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篇1

一、文化素质内涵

文化素质指人们在文化方面所具有的较为稳定的,内在的基本品质,表明人们在这些知识及与之相适应的能力行为,情感等综合发展的质量,水平和个性特点。近年来我国不仅注重政治与经济体制建设,对社会历史文化发展也给予了足够的关注,全面推动全社会走政治文化发展道路[1]。文化素质是现代社会文明积极倡导的思想理念,从思想精神方面鼓励社会群众参与社会活动。

二、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

大学生是实现社会主义改革的主要动力,青年大学生对社会长期规划与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标志着时代青年主宰社会时期的正式到来。从实际教学情况来看,文化素质教育转变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具有多方面的时代意义。

1、思想价值。哲学对思想价值作用给予了肯定,提出思想意识是指导人类实践的根本动力。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思想意识,将直接影响其未来价值观念的形成趋势。文化素质是大学生个人发展需具备的思想理念,从思想文明方面改变了落后的社会观念,端正了大学生人生观念意识。例如,借助文化素质教育可转变学生对校园生活、社会就业等方面的看法,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三观。

2、实践价值。新时期我国倡导培养各类专业型人才,借助人才资源储备以促进现代化建设改革,大学生作为时展的主力军团,其必须要具备综合性的文化素质条件。高校对大学生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政策,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全面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例如,文化素质教育涉及到了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各类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综合能力,这是文化素质实践价值的表现。

三、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体制建设对策

我国正步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阶段,以经济、政治事业发展为中心,协同科、教、文、卫等事业共同发展,这是我国当前改革建设的主要目标。新时期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有了新的方向,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文化教育体制日趋形成。笔者认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建设对策包括:

1、知识创新机制。文化素质不只是学校教给你的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更多的是指你所接受的人文社科类的知识,包括哲学、历史、文学、社会学等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通过你的语言或文字的表达体现出来、通过你的举手投足反映出来的综合气质或整体素质[2]。所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不一定有思想,高校必须强化专业知识教学体制改革,丰富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理论,力争做一名有文化、有理想、有目标的青年人才。

2、文化培养机制。历史文化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其涵盖了我国多年的文化发展历程。例如,延安大学获批教育部高等学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后,学校以基地建设为平台,深入开展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活动,从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体系建设、师资队伍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的建设、保障制度完善等多个渠道推动经典艺术教育进程,有力地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质。

3、时代改革机制。大学生是社会时展的推动力,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也要具备时代性特点,这样才能发挥出素质教育的根本价值。高校创建素质教育体制需融入时代需求,深入理解中国梦的内涵,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当代中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梦的根本要求,中国梦呈现出这个阶段大学生教育的时代特征

4、思政教育体制。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文化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倡导思想政治辅助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遵循了时代教育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3]。积极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促进了大学生文化水平的提升,思想政治素质是指大学生思想意识、道德行为、政治态度、法纪素养等符合时代特征的基本品质,是大学生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的综合体现,也是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调整对象。

篇2

[关键词] 创业教育;素质教育;政治素质;基本思路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4?0036?03

一、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是党和国家对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一贯要求

1989 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北京召开的“面向21世纪教育国际研讨会”首次正式提出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和“三本护照”的理念,赋予创业教育与学术教育、职业教育同等重要的地位。当时,国际教育界曾预测,就世界范围而言,二十一世纪将有50%的中专、大学毕业生要走自主创业之路。

1997 年,清华大学将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模式引入中国。次年5月,清华大学举办我国首届创业计划大赛,被认为是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的开端。1999 年我国教育部颁布了《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全面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鼓励他们自主创办高新技术企业。”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部分高校对创业教育的探索,2002 年 4 月,教育部召开了“普通高校创业教育试点工作座谈会”,提出应当把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高校的重要任务,并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等九所高校作为创业教育试点单位。在随后开展的创业教育实践中,出现了“综合式”“课堂式”和“实践式”等创业教育模式。2003年教育部举办了首期全国创业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班。此后,创业教学开始被纳入高校专业培养方案和日常教学体系。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加强就业观念教育,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2010年初,国家教育部教办[2010]3号文《教育部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经济社会和国家发展战略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教学理念与模式”,创业教育要“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

