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行业背景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影行业背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影客传媒总裁
资深电影制片人
现居北京
在这样一个有趣的年代,我们可以透过电影这片叶子,春江水暖,一叶知秋
透 过 电 影 这 片 叶 子
记得前,我第一次参加所谓的电影创投会。当时骨子里还是个文艺青年的我,看到大家排排坐,拿着自己的预约单等候着一个又一个投资人前来挑三拣四,像卖商品一样卖自己手中的电影项目时,有些忿忿然:如此神圣的电影的命运竟然被手握铜臭的投资者所掌控。我也第一次对“电影即商品”有了深刻体会。
我查阅了当时的投资者名录,发现几乎所有的电影投资者都来自电影行业本身,大部分有着良好的成功记录,甚至有几十年的行业发展历史,绝少有业外资金背景。之后的很多年里,我相继参加了韩国、日本等地各种电影节的投资会,这些创投会的投资方和柏林电影节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基本都拥有行业背景,一丝不苟地选择符合市场要求的电影项目,在这个基础上,导演的业绩、剧本的类型、拟选用的演员,便成为投资方对这个独特商品未来进行投资回报评测的主要标准。
三年前的上海电影节,事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是电影创投会,只有一部分资金来自专门的电影制片公司,更多的是来自房地产公司和其他与电影风马牛不相及的产业:矿老板、煤老板、政府,各类基金、风投和私募等,这些稀奇古怪的资本组合在一起,成就了当今中国年产400多部的制片总量。热火朝天的产业氛围中,充盈着美国西部淘金热时那些冒险家身上弥漫的荷尔蒙气息。电影产品从此渗透出不同资本背景所呈现的痕迹,中国也成为了世界电影行业投资背景最为复杂的区域,这是国际电影投资者无论如何也看不懂的现象。
电影产业的巨大增量空间,吸引有着不同资金背景的人们,试图通过电影的整合功能实现五光十色的理想和愿景:有的需要掌握话语权,有的需要使其影响力扩大,甚至有的直接就把电影当做广告载体。电影公司成了营销产品的广告公司,这个载体对于广告客户而言,将是继电视台,平面媒体、户外媒体之外,更有效的广告输出平台。而这个平台貌似比其他的平台更有亲和力穿透力速度感,成本更低作用更大效果更好,它基本上解决了植入产品从品牌到体验的全过程,消费者的情感是直接的植入入口。
新近上映的《杜拉拉升职记》就是一个极其典型的案例。虽然从剧作内容上并不严谨但是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这不意味着创作的成功,更多的是商业操作的成功,操作机构一边赚广告主的钱一遍赚电影观众的钱,面面俱到皆大欢喜。
篇2
虚拟短片影像馆是使用最新数码摄像机,在有“绿幕”作用的影棚专用背景前拍摄动态人像素材,由智能拍摄系统结合背景进行合成,自动输出各种唯美的艺术照片和艺术电影的影像拍录馆。其中使用的全高清虚拟影像系统是集婚纱艺术电影、儿童艺术电影、写真电影、微电影、个人MTV、广告宣传片制作等于一体的电影专业设备。
产品特点
1.产品具多项专利,技术领先。
智能拍摄系统集专业音频采样、高清视频、实时合成影音、多机位取景等顶尖技术于一身,支持轨道区域进行媒体素材剪辑,具有超强的兼容性、可在三维、二维自由切换。广播级专业黑白色键抠像调整,保证了图像完整、不失真。
2.操作简单,应用范围广。
拍摄系统可实时合成,所见即所得,及时刻录,无后期制作,具有应用范围广、经营方法灵活等特点,既可作为主要经营项目,也可作为企业经营中的一项附加增值服务项目,产品适用于专业影音工作室、影楼、婚庆公司、电视台、演艺公司等。
市场分析
随着时代潮流和科技的发展,影像服务行业历经了从黑白到彩色,从人物摄影到人物写真,从艺术照片到艺术视频的过程,现在,动态的艺术电影又成为时代的新宠儿。当前,婚纱电影、儿童电影、微电影、个人MTV等个人影视相关产业应用领域广泛,势必成为最具投资潜力的朝阳产业。
经营条件
开一家智能影像馆,主要的投资便是购买设备。由于拍摄设备的功能型号不同,价位也不尽相同,一台智能拍摄设备最低的购进价格约在2万—3万元。
效益估算
拍摄艺术合成短片,根据技术要求的不同,收费也从1000—20000元不等。以经营者在营业期间签订了20个订单计算,如果每个订单的价位在1000元左右计算,其中又有50%的客户要求再加一些特效、实景拍摄的话,实际价位就在4000—5000元之间。总营业利润即为10单×1000元+10单×4500元=5.5万元。
篇3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影产业;视觉特效;CGI技术
数字技术(DigitalTechnology),是一项以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基础的新兴科学技术,它通过转换信息编码、转变信息格式等方式,将图片、文字、声音以及视频等信息转化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二进制数字“0”和“1”,并通过对此类信息的加工、储存、传输,将其动态化、立体化的呈现在观众的视觉范围内。而在储存和解码这些信息的过程中,会使用到计算机技术对此类信息进行编码、解码以及压缩,所以,我们习惯性的将上述技术成为数字技术或数字控制技术。在计算机功能日益增大这一因素的推动下,数字技术被广泛的运用于到了电影制作的过程中。例如,近几年来,美国好莱坞就生产出了大量的以数字技术为主制作的电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阿凡达》、《复仇者联盟》以及《变形金刚等》。此外,运用数字技术制作电影,还能有效的减少电影的生产成本,增强电影的视觉效果,在提高电影企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的同时,为观众提供完美的视觉享受。综上所述,对本文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CGI技术在电影人物造型塑造中的应用
CGI技术既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电脑生成图像技术,随着此项技术的不断研究和完善,其在生成图像方面的功能也变得日益强大,被广泛的运用于电影特效制作中。CGI技术兴起之初,在电影领域的作用只是生成一些简单的画面背景,并只有通过将其插入到电影镜头中的方式,才能起到增加电影视觉效果的作用。而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CGI技术就可以用来制作一些虚拟的飞船、建筑物以及动植物等场景,例如,20世纪70年代好莱坞视觉电影艺术大师乔治•卢卡斯就运用CGI技术制作了《星球大战》影片中的“尤达大师”、外星恶棍“贾霸”等外星人。进入21世纪以后,各类科学技术的发展为CGI技术制作虚拟毛发、布料以及皮肤等图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了运用CGI技术制作电影人物。例如,《第三类接触》、《终结者》和《黑客帝国》等影片中均是使用CGI技术生成的虚拟角色,制作效果十分逼真,极大程度上增加了电影的视觉效果。此外,在传统的CGI镜头制作过程中,我们必须将演员放置在蓝绿背景的环境下才能运用有效的运用此项技术,需要的电影背景只能通过后期更换的方式来实现,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电影的制作效率。CGI技术发展至今,已经可以实现导演与虚拟角色互动的电影制作方式。如卡梅隆导演在制作《阿凡达》这部电影时,就完美的结合了真人演员、真实环境、虚拟环境、虚拟人物等元素。其最关键的技术就是在虚拟角色扮演者身上安装传感器,将角色的动作及时的传输至电能,从而呈现电影生产过程中的实时画面,为导演做出准确及时的指导提供了充足的依据。
2数字技术在电影人物形象塑造中的运用
在传统的电影制作技术中,角色的在塑造方式主要为化妆。例如,在我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生产的电影中,就是通过化妆的方式对里面的人物形象进行再塑造,这种人物形象再塑造的方式具有耗时长、需要大量工作人员携手完成以及视觉效果差等特点,大大降低了剧中人物给我们带来的视觉效果。此外,如果我们长时间的在演员的脸部和皮肤上使用道具,会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一些演员的皮肤过敏,从而增加了电影制作过程中的风险。而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我们对电影制作行业中角色的定义已不仅仅是局限于传统的真实人物和实体模型,虚拟角色也成为了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影片角色已成为目前电影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例如,美国在2011年生产的电影《猩球的崛起》中,电影制作人员就是运用数字技术制作出剧中的猩猩的,而观众所看到的只是虚拟的猩猩。并运用动作捕捉器将表演者面部动作和关节动作记录下来,将其加入到虚拟猩猩的制作中。使虚拟猩猩的面部表情、眼部动作、行走方式等与真实猩猩的完全相似,有效的增强了《猩球的崛起》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的视觉享受。
