币圈的市值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币圈的市值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必要性;对策
一、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1)全面预算管理是产权制度变革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的产权结构逐渐走向多元化,出现了众多分散的投资者群体。为了实现可观的投资收益,这些投资者不仅关注企业当前的经营成果,而且关注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也就是说,投资人手中的企业股权的价值,不仅取决于企业当前实现的利润,而且取决于企业未来的盈利能力和长远发展潜力。这就要求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管理、控制与规划,不仅要注重经营成果,更要注重经营过程和经营质量。企业实行的计划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都是子系统管理、部门单位管理,不能从战略高度整合资源和聚合力量。企业只有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才能更好地协调价值链、供应链、作业链之间的关系,保证战略方针的贯彻执行和预定经营目标的实现,从而收到提高企业经营质量的良好效果。(2)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调动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全面预算管理只有在企业最高层领导的重视下,各部门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全面预算管理涉及到企业内部各部门、各单位、各员工,强调的是全员参与。全面预算需要整个企业的协调配合,不可能由财务部门关起门来作决策。企业通过推行全面预算管理,将全面预算的指标方案分解到各科室、各部门、各班组,实行严格的目标考核,奖勤罚懒,奖优罚劣,能够充分发掘广大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3)全面预算管理便于理顺企业管理体制。长期以来,由于企业管理体制不顺,总是给企业经营者带来诸多困惑,分权有分权的优势,集权有集权的好处。实行全面预算管理,有利于调节分权管理与集权控制的矛盾,企业将分权管理与集权控制相结合,该分权的分权,该集中的毫不含糊的集中。企业在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背景下,通过建立经营预警机制,全面落实企业的利润、资金、成本费用、业务量等目标责任,有利于挖掘企业资源潜力,实施精细化生产及流程再造等现代管理模式。(4)全面预算管理是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措施。以往,企业实行以目标利润为中心的预算管理,主要涉及销售收入和成本费用,对于企业的资产负债等重要的会计信息却涉及不多。这就为企业人为调节利润打下了伏笔。企业的管理者出于某种需要,例如粉饰业绩、设立账外账、逃避税收,可以授意财务会计人员通过人为操作,该提的折旧不提或少提,该摊销的递延资产未如数摊销,材料或产品成本不实,已经发生的费用挂在往来账上,达到虚增或隐瞒利润的目的,导致会计信息失真。而全面预算管理需要满足各预算表之间的平衡制约关系,一项不实则项项不实,这样就可降低预算的随意性,为实现预算对企业资源的优化配套和经营的事前事中控制奠定基础,并给管理控制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当然,这些真实的会计信息正是投资者和相关部门所需要的。
二、加强全面预算管理的措施
(1)管理层的重视是企业推行全面预算管理的前提。企业的管理层要从战略上树立全面预算管理的观念。企业应该建立董事会领导下的预算管理委员会,它是企业全面预算管理的决策机构,是组织领导公司全面预算管理的最高权力组织。预算管理委员会组织有关人员对目标进行预测,审查、研究、协调各种预算事项。预算管理委员会主持召开的预算会议,由各部门主管参加,是确定预算目标、对预算进行调整的主要形式。全面预算管理是一种集系统化、战略化、人本化理念为一体的现代企业管理模式。管理层应该明了,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就是一种战略落实。企业在实施预算管理之前,应该认真地进行市场调研和企业资源分析,明确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以此为基础编制各期的预算,使日常的预算管理成为企业实现长期发展战略的根基。(2)全面预算管理的编制。企业编制全面预算,一般应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一是由预算管理委员会下达目标,包括销售目标、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目标和现金流量目标,并确定财务预算编制的政策,由预算管理层下达各部门。二是编制上报。各部门按照预算管理层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本部门的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提出详细的本部门财务预算方案上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三是审查平衡。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各部门上报的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提出综合平衡的建议。在审查、平衡过程中,全面预算管理委员会应当进行充分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调整意见,并反馈给各有关部门予以修正。四是审议批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各部门修正调整的基础上,编制出企业财务预算方案,报预算管理层讨论。在讨论、调整的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正式编制企业年度财务预算草案,提交董事会或总经办审议批准。(3)全面预算管理的执行。全面预算的执行是指全面预算目标的具体实施,它是预算目标实现与否的关键。预算执行必须刚柔相济,即全面预算一经编制,就要作为刚性指标予以落实,在预算执行中,如遇国家政策调整、国际国内市场变化及其它因素,预算指标可作适当的调整。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各科室、各部门应该按照预算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及时报送预算执行计划进度及对调整预算的建议,预算委员会可以利用电子计算机网络系统对各二级单位的经济业务处理进行跟踪,确保全面预算的有效执行。(4)加强对全面预算管理的控制与监督。全面预算的控制与监督是整个预算管理体系中关键的环节,必须对预算项目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与监督。预算控制实行上级控制与自我控制相结合的方式,上级控制主要通过业务审批与资金审批进行事前控制,自我控制主要由责任单位进行事中与事后控制。预算控制要与资金管理相结合,采取以预算控制资金支出,以资金拨付控制预算执行的双控模式,实现预算事前控制。企业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加强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避免预算执行与经营管理脱节。要按照“谁编制、谁控制”的原则,预算执行单位按月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反馈,归口管理部门负责对职能管理范围内的预算执行反馈情况进行跟踪与控制,预算管理办公室负责汇总、监控企业预算执行的总体情况,对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分析,及时反映偏差。预算控制要与审计监督相结合。审计部门定期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同级审计并将审计结果提报预算管理委员会。审计监督采取内部审计与聘请社会中介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审计相结合的方式进行。(5)做好全面预算的考评工作。全面预算考评是对企业内部各责任部门或责任中心预算执行结果进行的考核和评价,是管理者对预算执行者实行的一种激励和约束形式。全面预算管理是一项全员参与、全面覆盖、全程跟踪、严密控制的系统工程。全面预算考评既是对整个预算管理系统的考评,即对企业经营业绩的评价,又是对预算执行者的考核及其业绩的评价。为了确保全面预算各项指标的完成,企业必须制定严格的预算考核办法,奖惩额度要适中,既要考虑激励作用,又要考虑承受能力。预算考评要坚持动态考评和综合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动态考评是在生产经营活动现场对预算实际执行结果与预算指标之间的差异即时确认和处理,综合考评是按照预算指标对各部门执行情况的综合评价。要把预算执行情况与经营者、职工的经济利益挂钩,使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形成责、权、利相统一的责任共同体,并在考评过程中充分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参 考 文 献
[1]孙陆萍.论我国国有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2(7)
[2]尚淑清.以全面预算管理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J].发展.2009(1)
篇2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8-0020-03
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理论是美国著名专家费根鲍姆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主要应用于工商管理领域。根据国际标准化组(ISO)的定义,它是“一个组织以质量为中心,以全员参与为基础,目的在于通过让顾客满意和本组织所有成员及社会受益而达到长期成功的途径”。20世纪80年代末,高等教育的质量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全面质量管理被引入高等教育领域,为高校教育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方面产生了积极作用,成为保障高校教育质量的有效方法和手段。目前,全面质量管理在高等教育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主要集中于高校的宏观行政管理和教学质量管理,有关高职毕业生就业管理方面的论述还较少。而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存和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就是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国家已逐步把毕业生就业作为高职院校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提出高职院校必须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坚持改革和创新的发展方向,培养满足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改进就业管理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是值得高职院校认真思考、高度关注的现实问题。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特点是“三全”,即“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这是一种整合的、系统的管理思想;其核心理念包括:以顾客为中心,质量第一;过程控制和持续的质量改进;所使用的管理方法主要是PDCA循环。全面质量管理是现代管理科学的重要理论,它在多领域的成功实践和显著成效,使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一先进的管理理念在高职就业管理工作中也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
一、树立就业管理工作的“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思想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本身存在着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加上近年来高职院校扩招、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设置相对滞后、学生综合能力不能满足市场要求等因素,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这对高职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鉴全面质量管理的“全员、全方位”思想,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工作要转变传统的就业管理观念和认识,改变以往的工作态度和工作作风,树立“全员参与、全方位管理”思想,运用整合的、系统的管理理念对就业工作进行学校统一部署,各部门协调配合,各项管理工作如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学生管理等,都围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进而提高就业质量来开展;而高职院校所有与毕业生工作相关的教职员工也都要参与其中。就业工作,不仅是学校、院系领导、就业职能部门管理人员、毕业班班主任和辅导员的责任,行政管理干部、教学管理人员、任课教师、心理辅导人员也都要各司其职,根据自身的岗位特点,除了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提高其综合心理素质外,还应想方设法搭建就业平台,拓展就业渠道,发掘更多的就业机会,从不同方面促进学校的就业工作。
二、把握就业管理工作的“全程性”控制