通过对我国创业教育概念提出和创业教育工作开展进程的简单梳理与考察,不难看出党和国家对创业教育的要求是明确和一致的,具有与时俱进的时代特征:开展创业教育是当今社会发展必然要求,是培养建设创新型国家人才的需要,是缓解当前大学生就业压力的需要。创业教育本质是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时代体现。因此,高校创业教育工作要以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加强创新精神、创业意识教育、提升创业能力为核心,以素质教育为主要内容,以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创新型建设人才、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为主要目标,以造就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型人才为根本要求。

二、把大学生政治素质教育放在高校创业教育工作的突出地位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培养合格建设者的重任。在当前社会上思想、价值观多元化的环境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然要求把培养大学生政治素质放在创业教育工作的突出地位。

政治素质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核心素质。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概念十分宽泛。就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范畴而言,政治素质的内涵至少涵盖如下内容:

一是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才无德,其行不远”。爱因斯坦有句名言:“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在这里,爱因斯坦并非忽视或贬低专业知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是强调不能以此为终极目的。从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角度而言,政治素质比专业知识、创业技能更重要。高校创业教育一定要突出“育人”的特征,解决“做什么人”等重大问题,培养学生具备用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分辨是非的能力。

二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社会责任意识是一种道德情感。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源自对祖国的热爱,是公民报效国家、服务社会的动力之源。大学生只有树立强烈社会责任意识,才能志存高远,做到以国家需要为根本,自觉转变就业观念,将自己职业目标的选择与国家和社会需要相结合,将自己职业目标的确立与当今社会发展主导价值趋向相结合,积极相应党和国家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在为国家、社会服务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三是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创业艰难百战多”。众所周知,创业环境的改善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需要包括高校在内的全社会共同长期努力。惟其如此,大学生创业者不应该一味抱怨社会公众对创业者的不理解、不支持,一味等待社会创业环境的彻底改善,而是要从我做起,以自己创业实践推动社会创业环境的改善。用这样的标准要求大学生,可能会给人一种不现实之感,毕竟他们创业资金短缺,社会经历和人生阅历不足。但是,大学生是一代青年的精华,承载着国家和民族的希望,应该责无旁贷地承担起改变创业环境的责任,勇敢地投身创业实践。大学生创业者应该在创业中走向成熟,在创业中学会创业,在创业中实现人生价值。这种不畏艰难、勇于开拓的创业精神源自大学生强烈社会责任感,是良好政治素质在创业实践中的综合体现。

三、基于培养创新能力和创业素质的高校创业教育基本思路

篇3

    一、改革旧课程,走进新课程

    改革教育观念,必须首先改革课程,我国传统的旧课程,尽管过去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已无法适应现在社会、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旧课程过分关注知识本位、学科本位,却不关注学生个体的情感体验、能力发展,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无法适应现代素质教育的需要,所幸的是新的大纲已经出台,新的课程已在实践和推广过程之中。

    二、把握时代特征,改变教育观念

    面对21世纪,面对新的时代特征,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已在世界范围内掀起,我国提出了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的战略决策,为此必须改革我国陈旧的教育体制。体制改革,观念先行,因此必须改变教育观念。要教会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如:我在讲授八年级上册有关水土流失的治理与保护时(如黄土高原),利用我所讲授的对象的自身特点(全部来自于农村)进行提问:你们见过水土流失吗?(夏天时山脚下的农田被泥沙淹埋)你身边的水土流失是怎样产生的?(山上的植被、树木被伐等)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防止水土流失的发生?

    随着一系列问题的提出,学生对“水土流失”有了亲身的体会,更进一步体会到地理学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了学生对地理课程学习的兴趣。一改以往教师在课堂上的因材施教,变学生的“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

    三、拓展地理课程,进行开放式教学

    地理课程要充分重视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教育资源共享的开放性课程。满足学生对知识多样性的需求。

    我在教学中,充分将课内教程与课外教程相结合,如:

    在讲解“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时,我们学校正好背靠一座400多米的山峰,我把学生带到山脚下,只作了一些简单的安全交代:然后让他们爬山。当大家一起到达山顶时,同学们都很兴奋,于是我趁热打铁:请同学们回答山脚、山顶的景观有何差异?(我没有过多的讲述,只要求学生记住结论海拔每升高100米,气温降低0.6℃)“山脚气

    温高还是山顶的气温高?山脚的植被与山顶的植被一样吗?为什么?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对地理课不感兴趣都很难。