3数字技术在电影场景制作中的运用
在传统电影制作过程中,我们常常采用实体搭建、手工描绘、电影接景以及模型接景等方式实现电影场景的再造。这种电影场景制作方式耗时费力,在无形中增加了电影的制作成本。此外,通过上述方式制作电影场景,还有可能出现各场景之间衔接不恰当的问题,从而降低电影的视觉效果。例如,在《2001太空漫游》这不电影中,就是运用放映接景的方式制作了人猿在非洲沙漠玩耍的画面效果,但是,我们所能观看到的只是平面的画面,很难深度的展现出电影的真实感。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目前我们已经可以将此项技术运用于电影场景的制作中,其工作原理为:运用二维或三维软件实现数字绘画接景和三维虚拟场景搭建,具有操作简便、投入成本低、制作时间短等优势,被广泛的运用于当前电影产品的制作中。例如,在拍摄《星际迷航》这部电影时,导演对战场的场景布置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运用传统的场景搭建方式根本不能满足电影情节发展的需要。于是就采用了先进的数字技术和传统场景搭建的方式来布置该电影的场景。为将各类自然灾害的场面真实的呈现在了观众的面前提供了十分有利的保障。
4结束语
从上述内容我们不难看出,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增加电影视觉效果中的作用也在不断提高,主要表现在电影人物的制作、电影角色的塑造以及电影场景的制作等方面。但是,受传统电影制作模式的影响,我们在运用数字技术增加电影视觉特效的同时依然面临着诸多的阻碍因素,身为电影工作人员我们,只有在日常的工作中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积极提高自身对数字技术的认识,才能有效的发现数字技术在增加电影视觉特效中存在不足,并采取与之相对应的措施加以应对,为我国电影事业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方荣国.从数字化技术谈电影声音的发展现状[J].现代电影技术,2016(03).
[2]娄未梦.以电影《金刚》为例浅析电影视觉特效技术的发展和趋势[J].艺术品鉴,2015(30).
篇4
自迈入21世纪以来,我国传媒行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各个媒介开始充分融合。在这种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基于媒介市场竞争的激烈性,中国电影也需与其他媒介进行互动与融合。本文对中国电影与网络互动发展的可行性与必要性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探寻中国电影前进的新方向。
关键词:
媒介融合;中国电影;网络互动;发展
随着电脑的普及,媒介融合的趋势在我国开始显现。各个媒体在媒介融合的影响下,纷纷实现了产业融合,而中国电影产业也跻身媒介融合,与网络、手机、广告等诸多媒介实现了融合发展。媒介融合对中国电影的影响是极其深远的,这种影响体现于内容融合、集输融合、市场融合等诸多方面。这种媒介融合的实现对电影媒介的发展有极大价值,而其中电影媒介与网络的融合,能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使电影更具艺术价值,互联网更具优秀的内容资源。
一、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电影与网络互动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一)中国电影产业独立发展的局限性
1.受众市场的潜在流失。新兴的网络媒体的发展,吸引了大部分电影受众的眼球。基于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人们可以通过电脑随时随地自主选择想看的电影,实现实时传播的模式。较之于去电影院观看电影,受众更倾向于选择通过网络观看电影。2.广告收入分流。传统的电影广告仅能播放于影片或者是院线中。这种广告传播具有局限性,直接影响了广告主投放电影广告的积极性。但借助新兴的网络电影产业,网络广告可以在各个环节播放,网站可以获得更大的盈利空间。3.人才的流失。随着网络电影的出现,很多无法进入院线的电影也将目光集中到网络平台上。同时,基于手机、摄像机的普及,一些网民也开始自主探索拍视频、拍电影。互联网成为一个能实现其愿望的平台,大部分人才流向网络。
(二)中国电影与网络互动产生的积极影响
在媒介融合的大趋势下,中国电影产业与其他媒介进行了融合,变得更为活跃。这种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营销效果、技术更新及资金流通3个方面。1.多终端产品营销。互联网为电影提供了另一个传输平台,让电影除了在院线上映,获得应有的收益之外,还能通过网络播放获得版权收益;纸媒则主要起到对电影的广告宣传作用;智能手机使受众不受地点、时间的约束观看电影。通过多种终端产品的影响,电影实现了与其他媒介的共赢效果。2.数字化技术。媒介融合促使中国电影从传统的“胶片时代”步入“数字时代”。电影数字化技术的应用是媒介融合为电影带来的首要改变,它使电影制作形式更具优势,不仅实现了电影生产的数字化,使电影在更低的拍摄成本的基础上获得更好的录制效率,还实现了电影传播的数字化,具有节约成本、播放效果更佳的优点。3.多渠道资金流通。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与发展,中国电影形成了以市场为主导的电影产业模式。该模式强调电影行业与市场的开放,接受来自国内外多种渠道的投资,为中国电影作出了贡献。该模式有助于电影产业发展壮大,有助于加快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的步伐。
二.媒介融合背景下中国电影与网络互动发展的新趋势
(一)中国电影与网络的融合开发
1.技术共享。数字技术的出现取代了传统的胶片电影制作,彻底改变了电影产业模式,具有降低成本、扩大传播效果的优点。当前,数字电影已经成为中国电影的一种主流制作方式。随着我国进入数字化电影时代,无论是数字化的电影制作还是放映等内容,都离不开电脑与互联网。较之于传统电影,数字电影的优势显而易见,其不仅实现了剧本的易保存、易携带,而且在投入成本更低的基础上,还能获得更高的录制效率。另外,数字电影成为当前主流电影的放映方式,更能保障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平稳发展。2.内容共享。内容产业作为电影产业中的一项核心组成,贯穿于整个网络电影的产业链条中。在媒介融合的状态下,首先,针对网络电影内容传播来说,应保证内容的短小、精悍及创新性;其次,针对内容对接来说,应确保剧本情节设置有开放性、延续性的特点。借助于媒介融合的发散性思维创作出的电影内容,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3.受众共享。受众是信息与内容的最终接收者。任何一个媒体都应该考虑受众接收信息的非固定化问题,并尽可能地为受众提供最快捷、最方便的信息接收技术支持。随着网络的兴起,受众范围也几近将所有人群囊括在内,而怎样抓住这些受众的眼球,成为电影人的重要工作任务。基于此,也就提出了网络电影受众融合与受众对接的概念,希望以此实现电影产业的受众共享。4.终端共享。随着网络产业与电影产业的终端实现融合,电影和网络门户网站取得了双赢效果。而这种手机、电脑、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上的门户网站软件,如优酷客户端、乐视客户端等,充分显示出互联网与传统电影的融合,这一共享形式的发展前景更是被业内人士看好。
(二)以融合形态呈现的电影新形式
1.网络电影。基于年轻人想放缓生活节奏、释放工作压力的需求,网络电影这一新兴传播形态发展得愈来愈快,它也是一种时间较短、互动性较强的试听艺术呈现形式。2.网游电影。网游电影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以某一网络游戏脚本为题材,而改编成电影的一种融合形态的影视艺术。这恰恰也表现出网络游戏产业与电影产业势不可挡的融合趋势。
三、结束语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的成熟,为满足市场、受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电影产业应实现与网络的良好互动,在媒介融合背景下实现电影与网络的真正融合,互相促进,互相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迅,岳莹.“融媒时代”中国电影的生存环境[J].当代传播,2010(5):74-77.
