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范文

时间:2023-12-27 17:42: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

篇1

[关键词] 风险管理 市值管理 指标体系构建

风险是指未来事件预期和实际结果发生偏离的可能性,是对未来结果的不确定状态。风险的不确定性暗含双重含义,既包括可能发生的损失,也包括预期可能获得的收益。风险管理是以一定的成本,通过资源优化配置使企业预期损失最小化收益最大化的管理方法。现实企业经营管理中,我们往往只能够通过历史信息对已经发生的事项进行管理,这显然无法保持企业长期稳定的持续发展,因此需要建立高效准确及时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来应对可能发生的经营风险。

股改的推进使我国资本市场逐渐进入股票全流通的新局面,上市公司经营管理的目标由利润最大化转变为股东价值最大化,市场价值已逐渐取代资产成为衡量公司价值的新标杆,这也为上市公司的风险管理预警体系带来了新方向。市值管理是上市公司基于公司市值信号,综合运用多种价值经营方法手段,达到公司价值创造最大化、价值实现最大化和价值经营最优化的战略管理行为。其中心内容是价值创造、价值经营和价值实现。上市公司风险管理需要在原有指标的基础上,参照市值管理三个中心内容全新观念对预警指标进行改进和创新,以公司价值最大化为目标,建立起适应资本市场现阶段发展的预警体系。

一、价值创造维度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价值创造是价值实现和价值经营的基础,上市公司须着眼于内在价值的创造,使公司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为内在价值在资本市场充分体现打下坚实基础。价值创造绩效衡量上市公司当期盈利能力和未来成长能力,是由基础价值及成长价值两项指标综合评价,基础价值反应上市公司当期盈利能力,成长价值评价上市公司相对上一报告期盈利水平变动。在市值管理中,基础价值绩效由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营业务利润率(ROM)、总资产收益率(ROA)和每股净收益(EPS)等传统指标以及为弥补传统指标的不足而新引入的经济增加值(EVA)和资本效率(EVA率)两项现代指标来评价。而成长价值绩效由基础价值绩效指标的增长率来评价。相应的,我们也应从基础价值绩效和成长价值绩效两方面来构建价值创造维度的预警指标体系。

二、价值实现维度预警指标体系构建

最大化创造公司内在价值,并不是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全部内容,还应将这份价值在资本市场上得以充分体现,需要把内在价值转化为相符合的市值,这样才能够最终实现公司价值和股东价值最大化。因此价值实现是市值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步,但上市公司往往只关注到价值创造的步骤,忽略了价值实现的关键性。其结果表现为市值低于内在价值,没能将价值创造很好体现,或者表现为市值高于内在价值造成投资风险,这是阻碍公司长期稳定持续发展的风险所在。衡量价值实现绩效的指标可以从规模、成长和效率三方面度量,分别由总市值、总市值增长率以及托宾Q三个二级指标实现。

三、价值经营手段降低经营风险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是新兴加转轨的弱式有效市场,上市公司的市值往往与内在价值出现或高或低的偏差,价值创造与价值实现的关联度始终不高。这加大了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难度,同时也增大了公司以长期稳定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经营风险。因此为降低公司的经营风险,巧妙运用财务方法及公司治理手段进行价值经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当市值被明显高估时,上市公司可以通过增发股票或发行可转换债券以及换股并购整合主业的手段使面临的经营风险最小化,相对提高公司价值。增发股票和可转换债券是上市公司再融资主要途径,不仅可以扩大公司股本规模,稀释公司股权降低公司股票价格,还可将所获得的资金支持公司的业务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司内部价值,降低价值偏离风险。另一方面,公司可以充分利用股价被高估的契机与业务相关企业进行换股并购,从而不动用公司资金便可以顺利实现业务扩张。

当市值被明显低估时,上市公司趁机以低价进行股份回购以达到减资或调整股本结构的目的,不失为降低资本运营成本的好方法,这有利于规范和改善股本结构,提高股东投资回报,降低公司经营风险和维护公司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施光耀 刘国芳:市值管理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1

篇2

关键词:市值管理;中小型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4-00-02

一、文献综述

中国资本市场实现全流通后,资本市场的波动加剧,参与证券投资的投资者队伍成长壮大,给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所谓市值管理,是指上市公司建立一种长效组织机制,致力于追求公司市场价值最大化,为股东创造价值,并通过与资本市场保持准确、及时的信息交互指导,维持各关联方之间关系的相对平衡,在公司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设法使公司股票价格服务于公司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市值管理的目标是股东价值最大化,不仅强调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实现最大化利润,而且重视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股价管理,使得股价真实反应公司的内在价值。

龙舒婷(2011)认为,在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市值管理面临新的挑战,国家财政政策进一步考验上市公司的市值管理能力,企业控制权市场空前活跃,企业被并购威胁大大增加,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上市公司面临的市值管理挑战,提出要做到“开源节流,相机而动”。毛勇春(2012)认为,对上市公司而言,其市值管理的需求集中在如何实施投资者关系维护,以保持其在资本市场的正面形象,如何进行再融资以改善资产负债的结构,如何设计股权激励方案以凝聚公司的管理层与核心员工,如何行进并购重组以达到迅速扩张公司规模和积极的效益,从而科学地实现公司市值的最大化。

二、我国中小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现状及挑战

1.资本市场波动剧烈,中小型上市公司估值大幅下降

中国资本市场在全流通时代经历了波澜壮阔、惊涛骇浪式的市值变动,截止到2012年底,上证指数跌落至2269点,总市值15.79万亿元,A股估值水平大幅回落,平均市盈率为15.48倍。

中小型上市公司为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企业,业绩成长性好,股本结构小,市盈率较高,股价波动较大,中小板和创业板是中国中小企业上市的主要市场。高市盈率高股价的中小型上市公司为公司股东以及投资者带来了爆发式的投资回报。管理层针对新股发行“三高”的问题连续出台政策进行调控,创业板的资产泡沫破灭,上市公司估值大幅回落。短短三年时间,创业板指数下跌了38.02%,中小板综合指数的跌幅为35.71%。中小板的平均市盈率为28.79倍,相比较2009年下跌了48.73%,创业板平均市盈率为33.07倍,相比较2009年下跌了58.53%。

2.中小型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持续性不强,面临再融资困境

大多数中小型上市公司上市后业绩出现“变脸”,主营业务收入以及利润明显下滑,成长性堪忧。根据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数据,308家中小板企业在上市后三年内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占中小板股票总数的43.94%,207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上市后业绩出现明显下滑,占股票总数58.3%。上市公司再融资既要满足一定的业绩条件,又需要股价走势的稳定来进行合理的定价,因此业绩不稳定以及股价剧烈波动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上市公司面临再融资的难题。

在2012年拟进行增发的公司中,将近有40家公司的融资计划宣告停止实施,包括武昌鱼、华昌达、大湖股份、科大智能、兄弟科技、蓝帆股份、九鼎新材在内的7家中小型上市公司宣布停止实施融资预案,累计涉及到636亿的融资金额。中小型上市公司再融资计划受到股价和市值的制约,定向增发方案获得通过时,公司股价与定向增发价格倒挂的现象十分普遍。

3.股东套现意愿强烈,股权集中度较为分散

中小型上市公司的股东大多数为个人股东或者财务投资者,在限售股解禁时减持套现的意愿强烈。根据WIND资讯,2012年,创业板上市公司大小非股东减持股票累计4.92亿股,减持市值68.75亿元,中小板共有136家上市公司大小非股东减持股票累计12.18亿股,减持市值为163.48亿元。大小非股东在二级市场减持股票的同时,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权集中度越来越分散。中小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平均持股比例为37.37%,创业板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为33.92%,处于相对控股位置。

股权集中度较为分散直接影响控股股东决策的效率,尤其是在公司实施购并重组、战略性投资重大决策时,需要通过全体股东集中投票决策,中小股东的决策很容易受到公司股价近况以及投资情绪的影响,不能做出理性的投票决策,从而对公司的经营决策产生负面影响,错失重要商机。

4.投资者及中介机构关注上市公司市值,市场监督力量增强

目前A股两市的总账户数约为2亿户,大量的中小股民参与资本市场的交易,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者队伍成长壮大,而机构投资者正在成为影响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力量。截止到2012年底,我国共有77家证券投资基金管理公司,资产管理规模达到3.59万亿元,社保基金资产3778万亿元,企业年金基金资产1863万亿元,专户理财资产1730万亿元。证券公司、公募资金、阳光私募、理财机构、企业年金等机构直接投资证券市场,是上市公司市值的直接关系人,市值的波动决定这些机构投资者的收益与亏损,他们更加要求上市公司做好自身的市值管理,规范公司的运营。

三、针对中小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对策建议

针对中小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的现状及面临的挑战,笔者从四个方面探讨提高中小型上市公司市值管理能力的对策。

1.增强主营业务的价值创造能力以及核心竞争力

主营业务收入是公司业绩的主要来源,主营业务产品和市场单一,公司盈利能力弱,业绩很容易受到宏观环境影响而出现大幅波动。因此丰富产品结构,提高公司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主营业务收入对公司价值创造至关重要。中小型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的再融资优势,为公司主营业务发展提供资金保证,进行产业内有效并购整合,做大做强产业规模,实施与自身管理实力相匹配的规模扩张,夯实上市公司的主业经营基础,提高市场控制力,有利于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溢价和核心竞争力的形成。

我国中小型上市公司的核心技术研发以及市场控制力相对较弱,在维持长期稳定竞争优势、获得稳定超额利润方面存在不足。因此,通过夯实主业,加强核心技术研发,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扩大市场营销团队,加强对优势市场的控制,拓展新市场,是提高中小型上市公司主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2.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治理,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中小型上市公司在公司治理方面突出问题是公司高管团队的不稳定以及公司治理的不规范,而对于处于快速成长期的中小企业来说,稳定的高级管理团队是公司治理的基本要求。股东为满足个人利益而减持股票不可避免,在维持公司经营及市值稳定的前提下,股东应提前做好减持计划,选择合理的时机减持股票,并配合上市公司做好投资者沟通及关系管理工作,避免股价的大涨大跌。

有效的激励机制建立对于维持团队稳定,鼓励股东长期持股方面起到积极作用。目前有将近300家上市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计划,伴随着创业板中小板公司的批量上市,上市公司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方面的需求更为迫切。新上市的民营企业是股权激励的主角,通过现金、期权、限制性股票的长期激励计划,将股东利益、公司利益、经营团队利益有效结合,有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