    这在一定程度上要求教师要有灵活的教育理念,敢于理论联系实际。

篇4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体育课程标准》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办出各自的特色。”而体育教育在此过程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增强学生体质

体育教育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还是一种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的学习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2.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首先,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奠定良好的物质基础。其次,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首先,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心理和生理的困难与障碍,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胜利往往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其次,体育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良好的条件。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形成。

4.陶冶学生情操

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且有鲜明、强烈、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责任感和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精神具有特殊作用。

二、渗透素质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但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才能起到作用,因此,要特别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2.整体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还应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使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因材施教原则

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条件得到他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并在基本素质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4.长期性原则

从广义上讲,要制定出长远规划,将素质教育的渗透体现在教学的整个过程;从狭义上讲,教师应从课的开始到结束,课与课之间要紧密联系,不失时机渗透素质教育,使学生接受信息更深刻、更牢固。

三、实施渗透的途径

1.要确定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向全体学生传播体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广大小学生素质,发展智力,融合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起到桥梁作用。

体育教育中,教师要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习新知识,探讨新教法,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性,提高教学质量,为人类教育的发展做贡献。

2.发挥体育环境的熏陶作用

体育环境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指体育场地、设施和运动器材;软件是指学校体育的氛围。学校体育以其鲜明的导向特征,广泛的参与特征,内在的凝聚特征,强烈的时代特征及独特的调适和规范特征,在素质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今后学校体育的走向是:以“健康第一”为主旨,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以课内外为结合点,以班级为依托,开展广泛的形式多样的活动。

同时,要利用广播站、电教室、黑板报、墙报的作用,形成宣传网络,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体育环境在素质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3.拓宽体育养成教育的渠道

(1)进行角色转换

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练习和活动,由被动变主动,使活动内容更符合学生需要,活动方式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能力、提高活动的综合效果。

(2)因势利导

在体育养成教育中,学生既富有理想,却又易丧失信心;既希望体魄强健,又害怕吃苦;既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又不愿承担义务等。为此,必须注意因势利导,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

(3)拓宽体育养成教育的渠道,变单向为多向。

打破传统的学校体育方式,把学校体育同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有组织的体育活动同学生自发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4.开展“快乐体育”活动

结合实际,开展“快乐体育活动”,把素质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充分体现出来。把开展“快乐体育活动”定为实施新课程的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证明是成功的,而且在理论上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首先,从理论上讲,开展“快乐体育活动”,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的学校群众性活动形式,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新路子;“快乐体育活动”的开展,容易形成区域性教育优势,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它既针对仍然是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的实际,又能发挥体育教学改革的优势。

其次,从理论上讲,“快乐体育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以形式多样的器材和设施,寓健体于快乐之中,促使学校体育由课堂向课间、课余延伸;变单调的纯技术传授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变少数人的竞技为全体学生的锻炼;变要学生练为学生要练。让学生在乐中玩、玩中练,不仅增强了身体素质,也促进了其它各方面的发展。它顺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因此,“快乐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还能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沿着素质教育轨道健康发展。

篇5

1、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

1.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的内涵可以概括为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几个方面。它是以文化素质教育为导向,以心理素质教育为中介,以健康教育为主体,以全面提高身心素质,发展人的个性为共同目标。素质教育以其倡导的“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完善发展”和“发展个性”等理论观念深刻地揭示了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完善人的本质”。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推动了近一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在教学思想、模式、内容上的进一步深化改革。高校体育应以素质教育为教学观念,突出“健康第一”的思想进行教学改革。

1.2终身体育思想

终身体育是终身教育内涵的扩展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必然。高校体育应顺应教育的潮流,树立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思想与意识进行教学改革,让体育教学继续为他们提供自己所需要的锻炼习惯和技能。任何脱离该指导思想之外的改革,都是违背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规律。

1.3《全民健身纲要》

《全民健身纲要》是面向21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它以全国人民为实施对象,要求学校对学生进行终身体育的教育,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技能和习惯。高校体育应以此为切入点,围绕教会学生科学的锻炼方法进行教学改革,这是新时期高校体育的重点和发展方向,任何脱离主题的改革都将使高校体育误入歧途。

