的方式进行圈钱,输送利益。田昆儒,王晓亮(2014)则研究发现,盈余管理使长期股票收益下降且相对其他股权融资方式定向增发影响的下降程度较小。曹鑫、范利民、唐菁菁(2015)等研究了OPM战略下的企业,盈余管理程度较小并且盈余管理程度会随外部融资规模的加大而加深。王晓亮,俞静(2016)研究了从资本市场出发,定向增发中企业进行盈余管理时与股票流动的关系,定向增发企业的股票流动性显著大于非定向增发下企业的股票的流动性,进而发现定向增发有助于减缓盈余管理对股票流动性的减弱作用。

3总结

通过时间顺序作为三种不同的融资方式下的盈余管理综述的主线,对早期的文献综述进行了简要概述,并且将最近几年的文献进行罗列整理,归纳盈余管理发展过程。盈余管理是基于委托理论、契约理论、博弈论等理论基础之上利用信息不对称等要素对企业的盈余进行一定程度的操纵,以此来满足盈余管理一方利益增值,同时造成信息相对不透明的另一方利益受损。三种股权融资方式下,由于定向增发引进机构投资者的发行方式所进行的盈余管理程度较弱,一般而言,这样的企业在日后的发展趋势良好,呈现较为稳健的发展态势。由于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配股方式的融资渠道被其余两种股权融资渠道所占据,公开发行的融资方式所进行的盈余管理程度较大,这些企业在融资后的业绩显著下滑,发展不稳定,这样的企业不仅影响企业自身今后的发展与生存,对于整个资本市场造成消极的影响,进而影响整个经济体系健康平稳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体制的改革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陈宝洪.浅析盈余管理的概念、方式及成因[J].东方企业文化,2012,(3).

[2]陈小悦,肖星,过晓艳.配股权与上市公司利润操纵[J].经济研究,2000,(1).

[3]邓路,王化成,李思飞.上市公司定向增发长期市场表现:过度乐观还是反应不足[J].中国软科学,2011,(6).

[4]黄新建.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中的盈余管理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3.

[5]靳明.上市公司配股业绩标准与操纵行为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9).

[6]江焘,陶媛.公司配股中盈余管理的监管措施浅析[J].财务与会计,2015,(5).

[7]蒋义宏,李树华.证券市场会计问题实证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1998.

篇10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运管部门担当起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运输市场的重任,实行新的运翰经济政策后,交通运输从全面紧张走向明显缓解。交通运输呈现一片“社会各界办运输,运输服务全社会”的兴旺局面。经过起步、发展、整顿和再发展四个阶段的发展历程,建立健全了省、市、县、乡四级运输管理机构,建立了一支懂业务会管理的运政管理队伍,编制了运输市场发展规划和管理目标,制发了运输行业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市场规则,规范了运输市场的经营行为和管理职能,形成了培育和发展运输市场的思路和方法,征收了大量的交通运输规费。回顾运输管理机构建立十多年来的工作实践,在“放管结合”方针的指导下,既坚持了改革开放运输市场,又坚持了加强运输行业管理。墓本做到了在管理中扩大开放的力度,在开放中加强行业管理行为,解放和发展了运输生产力,调整和改善了运输结构,打破了单一所有制禁锢和交通专业运输企业包办公用运输的局面,充分调动了社会各界兴办交通运输的积极性。运输行业管理部门运用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改善行业管理,运用“规划、监督、协调、服务”来规范行业管理,通过规范经营行为,强化市场监管,加快场站建设,促进了旅客运输业、货物运输业、汽车维修业、搬运装却业和运输服务业的健康发展,墓本形成了沟通城乡,干支相连,四通八达的运输网络,为繁荣国民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在1998年的防汛杭洪斗争中,运管部门发挥了特殊功能,作出了特殊贡献,调集了大童的车船,运送了大批抢险教灾物资,沿江地区的运管部门组织了一条打不垮砸不烂的运输线,为保证防汛杭洪抢险救灾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为了在“费改税”后集中精力加强运输行政管理,集中力量强化运愉市场监督,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澄清思想,转变观念,奋力开拓运输行政管理的新局面