3.设立有效的市值管理方式,提高上市公司的资本运作能力

一个有效的市值管理方式帮助上市公司及股东平抑市场波动,使得公司市值更好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以及股东财富。上市公司可以运用的资本运作方式包括非公开增发收购资产、并购重组、分红派息、转增资本、大股东增持与减持、资产注入、资产分拆、股票回购等。举例来说,上市公司选择在股价较高时,进行资产的并购整合,通过非公开发行股票的方式收购优质资产,增发少量股票引入战略长期投资,做大做强主业,增加公司的净资产,提高盈利能力和公司市值。在股价相对较低时,公司股东主动在资本市场增持股票,提振资本市场对于公司的投资信心。上市公司不应盲目扩张股本稀释股权,不能在股价过高时实施股票回购和增持,增加公司财务负担。

4.重视投资者关系管理,提升公司在资本市场的公众形象

中小型上市公司股价波动大,更应重视投资者管理管理,通过投资者关系的维护,形成投资者与上市公司的沟通与信息传递机制,提升上市公司的公众形象,使得投资者认可上市公司的价值,缓解因为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预期偏差。上市公司应将投资者关系管理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职能,推崇“真诚沟通,共享成功”的管理理念,重视投资者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反馈给公司上层,并制定适当的稳定投资者信心的举措,通过有效的媒体策划宣传,有针对性的路演安排将高效传达上市公司的积极信息,为公司资本运作的顺利开展搭建更好的平台,过路演和投资者见面会,展示上市公司的正面形象。

参考文献:

[1]谢风华.市值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我国的上市公司采取的是一元治理模式,其决策机制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由董事会托管公司资产、选聘经营管理人员、全权(或在一定限度内,介绍资本授权制度)负责公司的重大决策并对股东大会负责。根据我国公司法相关规定:“我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通过公司内部机构的分权制衡机制实现的,主要有股东大会、董事会和监事会组成,股东大会是公司的最高权力机关,可以决定公司的一切重大事项;董事会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是股东大会的执行机构,在具体实施上董事会又是通过经理来贯彻执行股东大会的决策;监事会也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是公司内部代表全体股东和职工对董事会及经理进行监督的机构”[1]。

二、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上市公司近几年来已经逐渐成为经济运行中重要的主体,但是我国的上市公司在治理方面还有很多不足。

(一)股权过于集中

我国上市公司突出的问题之一是股权过于集中,我国是集中持股模式,公司治理存在的问题其中之一表现为占控股地位的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股东大会已经渐渐发展成为了“大股东会”,大股东利用其绝对控股地位采用各种手段肆意盘剥小股东,已经成为当前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个突出问题。股权高度集中,中小股东既无法监督大股东,法制环境也缺乏对中小股东利益的有力保护。同时,监事会也无法在上市公司内部起到应有的作用,由于监事会常常有“大股东”选拔而来,因此互相包庇的乱象也时有发生,小股东的权益则更加无法维护。

(二)“一股独大”导致了董事会的独立性不够

从整体上来看,上市公司董事在股东中过高的兼职比率将减弱上市公司董事会运作的独立性,问题在于这些兼职的董事们难以真正的投入精力于上市公司,而出于一些私人原因仅仅是占有一席之地。而从目前实际情况分析,要解决以上问题,其关键在于保证董事会的独立性,使他们于公司控股股东、内部经理阶层等相互分离,从而保证董事会可以独立做出公司的重大决策[2]。同时,我国引入的独立董事制度,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公司决策的效率。在我国许多公司中,独立董事已经沦为一种名誉职务,独立董事作为一种新兴制度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但其存在利大于弊,在我国以国有股为主的上市公司中,内部人控制公司管理的乱象十分严重,独立董事制度就是为了防止这种乱象。因此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坚持实施并且不断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我国是非常有必要的。

三、我国上市公司治理模式的改进方式

(一)加强监督,充分发挥监事会的职责

在我国公司治理中,监事会和董事会都是由股东大会选举产生的,监事会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股东大会意志的体现,在出现大股东对小股东的利益剥削时,并不会起到监督作用。同时,监事会的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受重视的程度远远不够。因此,必须加强监事会的权威,首先监事应当由具有法律、会计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或工作经验人担任,而不应只由公司工会的领导来担任。从而有利于监事会及时发现和纠正公司中不正当的行为和活动。强化监事会的权威还通过增加了监事及监事会的职权来体现出来,赋予监事会相对独立的权力,比如对公司决议提出质疑的权力,对于公司经营中出现的问题有调查的权力,充分保证监事的知情权,监事应该具有出席董事会的权力,对于董事、经理等高层管理人员的不正当的行为具有及时向董事会、股东大会或是其他监督机构反映的权力。

(二)股权适度集中

在我国,集中持股的国有上市公司治理效果优于民营公司,实证结果表明,国有上市公司的业绩大多数要优于民营公司。因此必须结合我国实情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的公司治理结构,股权的适度集中在我国有利于公司自身的发展,应该适当分散控制权,让少数大股东分享控制权从而形成制衡,同时监事会充分发挥其监督职能,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一股独大”的问题。

(三)结合自身实际,走有中国特色的治理道路

我国的公司治理在文化背景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不同于崇尚基督教的英美国家的公司文化,我国受儒家传统思想的影响,崇尚权力,等级制度森严,而且拥有数百年重农抑商的传统。而且我国的公司治理不能一度照搬西方的治理模式,而是应该充分结合自身实际,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从我国的文化背景、文化传统出发,加强公司治理文化的建设,大力宣传公司治理文化,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司治理文化。

四、结语

篇4

盈余管理的动因分析

(一)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是产生盈余管理的制度根源。

上市公司的产权借助股票的公开发行而分散为“股权”,投资者按照“同股同权”来分享企业收益,分担风险,共同控制企业。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股东大会董事会 经理层”分层授权并以董事会为核心的产权控制模式。但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治理结构存在着制度性缺陷,表现为:

1、股权高度集中,股东大会成为“大股东会”,弱化了多元产权下股东对经营者的约束力度。由于控股股东和经理层实质上把持上市公司,严重影响、控制了会计信息的生成和披露,他们是信息的提供者但并不是主要的信息使用者,当会计信息因为监督契约的履行而获得协调利益分配的功能时,他们会尽可能地对其进行修正,以不公平地占有契约他方的利益,因此产生强烈的盈余管理动机。

2、董事会成员构成不合理,“内部人控制”问题相当严重,缺乏对经理监控的动机。由于国家股的控股地位,企业董事长和总经理一般由行政机关任命,董事长和总经理的职位合二为一;董事会成员绝大部分是内部经理人员,外部董事和独立董事所占的比重过低。这就使得经理人员在公司的经营决策、利润分配、聘任或解聘公司的财务负责人、制定公司的基本管理制度等方面具有更大的发言权,并可以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公司经理操纵利润,公司对外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

3、监事会监督功能弱化,难以履行对财务报告真实性的监督职能。按照《公司法》,监事会的主要职能是监督公司财务报告的真实、可靠。但“一股独大”使监事会形同虚设,难以履行对管理当局所提供的财务报告的真实性的监督职能,致使上市公司出现大量盈余管理行为。

4、外部审计缺乏根本的独立性。在“内部人控制”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聘任会计师事务所的真正权力往往掌握在管理者手中,使得注册会计师面对的委托人与被委托人常常是同一主体,严重危及了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动摇了注册会计师工作的根基。注册会计师无法以独立、客观、公正的态度履行股东和社会公正的重托,独立审计也就失去了对企业的经营者及其经济活动的监督和约束作用。

(二)证券市场的监管政策,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外在诱因。

我国的《公司法》、《证券法》及证监会某些条例对上市公司的上市资格、配股、特别处理及停牌等都作了相应规定。比如《公司法》规定,公司必须连续三年盈利,才能申请股票上市。此外,还将新股上市的定价与企业每股收益相挂钩,这就促使企业为了能够上市和达到一个较高的发行价格产生对盈余进行管理的强烈动机。对配股政策,证监会在1999年作出修订,规定“上市”后最近三年平均净资产利润率在10%以上(个别基础行业为9%),计算期内任何一年都必须高于6%,由此引起了上市公司大量的10%的盈余管理现象。对于亏损企业,《公司法》规定,“上市公司最近三年连续亏损的,由证券管理部门决定暂停其股票上市。”深沪两地证券交易所也规定,凡最近两年连续亏损的上市公司一律要被特别处理(即ST处理)。因此,上市公司为保全壳资源或不被“ST”处理就会进行盈余管理。

(三)会计制度、准则的缺陷,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条件。

一方面,我国新的会计规范增大了会计处理的选择空间。另一方面由于会计制度和会计准则一般都是原则性的规定,在指导实际工作时,需要会计人员的专业理解和职业判断。

1、利用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的空白领域,通过对业务的创新来主动索取会计准则的剩余制订权,这种制订权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标。

2、利用会计准则的模糊性来进行盈余管理

(1)一般情况下,潜亏应该通过计提8项资产减值准备以及摊销递延资产等方式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通过资产评估消除潜亏,利用企业改制和企业会计政策变更、改组、租赁、抵押等机会,通过资产评估将坏账、滞销和毁损的存货、长期投资损失以及固定、无形资产的评估减值冲抵“资本公积”,从而达到粉饰报表、虚增利润的目的。

(2)按照有关规定,股份公司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坏账准备的提取比率由公司自己确定,期末短期投资和存货按照成本与市价孰低来计提。在计提准备的时候,企业的会计政策变更时,需要追溯调整以前年度的损益,这使公司可以“平滑”(move)各期间利润,通过“平滑”利润树立公司平稳发展的形象。

(3)采用权责发生制的一个必然结果是虚拟资产的产生,即实际已发生的费用或损失暂时挂账,计入待摊费用等科目中,造成了虚拟资产。而资产是能够为企业未来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这种利用虚拟资产来调节利润显然不符合资产要素确认的标准。

(4)收入的确认标准必须符合能够确定有现金的流入,我国企业确认收入的证据主要是税务发票,不需要提供佐证现金情况的证据,这给调节各期之间的利润提供了机会。当年确认收入,次年计提坏账准备或以各种理由开红发票冲抵收入,人为地调节公司的盈余。

治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对策

(一)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1、通过立法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国有股“凝固”的现状,逐步实现国有股和法人股的全流通;重点培育机构投资者,使机构投资者成为主要的股东,有利于对经理人员形成有效的监控,以形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内在约束机制。

2、限制内部人员出任董事,改善独立董事聘用制度。可以由政府的证券监管部门建立独立董事资格考评制度,并建立对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电脑随机选派制度。另外,应同时建立独立董事任职档案管理制度,对各个上市公司独立董事违规行为进行实时记录,对严重违规者,应明确禁止其再次“准入”。