2、现代化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

2.1 高校体育课程内容现代化。

它要求课程内容必须融科学性、实用性和趣味性于一体。并且在高校体育教改和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其特殊的作用,引导大学生主动尝试和创造性学习,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2课程内容综合化和多样化。

这是多功能与高综合的高校体育课程目标所决定的。它要求把身体素质功能的课程组块转向把实践课程、理论课程、余暇课程、健身课程、电教课程等紧密结合的大课程内容,充分体现高等体育教育的多功能综合并进和丰富多彩的整体功能特征。

2.3课程内容弹性和自主化。

这是发展个性、激发大学生的潜在创造力、提高大学生体育能力和整体素质等新世纪高等体育教育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因为大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和成就感之间的联系极为密切,“一个标准,一种规格”的内容模式,不仅严重限制了大学生个性和能力的发展,而且也压抑了他们潜在创造力的闪现;弹性化、自主化和灵活多样的课程内容则能够把共性和个性有效地兼顾起来。所以,必须构建一个灵活多样、自主性强的高校体育课程内容模式,引导大学生向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的方向发展。

2.4客观实效的教材体系

扩大学生选择体育教材项目的自,扩大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的自由度,是教育发达国家发展大学生个性、培养体育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和完善自我意识的成功经验,也是我国推进素质教育,深化高校体育教改,规划21世纪高校体育教材体系的一个核心点。因而,在对高校体育教学大纲内容、范围进行排列、选择和组合,就是对教材体系的科学规划。21世纪的高校体育教材体系必须同时具有3个特点:①是教材内容现代化。它要求对教材内容的选择融科学性,实效性和趣味性于一体;②是教材范围综合化、多样化。它要求能够覆盖体质、生理、心理、文化、道德、营养、人口、生物、哲学、健康乃至更大的内容范围;③是教材项目的组合弹性化、灵活化和功能化。它要求按照不同内容、不同方法、不同形式、不同项目进行功能组块,保持互相联系、互为作用、系统整体的功能特征。这样既可充分调动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又能扩大学生自主选择体育项目的自由度,同时也保证了大纲教材系统整体的综合功能。

2.5科学,系统的课程结构和规范,完善的考核制度

首先,高校体育课程结构改革多元化,是加速推进素质教育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必然反映。21世纪的高校体育课程结构的发展模式,应把握好以下3个关键特点:①是扩大学生选择体育项目的自:②是扩大学生学习体育的自由度:③是实现课内、课外一体化,充分拓宽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的时间和空间。其次,是对高校体育考核制度的规范和完善。高校体育课考核应实行学分制,它不仅拓宽大学生自觉、自主和自由学习时间与空间:而且也顺应了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与发展。对于课程内容的规划,对教材体系的组块,对课程结构的设计、对考核、评价制度的完善,以及对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均具有规律性的要求和体制上的规范。以促进我国素质教育为核心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在教学实践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走向科学、规范和完善。

3、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改革的对策

3.1普通高校体育学科建设不容忽视

高等体育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关键的环节。它应担负起增进健康,发展个性和激发大学生潜在创造力的教育重任。通过拓宽高校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学历层次、优化职称结构,增强高校体育教师的业务素质,提高教学水平、科研水平和协作攻关的能力等等。必须使高校体育科研与教学实践之间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才能完善其自身的学科体系,才能巩固在现代化高等教育中的学科地位。

3.2体育基础设施须上台阶

普通高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点多、面广,因而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在拓新高校体育教育观念的同时,把强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到对高校领导者办学能力、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一个综合评价点予以认识。只有新世纪“素质教育”观念下的现代化高校管理者,才具有从加强体育基础设施方面积极探索、挖掘人才素质潜力和全面提高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思维特征。

3.3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势在必行

“一个模式,一种规格”的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制约了大学生个人和个性特点的发展,妨碍了大学生潜在创造力亮点的闪现。而扩大学习自,拓宽学习自由度和以启发他们创造性完成技术动作为主线的教学组织形式,则符合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符合大学生体育观和情感发展特点,顺应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特点。其优越性有三;①是有利于大学生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的完善;②是便于开释大学生的潜在能力和激发其创造性的灵感;③是方法科学、简单、可操作性强,并具有广泛的实际应用效果。

