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突破教学中重难点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二、突破难点要抓住关键,抓住“难”的本质,使教学过程事半功倍。比如,在“电磁感应现象”的教学中,让学生理解产生感应电流的三个条件“闭合回路、部分导体、切割磁感线”就是个难点。教师可以在指导学生实验中,提出当只有两个条件成立而缺少第三个条件时,是否会产生感应电流的实验探究,使学生抓住产生感应电流的本质———磁通量变化,这样在解答电磁感应方面的问题时,学生就不会因为考虑不全而错答了。再如“,浮力”的教学,不少学生虽然记住了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式,但并没有真正理解阿基米德原理的核心和精髓,那就是浮力其实就是排开液体重力。掌握好了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是“液体密度”和“排开液体的体积”。
三、突破难点要培养学生“全面认识,细致分析”的学习习惯。学生没有深厚的知识积累,导致其归纳、总结、提炼的能力不高,鉴于学习科目多,学习任务重,疏于对知识的系统复习,未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加之对生活现象缺乏深入观察和理性思考,很多不完整的经验也会冲击对规律的正确应用。比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很多同学凭骑自行车需要不断蹬车才能保证自行车持续运动的经验产生了“物体的运动必须要由持续的力来维持”的错误观点,学生产生这种错误认识的原因就是对生活现象的观察不够深入,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分析不够细致,如能引导学生全面分析,必定能够使他们认识到“正是因为阻力改变了自行车的运动状态,不断蹬车获得向前的牵引力是在平衡阻力”的本质,得出力与运动的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突破难点要精选典型习题进行针对性训练。巩固练习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有了练习才可以巩固学生所学,才能增强对概念的理解,才能提高对规律的应用能力,才能熟练掌握公式。练习题的选择切忌盲目,不在“多”而在“精”,不在“难”而在“典”,要有针对性。每一道题都要精选,通过这一道题就要使学生掌握这一类题的解题思路,教师在选题时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去选题,可以自己编题,也可以对一些题进行拆分,把复杂的思路分解,点滴训练,深厚积累。学生在一点一滴的收获中获得启发,一个成功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对培养学习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针对性练习是一个重要手段,它可以帮助教师突破教学的难点,也可以帮助学生强化解题思路和解题要点,提高成绩。
篇2
(江苏省马坝高级中学,211700)
重要的、难懂的概念、规律,一直是部分学生学习的严重障碍,影响了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和追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把握主次、轻重,突出重点、破解难点。下面结合笔者教学实践,以高中物理中的主干知识为依托,谈谈几种突破教学重难点的有效方法。
一、举例子
物理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是物理课程改革的方向。通过列举生活中的现象和实例来说理和论证,也就成了物理教学的一种重要方法。
教材(现行人教版高中物理,下同)通过列举雄鹰在空中翱翔,足球在绿茵场上飞滚,说明了引入质点模型的必要性;通过列举地球绕太阳公转和地球自转,火车在铁轨上行驶和火车车轮滚动,宇宙飞船在轨道上飞行和宇宙飞船调整飞行姿态,说明了能把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通过列举自行车和汽车行驶,运动员参加百米赛跑,说明了引入速度的必要性,归纳得出速度的物理意义和定义。通过列举普通小型轿车和旅客列车起步,飞机起飞和迫击炮发射,说明了引入加速度的必要性,归纳得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和定义。通过列举侦察机在高空中飞行,说明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通过列举子弹在枪筒里发射,说明速度小,加速度也可以大。
教学中,可以通过列举拿在手中的瓶子、毛笔不会滑落,皮带运输机把货物送往高处,说明静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列举捏在手中的笔沿不同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可做示范),皮带运输机把货物从低处送往高处,物体随转动的圆盘一起运动,区分静止与相对静止,说明受静摩擦力作用的物体可以是运动的,静摩擦力的方向可以与运动方向相同、相反或成任意角,静摩擦力可以对物体做正功、负功或不做功。通过列举物体做平抛运动,说明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是直线运动。通过列举物体做匀速向上或向下运动,说明合外力为零时机械能不一定守恒。
二、做实验
物理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恰当地设计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既能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能力,又能使他们掌握物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还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例如,在“力的合成”的教学中,当两个力F1和F2的合力F-定时,随着F1和Fz之间夹角的增大,Fl和Fz将不断增大,且F1和Fz之间的夹角不可能等于180°,这一点学生难以理解。对此,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学生实验:把重物悬挂在绳子中间,让两名学生将绳子拉开直至“水平”,或让两名力气较大学生用同样的方法提一桶水。由此,让其他学生观察,并让实验者谈感受。
又如,在“力的分解”的教学中,对力产生的效果,即两个分力的方向,学生较难想象。对此,可以采用放大或感受的方法,设计如下实验:(1)如图1,在球和斜坡及夹板的接触面上铺设海绵类弹性较好的物质,或将接触面用软木条代替。(2)如图2,将细绳一端扣在手指上,用手掌通过铅笔支撑起悬挂着重物的绳子。前一个实验可以放大显示重力产生的两个效果。后一个实验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觉到手指受到的是拉力,而手掌受到的是压力。
再如,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为了说明物体具有惯性,可作这样的演示:把放在杯子上的木板从杯子上撞掉,使在木板上的鸡蛋掉在杯子里;或迅速抽掉放在桌边的重物下面的纸片,使重物不掉在地上。
还如,在“圆周运动”的教学中,为了说明绳子模型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可作这样的演示:在如图3所示的轨道上(翻滚过山车模型),将小球从AB段的不同位置处释放,观察小球能否经过最高点C。
此外,在“光的折射”的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模拟叉鱼(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在水槽中放入水,在水槽侧面固定一条小鱼模型,请一位同学用细杆模拟叉鱼并谈感受,再请这位同学换用激光笔“射击”小鱼并谈感受。
三、类比法
抓住事物之间的共同特征,由此及彼,由形象到抽象,由熟悉到陌生,可以对事物有更清晰的认识,对物理概念或规律有更深刻的理解——这也是发现未知领域的重要方法之一。
例如,为了研究电场,引入了试探电荷(也称检验电荷),但电场中某一点的电场强弱和方向,即电场强度,与放入的试探电荷无关,这一点学生很难理解。对此,我们可以类比风中树叶的摆动,设置这样的教学——
师 同学们,外边有没有风?