全面质量管理的“全过程”是指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它是“始于市场,终于市场”的,产品质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并在生产过程中进行控制,这是一个增值转换的过程。同样,高职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也应贯穿学生学习生涯的全过程,要对影响就业的相关环节和因素进行全程控制。从学生刚入校时的“毛坯件”到学生毕业离校时的“成品”、“精品”,不同时期的就业管理工作要有不同的内容和重心。首先是宣传、教育、引导工作,这是针对刚刚踏入校门的新生以及低年级学生的。主要是要普及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学习,指导学生进行职业测评,引入竞争观念,培养创业意识,让学生尽早树立自己的职业理想,明确学习生活的方向。其次,对于处于中期阶段的学生,要帮助他们做好择业和就业的准备,做到未雨绸缪。开设就业指导课程,聘请校内外专家和企业人力资源专员做就业指导讲座,开展一些具有实操性的职业教育活动,如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以及一些与专业学习相关的社会实践和兼职,引导学生把专业学习与职业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就业能力。再次,对于进入实战阶段的即将毕业的学生,主要是要传授应聘、面试技巧和必备的职场礼仪与修养,全面收集就业岗位信息,拓展就业市场,多方引进企业开展校园招聘会,并解决学生在实习期和试用期遇到的各种劳务问题和职业困惑;最后,对于毕业后的学生,还应跟踪掌握其就业动态,关注其职业发展情况,收集、整理学生和用人单位对学校人才培养方面的反馈意见,并将这些信息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以便及时调整学校工作,达到人才培养的良性循环。
三、践行就业管理工作的“PDCA循环”
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工作方法是PDCA循环,也称作“戴明环”,它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根据管理工作的客观规律总结出来的一套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方法。在全面质量管理中,无论是对整个项目的质量管理,还是对某单一产品进行的质量管理,都需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计划(Plan)阶段,明确工作目标,制定工作计划和为实现目标的具体措施和方案;执行(Do)阶段,按照预定的计划,进行具体的行动;检查(Check)阶段,对照计划目标,检查计划执行的情况和效果,根据对照结果对质量状况做出判断,并发现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处理(Action)阶段,对检查结果和质量状况分析原因,进行评价和总结,并采取措施加以整改。PDCA循环既是上述四个阶段英文首字母的缩写。整个管理过程P-D-C-A循环持续进行,一个循环结束,解决一些问题,未解决的问题进入下一个循环,每一个循环都解决一些问题,每个循环都有所提高。其核心在于通过持续不断的改进,使产品质量在有效控制的状态下向预定目标发展。将PDCA循环应用于高职院校就业管理中:第一,要明确就业工作目标,通过对往届学生就业工作的总结、本届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分析,结合当前就业形势的预测,科学制定就业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形成就业工作指导意见;第二,组织实施预定方案,加强各部门的协同配合,落实相关措施,确保就业工作计划顺利执行;第三,及时检查就业工作计划执行情况,将工作效果与预期目标作对比,判断任务完成的进度和质量,发现问题并查找原因;第四,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反馈、处理和总结,巩固成绩,积累经验,防止类似问题再次发生。有些无法及时解决的问题则要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转入下一个管理循环进行应对和处理。PDCA循环的一个特点是强调管理的自主性和主动性。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工作践行PDCA循环,自主确立工作目标和计划,在落实预定工作方案过程中,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大大地提高了工作中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就业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改进和提高。PDCA循环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应用各种数理统计方法和工业工程中的工作研究方法,作为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手段。其中牵涉的大量信息和数据都要从具体的工作环节中收集、整理。同样,高职院校就业管理工作运用PDCA循环,不仅要从就业制度政策性层面、就业服务性层面、就业具体事务性层面开展工作,更需要广泛收集各方面的信息和数据,运用数理统计方法加以整理、分析,最终获得真实的、科学的、有效的数据和信息,反馈给学校各相关环节和部门,调整和改进人才培养工作。
四、建立就业管理工作的“反馈机制”
全面质量管理的另一个核心理念是“以顾客为中心,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需求,保证顾客的满意度”,企业非常重视来自顾客的反馈意见,将之作为提升产品质量的重要依据。根据全面质量管理循环结构(如图所示),企业将来自顾客的输出产品质量的信息,反馈给生产过程,再经由过程环节反馈给产品生产的输入环节,循环往复,从而实现产品从输入到输出全程的质量持续改进与完善。其关键问题在于整个过程中产品信息的收集、整理和反馈。
高职院校作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学生从招收到毕业工作,教学从制定教学计划到课堂教学和实践实习,管理从从行政到教学以及后勤,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完善的系统,高职院校在这个系统中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应用人才。然而,作为高职院校“生产产品”的毕业生,最终要走向社会,面对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接受用人单位的检验,在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展现其能力,实现其价值。
因此,在高职毕业生就业管理工作中,要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必须关注来自用人单位、人才市场、第三方评价机构以及大学毕业生自身的反馈意见,建立大学毕业生就业反馈机制,构建就业反馈系统。通过系统运作,收集、整理如学校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实践实习、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等与毕业生就业密切相关的信息,并将这些信息经过加工整理后反馈给相应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后勤管理等部门,据此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完善培养方案,改进专业和课程设置,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职业素质培养,提高教育质量,形成一个覆盖“学生入学—在校学习—择业—就业—就业后”全过程的毕业生信息反馈系统,持续改进与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进而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质量,保证高职教育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柯羽.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07,(7):82-84,93.
[2]刘广第.质量管理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8-70.
[3]何茂勋.全面质量管理及其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运用[J].高教论坛,2003,(6):139-142.
[4]王妍.以就业为导向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7.
篇3
关键词:杜邦安全管理模式 OHSMS管理体系 比较与结合 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F42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a)-0236-01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以下简称“OHSMS”)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是一种国际上非常流行的现代安全管理模式,具有系统化、程序化,以及高度自我约束、自我完善机制的特点。OHSMS管理体系通过运用现代管理的科学理论来为企业制定管理标准,规范企业的职业健康安全管理行为,从而促进企业的预防机制的建立,达到控制事故的发生,减少事故的危害,保障人员的健康与安全的目的。
成立于1802年的杜邦公司,是当今世界500强企业中历史最为悠久的公司之一。在二百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无论世事如何变换,杜邦公司始终致力于健康安全、环境保护、职业操守以及对人尊重的努力,这最终使得杜邦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地方”。在美国工业界,“杜邦”就意味着“安全”。
1 背景对比分析
OHSMS管理体系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都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和发展起来的,都是为企业或行业的需要所制定的规范化的管理模式。二者都是经过实践证明是可行的、成功的管理模式。
2 安全文化对比分析
(1)二者基本原则一致,都是通过模式或机制来来实现安全管理;(2)二者都强调决策层的作用,认为决策层对于管理模式或机制的实施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3)二者都是全员全过程管理,在执行中都重视全员参与的过程管理,“以人为本”的观念贯穿始终;(4)二者都关注于运行中的闭环管理和持续改进;(5)二者目标一致,即三个零:零事故、零伤害、零污染;(6)杜邦安全文化是其管理模式的一个亮点,相比OHSMS体系来说更为具体,也更为重视,OHSMS体系主要是从整体性、全局性、全面性和管理方针上进行阐述和强调。
3 组织结构对比分析
通过对比分析可以看出,目前OHSMS管理体系主要是基于公司、专业公司或项目部、班组三级横向行政管理加纵向专业管理模式,杜邦安全管理模式主要是基于直线管理的事业部制的企业管理组织结构。从形式上来说,OHSMS管理体系在安全责任的归属比较混乱,安全的专业管理更多是依靠安全监察部门的监督和检查,没有体现全员参与的安全理念,杜邦的安全直线管理组织结构则强调了高层管理者对于安全的责任,并且明确“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职责更明确。
4 体系框架对比分析
OHSMS管理体系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在内容上存在许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比如杜邦安全管理模式中的所有要素明确隐含的都在OHSMS中有所体现或要求。而OHSMS管理体系中的一些要素又比杜邦安全管理模式的详尽和具体。二者的对比分析详见表1。
通过表1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在体系框架方面,OHSMS管理体系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在体系要素主要从生产管理的各个方面进行设置,都比较全面,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主要的差异有以下几点。
(1)OHSMS作为一个通用性标准,更注重普遍性,安全要素对具体的要求不够明显,适用性和针对性不强,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则更加注重细节和实施的有效性,可操作性更强。(2)OHSMS比较重视对安全要素进行结论性评价,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则更重视过程控制和评价。(3)OHSMS比较重视行为上的规范性,以预防为主,缺乏安全管理实施的具体内容,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则注重安全要素的实施,同时兼顾了安全文化的发展和建立。
5 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1)OHSMS管理体系和杜邦安全管理在总体上是不冲突的。这是因为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并不是一个通用的体系标准,不需要认证与外部审核,也不需要与之相对应的程序文件支持体系,因而对于企业而言也就不存在两个体系重复认证、互相干扰的问题。
(2)OHSMS管理体系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在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为了适应企业与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因而它们有很多共同之处。在组织结构上,杜邦安全管理模式的直线组织制优于大部分企业现行的横向的行政结构,企业若要达到安全业绩的卓越目标,组织结构的适当调整是必须的。
总之,OHSMS管理体系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是相辅相成的,OHSMS明确了部门职责和业务流程,对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了细化,是对传统的规程和制度的优化整合,也是提升企业的管理经验。杜邦安全管理模式注重有效和实际的管理效果以及科学和人性化的管理方法,有着明确的监督管理机制,对执行OHSMS管理体系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完全可以利用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对OHSMS管理体系进行改进和完善,不断提高企业的安全管理水平,增强企业的综合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 李晗.基于石油销售业QHSE体系的杜邦安全管理模式应用研究[D].硕士论文,2007,11.