3、通过立法加速对证券市场,产品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培育,健全公司外部治理,以形成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外在约束机制。

改革证券市场监管的相关制度安排

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机在于应付证券市场的特殊监管政策。证监会将股票发行从原先的额度制改为核准制,这一市场化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新股定价方面进行盈余管理的诱因。今后,应继续深化股票发行制度的市场化与科学化改革,积极推行主承销商保荐制度,在满足充分披露要求下,均可公开发行股票。对于上市公司配股资格的规定,应扩充配股的盈利指标,建立由多个指标构成的指标体系。比如,可设想先按行业性质为不同行业分别确定其净资产利润率的下限,企业要申请配股,必须连续三年达到设定的下限并同时高于同行业全部上市公司净资产利润率的平均值,此外,再辅以一些其他财务指标作为控制参数,如主营业务利润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占利润总额的比例等。对于股票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也要改变以连续三年亏损作为衡量的充分条件,应结合其他一些因素综合加以判断,如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已处于严重的非正常状态;或资不抵债;或有屡教不改的严重违法违规行为;或被注册会计师出具否定意见或拒绝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等。

规范、限制会计政策的选择空间。

会计制度作为会计核算的标准不应该也不可能对各种情况和所有问题都一一做出规定。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是盈余管理的重要手段,在会计准则中应进一步明确规定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行为。应该制定更明确的会计准则减少利用其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针对我国会计人员业务素质普遍不高、公司治理结构和会计监管效果尚不理想的现实,应有意识地减少会计的职业判断空间并有针对性地制定易于操作、科学、适度的谨慎标准,以指导会计人员正确理解和应用会计政策,使企业既保持适度谨慎,又能避免有意识地计提秘密准备。

提高审计的质量。提高审计质量的关键在于增强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和专业判断能力。主要措施有:

1、通过立法规范注册会计师审计由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委任,确保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并对注册会计师实行强制轮换制度,保证注册会计师独立公正执业。

2、应加强行业自律,强化对注册会计师的监督和法律责任。

篇5

【关键词】上市公司 薪酬 公司绩效 高层管理者

目前,由于我国市场经济环境存在不足以及公司内部的治理结构存在缺陷,许多上市公司对高管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高管的大量“偷懒”行为和短期行为,损害了公司的长远发展。本文通过研究上市公司高管持股的薪酬激励制度对高管薪酬和公司绩效的影响,深入了解我国上市公司的薪酬激励机制的有效性,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解决目前对高管有效激励不足的问题。

一、对高管进行激励的理论基础

1、委托理论

该理论认为,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实现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当所有者不能在进行风险决策的同时圆满从事日常经营管理活动时,就会委托专业管理人员来经营企业,这就产生了委托关系。由于委托关系的四大缺陷――利益不相容、风险不对称、契约不完全、信息不对称,人有可能利用其职权,以牺牲企业利润、损害委托人权益为代价,追求个人效用最大化。为解决委托人和人利益上的矛盾,必须激励人,使其行为与委托人效用一致,这样成本就不可避免。

2、委托问题的解决途径

理论上,只要委托关系存在,委托人的目标就不能自动实现,问题就不能根本消除。如何使委托人与人的目标最大限度地趋于一致并使成本降至最低?理论认为:人必须承受部分风险;如人是风险中性者,可通过使人承受完全风险来达到最优激励效果,但实际上只能让人拥有部分索取权。委托人可以运用奖金、年薪、股权激励等报酬计划使的报酬与经营绩效相挂钩,使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相匹配,最大程度减少成本,并达到对人的有效激励。因此,为了研究薪酬激励计划的有效性,很多实证分析都非常关注高管报酬和公司绩效的相关性分析。

二、研究模型设计

1、模型研究的目的

模型研究的目的是研究持股激励对高管得薪绩敏感性的影响。我国的高管薪酬制度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基薪+奖金+年度利润分成+福利等;(2)年薪制;(3)工资+年度奖励+股权激励,股权激励是指上市公司以本公司股票或股票期权等方式对高管进行长期激励。(1)、(2)薪酬制度注重对高管进行短期激励,而高管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目标与公司长期价值最大化的目标会发生冲突。鼓励高管更多地关注公司的长期发展而不是短期财务指标,股权激励无疑是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其理论逻辑是:股权激励―高管努力工作―企业价值最大化―股价上升―高管获得收益,企业价值最大化成为股东和高管的共同目标。

然而股权激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高管为使自己的股票升值不得不勤勉进取,以使公司业绩向好、股价提升;一方面也使个别人铤而走险,为了自身利益进行财务舞弊,给公司带来危机。本文要研究的是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后,高管薪酬对公司长期绩效和短期绩效的敏感性的变化,分析我国股权激励机制的有效性及其原因。

2、变量定义

(1)定量变量。①高管薪酬水平:高管在这里包括首席执行官、总裁、副总裁、总经理、副总经理等,他们负责公司的日常行政管理和经营事务。搜集的数据是高管前三名薪酬总额,求平均值即可得高管的个人薪酬水平,记为COMP,取对数为LN(comp)。②公司规模:由于大量实证认为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这里引入其作为控制变量,用公司总资产ASSET作为公司规模大小的衡量指标,取对数记为LN(asset)。③净资产收益率:即净利润除以股东权益(年末的股东权益进行计算),它反映了当期的经营业绩,是公司的盈利能力指标,也是短期绩效的重要衡量指标,记为 ROE。④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其计算公式为[(年末所有者权益/三年前年末所有者权益)^(1/3)]-1。它是公司的发展能力指标,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了公司的长期绩效,记为 IROE。这里将计算上市公司2004―2006年的IROE。

(2)虚拟变量。①公司所在区域:我国可划分为东、中、西三部分(港澳台未计入内),三部分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很大,因此公司所在经济地区不同必然会影响高管薪酬水平,所以这里引入两个区域虚拟变量:AREA1和AREA2 。东、中、西三部分划分标准为:东部包括京、津、冀、鲁、辽、沪、苏、浙、闽、粤、琼;中部包括黑、吉、晋、豫、徽、湘、鄂、赣;西部包括渝、川、贵、陕、甘、青、藏、蒙、疆、宁、桂、滇。按照公司所在区域赋值,若该公司在东部,则AREA1=1,否则AREA1=0;若该公司在中部,则AREA2=1,否则AREA2=0。②高管是否持股:记为 EOS,该变量反映了公司股权激励机制的应用程度。若高管持股,则EOS=1,否则EOS=0。

(3)模型假设。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将提高高管薪酬与长期绩效的敏感度,因为股权激励是一种长期激励。目前我国上市公司多采用让高管持股的方式进行股权激励,以使其与股东的目标趋于一致,关注公司长期利润的最大化。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将改变过去高管只注重短期财务指标,甚至不惜牺牲长期绩效来提升短期绩效的倾向,提高高管薪酬与长期绩效的敏感性。基于此作出以下假设――假设一,高管薪酬水平与短期业绩指标ROE正相关;假设二,引入股权激励机制后,高管薪酬水平与长期业绩的敏感性将上升。

(4)模型构建。激励机制模型(MODEL1):用以验证假设LN(comp)i =β0 +β1LN(asset)i+β2ROEi+β3IROEi+β4EOSi×ROEi+β5EOSi×IROEi+β6AREA1i+β7AREA2i+εi。其中,β2和β3分别衡量高管短期和长期的薪绩敏感度,验证β2和β5符号的正负和显著性水平可以判断假设的正确性。

三、回归分析

1、数据的搜集和整理

这里以中国2004年以前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为了研究的需要,剔除以下不符合条件的公司:极端值会对统计结果产生不利影响,所以剔除业绩过差的st和pt公司;国内投资者主要关注A股上市公司,所以剔除同时发行A股和B股的上市公司;新上市公司业绩容易出现非正常波动,而且公司内部运行机制不完善,所以剔除新上市公司;由于模型的构建特点及相关指标的有效性,要计算高管薪酬的对数,故剔除高管薪酬为0的公司,要计算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并考虑ROE指标的有效性,所以剔除在2004年初至2006年末会计期间内所有者权益出现为负的情况的公司;还要剔除相关数据披露不完全的公司。共选取1082家上市公司,除了IROE的计算要用到2004―2006年度的年报数据之外,其余变量的数据都是上市公司2006年公布的年报数据;相关数据来源于CSMAR数据库系统。

2、描述性统计分析

利用EXCEL2003计算相关数据,做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见表1。

由表1可以看出,高管前三名人均薪酬均值为25.21万元,不同公司的高管薪酬差异极大,极差达312.07万元。与以往的统计相比,高管薪酬是在不断上升的。李增泉统计1998年848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均值为4.09万元,魏刚统计(816家上市公司)为3.75万元;张必武统计2001年909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均值为13.07万元;王培欣统计出2003年858家上市公司高管薪酬均值为16.5万元。当期业绩指标ROE均值为6.61%,与张必武统计的2001年5.51% 和王培欣统计的2003年5.66%相比提高了1%,但各公司的ROE差距十分巨大。由统计来看,仅248家上市公司的高管有持股,占样本总数的23%,零持股现象十分严重,股权激励未能普及。

3、回归分析结果

表2持股对高管人员薪绩敏感性影响的回归分析

(n=1080)

(注:ER定义为EOS×ROE,EI定义为EOS×IROE。)

模型回归结果见表2。R2 =0.242437,Adj-R2 =0.237490;F(7,1072)= 49.00918,p值为0.000000;德宾―沃森d统计量=2.000888。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不存在序列自相关问题,用怀特检验也不存在异方差问题。

根据模型的回归结果分析,高管薪酬与短期业绩指标ROE显著正相关,验证了假设a,说明高管薪酬受到短期绩效的强烈影响。这与目前我国高管薪酬大多和当期业绩指标直接挂钩的情况相符,而且其回归系数为0.724388,具有经济学含义,代表了高管薪酬对于短期绩效的敏感程度。

长期绩效IROE的回归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这符合现实情况,即多数上市公司相对于短期绩效指标而言,忽视了长期绩效指标,高管薪酬与长期绩效并不挂钩,这导致了两者之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IROE的回归系数代表了高管薪酬对于长期绩效的敏感程度,其值为0.098986,远小于ROE的回归系数,说明高管薪酬水平对短期绩效的敏感程度大大超过对长期绩效的敏感程度。