生 (向外看后)有。
师 你们看到的是风吗?
生 (思考片刻后)不是。是树叶在摆动。
师 你能从中得到怎样的启发?
生 树梢是用来检验有无风及风向的物体,而风的大小、方向与有无树叶及树叶的大小无关。
又如,在研究磁场时,则可以大胆类比电场,如引入电流元来研究磁场,用比值法来定义磁场的强弱,用磁感应强度和磁感线来描述磁场等。
再如,电动势是电源把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成电能的本领。对此,我们可以类比木匠把木材做成家具的本领:木匠做出家具后就把他的这种本领表现出来,同样地,电源接入电路后就把电动势表现出来;木匠没做出家具时他的这种本领就没表现出来,但依然存在,同样地,电源未接人电路时电动势就没表现出来,但大小不变。
还如,在研究电场的能的性质时,我们类比电场强度,引入了电势和电势差;类比电场线,引入了等势面;类比等高线,引入了等势线;类比重力势能,引入了电势能;类比高度和高度差,理解了电势和电势差;类比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理解了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的关系;类比平抛运动、竖直上抛运动,处理带电体在电场中的运动问题。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用比值定义法描述物质的属性和运动性质已成为物理学的一种
四、对比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如果说类比法是为了抓住事物的共同特征,对比法则是为了找出事物的不同之处,从而对事物有更加清晰、准确的认识。
例如,通过列表比较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可以清晰地把握串联和并联的基本规律,即电流和电压的特点,进而区分总电阻、电压分配、电流分配、功率分配、总功率的关系。通过列表比较安培表的内接法和外接法,可以认识两种电路的接法,分析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而准确地分析测量误差情况,选择测量电路。通过列表比较滑动变阻器的限流接法与分压接法,可以认识两种电路的接法、对滑片初始位置的要求,分析用电器上电压和电流的调节范围、消耗电能情况,进而在具体问题中正确地选择控制电路。通过列表比较纯电阻电路与非纯电阻电路,可以了解元件的特点,知道能量的转化关系,进而清楚地认识欧姆定律的适用条件,正确地处理两种电路。通过比较ν一τ图像和U-I图像,可以准确地认识不同图像中“斜率”和“面积”代表的物理意义。通过比较导体的伏安特性曲线和电源的外特性曲线,可以清晰地认识不同图像中“斜率”“面积”“截距”和“交点”等所分别代表的物理意义。
再如,矢量和标量,路程和位移,速度和速率,功和能,重力、电场力和磁场力,电场线和磁感线,电偏转和磁偏转,平行板电容器动态问题的两类情况,左手定则和右手定则,安培定则和右手定则,感生电动势和动生电动势,通电自感和断电自感,电阻、电感和电容,交变电流的瞬时值、峰值、有效值和平均值,电动机和发电机,布朗运动和分子热运动,晶体和非晶体,振动图像和波动图像,横波和纵波,波的干涉与衍射,各种电磁波,电磁波和机械波,各色光,自然光和偏振光,动量和动能,动量守恒和机械能守恒,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微观粒子和宏观物体,a、β、γ三种射线等等之间,都可以进行这样的对比。
五、等效法
等效法是从事物之间的等同效果出发,把复杂的、陌生的现象、过程或问题转化为简单的、熟知的等效现象、过程或问题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这是物理学研究的重要方法,也是解决物理问题的常用方法之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可以对物理量进行等效替代。比如,用平均速度来描述物体变速运动的快慢,用重心来代替物体所受重力的作用点,用直流电来代替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用总电阻来代替多个串或并联的电阻;将合力与分力等效,将合运动与分运动等效,将条形磁铁与通电螺线管、小磁针(小磁铁)与通电圆环等效;分析电路动态问题、测定电源的电动势和内电阻时引入等效电源,分析导体棒切割磁感线问题时引入等效长度,分析磁通量问题时引入等效面积,等等。
也可以对物理过程进行等效处理。比如,将匀减速直线运动等效为反方向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将斜抛至速度变为水平的运动等效为平抛运动,将带电体在复合场中的运动等效为物体在重力场中的运动,将传递热量的过程等效为做功的过程,等等。
等效法有时还表现为一种近似。例如,由于打点时间间隔很小,用平均速度代替纸带上某计数点的速度;由于遮光条通过光电门时间极短,用平均速度代替遮光条通过某点的速度。
六、假设法
假设法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方法,它是指以客观事实和科学原理为基础对各种未知事物进行猜测,包括对物理条件、物理现象、物理状态及物理过程等进行合理假设,然后根据相关的物理知识进行分析、计算和推理。通过假设可以大大降低思维的难度,使问题迎刃而解。假设法的基本思路是:假设某一物理量有或无,达到极大或极小,从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例如,通过假设弹力、静摩擦力的有无,结合物体的运动状态,判断弹力、静摩擦力是否存在;通过假设速度的方向、电荷的正负、电流的方向、电场的方向、磁场的方向,结合平衡条件、直线运动条件来确定实际情况;通过假设参考平面、零势能面、零电势点,列方程式或进行相关的比较;通过假设断路、短路,结合电表的示数,分析电路的故障;通过假设回路闭合,根据楞次定律,判断电势的高低;通过假设气体体积不变,结合气体实验定律和平衡条件来判断状态变化,等等。
篇3
关键词: 高中数学教学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突破策略
高中数学新课程实验教材中,教学重点和难点较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面对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和经验,课前提前做好充分准备与预测,确定好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设计好突破重点和难点的问题与方法,做到有的放矢,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那么,教师如何利用丰富的学科教学知识,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教学重点、难点呢?