篇4
论文摘要: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国内商业银行面临的风险形势日益严峻,因此,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对银行具有重要意义。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组织的设计取决于环境的特性,不存在一个最佳的组织结构模式。基于权变理论,我们通过考察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环境因素,并借鉴国际先进模型和参考巴塞尔委员会有关规定,认为设计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遵循原则。
一、引言
2o06年12月l1日,按照“人世”承诺,五年过渡期结束,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开放,中外银行之间的竞争将更加剧烈。而风险管理能力是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一些国际活跃银行之所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长盛不衰,是因为这些银行在风险管理上积累了丰富经验,特别是它们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随着竞争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革,为风险管理奠定了牢固的基石。而国内银行业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和国际一流银行相比,差距明显,尚存在很多问题。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落后将带来竞争上的明显劣势,因为,落后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带来的是风险管理手段的落后,而风险的失控对银行的发展无疑是致命的。因此,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设计一个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对商业银行有效管理面临的各类风险,持续地提升风险管理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国内关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研究文献却相当缺乏,直到近几年才陆续有文章发表。但这些文献有的只针对管理某一类风险的组织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缺乏全面风险管理的视角f李志刚,2003;蒋东明等,20o4;贾晓菁,2005;黄明喜,2005;刘永兵,2006);有的虽然着眼于整个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构建,却主要是从实务角度出发,缺乏应有的理论基础(王雪梅,2005;李正旺等,2005)。本文基于权变理论的研究视角,对构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结构进行了探索以期能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变革提供借鉴。
二、权变理论概述
权变理论产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强调权变的理论和方法,即强调随机应变之意。权变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有效组织的设计取决于环境的特性。洛什在6o年代首次提出权变方法(Conitngency-Approach),其核心观点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依据企业所处内外环境随机应变,而不存在“普遍适用、一成不变或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代表人物之一卢森斯指出权变关系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变数所对应的一种“IF—THEN”函数关系。在具体的管理实践中,环境是自变量变数,如组织外部的社会经济条件、内部环境等,对应“IF”;而管理的模式、手段、技术,则是相应环境下的因变量变数,即“THEN”。特定的管理情境对应不同的管理方法,并且后者的有效性随前者的不同而变化。不存在既适应于特定环境而又能普遍应用于各种环境的最佳方法。
根据权变理论,组织结构按内外环境的特点来设计,可分成不同的结构模式。伍德沃德在其著作中指出,每种有类似目的和工艺技术的生产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组织模式和管理原则。伯恩斯和斯托克的研究认为:企业按照目标、任务、工艺和外部环境可分为“稳定型”和“适应型”两大基本类型。前者适宜采用“机械式”的组织形式——强调严格的组织规范、明确的任务、与权力对等的责任。后者则应采用强调权宜应变、系统内部的相互关系、技能和经验的“有机式”组织形式。洛什和劳伦斯在前任研究基础上提出分类法,强调外界环境影响,用“分化”来表示一个企业适应于外部环境而划分为各个小单位的程度,“综合”或“整体化”来表示协作和管理的统一。比较而言,整体化程度(集权程度)适应于外部环境的企业往往较为成功。赫尔瑞格和斯洛坎则进一步按市场变化、工艺、产品特性等条件将集权程度分为四种模式:事业部制、矩阵结构模式、直线职能结构以及总店控制式。权变理论强调,在进行组织和管理时不存在一个最好的方法。分权并不一定比集权好;官僚机构也并不都坏;明确清楚的目标也不是总好;民主参与式的领导风格也可能不适合于某些环境;而严格的控制在某些时候也可能是适宜的。总而言之,这完全取决于很多相互作用的内部和外部的变量。管理的形式和方法必须根据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具体情况而灵活选用,并随着环境和条件的发展变化而随机应变。权变理论的最终目标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景的组织设计和管理活动。在一种环境条件下所运行的组织运作模式可能不适合另一种环境条件,不存在一个最佳的模式。
权变理论对商业银行组织设计的意义非常大。现代商业银行面l临的是一个迅速变化的外部环境,市场的风云变幻会迅速地影响客户的行为抉择,银行的经营方略必须不断调整,以顺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这就要求银行的组织结构设计应符合这一基本要求。
三、基于权变理论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设计
(一)主要的环境影响因素
银行环境指的是存在于银行边界之外的并对银行具有潜在的或部分影响的所有因素,是环境中对银行敏感的和必须对生存做出反应的某些方面。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金融乃至整个经济体系市场化和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所面临的环境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在市场环境的变化和监管环境的变化。
1.市场环境变化。市场环境变化包括市场风险环境变化和市场竞争环境变化两个方面。首先,从市场风险环境角度看,近年来,构成金融机构风险环境的三大风险变量——利率、汇率和股票价格已实现或基本实现了市场化,其波动性和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正在发生很大变化。其次,从市场竞争环境角度看,20o6年WTO过渡期结束后,我国银行业全面开放,由此而带来的国际竞争使得我国金融机构经营环境的风险更大。这一方面是由于竞争必然导致市场创新,而创新又必然伴随着更大的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产品创新和风险管理方面的显著差距,我国金融机构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从而被迫进入市场中风险较大的一些领域,尤其是风险承担难以得到充分回报的那部分市场,因而风险环境可能更加恶化。
2.监管环境变化。自2O世纪9O年代中期以来,风险监管成为西方各发达国家金融业监管的主流,主要表现在风险资本监管和风险监督检查两个方面。前者是基于资本约束风险承担和业务扩展的基本功能,以敏感反映金融机构风险承担和风险管理水平的监管资本要求来促进金融机构加强风险管理;后者则对金融机构识别、衡量、控制和检测风险的整个风险流程和组织架构提出监管要求并进行持续的监管检查。风险监管的发展突出反映在2004年出台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中。新协议使得“巴塞尔协议”作为风险的国际协议得到了进一步强化,它通过提高监管资本要求对银行风险的敏感性,并利用内部激励、监管检查和市场约束三种力量来促进银行加强风险管理。新协议覆盖了金融机构所面临的主要风险,反映了国际金融领域全面风险管理发展的需要。新协议首次将包括法律风险在内的由人员、系统和业务流程以及外部事件引致的操作风险纳入到资本要求框架,使得资本协议所覆盖的风险范围由1988年的信用风险和1996年的交易账户市场风险进一步扩展到金融机构全面风险。尽管我国宣布暂不实施新协议,但新协议毕竟是国际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游戏规则,只要我们继续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和国际竞争,就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它的影响,甚至制约,在银行业全面开放的环境中更是如此。
总之,当前对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影响最大的环境因素是WTO过渡期已经结束,中外银行竞争渐趋白热化以及《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所代表的更加严格的国际银行业监管。基于这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我们认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设计应充分借鉴国际上先进的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经验,并适当参考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问题的有关规定,只有这样才能为风险管理构建牢固的基石,尽快缩小与国际活跃银行在风险管理方面的差距,以期与外资银行在竞争中一决高低。
(二)国际经验借鉴
根据组织设计理论,组织结构的整体设计包括三方面内容:需要完成的工作活动、报告关系、部门组合。一是规定的工作活动。设立部门的目的是为了完成对组织有战略意义的任务。为了完成组织认为对其实现目标有价值的任务,往往需要设立特定的部门。二是报告关系。通常也称作指挥链,是一条连续的权力线,它将组织中所有的成员连接起来,并显示谁应该向哪位主管报告工作。三是部门组合方式。部门组合的方式包括职能型、事业部型、矩阵型、横向型以及网络型结构等,每种类型的结构都适用于不同的情景条件,满足不同的需要,都是帮助管理者改进组织效果的一种工具,其有效性如何取决于特定情景条件的要求。下面我们将通过分析巴塞尔委员会和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GARP)和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型或规定,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供我国商业银行借鉴。
1.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问题的相关规定。
巴塞尔委员会对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规定散落于委员会出台的几个文件之中,如1997年9月《利率风险管理规则》等,见表1.