ER和EI都是差别斜率系数,分别表示引入高管持股制度的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短期绩效和长期绩效敏感性的差别程度。ER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但却高达0.44536,大大提高了高管薪酬水平与短期绩效的敏感性。这可能是我国的股权激励机制不成熟造成的,高管可能在某种程度上控制这种长期激励机制,如进行财务舞弊、操纵股价,从而在短期内攫取大量财富。EI的回归系数非常不显著,而且仅有0.015152,因此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假设b。可以认为,我国上市公司目前的股权激励机制并没有使高管薪酬与公司长期绩效相挂钩,也没有使高管利益与股东利益相一致。这可能是因为我国目前的资本市场不完善、投机性过强、投资者缺乏投资理性导致股票的市场价格未真实反映公司的经营业绩和发展潜力造成的。因此,这种激励不能公正地给予高管适当的报酬,股权激励也就不能真正起到长期激励的作用。而且当股市整体上涨时,高管即使没有付出更多的努力,依然可以获得比平常更多的报酬。

此外,模型验证了这个结论:东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显著高于西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但是中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与西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差异不显著。模型也验证了高管薪酬与公司规模显著正相关。

4、模型特点与不足

过去的研究多使用ROE作为公司绩效的衡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研究高管持股这种长期薪酬激励方式对于薪绩敏感度的影响。但是ROE只能反映企业当年的绩效,衡量的是短期绩效,应该采用一种能够反映企业长期绩效的指标进行回归分析,这样才能够清楚股权激励是否真正起到了长期激励的作用。比较以上这些不足,本文的研究具有以下特点:除了用传统的ROE作为公司绩效衡量指标以外,还运用了公司的发展能力状况指标“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作为公司长期绩效的一个衡量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分析了股权激励对高管的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有何影响。本文也有不足之处,如没有考虑到行业及其他因素对高管薪酬的影响;由于公司的长期绩效衡很难衡量,这里用“三年资本平均增长率”也只是近似反映公司长期绩效的好坏。

四、政策建议

1、改进高管持股制度,规范股权激励,提高高管持股比例

回归结果证明:高管持股制度并不能显著提升高管薪酬与公司长期绩效的敏感性。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上市公司高管持股制度不完善:高管持股属于公司内部职工股的一部分,而且相当于一种福利制度;凭借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之间的价差,高管无需努力也能够获得巨额回报;同一公司内部高管之间持股数量没有太大差别,起不到长期激励作用。如果公司的治理结构不合理,这种持股制度不仅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更容易被高管利用,成为短期内谋取大量财富的合法而便捷的工具。

2、完善绩效考核指标,注重公司长远发展

这样才能够使得高管的薪酬更多地体现公司的长期业绩而不是短期的会计盈余,从而减少高管的短期机会主义,防止财务舞弊和操纵行为,保证公司持续稳定发展。

3、培育健全的经理人市场和资本市场,加强外部约束

成熟的经理人市场是对高管有效的外部约束,市场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将迫使高管努力工作,否则就会面临失业的风险;这也有助于降低公司的成本,提高公司绩效。但是由统计分析来看,高管的薪酬差距十分巨大,这固然存在着很多影响因素,也与我国经理人市场的不成熟密切相关,而且东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显著高于中西部上市公司的高管薪酬也说明人才流动不充分。成熟的资本市场能够反映股票的真实价格,正确评价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发展潜力,客观地反映高管的经营绩效,使股权激励充分发挥激励作用,给予高管公正合理的报酬。但是我国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显然不利于股权激励的实施,只有培育稳定理性的资本市场,才能实现外部资本市场对高管行为的激励和约束。成熟的资本市场是实施一切股权激励机制的基础。

4、建立完善的约束机制,保障激励机制正常发挥作用

科学合理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现对高管有效约束的制度保障。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客观公正地衡量公司的经营绩效,监督、约束高管的权力,防止高管自定薪酬和内部人控制,维护股东的权益,提高高管薪酬和公司绩效的敏感性,维持公司的持续健康发展。

五、结论

高管薪酬与短期绩效ROE显著正相关,长期绩效IROE对高管薪酬有微弱的正影响,但这种影响非常不显著。同时,高管薪酬对公司短期绩效的敏感性大大超过了其对公司长期绩效的敏感性。引入高管持股机制后,并没有显著提高高管薪酬对公司长期绩效的正相关关系,也没有大幅度提升高管薪酬度对于长期绩效的敏感性,反而提升了高管薪酬对于公司短期绩效的敏感性。

【参考文献】

[1] 李增泉: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一项基于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0(1).

[2] 魏刚、杨乃鸽:高级管理层激励与上市公司经营绩效[J].经济研究,2000(3).

篇6

[关键词]独立董事 公司 治理效率

公司治理结构合理与否,决定企业的管理水平与经营效率,因此,公司治理效率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公司的经验业绩,而独立董事在参与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有很多需要做出独立判断和决策的地方。独立董事的特征包括独立董事的教育程度、实践经验、年龄、独立董事占董事会成员比例、独立董事的报酬、是否持有该公司股份、参加会议次数、是否发表的不同意见等,这些特征可能影响独立董事在公司治理结构中作用的发挥。

一、具有经营管理实践经验的独立董事,有利于促进公司的治理效率

独立董事在董事会发挥职责时,需要正确地运用专业判断能力,而丰富的社会阅历和经验则是独立董事进行专业判断的基础。上市公司在聘任独立董事时,往往会考虑其所从事的专业背景,统计数据表明,我国独立董事的专业背景呈现多元化现象,包括经济专业背景、管理专业背景、会计专业背景、法律专业背景、其他技术型专业背景等等。证监会2001年公布的《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中就明确规定应当至少聘任一名会计专业人士作为独立董事。具有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能够通过评估经理层的业绩及表现,以确保其遵守有利于股东准则,防止其滥用权力,对内部人形成一定的监督制约力量,最大限度地维护所有股东权益。上市公司聘任独立董事的时候,也偏好于聘请具有经济管理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因为他们能够更为专业的对公司的发展提供决策建议,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统计分析表明,中小企业板块上市公司在聘任独立董事时,甚至聘任多名具有会计专业背景的独立董事。事实证明,来自政府和银行背景的独立董事越多,公司经营业绩越好。在美国,担任独立董事的人员主要是其他上市公司的总裁、大学校长、退休的政府公务员、成功的个体商人、独立的投资者等,因为他们对管理大公司具有一定经验,其提供的建议十分中肯、详细、实用。在西方等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上市公司中,出任独立董事之职的绝大多数是有丰富的企业管理经验的在职或退役的企业家,以及有过多年执业经历的注册会计师和注册律师,纯粹学者只占很少的比重。同时来自投资银行、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的独立董事在提供金融财务方面的咨询和建议上对上市公司特别有益,这些独立董事甚至还能够利用他们在金融界的各种社会资本为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由此看来,独立董事的社会阅历与工作经验越丰富,其对公司的管理、监督作用越大,其通过监督和提供专业性的建议及咨询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提高公司的业绩。

二、独立董事的独立性与公司治理效率呈正相关关系

独立性是独立董事的核心和灵魂,是其生命之所在,其独立性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司的治理水平。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改变公司内部权力配置状况。独立董事进入公司董事会,其独立性使其可以更为有效地监督公司经营层,从而使得经营层的权力行使得到有效制约,使公司权力配置严重失衡的局面得到了改善。可以说,独立董事制度的建立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的核心问题,完善公司监督机制以实现对公司经营层的有效制约。不仅如此,独立董事制度增强了董事会的独立性,改善了董事会形同虚设的不利局面。从我国设置独立董事制度的目的来看,独立董事制度实际上是在保持我国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不变的情况下,在现有公司董事会中增设若干独立董事,通过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并赋予其特定的权力,来弥补和克服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中监事会软弱无力的现状。在董事会中引入外部董事,董事会构成由内部董事为主转变为独立董事为主,独立董事的提名改由独立董事协会提供,独立董事的聘用决策由中小股东决定,独立董事的薪酬也由中小股东表决批准,切断大股东、经理层与独立董事的联系。引进独立董事之后,独立董事承担了监督的职能,同时也具有评价和选择CEO的权力。由于独立董事往往是某一领域的专家,甚至一些独立董事本身就是其他公司的CEO或者是高级管理人员,有着许多宝贵的管理经验,他们能为当前公司提供许多有益的建议和咨询,改善公司的经营管理,促进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

三、独立董事的薪酬与公司治理效率正相关

作为理性经济人,独立董事也会追求自身价值最大化,独立董事不可能承担一份毫无回报、充满风险并且可能承担责任的工作。虽然独立董事受到声誉市场的高度约束,也有声誉受损的顾虑,但是独立董事作为自利和有限理性的经济人,必然要求从其工作中获取一定的报酬作为补偿,以使其权责明确对称。尽管董事会工作的主要回报是感情上和智力上的回报以及从工作中获得适用于其他专业活动的经历,但报酬显然也是动力之一。董事会成员必须有足够的激励,而且应将其收入与其服务挂钩,否则,不能指望他们会承担制定和质疑公司政策的重任。因此,必须对独立董事给予一定的激励补偿,以激发其为企业努力工作的积极性,提出更多有价值、具有战略眼光的见解。对此,各国相关法律、法规都规定应当给予独立董事一定的薪酬,具体到不同国家有不同标准。如美国的做法是独立董事每年从董事会领取固定数量的津贴,除此之外,独立董事每参加一次董事会或者专业委员会会议还能得到一些额外津贴。英国的做法是采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独立董事的年度薪酬为公司董事的5%~10%,个别公司给予参加会议的独立董事额外的会议费补贴。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的薪酬实行固定津贴制,包括年费和出席会议费,同时还可能有委员会成员费和委员会会议费等。近年来,随着各上市公司对独立董事制度的重视,独立董事的薪酬呈不断增加趋势。独立董事薪酬越高,就越有动力和积极性参与到公司具体事务中来,越能关注公司的成长。

四、独立董事参加董事会的会议次数与公司治理效率正相关

引入独立董事的目的是为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股东利益。独立董事作为董事会的正式成员,和其他内部执行董事一样,享有一般董事的权利,同时也负有相应的责任。但是,相对于专职董事来说,独立董事只是兼职董事,由于他们大多都有其自己的本职工作,除了正常的工作和闲暇时间外,真正用于履行独立董事职责的时间是极有限的,独立董事的工作时间衡量存在一定困难,主要体现在独立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次数上。为此,各国相关法律、法规、证券监管部门和大公司等都对独立董事的工作时间作了规定,要求独立董事每年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若干次独立董事特别会议,并对独立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的次数做出规定。由于独立董事的实际工作时间是难以观察并取得数据的,但是独立董事的工作重心主要在参与董事会会议上,对于公司的重大事项、关联交易等发表自己独立意见,并且公司一般都会要求独立董事参与每次董事会会议。独立董事是否参与了董事会会议及其发表的意见都会在上市公司年报中公开披露,所以,可以考虑用独立董事亲自出席董事会会议次数作为一个替代变量来衡量独立董事的工作时间。独立董事亲自出席的董事会会议次数越多,越有助于公司治理效率的提高。