一、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重点、难点的界定和确定
1.教学重点的界定和确定
教材的重点,是指教材中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它在整个教材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在大量知识的相互关系中它处于主导地位,起着主要的支配作用。教材的重点侧重于从学科知识体系角度确定,是指该知识在本章本节知识体系框架中的地位的重要性。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整体知识形成中的知识网络中的连接点,是教师设计教学过程的主要线索。一般是指定义概念、公理定理、公式法则、性质判断、思想方法等。确定教材重点,首先要认真研究教材,掌握教材中关键性的知识内容,真正地明确这节课的完整知识体系框架,结合本节课教学目标,同时把课程标准、教材和教师参考书精心研读,进行有机整合,然后考虑学生的原有的知识和技能的状况、需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才能科学地确定课堂教学中的重点、难点。
2.教学难点的界定和确定
教材的难点,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感受到难以理解或接受的内容。这些内容,或是由于知识本身抽象、复杂而难以接受,或是由于学生缺少必要的知识准备而难以接受。当然有些教学难点是由于教材的编排顺序造成的。教学难点也可能理解为“难点即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或转折点。”难点不一定是重点,有些内容既是难点又是重点。难点有时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来定,同样一个问题在不同班级里不同学生中,就不一定都是难点。在一般情况下,对于大多数学生感到困难的内容,教师要着力想出各种有效办法加以突破,否则不但这部分内容学生听不懂学不会,而且会为以后新知识和新技能的掌握造成困难。
二、突破重点、难点的策略
1.突出重点方法
①课堂教学过程中突出重点。教师在组织教学内容时要灵活调动教学内容,可以围绕中心问题合理变动顺序,力求从系统发展过程中突出中心环节,做到既有中心又有重心,使教学内容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也可以围绕重点作必要的补充,以求课堂讲授内容具体、深入、明确,使重点更加突出、丰满。对于非重点的教学内容,则予以适当精简,概而述之。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予以切实保证,使重点部分得以讲清讲透。另外,在板书设计上,要将重点内容进行适时板书,并用不同书写方式或色彩加以标注,使其鲜明突出。
②用分层铺垫法突出重点。在数学教学中,当得出一些新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思想和方法后,为了深入理解它们的内涵,常常可以用分层铺垫的方法。即:教学时要多联系学生熟悉的知识,逐步将新知识或复杂的概念等转化为几个简单而又基本的问题。同时根据不同情况加以变化,设计问题串递进教学,因势利导,有针对性地铺设通往重点知识的思维便道,再通过讨论交流,帮助学生突破思维上的障碍。从而突出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
③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突出重点。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是理解的基础,是发展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前提,学生对基本数学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程度决定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以关注知识的形成过程来把握教学重点,有助于使课堂教学思路清晰明朗,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自主建构。
2.突破难点的策略
①启发引导法突破教学难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问题症结和难点实质,用富有启发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语言多角度地启发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教学难点的引导既可以导之以趣、导之以思、导之以情,又可以导之以理、导之以法。另外,教学内容的多重性,教学难点的多样性,思维方式的多向性,决定了教师引导方法需要多变。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提高自身的基本启发引导的技能,以便课堂上能灵活地进行启发引导,顺利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②用类比迁移的方法突破难点。对于受学生的知识水平限制而不易理解的难点,应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认知结构出发,结合他们熟悉的日常经验、生活体会,去构建新的知识体系。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可以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运用类比推理,促进其正迁移,从而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③媒体辅助教学法突破教学难点。教学较复杂、时空概念较强的教学内容时,可以采用媒体辅助教学法。运用教学挂图、模型、幻灯、录像、多媒体等直观教具进行演示,为学生理解抽象知识创造条件。是多媒体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利用相关软件,可以使相关图形、物品等变大为小、变小为大,还能变快为慢、变慢为快,灵活多变,运用自如,促使学生去思考。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强化感知,把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原理表达清楚,从而突破难点。
总之,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实际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对待各种类型的重难点,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逐步摸索和总结,寻找出更适合教学内容的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李松松.教师报[J].突破教学重点难点的方法,2005.2.22.
[2]袁紫.谈谈教学重点和难点问题.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5B-0033-02
高中数学具有较强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学好数学需要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而这正是我们学生所欠缺的,因而“谈数色变”也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现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能帮助学生有效理解知识点,突破重点,化解难点,也有利于解决常规教具难以完成的问题。然而,学生在数学学习中是否体会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便利呢?笔者对本校高中1198名学生做了一次问卷调查,其中有4道题目如下:
问题1 你的数学老师经常用多媒体上课吗?
A.一般都用 B.经常用
C.偶尔会用 D.从来没有
问题2 你喜欢数学老师用多媒体上课吗?
A.很喜欢 B.比较喜欢
C.无所谓 D.不喜欢
问题3 你知道数学老师为什么要用多媒体上课吗?
A.为了提高课堂效率
B.有利于我们突破学习中的重难点
C.方便老师,少写点黑板
D.不太清楚
问题4 你认为数学老师利用多媒体上课的效果如何?