3.4 体育文化教育应注意实效

“体育基础理论+体育文化讲座+体育欣赏和技战术应用辅导”的理论课程模式;①是调动了大学生自觉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积极性和自觉性;②是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体育能力,陶冶情操和塑造气质;③是成功地利用了书本、电教,竞赛、讲座和休闲等,科学地拓宽了大学生自主和自由学习体育文化知识的时间和空间,卓有成效地提高了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质。

3.5心理教育应贯穿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3个紧密结合”的心理教育方法;①是调动了大学生参与运动、学习体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②是锻炼了意志,发展了个性;③是培养了能力,增强了自信;④是激发了大学生潜在的创造能力,提高了整体素质。从系统研究的结果看;该方法科学含量较高,实效性强,且操作简便易行,具有普遍的实践应用价值。

3.6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应加速进行

篇6

关键词 综合素质 职工教育培训

中图分类号:F532 文献标识码:A

企业是否具备一支综合素质精良的职工队伍,已成为职工个人生存发展,企业兴衰存亡的衡量标准和评价依据。因此,如何正确引导职工通过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已成为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课题。

1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中,以资本、劳动力(人本)等为主的生产要素在扩大再生产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在现代资本主义早期,拥有资本的多少成为一个企业(集团)是否兴旺发达的标准之一。而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信息科技时代的革命,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时代的第一生产力,而作为掌握科学技术的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力,逐渐成为现代社会扩大再生产的主导力量,即人本企业逐步在取代资本企业。企业发展的内在潜力不再是拥有巨大固定资产的“巨鳄”、“恐龙”,而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员工的队伍。

(2)全面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个人成长的必备条件。在如今的时代,知识经济已在经济领域占据主导地位。高新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人们要在这样的环境中生存发展,就得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在面临社会、企业、个人的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伴随竞争而来,由于自我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巨大矛盾,实际能力与社会需求能力的距离和价值取向的偏差,往往会给人的心理带来负面影响,有时甚至会产生过激行为,这就要求职工应具有良好健康的心理素质。

2影响职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因素

(1)职工教育培训体制存在缺陷是影响职工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的因素之一。主要表现在培训体制僵化、观念陈腐、一些不适应时展的思想根深蒂固,教育模式简单缺乏灵活性。由于这些缺陷的存在,不仅使职工素质教育发展因循守旧,表现不出现代企业职工素质教育的多样性和时代特征,还使个体得不到充分发挥。

(2)职工教育培训的管理和方法不足是影响职工综合素质提高的因素之一。由于受传统思想影响,职工教育培训的地位和管理往往落不到实处,形成教育培训与职工任用“两张皮”职工培训教育在企业通常是可有可无,或者是做表面文章多做实际工作的少。不重视职工的教育培训,缺乏长足的发展眼光,成为国有企业的通病。在教学方法上,“因教而教”,盲目培养专业人才,缺乏整体长远意识,不仅造成有限资源的浪费,而且会导致职工思想片面化,没有综合系统化的思考方式。

(3)职工自身学习动力和自觉意识不强是导致职工综合素质不高的内在因素。人作为已知致辞的意识主观承载者,是决定任何事的发展的主要矛盾。在国有企业内,长期存在着“铁饭碗”,“沦资排辈”,缺乏应有竞争机制,使职工队伍中普遍存在着“养尊处优”缺乏居安思危,居危思M的忧患意识。由于主观上的散漫和滞后必然导致缺乏学习动力,缺少自觉意识。

3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主要措施

(1)深化教育培训体制改革,建立高效培训运行机制,使职工教育培训向多元化,多层次方向发展。教育培训体制改革,思想观念转变是关键,配套改革是主导。在转变思想观念中,应该把思想观念从陈腐、落后的传统习惯中解放出来,树立与时代特征吻合的新思想、新观念。教育培训要向开放化、实用化转变,教育培训模式、结构要向多层次、多元化转变。冲破传统教育培训模式困扰。形成知识、能力、运用三者的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分企业经营者,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生产技能人员进行多层次岗位培训。

(2)科学地制定教育培训规划,使其具有前瞻性,效益性、创新性。为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奠定良好的基础。企业培训规划、计划主要依据企业发展规划而制定的,培训为企业实现发展方向做好人才保证工作。要着眼于企业长足发展,着眼于人才的接替与储备,超前规划,提前运作,分析和预测企业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趋势,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储备各类高素质人才。