五、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兼职公司数越多,与其相关的公司治理效率越差

《指导意见》指出:“独立董事原则上最多在5家上市公司兼任独立董事,并确保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有效地履行独立董事的职责”。由于上市公司聘任的独立董事具有一定的社会威望,且具有丰厚的专业知识或者工作经验,因此往往可能会被多家上市公司聘为独立董事或者在其他单位担任职务。虽然独立董事具有维护自己声望的动机,而具有多重身份的独立董事体现了较高的社会威望及工作能力。但由于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如果一位独立董事兼任的公司数过多,无法应付所有公司的事务,很难保证完成独立董事应尽的职责,从而不能充分履行职责。

参考文献:

[1]谭劲松等:我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若干特征分析, 管理世界: 2003: (9)

[2]叶康涛 陆正飞 张志华: 独立董事能否抑制大股东的“掏空”?. 经济研究: 2007:(4)

[3]魏 刚 肖泽忠等:独立董事背景与公司经营绩效,经济研究: 2007:(3):92-105Walter J. Salmon. 防范危机:如何完善董事会,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17

[4]Pound.John:治理型公司的前景: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1

[5]马守莉:2003年中国独立董事制度与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实证分析,平顶山师专学报: 2004: (5)

[6]唐清泉 罗 当 张学勤: 独立董事职业背景与公司业绩关系的实证研究, 当代经济管理: 2005: (1)

篇7

【关键词】 农业上市公司; 獐子岛; 风险管理; 内部控制体系

【中图分类号】 F27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16)24-0013-05

自2016年5月4日起,獐子岛股票(002069)被实行“退市风险警示”处理,变更为“*ST獐岛”。獐子岛2006年9月28日在深交所上市,创造了中国农业第一个百元股,2007年成为达沃斯“全球成长型公司社区”首批创始会员。从农业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内部控制有效性的综合排名(2008―2010年)来看,獐子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时值今日却被ST,追其根源,与其内部控制缺失直接相关。为此,以风险管理为研究视角,通过分析农业上市公司风险特征并结合獐子岛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现状,揭示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对公司战略发展的重大制约性,以此提出完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思路。

一、农业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上市公司的发展壮大,促进了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虽然从2008年起财政部相继颁布了《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从制度和法规层面全面诠释了企业内部控制的内涵、评价及审计相关内容,但农业上市公司因其经营的风险性、行业特性等问题,在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中存在重大缺陷,导致经营业绩下滑,经营风险上升。为此有必要对农业上市公司面临的风险进行剖析,并结合獐子岛的风险现状,对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进一步完善提供依据和参考。

(一)农业上市公司的外部风险[2]

1.遭受自然灾害的风险,如干旱、洪涝、冰雹、森林火灾和重大的生物灾害等。农业上市公司自始至终都面临着无数自然灾害的侵袭,企业应建立自然灾害预警制度,采取一定的防范措施,将灾害造成的损失降为最低。以獐子岛为例,在2014年第三季度,獐子岛因北黄海冷水团事件,使存货遭受巨大损失,公告巨亏8亿元。

2.国家宏观政策的调整。随着国家宏观发展战略的调整,国家和地方都加大了对海洋经济的支持力度,加大投入、加大税收优惠及补贴。与此同时,对影响生态环境的林业企业的乱砍乱伐现象予以限制;将一些重大的动物疫情疾病防控推向市场,使一些农业上市公司面临更加严峻的市场竞争环境。但国家对农业部分行业的税收优惠及补贴对其发展影响较大。以獐子岛为例,从2003年起,依据国家公布的《全面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积极推进渔业和渔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从传统渔业水产品的粗加工向现代的水产品精加工转变,为此得到了国家和地方的税收优惠和财政补贴及海域支持[3]。

3.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近年来,我国粮食、蔬菜和食用油等农产品价格持续走高,农业上市公司生产所需的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不断攀升。同时农业企业生产的季节性和周期性,使部分农业上市公司产品的市场价格波动幅度大,产需脱节,造成企业会计信息如销售收入、现金流及利润指标波动较大。由于国家对农业行业的保护,使得部分上市公司缺乏风险防范意识,一味追求盲目扩张,使市场竞争力下降。以獐子岛为例,2008年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外部市场需求下降,对水产品出口造成巨大影响,同时受国外进口产品的冲击,形成替代品威胁,市场占有率下降,导致市场竞争的风险加大。

(二)农业上市公司的内部风险[2]

1.经营风险。绝大多数农业上市公司经营的产品都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直接相关。食品类关系到人的健康和生命,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的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对食品安全质量掉以轻心,就可能导致灭顶之灾,如2008年的三鹿事件和2011年双汇集团事件。为此,国家加大了对该行业商品质量的准入及惩罚力度,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企业的监控成本和经营风险。

2.管理风险。我国农业上市公司绝大多数都是由家族企业逐步发展起来的,管理者的个人品质、知识水平和能力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风格。组织结构多以一股独大为主,集权色彩浓厚。受农业生产周期的影响,投资多,见效慢,同时农产品的附加值偏低,盈利能力及经营业绩增长缓慢,使其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居高不下,由此,管理者的经营偏好和趋利思想在很大程度上会左右上市公司的发展[4]。

分析农业上市公司外部及内部风险因素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了解行业特性,为构建符合农业上市公司持续发展的内部控制体系提供依据。

二、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以獐子岛为例

2012年6月,迪博企业风险管理技术有限公司依据沪、深交易所截至2012年4月30日A股上市的2 340家公司年报信息的研究显示,随着我国内部控制法律法规的完善,监管机构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监督日益重视,以及上市公司的积极应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水平呈逐年提高的态势,但总体在低水平徘徊,2011年内部控制总平均值为31.3[5]。

2012年8月,《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数(2011):制定、分析与评价》课题组用2011年我国主板和中小板上市公司2 036家公司样本数据,对内部控制五要素进行指数评价,研究得出这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不及格[5]。

截至2015年底,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共有85家,占整个上市公司总数的3.05%。农业上市公司依据2008年的《基本规范》及配套指引相继建立了符合目前公司管理要求的内部控制。内部控制规范体系的实施,使农业上市公司增加了在内部控制方面的投入,提高了企业发现内部控制缺陷的可能性,在一定程度上完善了企业披露内部控制缺陷的机制[6]。

杨海琴[1]通过实证研究,对2008―2010年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综合评价后得出的结论是: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大部分处于中下层水平,内部控制提升的空间较大。

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尚未有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内部控制体系,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治理结构的缺陷,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显得先天不足,究其原因主要为,农业上市公司总股本中,国家股和法人股占绝对优势,一股独大的现象突出,同时农业上市公司产业链两极分化现象突出,而上市公司经营活动涉及整个产业链条,一旦发生风险,波及面广,影响深远,从而导致各上市公司经营绩效冰火两重天[4]。

农业上市公司的典型代表獐子岛,从业绩和内部控制方面来说处于行业领先地位。獐子岛在2008―2015年的内部控制自评报告中均说明已按照“企业内部控制规范”及其他监管要求建立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并未发现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但2014年10月30日的“黑天鹅”事件及2016年5月4日的“*ST獐岛”事件充分说明,獐子岛的内部控制暗藏重大缺陷,内部控制运行无效。下面从COSO的五要素出发,分析獐子岛内部控制现状。

1.控制环境。控制环境是企业实现内部控制的基础,是其他要素能否有效运行的决定性因素,其中治理结构是控制环境的中心,对构建有效的控制环境发挥基础性的作用。2014年獐子岛在它的内部控制报告中明确指出,獐子岛建立和完善了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组织结构,通过科学有效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公司达到或实现各项经营管理目标。但实际执行中治理结构混乱,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权责利失衡,监督不到位,出现管理层收受贿赂被查处事件。

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表明:在外界经济环境不稳定、信息不对称、个体能力存在缺陷的情况下,公司高管的管理哲学、个人的心理特征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公司人力资源策略,进而引发经营风险[7]。在2007年及2014年间獐子岛高管人员频繁离职,高管团队缺乏稳定性。同时獐子岛政企不分,一股独大,董事长吴厚刚是獐子岛的核心人物,早在2001年公司整体变更为股份公司时,吴厚刚既担任董事长,同时又担任獐子岛镇的镇长、党委书记等职。在獐子岛,懂技术懂行业特性、具备胜任能力的人才匮乏,同时考核不规范,退出机制不健全等导致公司治理结构失衡,公司战略目标、经营目标难以实现,并引发经营风险。

2.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企业及时识别并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识别企业所面临的内外部风险是风险评估的基础,企业面临的风险瞬息万变,如果不能及时评估风险,就会导致控制活动的风险不可控,严重情况下会致使经营失败。獐子岛自上市以来,海域面积及底播数量快速上升。从2006年的65.6万亩迅速增加到2013年的338万亩。未经充分研究及论证即大幅度增扩海域面积,存货比重数年高居不下,投资支出大额上升,决策过程有重大风险隐患。由于快速扩张,加速了企业资金短缺,依靠借债维持日常的经营活动,给企业带来了高额的债务成本和财务风险的压力。

獐子岛进行的底播范围非常接近北黄海冷水团活动区,但对此风险没有任何评估与披露;同时獐子岛从浮筏养殖到深海底播,没有做充分的论证和可行性研究,也没进行深海底播的实验。负责采购的人员因受贿被查处(该团队负责采购虾夷扇贝种苗,而正是这批种苗导致獐子岛巨额亏损),但对此风险獐子岛没有任何评估和披露。

3.控制活动。风险评估为控制活动的有效实施奠定了基础,识别评估了风险,如果没有实施相应的应对措施,即控制活动,内部控制也不能发挥作用。獐子岛对于存货实物控制的说法前后不一。《第二期短期融资融券募集说明书》中写明:公司每个月组织一次苗种生长情况的调查;而董事长吴厚刚却说“公司每年分别在春天和秋天对公司存货进行调查”。两种不同的说法,说明獐子岛缺乏日常的检测,无法及时有效地监控存货生长情况和数量。在采购环节控制上,自2009年以来,每年的虾夷扇贝苗种底播计划未以单独议案的形式履行董事会的审批程序。采购一直由原副总经理吴厚记(吴厚刚的兄弟)负责,未定期轮换,采购来的大量种苗无法逐箱检查,验收时未入库,直接播种,导致账实无法核对,监督缺乏。