A.效果很好 B.效果一般
C.效果不太好 D.效果很不好
从以上的调查统计中我们不难看出: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中虽然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但还未能很好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很多教师并没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更没有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突破数学学习中的重难点,部分学生不喜欢、甚至讨厌老师利用多媒体上课,于是我们不得不反思:如何整合信息技术与高中数学课程,有效突破高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
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准确把握教学重难点
要有效突破高中数学教学的重难点,首先要求我们准确把握所授课的重难点。这就要求我们正确解读高中新课程标准,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和精神,确定教学的重点;但确定教学难点要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差异而有所不同。确定难点一般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通过研读高中新课程标准和教材,加上教师的教学经验来确定,但这样一来,就有可能因学生个体差异而产生一定的偏差,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也有必要做一些调整,采取另一种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方式――布置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将预习中不理解或者难理解的问题反馈给老师,这些问题就是教学中应着重处理的难点。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学生反馈问题的方式也可多种多样:可当面反馈,也可通过手机短信、QQ留言、QQ讨论群、微博和飞信等方式。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可以及时把自己的学习情况反馈给老师,老师也可以及时、广泛地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进而集中起来进行解决,提高教学效率。
二、备课时,充分评估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的确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作为教师一定要清楚,其应用宗旨是帮助教师在教学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如果从引入到新课、从概念到规律、从举例到课练,均投影在屏幕上,学生听课就像看电影一样,看得多、听得多,但思考得少,只强调过多的外部刺激,不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空间,学习收效甚微,更谈不上能力的培养,也会在教学资源上造成极大的浪费。在决定使用多媒体之前,我们首先要对其做出一个可行性、有效性的评估:是否有必要利用多媒体教学?用传统教学的方式是不是更容易实现目标?当然,如果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对本节的重难点理解和突破很困难,而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能大大降低学生理解的难度,那么我们应选择使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反之,就没有必要用多媒体来呈现。例如,在学习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时,重点是球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及其应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球体的学习本身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在公式推导中还运用了“分割求近似值求精确值”的思想方法,这给学生的空间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学生很难突破这一难点,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给学生展示具体形象的模型,缩短了抽象理论、客观事物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使理论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三、潜心研究,做出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
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供了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信息,并具有方便快捷的交互能力,增强了教学的感染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效率,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比拟的。但如果在课件中使用过多的花样、过多的声音效果、无关的插图和动画,往往会使学生看得眼花缭乱,不但没有起到呈现知识点的作用,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无关的声音和动画上去,效果适得其反。所以,课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质量。一个优秀的课件应具备内容安排合理、结构简单、布局合理、操作方便等特点。课件的制作要直观、形象,符合教学对象的心理特征;有利于突出教学的重难点,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增加教学信息量或扩大教学新视野,富有启发性。高中数学课件可以利用PowerPoint、几何画板、Matlab、Flash和Authorware等软件,针对授课对象、授课内容、授课类型、授课环境的不同,做出多种多样高质量的课件。
四、把握适当的时机,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的重难点
(一)利用信息技术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要把握课堂教与学的“黄金时间”
研究表明,一般高中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约为20分钟,所以应该把握适当的时机,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黄金时间”应用多媒体教学,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拓宽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发散思维
例如,在学习球的体积公式时,重点是公式及公式的应用,难点是公式的推导。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们可以先展示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
以上思路是把一个半径为R的圆分成若干等分,然后如上图重新拼接起来,把一个圆近似地看成是边长分别是πR和R的矩形,那么圆的面积为πR2,让学生体会这种“分割求近似和化为准确和”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联想球的体积求法是否可以仿照此法:先把球分割成n部分,再求出每一部分的近似体积,并将这些近似值相加,得出半球的近似体积,最后考虑n变为无穷大的情形,由半球的近似体积推出准确体积。明确这一思路后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把球分割成若干个“小台体”的动画:
进而可以让学生联想是否能以同样的方法来求球的表面积,同时展示把球分割成若干个“小锥体”的动画。这样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设想象情境,拓宽了学生思维空间,有效地突破了这个教学难点。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让“静止”的数学“动起来”
数学具有高度抽象性、逻辑严密性、应用广泛性,这是制约学生学好数学的重要因素。而数学中的难点则是抽象中的抽象。在传统的教学方式下,我们教师有时也为如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感到尴尬和无奈,因为突破“静止”的数学难点,需要良好的思维和想象能力。不过,现代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没有了这些尴尬与无奈。例如,在学习球内接正方体、长方体,或正方体、长方体内接球的知识时,由于受到空间思维的限制,许多学生不会识图,有些学生甚至看不出空间元素的前后位置关系,也不会合理作图。利用多媒体技术,动态地展示两者结合体的旋转模型,就能形象、直观地揭示两者的本质联系,学生也就很容易地观察出球的直径和内接正方体、长方体的对角线相等的关系。又如,在学习椭圆的性质时,当离心率e发生变化时,椭圆的形状会怎样变化?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底数a发生变化时,函数图象会怎样变化?这些难点,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对结果是难以理解的,但如果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让静止的图形动起来,呈现出图形随着某些变量变化而变化的过程,这些教学中的难点就显得形象、具体,学生就容易理解了。
利用信息技术突出教学的重难点,原则上应尽量采取简单易懂的形式呈现,但也可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水平和教学要求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形式或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软件制作课件,动静结合,这样有利于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中有不同程度的理解和突破,让学生对教学的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有一个螺旋式的上升,让人人学到有用的数学。
五、及时做好反馈调查,扬长避短,让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发挥应有的作用
篇5
关键词: 高中数学 不等式 高考试题分析 教学策略
不等式既是高考中的易考点,又是高中数学教学中的重难点。由于不等式涉及的知识点、公式和解题方法比较多,很多学生在学习时感觉较吃力,无法迅速找得到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因此,分析高考试题中不等式的应用和教学策略,对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知识体系,从容应对高考挑战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高中数学不等式在高考试题中的应用分析
1.基本不等式的应用
基本不等式是学习和掌握不等式的基础,高考时很少单独考查,多与三角函数、数列和求解极值等相结合,考查学生对不同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分析:题目将不等式和函数表达式相互联系,着重考查学生的基本运算与转化思想的应用,解题难度不大。
二、高中数学不等式的教学策略
1.注意总结解题方法
不等式作为高考的热点和必考点,在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高中数学教师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总结解题的方法,并让学生练习典型例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在解题时迅速找到解题方法。同时,在学生练习的过程中,高中数学教师需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掌握不同解题方法适用的范围及题型,可以举一反三,在求解高考中相似题型时做到游刃有余。
分析:虽然题目很简单,很多学生可以轻松求解出答案,但是所用的拼凑法在不等式解题中却经常遇到,而且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加深对基本不等式使用要求“一正二定三相等”的理解。
2.选取合适的教学策略
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如果教师单纯采用例题讲解和学生机械练习的方式,就会使学生感觉枯燥无味,从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同时,每个学生在数学基础和理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如果高中数学教师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式,就很容易使学生出现两极分化的情况。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不等式教学中,需要采取多样化的教学策略,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求。例如高中数学教师可以采取层次化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布置层次化的练习作业,设置层次化的教学目标,如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注重基础知识的练习与掌握,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综合题目的练习与掌握,从而使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有所收获;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教学方式,将学生划分成不同的学习小组,并对学力强和学力差的学生进行合理搭配,让学生在互帮互助的合作学习中实现共同进步。
3.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高考中不等式常与三角函数、平面向量、解析几何、数列和导数等知识联系出题,考查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因此,在高中不等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注重知识点的练习,突破不等式教学中的重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分析题目,找到题目中已知条件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真正能够灵活利用所学数学知识解答问题。
总之,在高中数学不等式教学中,教师需要把握高考中不等式考查的方向和重点,做好总结解题方法、选取合适的教学策略和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等方面的工作,提高学生对不等式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真正对数学知识做到触类旁通。
参考文献:
[1]张惠淑.高中数学不等式高考试题分析与教学策略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2.