经过分析可以发现,巴塞尔委员会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有关规定侧重于操作层面,它把风险管理组织看作一个由不同子系统组成的有机系统,而每一个相关部门只是这个有机系统中的节点。因而,一个风险管理组织的有效与否既取决于每一个节点的正常运作,又取决于整个有机系统的健康运行。具体来看,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借鉴。
(1)强调职责清晰、权责明确。委员会特别强调要在银行内部建立起一个职责清晰、权责明确的风险管理机制。这既包括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的明确权责分工,又包括具体的风险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监督部门独立的、明确的职责规定。在强调清晰的职责的同时,巴塞尔委员会还强调董事会、高级管理层和审计机构之间要进行充分的交流与合作。
(2)强调风险管理的系统性。委员会将有效的风险管理组织看作一个由决策系统、信息系统、执行系统和监督系统组成的有机体系。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完善与否就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所包含的各个子系统是否健全和有效运作。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失灵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管理框架的失效。
(3)强调银行内部充分而有效的信息流动。委员会特别强调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进而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以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一个正确的风险战略的出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能获得的信息是否充分。而风险战略能否被正确执行则受制于银行内部是否有一个充分的信息沟通渠道。对于审计监督部门来讲,没有充分的信息就不能对风险管理部门的成效进行准确评估,很难找出其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有效的信息沟通可以确保所有的工作人员都能充分理解其工作职责与责任,并保证相关信息能够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从而使风险管理的各个环节正常运行。银行内部信息的顺畅流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银行信息系统是否完善。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信息系统是有效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和前提。
(4)强调对风险管理进行必要的监督。委员会认为银行业是一个动态的、快速变化的行业,银行面临的风险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银行必须不断改进风险管理体系以保持其有效性而这就需要银行根据不断变动的内部和外部环境对风险管理进行持续的监督和评估。鉴于此,委员会突出强调银行内部应建立一个独立的第三方来对风险管理进行评价和监督,以确保风险管理战略得到贯彻落实,并对风险管理的成效作出独立的评估。’
2.GARP关于风险管理组织结构的模型及启示。风险管理的组织模型是风险管理基础中的基础。GARP在对传统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型进行分析后,提出了一个改进模型(见图1)。
GARP推崇的风险管理组织模型特别强调四个方面的要求。第一,强调了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突出地位和重要作用。一方面,突出了董事会在风险管理中的特殊地位;另一方面,强调了首席风险官对董事会的紧密责任关系。第二,强调了首席风险官对各种风险的统筹管理,各种风险管理部门(信用、市场和操作风险)的领导对首席风险官有直接的汇报线。第三,强调了操作风险管理的重要性。第四,强调了风险组合分析的重要性。从职责上来看,风险组合分析除了负责风险政策制定之外,还负责检查较差的风险问题以及对资产配置、风险调整性能测量或新产品进行分析。
从全球银行业风险管理的发展趋势来看,GARP所提议的全面风险管理框架正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所接受,并被逐步印证。GARP在设计全面风险管理框架和安排风险管理职责时遵循了三项原则,即稳健性、系统性、分散与集中相统一。
(1)稳健性。GARP认为,风险管理框架的稳健性源自于它的简朴和自上而下的风险解决办法。风险管理系统一定要确保透明、可信、及时和可操作才能实现稳健性。为此,风险管理系统不能过于复杂,系统愈复杂,信息的传递速度愈慢,信息失真的概率就愈大,出现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愈大。
(2)系统性。一个有效的风险管理框架绝非单纯的一个模型就可实现。它是一个融合了策略、程序、基础设施和环境四方面因素的有机系统。因此,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与否除了取决于框架本身,还要受到基础设施和环境因素的制约。
(3)分散与集中相统一。GARP认为,为了提高风险管理的效率和水平,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这就是分散管理。与此同时,该组织又强调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首席风险官负责,由首席风险官统筹规划,即实现风险的集中管理。风险的分散管理有利于各相关部门集中力量将各类风险控制好,而风险的集中管理则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银行面临的全部风,从而将风险策略与商业策略统一起来。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当实现分散与集中的有机统一。
(三)设计原则
基于以上分析,一个有效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1.全面性原则。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该涵盖银行所有业务和所有环节中的一切风险,能够识别银行面临的一切风险。
2.一致性原则。银行在构建风险管理组织结构时,应确保其风险管理目标与业务发展目标的一致性。风险管理的目的在于为业务发展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和内部机制,而不是抑制业务的发展。
3.独立性原则。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董事会与高级管理层之间风险管理职责的独立性、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独立于业务部门、独立的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但独立性原则并不排斥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权威性原则。风险管理部门和风险管理评估监督部门应具有高度权威性,尽可能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以保持其客观、公正。
5.垂直管理原则。要求商业银行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应当充分认识到自身对内部控制所承担的责任。要求银行风险管理组织结构应保证相关信息能够自上而下及时传递给适当的工作人员。
6.互通性原则。要求银行建立一个完善的信息系统,在银行内部形成一个有效的信息沟通渠道——包括信息上报、信息下达以及内部信息的横向流动。
7.程序性原则。要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应当严格遵循事前授权审批、事中执行和事后审计监督三道程序。
8.分散与集中相统一原则。要求不同类型的金融风险应由不同的部门来负责,与此同时,不同的风险管理部门最终都应直接向高层的首席风险官负责,由首席风险官统筹规划。
四、结语
篇5
年内二次加息 货币政策快速回归稳健
中国人民银行2010年12月25日宣布,自2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这是中国人民银行年内第二次加息,也是自中央宣布要实施稳健货币政策以来的首次加息。业界专家称,这表明货币政策正在快速回归稳健,加息周期或已来临,明年一季度不排除仍有加息可能。今年以来,央行已六度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两次实施差别存款准备金率,两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值得注意到是,此次利率调整方案中,对一年期以上存款利率上调幅度大于0.25个百分点。其中,两年期和三年期存款利率均上调0.3个百分点,五年以上期存款利率上调0.35个百分点。
央企红利上缴比例提高 垄断企业定位15%
2010年12月30日,财政部公布了《关于完善中央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有关事项的通知》正式解密了新征缴比例。按照该通知,央企被分为四类,前三类企业应分别上缴企业税后利润的15%、10%和5%,第四类企业则免交国有资本收益。新的比例将从2011年1月1日起执行。
第一类企业有15户,来自于烟草、石油石化、电信、电力这样的垄断型央企;第二类企业有78户,主要是钢铁、运输、电子、贸易、施工等一般性竞争领域的央企;第三类企业有33户,主要是军工企业、设计研究类企业、中国邮政集团、中央管理的出版类企业,以及教育部、文化部、农业部和中国贸促会所属企业。第四类企业是中储棉和中储粮这两家执行国家储备任务的政策性企业。
外汇局进一步完善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制度
国家外汇管理局2010年12月30日称,根据即将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的新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指引》,我国将推出银行间外汇市场尝试做市业务,降低非做市商开展做市竞争准入门槛。
外汇局称,为进一步发挥市场在做市商选择中的重要作用,适应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产品不断丰富、商业银行市场定位日益细分的新形势,2010年8月外汇局新的《银行间外汇市场做市商指引》,推出银行间外汇市场尝试做市业务,降低非做市商开展做市竞争准入门槛;建立做市商分层制度,提高远期掉期等衍生市场流动性和交易效率;完善做市商优胜劣汰考核机制,增强做市商做市积极性。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出台在即 滨海与浦东赛跑
2010年12月29日获悉,《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编制已近尾声,有望在明年初出台。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以及河北省的秦皇岛、石家庄、承德等十个城市,辐射土地面积约为9万平方公里,辐射人口总数约为6000万人,和长三角一道,形成大体量沿海城市群。不难发现,作为京津冀都市圈的发动机,滨海新区的辐射和带动效应,正逐步呈现。
数字
权威人士透露今年稀土首批出口配额下降约50%
权威人士2010年12月30日透露,各方对商务部公布的2011年稀土出口配额下降幅度的推测并不准确,实际情况由于2011年首批稀土配额中新列入了外资企业,2011年首批稀土出口配额跟上年不能简单对比。如果按2010年统计口径计算,2011年首批配额是2010年首批配额的一半。商务部对2011年全年出口配额总量尚未最终确定,2011年并不一定有第二批出口配额公布。
按照往年惯例,商务部2010年12月28日在全年配额总量未确定情况下,先行下达2011年度第一批稀土出口配额为14446吨。而2010年第一批配额为16304吨,有媒体据此推测出口配额同比下降11.4%。但此后有媒体指出2011年首批稀土配额中新列入了外资企业,由此看来2011年首批稀土出口配额较上年同期减少35%。