(3)将职工教育培训与实际运用相统一,是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根本方法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企业间竞争将愈烈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竞争。企业固然可以通过招聘来改善人才状况,但这从然加大企业的成本,且引进的人才也必然会有“水土不服”期,不能很快发挥作用。因此,企业内部经过“挖掘”,“擦亮”出人才才是企业培养人才根本途径。职工教育培训总需求难以实现,甚至同生产相脱离。从理论上讲,企业的教育培训全员性的,但有限的经费如果像撒胡椒面一样撒到每一个人头,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因此,教育培训工作应注意重点和全员的结合。从实际出发,保证重点单位、项目,人才的培训需求,体现职工教育培训的价值。

(4)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是全面提高职工综合素质的重要措施。坚持“先选拔后培训,选培训后上岗”,有企业范围内建立统一的培训、考核、晋升、使用、待遇相联的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职工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培训一考核一使用一待遇一体化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来拟制营造崇尚学习,崇尚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气。

篇7

一、舞蹈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生理发育

与体育教育相同,舞蹈教育也是以人的肢体训练为主要教育内容的,舞蹈是一门关乎于人体动作的艺术,技术性很强,学生必须经过长时期艰苦卓绝的锻炼才能有所成就。同时,舞蹈也是一种强度较高的运动形式,跳舞需要耗费较大的体力,压腿、跳跃、吸气等舞蹈中必须的锻炼形式都可以提升学生的运动强度。长时期的锻炼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体质,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身体发育。

此外,舞蹈还可以矫正孩子的体形,塑造形体美。现代学生驼背、抠胸等问题极为普遍,这往往是由于其站姿、坐姿不正确所致,而舞蹈训练可以有效地帮助孩子矫正体形,长期跳舞的孩子在仪态、气质上会更胜一筹。

舞蹈教育还可以锻炼学生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等特质,培养学生的坚韧品质,增强其耐力与毅力。因为练习舞蹈绝不是一日之功,要想有所成就必须长年累月地学习锻炼。在小学教育中普及舞蹈教育,对锻炼学生的耐力及毅力无疑有一定的作用。

二、舞蹈教育是一种美育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策划能力

舞蹈作为一门艺术,需要与音乐、形态、灯光等各个因素完美结合,在舞蹈创造的艺术环境下,每个细微的环节都是创造者的思想表达,都是对于生活中美的提炼与升华。舞蹈通过调动人体的各种生理和心理机能,再结合各种外在条件,能够为学生提供欣赏美和创造美的空间。没有接受过舞蹈教育的人对舞蹈美的认识是比较浅层的,对于舞蹈中蕴涵的深层的美则往往欠缺欣赏能力。而舞蹈教育则可以通过教育学生辨别舞蹈的美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其对艺术的欣赏能力。学生在接受舞蹈教育时,通过教师的讲述,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对美的欣赏能力自然会有所提升,而各种艺术往往具有相通性,自然而然的,学生的审美能力就会在无形之中得到提高。

可以说,舞蹈教育以其独有的形式,教会了学生欣赏大自然之美、社会之美、人性之美,让其热爱世间的各种美好,憎恶所有的丑恶。在欣赏美的过程中,学生自然就会产生对美的感知能力,产生追求世间美态的动力。普及舞蹈教育并不在于培养每个人都成为舞蹈家,舞蹈教育更多的是一种美育,在于提升学生感知美、欣赏美的能力。

三、舞蹈教育是一种德育教育,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

舞蹈并不是空洞的,而是具有故事性的,是具有深刻的内涵的。每支舞蹈都在讲述故事,而能够成为舞蹈内容的故事往往蕴涵着诸多德育因素,都是在提倡良好的社会价值观。因此,学生在舞蹈的学习中还能够学到一些为人处世的基本道理。通过学习各个民族独具特色的舞蹈,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和了解其他民族的真与善,进而对其他民族的文化产生兴趣。这样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对异域文化的尊重,进而扩展到对他人的尊重。

舞蹈并不是一个人的艺术,往往需要集体的配合,在与他人的配合中,学生的组织性和纪律性都能够得到锻炼。同时,学生的各种不良心理因素也能够在与他人的磨合中渐渐被克服,从而融入集体,融入社会。另外,一个舞蹈节目的成功与否,决定于每个人的表现完美与否,只要有一点瑕疵,那么就会破坏舞蹈的整体完美性。因此,舞蹈训练还可以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让其明白自己在集体中的重要性,进而自觉地维护集体荣誉。