篇6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小学数学教学研究的热点问题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向40分钟要质量是长期困扰一线教师的一个难题,相信每位数学教师都想通过自己的教学,使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能够真正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并能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而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难点的突破直接影响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在教学中应选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突破难点,优化课堂教学,将教学目标落在实处,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二、教学难点的确定
1.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点中确定教学难点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逻辑性较强的学科,新旧知识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纵观整个小学数学教材体系,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是逐层递进、螺旋上升的,形成一个整体。因此,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分析,梳理整个教材体系,找到知识之间的衔接点、连接点、生长点,并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从各个相关联的知识点中确定本课的教学难点。
2.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从重点中把握好教学难点
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更要对学生进行学情分析,这是因为教学难点与学生的认知结构密切关联,是由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学习新内容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教学难点与教学重点不同,教学重点来自于知识本身,是由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结构而客观存在的,因而对每一个学生均是一致的,而教学难点要根据学生自身的理解和接受能力来确定。实践证明,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知识的难点突破速度与水平是参差不齐的。由于不同的学生的认知结构和生活经验不同,对新知识的接受也因人而异,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学情进行充分的预设,在把握重点的基础上确定好教学难点。
3.结合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确定教学难点
教学难点需要教师仔细甄别,有的放矢地进行选择,根据学情灵活确定。有些知识点对于这个班学生来说具有理解与掌握上的困难,就是教学难点,而对于另一个班的学生来说却不一定是教学难点。另外,在同一个班级中,由于学生之间的理解能力不同,对于教学难点的确定也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必须做到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不同的教学难点。
例如,在确定“乘法分配律”一课的教学难点时,教师首先要分析教材。教材通过实际情境引出问题,让学生经历乘法分配律的探索过程,使他们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其次,分析学生。学生已经学习了运算律的相关知识,对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为学习乘法分配律奠定了基础。这些运算律的探索过程与乘法分配律是相同的,而运算律本身的意义却完全不同。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不是对运算律的探索,而是对乘法分配律意义的理解。
三、教学难点的突破
1.帮助学生通过迁移转化整合新旧知识,突破教学难点
教师要想突破教学难点,首先需要努力寻找学生认知结构中某个与教学难点最接近的知识或经验作为固着点。由于数学内容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展开的,所以总可找到合适的固着点作为学生学习的支撑,把新知识和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这样既便于学生对新知识的掌握,又能对知识的来龙去脉有较系统的理解,还能起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作用。
(1)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某一个旧知识发展而来的,教学中则要突出知识间的演变点,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例如,在用简便方法计算(10+80)×125时,有的学生会受乘法结合律的干扰,往往解答成10+80×125;同样用简便方法计算(25×12)×4时,有的学生会受到乘法分配律的干扰,解答成(25×4)×(12×4)。
(2)若一个新知识可以看作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旧知识组合而成的,教学中则可通过突出连接点这一途径突破教学重难点。
例如,教学“分米和毫米”一课时,由于学生对以前学过的厘米和米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教师在导入时可先通过复习,让学生根据提供的物体及数据填写出合适的单位。当填写到“一根吸管长1( )”时,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发现填写厘米和米都不适合,因此产生认知需求:有没有一个比米小,而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呢?这时,教师可顺势引入分米的概念,并请学生动手量一量1分米究竟有多长,让学生感知1分米的表象。这样教学,找准了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点,唤醒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使知识顺其自然地生根发芽,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
2.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比较发展逻辑思维,突破教学难点
动手操作是学生最常用、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际操作、观察、思考等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操作的关键是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形成知识的表象,再利用这一表象思维上升到逻辑思维,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促进学生对新知的理解。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和平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征时,由于学生缺乏实际的生活经验,没有相应的知识储备,很难理解这两个平面图形的特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安排相应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自己的动手操作中体验图形的特征。考虑到三角形的稳定性比较难理解,教师要进一步引导学生用三根木条钉成一个三角形并用力拉一拉。正是在这种亲历体验中,图形的特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由此突破了教学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因为这种亲历体验是其他学习活动难以替代的。
又如,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是根据课程标准新编入教材的内容。在学习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让学生从四根小棒中任意选三根围三角形,使学生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产生疑问:“为什么有的三根小棒可以围成三角形,而有的三根小棒围不成三角形?”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将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与未围成三角形的三根小棒进行对比观察,并提出自己的发现。上述教学,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发现了问题,也是通过操作让学生自主解决了问题,有效化地突破教学难点。这样的动手操作,引领学生探究,突破教学难点,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3.鼓励学生通过猜想验证学习数学方法,突破教学难点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为了讲解一个公式总是先把公式板书在黑板上,然后讲解公式的由来,接着通过习题训练加以巩固。这样的教学方式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问题,因为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没有思考的空间。为什么不能让学生自己探究要学习的公式和规律呢?