机构预测我国去年12月CPI仍将接近5%
央行最近的加息显示货币政策紧缩操作明显提前,但这是否也意味着去年12月份的通胀压力仍大呢?据国都证券最新的预测报告称,2010年12月份CPI回落幅度有限,预计为4.8%。
国都证券认为,食品价格并未得到足够有效的抑制来维持回落的态势。同时非食品类CPI在国际能源价格上涨和国内油价上调的推动下继续上行。12月CPI可能高于此前预期,控制通胀预期的压力增大,这恐怕是央行此次加息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信证券认为,11月份CPI超预期主要在于非食品价格涨幅超预期,其中居住价格上升最明显,PPI则主要因为大宗商品上升导致的生产资料价格上升。预计12月食品价格将有所回落,但非食品价格将保持较快增长,预计CPI将达4.6%。
今年解禁市值2.3万亿元 上半年解禁压力或较大
2010年已经过去,历史上限售解禁股的最高峰即将成为过去,而2011年限售股解禁股数和解禁市值均比今年大幅减少六成左右。
根据统计显示,2011年全年两市共有737家上市公司涉及限售股解禁,合计解禁股数为1948.2亿股,较2010年环比减少61.8%;合计解禁市值为2.3万亿元,较2010年环比下降60%。
从解禁市值来看,超过100亿元的公司有40家,其中中煤能源解禁市值最高为796.8亿元,其次分别是盐湖集团和上海电气,解禁市值分别为724.85和588.28亿元,这三家公司的解禁市值占到2011年全年解禁市值总和的9.17%。
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九连涨 全年累计升值超3%
中国人民银行授权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公布,2010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为6.6227元,创下2005年汇改以来新高。以2009年12月3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6.8282元计,去年以来人民币升值3%。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美元走势变动是人民币升值的最大背景。今年人民币的有效汇率将大致稳定,但人民币对美元汇率波动会比较大,升值幅度在5%到6%之间。
事件
中石化土地闲置6年升值超22倍 三宗地曾涉腐败案
中石化的子公司北京井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在北京昌平区的三宗地块,分别闲置近6-6.5年。坐拥土地增值的中石化,如今三宗地块已增值了22.7倍~近24.6倍。
对此,北京中石化井田工程建设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杨勇称,这三宗“闲置”土地已获批从住宅用地变更为科研教育和职工住宅用地,目前已完成了对项目容积率等的调整和修订,正在着手项目的工程建设。
两融标的证券将扩至沪深300成分股
据悉,上交所已于近日向25家融资融券试点券商下发通知,要求做好元旦后可能扩大标的证券范围的准备。据消息人士透露,近期监管层正讨论将融资融券范围扩大到沪深300成分股,一旦成为现实,融资融券规模将有望进一步放大。
据接近监管层的消息人士透露,证监会目前正在对扩大融资融券标的范围至沪深300成分股进行讨论,重点是评估对市场的影响。虽然标的范围扩大是必然趋势,但推出时机仍存在分歧。
多家两融业务试点券商表示,按照上交所的通知,25家试点券商已在紧急调整系统中融资融券标的券种的范围,以待交易所放开接口后,确保能与之成功对接。此外,券商还调配人手,做好向系统内投资者披露扩大融资融券标的券种的准备。
中国银行预测今年中国将加息3次以上
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2010年12月29日在一份研究报告中预测,中国央行将在未来一段时间以“小步快跑”式的策略加息,中行国际金融研究所今日该项报告称,2011年中国将有3次以上的加息。
这份《2011年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报告的执笔人、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高级分析师周景彤在此间表示,未来加息还存在较大的空间,他认为有两大理由:其一,若以今年全年CPI增幅4%的水平计算,总共要加息1.25个百分点,才能解决负利率问题,去年已经加息两次共50个基点,周景彤预测,若央行每次加息25个基点,则今年至少有3次加息;其二,周景彤预计今年中国宏观经济运行不会出现太大问题,“加息周期”至少在今年上半年不会结束。
传淡水河谷对中国铁矿石第一季供应价提高8.8%
据报道,巴西矿业巨头淡水河谷1月料将季度铁矿石合约价格提高8.8%,至每吨149.20美元。一位中国钢厂的消息人士证实,淡水河谷已决定对中国第一季的铁矿石出口价格将基于2010年9月1日至11月30日的普氏CFR North ChinaIODBZ00-PLT日均价格计算。据测算,价格将提高8.8%,至每吨149.20美元。
人物
尚福林:让投资者分享经济增长成果
中国证监会主席尚福林2010年12月30日表示,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股票总市值已居全球第二,商品期货市场成交量居世界第一位。他指出,要进一步优化资本市场税收环境,重视资本市场投资回报,为广大投资者提供参与经济发展和分享经济增长成果的机会。
尚福林指出,大力完善市场体系和结构,增加市场的广度和深度。要进一步完善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逐步形成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和场外市场在内、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高效的市场体系。要加快完善市场融资结构,大力发展公司债券市场,推进债券市场的互联互通,稳步提升债券融资在扩大直接融资中的功能和作用。
哈继铭:明年GDP全年增速10%
由建设银行联手福布斯举办的2010中国财富管理论坛2010年12月28日在京开幕。高盛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哈继铭预测,2011年的经济走势总体向好,呈稳健发展趋势。
哈继铭预测明年GDP全年增速10%。中国经济将呈现增长前低后高、通胀前高后低的状态。从投资方面讲,在“十二五”规划第一年开元之年,一般来说,投资增长速度都是比较快的。在2010年夏天,有许多项目审批比较快,这些项目本身也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有一个投资周期,一旦上马了之后很难停下来。综合这些因素看来,会继续推高投资的增长。
刘明康:有必要提高对大型银行资本监管要求
中国银监会主席刘明康日前表示,未来考虑到逆周期资本管理需要以及大型银行的系统重要性特征,有必要适度提高对大型银行的资本监管要求。
刘明康说,根据国际上新的监管动向,2010年年初提高了商业银行资本监管的标准,要求大型银行资本充足率要达到11.5%、中小银行要达到10%。这一标准并没有高于国际银行业和中国银行业的实际水平,而是不能后退的底线。即使在金融危机最严重的2008年,世界前50家大银行的平均资本充足率仍在11.86%以上。况且危机后提高银行资本监管标准已成为国际共识,英国、新加坡及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已将资本充足率标准提高至12-16%。
财政部提高央企红利上缴比例
篇6
在这一年之中,苹果在硬件产品(iPhone、iPad、Mac和Apple TV等设备)上并没有给世人带来惊叹级别的感受,但其市值却继续一路高歌――由去年同期的3500亿美元左右的市值狂飙为今年4月份之后的5000亿美元以上,股价达到600美元之上,将埃克森美孚远远甩在后面。8月20日,苹果的股价更是报收于665.15美元的历史高位,市值达6235亿美元,超越微软曾于1999年12月30日创下的峰值水平6189亿美元, 成为证券交易史上最有价值的股票。
iPhone 4S、新iPad以及在6月份iOS 6和新的Mac系列,是库克在这一年中出席的苹果例行三大会。在这三场虽无惊喜却仍可圈可点的亮相之外,其实,库克已经给苹果带来了很多细节上的变化。
其中,最明显的是,苹果开始史无前例地重视中国区市场。去年11月,中国区App Store引入人民币结算,今年春天,库克分别造访北京与广州(乔布斯从未来过中国);6月份,新的iOS 6中,百度搜索、新浪微博和QQ邮箱等悉数嵌入系统之中。
库克另两个与乔布斯风格迥异的行为,一个是在3月份宣布开始向苹果股东派发股息――这是17年来苹果公司首次派发股息;另外一个是打破惯例,在将于9月举办的秋季产品会之前宣布iPhone 4S降价。
除以上三项之外,库克在软件层面进一步和谷歌针锋相对,大幅吸收第三方应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收购了Authen Tec等公司,并推出了苹果地图和Passbook等基础应用。
总体上看,库克在产品层面尚未能展现出继承乔布斯衣钵的独特品味,但在市场与财务层面,库克的决策则更为积极果断,并且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也许,对市场的侧重,正是为了弥补自己与“乔帮主”在产品层面的差距。这也正是库克再这一年中所明显表现出来的风格。
5月份,苹果公司的设计灵魂、高级副总裁乔纳森・艾弗在伦敦曾向媒体表示,苹果公司正在研发“史上最完美产品”。现在来看,此语所指很可能是iPhone 5。
而9月份的新品会,也正是库克履新一周年的时间点,而乔布斯在辞职信中曾经说到:“我相信,苹果将迎来最光明、最具创新的时代。”
显然,世人希望库克不仅仅有对供应链超强的管理能力和市场活动能力,还希望他能真正继承乔布斯的风格,在产品层面给予世界惊喜。
篇7
国有股减持――跌,全流通――跌,屡次暂停IPO――救市,限制大股东减持――救市……中国证券市场打从娘胎里出来,就是一个自带数倍股权杠杆的特殊市场,二级市场参与者对解禁、融资再融资频频“用脚投票”,而上述这些只是A股市场“扩容恐惧症”的病状。
无论指标制、审批制还是核准制,只要IPO成功,拿到的代码就是一张融资许可证。在近二十年来广义货币M2年复合增长率近17%的疯狂增速下,低成本资金稀缺,“融资便利”为这串代码赋予了特殊价值。
“圈钱”许可证
“上市”作为一种融资技能,究竟有多便利?
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2010年末-2015年末,上证指数近乎原地踏步,而A股全市场流通市值却从19.09万亿元飙升至41.79万亿元。据中国证监会统计,2015年全年包括首发上市、再融资和发行优先股在内,A股市场共实现融资额1.05万亿元。数据显示,2015年共有220家企业完成首发上市,融资1578.2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和136%;399家上市公司完成再融资发行,融资8931.96亿元、同比增长31%,其中12家上市公司发行优先股,融资2036.5亿元、同比增长93%。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同样十分活跃。据统计,当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2669单,交易总金额约为2.2万亿元、同比增长52%。
除此之外,在交易活跃的2015年,全国股转系统新增挂牌公司3557家,融资1216.1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3%和821%。37家区域性股权市场共有挂牌股份公司3375家,展示企业4.15万家,累计为企业实现各类融资4331.56亿元。
这些融资去了哪儿呢?我们再来看一个教科书般的经典案例:京东方A。
2010-2012年,京东方未分配利润分别为-42.95亿元、-37.34亿元和-34.76亿元,并且连续三年未分红,但这一点并不妨碍三番五次屡屡融资。京东方A上市以来,总计向A股股东派现5次,共4.67亿元;募资6次,共718.76亿元。
截至2015年3月31日,其总市值仅886亿元。
如果从1997年其B股发行时总股本约3.7亿股开始计算,现在的京东方总股本已达351.53亿股,股本增长近95倍。去除历年再融资所得,其内生市值约167亿。
再看资产负债表:718.76亿元的历次募资,截至2015年9月末,带给京东方的是789.44亿元的股东权益,增值仅70.68亿元,15年来总回报率不过9%,如果以复利计算,连活期存款都比不上,堪称价值毁灭者。
你看,这样低的投资回报率,都有大把的钱让你来融资,不融是不是傻?
大股东提款机?