运输管理部门自从建立之日起,就承担了繁重而又光荣的规费征收任务,为了征足征好各项运输规费,耗费了大童的人力和物力,为发展交通运输筹给了大量的和必不可少的建设资金。九十年代以来,运管部门开创了“行业管理、市场建设、规费征收”三者并重的新局面。有不少获得“双文明先进单位”殊荣的运输管理处,想旅客、货主和经营者所忽,急旅客、货主、经营者所急,解旅客、货主和经营者所难,寓管理于服务之中,经常帮助旅客、货主和经营者解决实际困难,缩短了旅客、货主和经营者之间的距离,在管理者和管理对象之问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经营者视运管部门为合法经营的“保护神”,旅客、货主视运管部门为维护正当权益的卫士。“八五”以来,运管部门为培育和发展运输市场不辞劳苦,奋力拼搏,做出了积极贡献。当前,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的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国务院决定实行“费改税”,是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面对2005年基本建成全国“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社会主义运输市场的战略目标,运管部门必须认清形势,转变观念,澄清思想,排除干扰,抵制错误言论诱导,勇敢地担当起建设运输市场、管理运输市场的重任。把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作为促进运输市场持续快速发展的基本动力,把建章立法作为建设和发展运输市场的根本任务,把站场基拙设施建设作为培育和繁荣运输市场的重要基础,奋力开拓运输行政管理的新局面。值此机构改革转变职能的关键时刻,运管部门要充分做好精简机构,精练职能,精干队伍的准备,收拢五指形成合力,坚守岗位一头对外。严格管理制度,严明办事程序,严肃运政纪律,严厉查处违章,做到“权力不丢弃,监督不放任,管理不松懈,思怒不混乱”,主动配合,积机争取,迎接“费改税”的实施。

二、立足发展,转变职能,建立健全运输行政管理目标体系

实施“费改税”后,运政管理部门应根据发展社会主义运输市场的总目标:“运输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体系基本形成;运输能力和运输需求基本适应;运输法规基本健全;运输市场行为基本规范;运输经营者基本做到自主经营、平等竟争、协调发展”的要求,处理好近期管理和远期规划的关系,从解放运输生产力,发展交通运输事业出发,从“货畅其流、人便于行”出发,转变管理职能,调整管理内容,建立和健全运政管理的目标体系。根据行政管理学原理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输行政管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必须变被动性管理为主动性管理,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精练管理职能,简化管理程序,集中力量管理那些应该由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管理的事,转移下放那些不应该由运输行政管理部门管而又管不好的事,其主要职能有:1.运输经济调控职能:通过对运输市场的宏观调控,解决运输供给和运输需求的协调平衡,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法律手段管好管住有全局性的重要运输经济活动,促进运输市场的公平竞争,实现运输市场的规范经营,改善运输市场的结构格局,提高运输市场的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运输的需求。2.运输市场监督职能: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对运输市场陈全过程实行依法监督;依据各种规章制度对经营资质的审查,开、歇业的审批,经营许可证、营运证的核发以及营运线路的准入实行行政监者。通过有效的监督活动,解决为市场机制本身所不能解决的各种矛盾,促进运输市场向法制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3.运输法规保降职能:依靠政府的法权力量,在经济立法和经济司法的支撑下,通过运输行政管理部门运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调节运输经济活动和运输经济关系,充分发挥法规所具有普遇的约束性、严格的强制性、相对的稳定性、明确的规定性来保障政府对运输经济活动的计划、调节、监督职能小实现。4.运输政策导向职能:通过政府领布的命令、规定等形式,按行政系统、行政层次、行政区划对运输市场经营主体的经济活动进行直接调节;通过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引导经营业户提高经营的规模化、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促进运输经济结构、经营结构和技术结构的提高,实现运输资源的优化配盖。运政管理部门在代表政府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的同时,要充分发挥民问运输管理组织的功能和作用,为建立“统一、开放、竟争、有序”的运输市场构筑运政管理的目标休系,制定“运输市场墓础,运输市场主体,运输市场体系,运输市场机制,运输市场规则,运输市场调控,运输市场保障,运输市场分配,运输市场中介”等八个方面的定性和定量考核指标,调整和充实运输行政管理的内容。