4.信息与沟通。信息与沟通是企业及时、准确地收集、传递与内部控制相关信息的过程,其确保信息在企业有效传递及理解。2012年高管吴厚记因被举报有受贿行为而离开公司,同年会计人员被移交司法机关。该事件在当年公司财务报告中并未作任何披露,存货的账面价值也未做任何调整。在2014年10月的黄海“冷水团”事件后,獐子岛并未就此事件向投资者做详细的解释,而是任其发酵,造成投资者内心的极度恐慌[8]。对于渔业企业来说,海域面积变动属于公司重大事项。当年度内单笔或累计变动海域面积超过上年年末公司拥有海域面积的10%时,需提交董事会审批并履行临时信息披露义务,但獐子岛在年度报告中并未有相关披露,同时对于浅海底播到45米以上深海底播的经营环境事项仅在定期报告中进行了简单披露,未对相关内部风险进行详细披露及监视,以上说明獐子岛在信息与沟通上存在严重缺陷。

5.内部监督。内部监督是对内部控制要素是否发挥作用的再监督,包括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年度报告》中说明:公司在獐子岛海域构建了北黄海冷水团检测浅标网,对低层水温变化进行24小时不间断监测,提升了海域环境的监控能力。而獐子岛董事长秘书孙福君却说:公司仅能对海域表层温度进行实时监测,通过潜标进行温度监测,电子数据每三个月提取一次,对低层水温完全达不到24小时全天候监测的标准,两种说法两个标准,说明獐子岛在内部监督上存在重大缺陷,既然内部监督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那外部监督的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现状又是如何呢?由于受到特殊行业、环境和专业知识的限制,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只用了三天时间就完成了对獐子岛百万亩海域的监盘,同时大华会计师事务所对獐子岛2013年和2014年半年报表都出具了标准的无保留意见,致使獐子岛内部监督体系形同虚设。

通过对獐子岛内部控制五要素具体现状的分析,看出其在内部控制五要素上都存在重大缺陷,正是内部控制的重大缺陷导致獐子岛的内部控制失效、经营失败。那么引起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又有哪些呢?下面从影响因素探其根源。

三、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分析

(一)内部控制理念滞后

内部控制从公元前3600年以前的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时期的内部牵制发展到2004年COSO企业风险管理整体框架阶段,内部控制的控制环境、控制理念、控制方法都发生了质的飞跃。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理解停留在各项工作制度和业务规章的汇总上[4],没有将内部控制的本质理解为是一种制衡、监督和激励的制度安排[9]。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制约经营者的机会主义行为,正确处理企业的组织机构和权责分配,从根本上杜绝舞弊的发生。獐子岛的年度报告和融资融券对内部控制的说明和实际内部控制执行状况比较,差距巨大,说明其内部控制只是为了应付监管机构及相关法律的要求,内部控制实际运行无效。

(二)战略定位缺乏

战略目标是企业最高层次的目标和内部控制的终极目标,是企业未来发展的总蓝图,是实现经营目标的行动指南。农业上市公司虽然在整个上市公司中占比较少,但它独特的战略地位和国家对它的扶持力度,说明农业上市公司战略制定的重要性。从目前农业上市公司战略目标的定位来看,主要关注的是合法合规目标和报告目标。由于缺乏十年甚至更长的战略,所以企业的经营行为短视,导致经营风险的产生。獐子岛虽然打造了同心多元化战略、科技领先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品牌战略及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3],但经营过程中盲目扩张,过分依赖短期债务,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显得无能为力,这说明獐子岛的战略管理只是写在纸上的一种管理,没有站在公司战略目标的高度去处理或应对危机,缺乏有效的战略协调机制。

(三)风险防范及应对能力较弱

从农业上市公司的现状来看,风险主要源于外部环境(如经济环境、自然灾害、法律环境等)及内部因素(如公司治理缺陷、内部控制缺陷、经营风险等)的影响。对于外部环境风险,企业无法直接控制,但需要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对于内部风险因素,企业可结合内部控制有效实施及落实加以防范。通常对于风险的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其次要综合运用多种风险分析方法对风险因素可能性和响应程度进行排序[7]。獐子岛从2006年起海底底播面积逐年增加,对根本不知晓的深海底播这种风险极高的事项没有进行实验、论证就直接实施,导致“黑天鹅”事件发生。同时占总资产比重畸高的消耗性生物资产存货一直保持在50%左右,对这部分特殊性能的存货,从种苗的采购、播种、后续监管上獐子岛都缺乏应有的风险控制措施而任其在海里自由生长,直到死亡。

(四)内部控制环境不健全

虽然农业上市公司依据现代企业公司治理要求建立了治理结构,但公司董事长和经理两职合二为一的现象时有发生,家族式管理模式阻碍了公司健康发展,一股独大的现象导致了决策及经营高度集权,风险加大。獐子岛“法人治理”实质上是典型的内部人控制。股东、治理层、经理层三位一体。獐子岛从集体所有制企业成长为上市公司,“内部人”发挥了重要作用,功不可没,但当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内部人控制显然已无法满足企业日益扩大所导致的战略推进、经营风险的防范及企业监管的需要。虽然獐子岛2006年上市时,符合深交所公司治理要求,表面制衡,实质很难形成公司持续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当内部人利益和公司利益一致时,公司可以发展,但当内部人利益和公司利益冲突时,内部人宁愿牺牲公司利益,而保全自己的利益,所以在公司战略发展上采取了一种冒险激进的方式[10],远远偏离投资者所希望的稳健性公司发展战略。在人力资源上,并不是把具备专业胜任能力和正直品格的人安排在合适的岗位上,而是任人唯亲。副总经理吴厚记是董事长吴厚刚的兄弟,负责獐子岛的材料采购工作,2012年因举报受贿而离职,2014年獐子岛虾夷扇贝绝收事件,正是吴厚记团队负责的采购事宜。

(五)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不完善

内部控制评价贯穿于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的始终,合理的内部控制评价机制是确保内部控制有效实施的保障。

借鉴陈汉文和池国华[9]的研究成果,2013年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整体水平进一步提高,从内部控制五要素指数来看,风险评估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从行业内部控制整体状况来看,受严厉监管的金融保险业居第一,2013年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63.91%;而农林牧渔业排名最后,2013年内部控制指数均值为42.89%。

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在年报中披露,一种是单独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并与年报同时披露,对自身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自评分均在50%以上,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持乐观态度,总体自评意见偏高,披露的内容空洞,缺乏实质性的内容[11]。

从2008年起,獐子岛开始对内部控制自评报告进行披露,主要从评价依据、实施情况、缺陷认定标准、具体缺陷披露等方面对其内部控制进行评价。对评价有重要影响的内部控制实施情况从2012―2015年都未披露相应的内容;对缺陷认定标准2011年、2013年、2015年有定性或定量标准,其他年份都没有;具体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的情况从2008―2015年獐子岛均为未披露或不存在重要或重大缺陷,而实际情况是2013―2015年,獐子岛内部控制都存在重大缺陷。

以上分析了影响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因素。内部控制理念滞后、战略定位缺乏、风险防范意识弱是导致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的主要原因。

四、完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举措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主要是针对生产型企业常见的18种业务内部控制加以规范的。农业上市公司由于其特殊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亟待设计个性化的内部控制体系。

内部控制体系通常以战略导向、价值导向和风险导向为切入点设计。战略导向内部控制体系以公司战略为主线,围绕着公司战略目标实现这一中心进行风险防控,并突出控制体系中内部管理各部门各环节的协调一致。价值导向的内部控制体系建立在对企业价值链和价值创造源分析的基础上,将内部控制的价值增值放到战略导向的位置。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是将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和思想契合到内部控制的实施过程中,从而提高内部控制防御风险的能力,以促进战略目标的实现[12]。综观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结合獐子岛的具体情况,以风险导向为切入点完善内部控制体系较为合理。獐子岛内部控制重大缺陷产生的原因除了内外部环境因素之外,风险评估缺失是重要影响因素。

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系统,要求董事会和管理者应将主要精力放在可能产生重大风险的关键环节,管理层设定的目标要与企业的使命、风险偏好一致。企业应当识别影响其目标实现的内外部事项,区分哪些是风险,哪些是机会,从而使管理层的战略目标不偏离正确的方向。针对以上的分析,完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以风险导向作为设计内部控制体系的切入口,识别及应对风险

农业上市公司因其经营风险和环境的特殊性,应设计针对性的内部控制体系。根据国务院国资委《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的精神,设计符合农业上市公司风险管理目标的内部控制体系。农业上市公司的风险客观存在,具有不确定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可将风险按来源分为外部风险和内部风险(如文中第一部分的阐述),对影响企业目标实现的事项进行风险识别和分析,诊断企业面临怎样的风险,哪些是重大风险,从而制定重大风险管理的策略和措施,明确各职能部门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责,将风险管理融入日常的管理活动中。应加强风险的预防性控制即前馈控制,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和突发事件的预警机制,根据企业经营风险的特征,构建预警系统,并将风险量化,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同时提高技术和判断,设置预警区间,评价各种风险偏离程度,及时向风险管理部门和决策层发出警示,以提出应对措施[7]。

(二)在风险导向内部控制体系下,进一步完善农业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促进其长远、科学发展

农业上市公司因其治理结构的缺陷,导致其经营行为短视。农业上市公司股本偏小,流通股偏低,国有股和法人股占绝对的控股地位,极易受大股东的操控。加之农业生产周期长、投资大、收效慢、市场风险、自然灾害频发,易导致经营陷入困境,如果企业没有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制度安排,要想长远科学发展是不现实的。为此,企业首先要理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是内部控制系统得以顺利运行的条件,又是内部控制有效运行的保证。农业上市公司,“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治理结构的制衡失效,管理层道德缺乏。由于利益的诱使,不惜违背经营目标采取短期行为,使制度的执行因为人的主观意志而存在不应有的弹性,导致内部控制的功能大大削弱。由于治理结构的失衡,违背行业发展规律,缺乏风险预警、识别、评估等手段,导致企业担负沉重的债务成本,为企业长期科学发展埋下隐患。理顺治理结构,应考虑调整董事会结构以弥补内部人控制的缺陷,除了配备具有财经知识的独立董事外,聘请农业专家,以增强决策中的科学性和技术性,平衡内部人的激进、冒险、盲目扩张的行为。

(三)对农业上市公司单独设计符合其行业特性、极具操作性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

从动态的角度看,内部控制可以看作是一个设计、运行、评价的循环体。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的合理性、可行性和有效性都依靠评价的评断,查错补漏,为内部控制良性循环提供保障。

目前农业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评价报告中普遍出现的情况是:避重就轻,披露的内容空洞、含混,格式五花八门,披露的信息随意性大。为此,有必要依据农业上市公司自身的特点,在内部控制披露上更加明细化、规范化的格式及内容要求。