除了公司可以融到便宜的资金,拿到代码上市的另一重诱惑来自大股东的落袋为安。
根据wind数据统计,股改以来,截至2015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共有2364家公告减持,累计公告减持股数占累计解禁所有限售股的比例为4.51%,累计减持市值占累计解禁所有限售股市值的比例为5.95%。
2015年,被减持公司1594家,占当年解禁公司家数的比例为137.53%,家数和比例均为股改以来最高;被减持股数390.67亿股,为历史最高,占当年解禁公司解禁股数的17.77%;被减持市值5554.60亿元,为历史最高,占当年解禁公司解禁市值的17.07%。
与之对应的是,2014年的被减持家数、被减持股数和被减持市值分别为1284家、198.23亿股、2218.45亿元,占当年解禁的比例分别为132.51%、15.06%、13.71%。
显然,2015年,大股东们更为迫切地希望落袋为安。
2015年以来,创业板大股东减持套现,金额最高的是万邦达的王飘扬家族。就在万邦达股价达到51.96元高位之后,公司董事长王飘扬的外甥胡安君和妹妹王婷婷陆续减持,通过二级市场及大宗交易套现超过62亿元。
再比如乐视网,6月1日、3日,其控股股东贾跃亭通过大宗交易两次减持,落袋24.99亿现金。此前,曾经的第二大股东贾跃芳已大幅减持,2015年初至6月1日期间累计减持参考市值达12.29亿元。
上述只是后起之秀,要说市值管理的行家,不能不提中信证券。
2015年1月16日晚间,中信证券公告称,大股东中信股份1月13日至16日通过上证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减持中信证券股份,短短4天套现约110亿元。一年后的2016年2月29日,中信证券公告称,第一大股东中信有限已于2月26日、2月29日通过自身股票账户增持股份合计约1.11亿股(A股)。公告称,中信集团“是根据其经营决策,参考政策环境、市场状况、股价表现等因素而采取的即期操作”。3月4日,该公司的另一份公告显示,2月26日至3月2日期间,中信有限及其关联企业合计增持中信证券1.3亿股A股股份,比之前公告的还多0.19亿股。
30多元卖出,15 元多买回,这种精确的“高抛低吸”,二级市场投资者怎能不甘拜下风。
更经典的是深圳惠程前董事长的“一键清仓”,减持市值近20亿元。要知道这公司2013年利润只有3000余万元,真是一朝上市奠定百年基业。
“任性”定增出奇迹
有人说,注册制放开审批,股票敞开供应,让市场自己决定价格,是可以实现合理定价的。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不妨再看看最接近注册制的市场――新三板。
2015年前11个月,新三板发行融资总额1107.89亿,仅PE累计完成融资额就高达299.55亿,占了融资总额的近三成。九鼎集团三次定增157.87 亿元、中科招商四次融资108.84 亿元,并疯狂举牌上市公司。在新三板以300余倍市盈率融资,反手借壳主板上市公司――九鼎投资的惊天案例,直接导致股转公司将类金融机构挂牌业务全部暂停。
新三板挂牌公司汇森能源,耗时8个月后重大资产重组预案,重组对象竟然是自家董事长和老婆名下的3套房产和2辆车,共计人民币667.55万,相当于两位股东用资产换了公司180万股股份。
2016年2月17日,海南沉香也发出了跟汇森能源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资产重组公告:发行股份收购公司6名股东名下的17695株沉香树苗,估价3亿元,平均每株1.7万元。
当然,只要股价能涨,这都不是事儿。
三毛派神公告并购众志芯科技的时候,众志芯科技刚成立17天,全部股权未经审计的账面值为2000万元,三毛派神却给了个高价――估值6.2亿元,较账面净资产增值6亿元,增值率3100.06%。2015年9月7日三毛派神停牌时,股价13.58元,市值约25亿;12月22日复牌后,连拉8个涨停板。此后股价震荡上行,3月31日收于31.55元的历史最高价,市值已达58.8亿元。
“中国式价值投资”
入市能融资,减持可落袋,定增出奇迹,三重好处便是这个代码的估值命门。一旦注册制“缓刑”,战略新兴板“无期徒刑”,IPO变成每日开奖的全民大乐透之后,A股代码又值钱了――除了刚上市的次新股,目前A股最小市值公司的门槛已经超过20亿元。
篇8
中国企业家前仆后继30年,五年一代英雄豪杰。回首看去,善于多元化发展、不断开疆扩土的企业家大都做大做强。传统认识中“专注”的人,很少产生“泡沫”的实干家,包括家电行业的多个偶像级大佬,都没能创造崭新的高度。
人们对于“泡沫”的担忧,往往来自于对“泡泡”的恐惧。泡泡是在固定量的肥皂水里,无限地填充空气,越吹越大,越吹越下沉,吹到最后就爆了。所以,“泡泡”是一定会破灭的。
企业战略中的“泡泡”往往来源于人性的贪婪、对现实评估缺少理性、空洞地通过外力改变形态,最后经不起市场的检验,一定会崩溃。企业家要对“吹泡泡”的行为保持天生的警惕。
“泡沫”和“泡泡”有本质的不同。
泡沫是由无数个小的气泡组成,他们定性定量地堆积在一起,相互挤压或结合,既不会飞起来,也不会沉下去。泡沫从机体最有生命力的源头处获取能量,不断地出生、合并和消亡。
泡沫普遍存在,但大部分都是健康的。
对“健康泡沫”的研究和管理,是目前企业管理领域最急需的理论体系,也是可以支撑企业家商业决断的重要思维。
“有泡沫”的好企业
最近几年,我们见过很多“有泡沫”的企业,比较典型的有这么几类:
第一类是频繁收购的上市公司:比较典型的是蓝色光标。从2010年上市到2014年四年间,蓝色光标已成为A股出名的“并购机器”,公司累计收购18个公司,主要为广告、金融服务、软件等公司,涉及资金39.28亿元。
第二类是估值爆炸性增长的企业:最典型的就是小米了。小米创业5周年,市值接近500亿美元,从手机到电视到手环等。还有很多创业公司,比如“疯狂老师”,号称在腾讯投资之前的几个月里,估值从1000万人民币上升到几亿。
第三类是业绩飞速发展的企业:这种企业在互联网金融、P2P理财、在线旅游等领域非常普遍。很多公司一年做到几个亿几十亿的流水。还有类似酒仙网这种企业,每年净亏损几亿,但是依然在烧钱狂飙。
这几种企业在普通的管理者眼中,都是比较激进的代表。我们比较容易理解的企业成长方式是10年磨一剑,甚至30年磨一剑,在某个领域成为绝对的霸主,进而成为现金流健康的上市公司。
诚然,做一个稳健的百年企业没什么不好,甚至像老干妈一样成为一个每年几亿纯利润的非上市公司也是很值得企业家骄傲的一件事。不过,从目前的商业竞争来看,生态系统的竞争已经成为企业的一个重要战略趋势,我们不应该因为害怕“健康泡沫”而失去迅速发展的机会。
健康泡沫管理要素
在讨论健康泡沫管理的要素之前,我们先来定义一下“健康泡沫”是什么。笔者认为,健康泡沫即指:高速成长的中大型企业,根据公司核心竞争力战略延展的需要,以生态构建的思维,通过战略投资、独立业务单元试错、前瞻性营销或跨越式发展,打破稳定的平缓发展结构和业务边界,围绕主战略的多元化开展的泡沫式扩张。
下面,笔者将结合“健康泡沫”市值管理系统的模型,详细分析健康泡沫管理的几大要素。“健康泡沫”市值管理系统模型如图1。
这个模型的主要作用是帮助企业家识别公司“泡沫”的健康度。如“泡沫”尚属健康,企业就可以义无反顾地创造“泡沫”和飞速发展。
一般泡沫的特征包括图1模型里展示的四条指标,分别对应“健康泡沫管理要素”的四个方面:活力源、成长动力、体积对比和稳定性。更通俗的说法应该是:当企业在飞速发展和多元化的时候,第一要确认这种“泡沫”是否是企业自身的合理需求,并且是真实业务活力所带来的推动力;第二看这种推动力是由企业的单个要素突破带来的,还是系统性的商业逻辑导致,也就是说,某些不确定外部要素可能会带来企业某个点迅速爆发,但是缺少系统性支撑,最后可能只是昙花一现的亮点;第三看是否每一个泡沫都围绕公司的核心战略进行合理布局,即“内部体积”和“外部体积”的对比。我们把公司内生性能力的展示看做“内部体积”,把公司外延的拓展看做“外部体积”。如果企业业务经营没有突破,但是投资收益或者资金理财收益迅速膨胀,这并不是一个健康的泡沫;第四点,需要评估企业的稳定性。拿泡沫举例,如果企业每一个泡沫都有破灭的风险,系统稳定性低于50%,那么整个系统都是不健康的,“健康泡沫”无从谈起。
如果能做到以上四点,这样的泡沫管理就是健康的。在这样的状态中,企业就可以在发展过程中保持核心竞争力,在发展中还会不断出现新的惊喜。很多成功企业的CEO都是这样保持着开放的胸怀,不断在泡沫试错的过程中,优化自己的企业战略。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最能说明“健康泡沫”的特质和布局,以腾讯马化腾和张小龙对微信的布局举例:张小龙主导的微信战略没有迎合大众对于微信迅速膨胀式突破的普遍诉求,他很稳健地提高微信作为下一代即时通信工具的“活力源”,无数个细节的推敲让微信越来越好用,微信得以在全世界范围内稳健扩张。正如德鲁克所言,一个管理优秀的公司并没有太多激动人心的事情发生。微信是典型的系统性组合推动。慢慢地人们发现:微博、QQ、联众游戏、电商、可穿戴设备等元素都系统性地加入微信的布局,这是一个非常有格局的战略延伸。在“健康泡沫”的拓展中,微信始终坚持即时通信的主业,很多影响沟通的创新都被张小龙无情封杀了(比如很多朋友圈游戏等),语音、视频通话、小视频、订阅号这些主要的“内部体积”始终在不断优化和推动,和通信社交相关的功能一定要占据超过50%的功能模块。以上深入浅出的布局,谨慎踏实的推进,让微信真正潜移默化地通过“健康泡沫”成为一代霸主。
“健康泡沫”没有泡泡那么绚烂,但是一定比“泡泡”坚韧而长久,无论“泡泡”能承载多少的光芒和荣耀,但是“健康泡沫”才是企业瑰丽商业战略的胜利之花。
反之,“吹泡泡”是从单一一个点极大地放大价值,不断无序膨胀,以及没有客观指标不断地强化和暗示。这样都会导致“吹泡泡”的有害战略出现。
一个有活力的“健康泡沫战略”首先应该是有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强大保障,这就是“活力源”;其次,公司有系统性的战略纵深;再次,体量和核心竞争力不要偏差太大。这里可以用很多指标来衡量,比如销售额和利润等;最后,就是要把握企业的稳定性。
没有泡沫的企业将走向衰败
索尼是没有泡沫的失败公司的典型代表。2000年,索尼的最高市值达到1250亿美元,但到2014年,其最低市值曾下降到180亿美元左右,2015年也是一路狂跌。这家公司曾经无比辉煌,近几年却基本销声匿迹。表面看,索尼的战略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一如既往地专注消费电子产品,一如既往地追求品质。但是在苹果手机等智能手机的间接影响下,索尼最终日薄西山。索尼的没落也验证了那句话――企业真正的敌人往往在行业之外。
从以下两个对比案例,我们也能看到“健康泡沫”的价值。