例如,教学“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一课时,我让学生在师生共同探索出加法交换律的基础上,尝试运用猜想验证的方法去探索加法结合律。由于加法结合律是一个教学难点,我在教学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活动引导学生学习:首先让学生在观察等式、初步感知等式特征的基础上模仿写等式,在模仿中逐步明晰特征。其次,在观察比较中概括加法结合律的特征,并通过“由此你想到了些什么”的问题,引发学生由三个例子的共同特征联想到它们是否具有普遍性,从而进行猜想: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具有这样的特征?再次,让学生举例验证猜想,总结出规律。我在教学中注意渗透数学的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经历“列式计算——观察思考——猜测验证——得出结论”这一数学知识研究的基本过程,并让学生自己想、自己说、自己举例、自己得出规律,有效突破了教学的难点。
篇7
关键词: 数学课堂教学 取舍 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教过,也听过不少的课堂教学,笔者深刻感受到不少课堂教学往往出现两种极端;要么生怕顾此失彼,只得面面俱到,从而淹没重点;要么唯恐主次不分,只能以偏概全,从而缺失应有系统。此二者所直接导致的影响有二,一是不同程度地制约、阻碍着课堂教学效能的正常发挥与完整实现;二是使数学教师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不时觉得左右为难,在课堂教学中付出很多却收效甚微。
如何解决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这一难题,笔者认为教师应学会“科学取舍”,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一堂好的课堂教学究竟哪些该取、哪些该舍,下面用具体教学案例谈谈笔者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做法。
一、紧扣目标,“取”“舍”让课堂教学内容有的放矢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在教学中只要抓住了目标,围绕目标展开教学,就会让课堂化繁为简,教师少费口舌,学生也少绕圈子。抓住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取舍,就会使教学内容的选择更趋合理。
1.“取”数学概念本质属性,“舍”数学概念表面特征。
如人教版《三角形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最典型的是三角形“高”的教学过程。因为三角形高的概念,学生比较难掌握,所以笔者在教学三角形高的认识时,根据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汇总,把三角形的高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看教材文字理解,二是尝试画,三是解读画的结果。三个层次紧密相连,层层推进。看教材文字是字面理解,属第一层面;尝试画,则是检查对文字理解程度,是第二层面;解读画的结果,才是评判学生思维是否清晰的关键。然而,在这个环节中,笔者没有直接说出结果,而是完全把评判的权力交给学生,由学生对不同结果进行讨论解读,然后达成对“高”的概念的正确理解,这是基于学生认知“高”的概念本质属性后引导学生判断分析的过程。当然在这个环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呈现给学生作业和问题设计也要取舍得当,紧扣“高”概念本质属性,层层深入。
2.“取”教学重难点,“舍”教学无关细节。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是整堂课的主线,也是教学活动的核心部分。对教学重难点的确定和如何突破的具体构想,是教师备课的细节之处,着力之处。正确把握住活动重难点就能提高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使得教学活动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价值,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
譬如认识平面图形一般是通过对“边”和“角”的研究过程完成的,三角形的认识也不例外。笔者在《三角形的认识》课堂教学中,从找是不是三角形的图形开始,呈现一个图形的边是弯的、一个图形有四条边、一个图形边没有封闭,引导学生从“边”的角度思考三角形的特征及意义。在解答“同样是三角形,又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时,诱导学生从“角”和“边”的角度进行判断与分析,学生很自然地答:“有的三角形有直角,有的三角形没有直角”,“有的三角形的边是相等的,有的三角形边都不相等”。因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从“边”的角度来认识分类,所以,笔者引导:我们这节课想请你按边的不同来分分类,你想怎么分?本节课,既让学生掌握认识图形的一般方法,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二、立足课堂,“取”“舍”让课堂教学方法更具实效
所有的“教”都是为了“学”,教学方法的实质是教学生学的方法。教学的方法尽管千变万化,但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恰当取舍,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落到实处,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1.“取”直观感知,“舍”抽象讲解。
几何部分中的概念及有关知识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难以接受,要突破这些难点,教学中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用形象、鲜明的直观教学手段,强化感知,突破难点。由于学生自己动手,直观教学,对所学内容,容易接受,记忆深刻,并通过教具、学具的应用,实际事例,引导学生观察思考,使学生能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的含义,在理解的基础上从感知经表象到认知,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例如笔者在《圆周角》的课堂教学中,利用几何画板,直观教学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片断如下: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探究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一般要从哪些方面入手?然后让学生打开《几何画板》,动手任意画O和O的内接四边形ABCD。量出可测量的所有值(圆的半径和四边形的边,内角,对角线,周长,面积),并观察这些量之间的关系。再然后改变圆的半径大小,观察这些量有无变化?观察得出的某些关系有无变化?移动四边形的一个顶点,这些量有无变化?某些关系有无变化?移动四边形的四个顶点呢?移动三个顶点呢?最后,让学生用命题的形式表述刚才的实验得出来的结论。
这样的直观教学,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了完整而深刻的印象,理解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结合《几何画板》的使用导出了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用几何画板动态的特点,观察、归纳和猜想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同时学生也逐步学会应用这种方法探究其他的数学问题,提高数学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2.“取”发现学习,“舍”接受学习。
心理学研究发现,发现学习效率比接受学习的效率低,却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发现与创新的意识。鉴于初中学生的身心与教学内容特点,发现学习应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学生的这一学习特点设计相应的教学过程。
对此,笔者在教学《圆周角》中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等时,均没有直接教给学生,而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发现而获得。在关于圆的内接四边形性质课堂教学的引出,笔者没有像教材那样直接给出定理,然后证明;而是利用《几何画板》采取了让学生动手画一画、量一量的方式,使学生通过对直观图形的观察归纳和猜想,自己发现结论,并用命题的形式表述结论。关于圆内接四边形性质的证明,没有采用教师给学生演示定理证明,而是引导学生证明猜想,并做了进一步完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一方面,使数学不再是一门单调枯燥、高度抽象的学科,通过提供生动活泼的直观演示,让学生多角度、快节奏地认识教学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几何画板对数学活动过程的展示,对数学细节问题的处理可以使学生体验到用运动的观点研究图形的思想,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学习给解决问题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
3.“取”有效练习设计,“舍”无效机械训练。
一堂课45分钟,时间有限,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练习的有效效果,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课堂练习,突出重点。因此每节数学课都不要贪多求全,教师可根据教学目标重难点,在关键地方、难点和重点处下工夫,设计练习,让学生练得有实效。这就需要教师学会“取”有效的练习设计,摒弃单一、枯燥、重复甚至毫无效果的机械训练。例如,笔者在《圆周角》中圆的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教学中呈现练习:已知O和O'相交于A,B两点,经过A,B两点分别作直线CD和EF,CD交O,O'于C,D,EF交O,O'于E,F,连接CE,AB,DF,问:当CD和EF满足怎样的条件时,四边形CEDF是怎样的特殊四边形?并证明所得的结论。