内部控制评价贯穿于内部控制的始终,良好的评价体系离不开实施的主体。依据其实际情况,在评价主体上可设置三个层级。第一层级由业务单元对日常业务内控状况进行自评。第二层级由内部独立的评价机构或内部审计进行自我评价,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现状,独立客观地提出评价意见,如出现内部控制缺陷,可及时发现并予以弥补。第三层级由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外部评价,以验证及制约第一层和第二层对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性[4]。

内部控制评价内容及披露应主要包括:评价范围、评价范围的主要业务和事项、重点关注的高风险领域及防范措施、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内部控制缺陷现状及整改情况等。

在内部控制评价中,缺陷认定是内部控制评价中的关键,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农业上市公司应对导致内部控制失效的诸多事项按缺陷认定标准进行分类,可分为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和非财务报告缺陷认定标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按照影响公司目标实现程度分为重大缺陷、重要缺陷和一般缺陷,并通过定量和定性方法加以识别和分级。非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涉及内部控制的广泛目标,主要从定性方面考虑,如公司高管人员是否有舞弊行为;是否更改过财务报表;新闻媒体是否有负面报道;是否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等。结合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将查找内部控制缺陷的范围限定在公司层面、业务流程和信息系统三方面[13]。

综上所述,我国农业上市公司对其内外风险强化预警,在国家法律和内部控制逐步完善的前提下,农业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设计及运行将日臻完善,因为良好的内部控制向投资者传达着积极可信的信息,也是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不断完善的助推器和战略目标实现的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 杨海琴.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 吴秀兰,孟枫平,何永敢.风险管理视角下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缺陷及完善[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7.

[3] 吴宾.獐子岛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石河子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5.

[4] 侯小娜.以战略管理为导向的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体系建设问题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 刘华.内部控制案例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

[6] 林斌,刘春丽,舒伟,等.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缺陷披露研究――数据分析与政策建议[J].会计之友,2012(25):13.

[7] 董红杰.基于WSR的公司内部控制有效性的风险因素研究[J]. 中国注册会计师,2016(2):102-104.

[8] 张贵祥.獐子岛内部控制失效案例分析[J].中国市场,2015(22):41.

[9] 陈汉文,池国华.CEO内部控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31-34,392-398.

[10] 高允敏.扇贝夭殇隐藏的内部控制缺陷及治理思路[J].财会月刊,2015(5):75.

[11] 吴秀兰.农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篇8

关键词:会计信息质量;利益相关者;关系

一、上市公司利益相关者与会计信息质量的分析

上市作为国家的主要经济主体,其利益相关者重多,利益索取的图径、目的不同,其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也不同。本文阐述的利益相关者主要包括股东、监管部门、债权人、经营者等。

从股东个人角度来看,会计信息披露对其利益主要产生两个影响。首先,会计信息有助于消除信息不对称,降低委托-成本,提高公司治理绩效,从而有利于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其次,由于股票价格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会计信息有助于推动股票市场遵循价值规律良性运作,减少市场泡沫成分,因此会计信息直接影响公司股票价格涨跌,进而影响股东投资利益。表面上看,这两者之间并无矛盾,但会计信息一旦披露出了“利坏”消息,情况就有所不同了。一方面,这种信息肯定改善了信息不对称的状况,使股东得以更多了解其人的经营情况,但另一方面,“利坏”的信息一经披露,必然会很快反映在股价上,使股价下跌,从而使股东立即蒙受损失。因此可以看出,会计信息披露实际上既有利于股东的长期利益的增加,但又存在着压低股价损害股东当前利益的可能。会计信息的披露将股东的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置于了相互矛盾的境地。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控制不仅依赖于会计和注册会计师审计规范,还有赖于强有力的政府监督规范。然而,监管的同时也不乏疏漏之处。上市公司为其自身利益,仍然胆大妄为。因此,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监管,充分发挥监管在会计信息质量控制中的积极作用,对于改变目前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现状有着重要意义。

债权人在公司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了债权人治理机制。债权人治理机制对会计信息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分别在事前、事中及事后债权作用的全过程中对会计信息质量发挥有利的保障作用。

(一)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前监督在保证会计信息质量上,首先债权人可以起到监督会计信息披露的作用。一旦负债融资形成,当公司需要再融资或其财务状况及经营活动出现债务契约中所规定的限制情况时,债权人便有权力对公司财务状况进行审查,强制其披露相关财务信息。

(二)对会计信息质量的事中激励根据债权人治理机制的激励作用,负债融资通过增加经理人员相对持股份额激励经理人员努力工作,进而降低成本,对公司平时的管理决策产生制约作用。

(三)对公司信息质量的事后约束当企业违反契约或资不抵债时,债权人可以通过处理抵押资产和迫使企业破产等制约性方式行使权力,获得企业的控制权。债权人拥有控制权转移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经理人的会计信息舞弊行为。

经营者作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直接提供者,有其两面性,一方面,由于个人利益与公司业绩相挂钩,使其在一定条件下提供虚假信息。另一方面,受到来自会计师事务所、证监会、有关政府部门的监管,制约其违规行为。管理者的报酬通常通过经营者的业绩指标制定的,这样做的目的,有助于经营者尽心尽力的为企业创造效益。但,另一方面,由于会计信息的不对称,经营者可以不通过努力工作而仅仅通过粉饰财务报表来获取利益。因此,对经营者的监督越有效,就越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提高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对策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监管机制,防范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违规行为

1.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消除经营者的违规动机。发展、完善资本市场和经理市场,建立一套科学的经理选择和评价体系,形成高效的经理人才竞争机制,可以减弱甚至消除“内部人控制”,从而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2.建立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减少会计信息生产者的违规机会。在建立公司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时,要具有前瞻性,要统观时间与空间全局,通过营造有利的内部控制环境,建立有效的会计系统和各种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控制程序,辅之以一定的控制手段如组织结构控制、授权批准控制、预算控制、实物控制、内部审计控制等,并将这些控制手段揉入到建立的各种经营管理的具体制度中。

3.加强会计人员的教育和培训,减少会计信息非故意失真。会计人员是会计信息失真的直接责任者,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和职业道德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会计信息质量。因此,必须加强在职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以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

(二)完善现行会计规范体系,增强会计准则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1.完善会计法规体系,正确处理各项具体规范的关系。完善与发展会计准则,一方面必须有与之配套协调的法规体系作为支撑,另一方面必须理清各种法规之间的关系,明确会计准则与其他经济法规的关系。

2.加快具体准则出台步伐,减少实务中的真空地带。

3.正确对待会计准则的国际化,积极参与国际化进程。

(三)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建设,增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

1.加强注册会计师行业的监管。注会行业目前总体执业质量不高,行业自律性机制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加强注会行业监管,制止弄虚作假仍是行业建设的一项十分重要的中心任务。

2.强化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一是完善会计师事务所的聘用机制。上市公司应由审计委员会行使委托和批准解聘审计机构、审查审计工作的职权,以增强审计人员的独立性。二是改变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业务涉足过深的现状。

3.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

三、结语

为了尽可能地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广大投资者、债权人、管理者以及其他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必须建立企业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监督治理机制,以确保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能得到公平的实现。

篇9

论文摘要:本文在对西方成熟资本市场上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股利政策的相关性分析的基础上,探析股权分置改革完成后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与股利政策的相关性,从而为上市公司制定合理的内部治理机制提供参考。 

 

 一、引言 

 股利政策是关于公司税后利润在股利与公司内部留存收益之间的分配选择,是公司经营中一项重要的财务决策,是公司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因此,其必然受到公司内部治理机制的影响,不同的内部治理机制产生不同的股利政策。另一方面,股利政策虽然取决于内部治理状况,但通过分析股利政策可以透视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合理的股利政策有助于降低甚至消除成本,使管理者尽量将股东利益最大化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即恰当的股利政策可以作为一种约束机制,有效协调公司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缓解甚至可能解决公司治理问题。 

 作为公司治理基础,股权结构对公司内部治理的运作方式和效率都能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不同股权结构下的治理结构产生不同的股利政策。我国关于内部治理与股利政策的相关性分析,几乎都是在2005年股改前非流通股和流通股并存,“同股不同权,同股不同价,同股不同利”的条件下进行的,如今股改已基本完成,对于股改后的研究几乎还是一片空白。股改后我国股权状况发生了质的变化,所有股票实现了全流通,所有股东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这将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发生重要变化,那么是否会使我国上市公司股利政策发 

生变化呢? 本文就此进行分析。 

 

 二、国外发达资本市场的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与股利政策相关性分析 

 (一)所有权结构 

 大量研究表明,股权集中度是影响股利政策的重要因素。股权分散时,外部投资者对公司的经营状况不够了解,根据股利信号理论,高股利支付率可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具有良好发展状况的信息,因此公司一般都倾向于采取高股利支付率;再者,根据成本说,由于单个股东持股比例较低,对公司的监督成本大于其收益,因此一般情况下,股东没有动力对公司进行监督,而宁愿通过高现金股利减少管理者手中的自由现金流量,以降低成本。而股权集中时,比较成本与收益,控股股东有动力也有能力对公司运作进行监督,公司一般由大股东控制,其对公司的经营状况比较了解,于是无须通过股利向外界传递信息;所以股权相对集中的公司,股利支付水平一般较低。 

 在德国,首先,银行持有10%左右的公司股票,从而以大股东身份参与公司治理;再者,银行是中小股东股票的“保管银行”,可以代中小股东行使权。根据德国《股份公司法》,企业法人投票权力不能超过25%,而代表公众股东的银行的投票权却不受限制,因此银行在上市公司的治理中有突出作用。拥有股东和债权人双重身份的银行,有动力也有能力对上市公司的运营进行监督,股利政策的监督作用相对较小,因此其股利支付水平不高。 

 (二)董事会 

 作为最重要的公司治理机制,董事会能对经理层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在德国,上市公司实行“双重董事会”制度,即包括理事会和监事会,且监事会的地位高于理事会。监事会有任免理事会成员的权力,监事会成员由股东代表和职工代表各一半组成,监事会成员不能兼任相当于经理人角色的理事会成员,因此监事会的监督作用较强,能够有效降低成本。另外,这种机制安排便于信息传递,能够有效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相较之下,股利政策所发挥的治理效率并不高,因此德国上市公司的现金股利支付率较低。

 (三)债务政策 

 债权融资的杠杆效应有利于限制管理者的随意行为,促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一致,从而有利于减少成本。但过多的债务融资可能使企业的现金流发生短缺,更甚者可能陷入危机,银行为了保证资金回收,通常会限制企业的投资、股利发放等决策,因此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越高,其股利支付率越低。在德国,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银行向公司提供各种贷款,公司的资产负债率较高,银行作为债权人和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虽然较好地贯彻了股东利益最大化目标,但也限制了其股利发放水平。 