四、舞蹈教育还可以提升学生编导、策划等方面的能力,促进智力发展

舞蹈艺术并不是僵化的,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推进的,每个时代对具体的舞蹈内容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诠释,这就要求每一代的舞蹈工作者能够结合时代特征发现美、表达美。同时,舞蹈需要与各种艺术形式相配合,只有相得益彰才能出新、出彩。因此,舞蹈教育对于舞蹈工作者的策划能力、编导能力都有极高的要求。虽然普及舞蹈教育并不是要培养舞蹈家,但是舞蹈教育可以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舞蹈的各个环节都有所了解,通过互相交流,使学生在编导、策划等方面的能力得到提升,推而广之,这些能力都可以在日常生活的其他方面得到运用。

篇8

关键词:高校数学;教学;素质教育;数学品质

在教学改革的研究中,应当把如何加强学生的基础课程教学放在重要位置上。本文仅就为高等教育中基础课程之一的数学教学改革,谈几点粗浅的思考。

一、数学素质教育

严士健教授曾强调说:“数学将成为21世纪的每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的素养、知识和技能的一个必备的重要组成部分。”此语折射出数学素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数学素质应从知识观念、创造能力、思维品质、科学语言几个方面考虑,相应的包括数学意识、问题解决、逻辑推理、信息交流四个层面。更新观念,树立数学教学的素质观,对大学生进行数学素质教育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要培养他们的数学素质,更要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才。

二、理想化的数学素质

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学生的适应性、竞争能力和潜力,努力提高大学生的数学素质。这种素质,至少应包括理解、抽象、见识、体验这几个方面。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问,所谓理解力,当然包括逻辑推理的能力,还应包括数学中分析、代数、几何等不同语言对应转换的能力,几何想象的能力等。抽象能力,是指一种洞察力,灵活的联想类比,举一反三的能力,特别是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能力。要让学生见识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数学方法,以及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著名事例。不但要让他们知道数学宝库中的先进武器,而且要使他们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史中的独特贡献。有了这样的见识,才会思路宽、办法多,遇到困难时才会自觉地求助于数学。数学是一种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活动,像转换观点、选择方法、熟悉软件、检验结果、发现毛病、寻找原因等环节,只有亲身经历才能学到手。

三、进行数学素质教育

高校的数学素质教育应根据学生情况因材施教,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挖掘、创造性地发挥、潜移默化地渗透来达到目的。以下是教学中进行数学素质教育的想法和尝试。

1.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素质教育是传统数学教育的现展,是历史的必然定位。数学的概念是最精炼,最严密也是最抽象的。这就要求学生不能再像背文科知识那样去死记硬背,对数学概念的掌握关键是理解,要提取关键词,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才能够掌握它。要理解透彻。要求学生学习数学要善于理解、琢磨、多思考。

2.加强思想方法的教学。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与精髓,是核心,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手段,是联系各项知识的纽带,是知识转化为能力的桥梁,它比知识更具有普通适用性、抽象概括性。中学数学涉及到的思想方法大致可分为三种类型:技巧型、逻辑型、宏观型。教师要教会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进行猜想;通过对特例分析,归纳出一般的规律,做出猜想;通过比较、概括,得到猜想;通过从宏观做出估算,先有猜想,再有严密的数学证明。

3.注重数学实质教学。数学是一门抽象、严密的科学,它有大量形式化表示方式及严谨的文字叙述,这些形式化数学对数学的研究、交流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但它并不是数学的本质,更不应该成为数学教学的重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应避免过分强调数学的表达形式、咬文嚼字追求概念严谨的教法,要把教学的重点及时间放在数学概念实质的理解和整体数学观念的形成上。“淡化形式,注重实质”的教学主张就是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中抓住主要矛盾、紧扣数学内容的主题,引导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数学实质上,提高教与学的效率。

数学教育通过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表象、联想变化等数字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它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数学能力教育过程,也是个数学素质的培养过程。在高度抽象、奇异变化的数学世界里,使学生渐进积累变换的、敏锐的、独特的和创新的思维素质。

参考文献

[1]吴自红.数学教育中数学素质的培养[J].理论导报,2007,(9).