三、把握教材,“取”“舍”让课程资源更高效
教学任务和教学时间是课堂教学中一个比较突出的实践矛盾,这一矛盾使许多数学课堂没有焕发出应的有光彩和活力。任何一节课,都要有两个核心问题,即“教什么”和“怎么教”。我们通常在“怎么教”这一问题上努力钻研,忙于学习和讨论自己课堂上的行为、技巧、方式和方法等,结果课堂气氛活跃了,教学效果却不佳,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就是忽视了“教什么”这一问题。只有充分认识到每一堂课应该教什么,我们才有可能深入地探究怎么教。
1.“取”生成资源,“舍”预设资源,有效突破教学难点。
课堂的高效不是简单地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它更应该是学生思维的完善与能力的提高。如何才能实现这样的教学效果呢?源于学生,高于学生的课堂生成资源的合理使用,是一种相当有效的策略。笔者在《三角形的认识》一课“高”的概念教学中,就很好地做到了这一点。笔者本来预设了很多关于高的认识内容资源,但后来在实际教学中,发现学生讨论交流的结果很有价值,灵活舍弃预设好的资源,决定使用课堂师生互动生成的资源,有效地突破了本节知识的难点。
2.“取”信息技术可呈现抽象对象直观资源,“舍”在黑板上抽象演绎。
传统的几何教学中的教具运用,并不能使抽象的几何概念真正的形象化、具体化。而利用几何画板可以帮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让学生能够看见一个动态的图形空间结构,真正把学生引入数形的世界。笔者在《圆周角》教学中就使用了几何画板,给学生直观地展现动态的几何图形,成功地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教师合理地取舍资源,使教学重点和难点在高效课堂中得到突破。
总之,“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无论是对教学内容的取舍,还是教学方法的取舍,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最有价值”的知识,获得最大限度的成长,发展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史宁中.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年版)教师学习指导初中数学.北京科海电子出版社.
[2]张金良.开展数学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若干实践与思考[J].电化教育研究,2003.
[3]孔凡哲.上好课有效技能[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篇8
关键词 信息技术 物理新课程 优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2-0026-02
高中物理新课程,要求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学会自主学习。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常常发现,许多学生记住了公式,却不懂得应用于解题,另一些学生能够将部分题目顺利解答出来,面对同类型的其他题目时却惘然了。这说明,传统教学在巩固学生基础知识方面虽然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但这优势未必能转化成胜势。为了弥补这些不足,更为了学生学习发展的需要,在实践教学中,我认为引入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来辅助、丰富教学手段,是很有必要的。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景教学,提高学习兴趣
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课堂引入至关重要。鲁科版教材中,大部分章节都以彩图的形式开始谈及生活中的物理现象,比以往教科书更注重感官上的刺激,有一定的新颖性。课堂上若能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物理情景,给学生以文、图、声并举的多感官刺激,直观明了,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例如,《斜抛运动》一节的开头,列举了铅球、链球、铁饼、标枪等体育项目中的斜抛运动,学生很容易就把握到了学习的重点,配上一副节日夜空的礼花图片,增加了接受概念的可能。然而,几张静态图片都未能给出斜抛的运动轨迹,不利于头脑中感性认识的重温。在此,通过剪接播放几段小视频,可以让学生在脑海中自然地形成斜抛运动的曲线,方便接下来的学习。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导入情景时,应讲究艺术性、关联性,不能只重绚丽多彩的画面来哗众取宠、取悦学生,应注意其实效性。每一张图片,每一段视频,每一节动画都要体现其附着的知识信息,这样才能完成既定教学目标。
二、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突破重难点
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高中物理教材中有许多抽象复杂的物理知识,学生因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难懂,这是我们教学的难点,更是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物理的障碍。信息技术的运用就可以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方法、时间、空间和地域上的限制,为我们教学中突破难点提供了又一种方式。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分解教学难点,模拟动画,做到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简单、化远古为眼前,最终达到化难为易的目的。
例如,在上《向心力的实例分析》这一节时,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将教材中的摩托车转弯、火车转弯、汽车过凸形桥、过山车等例子一一演示给学生看,更清晰、更直观。不仅可以在更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实例,还能在众多例子中提取相似点进行教学,以便领悟向心力就是物体运动的合外力的规律。
计算机能进行动态的演示,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和动态感等方面的不足,利用这个特点来处理教材中的重难点,这为物理教学提高课堂效率和教学效果提供了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应当重视与推广这种手段。
三、运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建模能力
我们知道物理学的研究对象遍及整个物理世界,大至天体,小至基本粒子,面对复杂具体的物体,研究它的形形的运动,是中学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帮助学生理解各种形形的运动,建立起物理模型,并能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是中学物理教学重点。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所谓“建模”,就是将我们研究的物理对象或物理过程通过抽象、理想化、简化和类比等方法形成物理模型。运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建模能力。
篇9
关键词: 初中数学 微课 教学应用
将微课应用到初中数学教学中是一种全新的教育模式,也是一个个性化的教学模式,尤其是微课的一些特点,对于初中数学教学大有益处。下面笔者介绍微课,并对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做了分析。
一、微课的概念分析
微课兴起于以美国为代表的微课模式和翻转课堂理念,其本质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推动教育模式的改革,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微课自传入中国就获得了好评和追捧,我们也开始了学习和尝试,那么,什么是微课呢?微课其实是指针对某个知识点和教学环节,以不超过5分钟的微型视频作为教学载体,再加上微课件和微练习等资源而开展的教与学的过程。微课包含了与该教学主体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联系测验、学生反馈和教师点评等教学资源。微课用一定的组织关系和呈现方式创造了主题式资源单元应用环境。从这点我们可以看出,微课是一种有教学设计和教学目标的课程,在这种课程下,学生可以进行个性化学习,并且支持学生各种学习方式和各个学习环节。
相比较其他教学模式来讲,微课教学具有以下特点。第一,目的明确,主题突出。微课一般只讲授一到两个知识点,没有复杂的课程体系,主要针对数学的重点、难点、疑点,教学目标更明确,教学内容更精简,教学主体也更突出。第二,资源多样化。微课是以微视频为核心,再加上微教案、微课件和微习题等资源,其选取的内容主体突出,指向明确且相对完整,营造了真实的微教学资源环境。第三,使用方便。微课教学使用的资源容量较小,并且完全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根据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还能将微课分为具体的类型,如讲授型、解题型、自主探究型等。利用微课辅助初中数学教学,能帮助学生在面对逻辑复杂的知识点时能在短时间内理解,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微课对于初中数学教学的影响
1.微课改变了初中数学的教学方式