 通过对德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与股利政策的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股权结构对股利政策制定的影响作用贯穿始终,股权结构是股利政策制定的根本影响因素。且综观德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发现,虽然其股利支付水平较低,但股利政策稳定,且以现金股利为主。 

 

 三、现时期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与股利政策状况 

 (一)股权高度集中 

 股权分置改革使所有股票实现了全流通,所有股东具有了共同的利益基础。由于股改方案大都采用对价支付,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各股东的持股比例,大股东(原为非流通股东)的持股比例有所减少,公众股东的持股比例增加。然而,针对我国2005年已完成股改的299家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发现,这些公司2006年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仍高达38.56%,股权结构仍然高度集中,即公司仍然处于大股东控制之下,可能按照大股东的意志决策。 

 (二)无效的董事会 

 我国的董事会类似于德国的“双重董事会”制度,但又具有中国特色。我国上市公司的董事会成员大部分都是内部董事,且由原行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行业内高级经理组成,董事长兼任总经理现象普遍,董事职业化程度不够,且也没有确立职业经理人观念;其次,我国的独立董事由于建立时间短,且基本上都是由大股东推荐产生,所以独立董事基本上都是听命于大股东,缺乏独立性。另外,我国的监事会形同虚设,监事会采用集体工作制度,监事会成员无法独立开展工作,起不到有效的监督作用。 

 (三)资产负债率偏高,但银行监督无效 

 我国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偏高,且近年来有逐年升高的趋势,2003—2004年都超过了45%,2006年甚至高达68.16%。但作为最大债权人,银行对公司治理的参与却受到限制,且由于银行本身也处于改革初期,内部治理尚不完善,因此对上市公司的监管缺乏力度。 

 

 四、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现阶段的内部治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与此相对应,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在制定上较股改前并没有太大变化,每股现金股利2004年为0.112元,2006年为0.095元,并没有显著变化,股利政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体现了控股股东的意愿,而不是建立在公司发展的基础上。 

 (一)股利政策不稳定,且缺乏连续性 

 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决策受控股股东和政府相关政策的影响较大,公司发放股利不是以公司的长远发展为目标,而更多体现了控股股东的意愿,或者仅仅为了迎合政府的相关规定,而置公众股东的利益于不顾,因此导致我国上市公司的股利政策频繁多变,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在所有的a股上市公司中仅有519家公司在2005、2006年连续两年支付现金股利,且几乎没有公司保持相同的股利支付率,所以在我国股利政策不具有信号传递的作用,反映不出公司治理状况。

 (二)股利支付方式多,现金股利不是主要的支付方式 

 我国上市公司采取的股利形式有现金股利、股票股利、现金加股票股利、现金股利加转赠股本、股票股利加转股本、现金股利加股票股利加转股本等多种。在发达的资本市场上,现金股利是主要的股利形式,然而我国1393家a股上市公司中,2005年仅有639家分配现金股利,2006年仅有747家,近乎多半的公司不发放现金股利。依靠发放现金股利来降低成本,改善公司治理在我国基本上还行不通。 

 

 

 五、借鉴国际经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治理机制与股利政策 

 (一)完善董事会结构,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 

 我国董事会结构可以参考德国的模式,重组董事构成,让股东、雇员和债权人共同组成董事会,为保证股东利益,股东董事应占绝对多数。为保证各位董事成员享有共同的权利,股东董事由股东推荐,雇员董事由全体雇员民主选举产生,债权人董事由债权人推荐,如此有利于企业信息交流,并对高层经营者有一定的监督制约作用。同时,加强监事会的监督职能,监事会成员同样由股东、雇员和债权人组成,但为了防止企业遭“内部人控制”,提高经营效率,保护债权人利益,可适当考虑债权人在监事会中的占有比例。 

 (二)加强银行信贷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现阶段我国的股权高度集中,但基本上都是国家或法人控股,银行不占有股份,公司资产负债率虽然很高,但银行不参与公司治理,对公司缺乏有效的监督,从而造成资金使用低效,银行资金回收率太低。我国上市公司治理可以借鉴德国模式,加强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参与角色,并为公司提供融资、咨询等方面的支持。 

 (三)健全高管薪酬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管理者的积极性 

 有效的薪酬激励,可以促使管理者与股东的利益一致,有利于提高公司经营业绩,这是增加股利发放的收益源泉。在日德等发达国家,高管薪酬普遍与公司经营业绩挂钩,从而充分调动了管理者的积极性。目前我国上市公司高管薪酬管理机制混乱,薪酬与公司经营状况脱节,从而出现了大量经营者消极怠工现象。我国应借鉴德国模式,健全薪酬激励机制,激励管理者的经营管理热情,从而有利于提高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四)股利政策应当稳定、连续,并以现金股利为主 

 我国上市公司应借鉴国外发达市场的经验,建立稳定、连续的股利政策,增强股利的可预见性,切实维护股东利益,有利于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现金股利是发达资本市场上所采用的主要形式,我国上市公司也应朝着这一方向发展,并适当采用高现金股利支付率。高现金股利支付减少企业的留存收益,公司到市场再融资时必受到市场的监督,并且高现金股利减少了经营者所控制的自由现金流,有利于减少成本,对改善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状况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雷光勇.经理报酬契约设计与经理市场运行[j].管理世界,2003(4). 

[2]李思敏.论我国上市公司董事会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06(5). 

[3]孙胜.股利政策与公司治理[c].山东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4]田银华,梁锷等.公司治理结构与股利政策探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第1卷 第1期. 

[5]汪昌云.公司财务政策与公司治理:中国的实践[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篇10

关键词 股份支付 激励 SWOT分析

0前言

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公司股东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使得公司经营者与股东的长期利益出现了不一致。信息不对称导致道德风险提高,者的偷懒耍滑行为很难被股东发现,机会主义风险加大。有效解决委托问题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监督,二是激励。现行的股份支付制度兼有激励和监督双重功能,是降低风险的明智之选,能够合理激励和监督公司高层管理人员以及核心技术人员。

SWOT方法是一种结构化的平衡系统分析体系,被广泛应用于企业战略研究与竞争分析,成为战略管理和竞争情报的重要分析工具。本文选用SWOT分析法分析股份支付的优势劣势与机会和威胁,进而提出完善股份支付的政策建议。

1股份支付及SWOT分析

我国财政部2007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第二条明确定义,“股份支付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者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

1.1股份支付的优势(Strengths)

股份支付激励机制的积极作用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早已得到了实践验证。在我国,虽然股份支付激励机制实施的时间不长,但是它的积极作用却显露无疑,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股份支付激励机制促使企业得以长期发展。股份支付激励机制使得企业的管理层成为了公司的股东,其个人利益与公司利益形趋于一致,有效的降低了委托的成本。

(2)股份支付激励机制能够吸引和留住人才,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股权期权不仅能增强企业员工的主人翁意识,而且能有效降低人才流动给企业造成的无谓损失,从而增强企业自身的凝聚力、向心力、创新力,稳定性。

1.2股份支付的劣势(Weaknesses)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股份支付激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有其局限性,高层管理人员因为获取巨额利益的诱惑不惜违背法律财务造假,据报道股权激励制度就是其直接诱因之一。因此,在市场环境不成熟,法律制度不健全等的情况下,股份支付激励机制的风险亦不容忽视。

(1)股份支付激励机制很可能促使管理层会计造假。当企业由于经营不善等原因造成期权受益人在行使期权无利可图时,很可能会出现两种状况:一是期权对经营者失去激励作用,他们将不再努力地为企业工作;二是由于管理层通过正常渠道难以获取自己“应得”的收益,他们就有可能通过做会计造假来提升企业的经营业绩。

(2)股权支付激励机制会使员工之间的配方差距拉大,激化员工之间的矛盾。根据权威统计,实物中股权支付大都针对高层管理人员,底层员工难以受益。收入差距的悬殊难以调动底层员工工作积极性,从而不利于公司的长远持续发展。

1.3股份支付的发展机会(0pportunities)

(1)股权分置改革契机。2005年4月29日,中国证监会了《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工作正式启动。股权分置改革对上市公司管理层激励产生了长足和重大的影响。

(2)《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公司法》的颁布,市场环境的不断成熟为股份支付激励机制创造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因此,我国的股份支付激励机制有法可依,随着法律的不断完善、市场环境的不断成熟,笔者坚信股份支付激励机制一定会取得长促发展。

(3)目前我国经济形势良好,大多数上市公司资产价值实现了保值增值。

1.4股份支付发展的威胁(Threats)

(1)股权激励机制行权条件的设定过于随意。与国际准则相比,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在企业行权条件的设定上过于宽泛,并没有按照不同的内容进行具体区分。由此导致行权条件不同时股份支付的会计处理的差异过于模糊,给了企业可乘之机。

(2)股权估值技术选择比较随意。对于采用什么模型作为“估值技术”,我国股份支付准则和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准则并没有做出明确规定。股票期权公允价值估值模型由企业自行选择,这容易导致企业间的股权期权估值可比性下降。

2相P建议

通过SWOT分析,我们认为股份激励机制是一把双刃剑,既有有点缺陷,也有机会和危险。总之,如何发挥股份支付的积极作用,规避其风险,发挥其激励的长处,任重而道远。因此,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1)加强企业内部建设,完善公司治理机制。

我国公司的内部治理理体系,还没有很好的建立起来,只有建立健全企业内部治理机制,明确各部门职责,落实内外部监控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股份支付的激励作用。

(2)加强社会监督、重视社会审计。

实行股份支付需要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监管是重中之重。有效地监管应当是全方位的,审计人员以及广大的社会公众要做好把关人,建立完整的监督网络,使股份支付透明化。同时,还要充分发挥中介机构的审计作用。

(3)加大法制环境建设、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加强信息披露。

股份支付在我国的准则法规方面确缺少统一规定,尤其是对相关会计处理和税法处理问题,目前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按照准则规定将股票期权发生的支出应进行费用化处理,结果可能导致公司财务报告与实际盈利情况相背离。因此,借鉴国际会计准则的经验,结合我国股票期权的现状,尽快完善相关准则法规制度,加强信息披露十分必要。

作者简介:刘世涛(1987-)云南大学工商管理与旅游管理学院2015级会计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参考文献

[1] 杨柳.浅析我国非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J].现代商业,2013(08).

[2] 谢作渺,薛冬雪,董菁.股权激励理论研究综述[J].工业技术经济,2007(03).