篇5
一、钢琴音乐的发展及美学特征
作为一门独立艺术学科存在的音乐,有着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特殊性和综合性,它在电影艺术的动态构成中,将故事内在的含义同现实生活中的人生哲理合二为一,呈现出审美情趣和视听上的美感。中国音乐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和优良传统,其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是否具有丰富的感情内容和审美趣味,如果没有表现内心情绪的手法只是纯粹的声响,那么音乐便没有生命和内涵。钢琴音乐的历史是漫长曲折的,钢琴音乐能够主观自如地唤起人们对似真非真的现实美景的想象。钢琴音乐的表现力极为丰富,主要特征与演奏者所表现出的艺术魅力不可分割,钢琴音乐一生追求落在以情感人的角度上,不分国界种族,在钢琴音乐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不仅在描述主人公情感历程上有所发挥,而且在描述自然现实主义的方向上也堪称为最好的乐器。总而言之,钢琴音乐作为电影中的一种新体裁形式存在,在表现主人公的个人情感和创作意图,引发欣赏者的感情共振和艺术想象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作用。最终以抒发主人公的内心世界,从而引起观众在情感和心理上的共鸣,也正因为如此钢琴音乐这种特殊的美学特征被广泛应用于电影作品的各个环节之中。
二、电影中钢琴音乐的具体美学表现
随着电影中音乐的出现,以钢琴音乐为主要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在这些影片中钢琴音乐的美学体现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在钢琴音乐美学因素的基础上,从三个方面分析它在电影作品中的具体美学表现,即起着抒发故事情感、营造背景氛围和提升电影艺术品位的作用。
1.抒情作用是音乐本身都具备的一种功能,特别是在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可以起到很好的抒情作用,提升电影的审美感受,钢琴音乐类型根据不同的背景有明确的限定,如紧张的情节应配以急促的音乐,惊悚的场合大多配以高低起伏的音乐等。但是,在任何场景下的钢琴音乐所抒发的情感都是清晰具体的、有所突出指向的,它特定的抒情功能被十分明显地体现出来,并极大程度地融入电影本身中去。在当今很多电影作品中,比如电影《立春》和《音乐之声》中,前者女主角演奏的钢琴音乐反映出她对于艺术的无上追求和崇敬,以及对于爱情的渴望和骄傲,而后者中的钢琴音乐完全展示出女主角积极的人生观念和性格特征,随着钢琴音乐的不同旋律也突出了她对于爱情的心理变化。
2.同时,钢琴音乐对于营造电影的背景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一部优秀的电影,如果没有了声音元素的加入,电影也就失去了鲜活的生命,比如《钢琴家》中钢琴音乐在营造背景气氛方面也发挥很好的功能,电影中四处躲藏的钢琴家最终能够逃生,发现他的德国军官并没有表现出纳粹刽子手的模样,当男主角躲进阁楼时,楼下传来了德国军官弹奏的《月光奏鸣曲》,琴声清冷悲伤充满了人情味,在此钢琴音乐努力营造出一种悲伤的氛围,钢琴的运用为后面的电影很好地做了铺垫。又如电影《海上钢琴师》中的斗琴片段,主人公与爵士乐大师片中的三次钢琴较量让人为之惊叹不已,也体现出影片中的部分。此刻钢琴演奏的美学意义被非常明显地体现出来,主人公的倾情演奏,钢琴曲时而舒缓低沉,时而急促高亢,钢琴唯美的曲调让观众进入到跌宕起伏的音乐中,而剧中的主人公也已经完全陷入到音乐的海洋,完全忽略了蓄意挑衅他的演奏大师。最重要的是观众在钢琴营造的氛围当中体会到主人公的内心孤独世界和美妙绝伦的音乐技巧,前两首钢琴曲子使观众在剧情中提出问题并想象结果,直至第三首钢琴曲完成,使观众放下紧张情绪而豁然开朗。此片中钢琴音乐同人物画面结合得淋漓尽致,声音在此贯穿到每个细节,让人不免感叹。
3.除了在营造背景和抒情之外,钢琴音乐在提升电影的艺术品位方面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讲,在诸多的音乐中钢琴音乐是最具有高贵特质的音乐,也最为被观众所接受和熟悉。在电影中注入钢琴音乐,可以有效提升电影作品的艺术品位,在很多作品比如《钢琴课》《海上钢琴师》《天使爱美丽》等以音乐作为主题的电影中,钢琴在其中的取材比例相比其他乐器多出很多,因为电影中钢琴音乐本身就是一种对艺术上的享受盛宴。此外,钢琴音乐作为背景音乐被运用在很多电影中使电影增色不少,而且影片中选择的钢琴音乐也多以肖邦、贝多芬、德彪西的钢琴名曲为主。钢琴自由的曲调可以让演奏者跟随自己心声完美展现出,使内心得到缓解和释放,电影中行云流水般的音符在释放无尽的浪漫同时给观众带来优美的音乐享受,随着钢琴音乐的深刻演绎,电影的艺术品位也随之提升。比如在电影《钢琴师》中,非犹太裔大提琴演奏家的钢琴演奏片断,在她演奏巴赫的《G大调前奏曲》时,表情庄重内心却是十分悲痛,钢琴音乐让观众更加体会到主人公对纳粹的痛恨,而与她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又形成深沉对比,这种深邃耐人寻味的艺术感觉直达观众内心,从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电影的艺术品位。
三、分析钢琴音乐在电影作品中的美学作用
在当今很多电影作品中,影片的内在之美是现实生活中许多审美的主体所追求向往的一种美,观众从感官的接触、情感的共鸣逐步到达对电影深层内涵审美的理解,从而揭示出电影作用在审美主体的感官上、感情上以及心理上不同层次的美感效应。此外,钢琴音乐的魅力就在它特殊的声音,钢琴演奏比其他乐器更富于浪漫感,从美学的观点出发,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可以使观众更好地把握剧情和洞悉人物的内心情感,最后使两者达成思想上的共识,这也是电影中钢琴音乐的真正内涵。在《阿甘正传》一片中,影片开头一片缓缓飘落的白色羽毛和着背景音乐出现,随着悠扬缓慢的钢琴音乐,影片中的白色羽毛随同音乐起伏跌宕,最后羽毛落在主人公的脚下,故事开始。而故事结尾同样是悠扬的钢琴音乐,影片结尾主人公把儿子送上了校车,从他的书中落下了一根羽毛,又开始随风飞舞。钢琴音乐同整个故事完美融合为一体,不仅吸引观众的眼球,同时深刻体现了人物内心的情感波动,给人以美的视觉感受和心灵感受。电影作为一种视听结合的现代影视艺术,其中电影音乐的创作在如今越来越被艺术工作者所重视,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和其中的音乐有着莫大的关联。钢琴音乐以其独到的艺术功效和美学价值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重视,因为电影音乐直接影响观众在观看影片时的情绪与心理活动,钢琴音乐既能主导环境背景的艺术美感,给观众以艺术感染力和渲染力,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又能与电影有机相结合,达到“乐中有景,乐中有情”的效果,使观众得到“以情动情”的最佳艺术认知。在《海上钢琴师》中,从影片的开始部分一段欢快的钢琴曲开始,使观众感受到主人公心中的悲伤与孤独,直到在一次船房录音的时候看到窗外出现的女孩,使主人公真正感受到爱的真谛和潜藏的温柔,他的眼睛跟随她的脸,同时弹奏了一曲即兴的以爱为由的曲子,让录音师哗然。这时的钢琴音乐音调舒缓、清新欢愉,整个片段中钢琴音乐的曲调随着女孩的行为而变化,电影中钢琴音乐真实和细致地塑造出主人公的情感内心,不仅使电影画面感变得生动鲜活,也让欣赏这部影片的观众达到了情感上的共鸣,体现出美学上的真正价值所在。随着我国影视行业的快速发展与不断变革,钢琴音乐的特殊美学效力在电影中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并且揭示出它在电影美学中的效能是通过从审美感官过渡到审美感情再转化为审美理解这样一个逐渐深入的审美过程,它的流程随着社会的发展反映了审美的动态性,成为当今社会越来越普遍的一种审美现象。钢琴因素的运用表明了“美”永远是人们所追求的精神方向,而电影中表现出的意境美态仍然是许多审美主体在心底追寻的美好。因此,钢琴因素的融入将电影作品中的内在主旨与观众的内心紧密结合起来,达到深化电影作品文化内涵和抒发电影美学的现实意义,也正因为钢琴音乐的美学意义,钢琴音乐才会被广泛运用于电影中,以从根本上达到引起观众共鸣和使观众获得审美趣味的目的。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微电影;创作;创新