以往的初中数学教学无非是教师在课堂上对课本上的数学知识做出讲解,学生再通过大量习题练习掌握知识点,这种应试教学导致学生的高分低能现象严重。利用微课教学,将声音、图片、动画、视频等形式融入课堂教学,有效活跃了课堂气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在这种教学中,教师由讲授者变为引导者,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微课有助于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初中数学中很多知识点的逻辑性比较复杂,在教学中很多知识点教师往往要经过多次讲解和大量习题练习才能掌握,效率低下不说,学生掌握得也不够扎实。利用微课辅助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微视频,并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过程,将复杂的知识点转化为简单易懂的知识点,对于一些特别难的知识点,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观看视频进行自主探究,从而真正掌握知识点,并能将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通过微课教学,学生不仅能充分掌握重点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微课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
以往教师的备课太过于形式化,很多备课都是以以往的经验作为标准,以至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备案经久不换。而微课教学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之前将本课程需要的知识点罗列出来,并通过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同学们。这种备课形式可以在课程开始之初就能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程结束后,教师也能通过微课进行反思,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将重难点知识展示出来,课堂的组织是否合理,自己组织的教学过程是否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等,从而让教师更好地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对教学做出调整,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
三、微课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1.预习
初中数学所教授的知识对于学生的整个数学学习生涯来讲是承上启下的。初中数学的特点就是对于数学知识的应用。初中数学教学讲究利用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探讨生活中的问题,并引发新的知识点。利用微课辅助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就可以立足于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与新课程内容的衔接点制作微视频等教学资源,通过让学生在课前观看视频,搞好复习和预习,并了解新课与已有知识的联系,帮助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同时,通过微课学生也可以充分认识到新知与自己生活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更好地找到侧重点,学习过程中更有针对性。
2.重难点的突破
初中数学对于初中生来讲较难理解,教师以往在教学中对重点、难点和典型例题一般只讲一遍,学生并不能很好地理解。学生对于一些十分头疼的知识点也会感到畏惧,最终影响学习效果。利用微课辅助初中数学教学,教师可以针对数学中的重难点和突破方法做好微课教学,并将教学微视频等教学资源传递到网上,学生在遇到自己搞不懂的知识点时可以随时点拨这些资源,做到自我突破。学生还可以通过一些终端,如手机、学习机等将教学资源下载下来,方便随时观看,对于自己不懂的环节可以多次观看,从而为学生突破重难点提供方便。
3.微习题帮助学生搞好复习交流
微课的重点环节之一就是微复习,教师可以将一些典型的题型作为设计重点,学生除了可以突破重难点外,还可以重点理解题型,帮助学生做到举一反三、一题多解,学生还可以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对这个题型进行探究,找到自己的解题思路,从而帮助学生开拓思维,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4.帮助教师提升自我
微课的制作过程本身就是数学的研究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微课的制作找到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并帮助教师想办法解决问题。再者,微课便于传播,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资源找到其他教师的优点,传播自身先进的教学经验,从而强化初中数学教学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徐燕京.初中数学微课助学的意义[J].教育,2015,12:74.
[2]王凌峰.数学微课教学浅析[J].考试周刊,2014,58:53-54.
篇10
一、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成功的课堂教学,学生学习的激情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远程教育的资源正以它独特的魅力将学生吸引住,为提高学生的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可见,远程教育资源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师益友,是教师教学的好帮手。在导入新课时我运用一个动画,讲一个有趣的故事,提出一个问题,设置悬念,创设出新奇的教学情境,激起学生积极探究新知识的心理。合理应用远程资源,就是架起课堂与生活的桥梁,不仅能够使学生体会到所学的内容与自己接触到的问题息息相关,而且为学生营造了有趣的学习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在轻松愉快的气氛和美的感受中学习知识。
二、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是突破重难点的有效方法
良好的方法能使学生更好地发挥运用天赋的才能。任何一种教学手段,其主要目的都在于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教学也不例外。在传统教学中,有些学科由于受时间、空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课堂上只能提供相对真实和模拟出的现实生活情景。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能充分展现多样、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情景,动态地演示有关知识的形成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帮助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现代教学非常重视“问题解决”,而解决问题必须抓住主要矛盾,运用远程资源,可以形象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揭示一个事物与其他事物间的联系,这样就能为学生解决问题提供支持,帮助他们探索新的知识奥秘。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受时间、空间等因素的限制,无法要求学生完全到现实中学习,课堂上只能提供相对真实和模拟出的现实生活情景。远程教育的媒体资源能充分展现多样、生动、有趣的现实生活情景,有利于沟通课堂与生活的联系,变抽象为具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理解,从而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三、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过程的有效方法
远程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为教学提供了其他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服务,在改革教学的同时,也改变了我们教学意识和思想,它对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
远程教育资源首先通过展现文字、图像、声音,将学生带进形象生动、色彩缤纷的教学情境中,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接受刺激,参与学习,化抽象为形象,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大大减轻了学生的学习难度,化难为易。其次,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真正做到学生参与获取知识的全过程。最后,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合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直观、形象、动态地展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以动画的形式吸引学生,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
四、远程教育资源的运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
- 上一篇:沟通技巧提升方法
- 下一篇:电力企业消防安全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