2015年6月起,京东进入市值500亿美元俱乐部。京东有电商、金融、供应链布局,其严重泡沫化的创始人恋情剧情和促销战略,也广为大众诟病并津津乐道。2015年京东又先后入股途牛、易车成为大股东;入股天天果园、金蝶、永辉超市……其中2015年5月18日京东1.7亿美金入股金蝶,8月7日以7亿美金的交易价格入股永辉超市,2014和2015年累计战略性投资接近10亿美金。可以说,京东在多元化的战略中找到了自己的新机会,是一家典型的充满“健康泡沫”的公司。
反观一直被看做没有泡沫、健康稳健的百度公司。
2015年7月29日百度股价暴跌15%震动业界,早在2005年就已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的百度,当前市值500多亿美元左右,仅与2014年5月刚在纳斯达克上市的京东市值相当。
应该说,百度的稳健战略与其创始人李彦宏的性格密切相关。李彦宏本身是一个很踏实很专注的人,也希望做一家没有泡沫的公司,所以在多元化扩张方面相对保守,直到2014年才准备进军O2O领域大规模开拓。这比阿里和腾讯的O2O布局至少晚了两年。当李彦宏坚定地把巨资砸向百度外卖的时候,或许是由于对时间窗口的质疑,百度被投资人疯狂抛售。
而百度的未来如何?笔者大胆地预测,如果百度用“健康泡沫”的价值观坚定地布局下一代服务电商O2O的生态新系统,未来可能有5-10倍的放大和增长。而一味地坚守搜索信息服务吹泡泡,这个泡泡一定会被竞争对手捅破的。
当然,以上几个超大型公司,我们很难用“健康泡沫”这四个字完全阐述他们的成功或失败,但从他们的案例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我们传统思维里稳健和专注的公司,在更加深刻和跨界的竞争中,往往会输给拥有“健康泡沫”、有活力且激进的公司。
相反,没有“健康泡沫”的公司,容易把力量聚焦在一个“吹泡泡”的思维里。从人性的角度看,也很容易理解,限制了企业“健康泡沫”的扩张需求,很容易陷入“吹泡泡”的进取逻辑。
这可能和《定位》这种管理培训教材所倡导的理论有一些违背。但是,上市公司级别的竞争,一定不是所谓选品类定位那么简单,而是一个系统的健康机制的竞争。
如果说你的企业输给了竞争对手,在资本市场上看,你的企业一定是一个缺少故事的僵化的企业。
开启企业“大市值”战略
上市公司应通过“健康泡沫”的思维,在资本市场上展现企业的活力,进而完成公司市值的快速进化。
特别是在中国这种非注册制的资本市场,上市公司意味着有很多独有的社会资源,并且已经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地位,放大优势地位需要更有进取心和想象力。
拉姆・查兰先生(《执行》《管理者的八项核心技能》等管理畅销书作者)有这样一段话:“大企业都是从小成长起来的,创业企业会遇到很多问题。首先,现金流都是不够的;其次,小企业并不知道自己能给客户提供的价值定位是不是客户真正想要的;另外,如果市场有这样的需求,市场规模是不是足够大。对创业企业来说,更多是一种试错的模式,不断地尝试,看看哪些是既有潜力,又是客户真正需要的。如果屡试不能成功,创业企业可能就到此为止,如果成功了就会很快地成长。”
查兰先生对企业的“试错”给予非常高的战略地位。借鉴这个思考,我们也可以把“健康泡沫”看成是企业“战略试错”的一种布局。
另外,中国经济和成熟的美国经济仍然有很大差别。中国经济拥有更大、更强的扩张性活力,目前,中国在互联网金融、移动互联网创新,甚至工业4.0都比美国发展得更快速、更活跃。
有进取心的CEO和上市公司的高管们,如果错过了这个属于中国人的伟大时代,没有“健康泡沫”的进取心,在激烈的竞争中,很难成为笑到最后的“大市值”英雄。
你不跟随“大市值”的时代,竞争对手可能会跟随。在资本市场上,如果你永远是健康的小个子,可能很难摆脱被并购的命运。
篇9
5月20日,上海陆家嘴论坛上,中国证监会(下称证监会)主席尚福林宣称,“我们离推出国际板越来越近了。”这是迄今证券监管部门对国际板市场作出的最为明确的一次表态,虽然具体推出的时间表仍然很不明确。
随后,证监会国际合作部主任童道驰也明确表示,国际板市场将以人民币计价,且不会跟以外币计价的B股市场冲突。
这一表态,化解了国际板将以美元计价的猜测。细心者发现,在国务院2009年4月确定上海作为两个中心的文件中,就明确表示“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
但尝试建立以美元计价的国际板,仍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
据《财经》记者了解,美元计价的国际板思路,在去年已被国务院关注,并责成相关部委研究,但显然人民币计价已很难更改。
据《财经》记者了解,虽有监管部门表态,但国际板推出仍无时间表,相关部委并未达成统一意见,因其影响复杂且巨大,需要高层决断,但短期内很难明确。
无论是美元计价,还是人民币计价,国际板的建立,必须在中国资本市场所面临的大环境下考量。这个环境是:人民币存在潜在升值预期,A股市场的估值与海外市场估值存在较大落差。“这两个因素不考虑,国际板的推出可能会深刻影响A股市场的估值,急于求成,很可能会带来预想不到的影响。”一位金融界人士表示。
“国际板的建立,其时机和影响,均无充分讨论,这需要以更谨慎的态度行事。”一位长期研究资本市场的人士表示。
筹谋国际板
为迎接国际板市场,监管部门、投资银行等机构早已摩拳擦掌。
据《财经》记者了解,证监会已经接触了50家至60家有国际板上市意愿的企业,包括外资和红筹公司。“证监会目前见的企业比我们都多,谈得更深入。”一位奔走于各大跨国公司接洽项目的投行人士说。
从2008年起,监管部门从交易所抽调部分会计、法律方面的人员,成立了国际板研究小组,分别从不同方向,研究国际板实施的制度和技术细节。外管局也为此不断完善货币兑换方案。
首批国际板上市公司的选择将考虑国内市场的认可度,以及公司在其他市场的表现等因素。如汇丰银行这类在国内开展业务,并为国内投资者熟悉的企业存在一定的优势,而那些上游行业的工业企业由于国内投资者并不理解其企业价值,所以不太可能成为首批上市的公司。
一位接近监管层的人士向《财经》记者表示,实际上,在2009年,香港方面即和证监会达成一致,为避免过于影响香港市场,国际板将不会首先吸纳红筹股回归。
国际板方案虽未正式公布,但中外券商却早已开始争夺潜在的客户。一些大型中资投行也开设海外分支机构,中金公司已在伦敦、纽约建立团队,中信证券也于近期建立了纽约分公司。
参与国际板筹备工作的上交所人士说,证监会不希望将国际板公司范围定得太窄,希望能够吸引一些在中国本土没有业务的资源类公司,如淡水河谷等。
监管高层对国际板市场越来越近的表态,也引起一些感兴趣的跨国企业高度关注。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黄碧娟在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汇丰银行希望可以在国际板推出时,成为第一家进入国际板上市的银行。
可口可乐也在6月1日宣称,正考虑在上交所国际板挂牌。
此外,澳新银行、东亚银行及联合利华等跨国企业,也表示希望尽早登陆国际板。
“谁都知道,成为首批国际板的广告效应。”一位大型投行负责人表示。该人士说,很多跨国企业希望登陆国际板,实际上就是看重中国的市场。
此前在争取国际板首批上市最为积极的纽约证券交易所,由于有被其他交易所并购的可能,自身发展变数很大,成为国际板上市公司的可能性很小,现在转而以顾问的形式与上交所合作,希望参与上海国际板的建设。
但对于某些成熟的跨国企业,单纯以建立品牌、拓展中国市场为由,国际板并不具有吸引力。
一位大型中资券商的投行人士介绍,与通用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Company,GE)接触的经历令他感受颇深。“通用方面说,它在中国的营收达到50亿美元,但从全球看,中国业务的收入只占全球的2%,在中国上市形成的成本与带来的收益相比并不划算。”
准入门槛高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提交的国际板初步草案中,对国际板上市公司的要求为,公司总市值在300亿元人民币以上,最近三年的赢利达到30亿元人民币,最近一个会计年度的赢利达到lO亿元人民币。
不过这一标准仍处于动态调整中。200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加上近两年欧美经济复苏过程较为曲折,一些大的全球性公司难以达到这一赢利标准。目前监管层有意适当降低对拟上市公司的赢利要求,但对公司市值的要求可能会提高到500亿元至1000亿元。
在募集资金使用方面,监管部门并不要求上海国际板上市公司将筹集资金留在国内,上市公司可以自主选择资金是否汇出。不过,监管部门不鼓励上市公司汇出募集资金在其他市场回购本公司股票,进行套利交易。
虽然证监会、上交所及部分拟上市公司多次表态国际板的技术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但仍有一些规则的制定受到法律、外汇管制等因素的制约。
目前,全球性的跨国公司一般选择两种会计准则,一类公司选择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多为欧洲公司;另一类公司选择美国财务报告准则(USGAAP),多为美国公司。
普华永道审计合伙人陈朝光说,“中国会计准则与IFRS已经接轨,可以参考现在‘A+H’上市公司的做法,按照IFRS做一个中国会计准则的调整报告,让国内的投资者明白两者之间的差异。”
据参与国际板设计的人士透露,上海国际板市场将允许公司采用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而监管部门及市场各方对US GAAP仍持谨慎态度。此即意味着,按照US GAAP披露财报的公司如果需要到上海国际板上市,则需要另做一整套的财务报告,势必增加公司的上市成本,降低上海国际板的吸引力。
据介绍,按照目前的方案,在上海国际板建立初期,上市的境外公司可能更多地来自英、法、德、荷及北欧。
在市场准入方面,上海国际板成立初期将对投资者设定一定的门槛,前述北京券商人士说,目前具体的标准还在修改,机构投资者基本确定可以参与国际板的交易。
他解释说,在与潜在的发行人接触中,不少公司表示,希望能够将自己的股票卖给一些能够长期持有的投资者,不希望多数股票被炒家买走,担心上市后的股价表现,波动过大影响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品牌。
计价币种争议
尽管证监会官员在上海明确表态,国际板将以人民币计价,但以美元计价
的国际板,仍然成为当前热议的话题之一。
一种声音认为,在国际板建设过程中,可考虑以美元国际板为突破口,进一步完善人民币国际板相关基础性制度,采取“两步走”的方式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倾向于以美元计价的人士表示,建立美元国际板对外汇储备的分流主要体现在交易环节。投资者为了参与美元国际板二级市场的交易,’一般会持有一定数量的美元。相对于人民币国际板,美元国际板分流外汇储备的作用是持续的,其“藏汇于民”的效果更好。