大量的数据显示,自从互联网等新媒体出现以来,传统电视媒体用户的数量逐年递减,伴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宽带和视频技术也实现了升级和改进,这意味着过去处于垄断地位的电视媒体时代已经远去,属于新媒体的春天已经到来,在这样的环境下,微电影应运而生。
1互联网+背景下微电影发展存在的问题
1.1门槛低导致制作水平良莠不齐
微电影自诞生以来便受到了电影爱好者的广泛喜爱,越来越多电影爱好者开始参与到微电影的创作中。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微电影创作的门槛偏低,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应用如此广泛的今天,只要具备摄影器材,略懂得相关的制作技术便可以进行微电影的拍摄创作。微电影的时间长短不一,有长至几十分钟的,也有短至几分钟的,且内容花样繁多,形式千姿百态,已经成为人们娱乐活动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这项活动真正实现了全民可参与,但正因如此,微电影质量参差不齐的问题层出不穷,较低的门槛使专业与非专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良莠不齐的制作水平使微电影的品质和专业性受到了质疑。笔者认为,对微电影制作水平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创作者资金不足。由于创作过程中资金投入较低,专业拍摄水平不足,所以在后期制作上出现质量不过关的问题。但这是大多数“草根”微电影创作者不得已的选择,一方面他们没有充足的资金,另一方面,他们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培训,所以使微电影的整体水平不高。二是对微电影的审核把关不严。因为微电影不需要在影院上映,借助互联网便可以在全网进行传播。市场环境的影响下,各大网站对于微电影的需求极为迫切,因此,投放力度较大,尽管微电影的投放速度明显增加,但在质量上出现了很多纰漏,特别是一些低俗且没有内涵的影片,滥竽充数,拉低了微电影的整体制作水平。
1.2内容的“去深度化”和价值缺失
微电影的兴起得益于其时长上的先天优势,之所以称其为微电影,就是因为它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并借助影片中人物的特点来反映当下生活中的热门话题与思想感情。但这同样也可以说是微电影的劣势所在,因为在较短的时长内想要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完整地呈现故事内容和故事情节是有很大难度的,越来越多的微电影创作者开始利用短时长来传递片面的、缺少深度的内容,这些内容往往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具备很明显的消遣意味。于是,当前互联网视频网站上所流传的一些微电影,不但内容缺乏深度,而且题材单一,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宣传广告,有深度且有正面价值的微电影内容越来越少,这种野蛮生长的态势难免使微电影创作陷入窘境。实际上,不可否认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催生了微电影,微电影的创作与生产也正是因为互联网的发展有了更开放的环境,但互联网对于微电影而言也是一种绑架,商业化浪潮下,也难以逃脱其以获利为目的的命运。
1.3资本逐利导致过度商业化
微电影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一方面有创作者的热情为推动力,另一方面广告主的资金支持也成为其发展道路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字化全媒体时代下,在微电影中植入广告受到了很多广告主的认可,甚至这种营销方式正成为广告营销的新突破口,很多行业借助微电影进行产品营销实现了营销业绩的突破。对于微电影这种新的网络观影模式而言,广告主对其的认知和参与程度往往对其未来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结合当下的情况来看,大部分的广告主没有充分了解微电影的传播特点和受众需求,广告主关注的重点是这种新型的传播媒介作品是否与他的商业诉求更契合,以及如何利用这些作品来完成自己的商业目的,并促使其利益最大化。简而言之,广告主的商业诉求占据了微电影创作的大部分空间,反而使其本身的特点被束缚、被掩盖,因此,在资本逐利下,微电影的性质发生了一些改变,它不再是充满创意性和艺术性的文艺作品,而更像一种直接进行商品售卖的加长版广告。这样的发展趋势让原本属于微电影的亮点之处渐渐被磨灭,其艺术品质明显降低,市场上真正的微电影佳作屈指可数。
2“互联网+”背景下微电影创作的改革策略
2.1提高制作水平
目前,市场中存在一种错误的认知,很多人认为微电影等同于视频短片,也有人认为微电影是另一种形式的商业广告。但笔者认为,微电影作为一门新型的艺术表现形式,应被归属于独立电影的范围,因此它除了具有“微故事、微时间、微投资、微生产周期”这“四微”特点外,在制作技术和制作标准上也有相应的要求。一部微电影应该有完整的故事情节,既可以整合为系列剧,同时单独呈现也应具有独立、完整的故事情节。因此,制作微电影既需要有一套系统的策划过程,还要具备完整的制作要求和制作体系。任何一个新型产业若想持续发展,就必须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构建合理的产业链,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拥有专业化的生产团队。微电影也不例外,成熟的微电影制作团队不仅需要拥有丰富的经验,并且还应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微电影产业若想长期、稳定发展,必须提高对制作水平的要求,建立精而不滥的行业标准,督促相关制作团队反思自身问题,提高制作水平。目前,我国微电影制作团队整体能力相对偏弱,各方面尚不成熟。因此,若想使微电影成为真正的电影,就必须以专业的态度要求对其制作水平进行严格要求,不断提高微电影制作水平,使微电影制作更加专业,同时使微电影发展更加长久。
2.2坚持“内容为王”的主流价值观
影视作品主要是通过内容向观众传达创作者的思想及内涵,因此,内容永远是影视作品的核心,微电影也不例外。微电影的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的核心理念,不断追寻内容上的创新与改革,从而保证微电影的市场竞争力。另外,微电影创作者应把握微电影以小见大的特点,打破传统电影制作的桎梏,创新解构微电影内容,结合时下热门话题,追求内容创新,大胆进行题材选择,制作出既贴合观众需求,又具有艺术价值的高质量作品。例如:第8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鹬》。这部微电影虽然仅有6分钟,但在这6分钟内却为观众带来了绝佳的艺术体验,通过绝美的画面,以动物的视角,完美展现了母爱、友情、童年、成长这四个主题。这部历时三年精心制作的微电影在内容方面以温暖的故事对亲情、成长、挫折、勇敢与挑战进行了深刻探究,能够引发人们思考。
2.3坚持微电影商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目前,微电影属于一个新的领域,并未真正走向正规化,没有形成一个相对统一规范的行业标准,这也导致微电影市场乱象丛生。从根本来说,微电影应具有电影及电视剧的特色,注重艺术形式及艺术特点的体现,兼顾艺术性与商业性。但是,目前很多微电影的拍摄抛弃了艺术成分,电影制作粗制滥造,甚至成为另类的商业广告形式,商业性代替了艺术性,这与微电影的制作初衷是背道而驰的。微电影的制作应追求艺术性与商业性的完美融合,其中,艺术性是微电影发展的根本,而商业性应依附于艺术性而存在。因此,在微电影中商业性绝不可超越其艺术性,在进行内容选择及影片制作时应以艺术性为核心,优先考虑微电影的艺术价值。若微电影中商业痕迹过重,商业性压倒了艺术性,该影片既不会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也不会受到市场的认可。微电影商业痕迹过重固然是其发展的弊端,但若想完全摒弃商业性去发展微电影也是不现实的。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电影、电视剧、微电影等途径进行广告宣传是商业宣传的必然发展方向,只要掌握其中的度,对微电影的发展是有利的。而广告与微电影之间的平衡就是商业与艺术的平衡,在微电影中可以通过更加艺术化的形式进行商业广告宣传。艺术与商业并不是针锋相对的,二者的结合由来已久,只要保持其中的平衡即可,若想保持微电影中艺术与商业的平衡,就应针对微电影市场进行约束与规范,由生产者、渠道、消费者三方相互博弈,找到其平衡点,并针对微电影制定相关要求及制度。