三、加快立法,强化监督,明确赋予运政管理部门的执法权利

现行的运输法规由于立法滞后,规格不高,严重影响依法行政,依法治运的进程,当前玉需出台运输行政管理的龙头法规,建议汇集已经有25个省市出台的《道路运输管理条例》或<道路运输管理办法》的精华,起草通过跨世纪的(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建议采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道路运输管理条例》的文本,由《条例》明确授权“县(市)以上交通运政管理机构具体实施区域内道路运输管理工作”;“县以上运政机构对从事道路运输的单位和个人实施监督检查,……查处和纠正违法经营行为”;“运政机构管理人员执行公务时,应当身着统一服装,佩戴统一标志,并出示国务院交通行政主管部门或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发的行政执法证件”。“车辆维修经营类别由地州(市)以上运政机构按照国家和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规定核准,并核发维修技术等级标志”;“车辆技术检浏由自治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实施行业管理”;“检测结果同时作为车辆技米检测和车辆安全检测的依据”;“……可以采取髻扣行驶证或车辆的行政措施”;“奢扣行驶证的由运政机构出具自治区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和自治区交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监制的暂扣凭证”。同时运用法律手段对运输市场准入规则,运输市场获序和市场行为加以规范,以保证运输业的健康发展。费改税后要强化对运输市场的监督检查,根据法律法规的授权实施综合性的稽查,调整分散、单一的稽查机构.补充完善监督检查的内容,改革监督检查的方法,强化监督检查的手段,组织一支精干的监督检查队伍,对运输市场运行的全过程,实行预先监督、进程监督和反馈监督,落实监督职能,形成监督系统,实施固定监督和流动监督相结合的才法,把监音检查的范围从依法监昔、行政监音扩大到社会监督和自我监督,使监着检查成为全社会的行为和行业自律行为。

四、理顺体制,精简机构,统一调整运政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名称

运输业的特点是点多、线长、面广、量大、流动、分散,特别是跨地区,多工种,连续性的特征尤为明显,为建设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为发展综合运输系统,作为政府实施运输市场监者管理和行政执法的运政管理邵门,承担着维护运输市场秋序的重要职责,根据十多年来运政管理工作的实践和建立社会主义运输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为维护良好的运输扶序,营造公平竟争的运输环境,运政管理部门承担的任务更加繁重。但现行的分级管理体制限制和影响了管理职能的充分发挥,要巩固运输市场改革开放的成果,必须加强集中管理,实行集约式管理体制,建立条线管理系统,以省为主专司决策、决定、行政命令和统一管理职权,建立职能管理系统,以市为主,专司地域范围内运政管理职能的组织实施和贯彻执行。把运政管理部门建成一个统一、高效和有权威的职能部门。运输行政管理包括:客货运输、搬运装却、汽车维修、运输服务、驾培和稽查管理等条口。由于目前运管机构的设置不尽统一,有部分市、县维修管理、道路稽查、航运管理机构与运输管理机构分设,影响了运输行政管理的整体效果,既形不成管理合力,又增加了管理的难度。建议以省厅为龙头合并所有分支机构,统一市、县运政管理机构的设置.统一挂“又x义市运政管理处”的牌子,实行先条后块,条条为主,块块为副,条块结合实施运输行政管理。实行一套班子、多种职能。明确省级运政管理机构以决策为主,市级运政管理机构以实施为主,县级运政管理机构以执行为主的管理职责,形成政令畅通、精简效能的管理系统和运行机制。为克服现存运输管理工作中的不一致性,克服地方保护和不平等竞争,克服现有人员严重超编现象,保证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运输市场的统一开放和竟争有序,建议对运政管理系统的经费开支纳入省级管理,将燃油税返还中用于运管人员和运管装备的经费,由省交通厅统一划拨给省运管局,由运管局实行总量控制,定额配给,预算拨付,专项审计,省运管局直接将运管经费分别划到省辖市运管处,再由省辖市运管处负责统筹安排市、县运管经费。乡镇交管所是县交通局的派出机构,也是乡镇政府的职能部门,人时物隶属县(市)交通局。运管部门接受委托牵头管理有名无实。为此建议对乡镇交管所实行事权统一的管理原则,由县交通局直接管理;或划归乡镇政府间接管理。如取消乡镇交管所的建制,运政管理可调整为四级机构、五级管理。由县运管部门的派出机构或派驻特派员对乡镇运输市场进行日常管理.人财物由运管部门实行统一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