篇9

一、体育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增强学生的体质

体育教学对增强学生体质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同时,体育教学还是一种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兴趣、习惯和能力的养成教育,使学生不仅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而且有一定的体育素养,以适应现代的学习方式,提高生活质量。

2.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首先,体育运动能促进大脑的发育,改善机能,为人们从事智力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体育运动可以促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

3.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首先,在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一个又一个心理和生理的困难和障碍,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胜利往往取决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其次,体育以其丰富的内容和形式,为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和进取精神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所以,长期、系统的体育教育有助于学生良好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形成。

4.陶冶学生的情操

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中,学生都将获得各种强烈的情感体验,且有鲜明、强烈、丰富、多样、易变等特点,对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其责任感和团结协作与助人为乐的精神具有特殊作用。

二、渗透素质教育应坚持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非常重要,但教育必须符合学生的内在需要,只有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认同接受,教育才能起到作用。因此,要特别确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启迪和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把外在的教育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自身素质。

2.整体性原则

体育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必须面向全体学生,还应与素质教育的内涵有机地联系起来,以促进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

3.因材施教原则

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每个学生依据自身条件得到其可能得到的最佳发展,并在基本素质全面展现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

4.长期性原则

从广义上讲,要制订出长远规划,将素质教育面向教学的整个过程;从狭义上讲,教师应从课的开始到结束,课与课之间要紧密联系,不失时机地渗透素质教育,使学生接受信息更深刻、更牢固。

三、实施渗透的途径

1.确定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体育教师向全体学生传播体育理论和实践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广大青少年素质、发展智力、融合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过程中担当桥梁作用。

体育教育中,教师要具备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不断学习新知识,探讨新教法,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三个基本特性,提高教学质量,为人类教育的发展作贡献。

2.发挥体育环境的熏陶作用

体育环境包含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硬件是指体育场地、设施和运动器材,软件是指学校体育的氛围。学校体育以其鲜明的导向特征、强烈的时代特征及独特的调适和规范特征,在素质教育中居重要地位。今后学校体育的走向是:以[提供写作论文的服务dylw.net]紧扣成长为主题,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为主旨,以强身健体为目的,以课内外为结合点,以班级为依托,开展广泛的形式多样的活动。

3.拓宽体育养成教育的渠道

(1)进行角色转换。在教师指导下,让学生自己组织练习和活动,由被动变主动,使活动内容更符合学生需要,活动方式更易于被学生所接受,并以此培养学生的责任感,锻炼学生的能力,提高活动的综合效果。

(2)因势利导。在体育养成教育中,学生既富有理想,但又易丧失信心;既希望体魄强健,又害怕吃苦;既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又不愿承担义务等。为此,必须注意因势利导,通过激发学生的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

(3)拓宽体育养成教育的渠道,变单向为多向。打破传统的学校体育方式,把学校体育同家庭教育、社会体育结合起来,把学校有组织的体育活动与学生自发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

4.结合实际,开展“快乐体育活动”

把开展“快乐体育活动”定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证明是成功的,而且在理论上也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1)从理论上讲,“快乐体育活动”是一种投资小、见效快、效益好的学校群众性活动,是学校开展体育活动的新路子。“快乐体育活动”的开展,容易形成区域性教育优势,具有较强的辐射力。它既针对学校教育中的薄弱环节,又能发挥体育教学改革的优势。

(2)从实践上讲,“快乐体育活动”具有丰富的内涵,它以形式多样的器材和设施,寓健体于快乐之中,促使学校体育由课堂向课间、课余延伸;变单调的纯技术传授为丰富多彩的活动;变少数人的竞技为全体学生的锻炼;变要学生练为学生要练。让学生乐中玩、玩中练,不仅增强了身体素质,也促进了其它各方面的发展。它顺应了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因此,“快乐体育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促进体育教学改革的深化,还能推动学校各方面工作沿着素质教育轨道健康发展。

5.利用体育教师进行无形的渗透

篇10

第一,开拓创新,做教育改革发展的推动者。

创新是优秀教师最具时代特征的精神品格。我们广大教师应增强创新意识,把握教育规律,勇于探索,敢为人先。要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坚持启发式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教学团队,形成更加浓厚的争先创新氛围。只有在教学科研一线的改革创新上有重大突破,整个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才有实质性的推动。

第二,树立教学新观念,做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启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