篇7
[关键词]微电影;媒介融合;新媒体技术;互联网
随着移动新媒体平台技术的发展以及网络视频传播技术及业务的不断壮大,微博、微信、微小说、微经济等微媒介、微文化可谓大行其道,我们的社会俨然跨入了“微时代”。就微电影而言,从其首次出现到广为传播不过短短的几年时间,但却成为当下赤手可热的新名词和关注的焦点。
一、微电影概念界定及其成长背景
(一)微电影概念的界定
微电影,又称微影,即微型电影。它是指专门运用各种新媒体平台进行播放、适合在移动或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并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超短)时(30~300)秒放映”“微(超短)周期制作(一般1~7天或数周)” 和 “微 (超小) 规模投资(几千~ 数千/万元每部)”的视频 (“类” 电影)短片, 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1]
上述是摘自百度百科中有关微电影概念的描述,也是目前被广泛引用最多的,但定义的出处及源头已无从考证。由于微电影是近几年才被广大受众以及业内人士所关注和热议的焦点,因此在概念的界定上目前还没有一个公开且较为统一和完整成型的定义。如陆川所言,“微电影就是由早期的影视短片演变而来,只不过微博诞生后,短片也赶时髦换上了‘微电影’的新名称”[2]。时至今日,微电影相关概念还有些含糊不清,在学界和业界仍存在较大争议,只能说微电影还处在概念含义(定义)的体系形成和进一步明确化的进程中。
(二)微电影的成长背景
与缺乏明确的概念类似的,微电影的雏形或者说微电影起源于何时,就目前来讲也难以界定。孟志军在《微电影的传播学解析》一文中谈道:“微电影的原型最早可以追溯到1995年,美国广告人斯科特・扎卡林说服Fattal Collins 公司按照当时热播的电视剧《飞跃情海》的故事,制作连续剧 《地点》 投放于各大网站播放,创造了日点击量1万人次的纪录,这应该是历史上最早‘微电影’雏形。 ”[3]
对于国内来讲,2005年由著名网络制作人胡戈通过截取电影《无极》中的片段,进行恶搞的网络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短短20分钟的片长以及两天内40万下载量,该片可谓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被网民普遍认为是中国微电影的源头或雏形。
而真正将微电影推到风头浪尖上或是被关注的高峰点,应该是2010 年由凯迪拉克投资定制,由香港影视明星吴彦祖主演的《一触即发》在全国上线、火爆放映。看到微电影所带来的巨大商业利益,众多广告商家、影视制作机构、各大主流视频网站在2011年纷纷强势介入、集体爆发,并将2011年称为中国的“微电影元年”。
二、微电影与传统媒介的融合之路
随着微电影产业化的不断推进和壮大,传统媒介在看到自身危机感的同时也悄悄向新媒体特别是微电影产业链靠拢,并适时抛出愿意与其友好合作、相互融合的橄榄枝。一些原本高高在上的各大院线、原本有着根深蒂固、家喻户晓的电视媒体、原本不愁“钱路”的广告媒介都不甘寂寞,在挖掘自身优势的同时寻求着突破及融合之路。微电影要凝聚受众注意力,就不能仅仅依赖某一种单一传播模式、单一传播平台,而要采取全方位、立体化、多平台,以求得“传播合力”,达至最佳传播效果,下面从三个方面来探讨关于微电影与传统媒体的融合。
(一)微电影与电视媒介“顺应潮流”式融合
为了扩展微电影的播出平台,打破互联网单一渠道,微电影与传统电视媒体的融合或者说相互合作,从早期的悄悄尝试到现在的渐渐成型,这方面有很多的成功案例。如安徽网络电视台在2010年开播时就和优酷、酷6网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将在内容建设、品牌推广、版权运营、广告营销方面展开全面合作等。
为了能更好地与电视媒体进行融合,很多微电影创作团队采用高清技术进行拍摄和后期处理。几乎所有的主流视频网站也都为微电影的播出提供了高清模式,应该说是顺应了这一趋势。包括央视在内的各地方台也在着手开展这方面的工作。相继就有多家电视媒体尝试着进行关于微电影方面的播出及栏目制作。如中央电视台制作了2012年网络春晚微电影宣传片;山西电视台2012年9月12日晚播放了首部微电影;泉州电视台第四频道,播出了泉州微电影《等待》等。
微电影与传统电视媒体正在寻求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之路。随着微电影的不断发展,这种融合对广大受众来讲是喜得乐见的,可以在家里与亲朋好友共享微电影这一新生事物,或许会有他们的草根作品,在被互联网网民们认可的同时,在电视中播放,那将会是一个令人开心而愉悦的事情。
(二)微电影与院线平台“扩展共赢”式融合
对于院线来讲,主要是播放传统商业影片的平台,但是他们似乎嗅到了微电影带来的无限商机,也纷纷尝试在影院中播放微电影。2012年7月由原国家广电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管理的通知》,鼓励制作优秀的网络剧、微电影等网络视听节目。分析认为,这将给国内微电影行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壮大微电影制作团队。
2012年7月,作为国内最大的微电影出品方,芭乐传媒影院推出芭乐院线,尝试视频行业新的盈利模式,为微电影制作团队提供在线播放平台。此外,由《江南晚报》、江南晚报网、无锡电视台和无锡和平电影院共同打造的中国首部院线网络,同步播放微电影;还有福州微电影联盟首次在院线公映微电影,等等。微电影与院线平台正在展开一种“扩展共赢”式的项目融合,对于院线来讲是扩展其挖掘资金的利好项目,而对于微电影来讲,则是走出单一网络平台,创建立体传播渠道的共赢之举。
(三)微电影与广告媒介“舍我其谁”之完美融合
其实在众多的媒介融合当中,微电影与广告媒介的融合是最为完美的,微电影的主要播出平台是互联网以及移动终端,而这些平台都是免费提供播出影片的,但是微电影的创作及制作是需要成本的,特别是产业化后的微电影,尤其是那些由明星出演、名导拍摄的具有专业化水准的微电影,更是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那些资金如何收回,或者能否有所盈余,势必要找到一个资金回笼渠道和后续运营发展,而广告商或商业品牌机构的介入,正好解决了这个问题。
这其中的案例可以说不胜枚举:早在2001年,宝马北美公司集结八位世界一流的导演,推出八部有鲜明个人风格和创新性的电影短片;2011年,凯迪拉克出品的《一触即发》《66号公路》等;雪佛兰赞助的《老男孩》;苹果的Find Me等,众多知名品牌纷纷进军微电影市场,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微电影广告所带来的无比巨大的商机和威力,究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微电影广告摒弃了传统电视广告的生硬灌输和功能罗列,取而代之的是软性植入和吸引眼球的故事情节,使受众容易接受并期待观看,并且会在观看中得到精神的享受和娱乐的消遣。
2.品牌效应的精准定位,年轻人和中年人更加钟情于个性的品牌需求,而这部分群体正是互联网和移动终端的忠实使用者和推广者,他们每天会花费大部分时间在网上冲浪和浏览,经意或不经意间关注着钟爱的品牌及其产品。
3.微电影广告植入的是品牌理念和品牌意识而非单一的某款商品的样式或外在特征,而这种理念和意识一旦在受众中得到认可和接受,其效益会是根深蒂固和无法忘怀的。
广告媒介的参与,为微电影提供运作资金的同时,更为微电影的后续发展输送着源源不断的“血液源脉”和无形推手,因此微电影与广告媒介的融合可谓“舍我其谁”之完美融合。
三、微电影未来发展展望
(一)微电影的背后是文化的记录
拍摄微电影的起步是文化基础,要有一种对文化的强烈感受。微电影可以迅速与国际接轨。和所有的文化艺术不同的是,微电影需要的是心灵的真正感受。第四代导演黄健中,在出席首届微电影大赛时说过“微电影所有的艺术,文学是基础,文学是人学,对人的认识越深刻,你拍的东西就越好。文学的基础加上对社会真实的感受,通过微电影可以实现文化强国”。