另外,境外投资者以美元即可直接投资于这个市场而不必通过多种方式结汇成人民币,也有助于缓解外汇占款的压力。这一设想遭到了诸多站在资本市场角度考量的人士的质疑。
“目前,境内自然人每年只有5万美元的兑换额度,中国的美元在政府手中,而不在市场手中,如果真以美元计价,国际板市场流动性如何解决,上海B股市场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一位大型券商的人士说,“外汇储备的问题,应该从资本项下放开的角度来着手解决。”
有接近交易所的人士称,以美元计价涉及登记、结算等多方面的调整,而且需要多个部门的审批,会大大降低国际板市场的效率。
国际板设立的目的之一就是吸引海外的优质企业到本土市场上市,推动本地市场的国际化。一般而言,各国将以本币计价视为提升其币种影响力的一次机会。
1973年,日本开始允许外国公司在本国证券市场融资上市。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东京证券交易所(下称东交所)上市的外国公司数量很少,到1980年只有15家,只占全部上市公司总市值的1%。同年,日本政府开始撤销诸多对外金融限制,日本金融自由化改革从此拉开帷幕。
1985年以后,随着金融自由化及国际化的深入,前来东京股市上市融资的外国公司迅速增加。1985年至1987年平均每年约有30家外国公司在东交所上市,到1991年最多时有129家外国公司,占总市值的比重达7%。
随后,日元贬值、日本经济回落,国际企业到日本上市越来越少,国际板的流动性也不断降低。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叶翔认为,只有上海成为金融中心,国际板才能有大发展。
估值悖论
一位金融界人士表示,推出国际板,必须考虑人民币潜在升值的预期,以及A股市场和海外市场存在的估值落差。对A股市场的估值影响,很可能损害境内投资者的利益。
从海外发行人角度看,人民币升值预期决定,海外发行人愿意持有人民币,其升值预期,已经为这部分资金带来了预期收益,从估值角度,海外发行人愿意在国际板以更高估值出售股份。
尚福林在陆家嘴论坛宣布国际板“越来越近”之后的第一个交易日5月23日,A股市场上证指数当天一路下跌2,93%。市场认为,国际板的推出,将会拉低A股市场的估值。
实际上,从现有制度安排看,计划在国际板挂牌的海外公司,基本是海外上市公司,在国际市场已有估值参照。
国际板已确定作为封闭的市场,不建立和海外市场的托管套利机制。为抑制价差,将会在一级市场发行时,刻意压低定价,不高于海外市场的估值。
一位证券研究人士表示,这种做法只能抑制初次发行价格,二级市场价格仍可能被炒高,而二次融资必将参考二级市场价格,如果挂牌公司股东在海外以低估值回购股份,转而在国际板以高估值出售,其境内投资者必然承担不公平的投资损失。
而这种收益差异,会吸引资金进行套利,投向更低估值的海外市场,A股市场的过高估值,会进一步被发现,对A股市场的投资信心也是一个打击。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撰文认为,推出国际板,应该建立套利机制,而套利机制,分为两种:一种是建立自由转托管安排。主要是通过境内股票交易所与境外交易所(以及登记结算公司)之间通过签订转托管协议,建立自由转托管机制。另一种是发行双向可替代型中国存托凭证(two-way fungibleCDR),由于是双向可替代型CDR,这些CDR还可以换回股票回到海外市场交易。
他认为,建立双向可替代型CDR有研究基础,易操作,是可选之策。
不过,亦有人士担忧,建立套利机制,可减少国际板和境外市场的估值差,但可能会迅速拉低A股的估值。这也是监管部门不愿意建立此机制的原因。
他表示,当前推出国际板,无论市场是否和海外市场连通,都会影响A股市场的估值,可能损害境内投资者利益,这需要慎重考虑。“现在推出国际板,时机并不成熟。”
国际板的推出,应该视人民币资本项目开放程度而定。中国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说,最优选择应是人民币资本项下完全可兑换,推出国际板;次优的选择是在海外成立一个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市场,这对资本项下的冲击会小一些。
国际化真义
国际板的意义,并不在于简单吸引境外企业到国内上市,而是通过开放、建立更为高效的定价市场,成为有竞争力的国际化资本市场。但从当前的制度安排看,与这一目标差距颇大。
在封闭市场的前提下,监管部门意图从行政角度,压低国际板的发行价格,但这与A股市场原有的发行市场化改革相悖,也不能有效抑制二级市场的高估值出现。
如果不建立套利机制,正如连平分析,会导致国际板与境外资本市场的相互隔离,可能出现诸多问题:一是国际板估值过高,对于境内上市企业估值理性化没有积极作用,同时也不免有境外企业在境内股市圈钱之嫌,另一种可能是国际板估值过低,这将打击境外企业在境内股市上市的积极性,甚至使国际板逐步丧失融资功能,难免步日本国际板的后尘。
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叶翔认为,要追问为什么建立国际板?资本市场的国际化,要有几个体现,首先是规则的国际化;其次是金融机构的国际化,现在成立合资投行,就是其中的意味;然后是投资者的国际化,这与资本项目管制有关;最后是金融产品的国际化,国际板显然是金融产品的国际化。“规则的国际化,这是最重要的,显然这点还和国际上有很大差距”。叶翔表示。
一位频繁接触海外市场的本土券商人士坦言,发展国际板,对国内监管理念的提升要求也很高,这在未来可能会暴露。
中国资本市场历来以严格的审批著名,繁琐的审批程序成为境外发行人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国际板未来的发展也要看监管部门理念的更新。
有接近监管部门的人士说,国际板上市的企业一般都在多个市场上市,面对同样的事件,监管部门能否与其他国家的监管部门有基本同步的反应,而这种反应体现出的价值观是否基本一致,都是目前发行人、中介机构和投资者比较担心的问题。
比如公司停牌制度,在何种情况下停牌,中外可能会出现较大差异,国际板是否能出现像A股市场长时间停牌的现象?
篇10
近日,阿里巴巴集团公布了2016财年四季度报及全年财报,这也是其CEO张勇在该岗位上任职满一年交出的答卷,这份靓丽的答卷无疑远超预期:中国零售市场交易总额为30920亿元,超沃尔玛成为全球最大零售商,移动GMV占比65%,而上一财年占41%,去年第四季度零售平台销售额占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1.3%;营收突破1000亿元大关,为人民币1011.43亿元;云计算和互联网基础设施业务营收为人民币30.19亿元,同比增长138%;归属于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为人民币714.60亿元,同比增长196%;年度活跃买家增至4.23 亿户,移动端月度活跃用户增至4.1亿户。阿里巴巴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么靓丽的业绩,核心在于其相对完善的生态系统释放的巨大生产力。
首先,快速进化和演进的生态系统。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的基础上,通过新浪微博、UC、高德地图、优土等一系列的并购,打造了体系相对完善的生态圈。上财年,阿里巴巴在生活文娱、本地生活服务、海外电商巨头等领域四处出击,分别以10亿美元获得东南亚“亚马逊”Lazada的控股权,9亿美元投资外卖平台“饿了么”,以每股美国存托股27.60美元的现金收购优酷土豆剩余的股份。通过微淘、社区、淘宝头条等内部内容平台,加上优酷、微博、UC等媒体矩阵,大大提升购物体验和移动端黏性,使得此前的“优酷+新浪微博+UC+淘宝”的泛销售生态系统演进到“商品+内容+服务”的服务协同新生态。新生态的“新”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一是移动驱动,2016年第一季度,移动端GMV占比高达73%,去年同期为51%,移动端收入在电商零售平台总收入中占比为71%,去年同期为40%,阿里巴巴集团包括UCWeb、神马搜索、高德地图等在内的移动互联网业务都实现高速增长,增速高达51%;二是积极进军国际化,通过对Lazada等的收购,能够和阿里巴巴在当地的速卖通等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其次,布局深远的生态系统。阿里巴巴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不仅在当下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而且提前卡位互联网金融和云计算等潜力巨大的市场。按照马云的说法:近几年来,阿里的第一大板块电商做得还不错,2017-2019年将轮到互联网金融登上舞台,到了2019-2021年,阿里云将扮演主角,其目标是和水、电一起,成为21世纪三大要素。在互联网金融方面,阿里持股33%股权的蚂蚁金服以600亿美元的估值完成B轮45亿美元融资,预计在今年上市之后,其市值会超过1万亿元;在物流方面,持股47%的菜鸟网络作为物流数据和信息公司,与合作伙伴的物流线路已经覆盖到全球224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2800个县区,目前通过菜鸟完成的日递送包裹量已经超过3500万,并在今年第一季度完成100亿元的融资。在阿里云方面,2016财年营收达30.19亿元,同比增长138%;2016年第一季度营收为10.66亿元,同比增长175%;用户超过200万,其中付费用户达到50万家。已成为亚马逊AWS、微软Azure、阿里云、谷歌云等组成的全球云计算第一阵营的主要成员,且增速远远高于同期亚马逊AWS64%的同比增速、微软Azure120%的同比增速。得益于我国云计算市场的高速增长,阿里云发展潜力巨大,在5年之后有可能再造一个阿里。此外,3月下旬阿里巴巴集团收到来自平台上的10家企业联名建议书,因准备上市计划,希望获得阿里巴巴集团协助,这也表明阿里的生态平台迎来资本市场收获期。
可以看出,阿里的生态系统建设之所以能快速演化,一是得益于阿里电商业务的稳定增长和利润贡献;二是阿里着眼于回报周期长的投资项目,能获得极大的竞争优势;三是对未来趋势把握准确,能够抓住“新兴引擎”发展机遇。(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高级经济师,管理学博士。)
- 上一篇:资产管理行业发展前景
- 下一篇:经济建设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