非专业非职业的人拍摄微电影的好处在于无条条框框的限制,少了很多保守的东西。但是微电影要想从稚嫩走向茁壮,必须要脚踏实地的感受体悟生活。用微电影来记录正在起步的瞬间,记录历史。
(二)原创力是微电影的未来和生命力
国内为数不多的华语女导演,曾经拍摄过《观音山》的年轻导演李玉,她在谈到微电影创作的时候说过一句话:“原创力是微电影的未来和生命力!”现在网络上的微电影的数量可谓浩如烟海,其作品如果要想突出重围得到关注和认可,原创力是不可或缺的,也是微电影的生存之道。
(三)融合是微电影的特征,创意是灵魂
创办江苏电视台著名综艺节目《非常周末》,任策划、编剧的杨骏,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他说“我的身份似乎很符合微电影的特征,既是传媒人,又是电影人。我始终认为,微电影是个动态发展的符号, 它与“ 媒体创意” 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说融合是微电影的特征,那么创意是它的灵魂”。
微电影要得到更广阔的发展,就需要摆脱单一的传播模式,采取全方位、立体化、多平台的融合传播,以求获得“传播合力”,实现最佳传播效果。
(四)微电影须向产业化发展迈进
南京大学(金陵学院)传媒学院院长杨溟,谈到微电影的发展时说道:“产业化运作,是推动微电影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推良品、塑精品的无形推力”。随着微电影的不断发展,众多传媒机构、广告运营商、品牌推广公司纷纷进驻微电影行业,对于原本只是一个“小众市场”的微电影行业,要想摆脱各种无序的恶意的竞争,求得壮大和发展,就需要向产业化步伐迈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微电影是视频播放技术及移动通信终端不断发展的新生事物,同时也是信息互联化、时间“碎片化”下受众的必然需求。虽然其出现的时间不长,概念也比较模糊,正处于自身发展和不断完善之中,但这并没有影响受众对其的喜爱和创作热情。微电影是否能够得到更广阔的发展,一个较为关键的问题就是要力争摆脱单一的互联网平台传播模式,与传统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化、多平台的融合传播和产业化运作,借助这种 “传播合力”,在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的同时,达到共赢、共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百度百科.微电影[OL].http:///view/4342291.htm.
[2] 熊莉.“5W”论微电影(上)[J].成功营销,2012(07).
篇8
这部历经漫长的“集资”终于拍成的“粉丝电影”,被全球科幻爱好者称为“纳粹反攻地球狂想曲”,已经于4月4日起在全球45000块银幕同时上映。
本片导演季莫·沃伦索拉是位年仅28岁的芬兰人,他是一个狂热的科幻电影爱好者,同时也是一位电脑天才。2005年,尚在读大学的他便与几位志同道合的伙伴拍摄了长片《星舰残骸》,该片戏仿了好莱坞经典科幻片《星际迷航》,并尝试以网络发行的方式,创下了高达800万次的下载记录,影片的DVD销售成绩同样相当不错。
《星舰残骸》的预算仅有1.省略允许人们提出在他们的地区提前上映的要求,有些工作也预留给影迷和粉丝来做,比如说一些背景音乐的录制和3D背景的设计等等。
季莫·沃伦索拉估计通过这些途径,为《钢铁苍穹》节省了至少10万英镑的制作费用,更重要的,同时还建立起一个忠诚的影迷群体。另外,制片方还通过网站从支持者那里筹集到了120万英镑的拍摄经费。
过去几年里,众包众筹的互联网商业模式在独立制片电影行业中慢慢兴起。有些网站开展电影制作资金募款活动,2009年创立于纽约的一家名叫Kickstarter的网站致力于支持和激励创新性、创造性、创意性的活动。通过网络平台面对公众募集小额资金,让有创造力的人有可能获得他们所需要的资金,以便使梦想实现。还有比Kickstarter早一年出现的Indiegogo网站,也可以为电影募集基金,与其他的集资平台主要服务特定行业不一样的是,IndieGoGo的服务目标非常宽泛,发新专辑,开餐厅等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集资。OpenIndie网站则是专门的电影融资平台,帮助电影制作者寻找支持者和建立观众群体。
篇9
关键词:微电影 创新 管理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迅速普及,给电影产业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同时,信息终端的多样化也为电影产业开辟了新的传播渠道,使人们摒弃了传统的观影模式和审美经验。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最显著的特点是传播模式变得多元化,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正是在这个媒介背景下,微电影孕育而生,它区别于传统影视的形式和内容,在新媒体时代,用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眼前。
随着微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随之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微电影人人都可参与,如何保证质量?微电影在国家出台的审查政策面前该何去何从?微电影要从哪里去寻找新的盈利空间?这些问题都给刚刚燃起的中国微电影之火带来了一丝寒意。怎么正确管理和引导微电影这个新生事物,使之能够健康发展壮大,即是本文的关键所在。
1.创新经营模式,强强联合,打造微电影品牌
在今天的中国电影市场,著名导演压阵、大牌明星云集、巨额投资为支撑相结合的组合方式,已成为电影获得巨额票房王牌。微电影虽然制作要求低,普通也能通过它实现自己的电影理想,但迄今为止能够在这一领域获得成功的人寥寥无几。哪怕是凭借《老男孩》而迅速走红的筷子兄弟,分析其成功的原因也离不开优酷网的巨大影响。所以微电影在目前的发展过程中,选择强强联合的发展模式是成功的保障,即把传统电影中大制作的模式照搬过来,这种模式的好处是:第一有雄厚的资金为后盾;第二是明星大腕的强大影响力;第三,大视频网站的积极参与,它们可以通过点击率、访问量等信息掌握第一手的资料,这些资料可以为微电影的创作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以便于制作出迎合市场的需求的作品。
微电影以其特有的创作手段和艺术表现形式吸引、感染受众,同时又兼具与受众共同分享的独特魅力。依靠互联网及其它新媒体为支撑,未来的中国微电影市场必将是百家齐鸣的局面,因此,微电影品牌的树立将是其必然选择,否则,便无法在影视市场长期立足。在这一点上传统电影已经做出了榜样,比如,一提到电影,我们会立刻联想到李连杰的动作电影、周星驰的喜剧电影、冯小刚的贺岁电影,《007》系列里的詹姆斯・邦德等等,这些名字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深深的植入大众的心里。微电影也一样,只有吸引大腕级明星参与到微电影的拍摄当中,才能使微电影越来越有吸引力。同时一些较大的网站也要根据自身实力制定出不同的营销策略和发展方向,走包装精良制作的“大片”路线,如在业内一直具有口碑良好的“优酷出品”、“土豆”等。还可以通过改编优秀网络原创小说、畅销书籍、名人著作来塑造品牌效应。
2.创新创作模式,拓展影片类型
微电影作为一个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想要在如今复杂的中国电影市场站稳脚跟,并获得长足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在短短几十秒至多几十分钟的时间里,在不具备动巨额资金投资的情况下,在当今信息爆炸的网络平台上,如何能迅速地吸引大众的眼球脱颖而出,这对微电影的剧本创作、选题角度乃至拍摄手法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脱离了大成本大制作模式的微电影,其精华就在于能令受众耳目一新的创意,只有内容新颖、有趣同时又兼具大众感染力,才能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
微电影在内容创作上可以通过生活化的故事叙述与受众产生强烈共鸣,在制作过程中也要处处彰显独特见解。随着受众文化审美能力的不断提高,对于微电影质量要求的肯定也将不断提高,微电影作品如果想要牢牢抓住观众,取得理想的成绩。不但要力争故事情节的大胆创新,更要从贴近民生、关注公益以及着眼于社会焦点来进行选题,在创作时兼具幽默、悬疑和情感等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特点。再次,微电影在不断完善现有题材制作水平的基础上,还要不断丰富和拓展新影片类型,挖掘新的创作题材。
3.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从业人员综合素质
随着微电影行业的迅速发展,不可避免要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微电影专业从业人员的大量需求,根据网上一个关于微电影从业人员的调查显示,目前现有的微电影工作者中,大多不是科班出身,很大一部分比例的工作者都是因为看中这一行业的发展前景,临时转型而来的,还有一部分则是一些没有任何专业培训经历的业余电影爱好者,从调查可以看出当前从业人员的整体质量不高。对于正处在高速发展的微电影行业来说,专业人才的紧缺以及专业水平不高将伴随着微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显得愈发突出。就拿微电影剧本编剧来说,由于缺乏专业化的培训,导致很多作品拍摄出来以后给人感觉生涩、浅浮、剧情缺乏连续性的感觉。而传统影视公司由于前期缺乏预判,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火爆景象,尚未做好转型的充分准备,一时间在这一领域的作用也十分有限,因而加大对专业人才培养应当成为中国微电影未来发展的首要任务之一。
从2007年开始,为了中国电影市场的繁荣发展,国家广电总局电影局专门出台一系列资助计划,即由政府出资为45岁以下、有创新精神并在业内取得一定成绩的青年导演提供资金支持,其目的就是为了培养青年电影人,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挖掘人才,迄今为止已经有一大批青年导演通过这一资助计划获益。这一计划也为中国微电影创作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当然,如果单纯依靠国家、政府的资助,对于已经开始蓬勃发展的中国微电影市场来说肯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需要借助大量民间资本的参与,同时传统各大型网站、电视台、影视企业也要通过举办各种微电影大赛、微电影节、微电影新人大赛等平台,设立相关奖项,来为青年导演提供资金支持,培养微电影人才,促进中国微电影事业的发展更上层楼。
4.创新监管模式,拓宽发展空间
随着大量微电影、的在网络平台的传播,必然出现利用低俗内容来抬高点击率局面,传统电影产业就是前车之鉴,这是文化产业发展进程中必然经历的一个过程。从行业发展规律的角度来说,如何在行业环境恶化之前把坏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中,保护并引导新兴的微电影市场向积极正面、健康有序的良性方向发展,需要政策新规的及时出台。视频网站作为新媒体时代微电影最重要的提供者与参与平台,应当积极地承担起这一社会责任,把传递健康、积极、有教育意义的作品当成其做事准则。网络视频的用户群体大多为青年人,他们面对不良内容的诱惑的抵抗力较差,容易造成价值观扭曲。所以,对网络视频内容的审核更显得尤为重要,视频网站的经营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规。为赚点击而不择手段的行为,最终损害的使整个行业的利益,也必将受到法律的制裁。
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除了创作题材将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之外,创作的自由性也将会受到一定限制,比如证照的审批等等,这就意味微电影的制作周期和成本也会随之增加。就像微电影导演马史说的一样,他们渴望发展的机会,但愿国家的监管不会干预过多创作的灵感。否则,那些依靠微电影生存的创作人士的基本生活也会受到挑战,而这个行业更会因为创作团队的畏首畏尾,失去一批潜在的优秀作品。而那时,将会是这个行业的悲哀。
的确,在靠点击率说话的今天,视频网站与微电影创作团队一样,左右矛盾。一方面,他们依旧希望被监管,因为这代表着微电影形成了行业市场,有了发展规范;另一方面,实际的点击率考核却让他们有着开放大尺度的欲望,这也是他们不愿受监管的唯一原因。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有以下观点:
其一,成立专业的微电影行业协会。行业协会负责制定行业规范、行业标准,负责行业内部的沟通交流,负责该领域的舆论引导和日常评议,推进该行业的行业自律。行业协会的好处在于,既能有效实行监管,又能充分尊重行业特点,而且还可以避免政府对该领域介入过深。协会成员不限于电影界人士,与微电影的运作密切相关的网络界、广告界、投资界人士也可酌情吸收。毕竟,技术和资本对微电影的推动力日益明显。吸收网络界、广告界、投资界人士,也有助于他们同影视界的沟通和交流,增进相互理解与合作。可以考虑在中国电影家协会等现有专业协会中下设专业委员。
篇10
关键词:投融资;文化产业;发展
引言
影视产业带动了教育体育在内的大文化产业,同时也带动了金融,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而影视投融资作为整个影视产业链的起点,也贯穿整个产业链的始终。它指通过投资融资活动,为电影、电视剧等其他影视形式的制作、营销等筹措足够资金,壮大影视产业实力,获取更大效益的方式,主要有:政府资助、影视机构投资、版权预售投资、风险投资等,分直接投资和间接投资两种形式。我国影视直接融资主要通过版权预售、植入广告等形式实现。由于其融资数额较低,且风险较高,故在实践中以商业银行贷款为主的间接融资方式仍是企业首选。随着经济的发展,影视投融资不断增添着新的时代内涵。
一、中国影视投融资背景分析
新世纪以来,发展文化产业已不约而同地成为各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增强国力以及构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在文化产业中,影视业作为最国际化的媒介产业,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大小不仅直接关系到文化产业的发展态势,而且对于整个国家经济增长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和中国已加入WTO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不断融入世界经济,发展文化产业也逐渐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均把文化产业的发展置于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样一来,影视投融资作为影视产业发展的关键环节必然成为不得不重视的因素,亟待不断改革和完善。
二、中国影视投融资发展概况
(一)国家政策扶持影视产业
近几年,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背景下,政府出台了诸如《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扶持政策,鼓励影视机构向市场化转型,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影视产业的繁荣发展。
(二)高科技与新型营销手段助推影视项目发展
随着3D、IMAX等播放技术逐渐普及,观众对观影体验越来越热衷,同时在微信、微博等新型媒体营销手段推动下,国内影视行业呈现蓬勃发展态势。据新华网最新数据显示:2013年电视剧投资总额103.7亿元,国内销售额超过100亿元,同比增长29.25%;电视动画制作领域投资额为16.14亿元,同比增长65.86%,国内销售额17亿元,同比增长172.82%。而电影产业亦呈现出飞跃式的发展态势,票房突破200亿大关,全面进入黄金发展期。①截至2014年5月底,中国电影票房收入已达219.49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收入占据大半江山,市场份额高达51.36%,全年预计将超过280亿元人民币,较之2013年,中国电影票房收益、银幕增长、海外收益与电影综合收益的增幅将保持在30%以上。高收益让影视项目一片红火!
(三)多方资本竞投,中国影视投融资格局生变
2014年以来,中国影视市场的发展仍行走在高速路上。影视行业高票房的光鲜使得各路资本看到了投资机会,希望抢搭这班影视产业发展快车。业外资本、民间资本、境外资本等国内外各类资本竞相注入影视行业,可以说,资本正在改变中国影视业的格局。一方面,银行等各大金融机构大力注资影视产业,为光线传媒、华谊兄弟等影司提供贷款等资金支持;另一方面,PE、VC等机构愈加看好影视产业前景,发展资本与影视业的“联姻”,影视产业的融资渠道也逐渐拓展。当然,影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影视产业投融资体系的日益完善,国内影视市场应借鉴好莱坞影视发展模式,形成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市场化、集中化、规模化、专业化、资本化影视制作与投融资发展体系,借助资本的杠杆加速龙头影视企业的产生,促进行业水平的大幅提升。
三、中国影视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中国影视投融资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盗版产品泛滥,冲击影视业发展。影视市场不规范,知识产权保护机制不健全,市场上盗版产品肆虐,严重冲击影视业的规范化发展。有针对性、导向性、实用性的影视产业管理法制亟待完善。
2.投融资体制不健全,缺乏稳定的投资回报体系。首先,金融体系融资担保机制不健全。其次,影视产业缺乏专业的中介机构,如:投融资咨询公司、影视评估机构等。体制上的缺陷使得投融资难以形成规模,经营效率低下,资源和成本无法得到有效配置,从而造成了严重浪费。
3.以股本融资为主,融资渠道单一。中国影视产业起步较晚,上市公司以权益融资为主,投融资渠道过于狭隘。其中,我国影视产业的融资来源大约有90%是自有资金,7%来自于政府收入,而社会资金投入只占2%。[1]融资比例失衡。主要依靠广告收入,盈利模式单一,衍生产品市场的开发不足,投融资渠道多元化难以实现。
4.投资风险较高。影视产业无形资产流动性差,品牌价值难以评估,难以获得银行长期授信。一方面,我国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发展尚未成熟,没有形成版权评估体系。[2]另一方面,影视企业融资与银行常规信贷不完全匹配,双方的需求得不到有效的对接。例如,影视企业对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不完全认可,造成了“投资难”;而影视项目的不确定性,融资企业规模和信用等级的限制也让投资机构踌躇止步,由此形成了“融资难”。
(二)应对中国影视投融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1.推动政策改革,建立完备的有利于影视贸易发展的法律法规。针对政策、制度缺位,影视产业管理易出现“无法可依”状况,完善有针对性、导向性、实用性的影视管理法制。放宽市场准入门槛,鼓励有特色有质量的小成本影视产品。在发行前构建影视投资效率评价体系,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风险应对措施,从源头降低成本损失。
2.把加强版权保护作为政府部门重点工作,出台相关政策控制影视版权风险,逐渐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此外,从影视制作、发行、放映各个环节上加强版权保护,对盗版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建立影视版权监管、认证、公示平台,严防严打盗版产品,净化影视产业风气,推动规范化管理。在政府、企业、消费者的共同努力下促进影视产业可持续发展。
3.拓展投融资渠道,改变单一盈利模式,构筑多元化盈利格局。鼓励民间资本和境外资本投入影视产业,形成新的竞争格局。美国百老汇、好莱坞环球影城等都是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形成的,我国应借鉴其经验,在各路资本的激励下形成独具特色的“中国百老汇”,在品牌授权、动漫形象等影视衍生品中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
4.立足本土文化,培植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品影视品牌。坚持创新式发展策略,提升电影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由于不少影片传达的核心价值理念主要囿于国内需要,而在国际普遍性方面存在欠缺。[3]因此,要注意揣摩国际视听“品味”,采用国际性的营销方式宣传中国影视产品,积极主动地适应国际市场需求,改善电影融资环境,吸引多方位投资。拓展海外市场也是影视业重要的文化使命和经济使命。[4]
5.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制作、发行、放映一体化,优化影视产业链结构,有效整合各种资源,改善管理,提高生产效率,提升国际竞争力。
6.健全金融体系。在抵押、担保、信托等配套方式的支持下,促进政府、银行、影视企业和新的市场金融机制的有机结合。如邀请银行等金融机构与融资机构进行单独的“相亲会”,从而帮助资金匮乏的中小型影视公司寻找到合适的投资“对象”。进一步理清理顺政府、市场与影视经营机构的责、权、利关系,追求体制革新,从而形成较为合理的风险约束机制、利益激励机制。
四、中国影视投融资进一步发展的思考
目前,影视“众筹”模式方兴未艾。众筹融资是一种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模式,具有受众广、成本低的特征。[5]2014年3月,阿里巴巴开发出“100元做电影投资人”的“娱乐宝”,新的商机吸引全民资本和电影制作人展开战略合作。而互联网巨头也涉身影视产业,2014年9月21日,百度推出信托筹资工具“百发有戏”作为国内首个电影大众消费平台进入娱乐金融领域,一期筹资1800万元投资影片《黄金时代》,将时下最热的粉丝经济整合进来,迅速推动了互联网金融的普及率,真正实现了互联网、影视、金融三方的共赢。可见,具备产业链整合能力的互联网公司,游戏公司加入影视行业将成为一个趋势,由此改变行业格局。[6]
而针对中小企业难以从银行获得信贷资金的问题,由“国华担保”发行的信贷创新产品――“演出保”以演出项目未来收益权作为担保额度评估的基础,用锁定的票务回款优先偿还借款,控制项目风险,已累计为繁星戏剧村等4家演出企业成功融资近4000万元,也充分证明了其前瞻性。
2014年12月,浦发银行跨界试水娱乐圈,筹建“小浦娱乐”众筹平台,通过信用卡积分这种虚拟资产参与电影众筹,在金融业开创了一种参与影视业的新方式。
相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借助产业政策的东风,影视产业将继续在技术、资本的带动下,增加其内涵与外延的广度和深度,并加速向集约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当然,我们要注重影视衍生品市场的开发,加强知识产权资产的保护,加大软环境建设力度,建立完整的影视产业链条,用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吸引多方位投资。新形势下,影视投融资难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五、结束语
影视产业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发展到互联网时代,已经成为一种可参与、可互动、可体验的形式。我们应关注影视投融资发展,了解其创新历程,敢于正视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中国影视产业若想做大做强,真正“走出去”,必须展开投融资改革的“破冰之旅”,其一要靠政府的政策支持,其次要主动迎合国际影视市场需要,在题材形式上寻求突破,形成中国品牌特色;而重中之重则是创新影视产品,追求高质量视听体验。一方面,为其注入高科技因素,整合各方资源全力打造影视精品;另一方面探求崭新模式,控制项目风险,拓宽融资渠道,发展影视与银行、互联网等的“联姻”,从而赢得充裕的资本支持。可以预见,高投资、高质量、高收益的影视产业必将迎来融资的“暖春”。
注释:
① 数据来源:2013-2014年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
参考文献
[1] 陈莉娟. 我国影视制作投融资体制机制现存问题与对策[J]. 中国传媒科技,2013(20)
[2] 刘藩,潘星星. 产业链的供血系统――中国电影金融服务模式的问题与对策[J]. 电影艺术,2014(01)
[3] 丁亚平,储双月,董茜. 论2012年中国电影的国际传播与海外市场竞争策略[J].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4] 徐兵,王平,李本乾. 全球化背景下影视制作投融资的政策环境比较研究[J]. 新闻界,2014(05)
- 上一篇: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
- 下一篇:原油和有色金属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